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化疗(共4篇)
放射化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吉西他滨化疗药物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中的疗效优势。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科70名诊断为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 经2名以上医师确认不能行手术切除,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照射剂量为6MVX线DT5565Gy, 1.82.0Gy/次, 1次/天, 5天/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使用吉西他滨500mg/m2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 静滴30min, 每周一次, 2周一个疗程, 共计3个疗程。结果 试验组35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计划, 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病情进展终止治疗计划,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率两组无明显差异, 临床获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1年及2年患者存活率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吉西他滨化疗药物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疗效较单纯放射治疗效果好, 且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为大部分患者接受, 是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放射治疗联合化疗,局部晚期胰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吉西他滨
胰腺癌是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一种,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在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几乎对等,且在居民死亡原因的排名中已上升至第6位[1]。因其在早期症状十分不明显且无特异性导致其早期的诊断十分困难,手术是被公认为根治胰腺癌的唯一方法,但只有10%~20%可以通过手术切除,且5年存活率仅有20%~25%[2],80%在诊断时便存在远处转移或者无法进行手术,2年存活率为5%~18%,5年存活率仅为0~5%[3]。20世纪末已有报道吉西他滨(gemcitabine, Gem)比传统药物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在治疗效果与生存获益上更具优势[4],所以美国NCCN将吉西他滨归入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一线用药,但临床中患者单用吉西他滨化疗预后仍不满意,故有学者将希望放到吉西他滨联合放射治疗[5],因对吉西他滨化疗效果的研究众多,故本研究主要观察吉西他滨联合放射治疗对比单纯放射治疗的效果,现就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70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6.38±8.92)岁。卡氏评分(KPS)均≥60;无其他严重内科疾病,30d内无其他抗癌化疗药物使用史。其中男性48例,女性22例;腺癌65例,腺鳞癌5例;临床Ⅲ期患者46例,临床Ⅳ期患者24例;癌症部位胰头42例,胰体16例,胰尾12例;临床症状包括黄疸63例,消瘦69例,腹痛70例;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卡氏评分、临床症状、癌症类型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由两名以上医师共同证实其不适合行手术切除,且无放化疗禁忌症方可纳入研究。研究开始前均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方案均经其同意后进行对比观察。
1.2 研究方法
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仅采用放疗疗法,具体方法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患者由真空垫固定行螺旋CT扫描,层厚3~5mm,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后勾画靶区,三维重建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和形状,确定肿瘤体积(GTV)和计划靶体积(PTV), GTV向冠状轴和矢状轴外放8~10mm、人体长轴外放12~15mm,以6MVX线行常规分割照射,每次1.8~2.0Gy, 1次/天,5次/周,共治疗6周,总剂量55~65Gy,根据靶体积的形状和大小采用前后2野和双侧2野的4野照射,每次4个野同时照射,照射野的上界为第10胸椎椎间隙,下界为第3腰椎椎间隙[6]。试验组在接受以上治疗的同时增加药物化疗,选择吉西他滨500mg/m2,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30min静滴,每周一次,每2周为1个疗程,在3D-CRT第一次接受放疗时同期开始化疗,直到放疗结束共3个疗程。治疗中予以必要的支持治疗,如营养支持及胃复安止吐护胃等,引发骨髓抑制症及时给与白介素-Ⅱ治疗。
1.3 疗效评价
疗效水平主要依靠镇痛剂使用剂量、卡氏评分、体质量情况和CT下肿瘤大小为主要参考依据。具体做法为在接受治疗前一天,和治疗结束后第一个月和第五个月分别检测镇痛剂用量、卡氏评分和体质量,治疗前1周内、治疗开始后第4周和治疗结束后第4周行CT检测确定肿瘤情况。镇痛剂使用量降低>50%且持续时间达4周以上者为+,增加者为-,其他记为0;体质量增加超过7%且持续时间达4周以上者为+,其余为-;卡氏评分增加20分以上且持续4周以上者为+,下降20分以上且持续4周以上者为-,其余记为0。+记为50分,0计25分,-不计分,用作量化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研究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治疗情况
