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细胞输血

2024-07-31

去白细胞输血(精选7篇)

去白细胞输血 篇1

输血是临床治疗病情危急患者的常用方法, 安全、有效的临床输血治疗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1]。然而, 相关临床数据调查结果显示, 近年来我国临床输血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上升, 已对患者疾病的临床治疗造成了严重影响[2]。国外一些临床研究发现,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与血液中的白细胞存在密切关系, 白细胞可在血液中产生大量细胞因子, 异体输血治疗后, 可与患者自体血发生反应, 释放炎性因子, 导致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因此建议对患者实施去白细胞输血治疗。我院本次研究对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和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 旨在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 - 06 ~ 2015 - 05 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72 例恶性肿瘤患者, 按照输血治疗方法的不同将72 例患者分成研究1 组和研究2 组。研究1 组为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患者, 共37 例, 其中男20 例, 女17 例, 年龄36 ~ 71 岁, 平均 ( 56. 2± 1. 5) 岁。恶性肿瘤类型: 肝癌9 例, 肺癌11 例, 胃癌15 例, 其他恶性肿瘤2 例。研究2 组为接受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患者, 共35 例, 其中男18 例, 女17 例, 年龄34 ~ 75 岁, 平均 ( 56. 5 ± 1. 4 ) 岁。恶性肿瘤类型: 肝癌10 例, 肺癌12 例, 胃癌11 例, 其他恶性肿瘤2 例。两组患者在恶性肿瘤类型、年龄、性别比例上存在的差异极其微小, 可以忽略不计 ( P > 0. 05) , 可以进行比较。

1. 2 研究方法

研究1 组患者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 研究2组接受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后的肿瘤病灶转移复发率和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去白细胞方法: 使用白细胞过滤器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过滤操作, 我院输血治疗使用的去白细胞血液白细胞去除率为99. 8% , 红细胞回收率为93. 2% 。

1. 3 疗效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输血治疗的疗效评价指标为肿瘤病灶转移复发率和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版本为SPSS22.0, 表示年龄等计量指标,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肿瘤病灶转移复发率、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性别比例等计数指标采用 (例/%) 表示, 组间差异检验采用χ2, 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 1 两组输血治疗后肿瘤病灶转移复发率比较

研究1 组患者输血治疗后肿瘤病灶转移复发率为8. 1% , 研究2 组输血治疗后肿瘤病灶转移复发率为25. 7% 。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后肿瘤病灶转移复发率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 P < 0. 05) , 见表1。

2. 2 两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1 组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 4% , 研究2 组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 9% 。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后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2。

3 讨论

目前, 我国临床对输血治疗是否应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仍存在争议, 但多数学者认为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国外一些相关临床研究发现, 患者输血治疗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异体血液中的白细胞存在密切相关性, 白细胞在机体血液中可产生大量炎性因子, 异体血输注到患者体内后, 两种血液中的白细胞会发生反应, 最终导致白细胞释放炎性因子, 引发输血不良反应[4]。我国对去白细胞输血作用机制的研究经历了分子学到生物学的过程, 早期一些学者认为, 全血输血治疗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与患者体内白细胞抗体及异体血白细胞相互作用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 后经研究发现, 除异体免疫反应外还与血液在血库保存的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有关, 如脂质、补体组胺等物质, 但血液保存过程中产生的活血物质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之间的关系却远不如白细胞密切[5]。有临床研究发现, 血液制品在保存前去除白细胞, 可有效减少血液中活性物质的产生, 同时还可避免由亲白细胞病毒、微生物等病原体导致的输血血源性感染。王慧红[6]在对“去白细胞输血对肿瘤患者的术后疗效观察”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时发现, 应用白细胞滤器将血液中的白细胞滤除时, 因白细胞滤器的孔径较小, 能够滤除血液中一些游离的微生物、脂粒、蛋白颗粒, 具有净化血液的作用, 有效减少了血液杂质输注到患者体内的量, 继而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我院本次对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和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研究1 组患者输血治疗后的肿瘤病灶转移复发率和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研究2 组患者低。该研究结果与上述王慧红等的临床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表明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安全性更高,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红, 刘嘉馨, 雷宇, 等.2种国产血小板滤器滤除白细胞对体外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4) :323-326

