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细菌

2024-06-25

多重耐药细菌(共8篇)

多重耐药细菌 篇1

研究表明, 各医院重症监护室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出现频率和病原菌耐药性逐年升高已成为目前ICU所面临的重要感染问题[1,2]。近几年, 医院感染中多重耐药菌是比较常见的病原菌, 对患者健康以及医疗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3]。为减少多重耐药菌在医院中的传播, 并对其做进一步的控制, 使医护人员更加重视多重耐药菌, 避免感染的情况, 加强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耐药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与分析多重耐药菌的具体分布状况,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4月—2011年3月住我院重症监护室56例患者的448例标本, 送我院细菌室进行分离, 检测出381株病原菌。其中多重耐药菌288例。取监护室患者肺部感染痰标本, 作为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的菌株。

1.2 方法

1.2.1 仪器选取

本次细菌鉴定所采用的设备是由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生产的VITEK-2compact细菌自动监测仪。

1.2.2

接种培养基, 放置CO2培养箱、普通培养箱, ≤35℃孵育18~24h, 药敏的常规试验应用配套的AST-GN09、AST-GP67卡。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质控菌株。所得结果根据药敏试验标准断。

2 结果

2.1 病原菌情况

在分离出的381株病原菌中, 排列前3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是医院感染菌的主体。监护室病原菌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2.2 药敏试验结果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于头孢噻肟、氨苄西林、美洛配能以及氨曲南等均能产生100.0%的耐药性;对左氧氟沙星能产生84.2%的抗菌活性;对复方磺胺能产生89.5%的抗菌活性。对于复方磺胺, 亚胺培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以及舒巴坦都能产生100.0%的耐药性;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为93.5%;对美洛配能的耐药性为95.3%;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能产生100.0%的耐药性。在敏感性方面, 对他唑巴坦所产生的敏感性为77.4%;对四环素所产生的敏感性为95.2%;肺炎克雷伯菌对美洛配能于亚胺培南能产生100.0%的敏感性。本研究中, 重症监护室所分离出来的288株多重耐药菌, 根据阿米卡星的有关抗菌活性, 对于头孢唑啉、阿莫西林以及四环素所产生的耐药性均为100.0%;他唑巴坦以及哌拉西林的耐药性均为69.4%;庆大霉素的耐药性为78.8%;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96.5%。

3 讨论

美国国家医院监测系统 (NNIS) 的资料显示, 检出革兰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 的肠杆菌科细菌概率增加的较为明显,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有26.4%的耐药率,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有36.8%的耐药率[4]。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控制, 同时在专项方面对多重耐药菌加强监测, 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在临床中定时的公布并做相应的反馈, 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进行指导, 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多重耐药菌发生感染的情况。除此之外, 要采取有效的隔离以及消毒, 这也是减少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途径。泛耐药菌以及多重耐药菌是备受重视的问题, 在2000—200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中, 对于亚胺培南, 在美洲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81%~96%, 欧洲70%~96%, 亚洲74%~98%[5,6]。规范诊疗操作的同时提高安全性, 做好预防工作, 能使医院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及预防。机体免疫力低下者较易感染多重耐药菌, 除此之外, 在临床中, 抗生素以及激素使用的较为普遍, 这就造成了大部分患者都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在重症监护室中, 分离病原菌的结果显示, 铜绿假单胞菌所占的比例较多。对于万古霉素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比较好, 在对5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中没有耐药菌株, 但是对于其他的抗生素菌, 具有较高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有着复杂的耐药机制, 对许多药物都有耐药性, 耐药的路径主要为生物保护膜的产生[7,8,9]、膜屏障的排出、蛋白结构以及菌体功能的改变, 能将抗菌药物的作用避开, 在机体中产生修饰酶或者是灭活酶。铜绿假单胞菌属于致病菌的一种, 如果患者的免疫力降低, 就容易演变为感染。

临床住院患者一旦出现机体免疫力低下, 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侵入性操作, 大量、长期的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多重耐药的主要因素, 所以在针对患者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 要做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多与主治医师进行沟通, 减少不必要的经验性用药, 不能擅自地使用大量各种广谱、超广谱类抗生素。由医政部门带头, 成立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领导小组, 由各有关行政科室和专家联合参与, 控制临床抗生素在总药物使用率中的比例, 对耐药菌的产生最大可能的控制, 避免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部进行传播。与此同时, 大力提高医护人员对耐药菌在院内引起交叉感染的认知程度,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卫生的相应依从性, 确保无菌操作规程的严格实施, 加强相应陪护人员的培训及相关管理, 将环境卫生等基础工作进一步落实, 可有效控制临床耐药菌在医院产生的感染率, 也对预防交叉感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星军, 李艳, 刘敏, 等.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的回顾性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2) :22-24.

