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癌化疗

2024-05-20

胃肠癌化疗(通用7篇)

胃肠癌化疗 篇1

胃肠癌根治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胃癌主要的手术方式之一,通过胃部周围淋巴结清扫可基本杜绝癌细胞的淋巴道转移方式,但对于中晚期胃肠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治疗效果仍不为理想,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生存期延长有限[1]。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常规化疗药物应用通过物理能量加热通过腹腔镜或导管直接灌注至肿瘤部位,使肿瘤组织及周围血道、淋巴道温度提高至化疗药物作用最佳温度并持续一定时间,即热灌注化疗法,能够提高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及肿瘤细胞的鉴别诱导凋亡效果,降低化疗药物对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2]。而胃肠癌根治术术中联合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具有较好的癌细胞清扫、诱导凋亡效果,尤其是对于易发生扩散、根治术清扫不完全的患者,采用联合法可极大程度降低病灶癌细胞残留,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并延长患者生存期[3]。腹腔热灌注化疗过程中,可导致高血流动力学状态、体温升高、凝血功能下降、腹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化疗药致心律失常和肾脏毒性,肌松药时效缩短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导致患者麻醉深度变浅,围麻醉期间管理难度加大,本组实验为加强麻醉管理采用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指导实施麻醉。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3年3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行胃肠癌根治术并术中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62.3±5.7)岁,体重(55.2±4.2)kg;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65.5±7.1)岁,体重(54.3±5.3)kg。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同意,均行胃肠癌根治术并术中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无精神疾病病史,凝血机制正常者。排除标准:术中发现广泛转移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ASAⅢ级以上,麻醉药物过敏史,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术前禁饮禁食8 h,禁水2 h以上;鲁米那0.1 g、东莨菪碱0.3 mg,手术前30 min肌注。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4μg/kg,丙泊酚1~2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顺-阿曲库铵0.2~0.3 mg/kg诱导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呼吸频率为10~13次/min,吸呼比1:2,潮气量为8~10 mL/kg,氧流量为2 L/min,维持PetCO235~45 mm Hg。麻醉维持:术中采用微量泵泵入丙泊酚4~12 mg/(kg·min)、瑞芬太尼0.05~0.2μg/(kg·min)、顺式阿曲库铵1~2μg/(kg·min)。首次腹腔热灌注化疗在手术室内全麻下进行,将5-氟脲嘧啶1500 mg/次根据患者的腹腔容积加入3500~5000 mL生理盐水中,持续循环灌注450~60 mL/min,温度控制在(43±0.2)℃,恒温循环灌注90 min。以后腹腔热灌注化疗在ICU或病房内进行,治疗前10 min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75 mg,盐酸异丙嗪25 mg,温度及循环灌注时间同前,最后一次治疗胃灌注液内加5-氟尿嘧啶1500 mg及丝裂霉素10 mg。患者术后均行6个周期的化疗方案FOLFOX4的全身化疗。对照组依据手术刺激强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按医师临床经验调整麻醉药物剂量;观察组采用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指导实施麻醉,首先常规连接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根据麻醉深度监测仪指导给予麻醉药,控制麻醉深度目标范围:D1-E2。

1.3 观察指标

采集两组患者入室后(T0)、麻醉诱导后(T1)、插管后5 min(T2)、热灌注开始时(T3)、热灌注结束(T4)、拔管时(T5)时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主要观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记录麻醉用药总剂量。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IBM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苏醒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时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

对照组T2、T3、T4、T5较T0时刻SBP、DBP及HR升高(P<0.05);两组患者T0及T1期SBP、DB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T2、T3、T4、T5时刻SBP、DBP、HR指标高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麻醉药总量比较

观察组咪达唑仑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0.05);观察组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剂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方式的不断改变,胃肠癌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4,5]。腹腔镜辅助下胃肠癌根治术联合术中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是目前治疗胃肠癌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术中热灌注化疗可清扫根治术不能清扫的癌细胞,较单纯行胃肠癌根治术具有更靠的抑制癌转移效果[6,7]。胃肠癌根治术是一种高医源性创伤手术,术中的切割及淋巴结清扫操作可能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而联合术中热灌注化疗进一步提高了术中患者无意识应激反应发生率,降低麻醉效果,并提高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8,9]。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围麻醉期管理采用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能够有效稳定患者围术期麻醉深度,其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通过资料整理及实验回顾可知,腹腔镜辅助胃肠癌根治术及热灌注化疗术中患者出现反射性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主要集中在气管插管、病灶切除、淋巴结清扫及热灌注化疗过程中,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体温升高及心跳加速,术中的热灌注操作使麻醉深度变浅,导致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变化发生应激反应,而通过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可根据患者各时期的监护数据表现给予充分的麻醉镇痛药物,并随着手术的进程调控麻醉用药及剂量,保持良好的麻醉深度[10,11,12],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射与体动,完善术中的肌松效果并随时调控患者生命体征参数的稳定,有提高术中麻醉效果,并且麻醉药物应用具有合理性与准确性,可有效降低术后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13,14,15]。作者认为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证明了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增加了人们对腹膜药物吸收知识的了解[16,17];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组腹腔内奥沙利铂药物吸收明显快于开腹手术腹腔热灌注化疗组,临床疗效应该更好[18]。

