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与医院感染的控制

2024-12-27

洗手与医院感染的控制(精选7篇)

洗手与医院感染的控制 篇1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 这里病原体繁多, 来源广泛, 病人免疫力低下, 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而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控制医院感染的众多措施中, 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1问题的提出

据沈春丽发表于《护理研究》2004年10月第18卷第10期上半月版《医护人员洗手情况调查》一文报道, 他曾经对该院实习医生、护生, 均为实习半年以上100 名, 主要集中在内科、外科楼, 其中护生 (大专、大本) 32名, 护士32名, 医生36名的23个科室洗手情况进行了调查, 洗手用的流动水为手控式者占26.09%, 脚踏式占60.87%, 感应式占13.04%, 其中手控式多在内科。洗手剂为肥皂、药皂占4.38%, 香皂占17.39%, 其余都是普通固体肥皂;擦手巾共用一块大毛巾, 挂于水池上方及水池旁者占69.57%, 挂于稍远离水池、清洁、不易被水溅到的地方者占30.44%;擦手巾每天更换者占69.57%, 湿了就换占21.74%。使用肥皂洗手曾有过皮肤干燥破裂者占76%, 没有占9%, 不记得了占15%。若冬天只有冷水洗手, 会有意识地减少洗手次数者占48%, 不会者占52%。认为现处科室的洗手设备合理者占12%, 不太合理者占61%, 很不合理者占27%。若有一种适合在连续操作中使用, 可不用水洗的手部护肤型消毒剂, 会用的占73%, 不会用者占13%, 无所谓的占14%。而听说过这类产品的仅占23%。给病人操作中途接听电话一般会洗手者占28%, 很少会者占38%, 不会者占25%, 无所谓的占9%。对此, 笔者也曾经对兰州地区的一所一级医院、一所民营医院、一所专科医院医护人员洗手情况进行过寻访和实际调查了解, 不少医护人员洗手意识的情况的确如此。

2讨论

我们知道, 普通肥皂并无杀菌作用, 它主要通过洗手时的机械揉搓作用减少手上的暂驻菌群。然而曾有实验得出, 以肥皂流动水洗手后手上菌落数反而增加, 原因有很多, 可能是因为洗手方法不正确, 未能充分揉搓冲洗, 而所有病区中洗手肥皂均置于洗手水池旁, 擦手巾也紧挨着水池, 常可被水流溅湿, 且使用频率甚高, 难以保持干燥, 因而洗手后手部反被污染。从以上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所调查的23个科室中均或多或少的存在, 甚至有的科室把肥皂放在一次性药碗中, 碗里积了许多水, 更加污染了肥皂。按照卫生部2000年11月30日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本) 中提到的肥皂洗手整个揉搓时间不应少于15s, 但从所进行的调查中不难看出, 使用肥皂洗手揉搓时间在5~10s的有55%, 少于5s者也有18%, 而选择至少15s的才8%。说明达到要求者很少, 医生合格者相对较多, 可能因为护士洗手的频率要比医生高, 工作繁忙, 洗手的时间自然就缩短了。由于肥皂流动水洗手法耗时较多, 影响依从性, 所以在连续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不方便洗手的情况下, 医护人员往往会减少洗手次数。而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及共同媒介传播, 接触传播是医院内病原微生物从一个人传给其他人的最常见方式。而在接触传播中, 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尤其是医护人员的手, 经常接触病人传染性物质及污染的物品, 易经接触将微生物传递给其他医护人员和病人。因此, 通过调查研究, 专家指出, 洗手及做好手的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3建议

