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协作机制(共12篇)
多重耐药菌协作机制 篇1
多部门共同参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合作制度
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医院设立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小组,由分管院长负责,成员为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检验科、药剂科及主要临床科室主任组成。本着加强各部门间在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管理工作时的统筹运作和协调联动,医院制定了此协作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多部门协作工作在分管院长领导下、由医务科统一协调管理。
二、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中,检验科、院感科、临床、药剂科各自职责明确。发现耐药菌感染,检验科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和相关的临床科室,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后再发出;院感科做好记录并到临床科室与科主任和护士长沟通,指导临床科室落实防控措施;药剂科指导合理用药。
三、临床科室: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 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臵在 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在患者的医嘱中也注明多重耐药菌,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 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 耐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 管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 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 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四、药剂科
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统计分析(细菌室 协助完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统计分析(细菌室协助完成)。
5、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详实。
6、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考核机制。
7、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8、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五、细菌室: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床科室和感染办(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
3、每季度公布ICU、呼吸科、儿科等重点科室前五位的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率。
4、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5、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六、医院感染办公室:
1、接到细菌室的报告后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2、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甚至处罚,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3、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包括围手术期)、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4、制定培训计划,并不定期以各种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和微生物检验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进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有追踪总结,通过耐药菌感染率体现防控的有效性,资料详实。
5、每半年召开一次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多部门协作联席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医院病原体检出与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医院感染病人的微生物检测情况;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指标提出不同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预警、警告、限制等;院感科对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防控改进建议等;临床科室提出具体执行环节的困难和建议等。
6、通过多科室的共同协作,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大同县医院感染办
2013年6月
多重耐药菌协作机制 篇2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模式,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
有关研究显示, 近年来抗菌药物不断开发、研究, 越来越多的新型抗菌药物被应用于临床上并取得了卓越效果, 然而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也由此增长[1]。本研究将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对多重耐药菌 (MDRO) 医院感染控制率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培养为MDRO的住院患者67例和医务人员33名为研究对象。本组对象耐药菌包括耐万古霉素场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等。
1.2 管理方法
(1) 建立MDRO感染控制小组:医院在确定MDRO患者培养结果后立即建立MDRO感染控制小组, 针对患者的临床药学、护理、感染、检验、培养等多项内容选择针对性的小组成员, 确保小组成员具有高深的理论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医院针对MDRO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标准、检验流程等一系列内容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内容, 加强预防性管理标准条例的建立及应用, 针对预防管理标准的实践、考核、改进等进行定期会议, 确保感染控制管理标准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改进。 (2) 加强MDRO感染宣传应用:医院在整个院内范围加强对MDRO感染控制的宣传与应用, 确保各个科室医务人员均知晓预防感染的重要性, 针对各个科室的医疗环境、设备仪器、流程规则、抗菌药物、消毒隔离等内容的实施进行定期检验, 发现问题后立即整改, 确保医务人员能够了解标准、实践标准。 (3) 实施MDRO预防控制考核:医院针对MDRO感染控制的措施、方案、内容、禁忌等多项内容制定针对性的考核措施, 结合院内实际情况要求医务人员陈述当前感染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确保医务人员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医院还应该针对医务人员的实际流程进行抽考, 保证考核结果准确、公平。
1.3 观察指标
统计标准实施半年后医务人员卫生规则依从性以及患者MDRO感染情况, 并与规则实施前进行对比[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卫生规则依从性
实施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度为93.9% (31名) , 接触隔离措施依从度为90.9% (30名) ;实施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度为48.5% (16名) , 接触隔离措施依从度为66.7% (22名) 。实施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患者MDRO感染情况
实施管理标准前本组对象MDRO感染者65例, 感染率为5.81次/万住院日;实施后MDRO感染者31例, 感染率为3.22次/万住院日, 实施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多重耐药菌即为具备多重耐药性能的病原菌, MDRO的出现对患者治疗效果有非常密切的影响, 严重者直接导致患者死亡。预防、控制患者MDRO感染对提高医院管理秩序正规性、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重要价值[3]。
多学科协作模式即综合多个学科的力量完成各项事务的管理。将其应用在MDRO患者感染控制工作中, 能够凭借对药学、护理、感染、检验、培养等不同学科成员的组织达到全方位控制、预防患者MDRO感染的目的, 同时凭借对医务人员在MDRO患者各项治疗流程内容的规定建立达到宣传、应用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后, 医院医务人员卫生规则依从性提高且患者MDRO感染率明显下降, 证明多学科协作模式能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六亿, 贾会学, 贾建侠, 等.综合医院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0) :4306-4307.
