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2024-07-1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共10篇)

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篇1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1、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指定“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1)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目标:

①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③ESBLs(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的细菌)。

④PD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等。

(2)诊断与报告: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学的诊断。因此,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从而做好治疗、消毒、隔离等工作,以防止扩散、流行。

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科室。

②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时发现与诊断。

④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

(2)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②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③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④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每班诊疗患者者为一个护士、一个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⑤可能将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触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离开病房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等置黄色垃圾袋中,洗手。

⑥对于血压计、听诊器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仪器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剂)。

⑦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应先电话通知相关诊疗单位,以便做好隔离准备,防止感染扩散。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交班应采取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⑧病室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一次,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加强清洁和消毒次数。抹布、拖把专用,并有隔离标志,使用过的抹布、拖把必须消毒处理。

⑨限制探视人群,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⑩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3)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减轻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2)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成员进行会诊,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每季公布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结果,对耐药率>75%的药物予以暂停使用。

5.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废物置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锐器置锐器盒,贴上特殊感染标识,由专职人员集中收集后密闭送医疗废物存放处。

6、教育与培训:

(1)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2)工人: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3)患者与家属:进行耐心的说明,并告知洗手等消隔离措施的重要性,提供洗手设施或手消毒剂。

END

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篇2

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时有效的多重耐药菌监测方式,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赢得时间,可以有效阻止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交叉传播,避免暴发流行。目前我国各医院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途径大多是通过临床医务人员人工报告或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去微生物实验室查询检验结果[1]。该监测方式费时费力,信息滞后,很难实现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实时监测与有效防控。利用我院自主研发的“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RT-NISS)[2]中耐药菌监测与防控功能模块,创新耐药菌的实时监测与防控工作模式。经过3年研发与1年多的实践应用,取得较明显的防控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系统基础

RT-NISS使用数据访问中间件技术获取检验系统(LIS)的数据。系统能够智能分析所有住院患者的微生物检验结果:对于细菌培养数据,通过专职人员提供分析策略智能识别阴性/阳性结果;对于药敏数据,可自动识别抗菌药物种类及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细菌的耐药级别;能够自动标识提醒重点多重耐药菌(MRSA,VRE……)。系统每日凌晨以只读的形式访问LIS系统,在保证获取数据及时准确的情况下对医院其他信息系统影响降到最低。

1.2耐药菌监控功能

耐药菌病例预警:实现每日预警所有新检出多重耐药菌病例。耐药菌暴发预警:实时灵敏预警病区多重耐药菌聚集出现与暴发。耐药菌转科提示预警:耐药菌患者转科时,系统可实现自动告知新转入科室,提示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和隔离防控。与临床医生交流功能:专职人员可通过“交互平台”(类似QQ聊天)发送电子版多重耐药菌防控SOP方案;并可对科室执行情况做追踪记录。统计查询功能:在系统中设置菌种、药敏、多重耐药、检出标本、检出次数、起止日期、科室等多个选项,对筛选出的多重耐药菌数据,能任意组合进行统计分析,直接导出。

1.3监测与干预方式

1.3.1系统对每日新检出多重耐药菌病例进行实时预警。专职人员每日确认预警感染病例时,对新检出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例,可链接干预专家库,选择相应的耐药菌防控SOP方案,实时推送到该患者主管医生的工作站[3,4]。

1.3.2专职人员每周定时对多重耐药菌病例进行床旁督导。利用系统“菌检出”统计查询功能(图1),导出一周重点多重耐药菌新发感染或定植病例(MRSA、VRE、CRE、CR-AB、MDR-PA)。可打印患者详细的感染信息,专职人员带感染数据,进行床旁督导,现场查看隔离、消毒、手卫生等SOP防控措施的执行。专职人员可根据感染科室实际条件指导可操作的耐药菌防控措施落实,并对该科室耐药菌防控措施执行情况进行记录。

1.3.3耐药菌暴发预警的干预处理。系统可实时灵敏预警病区多重耐药菌聚集出现[5],符合耐药菌暴发预警的科室将实时标红(图2)。专职人员处理暴发预警时,可根据系统提供的感染信息如:院内院外、检出时间、科室、床号、耐药级别等,初步判断耐药菌时空分布及交叉传播的可能性。若为耐药菌聚集出现或存在可疑交叉传播或暴发流行,则迅速导出并打印相关数据,下临床科室督导,立即启动耐药菌防控措施或暴发流行控制方案。并展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采样鉴定等工作。专职人员对科室进行跟班作业,寻找感染传播的危险因素,提出科室迅速控制感染和持续改进措施。

