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疗效评价(通用11篇)
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1
XX市人民医院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
(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 1.患者的临床诊断; 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 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
3.血小板输注指征:
内科系统疾病:若>50×109/L,不需输注;20~50×109/L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20×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若<50×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109/L;70~100×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ITP:严格掌握。
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杆菌感染。
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四)成份血的适应症
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 ml~1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量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是:(1)患者是否明确诊断;(2)病例是否符合临床用血条件;(3)主管医师是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4)输血品种和数量是否与患者病情相符、输血治疗是否恰当;(5)急性失血是否进行了先晶后胶的扩容、大量输注抗凝血后是否根据病情变化补充了凝血因子(冷沉淀)和血小板;(6)非急症用血是否执行了备血制度和用血审批制度;(7)输血后是否及时进行了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如何;(8)输血治疗前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及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9)输血申请单填写是否规范,输血病程记录等各种输血文书记录是否及时、规范、完整;(10)输血不良反应治疗抢救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规范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上报。
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质量考核”。
2.医务科应定期开展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的评价,评价结果与科室质量管理和医师个人业绩考核及用血权限认定挂钩。并针对各临床科室和临床医师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和奖惩意见。
XX市人民医院 2017年10月5日
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1月—2013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中风后抑郁症患者16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 两组患者依据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检查结果均获得明确诊断, 在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下进行诊断治疗。观察组男性41例, 女性43例, 年龄60~78岁, 平均 (64.50±3.50) 岁。对照组男性43例, 女性41例, 年龄60~79例, 平均 (64.00±3.50) 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排除肝肾功能性疾病、严重先天性心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患者及严重药物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口服和静脉滴注治疗, 在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 对用药和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观察, 如果发生意外和异常, 早期进行治疗和处理[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 选取穴位主要以解郁安神、醒脑为原则[3]。其中主穴:百会穴、上星穴、本神穴、神庭穴、内关穴。依据患者的辨证取穴:存在心肝、心肾火盛患者联合取行间穴、太冲穴, 均进行双侧针灸;存在气滞血瘀患者联合取血海、合谷, 均进行双侧针灸;存在心脾两虚不交患者联合取肾俞穴、心俞穴、命门穴, 均进行双侧针灸;依据临床症状进行取穴:存在口角歪斜症状联合地仓穴;存在偏瘫症状联合合谷穴、曲池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
1.3 临床评价标准
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6]:痊愈为HAMD评分减少≥75%;显效为HAMD评分减少≥50%;有效为HAMD评分减少≥25%;无效为HAMD评分减少<2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和用药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和用药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中医对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 主要采用辨证方法进行中药方剂口服治疗, 但临床疗效不佳, 我院为更好地提高患者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中药方剂口服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减少临床用药总量、提高临床治疗满意度, 安全性较高, 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后抑郁症患者16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84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84例采用药物联合针灸进行治疗, 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时间、每天用药总量、满意度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减少临床用药总量、提高临床治疗满意度, 安全性较高, 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针灸,药物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药物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涛, 陈晓鸥, 韩景献.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30例[J].陕西中医, 2013, 34 (1) :67-69.
[2]胡追成, 吴耀持, 王念宏.近10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 2011, 7 (5) :145-146.