全部70例患者除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治疗中病情恶化退出外,其余68例全程参与。试验组肿瘤完全退缩(CR)、肿瘤部分退缩(PR)、肿瘤情况稳定(SD)、肿瘤病情进展(PD)分别为5例、9例、7例、14例,总有效率(CR+PR)为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18.18%(CR1例、PR5例、SD8例、PD19例),两组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获益情况
获益对比方法为评价标准中提到的评分方法,主要对比两组评分,试验组镇痛剂使用剂量评分、卡氏评分、体质量评分分别为(38.1±6.5)分、(43.6±5.8)分、(39.1±4.7)分,优于对照组的(28.9±6.7)分、(3.7±6.1)分、(30.2±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1~2度胃肠反应和1~3度血液毒性反应,1、2度胃肠反应,试验组7例,对照组3例;1~3度血液毒性反应,试验组11例,对照组6例,两组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多为轻度损伤或无明显损伤,肾功能未见明显损伤,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2.4 存活率
两组患者6个月存活率对比:试验组65.71%(23例),对照组51.52%(1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2个月存活率对比:试验组45.71%(16例),对照组21.2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个月存活率对比:试验组22.86%(8例),对照组3.03%(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3 讨论
胰腺癌总体治疗效果差,因此选择对应的治疗方式极为重要。放疗疗效与剂量水平有着密切关系,普通放疗因易危及胰腺周围器官,剂量难以提高,从而影响到放疗效果[7],而近几年放疗设备的进步,3D-CRT技术以定位精确、剂量控制良好等优点在市场中得以迅速普及,其对局部晚期胰腺癌的控制效果非常好但对于远处转移率和病死率的控制却不令人满意[8],化疗药物因通过静脉滴注,可以全身给药,单从理论上来看可以控制远处的转移率并提高生存率,吉西他滨的化学结构于抗代谢药物阿糖胞苷类似,是核糖核苷的还原酶抑制剂,该药与脱氧胞嘧啶核苷激酶有将强亲和作用,且细胞穿透力强,可在细胞内长期潴留,提升抗肿瘤效果[9],但其定位差,故总体上疗效提高不显著。笔者选用良种方法共同对局部晚期胰腺癌进行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首先对胰腺癌的原发灶控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放射治疗,另外临床获益也较为明显,不良反应患者都可以耐受,最终结果12、24个月的存活率较传统疗法更佳。原发灶的有效控制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精准定位,减少对周围器官损伤、且提升了放射剂量有关[10]。胃肠道反应与血液毒性反应的增加说明吉西他滨血液毒性较强,但没有增加肝肾损伤,说明药物化疗剂量控制尚可,提示两种疗法结合使用时必须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且不可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而增大使用剂量。虽可断定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放射治疗,但因本研究病例较少,且没有单纯吉西他滨药物对照组,所以判定放化疗联合治疗效和毒副反应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继营, 李峻, 田丹, 等.高能聚焦超声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9, 14 (9) :47-48.
[2]王志震, 袁智勇.射波刀-低分割单次大剂量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最佳执行者[J].中国肿瘤临床, 2009, 36 (4) :127-128.
[3]杨秋, 张峰, 邢涛, 等.超级伽玛刀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9, 15 (3) :395-396.
[4]卢宁宁, 金晶, 李晔雄, 等.41例局部晚期不可手术胰腺癌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临床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9, 18 (2) :97-98.
[5]石永刚, 江波, 李甸源, 等.间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6) :53-54.
[6]栗建军.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胰腺癌21例疗效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8, 22 (1) :72-73.
[7]丁广成, 刘新疆, 朱晓民, 等.胆汁引流联合立体定向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38例[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8, 20 (11) :61-62.
[8]张慎贵, 黄靖.局部晚期胰腺癌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健择化疗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 2 (4) :135-136.
[9]李霞, 孙德宇, 何文贵.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08, 35 (12) :182-183.
[10]李杰, 石静滨, 江晓聪, 等.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腹部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及近期疗效相关因素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1 (3) :104-105.