[2]孙吉花, 于苏国, 陈晓琳, 等.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及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7) :2639-2641.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3
【中国分类号】11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68-01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机体菌群失调而引起内源性感染增加及耐药菌的产生。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对我科一年来共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了有效隔离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院内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发生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及病人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1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2~70岁,多处骨折8例,开放性伤口9例,骨髓炎l例。所有感染病人伤口分泌物均送病原学培养,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耐药菌株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9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大肠埃希菌3例。
2处理措施
2.1
制定耐药菌病人处置流程科室制定多重耐药菌病人的处置流程并组织学习,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掌握,同时对科室保洁人员也进行培训。
2.2隔离措施
2.2.1
当收到检验科微生物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医生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科,并通知当班护士,将病人转置单人间病房,如果没有单间则安排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同一房间,或与其他患者严格进行床边隔离,但有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医生必须尽快通报相关医护人员患者已进入隔离病室或采取的隔离措施。
2.2.2在病人一览表,床牌及病历夹上粘贴醒目的接触隔离标示。
2.2.3保持病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地面物表每天2次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抹布拖布专用,用后消毒晾干备用。
2.2.4专人进行治疗护理,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及粪便时,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完成操作后,脱去手套和隔离衣放入专用垃圾袋。
2.2.5严格执行手部的卫生规范,医疗护理操作前后,脱去手套后及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治疗车及病人床旁均放置速干手消毒液,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手消毒。
2.2.6病人使用的各类物品专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等不能共用。其他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用后必须清洗和用1000m/L含氯消毒剂消毒。
2.2.7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连续3次培养结果阴性,每次间隔时间大于24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解除隔离和出院均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2.3心理护理 患者进入隔离病房,减少了与家人的接触,使患者感到无助,恐惧。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治疗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及时判断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与心理关怀与支持。与患者家属在探视时间内按照医院规定和探视要求进行探视,并给与患者足够的关怀与理解,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4饮食护理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指导患者健康饮食,每餐为患者订制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注意色香味,提高患者食欲,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5加强家属的相关知识宣教,探视人员进入病房时,必须穿隔离衣,戴帽子。离开时要进行手部消毒。
3护理体会
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治需要多学科的重视与参与,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提前干预,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监督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防止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院内爆发流行。
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 篇4
一、多重耐药菌(MDRO)
主要时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的有耐甲氧金黄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肠杆菌(CRE),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S),多重耐药/泛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临床科室要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液,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以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1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
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
3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后; 4摘手套后。
(二)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放置隔离病房,应在门上悬挂接触隔离标识,控制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头卡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采取床边隔离措施。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先诊疗护理其它病人,将高度疑似和MDRO感染病人的诊疗护理操作安排在最后进行
