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2024-12-06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共14篇)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1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培训目的: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提高措施执行力 培训方式:全员培训+针对性的临床科室现场培训 培训内容:

一、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相关规范和指南 1、2006年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2008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3、2009年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4、2011年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二、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

1、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2、常见多重耐药菌:

3、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传播途径

4、临床重要多重耐药菌及其流行病学

5、医院内耐药菌株的变迁

6、细菌耐药的机制与细菌药敏试验常用方法

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

1、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性

2、接触隔离的应用

3、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4、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6、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报告

四、临床细菌标本的采集原则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09~2010年共收治56320例患者, 其中, 2009年收治21223例, 2010年收治35097例。

1.2方法运用前瞻性调查法, 对临床微生物室每日检测到的MDRB菌株数量、主要感染部位等信息进行统计,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现卫计委) 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MDRB诊断标准, 判断患者为社区获得还是医院感染, 并指导临床护士进行消毒隔离;护理人员调整床位, 并做好隔离措施;对住院患者监测MDRB感染, 并制定消毒隔离措施。

2结果

2.1 MDRB感染率分析2009年共发生205例MDRB, 感染率为0.97%;2010年共发生195例MDRB, 感染率为0.56%, 2009~2010年共发生400例MDRB, MDRB医院总感染率为0.71%。

2.2 MDRB感染部位的分布情况分析2009年发生205例MDRB医院感染, 共发生265次感染, 其中, 呼吸道感染172次, 占64.9%, 皮肤软组织感染54次, 占20.4%, 泌尿道感染22次, 占8.3%, 血液感染8次, 占3.0%, 其他感染9次, 占3.4%;2010年发生205例MDRB医院感染, 共发生249次感染, 其中, 呼吸道感染128次, 占51.4%, 皮肤软组织感染67次, 占26.9%, 泌尿道感染37次, 占14.9%, 血液感染10次, 占4.0%, 其他感染7次, 占2.8%。

3讨论

3.1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临床中, 将MDRB导致发生的医院感染作为对医院预防控制措施进行评价以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卫生学指标。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可能受到患者病情重、自身免疫功能降低、住院时间长、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住院患者多以及滥用抗菌药物等因素影响。本组结果研究表明, 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为呼吸道, 其次是皮肤软组织、泌尿道以及血液等, 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可能由于医院患者较集中、空气不畅通导致。

3.2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近年来, MDRB已逐渐成为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因此, 要求医疗机构要加大MDRB医院感染的监测力度, 并制定完善的MDRB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规范, 并从临床检验、医疗、感染控制以及护理等方面, 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最终起到预防、控制MDRB传播的作用[2]。具体预控措施如下。

3.2.1加大住院患者MDRB感染的监测力度护理人员要加大住院患者MDRB感染的监测力度, 尽早发现MDRB感染患者, 并采取有效预防交叉感染措施,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根据医院微生物室检测出的MDRB报告单, 临床科室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填写《MDRB感染病例报告表》, 并上报给感控部门, 提高警惕性, 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加强控制。

3.2.2切实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并根据检测结果, 做好防范措施, 主要对MDRB感染患者于细菌定植患者采取隔离措施, 进行隔离时, 首先选择单间隔离, 如隔离病室不足, 那么将同类细菌感染患者或者细菌定植患者安排到同一个病房内, 并将隔离标志放置到患者的床号牌上, 减少、限制探视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操作时, 先对非感染患者进行诊疗和护理, 后对感染患者进行诊疗和护理, 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发生交叉性感染;另外, 临床科室要做好消毒工作, 确保物品专用, 并每日定时对各种医疗器械设备的表面、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呼吸机管道、呼吸活瓣、湿化器以及螺旋管使用后, 彻底对其进行消毒处理;雾化吸入治疗后, 对雾化罐、管道进行彻底清洗, 且在下次使用前, 浸泡后方可使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标准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处理, 有效避免MDRB经医疗废物进行传播。

3.2.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或者滥用抗菌药物, 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加大医疗资源的浪费, 而且还会使菌群出现失调, 提高细菌耐药率, 并增大医院感染风险。对患者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时, 要考虑到抗菌药物应用后的后效作用, 防止出现只对患者白天给药的情况, 大大降低患者晚上的血药浓度, 且使细菌药物后效应 (PAE) 明显消失, 导致病菌大量繁殖, 进而影响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最终导致形成耐药性。

3.2.4增强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范意识有研究表明[3], MDRB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手, 特别是护理人员, 其和患者接触次数较多, 尤其要注意手卫生。要根据我国卫生部 (现卫计委) 制定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标准, 制定完善的手卫生制度,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进而有效增强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度, 提高手卫生知识水平。有文献表明[4], 医务人员手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洗手合格率受到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无菌观念、工作认真、洗手时间、洗手次数等因素影响, 洗手次数越多, 那么手部的细菌就越少, 因此, 要求医务人员要勤洗手。另外, 医院要完善洗手设备, 如配备速干手消毒剂等,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 要注意应用防护用品, 进而有效降低感染率;此外, 加强培训, 使护理人员认识到MDRB医院感染的危害, 并提高MDRB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力度。

综上所述, 为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 需要加强监测, 并及时进行消毒隔离, 进而有效控制感染。

参考文献

[1]杨雅婷.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措施的防护效果.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1 (6) :656.

