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疗效评价论文

2024-09-27

手术疗效评价论文(精选10篇)

手术疗效评价论文 篇1

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损伤之一, 临床治疗的方法很多, 对于AllmanⅡ[1]型以上的肩锁关节脱位, 大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 也有人采用保守治疗, 疗效差异很大。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手术治疗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完全性脱位53例, 经随访6~36个月, 术后患肩无疼痛, 外观正常, 功能恢复满意并对手术治及其疗效进行随访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 例, 男44 例, 女19 例;年龄18~63 岁, 平均45 岁。左侧26 例, 右侧37例, 上肢内收位直接暴力所致55例, 上肢伸展间接外力所致8例, 其中新鲜脱位49 例, 陈旧脱位14 例 (其中9例为手术后再脱位, 5例为外固定及保守治疗后外观异常) 。按Allman分类Ⅱ型11例, Ⅲ型42例。本组病例均有伤肩肿痛、乏力、外展、上举困难。查体:局部肿胀, 伤肢无力, 肩外展上举困难, 锁骨远端隆起, 肩锁关节处可扪及一凹沟, 琴键征阳性, 被动活动锁骨远端时, 上下活动范围增加。术前X线显示肩锁关节完全脱位。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高位臂丛麻醉或静脉基础麻醉。患者仰卧位, 患肩垫高5 cm, 头偏向健侧。采用绕肩峰弧形切口 (Robers切口) , 骨膜下剥离三角肌、斜方肌在锁骨上的附着点, 显露肩锁关节, 将关节内破裂或撕脱的软骨盘及血凝块清除。固定方法:单纯克氏针内固定3例, 锁骨钩钢板和AO锁骨钩钢板37例, 喙锁间钢丝及尼龙线内固定10例, 张力带内固定13例。喙锁韧带:直接修复喙锁韧带;对于无法修复者, 可行喙肩韧带代替重建喙锁韧带, 缝合关节囊, 修复肩锁韧带, 重叠缝合三角肌及斜方肌, 伤口放置胶片引流。术后三角巾悬吊患肢, 24h后拔除引流片。锁骨钩钢板和AO锁骨钩钢板固定于3天后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平时仍须三角巾保护至3~4周。单纯克氏针、喙锁间钢丝及尼龙线及张力带内固定者, 术后予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后, 肩关节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63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3~24个月, 平均10个月。按Karlsson[2]术后疗效评价标准, 优:肩部外观正常, 无畸形, 肩关节活动自如, 无痛, 上肢肌力正常, 恢复受伤以前的工作, X线片示肩锁关节间隙正常小于等于4 mm, 无融合及创伤性关节炎征象;良:肩部外观正常, 无明显畸形, 肩关节活动无障碍, 劳累后有不适或轻微疼痛, X线片示关节间隙正常小于等于4 mm, 无明显创伤性关节炎征象;差:肩部外观明显畸形, 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肩痛或夜间痛, 疼痛较重, 上肢肌力小于等于3级, X线片示关节间隙变窄, 模糊, 呈创伤性关节炎改变, 或关节间隙大于等于8 mm。结果本组优:43例, 良:16例, 优良率为93.7%。差4例, 其中3例为陈旧性脱位。钩钢板脱钩1例, 钩钢板钩端挑破肩峰翘起1例;螺丝钉折断1例。新鲜脱位1例为克氏针退出。2例因关节软骨面损伤严重, 已经出现肩锁关节炎, 行锁骨远端切除。另2例给予重新复位固定, 8~14个月内固定物取出后未发生再脱位。

3 讨论

3.1 固定方式的选择

肩锁关节属微动关节, 在肩关节运动时受到垂直方向上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向上及上肢重力向下牵拉力的作用, 在水平方向上有斜方肌和三角肌前后向牵拉力的作用。而肩锁关节囊、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则主要是稳定肩锁关节。在肩锁关节囊及肩锁韧带部分断裂, 肩锁关节尚稳定, 为AllmanⅠ度脱位。在肩锁关节囊及肩锁韧带全部断裂, 而喙锁韧带保持完整, 出现前后向不稳定, 为Ⅱ度脱位;如果肩锁关节囊、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全部断裂, 造成锁骨远端与肩峰分离为Ⅲ度脱位。对于Ⅰ度和大部分Ⅱ度脱位采用保守治疗, 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而Ⅲ度脱位由于丧失了稳定肩锁关节的主要韧带, 受上肢重力和胸锁乳突肌等多种力量的作用下, 锁骨向后向上移位, 造成关节囊损伤;由于喙锁韧带的断裂, 使肩锁关节完全失去稳定的维持力, 手法复位及外固定治疗, 保守治疗很难获得较好的疗效, 因此, 对Ⅲ度肩锁关节脱位多倾向于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并修复或修补喙锁韧带。目前临床常用的有效的固定方法有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锁骨钩钢板固定及尼龙线固定等, 单纯克氏针固定已不主张使用[3]。其中肩锁关节钩钢板治疗AllmanⅢ度肩锁关节脱位或伴有锁骨远端骨折, 优于其它的固定方法, 也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固定方法[4]。

单纯克氏针内固定, 具有操作简单, 费用少的优点, 但是存在固定不牢固、不能控制轴向的稳定、容易松动脱出使固定失败, 同时破坏关节面、纤维软骨盘, 限制了肩锁关节的微动, 无法早期功能活动, 针尾易刺伤皮肤, 引起疼痛, 容易导致肩锁关节僵硬和疼痛。于进祥等[5]报道25%的患者术后出现周围软组织钙化及创伤性关节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虽然比单纯克氏针固定更稳定, 能为重建的喙锁韧带等软组织的愈合提供一个无张力的环境, 但同样存在克氏针固定的对关节的损伤、限制肩锁关节的微动及克氏针松动、退针等缺点。本组26例单纯克氏针及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均有不同程度的退针及松动, 其中5例改用钢板固定;因此, 这2种方法不应做为内固定首选。

肩锁关节钢板的应用, 在治疗AllmanⅢ度肩锁关节脱位或伴有锁骨远端骨折, 与克氏针及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相比, 虽然有手术操作要求高, 出血多、创伤大的己任缺点, 但从其疗效看优于其它的固定方法, 也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固定方法[4]。常用的有锁骨钩钢板、Wolter 钢板等。锁骨钩钢板的设计符合肩锁关节局部的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特性, 不用通过肩锁关节, 减少了对关节面的破坏及损伤;同时被固定的肩锁关节存在有一定的微动, 减少了钢板所承受的剪力, 降低了钢板断裂的发生率;Wolter 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有相同的优点。但对肩峰下间隙较小的患者, 钢板易造成肩峰下撞击。本有3例因钢板钩高出肩峰顶于皮下, 引起局部疼痛、红肿, 影响肩关节活动。均给予提前取出, 改用锁骨钩钢板。

3.2 肩、喙锁韧带的修复重建

对部分新鲜的肩、喙锁韧带损伤, 在肩锁关节复位后, 损伤的韧带及关节囊自然对合靠近, 缝合后可由瘢痕形成得到修复。在临床观察中肩锁韧带通过上述方法容易获得修复, 但更多的喙锁韧带缝合后, 因为瘢痕的张力及对应力强度的不确定性, 存在韧带松弛再脱位的问题, 因此, 对喙锁韧带应给予修补重建。目前应用广泛的是喙锁韧带静力重建和动力重建。