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3
[关键词] 胃癌;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术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76-02
胃癌是现阶段我国较为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对于胃癌患者来说,全胃切除术是较为有效甚至唯一的治疗方法,患者接受全胃切除术后必须要进行消化道重建以恢复患者整个消化系统功能。当今我国最常见的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主要有“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和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2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所收治的76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为实验对象,患者在术前和术后都经过病理检查对胃癌进行了确诊。男46例,女30例,年龄40~70岁,平均(59±2.3)岁。患病部位:残胃癌4例、全胃癌7例、胃体癌13例、贲门及胃底癌42例。患者胃癌类型:印戒细胞癌7例、黏液腺癌10例、管状腺癌14例、低分化腺癌35例。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在病理类型、患病部位、年龄和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治疗方法,而实验组进行“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观察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治疗方法的效果。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基础上,采取经腹胃癌根治术。实验组“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治疗首先要在空肠远端作一个长15 cm的P袢,再利用食管与吻合器进行侧吻合,在与第二吻合口距离45 cm处完成空肠侧吻合。而对照组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治疗需要在屈氏韧带的15 cm左右处将空肠切开,将食管与空肠远端进行侧吻合,而在距离食管40~45 cm处,将空肠远端与空肠近端进行“Y”形侧吻合。
1.3 评价指标[1]
对患者术后半年内的基本状况进行观察,是否出现倾倒综合征、反流 性食管炎、腹泻、腹胀等情况,并对患者的总蛋白的变化、血红蛋白和体重等基本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将患者的Visick进行分级比较:一级是无症状;二级是偶有症状;三级是症状明显但可以耐受;四级是有无法耐受的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表示定量资料,用x2检验对比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消化道症状
对照组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治疗的患者倾倒综合征和上腹饱胀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治疗的患者(P<0.05)。见表1。
2.2 营养状况
实验组“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患者在术后半年内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和总蛋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Orr式Roux-en-Y空肠食管吻合术的患者(P<0.05)。见表2。
3 讨论
现今世界上已经出现了超过70种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
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4
1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实验室常规操作人员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式对实验室质量考评的样品检测和判定的基本要求,并全面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以改进和完善实验操作与管理,确保常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定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3职责
3.1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操作。
3.2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4工作程序
4.1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质量考评活动。4.2制定实验室质量考评活动时间表,确保质量考评按期完成。4.3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法对质量考评的样品进行检测和判定。4.4根据标本接收时间随机指定检测岗位人员进行检测。
4.5接收实验室质量考评标本品时,要核对外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标识是否清楚,标本量是否足够,与清单上列出的是否一致,有无漏渗及发货时间是否准时等异常情况,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
4.6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频次进行检测。
4.7实验操作岗位人员须将质控品与其它标本按标准操作规程常规操作、结果分析、判定、审核及报告。
4.8实验完成后对质控品的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填写《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回报单》。
4.9结果报告给实验室负责人审核签发后,按规定时间发出。
4.10保留对质量考评样品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备与质量考评考核部门反馈结果进行核对和查找差距原因。
4.11接到质量考评结果反馈报告,应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差距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并评价相应改进措施的成效。
4.12对于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测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人员在1~3天内找出不合格的原因,常见原因如下:
4.12.1检测仪器未被校准及有效维护。4.12.2未做室内质控或室内质控失控。4.12.3试剂质量不稳定。
4.12.4操作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要求。4.12.5操作人员未按照SOP进行实验操作。4.12.6上报的检测结果计算或抄写错误。4.12.7 EQA样品处理不当。4.12.8 EQA样品存在质量问题。
4.13实验室负责人填写《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不合格分析报告单》,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得到科主任认可、批准后向全科通报,在下次室间质评中实施,并追踪评价改进效果。
4.14将室间质评回报结果、整改分析报告等相关资料归档,由科室统一保存。5 相关文件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卫医发[2006]183 6相关记录
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为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于肇东市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患者, 疗程为1-3个月, 头CT证实为缺血性中风, 患者至少有1个肢体肌力≤4级, 均符合我国最新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第3版) (CCMD-3) , 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16分。病例随机分为综合干预治疗组45例, 对照组45例。治疗组年龄56-78岁, 男24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60.40±8.6) , 对照组年龄52-80岁, 男27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61.2±8.5)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姓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临床药物治疗和康复方法
入选病例随机分组后, 两组均给予临床治疗 (包括抗栓、扩血管、脑保护剂、活血化淤中药治疗等和早期康复治疗) , 治疗组增加抗抑郁药 (路优泰1片, 3次/d口服) 及心理治疗, 主要是通过解释、鼓励、支持、安慰、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并且需要家属亲友的积极配合完成。
1.2.2 评定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4周、8周、12周确定一名心理医师及康复师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定, 神经功能缺损使用NIHSS评定, 生活状态评分 (ADL) 评定其神经功能康复。①基本痊愈 (减分率78.9%, ADLO级) ②显效 (减分率>46%, ADL1-3级) , ③有效 (减分率>18%) ④无效 (减分率<18%) ;⑤恶化 (治疗后1个月>治疗病)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在神经功能康复疗效上, 治疗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 见表2。
两组HAMD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3。
注: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4、8、12周时治疗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注:治疗后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后12周及8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 注意力不集中, 运动迟缓, 认知功能减退, 缺乏自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其发生机制可能有以下两种:①原发性内源性学说[4,5], 认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大脑损害后的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 病变损害去甲肾上腺素 (NE) 能及5-羟色脑 (5-HT) 能神经元及其传导通路, 致使NE及5-HT含量下降, 而导致抑郁。②反应性机制学说, 即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脑卒中后的生理及心理平衡失调而致反应性抑郁状态。由于这类患者原发病的表现突出, 往往掩盖了抑郁的情绪或症状。支持性心理治疗主要让患者充分疏泄自己的悲观情绪, 和紧张苦闷的心理。向患者讲解脑血管病的常识, 治疗及康复知识, 针对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改变错误的认识,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杨明明报道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反应的模式改变脑的功能, 效果不亚于药物治疗[6]。抗抑郁药路优泰能够同时非特异地抑郁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 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从根本上改善抑郁更好地改善抑郁症状。因此, 对卒中后抑郁患者既要积极治疗原发性病, 又要尽快给予抗抑郁治疗及全程心理支持治疗。本结论认为对于卒中后抑郁患者, 只有在抗抑郁的基础上, 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 树立乐观的人生观,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Singh A, Sundra E, Hernm ann N, et al Functional and neurou-natonic Correltions in poststroke depression, stroke, 2000, 31:637.