[2]赵红霞.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感染类型及变化趋势.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4, 10 (6) :371.

[3]邵文博.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调查及护理对策.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4 (26) :92-95.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3

方法:通过分析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制定隔离措施,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

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ICU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施行严格的干预措施,运用预防与控制技术,保障了ICU患者的医疗安全。

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对ICU患者已形成威胁,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ICU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3-02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快速增加,出现大量耐药或的多重耐药菌做,给医院感染防控和病人带来极大的挑战。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的耐药的细菌,此类细菌种类不断增加[1],所引起的医院感染已呈现蔓延趋势。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及耐药谱的更迭,导致难治性感染的比例不断上升,增加了医院感染控制的难度[2]。为进一步加强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发生,于是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消毒隔离干预,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建立ICU感染管理制度

1.1建立多重耐药菌报告制度。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进行醒目标注。一旦从标本中检出多重耐药菌,必须立即报告,同时反馈到ICU,医生就必须根据检验结果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包括下医嘱治疗和隔离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根据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结果登记《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及时进行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运作程序,自觉遵守。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若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1.2建立多重耐药菌监督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制度,提高基本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力。ICU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要求责任到人,必要时进行全科全院培训,掌握治疗、护理、清洁卫生和消毒隔离等措施,保证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对多重耐藥菌的检测、报告、预防、控制、治疗等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指导。

2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确定或疑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定植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隔离房间、床头挂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必须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底下的患者严格选择隔离。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要专人专用,用后并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在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体液、引流物、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2.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制度》。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移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都应严格实施手卫生。医院应落实规范提出的硬件管理设施,病区安装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洗手液和快速手消毒剂,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2.3合理使用抗生素。由科主任、监控医生牵头、定期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讲座,教育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3]。提高标本送检率和药敏试验率,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性质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掌握给药剂量和疗程,保护体内的正常菌群,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病原菌病原学的诊断信息,制定用药方案,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及疗程。

2.4加强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物体表面和地面的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洁净。对医务人员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含氯制剂擦拭消毒。对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2.5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制度。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3讨论

ICU病房是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重点部门,也是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较重的场所。大量研究证明,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关键是从合理控制和使用抗菌药物开始,同时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包括清洁卫生、医务人员手卫生和环境卫生等质量控制,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管理部门要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使医务人员提高认识,了解监控方法,强化意识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延缓和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根本,值得临床高度重视[5]。护理工作是开展多重耐药菌监测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保证ICU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

[2]林冠文,刘瑛,李妮,等.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773-3775

[3]黄飞秀.基层医院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管理及控制[J].医学心知,2011,24(3):292

[4]潘锡琴.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68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4

2011年共监测鲍曼不动杆菌88例,分别为呼吸道感染66例,表浅切口感染8例,中枢神经感染6例,泌尿道感染6例。其中感染例数前五名的科室分别为神经外16例,ICU14例,泌尿外科8例、神经内两科5例。在88位患者中根据药敏试验得出的耐药率如表:

序号

名称

耐药率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95.4%

庆大霉素

94.52%

阿米卡星

93.27%

头孢呲

90.3%

头孢他啶

88.2%

环丙沙星

87.7%

氨曲南

86.05%

哌拉西林

84.32%

美罗培南

82.15%

亚胺培南

82.15%

头孢哌酮/舒巴坦

67%

一、科室隔离的实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1、由于本院床位紧张,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无法实施单间隔离,只能采取床边接触隔离措施。

2、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诊疗。

3、对于非急诊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未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4、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大于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个别医生送检率未做到。

二、整改措施

1、为了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建立了健全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严格掌握适应症。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3、对全院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培训。

4、对全院全体医生进行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措施相关知识,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制病例的监测与报告。

三、效果评价

1、临床科室提高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送检率。

2、医护人员对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按照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佩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3、增加了对患者接触物品的消毒频率,对感染患者血液、体液污染能立即消毒。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 文档 篇5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及有关规定,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1、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2、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合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召开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对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

3、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监测。定期分析、反馈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

4、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可能时,按工作程序启动《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

5、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基本原则,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产生。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6

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监测、控制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重点,但防控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有数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产生,30%~40%是通过医院工作人员的手进 行传播,20%~25%是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20%~25%是社区获得性病原菌,20% 来源不明。因此,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药剂科、检验 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 则”4.19.5.2: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机制要求,特制订本院防控 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一、定期召开联席会,加强院感部与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及临 床科室的联系,避免院感部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缺乏合作意识。