mg

综上所述,对胃肠癌根治术术中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采用Narcotren麻醉深度监测仪指导实施麻醉,可以更好的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使用较少的麻醉药物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有利于患者的苏醒,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胃肠癌术后复发外科治疗探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收治经胃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16例患者, 其中男11例, 女5例, 男女之比2.2∶1;年龄37~74岁, 平均为59岁。胃癌8例, 直肠癌8例。

1.2 术后复发时间及部位

1.2.1 胃癌术后复发按时间分类术后1年复发为早期、术后2~3年复发为中期和术后5年以上复发为晚期。

早期复发的患者生物学行为大多为恶性, 其切除率较低, 治疗后效果差死亡率高。中、晚期复发的患者, 其生物学行为大多较好, 手术再切除率高, 预后也较好。复发部位分: (1) 残胃和原发部位的局部复发; (2) 血源性复发转移; (3) 腹膜转移复发。

1.2.2 直肠癌根治术后的局部复发的病例多发生在2年以内, 高峰期为10~16个月, 5年以后复发者不足3%。

复发部位分: (1) 吻合口肠腔内复发; (2) 浸润吻合口肠腔外复发; (3) 盆内软组织及邻近脏器或结构浸润。

1.3 胃肠癌术后复发外科治疗方法

1.3.1胃癌术后复发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1) 原发病灶复发根治性切除术:其主要指征为残胃端或胃肠吻合口部的癌肿复发无远处转移者; (2) 病灶转移切除术:局限性复发灶的切除或对某一脏器、腹膜单个复发病灶; (3) 姑息性手术:此手术是为了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以达到祛除肿瘤本身损伤为目的, 减轻肿瘤本身对患者的影响, 延长生命, 并为其他综合治疗为配合创造治疗时机。

1.3.2直肠癌术后复发外科手术治疗方法首次手术为保肛手术者, 再手术时应改为Miles手术;女性患者肿瘤侵及阴道后壁者, 应行子宫及其附件和阴道后壁切除术;男性患者复发肿瘤直接侵及前列腺、膀胱底者, 其肿瘤较局限能切除者, 进行全盆脏器切除。均应用上述3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1.3.3胃肠癌术后复发患者除上述外科治疗, 于单纯性局部复发病例均进行术前放疗;于复杂性局部癌肿和大部分不能手术切除的癌灶, 术后或术中患者早期进行放化疗联合治疗。

2 结果

2.1对16例胃肠癌术后复发外科治疗方式进行分析 (表1)

2.2胃肠癌术后复发外科治疗16例患者, 治疗后转归情况分析 (表2)

3 讨论

胃肠癌首次手术是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环节。熟练掌握胃肠道肿瘤的病理特点与高危因数, 在手术期中对原发病灶进行有效合理的切除, 同时做到对原发癌切除充分。我们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掌握保留内脏神经、保留肛门等, 减少手术对患者本身更大的伤害;彻底局部淋巴结清除, 对进展期的恶性肿瘤, 应适当扩大手术清除范围行癌变部位根治清除术。

胃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治疗和提高其生存率的关键问题在于早发现、早诊断, 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外科手术与综合治疗方法。应针对不同病例及其局部复发灶的大小、浸润范围来个体化地选择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 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王舒宝.复发胃癌及晚期胃癌的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20587~20589.

[2]张成武.胃癌术后复发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 2004, 7:282~285.