放射化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 本组患者中有74例为男性, 26例为女性, 最大年龄为82岁, 最小年龄为32岁, 平均年龄 (48.56±3.11) 岁, 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肝癌。其中有23例为手术后行肝动脉栓塞化疗;12例为肝动脉栓塞化疗后二次手术切除;本组100例患者中, 有9例患者行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 将该组设置为A组;有73例肝动脉碘油栓塞加化疗灌注, 将该组设为B组;另外19例肝动脉化疗灌注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将该组设置为C组。有72例为门静脉分支癌栓, 28例为主干+分支癌栓。16例动脉门静脉瘘, 5例动脉肝静脉瘘, 14例肝外迷走血供。
1.2 方法
肝动脉栓塞化疗采用Srldinger技术, 先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通过对肠系膜上动脉或肝总动脉和腹腔干掌握肿瘤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肿瘤的大小、类型、范围及血供, 超选至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或段亚段动脉以及迷走血供实施化疗或化疗栓塞。本次研究使用的化疗药物主要是阿霉素类、羟基喜树碱和铂类, 阿霉素类主要包括表柔比星和吡柔比星;铂类主要包括卡铂和铂尔定;药物剂量根据患者基本情况而定。栓塞剂常规用超液化碘油, 阿霉素类药制成乳剂。药物和碘油及明胶海绵类型和剂量都是根据患者病情而定[1]。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影响肝癌合并癌栓介入治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是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后癌栓的碘油聚集情况、治疗次数、治疗方法和肿瘤类型及大小, 在本次研究的三组患者中效果最好的为C组, 其生存率为87.2%, 肿瘤治疗有效率为79.5%;B组患者生存率为81.1%, 肿瘤治疗有效率为72.3%;A组生存率为67.4%, 肿瘤治疗有效率为63.5%。
3 讨论
肝癌是所有癌症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这种疾病很容易侵犯肝内血管, 尤其是侵犯门静脉。门静脉小支是癌结节的导出血管, 很容易受到牵连, 从而形成门静脉癌栓。一旦门静脉形成了门静脉内癌栓就很容易诱发食道静脉曲张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2]。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医疗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提高。对于癌症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很多患者由于体质或者病情的原因无法进行手术切除, 这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治疗。比如对于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往往采用肝动脉内栓塞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方式。对于门静脉主干癌栓实施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是目前除了手术方式以外的另一种公认的方式, 在传统的时期还存在有争议, 而随着这种方式的效果凸显, 目前医学界的意见已基本统一。门静脉癌栓会使得门静脉血流减少, 但是它并不会使血流停止。这种疾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机体代偿在门静脉周围形成广泛的侧支。通过采用CT进行检查便可以将这些侧支清晰的显示出来, 这些侧支的主要作用是在肝动脉栓塞时继续保持肝脏的血供。门静脉的血流会因为机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甚至是同一人其门静脉的向肝血流和离肝血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利用肝动脉栓塞可以阻断肝动脉血流, 使得机体的离肝血流变为向肝血流, 从而维持了肝脏血流的需要。
采用放射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后癌栓的碘油聚集情况、治疗次数、治疗方法和肿瘤类型及大小等等。如果患者的肝功能状态良好, 比如患者为child A级患者, 那么患者往往具有较强的治疗抵抗力, 能够较好的耐受治疗, 提高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达到治疗效果或者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3]。
放射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还会受到肿瘤大小的影响。当肿瘤>10 cm的时候患者的生存期往往只有5个月左右, 这主要是由于肿瘤太大的时候其占据率也就会随之增大, 肝动脉栓塞化疗时就不能过于超选, 使得栓塞不够彻底, 对预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当肿瘤比较小时, 在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过程中就可以大胆栓塞, 抑制肿瘤的生长并可能导致肿瘤完全坏死。
由本次研究可以看出, 放射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具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 我们认为单纯肝动脉化疗不能提高生存率, 在本组研究中, 采用肝动脉化疗灌注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的C组效果最好, 肝动脉碘油栓塞加化疗灌注的B组效果次之, 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的A组效果最差, 由此证明了单纯肝动脉化疗不能提高生存率的结论, 因此不提倡单独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而放射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会受到比如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后癌栓的碘油聚集情况、治疗次数、治疗方法和肿瘤类型及大小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式的时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有效的方式, 从而提高治疗水平, 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时间, 提高生存率。
摘要:目的 分析放射介入栓塞化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 其中包括9例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 将该组设置为A组;有73例肝动脉碘油栓塞加化疗灌注, 将该组设为B组;另外19例肝动脉化疗灌注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将该组设置为C组, 评价对比三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影响肝癌合并癌栓介入治疗疗效及生存期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是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后癌栓的碘油聚集情况、治疗次数、治疗方法和肿瘤类型及大小, 在本次研究的三组患者中效果最好的为C组, 其生存率为87.2%, 肿瘤治疗有效率为79.5%;B组患者生存率为81.1%, 肿瘤治疗有效率为72.3%;A组生存率为67.4%, 肿瘤治疗有效率为63.5%;。结论 肝癌合并癌栓患者的介入疗效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选择合理的方式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放射,介入治疗,栓塞化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孙胜波, 韩传吉, 张焕虎, 等.经DDS泵门静脉化疗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术后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8) :23-25.
[2]孙厚坦, 赵威武, 陈朝旻, 等.微波消融结合门静脉灌注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6) :82-84.
