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2024-06-09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共12篇)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篇1

近年来, 医院感染发生增多, 影响因素复杂, 由医院感染引发的医疗纠纷逐年增多。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对我院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目前我院的现状, 做出以下分析。

1 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 侵入性操作增多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基层医院也开始引进多种先进仪器及侵入性操作, 提高了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 如气管切开[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电子纤维胃镜及肠镜、机械通气的应用, 这些操作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 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2008年1月—2008年7月全院共有气管切开的病人33例, 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28例, 使用电子纤维胃镜与肠镜的有1 356例, 比去年同期增长21.6%。

1.2 医护人员防范意识不差

有的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肤浅, 甚至不知道医院感染的概念。部分医护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的一些重要环节上缺乏应有的警惕, 例如手卫生执行情况不乐观。今年2月采用问卷方式对本院240名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 能掌握洗手指证并认真执行的合格率仅为68%, 对医护人员手的细菌监测达标率93.3%。

1.3 易感病人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去某些不治之症可治愈或延长生存时间, 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增加, 住院时间长、年龄越大、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减退、抵抗力差, 较易发生医院感染。有报道表明, 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高[2]。

1.4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 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耐药菌株增加, 致使病程延长, 感染机会增多。据统计数据显示, 在今年第1季度、第2季度住院病人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278例中, 使用时间>3 d的占75%, 其中3种抗生素同时使用的占22%, 使用较多的为头孢类、新型青霉素类, 这些抗生素具有广谱杀菌功能。因此, 应合理选择抗生素, 减少因药品使用不当引发的医院感染。

1.5 吸氧

吸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 它能改善组织器官缺氧状态, 纠正低氧血症, 但是当自身抵抗力降低、支气管黏膜纤毛清除机制减弱时, 细菌可吸入至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或呼出至吸氧管、湿化瓶, 在适宜的条件下不断繁殖, 再随着经过湿化的氧气而进入呼吸道致病。

1.6 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

清洁员岗前培训不严, 监管力度不够, 洁具标示不清, 混合使用, 卫生死角多, 特别是病房终末消毒存在较大的隐患。

2 预防措施

2.1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

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监控制度的规定, 湿化瓶、吸氧导管应每日更换、消毒, 应用呼吸机的病人每日更换全套通气管道, 使用面罩吸氧的病人除上述措施外还应该每日用75%乙醇擦拭面罩内层。 加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重视岗前培训, 提倡全员参与控制医院感染, 责任到人,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进行一系列侵入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高危机械要严格消毒、灭菌, 杜绝不良行为。

2.2 加大抗生素监管力度

医生应根据病情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同时尽量缩短预防用药时间[3]。

2.3 严格执行病房管理工作制度

各科室病房坚持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即使是使用空调季节也不例外, 空调机、消毒机、重症病房的空气层流及净化装置应定期清洁和保养。 加强对清洁员的培训, 要求做到湿式清扫, 病区、办公室、治疗室要有专用抹布、拖把, 标志清晰, 洁具使用后应清洗、消毒, 悬挂晾干备用。病人出院后终末消毒工作应及时彻底。对高龄、机体免疫力低下且卧床时间较长的病人要加强病房消毒, 减少探视人员, 定时翻身、叩背, 加强健康教育。

2.4 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不仅要通过我院目前开展的监测项目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 而且要逐渐加大目标性监测, 质控前移, 把目标重点转移向病人。控制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应坚持参加业务查房, 了解在院病人动态, 关注重点部门、重点病人, 并不定期做好卫生学监测, 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采样送检, 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4,5]。

参考文献

[1]李春香.陈云.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医院感染的因素及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6 (6B) :1567.

[2]韩黎, 朱士俊, 魏华, 等.医院感染管理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4, 14 (8) :893.

[3]蒋志萍.老年病人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干预[J].家庭护士, 2008, 6 (8A) :2009-2010.

[4]王霞.完善组织职能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家庭护士, 2008, 6 (7C) :1946-1948.

[5]李玉岩.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6 (4B) :1005-1007.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篇2

1、清洁区、污染区划分明确,由污到洁路线不交叉,不逆行。

2、清洁区:晾晒、烘干、缝补、熨烫、折叠、储存、发放清洁衣被和办公。

3、污染区:进行收集、分检、处理及清洗衣服、被单。

4、衣被的收集袋和接送车的清洁消毒

1)衣被收集袋:每个病区应有3个衣被收集袋,分别收放置明显污染的病人衣被;一般病人衣被及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衣服;帽子和口罩。衣被收集袋应保持密闭直至清洗。也可定时、限时收集工作人员衣物,及时发送至洗衣房。

2)污染推车与清洁推车:接送衣被用推车,洗衣房有污染推车与清洁推车,分别用于接衣与送衣,接衣后及送衣前的推车均应用清水或1%洗涤剂溶液擦拭一次;接运传染病房、结核病房、烧伤病房及有明显污染衣被后的推车应用1000mg/L有效氯擦拭消毒。

