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大肠癌(共10篇)
早期大肠癌 篇1
据新华社报道,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宣布, 他们发明一种只要一滴血就能诊断早期大肠癌的新技术, 准确率超过800%, 这为早期大肠癌的防治带来希望。
日本《读卖新闻》网站报道说, 迄今大肠癌诊断中使用的肿瘤标志物在初期大肠癌患者中检测感知度较低, 无法在癌症早期阶段准确诊断。神户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吉田优等人使用高精度质量分析仪器, 对大肠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液中的代谢物质“代谢组”进行研究分析。“代谢组”是指某一生物或细胞在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的低分子量代谢产物。
结果发现, 大肠癌患者血液中有4种比较常见的生物标志物。基于这一发现, 研究小组开发出大肠癌诊断预测程序, 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准确率超过80%。而且检测时间也只需要1~2个小时, 今后还可能缩短到半个小时。
研究小组表示, 根据代谢物的不同组合, 还可能应用于抑郁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他们希望5年内将这一技术实用化。
从刘备之死谈大肠癌早期诊断 篇2
刘备在遗诏中说:“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难道说他是死于慢性痢疾?非也!古人所称的“下痢”,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痢疾,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推测,刘备极可能是得了大肠癌。“后转生杂病”,这极可能是癌症转移所引起的许多复杂症状。刘备戎马一生,最后竟败于后生小辈陆逊之手,几十万大军几乎全部覆没,可以想像精神上遭受的打击是巨大的。我们知道,饮食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是外因,而精神上的创伤,导致免疫功能减退是内因。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使这位“马上皇帝”得了大肠癌而死,颇合乎逻辑。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下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上升迅速,发病者多为中年人和年岁不太高的老年人。值得警惕的是大肠癌在早期常被误诊,以致影响预后。
大肠癌易误诊 大肠癌可发生于右结肠、左结肠、直肠或肛管,表现出的症状不尽相同,主要是腹痛、便血、腹泻、便秘,或是便秘和腹泻交替;也有表现为肠梗阻、下消化道大出血等。
我们在医疗工作中,发现不少大肠癌病人常有一个误诊的过程,第一种情况是病人因腹痛、腹泻、便血,以为是得了“菌痢”,一直在肠道门诊就诊,当治疗效果不好,粪便培养多次阴性时,才到肛肠门诊接受检查。第二种情况是原来就有内痔病史的病人,对自己的便血症状麻痹大意,以为不过是“内痔出血”而已,这样难免延误了早期诊断,失去了早期手术根治的机会。
直肠指检非常重要 我国发生下段直肠癌者远比国外多见,绝大部分直肠癌发生在直肠指检的范围之内。直肠指检是简单易行的检查,对发生在肛管及直肠的癌肿,绝大多数可扪及。指检既可得知癌肿的形状、累及范围和部位,又可根据其固定程度来判断是否已向周围扩散。对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癌肿,因位置较高,虽不能直接触及,但用腹部和直肠双合诊的方法,有些仍可触及。
其他检查办法
①乙状结肠镜检查。国内77.7%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常用的乙状结肠镜管长30厘米,可直接见到直肠和乙状结肠中段以下的肿瘤,仍是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
②全结肠镜检查。可观察到全部结肠,并在直视下钳取可疑病变,或收集冲洗液或擦刷下来的脱落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有利于发现早期及微小结肠癌。钡剂灌肠x线检查是常规的检查方法之一,但普通钡剂灌肠X线检查对较小的癌肿易漏诊。应用气钡双重造影技术,可清楚显示粘膜破坏、肠壁僵硬、结肠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等病变,提高诊断准确率。
③血清癌胚抗原及肠癌相关抗原测定。血清癌胚抗原虽无特异性,但阳性滴度以大肠癌最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肠癌相关抗原测定,对结肠癌、直肠癌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据报道,奥地利的专家发现,大肠癌患者的粪便中DNA会有明显的改变,这种改变与一种大肠癌细胞的基因变化形式有关。通过对测试对象粪便的DNA检测可以测出90%以上的大肠癌。这种被称为SFRP2的DNA变异信号在大肠癌病人的粪便中最常见,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至目前为止最精确的检测大肠癌的检测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加上基因变异测试将可以精确地测试出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大肠癌。