静力重建喙锁韧带主要是通过, 碳素纤维或生物聚脂人工韧带重建喙锁韧带, 髂胫束移植重建喙锁韧带, 喙肩韧带移位重建喙锁韧带等方法。其中喙肩韧带为三角形韧带与喙锁韧带有相同的起点, 内移后可完全替代喙锁韧带的功能, 因此, 喙肩韧带移位重建喙锁韧带更复合解剖及生物学的特点, 疗较肯定。

动力重建是将喙肱肌及肱二头肌短头在喙突的附着点连同部分骨块一同凿下并将其上移固定于锁骨上的手术方法。此方法主要用于肌肉较发达青壮年患者, 再脱位复发率低, 但损伤较大。该方法患肢上举时易使关节面两端发生摩擦碰撞, 促使肩锁关节加速退化, 导致肩锁关节炎的发生[6]。因此Cozma T[7]建议在该手术的基础上切除锁骨远端0.5~1 cm, 以降低了肩锁关节炎的发生。

对于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及韧带的修复重建, 容易发生再脱位, 本组有3例为陈旧性脱位手术后发生再次脱位, 其中2例因关节软骨面损伤严重, 已经出现肩锁关节炎, 行锁骨远端切除。因此, 对陈旧肩锁性脱位及老年患者行锁骨远端切除可能效果更好[8]。

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方法有多种, 但内固定加喙锁韧带的静力或动力重建是确保手术疗效、肩关节外观及功能恢复的基础;对于新鲜的AllmanⅢ型、陈旧性Ⅱ、Ⅲ型损伤, 手术治疗应做为首选方案, 内固定强度以恢复肩锁关节解剖关系为目的, 同必须仔细清理关节间隙中的软骨碎片, 修复肩锁韧带及重建喙锁韧带。对于关节盘损伤严重可切除锁骨远端, 也一种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Allman FLJr.Fracture and ligementous juries of the clavicle and its articul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67, 49 (7) :774-784.

[2]Karlsson J, Amarson H, Sigurionsson K.Acrom 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treated by coraoacrom ial ligam ent transfer[J].Arch Orthop Trauma Surg, 1986, 106 (1) :8-11.

[3]徐谦, 姜世平, 何建飞, 等.尼龙线固定喙锁韧带重建治疗新鲜肩锁关节Ⅲ度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11) :755-756.

[4]曾纪洲, 曲铁兵, 潘红, 等.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中华创伤杂志, 2002, 18 (9) :547-550.

[5]于进祥, 杜东鹏, 朱泖岷, 等.喙突移位手术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临床效果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 (6) :659-660.

[6]Wang S, Du D, Zhang P, et al.Amodified method of coracoid trans-posi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plete dislocation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J].Chin J Traumatol, 2002, 5 (3) :307-310.

[7]Cozma T, Aexa O, Georgescu N.Dewar-Barrington technique origi-nal adaptation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s[J].Rev Med Chir Coc Med Nat Iasi, 2004, 108 (4) :420-423.

[8]卢旭华, 陈爱明, 侯春林, 等.钛缆重建喙锁韧带术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8) :882-883.

手术疗效评价论文 篇2

惧怕疼痛是口腔科门诊患者拒绝治疗常见的原因,我们在齿槽外科术前应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北京萌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患者进行拔牙术中和术后72 h内的临床观察,并以索米痛和安慰剂作为对照,取得了较满意的止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共104例拔牙患者,男性46例,女性 58例, 年龄18~86岁。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曲马多组42例,索米痛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

2.方法:由同一位医师行手术,以减少手术操作技术的差异,并告诉患者术前均使用了止痛药以避免患者心理因素的干扰。在术前0.5 h分别应用各种止痛药物;曲马多100 mg、索米痛0.5 g(浙江浙南制药厂)和葡萄糖酸钙片0.5 g(江苏盐城市第四制药厂)。在术后12 h再次服相同药物。在普鲁卡因局麻下常规手术。

3.观察方法:根据疼痛5级分类法 设计问卷表格形式,分别观察手术患者麻醉中、术中和术后5 min、15 min、30 min、2、8、24、48和72 h时的疼痛情况,并由患者自己填写,72 h后来院复查交卷并检查创口情况。

4.结果:

(1)一般情况:3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和手术时间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5)。各组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术后意识清醒,无呼吸循环系统异常, 术后患者均能自行安全回家。曲马多组有4例(8.42%)女性患者出现短暂的恶心、呕吐和头痛的副反应,停药后消失。全部患者手术创口均无感染。

(2)疼痛情况:3种药物镇痛效果从强到弱分别为曲马多、索米痛和安慰剂(P<0.01);按疼痛5级分类指数为纵坐标的3组疼痛对照曲线可见,对照组、索米痛组、曲马多组疼痛情况依次明显减弱。 曲马多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1);在拔牙中和拔牙后索米痛组优于安慰剂组(P<0.01)。

5.讨论: 曲马多(tramadol)是有类阿片活性的氨基环已醇衍生物,与类阿片 u-受体有一定的亲和性, 并抑制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5-HT)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再摄取,选择性地抑制兴奋性神经冲动传递和激活下行单胺能递质系统的脊髓疼痛抑制通路。由此产生类阿片的非类阿片的双重机制协同止痛。其缓释片具有较长的半衰期,使止痛效果更为持久。

参考文献:

手术疗效评价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8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患者, 男10例, 女8例, 年龄4岁~41岁。均经头颅CT、磁共振 (MRI) 、血管造影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脑动静脉畸形位于额叶6例, 顶叶5例, 颞叶3例, 枕叶2例, 顶枕叶混合1例, 额顶枕叶混合1例。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入院15例, 3例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 但在手术前合并癫痫发作。发作类型以全身性大发作为多 (12例) , 单纯部分性发作1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5例。

1.2 手术疗法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11例因癫痫发作顽固, 不能以药物控制而行皮质切除手术, 17例因并发颅内出血肢体偏瘫 (昏迷) 而进行了病灶切除手术。采用目前国际上使用较为广泛的四级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优:术后发作停止或仅有先兆而无发作;良:发作频率减少90%以上;好:发作频率减少50%~90%;差:发作频率减少50%以下[1]。

1.3 回顾和随访

我们对所有的患者进行了癫痫家族史、癫痫首发年龄和发作持续年限等项目的回顾性调查, 并对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手术疗效评价, 术后接受了至少1年的跟踪随访。

2 结果

回顾性调查发现癫痫首发年龄为2岁~37岁, 平均年龄 (15.51±3.40) 岁, 发作持续年限为1.5年~20年, 平均 (8.20±1.27) 年。手术后随访跟踪调查发现手术疗效优4例, 良8例, 好6例。术前脑电图检查异常8例, 术后6例转为正常, 2例得到了改善。3例肢体偏瘫得到了改善, 无1例因手术致残或死亡。

3 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资料均表明脑动静脉畸形与癫痫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有40%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同时合并癫痫, 而且癫痫常是脑动静脉畸形的主要症状或首发症状。主要的发作类型为局灶性、精神运动性和全身性大发作, 本组全身性大发作12例, 单纯部分性发作1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5例。脑动静脉畸形致癫痫发作的机制是:畸形血管盗血引起周围脑组织缺血缺氧, 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周围脑组织胶质组织增生, 亚临床出血造成周围脑组织血黄素沉着, 病变的直接刺激, 出血后形成的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和血液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 继发性癫痫灶的形成[2]。也正是由于上述致病机制, 脑动静脉畸形所合并的癫痫常常很难治疗, 不易用药物控制而需要进行手术。

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发作多见于体积大、位置表浅的大脑皮质[2]。本组脑动静脉畸形位于额叶6例 (33.33%) , 顶叶5例 (27.78%) , 颞叶3例 (16.67%) , 枕叶2例 (11.11%) , 顶枕叶混合、额顶枕叶混合各1例 (5.56%) , 与国外各组验证基本相同, 唯颞叶伴发癫痫本组较低[2]。

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发作的手术指征为出血形成颅内血肿, 顽固性癫痫发作不能用药物控制或药物控制不佳而出现进行性精神神经障碍。手术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制约, 主要影响因素有发病年龄、发作持续年限、动静脉畸形所处的位置、出血情况以及手术本身造成的并发症。本组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与国外报道资料基本相符。可见手术不失为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发作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薛庆澄.神经外科学[M].天津科技出版社, 1983:373-383.