4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专人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严格执行无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创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与病人或其环境有大面积接触或病人有大便失禁等情况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对于直接接触患者的诊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人专用及时消毒,其它不能专人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9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微量输液泵等医疗仪器的面板或旋钮表面。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患者床栏,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应当每天进行擦拭消毒,抹布等用具应专用,使用过的抹布,拖布等必须消毒处理。
10锐器放置在锐器盒中,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在黄色垃圾袋中按医疗废物处置。
11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各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多重耐药菌实施监管与改进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我院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执行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的各项措施,重点加强接触防护,手卫生规范,强调医务人员要认真做好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防护措施,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一.存在问题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诊疗。
2.对于非急诊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未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3.个别病区工作人员不熟悉隔离控制措施。
二.整改措施
1、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计算机键盘及鼠标、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等采用适宜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发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增加清洁和消毒次数。解除隔离时终末消毒病室及患者使用的器具物品。
3、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接触患者用过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摘手套后以及从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效果评价
1.医护人员对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按照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佩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多重耐药菌讨论pdca 篇5
讨论时间:2015年4月9日 参加人员签字:
多重耐药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任医师:我科2015年1—3月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6例,其中切口感染3例,社区感染3例。感染细菌鲍曼不动菌3例,感染率较同期偏高。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我们均及时上报科主任及护士长及感控科,立即填写院感系统多重耐药报告卡,根据药敏使用敏感抗生素,对病人接触物品及排泄物消毒,隔离,并注重手卫生。我科出现3例感染。1022床江某是一位髂骨骨折术后,患者术后出现高热,切口引流不畅加之术后白蛋白(28克)较低,贫血(96克),抵抗力下降,考虑血肿继发感染。洪某是一位全髋置换术后患者,术后出现高热,同样也有低白蛋白及贫血。我认为预防院内感染需加强如下几条:1.注重手卫生及术中无菌操作。2.注意加强病人支持营养,提高抵抗力。3.术中注重软组织保护,做好无创技术,提高组织抗感染力。希望大家就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及改进方法发表意见。
**主管护师: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我们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我们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我们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我们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护士长:为预防降低切口感染率,我认为术中需做好如下几条: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手术中,液体随时可能浸透布单,污染术野。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吸引,灌注或电凝各种管道,以及无菌敷料在手术操作中经常受到牵拉和触碰,发生移位,造成污染。3.避免不必要的电凝或电烧。电凝或电烧在减少出血的同时,还会造成被烧灼组织的坏死,其为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感染率是正常组织的30倍。4.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关闭伤口前,用2000毫升以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减少细菌定置。5.全层贯穿深筋膜至真皮缝合皮下。减少皮下积血积液。
***主任医师:我们必须注重手卫生,术前备皮,可用氯乙定配纯净水,清洗患处。剃毛需在术前半小时。术中注意无菌操作,保护组织血运,减少不必要组织剥离,减少电刀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
***主任医师科主任:我科2015年1—3月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中切口感染3病例,根据这3例病例分析,我认为需作如下改进:1.减少创口细菌定置。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防止创口污染。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防止移位。3)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大于2000毫升)。2.减少组织损伤,提高组织抗感染力。1)避免不必要的电凝或电烧。2)减少不必要软组织或骨膜的剥离。3)尽可能使用微创方法。3.充分引流,减少死腔。4.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统计资料显示:超量,超时使用抗生素,不能使切口感染率下降。5.注意病人全身情况,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自生抵抗力。
改进措施:
1.术前备皮。可用氯乙定配纯净水,清洗患处。
2.减少创口细菌定置。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防止创口污染。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防止移位。3)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大于2000毫升)。3.减少组织损伤,提高组织抗感染力。1)避免不必要的电凝或电烧。2)减少不必要软组织或骨膜的剥离。3)尽可能使用微创方法。
4.充分引流,减少死腔。5.合理使用抗生素。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理措施 篇6