直肠癌术后腹腔化疗的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8例, 男19例, 女9例, 年龄26~67岁, 均用5-氟脲嘧啶500~1000mg溶解于生理盐水500~1000mL的化疗液行腹腔化疗[1]。以每分钟500滴左右的速度快速滴入腹腔, 15~30min滴完, 再用生理盐水250mL冲管, 然后拔管。每日1次, 连续5d为1个疗程, 每月重复1个疗程, 共6个疗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多关心体贴患者, 心平气和的与患者交流,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问患者作有关化疗方面的健康宣教, 并向患者解释腹腔化疗的意义, 目的及方法, 并让接受过同类治疗的患者向其讲述化疗过程中感受,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取得更好的配合。

2.2 化疗前的护理

(1) 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 每日通风两次。 (2) 化疗前指导患者静卧30分钟, 避免不必要的操作或噪音、异味等的干扰, 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 (3)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腹腔及肛周皮肤清洁, 放松身心, 必要时使用止吐剂。 (4) 嘱患者在穿刺前排空膀胱, 穿刺时患者摆好体位后瞩其不要随意更换体位, 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肠管等引起出血造成严重后果。

2.3 化疗中护理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按规范配制药物, 做好自身防护, 穿刺时定位要准确, 穿刺部位常规消毒, 避免腹腔感染。拔针后必须按压刺穿部位3~5min, 再用碘伏棉球覆盖无菌纱布, 胶布固定。 (2) 天冷时宜将化疗液预热至37℃左右, 避免冷对腹腔的刺激。 (3) 化疗时应有专人护理, 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确保输液通畅,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各衔接处有无滑脱, 套管针是否移位脱出, 穿刺点周围有无肿胀, 避免化疗药外漏, 引起腹壁组织坏死, 同时指导患者作深呼吸, 以减轻紧张焦虑感。

2.4 化疗后的护理

(1) 化疗后瞩患者卧床休息1~2h, 并指导其每15~30min要更换体位一次, 如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俯卧位等, 以确保药物均匀分布, 达到治疗效果。 (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每周1~2次检测和观察血象变化, 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 如中药调理、成分输血,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升血细胞类药, 注意皮肤有无瘀斑, 齿龈出血等, 如出现恶心、呕吐、腹膜炎、口腔溃疡等应及时通知医师积极处理。并遵医嘱药物支持治疗, 鼓励其多饮水, 碱化尿液, 以减轻化疗所致的毒副作用。 (3) 加强病室空气消毒, 减少探视, 预防医源性感染。 (4) 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注意安全, 避免受伤。注意休息, 避免过度疲劳, 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5) 瞩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 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勇敢面对现实, 客服化疗带来的身体不适, 坚持接受化疗。

2.5 加强营养支持

(1) 化疗期间鼓励患者进食, 根据患者口味给予高热量, 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易消化软食, 注意调整食物的色香味, 避免粗糙, 辛辣食物, 忌油腻, 少量多餐。保持口腔清洁, 知道患者睡前及三餐后漱口, 软牙刷刷牙, 增进食欲, 以提高肌体抵抗力。 (2) 若口干者多饮水及富含维生素C的果汁, 如出现口腔溃疡, 应进微冷无刺激的流质或软饭。严重呕吐腹泻患者, 予静脉补液, 防止脱水, 必要时给予肠内, 肠外营养支持。

3 结果

通过对28例患者腹腔化疗的护理, 大多数患者无不适症状, 1例有轻微恶心症状, 未作处理。2例在化疗后的两天食欲差, 下腹部坠涨感, 患者可以忍受未作处理。1例患者出现严重恶心、呕吐症状, 肌注胃复安针后缓解。1例老年患者因不能忍受腹部不适而终止腹腔化疗改静脉化疗, 其余27例患者坚持完成了6个疗程的腹腔化疗。

4 讨论

腹腔化疗时胃肠道肿瘤多种治疗手段中的一种特殊治疗, 它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化疗药代动力学特点[2], 能在腹腔液、门静脉血和腹腔淋巴系统中及肝脏内恒定维持高浓度的抗癌药物[3], 使术中脱落在腹腔中的游离细胞或微小癌灶, 直接受抗癌药物的攻击。腹腔化疗是控制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手段。首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大多数有紧张恐惧感, 通过护理人员的耐心解释, 普遍都能接受。通过腹腔化疗的护理, 可以及时的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卢谷萍.结肠癌术后腹腔化疗的操作及护理[J], 宜春学院学报, 2006, 6 (12) :98.

[2]史继学.腹腔化疗的临床应用近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手册, 1993, 10 (2) :51.