1.3.4以数据为导航,行政管理加强耐药菌防控工作。通过不同检索条件,能便捷准确地查询全院耐药菌感染分布信息和流行趋势,可导出任意时间段、任意菌、任意科室耐药菌药敏情况变化趋势;公布导出数据,与目标考评直接挂钩,以强化科室对耐药菌防控工作的重视与执行力。可公布数据如下:每日公布各临床科室的现患率、抗菌药物使用率与送检率;每月发布全院重点致病菌的药敏统计情况、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床旁监测结果及科室耐药菌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分析;每半年公布重点致病菌的各科室药敏统计结果。随时公告耐药菌暴发流行事件及经验总结。

1.3.5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普及耐药菌传播与防控知识,提高医务人员耐药菌的防控水平。全院或临床部普及性培训内容包括: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手卫生、耐药菌传播、预防与控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病原学送检等。科室针对性培训内容包括:根据各科室完成的实际数据,帮助科室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强化培训,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2结果

利用RT-NISS,采用新的耐药菌监测与防控工作模式近1年。全院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率提高1倍,送检率由2011年15%左右提高到2012年30%。统计临床督导的5种重点多重耐药菌(MRSA、VRE、CRE、CR-AB、MDR-PA)院内院外新发感染情况,均以第一次检出计算,剔除重复菌株。2011年9月开始正式启动耐药菌防控新模式,9~12月份为工作模式过渡期,统计2012年1~8月总计院外感染检出重点多重耐药菌较2011年1~8月增加25株,分别为135株和110株;2012年1~8月总计院内感染或定植重点多重耐药菌与2011年同期相比基本一致,分别为400株和397株。

自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利用系统监测预警并启动临床督导干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聚集出现事件15余起,其中证实10余起感染病例聚集,存在院内交叉传播(如院外输入MRSA病例院内传播感染1例住院患者),因早期采取干预控制措施,未到达感染暴发。确认耐药菌感染暴发2起,均迅速得到有效控制。

3讨论

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选择性压力,使多重耐药菌产生增多;院内感染监测与防控措施不当,使多重耐药菌交叉传播增加,多重耐药菌已逐渐成为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易造成暴发流行。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数据表明1992年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所占比例为35.9%,而2003年则增加至64.4%[6];1996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医院感染VRE病例17.9%,2004年则增加至31.3%[7]。国外研究数据表明耐药菌的流行加速,国内耐药菌情况同样日趋严重。2010年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网监测显示[8],综合医院MRSA分离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54.9%;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酶烯类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达53.0%和58.3%。耐药菌流行越发严重,医疗机构报告的耐药菌暴发流行却很少。主要由于目前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而临床医护人员主动报告暴发的自觉性又很低,因此难以发现早期的暴发流行。同时发现暴发时,耐药菌流行已非常严重,给感染控制带来很大困难。

本研究基于自主研发RT-NISS创新耐药菌监测与防控工作模式,使感染专职人员从大量繁琐的资料收集、数据输入和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了医院耐药菌感染监控水平。研究显示,在2012年较2011年院外输入多重耐药菌感染增加23%(25/110,23%)、医院床位数增加20%(600/3000,20%)、监护室床位增加18%(30/170,18%)、病原学送检率提高2倍(15%/30%,2倍)的背景下,采用新的监测防控模式,2012年连续8个月份总计出现重点5种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或定植与2011年同期相比没有明显增加,均约400株,证实该监控模式可以减少或避免耐药菌院内交叉传播。同时研究表明可以早期预警耐药菌院内聚集出现,两年阻断10余起耐药菌早期院内交叉传播事件,将耐药菌感染暴发扼杀于萌芽状态。对于2起耐药菌暴发事件,均迅速抓住耐药菌暴发苗头,为临床采取防控措施赢得时间,快速控制了耐药菌暴发。这种工作模式,使得耐药菌感染监控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医院感染监控质量与工作效率,对科学预防控制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多存在住院患者多、病床相对少的矛盾,难以实现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采用单间或同类患者同室安置等隔离措施,手卫生依从率低,医护人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差,给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和工作流程并针对各类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教育培训,变被动控制为主动监测和科学防控的耐药菌感染管理模式以避免或尽早控制感染的暴发与流行,需要我们进一步思索和探讨。

摘要:研发多重耐药菌实时监测与防控功能系统,实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与暴发的实时监测与有效防控。对系统每日预警新检出耐药菌病例或感染暴发,专职人员利用“交互平台”发送电子版防控措施干预或现场督导干预;利用系统定期导出耐药菌流行病学及药敏变化数据,导航科室耐药菌防控工作。研究显示,2012年较2011年全院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率提高1倍,达到30%;2012年1~8月份总计新发院内感染或定植重点多重耐药菌与2011年同期相比基本一致,分别为400株与397株;两年阻断10余起耐药菌早期院内交叉传播事件,将耐药菌感染暴发扼杀于萌芽状态。该系统创新了耐药菌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模式,可以阻断耐药菌院内交叉传播及避免感染暴发,取得了良好的监测防控效果。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实时监测,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林秀娟,林红燕.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院,2009,9(8):108-109.