一、定义: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出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支杆菌等。
二、处理指引及隔离措施: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及时上报院感办。2.单间病室隔离病人(若无条件应当进行床边隔离),床旁、病历和一览表放接触隔离标识。
3.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手卫生、帽子、口罩、薄膜围裙等。4.治疗护理:(1)诊疗用具专用(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1000mg/L有效氯消毒。(2)治疗、护理用物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双层黄色垃圾袋→送医疗垃圾站处理(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3)复用医疗器械→用后不作预清洗,装入双层防渗漏黄色垃圾袋贴警示标识→送供应室。
5.衣物、被服:(1)用后装入双层防漏医用垃圾袋 → 贴警示标识→送洗衣房
2、病人用具(枕头、棉被、床垫)→ 抽真空床单位臭氧消毒30-60分钟。
6.物表、地面:10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抹洗,有明显污染物先用2000mg/L作用30分钟后擦拭。
7.卫生用具(便盆、尿壶):单独使用,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
8.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向其说明多重耐药菌及接触性隔离的概念,控制探视人数,探视时必须更换探视服探视鞋、带好帽子口罩,监督家属接触病人前后需认真正确的执行手卫生。
多重耐药菌协作机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共分离细菌638株, 其中MDRO 58株, 同一患者相同菌株且耐药谱相同按1株计算。
1.2 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
2 结果
2.1 MDRO的检出率与构成比
2012年1月—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共1 580例次, 共检出病原菌638株, 其中MDRO 58株, 占分离菌株的9.09%。见表1。
2.2 耐药菌的科室分布与构成比 见表2。
2.3 耐药菌的感染部位与构成比 见表3。
3 讨论
3.1多重耐药菌 (MDRO) , 是指对3种或3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目前,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病原菌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明显的差异[1], 因此进行临床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分析, 可为医院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的重视, 减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2012年我院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占分离菌株的9.09%, 高于郭子云报道的8.48%[2];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检出率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3株 (39.66%) , 肺炎克雷伯菌15株 (25.86%) , 洛菲不动杆菌5株 (8.62%)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已成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其产生主要是由于临床大量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 特别是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所致。值得关注的是多重耐药洛菲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呈上升趋势, 文献报道[3]洛菲不动杆菌的分离率明显高于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率严重, 病死率高, 是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另外铜绿假单胞菌8株 (13.7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萄萄球菌 (MRSA) 7株 (12.07%) 也呈上升趋势, 提示多重耐药菌与医疗环境、诊疗手段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密切相关。
3.3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高危科室为ICU, 与古东东等[4]报道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相符, 其次为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这些科室的患者多病情危重, 常伴有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留置引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管等侵袭性操作和手术等原因, 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和使用级别较高, 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 特别是下呼吸道感染。
3.4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 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密切关注耐药菌的变化趋势, 根据病原学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控制预防性用药, 加强环境清洁和器械消毒, 严格医务人员手卫生, 发现感染隐患及时采取干预控制措施, 以减少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及蔓延。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为临床治疗和控制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12月住院患者的各类标本进行细菌检测和耐药菌分析。结果 638株病原菌中多重耐药菌 (MDRO) 58株, 占分离菌株的9.09%;检出率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3株 (39.66%) 、肺炎克雷伯菌15株 (25.86%) , 铜绿假单胞菌8株 (13.79%)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7株 (12.07%) , 洛菲不动杆菌5株 (8.62%) ;感染高危科室为ICU, 其次为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肿瘤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 (62.06%) 为主。结论 多重耐药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以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及蔓延。
关键词:细菌,多重耐药,感染,监测
参考文献
[1]黄娥, 范文, 段六生.荆门市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2) :369-370.
[2]郭子云.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7 (5) :389-390.
[3]甘丹.重庆地区老年人洛菲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耐药性变迁[J].重庆医学, 2009, 38 (7) :808-810.