1) 上述讨论的问题不仅是某一所医院存在的问题, 在许多医院都有雷同的问题存在, 笔者认为, 应尽快以卫生部2009年4月1日发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行业卫生标准为主题, 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学习, 应先从基本概念入手, 如手卫生hand bygiene、洗手b andwashing、卫生手消毒anti septi c handrubbing 、常居菌resident skin flora、暂居菌transient skin f10ra这些基本的概念来指导工作行为规范, 因为, 在纷繁的医疗护理工作中, 医务人员的手完成了各种复杂与简单、精细与琐碎的医疗活动。从危重病人的抢救到一般病人的发药、注射, 各种插管等都是由医务人员的手进行的。因此, 医务人员手上细菌的数量往往较其他人员多, 若处理不当, 将会因病原菌的传播而造成医院感染。因此, 洗手是保护患者保护医护人员自身的有效手段。能否认真自觉地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 是衡量每位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准之一。那种整天戴一副手套代替洗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必须杜绝。因为他只保护了自己, 却将病原体从一个病人传到另一个病人身上, 同时污染了周围的环境, 这是极其危险的。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时应戴手套, 操作完毕应立即去除手套并认真洗手。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 特殊护理及治疗频繁, 有较多的侵入性操作, 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直接接触明显高于普通病区, 所以在这类病区要严格实施手部皮肤的清洁与消毒, 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致病菌。

2) 从标准的洗手方法和步骤入手: (1) 掌心对掌心搓擦; (2) 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 (3) 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 (4) 两手互握互搓指背; (5) 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 (6) 指尖在掌心搓擦。

3) 洗手的注意事项: (1) 频繁的洗手易造成手部皮肤的干操和裂伤, 使细菌易于隐藏和繁殖。因此应注意手的保护, 洗手后涂护肤剂。 (2) 肥皂、护肤剂易被细菌污染而成为贮源, 因此肥皂应保持干燥或切成小块便于更换, 护肤剂应小包装分发使用, 非一次性使用的洗手容器应定期消毒。 (3) 洗手与手消毒行为的规范化是保证手洁净的关键, 医院应有质量管理措施。

摘要:探讨了医务人员洗手与医院感染的关系。通过分析有关监测医院医务人员洗手的基本情况报道, 提出了加强医务人员洗手的危害及其在防范院内感染上的重要意义和认识。建议加强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行业卫生标准落实, 从基本的标准化概念和标准的洗手方法和步骤入手, 预防控制院内感染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医院感染,洗手,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红英.洗手在医院感染中的意义[J].中国水电医学, 2005, 17 (8) :9-11.

[2]沈春丽.医护人员洗手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04, 14 (5) :22-24.

[3]李崇善.卫生法学[J].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1, 22 (14) :32-35.

洗手与医院感染的控制 篇2

1 临床资料

我院是乡镇中心卫生院, 一级医院, 设科室7个, 床位50张, 床位使用率100%, 工作人员116名。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采样监测1次, 进行细菌培养, 监测项目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剂等。分别收集我院所做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结果的记录、同期医院感染率等资料, 并进行汇总、分析。

2 方法

2.1 加强护士素质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向全球推荐的5类措施包括: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测并通过监测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评价。在5项措施中, 护士的工作几乎全部涉及, 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 在护理过程中, 护士的手和所使用的用具, 无菌观念等都将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护士是控制医院感染的直接实施者。因此, 加强护士素质教育, 提高责任心、慎独意识与院内感染息息相关。

2.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医院感染专业知识水平, 根据我们乡镇医院的具体情况, 因地地制宜, 制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 举办各级各类讲座和培训, 使护理人员接受培训教育达100%。对新上岗人员、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并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消毒隔离技术等, 编入护士考核手册中, 纳入科室及个人年度考核。

2.3 制定考核标准、建立监控网络是乡镇医院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保障

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护理部制定了重点科室和病房消毒隔离考核标准。从工作人员自身到病区环境、医疗物品、患者用品、空气微生物监测及消毒等方面, 均制定了考核标准, 使各级护理人员的活动都在制度控制之下进行, 定期考核, 量化评分, 及时反馈整改, 持续护理质量改进, 使消毒隔离工作逐步完善。成立感染管理护理三级监控网络, 即病室护士长和科室监测员为一级管理, 以全体护士长组成的消毒隔离质控小组为二级管理, 护理部为三级管理。一级管理为自我监测, 强调科室负责制, 每月对监测不合格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二级管理是每月检查1次, 按消毒隔离考核标准, 逐条检查, 当场评分, 及时进行信息回复, 及时整改。三级管理则是随时监督, 护理部人员每周有重点检查消毒隔离中的某项内容, 下病房对护士正在进行的操作过程、一次性物品毁形情况、医疗垃圾的分类等实行随机检查。

