尿液白细胞

2024-10-20

尿液白细胞(精选9篇)

尿液白细胞 篇1

尿液分析仪作为无痛、无创的检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尿液分析仪的普及, 它能够简捷、快速地给临床提供检查结果。正因如此, 同时也出现了过分依赖这些智能化仪器所得结果而忽视了传统的人工显微镜检查, 结果造成漏诊或误诊。事实上,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研制出一台智能化仪器可以完全取代人工显微镜检查, 仪器只能起到过筛作用。尿液分析仪操作快速简便, 但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产生WBC、RBC检测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显微镜检查是直接观察尿中的WBC和RBC素有金标准之称[1], 但操作复杂, 将两种方法综合应用, 对提高尿液中WBC和RBC检查的准确率意义重大。为此, 笔者就尿液分析仪法与传统显微镜检查法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做了一个两者符合程度的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

收集我院门诊、病房共计200例尿液阳性标本:男69例, 女131例。门诊91例、病房109例。30 min内完成检测并记录结果。

1.2 尿液分析器

高尔宝GEB-600型尿液分析仪, 试纸条为仪器配套尿十一联试纸。操作按仪器说明书进行。具体方法为:将试纸条充分浸入尿液中2 s取出, 在滤纸上吸去多余尿液, 置尿液分析仪上检测。标本测试前、后都需做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尿液质控品监测, 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1.3 显微镜

双目显微镜 (日本Olympus)

1.4 尿沉渣操作

将离心尿标本倒入带有10 ml刻度的离心管中, 以1500 r/min速度离心5 min, 弃去上清液, 留取管底0.2 ml沉渣, 取20 μl滴在玻片上, 以18 mm×18 mm盖玻片覆盖镜检, 以细胞5~15/HP作为“+”、16~25为“++”、26~35为“+++”、36以上为“++++”报告。

2 检验结果

200例尿液阳性标本尿液分析仪测定结果与显微镜检查结果比较, 经统计:尿液中白细胞两者符合率67.6%、尿液中红细胞两者符合率43.1%、男性结果符合率62.3%、女性结果符合率52.7%、门诊结果符合率48.4%、病房结果符合率64.2%。

3 分析

从以上结果中不难发现:

3.1 对于尿液中白细胞的检测, 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两者结果符合率高于红细胞的符合率。

3.2 男性患者尿液结果符合率高于女性患者尿液结果符合率。

3.3 病房尿液结果符合率高于门诊尿液结果符合率。

4 讨论

4.1 尿液中白细胞和红细胞检测, 对于尿路感染、各种急慢性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及肿瘤等泌尿系统疾患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尿液分析仪是利用化学法检测尿中的WBC、RBC, 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 可作为尿液WBC和RBC检查的过筛试验, 但此法在检测尿液过程中, 易受到仪器状态和试纸条质量、光线、食物、温度、酸碱度、药物、理化等因素干扰, 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有一定的局限性。尿液显微镜检查虽操作复杂, 但标准化的显微镜检查仍是尿液沉渣分析的金标准, 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4.2 病房患者尿液标本是由护士采集, 标本质量比普通门诊患者自己采集要好, 而且相当多的患者是在做完其他检查 (如B超, X线造影) 之后再留取的尿标本, 带有一定得影响。

4.3 女性患者尿液标本宜受到白带分泌物或经血的污染从而造成一定的干扰。

4.4 尿液中红细胞的破碎对尿液分析仪的检测无影响, 而显微镜镜检查时则观察不到完整的细胞。是因为分析仪检测尿中的红细胞, 是利用RBC内血红蛋白 (Hb) 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因此, 既可检测完整的RBC, 也能测定游离Hb, 而显微镜则是通过离心尿液, 取其沉渣, 直接在显微镜下计数, 观其形态。另外, 尿路感染而出现的分泌物和某些氧化物的污染也可引起尿液分析仪出现假阳性。一些疾患如肾病引起尿中RBC破碎、溶血性疾病导致Hb尿等都能产生假阳性。尿液pH值低、比重低、放置时间过长, 此时尿中RBC易开始溶解, 也会导致假阳性产生。据报道, 尿中存在大量维生素C及少量新鲜RBC可造成RBC化学法阴性, 而显微镜检查为阳性[2]。

4.5 另外笔者还发现一个现象, 在尿液分析仪报告白细胞为阴性的标本中, 镜检发现白细胞 (+) ~ (++) 甚至更多的白细胞。是由于尿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的原理是白细胞中存在酯酶, 它能作用于试纸条中的吲哚酚酯, 使吲哚酚酯释放吲哚酚, 然后吲哚酚与试纸条中的重氮盐发生反应而产生紫色, 依其显色的深浅来换算为白细胞数。当患者尿中的白细胞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时就会产生此种现象[3]。

4.5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只有将尿液分析仪法和显微镜检查法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尿液检测准确性、可靠性,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参考的实验数据;切不可为了追求省事、减少工作量而忽略了显微镜检查。

参考文献

[1]杨晓春, 郝维敏, 刘杰.尿沉渣分析系统与干化学法检测尿红细胞、白细胞的临床应用评价.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2) :82-83.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433.

