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

2024-10-19

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精选11篇)

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 篇1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 护理部的重视与否是做好医院感染工作的关键, 护理部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管理中和组织协调中起着有效的组织保障作用, 护理管理对抓好环节管理及重点监控的监管监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护理工作涉及到院内感染发生的关键的环节, 如消毒隔离、无菌观念、技术操作等, 所以我们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工作流程, 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才能更好地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由于医院是病原微生物较集中、免疫力低下人群密集的地方;化疗、放疗等手段的使用, 均使得免疫功能下降;大量抗生素的使用, 引起耐药菌株增多, 菌群失调;各种先进仪器广泛使用, 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 致使院内感染发生率增加。同时医院感染的发生给患者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 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不良的结果也给我们的护士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所以, 我们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规范的护理操作可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要成为一种工作理念, 要有慎独精神、无菌观念, 要以患者为中心。同时要做好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严格“三查七对”制度;观察患者是否处于最合适的治疗状态, 需要接受治疗的部位是否符合操作要求, 以求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护理技术操作

医院感染是评价医疗质量的主要指标。2007年质量效益年活动中出台的50项护理技术操作都是以患者为中心, 满足患者需要为目的来制订的。院内感染密切相关的护理操作有无菌技术、洗手、隔离、消毒等。

1.1 无菌技术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方法、戴无菌手套法、取无菌溶液法、无菌容器使用法、铺无菌盘法等, 要严格掌握这些操作的目的、实施要点、注意事项。

1.2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措施

根据指南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正确脱毛方法;缩短术前住院时间;维持结直肠手术患者的正常体温;血糖控制;强制性感染报告:向公众报告NI (手术部位感染) 率。

1.2.1 术前备皮: (1) 只有当毛发确实会干扰手术时才备皮; (2) 自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的研究表明剃毛可增加感染率, 因皮肤有划痕, 有助于细菌聚集, 剃毛和手术间隔的时间越长 (最长24 h) , 感染率越高。

1.2.2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1) 在美国, 超过70%的手术是门诊手术; (2) 心脏或其他重大手术患者在手术的当天入院 (心脏手术的住院时间为5 d;所有手术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 d) 。通过调查证明, 住院时间越短, 医院感染率越低。

1.3 导管相关感染干预措施

手卫生:留置导管术时采用大手术铺巾;洗必泰皮肤消毒;成人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部位;插管后的护理:每天评估插管必要性等。美国目前预防VAP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措施是:床头抬高30°;每天1次停用镇静剂并评价是否可以撤机;尽早停用应激性溃疡预防药物;每6 h用洗必泰冲洗口腔;插管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吸引。

加强各种置入导管的护理: (1) 尿路感染的监控: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要嘱其多饮水, 保持每日摄入水量为1 500~2 000 ml, 每小时尿量50 ml, 操作前后必须洗手, 操作中严格消毒, 保持引流通畅, 尿袋放置低于床面, 每天做膀胱冲洗。 (2) 患者输液管路穿刺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输液管路24 h即要更换, 外周静脉置管不应超过72 h, 深静脉置管可保留5 d~7 d,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否感染, 一经发现导管感染或怀疑菌血症时, 应立即拔除导管做细菌培养。 (3) 人工气道感染的管理:在护理工作中, 要切实做到“待气管如血管”, 严格无菌操作, 吸引管、连接管头每天清洗消毒, 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 降低医源性感染的机会。有创医疗器械、材料如气管导管、深静脉插管、胃管、尿管、吸痰管等除禁忌证外要选用一次性用品, 避免交叉感染。

1.4 认真做好基础护理

患者入室时剪指甲, 剃胡须, 需要时洗头等;勤翻身, 每2 h 1次, 翻身时叩背, 协助患者排痰, 防止吸入性肺炎发生;每天给患者全身擦浴2次, 擦浴时查看患者皮肤情况, 对受压处进行按摩, 并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受凉;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 对有特殊感染的患者使用抗感染的溶液行口腔护理;气管插管患者, 行口腔护理时需2人协助, 一人固定管道, 一人清洁口腔, 以防止管道移位;备皮要认真, 动作轻柔, 避免不必要的划伤;加强患者营养支持, 增强抵抗力。

