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2024-10-15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共12篇)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篇1

致病性大肠杆菌为医学和兽医学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大量应用,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株日益增多,耐药水平不断增高[1],给预防和治疗该病带来了诸多困难[2]。研究表明,引起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是菌体细胞外排泵或外排载体的过量表达[3]。在大肠杆菌中存在AcrAB、AcrEF、EmrAB、Ecr等几十种主动外排系统[4],其中AcrAB外排泵是最主要的,该系统的表达量增加可引起大肠杆菌多重耐药。

由药物质子转运子AcrB、间质融合蛋白AcrA和外膜通道蛋白TolC组成的AcrAB外排泵的表达受多种调控因子及操纵系统的调节,如SdiA、Rob 及Mar操纵系统等[5,6,7]。主要外排调节系统Mar操纵系统包括MarA、MarB、MarC、MarO、MarR调节蛋白,其中MarR可正向调控MarA,增强AcrAB和TolC表达,从而增强菌体对药物的抗性[8]。本试验拟通过对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调控基因marR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获得MarR目的蛋白,为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大肠杆菌药敏质控株ATCC25922,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感受态细胞E.coli JM109、E.coli BL21(DE3)、E.coli DH5α及pET-28a(+),由吉林农业大学药理实验室保存;pMD18-T 载体、 Ex Taq聚合酶(5 U/μL)、限制性内切酶BamH Ⅰ、Xho Ⅰ和T4 DNA连接酶等,均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大肠杆菌阳性血清,购自天津生物芯片有限公司;低分子质量蛋白质标准,购自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DNA凝胶回收纯化试剂盒,购自杭州维特洁公司。

1.2 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按参考文献[9]中的方法提取大肠杆菌药敏质控株ATCC25922的基因组DNA。

1.3 大肠杆菌marR基因的获取

根据GenBank中大肠杆菌的marR基因序列(NC000913),采用Primer Premier 5.0 软件设计引物,上游引物P1为CGGGATCCACCATGAAAAGTACCAGC(下划线部分为BamH Ⅰ酶切位点),下游引物P2为GCCTCGAGTTACGGCAGGACTTTCTT(下划线部分为Xho Ⅰ酶切位点)。以大肠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以P1、P2为引物进行PCR扩增。PCR条件:95 ℃ 5 min;95 ℃ 30 s,43 ℃ 45 s,72 ℃ 1 min,共30个循环;72 ℃ 10 min。对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以DNA凝胶回收纯化试剂盒回收并纯化目的基因,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大肠杆菌marR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将回收的marR片段与pMD18-T载体于16 ℃连接6 h,转化至E.coli JM109[8]中,在含有氨苄西林(100 μg/mL)的LB琼脂平板上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进行BamH Ⅰ和Xho Ⅰ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

1.5 大肠杆菌marR基因的原核表达

对重组质粒pMD18-T-marR、表达载体pET-28a(+)分别用BamH Ⅰ、Xho Ⅰ进行双酶切、纯化,再用T4 DNA连接酶于16 ℃连接12 h,4 ℃过夜;连接产物转化至感受态细胞E.coli DH5α中,在含卡那霉素(500 μg/mL)的LB琼脂平板上筛选阳性质粒并测序;将获得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28a-marR转化到E.coli BL21(DE3)受体菌中;挑取其阳性克隆接种于5 mL含卡那霉素的液体LB培养基中,以1 mmol/L IPTG诱导表达,每隔1 h取菌液1次,直至诱导后第7小时。以同样的方法诱导含pET-28a(+)质粒的E.coli BL21(DE3)并作为对照。收集表达产物12 000 r/min离心3 min,PBS悬浮后加等体积的上样缓冲液,水浴煮沸10 min进行SDS-PAGE电泳。

1.6 Western-blot检测

表达蛋白经12%SDS-PAGE电泳后,按参考文献[10]中的方法用BIO-RAD系统电转移至膜上,经牛血清白蛋白封闭后依次以大肠杆菌阳性血清为一抗、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抗体为二抗,最后在联苯胺(DAB)溶液中显色并观察结果。

2 结果

2.1 marR基因的克隆结果

以大肠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marR基因的上、下游引物进行PCR扩增后对其产物进行1.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在435 bp处出现明显的特异性条带(见图1)。将回收的扩增片段与pMD18-T载体连接,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通过酶切与PCR鉴定得到长约435 bp的目的片段(见图2)。

M.DL-2 000 Marker;1.marR基因扩增产物。

M1.DL-2 000 Marker;1.重组质粒pMD18-T-marR PCR 鉴定结果;2.重组质粒pMD18-T-marR电泳结果;3.重组 质粒pMD18-T-marR酶切鉴定结果;M2.λ-Hind Ⅲ Marker。

2.2 克隆质粒序列的测定结果

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报道的marR基因序列(NC000913)相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9%,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3%。

2.3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结果

重组质粒经BamH Ⅰ和Xho Ⅰ双酶切及PCR鉴定,得到长约435 bp的条带,表明该片段已正确插入到pET-28a(+)表达载体中(见图3)。阳性表达质粒的测序结果与克隆质粒的测序结果相比,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100%。

M1.DL-2 000 Marker;1.pET-28a-marR PCR鉴定结果; 2.pET-28a-marR电泳结果;3.pET-28a-marR的BamH Ⅰ与 Xho Ⅰ酶切鉴定结果;M2.λ-Hind Ⅲ Marker。

2.4 SDS-PAGE分析结果

经SDS-PAGE电泳,在约16.1 ku处可见1条明显的蛋白特征带(见图4),这与理论估计的分子质量相符,进一步证明表达产物为MarR融合蛋白。

1.pET-28a(+)阴性对照;M.低分子质量蛋白质标准;2.未用 IPTG诱导时的表达结果;3~9.IPTG诱导后1~7 h表达结果。

2.5 Western-blot检测结果(见图5)

1.重组表达质粒在E.coli BL21中表达产物;M.低分子质量 蛋白质标准。

由图5可见,在16.1 ku处有1条明显的蛋白印迹带,由此说明MarR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3 讨论

