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2025-01-16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共10篇)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实际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自2008年8月-2011年9月收治可疑II期以上乳腺癌患者63例, 对所有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 诊断为非乳腺癌患者, 给予切除活检;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 先给予新辅助化疗, 然后对其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 再将标本送石蜡切片病理检查, 最后比较分析其病理结果。结果 63例穿刺标本送检, 浸润性导管癌20例, 乳腺增生症27例, 乳腺纤维瘤12例, 慢性炎症1例, 浸润性小叶癌2例, 髓样癌1例。病理结果比较, 漏诊1例, 符合率为98.41%。结论 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是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一种微创、安全、可靠、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

关键词: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乳腺癌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好发于女性, 对女性的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都带来极大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生活习惯日益恶化, 乳腺癌的发病年龄日益年轻, 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小觑的一类疾病。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前提条件是确切的病理组织学诊断,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是一种微创技术, 它能够安全准确的取得足量乳腺组织进行病理诊断[1,2]。探讨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实际临床疗效, 分析其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效果与推广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8月-2011年9月收治可疑II期以上乳腺癌患者63例, 年龄为36~78岁, 平均年龄为46.8岁。肿瘤直径为0.9~6.7cm, 平均直径为2.4 cm。63例患者中, 23例行新辅助化疗。

1.2 穿刺方法

粗针穿刺活检要求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在20 s以内, 血小板在50×109/L以上, 凝血酶原活动度在50%以上。患者取仰卧位, 先对患者肿瘤行常规超声扫描, 详细记录患者病灶大小、血供状况、回声、形态, 作肿瘤定位, 选择进针入路。患者行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按照常规铺巾和消毒。穿刺之前嘱咐患者屏气, 在超声引导下, 活检针呈45°穿入肿块, 取4~6条组织, 局部压迫3 min, 穿刺点不需要作缝合处理。所取出的组织应该立即置于滤纸片上, 用10%甲醛固定。然后是石蜡包埋和切片, 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2 结果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20例, 乳腺增生症27例, 乳腺纤维瘤12例, 慢性炎症1例, 浸润性小叶癌2例, 髓样癌1例。而手术切除术后检测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21例, 乳腺增生症26例, 乳腺纤维瘤12例, 慢性炎症1例, 浸润性小叶癌2例, 髓样癌1例。两个结果相比较, 漏诊1例, 漏诊率为1.59%, 两个结果的符合率为98.41%。本组穿刺后无血肿、大出血、气胸、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两种检测结果详细情况对比统计见附表。

3 讨论

乳腺疾病, 无论是影像学检测到的还是可触及的, 在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型医学中心, 都是粗针穿刺活检取代细针吸取细胞学, 并且这种方法已经成为他们最常用的诊断手段。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医疗技术得到不断完善, 对于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也日益增加, 在治疗乳腺癌的过程中, 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而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前提条件是确切的病理组织学诊断。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的病理诊断, 其结果与手术切除病理诊断的结果相比较, 符合率高, 从而为实际临床中新辅助化疗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并且,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还具有微创、安全、病理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单等优点[3,4,5]。

对新辅助化疗的病理诊断, 目前临床除了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外, 还有彩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和指诊下盲穿活检等方法。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的探头频率较低, 在浅表组织探查中不相适宜, 同时, 细针穿刺取材的满意率不高, 对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有影响。指诊下盲穿活检容易引起出血, 且取样量不足, 取材的满意率也不高, 同样对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有影响。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 能够避开大血管缓慢进针, 并能够监视全程针道, 进针的时候采取的方向是与胸壁平行, 能够避免穿透胸膜。同时,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是一种微创技术, 与手术活检不同,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术后表皮无切口瘢痕, 也不需作缝合处理, 穿刺针对正常组织破坏较少。特别是对于乳腺良性病患的患者来说, 更是免去不必要的手术, 减少病痛及经济负担。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采取的是局部麻醉方法, 操作简单且时间短, 一般情况下, 15 min左右即可完成, 它属于微创手术, 创伤小, 患者很容易接受从检查到穿刺的全过程。在本组应用中, 取材4~6次, 使得病理结果准确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这就为小直径的病变检测提供了帮助。通过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 不仅明确诊断患者的具体病症, 同时, 通过足够的取材, 还为雌孕激素状态提供定量的评价, 为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提供病理依据。本组应用中,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漏诊1例, 漏诊率仅为1.59%, 与手术切除术后检测病理结果相比较, 符合率高达98.41%, 同时, 本组应用中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在患者小病痛、短手术时间的前提下, 保障了检测的准确性。

通过实际临床应用, 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技术是一种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介入性超声诊断技术, 它为乳腺癌的临床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指标, 术前进一步了解乳腺癌组织对化疗的敏感性及乳腺癌的细胞增殖情况, 对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化疗起到指导作用, 判断乳腺癌的预后, 提供病理依据, 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通过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 改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 更好的解决乳腺癌术后美观问题, 增加乳腺癌患者的保乳手术机会, 有效地指导乳腺癌术后化疗, 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命, 预防术后乳腺癌的转移及复发, 增强乳腺癌患者的自信心, 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实际临床应用中, 医务工作者应该更加努力探索, 不断创新, 力争寻求更加完美的检测方法, 为实际临床中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提供帮助, 以保证乳腺癌患者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才忠启, 李光辉, 谷爱华.彩色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10, (32) :1390~1391.

[2]陈翠京, 唐英, 张彦, 等.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0, (7) :1237-1238.

[3]王晨生, 李洁.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对乳腺小病灶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9, (10) :362~363.

[4]吴秀花, 徐敏.高频彩超引导粗针穿刺活检在乳腺肿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误诊误治, 2009, (1) :186-187.

[5]鲁松涛.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53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 :109.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篇2

方法:对运城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08年至2011年48例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及影像学分析,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3个疗程TAC方案化疗后给予手术治疗。比较48例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48例乳腺癌患者6例病理完全缓解(12.5%),15例达到CR(31.3%),20例达到PR(41.7%),7例达到SD(14.5%),临床总有效率85.5%。

结论: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疗效,提高保乳手术机会,但针对患者具体不同情况仍具有一定差异,值得临床关注。

关键词: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TAC方案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88-02

乳腺癌是世界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地域不同,各国报道发病率有所差异,我国城市妇女发病率在0.5%以上,占恶性肿瘤首位,其发病率逐年增高[1]。乳腺癌临床上治疗原则是采取手术治疗为基础,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近年相关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患新辅助化疗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癌症复发率[2]。对于新辅助化疗方案国内没有达成统一共识,我院自2008年以来对部分乳腺癌患者行TAC方案新辅助化疗并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至2011年运城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48例,均为女性,年龄23—68岁,中位年龄47.9岁。所有患者均行粗针穿刺组织学检查确诊为可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病检结果大部分为导管浸润癌(40例)部分为浸润性小叶癌(15例),3例为特殊类型癌(炎性乳癌)根据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病灶的大小评估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SD)、进展(PD),其中CR+PR计算总有效率。所有患者AJCC临床分期标准均为Ⅱ,Ⅲ期乳腺癌患者。其中,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35例。ⅡA期者10例,ⅡB期者15例,ⅢA期者11例,ⅢB期者12例。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和肝脏彩超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且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均未见异常。治疗前均未进行过新辅助化疗。

1.2 所有新辅助化疗病人均进行乳腺钼靶及彩超了解乳房病变以及区域淋巴结情况,患者于术前12周采取TAC方案给予新辅助化疗,表柔比星70mg/m2+环磷酰胺600mg/m2+紫杉醇175mg/m2静脉滴注,每3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化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化疗副反应,密切注意白细胞及肝肾功能,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细胞治疗。新辅助化疗3次后评价疗效,并实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术后继续进行TAC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定期复查,分析48例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及远期康复效果。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48例乳腺癌患者均完成3个周期化疗,6例病理完全缓解(12.5%),15例达到CR(31.3%),20例达到PR(41.7%),7例达到SD(14.5%),临床总有效率85.5%。