3)一次性使用收集袋:一次性使用衣被收集袋用后焚烧。非拆洗者用1%洗涤液,900C以上热水在洗衣机中消毒25min。

4)注意事项:严禁在病房内清点或处理传染病人衣被,特别是肝炎、结核病人及传染性物质所污染的衣被,烈性传染病人的衣服应先消毒或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洗涤或焚烧。清点传染病人衣服的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和口罩,穿工作衣。一次性使用的手套用后焚烧;可重复使用者,在洗衣机中用900C以上热水消毒25min。

5、衣被的洗涤消毒

病人衣被和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必须分机或分批洗涤。婴儿衣被应单独洗涤,不可与其它衣被混洗。根据衣被受污染程度可分别用专机洗涤,特别是传染病人(肝炎、结核等)、烧伤病人的衣服应专机洗涤,无条件时也应先洗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帽子和口罩;再洗一般病人衣被、污染衣被,最后消毒传染病人、烧伤病人的衣被。

1)一般衣被的洗涤消毒:

一般衣被指无明显污染及无传染性的衣被,将衣被收集袋打开,棉质衣被用1%消毒洗涤剂700C以上温度(化纤衣被只宜400C-450C)在洗衣机内洗25min,再用清水漂洗。

2)传染病房和烧伤病房的衣被:必须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洗衣粉洗涤30min-60min,然后用清水漂净。

3)有传染的衣被:有明显血、脓、便污染的衣被,视为传染性的衣被。在用热水洗涤前,先用冷洗涤液或1%-2%冷碱水将血、脓、便等有机物洗净,将该洗液煮沸消毒,再按2)洗涤消毒

4)衣被储存:应晾(烘)干、熨烫、摺叠、储存衣被。工作人员和病人衣被;一般污染和有传染性的衣被洗涤消毒后应分区或分批晾(烘)干、熨烫、摺叠和储存,不宜混杂。熨烫时要特别注意曾受或易受污染之处。新生儿、婴儿衣被应有专用烘干、熨烫、摺叠、储存衣被处,不可与其它衣被混淆。

6、洗衣(池)机的消毒 洗衣(池)机洗衣后,特别是洗可能有传染性的被服后,应用900C以上的热水或消毒剂消毒。

4、洗衣房的环境清洁消毒

1)洗衣房污染区的清洁消毒:上班时打开窗户、保持良好通风,下班时污染区地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溶液拖地。

2)洗衣房清洁区的保洁:上班时开窗通风一次,清水擦拭桌、椅、工作台面、地面,保持清洁。下班时关闭门窗,减少灰尘和风沙,地面用清水拖擦。

7、洗衣房人员的卫生

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分析 篇3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7-01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和重点监控的科室,也是工作人员直接与患者,患者的各类检查标本接触的区域,因此医院检验科必须制定预防监控措施,从各方面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从而对保证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现状与措施分析如下: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成为评价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几年来,医疗有关部门已加大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力度,各级医院都形成了相应的感染管理科室,但个别医院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仍不健全或敷衍于检查,未认真执行管理。

少部分基层医院检验科防护设施不够,硬件上检验科房屋紧张,更谈不上布局的科学,造成作业流程不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不能明显分开,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不清,有的甚至工作区与生活区同在一个区间,从而就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如不重视、忽视此现状,都易造成感染的发生。因此,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改进意见。

1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检验科主任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各实验室设1名生物安全负责人,并实施责任问责和追究管理,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人员培训考核制》《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等相关文件,持续性改进并逐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更好的预防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认识

每位职工都必须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落实《输血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等有关专业知识,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和控制医院的感 染管理水平。对新进人员,实习生,进修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学习,不定时期考试和测评。

3建立检验科人员健康档案。

要求检验人员定期在本院或上级医院体验和接种,并有应记录,对意外遇到职业暴露,锐器损伤以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上报专门机构如医院预防保健科备案,定期追踪观察。

4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

改善环境必须领导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正规化设置,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并分别进行管理,增加自我防护的有关设施。

5提高检验人员的防护意识

控制预防好医院的感染是每位检验人员工作的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感染工作重要性,认识贯彻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管理和措施,不断提高自己防护能力和防护水平。

6合理正规化对检验科消毒管理

每日对室内空气、门窗、墙、台面、地面进行消毒,并有相应登记,室内各其物品,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如有污染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不放过检验报告单的消毒,这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非常重要的措施。

7加强医院的废物的管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程序进行分类、消毒、毁形、焚烧无害化处理,并作登记,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各种废弃标本,酶标板等经氟消毒剂,消毒高压灭菌后分类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扎紧,贴好相应标签,由专人回收及处理,对损伤性废物必须用防穿透的利器桶盛放,并做好各类垃圾回收的记录及交接工作,由双方签字。

综上所述,要让每位职工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危害的重要性。并不定期组织学习有关预防医院感染各类知识,自觉提高自我防护知识,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和因素,对各项措施和制度不断完善,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检查安全化、检测常规化,从而更好的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宁尚天,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消毒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2):203

[2]李瑛,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J]。

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篇4

1 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1.1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不合理应用大量抗菌药物是医院感染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抗菌药物的滥用越来越普遍, 但是, 应用抗菌药出现用药时间较长、种类较多和抗菌谱较广等问题时, 感染发生的机会越多。广泛使用抗菌药物, 耐药菌株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并在机体内大量繁殖。目前, 在应用抗菌药物方面, 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用药问题, 另外尚有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地使用昂贵抗菌药物等现象的存在, 这不但易产生耐药性细菌, 还使机体抗真菌的能力得以降低, 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遭到破坏, 造成了微生物失衡, 此时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 机体出现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1.2 易感人群