[2] 朱爱萍, 朱彦, 王新民, 等.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措施[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 (20) :175-176.

[3] 范虹, 李彦锋.多重耐药菌监测与医院感染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3) :298-299.

[4] 唐丽洁, 黄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院内感染引发脓毒症10 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11 (3) :133-135.

[5] Ambrose PG, Owens RC Jr.New antibiotics in pulmonary and criticalcare medicine:focus on advanced generation quinolones cephalosporins[J].Resp Crit Care Med, 2010, 10 (1) :17-19.

[6] 糜琛蓉, 张祎博, 杨莉, 等.外科重症监护室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5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1, 13 (3) :122-124.

[7] 肖永红, 王进, 朱燕, 等.Mohnarin2008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6) :2377-2383.

[8] 郭普, 乔艳, 钟政荣, 等.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及碳青酶烯酶基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7) :907-909.

[9] Kollef MH.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s a research laboratory: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J].Surgical Infections, 2006, 10 (12) :144-146.

多重耐药细菌 篇2

姓名:单位:科室:

一、单选题

1、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常呈现()

A短暂性 难治性 B 单一性 易治愈 C 复杂性 难治性

2、临床科室应根据感染相关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A细菌鉴定结果、耐药监测结果B 患者体征、医疗经验 C细菌鉴定结果、医疗经验

3、耐药菌控制和感染相关细菌耐药性监测会议商榷每()一次

A 一季度 B 一年 C 半年

4、以下属于常见多重耐药菌的是()

A B-lactanase、CRE B ESBLS、HLAR C MRSA、VRE

5、多重耐药菌是指对()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

A 一类以上 B 两类或三类以上 C 两类以上

二、判断题

1、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应进行房间隔离,使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及所有物品应专人专用,专人护理,做治疗时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接触病人后严格落实手卫生。()

2、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住过的房间不需要经过终末消毒便可继续使用。()

3、多重耐药菌病人使用过的器械应专门标明,做双消处理后方可使用,用过的被、褥、被服等要标明,装黄色垃圾袋双消处理,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拖擦。()

4、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范围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酶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多重耐药结合分枝杆菌。()

5、对于短时间内发生在同一病区的超过一例同种同源的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未必要上报相关管理部门。()

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培训试卷

一、单选题

1、C

2、A

3、C

4、C

5、B

二、判断题

1、√

2、╳、√

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篇3

1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是指致病性的微生物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 耐受多种不同的抗微生物药物, 主要是耐受抗生素, 也包括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以及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消除病原微生物的化合物[2]。2011年, 欧洲疾控中心和美国疾控中心组成了一个国际专家组[3], 该专家组旨在创建一套国际标准化的术语用以在获得性耐药的文件记载中描述所有能引起临床感染和易于产生多重耐药性的细菌,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肠杆菌科 (除了沙门氏菌和志贺氏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

2 多重耐药机制

2.1 基因缺失

病原性细菌获得外源基因是许多细菌获得耐药性的基础。消除抗生素作用的一种更极端的机制是去除药物靶点, 但由于药物靶点通常是必需基因, 所以这种现象可能很罕见。Török等[3]研究发现一种由革兰阴性杆菌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中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的缺失而引起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他啶耐药性的新机制。