手术疗效评价论文 篇4

【关键词】 保乳手术;根治手术;早期乳腺癌;乳腺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85-01

W.S.Halsted 1894年在美国約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开创了乳腺癌根治术,切除肿瘤及全乳、胸肌和区域淋巴结,大大提高了當时乳腺癌的外科治疗水平,被誉为“经典”的乳腺癌根治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一术式不仅破坏了女性完美的体型,甚至造成一些妇女因此而丧失参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积极性,尽管如此,Halsted手术还是统治了大半个世纪。随着治疗观念的与时俱进,Halsted手术于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切除范围更加广泛的扩大手术的冲击和20世纪60年代缩小手术范围的改良根治手术(切除乳房保留部分或全部胸肌)的挑战[1]。然而,缩小手术的浪潮并没有停止在改良根治术上,于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保留乳房的手术。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癌症中心公布了20年乃至30年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为保乳手术替代根治术用于早期乳腺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2-3]。所谓保乳手术,就是仅切除肿瘤和腋窝淋巴结,保留乳房,术后进行化疗放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6月-2009年2月收治的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51例、早期乳腺癌行根治手术60例的患者资料,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年龄25-65岁,平均43.9岁;乳腺导管内癌36例,浸润型导管癌18例,浸润性小叶癌13例,单纯癌10例,髓样癌7例,腺癌13例,乳头状癌6例,黏液癌8例;临床分期:0期22例,Ⅰ期79例,Ⅱ期10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乳手术组51例,根治手术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保乳手术组5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原发病灶切除和腋窝淋巴结清扫。以肿块为中心采用梭形切口,局部切除的范围大于肿块周边3cm的组织。将肿瘤切除后,分别取肿瘤的上、下、内、外侧和底部边缘乳腺组织送冰冻切片检查,若发现癌组织则扩大切除范围,直到切缘切片检查阴性为止。腋窝另做切口按常规清扫腋窝淋巴结。根治手术组6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保乳手术组术后主要为CEF方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部分为TA方案(多西他赛+表阿霉素),1次/3周,行6个周期。根治组术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行CMF,CAF方案化疗,1-3枚淋巴结转移的行TAC方案化疗,共6周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数据以χ±s表示,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保乳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50.13±21.15)min,患者平均出血量为(273.29±43.22)ml,6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并发皮下积液,3例患者并发皮瓣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根治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09.38±27.34)min,患者平均出血量为(384.42±51.45)ml,17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0例患者并发皮下积液,4例患者并发皮瓣缺血,3例患者并发上肢肿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88%;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2。保乳手术组患者经过保乳手术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为82.35%,局部复发率为11.76%,远处转移率为13.73%;根治手术组患者经过根治手术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为83.33%,局部复发率为13.11%,远处转移率为15.00%;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于乳房外观美容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乳腺癌的化疗药物从20世纪70年代的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到80年代的蒽环类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再到90年代的紫杉类药物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的问世,已经成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治疗方式,无论在乳腺癌的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还是复发转移患者的解救治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蒽环类和紫杉类仍然是乳腺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两大类药。其他常用乳腺癌化疗药物还有: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铂类、烷化剂、氨甲喋呤等。在科学和人文结合的现代乳腺癌治疗新理念指导下,乳腺癌的治疗趋势包括保留乳房和腋窝的微创手术、更为精确的立体定向放疗和选择性更好的靶向药物治疗。现代医学需要脱离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而遵照循证医学证据。基于国际上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结果,目前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国际上有影响力并被临床普遍接受的有欧洲的St. Gallen早期乳癌治疗专家共识和美国国家癌症网(NCCN)治疗指南[5]。本研究表明,采用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较好的效果,其疗效显著,生活质量高,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丁菊花,吴坚.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乳腺癌158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 药,2008,3(25):58.

[2] 张保宁.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研究进展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3):204.

[3] 魏光宇,陈贵平.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23):3849-3850.

[4] 黄汉扬.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4):1961-1962.

手术疗效评价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15例。其中男69例,女46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38岁。左侧77例,右侧38例。摔伤63例,车祸36例,砸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机器绞伤2例。闭合骨折94例,开放骨折21例,其中GustiloⅠ型15例,Ⅱ型6例。按Riseborough和Radin分型: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62例,Ⅳ型34例,按AO/ASTF分型属C型骨折:C1型19例,C2型69例,C3型27例。按骨折移位方程及滑车损伤分型:伸直内翻型:63例,屈曲内翻型:52例;合并伤:前臂骨折7例,肩关节脱位5例,正中神经损伤13例,尺神经损伤9例,肱动脉损伤6例。急诊手术21例,择期手术9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3d,平均7d。

1.2 治疗方法

本组115例分别采用仰卧位,患肢胸前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除19例行内外联合切口(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其他病例取肘后正中皮肤切口:9例行肱三头肌在尺骨鹰嘴止点剥离入路,15例行肘后肱三头肌舌形或V形肌瓣入路,72例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显露肱骨髁间,其中24例平行截骨,48例“V”形截骨。肘关节置换术2例。常规游离并保护尺神经。骨折复位固定按先复位、固定肱骨髁间骨折,再处理髁上骨折及恢复肱骨远端的前倾角的顺序进行。复位完成后临时用克氏针固定,将髁间骨折复位成髁上骨折,对有严重骨缺损者可取髂骨植骨以恢复滑车宽度,再根据骨折类型及复位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如重建钢板、“Y”型以及管型和前臂加压钢板;对难以用钢板固定的骨块可结合螺钉和克氏针固定。完成骨折固定后,术中拍片确定骨折复位、固定良好,对肌瓣切切口及肱三头肌在尺骨鹰嘴止点剥离的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对截下的尺骨鹰嘴复位后,采用松质骨螺钉髓内固定+张力带钢丝或克氏针髓内固定+张力带钢丝固定。屈伸肘关节,了解前置尺神经的稳定性和张力,术中如钢板等内固定物与尺神经紧密相临或跨过骨折线、固定物、屈肘张力较大,常规行尺神经前置术。本组共39例行尺神经游离前移。21例GustiloⅠ型、Ⅱ型开放骨折彻底清创后,按骨折类型给予复位及内固定。严密止血,内置引流管,关闭切口。石膏制动于屈肘90°位2周,前臂置于相应旋前中立位置。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拔管后即进行握拳锻炼,72h肘关节CPM机功能锻炼2次/d,每次45min,并鼓励患者进行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去除石膏后行无痛性肘关节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适当辅以CPM被动活动。行吻合神经、血管损伤行者石膏托固定延长至3周。