[2]邢玉斌,索继江,杜明梅,等.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241-5243.

[3]索继江,杜明梅,邢玉斌,等.基于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的交互平台设计与实现[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93-4295.

[4]杜明梅,邢玉斌,索继江,等.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中疑似感染病例智能判断的实现[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2):115-118.

[5]杜明梅,刘运喜,索继江,等.医院感染暴发实时监测预警的实现及临床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4):3104-3106.

[6]Roberts RR,Hota B,Ahmad,etal.Hospital andsocietal costs of antimicrobial-resistant infections in aChicago teaching hospital:implications for antibioticstewardship[J].Clin Infect Dis,2009,49:1175-1184.

[7]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NNIS).System report,data summary from January 1992 throughJune 2004,issued October 2004[J].Am J Infect Control,2004,32:470-485.

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篇3

方法:通过分析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制定隔离措施,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

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ICU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施行严格的干预措施,运用预防与控制技术,保障了ICU患者的医疗安全。

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对ICU患者已形成威胁,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ICU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3-02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快速增加,出现大量耐药或的多重耐药菌做,给医院感染防控和病人带来极大的挑战。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的耐药的细菌,此类细菌种类不断增加[1],所引起的医院感染已呈现蔓延趋势。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及耐药谱的更迭,导致难治性感染的比例不断上升,增加了医院感染控制的难度[2]。为进一步加强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发生,于是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消毒隔离干预,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建立ICU感染管理制度

1.1建立多重耐药菌报告制度。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进行醒目标注。一旦从标本中检出多重耐药菌,必须立即报告,同时反馈到ICU,医生就必须根据检验结果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包括下医嘱治疗和隔离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根据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结果登记《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及时进行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运作程序,自觉遵守。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若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1.2建立多重耐药菌监督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制度,提高基本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力。ICU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要求责任到人,必要时进行全科全院培训,掌握治疗、护理、清洁卫生和消毒隔离等措施,保证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对多重耐藥菌的检测、报告、预防、控制、治疗等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指导。

2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确定或疑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定植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隔离房间、床头挂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必须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底下的患者严格选择隔离。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要专人专用,用后并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在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体液、引流物、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2.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制度》。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移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都应严格实施手卫生。医院应落实规范提出的硬件管理设施,病区安装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洗手液和快速手消毒剂,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2.3合理使用抗生素。由科主任、监控医生牵头、定期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讲座,教育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3]。提高标本送检率和药敏试验率,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性质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掌握给药剂量和疗程,保护体内的正常菌群,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病原菌病原学的诊断信息,制定用药方案,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及疗程。

2.4加强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物体表面和地面的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洁净。对医务人员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含氯制剂擦拭消毒。对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2.5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制度。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3讨论

ICU病房是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重点部门,也是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较重的场所。大量研究证明,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关键是从合理控制和使用抗菌药物开始,同时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包括清洁卫生、医务人员手卫生和环境卫生等质量控制,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管理部门要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使医务人员提高认识,了解监控方法,强化意识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延缓和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根本,值得临床高度重视[5]。护理工作是开展多重耐药菌监测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保证ICU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

[2]林冠文,刘瑛,李妮,等.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773-3775

[3]黄飞秀.基层医院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管理及控制[J].医学心知,2011,24(3):292

[4]潘锡琴.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68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篇4

1、各临床医生要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菌的培养。

2、院感科对微生物培养结果及时跟踪,若发现有多重耐药菌(主要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耐亚胺培兰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医务人员。

3、临床科室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将该病人转到单独房间或同类病人房间。并挂隔离标识。

4、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5、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此类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6、临床医师应并做好抗菌药物选择,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时刻关注该病人的治疗效果,若有需要,可向相关人员提请会诊。

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或器械(如轮椅、担架、摄片机、心电图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才可给其他病人使用;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消毒。

9、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洗手或手消毒。

10、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11、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2、院感科及时督促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所在科室做好消毒隔离。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教案 篇5

写在课前的话

近段时间,多起“超级细菌”病例报道引发公众的极度关注,多重耐药菌也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日前,卫生部发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指导医疗机构通过强化多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做好该病原菌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首先对抗生素耐药性进行监控,然后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包括对医疗工作者以及公众进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教育,第三要开始或者强制立法来禁止无处方出售抗生素,第四要严格遵守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包括洗手方法、尤其是在医疗机构。

(二)国际传染病协会建议

要尽量少用抗生素以限制抗药性菌株的筛选和出现,要最大限度的洗手和隔离以限制院内的任何耐药生物体向新患者传播,针对可能携带严重抗药性病菌的新病人要建立迅速查明立即隔离系统。可以用图表方法标志已知带菌患者或者是隔离所有来自另一所已知有相当数量的抗药性微生物医院的病人。