早期大肠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05年~2007年收治的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45例。入组标准: (1) 无明显心、肺、肝、肾及脑功能异常; (2) 未行术前放化疗; (3) 术前、术中能除外肝转移及腹腔种植转移; (4) 已以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5) 估计术后均能完成疗程化疗; (6) 均未行术前辅助静脉化疗及放射治疗。其中, 男26例、女19例, 年龄30~75岁, 中位年龄52岁。结肠癌28例, 直肠癌17例。组织学病理分类:管状腺癌30例, 粘液腺癌13例, 未分化癌2例。TNM分期:Ⅱ期21例, Ⅲ期24例。分为2组, 传统静脉组 (静脉组) 23例, 术后早期采用传统静脉化疗;腹腔静脉双化疗组 (腹腔组) 22例, 采用术后早期腹腔灌注静脉双化疗。两组均由同一组医生手术, 两组间年龄、性别、肿瘤分期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在全麻下行大肠癌根治性切除术, 关腹前用大量蒸馏水冲洗腹腔。腹腔组:首次疗程于术后5~6 d开始, 一般选择右下腹部的麦氏点作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局麻后, 用中心静脉导管针行腹腔穿刺, 有突破感后引入导丝, 拔出导管针用扩皮器扩张皮肤后送入引流管, 进入约14cm, 接上输液管见墨非氏滴管内滴注成一条直线或串珠状快速流下, 且患者无肛门下坠、水样便、血尿、液体渗入腹壁等症状, 说明穿刺成功, 用保护贴膜将引流管固定在腹壁上, 开始腹腔灌注化疗。将四氢叶酸钙 (leucovorin, LV) 200 mg和5-氟尿嘧啶 (fluorouracil, 5-FU) 500 mg稀释在500 mL生理盐水中, 一次性注入腹腔胶管内, 约30 min后嘱患者变换体位, 使药物在腹腔内均匀分布, 1次/d, 连续5d为1疗程。21~28 d重复1疗程, 腹腔化疗后d 3行静脉化疗, LV 200mg/d, 连用5 d;5-FU 375 mg/ (m2·d) 用一次性化疗泵持续120 h给药。静脉组只行全身静脉化疗:LV 200 mg/d, 连用5 d;5-FU 375 mg/ (m2·d) 用一次性化疗泵持续120 h给药。每次化疗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B超、CEA等, 以监测了解腹腔内及肝内的早期复发转移病灶。每半年行纤维结肠镜检查1次。
1.3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予6周期化疗, 观察随访时间至少2年, 判断无病灶局部、腹腔、肝内复发转移的标准为: (1) CEA继续维持阴性; (2) 内镜检查未发现病变; (3) 影像学检查无占位病变; (4) 临床症状及体征无阳性表现。
1.4 疗效评价标准
优:能恢复正常生活、工作, 无局部复发和转移, 各项血液检查结果均正常;良:不能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或血液检查结果有异常, 无局部复发或转移;无效:怀疑或确定有局部复发。
1.5 统计学处理
双向无序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间比较, 腹腔组有效 (疗效优及良) 好于静脉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腹腔组2年生存率高于静脉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静脉组腹腔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多于腹腔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3 讨论
虽然大肠癌术后复发与大肠癌位置、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管是否受侵及Dukes分期有关。但其腹腔局部复发主要原因是自行脱落或术中挤压的癌细胞或癌栓残留所致[2]。而术后腹腔的灌注化疗能有效杀灭这些残存的癌细胞。Sugarbaker[3]强调, 对癌肿侵及浆膜或癌性穿孔、癌肿与邻近组织粘连以及术中疑有癌细胞溢出者, 应早期常规给予腹腔化疗, 以防止术后腹腔局部复发。
静脉化疗时抗癌药在腹腔局部和肝脏的浓度低, 在体内代谢较快, 全身毒副作用较大, 易产生耐药性[4]。术后腹腔化疗之所以具有药理优越性, 是因为腹膜-血浆屏障使高浓度化疗药在腹腔中存在较长时间, 而化疗的疗效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成正比, 术中脱落在腹腔内的游离癌细胞、残存的微小癌灶及腹腔内器官直接浸泡在高浓度化疗液中, 可提高对这些癌灶的杀伤能力, 尤其对那些侵犯浆膜外的大肠癌患者。另外, 腹腔化疗药物经门静脉吸收到达肝脏, 肝内浓度高, 对大肠癌肝转移的防治有一定作用。大肠癌术后腹腔化疗与静脉化疗联合应用, 可起到互补的作用, 增加化疗效果, 提高生存率。本组腹腔组患者化疗效果及2年生存率明显好于传统静脉化疗组。且局部和远处复发也明显少于静脉组。
因此, 笔者认为大肠癌术后早期腹腔静脉双化疗能有效地防治或延迟病灶局部、腹腔和肝脏的复发、种植、转移。但由于本组病例数量较小、观察随诊时间较短, 因此有待进一步观察证明。
参考文献
[1]叶欣, 李毅, 侯刚, 等.大肠癌患者淋巴结细胞角蛋白-20mR-NA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 2002, 24 (3) :261-263.
[2]朱正刚, 朱寿柱, 尹浩燃, 等.腹腔内温热灌注疗法在预防胃癌术后腹膜复发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5, 15 (2) :710.
[3]Sugarbaker PH, CunliffeWJ, Beliveau JF, et al·Rational for In-tegrating early post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into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J].Secmin Onco, J.1989, 16∶83-87.