2 结果

随访时间14~63个月,平均34个月。所有病例骨折截骨部位均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7个月,截骨平均愈合时间2~3.5个月。疗效评价参照Cassebaum标准[1],优57例,良38例,可15例,差5例,优良率82.6%。并发症治疗:延迟愈合5例,行自体髂骨移植,其中3例拔除原固定的克氏针改用重建钢板固定,3个月后骨折愈合。迟发性尺神经炎3例,行尺神经前置症状消失。肘内翻3例给予髁上截骨矫形,功能恢复正常。4例严重的肘关节僵硬,其中有2例X线复查发现肘关节周围有异位骨化。2例行关节松解术,功能部分恢复,另2例建议人工肘关节置换。合并肱动脉和经损伤28例经修复术后血管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3 讨论

3.1 肱骨髁间骨折至今仍是常见的复杂的关节内骨折,治疗目的是重

建关节的正常对合关系,获得良好的对位对线及稳定的内固定,而达到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非手术治疗由于很难获得良好的复位及稳定的内固定而失去早期功能锻炼时机。因此,早期手术切开复位有效内固定治疗目前已被广泛认同[2]。由于肱骨髁部解剖的特殊性,受伤时因尺骨的滑车切迹和桡骨头撞击髁部和肘部肌肉的牵拉,导致髁部骨折块移位和旋转,关节面的完整性被破坏,同时造成关节囊和软组织广泛撕裂,因此,重建关节面和早期活动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而确定肱骨髁间骨折的分型和移位程度,是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材料主要依据。另外,损伤及骨折移位容易造成神经损伤,同时肱动脉损伤和严重的肘部肿胀,可导致前臂供血不足,而发生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在治疗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根据肘部损伤的具体情况而定。

存在肱动脉和经损伤的要及时的修复,年轻患者应尽可能获得关节面的解剖复位;老年骨质疏松者,若骨折粉碎,内固定效果差,或不可能获得满意的固定,可行Ⅰ期或Ⅱ期全肘关节置换术,以便早期恢复肘部活动。黄雷等[3]报道,伤后24h内手术与1周内手术的优良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1周者,其优良率明显下降,其原因在于骨折端无血供,及碎骨块部分吸收而影响骨折的复位及固定有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只要关节软骨未退变,一般骨折复位后,均可获得一定的关节功能。因此,手术时间不是选择术式的主要依据。

3.3 肱骨髁间骨折有两个部位需要固定,一是髁间骨折,二是髁上骨折。

重点是髁间骨折,随着手术及固定材料技术的不断进展和患者对肘部功能要求的提高,现在对髁上部位的固定也越来越重视,否则髁上骨折不稳定,术后外固定时间延长,将导致关节僵硬。常用的手术入路主要有肘后肱三头肌舌形或V形肌瓣、尺骨鹰嘴止点剥离、内外联合切口、尺骨鹰嘴截骨等入路显露肱骨髁间。经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虽是后方入路的经典方式,但存在前侧显露不足,增加复位难度;因切断肱三头肌,造成肌肉断面渗血、肿胀和纤维化,愈合后肱三头肌与肱骨远端及周围组织发生广泛粘连和挛缩,易造成关节屈伸度丢失。肱三头肌在尺骨鹰嘴止点剥离入路,虽未破坏伸肘装置,但因尺骨鹰嘴遮挡而影响骨折复位及了解前侧骨折及复位情况。经鹰嘴截骨关节后方显露方式[4],在1982年由Thomas提出,是采用最多的入路。该入路显露肱骨远端关节面效果最理想,可满足骨折的复位及固定的需要,不损伤肱三头肌,有利于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其缺点是人为造成了关节内骨折,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尺骨鹰嘴截骨不愈合及内固定脱出等。内外侧联合切口其优点是不损伤肱三头肌,保持了鹰嘴伸肘装置的完整性,肘关节前后均可关照,便于了解前侧骨折及复位情况,其缺点是受切口限制不利于C2及C3骨折的复位及固定。本组115例中,行肘后肱三头肌舌形或V形肌瓣入路15例,行内外联合切口入路19例,行肱三头肌在尺骨鹰嘴止点剥离入路9例,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72例,按Cassebaum标准,在优良的95例中,4种入路的优良率分别为33.3%(5例)、89.5%(17例)、(4例)44.4%、95.8%(69例)。以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效果最好,适用于RiseboroughⅢ型及Ⅳ型或C2和C3型肱骨髁间骨折效果较好。鹰嘴截骨部位最好位于尺骨鹰嘴切迹的中点,对关节软骨的损伤最少[5]。采用内外联合切口入路治疗RiseboroughI型及Ⅱ型或C1骨折效果较好。尽可能不使用对肱三头肌有损伤入路,避免因手术造成的关节功能丢失。

3.4 材料置入方式的选择

由于肱骨髁间和髁上骨皮质很薄,多关节面构成,关节结构复杂,目前尚无一种钢板能满足所有类型骨折的要求。常用的有重建钢板、“Y”型以及管型和前臂加压钢板等。固定方法主要有双钢板或单钢板加螺钉和克氏针及双钢板加螺钉和克氏针等。螺钉或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螺钉、克氏针在固定碎骨块方面有其优势,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经济实惠的优点。克氏针因对骨骺损伤小,适用于儿童骨折。单纯螺钉或交叉克氏针固定不够牢固,术后多需石膏托外固定,无法满足早期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这一要求,常导致关僵硬影响疗效。另外,松动、退针、顶磨皮肤是克氏针最大的缺陷,由此而导致的骨折块移位、关节活动受限、感染常可导致手术失败。单钢板侧置于肱骨远端内侧或外侧,用松质骨螺钉固定对侧骨折块,手术创伤较小,但使用较局限,仅适用于一侧骨折块较大较完整的髁间骨折,且固定不及双块钢板及Y型钢板牢固。与双块钢板固定相比,Y形钢板是适应肱骨远端后侧形态特点的解剖型钢板,可以随意塑形,使之更适合肱骨远端前倾角弧度,将肱骨髁间、内外髁与髁上至骨干固定为一个整体,达到三点稳定的作用,手术操作较双钢板简单,损伤更小。AO双钢板法内固定双钢板法是AO组织推荐用于肱骨髁间双柱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国外多数学者主张使用[6]。缺点是剥离范围大、操作难度高,对于关节面严重粉碎或骨质疏松的病例,该方式仍不能达到坚强有效的固定而影响预后。有研究表明[7],双钢板在两个平面上呈交叉90°方向固定,其刚度和抗疲劳作用最好,特别是在粉碎骨折和不能获得折块间加压的病例更是如此。使用半管状钢板、重建钢板或二者结合之间,无特殊差异。外固定支架对高能量损伤所致的肱骨髁间骨折,如骨折广泛粉碎或存在软组织严重损伤或合并肘关节复发性不稳定,可选择在有限内固定的基础上使用外固定架。对于C1及C2型骨折双钢板或单固钢板加螺钉和克氏针固定的效果较好。对于C3型骨折大多需配合螺钉和克氏针固定才能达到满意的复位和固定的效果。本组27例C3型骨折双钢板固定中除2例外,均配合使用了松质骨螺钉和克氏针固定。使用螺钉和克氏针固定时应注意:松质骨螺钉在由桡侧向尺侧固定内外髁和滑车从而将髁间骨折变为单一的髁上骨折时,螺钉要有良好的把持力,螺钉之间不要发生冲突。其长度以不穿透尺侧皮质为宜,不能侵占鹰嘴窝、冠状窝及进入肘关节腔。髁间有缺损或属严重粉碎骨折时,不能使用拉力螺丝钉横行固定,以防滑车关节面变窄。在使用克氏针内固定时要避免靠近尺神经周围进针及反复钻孔,防止克氏针压迫尺神经及针道扩大而造成松动和退针等不良后果。复位固定应尽量达到恢复肱骨远端的完整和关节面的平整,保存肱骨远端的前倾角,小范围的关节软骨缺损可以接受,但一定要恢复肱尺关节的正常对合关系。对GustiloⅢ型开放性肱骨髁间骨折的内固定时,以选择克式针固定或外固定支架较为安全。如果尺神经跨过骨折线,屈肘张力较大,对内固定物置入有影响或两者有磨擦时应行尺神经前移,以防止出现术后尺神经炎。