2.4 抓重要科室的同时, 不放松普通科室的管理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制订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器械清洗消毒工作流程”等工作规范, 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 根据检查结果, 采取奖罚措施。而普通病房虽然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少, 但如果不按规范操作, 亦可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在抓重点科室护理管理的同时, 不能放松对普通科室的管理。

2.5 病区环境的管理

除了标准的感染控制措施外, 要求科室每天早晚打扫卫生各1次, 每周进行1次彻底打扫, 病室注意通风。晨间护理湿式清扫, 一床一巾, 一桌一抹布。同时加强清洁工人的培训, 讲解室内消毒与清洁的关系、清洁工具的分区使用以及自我防护等内容。

2.6 监测工作的管理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严格监测全院消毒、灭菌效果, 坚持每月进行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监测, 同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统计并及时反馈到科室。

3 效果

2006~2008年对我院空气、物体表面、手表面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2.56%、94.94%、97.93%;与2006年相比2008年的环境卫生学监测明显提高。医院感染发生率从2006年5.4%下降到2008年的3.49%。全院无暴发感染性病例流行。2006~2008年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合格率分别为92%、94%、95.5%, 显示上升趋势。

4 结果与讨论

综上所述, 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护理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 重视素质教育, 加强措施实施, 严格监控管理。结果:医院感染率逐年下降;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逐年上升;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有效方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实行全员培训, 提高护士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护理管理监控网络, 完善控制医院感染规章制度, 落实管理措施。结果提高了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加强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及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乡镇医院,护理管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篇3

1 手术感染的来源

1.1 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飞沫、尘埃可能携带病原菌, 带菌微粒可直接进入切口, 或先落到器械、敷料上等, 而后污染切口。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如大手术、危重患者手术急救需较多人力、物力的多方面密切配合, 人员流动性大, 导致空气的流动性增大而增加手术感染机会。

1.2 工作人员

手术者的手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来源。急诊手术时因抢救的需要, 术者难免会不规范洗手, 术中一旦刺破手套, 手就成为重要菌源;术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头发上的菌尘及暴露皮肤的有菌皮屑落入切口;当抢救大出血患者术中因血液、汗液侵湿手术衣时细菌易穿透;另外麻醉人员在气管插管、各项麻醉穿刺中操作不规范, 均会导致感染的发生。

1.3 手术物品

误用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器械、敷料造成严重感染, 术中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破损、过期未被发现亦是感染因素;全麻过程中的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消毒不严均造成感染。

1.4

大手术或急诊手术常建立多条静脉通道用于快速补液和输血, 输液、输血、麻醉静脉用药时无菌技术操作不严均可导致感染。手术后污染物、手术后器械敷料、患者的血、脓、分泌物、冲洗液处理不彻底, 会引起手术患者的感染, 也会引起医护人员的感染[1]。

2 控制感染的对策

2.1 健全制度, 强化无菌观念

手术室是一个无菌要求较高的科室, 根据手术室的工作特点,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如各级各类人员职责、手术室一般规则、参观规则、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灭菌制度等, 并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参观, 必须参观者应严格遵守手术室的规章制度, 禁止手术室工作人员穿手术衣外出。

2.2 手术室空气控制感染对策

手术室须每日及术后进行清洁卫生消毒, 用有效氯消毒液拖擦地板, 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 使空气中的细菌总数<200cfu/m3。手术室内物品应摆放整齐, 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 避免不必要移动, 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严禁在手术间制作敷料或整理包布[2]。

2.3 手术人员手的控制感染对策

洗手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 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消毒剂洗手, 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

2.3.1 外科洗手

术前洗手法为高效碘伏原液刷手法, 整个刷手过程不少于5 min, 保持双手高过肘部, 避免污染;双手和前臂刷洗完毕, 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待自然干或无菌擦手巾擦干后, 将消毒液涂擦于手和前臂, 1 min后穿无菌手术衣, 戴灭菌手套才能参加手术[3]。