胃肠癌化疗 篇4

关键词:大肠癌,新辅助化疗,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大多数化疗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影响, 有些化疗药物本身就是免疫抑制剂。研究表明,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有资料显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表现在T细胞数量与亚群比例失调, NK细胞活性下降, 尤其是放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1]。肿瘤患者的抗肿瘤免疫的机制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而细胞免疫比体液免疫在抗肿瘤有诊治中有更大的作用[2]。

1 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

半个世纪以来, 人们对恶性肿瘤的免疫功能进行了不懈的研究, 并认识: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卫体系, 它不仅能识别和杀伤入侵的微生物, 也能识别和清除体内异常表达的自身物质, 包括发生恶变细胞的某些成分。病因学已明确, 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外, 还对判断肿瘤患者疗效和评估预后有较大价值[3]。在患者发生和发展恶性肿瘤的过程中, 机体有多种抗肿瘤机制受到抑制, 其中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4]。抗肿瘤免疫是以细胞免疫为主, 其中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的主要是T细胞, 其CD4/CD8比值是反应机体免疫紊乱的敏感指标, 当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时CD4水平下降, CD8水平上升, CD4/CD8比值下降, 而肿瘤患者自身产生的体液免疫抗肿瘤抗体, 主要是作为连接效应细胞和靶细胞“桥梁”的IgG, IgG分泌减少则削弱了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 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发展[5]。

2 新辅助化疗在大肠癌中的应用及效果

新辅助化学治疗也称诱导化学治疗, 通常用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 用于早中期恶性肿瘤的研究仍较少。新辅助化疗在大肠癌上的应用, 明显降低了肿瘤局部复发率、提高了保肛率、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6], 新辅助化学治疗的近期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但有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并不能提高无病存活率及延长总生存期[7], 但尚未有定论。

目前新辅助化疗方案尚未统一, 但多数临床研究仍以5-氟脲嘧啶 (5-FU) 为基础, 联合其他药物组成化疗方案。联合应用较多的是甲酰四氢叶酸 (LV) , 临床上仍多作为辅助化疗方案。第三代化疗药在大肠癌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如卡培他滨、奥沙利铂、雷替曲塞和伊立替康等。Klautke等[8]报道在新辅助化疗进展期大肠癌中加入伊立替康, 取得较理想的病理完全缓解率以及较高的手术根治率。局部晚期大肠癌患者经持续静脉滴注5-FU后缓解率较静脉推注方案更高, 而毒副反应却更低。新辅助化疗如联合应用免疫调节药 (如西妥昔单抗等) 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受体抑制剂, 临床效果更佳[9]。西妥昔单抗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有高度亲和力, 结合后能阻断细胞内信号的连锁效应, 断而抑制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远处播散;西妥昔单抗可单独应用或联合化疗, 只要EGFR表达阳性, 则能明显增强新辅助化疗的效果。VEGF是新生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调控因子, 能促进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 并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原理, 创造出的条件使肿瘤细胞更易于扩散转移。

3 新辅助化疗对大肠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状况对判断其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10], 细胞免疫的作用意义更大。由于大肠癌患者普遍存在免疫抑制, 其血清中的免疫抑制因子可抑制淋巴细胞分化增殖, 淋巴细胞表面的CD4抗原阴性率明显增加, 此与血清中异常增多的肿瘤细胞的PGE2、免疫抑制酸性蛋白 (IAP) 密切关联, 抑制性T细胞增多的结果导致CD8阳性细胞增多, 继而造成CD4/CD8比值明显不平衡[11], 血清中s IL-2R和TNF-α水平明显增高, CD4阳性细胞释放的γ-干扰素、IL-2则明显减少, 最终结果是NK细胞活性降低, 免疫监视功能降低[12]。大肠癌根治术对机体是一个较大的创伤, 其必然导致患者免疫力的全面下降, 而术前化疗, 即新辅助化疗, 其大多数化疗药物会降低患乾的免疫机能, 同时有效的新辅助化疗可以减少肿瘤的负荷, 从而部分解除肿瘤细胞所直接诱导的免疫抑制, 促使患者免疫功能的好转[13], 故大肠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亦是较重要的内容, 有效的新辅助化疗对大肠癌细胞免疫应该是利大于弊。

4 新辅助化疗对大肠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关于新辅助化疗后, 大肠癌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 目前研究较少。有研究显示, 新辅助化疗及根治性手术均会对大肠癌患者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造成抑制[14]。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杀灭抑制的同时, 对正常组织的代谢也有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化疗后短时间即行手术的患者, 手术切口的愈合会受到一定阻碍, 此外, 化疗导致的体液免疫力的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增加感染的机会[15]。但是Turner等[16]报道257例大肠癌患者, 发现新辅助化疗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测定大肠癌IgG等免疫指标的水平可以估算其发展情况与预后[17], 进而推测大肠癌术前化疗后其免疫指标的变化亦应该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因素。