已有研究表明,Mar操纵系统转录阻遏蛋白MarR可结合MarO,在抑制其自身表达的同时,尚可抑制MarRAB操纵子的表达,激活MarRAB操纵子转录,使MarA的表达量增多,进而激活Mar操纵子,控制MarA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上调AcrAB和TolC的表达量,导致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11,12]。在我国畜牧业集约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多重耐药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大肠杆菌中的MarR调控子如何调控AcrAB外排泵的表达水平,进而引起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试验以大肠杆菌药敏质控株ATCC25922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克隆了多重耐药调控基因marR,其克隆质粒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报道的该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9%,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3%。重组表达质粒pET-28a-marR的测序结果与克隆质粒的测序结果相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及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将该阳性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DE3)中,获得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阳性菌收集表达产物,通过SDS-PAGE分析证实marR基因得到表达。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MarR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试验获得的MarR蛋白为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检测临床分离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阐明临床分离大肠杆菌中AcrAB外排泵表达水平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红霞,邓旭明,欧阳红生,等.不同源性大肠杆菌多药耐药基因AcrA、AcrB部分基因的同源性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3(2):111-113.

[2]朱力军.动物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J].中国兽药杂志,2001,35(2):16-18.

[3]LI X Z,NIKAIDO H.Efflux-mediated drug resistance in bacteria[J].Drugs,2004,64:159-204.

[4]NIKAIDO H.Multidrug efflux pumps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J].Bacteriol,1996,178:5853-5859.

[5]张海旺,邓旭明,韩春田,等.大肠杆菌耐药株的体外诱导及其AcrA和MarA基因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5,27(6):553-557.

[6]ZGURSKAYA Hi,NIKAIDO H.Multi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drug efflux across two membranes[J].Mol Microbiol,2000,37:219-225.

[7]王青松,崔淑芹,张舒.细菌外排泵介导耐药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5,26(3):97-100.

[8]LI X Z.Efflux-mediated 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3,28(10):577-596.

[9]卢圣栋.现代分子生物实验技术[M].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58-467.

[10]J萨母布鲁克,E F弗里奇,T曼尼阿蒂斯.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金东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62-392.

[11]周黎明,王正荣,王浴生.大肠杆菌主动外排泵与抗生素多重耐药性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3,25(4):163-164.

[12]ROSENBERG E Y,BERTENTHAL D,NILLES M L,et al.Bile salts and fatty acids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Escherichia coli AcrAB mul-tidrug efflux pump through their interaction with Rob regulatory pro-tein[J].Mol Microbiol,2003,48(6):1609-1619.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篇2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B-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P-resisitence成为泛耐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菌素耐药。比如泛耐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碳氢酶系、四环素类、氟奎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

耐药菌株

MDR大多为条件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GNR)占较大比例,如肠杆菌科中的肺炎杆菌、大肠杆菌、阴沟杆菌、粘质沙雷菌、枸橼酸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以及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流感杆菌等。革兰阳性菌中有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尤以MRSA和MRSE为多;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近年来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常引起肺炎、脑膜炎、菌血症和中耳炎,人结核分支菌等。此外尚有淋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

耐药机理

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MDR)系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最多见的是革兰阳性菌的MDR-TB和MDR-MRSA,以及常在ICU中出现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仅对青霉烯类敏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乎对复方新诺明以外的全部抗菌药耐药。MDR的出现决定了联合用药的必然; MDR菌株的高频率出现,意味着抗微生物药物时代即将结束。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如美国用于人类抗感染与农牧业应用各占50%,其中用于院内抗感染仅占20%,而社区却占了80%,滥用率为20%~50%;在农牧业中治疗性应用仅占20%,而预防和促生长应用却占了80%,滥用率为40%~80%,每年有4万死亡病例是由耐药菌所致。我国的滥用现象较美国更为严重,WHO对我国滥用抗菌药的评估是:中国97%的病毒性支气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在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30%~60%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可有多种,最重要者为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的产生;次为靶位改变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等;其他尚有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药物不易进入;细菌泵出系统增多、增强,以排出已进入细菌内的药物;以及胞膜主动转运减少、建立新代谢途径、增加拮抗药物等,两种以上的机制常可同时启动。细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因经常有机会与各种抗菌药物接触,故在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染色体、转座子、整合子等上可有耐药基因或多种耐药基因的积聚,并藉结合、转导和转化而在不同种细菌、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间彼此频繁交换,耐药基因一旦获得较长期存留。转座子和整合子(以及更小的DNA片段)由于分子量小和活动自如,故在耐药基因转移和MDR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耐药菌往往带有一定缺陷,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则与敏感菌一样,可迅速生长繁殖。但无论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与占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故其危害性不大;只有当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selective pressure)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得以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因此耐药菌及MDR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

预防建议

下列一些建议可能有助于防止MDR的滋长和和繁衍: 1.严格管理MDR感染患者(及带菌者),辟专室、专区进行隔离;2.由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对MDR感染者进行医疗护理,发现为带菌者时暂调离工作岗位; 3.检查每一病员前必须用消毒液洗净双手,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4.每日严格进行病室的环境消毒;5.对医务人员进行“谨慎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再教育;6.国内外各地区进行统一操作规程的耐药菌及MDR监测;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必须有合格医生的处方,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必须经指定医生复签后方可发药;8.国内外感染病专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定期开会、讨论和合作。在医院或地区内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轮替使用,可能有助于敏感菌战胜MDR,但需国内外多地区推行和鉴定后,始能作出有效与否的正确判断。加入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于保健品中当无可非议,但加入有致病可能的肠球菌属似并不妥当。低毒、对控制MDR有效的新抗菌药物自当更多开发,但合理用好现有抗菌药物无疑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测因素,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生素选择对临床转归的影响