1.5 手卫生

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5.1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需要洗手: (1)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接触不同患者之间, 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接触特殊易感患者前后; (2)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 穿脱隔离衣前后, 摘手套后; (4) 进行无菌操作前后, 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 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1.5.2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手的消毒: (1) 进行无菌操作之前;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之前; (2) 进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 (3) 离开传染病房脱隔离衣后; (4) 接触未经消毒的仪器和设备之后。

1.5.3 我国手卫生存在的问题: (1) 医务人员洗手意识不够; (2) 洗手水龙头太少; (3) 未使用非接触式水龙头; (4) 使用固体肥皂; (5) 很少配备抗菌皂液; (6) 没有一次性擦手纸。

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就是洗手, 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 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没有明显污染可手消毒, 有明显污染必须得洗手, 六步洗手法可没有先后顺序。

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或传染病病原体, 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感染性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报告是你的第一步, 先向单位报告。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局部处理措施: (1) 保持镇静; (2) 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 (3) 流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4) 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流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5) 消毒液如碘伏、酒精消毒受伤部位, 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1 标准预防

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概念: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 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基本特点: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 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 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标准预防的内容包括:手卫生、戴手套、个人防护、仪器设备的清洁消毒、遵守操作规程、正确处理锐器等。

2.2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 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和防护眼镜或者面罩; (3) 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医务人员的身体时, 应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4)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 必须戴双层手套处理; (5) 使用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 防止被刺伤; (6) 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消毒措施; (7) 禁止将针罩套回针头; (8) 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放入耐刺的利器盒中; (9)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 抗生素的应用

3.1 合理使用抗生素

(1) 医院应建立健全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 (2) 医院应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 力争控制在50%以下; (3) 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相关标本的送检率,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严格掌握适应证, 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 准确执行医嘱, 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3.2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危害

(1) 耐药性的扩散; (2) 引起细菌变异; (3) 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4) 引起医院感染。滥用抗生素引起的医院感染,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延长了住院时间, 增加了病死率。

3.3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后果

治疗失败、延误治疗、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细菌耐药、菌群失调、增加负担、浪费资源。

3.4 护士在合理使用抗菌药中的作用

掌握或了解抗菌药的给药时间及剂量, 了解药物半衰期 (T1/2) 及血药浓度;掌握抗菌药的配伍问题;了解抗菌药的毒性和副作用 (过敏、菌群失调) ;掌握使用注意事项, 认真阅读说明书。

2007年APIC (医院感染控制年会) 提出感染控制的新观念是“零容忍”:是指我们对待每一次医院感染都要当作它永远都不该发生那样去追根溯源。因此, 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做好职业防护等工作, 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 篇2

物品处理流程病理组织标本装袋、密封填写申请单标本固定、登记

手术人员

地面

空气

ICU病房医院感染与护理干预 篇3

[中图分类号]R19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5-73-02

医院感染是目前各医疗机构所面临的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也大大增加。ICU是危重患者监护与治疗的区域,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常接受有创检查与治疗手段,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为了降低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现对其与护理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1.1呼吸道感染ICU患者呼吸道感染在医院感染报道中占第一位,在我国医院感染的病例中,其构成比为20%一42%。我院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其原因为ICU患者的病情危重,卧床率高,意识障碍导致咳嗽反射降低,痰液瘀积,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防御功能减弱,口腔常住菌下移,而消化道细菌逆行,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1.2泌尿系统感染在医院感染中,泌尿系统感染也是最常见的感染之一。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80—90%与使用导尿管有关。外科患者因疾病和手术后尿潴留或过多残余尿液也是诱发尿路感染的原因。