老年人是医院感染的易感者, 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随着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 由于高龄患者主要器官功能退化, 生理防御能力衰退, 免疫力下降, 老年慢性病患者越来越多, 即使是微小的有毒微生物亦可导致感染发生, 因此, 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越来越大。婴幼儿另是外一个高危人群, 由于该群体具有尚未发育成熟免疫系统, 主要依靠医护人员和家长对病患的生活进行护理, 故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亦较高。

1.3 住院时间的长短

由于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较为集中和较易流行的生活环境, 因此, 患者的住院时间越长, 机体受到感染的概率相对越高。

1.4 护理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不严

首先应重视感染源的存在。感染源主要来源于: (1) 病室空气污染, 如没有划分清治疗室的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 病室、治疗室和厕所等不同的生活场所共用拖布, 病床、桌椅共用抹布且用后没有消毒, 清扫床铺、地面没有进行湿式清扫; (2) 病室之间的污染, 主要表现在消毒不彻底。

其次, 要重视感染的传播途径。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是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手污染,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没有严格进行洗手和必要的消毒, 就可成为输送病原体的重要途径。在诊疗活动过程中,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的物品机会相对多, 易将病原体通过手传播给其他患者或污染其他物品, 因间接传播使他人受到感染。此外, 混合使用操作用具, 也可造成医患间病原体的直接传播。

1.5 医护人员薄弱的医院感染防护意识

在一些基层医院, 医生和护士不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和防护技能的掌握, 被动遵守和执行医院感染的相关规章制度, 甚至感到是一种工作压力。有的医院没有建立医院感染防制机构或规章制度不健全, 没有开展得力的健康教育工作, 致使医院感染的出现。

2 预防措施

2.1 加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技能的训练

医院管理者必须采取各种措施,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使之掌握在临床护理中如何预防医院感染, 认识到护理在医院感染防制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只有提高认识, 才能加强责任心, 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达到共同防制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要把对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技能的训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要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和医务人员的个体化特点, 制订详细的培训和训练计划, 教育护理人员自觉地培养无菌意识, 自觉地遵守护理操作常规, 自觉地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树立和执行严格的无菌观念和技术。

2.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 必须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的要求, 避免无指征的预防和治疗用药, 品种、剂量的错误选择, 不合理的给药次数和疗程等现象的出现,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细菌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包括: (1) 抗菌药物的正确选择。严格掌握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症, 并结合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 进行个体化有针对性地药物选择。 (2)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药效的相加作用和协同作用, 并扩大抗菌范围;但有时联合用药会出现高不良反应发生率,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引起二重感染等缺点。故必须严格把握联合用药特征, 不得擅自用药。

2.3 缩短住院时间

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大多是耐药菌。一旦发生感染, 不仅可出现较为严重的临床表现, 而且治疗上较为困难。当患者住院时间较长, 由于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共同居住在一个病室, 共同使用一个盥洗室, 极易造成相互之间的交叉感染。因此, 当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并痊愈后应立即出院。医生必须严格掌握出院的时机, 降低患者再次受到感染的概率。

2.4 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专职和兼职人员应该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 定期不定期到各门诊室和各病区检查消毒液的浓度和浸泡时间以及消毒操作技术, 检查无菌包的有效期限, 检查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和处理是否符合要求, 进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等方面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应该定期不定期对供应室进行消毒保消毒效果的合格率抽查工作。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工作, 使各个职能科室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 查找原因, 及时进行整改, 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 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切实维护患者和自身的身心健康。

2.5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和污物的处置

一次性医疗用品在交叉感染、医源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 应抓好采购、监测、保管和供应等一系列关于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过程, 必须严禁各科室私自购买一次性医疗用品, 以保证全院使用合格产品。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与采购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必须保证从正规渠道进货, 必须保证购买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做到“三证” (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注册证) 齐全。

所有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器和输血工具, 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做毁形处理, 浸泡消毒后进行无害化处置。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对患者的引流液、痰液、血液、粪便等感染性分泌物, 在用高浓度消毒液浸泡后暗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传染病患者使用的一次性的医疗用品和卫生垃圾应随时消毒, 并装袋送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 对所有非一次性医疗用品实行消毒-清洗-消毒的制度, 避免医院感染事故的发生。

医院感染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 控制医院感染是现代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护士, 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早期发现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患者,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切实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医院感染,原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8号令.医院感染管理办法[S].2006.