[3]郑辉, 陈鲤.全自动尿分析仪检测全阴性标本显微镜分析.实验与检验医学, 2008, 4 (26) :460.

尿液白细胞 篇2

尿液中红细胞增多或肉眼见到红色尿,称为血尿。肉眼能看到尿呈红色或洗肉水样色,称为肉眼血尿;需要通过显微镜检查才能看到微量的红细胞,称为显微镜血尿或微血尿。中医学上对血尿而伴疼痛感觉者称“血淋”,无疼痛感觉者,称尿血。产生血尿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如肾结核、肾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尿路肿瘤等。血尿同时伴有较长期的尿频、尿急、尿痛者,以肾结核的可能性较大;如血尿伴眼睑、面部或全身浮肿,血压增高及发热等症状,可能是急性肾炎;如血尿伴剧烈的尿频、尿急、尿痛者,大多为急性膀胱炎;如排尿不畅、尿道口不痛,但肉眼见淡红色尿或显微镜下见红细胞微量者,多为前列腺炎症;血尿伴腰痛症状者,有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腰痛--肾绞痛者,可能为肾或输尿管结石;年龄在40岁以上,无明显症状和疼痛的血尿,可能有泌尿系统肿瘤;血尿、腰痛与体位及日常活动有明显关系者,如症状在卧床休息后好转,体力活动增加后加重,则肾下垂的可能性较大;如血尿伴全身其他部位出血者,可能由血液病引起。

尿液白细胞 篇3

关键词:畜禽产品;重组雌激素受体基因酵母细胞;牛尿液;雌激素;β-雌二醇;残留检测

中图分类号: S852.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166-02

生产中广泛应用的雌激素,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于人体,导致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某些癌症的发生[1]。世界很多国家计划或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限制此外类物质的使用,譬如除己烯雌酚等人工合成类雌激素化合物于1980年华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和同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席会议决定全面禁用[2]。就目前而言,对于环境雌激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揭示。随着重组DNA技术、基因表达及酵母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外源基因在酵母细胞中获得高效表达,因此,酵母作为一个基因工程表达系统受到广泛研究应用[3]。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建立快速检测牛生产中添加雌激素情况的监测提供新技术支持、构建我国畜禽安全生产的预警体系。

1 测定原理

将人类雌激素受体基因(hER cDNA)转化于酵母,使其高效表达,再将雌激素反应原件(ERE)与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LacZ报告基因相串联,重组于酵母细胞。当牛尿中的雌激素活性物质与酵母中的hER结合后,会通过生物变构效应,经雌激素效应元件(ERE)顺式激活Lac Z (β-半乳糖苷酶) 基因表达,从而使Lac Z的表达量增加。通过测定Lac Z的活性就可以定量反映牛尿中雌激素的含量。

2 试验材料

2.1 试验样品采集

小牛尿液:从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采集出生10日龄的小牛尿液12份,依次编号分别为112、113、116、117、119、120、121、122、123、124、125、128。

2.2 试验材料

C18柱(美国Welch公司);甲醇(上海振兴化工一厂,分析纯);丙酮、无水乙醇、浓盐酸氢氧化钠、二氯甲烷(上海焱晨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均为分析纯);琼脂粉(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酵母基本合成配养基(SD)及无色氨酸、尿嘧啶(-Trp、-Ura)营养补料原料(美国Clontech公司);β-雌二醇(扬州大学医学院李湘鸣教授提供)。

3 试验过程

3.1 重组雌激素受体基因细胞酵母培养

3.1.1 培养板制作 按照配方配制选择性固体培养平板SD/-trp、-ura (无色氨酸、尿嘧啶),经121 ℃灭菌20 min,取约15 mL倒入消毒培养皿中,冷凝后用保鲜膜密封,4 ℃保存备用。

3.1.2 重组雌激素受体基因酵母细胞(W303-1A/hER-ERE-LacZ)接种 在无菌操作台内将W303-1A/hER-ERE-LacZ划线接种于SD/-trp、-ura 平板,置于30 ℃培养箱内培养3~4 d,使其长出3~4 mm的酵母克隆,保鲜膜密封,4 ℃冰箱保存。

3.1.3 扩增酵母克隆 取消毒玻璃瓶1只,加入3 mL SD/-trp、-ura 培养液,用接种环从SD/-trp、-ura 培养板挑取酵母克隆置于3 mL SD/-trp、-ura 培养液中,在30 ℃恒温振荡器中培养过夜(约14 h)。

3.2 样品预处理

用定性滤纸和漏斗将原尿过滤至干净消毒玻璃瓶中。为减少误差,用具塞试管分装过滤牛尿至消毒玻璃瓶中,每样2份,一份取5 mL做加样试验,另一份取5 mL做空白对照。

3.3 试剂配制

(1) 8 mol/L NaOH (分子量40):称取NaOH 32 g,用 100 mL 双蒸水充分溶解。(2) 0.1 mg/mL溶菌酶的ONPG:取40 mg ONPG粉末,加入10 mL的Z Buffer,再加入溶菌酶使其终浓度为 0.1 mg/mL,避光充分混匀,分装为2 mL/管,冷冻保存。