[2]张红梅, 张红云, 师天元.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氟西汀对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7) :1206-1207.
[3]周向东, 郑霞荣.脑卒中后抑郁对偏瘫康复的影响.中国康复, 1998 (3) :23.
[4]Vogel CH、Assessment and upproach to treatment in poststroke de-pression JAMAcad Nurse Pract, 1995, 7 (10) :493-497.
服药后多长时间见疗效 篇6
服药后药物在消化道吸收,然后进入血液,经过血液中药物浓度的逐渐积累,作用的逐渐发挥,器官功能与组织结构的逐渐恢复和修复,病人才能感受到症状的减轻或功能的恢复。这个过程有长有短,短者数分钟,长者需数周或更长。因而知道一些常用药服药后多长时间才能见到疗效,是非常必要的。
降压药:长效降压药,每日服1次,见效时间2~4周,有的需用6周。复方降压片、北京降压0号片、利血平等需7~10天。吲达帕胺2.5毫克每日1次,一周见效,4~8周有效率84%。安体舒通每天服3次,3天后血压开始下降。双氢克尿塞、氨苯喋啶需一周见效,水肿消退需1~2周。卡托普利约3天见效,且需在餐前1小时服。
冠心病药物: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或心绞痛时,见效时间约需7~10天,在未到疗程时,不要任意加大剂量,以防中毒。鲁南欣康,服用2周后,52.1%的患者心绞痛消失,26.7%心绞痛次数减少,22.2%心电图改善,服药应在早6点和晚6点之间。潘生丁每天服用3次,3周后见效。地奥心血康,日服3次,1~2周后心绞痛减轻。
降脂药:多数降脂药的血浓度高峰在服药后1~2小时,但检验血脂下降,尚需2~4周。这是因为血脂浓度高低与饮食关系密切。只有当药物降脂作用大于饮食升脂作用,并经过一定时间后,血脂才会下降。如一位高甘油三酯(TG)病人,TG经常在10毫摩尔/升以上,用力平脂100毫克日服3次,3周后TG达到3.6毫摩尔/升,4周后TG达到1.8毫摩尔/升。
降糖药:血糖来源有二,一是食入的,二是内生的。后者就是肝脏通过糖原异生途径,可将血中脂肪酸、氨基酸转化成糖,这也是爱吃瓜子、花生、松子等零食,血糖升高的原因之一。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药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比如通过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如磺脲药;有的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如文迪雅;有的是抑制和延缓血糖在肠道吸收,如拜糖平;有的是加强糖在肌肉、脂肪组织中的代谢,如双胍药等。降糖药的作用因为受饮食和内生血糖等因素的影响,其疗效出现的时间也不同。如强效降糖药优降糖,初用病人一天则有效,3~5天血糖下降明显,优降糖一定要餐前服,餐前服一片相当餐后服三片的疗效。久用药的病人由于对磺脲药耐药的原因,加大剂量也很难奏效,需改用胰岛素治疗。中效降糖药如达美康,约7天血糖下降。短效降糖药如诺和龙、美比达、迪沙片、糖适平等虽然可降低每餐饭后血糖,但总体血糖下降尚需3天左右。拜糖平、倍欣是抑制和延缓糖吸收的,可降低餐后血糖,但由于饮食控制严宽不同,需测多次餐后血糖才能判定药物疗效。胰激肽原酶(怡开)无降糖作用,但可治疗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一般需要3个月见效。
微量元素药物:如锌、铜、铬、硒等微量元素,由于血中含量少,不易用简单的化验方法测定血中浓度,常以临床表现来判断。它的缺乏是缓慢的,故补充也应是渐进的。因而见效时间也较慢,如用吡啶酸铬治疗或预防糖尿病,亚硒酸钠治疗或预防克山病,碘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常需4周以上见效。
激素类药物:内分泌功能低下的疾病,如甲状腺机能减退用甲状腺素,绝经期综合征用尼尔雌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用强的松等,都需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约2~4周后方能见效。甲亢用他巴唑治疗,它只能抑制甲状腺素合成,不能加速排泄,只有等过多的甲状腺自然代谢后,疗效才能出现,约需2~4周见效。
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7
胸椎后关节紊乱也称胸椎骨错缝,是指胸椎的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急慢性损伤或姿势不当造成背痛,胸肋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表现。近年来,笔者运用抱抖法整复治疗198例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8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年龄最小18岁。最大50岁,平均34岁;女性110例,男性88例;其中82例X线摄片检查排除肿瘤、结核等;病程最长5年,最短2天。
1.2 临床表现 患者常伴有单例或双侧背肌疼痛,触诊可发现棘突偏歪,偶有肋间神经受到刺激症状。一般X片无显著改变。