2.2 生物质膜的影响

Thornton等[4]模拟血流动态环境考察肺炎克雷伯菌在其中的生长, 探究生理流体的剪切力对肺炎克雷伯菌多细胞聚集物生长以及耐药性产生的影响。研究者将野生型、O-抗原突变型以及荚膜突变型的肺炎克雷伯菌置于Taylor-Couette流体槽的肉汤培养基中培养, 测定了在该仪器中形成的聚集体的粒径分布和抗生素抗性, 也测定了静脉注射该聚集体在老鼠血流中的存留能力, 发现在生理剪切力环境下生长的细菌具有一种介于浮游状态和生物质膜状态之间的具有增强抗生素抗性的中间体型, 揭示了生物质膜的形成对微生物耐药性的影响。

2.4 核糖开关

Jia等[5]在耐药性病原菌中首次发现了一种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调控的新型“核糖开关”, 该“开关”对控制此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重大作用。大部分的核糖开关是能通过结合小分子代谢物调节基因表达的调节性RNA。该核糖开关是位于耐药性基因的前导序列, 耐药基因编码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 (AAC) 和氨基糖苷腺嘌呤转移酶 (AAD) 对药物进行修饰产生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摘要:随着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 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出现了多重耐药性, 成为医学药学研究者的一大难题。本文综述了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及其耐药机制, 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抗生素

参考文献

[1]Boucher HW, Talbot GH, Bradley JS, et al.Bad bugs, no drugs:no ESKAPE!An update from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America.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48 (1) :1-12.

[2]Hernández-Sarmiento JM, Martínez-Neqrete MA, CastrillónVelilla DM, et al.Thin layer agar represents a cost-effective alternative for the rapid diagnosis of 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Rev Salud Publica (Boqota) , 2014, 16 (1) :90-102.

[3]Trk ME, Chantratita N, Peacock SJ.Bacterial gene loss as a mechanism for gain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Curr Opin Microbiol, 2012, 15 (5) :583-587.

[4]Thornton MM, Chung-Esaki HM, Irvin CB, et al.Multicellularity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Klebsiella pneumoniae grown under bloodstream-mimicking fluid dynamic conditions.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206 (4) :588-595.

多重耐药细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收住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158例患者, 其中男82例, 女76例;年龄24~88岁, 平均 (51.2±8.5) 岁;住院时间2~95 d, 平均 (23.5±4.8) d;计算每例患者入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时的APACHEÒ评分为7~49分, 平均 (23.7±7.5) 分。共分离出病原菌232株, 其中多重耐药菌160株。

1.2 抗生素使用情况:

158例患者都使用三代头孢抗生素72例使用四代头孢抗生素, 54例患者使用碳青酶烯类 (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 。当中应用1种抗生素16例, 2种抗生素52例, 3种抗生素42例, 先后使用4、5、6种抗生素分别为22、16、4例。

1.3 有创操作情况:

气管切开6例, 气管插管76例, 有创机械通气82例, 留置胃管128例, 留置导尿90例, 深静脉置管116例, 热稀释法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8例。记录患者留置胃管、导尿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1.4 方法:

采用WHONET5.6回顾性分析我院收住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情况, 对160例多重耐药患者及72例非多重耐药患者进行多重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中, 所有标本送检细菌室后立即进行常规分离,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半自动鉴定仪进行鉴定, 所有菌株均按照该菌的鉴定要点自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 试验结果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的标准 (2011年版) 。多重耐药菌的判断以2011年卫生部颁发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为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描述, 计量资料用 (±s) 描述。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筛查出可能的危险因素,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耐药情况:

多重耐药菌分离出160株,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36株, 鲍曼不动杆菌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2%、35.3%和38.9%;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83.3%, 耐药率高。鲍曼不动杆菌仅仅对复方磺胺、亚胺培南较为敏感, 耐药率分别为35.7%及53.6%。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均高度耐药, 耐药率均为96.4%。见表1。

2.2 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分析:

对9种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其中住RICU时间、留置导尿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抗生素种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 (>48 h) 等因素构成多重耐药危险因素, 见表2。

3 结论

细菌耐药性的因为细菌基因突变而产生的, 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是其产生的关键因素。在广谱抗菌药物逐渐被广为运用期间, 细菌的耐药性也逐渐出现递增且以多重耐药情况出现。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的重症病房, 患者的病症通常较为严重, 基础疾病多, 身体免疫力较差, 长时间采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继发真菌的感染率快速提升。随着患者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的延长, 受感染的概率也随之提升, 侵入性操作的发生, 会将外部细菌带入人体内, 进而造成外源性感染。因此, 了解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主要耐药菌的耐药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 对预防和控制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有较大的作用。