1.每季度由院感部负责组织召开一次多学科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可在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上安排,会议由分管副院长主持。

2.会议主要议题是将已制定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 程执行情况加以落实,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讨论并解决相关部门在多重耐药菌 感染监测、防控具体工作环节中的困难。

二、通过联席会议提高临床科室的执行力,以期达到由于多部门对细菌耐药 的联合干预,取得成效。

三、明确分工及职责: 1.临床科室: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 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 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 间。隔离房间、床头和病历夹上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 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 温表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 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 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 理,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 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 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 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2.药剂科:

(1)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有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2)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 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统计分析(细菌室协 助完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统计分析(细 菌室协助完成)。

(5)各种形式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记录 详实。

(6)每季度公布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有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 考核机制。

(7)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有 I 类手术预防性抗 菌药物使用规范。

(8)每季度对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对落 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门协作方案

3.检验科:

(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在第一时间报告相关临 床科室(并有记录),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2)有细菌耐药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 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 染趋势。

(3)每季度公布新生儿科、ICU、呼吸科、儿科、血液科等重点科室前五位 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和耐药率。每季度有细菌耐药监测变化趋势图和抗菌药 物敏感性报告。

(4)每季度对各科室微生物送检情况及细菌耐药检测中存在问题或缺陷进 行分析讨论,对落实情况体现持续改进。

4.医院感染管理科:

(1)每天到细菌室获取准确的各科室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应用院感软件 后将适时监控),并每天随机到科室督查耐药菌感染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2)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甚至处罚,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督查,落实,体现持续改进。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7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预防,控制

所谓多重耐药菌, 指的是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致病菌, 我们将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的微生物称为多重耐药菌[1]。多重耐药菌与同一类中的三种完全不同。2005~2009年我国多所国家级医院进行多重耐药菌检测, 结果表明医源性感染越来越严重, 其中鲍曼不动杆菌的亚胺培南耐药发生率呈现了逐年升高趋势。故世界卫生组织号召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抵制, 其口号为“抵御耐药性”。为了降低医院内感染, 必须进行积极的防控。

1 多重耐药菌增多的主要原因及现状

多重耐药菌增多主要有两种原因: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数量增多和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感染途径增多。其中, 因为临床医生过度应用抗生素等, 导致了致病菌基因突变而形成了耐药性菌株, 致使多重耐药菌生产数量增加;若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接触, 特别是手与手的互相触碰, 导致了致病菌在医院内传播感染, 并在病人间交叉寄生繁殖后, 会随着致病菌宿主的迁移而发生医院外多重耐药菌的扩散和传播。

目前, 我国尚没有对感染进行良好控制的完善措施, 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预防多重耐药菌的扩散、传播及控制滥用抗生素并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同时提高疾病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2 现阶段对多重耐药菌处理流程

对多重耐药菌做出准确诊断, 对有效控制院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 我们一般依据化验室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作为主要诊断依据;故临床医务人员需迅速将病原学标本送往检验, 以便早诊断、早发现, 避免延误时机。

标本送入微生物检验室后, 一旦经检测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存在, 应迅速发出多重耐药菌书面报告, 并于书面报告单上予以明确标注, 提示进行隔离, 立刻报告给医院相应的管理部门予以处理。另外, 尚需加强微生物检验室的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 微生物检验室当定期将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公布给全院工作人员[4]。

相关临床工作人员收到检验室的多重耐药菌株的书面报告后, 需迅速通知科主任、护士长等领导予以及时处理;对于明确诊断为医院感染, 须于24h内将情况报告给院内感染管理的相关科室。

医院内主管感染的科室在实施流行病学调查的过程中, 一旦发现医院内存有多重耐药菌株爆发或流行的隐患, 应迅速报告给上级领导, 予以及时处理。同时, 医院内主管感染工作的相关科室应定期对医院总体多重感染菌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各个科室。