[2]关晓珍, 于洋, 冯倩, 等.血液病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疗效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 10 (7) :1747-1749

[3]龚裕春, 邱颖婕, 金魏名, 等.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与悬浮红细胞储存期内溶血率的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 2013, 26 (3) :151-152

[4]陈皞, 鲁思文, 詹晓燕, 等.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3) :2929-2930

[5]赵莉.血液保存前白细胞滤除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效果评价[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1 (6) :401-402

[6]王慧红.去白细胞输血对肿瘤患者的术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9) :4569-4569

去白细胞输血 篇2

【关键词】去铁胺;铁过载;疗效分析

【中国分类号】R97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6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ron chelating therapy in patients of transfution associated iron overload. Method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main organ functions, endocrine evaluation and serum ferritin(SF) level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21 patients with transfusion dependent to revaluating the degree of iron overload and efficacy of ironchelating therapy with deferoxamine. Results: SF levels decreased at 1 and 3 month in 37.5% and 62.5%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and the side-effect was mild. Conclution: Transfusion dependent patients may progress secondary iron overload with organ impairment,the iron chel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of transfutionassociated iron overload is effective and safe.

【Key words】deferoxamine;transfutionassociated iron overload;therapeutic effect

红细胞输注是某些血液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长时间对红细胞输注的依赖,必然导致铁过载,进而引起患者肝脏及心脏等功能衰竭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去铁治疗是铁过载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我们回顾性分析了长期依赖输血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去铁治疗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7月随访治疗的21例铁过载患者,均接受了至少3个月的去铁治疗。其中,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63岁(55-82岁),包括MDS-RA 7例,MDS-RCMD 1例,MDS-U 6例;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60岁(50~76岁);2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9岁。诊断按文献标准[1]。

1.2诊断和治疗

铁过载判断标准:血清铁蛋白>500ng/mL,结合红细胞输注量,并检测炎症标志物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及肝功能检查排除炎症和肝脏疾病即考虑铁过载。以血清铁蛋白>1000ng/mL为去铁治疗的标准[2]。治疗方法:甲磺酸去铁胺(NOVARTIS公司,商品名得斯芬)1000mg/d,加入500ml氯化钠或葡萄糖,静脉滴注持续8~12h。每周5次。

1.3疗效标准

完全反应(CR):铁蛋白下降至<2000ng/mL,治疗后至少降低500ng/mL;微小反应(MiR):铁蛋白下降至<2000ng/mL,治疗后减少不到500ng/mL;稳定铁过载(SIL):铁蛋白继续上升但<4000ng/mL;无反应(NR):铁蛋白继续上升>4000ng/mL,或治疗后继续上升> 500ng/mL;总反应率:CR 加MiR。并根据铁蛋白结果分为Ⅰ期>500ng/mL;Ⅱ期>1000ng/mL;Ⅲ期>2500ng/mL;Ⅳ期>5000ng/mL。每期根据是否存在器官受损分为A和B,A 为无器官功能损害[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铁蛋白均数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特征

症状体征:納差、消瘦9例,呈青灰色或古铜色色素沉着18例,肝、脾肿大7例,心功能不全5例。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13例,空腹血糖增高5例,甲状腺激素减低6例,睾酮降低2例,雌激素降低2例;血清铁蛋白水平大于5000ng/ml 2例,4000-5000ng/ml 9例,3000-4000ng/ml 7例,2000-3000ng/ml 3例。

2.2 去铁胺治疗前后铁蛋白指标的变化

治疗前血清铁蛋白水平为(3170±1011)ng/L,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血清铁蛋白水平分别为( 2208±986)ng/L和(1697±805)ng/L。治疗1个月及3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34.2%和65.8%。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以及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P值均<0.01。

2.3 脏器功能改变情况

治疗前心电图提示房性早搏6例、室性早搏3例、ST-T异常10例;治疗后分别降至2例、0例和5例。治疗前心脏彩超示肺动脉高压6例、左心房扩大9例、左心室扩大12例,治疗后分别降至3例、7例和11例。12例治疗前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 AST)升高,保肝及去铁治疗1个月后复查恢复正常。