二、卫生部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2011年4月11日,卫生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题为:“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卫生部领导阐述了以下内容: 多措并举,以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相应专项治理整顿。

(一)制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医疗机构的药事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保障本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强化处方点评制度,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资格进行限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二)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

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修订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制定《国家抗微生物指南》、《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药卷)》、临床路径等技术指导性文件,加强培训和贯彻落实力度,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三)加强合理用药监测

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监测,加强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的建设和监测力度,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方案,扩大监测范围,细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四)开展全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培训

继续开展全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微生物检验能力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培训对象是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和药学人员。培训内容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微生物检验技术。

(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卫生部将在 2011 ~ 2013 年组织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印发了《 2011 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检查和干预力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逐步探索和建立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内容

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内容包括: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的调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的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要 严格 医师和药师资质的管理;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要建立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四、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重点控制指标

卫生部此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重点控制指标包括: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35种;医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药物主要适应证的平均每日维持剂量,或每100或1000名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消耗量)。

专项整治重点控制指标还包括: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到术前2小时,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不低于 30%。每个月组织对 25% 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 50 份处方、医嘱。

为了使抗菌药物得到合理使用,卫生部做了哪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内容?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重点控制指标有哪些?

五、耐药菌感染的管理

(一)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纳入医疗质量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促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三)建立和完善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要建立和完善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药事委员会要履行职责、开展合理用药的培训与教育、加强重点环节管理、督导本机构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四)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

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五)加强重点环节管理

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 ICU 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六)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要定期与不定期的进行监督检查,比如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要进行调查分析,对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要进行调查,分析本机构细菌耐药的流行趋势,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要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从管理方面要杜绝不适当的经济激励,比如处方与个人或科室的经济利益挂钩。

六、加强耐药菌的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提高对多重耐药菌检测能力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对于确诊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临床医师应于 24 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并通过网络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确诊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向医务部、护理部通报,并向主管院长报告。

医院感染专、兼职人员定期巡视病房,及时发现并与临床医生确认感染病例的诊断,指导隔离、控制措施的实施。临床药师根据多重耐药菌监测结果,及时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关于加强耐药菌的监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确诊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B.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

C.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

D.临床药师根据多重耐药菌监测结果,及时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正确答案:A

解析:对于确诊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临床医师应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并通过网络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确诊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向医务部、护理部通报,并向主管院长报告。

七、药敏指导临床用药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该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的医务人员。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八、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要严格实施隔离措施。美国CDC指南明确指出:对确诊或疑似耐药菌感染病人进行接触隔离具有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意义。

(一)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二)设立接触隔离的警示

对确定为多重耐药菌定植或感染的病人应设立接触隔离的警示,并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首选单人房间隔离,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 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如右图所示接触隔离的警示,耐药菌的病人做到洗手,严格执行手卫生;接触污染物要戴手套;密切接触病人时,即身体可能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或有血液体喷溅的情况下,也要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医疗器械对耐药菌的患者最好是固定专用,严格对医疗废物的处理。

(三)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护理多重耐药菌呼吸道感染者或冲洗患者伤口时要戴口罩。

(四)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

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如病人需转诊或去其他部门检查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瞩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五)多重耐药菌暴发

一旦院内出现多重耐药菌暴发,对患者实施分组隔离技术,尽可能做到专医专护,对 MRSA 脑炎或呼吸道重度定植者,要限制转科或转院,积极进行抗菌药物治疗,每隔 24 小时采取标本,连续培养两次阴性者,才可解除隔离。在暴发流行期间,要及时通报疫情,加强全院医务人员的防控协作,严格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

(六)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 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七)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八)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医 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 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关于严格实施隔离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A.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

B.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不可安置在同一房间 C.一旦院内出现多重耐药菌暴发,对患者实施分组隔离技术 D.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正确答案:B

解析: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怎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策略有哪些?

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一)何谓合理使用

何谓合理使用? 第一,抗菌药物所针对的致病菌是引起患者疾病的致病菌,要有效。第二,要安全,患者使用这个药品的时候没有禁忌证。第三,要经济,性价比上比较合理。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加大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力度,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作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各省要成立临床合理用药质量控制中心,充分发挥控制中心在推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中的作用。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策略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策略包括很多,行政干预,拒绝不合理的报销要求;制定抗生素控制政策和治疗指南;广泛的进行宣传教育,改变医师的处方行为;强调限制性计划在药房调配之前,对特殊的医嘱单进行评价,建立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处方的在线审核与反馈;还要不断地研发疫苗来预防感染。

要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住院患者和门诊处方要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耐药性降到最低,维持可利用的抗生素的效力,各级医师要逐步改变抗生素的处方,药师要改变对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建议,患者要改变对抗生素依赖的认识,主要是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愈率。