本研究对158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分析, 耐药情况结果显示, 多重耐药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仅仅对复方磺胺、亚胺培南较为敏感, 耐药率分别为35.7%及53.6%;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2%、35.3%和38.9%, 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83.3%, 耐药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均高度耐药, 耐药率均为96.4%。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住RICU时间、留置导尿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间、抗生素种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 (>48 h) 等因素构成多重耐药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RICU是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集中的特殊病房, 耐药菌发生率较高, 所以务必要制定完善的防控举措, 强化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 避免耐药菌散播, 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慧, 向平超, 郭伟安, 等.RICU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0, 9 (1) :19-22.

[2]汤丽霞, 韦中盛, 龙显科, 等.西南地区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预测因素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 (1) :64-66.

[3]万自芬, 余红, 夏婧, 等.呼吸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菌分布及多重耐药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4, 42 (2) :33-35.

[4]余燕红, 陈影, 陈少华.小儿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12) :76-78.

多重耐药菌监测与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耐药性,监测

临床上发生病原菌多重耐药甚至是泛耐药, 是提高医疗质量, 保障患者安全所面临的难题和最大的挑战, 目前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的病原菌, 已有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医院感染暴发的报道,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 为临床提供治疗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 分离出的MDROs进行统计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送检的痰液、血液、脓液等分泌物样本做细菌培养。

1.2 菌株鉴定与药敏检测

细菌培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进行, 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英国先德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

1.3 MDROs判定标准

指对临床使用的>3类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病原菌。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分布

2011年1月-2013年12月共分离出MDROs195株,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29株, 占14.87%;革兰氏阴性菌166株, 占85.13%。在革兰氏阳性菌中, MASA占100%。革兰氏阴性菌中大肠埃希氏菌占61.45%, 克雷伯氏菌占23.49%, 鲍氏不动杆菌7.23%, 假单胞菌占0.60%, 其他占4.82%结果见表1。MDROs可见于各种临床标本, 包括痰、尿液、分泌物、血液等。主要部位:分布在呼吸道、泌尿道及各种分泌物中。科室分布:其中ESBLs141株, MA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29株,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2株, 多重耐药假单胞菌5株, 其他 (阴沟肠杆菌、摩根氏摩根菌) 8株。

2.2 药敏试验结果

大部分MDROs耐受>10种常用抗菌药物, 革兰氏阴性MDROs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见表2, 革兰氏阳性MDROs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见表3。

2.3 MDROs临床情况和易感因素

195株MDROs感染者中, 156例住院>2周, 119例使用>2种广谱抗菌药物7d。114例接受过气管插管, 49例应用呼吸机, 42例有静脉留置注射针或导管, 6例死亡。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 多重耐药菌株195例, 其中革兰氏阳性多重耐药菌占14.87%;革兰氏阴性菌占85.13%, 革兰氏阴性菌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是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MRSA和多重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 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1]。这类常见耐药菌分布来看, 主要为泌尿外科、普外科、内分泌科。这些病区的患者大多使用了广谱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多、免疫力低下, 易并发感染。长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或多次、多联、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诱导产酶菌株的产生[2]。

从多重耐药菌分布来看,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是检出率最高的革兰氏阴性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次之, 从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两种细菌对三代头孢耐药率达74%以上。据有关文献报道, 一旦确定为产ESBLs菌株, 应立即停止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 及单环酰胺类抗生素 (氨曲南) 进行治疗。对付产ESBLs菌株, 目前最有效的抗生素为碳青霉烯类 (泰能) , 其次, 头孢西丁及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剂、氨基糖甙类部分有效。对泌尿道感染可选用呋喃妥因。ESBLs的基因位点位于质粒上, 具有水平转移的传播能力, 可加大ES-BL细菌的扩散。会在患者和医院之间及不同菌株间相互传播, 导致临床高死亡率及高比率持续性定殖, 应重视产ESBLs的监测, 控制其在医院内扩散与流行[2]。