早期发现结直肠癌 篇4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肿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而位居第三。
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4位。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越高,例如结直肠癌发病率已居北京、上海癌症发病的第3位。
结直肠癌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与其他年龄段相比,青年型结直肠癌中晚期癌多见,约70%的青年型结直肠癌病人在确诊时已有淋巴结转移,这是因为青年型结直肠癌中,恶性程度较高的黏液腺癌所占比例大。这种病理形态的癌细胞生长活跃,不但易在肠管上侵犯蔓延,而且较早出现转移病灶。因此,青年人更应当注意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
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30~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
·有结直肠癌病史者;
·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如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
·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遗传性结肠病者;
·有盆腔放疗史者;
特别是对于40岁以上人群,具有下述4项中1项者,即可作为结肠镜定期筛查的高危对象:
1. 免疫法粪隐血试验(FOBT)阳性;
2. 1级亲属中有结直肠癌病史;
3. 既往有癌症史或肠息肉病史;
4. 具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和精神刺激史。
结直肠癌的发病因素
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病中的作用正在不断被证实。
膳食结构不合理:
·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
·饮食中低钙和低维生素D。
·维生素A、C、E缺乏。
·烟熏、腌制、油炸食品摄入较多。
·食物中的农药污染、不合理的食品添加剂。
不良生活习惯:
·活动量相对较少,以车代步。
·长时间的坐在办公桌或者电脑前等。
·大量吸烟喝酒。
·长期不按时进餐、经常熬夜。
结直肠癌的前期症状
便血:便血往往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第一个症状。
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出现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直肠癌患者大便次数会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有时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部分患者可在便秘后出现腹泻,或者大便开始时干燥而末端变稀,或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
腹泻:部分病人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病人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可为黏液血便、黏液浓血便或为溏薄的稀便,可伴有内急后加重感,此时应与细菌性痢疾加以区别。
排便疼痛:约50%的直肠癌患者排便时有疼痛感,程度有轻有重;部分病人以腹部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的症状,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并伴有腹胀。
乏力、贫血等。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需要去医院诊治。
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大便潜血检查和肛门指诊:
这两项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最简便易行的手段。年龄超过35岁者建议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检查和肛门指诊。结直肠癌中约70%是直肠癌,而直肠癌中的70%是可以通过肛门指诊触摸到的。
纤维结肠镜检查:
针对有家族史、结肠炎、克隆氏病、长过结肠腺瘤和息肉以及便血、便秘、腹胀等高危人群,建议每2~3年再做一次纤维结肠镜检查,以便更准确地发现早期癌肿。
据统计,80%的大肠癌是肠上的息肉转变而来,转变过程大约5~10年。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80%以上,中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70%,而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只有少于50%,因此,早期发现大肠癌非常重要。
张忠涛,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友谊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普通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篇5
1 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一直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方法, 因其操作简便及易为患者接受而广泛应用于临床[4]。在我国直肠癌近75%以上为低位直肠癌[5], 能在直肠指诊时触及。因此凡遇病人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等症状, 均应行直肠指诊检查, 有利于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同时还可以判断癌肿的部位、大小、范围、固定程度及距肛缘的距离。在现代化仪器普及的今天, 直肠指诊仍是直肠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2 粪便隐血试验