防止住院患者出现耐药菌感染的12个步骤,从预防感染上,对于一些感染疾病如果有疫苗最好注射疫苗,提高人群的抗感染能力。各种需要使用插管的病人,如中心静脉导管、泌尿系导管、呼吸机管路的使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不用插管或尽早拔出导管。在防止传播上,隔离感染的病人,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切断传播链。理智地使用抗菌药物。

(三)耐药菌控制的有效措施

在耐药菌控制方面,国外有很多有益的做法,国外报道:微生物室积极的监测项目和快速诊断试验进行患者筛选,可有效的控制耐药菌感染的传播。做好筛选检验、快速诊断试验、智能耐药检验、株系的分型、流行病学的监测。

针对 MRSA 的传播:在荷兰,推行“搜索和销毁”策略,使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保持在< 0.5% ;系统主动筛选将 MRSA 的发生率减少 50% ;早期识别并隔离患者,MRSA 传播的频率可减少 38 倍。针对 VRE 传播: 积极的监测培养与不培养相比,将 VRE 传染减少 39% ;预先隔离患者加积极的监测培养将传染减少 65%。

各国广泛开展提高公众认识,谨慎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活动。法国 2002 ~ 2007 年开展 “ 不在自主应用抗生素 ” 运动,5 年运动使抗生素处方数明显减少(26.5%)。比利时在 1999 ~ 2000 年和 2006 ~ 2007 年之间,开展了 “ 节省抗生素,它们可能拯救你的性命 ” 大众传媒运动,结果减少了抗生素处方的 36%。

(四)细菌耐药的挑战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但细菌获得耐药后,使原本有效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或丧失,增加了治疗困难,对感染者治疗的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增加、医疗费用会大幅上涨。上 世纪 60 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 700 万,而这一数字到了本世纪初上升到 2000 万。死于败血症的人数上升了 89%,大部分人死于耐药菌带来的用药困难。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加剧,使人类对付细菌的有效武器越来越少。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WHO 感染控制规划主任提示世人:“今天,全球感染病人大流性的威胁存在于抗生素耐药性,这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流行病和定时炸弹。因为明天我们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医院感染使抗生素耐药问题更为危险,全世界应了解到这一紧迫性,将医院感染和抗菌素耐药防控作为工作重点”。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篇6

1.组织管理: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的建设,落实三级网络职责。

2.控制规划

(1)法定报告传染病及时报告率100%。

(2)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控制目标:

①医院感染漏报率≤10;②医院感染发生率≤10%;③一类切口手术不我感染率≤0.5%;④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⑤抗感染药物应用率≤30%。

(3)感染性疾病暴发的报告与控制措施

①报告制度:发生科时1h内填感染病例紧急报告卡或打电话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临床微生物是在短时间之内、不同伤病员的同类标本中3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活在同一病区的不同病理中3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1h内电话或书面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在接到报告后1h内向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进行电话报告,同时报告医教部医疗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非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暴发由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书面报告大学临管处、杨浦区卫生局和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感染暴发除医院感染办公室按感染暴发程序报告外,信息科疫情传报负责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向前述上级部门报告。

②处置措施:识别暴发,及早发现暴发对于减少传播非常重要,潜在问题大多先由护士、医生、微生物专家、其他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感染监测时发现。调查暴发:通过调查确定暴发来源以执行控制措施。控制暴发:控制方法根据不同的因素和传播方式而定,但均应包括隔离措施、环境清洁和患者护理的改进这几个方面。

(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控制目标

①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②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

生物监测:消毒剂细菌含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器械保存液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检测: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浓度符合标准。

③消毒、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微生物。

④灭菌器:压力蒸汽灭菌器(含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器、干热灭菌器、内镜灭菌器均生物检测合格。

⑤内径:消毒后的内镜(如:胃、肠镜、喉镜、气管镜等)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镜),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后的内镜(如膀胱经、腹腔镜等)、活检钳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⑥餐具:细菌总数≤5cfu/cm²,未检出大肠菌群,并且未检出致病菌。

(5)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卫生学标准。

环境类别

范围

标准

空气(cfu/m³)

物体表面(cfu/cm²)

工作人员手(cfu/cm²)

I类

洁净手术室(含急诊手术室)、洁净病房(含产房、监护室、血液透析中心)、洁净静脉配置中心

≤10

≤5

≤5

II类

普通手术室、供应室的无菌间、产房、普通保护性隔离室、烧伤病房、新生儿室

≤200

≤5

≤5

III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抢救室、检验室、各类普通病房

≤500

≤10

≤10

IV类

传染科病房

≤15

≤15

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比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3.医院感染控制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按照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医院分级管理》的“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要求,建立管理目标、计划、管理制度、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报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审议。