医院重点部门的感染控制措施 篇5

1、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换药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严 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各诊室环境整洁、空气新鲜,开始工作前开窗通风、换气。

3、地面每日湿式清扫、拖洗2次,遇污染及时进行消毒;各诊室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抹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每日定期消毒。

4、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每次60分钟,紫外线灯管每周定期用75%酒精擦试一次,有记录。照射强度低于70uw/cm或累计时间大于1000小时应及时更换。

5、所有的物品(无菌物品、外用药品、消毒药品等)分类放置固定区域,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超过有效期(7天)应重新灭菌;无菌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位置。

6、各种操作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如换药:先换无菌伤口,再换感染伤口,特殊感染伤口应严格隔离,不得进入换药室。

7、各种器械尽可能采用高压蒸气灭菌,使用浸泡消毒法时,应选择合适灭菌剂,(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剂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及注意事项);器械应打开关节浸泡,严格掌握灭菌时间,有标志。

8、各种无菌器械使用后遵循浸泡消毒---清洗---高压灭菌原则;一般感染与特殊感染或传染性病人使用的物品与器械分开浸泡消毒;严格掌握使用浓度及浸泡时间;(感染性与非感染敷料分别放置污物桶加盖)。

9、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注明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灭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10、碘酊、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灭菌更换容器1次;开启的棉球、纱布储槽,使用时间最长不超24小时(尽可能用小包装)。

11、无菌镊子及容器配套一罐一件,消毒液浸泡液面为容器的1/2—2/3,消毒液(戊二醛)每周更换一次,容器每周灭菌更换1次。

12、治疗和检查的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静脉采血、注射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13、针头、头皮针、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分类放置,集中环保处理。

14、弯盘、止血带用后浸泡消毒,清洗备用,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用一消毒。

15、不能用塘瓷和铝盒作为灭菌物品的储存用。

16、进入人体组织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的医疗用品必须消毒。

17、生活垃圾与医用垃圾严格分开,医用垃圾分类放置。

18、医务人员不能穿工作服走出院外及进入食堂。

19、各科室做好环境卫生学的监检工作,每月定期做好灭菌物品(无菌包)、使用中的消毒液、使用中的灭菌液、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空气、紫外线灯强度等七项监测,特殊科室加强特殊项目的监测。

20、螺纹管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喉镜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氧气湿化瓶每日消毒,湿化液使用消毒蒸馏水,每天更换或干燥保存。

21、平车、诊断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体温计等使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22、衣服、床单、被套、枕套做到随脏随换,恢复期病人每周更换1-2次,每一病人出院应终末处理,枕心、棉絮、床垫定期消毒。

23、冲洗桶每天高压消毒一次,冲洗接头一人一用一消毒。人流吸引瓶每天用后终末浸泡消毒。

25、洗衣房布类应严格分开清洗如供应室布类、婴儿包布、工作服、病人床单被服、衣服等应严格分开,不能混洗。

26、若致病菌感染用过的地方、物品,除按终末消毒外,须进行细菌学监测,无致病菌后方可再使用。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篇6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现状与预防措施;探讨研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024-01

结核病是我国卫生行政部门重点监测及预防的疾病之一,该种疾病具有较强传染性能够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本文首先阐述我国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控制现状,然后提出若干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后分析施行预防方案获得的结果,希望能够给予相关部门或工作人员一些借鉴。

1 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控制现状

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是指在治疗活动进行过程中,结核患者将体内存在的分枝杆菌传染给接触到的医护人员或其他患者,进而形成新的结核病例。近几十年来,结核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复发作,多药耐药结核、HIV感染与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病例层出不穷。国外具有比较多与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的相关报道。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引发多药耐药结核的机率是非常小的,但是此后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接二连三发生了由艾滋病患者引发的多药耐药结核医院感染事件,自此医院结核感染控制与预防工作受到了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广泛重视。我过也曾经出现住院患者导致的结核医院感染现象,伴随着艾滋病患者人数的持续提升,患者感染多药耐药结核的机率也随之增长,预防结核分枝杆菌仍然是未来工作的重要部分。

2 若干种有效的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2.1 组建优先就诊机制 组建快速有效的优先就诊机制是预防结核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相关科室医师必须具有理想的疾病诊断能力,确保结核病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合理适当的治疗。可于挂号处设置告示牌,提示其他医院诊断疑似疑结核病或连续咳嗽时间在2周以上患者可优先接受治疗。该氛围患者戴上口罩以防感染,在接受诊治前接受胸部X线及痰液检查[2]。施行优先就诊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医师对结核病的重视力度,而且在最初阶段进行预防,有效避免院内感染现象的发生。

2.2 施行健康宣教 医护人员应该全面讲解结核病相关病理、预防、治疗等方面知识,及时解答患者疑问,争取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全力配合,确保结核分枝杆菌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指导患者在打喷嚏或咳嗽的时候采用正确的方式,例如用纸巾或手帕捂住口鼻,也可以把头转往一侧避免唾沫飞扬,注意结核患者禁止随地吐痰。早期发现并隔离结核疾病患者是预防控制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应该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理念,争取在最初阶段发现并及时接受诊断治疗。另外医院还应该结合患者相关情况开展痰菌培养,并依据数据结果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2.3 强化防护力度 医护人员在开展结核疾病感染患者相关检查过程中应佩戴口罩,包括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雾化治疗等方面。另外还应组织专业人员形成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机构,设立专职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监督岗位,主要负责结核菌危险性评估监测工作,并结合医院实际需求制定综合有效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3]。医院管理者应该定期组织开展感染知识技能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所有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2.4 加强环境与工作人员健康管理 结核分枝杆菌可以伴随着患者唾沫在空气中流通传染,因此患者居住病房的环境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应该采取措施避免结核患者病房里的空气发生流通,以免其他病房患者发生感染,可以将负压吸引室设置于病房中,以此改善治疗环境。医护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发病和在发病早期作出诊断,采取接种卡介苗和服用抗结核药物预防等措施可以防止结核感染发病。