3.5 全肘关节置换对年龄偏大、骨质疏松明显、骨折粉碎难以复位和

固定、关节毁损严重或原有严重骨性关节炎的老年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实施肘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疗效[8]。对年轻的粉碎骨折患者,还是尽可能恢复肱骨远端的正常解剖关系,根据骨折形态选用内固定物,有骨缺损者给予植骨。与下肢关节不同,尽管有时正常解剖关系的恢复并不理想,但最终的功能疗效却可以接受。因此,应尽可能少的进行肱骨远端乃至全肘关节置换。

3.6 肱骨髁间骨折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关节僵硬、强直、异位骨化、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和迟发性尺神经炎等。

手术疗效评价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本院诊治的70例炎性肠病患者, 均予以外科手术治疗;本组患者中男性48例, 女性22例, 年龄4~86岁, 平均年龄 (41.5±8.3) 岁, 病程1 d~22年, 平均病程 (3.2±1.3) 年;类型:克罗恩病22例, 溃疡性结肠炎48例;并发症:10例腹膜炎 (弥漫性及局限性各5例) , 29例脓血便, 27例慢性腹泻, 3例腹部包块。患者术前出现误诊情况:4例阑尾炎, 6例肠梗阻, 7例肠穿孔, 3例腹膜炎待查等, 且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经病理证实。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均经临床诊断并确诊为炎性肠病;患者均出现腹痛情况;均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前提下签署手术治疗同意书[2]。 (2) 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手术及相关麻醉药物禁忌证者;资料不完全者。

1.3 方法: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采用手术治疗法,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临床操作方式:即克罗恩病症患者出现反复性发作、梗阻及穿孔情况时, 可选择采用手术治疗方案, 且患者肠部出现病变部位邻近时, 予以整段切除或分段切除。UC患者需于确诊的十年内予以手术切除, 其中患者出现中毒性结肠、大出血、肠穿孔的情况时予以急诊手术;出现内科长期治疗无效, 反复性慢性发作、激素药物依赖性较大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情况时予以择期手术。根据患者的实际年龄、经济状况及病变范围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其中常用的方法为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使用情况较多, 在手术结束后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改善情况。

1.4 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行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 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予以统计, 分析不同病症的手术时机与方式的选择情况, 根据患者的预后效果评价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痊愈:患者炎症情况消失, 无腹痛情况出现, 且未出现复发情况;好转:炎症缓解, 患者出现的腹痛情况明显减少[3]。

2 结果

2.1 两种病症患者的手术选择情况:

患者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选择适用的手术方式, 其中选择的不同时机与病症类型特定关系, 见表1。

2.2 两种病症患者手术治疗后情况:

Crohn病症治疗后并未出现痊愈情况, 多为病情好转, 且两种病症治疗后均出现死亡情况, 见表2。

2.3 患者术后复发情况:

本组患者在治疗后除死亡患者均主动配合随访, 5例出现复发情况的患者中有4例为克罗恩病, 1例为溃疡性结肠炎, 且均于复发后接受内科药物控制治疗。

3 讨论

针对炎性肠病在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面一直存在着各种争议, 多数治疗者认为克罗恩病在治疗中无法根治, 治疗后多出现各种复发及二次手术情况, 因此多采用内科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4,5]。本研究中分析患者的治疗情况中显示, 克罗恩病患者多予以急诊治疗, 而溃疡性结肠炎多予以择期治疗, 其患者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多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及全身状态选择, 而患者在内科治疗无效的情况下, 可通过择期手术的方案进行治疗[6,7]。分析患者的手术方式发现, 炎性肠病患者多予以小肠部分切除、全结肠切除、造口术及直肠黏膜剥离治疗方案, 在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过程中多考虑患者的胃肠病情状况。其中克罗恩病症1例患者行回肠穿孔修补术;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选用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说明患者在选用手术治疗方式时均根据其病情具体情况考虑。分析两种病症患者的治疗后的病情恢复情况, 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后痊愈情况良好, 因此在治疗此类病症过程中针对内科药物治疗后患者病情仍未出现好转情况下, 可选用手术治疗改善。分析原因:此类病症患者的病变部位局限于大肠部位, 在治疗过程中可通过针对性治疗根治,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同时针对未治愈的患者情况分析, 可能是治疗过程中未直接对病变部位行全切除, 或者是病情情况较难控制, 无法通过切除病变部位达到治疗效果等。克罗恩病症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痊愈情况, 且多为病情好转, 分析原因为此类病症属于非根治性疾病, 通过手术治疗后出现复发及再次手术的概率均较高, 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首选内科治疗方案控制病情的恶化, 只有在患者经过内科治疗后未出现明显改善情况时予以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前操作者需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效果等情况。

研究过程中对患者手术后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情况, 其引发原因可能是与手术操作过程中对患者的病变部位处理不当, 或患者的机体内部情况未得到相应的处理, 引发各种病变加重或出现新的病变部位等。根据研究结果提示,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可根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予以分析, 及时予以手术治疗以达到治愈效果。此研究结果与金小顺等人在炎性肠病45例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价中的结果相类似, 即表明手术治疗方案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手术患者中绝大对数为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 或对临床应用药物出现高度依赖的情况下选择采用外科治疗[8,9,10]。而对于克罗恩病患者需根据其实际情况, 如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费用承担情况等, 且术前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沟通, 告知其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复发情况。本文未对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及排便情况予以观察分析, 即此类病症治疗后的具体临床症状需予以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 炎性肠病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案前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决定, 实际治疗过程中采用内外科联合治疗法。

摘要:目的 评价炎性肠病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本院诊治的70例炎性肠病患者, 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并针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选择适用的手术方式, 其中选择的不同时机与病症类型无特定关系, 其中克罗恩病 (Crohn) 15例行急诊手术, 溃疡性结肠炎 (UC) 12例行急诊手术;Crohn病症治疗后并未出现痊愈情况, 多为病情好转, 且两种病症治疗后均出现死亡情况;术后5例患者出现复发情况, 4例为克罗恩病, 1例为溃疡性结肠炎, 且均于复发后接受内科药物控制治疗。结论 炎性肠病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选择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予以综合性分析, 且不同病症患者的疗效情况不同,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可通过与内科治疗方案相结合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炎性肠病,手术,治疗方法,疗效

参考文献

[1]杨亚忠.消化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9) :109.

[2]余雄杰, 向明.炎性肠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药导报, 2014, 33 (1) :72-75.

[3]朱维铭.炎性肠病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3, 16 (4) :315-318.

[4]左芦根, 李毅, 王宏刚, 等.活动期与缓解期手术对克罗恩病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 2012, 4 (50) :695-698.

[5]Molnár T, Farkas K, Nyári T.Response to first intravenous steroid therapy determines the subsequent risk of colectomy in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J].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 2011, 20 (4) :359-363.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 2012, 4 (51) :818-831.