3.4 尿样加标

小牛尿液分别加入试验选择的雌激素物质:乙炔雌二醇。β-雌二醇做加标后在小牛尿液中的终浓度达到0.050 mol/L。空白对照(即尿样空白)加入等量的乙醇;试剂空白用2 mL蒸馏水代替小牛尿液。

3.5 C18吸附柱活化

用移液器吸取2.5 mL甲醇淋洗C18吸附柱,每次 15 min,共3次,再用双蒸水清洗3次,每次15 min,将活化后的吸附柱放入4 ℃冰箱保存备用。

3.6 水解

目的是将内源性的结合性雌激素类化合物水解为游离型。分别取加标尿液2 mL置于具塞试管中,依次加入2 mL HCl、2 mL甲醇;空白对照和试剂空白与尿样完全相同。

将试管于100 ℃水浴作用1 h,然后吸取2 mL用 8 mol/L NaOH调节溶液pH值至3.0。

3.7 吸附

将上述pH值为3.0水解液分别通过活化C18吸附柱,弃去流出液。在无液体流出后(吸附约20 min),用循环水式真空泵抽气5 min,尽量除去C18吸附柱中残留的水分。然后用4 mL二氯甲烷洗脱C18吸附柱2次,每次约30 min。将洗脱液洗置于消毒玻璃瓶中,封口编号。

4 雌激素类化学物测定

4.1 作用于酵母细胞

在无菌操作台内,将每份试验尿样用二氯甲烷洗脱液吸取0.1 mL至消毒玻璃瓶中,置于37 ℃烘箱内,挥发5 min。加入1.5 mL SD/-trp、-ura 培养液,再加入0.5 mL过夜酵母培养液,使其在培养液中浓度分别为100、0 mg/mL(对照),30 ℃继续振荡培养6 h。

nlc202309022332

4.2 显色

取透明酶标板,每3孔分为1组。加入20 μL受试物作用的酵母细胞培养液,然后加入40 μL含0.1 mg/mL溶菌酶的ONPG,最后加入160 μL含1%SDS Z Buffer,在37 ℃振荡箱内显色,记录受试样品的显色时间,最后用50 μL 1 mol/L的NaCO3 中止其反应。同时以同样的方法取透明酶标板,加入0.1 mL于30 ℃作用6 h的酵母培养液,用于测波长为 630 nm 处的细胞密度。

4.3 测光密度

用酶标仪测光密度,于波长为405 nm处测显色尿样,波长为630 nm处测经受试物作用的酵母细胞培养液的细胞密度,求D405 nm/D630 nm之比值。

5 结果与分析

5.1 重组基因酵母细胞对β-雌二醇的反应

表1为重组基因酵母细胞对加入β-雌二醇和小牛原尿的反应变化,以D405 nm/D630 nm之比值表示。由表1可以看出,重组基因酵母细胞对100 ng/mL浓度的β-雌二醇可以产生明显的响应,12份加入β-雌二醇小牛尿的D405 nm/D630 nm最高值达1.624,最低值为0.679;而小牛原尿D405 nm/D630 nm普遍较低,最高值为1.394,最低值为0.393,经配对t检验表明2组差异极显著(t=3.722,P=0.003 3)。空白试剂中雌激素活性更低,说明小牛原尿中仅含极微量的雌激素。

5.2 重组基因酵母细胞对β-雌二醇的反应分析

根据试验所得数据和研究分析,重组基因酵母细胞对加入β-雌二醇的小牛原尿的反应明显,所有加标尿样中的雌激素水平很高,均高于不加标样,说明刚出生的小牛性器官还处于原始状态,雌激素分泌极少。小牛原尿和空白试剂(蒸馏水)反应差别不大,但稍高于空白试剂,说明小牛原尿中含极微量的雌激素,可能是小牛摄入母乳所致。因为小牛毕竟是生物活体,所产生的体液中还具有其他的生物活性物质,因此与空白试剂相比,所测结果也可能是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干扰性反应。通过比较分析,小牛原尿组成的雌激素类化合物和蒸馏水无明显差别。

这次检测的尿液样本的过程相对简单,利用酵母检测雌激素生物活性方法灵敏、快速、方便。不过该验证方法只是定性筛选方法,所以如果筛选出可疑样品需要做进一步证实。选择10日龄小牛尿作为试验对象是真实物质载体,可以更好地说明酵母细胞检测方法准确方便的优异性。

5.3 问题与展望

雌激素的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对人体可产生多方面的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雌激素的污染进一步加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存与繁衍。而随着污染的日益严重,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被怀疑具有雌激素效应。但是就目前而言,对于环境雌激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种类还在增加,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揭示。因此,建立快速经济、简单有效的生物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出快速、简便的方法是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致力的研究目标,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有效监控雌激素还需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一梅,王 洋,唐 非. 环境雌激素的研究现状(二)——环境雌激素的测定[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47-49.