考虑到多重耐药(MDR)的不断增加,合理选择抗菌治疗对于避免出现治疗失败至关重要。Bochud等在近期的一篇综述中指出,早期、合理应用抗菌治疗例如,对于患革兰阴性菌菌症和脓毒症的患者,与接受不合理治疗的患者相比,合理的抗生素治疗能使整体病死率减半(49%对28%,P<0.001)。由于抗菌治疗不合理导致的病死率甚至高出产ESBL菌症患者的病死率,后者约为30%~80%。

哪些人具备革兰阴性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了帮助医生区分携带耐药病原菌患者和无耐药菌患者,可以回顾以下预测标准(prediction rules)。预测标准1 与护理相关的革兰阴性棒状菌感染,往往是耐药肠杆菌引发的,除非进行过有创性操作,否则非发酵菌引发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使用氟喹诺酮与氟喹诺酮耐药的发生关系密切。预测标准2 在使用某种抗生素后发生感染,提示有可能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并且对所有联合选择药物(co-selected agents)发生耐药的可能性也有所增加。

多重耐药(MDR)的联合选择(co-selection)的含义是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磺胺异唑类或喹诺酮等存在耐药。

鉴于这些预测标准,通过评价患者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接触的程度、早期抗生素治疗史以及患者特点,建立了一个耐药病原菌发生的风险分层体系。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130号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贯彻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强化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实施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医疗机构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主要包括: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六、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篇3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情况;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16-01

多重耐药菌(MDROs)是指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被认为是一种微生物对3类或3类以上的抗生素同时耐药[1]。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耐药细菌株也不断增加,使得患者身体内部菌群出现失调,引起免疫力下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全球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也构成了新世纪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新挑战[2]。因此,了解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分布和对其实施干预处理措施是控制医院多重耐药菌传播和感染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住院部65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病因学标本检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及相关的处理措施,现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细菌株来源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住院部收65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其中男性49例、女性16例,年龄24-84岁,平均年龄64.1岁;患者住院时间为19-300d,平均住院时间35d。感染患者送检的标本主要为血液、痰液及尿液等体液标本,标本的采集均由临床医护人员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集,并送检验科。

1.2 细菌耐药菌的分离和鉴定

所有患者标本均由各科室医患人员负责采集,送检。检验科检验人员根据标本的种类对送检标本进行常规分离和培养,采用西门子公司(德国)生产的Micoroscan AUTO4微生物鉴定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

1.3 药敏试验

采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本院常用的抗菌药物种类选择K-B药敏试纸,试纸购置于英国Oxoid生物公司。采用梅里埃(法国)公司生产的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的判定根据卫生部公布的《临床检验中心指定的标准》执行。

1.4 统计学分析

将从2012年12月-2013年10月住院部65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分离得到的86株耐药菌株按照菌株种类、标本分布、科室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细菌种类

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住院部8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分离得到的菌株主要包括47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5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8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其它3株。

2.2 多重耐药菌株的科室分布情况

多重耐药杆菌在临床各科室的比例:综合ICU 25株(29.1%)、呼吸内科19株(23.2%)、神经外科17(19.8%)、神经内科14株(16.3%)、消化内科10株(11.6%)见表1。

2.3 多重耐药菌的所在标本分布

多重耐药菌所在标本的分布情况为在痰液中分离得到的菌株29株、检出率为34.2%;在尿液中分离菌株20株,检出率为23.3%;在分泌物中分离菌株15株,检出率为17.6%,在脓液中分离得到菌株11株,检测率为12.7%;在血液中分离得到菌株11株,检出率为12.9%。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发应用,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内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能通过病患之间发生交叉感染,或者由于人工呼吸机等医疗器械引起传播,往往导致患者发生肺部、泌尿道、腹腔等感染[3]。目前多重耐药菌检查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应引起医疗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本文的监测结果显示,临床科室送检的痰液、尿液及分泌物等标本分离得到的多重耐药菌达到 74.4%,说明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主要集中在呼吸道、泌尿道及创面感染 。多重耐药菌分布的临床科室主要為综合ICU、呼吸内科,比例共占52.3%,因此临床医生应对综合ICU、呼吸内科等易感部位进行检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需加强上述重点科室的感染监测,有效地的预防和控制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布很广,在医院中MRSA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4]。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MRSA的检出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MRSA的耐药机制为通过产生修饰酶改变抗菌药物的作用靶点及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因此MRSA可对甲氧西林或与其结构相同、或者与β内酰胺类结构相似的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MRAS是引起深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如肺部感染、皮肤或皮肤结构感染、创伤感染等。本院的多重耐药性感染主要以MRSA为主,共分离得到的MRSA菌株47株,占55.3%,分离得到该菌的主要科室为综合ICU、呼吸内科和神经外科。

由于医师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使得多重耐药菌种类日益增多,尤其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逐年增加。因此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控就变得极其的重要,医院感染科及时对细菌耐药率、耐药谱、耐药趋势等进行总结,及时告知各临床科室,提高各科室临床医师防范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意识,指导制定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并执行,以便降低细菌耐药性,有效地控制医院多种耐药菌的感染。

另外,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手卫生,要求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服务时严格注意执行手卫生规范,减少因手卫生而引起的耐药菌感染;②严格落实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进行单间隔离、单独配备体温计和血压计,使用后还需做好终末处理,同时医务人员在诊疗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在接触病人体液、血液或分泌物时应佩戴好手套;③加强病房的清洁和消毒,科室及病房应定时通风和进行空气消毒,对患者常接触的物体和设备表明进行消毒;④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健康宣教,定期向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的专题讲座。

综上所述,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密切观察多重耐药菌易感科室,严格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同时医院感染科应及时对细菌耐药率、耐药谱、耐药趋势等进行总结,并及时告知各临床科室,而临床各科室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规范的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日益严重的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上还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其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多重性耐药菌感染的关键。希望通过上述这些努力,进一步减少医院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延长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时间。

参考文献

[1] 嵇晓红,刘春湘,陈嫣红.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 重庆医学. 2013, 42(19): 2254-2256.