放射化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 我院经肿瘤标志物, 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3例,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17例。年龄32~72岁, 中位年龄52岁。其中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21例:肝细胞肝癌11例, 腺癌7例, 胆管细胞癌3例, 其余为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AFP升高54例。肝癌合并肝硬化37例,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43例。肿瘤最大直径≥10cm有27例, <10cm36例。有癌栓者22例, 无癌栓者41例, 全部均为Ⅲ、Ⅳ期, 未接受任何化疗, 无出凝血功能障碍, 无心肺功能不全。全部患者无TACE或3DCRT禁忌证, KPS评分≥70分。随机分为治疗组 (TACE联合3DCRT治疗组) 30例, 对照组 (单纯行TACE治疗组) 33例, 2组患者基本情况各指标相互比较有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TACE联合3DCRT治疗) :接受2次TACE治疗后1个月开始3DCRT治疗。对照组 (单纯行TACE治疗4次) 。TACE治疗:采用一次大剂量冲击疗法, 同时进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药物包括40%超液态碘化油、, 顺铂、丝裂霉素、氟尿嘧啶、和羟基喜树碱、明胶海绵颗粒做栓塞血管用。休息1个月后再行第2次介入治疗。3DCRT治疗:应用加速器6MV X射线和Render-plan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勾画靶区:GTV (大体肿瘤体积) , PTV (计划靶体积) 为GTV向外扩0.1~2.0cm。由于治疗目的多为姑息性, 故肿瘤直径<5cm者, GTV外扩1.0~2.0cm;肿瘤直径5~10cm者, GTV外扩0.5~1.5cm;肿瘤直径>10cm者, GTV外扩0.1~0.5cm。感兴趣危机器官 (OARs) 包括正常的肝组织、十二指肠、胰腺、肾脏、胃、肺和脊髓等。OARs不超过其耐受剂量, 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进行评估并优化放疗方案。90%~95%等剂量线包绕PTV, 照射剂量为45~56Gy, 1次/d, 3~5次/周, 2~5Gy/次。治疗过程中给予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 并每周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及电解质, 并及时对症治疗, 治疗后复查CT、MR或PET判断效果。
1.3 评价标准
(1) 近期客观疗效主要按WHO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进展 (PD) , CR+PR为有效率 (RR) 。 (2) 不良反应按照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评价, 分为0~Ⅳ级。
1.4 统计学方法
患者自治疗开始之日起随访生存期, 随访率100%。2组生存率和构成比比较使用χ2检验, 生存期计算采用Kaplan-Meirer法。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放疗结束后3个月用腹部CT, 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评价, 随访率为100%, 其中治疗组CR3例, PR17例, SD10例, 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CR0例, PR12例, SD21例, 总有效率为36.4%。
2.2 生存率
治疗组与对照组统计数据, 见表1。
2.3 治疗毒副反应
治疗期间部分病人出现发热、上腹部饱胀、纳差、反酸、恶心、呕吐、乏力、白细胞下降等, 经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治疗。放疗中肝脏急性急性不良反应Ⅰ级2例, 经积极治疗后恢复正常。无Ⅱ级及以上的急性不良反应。无肝损害死亡患者。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结语
本资料初步结果表明, TACE联合3DCRT治疗中晚期肝癌有较好的疗效, 不良反应轻, 患者可以耐受, 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提高肿瘤控制率及生存期。因未进行随机分组, 能否提高远期生存率尚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 联合三维适形放疗 (3DCRT) 治疗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自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 63例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治疗组30例进行TACE联合3DCRT治疗, 先行2次TACE治疗, 然后行3DCRT, 总剂量45~56Gy, 2~5Gy/f, 3~5F/W, 对照组33例单纯行TACE治疗, 共4次。结果 治疗组3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 (RR) 66.7%, 对照组为 (RR) 36.4%;治疗组和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53.3%、33%和48.5%、21.2%、9.1%。2组总有效率、1、2、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不良反应相似。结论 TACE结合3DCRT治疗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而不良反应未见增加。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肝动脉化疗栓塞
参考文献