2.2 手术情况。48例患者中4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7例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其中有18例达到保乳标准,患者拒绝保乳治疗,给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2.3 化疗毒副作用。化疗后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损害、脱发等。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其下降率为65%,有15例为中重度骨髓抑制,经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后好转,脱发发生率高达95%,消化道症状主要以恶心呕吐或腹泻居多,恶心呕吐发生率75%,经止吐、抑酸、保护胃黏膜等对症处理后好转。肝功能损害以血清转氨酶升高为主要表现,发生率为47.3%,经护肝治疗恢复正常。其他毒性反应还包括心脏毒性、口腔黏膜炎等,发生率较低。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治疗。

3 讨论

乳腺癌已成为威胁我国女性的一大恶性肿瘤,目前临床治疗乳腺癌以手术治疗为基础,但由于乳腺癌临床分期以及早期淋巴结转移等特点,常常导致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术后复发率增高。目前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3],其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无瘤生存期[4],因此,新辅助化疗在治疗Ⅲ期乳腺癌患者上能在通过术前化疗有效缩小癌症病灶大小,并可预防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其主要作用可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消灭微小转移灶;②可能防止耐药细胞株的形成;③缩小肿瘤病灶,降低分期,增加保乳机会;④降低肿瘤细胞活力,减少远处播散。

在本研究中,患者出现白细胞降低及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传统CMF方案或两药联合化疗(TC、AC方案等)有所升高[5],但大部分患者经对症治疗后都能耐受,顺利完整治疗。

有相关文献报道,术前化疗可彻底杀灭微小转移病灶,使癌性病灶局限化,为患者大大争取了手術治疗的机会,同时让部分全乳房切除术患者有保乳手术的可能。但我们也看到,在本次研究中,在新辅助化疗过程中有7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情况,术后病检回报为轻度或无化疗反应,术后给予更换二线方案化疗,因此,新辅助化疗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近来随着靶向药物的进展,赫赛汀联合TAC方案化疗方案也诸见报端,其是否可用于新辅助化疗也待研究。

综上所述,TAC方案新辅助化疗在治疗乳腺癌患者能大大增加手术治疗机会以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婉虹,郭真真,黄益等.番禺区35—70岁部分妇女乳腺癌普查结果分析.广州医学院学报。20l0,38(5):54-56

[2] 康昆波.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55例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2月第10卷,第5期

[3] 郭小毛,梅欣,章倩.等.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进展.中国癌症杂志,2006,16(6):409-410

[4] 郭书若,宋文华,程凯,等.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预后对比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14-115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篇3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学疗法,辅助,治疗结果,磁共振成像,弥散,扩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可以有效缩小原发肿瘤的体积,降低乳腺癌的分期,增加保乳手术治疗的机会,并可能通过清除微小转移灶而改善整体生存率[1,2]。如何在化疗早期及时判断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对评价化疗疗效、调整后续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MRI相对于触诊、钼靶及超声检查具有更好的精确性。近年MRI开始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包括利用MRI多参数成像技术,从病灶体积、血流动力学和细胞学角度评价NCT疗效[3,4,5]。表观扩散系数(ADC)反映肿瘤细胞的密度,可判断肿瘤的良恶性[6]。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NCT早期ADC值的变化,为判断乳腺癌对NCT的敏感性提供早期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07~2010-07经病理证实的32例乳腺癌患者,年龄25~63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11例为绝经后患者。32例患者均为AJCCⅢ期,并接受NCT治疗(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纳入标准:(1)经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2)均有完整病史、临床检查、双侧钼靶、双侧乳腺超声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相关检查资料;(3)经肝脏B超、X线胸片和全身骨扫描排除远处转移;(4)MRI检查病灶直径≥2cm,增强后病灶表现为团块状强化;(5)行NCT前、NCT第1个周期后和手术前接受至少3次乳腺MRI检查,每次检查参数不变。排除标准:原发炎性乳腺癌或乳腺出现转移性病灶。

1.2 治疗方案

术前接受多西紫杉醇和表柔比星联合方案,75mg/m2静脉推注,第1天给药,每21d为1个周期。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常规,如出现Ⅲ度以上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1.0~1.9×109/L)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剂量5~7μg/(kg·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连续2次>10×109/L后停药]进行支持治疗。每个化疗周期前和手术前对NCT疗效和毒性反应进行评估。NCT后,根据残余肿瘤体积选择手术方式,术后或NCT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辅助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和放疗),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术后口服他莫昔芬。

1.3 仪器与方法

采用矩阵空间敏感性编码技术(array spatial sensitivity encoding technique,ASSET)分析肿瘤ADC。通过VIBRANT(volume imaging for breast assessment)软件计算肿瘤体积。32例患者于化疗前1周和第1周期第18~21天行MRI扫描、ASSET-DWI及多相VIBRANT检查。采用GE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4通道乳腺专用相控阵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双乳自然下垂。扫描参数:T1WI:TR/TE 600ms/11.5ms,层厚4mm,间隔1.0mm,矩阵320×220,激励次数(NEX)1.0。FSE T2WI:TR/TE 4500ms/90ms,层厚4mm,间隔1.0mm,矩阵320×256,NEX 2.0。轴位扫描,每个成像序列包括32层。扫描体位、层数及间隔均相同。视野(FOV)32~36cm。ASSET-DWI成像参数:矩阵128×128,b=0、1000s/mm2及0、600s/mm2。收集32层短TR影像,TR 6950~7000ms,TE 58ms,ASSET的R值(扫描时间衰变系数)=2。扫描后应用VIBRANT软件可合成多相MRI影像。应用轴位或矢状位可校正平行双侧乳腺匀场及脂肪抑制系数。轴位成像参数:TR/TE 5.1ms/2.5ms,TI 17ms,层厚2.6mm,水平插值ZIP 2,扫描62~66层,矩阵420×310,NEX 0.75,覆盖双侧乳腺,57s重建1.3mm。矢状位成像参数:TR/TE4.9ms/2.4ms,TI 7ms,层厚3.4mm,扫描84层,矩阵300×192,NEX 1.0,覆盖双侧乳腺,57s重建1.7mm。应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0.1mmol/kg)以2.0ml/s由手背静脉静推。

1.4 肿瘤体积的计算及ADC值

增强MRI的范围定义为肿瘤范围,通过3条正交直径确定肿瘤治疗前的体积(V1)和化疗1个周期后的体积(V2)。b=0~1000s/mm2时由ASSET-DWI分析ADC值,计算化疗前的初始ADC值(ADC1)和化疗1个周期后的肿瘤ADC值(ADC2),并观察ADC值的变化:ΔADC=ADC2-ADC1。

1.5 NCT疗效评估

采用病理及临床评估NCT疗效。术前记录肿瘤的临床分期及原发肿瘤大小(肿瘤最大长径与其垂直径的乘积),根据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况,于每个化疗周期结束后及术前评估临床效果,根据UICC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c 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c 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c 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c PD)。根据UICC肿瘤化疗后反应标准[7]:化疗后肿瘤病灶完全消失为c CR;肿瘤体积减少50%以上为c PR;化疗后肿瘤体积减少≤50%或增加≤25%为c SD;肿瘤体积增加25%以上为c PD。手术标本中无肿瘤病灶残留或仅有原位癌残留为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R,p CR)。按照疗效将患者分为两组:(1)整体有效组(OR),包括c CR+c PR;(2)无反应组,包括c SD+c PD。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第1周期NCT前后ADC值变化,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第1周期NCT前后ADC值与肿瘤体积变化的相关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CT临床疗效

21例行2个周期NCT治疗,7例行3个周期NCT治疗,4例行4个周期NCT治疗。2个周期化疗后患者OR率为62.5%(20/32,95%CI45.7%~79.3%)。c CR率及p CR率分别为15.6%(5/32)、9.4%(3/32),c SD率为34.4%(11/32),c PD率为3.1%(1/32)。32例均行手术切除,2例行保乳手术,30例行改良根治术。

2.2 第1周期化疗前后肿瘤ADC值变化

与化疗前比较,c CR+c PR组ADC值化疗后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 CR+c PR组化疗前ADC值明显低于c SD+c 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图1。

2.3 第1周期NCT前后ADC值与肿瘤体积变化的相关性

肿瘤ADC1与第1周期NCT后ΔADC呈负相关(r=-0.55,P=0.02);ADC1与第1周期NCT后肿瘤体积的变化呈负相关(r=-0.58,P=0.02)。第1周期NCT后ΔADC与肿瘤体积变化呈正相关(r=0.96,P<0.001)。