5 结语

直肠癌34例术后化疗效果分析 篇5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1年1月- 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直肠癌患者34例。其中, 男21例, 女13例; 年龄36 ~ 81 ( 54. 18 ± 4. 31) 岁, 病程1 ~ 10 ( 3. 91 ± 0. 68 ) 个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便血, 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或绞痛。经临床诊断, 确诊全部患者直肠癌Dukes分期A期3例、B期12例、C期15例; D期4例。

1. 2化疗方法首先, 全部患者于直肠癌术后行基础放疗, 放疗采用瓦里安直线加速器 ( clinac 23EX) 。其次, 给予患者FOLFOX4术后化疗方案。化疗前, 患者除行肝肾功能、血常规、腹部B型超声等常规检查外, 还需进行CA19-9、X线摄片、 癌胚抗原等检查。确认化疗可行后患者常规服药。具体用药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 用药量依次对应为85mg/ m2、1 000mg/m2、200mg/m2, 其中前者静脉点滴d1, 5-氟尿嘧啶400U静脉推注, 600U 22h静脉泵入, 静脉点滴d1、d2; 后者静脉点滴d1、d2。化疗以2周为基本单位重复上述操作。为避免患者呕吐, 化疗前后可适量给予患者阿扎司琼、昂丹司琼或格拉司琼, 如发现患者中性粒细胞异常减少, 给予患者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化疗期间, 护理人员对患者行常规饮食护理, 叮嘱患者避免冷水刺激, 注意保暖等。每例患者化疗周期需≥4个, 化疗完成后统计全部患者临床化疗成效, 记录并分析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自然杀伤细胞活动性和CD8+变化情况。

1. 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行体质量、血象等观测; 借助KPS指标评定患者功能状态: ( 1) 生存质量提高: 化疗后得分相比较化疗前提高≥10分; ( 2) 生存质量降低: 化疗后得分相比较化疗前降低≤10分; ( 3) 生存质量稳定: 介于 ( 1) 、 ( 2) 评定标准之间; 患者不良反应以NCI通用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不良反应采用L-OHP所用毒性反应分级法来进行评定, 该方法共分Ⅰ ~ Ⅳ等级, 反应强度与等级高低呈正相关。截止随访终止, 全部34例患者均可有效评价疗效。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0.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 χ2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化疗周期34例患者化疗5 ~ 17个周期, 中位数8. 62个周期, 化疗293个周期。肿瘤进展平均用时28. 3个月。

2. 2自然杀伤细胞活动性和CD8+淋巴细胞变化化疗前, 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活动性为 ( 46. 38 ± 1. 07) % , CD8+淋巴细胞为 ( 24. 33 ± 1. 21) % ; 化疗后, 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活动性为 ( 45. 72 ± 1. 10) % , CD8+淋巴细胞为 ( 25. 42 ± 1. 17) % , 两项指标前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表明FOLFOX4化疗方案的应用对患者免疫指标影响不大。

2. 3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WBC水平下降、感觉神经异常等, 反应程度多主要集中在Ⅰ ~ Ⅱ级, 患者经休息期可自行恢复。无患者因不良反应影响化疗, 无患者出现心脏毒性或其它脏器重度损害。见表1。

2. 4KPS功能状态评分34例患者中, 提高24例 ( 70. 59% ) ; 稳定7例 ( 20. 59) ; 降低3例 ( 8. 82% ) , 表明患者术后行FOLFOX4化疗方案, 有利于改善患者患者身体功能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

3讨论

与其它类癌症相比, 直肠癌发病时往往不易察觉, 其具有的隐匿特点常常使得其在中晚期阶段才被临床确诊[3]。手术是现阶段治疗直肠癌的主要办法, 虽然它能干净的切除肉眼可视肿瘤, 但显微镜水平下仍有癌细胞可能存留导致癌症复发或转移, 而手术本身也有诱发癌细胞扩散的风险。对此, 借助术后化疗抑制并消灭癌细胞, 成为目前控制直肠癌复发或扩散的有效办法[4]。

医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带动化疗药物更新换代, 截止目前临床可使用化疗药物根据其针对癌症病症的不同已经分为多种[5]。就直肠癌来说, 现阶段基于各化疗药物所形成的化疗方案有7种之多, 如FOLFOX4、LV/FU、5-FU + LMS、CPT-11 + L-OHP等, 其中FOLFOX4方案在直肠癌术后临床化疗应用中得到普遍认可。