鲍氏不动杆菌在我院分离的革兰氏阴性多重耐药菌中居第二位, 它属于条件致病菌, 具有很强的医院内流行病学特性, 从统计资料来看, 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氨曲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达100%, 其耐药形势非常严峻。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高度敏感, 耐药率为0, 但是对四环素、呋喃妥因、诺氟沙星耐药率有所上升也达20%。与其他文献报道有所不同[2], 可能与我院频繁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不同所致。碳青酶烯类药物是治疗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首选药物, 然而, 对碳青酶烯类不敏感的鲍氏不动杆菌也开始出现, 其多药耐药和全耐药的问题, 使临床感染控制工作十分棘手, 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十分有限, 如何通过合理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 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延缓耐药性的产生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多重耐药菌中重要的致病菌, 我院3年来革兰氏阳性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为14.87%, MRSA占100.00%, 与其他文献报道有所不同。从统计资料来看MRSA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诺氟沙星高度敏感, 耐药率为0, 对氯霉素、加替沙星、奎奴普汀、利福平的耐药率<28%, 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均>57%,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临床情况选用这些药物。若盲目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不仅会延误患者治疗而且易造成耐药基因在细菌间传播、耐药菌株在医院内扩散。本组实验资料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 说明目前万古霉素仍是治疗MRSA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 但为避免或延迟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的出现, 临床上应严格控制使用万古霉素, 而不应把万古霉素作为预防和常规治疗葡萄球菌属感染的首选药。

本调查表明, MDROs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不容乐观, 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表明其传播的速度令人震惊, 治疗上已成为棘手的问题。MDROs感染易感因素主要有住院时间>15d、年龄大、使用各种抗菌药物>7d、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各种有创操作及留置导管等。提示在医疗活动中尽量减少易感因素的使用, 特别是抗菌药物的慎重使用, 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限制使用, 重视病原学检测, 建立多重耐药监测, 耐药菌预警机制等, 对MDROs感染者和定植者实行隔离措施, 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可以明显减缓MDROs菌的扩散和流行。

参考文献

[1]刘小华, 温善华, 吕志英, 等.2009-2010年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染学杂志, 2010, 21 (23) :5080-5082.

多重耐药细菌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为2008年8月—2013年9月我院临床送检的各种感染性标本中检出, 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脓液、伤口分泌物及腹水等。

1.2 检测方法

菌株分离培养、鉴定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病原微生物的鉴定程序进行操作, 按CLSI纸片扩散法 (K-B法) 进行试验操作及结果判读。抗菌药物纸片阿米卡星、头孢他啶、氨曲南、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及M-H琼脂粉购自英国Oxiod公司, 均在有效期内使用。质控菌株为ATCC27853, 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2 结果

2.1 标本来源

在140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 痰液分离94株 (67.14%) , 脓液及分泌物29株 (20.72%) , 腹水12株 (8.57%) , 其他5株 (3.57%) ;分离的14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ICU病区49株 (35.00%) , 呼吸科31株 (22.14%) , 烧伤科23株 (16.43%) , 神经内科14株 (10.00%) , 其他病区23株 (16.43%) 。

2.2 耐药性监测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性最高, 达45.00%, 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 均为7.86%。见表1。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阴性非发酵杆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在人体呼吸道、皮肤及肠道等部位均有存在, 当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时, 可侵入人体血液、呼吸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引起内源性感染或交叉感染的发生。研究显示[2], 铜绿假单胞菌居于各种感染性病原菌的首位, 且具有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性。近年来, 由于激素、广谱抗生素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和不规范使用, 使其耐药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导致大量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易造成患者抗感染治疗的失败。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 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非单一因素所致, 往往是几种机制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其耐药机制主要包括[3,4]: (1) 外膜蛋白的突变或缺失使抗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而产生耐药。 (2) 通过产生抗菌药物活性酶使药物的失去抗菌活性。 (3) 通过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结构而逃避抗菌药物的作用。 (4) 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可抑制和阻止巨噬细胞、抗菌药物泵入生物被膜中杀灭病原微生物。本文结果显示, 铜绿假单胞菌在痰液标本中检出率较高, 占67.14%;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发于ICU、呼吸科及烧伤病区, 占总感染率的73.57%。由于这些病区多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烧伤及创伤患者, 其机体免疫力较低, 且部分病例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 加之大量应用激素及广谱抗菌药物, 造成患者菌群失调而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同时也提示, 呼吸道、创伤、胸腹腔及中枢神经系统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高发部位, 医护人员应重点防范这些部位感染的发生。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性最高, 达45.00%, 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 均为7.86%。因此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

综上所述, 为有效控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 以切断感染的传染链, 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从而有效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避免多重耐药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贾淑芳, 袁璐, 刘书蓉, 等.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与耐药性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6) :1268-1269.