[2] 熊小玲,劳志刚,赵艳群,等. 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应用效果[J]. 广东医学. 2013, 34(15): 2426-2428.

[3] 何健,赖富华,曾荣芳. 某基层医院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12): 1246.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者进行调查, 感染类型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 (ECO)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 (KPN) 、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1.2 试剂与仪器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主要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细菌鉴定仪, 型号TDR-200C, 试剂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及杭州天和公司提供, 包括肺炎克雷伯菌 (型号:ATCC700603) ;大肠埃希菌 (型号:ATCC25922) 。

1.3 检测方法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操作按照ATB expression的操作规程进行, 药敏补充试验按照K-B法的操作规程进行, 药敏试验结果参考2013CLSI标准[1]。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Whonet5.3耐药统计软件进行耐药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2 结果

2014年我院共分离大肠埃希菌492株, 产ESBLs大肠埃希菌253例, 肺炎克雷伯菌237株,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44例。 (1) 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根据2013CLSI标准, 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ESBLs的两种菌株都表现耐药, 对不产ESBLs的菌株而言, 除一代头孢噻吩、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对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呈现高度耐药外, β-内酰胺类对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菌株有较高抗菌活性, 耐药率低。 (2)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阿米卡星对产ESBLs和不产ESBLs的菌株都呈现较高的抗菌活性, 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则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呈现较高的耐药率, 对不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呈现较高的抗菌活性。 (3) 对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复方新诺明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呈现较高的耐药率外, 对不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4) 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左氧氟沙星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呈现很高的耐药率, 对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呈现较高的耐药率, 对不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很高的抗菌活性, 见表1。

3 讨论

MDRO在神经内科、ICU、泌尿外科呈较高分布。且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也常导致MDRO感染。细菌长期在消毒剂环境内亦可通过质粒介导, 获得对消毒剂的耐受性, 带有消毒剂基因的细菌可能无法被常规消毒剂杀灭, 这可能引起院内交叉感染, 因此有必要制订完善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对消毒剂的正确使用, 延缓细菌耐消毒剂基因的蔓延, 对住院患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相关规定,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2]。我院据此建立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微生物室根据每季度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 进行耐药统计及分析, 及时反馈给院感办和临床, 做好隔离治疗工作, 上报院感办以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摘要:目的 观察我院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本院2014年住院患者中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多重耐药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共检出大肠埃希菌492株, 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253例;肺炎克雷伯菌237株,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44例。结论 本院肠杆菌科多重耐药菌分离率较高, 耐药情况严重, 应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陈宏.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5) :510-511.

多重耐药菌管理1 篇5

**院感科每天登录LIS系统,查看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

**有多重耐药菌,会记录在多重耐药菌登记本上;登录HIS,了解病人基本情况、有无下接触隔离医院以及用药记录;

**与药学部临床药师一起到多重耐药菌检出科室督查;看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并和管床医生沟通用药情况;临床药师会在这张督查表上写上用药是否合理;

**如果隔离措施落实到位、用药合理,就不会写反馈单,只要在督查表上记录上并签字;如果措施落实不到位或者用药不合理,就会写张反馈单,写上存在问题及建议交给临床科室;科室会写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院感科和药学部再下病房时会去这些科室复查,看整改情况。

因为我们医院多重耐药菌相对不是很多,MRSA和VRE必须单间隔离,几乎都能做到。其他多重耐药菌检出患者进行“末端”隔离。院感科和药学部能够做到对每一例多重耐药菌检出患者进行督查和用药指导。这一点得到了三甲评审专家们的认可,尤其是临床药师参与到了每一例多重耐药菌检出患者的督查中。

这和以前不同,以前我们医院只是我们院感科去看隔离措施有无落实,只是“指手画脚”,临床科室有时比较反感。现在,因为更多的是参与到多重耐药菌如何用药的问题上,也为临床医生解决了麻烦,所以科室都很欢迎我们去检查指导。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篇6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隔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17-01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与诊疗技术不断更新,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日趋严重。近年来,多重耐药菌株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特别是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尤为严重。通过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重症监护室内的传播,避免了重症监护室内交叉感染,保障了其他患者的安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1年间共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0-88岁,所有病人经肺部X光检查提示肺部感染,体温38℃以上,通过病原学检查、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显示为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

2护理措施

2.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当确诊病人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 ,切断耐药菌在病室内的传播。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应就地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基础上,结合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部位及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隔离与预防措施。出现多重耐药的病人,应尽量放置单间或进行同种病原同室隔离,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触病人。床头挂隔离标志,病历贴明显标识,在病历内附有隔离目的、方式、措施及注意事项等,标志由感染管理科设计、制作,力求简单易懂,既要易于工作人员掌握,也要避免引起病人和家属的恐慌、猜测。

2.2及时报告科室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应当在第一时间内积极通知科内全体医护人员,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务科等相关科室,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手段,减少不恰当的护理。

2.3医务人员的手常常是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革兰氏阳性菌常通过外源性途径如医务人员的手获得。因此,洗手时阻断接触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要求在对多重耐药菌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中,护理病人前应用消毒液或按“六步洗手法”洗净双手,并按需要更换口罩。白大衣或手套。护理操作中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或者定植病人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或者定植病人的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消毒双手。我科配备了感应式水龙头,并将洗手示意图贴在洗手池上方以推广六步洗手法,在每个病床床尾和治疗车上放置速干手消毒液,让医务人员养成自觉手卫生的习惯。