粪便隐血是早期肠癌的特征表现之一,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 采用粪便隐血试验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FOBT) 开展目标人群的筛查, 可有效地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长期生存率[6] 。路直美等[7]采用序贯粪便隐血筛检试验对武汉地区目标人群进行筛查, 检出病变者占筛检人群的89.2%, 其中结直肠癌为6.5%, TNMⅠ、Ⅱ期占检出率的78.6%。粪便隐血试验的优点在于无创伤, 简单经济, 患者容易接受, 可重复多次检查, 敏感度可达90%左右, 但其缺点为特异度不高, 仅为20%~50%。FOBT主要有免疫法 (fecal immunochemieal test, FIT) 和化学法 (guaiacbased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gFOBT) 两种方法。目前主张采用免疫法的FOBT取代化学法 (联苯胺法) , 新的免疫法FOBT使用人血红蛋白特异性抗体, 具有更高的敏感 (66%~90%) 和特异性 (>90%) [8]。
3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发现及诊断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手段, 也是目前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 诊断率较高。一般情况下对粪便隐血、粪便基因突变检测、肿瘤标记物检查等有异常时主张行内镜检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此外, 对结直肠癌高危人群一般要求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3年中无明显异常发现可改为每2~3年检查1次, 直至终生。缺点为侵入性检查, 不易为患者接受, Bujand等[9]曾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提供免费结肠镜检查, 也只有38%的人参与。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纤维结肠镜和电子结肠镜, 既能直视下观察, 又能定性取活检。而染色放大内镜是目前公认最先进而实用的技术, 采用染色与放大内镜技术结合, 可以看到过去没有观察到的病变微细结构。有资料显示[10], 染色放大内镜区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到98%和92%。结直肠癌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结果符合率, 普通结肠镜为80%, 染色放大结肠镜为90.9%[11]。
4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 主要包括气钡双重造影、CT、MRI等。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CT和MRI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1 CT
螺旋CT结肠成像 (CT colonography) 对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已得到肯定, 并具有安全快捷, 耐受性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CT虚拟结肠镜 (CT virtual colonoscopy, CTVC) 技术能更好地显示腔内病变, 对检出结直肠病变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2], 甚至与常规结肠镜 ( 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CC) 接近。Pickhardt等[13]使用CTVC技术对结直肠占位图象进行重建, 根据病变直径的不同灵敏度分别为93.8% (<10mm) 、93.9% (<8mm) 、88.7% (<6mm) , 特异度分别为96.0% (<10mm) 、92.2% (<8mm) 、79.6% (病变6mm) 。
4.2 MRI
近年来MRI技术迅速发展, 加之固有的多角度、多方位及多参数成像方式和高软组织分辨率及无辐射损伤等优势, 使其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应用薄层厚 (3mm) , 0间距, 小FOV (16cm) , 非脂肪抑制的T2W1成像技术, 分辨率可达0.625mm, 尤其适用于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目前新的相控阵线圈技术可获得高分辨率图像, 使得直肠癌T分期准确性大大提高。
5 肿瘤标记物
肿瘤标志物可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辅助诊断的指标, 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是癌胚抗原 (carcinomebryonic atigen, CEA) , 此外糖类抗原199 (CA199) 、糖类抗原242 (CA242) 及铁蛋白 (FERR) 等也是在结直肠癌检测中应用最多的标志物。这些指标单独或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5.1 癌胚抗原
CEA是1965年Goid 和Freedman首先从胎儿及结直肠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多糖蛋白复合物, 正常情况下仅低浓度存在于胚胎及胎儿内脏细胞内。是目前诊断结直肠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肿瘤标志物。但其单独应用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特异性不高, 实践证明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能明显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阳性率[14]。另外, CEA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很高, 尤其在肝转移中敏感性很高, 所以目前CEA检测主要作为判定结直肠癌的预后、复发或转移, 探测术后有无残留癌组织的存在, 观察放疗及化疗疗效等辅助性指标。
5.2 糖类抗原
糖类抗原是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记物, 与肿瘤局部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关, 机体免疫抑制越明显, 血清水平就越高。目前认为糖类抗原199 (CA199) 及糖类抗原242 (CA242) 可作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指标。联合CEA检测, 对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性好, 检出率高, 这对于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6 酶类标记物
6.1 端粒酶