3 分析与讨论

在施行以上预防方案之后,医院整体环境质量较为理想,在观察时间段中并没有出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另外所有医护人员都能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工作。近几年时间以来,我国医疗部门及机构虽然在结核医院感染预防工作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在施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隐患,伴随着多药耐药结核菌病例数量的逐年提升,强化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控制力度,积极推广有效的预防措施仍然是医院管理者需要投入巨大精力解决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邓云峰,郑建礼,景辉,李燕,王凤田,王海英,刘志敏.结核分枝杆菌传播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5(20):245-246.

[2] 王芳,易滨,刘军,刘琳,程永波,涂显春.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现状及预防控制措施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1(10):742-743.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篇7

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

在门诊感染的管理中, 组建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门诊部主任任组长, 门诊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及责任人, 负责科室内日常工作的监督及消毒灭菌管理, 分工明确, 实现目标管理。医院感染科对各部门的环境监测结果, 定期进行综合分析, 制订整改措施, 并限期整改。

2 普及医院感染知识教育, 强化医务人员培训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 开展不同形式的全体教育, 特别是对新上岗、进修、实习人员采取岗前培训, 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科室。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之中, 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环节得到控制和改善。

3 加强门诊卫生员的培训

门诊卫生员负责门诊环境卫生和一些消毒灭菌工作, 但他们大多文化素质较低, 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 在操作上不能完全符合要求, 这易引起自身感染及交叉感染, 因而是医院感染发生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 加强门诊卫生员的培训, 讲授有关医学知识和消毒隔离技术, 并在工作中严格管理、检查和督促他们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 力求避免因卫生员而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

4 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

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守诊疗操作常规和无菌操作技术。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不正确和非规范行为都会埋下医院感染的隐患。规范医疗行为时要加强门诊各科室的业务学习, 进行“三基”训练, 统一标准, 集中考核, 使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各种技术操作正规化、标准化。

5 严格门诊微生物学监测

门诊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可存在于就诊病人、医护人员及其他职工, 亦可存在于不同的环境。因此, 要严格门诊微生物学监测, 包括所有可能与医护人员及病人接触的物体表面, 如脉枕、各个诊疗室空气、消毒液、各类器械, 尤其是针刺的针具、医护人员的手等。发现问题, 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6 加强门诊医院感染的科普宣传

开展门诊医院感染的科普宣传工作, 根据不同疾病在不同季节流行的特点, 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刊登宣传材料, 宣传预防保健、消毒隔离等科普知识, 使来院就诊的病人能了解常见病的预防保健和传染病的简易消毒隔离方法, 从而自觉地配合门诊预防医院感染工作的开展, 对门诊医院感染的控制具有一定意义。

7 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

加强门诊各诊疗科室的医疗废物的管理,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 使用专用废物袋、利器盒等专门的容器存放, 专人运送, 专业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处理, 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 而造成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李玉岩.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6 (4B) :1005-1007.

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012年12月我院收治656例神经外科患者, 男420例, 女236例;年龄2岁~78岁;住院时间7 d~376 d。

1.2 方法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监控人员需每月统计医院感染数据, 医院感染控制科至病案室统计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位置和相关因素, 并予以统计分析。

1.3 判定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可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查看患者临床症状, 并检测血常规、尿常规, 进行细菌培养等予以最终确定。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56例患者中有68例出现医院感染, 发生率为10.37%。68例患者中脑创伤术后感染患者36例, 脑肿瘤术后感染患者18例, 脑出血术后感染患者14例。术后7 d出现感染10例, 14 d出现感染24例, 21 d出现感染20例, 28 d出现感染14例。有36例患者属于单一部位感染, 有22例患者属于2个部位同时感染, 10例患者属于3个部位同时感染, 所有患者出现感染共有110例次, 感染位置构成比见表1。临床侵入性操作和发生医院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见表2。患者基础资料中年龄、病种、卧床天数均与医院感染具有相关性, 见表3。

3 讨论

3.1 发病特点

本组656例神经外科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占10.37%, 其感染部位主要有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手术伤口、泌尿道和胃肠道。在神经外科实施手术的患者通常都是创伤严重, 会实施大量侵入性操作, 而且病情都处于危重状态, 昏迷和卧床时间相对增多等。导致患者对吞咽、咳嗽等行为无法正常实施反射, 痰、呕吐物等无法快速排出, 有的患者还会出现误吸现象;气管插管操作会对会厌部屏障功能造成破坏, 致使咳嗽反射减弱, 纤毛无法正常运动, 使得机体无法及时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大量痰液积聚导致病原菌滋生, 吸痰操作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或是直接发生污染, 使呼吸道感染率上升。

3.2 预防对策

3.2.1 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

增加教育培训机会, 按时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使其了解某一阶段内医院感染详细资料, 给予针对性分析、讲评, 使其了解当前医院感染状况, 根据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护[2]。