2.3.2 普通洗手

普通洗手, 是用肥皂或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 时间不少于5 min, 流动水冲洗。在接触严重污染源时, 可先用消毒剂洗手泡3 min以上, 洗后避免擦手巾共用, 最好用一次性无菌纸巾沾干定期监测, 保证工作人员手指带菌数不超过5cfu/cm2。

2.4 手术物品控制感染的对策

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原则上能用压力蒸气灭菌, 应首先压力蒸气灭菌, 它具有高效、快速、方便、经济、安全诸多优点。对于不能耐高温、耐湿的物品使用等离子低温灭菌仪灭菌, 确保无菌物品干燥。如发现无菌物品的腔道内有水雾, 必须重新灭菌。一次性无菌物品在使用前应仔细查看无菌有效期、包装是否密封、有无潮湿、破裂、污染, 如不合格均不能使用。给患者输液、输血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防止污染。

2.5 手术后污物处理

2.5.1 非感染手术处理

手术器械有供应室统一回收处理, 手术后更换床单、被套、约束带, 1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手术床血迹。污物桶及吸引瓶内污物用1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倾到, 手术布类送洗衣房处理, 一次性物品用后有专职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2.5.2 HbsAg阳性手术处理

将手术器械浸泡在0.5%过氧乙酸中30 min, 清水冲洗煮沸30 min擦干上油备用, 布类用黄色编织带装好, 注明“阳性”送洗衣房处理, 手术床用0.2%过氧乙酸擦拭, 地面用0.5%过氧乙酸刷洗, 污物桶及吸引瓶内吸出物用0.5%过氧乙酸浸泡30 min后倾倒处理, 手术室按8 ml/m3用0.2%过氧乙酸喷洒。

2.5.3 特异性手术处理

手术用过的器械及物品双重高压灭菌处理, 手术用敷料、布类及手套焚烧。

我院手术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并有具体的消毒隔离办法与措施, 建立登记制度。院感染办公室随机抽样, 科室每月定期对手术间和无菌物品储存间空气、物体表面、手术前刷手、医护人员的手、无菌物品、消毒液进行一次细菌培养, 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感染杂志, 2009, (10) :203.

[2]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1.

洁净手术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4

1 对人员进行培训

一个部门的正常运转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 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提高[1]。人的因素在各种因素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人员管理培训在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在洁净手术部运行前, 要组织全院各手术科室医生、手术工作人员、进修生等分三批进行全员培训。内容包括:洁净手术部的基本知识、有关感染控制的各项制度、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等, 全面普及率达到100%, 并现场参观指导。

2 全面开展洁净手术部的日常监控

全面开展洁净手术部的日常监控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根据2004年出版的《洁净手术建设实施指南》已开展的监测项目有细菌浓度、压力、风量和洁净度级别[2]。常规设立的项目有沉降菌浓度、含尘浓度、悬浮菌浓度、压差、温度及按时定期监测。沉降菌浓度主要用于监测静态条件下的手术区和周边区的细菌沉降数, 定点定位检验高效送风口细菌过滤的有效性, 具体采用平板暴露法。含尘浓度主要用于监测手术间洁净度的级别, 定点定位监测≥0.5μm和≥5.0μm的尘粒数。悬浮菌浓度主要用于动态监测手术运行状态中的实际细菌浓度, 监测和预测特殊手术综合因素下的感染危险性。压差主要用于监控洁净手术部内各区域的正常压差, 防止发生气流走向错误而导致医院感染发生。温度:手术环境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0℃~25℃, 湿度控制在40%~60%。按时定期监测:每天通过净化自控系统进行机组监控并记录, 每月对非洁净送回风口设备进行清洁状况的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间至少进行1间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并记录每半年对洁净手术部进行1次尘埃粒子的监测, 监控高效过滤器的使用状况并记录。每半年对洁净手术部的正负压力进行监测并记录。通过现场监测、现场询问分析取得第一手资料, 及时沟通或整改, 以确保洁净手术部的整体医疗安全。