2.4去铁治疗的不良反应

注射过程中出现头痛、呕吐2例,腹痛、腹泻3例,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注射部位胀痛3例,均在减慢滴速、局部冷敷后好转;肝功能ALT和AST升高3例,予保肝药物治疗后复查恢复正常。

3讨论

某些特殊血液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等需要长期反复输血。1个单位红细胞含200-250mg铁。长期反复红细胞输注就会导致铁过载。

铁过载的诊断主要以输血量结合铁蛋白含量为标准。目前多数国家以输注红细胞量>20-40U,铁蛋白>1000-2500ng/mL为标准;并对这组输血依赖性铁过载患者,依据铁蛋白>1000ng/mL为去铁治疗的标准[3]。

长期反复输血后铁在体内慢性沉积,引起组织损伤和受累器官的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心脏长大、心力衰竭、糖尿病和性腺异常等,称为继发性血色病。

去铁胺是放线菌属毛链霉菌产生的细菌性铁载体,可供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用,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通过微量注射泵皮下持续注射。由于去铁胺的半衰期短(约0.5h),持续注射疗效更佳。新型口服去铁剂地拉罗司在2005年已被美国FDA正式批准用于临床,已在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者中应用,不仅能降低铁过载,还能迅速降低心脏内的铁过载[4],但尚无对大宗MDS等铁过载病例的临床观察数据。

输血依赖性去铁治疗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心脏损害及其引起的心源性死亡,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减少输血次数。本文对地中海贫血、MDS及AA患者进行去铁治疗,以期改善这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同时观察静脉输注去铁胺的疗效及安全性,也为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本组资料显示,治疗1个月和3个月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有效率分别为34.2%和65.8%。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以及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的血清铁蛋白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文献报道相似[5,6],且不良反应轻微。

本组报道的长期输血依赖性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差、消瘦、皮肤呈青灰色或古铜色色素沉着、肝脾肿大以及心功能不全。实验室检查中,部分病例出现肝功能异常、空腹血糖增高、甲状腺激素减低(转下页)(接上页)以及性激素异常。血清铁蛋白水平多介于3000-5000mg/mL之间,少部分病例达5000ng/ml以上。治疗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及彩超异常。经积极去铁治疗1-3个月后,以上异常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综上所述, 长期输血导致的铁过载会诱发心脏、肝脏及内分泌等器官损害;去铁治疗可有效降低机体铁负荷,改善患者心脏及肝脏功能,且副作用小。但去铁治疗的远期疗效如何,尚需扩大治疗病例以及更长时间的追踪观察。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9-23;29-35;157-163.

[2]Gattermann N. Overview of guidelines on iron chel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nd transfusional iron overload[J]. Int J Hematol,2008,88(1):4-29.

[3]Valent P,Krieger RO,Stauder R,et al. Iron overload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diagnosis,management,and response criteria: a proposal of the Austrian MDS platform[J]. European Clin Inves,2008,38(3): 143-149.

[4]Cappellini MD,Cohen A. A phase 3 study o f deferasirox(ICL670),a once-daily or aliron chelator,in patient with β-thalassemia[J]. Blood,2005,107(9):3455-3462.

[5]何爱丽,杨云,王芳侠,等. 去铁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铁过载的临床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5(3):292-294.

[6]Lee JW. Iron chelation therapy in the myelody splastic syndromes and aplastic anemia: a review of experience in South Korea [J]. Int J Hemato,2008,88(1):16-23.

去白细胞输血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入院需要大剂量的输血的患者132例;分成两组, 观察组68例采用去白细胞输血, 其中男32例, 女36例, 年龄18~21岁, 对平均年龄 (19.5±1.5) 岁, 其中消化科的输血患者21例, 血液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19例, 妇产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20例;照组64例选用常规输血, 其中男34例, 女30例, 年龄19~23岁, 对平均年龄 (21±2.0) 岁, 其中消化科的输血患者25例, 血液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20例, 妇产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19例。观察比较两组输血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

1.2 方法

1.2.1 去细胞标准

对于132例患者中的68例患者采取去白细胞输血, 将红细胞浓缩悬液通过白细胞过滤器, 将白细胞去除达99%。白细胞的参与量为<5.1×10 U, 并且红细胞的回收率大大了90%~96%[5,6]。