[2]郁 倩. 动物性食品和水中雌激素残留污染检测的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08.

[3]李湘鸣, 罗方妮, 刘桂霞,等.基因重组酵母细胞检测养殖场污水中环境雌激素[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6):2200-2205.

尿液红细胞白细胞镜检的重要性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本来源

取自我院住院患者晨尿中段尿液样本160份, 进行尿干化学分析和显微镜检。

1.2 检测仪器

采用AX-428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配套尿10项试纸;Olympus光学显微镜。

1.3 检测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1]进行操作, 用一次尿杯留取晨尿约30m L, 取10m L置于特制的塑料离心管中, 将试纸条浸入2s后取出, 放于分析仪上作干化学检测。完毕后将尿液于1500r/min离心5min, 弃去上清, 剩余0.2m L左右, 混匀, 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 再以高倍镜仔细观察, 并计数每个视野内红细胞、白细胞的数目, 记录方式为:×个细胞/HP, ×个管型/LP。

1.4 参考范围及结果判定

连续镜检10个视野:WBC:0~5个/HP, RBC:0~3个/HP, 超出此范围则判定为阳性。假阴性:干化学法正常, 镜检异常假阳性:干化学异常, 镜检正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的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160例尿液样本进行干化学法和显微镜法检验分析。干化学法RBC阳性94例, 占58.75%, 显微镜法阳性63例, 占39.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532, P<0.05) ;干化学法WBC阳性37例, 占23.15%, 显微镜法WBC阳性57例, 占35.62%,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218,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目前, 干化学法尿液分析仪以其方法简捷、检测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较好, 一般可检测10项及以上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但由于干化学分析仪原理是试剂垫呈色反应与光、电学相结合而检测红细胞和白细胞, 从而对有形成分的检测具有一定局限性。干化学法检测红细胞原理: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作用催化分解过氧化物, 释放出氧使邻联甲苯胺氧化而呈色[2]。本研究中, 干化学法尿液红细胞阳性率为58.75%, 高于显微镜检尿液红细胞的39.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532, P<0.05) 。根据研究报道[3], 肌红蛋白、强氧化剂也能呈阳性反应;另外, 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某些革兰阳性球菌可因释放出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 或因代谢过程中合成触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而导致尿液分析呈假阳性。某些肾病患者的红细胞在肾脏或泌尿道内遭破坏, 尿p H偏高、比重过低, 导致干化学法和显微镜检法的差异, 造成漏检。尿液中含大量维生素C时可出现假阴性。此外, 某些药物 (利福平等) 能降低红细胞反应性, 导致结果偏低1个阳性等级;蛋白尿、p H<5.0尿、高比重尿、试剂清蛋白灵敏度<150mg/L、样品未混均匀等都能影响红细胞出现假阴性。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干化学法尿液白细胞阳性率为23.15%, 低于显微镜检尿液白细胞的35.6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218, P<0.05) , 和郑瑞卿等[4]的报道相近。因干化学法只与粒细胞反应, 不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反应, 所以当大量存在有单核淋巴细胞而粒细胞数量很少时会产生假阴性。

尿液红细胞、白细胞的检查对肾疾病的检测有重要意义, 是泌尿系统疾病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之一。目前, 无论多么先进的尿分析仪, 都无法完全取代尿液的显微镜检查, 而只能起到筛出的作用。中华医学会多次专家研讨之后也指出:在化学试剂带的质量合格和尿液分析仪运转正常的情况下, 实验结果中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亚硝酸盐中若有一项结果为阳性, 就必须同时进行显微镜检查。这表明了显微镜检查是尿常规检查中不可或缺的, 也无法替代。只有结合显微镜检查, 才能提高尿液检查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尿液检验中显微镜检查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的重要性。方法 分别用尿液干化学法、显微镜对160例新鲜尿样进行检测, 对其检测尿液RBC、WBC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干化学法RBC阳性94例, 阳性率58.75%, 显微镜法RBC阳性63例, 阳性率39.38%,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532, P<0.05) ;干化学法WBC阳性37例, 阳性率23.15%, 显微镜法WBC阳性57例, 占35.62%,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218, P<0.05) 。结论 干化学法只起尿液常规检查的初筛作用, 显微镜检法在尿液RBC、WBC检查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关键词:尿液,干化学法,显微镜检,红细胞,白细胞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270-299.

[2]丛玉隆, 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7:236-239.

[3]郭春霞.尿液干化学分析与尿沉渣镜检的结果差异及原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 (6) :1051-1053.