端粒酶于1985年由Greide和Blackurn从四膜虫细胞提取物中首次发现, 直到1994年Counter等发现端粒酶活性仅存于有腹水转移的卵巢癌中, 而正常卵巢上皮组织中缺乏, 人们才开始真正认识到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Sarkar的研究表明, 端粒及端粒酶在正常细胞的生长调控和癌细胞的形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均证明, 90%左右结直肠癌组织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表达, 而正常肠粘膜组织基本检测不到端粒酶活性[15]。由此可见, 端粒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端粒酶在肿瘤检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因此端粒酶作为酶类标志物在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取到良好的应用价值。同时, 端粒酶还被视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 Haugel等[16]提出端粒酶抑制剂可提高肿瘤细胞对DNA损伤因子的敏感性。端粒酶将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空间。
6.2 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
COX-2具有增加肿瘤转移和侵袭潜能、提高细胞的生存能力及抑制凋亡、与新生血管的生成及预后、导致结直肠癌组织的局部免疫抑制的作用。 因此, COX-2的高表达将造成肿瘤细胞凋亡减少、生长加速、侵袭和转移增加、预后差[17]。Kanaoka等[18]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方法检测出结直肠癌粪便中COX-2 mRNA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和100%。对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有较高的意义。
7 基因诊断
结直肠癌与其他肿瘤一样, 是多基因表达调节失控的一种个体化疾病, 大多数都经过了正常粘膜-腺瘤-癌的过程, 细胞凋亡的异常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与结直肠癌相关的基因检测为临床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提供了分子手段。
7.1 p53基因
目前的研究已充分证实p53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位于染色体17p上的p53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是结直肠癌形成的晚期事件, 它主要导致了肿瘤生长时逃避生长周期的限制和细胞凋亡。田卫华等[19]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p53的阳性表达率为56.9%。此外血清p53-Ab及粪便p53基因突变检测作为一种非浸入性的检查方法, 诊断敏感性较高, 有望成为诊断结直肠癌的一个相对敏感、特异、有效的指标。
7.2 K-ras基因
大量研究表明K-ras基因是结直肠癌中启动癌变的关键基因之一, 研究发现50%的结直肠癌患者存在K-ras基因突变, 且大多集中于第12密码子, 这种改变导致了不能控制的细胞增殖和恶性转变。Nollau等[20]检测16例结直肠癌患者, 粪便突变K-ras基因阳性13例 (81%) 。另外, 根据钱家鸣等[21]的研究, 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中K-ras基因的突变率为55.28%, 癌组织标本中的突变率为46.88%, 血浆与组织的一致率高达93.75%。因此, 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筛查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手段。
7.3 APC基因
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基因 (APC基因) 是90年代初发现与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研究表明在绝大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中, APC 的突变失活是首要且必备的条件。因此检测突变的APC基因对早期结直肠癌和腺瘤的诊断有指导意义。冯莉芳等[22]用PCR特异性扩增APC基因的第15外显子MCR区, 经ABI3100基因测序仪测序, 对65例结肠腺瘤及腺癌组织进行检测, 发现APC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91.3%。
8 结语
早期大肠癌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 我院共收治大肠癌术后复诊病例47例, 全部为本院住院患者。病例均分别经电子肠镜及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原发大肠癌, 并行根治手术。其中复发的、有完善手术病例记录的大肠癌42例, 包括肝转移23例, 局部复发19例。复发时间在术后3~28个月, 其中男26例、女16例, 年龄47~79岁、中位年龄64岁。所有患者术前检查无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疾病, 肝肾功能正常。4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或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证实有复发。
1.2 检测指标与诊断方法
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等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 仪器为美国雅培AXSYM化学发光仪, 试剂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正常值上限: CEA<10 ng/mL, CA199<37 U/mL, CA125<35 U/mL。分别在患者术前、术后及复诊时检测, 取早晨空腹静脉血4 mL, 离心后提取血清, 按照检测系统操作步骤进行操作。所有阳性值以>正常值上限为判断标准。术后2年每3月复查1次, 2~5年内每6个月复查1次, 直至肿瘤复发。
同时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肠镜、下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B超、CT、MRI等检查及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诊断患者复发。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 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数据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EA、CA199、CA125水平 复发病例各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则明显上升, 甚至高于术前水平, 复诊时未复发病例各项肿瘤标志物均未见明显上升。详见表1。