2.4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病人使用的各类物品专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有效预防交叉感染。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天进行清洁和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普通的医疗用品做到“一用一消毒”,接触患者破损的皮肤黏膜的物品做到“一用一灭菌”,对于持续使用的吸氧装置,每24小时消毒、更换一次,消毒后的物品,应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备用的医疗用品保持干燥,放置在紫外线照射消毒柜中备用,以免保管过程中污染。对医疗垃圾进行统一分类收集,严加管理,正确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2.5做好清洁工管理及培训,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让清洁工知晓此类患者要使用专用的卫生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与医护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

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等),采用2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并培训清洁工正确配置消毒液。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培训清洁工正确收集运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

2.6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护理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吸痰等操作时,极力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在应用抗菌药物时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尽早正确取痰标本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选择药物,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2.7严格探视制度

为切断通过病人家属传播的途径,在探视上做到定时间、定人数,进入病室时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床旁备手消毒剂,并告知家属接触病人前后都要进行手卫生。

2.8定期对全体护理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识,强化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的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2.9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应当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2.10其他拔除不必要的导管,感染主要来自各种导管(静脉导管、导尿管、气管插管、引流管等)。在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炎的暴发流行时,病房短期内禁用湿化器[2]。各项护理操作尽量专人集中进行,避免分散操作加大感染流行的风险,节约护理操作时间。

3结 果

通过制定规范的护理措施,并有效的執行,使多重耐药菌在重症监护室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安全。

4护理体会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当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并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防止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

参考文献

〔1〕赵红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9,7(8A):2023.

〔2〕刘华,罗蓓蓓.ICU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类型、耐药性及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5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11月本院ICU收治的因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38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2.8±6.2)岁。再选择同期本院ICU收治的38例未感染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3.6±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菌株的采集和评判

全部菌株都是从患者送检标本中严格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菌株培养和分离的方法以及标准[1]筛选出来的,运用ITKE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设计)完成菌株鉴定,运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耐药性,依据2009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相关标准,并按照菌株耐药、敏感以及中介情况分析报告结果,选择临床检验中心的ATCC 27853(绿脓假单胞菌)与ATCC 25922(大肠埃希菌)为质控菌株。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和防控专家共识》有关内容[2]设计合理抗感染治疗计划。痊愈:患者体征、症状、病原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均达到标准水平;有效:上述四个标准中一项未达标;无效:用药72 h病情未见显著改善或加剧。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导尿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APACHEⅡ评分以及抗生素应用时间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感染相关因素比较

观察组患者导尿管留置时间为(25.6±3.2)d、ICU住院时间为(47.6±3.9)d、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19.7±5.2)d、APACHEⅡ评分为(23.8±5.7)分、抗生素应用时间为(18.8±3.6)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3.4±2.4)、(15.1±2.1)、(13.3±4.1)d、(18.7±5.4)分、(6.1±2.1)d(P<0.05)。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通过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以及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予以有效控制,痊愈10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5%。

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属于一种条件致病菌,在人体皮肤、呼吸道、胃肠道以及生殖道等部位均属于正常菌落,但是因为近些年临床对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鲍曼不动杆菌造成的院内感染几率显著增加,且耐药性显著提高,临床治疗难度性加大[3]。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后可能诱发伤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败血症等。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和导尿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APACHEⅡ评分以及抗生素应用时间等有直接相关性。临床药师在予以药学监护时,不仅要依据耐药菌本合理选择抗生素外,还要有效辨别感染和定植,从而确定最佳治疗时机[4]。不同感染部位存在不同的治疗反应,对总体耐药情况会产生影响,加强对危重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感杆菌感染的药学监护,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利于减少院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蔡友兰.危重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药学监护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1):192-193.

[2]刘漪,高文永,谢作舟,等.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4):91-94.

[3]伍国强,梁海云,李朝阳,等.急诊住院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内感染暴发的原因调查及控制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14,18(9):1322-1324.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因消化道症状来我院就诊且经胃镜检查Hp感染患者360例, 纳入标准:Hp阳性胃或十二指肠溃疡;Hp阳性慢性胃炎。排除标准:检查前2w内服用过抗生素、铋剂等患者;伴有严重肝、心、肾病等患者;不适宜行胃镜检查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80例, A组中男97例, 女83例, 年龄18~76 (44.2±5.37) 岁;慢性胃炎92例, 消化性溃疡88例。B组中男95例, 女85例, 年龄18~75 (43.7±5.29) 岁;慢性胃炎94例, 消化性溃疡86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兰索拉唑30mg, 2次/d;克拉霉素500mg, 2次/d。A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莫西林1000mg, 2次/d。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甲硝唑400mg, 2次/d。两组均治疗7d。

1.2.2 Hp培养

取患者胃黏膜组织2块, 于幽门螺杆菌哥伦比亚培养基上接种, 在37℃需氧环境中培养5~7d, 接种3d后观察分离效果, 阳性者进行传代增菌。

1.2.3 Hp菌株鉴定

通过涂片观察菌落形态, 革兰染色及尿素酶、过氧化氢酶、氧化酶试验、金黄色试验进行菌株鉴定。

1.2.4 Hp药敏试验

采用折点敏感试验法行甲硝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药敏试验, 耐药标准:甲硝唑最低抑菌浓度 (MIC) ≥8mg/L;克拉霉素MIC≥2mg/L;阿莫西林MIC≥1mg/L[4]。