尿液白细胞 篇5

1尿分析仪检测白细胞的影响因素

1.1 测试条件 环境温度20℃~30℃, 相对湿度≤80%, 推荐最佳测试温度23℃~27℃。

1.2 用清洁干燥的容器收集新鲜尿液并尽快测试, 尿样在室温下的放置时间不可超过1 h, 否则应将尿样保存在2℃~8℃冰箱中并在2 h内测定, 不要在尿样中加人防腐剂。尿样不可离心, 测试前将尿样混匀。

1.3 试纸条浸入尿中的时间, 应严格遵守说明书上的规定;在尿中浸时间过短, 反应不能充分进行, 过长试剂在尿中扩散, 影响结果准确性。

1.4 试纸条与适用的尿液分析仪必须配套使用。

1.5 不要使用超过期限或试纸块已变色的试纸条。

1.6 从冰箱中拿出的试纸条应让其恢复至室温再打开筒盖, 试纸条从包装筒中取出即用并立即盖好盖子, 剩余的尿试纸条严密盖紧筒盖可稳定保存三个月。

1.7 不要用手触摸测试块表面, 避免污染测试块。

1.8 不可将包装筒内的干燥剂取出, 不要将试纸条转移到其他的容器中。

1.9 试纸条应避免潮湿、高温和阳光直射。

1.10 由于试纸块只与中性粒细胞的酯酶反应, 不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反应 (不含酯酶) , 因此在器官移植手术后, 结核性肾炎等病尿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为主时, 也产生假阴性。

1.11 低比重尿、碱性尿白细胞容易溶解, 造成白细胞测定结果比镜检结果偏高。高比重尿、高葡萄糖尿 (55 mmol/L以上) 及室温较低时 (20℃以下) 可造成白细胞测定结果偏低或假阴性。头孢氨苄、先锋霉素、四环素均可抑制反应, 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

1.12 试纸法检测出白细胞超过镜检的原因多数认为是试纸法检测是中性粒细胞酯酶, 当粒细胞破坏、崩解时都能检出, 而镜检不能检出。但临床仍以镜检的白细胞数为诊断标准, 而目前尚无法证实是酯酶还是其他物质存在干扰。

1.13 任何引起尿异常颜色的物质, 福尔马林等会产生假阳性。

2讨论

尿液分析仪测定尿白细胞的原理是基于粒细胞胞浆内含的酯酶作用于带膜块中的吲哚酚酯。使吲哚酚酯释放吲哚酚。后者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缩台物。其颜色深浅与白细胞多少成比例, 借此计算出尿中白细胞数。此法只测粒细胞。与尿中其他有形成分不起反应, 而尿沉渣镜检则是在显微镜下直接识别尿中的各种有形成分, 只要标准化、规范化进行尿沉渣检查, 尿液中各种有形成分均不难检出[1]。由于实验原理不同, 且尿液分析仪干扰因素颇多, 必然导致两种方法结果的差异。

袁飞[2]等认为尿液分析仪对尿白细胞的检验与白细胞的形态无关, 只与尿液中白细胞的含量 (在一定范围内) 呈正相关, 当B、D液中无白细胞, C液中的白细胞被捣碎后, 尿液分析仪仍能检测出白细胞的含量。因为尿液分析仪是根据白细胞上的酯酶与试剂中的吡咯氨基酸酯衍生物反应产生的颜色深浅, 从而判断尿液中的白细胞的含量[3]。当白细胞中的酯酶释放于尿液中时, 无论尿液中有无成形的白细胞, 仍能根据酯酶的含量得出尿液中的白细胞含量。这就是实际工作中, 有时尿液分析结果白细胞为阳性, 而镜下却看不到白细胞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王继玲, 郑加玉.尿液自动分析仪与镜检2100份尿液白细胞结果比较分析.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6, 13 (5) :47.

[2]袁飞, 王晓青, 李桂英.尿液分析仪对尿白细胞检验的分析.四川医学, 2002, 23 (8) :315.

尿液白细胞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Uritest-200A型尿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条, 严格按照仪器要求进行操作。

1.2 标本来源我院2010年5月至6月送检的179例泌尿患者晨尿标本, 男100例, 女79例, 2h内检测完毕。

1.3 检测方法干化学试带法取被检晨尿标本10ml于洁净试管中, 将

试条充分浸入尿液中 (时间为1s) , 取出于滤纸上拭去余液, 置尿分析仪上进行测定, 并打印结果。人工显微镜法将上述尿标本1500r/min, 离心5min, 手持离心管倾弃上清液, 用滤纸拭干管口, 留沉渣0.2ml, 充分混匀, 用一次性滴管将尿沉渣滴于洁净载玻片上, 并加盖玻片。在高倍镜下连续计10个高倍视野中的WBC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并分别记录结果。