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为FOLFOX4方案中所使用的化疗药物。其中, 奥沙利铂属新型铂类抗癌药物[6], 与传统铂类药物相比, 它与DNA结合速率更快, 抑制效果更好, 细胞毒性作用更强, 能很好的抑制多种肿瘤细胞株。5-氟尿嘧啶具有干扰DNA形成的功效, 其余奥沙利铂联合使用协同作用明显, 从而强化抑制癌细胞的功效[7]。通过本次临床研究可以看出, FOLFOX4方案中的用药均采用静脉给药, 用药患者肿瘤进展平均用时28. 3个月, 用药前后患者体内自然杀伤细胞活动性、 CD8+淋巴细胞等免疫指标波动不大, 化疗后患者KPS功能状态评分明显有所提高, 表明FOLFOX4方案的应用疗效良好、能保护患者机体免疫力不受破坏,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8]。此外, 化疗所致患者不良反应多为恶心呕吐、感觉神经异常等, 且不良反应等级所谓Ⅰ ~ Ⅱ级, 无患者因不良反应中断化疗, 表明FOLFOX4方案耐受性良好。由此可以看出OLFOX4方案操作简单, 使用经济, 且疗效好、负反应小, 患者依从性高, 可作为直肠癌术后化疗首选方案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为提高直肠癌术后化疗效果, 以帮助患者延长生命, 提高生存质量。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直肠癌患者34例, 给予患者术后基础放疗和化疗。化疗取FOLFOX4方案。统计全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基本临床数据, 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自然杀伤细胞活动性和CD8+淋巴细胞变化情况, 以KPS评分判定患者化疗前后生存质量变化。结果 以FOLFOX4方案化疗直肠癌术后患者, 肿瘤进展平均用时28.3个月, 化疗前后自然杀伤细胞活动性和CD8+淋巴细胞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良反应多为恶心呕吐、感觉神经异常、WBC水平下降, 反应程度多为ⅠⅡ级;患者化疗后KPS评分提高24例 (70.59%) 。结论 直肠癌术后, 给予患者基础放疗和FOLFOX4化疗, 药物可耐受, 化疗效果良好, 有利于保护患者机体抵抗力, 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直肠癌,术后化疗,FOLFOX4方案,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史晓丹.直肠癌86例术后化疗新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8) :77-78.

[2] 谢东.直肠癌86例术后化疗新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30 (9) :109-110.

[3] 曹波, 邓文玲, 杨梅, 等.益气逐瘀汤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贵州省肛肠病医院.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学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暨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贵州省肛肠病医院, 2010:3.

[4] 王建忠, 苏晋捷, 曾祥福, 等.结直肠癌术后复方苦参素联合6周期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10 (14) :1215-1217.

[5] 田锋奇, 胡伟.参芪十一味颗粒对直肠癌术后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30:40-41.

[6] 李毅, 谢家印, 廖正银, 等.基于FOLFOX4方案肝动脉置管持续灌注化疗的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近期疗效观察[A].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 (CSIO) (Chines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Oncology, CACA (CSIO) ) 、亚太肿瘤介入学会 (APSIO) (Asia-Pacific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Oncology (APSIO) ) .第二届亚太肿瘤介入大会第十二届中国肿瘤介入大会暨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推广和诊疗规范普及大会会议汇编[C].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 (CSIO) (Chines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Oncology, CACA (CSIO) ) 、亚太肿瘤介入学会 (APSIO) (Asia-Pacific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Oncology (APSIO) ) , 2011:7.

[7] 黄立勇.miR-196和Hox B8的表达差异与结直肠癌Folfox4方案化疗敏感性的相关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 2013.