[7]左帅, 汪欣, 刘玉村, 等.炎性肠病外科治疗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 (8) :872-876.

[8]金小顺, 尹路, 何永刚, 等.炎性肠病45例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价[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1, 38 (7) :499-451.

[9]谢颖, 朱维铭, 李宁, 等.活动期复杂克罗恩病患者分期手术与一期确定性手术效果的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4 (14) :171-175.

手术疗效评价论文 篇7

然而,根尖手术的时机选择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在反复进行根管治疗和再治疗失败后进行手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患者的诊疗和愈合周期延长,生活质量下降。因此,针对一些特殊病例,如果选择根管充填完成后即刻行手术治疗,是否能够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呢?我科自2012-11~2014-11期间,选择了68例病例,采用不同时机进行根尖外科手术,现将疗效对比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临床检查

选择自2012-11~2014-11期间,南京市第一医院口腔科接诊的68例满足以下症状的病例:(1)被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病,患牙牙冠变色,失去光泽,牙齿松动或叩诊有轻度不适及疼痛感,龋洞内探诊无反应,牙髓活力检测无反应;(2)未经彻底治疗而反复发作,于患牙根尖区域有窦道、瘘管、溢脓、肿胀等现象;(3)患牙影像学检查显示未经根管治疗或根管治疗不完善,X线片上显示根尖区暗影的最大直径≥6 mm。68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35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8.69岁。患者全身情况可以耐受口腔手术。排除标准:患牙根折;严重的牙周病或者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根面唇侧骨板完全丧失;患者具有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疾病等。

1.2 治疗方法

与患者进行术前沟通,告知手术方法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其中30例病例按照现行常规根尖手术的时机及方法进行治疗,即完善根管治疗后观察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根尖区骨破坏仍大于6 mm以上,行根尖外科手术。其余38例病例,因患者身体状况的限制、或由于其他特殊原因的影响,不能按照常规根尖手术时机进行。因此,对他们进行常规根管治疗,术中以Vitapex作为根管消毒药物封药1周,根管充填后1周即行根尖外科手术。以1例前磨牙为例,手术过程见图1。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下,行患牙及邻牙龈沟内切口和邻牙近中垂直切口,翻瓣,暴露术区骨面,见患牙根颈部骨质缺损,肉芽组织覆盖,刮除肉芽组织。根尖感染区域去骨、刮尽肉芽,超声器械倒预备根管,干燥隔湿后,无机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Dentsply-Maillefer,瑞士)倒充填,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区,人工骨粉(Osteon,Genoss,韩国)填充术区内骨缺损区域,保持植骨材料的位置稳定,完全封闭骨缺损表面,严密缝合。牙周塞治剂保护术区。术后7 d拆线,术后3、6、12个月各进行1次临床症状及放射学评估(图2)。

A:术前X线片;B:根管治疗术中以vitapex根管内封药;C:根管治疗完成后;D:翻瓣后见根周骨吸收;E:清理根尖周病损区,根尖倒预备,MTA倒充填,骨缺损区填充骨粉;F:严密缝合术区

A:X-ray film of pre-operation;B:Use of vitapex as an intracanal medication in the root canal treatment;C:After root canal treatment;D:Reflection of flap showing bone defect;E:Clean up the periapical disease area,retropreparation,filling of the root canal with MTA and filling of the bone defect with Osten;F:Tight suture

1.3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随访结果来判定疗效:(1)成功,包括治愈或好转:(1)治愈:咀嚼无异常,无松动及叩痛,窦道及根尖部阴影消失;(2)好转:咀嚼基本正常,疼痛消失,根尖阴影缩小,窦道消失。(2)失败:急性疼痛发作,出现窦道或窦道未愈合,根尖阴影增大或未缩小。

1.4 统计情况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牙的牙位分布,以术后12个月的疗效判定结果为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2种不同时机的手术的疗效差别。

2 结果

以60周岁作为年龄分组的界限,小于60岁的年龄组使用常规手术时机进行手术(以下简称方法1),成功率为76.2%;使用实验手术时机进行手术(以下简称方法2),成功率为81.5%,然而统计分析P=0.729,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大于等于60岁的年龄组使用方法1,成功率为66.7%;使用方法2成功率为45.5%,P=0.406,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如表1。

以性别差异为界限,男性组使用方法1,成功率为76.9%;使用方法2成功率为70.0%,P=1.000,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女性组使用方法1,成功率为70.6%;使用方法2成功率为72.2%,P=1.000,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如表2。

A:术后1周X线片;B、C:术后3个月X线片及口内照片;D:术后6个月X线片;E、F:术后12个月X线片及口内照片

A:1 week after operation;B,C:The intraoral photographs and X-ray film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D:X-ray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E,F:The intraoral photographs and X-ray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以不同牙位为界限,前牙组使用方法1,成功率为87.5%;使用方法2成功率为94.4%,P=0.591,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前磨牙组使用方法1,成功率为58.3%;使用方法2成功率为56.3%,P=1.000,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磨牙组使用方法1,成功率为50.0%;使用方法2成功率为25.0%,P=1.000,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如。

3 讨论

3.1 根尖手术的重要性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有效方法,虽然现代根管治疗术的成功率可高达90%[3],但是由于根管解剖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一些难治性根尖周炎患牙通常存在根管外生物膜,根管治疗术常常难以有效处理[4]。此外,根管治疗术中的医源性错误,如器械分离、台阶形成、根管侧穿等,部分病例通过非手术方法难以完成治疗。因此,根管外科手术是治疗以上患牙的必要方法。根管外科(endodontic surgery)是在根管治疗术的基础上,应用外科方法治疗根尖周病患牙,包括根尖外科(apical surgery)、牙根外科(截根术、半切术和分根术)、旁穿修补术、意向再植术等。根尖外科是根管外科的主要内容,包括根尖周刮治术、根尖切除术、根管倒充填术和折断根尖摘除术。由于理论、技术、器械、设备等原因的限制,传统的根管外科治疗成功率并不高,约44.3%~57%[5],而经过近十多年来,口腔器械和新材料等在根管外科领域的应用,改变了手术的理念,增加了手术的可操作性,改进了根尖封闭效果,提高了根尖手术的成功率,使根尖手术的成功率已经提高到90%以上[5,6],即使在大面积根尖病变的患牙,根尖手术的成功率达到了88.1%[7]。根尖手术为清理根尖和根面病损、重塑根尖周和周围骨环境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根尖周炎的骨愈合有时可以通过病损周围的骨迁移来完成,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通过局部的骨修复完成[8],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现象是因为新形成的组织并没有完全建立起前期骨的结构和功能[8,9,10]。完全的根周愈合包括了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的再生[10,11,12]。因此,对于根尖病变较大的患牙,如何提高其治疗成功率及缩短愈合周期是值得临床探索的问题。

3.2 根尖手术的充填材料

三氧化物凝聚物(mineraltrioxideag-gregate,MTA)是一种三氧矿化物的集合物,一种优异的牙体修补材料。它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不怕血污染,较好的抗菌性;它允许牙骨质细胞过度生长,能促进牙周韧带再生,这是玻璃离子和树脂粘结剂所尚未具备的特点。有研究[13]报道MTA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性激酶活性及促进骨钙素的表达等途径影响骨的吸收和改建,进而促进病变的愈合。到目前为止,对于MTA与其他材料之间的一些关于封闭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能的体外比较研究仍在进行中[14,15,16]。近年来,有报道称MTA与其他一些根尖生物充填材料,(如SuperEBA和IRM)在术后疗效上没有明显差异[17,18]。而与此同时,也有学者研究发现MTA在远期疗效的观察结果上要优于SuperEBA[19]。在我们的研究中,所有的病例都选用了MTA作为根管倒充填的封闭材料,大部分治疗都是成功的。