4.负责全院各级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每年举办医院感染学习班1~2期。

5.协助和监督各部门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落实。

6.参与全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7.对上述监控指标每年回顾一次。

END

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1日-12月30日收治患者100 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3~45 岁, 平均 (30.5±7.5) 岁;住院时间6~20 d, 平均 (10.5±2.5) d。2014年1月1日-12月3日收治患者100 例作为试验组, 年龄20~50岁, 平均 (29.9±7.2) 岁;住院时间5~20 d, 平均 (10.4±2.5) d。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照组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消化内科管理措施, 而试验组患者在采取组合干预方法, 具体包括:医师开具隔离医嘱, 护理人员在患者病历上粘贴隔离标牌, 并应用隔离床头卡。为患者安排单间病房, 并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在患者床旁安放手消毒液。合理配置各种消毒剂, 并将器具分开使用。

疗效评价标准:组合干预措施实施前后, 两组患者耐药菌患者隔离例数、标本送检例数及手卫生合格率例数[3]。

统计学处理:对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过研究发现, 干预前消化内科耐药菌患者隔离率、标本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42.00% 、 23.00% 、63.00%, 而干预后消化内科耐药菌患者隔离率、标本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55.00%、60.00%、88.00%, 干预前后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株数47株, 检出率16.61%,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株数40 株, 检出率17.75%;而干预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株数32株, 检出率12.69%,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株数32株, 检出率12.69%, 干预前后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近年来, 我国多药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极大降低了临床疗效, 因此, 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重视对多药耐药菌的感染控制[4]。我院为了有效降低多药耐药菌的感染, 在消化内科实施组合干预措施, 结果显示, 干预前消化内科耐药菌患者隔离率、标本送检率、 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42.00%、23.00%、63.00%, 而干预后消化内科耐药菌患者隔离率、标本送检率、 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55.00% 、60.00%、88.00%, 干预前后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组合干预措施在增加医务人员对控制措施熟知度的同时, 监督患者及医务工作者认真落实多药耐药菌感染措施的执行, 增加考核指标的合格率[5]。组合干预技术对促进医务人员的依从性和较强的执行力具有重要作用, 有助于减少病房内多药耐药菌的产生。组合干预技术以循证医学为依据, 将一系列治疗和护理措施应用于临床疾病, 其目的是最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和质量[6]。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 对科室工作人员实施科学的预防干预和控制措施是形成医务人员好的依从性和切实执行的重点。此次研究显示, 督促医务人员切实落实各种措施, 疗效显著。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是实施组合干预的重点, 作为一项主动的预防方法, 组合干预能够很好地减少消化内科各种感染的发生, 和以往的被动预防和控制相比, 目标性和针对性更强, 有助于病房对多药耐药菌感染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有效预防各种致病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和流行, 增加患者的相对安全性, 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而且此次研究显示, 干预后病房内细菌的分布和构成比例出现了显著的改变, 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改变最为显著, 干预前后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在后期的工作中, 必须提高科室工作人员对多药耐药菌情况的认识, 减少临床对抗生素的依赖, 注重对手卫生的控制, 以减少细菌的生成。

总之, 在消化内科实施组合干预并建立各种考察指标的组合干预措施, 有利于降低科室的多药耐药菌的感染水平, 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组合干预在消化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2014年1月1日在消化内科实施组合干预, 对2013年及2014年消化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进回顾行性分析。结果:干预后耐药菌患者隔离率、标本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明显高于干预前, 而耐药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干预前 (P<0.05) 。结论:组合干预在消化内科有助于及时掌握科室的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现状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 降低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多药耐药菌感染,组合干预,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黄勋, 邓子德, 倪语星, 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5, 14 (10) :1-9.

[2]徐艳, 牟霞, 杨怀, 等.组合干预对多药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0) :5048-5050.

[3]冯洁惠, 高春华, 徐建宁.集束干预策略应用于机械通气镇痛镇静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7) :599-602.

[4]李六亿, 姚希, 赵艳春, 等.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0) :2569-2571.

[5]黄湘宁, 郑俊, 刘华, 等.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定植与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3) :3357-3359.

[6]倪淑红, 颜喜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5) :2356-2357.

胃管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篇8

一、目的控制和预防胃管脱落导致感染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

外科病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三、依据

[1]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

480号

四、内容

(一)预防控制制度

1、各科室应当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胃管医院感染的工作规范,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关于胃管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3、定期分析、评估患者发生胃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胃管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措施。

(二)预防控制措施

1、妥善固定,防止打折,避免脱出。

2、保证胃管的通畅,定时冲洗,抽吸胃液。

3、密切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

4、掌握鼻饲指征。

5、每日清洁口腔;意识清楚合作的可以用牙刷清洁。鼓励患者刷牙漱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和昏迷不醒的患者应给与口腔护理。

6、加强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患者放置胃管致躯体不适,甚至出现恐惧、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应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多与患者沟通,加强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讲解

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篇9

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基本要求

(一)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按要求设立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室。