与术前比较 *P<0.05, **P<0.01; 与复发比较 △P<0.01。2.2 大肠癌复发类型与肿瘤标志物关系 肝转移、局部复发病例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复发者, 且局部复发病例高于肝转移者, 说明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生物学行为有关。详见表2。
与未复发比较 *P<0.01; 与肝转移比较 △P<0.05
2.3 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对诊断大肠癌复发的价值 CA199与CA125均为阳性者69.8 %确诊为大肠癌复发;CEA、CA199与CA125均为阳性者94.6 %确诊为大肠癌复发。
3 讨论
近年来, 大肠癌的手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生存率仍无显著提高, 其主要原因是癌肿术后复发率较高, 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肠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断是综合病史、体检及各项辅助检查确定的。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肿瘤标记物的检测, 能更早地检测肿瘤的复发。大肠癌术后复发以血源性转移所致的肝脏转移较为多见, 其次为盆腔淋巴结复发, 局部复发少见。
人体细胞癌变过程中, 新陈代谢的结果可使细胞表面糖蛋白和糖发生某些变化, 表现出肿瘤表面糖类抗原的升高[8]。常见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EA、CA199、CA125等。这些肿瘤标志物任一种对肿瘤均缺乏特异性, 一种肿瘤则可以有多种肿瘤标志物的升高。CEA是较早被临床应用的肿瘤标志物, 最早从结肠癌组织中检测到, 随后的研究发现其在多种消化系统肿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其阳性率与肿瘤分期、转移、复发等因素密切相关。一直以来, 肿瘤标记物CEA、CA199和CA125作为大肠癌术后随访、预测复发的常用指标。有报道称, CA199的阳性率高于CEA, 而且CA125检测胃癌早期复发的敏感性甚至要高于前两者[9]。上述三者的联合检测可能更有意义。
因此, 许多学者正寻求多种指标联合检测以提高特异性, 提高临床诊断价值。赵明等[10]发现, CEA对胃癌诊断的特异性虽然高达90 %以上, 但阳性率仅为46.8 %;CA-l99对胃癌诊断的特异性也高达90 %以上, 但阳性率仅为55.3 %。因此, 任一种单独检测意义都不大。但两者联检则灵敏度达78.7 %, 准确性达84.7 %。多指标联合检测已成为提高诊断价值的重要方法, 并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观察验证。
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的升高一般可出现在临床诊断复发或转移前[11], 术后转移、复发患者的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与未转移复发患者相比明显升高[12]。本文检测结果, CA199与CA125均为阳性者69.8 %确诊为大肠癌复发;CEA、CA199与CA125均为阳性者94.6 %确诊为大肠癌复发。可见多个指标联合检验能有效地提高阳性率, 提高诊断价值。故血清肿瘤标记物对监测大肠癌术后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早期直肠癌初诊误诊35例分析 篇7
早期直肠癌的初诊误诊率在各个医院中都是较高的, 现对本院在近几年收治的105例直肠癌中, 曾经被误诊过的35例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5例病例中, 男23例, 女12例, 年龄36~71岁。临床表现便血34例, 黏脓血便12例, 排便习惯改变, 出现腹泻, 干稀便交替出现, 排便次数增加, 排便不净感, 里急后重21例, 大便性状改变, 变细、变扁或带沟12例, 贫血4例, 体重减轻2例。
2 临床检查
35例病人中行直肠指诊检查34例, 行肛门直肠镜检查26例, 行纤维结肠镜检查2例, 无一例行涂片或组织活检。
3 误诊疾病种类
本组病例中误诊为痔疮30例, 误诊为直肠炎2例, 误诊为慢性结肠炎3例。
4 讨论
雏鸡早期感染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篇8
经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剖检和实验室诊断, 确定为雏鸡白痢继发早发型大肠杆菌病。
1 发病情况
本次发病大多从出雏后第2d开始发病, 并逐渐出现死亡, 5~7d内出现死亡高峰期, 到第10d左右死亡逐渐减少直至停止。
2 临床症状
发病雏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双翅下垂、食欲减少、腹部胀满、排黄、白、绿色稀便, 肛门羽毛被污染, 个别鸡瘫痪俯卧, 张口呼吸, 最后死亡。
3 病理变化
死雏多表现为脐炎、卵黄吸收不良、卵黄囊变大、内溶物黄绿色、个别呈实变, 混有干酪样物。死亡的鸡呈现典型的心包炎、肝周炎现象, 肠道粘膜广泛性出血, 个别粘膜脱落。
4 实验室诊断
无菌取病鸡肝脏、卵黄液于麦康凯培养基37℃下培养, 24h后观察, 形成边缘整齐、稍凸起、表面光滑湿润, 直径1.5~2mm的粉红色菌落。取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两端钝圆、短粗的阴性菌。
综上所述,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 初步诊断为雏鸡大肠杆菌病。
5 病因分析
根据该病发生的流行特点和症状, 可判定可能是种蛋或孵化室污染, 也可能是孵化参数不稳导致弱雏或雏鸡免疫抑制导致抗病力下降, 冬季在哈尔滨地区气候寒冷, 加大了冷应激, 致使雏鸡在育雏舍早期感染大肠杆菌所致。
6 治疗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 建议加强饲养管理, 升高舍温2℃, 在育雏舍内进行地面和空气消毒, 墙面、饲喂器具消毒, 饮水系统彻底清洗消毒 (使用青岛绿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绿清”) 。
治疗: (1) 部分病雏采用注射:使用人用头孢噻肟钠粉针, 用注射用水稀释加入免疫性干扰素 (保亿键, 青岛绿曼) , 注射10mg/kg.bw, 1次/d, 连用2d。 (2) 大群采用饮水的方式:使用广谱抗生素, 为了解决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尽量采用复方联合制剂 (绿杆诺克, 青岛绿曼) 饮水, 1次/d, 连用3d。 (3) 葡萄糖3%饮水, 牛磺酸按200PPm饮水, 连用5d。
7 小结
早期大肠癌 篇9
肉食者和烧烤族跻身危险名单
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最后一环,结肠和直肠所接触的是最为臭秽的粪便,肠黏膜长期受粪便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侵袭,发生畸变的概率自然显著增加。大量调查显示,以下两大人群跻身肠癌危险人群“黑名单”。