3.3 本研究的一些提示

手术疗效评价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评价疗效, 病例选择分为2组, 治疗组选择患者44例, 时间为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 年龄59~83岁, 平均70.5岁。对照组选择患者41例, 时间为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 年龄55~85岁, 平均6 8.5岁。

1.2 方法

治疗组药物去势治疗选择诺雷德3.6mg, 皮下注射, 1次/月, 抗雄激素药物氟他胺0.25g, 3次/d, 手术时采用双侧睾丸切除联合前列腺电切治疗。对照组选择抗雄激素药物氟他胺0.25g, 3次/d手术时采用双侧睾丸切除治疗。具体评价治疗指标包括患者术前、出院时、术后3个月PSA水平, 同时记录IPSS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IPSS、PSA术前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组IPSS、PSA术后3月 (P<0.05)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前列腺癌具有激素依赖性, 所以前列腺癌内分泌去势治疗称为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 双侧睾丸切除 (手术去势) 一度被认为是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金标准, 尤其在基层医院, 手术去势常作为首选方法。由于前列腺癌发病隐匿, 早期临床症状常不典型, 90%以上的患者是出现临床症状之后才就诊, 肿瘤多数已发生转移[3]。患者年龄较大, 经腹手术治疗患者多不能承受手术创伤, 风险较大。因此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法最为重要。目前, 晚期前列腺癌以内分泌治疗为主[4]。对于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来说, 行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后发生尿失禁和勃起障碍的概率相对较高[5], 但随着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前列腺癌术后1年控尿率可达60%~97%左右[6], 且手术治疗后能明显改善下尿路梗阻或由此引起的尿潴留、反复尿路感染等症状。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作为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 其临床诊断特异性高达达90%~97%, 是最有价值的前列癌诊断及检测的肿瘤标志物。本研究治疗组患者去势术治疗加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 术后以及术后3个月检测PSA显著降低, 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 说明治疗组疗效显著。在田孝华[7]的研究中得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去势术治疗前列腺癌临床效果显著。

前列腺癌的药物去势已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主要为LHRH-a类药物, 我科主要采用诺雷德治疗, 副作用相对较少, 患者较易接受。目前药物去势与手术去势联合治疗已成为内分泌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 值得临床借鉴与重视。用药物去势结合双侧睾丸切除联合前列腺电切手术治疗前列腺癌有一定的临床有效率,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伟, 余志贤, 谢辉, 等.不同去势方法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癌症, 2009, 28 (2) :183~186.

[2]余凯远, 翁志梁, 王思齐, 等.间歇性与持续性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疗效比较[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6, 27 (11) :761~764.

[3]黄昆, 朱明.药物去势和手术去势联合TURP治疗前列腺癌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 2011, 17 (4) :618~619.

[4]Hellemtedt BA, Pienta KJ.The truth is out there:an overall per-spective on androgen deprivation[J].UrolOnco, 2003, 21 (4) :272~281.

[5]叶定伟, 秦晓健.高危前列腺癌是否应行根治性手术[J].上海医学, 2011, 34 (7) :495~497.

[6]Rassweiler J, SchulzeM, TeberD, et al.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Functi onal and oncological outcomes[J].Curr Opin Uro, 2004, 14 (2) :75~82.

慢性鼻窦炎内镜手术疗效分析 篇9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50-01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在小儿的发病率较高。目前,对于慢性鼻窦炎的病因研究尚不清楚,通常临床上慢性鼻窦炎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变态反应和感染是导致慢性鼻窦炎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患者通常会出现鼻黏膜肿胀,鼻窦的窦腔狭窄,腔内的分泌物出现引流障碍,从而导致出现炎症[1]。一旦发病,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采用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主要有鼻内镜手术治疗和鼻外径路手术治疗方法两种。其中,鼻内镜手术治疗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新方法。鼻内镜手术可借助内窥镜来进行,清除鼻腔病变的基础上,可有效的保留鼻腔和鼻粘膜的粘膜结构,可有效地方面患者通气,促进患者鼻腔、鼻粘膜的生理功能,达到治愈慢性鼻窦炎的目的[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患者40例,均经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65岁,平均年龄36.5岁。经过鼻腔检查,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鼻黏膜肿胀何充血、中鼻道内可见脓液、下鼻甲出现肥大。X线检查可见鼻窦的内黏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厚,上颌窦出现液平面。按1997年海南鼻科会议的标准对慢性鼻窦炎进行临床分型和分期。具体情况见下表。

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分型和分期(例)

将4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2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64岁,平均年龄36.0岁,临床Ι 型患者有7例,临床Ⅱ型患者有12例,临床Ⅲ型患者有1例;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65岁,平均年龄37.0岁,临床Ι 型患者有6例,临床Ⅱ型患者有12例,临床Ⅲ型患者有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慢性鼻窦炎患者在术前均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3天,辅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喷鼻,禁烟禁酒。观察组患者采用鼻内镜进行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仰卧位,采用丁卡因进行表面麻醉,手术采取Messerklinger术式,借助鼻腔内窥镜,、切除钩突、摘除息肉,扩大上颌窦、额窦或蝶窦开口,行鼻窦开放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鼻外径路手术治疗。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3天,酌情处理术腔。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按以下标准评价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的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出现。有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经内窥镜检查可见窦腔的黏膜部分局部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出现。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经内窥镜检查可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统计学数据进行统计,采用X2检验比较数据见的差异性,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两组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后,对照组治愈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00%;观察组治愈4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0%;经X2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见下表。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表(例,%)

3 讨论

近年来,慢性鼻窦炎在临床上的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对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临床上主要有鼻内镜手术治疗和鼻外径手术治疗的方法。随着鼻内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鼻窦炎内镜手术的成功率也有所提高[3]。内镜手术较传统的手术治疗有着很多优势,由于鼻窦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得普通照明可使整个结构及其周围的结构显示清楚,内镜系统具有很好的照明系统,能够从各个角度折射将其所有的解剖显示清楚,从而保证手术器械能够准确的进行操作,可以在充分清除病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鼻竇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临床实践证实,鼻内镜手术可有效的治疗慢性鼻窦炎,治疗鼻窦炎的创伤小,恢复快。由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与鼻腔和鼻窦,尤其是鼻腔的外侧壁的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旦鼻窦口复合体出现了堵塞,往往会影响鼻窦口的通气和引流,会引发鼻腔以及鼻粘膜的肿胀、血管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以及浆细胞上皮纤毛组织的脱落。因此,及时有效地开展鼻窦炎的内镜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4]。但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范围,在手术治疗之前应严格进行鼻腔和鼻窦的CT检查,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弄清病情,再确定手术方案。还应确定鼻腔外侧壁的病理解剖结构与解剖变异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开展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医生需要具备较好的解剖技能和操作技巧,在手术中注意保全鼻腔粘膜的完整性。避免手术过程中的盲目操作。

综上所述,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手术视野清晰,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成为耳鼻喉科临床医生诊断、治疗鼻科疾病的有效工具之一。

参考文献

[1]吕俊玲.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24(5):122-123.

[2]刘毅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62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9):20-21.

[3]易长龙.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34-135.