(三)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

二、隔离技术

(一)隔离的原则。

1.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不设陪护。患者的活动应当限制在隔离观察室内进行。

2.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疑似患者应安置在隔离观察室内,并有明确的标识。

(2)隔离观察室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门口应放置速干手消毒剂、有盖容器(收集脱下的防护用品),室内放置脚踏式医疗废物容桶及利器盒。(3)尽量减少进入隔离观察室的医务人员数量。(4)隔离观察室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5)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与消毒。

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

(2)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桶。(3)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及时洗手,再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二)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

1.发热门(急)诊 设立发热门(急)诊,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引导相关患者到发热门(急)诊就诊。发热门(急)诊应采取如下措施:

(1)远离其他门诊、急诊,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2)候诊区应当通风,其空间应能够满足患者候诊需要。(3)有独立诊室。(4)设隔离卫生间。

(5)挂号、就诊、取药等能全部在该区域内完成

(6)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7)近距离接触(距离<1米)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医务人员应采用“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的措施;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

2.隔离留观室

(1)独立设区,标识明显。(2)疑似患者单间隔离。

(3)患者病情允许时,应当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三、防护技术: 医务人员防护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并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措施。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按照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合适的防护。

1、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4、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戴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

(3)对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

(4)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5)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6)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防止被刺伤。

(7)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

四、消毒技术

(一)空气消毒

1.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

(1)在有人的情况下: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2)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3)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2)在无人的情况下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二)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 发热门(急)诊的物体表面、地面都应当进行清洁消毒,受到明显污染时,随时去污与消毒。

1.清洁消毒的一般要求包括:(1)进行湿式清洁,动作轻柔。(2)所有清洁消毒后的物体表面、地面应当保持干燥。(3)清洁消毒工作应当区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逐区进行。抹布、拖把要标识清楚,分区使用,及时更换。(4)工作完毕后,应当及时清洁和消毒工作用具。

2.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消毒按照常规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可选用有效氯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

(三)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

1.可以重复使用的布制防护用品:应当将使用后的防护用品先用500mg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密闭运送洗衣房,专机清洗消毒。

2.防护眼镜、防护面罩:可以使用5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或75%的乙醇浸泡30 分钟后,清洗干燥后备用。

(四)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患者使用物品的消毒

1.患者使用的床单、被罩: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后及时更换。用后的上述物品用用500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密闭运送洗衣房,专机清洗消毒。患者使用物品与医务人员使用物品应当分开清洗、消毒。

2.呼吸治疗装置:在使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螺纹管尽可能使用一次性使用物品;若重复使用,用后应当立即用500mg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 分钟后,再清洗消毒;也可以使用专用清洗机清洗,水温80℃-93℃清洗10 分钟,烘干备用。氧气湿化瓶应当每24小时进行更换,使用后的湿化瓶浸泡于500 mg /L含氯消毒剂中 30 分钟,无菌水冲洗后干燥备用。呼吸机主机表面清洁后,用5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3.接触患者的精密仪器设备,设备表面使用75%乙醇擦拭消毒2遍4.使用后的体温表先浸泡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5分钟,流动水冲洗擦干再在另一个容器中浸泡在2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流动水冲洗,消毒纱布擦干备用。听诊器等每次使用前、后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压舌板一人一用一灭菌,或者使用一次性压舌板。5.氧气瓶在移出隔离观察室前,用500 mg /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外表面。7.患者使用后的痰盂:浸泡于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作用30 分钟,清水冲洗,干燥备用,使用的一次性痰杯,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五)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经过预处理后排入下水道,适当增加污水处理消毒剂的投药量,保证污水处理的余氯含量大于6.5mg/L。

(六)终末消毒:接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患者的诊室或观察室,当该病人离开后,应当对其房间的环境和使用的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五、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

1.医务人员在接诊、救治和护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时,应做好个人防护。2.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要每日接受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排查。

3.医务人员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并接受排查,被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接受隔离治疗。

4.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注意监测医务人员的体温和呼吸系统的症状。

六、医疗废物的管理 发热门诊产生的所有废物均按医疗废物进行处置,置于双层黄色垃圾袋中,封口严密并贴上标签,医疗废物管理中心指定专人定时收集,交接手续齐全,最终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置。

医院感染管理科

医院内感染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4年间在雷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80例在腹部肿瘤术后出现感染症状的患者对病例,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84;患者年龄在33~75岁之间,平均年龄48.8岁。

1.2 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4年间在雷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80例在腹部肿瘤术后出现感染症状的患者病例,并对其引流液采用临床通用的血液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试验,采用专用的数据处理系统对所培养的细菌进行相关鉴定,依据抗生素的相关临床判定标准,并采用肉汤稀释法对抗生素进行相关数据测定[2]。