1.4 结果判定:WBC≥5/HP为阳性。

2 结果

两种方法对WBC检测符合率为73%,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出现明显差异。

3 讨论

目前, 尿液分析仪在测定尿液细胞的过程中, 轻易受到食物、温度、酸碱度、药物、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干扰, 造成结果的假阳性、假阴性[1]、所以在尿液分析中, 对仪器测定的结果应进行尿沉渣显微镜镜检, 以减少误差及防止漏检[2]。干化学试带法检测WBC是基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酯酶活性能水解吲哚酚酯分解出吲哚和有机酶, 吲哚酚可进一步氧化成靛蓝的原理, 或吲哚酚和重氮盐反应生成重氮色素而显色, 颜色深浅与浓度含量有关。本文197例尿标本, 用两种方法检测的WBC符合率是73%, 对于不相符的结果, 经查有以下原因:干化学法阴性而镜检阳性。在某些疾病, 尿中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因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不含酯酶, 会产生假阴性结果[3]、有报道指出, 高糖与高蛋白可使WBC阳性率降低, 这是由于蛋白与模块结合过程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或氧化酶氧化葡萄糖产生的过氧化氢抑制WBC浆内酯酶活性及葡萄糖影响氧化有关;尿中有大量先锋或庆大霉素药物使WBC结果偏低[4]、尿中葡萄糖与尿糖试纸反应过程中产生过氧化氢抑制WBC浆内酯酶活性;有些WBC胞浆完整, 浆内含物难以释放, 不能与试剂反应, 造成假阴性。干化学法阳性而镜检阴性, 尿在膀胱内存储时间过长或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导致WBC破坏成碎片, 难以看到完整细胞;炎症反应造成脓细胞结构不清楚, 形态改变, 不宜辨认细胞;女性白带增多, 致假阳性;上皮细胞被误认为WBC, 盐类结晶、黏液丝也可造成假阳性;甲醛、呋喃等药物可致假阳性。综上所述, 尿液分析仪具有简单、快速、降低劳动力特点, 但其 (干化学法) 有一定局限性, 而手工镜检可以弥补仪器法的不足, 增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认真、负责、勤奋、细心、重视显微镜检查的必要性。建议各医院检验科室对每例标本都应做显微镜镜检, 尽可能减少仪器误差, 把好质量关, 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提供可参考的实验数据。

摘要:目的 探讨干化学试带法和显微镜检测尿液白细胞 (WBC) 假性原因。方法 对我院179例泌尿患者晨尿标本按照仪器说明进行尿液分析仪检测和显微镜检查。结果 两法对WBC检出符合率为73%,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出现差异。结论 临床工作中干化学法和显微镜法检测WBC应一起进行, 不能相互取代, 建议每例标本都要进行显微镜检查。

关键词:干化学试带法,白细胞,假性

参考文献

[1]李卫滨, 王德春, 林宝顺, 等.尿液自动化分析仪检测假阴性问题的探讨[J].陕西医学检验, 1998, 14 (3) :53.

[2]吴东懦.糖类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127.

[3]臧丽梅.尿液分析仪测定尿液的影响因素[J].陕西医学检验杂志, 2000, 15 (1) :37.

[4]王海燕.干化学法尿白细胞假阴性原因探讨[J].陕西医学检验杂志, 2000, 15:37.

尿液白细胞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院门诊患者送检的1200份尿液标本, 其中男性标本671份, 女性标本529份, 患者年龄9~74岁, 平均年龄39.5岁。尿液标本均是用洁净一次性尿杯留取中段尿, 分装在2个试管内, 每管10mL。一管按操作规程进行仪器检测, 另一管离心后进行显微镜检查。

1.2 仪器

URINE ANALYZER DIRUI H一500尿化学分析仪 (中国吉林省迪瑞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及配套试纸条, 显微镜OLYMP US CX-31。

1.3 方法

仪器检测:按照仪器操作规程, 开机后用标准试纸条进行质控分析, 仪器状态正常后进行检测, 记录红细胞、白细胞检测结果。人工镜检:取尿液标本以离心 (2000r/min, 离心5min) , 弃去上清液, 取沉渣0.2mL直接涂片镜检, 在高倍镜下计数10个高倍镜视野, 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平均数。

2 结果

表1, 表2结果表明:1200份尿液标本, 通过仪器检测, 红细胞的阳性为631份, 阴性569份;通过人工镜检, 红细胞的阳性为567份, 阴性633份;红细胞阳性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89.9%;1200份尿液标本, 通过仪器检测, 白细胞的阳性为473份, 阴性727份;通过人工镜检, 白细胞的阳性为494份, 阴性706份;白细胞阳性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5.7%;由此可见, 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通过仪器检测和人工镜检, 其结果并不能完全一致。

3 讨论

尿液分析是临床上诊断肾脏及尿道疾病的重要方法, 尿化学分析仪以其操作方便, 快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有取代人工镜检的趋势。尿化学分析仪主要检测尿中完整RBC及游离的Hb。其隐血结果与RBC数呈正相关, WBC的检测是针对中性粒的脂酶, 不能检测红白细胞以外的有形成分;显微镜是利用有形成分的折光性进行检测。由于尿化学分析仪是通过化学检测法检测, 而显微镜是通过物理方法检测, 2种方法的检测原理不同, 故对同一尿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且, 尿化学分析仪在尿液分析过程中, 其检测结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温度、PH值、尿液颜色、试剂质量等。在检测白细胞时, 如果患者的尿液中含有某些药物, 或是女性的尿液标本中污染了白带等分泌物, 均可能造成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且尿液中分析仪测试结果隐血BLD与显微镜检红细胞不一定呈平行关系, 必须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 必要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以免造成漏诊。为了进一步确保仪器检测尿液结果的相对准确, 必须注意仪器的稳定性, 试带质量可靠, 保存方法正确等, 以免检测结果受到干扰。