经过采取以上流程对多重耐药菌的处理, 从2010年起医源性感染率及鲍曼不动杆菌的亚胺培南耐药发生率均不同程度的降低。

3 加强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工作

3.1 高度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1) 单间隔离是首选考虑选择的隔离方案, 或者采取相同病原菌同室隔离[5], 切记不能和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者或抵抗力下降患者同室隔离;当医院内的隔离病房数量不够时可选择应用床边隔离[6];当感染普遍存在时, 应该选择对未感染者进行隔离以便保护。 (2) 将接触隔离标识标注于病员一览表内、隔离病房门上及床栏杆上;当进行床边隔离时, 需将感染病人放置最后进行诊断处理, 先给予其他患者处理。 (3) 严格限制或减少来回出入人员, 如VRSA者需禁止外出;对于实施护理和治疗的医务人员要给予固定, 实现专人护理和诊疗, 这里面也包括其他接触人员, 比如清洁工等。 (4) 仔细认真遵守医院内清洗、消毒手的卫生规则, 于每次接触患者或其周围东西及环境后、脱下手套后, 应立刻进行手部清洗及消毒。 (5) 认真实施标准预防:医务人员接触病人时, 要帽子、口罩、手套均戴好;若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 需另外穿戴隔离衣。 (6) 认真做好诊疗环境的卫生工作:对物品进行清洁、消毒时候, 需应用专用物品;定时使用含氯消毒制剂对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医疗器械的表面进行清洗、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拖布之类的进行擦拭, 用后需及时将拖布等进行消毒处理;当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 应实施多次反复消毒工作。 (7) 在运送标本的时候, 要应用防止漏、渗的密闭性容器进行。 (8) 做好医疗废物等物品的管理工作:要将锐器放入锐器盒子内, 余下的医疗废物均放入双层的黄颜色垃圾袋子里, 应用转运箱装置后规范的、严密的运送到医院内设置的医疗废物暂存处。 (9) 患者转诊的时候, 要提前通知将要接诊的医疗科室, 让科室做好各项预防、隔离措施。 (10) 临床表现有所好转或者痊愈者, 要再次做两次培养, 显示阴性后, 才可予以解除隔离, 患者在办理出院后, 要进行终末消毒。

3.2 防止滥用抗生素, 提倡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1) 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依据微生物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显示的敏感情况, 选择恰当的抗生素, 以实现合理应用。 (2) 务必遵守处方规范, 能单独应用者尽量避免联合使用, 能使用普通药物者尽量避免应用高价格;熟练掌握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药物的用药指征。

4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针对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 在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时, 需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2) 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 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虽然我国现阶段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控仍在探索阶段, 但是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及处理流程已初步降低了多重耐药菌的发病率, 相信通过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可达到控制多重耐药菌发病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带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防控措施[J].内科, 2009, 4 (6) :456.

[2]罗洪梅, 田洪静.浅谈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控制措施[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9 (5) :372.

[3]李宁, 郑洪柱.三级医院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1 (18) :567-568.

[4]赵红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09, 3 (22) :113-114.

[5]熊跃均.神经外科医院内感染菌群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 8 (5) :109.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8

侯江涛 山东省蓬莱市人民医院

【摘要】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临床药师参与多重耐药菌患者的药物治疗,为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帮助。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中3例骨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药物治疗,讨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药师;药物治疗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多重耐药菌定义为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病原菌,其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抗菌药物起到筛选耐药优势菌的作用。目前引起医院感染的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MDR-AB)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等。笔者作为临床药师在医院骨科病房近半年的实践中,参与了几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现对其中比较典型的3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1、临床资料

案例1:患者,男,26岁,因“砸伤腰背部及双下肢出血,呼之不应2小时”入院,X线示:T12爆裂骨折并椎体Ⅲ度滑脱,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入院诊断:

1、T12爆裂骨折并椎体Ⅲ度滑脱;

2、脊髓横断伤并截瘫;

3、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

4、右膝内侧副韧带及前交叉韧带断裂;

5、急性缺氧性脑病。入院后积极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成功,术后应用夫西地酸0.5g ivdrip q8h+奥硝唑0.5g ivdrip qd 抗感染治疗,但患者术后出现持续高热,最高达39.6℃,血培养示:大肠埃希氏菌(ESBL+),对阿莫西林+棒酸、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敏感;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二三头孢及氨曲南耐药。临床药师推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g ivdrip q8h+丁胺卡那霉素0.4g ivdrip qd抗感染治疗,应用4天后,患者仍持续高热,症状未有减轻,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 ivdrip q8h,应用2天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应用3天后,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 ivdrip q12h,应用10天后,患者体温正常。

案例2:患者,男,61岁,因“车祸致伤左下肢疼痛,出血1小时”入院,X线示: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诊断: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患者入院后积极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手术成功。患者入院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术后出现持续发热,体温在39℃左右,术前及术后应用氨曲南1.0 ivdrip bid+异帕米星0.2g ivdrip qd抗感染,后血培养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夫西地酸敏感,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耐药,考虑患者综合情况,临床药师建议改用万古霉素1.0g ivdrip q12h+左氧氟沙星0.6g ivdrip qd 抗感染,患者应用4天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但伤口处仍有渗液,伤口

[1]分泌物培养示:溶血性葡萄球菌(MRCNS),药敏结果同上次血培养,应用药物15天后,患者体温正常,但伤口处仍有渗液,分泌物培养及血培养阴性,停用抗菌药物,给予患者积极换药、保证患者伤口处引流通畅,同时换药时伤口处外敷莫匹罗星乳膏,坚持上法换药20天后,患者伤口渗液逐渐减少,一个月后伤口无渗液渗出,后拆线出院。