胃肠癌化疗 篇6

关键词:大肠癌,静脉化疗,腹腔化疗,联合,羟基喜树碱

大肠癌在世界各地发病率明显增高。我国1993年肿瘤死亡统计表明, 和1973年比较大肠癌普查在常见肿瘤中由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 20年间农村增高8.51%, 城市增高31.95%[1]。而大肠癌在诊断时局部切除率70%~80%, 但治愈率仅半数左右, 主要失败原因是肿瘤残存或隐性病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变给药途径的研究较为广泛, 目的是提高局部或门静脉的抗癌药物浓度, 减少细胞扩散和肝转移。我科于1996年1月~1998年1月共收治无法根治性切除的和复发晚期大肠癌32例, 经HCPT、CF+5-FU静脉化疗联合5-FU+CDDP腹腔化疗取得较好效果, 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32例晚期大肠癌中, 男23例, 女9例, 年龄23~71岁, 平均61.5岁。经手术证实均为腺癌。26例为不能手术根治而行姑息切除或造口术, 6例为术后腹腔复发转移, 术中或局麻下放置硅胶管 (Tenckhoff管) 8例, 腹壁下放置Port-A-Cath泵系统17例, 7例腹腔积液行腹腔穿刺注药。经B超、CT、X线、体检检查均有可观察病灶, 其中腹壁病灶2例, 腹水7例, 肝转移8例, 腹膜及腹腔淋巴结转移12例, 盆腔病灶2例, 肺转移1例, 锁骨上淋巴结2例。均为N期, KS>70分。临床检验无化疗禁忌。

典型病例:某男, 60岁, 1998年4月诊断结肠癌行剖腹探查术:瘤体于降结肠侵及全层, 广泛腹腔转移, 腹膜、大网膜转移结节成团分布, 直径为1.5~2.5 cm, 即予降结肠肿瘤姑息切除, 病理为溃疡性中分化腺癌。术后先静脉化疗2周期, 二次剖腹行大网膜切除, 腹腔放置泵系统, 5-FU、CDDP连续腹腔灌注化疗效4次, 再静脉化疗5个周期, 经CT、B超检查评价为CR。现化疗后9个月CT、B超检查未见肿瘤征像, KS 100分。

1.2 给药方法

全组患者给予相同的方案。CF 200 mg, 第1~5天, 于5-FU前静脉滴注2 h, 5-FU 300 mg/m2, 第1~5天, 静脉滴注4 h, HCPT 12 mg/m2, 第1~5天静脉滴注1~2H, 21~28 d/周期, 3周期为一疗程。5-FU750 mg/m2, CDDP60 mg/m2加5%葡萄糖液1000~1500 ml自Tenckhoff管或腹壁的Port-A-Cath系统注入腹腔, 腹水者先穿刺排液, 尽量排净腹水, 再腹腔注药, 1次/10~15 d2~4次为1个疗程, 于静脉化疗前或静脉化疗2周期后。各完成1个疗程后评价。有效者继续静脉化疗, 最多完成9个周期静脉化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按WHO标准分为CR、PR、NC、PD。全部患者随诊满2年以上。按WHO抗癌药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进行分析

2结果

近期疗效:32例中, 完全缓解 (CR) 3例, 部分缓解 (PR) 10例, 稳定 (SD) 9例, 进展 (PD) 9例, 总有效率为40.6%。CR 3例中2例为腹膜和腹腔淋巴结转移1例为盆腔转移。全部患者随诊疗2年以上, 中位生存期11.8个月, 1年生存率为56.2% (18/32) , 2年生存率为21.9% (7/32) 。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1~2度68.7% (22/32) , 3~4度31.3%, 腹泻1~2度18例, 0度9例, 3度5例, 腹膜炎3例经抗炎及激素后好转。其他反应轻微都能耐受。

3讨论

尽管5-FU/CF联合治疗方案提高晚期大肠癌的疗效, 但是总有效率仍徘徊在30%左右[4]。在此基础上加用HCPT治疗晚期大肠癌目的为了提高疗效。研究表明喜树碱类药物包括我国研制HCPT对大肠癌等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目前它是惟一类选择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 (TOPOⅠ) 的抗癌药物, 且与其他抗癌药物无交叉耐药而备受关注。研究还表明结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中TOPOⅠ酶含量高于正常组织工作14~16倍, 提示HCPT对结肠癌有较高的疗效。本组有效率为40.6%, 与国内报告含HCPT的联合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症45.5%的有效率相符[5]。

腹腔化疗的概念形成于1970年, 主要目的是控制卵巢癌的腹水。1988年国际腹腔化疗会议提出将其作为癌症治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Speye发现某些抗癌药物经腹腔注入后, 其腹腔浓度明显高于血浆浓度为其 (400倍) , 加之某些药物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如顺铂能穿透50层细胞, 约3 mm的深度。而且腹腔药物主要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进入肝脏可, 杀灭进入肝脏的癌细胞。因此, 可以利用腹腔给药的药代动力学优势来预防和治疗胃癌等消化道肿瘤区域淋巴结、肝脏及腹膜复发, 对恶性腹水有较好疗效, 对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质量有较大提高[7]。本组以含HCPT的联合方案作为静脉给药化疗, 以5FU、CDDP腹腔给药化疗的联合应用, 不仅取得了较好近期疗效, 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腹腔内复发转移者效果更明显, 毒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都能耐受, 故此法值得推荐。但仍需进一步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燕, 管忠震, 金懋林, 等.奥沙利铂单药或与氟尿嘧啶-甲酰四氢酸联合应用治疗晚期大肠癌Ⅱ期临床试用报告.癌症, 1999, 18 (3) :237-238.