1.2.2 输血后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①过敏: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的皮疹。②发热:与输血前相温度上升1度以上并且伴有其他恶寒、寒战等反应;③其他有一些全身症状和与输液有关的一些症状。满足上面任一项即可判断非溶不练副反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白细胞能够通过消化、吞噬等产生免疫反应, 实现机体的防御保护功能, 抵抗细菌、微生物的危害, 是血液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成分。但是, 在血液制品中含有白细胞却像是含着一样污染物, 同种异体输液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对人体产生危害, 所以现代输血中, 研究一般将其去掉输血, 以和常规输血相比较, 也是为了保证用血液制品的安全[7]。从而达到避免和减少输血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大量输血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人类m小板抗体、白细胞抗原HLA等多种免疫性抗体, 因而致使机体发生不同的输血不良反应。目前, 去白细胞输血是比较有效的输血方式,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通过去除红细胞悬液成分中的白细胞[8], 达到避免和减少因大量输血而致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且在降低病毒传播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输入白细胞能够引起很多不良反应, 并且很有可能传播病毒, 它能够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引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引起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引起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以及很有可能传播病毒。

该研究中,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上述理论及观点得以充分证明。输入大量含有白细胞的同种异体红细胞混悬液能够导致传统输血患者体内形成多种免疫性的抗体, 从而引发较多的输血不良反应。另外, 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除了与同种异体而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外, 还与血液在存储的过程中所释放的细胞因子、补体、脂质、以及组胺等活性物质有关, 因研究中观察组仍有少量的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 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9]。故, 临床上所需要大量输液的患者, 建议应用保存在7 d以内的红细胞悬液, 给予去白细胞操作, 能更好较少因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需大量输血的患者, 其本身的疾病有很大的复杂性, 机体的免疫系统均处于最低或没有的状态。对各种屏障系统的免疫功能均显著降低, 该研究数据显示, 去白细胞输血后能有效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调整与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10];减少和避免发生输血的不良反应, 降低了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同时降低发生院内感染。

综上, 大剂量输血治疗时应用去白细胞输血能明显降低输血后的并发症, 提高临床疗效, 提升患者的愈后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海伟.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8 (5) :9-11.

[2]潘晓红.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6) :23-25.

[3]刘景汉, 欧阳锡林, 李蕊.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 27 (6) :53-55.

[4]林琼林.去白细胞全血和成分血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 2006, 41 (6) :40-41.

[5]刘敏霞, 韩颖, 刘安.透析式洗涤冰冻红细胞去除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方法[J].生物技术通讯, 2009, 20 (1) :24-26.

[6]王同显, 万旭, 孙波.去除白细胞对悬浮红细胞保存期间流变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12, 25 (4) :81-83.

[7]朱建妹, 孙露, 程天凤.浅谈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过程中的几点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6) :94-95.

[8]王海宝, 刘景汉.林子林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3, 11 (6) :20-21.

[9]陈皞, 鲁思文, 詹晓燕.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3) :58-59.

去白细胞输血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实行肿瘤切除术的200例患者中选取102例输入去白细胞输血者作为治疗组, 98例输入全血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78例, 女24例, 年龄29~72岁, 平均 (57±19.7) 岁;对照组中男76例, 女22例, 年龄27~74岁, 平均 (56±20.3) 岁。采血前除常规体格检查外, 完成输血前四项检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

1.2 输血指征及方法

血红蛋白 (Hb) <80 g/L 输全血或浓缩红细胞, 血小板降低输血小板。使用去白细胞处理输血治疗的102例患者, 过滤白细胞过程在吉安血站严格按白细胞过滤器的使用说明操作。