1.3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站在患侧。双手自上而下抚摩背部,然后在伤处自上而下推理数次,再用叠掌揉数分钟,待局部筋肉组织放松后,让患者坐位或立位,用两手相扣自我扳住颈后部,术者立于后方,两手握住患者两肘部,将患者抱起,再加以握肘抱抖治疗,治疗后防止劳累,受凉。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偶有背部酸痛不适;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本组198例,治愈182例,占91.91%;显效13例,占6.57%;无效3例。占1.52%。总有效率为98,48%。
3 讨论
胸椎后关节紊乱因长时间伏案或保持单一姿势,使脊柱的韧带过度疲劳而变松弛,椎体间的活动度增大,可产生脊柱小关节偏离正常位置,造成错位,从而引起临床症状。由于错位只发生在脊柱关节面之间,所以通常情况下X线无法显示紊乱情况。
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8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胀,自拟消胀汤,疗效
为进一步评价自拟消胀汤用于妇产科手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 笔者选取我院妇产科2011年7月—2012年7月妇产科手术后腹胀患者150例, 分别采用新斯的明和自拟消胀汤治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50例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 术后出现腹胀症状, 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75例, 年龄22岁~65岁, 平均年龄 (38.5±6.1) 岁, 其中剖宫产37例, 子宫肌瘤剔除术25例, 卵巢囊肿摘除术10例, 异位妊娠3例;观察组患者75例, 年龄20岁~64岁, 平均年龄 (38.1±6.0) 岁, 其中剖宫产39例, 子宫肌瘤剔除术26例, 卵巢囊肿摘除术8例, 异位妊娠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及禁食等对症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新斯的明治疗, 首次行0.5 m L肌肉注射双侧足三里穴, 观察6 h后如症状无明显缓解再行等剂量注射;观察组患者采用自拟消胀汤治疗, 方剂组分包括槟榔10 g、木香10 g、乌药6 g、枳壳6 g, 加水500 m L煎至100 m L, 首次服用10 m L, 观察6 h后如症状无明显缓解再服用10 m L, 最多30 m L/d。2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 共行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主要评价内容为肛门首次通气时间及腹胀症状改善情况;显效:术后4 h内肛门首次通气, 腹胀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术后6 h内肛门首次通气, 腹胀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7% (P<0.05) , 见表1。
2.2 2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平均排气时间 (3.14±0.78) h,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5.51±1.29) h,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3 讨论
妇产科手术治疗患者因术中对于腹腔干扰及麻醉药物抑制, 导致肠道蠕动缓慢, 出现麻痹现象[1], 进而诱发腹胀症状;而患者术后伤口疼痛以及妊娠分娩导致盆底肌弹性减弱, 均可对术后排气产生抑制作用。患者长时间腹胀可能引起营养不良、肠粘连, 严重者出现肠梗阻, 严重影响术后康复进程。临床常规给予新斯的明及果导片等西药治疗, 但腹胀缓解效果不佳, 且不良反应报道较多, 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术后腹胀病机为腑气杂乱, 气血阻滞亏损, 脾胃虚乏;患者术中肠管刺激可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阻滞, 术中创伤致气血虚亏, 脾胃失健。自拟消胀汤方剂组分包括槟榔、木香、乌药及枳壳, 其中槟榔理气散郁, 行滞活血;木香利气镇痛, 健胃化积;乌药养胃温肾, 行气驱寒;而枳壳则可起到顺气消滞, 调和诸药之功效[2]。药理学研究证实, 槟榔、木香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及减轻黏膜水肿作用。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94.3%) 明显高于对照组 (75.7%) (P<0.05) , 提示自拟消胀汤改善术后腹胀效果优于西药;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 (3.14±0.78) h明显少于对照组 (5.51±1.29) h (P<0.05) , 进一步证实自拟消胀汤更有利于促进术后排气, 加快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 自拟消胀汤用于妇产科手术后腹胀较西医治疗优势明显, 能够有效缓解腹胀症状, 促进术后肛门排气,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96-147.