3.2.2 减少侵入性操作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等侵入性操作, 会对患者机体防御能力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 导致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率不断攀升。另外各类型诊疗仪器在临床应用时会出现一些污染状况, 从而导致神经外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针对此类现象, 医院需及时有效地减少侵入性操作, 并避免其造成损害;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 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治疗, 实施无菌操作并进行严格消毒。确保医疗器械符合卫生标准, 从根源上减少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3.2.3 减少住院时间

神经外科很大一部分患者由于年龄偏大, 其自身的机体功能相对较弱, 而且抵抗力及免疫力都有所降低。因为长期住院, 会使患者被医院环境所限制, 导致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概率增加。和家庭环境相比较, 医院环境总会有压抑感, 不利于患者手术后机体的尽快恢复。所以医院需根据患者情况, 适当减少其住院时间, 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后, 应及时出院, 确保休养环境良好, 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3]。

总之, 患者在住院期间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 而且应采取具有前瞻性的护理方法, 依据经常发生的感染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 从根源上避免医院感染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2012年12月656例神经外科患者, 对其基本资料进行分析, 并观察与医院感染具有相关性的因素。结果 所选取的656例患者中有68例出现医院感染, 感染率为10.37%;感染部位主要有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术后伤口、泌尿道和胃肠道;患者基本资料和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 针对性应用抗生素, 防止呼吸道感染等措施能够有效避免医院感染发生。

关键词: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原因,预防

参考文献

[1]刘丽.浅析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求医问药, 2011, 9 (12) :394.

[2]康海燕.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临床误诊误治, 2009, 22 (11) :69-70.

预防医院儿科病房感染的管理 篇9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学习,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管理

我院医护人员每年至少参加2次全院性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 医院感染科每天坚持下病房进行预防监测、前瞻性预防查房、纠正医护人员不规范操作等;科内成立专门的院内感染质量控治小组, 每月将科内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与整改, 明确科内感染质量控治的医师护士职责。

2规范诊疗操作及护理操作程序, 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因直接接触患者和带菌的污物, 很可能成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携带者或宿主, 甚至发展成为感染者。预防感染的管理: (1) 自身管理:①上班衣帽整洁、不戴首饰、不留长指甲, 不穿工作服进食堂、宿舍和医院以外的地方, 不在病区内吸烟。②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护士要具备慎独意识、无菌观念、规范洗手、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避免交叉感染发生;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掌握自我防护知识, 预防职业暴露;医师应掌握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及时报告并登记。 (2) 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 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 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 安置患者原则: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 同类感染患者相对集中, 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 如:肠道感染患儿尽量不与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同室安置, 新生儿感染患儿尽可能与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分开。 (4)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感染部位等具体情况制定经验性治疗方案。有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 则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抗生素皮试操作规范, 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如过敏反应等。静脉使用抗生素尽量使用滴注法, 避免静脉推注, 保证用药安全。

3做好入院评估、宣教, 提高家长院内感染预防认识水平

儿科患儿起病急、变化快, 家长心理压力大, 往往表现较为焦虑, 护士在迎接新患者时应主动、热情、自信, 以缓解家长焦虑心情, 对取得后期家长的配合很重要。待安置好患儿后, 再对患儿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 发现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如有无皮肤破损、臀红、口腔感染、哺乳方式、卫生习惯及家长健康状况等, 根据实际情况, 对家长进行入院宣教, 并告知家长配合程度决定患儿疾病恢复快慢。大部分家长均能主动配合。

4重视保洁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责任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保洁人员大多数文化层次低、收入低, 保洁人员进入医院工作前, 应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如:病房保洁范围及要求 (墙面、地面、床单位、卫生间、各种仪器、设备外表) , 各种消毒液的浓度及科学配制方法, 垃圾的分类处理, 清洁区与非清洁区的流程及区分, 保洁用具的分区使用与终末处理, 患者生活用品的保存与消毒及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如何正确防护的相关知识。

医院感染已成为各国各级医院面临的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也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医学科学研究的热点、重点问题。保障患者安全、减少患者痛苦、减短住院时间、减轻个人和国家经济负担仍我们每一所医院, 每一位医护人员不懈努力的方向。做好医院感染的管理, 应被每一位科室、医院管理者高度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花小钱、办大事”。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措施 篇10

1 认真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提高控制感染的主观意识, 定期讲课、学习、考试

普及医院感染知识, 不断地更新医院感染意识, 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杂志及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认真学习手术室的各项制度, 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执行, 有效地控制医院的感染率, 在全面普及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监控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管理者首先要得到正确规范化的培训后才能正确指导、监督、管理他人的工作。训练与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与无菌观念, 使其认识到手术室无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 健全管理组织和按卫生部的文件精神配备专职人员

我院已成立医院感染科, 专门负责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 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并负责全院的医院感染任务, 每周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监测, 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手术室也成立了3人医院感染小组, 主要负责科室的微生物监测。我院于2005年建成层流洁净手术室 , 属于I类环境, 平均菌数 (cfu) 要求在空气静态条件下≤10cfu/m3 , 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而普通手术室属Ⅱ类环境, 标准为≤200cfu/m3。每月对洁净手术区空气、物体表面、化学消毒剂、手术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 检测净化效果, 对噪音、温、湿度进行检测, 并将结果记录备案。空气采样用多点布控采样法, 细菌培养皿的放置数量百级手术间13个, 千级手术间9个, 万级手术间7个, 分外周区和中心区放置, 放置时间30min。监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 杜绝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3 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3.1 手术室布局安排规范