2结果

我们的研究结果中, 输血前后Hb上升>10 g/L为有效, 输血后24 h血小板升高>10×109L为有效。去白细胞输血组输血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术后感染、2年内转移复发率、3年生存情况分别是0.9%、0、3.92%、29.4%、60.8%, 未去白细胞组分别是8.33%、4.08%、17.3%、65.3%、31.6%,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在常常伴有体内恶性肿瘤增殖及各脏器的广泛浸润, 对于可切除的肿瘤患者一般首选手术切除或联合放疗及化疗, 而晚期不可切除的恶性肿瘤患者一般也会采取放疗或化疗的方式杀灭肿瘤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不管选择是手术治疗放化疗, 输血是治疗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血液中白细胞携带的主要相容性复合物抗原呈递导致T细胞不能有效发挥正常的细胞免疫, 导致NK细胞活性的降低, 降低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能力, 同时含有白细胞输血时的输血相关性免疫调节反应 (TRIM) , 这种反应也可以降低细胞的免疫功能, 而且输血次数越多, 血液储存的时间越长, 这种免疫反应抑制反应越明[1]。因此, 无论是外科手术的还是放化疗患者输入含有白细胞血时均降低机体的各种免疫功能, 从而导致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恶性肿瘤的转移及复发, 使得对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差。白细胞在离体后24 h内几乎丧失所有功能殆尽, 输入没有功能的白细胞易引起输血不良反应。血液中的白细胞, 不仅为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而且是一种污染物, 其在输血中的不良作用逐渐为临床所重视。目前, 临床上输血常使用去白细胞输血的方式, 大量研究表明, 去白细胞输血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防止HLA同种免疫, 降低传播白细胞相关传染性病原体如巨细胞病毒 (CMV)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 (HTLV-1/2) 以及HIV病毒、克雅氏病 (CJD) 病毒等经输血传播的危险性, 还可防止或消除输血相关免疫抑制综合征[2]。防止多种输血不良反应, 因此, 去白细胞输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有研究也表明, 去白细胞输血不仅能够有效防止常规输血反应的发生, 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提高机体对放化疗的耐受能力, 降低手术并发症, 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我们的研究结果中, 去白细胞输血组输血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术后感染均2年内转移复发率少于输全血组, 3年生存情况均明显高于未去白细胞组, 以上数据均表明去白细胞输血能够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力及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 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 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晓雪.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在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现代预防医学, 2006, 33 (7) :1126-1127.

白细胞过滤对输血反应的临床意义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血站的FFP20袋, 100 ml/袋, 温水37℃溶化后, 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在超净工作台抽取2 ml血浆, 然后对抽取的血浆进行过滤, 过滤速度为120滴/min, 在过滤后的血浆中抽取2 ml。依据白细胞过滤前后进行分组, 白细胞过滤前组和白细胞过滤后组。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采用FTS-RC白细胞过滤器 (由南京双威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 Barkey plasm a therm型融浆机。

1.2.2 通过ORTHO AutoVue Innova型全自动血型及配血分析系统、GLAMOUR20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ALB、TP、PT、APTT、TT、FIB、FV:C、FVⅧ-C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白细胞过滤前组和白细胞过滤后组ALB、TP、PT、APTT、TT、FIB、FV:C、FVⅧ-C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建立数据库, FFP凝血因子及蛋白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 P<0.05, 研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白细胞过滤前组和白细胞过滤后组ALB、TP、PT、APTT、TT、FIB、FV:C、FVⅧ-C情况 (如表1) 白细胞过滤前组和白细胞过滤后组TP和ALB无明显差异, P>0.05, 白细胞过滤后组PT、APTT、TT、FIB明显高于白细胞过滤前组, 白细胞过滤后组FV:C、FVⅧ-C明显低于白细胞过滤前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常进行的操作, 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 其往往和所输血液中的白细胞密切相关。有资料显示[2], 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 产生非溶血性反应、过敏性反应、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反应、同种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效果差、亲细胞性病毒传播等输血不良反应。有效的去除白细胞可以预防和减少输血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进行白细胞过滤不仅可以可以避免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同时可以减少血源性疾病的感染率, 另外对于癌症输血和器官移植输血还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3]。白细胞过滤器对血液过滤的原理是利用滤过器孔径比白细胞小, 比其他血液因子大的原理, 通过阻滞作用将白细胞过滤, 同时过滤器表面有一定的表面张力和电荷密度, 可以促使白细胞滤过, 而凝血因子和蛋白等吸附在过滤器上。有研究表明[4], 滤过器上的滤膜材料是由人造纤维构造的无纺布构成的, 其主要通过机械筛滤和免疫吸附两种形式让可以变形的红细胞和血小板通过, 并且阻止大部分的白细胞。凝血反应的实质是液态的纤维蛋白原向固态的纤维蛋白转化的过程。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各类凝血因子的反映, 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各类凝血因子的反映。通过分析新鲜冰冻血浆经白细胞过滤后对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的影响情况, 依据白细胞过滤前后进行分组, 白细胞过滤前组和白细胞过滤后组, 结果表明, 白细胞过滤前组和白细胞过滤后组TP和ALB无明显差异, 白细胞过滤后组PT、APTT、TT、FIB明显高于白细胞过滤前组, 白细胞过滤后组FV:C、FVⅧ-C明显低于白细胞过滤前组。综上所述, 白细胞过滤后凝血因子活性有降低, 但是可以维持在正常治疗水平, 同时降低输血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过滤对输血反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新鲜冰冻血浆经白细胞过滤后对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的影响情况。结果 白细胞过滤前组和白细胞过滤后组TP和ALB无明显差异, P>0.05, 白细胞过滤后组PT、APTT、TT、FIB明显高于白细胞过滤前组, 白细胞过滤后组FV:C、FVⅧ-C明显低于白细胞过滤前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细胞过滤后凝血因子活性有降低, 但是可以维持在正常治疗水平, 同时降低输血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白细胞过滤,输血反应