1.3 Hp感染诊断及根除判定标准

采用血清抗体检测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对Hp进行检测, 两项检查结果均为阳性者则诊断为Hp感染。停药4w后采用尿素呼气试验复查, 结果阴性者则为Hp根除[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p根除率比较

A组Hp根除率为82.7%, B组为6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Hp耐药情况分析

360例患者共有216例Hp菌株培养阳性, 其中对甲硝唑的耐药率为75.46%, 克拉霉素耐药率为29.63%, 阿莫西林耐药率为2.78%。48例为混合耐药, 三重耐药率2.31%。见附表。

3 讨论

近年来, 有关Hp耐药性问题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尤其是多重耐药已引起各方专家的广泛重视。甲硝唑在胃内具有高稳定性和高活性, 且价格便宜, 一直是Hp根除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 但由于其也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和口腔疾病中, 可能是导致Hp对甲硝唑耐药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上海地区甲硝唑耐药率从1995年的42%上升到1999年的70%[6]。克拉霉素是根除Hp治疗中最有效的抗生素之一, 近来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也包括其他感染性疾病, 从而导致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增加。北京地区克拉霉素耐药率在1999年到2005年从10%上升到41.9%[7]。阿莫西林是临床常用药, Hp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 这可能与Hp对阿莫西林耐药的特殊机制有关。

近来, 国内外医学专家提出将铋剂+PPI+两种抗菌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作为根除HP治疗的首选方案[8]。由于我国是甲硝唑高度耐药的地区,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避免应用甲硝唑, 且临床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采取规范化治疗, 避免滥用抗生素。

摘要:分析湖北利川地区Hp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耐药对三联疗法疗效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选取Hp感染患者360例, 随机分为A组和B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兰索拉唑+克拉霉素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莫西林, 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甲硝唑, 比较两组Hp根除率及Hp耐药情况。A组Hp根除率为82.7%, B组为6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共有216例患者Hp菌株培养阳性, 其中对甲硝唑的耐药率为75.46%, 克拉霉素耐药率为29.63%, 阿莫西林耐药率为2.78%, 三重耐药率2.31%。湖北利川地区Hp菌株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较高, 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较低。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避免应用甲硝唑, 根据药敏结果采取规范化治疗, 避免滥用抗生素。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耐药,三联疗法

参考文献

[1]万岱, 胡伏莲, 萧树东, 等.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0, 15 (4) :265-270.

[2]黄宏思, 黄衍强, 黄赞松, 等.胃溃疡及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1) :59-60.

[3]黄笑夏, 林方芬, 郑宇红.温州地区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耐药研究[J].当代医学, 2008, 139 (7) :1-3.

[4]成虹, 胡伏莲, 李江.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对其根除治疗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81) :2679-2682.

[5]高文, 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外疾病[J].中国医刊, 2007, 42 (2) :22, 27.

[6]成虹, 胡伏莲.北京地区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及其耐药趋势[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39) :2754-2757.

[7]史彤, 刘文忠, 萧树东, 等.上海地区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的变迁[J].中华消化杂志, 2000, 39 (8) :576.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40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54~76岁,平均(63.46±7.24)岁;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56~80岁,平均(68.71±7.95)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的标准,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基本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中患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作为治疗药物,其具体的用法及用量为:100 ml 0.9%的Na Cl溶液中加3 g头孢哌酮舒巴坦,溶解均匀后静脉滴注,1次/10 h。观察组中患者在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的同时加替加环素(南京海辰药业)进行治疗,其具体的用法及用量为:首次100 mg,然后以50 mg进行维持,2次/天。所有患者在治疗2周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在清晨空腹时抽取静脉血样,检测血浆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含量水平。并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为[3]:痊愈:患者肺部阴影消除,血液检测指标恢复正常,咳嗽及咳痰等消失;显效:患者肺部阴影略有残余,血液检测指标正常,临床症状有较大程度改善;有效:患者的肺部阴影、血液检测及临床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患者肺部阴影、血液检测及临床症状等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检测指标的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检测中PCT、WBC及CRP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在同组内治疗前后,患者PCT、WBC及CRP指标有着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患者PCT、WBC及CRP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环境下的分布非常广泛,非常容易感染住院患者使其在口腔、呼吸道以及胃肠道等主要部位定植。鲍曼不动杆菌引发的肺炎在所有相关疾病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发病率非常高;另一方面,鲍曼不动杆菌具有非常强的耐药性,其耐药机制较为复杂。所以在目前的临床医学中,对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有效治疗成为了目前研究的重点及难点[4,5]。

相关研究显示[6],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强的亲和性,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首选药物。其主要的治疗机制是能有效抑制β-内酰胺酶的产生,进而防止菌体外膜通透性减弱,从而实现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查杀。

替加环素是一种四环素衍生物,它所具备的抗菌活性要显著高于四环素,属于一种较为新型的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物。相关研究显示,替加环素是阳离子四环素类的复合物,人体的主动转运机制可以使其成功地穿过鲍曼不动杆菌的外膜并进入细胞质内,并且能够与菌内核糖体中亚硫酸基结合,成功阻断了肽链延长,最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7]。研究报道,其对于鲍曼不动杆菌等难治性细菌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抗菌药物。但是如果单独使用替加环素则会使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增强,故其在临床上主要是通过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方式进行治疗[8]。

故本次研究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的治疗方式对于本院40例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液中的PCT、WBC及CRP含量,对于治疗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有效率高达95.00%。

综上所述,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对于治疗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效果显著,国内替加环素的使用不很普遍,所以加强推进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贺毅,吴伟元,陆坚,等.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多黏菌素B对碳青霉烯类敏感性降低和不敏感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活性[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4(1):42-46.

[2]王微,华春珍.替加环素联合异帕米星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4):148-150.

[3]周洋,黄河,张家洪.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5):816-818.