手术室布局合理, 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 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区域间标志明确。无菌手术通道是工作人员、病人、洁净物品的供应通道, 为洁净流线, 通过手术室内走廊进入手术间。污物通道是术后手术器械、敷料、垃圾等污物的出口, 为污物流线, 经手术间后门通过外走廊进入处置间。两个通道不得混用, 以防交叉感染。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 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便于清洗和消毒。层流手术室分无菌、感染手术间, 根据手术类别进行安排。隔离手术间靠近手术室入口处。

3.2 加强手术工作人员的管理

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可来自室内一切物体及各类人员体表, 人是最大的污染源, 占90%, 因人的皮屑、毛发、汗液散发细菌, 因此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按要求着装, 限制进入人的数量及活动范围。进入手术室时必须换鞋更衣, 戴好口罩、帽子, 患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节肿和皮肤破损的人员不得参加手术, 限制参观人数及活动范围。

3.3 病员的入室管理

手术病人的准备是由手术相关科室护士来完成, 需要病区护士的协作和支持。手术前一天手术室护士去病房做术前宣教, 安慰病人, 介绍手术的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手术, 强调手术区的皮肤准备, 手术时的着装要求。择期手术病人在术前一天沐浴, 对不能沐浴的病人要进行擦浴并清洗头发, 手术区要重点清洗, 腹部手术注意脐部污垢要彻底清除, 以减少皮肤含菌量。手术时穿一件宽松干净的病员服, 多数病人要下尿管, 不用穿裤子, 严禁穿毛衣, 这样可以减少手术室空气污染。

3.4 手术间的卫生清洁管理

层流手术部清洁工作采用湿式打扫, 在净化系统运行中进行。手术灯及物体表面每天清晨用消毒液及清水擦拭干净, 保持物体表面清洁干燥。 手术完毕, 即刻由卫生员清运所有的污衣物及垃圾, 减少污物在手术间停留时间。手术床、器械车、仪器、壁柜表面及地面等用消毒液及清水擦拭。每周进行彻底卫生清扫1次, 每月进行卫生大扫除1次。每天对工作人员拖鞋进行清洁消毒, 每周对交换车、器械车、麻醉机、仪器车等的轮子进行清洁保养1次。

3.5 手术室物品感染控制

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 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无菌剂浸泡灭菌。备用刀片、缝针等器具采用小包装压力蒸汽灭菌, 对于腹腔镜、膀胱镜、纤维肠镜等手术用物, 不能高压灭菌的可用2%戊二醛浸泡10h灭菌, 每次灭菌前必须用浓度指示卡检测其最低有效浓度。术后的器械处理按新消毒技术规范进行。

3.6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存放的管理与使用

手术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同样可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一次性物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 距地面≥20cm, 距墙壁≥5cm, 不得使用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 一次性物品使用前要求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产品商标及有效期等。如有过期、不合格、不配套、破损、字迹模糊不清者均不可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后, 须彻底消毒、毁形, 并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3.7 手术室人员手的控制感染对策

洗手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 接触患者前后, 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均要洗手。规范术前洗手法:先用卫生洗手, 再用外科刷手法刷3遍, 然后用诗乐氏消毒液擦手2次。洗手刷应一用一灭菌。 每月对卫生洗手及外科洗手进行检测一次, 结果在正常范围。

3.8 手术中无菌操作的感染管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应注意:一般伤口由内向外消毒, 感染伤口由外向内消毒, 手术部位的消毒范围为15~20cm, 以建立适当的安全带。手术操作台与无菌台应保持10cm以上的距离, 手术人员脐平面以下、肩部以上区域、无菌台包布下垂30cm以外等均视为有菌区, 手术器械触碰以上位置即视为污染, 应立即更换。手术护士传递器械时不得越过无菌台, 给术者擦汗时, 术者的头部应转向侧面, 参观人员要与手术区保持30~40cm以上距离, 避免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遭受污染, 降低切口感染率。如是感染手术, 按感染手术标准配合。

3.9 手术后污物处理

感染手术器械先消毒, 用1∶200的8.4液浸泡30min后, 上清洗机进行清洗, 普通手术先初洗后再上机清洗, 而后打包灭菌。手术后用1∶200的8.4液擦拭手术床、墙壁、无影灯上的血迹, 污物桶用1∶200的8.4液浸泡30 min后倾倒, 手术布类装密闭的污物袋送洗衣房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预防感染的发生。

我院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有关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按卫生部的文件精神配备专职人员, 同时制订了一套完整和切实可行的管理、监测制度, 加强医务人员管理, 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水平, 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提高了医疗质量。

摘要:目的:通过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监测,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 搞好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方法:科室自查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监测相结合, 通过各项指标的监测结果, 查出不足之处, 查找其中的原因, 然后共同分析研究, 及时做出整改。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手术室控制感染的管理要求, 使各项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杜绝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做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结论:只有提高对医院感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才能搞好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 自觉地、主动地采取各种预防控制措施, 从而提高手术室感染管理水平。