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2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激光消融术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64例,男42例,女22例;年龄33岁~76岁,平均年龄(64.4±14.2)岁;其中36例为原发性肝癌,28例为肝转移癌;38例为单发结节、38个病灶,26例为2个结节、52个病灶,共有病灶80个;病灶最大径为1.6 cm~5.5 cm,平均(3.8±1.6)cm。
1.2 纳入标准
①经影像、穿刺或病理组织证实均为肝脏恶性肿瘤,且无肝外转移。②病灶在接受本次研究中的治疗前未行其他局部介入治疗。③对本次研究方法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冠状动脉疾病者。②对本次研究中使用的造影剂具有禁忌者。③病理资料不全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行激光消融术后即刻和1个月时运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进行检查。①常规超声检查:观察患者的病灶回声、形状、大小、边界及血流情况。②超声造影检查:运用具有低机械指数实时成像技术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使用超声造影剂(59 mg声诺维干粉剂溶解于5 m L生理盐水配制而成),经肘部浅静脉团注,每次2.4 m L,随后5 m L生理盐水冲管。观察患者病灶动脉相(5 s~30 s)、门静脉相(30s~120 s)、实质相或延迟相(120 s~300 s)的血流灌注,延迟相行全肝扫描,然后对感兴趣区域再次造影确认其性质。③增强CT检查:使用CT造影剂碘海醇,设置扫描层厚度5 mm,造影剂推注速度为3 m L/s,每次推注100 m L。先行平扫,推注造影剂扫描时期:动脉期(25 s)、门静脉期(60 s)。
1.5 疗效评价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增强CT有2个或2个以上检查阴性,或术后1个月随访肿瘤标志物较术后即刻水平明显降低,定义为灭活;术后1个月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或增强CT提示病灶较术后即刻变大或周围出现结节,随访肿瘤标志物升高或穿刺病理结果阳性,定义为残留。以综合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比较超声造影、增强CT检查、常规超声检查三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3]。
1.6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P=0.013、χ2=20.40,P=0.000、χ2=26.18,P=0.000);增强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41、χ2=24.69,P=0.000、χ2=28.27,P=0.000);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25,P=0.615、χ2=0.32,P=0.572、χ2=0.06,P=0.807)。见表1。
3 讨论
手术切除被认为是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由于患者个体原因,其手术适用率只有10%~37%,且复发率也较高。激光消融等应用于肝癌的非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而作为一种原位灭活技术,如何准确地评价治疗后病灶的坏死部位、血流情况、残留情况和局部复发情况,是临床上客观评价其术后疗效的关键,对于患者进一步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在临床影像学检查中,增强CT检查是评价治疗后肿瘤区有无残留和治疗成功与否的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被认为是判断局部治疗后肿瘤灭活情况的影像学金标准;但是,由于激光消融术等微创治疗方法需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利用超声技术评价疗效,所以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超声造影技术是利用造影剂将后散射回声增强,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可以有效增强肝脏的超声影像和血流信号,反映和观察肝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不仅可以诊断肝脏肿瘤,而且有利于激光消融术中的指导定位、实时监测等,以及治疗后评价疗效并决定是否行补充治疗,还可以观察有无残留的肿瘤或有无局部复发[5]。
本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行激光消融术后,分别运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进行检查,以综合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显示,超声造影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均优于常规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强CT检查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激光消融术后肝脏恶性肿瘤的灭活程度,其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优于常规CT,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临床价值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蒋映丰,周启昌,朱才义.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7(1):53-56.
[2]张丽英,李开艳,崔贤,等.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微波治疗后的后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1):58-60.
[3]伍晓敏,周平.超声引导下肝肿瘤的激光消融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152-153.
[4]周薪传,智慧,肖晓云,等.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恶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2):137-139.