注:(1)两组各有2例患者存在2个肿块

3 讨论

近年来,LABC患者NCT效果评估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采用病理、肿瘤标志物及基因手段,并取得一定进展[8],但上述方法多为重复有创活检。无创性研究NCT后有效率结果表明,与病理显示的残余肿瘤比较,其符合率触诊为75%,钼靶为89%,超声为82%[9]。化疗后反应(如坏死)会使触诊过高估计肿瘤范围。对于化疗后不能达到c CR的肿瘤,其致密乳房组织使肿瘤边界在钼靶片中显示不清,不能通过一种常规手段精确评估肿瘤体积。随着MRI对乳腺癌诊断的应用,其良好的组织对比度、多参数成像方式和可重复性,使MRI技术在监测乳腺癌的化疗疗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10,11]。MRI评估乳腺癌NCT的疗效对多中心或多灶病变有明显优越性。Schott等[9]报道MRI可以量化评估肿瘤对化疗的效果,其特异度为97%,阴性预测值为94%。Yeh等[12]纳入41例可触及乳腺癌的患者,以病理作为“金标准”,证实触诊、钼靶、超声及MRI的符合率分别为19%、26%、35%和71%,其中MRI与病理的符合率最高。DWI及磁共振波谱(MRS)为描述乳腺癌组织的特征提供了量化的评估方法,这些特征与肿瘤进展及其对化疗效果的评估相关[13]。治疗后肿瘤在细胞或分子水平的变化先于肿瘤体积的变化,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估不应以体积变化为衡量标准。应用早期水分子扩散变化预测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意义,组织的变化可表现在细胞水平,此技术可为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估及早期监测提供依据。

DWI在评估NCT方面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提供水分子扩散的功能信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化疗有效者ADC能在化疗第1周期后即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并且较肿瘤大小出现变化的时间要早,提示它可以用于早期评估化疗疗效[14,15,16,17]。化疗有效者ADC升高的原因可能与部分肿瘤细胞坏死导致细胞密度降低而有更多的空间让水分子扩散有关。作为DWI在ASSET技术中的应用,本研究首先分析了ADC值变化以监测乳腺癌对NCT的反应。ASSET-DWI不仅缩短了采集时间,同时纠正了磁敏感性伪影和病理失真。结果发现,化疗前乳腺癌初始ADC值与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呈负相关(r=-0.58,P=0.02)。相比于高初始ADC值的肿瘤,低初始ADC值的肿瘤化疗后体积变化更大,表明致密肿瘤细胞比疏松组织细胞对化疗更敏感。低ADC值的肿瘤细胞致密性更高,血供更丰富。理论上,化疗药物在高ADC值肿瘤中的分布比低ADC值的肿瘤更多。低初始ADC值的肿瘤治疗效果更好。本研究发现,c CR+c PR组和c SD+c PD组第1周期化疗后ADC值变化有很大差异。c CR+c PR组ADC值变化远高于c SD+c PD组。第1周期化疗前后肿瘤ADC值变化与肿瘤体积变化呈正相关(r=0.96,P<0.001),表明乳腺肿瘤初始ADC值及肿瘤NCT后的早期变化与肿瘤对化疗的反应有关。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篇4

【关键词】局部晚期宫颈癌;局部动脉栓塞化疗;静脉化疗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57-01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 f intra-arteri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n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Methods: Total of 30 patients with stage Ib - IIb of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s, containing Ib 12, IIa8 and IIb 10 case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 randomly. Group A of 16 cases received intra-arteri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Group B 14 cases received phlebo-chemo therapy. Every patient received at most two courses o f treatment. The chemotherapy effects, operation rates,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5 cases in group A who complete remission( 31.3 % ), 9 partial remission ( 56.2 % ) and 2 no remission(12.5 % ). There were 2 cases in group B complete remission (14.2 %), 4 partial remission ( 28.5 % ) and 8 no remission(57.1 % ). (P < 0. 05). The side effect of A group was lighter than B group( P < 0. 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 f intra- arteri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is better than phlebo-chemo therapy, the side effect is lighter which is favorable recepted by most patients.

【Key words】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intra- arteri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phlebo-chemo therapy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宫颈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威胁着妇女健康。而宫颈癌患者趋于年轻化,若行常规放化疗,部分患者放疗后会影响其卵巢功能,使阴道狭窄而影响生活质量。目前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仍未有统一方案,给药途径也分为静脉化疗和动脉灌注两种。为进一步了解动脉介入栓塞化疗与静脉化疗对晚期局部宫颈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我科于2008年2月-2011年4月对收治的30例患者分别采用此两种方案治疗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为我院2008年2月-2011年4月收治Ib - IIb期局限性晚期宫颈癌患者,所有病人纳入研究前均行阴道镜活检确诊为宫颈癌患者且未行任何治疗。按FIGO 临床分期,Ib期12例,IIa期8例,IIb期1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48.2岁。宫颈肿瘤直径为38- 82 mm,平均62.4 mm。

1. 2 治療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 组,A组16例采用动脉介入栓塞化疗;B 组14例采用全身静脉化疗,两组患者病理分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行宫颈癌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穿刺肿瘤主体对侧股动脉,明确肿瘤供血情况后,缓慢注入50%的化疗药物,并以相同方法注入剩余化疗药物。疗效评定标准按WHO疗效标准评定。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肿瘤体积缩小50%以上;无变化:肿瘤体积缩小或增大不超过25%。观察化疗不良反应。所有进入手术程序的患者在化疗结束后14- 21 天行宫颈癌根治术,无缓解或周围组织联系紧密的患者退出研究直接给予放射治疗。

化疗方案:A组采用顺铂50 mg /m2、丝裂霉素20 mg /m2、氟尿嘧啶1000 m g /m2。B组采用紫杉醇+卡铂方案静脉化疗。两组化疗疗程数为1 - 2个(若一个疗程后瘤体缩小不明显,则行第2次化疗)。

2 结果

2. 1 疗效:A组完全缓解5例( 31.3 % ),部分缓解9例( 56.2% ),无缓解2例( 12.5 % );B组完全缓解2例( 14.2 % ),部分缓解4例( 28.5 % ),无缓解8例( 57.1% ),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无缓解的患者均行放疗治疗。

2. 2 不良反应:A 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盆腔疼痛不适,占43.7 %,持续5- 6天后症状缓解消失。B 组有10例化疗不良反应较明显,占 71.4 %。

2.3 手术情况:A 组16例患者有14例患者术中均发现肿瘤组织与周围黏连松解,解剖组织显示清楚,盆腔纤维化不明显。其中有4例患者完全缓解,占 ( 25 % );B组14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行根治术,术中见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3 讨论

目前,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并逐渐年轻化,而传统的放疗治疗易破坏卵巢功能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根治术后再放疗并未提高生存率,反而增加并发症;使得近年来对公认的宫颈癌治疗模式提出了疑问[2]。新辅助化疗(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是指患者在手术前或放疗前进行的化疗,能缩小肿瘤体积和范围,降低肿瘤分期,使瘤体与周围组织黏连松解,降低纤维化,在不增加手术的合并症的前提下,较安全的使原来无法手术的患者有可能进行广泛子宫切除术[3- 4]。目前国内先行辅助化疗,主要采用局部动脉介入栓塞化疗和静脉化疗[5-6]。本研究和国内研究结果相符[6-7],术中发现肿瘤组织与周围黏连松解,盆腔纤维化不明显,解剖组织显示清楚,其中完全缓解的4例( 25 % )。对于具有手术指征而癌组织分化不良的患者,术前动脉化疗可使癌组织分化降级并可杀灭癌灶周边的微小转移灶和亚临床病灶,控制术中、术后医源性转移,提高患者存活率[ 9]。但应争取在最有利时机完成手术,否则可能会造成选择性耐药的肿瘤株获得生长机会,反而会延误了手术治疗时机[10]。尽管新宫颈癌局部动脉栓塞介入化疗和新辅助静脉化疗能有效控制其局部发展,明显缩小瘤体大小,本研究表明对于晚期局部宫颈癌患者动脉介入化疗疗效优于静脉化疗,副作用较小,患者更易耐受,可优选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Bradley J, Monk, Krishnansu S, et al. Multimodality 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rcinoma: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 J Clin Onco, 2007, 25( 10) : 2952- 2965.

[2]曹泽毅. 子宫颈癌治疗的变迁和思考[J] .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 14 (1) : 212 - 215.