[2]沈培奇, 邵永生.357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0) :1316-1317.

[3]刘京平, 孙恒彪, 刘鹏飞, 等.2010~2012年553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8) :979-980.

多重耐药细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共分离细菌638株, 其中MDRO 58株, 同一患者相同菌株且耐药谱相同按1株计算。

1.2 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

2 结果

2.1 MDRO的检出率与构成比

2012年1月—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共1 580例次, 共检出病原菌638株, 其中MDRO 58株, 占分离菌株的9.09%。见表1。

2.2 耐药菌的科室分布与构成比 见表2。

2.3 耐药菌的感染部位与构成比 见表3。

3 讨论

3.1多重耐药菌 (MDRO) , 是指对3种或3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目前,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病原菌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明显的差异[1], 因此进行临床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分析, 可为医院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的重视, 减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2012年我院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占分离菌株的9.09%, 高于郭子云报道的8.48%[2];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检出率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3株 (39.66%) , 肺炎克雷伯菌15株 (25.86%) , 洛菲不动杆菌5株 (8.62%)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已成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其产生主要是由于临床大量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特别是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所致。值得关注的是多重耐药洛菲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呈上升趋势, 文献报道[3]洛菲不动杆菌的分离率明显高于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率严重, 病死率高, 是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另外铜绿假单胞菌8株 (13.7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萄萄球菌 (MRSA) 7株 (12.07%) 也呈上升趋势, 提示多重耐药菌与医疗环境、诊疗手段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密切相关。

3.3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高危科室为ICU, 与古东东等[4]报道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相符, 其次为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这些科室的患者多病情危重, 常伴有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留置引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管等侵袭性操作和手术等原因, 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级别较高, 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 特别是下呼吸道感染。

3.4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 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密切关注耐药菌的变化趋势, 根据病原学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控制预防性用药, 加强环境清洁和器械消毒, 严格医务人员手卫生, 发现感染隐患及时采取干预控制措施, 以减少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及蔓延。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为临床治疗和控制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12月住院患者的各类标本进行细菌检测和耐药菌分析。结果 638株病原菌中多重耐药菌 (MDRO) 58株, 占分离菌株的9.09%;检出率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3株 (39.66%) 、肺炎克雷伯菌15株 (25.86%) , 铜绿假单胞菌8株 (13.79%)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7株 (12.07%) , 洛菲不动杆菌5株 (8.62%) ;感染高危科室为ICU, 其次为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 (62.06%) 为主。结论 多重耐药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及蔓延。

关键词:细菌,多重耐药,感染,监测

参考文献

[1]黄娥, 范文, 段六生.荆门市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 :369-370.

[2]郭子云.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7 (5) :389-390.

[3]甘丹.重庆地区老年人洛菲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耐药性变迁[J].重庆医学, 2009, 38 (7) :808-810.

临床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筛选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就诊的362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的病理资料为研究样本。其中男241例,女121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68.24±11.32)岁;住院时间9~127 d,平均时间(53.56±17.82)d。患者和家属均被告知参与本次研究。医院增设监护组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护。

1.2 方法

通过分析患者感染原因和类型,进行患者痰液、血液、尿液等样本的收集和分离。对于含病原微生物的样本进行分离和培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鉴定病原微生物种类和菌落族群。采用肉汤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对菌落形态进行记录,并且进行菌落计数。采用药物敏感性试验进行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检测。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分布

从362例患者的样本中分离的818株菌落标本,其中痰液594株,占比72.6%;尿液67株,占比8.2%;血液65株,占比7.9%;分泌物44株,占比5.4%;脑脊液7株,占比0.9%;其他体液41株,占比5.0%。