由此可见, 人工镜检法是有形成分检查的金标准, 迄今为止尚无一种自动化仪器能全部替代镜检法。对于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检测, 适当情况下应根据患者的病因和症状, 采用多种方法有机结合进行诊断, 以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降低假阴性结果的发生几率,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冬梅, 王石英.尿液仪器分析与显微镜检查结果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 13 (22) :3303~3304.

尿液白细胞 篇8

关键词:肾移植,术后患者,尿液,检验

尿液分析仪的普及使用, 使得尿液分析既简便又快速,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方便, 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对于肾脏病专科医院, 我们经过了长期的临床试验发现, 肾移植术后患者尿液标本白细胞的检测使用两种方法结果相差较大, 有必要进行讨论,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与方法

辉南县医院肾移植术后复查患者送检的新鲜晨起中段尿液标本, 盛于清洁容器混匀, 用尿液分析仪做尿常规检测并打印结果。吸取混匀标本5mL于定量刻度试管中, 再以1500r/min离心沉淀5min, 弃去上清液, 留沉淀物0.2mL, 混匀取出20μL于玻片上, 用盖玻片18mm×18mm覆盖后镜检, 以低倍镜观察全貌, 再用高倍镜仔细观察, 以10个视野平均为结果, 本试验以 (0~5) /H为正常结果;将尿沉渣普通镜检结果为 (++) /H及以上结果的标本经结晶紫沙黄染色3min后, 取沉渣镜检并记录结果, 所有试验均在1h内完成。

1.2 实验仪器

Bayer CLINITEK 50尿液分析仪, OLYMPUS高精度显微镜。

2 结果

516例尿液标本经镜检和尿液分析仪测定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85例和190例, 其阳性率分别为55.2%和36.8%, 二者经t检验, P<0.01, 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在尿沉渣镜检为阳性的285例标本中有90例镜检为阳性而尿液分析仪为阴性结果, 而在尿液分析仪检测为阳性的190例标本中仅有9例镜检为阴性结果。因沉渣镜检无法做到定量检测, 两种方法报告方式也不一致, 无法找到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故两种方法在细胞数量上无法进行比较。以镜检阳性为标准, 阳性结果在 (++) /H及以上的标本为107例, 用结晶紫-沙黄染色之后, 仔细观察细胞形态,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标本例数为72例, 其中肾移植术后1周患者的标本量为67例, 临床诊断为排斥反应的患者的尿标本量为4例, 尿液分析仪阳性的标本量为60例, 尿液分析仪的阳性率为89.6%;以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为主的标本例数为35例, 其中肾移植术后1周患者的标本量为8例, 临床诊断为排异反应的患者的尿标本量为31例, 尿液分析仪为阳性的标本量为7例, 尿液分析仪的阳性率为20%, 经t检验, P<0.01, 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3.1 两种检测方法原理

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白细胞原理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异性酯酶, 可作用于模块中的吲哚酚酯, 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络合物, 其着色深浅与中性粒细胞的多少呈正比例关系[1]。尿沉渣镜检则是以细胞形态为基础, 直观的判断所有成形细胞的存在。

3.2 局限性

从原理上分析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干化学法只能检测中性粒细胞, 而不与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反应;而镜检法则只能检测成形细胞, 不能检测被破坏细胞, 故要求标本必须新鲜, 以免细胞被破坏, 造成人为误差[2]。

3.3 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肾移植术后1周的患者尿液中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1周之后慢慢减少, 趋于正常, 而肾移植术后若发生排异反应, 则尿液中白细胞则以淋巴细胞为主, 而干化学法只能检测中性粒细胞, 因此在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反应时, 则干化学仪器法会产生阴性结果, 这也是导致两种方法在肾移植术后患者尿液白细胞检测中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反之, 临床上根据尿液沉渣镜检观察细胞形态则可初步判断肾移植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及排异反应的发生情况。在实验中还发现尿液被污染, 或含有高浓度胆红素, 使用某些药物, 蛋白尿、菌尿等都会使干化学仪器法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这也是二者产生差别的原因之一, 但在肾移植术后患者, 不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 两种试验方法均存在局限性, 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的尿液检测、尿沉渣镜检更为直观可靠, 但人为因素更大, 故两种方法均不能替代对方。两种方法联合运用, 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及病程的动态变化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3]。

参考文献

[1]Schuman GB, Tebbs RD.Comparison of slide used for srandardized routine microscopic urinalysis[J].MEO Technol, 1986, 3 (1) :54-58.

[2]顾可梁.尿分析三个问题的思考[J].医师进修杂志, 2001, 8 (4) :41.