3 科学完善的管理

3.1 合理划分建筑布局

划分无菌区、洁净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负压手术间设在靠近洁净手术部入口处。

3.2 严格管理手术部工作人员

严格控制参观人数, 参观者应在指定区域内活动。医护人员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工作人员穿产尘少、消毒后的工作服。

3.3 手术部的清洁消毒

在无可视污染的情况下, 通常采用湿式清扫, 每日术前、术后均进行清洁, 如有污染时, 用含氯消毒液500 mg/L拖地, 墙面清洁高度为2.5 m, 每周对空气过滤检查维修, 以保证其正常运转。

3.4手术部耗材的管理

一次性医疗用品专柜存放, 室内空气含菌量≤200 cfu/m3。进入手术部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均需拆除外包装, 分区分柜装放, 标签明确, 以便准确使用, 耗材定期进行有效期的检查, 即将到期的耗材提前1周清出无菌柜另行处理。

3.5 腔镜手术器械的管理

对于腹腔镜、关节镜等的清洁灭菌应严格按照2004年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 对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培训, 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

3.6 感染手术的管理

手术安排在负压手术间内实施。术后手术间所有物体表面用1 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注意回风口隔栅清洁后更换过滤膜。使用后的器械在手术间内用1 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常规清洗。参与手术人员进行个人清洁卫生后方可解除隔离。

摘要:为了预防与控制洁净手术部医院感染, 减少和控制洁净手术部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对我院员工进行培训, 做好日常监控并进行科学完善的管理。

关键词:洁净手术部,医院感染,日常监控

参考文献

[1]王方.现代化洁净手术部护理工作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76.

产房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篇5

1 健全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在院感科的领导下, 建立完善了产房管理机构, 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任组长, 护士长任副组长, 挑选责任心强的产房护士为监控人员, 负责科室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及对医院感染工作的监督, 每周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发放的有关文件精神, 结合科室实际, 分别制定了产房各项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

2 加强素质培养, 提高控制感染意识

2.1 普及医院感染知识

定期组织妇产科医生、护士、助产士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各种规章制度, 全面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参加短期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严重性与危害性的认识, 促进产房感染监控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组织专人带教

对实习学生要有专人带教, 学习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规范操作, 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3 产房的环境管理

产房的布局应以方便工作、安全且符合消毒隔离要求为原则。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 各区之间应用门隔开并有明显标志。

3.1限制人员进入, 严格执行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 换专用鞋。

3.2做好卫生清洁消毒工作, 保持温度在24~26℃, 湿度以50%~60%为宜。每天空气消毒2次, 注意定时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每天使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桌面、产床、仪器和无影灯表面, 用消毒液拖擦地面2次, 若有血迹或污染立即清洁消毒, 实行当班人员卫生负责制。

4 产房物品、器械、一次性物品的管理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 并有明显标志, 无菌物品专柜专放, 包外需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和灭菌指示带, 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 d, 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一次性医疗用品按要求单独存放, 标识醒目, 分类放置, 经常检查产品日期, 防止过期, 如有破损、污染、字迹模糊等均不可使用。

5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规范助产接生

对助产人员接生时有刷手禁忌者严禁上台, 保持无菌单布及手术衣干燥, 潮湿视为污染应更换;产包在使用前必须检查核对包装原样、有效期, 打开后未使用须重新灭菌, 产包打开超过4 h视为污染。助产用的器械视为相对污染, 必须与脐带处理器械分开使用, 严禁用侧切剪刀断脐。重复使用的无菌布单, 一经打开, 无论是否使用, 均必须重新灭菌。一次性物品, 一旦开启, 若未用完, 也视为已污染。持物钳灭菌后干燥保存, 每次接生使用1套。可重复使用的新生儿复苏设备, 每次使用后均应浸泡消毒或灭菌处理;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一切物品, 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禁止重复使用。氧气湿化瓶须加入灭菌蒸馏水, 使用后进行消毒, 并干燥保存。

6 隔离孕产妇的管理

凡可疑或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均应收入隔离待产室待产、隔离分娩室分娩, 并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 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 以双袋法包装密闭运送, 无害化处理, 产房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对需要重复使用的器械应予含氯消毒液 (2 000 mg/L) 浸泡消毒处置后再进一步清洗, 送供应室清洁高压灭菌。