参考文献

[1]张昆梅, 蓝松, 欧海, 等.白细胞过滤对血浆中凝血因子及蛋白的影响.哈尔滨医药, 2011, 31 (1) :15.

[2]水波, 王忱, 侯治兵, 等.白细胞过滤及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液容量控制标准的探讨.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2, 25 (8) :522-523.

[3]尤建国, 姜晓琛, 朱爱华.白细胞过滤在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作用.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2, 14 (4) :295-297.

去白细胞输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58例, 女42例, 年龄36~75岁, 平均年龄62.5岁。在所有的患者中, 直肠癌患者11例, 宫颈癌患者10例, 胃癌患者27例, 肺癌患者22例, 卵巢癌患者11例, 结肠癌患者13例, 食道癌患者6例。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成两组, 即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分别由50例恶性肿瘤患者组成。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没有去除白细胞输血, 而治疗组的患者则去除了白细胞输血,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3]。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无论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面, 还是在术后感染以及转移复发等方面, 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组的50例患者中, 非溶血性反应2例, 术后感染5例, 而转移复发为12例,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 输血、尤其是输全血, 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放疗以及化疗的耐受力和临床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这种治疗方式助于促进肿瘤的转移, 极大的提高了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性[4,5]。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的转移与复发可能与临床中的输血具有明显的关系。Burrows[6]的相关报道证实了这一点, 即在结肠癌以及直肠癌手术之后接受输血的患者中, 其生存率明显低于未进行输血的同等疾病患者。在此之后, 相关的报道陆续出现, 认为围手术期对患者进行输血, 能够明显增加肿瘤手术之后的复发率, 并降低恶性肿瘤患者5年内的生存率。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也显示, 接受患有同种白细胞的全血动物[7,8], 发生肺癌转移的几率明显大于去除白细胞输血的动物。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常常呈现出恶病质, 而有些人则试图运用输血的方式来为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 其实, 全血或者是血浆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均无明显的营养补给作用[9]。其原因很简单, 对恶性肿瘤患者输入的异体蛋白质, 只有完全分解为氨基酸之后, 才能够参与患者机体组织蛋白的合成过程, 然而, 研究证实, 血浆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0 d, 其所含有的氨基酸释放极为缓慢, 其氨基酸之中的亮氨酸以及色氨酸的含量较低, 基于此,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 这种异体蛋白质对于合成患者机体蛋白质的价值并不大。正是因为恶性肿瘤患者输血的特殊性, 在临床中, 如果医生要对患者进行输血, 便应该在输血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防止患者肿瘤术后复发与感染的相关措施, 并尽量避免没有必要的输血。此外, 医生一定要坚持输以去白细胞为主要成分的血, 最好运用白细胞过滤器等医疗设备, 将血清、全血、红细胞以及血小板中的白细胞有效的去除, 以有效的防止同种免疫与亲白细胞病毒的传播[10]。

该研究结果显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有效的去除白细胞输血有助于提高患者5年内的生存率, 并减少术后复发以及感染的可能性,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治疗组的患者去除白细胞输血, 而对照组的患者则未去除白细胞输血, 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分析白细胞输血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无论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面, 还是在术后感染以及转移复发等方面,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 有效的去除白细胞输液不仅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 更加有助于降低患者肿瘤转移与复发的几率, 从而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恶性肿瘤,白细胞输血,临床效果,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唐德钧, 付涌水, 田兆嵩.输血与免疫抑制[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2) :75-77.