[3]马玉英, 王伟, 陈素琼.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54 例临床分析[J] .现代肿瘤医学, 2009, 17 ( 9) : 1760- 1761.

[4]詹雪梅, 杨爱莲, 房昭, 等. 两种新辅助化疗治疗 b期宫颈癌近期疗效的比较J] . 现代肿瘤医学, 2008, 16 ( 9 ): 1599 -1601.

[5]翁仲颖. 顺铂动脉化疗联合放射治疗在中晚期子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C] . 上海: 第四次子宫颈癌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 1990. 19.

[6]成文彩, 蔡桂茹, 顾美皎, 等. 髂内动脉插管化疗提高妇科恶性肿瘤疗效的探讨[J] .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2 , 27 ( 5 ) : 270.

[7]刘萍, 陈春林. 宫颈癌术前动脉化疗的组织病理学动态变化及临床结局[J] .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122 ( 2) .

[8]YamaKawa Y, Fu jimura M, Hidaka T, et al. Neoad juvant intra-arteria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tage cervical cancer[J] . C ynecolOnco, 2000, 77: 264.

[9] K obayashi K, Furukawa A, Takahashi M, et a.l Neoad juvant intra- arterial chem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uterine cervical cancer clinical efficacy and factors in fluencing sponse [J] .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 2003, 26( 3 ): 234- 241.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篇5

随着对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认识提高,乳腺癌的治疗重点以局部为主已转变为注重全身治疗。术后较高的远处转移率主要来自全身潜在的微小转移灶,成为威胁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Gunduz等[1]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当切除肿瘤原发灶后,其远处微小转移灶的肿瘤细胞会出现增殖加速的现象,大量静止期的细胞进入增殖期,加速微小转移灶的扩散。因此,术前早期进行全身化疗(即NAC),既可控制原发灶,又可抑制微小转移灶,还可抑制耐药细胞的产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最初是指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所进行的全身性辅助化疗,目前已将该治疗扩展至较大的可手术的乳腺癌,以使肿瘤降期,进而达到保乳手术治疗的目的[2]。与术后辅助化疗相比,新辅助化疗具有以下优势。

1.1 可缩小肿瘤及淋巴结体积并提高保乳率

据第一个大规模比较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的随机前瞻性研究NSABP B-18(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tocol B-18)[3]试验报道,与术后辅助化疗相比新辅助化疗可以使肿瘤及淋巴结降期,临床缓解率达79%,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lief,CR)为36%,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lief,PR)为43%,术前及术后化疗组保乳手术率(BSC)分别为68%及60%。Rouzier等[4]报道经3~4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后,不能进行保乳手术的T2~T3期乳腺癌患者594例中287例(48%)能够进行保乳手术。

1.2 降低临床分期

乳腺癌临床分期取决于乳腺癌原发肿块的大小、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和有无远处转移等因素。低分期患者预后较好,对于处于较高分期的患者,NAC可使肿瘤明显缩小,降低临床分期,改善预后。Smith[5]和Honkoop等[6]对肿瘤直径大于3 cm及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NAC后,其肿块完全消失率为57%和50%,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98%,其5 a生存率分别为78%和79%。

1.3 可以在体评价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

术前化疗可以在体评价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对不敏感的肿瘤可以及时更改治疗方案,对敏感的肿瘤,术后继续使用该化疗药物,可以使患者及临床医生选择更有效的术前和术后化疗方案,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避免了术后化疗由于肿瘤切除后无法观察化疗效果的盲目性,同时也可避免术后化疗时因手术时间和伤口愈合的原因而需延期治疗的情况。

虽然随访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患者于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与手术后行辅助化疗生存期限相同,新辅助化疗并没有达到延长生存期限的目的,但由于具有上述优势,近几年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逐渐被推广应用。

2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体系

NSABP B-18[3]试验结果证实,超过1/3(36%)的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肿瘤不可触及,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R),然而其中只有1/4(9%)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 CR),而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8 a随访生存率为80%,肿瘤残存的原因可能是术前影像检查或术后病理漏诊造成的。目前体检是临床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及化疗后肿瘤大小的金标准,病理是评价术后残存肿瘤大小的金标准。临床评价化疗后残存肿瘤的传统方法有体检、钼靶和B超,研究结果证实新辅助化疗后触诊判断残存肿瘤与病理的符合率为47%,钼靶为49.4%,B超为66.3%,对化疗后达临床CR的不可触及肿瘤,用任何一种传统方法评价都不准确[7],原因主要为钼靶X线片上致密的乳腺组织常常使肿瘤边界模糊不清。由于对乳腺癌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多中心或多灶病变的显示有明显优越性[8],乳腺MRI检查已越来越受到医学领域的关注,继Gilles等[9]于1994年首次应用MRI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肿瘤进行观察后,近年来国外关于MRI监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反应的研究逐渐增多。

3 DEC MRI在乳腺癌化疗后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MRI能否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范围进行准确判断报道不一致。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体积的变化是化疗后效果更敏感的评价指标,能否对残存肿瘤范围准确描述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Abraham等[10]报道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对显示乳腺癌化疗后形态变化较准确,化疗后肿瘤缩小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向心型缩小,另一型为树枝型缩小。前者易于手术切除及保乳治疗[11],预后较好,后者行保乳手术时易出现肿瘤残存,预后不佳。化疗前境界清楚的肿瘤可能会由于化疗的作用变成肿瘤的碎片,成为不相连的病灶,能否准确显示化疗后碎片状不连续的肿瘤,对手术切缘的选择非常重要,而对于临床CR后不可触及的残存肿瘤,MRI如能准确显示病灶的形态及数目,对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可避免由于微小病灶漏诊造成的复发和转移。

残余病变的诊断标准:DCE-MRI对残余病变的检出能力尚不明确。Rieber等[12]发表了应用3 D SPGR的动态增强扫描研究,空间分辨率提高,他们以平台型和流出型曲线的强化作为恶性的判断标准,结果63例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12例MRI判断无残余病变者有8例镜下存在微小病灶。Gilles等[13]研究结果表明,增强MRI对反应性的评价与病理学评价的一致率达83%。Partridge等[14]降低诊断标准,以任何非血管性强化作为残余病变的诊断标准,发现敏感性达100%。由此可见,研究结果存在的差异不仅与采用的扫描序列、参数、图像分辨率不同有关,对残余病变的判断标准不同也是重要原因。

张晓鹏等[15]将所有高于腺体的强化均判定为残余,不考虑其TIC类型,发现DCE-MRI对组织学残余病变的检出敏感性高达94.7%及以上,包括大多数变性显著的微量残存病变,说明DCE-MRI是检出化疗后残存病变敏感性高的检查方法。对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估计病理完全缓解(p CR)而考虑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要求诊断方法对残存浸润癌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和特异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总体的p CR率多数报道均不超过20%,各研究样本中p CR病例数量少。较大的样本来自于英国剑桥乳腺中心的67例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他们采用形态学和增强曲线相结合的方法(未描述具体标准),虽然12例p CR全部得以正确诊断,特异性达100%,但同时将10例病理部分缓解和1例病理无缓解低估为p CR,阴性预测值仅54.5%[16]。张晓鹏等[15]报道7例p CR,两位医生分别正确判断了3例和4例,特异性仅42.8%和57.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和80%,假阴性残存病变见于1例特殊型乳腺浸润癌(黏液腺癌)和1例细胞显著变性的微灶残存病变,提示病理学微量残余和特殊类型癌残余的漏检情况不容忽视。

Wasser等[17]对新辅助化疗患者MRI研究表明,化疗后完全不缓解(non response,NR)组在化疗期间对比剂吸收即会提高也会仅有轻度下降,而PR组及CR组对比剂吸收会持续下降,化疗后肿瘤大小缩小25%与kep(distribution constant rate)及对比增强程度的下降有关系。kep从化疗后第1周即开始下降,而肿瘤大小发生明显缩小却在化疗后的第3周才能观察到,因此肿瘤化疗后对比增强参数的下降在肿瘤明显缩小之前即可以观察到,这也提示化疗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与对肿瘤细胞的损伤作用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在肿瘤大小发生明显变化之前如能早期观察肿瘤血流动力学变化,预测化疗反应及预后,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对比增强参数的定量研究对化疗早期鉴别化疗有效与无效很有潜力,有助于临床及时更改治疗方案[18]。