案例3:患者,女,65岁,因“摔伤左髋部肿痛半天入院”,既往糖尿病史16年,高血压病史8年,白内障病史6年,入院前自行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X线示:左股骨颈骨折。入院诊断:1.左股骨颈骨折;2.糖尿病;3.高血压;4.白内障。入院后患者在全麻下行左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置换术,手术顺利。术前及术后应用头孢孟多1.5g ivdrip bid+克林霉素1.2g ivdrip qd 抗感染治疗,患者术后血糖波动大,最高达空腹血糖18.9mmol/l,伤口处出现渗液,体温升高,最高达38.0℃,分泌物培养:屎肠球菌(HLAR),对氨苄西林、链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耐药,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替考拉宁、四环素、氯霉素、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经讨论后停用头孢孟多、克林霉素,改用去甲万古霉素0.8g ivdrip q12h,应用12天后,体温正常,但伤口处仍有渗液,坚持换药,同时保持伤口渗液引流通畅,1个月后伤口敷料干燥无渗出,后拆线出院。

2、讨论

从上述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患者都是骨折术后出现感染,伴有发热,病原学检查均为阳性,药敏结果显示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提示均为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药师在参与上述三个案例的抗菌药物选用及感染治疗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2.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氏菌(ESBL+)对于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为耐药,推荐药物为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于轻中度感染可选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氨基糖苷类,重者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或联合用药。夫西地酸主要针对阳性球菌的感染治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MRSA的感染,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作用差,而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较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作为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时的联合用药之一,第一例患者的感染治疗方案初始治疗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对于轻中感染的患者是适合的,但此患者骨折严重,一般情况差,因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并未能很好的控制感染,最终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对于产ESBLs细菌敏感性很高,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实践证明,患者按按此方案治疗后,患者感染症状逐渐得到控制。

2.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流行,是目前严重的临床及公共卫生问题,MRSA常表现为多重耐药,耐药机制复杂,多重的耐药机制使MRSA对β-内酰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表现为耐药,临床最具有治疗价值的仅为糖肽类药物及利奈唑胺,有一定疗效的如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利福平、夫西地酸等,其中万古霉素是目前一直认为MRSA感染的标准治疗。案例2的患者在入院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

[2]

[2][2]伴有发热,骨折后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后引起发热,血培养示MRSA,考虑为MRSA感染引起,应对患者进行全身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是合理的,临床实践也证明,患者应用后体温逐渐得到控制。

2.3 肠球菌是一种阳性球菌,是条件致病菌,是造成严重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肠球菌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引起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创伤和外科术后感染、败血症及脑膜炎等。案例3的患者是一个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伴有多年的糖尿病及高血压,术后血糖没有很好的控制,出现发热及伤口的感染,药敏培养示屎肠球菌(HLAR),表示此屎肠球菌是一种高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其耐药的主要机制是细菌产生了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氨基糖苷类渗入细菌中的途径发生障碍,高耐菌株即可生产,导致所检测氨基糖苷类药物与青霉素、氨苄西林或万古霉素联合用药时并不能起到协同杀菌作用,联合用药受到限制,根据药敏结果,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是合理的选择。

2.4 在上述三个案例中,除了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外,及时的换药,保持伤口液化区的引流通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换药可以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无菌、利于生长愈合的环境。换药的作用主要有:观察伤口、去除坏死组织、清洁创面、引流通畅、促进组织生长等。其中,案例2的患者在换药时应用莫匹罗星乳膏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为聚乙二醇亲水性软膏,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等作用。对与感染有关的各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用于MRSA所致脓疱病,案例2的患者在换药时应用莫匹罗星外敷,有助于伤口液化区感染的控制,促进组织生长。

在上述3个案例的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药师在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和交流沟通能力,上述三个案例,除了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患者伤口的处理,对于外科伤口感染的病人,伤口处换药、脓液引流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不低于抗菌药物的应用。要培养类似的临床思维,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深入临床,参与临床实践。同时需要掌握更多药学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形成药师“ 熟悉药、略懂医” 的特点。这样才能使药学服务更加实际、更加专业,更容易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接受与支持,也就能更快的推进合理用药,发展临床药学工作。

参考文献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85 2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杂志:电子版,2010,4(2):207-214 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杂志:电子版,2010,4(2):215-223.4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防治专家委员会.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4(2):224-231 5 张昊.肠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2):1797

[6][5]

[4]6 张盛敏.临床药师在骨科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114 作者简介

多重耐药菌培训知识试题及答案 篇9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填空题:

1、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医院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SBLs)、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AB)、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

3、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 接触隔离 措施, 隔离标识的颜色是: 蓝色。

4、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感染者或定植者,应进行 单间 安置,不能单间时,应将同一种病原菌感染患者同室安置。

5、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时,应于 24h 填报“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卡”给院感办,若发生院内感染,须同时上报。

6、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应及时进行洗手或手消毒。

7、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物品,并进行清洁和消毒。

8、抗菌药物分级为 非限制级、限制级 和 特殊级。

9、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应 送检病原学检测,根据 药敏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10、医院应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多选题