手术疗效评价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行全麻腹部手术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每组38例。在观察组中, 男患者20例, 女患者18例;年龄在26~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8.4岁;平均麻醉时间为 (4.6±1.3) h;术前平均睡眠时间为 (5.2±2.1) h;麻醉之前根据ASA分级, 为Ⅰ~Ⅱ级。在对照组中, 男患者22例, 女患者16例;年龄在26~7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7.6岁;平均麻醉时间为 (4.7±1.3) h;术前平均睡眠时间为 (5.3±2.1) h;麻醉之前根据ASA分级, 为Ⅰ-Ⅱ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就是手术前一天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视, 详细了解患者的目前状态及病情变化, 从而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优化手术方案;同时, 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讲述手术过程、麻醉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做好宣教及安慰工作, 让患者有所准备, 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提高手术成功率。并且在患者麻醉之前进行导尿, 为手术的有序进行提供可靠保障。在手术之后, 将患者转移到病房, 等待麻醉苏醒。

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 术前宣教。手术之前, 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讲述手术过程、麻醉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做好宣教及安慰工作, 让患者有所准备, 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提高手术成功率[3]。除此之外, 介绍术后气管导管的不适, 告诉患者气管导管须在呼吸恢复正常范围才能拔除, 拔管前后应平稳呼吸, 使患者清楚早拔管及躁动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导尿管的不适更需详细解释, 主要表现为很强的排尿刺激及尿不尽感, 而苏醒期人的本能反应为不想排在身上, 故须向患者形容那种不适感及尿液会收集到尿袋以解除其顾虑。 (2)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和患者进行沟通的时候, 一定要以安慰、鼓励为主,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皮肤颜色异常等情况;耐心和患者沟通,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消除与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 详细解答患者的疑问, 并且向患者介绍全麻的信息, 让患者逐渐信任护理人员, 进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暗示麻醉的可逆性及安全性, 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 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 (3) 术后舒适性护理。在手术之后, 让患者保持平卧状态, 避免体位或器械压迫神经与大血管, 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对于使用约束带的患者来说, 需要保证约束带松紧适宜, 并且定时调整患者体位, 必要情况下, 可以升起床护栏, 对患者予以保护。对患者四肢血液循环情况予以监测, 保证患者静脉回流良好, 避免出现皮肤受压损伤的情况。 (4) 适当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在全麻手术中, 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给予患者相应的镇静、镇痛药物, 减轻患者的痛苦, 避免患者在全麻苏醒期产生躁动[4]。在手术之后, 因为麻醉药物效果的逐渐减退, 患者痛觉逐渐恢复, 因为患者个人承受能力的不同, 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 导致患者可能出现躁动。为此, 护理人员一定要马上告知医生,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一定的镇静、镇痛药物, 条件允许的患者可以选用自控镇痛泵予以镇痛, 能够显著避免或者减少患者在全麻苏醒期出现躁动。 (5) 密切监测患者动脉血气。对于全麻手术患者而言, 经常会因为药物残留, 致使患者出现呼吸道梗阻或者通气不足的情况, 进而引发其它并发症, 出现头痛、烦躁等[5]。为此, 需要对患者的动脉血气进行密切监测,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就要马上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标、心率及躁动发生率。躁动评分标准[6]0分, 安静, 无躁动;1分, 在吸痰等操作中发生肢体躁动, 在心理疏导后能够改善;2分, 没有刺激的情况, 就会产生躁动, 并且试图拔除引流管、导管等, 需要予以制动;3分, 强烈挣扎, 需要多人制动。躁动发生率为 (1分+2分+3分) 例数与总例数之比。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1.0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表示为 (n/%) , 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表示为 (±s) , 进行t检验,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指标、心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指标、心率均要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躁动评分为0分34例, 1分3例, 2分1例, 躁动发生率为10.5%;对照组患者躁动评分为0分27例, 1分6例, 2分4例, 3分1例, 躁动发生率为28.9%,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699, P<0.05) 。

3 讨论

全麻苏醒期躁动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麻醉并发症, 一般患者均呈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有血压升高、心律加快、不恰当肢体动作等。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术后发生器官系统并发症的几率, 特别是伴有高血压或者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非常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指标、心率均要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为13.2%, 对照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为26.3%,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以看出, 对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 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着积极意义。在对全麻腹部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的时候, 主要包括术前宣教、心理护理、术后舒适性护理、适当使用镇静与镇痛药物、密切监测患者动脉血气, 在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 可以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根据临床研究[7]表明, 全麻苏醒期躁动可能和患者术前对麻醉苏醒期可能发生的身体反应了解不足、思想准备不足有关, 同时也和麻醉后的疼痛感、刺激性诊疗、呼吸抑制效应等有着一定的关系。为此, 加强对患者进行护理, 减少躁动的发生势在必行。

经过实践研究[8]表明, 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麻醉苏醒期的监测与观察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过程中, 主要就是对患者疼痛感与动脉血气予以监测分析。在全麻后苏醒期, 患者知觉已经恢复一部分, 可能会因为伤口疼痛导致患者出现躁动。所以, 在患者麻醉苏醒期间, 护理人员必须协助医生对患者予以镇痛评估, 在必要的情况下, 可以给予患者镇痛治疗。除此之外, 在全麻苏醒期后, 患者可能会因为麻醉、镇痛等药物的残留作用, 出现通气不足、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等副作用, 护理人员必须予以严密观察,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 就要马上通知医生, 针对患者症状予以有效处理,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外科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应激源, 在手术之后还会残留一些的麻醉药物作用, 对患者的感觉神经有着一定的影响, 如果患者缺乏对麻醉药物使用副作用的了解, 在面对外界刺激或者身体不适的时候, 就会出现反射性反抗, 进而产生躁动[9]。所以, 针对腹部手术患者而言, 术前讲解麻醉药物使用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以及相关手术内容, 可以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在出现相关反应的时候, 可以更好的面对, 不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从而减少了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同时, 除了以上护理干预措施之外, 还要加强保暖护理, 消除寒冷、光照、噪音等刺激的干扰, 尽可能减少患者躁动现象的发生[10]。尤其是术后吸痰操作, 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 保证操作规范、合理, 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 加快患者康复。

总而言之, 对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指标、心率及躁动发生率, 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着积极意义,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行全麻腹部手术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标、心率及躁动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均要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躁动评分为0分34例, 1分3例, 2分1例, 躁动发生率为10.5%;对照组患者躁动评分为0分27例, 1分6例, 2分4例, 3分1例, 躁动发生率为28.9%, 两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指标、心率及躁动发生率, 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着积极意义,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苏醒期躁动

参考文献

[1]淡延红.双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室护理方法分析及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19 (4) :145-146.

[2]左艳琴, 史秋莲, 黄素娟, 等.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22 (32) :122-123.

[3]陈秀勤.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 2014, 21 (8) :126, 127.

[4]任细妹.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和管理对策[J].当代医学, 2014, 14 (2) :22.

[5]陈志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20) :1884-1886.

[6]胡同慧.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11 (6) :1327-1329.

[7]成昌霞, 郭静, 赵彩晶, 等.两种手术室空气质量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C]//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0:86-88.

[8]柏晓庆.手术室护理对降低手术患者苏醒过程中躁动的作用分析[J].大家健康, 2014, 10 (7中旬版) :214-215.

[9]刘玉, 李玲.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苏醒影响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14, 11 (7) :1200-1202, 1203.

上一篇:端口安全下一篇:聚乙烯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