4 DWI在乳腺癌化疗后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是利用水分子的自由热运动(布朗运动)的原理。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包括细胞外、细胞内和跨细胞运动以及微循环灌注,其中细胞外水分子运动和灌注是组织DWI信号衰减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组织水分子的扩散能力不同,通常采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来表示。ADC值可以定量反映水分子的运动,且ADC值与扩散能力呈正相关。Guo等[19]研究表明,ADC值与细胞密度相关,且呈负相关关系。磁敏感性、细胞的密度、病灶的大小、病灶的成分是影响ADC值的主要原因,信噪比及空间分辨力是影响其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的因素。由于EPI序列的出现,缩短了扫描时间,从而减少了运动伪影,使DWI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不同的b值对扩散成像产生不同的影响,当b<400 s/mm2时,ADC值不仅受水分子运动的影响,同时毛细血管网的微循环灌注对其产生的影响也较大。浸润性导管癌富含大量的毛细血管,因此当b值过小时,微循环的灌注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较大的b值更能反映组织的扩散情况,但它影响病灶的对比噪声和图像质量[20]。所以一般推荐使用b=1 000 s/mm2。在测量ADC值时,感兴趣区(ROI)的范围要小于病灶的范围,以免掺杂周围正常的乳腺组织。

在临床应用中,由于乳腺癌的病变组织细胞密度较高,扩散受限,导致ADC值降低,DWI呈高信号,借此DWI可以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Guo等[19]研究表明,当ADC值小于1.3×10-3 mm2/s时,DWI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及88%。同时发现ADC值与细胞密度高度相关。Woodhams等[21]对76例乳腺癌患者进行DWI检查,采用b=750 s/mm2,发现恶性病变的ADC均值为(1.12±0.24)×10-3mm2/s,而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均值为(2.05±0.27)×10-3 mm2/s。当ADC值<1.6×10-3 mm2/s时,DWI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为95%。而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较非浸润性导管癌低。ADC值在(1.3~1.5)×10-3 mm2/s区间内,为良恶性共存的区间,所以部分病例出现假阴性及假阳性的情况。Martin等[22]测量了乳腺平均扩散值(mean diffusivity,MD),采用b=1 000 s/mm2,乳腺囊肿的MD值(均值±标准差)为(2.25±0.26)×10-3 mm2/s,良性病变的MD值为(1.48±0.37)×10-3 mm2/s,乳腺癌的MD值为(0.95±0.18)×10-3 mm2/s,表明乳腺癌的扩散明显降低,同时还发现病灶中心的MD值高于病灶边缘的MD值。

乳腺癌的ADC值较正常组织低,彩色ADC图可以有明显变化,DWI呈高信号。病灶若有出血及囊变,ADC图没有明显的变化,因为出血后含铁血黄素的沉着导致磁敏感性伪影的产生,最终ADC值升高。肿瘤组织的囊变部分的黏滞性较低,因此ADC值较高,这一点已经在脑部肿瘤囊变的扩散加权成像的研究中被证实,此原因产生的假阴性可以通过常规的MRI T1WI及T2WI扫描进行鉴别。同时对2例假阴性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病灶结构比较松散,细胞核小而分散,扩散增加,ADC值增加,这种情况在乳腺黏液癌及硬癌中也可以出现,因此难以鉴别。部分良性病灶因为细胞密度增加,白细胞增多,纤维化等炎性的反应,产生ADC值降低,可出现假阳性。

化疗作为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其疗效的评估一般依据病灶的大小,但这种结构变化一般晚于其功能变化。Moffat等[23]通过动物实验证实,DWI可以提供肿瘤化疗早期的功能变化,从而提供早期的临床疗效的评估。一般的化疗药物可促使细胞溶解、部分细胞坏死,病变组织细胞密度降低,导致水分子扩散能力的增加,ADC值也随之增加。新辅助化疗已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DWI同样可以提供早期的疗效判定。Martin等[22]对8例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监控,发现所有病例在第一期化疗结束后7 d左右其ADC值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P=0.005),而病灶大小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852),病灶体积的缩小到第二期化疗结束后7 d左右才出现边界的明显变化。因此,ADC值对新辅助化疗早期评价的价值大于评价病灶大小变化的价值。

MRI由于无辐射损伤,可以安全、系列观察病变,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中推广MRI检查,并依据其对疗效的评价,可指导临床治疗及手术方案的选择,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检查技术漏诊造成的肿瘤残留,有益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摘要: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亦称初始化疗或术前化疗)最初是指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之前所进行的辅助化疗,目前已将该治疗扩展至肿瘤较大的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以使肿瘤降期,进而达到保乳手术治疗的目的。随着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患者中不断推广应用,临床实践中迫切需要一种能准确评价化疗后肿瘤变化的检查方法,本文对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篇6

关键词:超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评估

新辅助化疗 (neoadjuvant chenotherapy, NCT) 目前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 成为肿瘤综合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2,3,4]。在乳腺癌的治疗中随着保乳手术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NCT也愈加重要。NCT的疗效评估是指导化疗方案、制定手术计划的重要依据。因此, 术前有效、简单、快捷评估NCT疗效成为临床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伴随超声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发展, 应用超声测量肿瘤最大径线以评估NCT疗效及制定保乳策略逐渐显示出其临床价值。本研究我们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NCT前后肿瘤最大径线的变化, 并与术后病理对比进行观察, 以评价超声对于患者化疗疗效的评价是否可以达到与病理评价类似的准确性, 并且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超声评价的准确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宝鸡市中心医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93例, 其中2例因拒绝手术治疗被排除。91例均在术前行空心针穿刺病理证实为乳腺癌, 所有均为女性, 年龄28~72岁, 中位年龄47.6岁, kamofsky评分≥70分。91例中浸润性导管癌86例, 浸润性小叶癌5例。按ER和 (或) PR阳性分内分泌反应型55例, 不反应型36例。肿瘤初始测量最大直径<2 cm共23例, 2 cm<最大直径<5 cm共57例, 5 cm<直径的共11例。同期行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显示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共71例, 无腋窝淋巴结转移20例。术后使用TNM分期Ⅰ期13例, Ⅱ期47例, Ⅲ期31例。

1.2 测量方法:

术前使用西门子S2000多普勒超声的高频探头 (频率4~9 MHz) 按照RECIST指南 (2000版) 探查肿瘤的最大两个径线, 术后常规测量肿瘤大体病理标本的最大两个径线。

1.3 术前化疗:

全组患者均根据分子分型采用含蒽环类和 (或) 紫杉类药物的方案, 如TC (多西他赛75 mg/m2、环磷酰胺600 mg/m2) 、AC (表柔比星75~90 mg/m2、环磷酰胺600 mg/m2) 、PE (紫杉醇135~175 mg/m2、表柔比星75~90 mg/m2) 、TP方案 (多西他赛75 mg/m2、顺铂30 mg/m2连用3 d) 化疗2~6周期, 平均疗程2.9周期。化疗后2周接受手术治疗。预防性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类止吐药, 化疗期间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 粒细胞降低者给予G-CSF治疗。

1.4 疗效评价:

所有病例均使用超声和病例两种方法分别评价。评价标准按照RECIST指南 (2000版) 探查肿瘤的最大两个径线[5], 以病灶完全消失为完全缓解 (CR) ;以最大两径线之和缩小≥30%为部分缓解 (PR) ;以最大两径线之和增大≥20%或者出现新的病灶为病情进展 (PD) , 介于PR与PD之间的为病情稳定 (SD) 。以CR和PR考虑为有效, 以PD和SD考虑为无效, 以超声所测最大径线之和与病理所测最大径线之和相比较, 差距在0.5 cm内认为超声与病理所报相符合, 超过0.5 cm认为超声所报与病理不相符合[6]。

病理评价标准参照Miller&Payner分级[7], 1级浸润癌组织的数量没有变化;浸润癌组织数量减少比例≤30%, 浸润癌组织比例明显减少比例介于30%~90%, 4级浸润癌组织仅少量残留, 减少比例≥90%;5级所有切片均无浸润癌残留, 可有少量导管内癌组织。以反应1级为无效, 以2级、3级、4级、5级为有效。反应级数越高说明化疗反应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以P<0.05为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化疗疗效与不良反应:

结果显示总的有效率为74.73%, 总的无效率为25.27% (表1) 。化疗后出现Ⅰ度消化道反应患者共11例, Ⅱ~Ⅲ度消化道反应患者共74例, Ⅳ度消化道反应患者6例;给予止吐、补液治疗后均好转, Ⅱ~Ⅲ度骨髓抑制患者共51例, Ⅳ度骨髓抑制患者16例, 给予升白治疗后好转, 91位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脱发。

2.2 超声组的总体疗效与病理检查标准之间的差异性:

病理检查作为临床工作诊断的金标准, 但由于其取材的有创性, 增加其使用的有限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组对其总体疗效的评价为74.7%, 与病理组的评价标准 (86.8%) 相比稍低, 即超声的评价方式不能完全达到与病理的标准评价方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不同组织学类型中超声与病理检测的差异性:

对不同组织学类型的两种评判方式进行统计后发现, 超声与病理评价对乳腺导管癌的化疗疗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P<0.05) , 超声组的疗效评价要稍低于超声组;而对于小叶癌两组之间并无差异性 (P>0.05) 。见表3。

2.4 不同肿块大小的超声与病理差异性:

对与不同的肿块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 超声评价具有和病理评价同样的准确性, 肿块较大时多数化疗后都能见到明显缩小, 但是较小包块要通过化疗缩小较为明显则比 (表4) 。

2.5 不同TNM分期中超声与病理差异性:

对与TNM分期对超声与病理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后发现, 较为早期的乳腺癌 (Ⅰ+Ⅱ) 患者, 其化疗后使用超声进行评价与使用病理手段评价无显著差异性, 超声可以达到与病理诊断类似的评价效果。但对于晚期Ⅲ期患者, 超声评价的有效率就明显低于病理检测,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0) , 见表5。

2.6 分子分型不同中超声与病理差异性:

不同受体分型分组内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 对于内分泌有反应型的患者, 其超声评价有效率低于病理组 (P=0.042) , 而内分泌无反应型的患者使用超声评价化疗疗效可以达到与病理评价类似的效果 (表6) 。

3 讨论

3.1 NCT疗效常用评价方法及优缺点:

NCT疗效的评价目前主要有常规查体、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常规查体常以触诊使用标尺等测量肿瘤大小, 其受检查者的经验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较大, 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病理学检查 (Miller&Payner分级) 是客观反映肿瘤化疗效果的金指标, 但是病理学评价存在滞后性, 不能在术前及时有效的指导治疗, 在临床使用中受到限制;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有X线钼靶摄片、超声、CT、MRI、PET显像等方法, X线钼靶片及CT在乳腺细微结构、密度变化、微小钙化等方面有显著作用[8,9], 但受X线损伤之影响, 其临床应用受限;MRI、PET显像在乳腺NCT使用中的特异性、敏感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10,11], 但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超声以其无创、可反复操作、便捷、廉价等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 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评估NCT疗效的方法。但本研究中超声评价的有效率低于同类报道[11,12]。

3.2 超声最大径线测量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评估中价值:

本组91例中, 单纯以RECIST指南标准使用超声测量评估包块缩小为有效, 以病理Miller&Payner分级中的2~5级为有效, 二者相符共35例, 不相符56例, 其中内分泌反应型肿瘤相符20例, 不相符35例, 内分泌不反应型相符15例, 不相符21例。总的相符率38.46%, 不相符61.54%;内分泌反应型与内分泌不反应型相符与不相符率分别为36.36%、63.64%和41.67%、58.33%。考虑有以下因素: (1) 单纯使用最大径线之和指标, 未结合容积、血流信号、弹性成型等指标; (2) 化疗后肿瘤坏死, 局部组织纤维化、出血等情况, 在超声下密度未有明显变化导致最大径线测量失准; (3) 不同超声医师的操作经验存在区别。

在本研究中, 总的样本对比之下, 单纯使用B超测量包块大小对于评估NCT疗效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在不同TNM分期中, Ⅰ期和Ⅱ期的患者使用超声评估没有统计学意义, 但在Ⅲ期患者中使用超声评估却是有统计学意义的, 笔者考虑原因可能为早期患者肿瘤负荷低, 包块小, 缩小不明显, 晚期的肿瘤包块较大, 化疗后缩小明显, B超较为敏感, 多篇文章均表明新辅助化疗对较大包块效果明显, 能增加手术机会;但是在不同肿块大小的分组中, 使用B超测量包块大小对于评估NCT效果却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在浸润性导管癌中有统计学意义, 但在浸润性小叶癌中却难以确定其效果, 考虑可能因为 (1) 本研究中小叶癌的样本量较小 (5例) ; (2) 本研究中的小叶癌均包块较大, 包块直径均>3.5 cm, 小叶癌的B超鉴别比较困难, 而且小叶癌对化疗敏感程度低, 导致小叶癌的治愈差;包块缩小不明显, 化疗反应分级低。B超测量对于内分泌反应型肿瘤显示有效, 但对内分泌不反应型显示无统计学意义, 理论上内分泌不反应型肿瘤恶性程度较高, 对化疗的反应敏感, 但可能因为肿瘤坏死快, 纤维组织爬行, 局部组织密度并无明显变化, 所以B超并不能准确分别该区域是否仍为肿瘤区域。

在本研究中, 术前同期行乳腺及同侧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能够证实是否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但却不能明确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及互相之间是否有粘连, 故所有的TNM分期均为术后的病理分期。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篇7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免疫功能,疗效评价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指的是彻底切除肿瘤前先进行系统性药物治疗。20世纪70年代新辅助化疗用于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治疗,20世纪80年代逐渐应用于可手术乳腺癌的治疗[1,2]。目前,常用的评价新辅助化疗的方法主要有临床触诊、影象学测量及病理检查方法,但各有利弊。本研究通过检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外周血免疫功能的变化,并探讨与化疗疗效的关系,为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进行首次治疗的11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病例组,AJCC肿瘤分期为Ⅱ期和Ⅲ期,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者住院前没有接受过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无病毒性疾病,均无化疗禁忌症,化疗前血象、肝肾功能正常,其中有4例患者合并冠心病,但心功能正常,无其他系统疾病。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年龄38~65岁,中位年龄49岁,无乳腺癌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近期未使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1.2 方法

病例组患者在确诊为乳腺癌后,于新辅助化疗前、后采用临床触诊、乳腺超声和乳腺钼靶等方法测量肿瘤最大径和垂直径,同一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开始及第3周期末用以上方法监测。免疫功能测定为对照组及病例组均采清晨空腹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例组化疗前及新辅助化疗3个疗程后和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每周期化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化疗后每周查血常规及评价全身状况。

在患者经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后,行化疗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表阿霉素(EPI)80 mg/m2,仅在第1天静脉注射;环磷酰胺(CTX)500 mg/m2,仅在第1天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5-Fu)500 mg/m2在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间隔21天,此为1个化疗疗程,共3个疗程。

1.3 试剂和仪器

单克隆抗体抗CD3FITC、抗CD4PE、抗CD8PE及CD16和CD56PE,均由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CD3+、CD4+、CD8+、CD16+和CD56+分别代表T、TH、TS和NK细胞。红细胞裂解液由BD公司生产。FASCCan流式细胞仪由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产品。

乳腺超声检查仪为美国GE730高频超声诊断仪,乳腺钼靶检查采用芬兰乳腺钼靶机,临床触诊采用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业医师使用游标卡尺于新辅助化疗前后行乳腺肿瘤直径测量。

1.4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采用WHO可测量实体瘤疗效统一标准[3]:CR:临床检查肿瘤完全消失;PR:肿瘤最大直径与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SD:肿瘤最大直径与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少<5 0%,或增加<25%;PD:肿瘤最大直径与其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增加>25%及其他转移征象。其中CR+PR为新辅助化疗有效,SD+PD为新辅助化疗无效。

病理检查评价标准依据国际常用的Miller和Payne分级系统进行癌组织的病理评价[4]:1级:数量无变化;2级:数量减少比例≤30%;3级:数量明显减少比例介于30%~90%之间;4级:数量减少比例≥90%,仅有少数残余的癌细胞散在分布;5级:所有切片均无浸润性癌残存,可有残存的导管内癌成分。1级+2级为新辅助化疗无效,3级+4级+5级为新辅助化疗有效。