1.3血管相关性感染侵袭性操作时ICU造成血行感染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血管治疗,如静脉置管等因操作不熟练或动作粗暴,造成置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了皮肤的防御障碍。营养不良、免疫低下,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或自身存在感染灶,均易发生导管感染。

2护理干预措施

2.1严格医护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

手的清洁与消毒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简单、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技术,即按照洗手指征,正确洗手方法、洗手时间,保证洗手的频度,擦手用具防止洗手后再污染,这是有效消除皮肤上暂居菌的5大要素。

2.2严格进行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条例》进人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消毒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必须消毒。在进行消毒灭菌之前要根据物品的性质和实际情况选择消毒方法和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功能、作用、作用方法及影响灭菌和消毒疗效的因素等。对于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特别是静脉置管时尤应注意。置管部位的敷料应首选半透明膜,用之前严格皮肤消毒,如果敷料被分泌物污染、潮湿或不能保证其无菌性则不能使用。

2.3严格病区管理

进入ICU穿隔离衣、鞋套,戴口罩、帽子,严禁有呼吸道感染者入内。保持室内空气洁净,采用湿式打扫,定期通风换气和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2.4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

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必须分开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消毒卫生管理法规,医用垃圾用黄色塑料袋,标志醒目,由专人专车运送到指定地点处理或焚烧,并进行登记,专人签名。

2.5加强病人的基础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温水擦浴1次;对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与清洁;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日要更换尿袋,并会阴擦洗一次。

2.6加强对ICU的护理管理

ICU是全封闭、全方位、高质量的精心护理场所,收治的大都是危重患者,所以ICU的工作缺乏来自于外界或患者的有效干预或监督。因此,在控制感染中,护士的慎独修养至关重要。护理管理者要加强对ICU护士素质的培养,定期进行护理督导尤为重要。另外护理管理者合理安排ICU的人力,ICU的护理工作量远大于临床各普通科室,由于超负荷的工作量而简化或违反护理工作程序,这就造成了人为地医院感染的因素。因此合理安排ICU护士的工作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规范护理操作控制医院感染 篇4

1 增强预防医院感染意识

首先应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 增强护理工作的责任心, 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 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院感染知识和护理操作培训中。

2 严格洗手制度

手是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之一, 有报道, 医院感染患者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占30%, 若无正确的洗手方法, 消毒隔离观念淡薄, 则易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 护理人员应自觉养成洗手和手消毒的习惯, 在完成每一个护理操作后都应该规范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这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在各种注射药物的配制、进行肌肉注射、静脉穿刺时, 从拿注射器、吸取药物、一次性输液管的准备到注射、穿刺的完成, 任何一个环节都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如果消毒不严格, 消毒剂的浓度不够, 都有导致注射部位感染的可能。特别在进行侵入性的护理操作时, 更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发生感染。

4 正确使用消毒剂

在使用消毒剂时, 应先了解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 尤其是对污染物品的预处理, 要根据其种类和污染程度来配制消毒液的浓度, 污染严重时要加大剂量和延长作用时间或增加消毒次数, 从而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

5 规范使用护理用品

5.1 体温表、止血带类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 要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做到一用一消毒。

血压计消毒前应将血压计打开, 对袖带进行双面消毒, 并定时清洗。使用后的各种管道, 如雾化吸入机、氧气湿化瓶、呼吸机, 一般选择中效消毒剂浸泡处理, 浸泡消毒时, 应特别注意消毒液要注满管腔, 浸泡30 m in, 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晾干备用。

5.2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按相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管理, 以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扩散, 切断其传播的途径。

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 篇5

根据消毒因子的适当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菌能力,可将其分为四个作用水平的消毒方法。

1.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灭菌的方法。

2.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支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电离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溴消毒剂、臭氧、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

3.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等)、醇类、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包括双链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的方法。

4.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支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如氯己啶、植物类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等进行消毒的方法。

二、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一般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1.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2.细菌繁殖体。