[4]褚少朋,曹金德,徐耀忠,等.替加环素与米诺环素对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344-3346.

[5]章白苓,桂炳东,胡晓彦,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等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1,29(7):553-554.

[6]卢雅敏,邹安庆,侯佳惠,等.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评价[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11):872-874.

[7]黄义山,方莉,苏中龙,等.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4):548-551.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篇10

关键词: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 其治疗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临床上对抗生素的选用日益棘手, 由于ICU患者多为高龄, 基础疾病多, 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如何选用抗生素也成了我们关注的问题, 现将我院ICU自2009年5月以来收住的46例感梁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患者进行分组, 观察抗生素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5月至2012年7月ICU收住的46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随机进行分组, A组 (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 24例, 男13例, 女11例, 年龄72~88岁, 平均81.4岁, B组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组) 22例, 男10例, 女12例, 年龄69~85岁, 平均年龄79岁, 两组在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根据药敏试验, 对下列五类抗生素至少三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 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3 标本采集

均为肺泡灌洗液。

1.4 疗效评价

根据2007年9月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 将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进行统计分析:各计量资料采用 (χ—±s) 表示, 各组间的数据比较使用非配对资料的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A组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组治愈18例 (75%) , 无效6例 (25%) , 其中死亡2例 (8.3%) , 头孢哌酮舒巴坦组治愈12例 (54.55%) , 无效10例 (45.45%) , 其中死亡6例 (27.3%) 。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 无效率低于B组 (P<0.05)

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医院环境及人体表面, 是一种非糖发酵菌,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常因住院患者免疫力低下, 各种侵入性操作, 广泛应用各种抗生素, 长期卧床等因素而引起医院内感染, 是近年来ICU患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1], 随着ICU患者抗生素的大量应用,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在ICU越来越多见, 给我们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及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耐药率都在30%以上, 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杆在日益增多[2]。舒巴坦是一种半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它能不可逆地结合不动杆菌中的PBP-2, 对OXA型碳青霉烯酶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OXA型酶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破坏[3], 因此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疗效是肯定的, 但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其单独应用治疗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无效病例仍然有很高的比例, 这迫使我们思考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其它药物以提高临床治愈率, 通过查阅资料, 国外有碳青霉烯联合舒巴坦治疗碳青酶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成功的报道[4], 即根据我们对我院ICU 46例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疗效观察, 亚胺培南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确实能提高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治愈率。

综上所述, 亚胺培南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是一项有效的抗生素联合方案, 能明显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王佩芳, 黄源春.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3, 13 (12) :1174-1176.

[2]Chynes R, Edwards JR.National Nosocomial Imfections Surveil-lance System Overview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Gramnegative bacilli[J].Clin infect Dis, 2005, 41 (6) :848-854.

[3]方向群, 刘长庭.呼吸系统感染治疗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5.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90-02

大肠埃希菌(E.coli)通称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是所有哺乳动物大肠中的正常寄生菌,一方面能合成维生素B及K供机体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能抑制腐败菌及病原菌和真菌的过度增殖。但当它们离开肠道的寄生部位,进入到机体其他部位时,能引起感染发病。有些菌型有致病性,引起肠道或尿路感染性疾患。

1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研究

近两年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监测资料报道出以下耐药性变迁趋势:首先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呈逐年持续增高。大肠埃希菌对广谱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目前已达65.6%~83.6%。头孢菌素类由于抗菌谱广、杀菌力强等优点,近年临床广泛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得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及头孢哌酮的耐药率明显上升,可超过50%,氨曲南、头孢吡肟、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剂对大肠埃希菌显示出良好抗菌活性。其次,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性高,其平均耐药率达50.0%以上,高于大多欧美国家5%~20%的报道。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中庆大霉素耐药性持续升高,超过50.0%。近年发现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相当严重,文献报道2004年为28.2%、2005年为27.3%、2006年为35.5%,平均达到303%,产ESBLs菌株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到100%,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均大于900%。产ESBLs菌株除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呋喃妥因、阿米卡星外,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因为介导产ESBLs的质粒可同时携带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整合子的存在可导致多种耐药基因同时表达。因此,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呋喃妥因、阿米卡星可作为产ESBLs菌株感染的首选药物。非产ESBLs菌株中,四环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仍然接近或超过50.0%。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也逐年上升,但依然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提示可以作为临床上非产ESBLs菌株感染的首选药物。

2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2]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生β-内酰胺酶、细胞壁的改变、主动外排以及作用靶位结构的改变。随着广谱抗生素、第3代头抱菌素及件内酞胺类药物的应用使耐药菌不断产生。自耐药大肠埃希菌被报道以来,大肠埃希菌耐药株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感染、传播和流行,由其产生的耐药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球最重要的耐药问题之一。

2.1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beta-lactamases,ESBLs)是目前研究的热点。[3,4]自1983年德国首次发现能水解此类抗生素的ESBLs(SHV-2)以来,产ESBLs菌株的流行日益严重,呈世界范围分布,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ESBLs菌株导致的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基因同源性不同,ESBLs可分为五大类: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到2006年1月30日为止全世界发现的ESBLs已达300多种。

TEM型ESBLs:TEM型ESBLs呈全球性分布,主要见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大肠埃希菌ESBLs酶以TEM型最常见。[5,6]TEM型ESBLs是由广谱酶TEM-1和TEM-2的基因发生突变造成1~4个氨基酸改变而形成的一系列酶蛋白,所有TEM型ESBLs均保留有第70位上的丝氨酸残基,而各种TEM型ESBLs对底物的水解能力有所差异,若TEM型酶在第104位、第164位或第240位上发生点突变,则表现为对头孢他啶的水解能力强于头孢噻肟,若在第238位甘氨酸突变为丝氨酸,则表现为对头孢噻肟的水解能力强于头孢他啶。最近几年报道的大肠埃希菌中不同的ESBLs酶中TEM型酶仍占主要地位。