多重耐药菌协作机制 篇8
在抗生素投入使用仅仅70年间,由于非处方药物的大量使用,市面仍然管理不善,家庭小药箱的出现,人们习惯性的用药, 随之细菌就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甚至产生了多重耐药日益严重。现代医院感染的主要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及一些条件致病,当环境条件变化及大量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细菌产生超光普β-内酰胺酶(ESBLs),該酶可以水解青霉素及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编码ESBLs的基因又常于其他耐药基因连接,从而使细菌具有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多重耐药菌的治疗是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且日益严重的临床难题。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爆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带来困难,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及爆发流行,于2007年3月开始进行目标检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2007年3月至今住院病人的感染病人。
1.2 监测资料 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目标检测方案及目标检 测通知单,建立微生物实验室多重耐药菌记录表。
1.3 建立耐药菌监控体系 微生物实验室、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病房(主管医生、护士长)。
1.4 监测方法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确保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能够迅速通知感染管理科感染控制人员,感染控制人员立即通知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立即通知病房(主管医生、护士长)立即采取控制措施。感染管理科感染控制人员收到病房(主管医生、护士长)采取的控制措施的反馈后前往科室检查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2 监测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培训,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3 目标检测功能
3.1 预警功能 可以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趋势。
3.2 监督功能 及时发现科室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不足,及时干预。
3.3 及时提出控制措施功能 目标监测通知单上附有感染管理科建议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以便科室及时准确执行。
4 目标监测结果
至今没有发生由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导致其它病人感染。
5讨论
目标监测是科学的检测方法,长期监测可全面掌握耐药菌株感染的特点,及时控制其感染的发病和流行,便于全院多重耐药菌的分析,具有及时预警功能,有利于尽早采取相应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爆发流行,监督功能在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及时干预,能有效减少医院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即减少医药成本,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值得借鉴与推广。细菌耐药性的出现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临床医师、抗生素研究人员和临床实验室应对其有充分的认识、掌握细菌耐药特性和对策,建立适当的监测方法,及时、准确地检测出耐药菌株及其耐药机制,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以及研究、开发、稳定和高效的抗生素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不恰当使用已导致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种类、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耐药菌引起的感染人数,已占到住院感染患者的30%左右。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相继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来。因此,有专家预言,如果不加以控制,我国有可能率先进入“后抗生素时代”,亦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时代。耐药菌另一个危害是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通过耐药质粒传播。由于新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谱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耐药性经常以多重耐药为特点。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耐药细菌的感染往往使经验性的诊断和治疗难以凑效,从而使得许多感染成为所谓的“难治性感染”,给临床诊断和感染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临床医生重视感染病原学的实验室诊断、监控感染治疗、正确掌握各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了解当前细菌的耐药特点和耐药机制,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及时准确地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并加以正确的解释,同时对细菌耐药性的变迁和某些重点的耐药菌进行长期的监测和分析,将为临床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以及疗效的监测和考核提供很大帮助。
(接第1986页)
[2] 宫梅玲,丛中 大学生抑郁阅读治疗典型案例及对症文献配伍【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2期
[3] 宫梅玲,王连云,亓高生,丛中,孙燕,刘春 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2期
[4] 张晓燕,高定国,傅华 辩证思维降低攻击性倾向【J】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1, 42-51
[5] 郑剑虹,黄希庭 论儒家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230~233
[6] 赖永海主编,尚荣 译注,坛经,中华书局,2010年5月北京第1版
(接第1987页)
本病重在预防,关键是遵循用药安全化原则,面部外用激素时要注意激素的效能及疗程,避免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Harlan[2]1回顾分析了15年的资料,发现使用0.75%氧化可的松与0.5%沉降硫复合洗剂治疗300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无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为安全合理外用激素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方木平.药物面膜联合负离子冷喷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8,17(4):55l一552.