免疫功能评价标准:新辅助化疗后CD4+/CD8+比值升高为新辅助化疗有效,比值不变或下降为新辅助化疗无效。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AS 9.2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比较,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免疫功能比较

病例组CD3总T淋巴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病例组化疗前后,CD4+、NK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8+T淋巴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见表1。

2.2 病例组中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新辅助化疗前后与对照组免疫功能比较

病例组113例乳腺癌患者中,其中88例为化疗有效的患者(CR8例,PR80例),新辅助化疗后较化疗前CD3+、CD4+T淋巴细胞及NK细胞均升高(P<0.05),其中CD4+/ CD8+显著升高(P<0.05),CD8+T淋巴细胞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例化疗无效的患者(SD18例,PD7例)辅助化疗后,CD3+细胞、CD4+、CD4+/CD8+及NK细胞较治疗前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2。

P>0.05。病例组化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为P<0.01,#为P<0.05;病例组化疗前后比较

2.3临床新辅助化疗评价方法与免疫功能评价方法比较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方法的比较见表3。本研究发现,临床触诊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低 (76%、40%和77%),假阳性率为60%;乳腺超声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较高(86%、68%和82%),假阳性率为32%;免疫功能法评价疗效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较高(84%、60%和79%),假阳性率为40%;而乳腺钼靶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 (80%、52%和73%)高于乳腺临床触诊法,但低于免疫功能法。另外本研究发现,2例病理完全缓解的乳腺超声及乳腺钼靶提示为SD,而免疫功能法提示新辅助化疗有效。

病例组化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为P<0.01,#为P<0.05;病例组化疗前后比较,△P<0.05,▽为P<0.01。

3 讨论

3.1 乳腺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现代免疫学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机体的免疫由T淋巴细胞介导,T细胞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CD4+T细胞可以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辅助CD8+T细胞及NK细胞杀伤肿瘤,而且CD4+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具有免疫记忆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5],CD8+抑制性T淋巴细胞,具有抑制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功能。NK细胞是机体天然免疫的主要承担者,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正常情况下,CD4+T细胞与CD8+T细胞所代表的两大类最主要的T细胞亚群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二者互相协调,相互制约,只有在比值正常时,才能发挥抗肿瘤作用[6]。

恶性肿瘤患者因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CD4+/CD8+比例失调,从而出现细胞免疫功能低下[7]。本次研究中,113例乳腺癌患者与60例正常女性的T淋巴细胞比较,CD3+、CD4+T淋巴细胞及NK细胞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而CD8+细胞升高,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8]。有文献报道[9],恶性肿瘤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其免疫功能可能恢复。本组中113例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免疫功能较正常对照组低,经过3周期CEF化疗后,化疗有效者88例,无效者25例。其中化疗有效的88例患者经新辅助化疗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及NK细胞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CD8+细胞较治疗前降低,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25例化疗无效的患者,治疗后CD3+、CD4+ T淋巴细胞及NK细胞较化疗前明显下降,CD8+细胞较治疗前升高,提示本组中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可能的原因是对化疗方案药物有耐药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肿瘤细胞数量增加产生免疫抑制因子抑制了CD4+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形成。

3.2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方法

目前,用于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的方法包括:病理评价和临床评价。临床触诊是临床医生根据个人经验对新辅助化疗前后肿块的大小、质地、边界、活动度及粘连情况发生的变化做出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受限于医师的临床经验,容易出现误诊。乳腺钼靶X线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乳腺检测方法,通过观察相应的肿块影大小、肿块周围清晰度、肿块边缘毛刺和微钙化灶等征象的变化来评价化疗疗效,其客观性评价优于临床触诊。但乳腺钼靶X线摄影对腺体丰富致密的乳腺评价效果欠佳,且X线摄影对一些贴近胸壁的肿块及多中心病灶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10],有报道提示[11],其对新辅助化疗后肿块大小评价的准确度为70%,本研究提示为73%。超声检查可以提示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形态、回声特征、浸润状况及钙化灶,多普勒超声可以反映肿瘤的血流情况。超声检查对乳腺没有放射性损伤,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可以反复使用,但是在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上均存在其局限性:一是对于乳腺癌病灶的测量不准确;二是不能对化疗后肿瘤残留和化疗引起的纤维化做出鉴别。Ediken等[12]发现,18个乳腺癌患者中经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显示肿瘤无残留者16例,其中2例病理检查有肿瘤细胞残留。Carla等[13]报道,新辅助化疗后,3例病理完全缓解者超声影像仍见肿瘤残留。

新辅助化疗对胃癌治疗的疗效分析 篇8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胃癌

近年来, 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人们不注意平时的饮食, 饮食习惯存在问题, 导致胃癌患者的数量大大升高。胃癌是一种恶性的肿瘤, 在治疗胃癌时主要采取手术的方法[1]。但是, 由于患者在确诊为胃癌的时候一般都是在晚期, 对胃癌的预防方法也不甚理想, 所以, 近年来, 患有胃癌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现在, 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新辅助化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好转, 并且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2]。此次研究把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有胃癌的患者进行探究, 将这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在手术治疗上, 观察组的患者先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方法来治疗, 在接受化疗后1 d之内结合手术治疗, 对照组的患者不通过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法治疗, 只实施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疗效观察,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制成表格, 便于统计和观察,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有胃癌的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男14例, 女16例, 年龄32~80岁, 平均 (35.5±8.5) 岁, 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35~85岁, 平均 (40.3±9.1)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先给予新辅助化疗治疗:静脉滴注奥沙利铂100 mg/m2, 滴注时间为2 h~1 d;静脉泵入甲酰四氢叶酸钙400 mg/m2、5-氟尿嘧啶2400 mg/m2, 5 ml/h, 持续36 h。每两周为一个周期, 共持续2~4个周期。患者于行新辅助化疗后2~3周行手术治疗。根治性手术均做到切除R0, 淋巴结清扫范围大于D2水平, 检出淋巴结总数≥15枚。对照组的患者不通过新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只是手术治疗[3]。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治疗,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制成表格, 便于统计和观察。

1.3 疗效判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治疗后, 运用CT等影像技术来观察患者体内恶性肿瘤的情况, 观察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是否变小, 将治疗的效果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病情恢复、病情进展四个判断标准[4]。总有效率=病情完全缓解率+病情部分缓解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总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不良反应的等级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标准来判断[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分析

临床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针对性治疗后症状均缓解,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3.3%, 对照组为6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治疗时间及临床满意度分析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病情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时间为 (13.5±3.5) d,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时间为 (13.5±4.5) d。观察组患者临床满意度为93.3%, 对照组为7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1.7,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分析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粒细胞降低、胃肠道不适、外周神经出现病变和肝功能紊乱。观察组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而且也不能采取预防的措施, 现在治疗胃癌的一般方法都是采用手术, 但是, 在手术过程中不能将癌细胞全部地清除, 癌细胞还是会在患者的体内, 给患者的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所以, 如何能够彻底地清除癌细胞是临床医学广泛关注的问题。新辅助化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胃癌的方法, 是在胃癌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地化疗, 能够使恶性肿瘤在人体内的范围缩小, 能够对手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6]。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后, 体内的恶性肿瘤的范围和面积缩小,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将体内的恶性肿瘤完全地清除, 防止恶性肿瘤的复发,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新辅助化疗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缓解恶性肿瘤的负荷, 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在手术过后的复发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的60例胃癌患者进行观察,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3.3%, 其中, 病情完全缓解患者15例, 部分缓解患者10例, 病情基本恢复患者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0.0%, 病情完全缓解患者10例, 部分缓解患者8例, 病情基本恢复患者12例,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新辅助化疗的方法, 与单独的手术治疗相比, 可以使患者的生命延长。很多相关的临床经验也可以说明, 新辅助化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手术的有效率, 能够彻底地清除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7]。

在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时候, 一般采用的药物有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及亚叶酸钙, 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恶性肿瘤, 能够有效地抑制恶性肿瘤在人体内的繁殖, 能够增强人体内酶的活性, 可以促使癌细胞的死亡[8]。

通过此次研究, 可以发现, 新辅助化疗对治疗胃癌具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可以使患者体内的癌细胞的范围缩小, 降低分期, 能够促进手术的有效率, 使患者体内的肿瘤彻底地被切除,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金元.FLEP新辅助化疗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14.