SHV型ESBLs:SHV是巰基变量(sulphydrylvariable)的简写,SHV型酶有水解头孢噻吩的巯基的作用,它是由广谱SHV-1的基因发生突变造成1~4个氨基酸改变而形成的一系列酶蛋白,其中第238位和第240位氨基酸的变化是影响酶水解能力的主要位点,第238位甘氨酸变成丝氨酸造成对头孢他啶水解能力的增强,而第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赖氨酸造成对头孢噻肟水解能力的增强。至今在大肠埃希菌中发现的SHV型有:SHV-2、-7、-8、-10、-12、-16、-24、-2a等。

CTX-M型ESBLs:这类酶对头孢噻肟的水解能力明显强于头孢他啶,因而被命名为头孢噻肟酶(cefotaximase),它们与TEM或SHV型β-内酰胺酶同源性小于40。我国为CTX-M酶的高发区,其发生率居于5类基因型发生率的首位。

OXA型ESBLs:目前发现的OXA型β-内酰胺酶有88种,其中有11种属于ESBLs。

2.2细胞壁的改变及主动外排作用

大肠埃希菌细胞壁外膜屏障作用是由一类孔蛋白所决定的,细菌的突变可以造成孔蛋白的丢失或降低其表达均会影响药物进人细菌细胞。在大肠埃希菌中最早发现的是四环素主动外排系统,由质粒编码一种细胞膜Tet蛋白,其合成受四环素诱导,能量抑制剂能增加耐药菌对四环素的摄取。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因为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而其Mar系统在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方面也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LC-1的marR突变可能是该临床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原因之一。多重耐药机制为外膜对药物通透性下降和主动外排。自levy等提出外排是细菌耐药的一个基本机制后,外排机制得到了广泛而深人的研究,新的外排系统不断被发现,而且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大量应用,更促进该研究加速,主动外排在临床重要病原菌中的重要作用不断被揭示和认同,也是目前耐药机制研究中的热点。

Mar外排泵不但介导对多种临床重要的抗生素耐药,而且常常使细菌产生难以克服的高度耐药性,在目前强大的抗生素选择压力下,细菌因外排泵的诱导或传播而获得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加,其临床严重性日益受到关注。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收住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158例患者, 其中男82例, 女76例;年龄24~88岁, 平均 (51.2±8.5) 岁;住院时间2~95 d, 平均 (23.5±4.8) d;计算每例患者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时的APACHEÒ评分为7~49分, 平均 (23.7±7.5) 分。共分离出病原菌232株, 其中多重耐药菌160株。

1.2 抗生素使用情况:

158例患者都使用三代头孢抗生素72例使用四代头孢抗生素, 54例患者使用碳青酶烯类 (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 。当中应用1种抗生素16例, 2种抗生素52例, 3种抗生素42例, 先后使用4、5、6种抗生素分别为22、16、4例。

1.3 有创操作情况:

气管切开6例, 气管插管76例, 有创机械通气82例, 留置胃管128例, 留置导尿90例, 深静脉置管116例, 热稀释法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8例。记录患者留置胃管、导尿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1.4 方法:

采用WHONET5.6回顾性分析我院收住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情况, 对160例多重耐药患者及72例非多重耐药患者进行多重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中, 所有标本送检细菌室后立即进行常规分离,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半自动鉴定仪进行鉴定, 所有菌株均按照该菌的鉴定要点自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 试验结果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的标准 (2011年版) 。多重耐药菌的判断以2011年卫生部颁发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为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描述, 计量资料用 (±s) 描述。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筛查出可能的危险因素,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耐药情况:

多重耐药菌分离出160株,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36株, 鲍曼不动杆菌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2%、35.3%和38.9%;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83.3%, 耐药率高。鲍曼不动杆菌仅仅对复方磺胺、亚胺培南较为敏感, 耐药率分别为35.7%及53.6%。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均高度耐药, 耐药率均为96.4%。见表1。

2.2 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分析:

对9种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其中住RICU时间、留置导尿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抗生素种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 (>48 h) 等因素构成多重耐药危险因素, 见表2。

3 结论

细菌耐药性的因为细菌基因突变而产生的, 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是其产生的关键因素。在广谱抗菌药物逐渐被广为运用期间, 细菌的耐药性也逐渐出现递增且以多重耐药情况出现。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的重症病房, 患者的病症通常较为严重, 基础疾病多, 身体免疫力较差, 长时间采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继发真菌的感染率快速提升。随着患者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的延长, 受感染的概率也随之提升, 侵入性操作的发生, 会将外部细菌带入人体内, 进而造成外源性感染。因此, 了解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主要耐药菌的耐药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 对预防和控制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有较大的作用。

本研究对158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分析, 耐药情况结果显示, 多重耐药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仅仅对复方磺胺、亚胺培南较为敏感, 耐药率分别为35.7%及53.6%;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2%、35.3%和38.9%, 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83.3%, 耐药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均高度耐药, 耐药率均为96.4%。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住RICU时间、留置导尿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抗生素种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 (>48 h) 等因素构成多重耐药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RICU是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集中的特殊病房, 耐药菌发生率较高, 所以务必要制定完善的防控举措, 强化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 避免耐药菌散播, 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慧, 向平超, 郭伟安, 等.RICU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0, 9 (1) :19-22.

[2]汤丽霞, 韦中盛, 龙显科, 等.西南地区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预测因素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 (1) :64-66.

[3]万自芬, 余红, 夏婧, 等.呼吸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菌分布及多重耐药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4, 42 (2) :33-35.

[4]余燕红, 陈影, 陈少华.小儿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12) :76-78.

上一篇:钛板固定下一篇:突发饮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