1.3 ESBLs测定方法

采用目前临床上通用的标准纸片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测定[3]。

1.4 培养菌耐药性的分析

采用国际卫生组织通用的检测软件对培养菌种的耐药性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测定和评价[4]。

2 结果

在对所有180例腹部接受过肿瘤手术的患者病例进行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两种细菌是致使腹腔内出现感染症状的主要致病菌,肠球菌的多重耐药性现在已经上升至第3位。除了铜绿假单胞菌对于亚胺培南有15.3%的耐药性以外,其他的所有革兰阴性菌种均对其十分敏感。

2.1 腹腔感染菌的耐药性

主要菌谱有大肠埃希菌4 5株(2 5.0%),克雷伯菌3 3株(18.3%),铜绿假单胞菌18株(10.0%),其他革兰阴性菌23株(12.8%),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10.6%),链球菌23株(12.8%),肠球菌19株(10.6%)。耐药性见表1和表2。

由表1和表2所示可知,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多重耐药性,尤其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肠球菌该项特征最为明显,去甲万古霉素是目前临床应用药物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最强的药物。除了铜绿假单胞菌对于亚胺培南有15.3%的耐药性以外,其他的所有革兰阴性菌种均对其十分敏感。

2.2 ESBLs检出的阳性菌株

在腹腔内部感染细菌培养标本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有45株,ESBLs试验结果为阳性的有8株,阳性率17.8%,分离出克雷伯菌33株,ESBLs试验结果为阳性的7株,阳性率21.2%。

3 讨论

腹腔内部感染指的是在对患者实施了腹部的肿瘤切除手术之后,出现的一种相当严重,甚至可以致人死亡的并发症,若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够及时和准确,就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准确、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该病的患者能否更快的得以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临床准确地提供腹腔内部感染菌的具体耐药性发展动态,对于临床能够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所有180例腹部接受过肿瘤手术的患者病例进行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两种细菌是致使腹腔内出现感染症状的主要致病菌,肠球菌的多重耐药性现在已经上升至第3位。

进过对本研究结果的认真分析后表明能够造成感染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对腹腔肿瘤实施的外科手术,期手术方式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清扫范围,手术时伤口不得不长时间暴露,且该手术无法保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这些因素都会致使出现合并感染症状。(2)在手术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对其剂量与使用时间掌握的不恰当也会造成手术后出现感染的症状。(3)术后引流管的保留、取出时间不恰当也会产生术后并合感染的症状[5]。

患者体内的肠球菌属于是正常菌群,具有比较低的致病力,但是其所具有的多重耐药性是天然形成的,几乎无法改变。在最近几年以来,国外由肠球菌所导致的感染现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此,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总结与研究发现,去甲古霉素对于治疗肠球菌所引发的耐菌性有较好的作用。在我国由肠球菌所导致的感染现象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肠球菌可以利用遗传因子进行快速传导,进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产生多重耐药,且容易在患者中出现蔓延的现象,从而影响治疗,以至于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2005年起,雷州市人民医院就开始利用ESBLs技术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进行相关的耐药性检测,分析的结果与相关权威文献的报道基本一致。由于在临床治疗中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广,ESBLs菌株的分离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对于腹腔内部感染疾病进行临床治疗时,抗菌类药物的能够产生耐药性这一现象应引起医学界特别重视,并及时掌握相关的一些最新动态,对于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避免抗菌类药物的滥用现象的出现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腹部肿瘤手术后出现感染的病例进行治疗时,抗生素所具有的耐药性应引起特别的注意,以确保药效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并对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有及时、正确的了解,避免抗菌类药物滥用的现象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布雷州市人民医院腹部肿瘤病例的感染菌,并对其耐药性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4年间在雷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80例在腹部肿瘤术后出现感染症状的患者对病例,并对其引流液采用临床通用的血液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试验,采用专用的数据处理系统对所培养的细菌进行相关鉴定,依据抗生素的相关临床判定标准,并采用肉汤稀释法对抗生素进行相关数据测定。结果 在对所有180例腹部接受过肿瘤手术的患者病例进行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两种细菌是致使腹腔内出现感染症状的主要致病菌;肠球菌的多重耐药性现在已经上升至第3位。除了铜绿假单胞菌对于亚胺培南有15.3%的耐药性以外,其他的所有革兰阴性菌种均对其十分敏感。结论 在对腹部肿瘤手术后出现感染的病例进行治疗时,抗菌类药物所具有的耐药性应引起特别的注意,以确保药效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并对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有及时、正确的了解,避免抗菌类药物滥用的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感染菌,耐药性,分析,分布

参考文献

[1]陈吉泉,罗文侗.普通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0(6):407-409.

[2]曾金武,郝青林,徐鸥,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J].云南医药,2007,28(6):524-526.

[3]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67.

[4]李庭海.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谱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5):790-79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企业职工思想动态及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浅谈下一篇:于军训的日记作文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