[2]周东雷.FOLFOX7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治疗策略的影响[D].广州:第二军医大学, 2012.

[3]杨喆, 王治国.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不能切除进展期胃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3) :46-50.

[4]孙晓卫, 詹友庆, 李威, 等.新辅助化疗对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影响[J].癌症, 2011, 23 (12) :1493-1496.

[5]贺岭风, 杨克虎, 田金徽, 等.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1 (4) :407-412.

[6]米村豊.腹腔内全身新辅助化疗 (双向化疗) 对胃癌腹膜转移癌患者的疗效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 2012, 22 (9) :1699-1705.

[7]周逢强, 齐艳美, 岳爱学, 等.MDT协助下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对手术影响[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 , 2011, 21 (1) :79-86.

晚期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 篇9

得知这一结果后,吴女士焦急万分,急切地要求马上住院手术治疗。但医生却建议吴女士先进行左侧乳房“空芯针穿刺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再接受三四个疗程的术前“新辅助化疗”,然后再进行手术。半信半疑的吴女士接受了术前空芯针穿刺活检,结果证实是“浸润性导管癌”。随后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接受了三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结果吴女士左侧乳房上的肿瘤缩小至1.5厘米×1厘米大小,乳房表面皮肤的水肿消失,左腋下的淋巴结也完全消失,其乳腺癌的分期从化疗前的三期转为目前的一期(早期乳腺癌)。手术后的病理结果更是振奋人心,肿瘤标本上仅见原位癌(早期),左侧腋下淋巴结均未见肿瘤转移。也就是说,吴女士的乳腺癌通过化疗已得到完全缓解,其长期预后也因为术前化疗而得到极大改善。这种能使大多数局部晚期乳腺癌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的术前化疗,就是目前流行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近20年才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人。局部晚期乳腺癌是指乳腺癌的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或同侧腋多枚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团,但全身检查又未见远处转移病灶的一类乳腺癌。局部晚期乳腺癌局部肿瘤通常较大,区域淋巴结常融合成团,还可能与腋下的大血管有粘连,直接手术的困难和风险均较大。更重要的是,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人虽然没有明显可见的远处转移,但发生肝、肺和骨等微转移的可能性高于50%。因此,直接手术后这些外周微小转移灶常会在短期内加速增长,导致术后很快出现远处转移病灶或局部复发,进而影响乳腺癌病人的长期生存率。通过术前新辅助化疗,不但能有效缩小巨大的乳腺癌原发病灶和转移腋淋巴结,使一些局部晚期不能手术的乳腺癌病人的手术治疗成为可能,同时,还能在第一时间里杀伤外周肿瘤微转移病灶,从而有效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除了以上优点外,术前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还有许多优势,如提高化疗的效果,有效抑制手术中肿瘤细胞的转移活性;抑制已发生微转移的肿瘤细胞在手术后快速生长;提供体内肿瘤化疗敏感性的信息,从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有效缩小肿瘤原发病灶,使原先不能进行保留乳房手术的病人可以进行保留乳房的手术,大大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人的生活质量。正因为新辅助化疗有如此之多的优点,所以,目前在国际上,它已成为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方案之一,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

作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辅助化疗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手术治疗。在新辅助化疗前,病人必须接受一系列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胸片摄片、肝脏B超和全身骨扫描等,其目的是让医生对病人的全身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为新辅助化疗作必要准备。同时,化疗前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检查,就是对乳腺癌原发病灶的空芯针穿刺活检和对肿大的腋淋巴结进行穿刺活检。其目的是明确肿瘤的病理学诊断,一方面为术前化疗提供肿瘤定性方面的依据,另一方面还能避免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病灶完全消失给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带来的困难。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6年3月至2010年6月进展期胃癌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6~76岁,平均5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下列标准:(1)术前均经病理学证实为胃癌患者;(2)按临床分期,术前胃镜、B超、CT均证实为进展期胃癌(以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邻近脏器侵犯情况为准),无肝脏、肺脏、脑、骨等器官远处转移者;(3)未经抗肿瘤治疗的初治者;(4)术前检查无手术、化疗禁忌者;(5)新辅助化疗的目的、方案及不良反应均告知患者家属,同意后入组。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30例)和新辅助化疗+手术组(30例)。两组患者病情及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手术组术前完善检查,无手术禁忌,行手术治疗。新辅助化疗+手术组:术前完善检查,无手术、化疗禁忌,给予新辅助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10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注射2 h。注射后立即静脉推注5-Fu 400 mg/m2。后续5-Fu 600 mg/m2,静脉持续输注22 h,第1~2天。每2周重复,为一周期,化疗结束2周后,再行B超、CT复查,对比后进行手术治疗。观察化疗的不良反应,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胃癌手术切除率。

1.3 统计处理

采用SSPSl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应用分层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切除率

常规手术组肿瘤切除率为86.7%(26/30),根治性切除率为43.3%(13/30):剖腹探查率为13.3%(4/30);新辅助化疗+手术组肿瘤切除率为96.7%(29/30)。根治性切除率为70.0%(21/30),剖腹探查率为3.3%(1/30)。新辅助化疗+手术组患者肿瘤手术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均高于常规手术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剖腹探查率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

2.2 新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

11例患者出现化疗后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本组无一例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而退出研究,均可耐受并行手术治疗。

2.3 手术后的并发症

两组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常规手术组中1例发生肺部感染;新辅助化疗+手术组中1例发生上腹腔感染,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手术仍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多数胃癌患者就诊时已属进展期,手术切除率低,尤其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比例更少。剖腹探查后往往因肿瘤侵及邻近器官或发生广泛浸润转移而失去手术机会,或仅能行姑息性切除手术,术后生存率较低,特别是对于Ⅲ和Ⅳ期的晚期胃癌患者,只能进行姑息性手术,术后局部复发及转移的发生率仍很高,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2]。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如何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其中胃癌新辅助化疗,即术前化疗,就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来由于新型化疗药物的不断出现,成为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希望和研究热点。许多研究结果证实,新辅助化疗可进一步提高外科综合治疗的疗效[3]。

研究显示,术前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手术的患者,组织学检查显示有明显的肿瘤坏死性改变。超过3个周期肿瘤缩小不明显,超过4个周期,肿瘤反有增大趋势。因此,我们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化疗2个周期,化疗结束2周后评估,再进行手术治疗。本研究中,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手术根治率及手术切除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由此可见,新辅助化疗可大大提高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以及根治率。其主要原因在于:杀灭癌细胞,缩小肿瘤;同时减轻组织的反应性水肿,减少肿瘤组织对周围的侵犯和粘连,增加手术切除率或根治性切除的机会。目前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还有如下优点:可不同程度减轻肿瘤负荷,减轻组织反应性水肿,使肿瘤缩小,使临床分期降低。控制微小转移灶,了解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胃癌患者血液中常有游离癌细胞,手术易造成癌细胞种植和转移,术前有效阻断游离癌细胞是提高疗效的关键[4]。研究还发现新辅助化疗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死亡率[5]。

本研究还显示: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缓解,食欲、体重有所增加,身体状况改善明显,为根治性手术创造了条件,使部分术前判断难以切除的病灶得以根治胜切除,也为术后化疗提供了依据。但对部分化疗不敏感的患者可能延误手术或其他治疗时机,因而对这些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有进展应立即给予手术治疗,以免延误局部治疗机会。而且,化疗药物本身可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使手术及术后恢复增加难度;术前化疗手术时间多向后推迟,延长了住院时间,同时也增加了住院费用,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随着胃癌现代治疗理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晚期胃癌外科治疗观念应有所改变,一些以往认为无法切除的病例,经过新辅助化疔可使肿块缩小,肿瘤的分期降级,有利于肿瘤的切除,甚至可以获得根治性切除,明显提高进展期胃癌的手术根治率和切除率,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Ajani JA,Mansfield PF,Janjan N,et al.Multi-institutional trial ofpreopcratlve chemo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otentially respactable gastric carcinoma.J Clin Oncol.2004.22(14)l2774.

[2]季加孚.胃癌外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1):40-41.

[3]Persiani R,D'Ugo D,Biondi A.et al.Down staging after neoadi-uvant chem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Suppl Tumofi,2005,4(3):S88.

[4]季加孚,武爱文.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10(4):394-395.

上一篇:离子共存条件下一篇:技术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