1、早期发现MODR须加强检查、严密监测的高危人群包含:(ABCD)A、外院转入者。B、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

C、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者。D、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2、MODR感染病例报告正确的是:(ABCD)

A、散发病例,24小时内填MDRO感染病人个案管理记录表上报院感科。B、3例或以上(感染病例在流行病学上如时间、空间和病人间有相关性),立即电话通知院感科。

C、确定为医院感染者,医生必须24 小时内在信息系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D、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应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4、MODR医护人员的防控措施(ABCD)

A、严格执行手部卫生规范。

B、戴手套:当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时应戴手套。C、戴口罩、面罩、护目镜:患者飞沫可能喷溅到面部时。D、穿隔离衣:为病人诊疗护理操作有可能污染工作服时。

5、预防和控制MODR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正确的是:(ABC)

60例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 篇10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多重耐药菌株是指微生物实验室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的阳性结果, 药敏试验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别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1]。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易造成暴发流行, 交叉感染是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原因之一[2]。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科收治60例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患儿, 未发生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科收治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患儿60例, 男41例, 女19例;年龄1个月至7岁;送检标本痰培养40例, 血培养13例, 尿培养7例。

2 护理

2.1 采取有效消毒隔离措施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隔离感染患儿, 首选单间病房, 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安置在同一病房。在病历夹上粘贴和床头悬挂多重耐药菌隔离标识, 提醒医护人员及家属重视, 病人床旁备有速干手消毒剂、固定专用的医疗器具、一次性手套。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操作过程中,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痰液、大小便时戴手套, 对患者的病房和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每天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佳净溶液进行擦拭消毒。医疗废弃物放于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针头放于专用利器盒内, 统一回收焚烧处理。陪护人员在进入病房和接触病人前后清洁双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对出院病人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2.2 对护理人员手卫生的干预

多种耐药菌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从一例患儿传播到另一例患儿, 因此护士的手卫生至关重要。手卫生是防控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 已得到国际的公认[3]。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患儿前后、对患儿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儿的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儿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从患儿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都实施手卫生。手有明显污染时应当彻底洗手, 无明显污染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3 严格病人管理, 做好健康教育

有调查显示, 由于病人和家属及周边病人的因素而影响隔离措施的占90.1%[4], 原因是家属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或怕被嫌弃和不被关心, 产生恐惧心理出现不配合[5]。护理人员应给予正确指导, 讲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传播途径、隔离种类和消毒, 特别讲解隔离的目的和意义、不随意客串病房的好处, 教育病人及家属、探视者接触病人前后洗手方法及意义, 解除病人及家属心理负担, 促进他们主动配合医生、护士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传播的防控工作。

2.4 重视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及医院感染防控的知识培训, 提高护士防控意识和防控措施的执行力

除了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全员培训外, 科室利用护理业务学习时间进行强化培训, 培训前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相关知识摸底考试, 根据考试情况进行重点培训, 培训后对护士进行抽查提问, 以便了解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掌握情况,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定时提问护士, 重点加强对低年资护士和见习护士的培训。

2.5 遵医嘱使用敏感抗菌药物

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 注意抗生素的间隔时间, 一般间隔8h或12h, 以维持病人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 确保药物发挥最大的抗菌效果[5]。

2.6 饮食护理加强患儿家属的饮食指导, 注意营养搭配、合理喂养, 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力。

2.7 护士长加强监督指导和检查

在医院, 护士长是基层护理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 在完成病房管理和护理业务技术管理中起着主导地位, 是医院护理管理中的重要角色[6]。护理质量的高低与护士长的管理有直接关系, 管理疲软就是安全隐患, 而护士长加强指导和监督可切实落实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传播的各项措施[7], 所以护士长应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 加强培训, 提高护士隔离措施的执行力。

3 小结

多重耐药菌感染隔离措施的落实与护理人员的工作息息相关, 对护士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隔离知识的培训, 增强护理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隔离、防护与控制意识, 采取正确的消毒、隔离方法, 严格无菌操作, 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遵医嘱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保障患儿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小儿,护理

参考文献

[1]刘春来, 自力, 练丽珠, 等.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多重耐药菌的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 (5) :853.

[2]陈冰.加强儿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的方法[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 (10) :60.

[3]李六亿.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生儿杂志, 2009, 24 (2) :65-67.

[4]王雪文, 钟秀君.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8) :2475.

[5]李雪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回顾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6, 16 (2) :204-205.

[6]骆海燕, 杨辉, 黄金银, 等.三级医院护士长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研究[J].护理学报, 2010, 17 (7A) :1.