论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作用及其发展 篇10
关键词:环境影响后评价 作用 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141-02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得到越来多的重视。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更好的进行项目规划以实现环境保护和项目建设的共同发展成为时代进步和发展主旋律。而对于已经完成的项目来说,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评估,也能够促使人们能够及时对项目完成后依然存在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予以整治,从而促使项目在得到完整、顺利展开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事实上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是为了更好的凸显环境保护的意义而进行的一门研究。所谓的环境影响后评价指的是在项目完成后,通过将环境保护和环境评价机制引入到项目完成后期的整体运营管理体系中,从而通过实施有效的环境监管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所以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必将更好的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发展。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开始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上来。因此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出现,也必将为更好的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推动环保实现起积极作用。国外关于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我国由于在环境影响后评价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因此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不断进步态势。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针对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发展及其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进行了探讨,通过探讨对目前我国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了推动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完善的具体举措。
1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阐述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阐述,“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在开发建设活动正式实施后,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基础,以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等开发活动完成后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通过评估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及周围环境质量变化,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和环境补偿措施的有效性,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题和误差的原因,评价预测结果的正确性,提高高决策水平,为改进建设项目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是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的一种技术手段。”
事实上,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相较于环境影响评价而言的。环境影响后评价所强调的是在施工项目已经完成后,人们为了能够更好的对环境的整体项目发展和结果预算等形式进行有效把控,从而形成对的一种评价模式,其可以通过对不同规划和指标的综合衡量以对项目完成后存在的环境影响情况作出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强调的是对已经变化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及时补充和完善而做出的评价。
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作用探讨
环境影响后评价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所起到的作用并非是单一的,而是涉及到整个项目监管的每个环节中。从整个项目的建设规划,到建设单位环保工作的具体开展,再到相关行政单位对环保监管举措的实施等等,在整个环境保护的监管体系中,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作用无处不在。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影响作用的范围十分广泛。
2.1 对整体环境影响的作用
环境影响后评价对整个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意义。这是因为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本身就是针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而实施的一种制度。因此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作用,可以促使我们更好的了解环境保护及环境监管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及欠缺,从而促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员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关监管措施以更好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体系的建立,大大提升了环境保护的整体效率,对促进整体环境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2.2 对规划和建设单位的作用及意义体现
对相关的规划和健身单位来说,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作用可以督促相关单位对自身在项目监管过程中的行为加以监督,促使自身提升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的意识。所以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可以促使相关施工单位能够时刻绷紧环境保护的弦,督促他们在进行项目进展过程中始终都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从而确保环保设施总是能够处于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中,以保障整个环境保护工作能够按照预期计划平稳、有序的进行。
2.3 对相关主管部门的作用评价
对相关主管部门来说,通过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可以促使相关的主管部门能够依据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相关评价指标,迅速的建立并完善一整套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提升的相关监管体制。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而促使相关的监管部门在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和治理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及时发现、实时整改,从而促使相关责任人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时刻将环境保护意识放在一切的首位,从而实现整个环保工作效果的不断提升。
3 提升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举措
由于我国在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相关制度建立建设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在我国在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我们需要依据不同单位的不同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整体效用。唯有真正实现对环境影响后评价体系中所有相关部门的有机调控,才能真正促使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发挥其对环境调控和环境保护的真正监管力度。
3.1 主管部门的重视力度加强
首先是相关主管部门要充分重视对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构建,同时要切实促使自身在运用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监管过程中,加强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视力度,将评价结果切实的落到实处,从而督促自身在进行相关企业监管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监督效果,督促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强化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监管力度的提升是促使该措施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通过主管部门加强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视力度,能在很大程度促进该评价机制的有效开展。
此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作为监管部门应该充分认清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在进行监管过程中积极促进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建立完善,从而促使自身在进行日常工作过程中进一步促进相关评价监管工作的完善,在不断推动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从而为开展监管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支持。
3.2 相关建设单位的整体意识提升
在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过程中,作为相关的建设单位来说,其是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主体。对相关建设施工单位来说,其在整个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对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意识的思想认知,促使自身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完善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机制的建设,以督促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在进行环境影响后的环境评价、环境监理、环保竣工驗收以及运行期环境保护监管过程中能及时对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处理解决,树立企业良好的环保态度。
对建设单位来说,其在推进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模式确保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引导作用得到有效运用。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建设单位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应该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以促使自身在应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时能及时响应,促使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实际意义得到真正实现。对建设单位来说,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可以督促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编制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从而提高自身在环境管理体系中整体效用的目标实现。
3.3 整个环境影响后评价大环境的构建
从整个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运行的社会大环境来看,在社会大环境的运营机制中,亟待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实现规范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方法和管理机制的目的。当前在整个环境监管体制中,无论是相关的监管部门还是一些建工企业,往往都存在一种重审批轻监管、重环评轻验收的思想。所以这也就使不少企业在面对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实施过程中,盲目的装样子走过场,并未真正提升对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重视程度。所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方面加强社会对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对进一步推动环境影响后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建立,推动环境影响后评价效果的真正实现显得十分必要。
从社会大环境的营造方面来说,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充分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法律约束效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地位,明确实施主体、适用对象以及具体实施方式,从而将各级环保部门有效串联起来,共同促进环境影响后评价社会影响力的形成。
4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发展分析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相关举措,但从发展上来说由于我国在环境影响后评价方面仍处于初级发展态势,所以我国的环境影响后评价体系仍处于不断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4.1 主要发展方向分析
随着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影响后评价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在该领域已经实现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等相关举措的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价作为我国环境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切实基于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把握出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评价的广度和深度,并就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评级机制的完善提供助力。
在未來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相关监管部门和实施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也会得到不断完善,为推动我国环境保护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巨大推动力量。
4.2 主要发展意义探讨
实施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对于更好实现环境评价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建立,促使相关监管部门和实施主体都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认知,影响了环评制度的深入贯彻以及环评的实际效果和实际作用。所以环境影响后评价事实上是对环评制度的有效补充。
5 结语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就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评价作用以及提升措施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实现对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的认识程度,推动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在我国的有效运营,并推动其在未来发展进程中真正实现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实质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水生.论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的立法完善[J].环境保护,2008(8).