2.2 药物敏感性

对筛选获得的1020株耐药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发现,青霉素敏感菌8株,敏感率0.78%;阿莫西林敏感菌81株,敏感率7.94%;头孢噻圬敏感菌118株,敏感率11.57%;庆大霉素敏感菌41株,敏感率4.02%;诺氟沙星敏感菌44株,敏感率4.31%;环丙沙星敏感菌59株,敏感率5.78%;红霉素敏感菌42株,敏感率4.12%;克林霉素敏感菌154株,敏感率15.10%;复方新诺明敏感菌473株,敏感率46.37%。

3 讨论

抗生素的滥用是新世纪重要的医学难题。当细菌发生变异而对以前可以治疗感染的抗生素耐药时称为抗生素耐药[4]。耐药性的出现,在微生物演化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病原菌等微生物对于环境改变的一种适应,具体来说,由于随机突变导致的耐药性无规律分布于细菌种群中,但在外界大量抗生素等药物的选择下,无抗性的菌株被药物杀死而淘汰,有抗性的菌株得以保留,因此其子代菌株都带有耐药性,从而导致整个族群向耐药方向的进化。耐药菌的出现增加了感染性疾病治愈的难度[5]

微生物多重耐药的定义是一种微生物对≥3类抗生素同时耐药,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如泛耐鲍曼不动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及磺胺类等多种常见抗生素耐药。对于同一种微生物和肿瘤细胞而言,耐药性与敏感性是相对的,耐药性增强,敏感性则会降低,耐药性的程度一般可用某种特定药物对于微生物的最低抑菌浓度来衡量。一般微生物的耐药性通过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来控制和传递,有些微生物对于某些药物有着独特的耐药性,这是由于其特殊结构导致。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的许多革兰阳性菌株有着荚膜结构,对于多数药物有着一定的保护和防御作用,这加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这种现象在临床上被称为天然不敏感性。而对于许多不具备天然不敏感性的致病菌,其耐药性的出现往往都是临床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导致。对于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治疗有许多国际指南,包括在全球临床医师中极富影响力的《桑福德康微生物治疗指南》在内,均首选万古霉素进行治疗。但是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报道发现对万古霉素有耐药性的菌株[6]。耐药性的传递一般都是通过染色体或质粒传导,大多数的抗性都是通过质粒来编码,如何消除质粒对于耐药性的影响也是当今的研究热点。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可有多种,对于不同的药物作用机理,可以进化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产生新的代谢通路来回避代谢扰乱药物的干扰,或者产生药物讲解酶来分解药物,也可以改变细胞通透性来减少对于药物分子的运输。而在临床中的观测结果表明,往往是多种作用机理一起生效。如今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世界性医学难题。

本次研究通过收集选取362例感染耐药菌株患者的病理资料,通过取样培养和微生物学检验等方法评价医院临床感染事件中多重耐药菌的标本分布和耐药性。从结果可见痰液提取菌株最为丰富,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部位主要来自呼吸系统;高感染性菌株对于以青霉素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着普遍的抗性,临床形势不容乐观。

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在职教育,通过岗位培训来增强医务人员对于药物机理和病原微生物耐药性产生的认识,从而从根本上缓解不断上升的细菌耐药性,此外,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的建设也刻不容缓,通过制度建设来约束抗生素的滥用,加强建立细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加速新型抗生素的研制都有助于解决耐药性问题。对于广大医疗工作者而言,要加强对于传染源对于易感人群的隔离,对临床高传染性耐药菌株的生长和感染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对于已感染耐药菌株的患者应给予多种抗生素充足剂量的治疗,以防止其耐药性的进一步加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需要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观念教育。

参考文献

[1]谢建英,沈岚,朱玲仙.小儿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监测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5):1085-1086.

[2]杨俐,李晓红,尹俊辉,等.多药耐药菌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48-650.

[3]张淑敏,朱熠,陈旭,等.三级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监测数据分析及干预措施评价.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659-1661.

[4]王勇,潘磊,薛文英,等.某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2492-2494.

[5]牛家兰.基层医院多药耐药菌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效果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6):5-6.

上一篇:典型相关性分析下一篇:计算机辅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