多重耐药菌管理1 篇11

**院感科每天登录LIS系统,查看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

**有多重耐药菌,会记录在多重耐药菌登记本上;登录HIS,了解病人基本情况、有无下接触隔离医院以及用药记录;

**与药学部临床药师一起到多重耐药菌检出科室督查;看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并和管床医生沟通用药情况;临床药师会在这张督查表上写上用药是否合理;

**如果隔离措施落实到位、用药合理,就不会写反馈单,只要在督查表上记录上并签字;如果措施落实不到位或者用药不合理,就会写张反馈单,写上存在问题及建议交给临床科室;科室会写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院感科和药学部再下病房时会去这些科室复查,看整改情况。

因为我们医院多重耐药菌相对不是很多,MRSA和VRE必须单间隔离,几乎都能做到。其他多重耐药菌检出患者进行“末端”隔离。院感科和药学部能够做到对每一例多重耐药菌检出患者进行督查和用药指导。这一点得到了三甲评审专家们的认可,尤其是临床药师参与到了每一例多重耐药菌检出患者的督查中。

这和以前不同,以前我们医院只是我们院感科去看隔离措施有无落实,只是“指手画脚”,临床科室有时比较反感。现在,因为更多的是参与到多重耐药菌如何用药的问题上,也为临床医生解决了麻烦,所以科室都很欢迎我们去检查指导。

多重耐药菌讨论pdca 篇12

讨论时间:2015年4月9日 参加人员签字:

多重耐药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任医师:我科2015年1—3月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6例,其中切口感染3例,社区感染3例。感染细菌鲍曼不动菌3例,感染率较同期偏高。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我们均及时上报科主任及护士长及感控科,立即填写院感系统多重耐药报告卡,根据药敏使用敏感抗生素,对病人接触物品及排泄物消毒,隔离,并注重手卫生。我科出现3例感染。1022床江某是一位髂骨骨折术后,患者术后出现高热,切口引流不畅加之术后白蛋白(28克)较低,贫血(96克),抵抗力下降,考虑血肿继发感染。洪某是一位全髋置换术后患者,术后出现高热,同样也有低白蛋白及贫血。我认为预防院内感染需加强如下几条:1.注重手卫生及术中无菌操作。2.注意加强病人支持营养,提高抵抗力。3.术中注重软组织保护,做好无创技术,提高组织抗感染力。希望大家就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及改进方法发表意见。

**主管护师: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我们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我们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我们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我们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护士长:为预防降低切口感染率,我认为术中需做好如下几条: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手术中,液体随时可能浸透布单,污染术野。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吸引,灌注或电凝各种管道,以及无菌敷料在手术操作中经常受到牵拉和触碰,发生移位,造成污染。3.避免不必要的电凝或电烧。电凝或电烧在减少出血的同时,还会造成被烧灼组织的坏死,其为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感染率是正常组织的30倍。4.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关闭伤口前,用2000毫升以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减少细菌定置。5.全层贯穿深筋膜至真皮缝合皮下。减少皮下积血积液。

***主任医师:我们必须注重手卫生,术前备皮,可用氯乙定配纯净水,清洗患处。剃毛需在术前半小时。术中注意无菌操作,保护组织血运,减少不必要组织剥离,减少电刀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

***主任医师科主任:我科2015年1—3月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中切口感染3病例,根据这3例病例分析,我认为需作如下改进:1.减少创口细菌定置。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防止创口污染。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防止移位。3)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大于2000毫升)。2.减少组织损伤,提高组织抗感染力。1)避免不必要的电凝或电烧。2)减少不必要软组织或骨膜的剥离。3)尽可能使用微创方法。3.充分引流,减少死腔。4.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统计资料显示:超量,超时使用抗生素,不能使切口感染率下降。5.注意病人全身情况,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自生抵抗力。

改进措施:

1.术前备皮。可用氯乙定配纯净水,清洗患处。

2.减少创口细菌定置。1)使用无菌防水大单,防止创口污染。2)有效固定敷料及管道,防止移位。3)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大于2000毫升)。3.减少组织损伤,提高组织抗感染力。1)避免不必要的电凝或电烧。2)减少不必要软组织或骨膜的剥离。3)尽可能使用微创方法。

4.充分引流,减少死腔。5.合理使用抗生素。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13

重症监护病房 (ICU) 是危重患者集中区, 同时也是医院感染高危区。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住院时间长, 机体抵抗力下降, 介入性检查和操作多, 均导致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为切实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保障患者安全, 2009年8我院根据目前的条件, 对综合ICU病房进行了整改, 建立了多间单间病房,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单间隔离治疗和护理, 减少交叉感染, 避免多重耐药菌造成医院感染的扩散。

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8月到2011年7月我院ICU共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45例, 其中男35例, 女10例;年龄11~84岁;多重耐药菌菌株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 产ESBLs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标本分别来自痰培养、尿液、血液、脑脊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时, 我们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方案》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执行, 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 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具体的防护措施如下:

2 防护措施

2.1 强化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的手卫生管理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接触患者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有研究表明:在各种诊疗、护理过程中, 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合格率仅为51.20%, 且细菌超标严重, 以超标1~5倍为主, 部分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超标20倍以上, 甚至达到100倍[1]。可见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的严重性。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质量和洗手行为的依从性, 保证手的清洗和消毒, 我院在改建ICU房间时, 在每个单间病房内均设置一套完善手卫生设施, 同时在每个病房门口挂有一瓶速干手消毒液, 以便医务人员在查房、治疗、护理操作等过程中能随手可及, 让医务人员养成自觉手卫生的习惯, 科室医院感染小组成员随时监督医务人员的行为, 督促落实。职能部门则采取随机抽查方式。

2.2 严格遵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落实隔离措施

对于病原学检查、药物敏感试验资料显示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的患者我们立即将其转入单间病房, 护士在病房门口及患者信息一览表和病历本上贴上醒目的蓝色“MDRO”接触隔离标识, 提醒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的重视, 并于第二天晨会交接班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 做到人人知晓, 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我们安排专人治疗和护理, 医务人员相对固定, 同时限制每次进出人员的数量。

2.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各种侵袭性操作如人工气道、呼吸机使用、吸痰、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都是维持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但这些操作都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体内[2]。国内外研究表明, 侵袭性操作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3]。因此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操作中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4 加强培训、提高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进行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再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 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4]。

2.5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护理人员应加强病室环境的管理, 每天定时通风换气, 物表及地面每日至少湿式擦拭两次, 遇污染时及时处理,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不能专用的物品及医疗器械在每次使用后须及时消毒。患者用过的床单、面巾、衣物等需用双层黄色胶袋密封并标示送洗衣房, 患者去其他部门检查, 工作人员陪同, 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患者转院或转科必须告知接诊医生相关信息;患者出院后应做好病室床单位终末消毒处理。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直接影响到了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单间隔离, 对病房和物品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加强医务人员和工勤人员院内感染和监控工作的管理, 可有效预防因交叉感染而造成耐药菌的传播, 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瑜珍, 谢懿, 何绪屏, 等.医护人员手带菌实验室分析[J].现代医院, 2008, 8 (11) :27-28.

[2]徐秀群, 吴小波.146例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2 (18) :303.

[3]何庭辉, 田碧文.综合性中医院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 (24) :3882-3884.

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培训计划 篇14

2015年38539住院患者例中共收到3998个细菌标本,阳性率占总标的 29.23%,共1169个。从其中筛选出多重耐药菌感染191例,其中男性126例,女性65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0岁,60岁以上患者占64.6%。与去年相比,检出的耐药菌株呈下降趋势。

一、2015年全院分离病原菌的标本类型构成比(图1)

标本数量***0070标本数量183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194胆汁6穿刺液

2015年多重耐药菌分布(图2)

2520151050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二、按照标本类型(或感染部位)进行的病原菌构成比

1、呼吸道标本病原菌构成 2748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饼状图)

痰液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它16%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粘质沙雷菌1%铜绿假单胞菌13%肺炎克雷伯菌34%鲍曼不动杆菌15%产气肠杆菌1%聚团肠杆菌1%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2%15%

2、泌尿道标本病原菌构成 273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饼状图)

尿液鲍曼不动杆菌聚团肠杆菌白色念珠菌2%1%10%阴沟肠杆菌1%奇异变形杆菌8%金黄色葡萄球菌1%铜绿假单胞菌1%肺炎克雷伯菌7%屎肠球菌5%

其它22%大肠埃希菌38%不活跃大肠埃希菌2%粪肠球菌2%

3、脓液标本病原菌构成223株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构成比(饼状图)恶臭假单胞菌1%金黄色葡萄球菌13%脓液标本白色念珠菌生长肺炎链球菌(++)其它1%1%8%大肠埃希菌(产碱殊异株)6%聚团肠杆菌1%大肠埃希菌55% 洋葱伯克霍尔德普通变形杆菌1%氏菌1%奇异变形杆菌1%铜绿假单胞菌3%肺炎克雷伯菌7%屎肠球菌1%

三、按照两种目标细菌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的折线图

1、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折线图

大肠埃希菌检出率%***04862.959.959.4大肠埃希菌检出率%53.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2、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折线图

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037.726.516.711.8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

七、总结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1、2015年全院共分离病原菌3998株。2、3998株菌中革兰阳性菌占23.6%,革兰阴性菌占69%,真菌占7.4%。标本分布前三位为痰、尿液和分泌物。

3、革兰阴性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真菌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但是曲霉素感染的病人数在增加,主要分布在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在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菌株比例仍然很高,特别是大肠埃希菌仍占60%左右。

4、全年共发生多重耐药菌株191人次,发生院内感染的有80次,根据调查其中社区感染占58.1%;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是41.9%。

五、整改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或床头应当有隔离标识(蓝色),在患者的医嘱中也注明多重耐药菌,提高医务人员的警惕性。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 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6、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

7、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8、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9、各科室院感管理小组每月对存在问题或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有落实情况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医院感染管理科、检验科、药剂科

上一篇:中秋赏月五年级学生作文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