[2]张天泽, 徐光炜.肿瘤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662-1664.

[3]孙燕, 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96:30-33.

[4]李书权.晚期结直肠癌治疗进展.国外医学, 1994, 21 (1) :40-41.

[5]周成英.羟基喜树碱双途径联合化疗治疗中晚胃肠癌.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999, 6 (4) :91-92.

[6]Spyer JL.The rationale benind inteperitoneal chemotherapy in gas-triointestial malignancies.Semin Oncol, 1985, 12:23.

胃肠癌化疗 篇7

关键词:结直肠癌,择期术后,早期胃管拔除

在以往观念中, 进行消化道吻合手术之后采用鼻胃管能够降低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强患者胃肠功能康复[1]。但是一些医学专家们认为择期剖腹手术之后的常规安置胃管使胃肠减压是不必要的, 随着近几年来快速流程这一概念的提出, 更加注重简化甚至对手术患者不进行常规安置胃管[2], 本文针对这一现象, 选取150例因为结直肠癌限期进行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早期胃管拔除和常规安置胃管各自的优点和弊端,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资料共有150例, 均选自2009年5月—2011年10月因为结直肠癌限期进行手术的患者, 其中男88例, 女62例;患者年龄在33~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4.6±14.8岁, 其中升结肠癌患者28例, 横结肠癌患者12例, 降结肠癌患者10例, 乙状结肠癌患者30例, 直肠癌患者70例,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全部进行电子结肠镜及病理确诊, 在手术之后通过病理得以证实。根据早期拔除胃管和常规安置胃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75例, 对照组7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和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50例患者在手术之前2 d之内做好肠道准备:所有患者口服舒泰清或类似药物后进行洗肠或是经肛清洁灌肠, 全部采用静脉复合麻醉[3]。早期胃管拔除观察组75例患者在手术之后24 h之内显示引流量低于800 mL则进行拔除胃管;常规安置胃管对照组75例患者在手术之前或是手术中进行胃管安置, 并且留置到患者肠功能开始康复时, 即患者出现排气、排便现象时再拔除胃管[4]。

1.3 观察指标

主要包括患者手术之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是否出现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患者是否需要再置管、是否需要2次入院以及患者死亡率[5], 通过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进行分析对比。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资料数据,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后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患者出院后随访1个月中早期胃管拔除的观察组75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由于排便不佳再次入院, 1例由于肠梗阻而入院, 1例由于直肠阴道瘘伴随盆腔感染而入院, 经过治疗处理均恢复;常规安置胃管的对照组75例患者中死亡1例。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之后出现的并发症概率要小于对照组患者, 但是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之后各项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于结直肠外科手术需要着重关注患者肠胃功能的康复, 通过本组150例患者对比研究发现, 患者在手术之后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示使用常规安置胃管进行减压的方式并未降低或是消除肠麻痹的发生时间, 未能加强患者肠胃功能的恢复。另外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的恢复状况将会影响到住院时间, 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越大[6], 本组研究表明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后住院时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说明常规安置胃管的方法对患者手术后的康复没有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 针对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进行常规安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在降低并发症、增进患者恢复、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上没有明显帮助, 是不必要的, 但在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胃管拔除尚未体现其较显著的优势, 仍然需要临床验证。

参考文献

[1]Nelson R, Edwards S, Tse B.Prophylactic nasogastric decompression af-ter abdominal surgery[J].Cochrane Database Syst ematic Rrev iew, 2007, 18 (3) :CD004929.

[2]Wind J, Poue SW, Fung KonJin PH, et a1.Systematic review of en-hanced recovery programmes in colonic surgery.Br J Surg, 2006, 93 (7) :800-809.

[3]汪晓东, 谢尧, 肖军.等.快速流程在结直肠外科手术后管理中的应用.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8, 17 (4) :394-396.

[4]Petrelli NJ, Stulc JP, Rodriguez-Bigas M, et a1.Nasogastric decompres-sion following electivecolorectal surger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AmSurg, 1993, 59 (10) :632-635.

[5]李立, 汪晓东, 舒晔, 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指南 (三) [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 15 (12) :941-942.

上一篇:仪表板功能及设计下一篇:教与学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