[2]李悦红.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和跟踪评价[J].污染防治技术,2003(12).
[3]魏密苏.环境影响后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意义作用[J].环境,2007(7).
[4]昊照浩.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作用及实施[J].污染防治技术,2003(9).
输血后疗效评价 篇11
关键词:反复输血,不完全抗体,阳性率,临床意义
输血对临床救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各界也逐渐加大了对输血的认识。然而输血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大部分医院未对输血者于输血前进行不完全抗体的检测, 这为输血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1]。因此, 如何对输血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防范已成为临床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2]。输血的ABO型完全相合的概念已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转变为ABO正反定型、Rh D定型等, 同时也将不完全抗体的筛查作为免疫血清学输血的必查项目。不完全抗体极易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在进行临床救治时出现了极大的困难,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红细胞的寿命因不完全抗体的破坏而大大缩短, 进而使输入的红细胞出现较大程度的不配合, 造成了一定的溶血反应。本次研究通过将3200例输血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3月于本院进行反复输血的1600例输血者作为观察组, 同时选择同期进行首次输血的1600例输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输血者均进行了3次以上输血, 其中男900例, 女700例, 年龄22~67岁, 平均 (48.4±6.5) 岁;3~5次输血者920例, 6~10次输血者480例, 11~15次输血者120例, 15次以上输血者80例。对照组输血者输血前其不规则抗体均表现为阴性, 其中男920例, 女680例, 年龄23~68例, 平均 (49.3±6.4)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输血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仪器的选用
本次研究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 (Dia Mcd Ig G卡) , 选用KA-2200血型血清离心机、Grifols孵化器及WADina Grigols全自动血型配穴系统[3,4]。
1.2.2 不完全抗体的筛选及鉴定方法
取输血者5 m L血液进行红细胞的分离, 分离后将其配置成3%的红细胞盐水悬液, 经盐水法对抗体的阳性率进行筛查。在Dia Mcd Ig G卡的三个微柱孔中分别加入0.8%的红细胞悬液50μL, 再加入25μL的红细胞盐水悬液, 将其置于孵化器中在37℃的条件下进行15 min的孵育, 并以10 000 r/min的离心速度在半径为13.5 cm的离心机中保持10 min的离心处理[5,6,7,8,9]。
1.2.3 检测结果判定
微柱上聚集有红细胞, 表现为不规则抗体阳性;若孔底聚集有红细胞, 则为不规则抗体阴性[10]。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输血者不完全抗体阳性率的发生情况。 (2) 比较观察组输血者在不同输血次数下输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的发生情况。 (3) 观察不规则抗体阳性与患者出现发热或轻度溶血性等不良输血反应的关系。 (4) 对观察组抗体类型进行分析, 观察其在不同的输血次数下抗-E、抗-D、自身抗体、抗-Ec、抗-C、抗-c、抗-e、抗-M、抗-JKa以及不明抗体的阳性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完全抗体阳性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共58例 (3.6%) 出现不完全抗体阳性, 对照组中共8例 (0.5%) 出现不完全抗体阳性, 观察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677, P<0.05) 。
2.2 不同输血次数下不完全抗体阳性发生情况比较
输血3~5次与6~10次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输血15次以上,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输血11~15次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与输血15次以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表中χ2值与P值均为不同输血次数与输血15次以上比较得出
2.3 不完全抗体阳性对输血反应的影响