多重耐药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篇9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多重耐药菌协作机制 篇10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
1、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 或 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医院常见的多重耐药有、、、、、等。
3、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再予实施 措施, 隔离标识的颜色是:。
4、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者或定植者,应进行 安置,不能进行单间安置时,应将 感染患者 安置。
5、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时,应于 填报“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卡”给院感办,若发生院内感染,须同时上报。
6、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应及时进行。
7、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并进行。
8、抗菌药物分级为、和。
9、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应医院应,根据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10、医院应从、、、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多选题
1、早期发现MODR须加强检查、严密监测的高危人群包含:()A、外院转入者。B、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
C、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者。D、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2、MODR感染病例报告正确的是:()
A、散发病例,24小时内填MDRO感染病人个案管理记录表上报院感科。B、3例或以上(感染病例在流行病学上如时间、空间和病人间有相关性),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
C、确定为医院感染者,医生必须24 小时内在信息系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D、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应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4、MODR医护人员的防控措施()
A、严格执行手部卫生规范。
B、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时应戴手套。C、戴口罩、面罩、护目镜:患者飞沫可能喷溅到面部时。D、穿隔离衣:为病人诊疗护理操作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
5、预防和控制MODR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正确的是:()
A、医院内感染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前,要先留取标本送培养.B、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C、当病区出现多重耐药菌株,检查其他患者所用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停用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D、治疗MODR感染病人首选高级抗菌药物。
多重耐药菌培训知识考题答案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
1、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医院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 MRSA、VRE、ESBL、CRE、CR-AB、MDR/PDR-AB、MDR/PDR-PA。
3、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 接触隔离 措施, 隔离标识的颜色是: 蓝色。
4、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者或定植者,应进行 单间 安置,不能单间时,应将同一种病原菌感染患者同室安置。
5、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时,应于 24h 填报“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卡”给院感办,若发生院内感染,须同时上报。
6、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应及时进行洗手或手消毒。
7、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物品,并进行清洁和消毒。
8、抗菌药物分级为 非限制级、限制级 和 特殊级。
9、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应医院应 送检病原学检测,根据 药敏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10、医院应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多选题
1、早期发现MODR须加强检查、严密监测的高危人群包含:(ABCD)A、外院转入者。B、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
C、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者。D、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2、MODR感染病例报告正确的是:(ABCD)
A、散发病例,24小时内填MDRO感染病人个案管理记录表上报院感科。B、3例或以上(感染病例在流行病学上如时间、空间和病人间有相关性),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
C、确定为医院感染者,医生必须24 小时内在信息系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D、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应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4、MODR医护人员的防控措施(ABCD)
A、严格执行手部卫生规范。
B、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时应戴手套。C、戴口罩、面罩、护目镜:患者飞沫可能喷溅到面部时。D、穿隔离衣:为病人诊疗护理操作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
5、预防和控制MODR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正确的是:(ABC)A、医院内感染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前,要先留取标本送培养.B、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多重耐药菌协作机制 篇1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09年1月—2011年8月因颅脑疾病入住我院神经外科期间确诊多重耐药均感染21例, 排除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病人, 其中男12例, 女9例;年龄36岁~78岁, 58.6 岁;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部位:下呼吸道感染10例, 尿路感染7例, 尿路及下呼吸道同一种菌感染1例, 切口感染3 例;院外带入感染9 例, 院内感染12例。感染病人中气管切开13例, 使用呼吸机 12例, 留置导尿管20例, 深静脉留置16例, 留置胃管12例。
1.2 细菌学检查及治疗效果
病人感染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6例, 大肠埃希菌5例, 鲍曼不动杆菌属4例, 表皮葡萄球菌2例, 铜绿假单胞菌2 例, 黏质沙雷菌1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 阴沟肠杆菌1例。
2 护理干预
2.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2.1.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明确诊断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 即安排单间隔离病房, 设隔离标识。地面及病人接触物体表面用1%含氯消毒剂处理, 每日1次, 病室定期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限制陪护, 定时通风, 保持室温18 ℃~22 ℃, 湿度50%~60%。
2.1.2 医院感染上报制度落实