7 医疗废物的管理

产房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院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收集, 医疗垃圾装入坚韧耐用、不漏水的黄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 专人负责回收焚烧处理, 生活垃圾装入黑色袋收集。要求做到人人明确分类标准, 按规定分类收集。

8 规范医务人员洗手

产房医护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 手易被大量细菌污染, 极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由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直接造成的感染约占医院感染的30%[1], 因此, 规范洗手对控制医院感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注意手部卫生可以大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我们在刷手间张贴洗手图, 要求按步骤操作, 人人掌握方法, 并定期监测消毒效果。

9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惟一手段。院感科人员和细菌室人员每月对产房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医疗物品、使用中消毒液等采样送检, 进行消毒效果重点检测, 如发现细菌指数超标, 及时和产房监控人员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

10 实施标准预防措施, 做好自我防护

产房工作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的无菌观念, 认真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对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病, 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设备, 以减少职业暴露危险;最大限度地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强调在接触每个产妇、新生儿前后必须用消毒液洗手或擦手。

总之, 实施了全面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不仅使科室的工作环境舒适洁净, 更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程序化、规范化, 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保障产房医疗工作的安全和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策略 篇6

1 设立三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完善监控网络

按照《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 我院设置了副院长直接领导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 (简称院感科) , 形成了委员会—感染科—临床科室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院感科主要负责组织全院各科室部门的感染监控工作, 每月定期对监控结果进行双向反馈。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在科主任的领导下, 由护士长、兼职医 (护) 师组成, 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特点, 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消毒隔离制度, 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 采取有效措施。全院从上到下, 职责明确, 责任到人, 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效能, 在完善的制度下, 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2 重视管理人员培训,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团队

2.1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现状

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是为提高医疗质量而做出的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工作, 它是医学发展史的一部分。尽管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 但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没有医院感染控制专业, 现在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的专业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医学相关专业转行而来, 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大都是靠从前的临床经验和继续教育获得, 在整体水平上和西方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2.2 加强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教育医院感染管理工

作涉及多部门, 它要求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现代化的管理意识[2]。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医院领导对院感工作十分重视,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学科建设, 选拔一批懂业务、懂管理、有多年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积累的医务人员, 给予重点培养。有计划、针对性的派出专职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加快知识更新, 掌握新的感染理念, 培训结束后提出感染管理整改措施, 避免感染管理工作形式化。

3 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对策

3.1 加强监控措施, 规范感染管理

我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采取随机检查与定期监控相结合, 每周3~5次深入临床科室, 对易发生感染病例加强督导检查。如住院时间长接受抗菌素治疗者;年老体弱、合并慢性病, 免疫力低下者;罹患肿瘤接受放化疗者;频繁接触医疗操作者, 随时发现问题, 与科主任、护士长探讨沟通, 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限期整改。重点科室重点查, 定期对手术室、供应室、ICU、血透室、产房、内镜室、导管室、口腔科各种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室内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浓度、紫外线灯强度等。加强医疗环境、医疗用具的管理, 规范医疗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每月全院综合性查房, 进行评分, 严格责任追究, 将医院感染工作纳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用标准评价工作内容, 使其规范化、制度化, 有力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3.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控制感染病例漏报

持续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和错报率的质量管理, 制定“医院感染报病信息卡”, 各临床科室医师逐项、如实填写, 24h内上报。接到报卡, 院感科专职人员深入病房核实是否为医院感染, 实现医院感染的实时、动态监控, 避免发生大范围暴发流行。同时, 也要对出院病例定期到病案室进行具体审查, 发现其中有关医院感染的迹象或有疑问者向临床反馈, 提高临床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并使感染率、漏报率得到了补充。不论是运行或出院病例如若发生漏报, 根据考核办法, 纳入科室每月综合评价, 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 奖罚分明。每月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对全院感染病例数据, 包括医院感染率、漏报率、送检率、医院感染病原体、感染病例个案信息, 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反馈, 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 降低漏报率, 取得预期效果。见表1。