3200例研究对象中, 不完全抗体阳性者66例, 其中出现不良输血反应者6例 (9.1%) ;不完全抗体阴性者3134例, 其中出现不良输血反应者13例 (0.4%) 。不完全抗体阳性者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抗体阴性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309, P<0.05) 。
2.4 输血次数与不完全抗体类型的关系
观察组中输血3~5次的患者共出现3种抗体, 6~10次的患者共出现4种抗体, 11~15次的患者共出现6种抗体, 15次以上的患者共出现7种抗体, 见表2。
注:+表示阳性, -表示阴性
3 讨论
输血是对患者进行临床救治的最基础性的治疗手段, 输血的安全性问题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也极为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输血技术也不断提高, 经过临床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 不完全抗体会导致输血者发生一系列不良的输血反应, 从而影响输血救治的效果[11]。不完全抗体在健康人群中的阳性检出率较低, 然而对于输血次数较多的人群, 则有高达16%~20%[12]。患者不同的输血时间以及输血次数均与不完全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的联系, 抗-M是血清中较为常见的一类抗体, 常以Ig M的形式存在, 也有较多患者存在天然抗体, 然而这类抗体并未显现出较大的临床意义, 在患者短期内反复输血时极易引起输血反应, 该类抗体一般在较高的实验室温度下容易漏检, 因此其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应得到广大临床学者的充分重视。抗-E以及抗-c抗体也是较为常见的抗体, 在进行交叉配血时, 因不同抗原产生的频率各不相同, 一般需要对其相应的抗原阴性红细胞进行筛选, 从大量红细胞中进行的盲选延长了交配血液的时间, 对于需要紧急配血的患者达不到一定的救治效果。临床学者在对输血患者进行研究时, 一般较为注重不完全抗体的阳性发生率以及交叉配血的效率, 反复输血易发的较高不完全抗体阳性率可促使患者因血液红细胞的免疫性结合使其功能受损, 进而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13,14,15]。
本次研究通过对3200例输血者进行对照试验, 结果发现观察组中共58例 (3.6%) 出现不完全抗体阳性, 对照组中共8例 (0.5%) , 可见反复输血明显提高了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 从而进一步影响了输血效果。据我国相关研究报道指出, 不完全抗体在所有志愿献血者中具有0.28%的检出率, 较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中的检出率更低, 本次结果可能受到样本容量的影响。对观察组中不同输血次数下发生不完全抗体阳性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输血15次以上发生不完全抗体阳性的占比最高, 为21.3%, 输血11~15次的阳性率次之, 为13.3%。输血3~5次与6~10次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输血15次以上,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输血次数越多, 发生不完全抗体阳性的发生率越高, 输血次数是输血安全隐患的直接影响因素。不完全抗体阳性者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抗体阴性者,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309, P<0.05) , 提示不完全抗体阳性会导致输血者出现较高的输血反应发生率, 其治疗安全性较低。患者入院后均可先对其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进行检测, 若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与供血者一致, 则可能引发较低的不完全抗体发生率以及输血反应发生率。若患者为首次输血, 一般不会引发抗-E、抗-C等抗体, 而多次输血后, 因多种供体血液与患者自身的血液系统存在一定的免疫性反应, 促使输入红细胞在补体作用下发生溶解, 产生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 若患者经检验后发现为不完全抗体阳性, 则需要再次鉴定其抗体类型, 保证无特异性后, 再将无抗原反应的红细胞输入, 达到临床救治的目的。本次试验观察组1600例反复输血患者中输血3~5次的患者共出现3种阳性抗体, 6~10次的患者共出现4种阳性抗体, 11~15次的患者共出现6种阳性抗体, 15次以上的患者共出现7种阳性抗体, 输血次数越多, 则抗体种类越多。说明在输血次数越多, 越容易引起较多种类的抗体阳性, 更易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临床上导致血型不合的抗原主要是Rh系统中的E、C、c、e等抗原, 在发生输血反应时也可能存在抗-E、抗-D、抗-Ec、抗-C、抗-c、抗-e等抗体, 输血次数的增加无疑导致患者的抗体类型更为复杂, 大大降低了输血效果。在我国的Rh抗原分布中, C、c、e等抗原的占比较高, 可达43%, 而D抗原的占比较低, 大约为0.2%~0.4%。抗-e抗体在Rh系统中最为常见, 在进行交叉配血的过程中, 因不同抗原的不同频率会大大增加交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