无肉不欢的肉食主义着中国饮食文化历来崇尚素食为主,肉食为辅。然而近几十年来,我们餐桌上肉类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吃惯了五谷、蔬菜和豆制品的中国人,突然间大量荤腥进入体内,数千年来进化打造的“中式”消化系统难免吃不消,于是,不能被及时消化的肉类反倒成了肠道细菌们的盛宴,产生大量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如果只是偶尔出现这种情况,肝脏尚能担负起“解毒”工作,倘若天天如此,肠黏膜就招架不住了,最终在致癌物质的作用下引发恶变。
钟情煎炸熏烤的重口味者蒸、煮是中国人主要的烹饪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完全符合现代营养学的潮流。然而现在的年轻族群却成了西式煎炸熏烤的拥趸。诚然,在高温火焰和丰富油脂的共同作用下,食物的口感和风味完成了一次“升华”,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但却让健康成了牺牲品。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直接在高温火焰中烧烤,会产生大量致癌物质,高温油脂煎炸亦然。这些致癌物质最终到达肠道,容易诱发肠癌。
排便关注三大信号
尽管早期病程进展缓慢、症状隐匿,但肠癌发作前并不是没有发出过警告。排便异常便是肠癌最显著的预警信号。每天排便后多花一秒仔细观察,也许就能让悲剧止步于萌芽。
排便匀惯改变由于个体在饮食结构、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人们的排便习惯也大相径庭。在没有腹痛、腹胀等症状或任何不适时,一天排便三次和三天排便一次都属正常,不可擅自诊断自己腹泻或便秘。但如果向来是数天排便一次的人,在没有任何感染的情况下,持续出现一天排便数次,就要高度怀疑肠黏膜是否出了问题。反之,一向排便通畅的人在没有任何诱因(如饮水、活动减少)时,突然出现排便困难,也应该考虑肠道占位性病变的可能。
粪便突然变细粪便突然变细亦或是肠癌早期征兆之一。早期的肠癌往往局限于肠黏膜和黏膜下层,随着病程进展,肿块渐渐向肠腔内凸起,肠管直径缩小,粪便经过时就会受到挤压,排出的粪便变细。如果持续发生这种情况,应当及时就医。
伴有少量出血同样道理,向肠腔内凸起的肿瘤肿块在受到粪便摩擦时,难免会有小的溃破,发生少量流血,也是早期肠癌的症状表现。
找出肠癌蛛丝马迹
除了经常自检留意以上三大信号,年龄到了40岁的群体,应当在年度体检中增加肠癌筛查,发现问题及早治疗。
肛门指检和大便隐血测试,两项加起来仅需10元。肛门指检通过触摸,可以发现早期直肠癌,而大便隐血测试则可检出粪便中肉眼无法看出的微量血液,使早期肠癌无所遁形。所以公众不要因为怕麻烦而拒绝这两项检查。
当然,由于肛门指检的范围毕竟有限,只能发现直肠内的病变。面对病灶位于更深位置的结肠,需要依靠肠镜检查。与钡剂灌肠造影等间接成像手段不同,肠镜是直接成像,医生能直观了解肠黏膜的健康状况,如果存在病灶还能直接观察其性质和范围,甚至当场钳取病变组织以供病理活检。
早期大肠癌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6月-2007年6月我院确诊并经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青年组 (≤35岁) 60例, 男33例, 女27例, 男女比例为1.22∶1;年龄20~35岁, 平均27±1.6岁。老年组 (≥60岁) 80例, 其中男46例, 女34例, 男女比例为1.35∶1, 年龄60~82岁, 平均71.5±3.5岁。所有患者均经纤维结肠镜活检, 并经病理证实。
1.2 方法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 (WHO) 结肠癌组织学分型及Ducks分期标准对两组肿瘤进行分型和分期, 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家族史、误诊率、临床表现、肿瘤发病部位、病理特点、预后。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 卡方检验, 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家族史及误诊率比较
青年组直系家属有结肠癌家族史者15%, 明显高于老年组5.0% (P<0.05) 。首次诊断为其他疾病延误1个月以上, 后经病理确诊为结肠癌者称为误诊。青年组治疗前共误诊25例, 误诊率41.7%。其中误诊为胆囊炎4例, 溃疡性结肠炎8例, 肠易激综合征3例, 痔9例, 肠息肉1例。老年组共误诊7例, 误诊率8.8%, 两组误诊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P<0.01)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两组患者均以血便或粘液血便、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 青年组腹痛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 (P<0.01) , 老年组并发肠梗阻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均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 青年组直肠发病率76.7%明显高于老年组43.8% (P<0.01) , 老年组乙状结肠的发病率高于青年组 (P<0.01) 。见表3。
2.4 两组患者病理类型比较
青年组低分化、未分化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占43例 (71.7%) , 明显高于老年组34例 (33.4%) , (P<0.01) 。见表4。
2.5 两组患者Duke分期比较
青年组DUKE中C期、D期分别占33例 (55%) 、15例 (25%) , 均明显高于老年组的22例 (27.5%) 、8例 (10%) , (P<0.01, P<0.05) 。见表5。
2.6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
青年组60例中57例随访5年, 随访率95%。老年组80例中73例随访5年, 随访率91.3%, 失访者不计入预后分析。青年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9%、21.1%、12.3%, 均明显低于老年组的87.7%、56.2%、31.5% (P<0.01, P<0.01, P=0.01) 。见表6。
3 讨论
3.1 家族史及误诊原因分析
结肠癌的一级预防是指减少、消除结肠癌的致病因素, 抑制正常细胞的癌变过程。多项研究显示结肠癌的发病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及遗传的等因素密切相关[3]。本组治疗中青年组有家族史者15%, 明显高于老年组5.0% (P<0.05) 。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青年结肠癌的发病中其重要的促进作用。Kelly[4]研究显示结肠癌的的发病与遗传易感性有密切的关系。Murphy[5]等表明直系亲属有结肠癌病史者, 其结肠癌与对照组的危险比为3.34∶1。青年组误诊率达41.7%, 明显高于老年组17.5% (P<0.01) 。误诊原因分析如下:①青年人对患病意识较差, 尤其对结肠癌的早期症状不了解, 往往当成肠炎、痢疾、痔等良性疾病, 没有进行进一步检查。②当结肠癌合并其他良性疾病存在时, 常常掩盖病情, 青年患者往往自行去药房购药治疗, 忽视了主要疾病的存在, 没有行规范性的诊断及治疗。③医师对青年患者结肠癌没有足够高的警惕性, 当早期症状出现后没有给于全面的检查如CEA、大便隐血、肠镜等。