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 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及医务科, 给予高度重视, 启动多重耐药菌管理机制。
2.1.3 加强医护及护工手卫生的培训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313——2009) [1]。加强培训教育, 提高认识, 组织学习, 明确洗手的重要性。注重自身防护, 防止交叉感染。据文献报道, 有效地洗手可降低50%的感染率[2]。不仅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培训, 而且重视保洁员、 护工、家属的培训, 提倡每人随身携带小瓶快速消毒液。
2.1.4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专人责任护理
明确多重耐药菌感染, 专人对病人进行诊疗护理, 一般的医疗器械, 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应专用。每天予75%乙醇纱块擦拭。病人必须去功能科检查或理疗时, 由专人陪同并向接收科说明, 做好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
2.1.5 医疗废物处理
医疗废物应严格分类装入标识明确的医疗废物袋。
2.2 加强基础护理
2.2.1 采用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的病人
应持续负压吸引气囊隐窝分泌物, 防止分泌物反流。气管切开病人使用气切式医用雾化器, 保持气道长期湿化, 防止痰痂形成,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吸痰要选择合适的吸痰管, 先吸气道更换吸痰管后再吸口腔鼻咽, 动作轻柔, 防止损伤气道降低气道抵抗力[3]。使用呼吸机病人使用密闭式吸痰管, 呼吸机管路集水瓶放置在管路最低位, 及时倾倒管路水, 呼吸机连接管道、湿化器、接头每1 d或2 d更换消毒。湿化罐内的无菌水每日更换。
2.2.2 导尿的病人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导尿管的大小与尿路感染发生有关。导尿管和尿袋不高于膀胱的水平, 且导尿管应始终高于引流袋的水平高度, 尽量采用密闭式集尿系统。中心静脉置管每日观察, 碘伏消毒置管皮肤及出入口处, 更换贴膜。病情允许及时拔管。长时间置管病人、定期做血培养, 警惕菌血症或败血症的发生。 一旦高度怀疑导管感染, 应立即拔管, 并取导管尖端和血液做培养。
2.2.3 鼻饲营养液的病人
头部抬高30°。每次注入量不超过250 mL, 鼻饲后头部抬高1 h, 30 min内避免吸痰;营养液配置后及时使用, 注意输注温度及速度。每日口腔护理2次或3 次, 使用pH值试纸测定口腔酸碱度选用口腔液, 用纱布擦洗[4]。定时为病人翻身、叩背、震颤, 使痰液及时充分排出。
3 讨论
神经外科多为危重病人, 复合伤多, 并发症多, 昏迷时间长, 机体消耗大, 机体免疫力低, 住院时间长, 接受损伤性及侵入性操作多, 是多重耐药菌的易感对象。感染后常联用多种广谱抗生素, 疗程长, 也易出现二重感染, 诱发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出现交叉感染。所以加强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恰当的护理干预, 规范的护理措施, 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次对2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除3例死于中枢呼吸循环衰竭。治愈18例, 无一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出现交叉感染。
摘要:[目的]通过对神经外科21例多重耐药感染病人的分析及护理干预, 探讨降低医院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的有效防控措施。[方法]分析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 制订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加强病人的管理。[结果]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实施监督和促进医务人员坚持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清洁和消毒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和设备;加强培训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接触隔离及手卫生等综合措施, 有效控制了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扩散。[结论]通过对多重耐药菌病人各方面的干预管理, 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暴发流行, 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崔嫣, 董振红.医院管理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 2009, 19 (1) :82.
[2]宋立红, 贾会学, 贾建侠, 等.医务人员手卫生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 :35-37.
[3]张庆玲, 刘明华, 王仙国, 等.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8) :958-960.
多重耐药菌协作机制 篇12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 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2、检验科 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附件1)并报院感办。
3、院感办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收《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 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处理。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污染的危险因素。
(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分组护理: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面罩。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7、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8、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9、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三)加强环境卫生的消毒
对于收治多重耐药菌患者和定植患者的房间,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每日1次。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因根据细菌微生物的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当医院感染为质粒暴发时,应根据细菌耐药性,严格控制某些抗生素的应用。
(五)严格遵循手卫生的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摘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六)医疗废物的管理
锐器置锐器盒中,生活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其余医疗垃圾放置在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集中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监督、处罚
院感科每天按照检验科填报的《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到科室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填写该表上相应的栏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并与科室负责人进行沟通。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每周应到相应的科室不少于2次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直至解除隔离。
【多重耐药菌协作机制】推荐阅读:
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09-27
多重耐药菌07-06
多重耐药菌考题09-27
多重耐药菌知识培训06-08
多重耐药菌预防措施11-04
多重耐药菌考试试题01-09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06-27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2-07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12-06
多重耐药菌培训知识考题及参考答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