放射化疗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09年我院食管癌患者103例,均经病理切片证实为鳞状细胞癌。其中男59例,女44例;年龄<70岁;卡氏评分≥70分;病变长度≤10cm。入选标准:以前未接受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无活动性出血及穿孔征象;治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能进半流质饮食;无严重内科疾病。所有患者放疗前经腹部CT检查,均未发现有明显腹腔淋巴结转移。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43例。研究组男33例,女27例;病变部位:胸上段9例,胸中段36例,胸下段15例;病变长度:<5cm 9例,5~7cm 31例,>7cm 2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病变部位:胸上段10例,胸中段21例,胸下段12例;病变长度:<5cm 6例,5~7cm 18例,>7cm 19例。2组性别、病变部位和长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给予IMRT加同期紫杉醇化疗;对照组给予单纯IMRT放疗。IMRT放疗方法:患者行CT扫描,靶区勾画后给予常规分割IMRT计划要求:95%计划靶体积(PTV)剂量为66Gy/33Fx,99%PTV体积剂量为62.7Gy/33Fx;双肺V20≤25%;心脏平均剂量Dmean≤30Gy;脊髓最大剂量Dmax<45Gy。化疗方法:采用周剂量紫杉醇全身用药方案,紫杉醇60mg静脉滴注3h,放疗当天给药,以后每7天给药1次,用药前给予预处理,同时予以止吐、升血、中药等辅助治疗。治疗结束后每3个月全面体检1次,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根据影像学表现评定,参照1980年郑州会议确定的疗终影像学4级分类法:满意、基本好转、部分好转、无变化。以满意+基本好转计算总有效率。(2)进食梗阻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及结束时作全面体检,每2周行食道钡餐片1次,详细记录进食梗阻症状得到改善时放疗次数及放疗剂量。进食梗阻症状改善情况参照万钧等[1]提出的三联分类法。(3)不良反应:仔细观察和记录颈部淋巴结变化情况及消失时放疗剂量范围。详细记录皮肤、食道及胃肠道反应。每周至少查血常规1次,每月查心电图1次,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各查1次。不良反应按1979年WHO分度标准评估。(4)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进食梗阻症状改善情况
研究组治疗结束后进食梗阻症状改善率为91.7%(55/60),高于对照组的69.7%(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2组均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无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研究组和对照组放射性肺炎Ⅰ+Ⅱ级分别为10例(16.7%)、9例(20.9%),Ⅲ级以上分别为3例(5.0%)、2例(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放射性食管炎Ⅰ+Ⅱ级分别为33例(55.0%)、25例(58.1%),Ⅲ级以上分别为7例(11.7%)、9例(20.9%);骨髓抑制Ⅰ+Ⅱ级分别为22例(36.7%)、19例(44.2%),Ⅲ级以上分别为5例(8.3%)、9例(2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患者均表现为咽喉部干燥、胸骨后及咽下疼痛,给予对症、补液及抗炎治疗好转。
2.4 生存率
研究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6.7%(52/60)、68.3%(41/60),高于对照组的55.8%(24/43)、32.6%(14/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现时已到中晚期,治疗以手术为主,但食管癌手术后生存质量差,因此放疗成为食管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单纯放疗失败率高,主要原因有局部未控、局部复发、穿孔和转移[2]。许多国内外研究亦表明,食管癌经放疗后出现补偿性加速再增殖,表现为治疗周期延长、肿瘤局部控制下降[3,4]。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一般<30%[5]。因此,局部控制率、转移仍是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问题。
化疗是治疗食管癌的另一重要方法。近年来,紫杉醇作为主要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受到重视。美国MD Anderson癌症治疗中心Ajanid等将其用于治疗上消化道肿瘤,取得很好的疗效[6]。紫杉醇用于治疗食管癌的单药有效率可达16%~31%。IMRT具有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的优点,改善了肿瘤靶区的剂量分布,减少了靶区周围正常器官和组织的照射剂量,为食管癌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7,8]。临床适合于复杂解剖结构部位的肿瘤,如鼻咽癌、上颌窦癌及颅内肿瘤等;形状不规则且周围有重要器官或组织结构的肿瘤,如肺癌、食管癌及前列腺癌等;多靶点的肿瘤。
放疗和化疗同期应用时,所选用的化疗药物(如紫杉醇、顺铂、氟尿嘧啶等)对食管癌放疗有一定的增敏作用,可提高放疗对局部病灶的控制力;作为具有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其本身也对局部病灶或全身可能存在的播散病灶有杀灭作用。故临床将两者同期应用,应有疗效互补,效应相加之功效[6]。
综上所述,IMRT放疗加同期紫杉醇化疗可提高食管癌的近期有效率及长期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耐受。
参考文献
[1]万钧,肖爱琴,高淑珍,等.食管癌放疗后近期疗效评介标准[J].中国放射肿瘤学,1989,3(4):205-207.
[2]谷铣之,殷蔚佰,刘泰福,等.中国放射肿瘤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3]Nishuimura Y,Ono K,Tsutsui K,et al.Esophageal cancer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impact of total treatment time and fraction[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4,30(5):1099-1105.
[4]Fowler JF,Lindstorm MJ.Lost of local control with prolongation in radio-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2,23(2):457-467.
[5]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6]al-Sarraf M,Martz K,Herskovic A,et al.Progress report of combined chemoradiotherapy versus radiotherapy alone in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an intergroup study[J].J Clin Oncol,1997,15(1):277-284.
[7]Lorchel F,Dumas JL.Esophageal cancer:determination of internal target volume for conformal radiotherapy[J].Radiother Oncol,2006,80(3):32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