3.2 临床特点
大便带血和排便习惯的改变是结肠癌得主要症状。本研究青年组和老年组均以血便或粘液血便、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 但青年组腹痛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 (P<0.01) 。Mukherji 等[6]回顾性研究32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 发现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中腹痛占81%, 大便习惯改变72%, 血便78%, 与我们的结果一致。青年组腹痛发生率较高, 分析原因如下:①青年结肠癌患者肿瘤生长迅速, 且以浸润性生长为主, 常常压迫或侵犯局部神经。②青年患者对痛阈与老年人相比较低, 对轻微不适或疼痛均能较早感受到。
3.3 肿瘤生长部位、病理、Duke分期及预后
本研究中青年直肠癌发病率76.7%, 明显高于老年组的43.8% (P<0.01) , 且病理分型、组织分化差, 恶性程度高。青年组60例患者中低分化、未分化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占71.7%, 按Duke分期结果显示Duke C期、D期所占比较也相应较多, 高达80%, 与老年组差异显著。郑飙等[7]回顾性分析60例青年结肠癌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结果显示Duck C期和D期占74.1%, 与我们的结果类似。由于青年组患者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分期晚, 所有其预后很差[8]。我们的结果显示青年组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9%、21.1%、12.3%, 均明显低于老年组的87.7%、56.2%、31.5% (P<0.01, P<0.01, P=0.01) 。朱为民等[9]回顾性分析青年结肠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结果显示青年结肠癌患者的1年、3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中老年结肠癌患者, 与我们的结果一致。提高年轻人对结肠癌的警惕, 早期诊断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3.4 早期预防要点
肿瘤的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或减少肿瘤引起死亡。多项研究表明确诊较晚是引起青年结肠癌癌预后差得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早期对青年结肠癌患者确诊, 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大对社会群众宣传结肠癌的诊治常识, 如早期症状、如何早期诊断等, 提高人们对结肠癌的认识, 使患者可以早期规范诊治;②对于有家族史的青年人, 尤其在结肠癌的高发地区, 应提高对结肠癌的警惕性, 出现早期症状及时诊断排除结肠癌的可能性;③医生对可疑患者详细询问家族史、早期症状并做全面常规检查如直肠指诊、大便隐血、消化道造影、纤维直肠镜检以明确诊断, 早期治疗;④对有大便带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包块、短时期内体重下降者等症状者可开展监测CEA、CA199、CA72-4联合检测, 对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提示[10]。
参考文献
[1]冯彦, 朱匡纪, 蔡祖华, 等.婺城区2004-2005年居民恶性肿瘤死因模式与潜在减寿年数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2) :118-120.
[2]Tricoli JV, Seibel NL, Blair DG, et al.Unique characteristicsof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reast cancer, and colon cancer[J].J Natl Cancer Inst, 2011, 103 (8) :628-635.
[3]汪芬娟.萧山区1990-2004年结肠癌发病与饮食相关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2) :112-114.
[4]Kelly PP.Colorectal cancer family history assessment[J].Clin J Oncol Nurs, 2011, 15 (5) :E75-82.
[5]Murphy G, Shu XO, Gao YT, et al.Family cancer history af-fecting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Chinese women[J].Cancer Causes Control, 2009, 20 (8) :1517-21.
[6]Mukherji A, Rathi AK, Sharma K, et al.A study on presen-tation and behavior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in young Indi-an patients[J].Trop Gastroenterol, 2011, 32 (2) :122-7.
[7]郑飙, 田介兵, 赵晓燕, 等.青年结肠癌6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0) :2432-2433.
[8]Bleyer A, Barr R, Hayes-Lattin B, et al.The distinctive bi-ology of cancer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J].Nat Rev Cancer, 2008, 8 (4) :288-298.
[9]朱为民, 朱寿兴, 章烨.青年结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0 (28) :78-79.
【早期大肠癌】推荐阅读:
早期直肠癌06-29
直肠癌早期诊断10-06
大肠癌化疗06-30
大肠癌术后化疗10-17
大肠癌患者的护理09-23
大肠癌临床病理分析12-30
大肠癌患者的护理07-13
大肠癌高危人群的预防10-12
老年大肠癌临床分析论文11-29
大肠病变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