[2]郝一文, 丁伟.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输血的临床效果评估[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3 (5) :89-90.

[3]徐庆波, 刘志芳, 丁旭, 等.去白细胞输血对术后感染的影响[J].中国厂矿医学, 2005 (5) :82-83.

[4]张友良.去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1, 30 (13) :85.

[5]张艳华.去白悬浮红细胞临床应用更安全[J].医学动物防制, 2007 (2) :76-77.

[6]贺润年, 庞静.去除白细胞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现状[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8 (1) :27-28.

[7]杨建国.去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临床意义及不良反应[J].中外医疗, 2011, 30 (12) :96.

[8]赵珍, 赵树铭.白细胞去除及其临床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3 (1) :136-137.

[9]李澜.去除白细胞在该院临床输血中的应用现状[J].医学信息, 2010 (4) :307-308.

去白细胞输血 篇7

关键词:不良反应,临床输血,少白细胞血液技术

输血为临床疾病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输血质量、效果与抢救治疗效果间关系密切[1]。实践研究发现, 影响输血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输血不良反应, 情况严重时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3]。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我院近年来在临床输血中应用了白细胞血液技术,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来自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到我院进行临床输血的患者, 共64例。采用随机平均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32例。试验组中, 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15例, 其年龄为25~65岁, 平均年龄 (39.64±5.14) 岁;输血原因:产科出血10例, 消化道出血6例, 手术失血4例, 外伤出血12例。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为26~64岁, 平均年龄 (39.67±5.12) 岁;输血原因:外伤出血13例, 产科出血11例, 消化道出血5例, 手术失血3例。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要求进行输血, 试验组患者应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进行输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且予以对比和分析。输血不良反应评定标准如下:患者在输注成分血或全血以后出现的意外情况, 如体温上升、盗汗、发热、寒战、恶性、皮肤潮红以及呕吐等, 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溶血或血压下降现象[4]。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各计量资料均采用±s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临床疾病的治疗及抢救中, 输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 其不仅可补给血量, 同时还能维持血量, 补充机体所需的凝血因子, 缓解患者血液凝固障碍。在临床输血之前, 需对血液实施相关检查, 比如基本传染病化验、血型检测等, 待证实满足要求和安全可靠后方可使用。从目前临床输血情况来看, 输血并不是百利无害, 无论何种形式的输血均有可能引起感染或并发症。故在临床输血中, 除了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外, 还须做好相应并发症的预防工作。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近年来, 随着ABO血型和RH血型在临床上的明确鉴定,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减少。患者输注含有丰富的白细胞血液后, 容易引起人体窘迫呼吸症状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影响输血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本次研究就临床输血中少白细胞血液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少白细胞血液技术是指滤除血液中大量白细胞, 目前该技术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中的显著效果已得到认可, 其除了能将同种异体白细胞所致不良反应去除外, 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减少因白细胞病毒所致的相关传染病[5]。去除白细胞后的血液, 可减轻炎性因子的水平, 由此可进一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 运用了去白细胞血液技术的试验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实施常规输血的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应用少白细胞血液技术, 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输血质量, 进一步保证疾病抢救效果和治疗效果, 临床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方敏, 周群刚, 史蓉蓉, 等.即采即滤型白细胞滤器对血液质量的影响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5, 17 (3) :273-274.

[2]杨秀华, 吴瑜霞, 黄建云, 等.某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2, 14 (2) :113-115.

[3]唐毓胜, 周正东, 唐任光, 等.少白细胞血液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28) :86-87.

[4]黄玉佳, 蔡许, 丘清, 等.3850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10) :1271-1273.

【去白细胞输血】推荐阅读:

输血技术与输血护理05-16

输血记录07-18

输血知识05-08

输血≠造血05-19

输血05-30

输血分析06-09

双胎输血06-19

自身输血06-21

科学输血06-21

临床输血07-25

上一篇:浙江绍兴市下一篇:清原抽水蓄能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