ICU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篇11

【关键词】 ICU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不但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场所,而危重患者具有许多的高危因素,使其对医院感染易感,加之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导致ICU内感染治疗和控制可选用的药物越来越少,这不仅治疗护理带来困难,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据文献报道统计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4.14%,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内科系统(6.21%)和普通病房(6.8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1我院ICU病房属综合性科室收治病种多、病情复杂,多为感染性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我院ICU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1 保证医疗安全

加强学习,强化全科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成立科内感染控制小组等,专职感控医生及护士,定期进行感控调查,如有感染发生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最终达到防止和减少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2 ICU布局及环境管理

2.1 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应分开安置,特殊感染者单独放置,必要时启用负压病房。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设有更衣室,医务人员办公室,仪器室,治疗室,污物处理室等。每张病床床旁备用手压式的瓶装洗手液,做到一床一瓶一消毒。按照2张病床配备一个洗手池的标准配置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并配有消毒纸巾。

2.2 ICU的环境管理 我院ICU病房是层流病房,定期清洁过滤网,做好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每日三扫三拖,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采用湿式拖地用碱化水,当地面有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拖地,物体表面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

3 ICU的人员管理

3.1 进出ICU人员的管理 所有人员必须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后方可进入ICU。ICU工作人员外出时必须外加外出服、更换外出鞋。

3.2 严格洗手制度 有效洗手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50—80%。应做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与洗手制度,在操作前后必須认真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操作结束以后,及时脱掉手套并进行洗手。洗手的目的在于去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驻菌,将常驻菌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我院ICU均采用WHO推荐的六步洗手法。

3.3 工作人员患有感冒、肠炎、皮肤或呼吸道以及其他器官传染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工作人员还应定期进行口咽腔细菌培养,凡带有致病菌株定植者,应立即治疗或更换工作岗位。

3.4 医务人员不得在病房内饮食,病床上一般不得放置物品,如有必要可铺上消毒巾。

3.5 加强参观人员、探视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在执行有创和个别无创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可采用封闭式吸痰管,吸痰时吸痰管勿上下提插,防止损伤呼吸道粘膜;留置导尿时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可以使用防逆流引流袋,保持导尿系统通畅,并做好会阴部清洁;尽量避免和减少侵入性操作,在给患者行各种技术操作时,一定要规范减少机械性损伤如深静脉置管时要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勿反复穿刺。对中心静脉置管及有创动脉置管的患者,在进行操作时戴无菌手套,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无菌敷料清洁干燥,严密监测体温,如出现高热者,疑似血行感染的应立即拔管并取动静脉置管尖端2—3cm送检血培养及药敏。

5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医疗废物处置

严格做到一次性医疗用品一人一针一丢弃、毁形。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利器装入锐器盒,医疗污染垃圾装入防渗漏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塑料袋,每日有专人定时收送至指定地点处理。

6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体质弱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在应用广谱抗生素2周后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对无明显感染、血液白细胞计数不高而反复发热,抗菌药物应用效果不佳者,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及时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送检。

7 加强内勤护工的管理

加强对内勤护工院感、消毒隔离基础知识、消毒剂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规范洗手的培训。管理者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8 总 结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它不仅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增强每位员工的感控意识;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参考文献

浅析临床电脑鼠标医院感染的预防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07年对我院门急诊、住院部、医技科室等52台电脑消毒前后进行采样。

1.2 监测方法

采用棉拭子法分别采样3次,进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和菌型鉴定。样品采集用无菌棉拭子蘸灭菌生理盐水于鼠标表面来回涂抹3次,无菌条件下放入盛有10m L灭菌盐水试管内重复振摇,然后平均分成3组,用75%酒精和200mg/L含氯消毒剂分别消毒后采样送检。

2 结果

52台电脑鼠标消毒前监测被细菌污染占100%,菌落计数最多可达260cfu/cm2,并检出18种细菌,所污染细菌主要有以枯草杆菌、表面葡萄球菌、微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用75%酒精消毒鼠标后污染菌的清除率可达89.2%,菌落计数含量为10cfu/cm2,用2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鼠标清除率为99.3%,菌落计数为4.8cfu/cm2,因此对消毒前后菌落计数的数据作统计学处理(P<0.05),三者差异有显著性。而用2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效果最佳。

3 讨论

通过对电脑鼠标进行带菌情况监测可以发现,电脑鼠标污染严重。电脑鼠标未经清洁消毒已污染,再加医护人员操作前均未洗手使其污染加重,由此可见,电脑鼠标的污染是造成疾病传播、交叉感染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未消毒、75%酒精擦拭、2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三种方式的细菌污染监测分析发现,未消毒细菌污染严重,消毒后立即采样有少量细菌生长,从而加强临床电脑鼠标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将电脑鼠标消毒管理纳入到科室消毒管理制度中,并定人定期对鼠标进行消毒处理,临床电脑应摆放在相对人流少的位置,有条件应设电脑室,操作前后要洗手,保持鼠标清洁,每日用清水擦拭,每周用2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次,加强预防感染对策,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2]。

参考文献

[1]张爱萍.综合医院电脑鼠标污染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326.

上一篇:综合艺术课程体系下一篇:加权平均数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