尿液白细胞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1年9月~2015年9月收集正常阴道分泌物(1度阴道分泌物及2度阴道分泌物各30份);收集尿沉渣计数及尿常规检验结果均正常的尿液样本30份;收集尿常规检验结果异常的尿液30份,并在患者清洁外阴后再次收集其尿液样本,即为再次中段尿;收集阴道分泌物20 ml,其检验结果为鳞状上皮细胞在++~+++之间,杆菌在0~+之间,白细胞为阴性,清洁度为1度,离心收集鳞状细胞上皮并制作成低浓度及高浓度的鳞状上皮细胞混悬液,在正常尿液样本中分别按等比例加入高浓度(65个/μl)以及低浓度(15个/μl)的细胞混悬液。

1.2 方法

干化学白细胞酯酶:采用尿液分析仪、干化学试纸条对正常阴道分泌物、正常尿液、高浓度混合液、低浓度混合液进行检查,检查阳性的判断标准为+~++++。白细胞计数:采用尿液沉渣仪检测异常样本以及再次中段尿[2]。

1.3观察指标对不同样本经干化学白细胞酯酶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阴道分泌物

1度阴道分泌物中有18份(60.00%)白细胞酯酶阳性,2度阴道分泌物中有21份(70.00%)白细胞酯酶为阳性,说明正常的阴道分泌物中有65.00%为白细胞酯酶阳性。经镜检,阴道分泌物中均存在++~++++的鳞状上皮细胞以及少量的白细胞。

2.2 鳞状上皮细胞对检测的影响

经干化学白细胞酯酶检测,正常尿液白细胞酯酶全部为阴性,高浓度混合液及低浓度混合液白细胞酯酶检测结果为阳性均1份,两种混合液的白细胞酯酶检测结果与正常尿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女性阴道分泌物中的鳞状上皮细胞对干化学白细胞酯酶检测的结果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2.3 异常尿液及再次中段尿

2.3.1 白细胞酯酶

30份异常尿液经干化学白细胞酯酶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其中++16份(53.33%),+++14份(46.67%)。再次中段尿经干化学白细胞酯酶检测,其中14份(46.67%)检测结果为阴性,16份(53.33%)检测结果为阳性,+10份(33.33%),++6份(20.00%)。异常尿液与再次中段尿白细胞酯酶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 鳞状上皮细胞

异常尿液中,有6份鳞状上皮细胞<20个/μl,11份检测结果20~50个/μl,13份检测结果>50个/μl。再次中段尿中,有26份检测结果<20个/μl,2份检测结果20~50个/μl,2份检测结果>50个/μl。异常尿液中的鳞状上皮细胞含量明显大于再次中段尿(P<0.05)。

3 讨论

对尿液中白细胞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之一为干化学白细胞酯酶,同时其也是诊断尿道炎症的方法之一[3]。临床实施检验时,常会受到药物、尿液以及检验人员的影响,导致检验的结果出现假阳性以及假阴性的情况。女性在接受尿常规检验时,会受到阴道分泌物的影响。临床实施检验时,常会出现尿沉渣检验的结果为鳞状上皮细胞不在正常范围内,白细胞计数正常的情况,而干化学白细胞酯酶检验的结果则为阳性。

有研究表明[4],约有6%的女性在接受尿常规检验时,其尿液样本会受到阴道分泌物的污染。女性的阴道分泌物中存在大量的鳞状上皮细胞以及白细胞酯酶,这是导致女性尿常规检验结果鳞状上皮细胞升高以及白细胞酯酶阳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尿常规检验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保证尿液样本的质量。本文研究中,异常尿液样本患者在外阴清洁之后,再次采集尿液样本,其异常尿液样本和再次中段尿在鳞状上皮细胞以及白细胞酯酶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异常尿液出现尿常规检验异常与患者未进行外阴清洁有关[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阴道分泌物中有65.00%为白细胞酯酶阳性,异常尿液与再次中段尿白细胞酯酶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尿液中的鳞状上皮细胞含量明显大于再次中段尿(P<0.05)。

综上所述,检验人员实施尿常规检验时,若受检者的干化学白细胞酯酶检验结果为阳性,且鳞状上皮细胞呈阳性,而受检者的其他检查结果均在正常的范围内,则应充分考虑尿液样本是否被阴道分泌物污染,此时应采集受检者的二次中段尿,再次为受检者实施检查,以此提高检验的准确率,为临床症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跃军,季明德,刘淑杰,等.阴道分泌物对女性尿液干化学白细胞酯酶测定的影响.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5,30(2):163-164.

[2]谭延国,陈哲,张曦,等.干化学酶法检测阴道分泌物五项指标的临床应用研究.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7):546-549.

[3]赵建萍.妇科联检试剂诊断滴虫阴道炎评价.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2):154.

[4]经先振,王齐,牛国平,等.阴道分泌物干化学酶法与传统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3):3267-3268,3283.

上一篇:低压省煤器下一篇:大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