3.3 重视医院感染病原体耐药情况的监测

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引起的感染呈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在细菌耐药监测系统下, 我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每周至少三次到检验科微生物室收集院内多重耐药菌监测信息, 根据报表信息指导临床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 进行床旁隔离, 并使用隔离标识提示。当患者外出检查时应由工作人员陪同, 并向交接科室说明须执行接触隔离措施。要求护士长加强清洁消毒工作,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实施诊疗操作时, 尽量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每季度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耐药菌株的监测结果及趋势分析以季报的形式向临床医师及临床药学公布, 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降低耐药率,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了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实施感染管理与控制策略的方法, 减低医院感染率的发生。方法 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 对感染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标准, 通过工作中的实际情况, 全面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几个重要部分。结果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 重视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培训,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执行相应的奖惩措施是有效推进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结论 改进及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体系是提高医护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健康.医院感染控制的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8) :1117-1119.

医院感染控制与护理管理 篇7

1 提高理念,强化认识

医院感染管理与自己息息相关,要做好院内感染工作,必须提高管理和护理人员依法执业的意识。WHO提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是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护理的各项工作与医院感染管理有着直接关系,护士直接承担着住院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同时也是消毒隔离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她们的慎独精神、责任心、所掌握的知识,直接影响医院感染是否发生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由此可见,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都要通过护士来实现,护理工作是造成医院感染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明确本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责任。卫生部门颁发的各类医院感染相关的标准、规范,一般都是针对医院整体的,其中凡涉及护理人员操作的,主管责任在护理部,要与医院感染管理科相配合,及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把培训质量纳入护理控制和科室考核,进一步加强制度的监督落实。

2 重视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

护理人员在独立完成各项工作和紧急抢救时,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对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医院感染与护理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做出高质量的护理,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树立质量第一,患者至上,一切以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操作,确实保证工作质量。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预防医院感染中人员管理的重要环节,护理部应与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密切配合,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其在医疗活动中强化法规意识及安全意识,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使人人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从而自觉遵守医院消毒隔离及有关制度,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 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建立医院感染三级控制小组,形成季控-月控-周控-日控的有效监控网,把每个细小的目标责任落实到每位护士。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体制,完善考核制度,加大奖惩力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高护理管理的主动性及护理人员的自我约束力。护理部应与医院感染管理科一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随时抽查和每月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通过规范化护理管理,加强消毒隔离力度、强化无菌操作理念等各项管理。护理人员不能因工作繁忙而忽视无菌观念违反无菌操作原则,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自觉持久地坚持无菌操作原则。

4 充分发挥护士长的作用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倍感陌生,要搞好医院的感染管理,首先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专业知识培训,从而增强全体护士对医院感染监测、控制和防护的意识,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医院感染的控制、管理工作,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自身作用[2]。护士长是学科带头人,又是行政管理者,双重职责于一身,是医院管理队伍中不可抹杀的力量。由于各科护士长都是医院感染监控人员,通过每季度1次的医院感染监控人员会议及每周1次的护士长会议,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要求、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及有关文件精神等进行传达和落实。各科室的消毒隔离、无菌操作质量,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保存、使用及用后无害化处理等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都有赖于护士长的监督,因此,科室的感染管理,护士长是关键。护士长应把预防医院感染、监督、指导管理工作作为日常基本工作来抓,并随时强化护理环节管理。

5 健全合理用药管理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与滥用是造成人体微生态失衡和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护士作为抗生素的使用者,应首先严格掌握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剂量、浓度以及抗生素类药物的配伍禁忌等,熟悉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抗菌谱和配制要求,认真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临床反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向医生提供停用和换药的依据,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产生,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必要的保障。护理部应定期进行抗生素规范化使用的教育和培训,以便从整体上提高护士的综合水平,提高其感染预防意识,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从而保证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与控制医院感染工作关系密切,加强护理工作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提高护理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自觉性、积极性,确保护理工作质量,在控制医院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应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助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开展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与隔离、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实践证明,严格的护理管理手段,对控制医院感染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勤.病房护士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实用医药,2009,8(4):22-23.

上一篇:系统级设计下一篇:棉花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