3.真菌。

4.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分支杆菌,例如结核分支杆菌、龟分支杆菌等。

6.细菌芽孢,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

7.朊毒(感染性蛋白质)。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是指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据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黏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

2.中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仅和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

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 篇6

【关键词】 感控科;护理部;协同管理;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64-02

医院抗感染是医院的重点工作之一,感染控制工作涉及到医院的各个工作部门和环节,尤其是和护理部门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应当从护理工作和感控科室的协同工作入手,全面提高医院的抗感染能力,保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减少患者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

一健全感染控制的制度和组织建设

医院的感控科室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各部门感染防控制度,尤其是强化各部门的消毒隔离工作,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同时将感染防控的基础知识和消毒隔离工作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要求。此外为了保证感染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应当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通过奖励措施来提高感染工作的有效性。医院应当把感染控制工作和护理工作结合在一起,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分析,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关键在于护理工作,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当积极采用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技术、物品消毒和灭菌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对于病房的管理,避免患者出现护理不当的交叉感染。

再者医院应当建立感染监控组织和网络系统,把感染科的数据统计作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数据,并相应制定抗感染工作流程,强化护理工作的侧重点。同时要根据医院感染分布的实际状况,建立不同的奖惩机制,严格落实感染防控标准,对于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合理、不规范操作进行严格的处理,对于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感染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护理工作的疏忽,实现感染科和护理部门协同合作,提高感染控制工作的有效性,把感染隐患风险降到最低。

二贯彻落实感染控制工作和护理部门的协同合作

2.1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医院应当对护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感染控制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对于感染原因以及处理方式的认知,从而在工作中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某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培训中,首先是对新工作人员进行岗前感染控制培训,并按照每季度为一学习周期对护士长和监控护理人员进行感染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通过组织全员护理人员讨论的方式来总结护理工作中感染控制经验,全面提高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有效性。此外护理部门每年都会安排相应的业务学习和资格考试,为强化护理人员对于感染的认识,并提高其感染控制工作水平。

2.2 严格执行感染控制工作要求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感染控制的工作方针是各科室重点监控,积极预防,切断感染源头,因此医院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应当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消毒方法。首先是严格规范医院各个部门的感染控制工作,例如对于医院手术室、产房、供应室、血透室、口腔科等重点部门,要进行严格的感染布控,确保感染控制工作处于重点防控的状态;再者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消毒工作,對于医疗设备、患者遗留物等进行科学的消毒工作,可以采用压力灭菌锅进行消毒清洁。最后是要加强对于消毒设备的管理工作,对于压力灭菌锅进行定期的工艺检测,保证其灭菌效果良好。同时保证发放物品符合无菌要求,并标有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期、责任人。此外感染科和护理部门应当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工作的抽查工作,时刻监控其工作,保证感染防控工作不出现一丝漏洞。

2.3 医护人员强化对于临床护理工作

手术人员要加强对仪器的使用和管理,尤其是做好设备的消毒工作,同时避免设备操作不当造成手术工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手术伤害,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此外保持护理室的无毒环境,严格地进行仪器设备和护理室的消毒工作,避免出现患者感染的现象。每天进行严格的空气消毒,对于患者产生的垃圾要及时地清理,保证病房内的清洁。同时配合相应的管理措施,培养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从细节上控制护理感染的出现。

三感染防控工作的工作重点

3.1规范消毒灭菌物品的管理工作

感染科和护理部门应当协同合作,改变传统的器械分散消毒方式,采用医院机械器材统一消毒的工作模式,并建立专门的消毒部门,统筹负责相应的消毒工作,对于集中的机械器材采用初洗-超声清洗和酶洗-精洗-干燥-打包-高压灭菌流程操作,保证医院各类手术和护理器材的安全性。

3.2规范医护人员的个人卫生工作

护理人员在感染控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要严格规范护理人员的个人卫生工作,切断感染途径,针对医院的重点感染防控科室,如手术室、血透室、口腔科等要安装新进的清洗装置,配置足够的消毒物品,同时把个人卫生注意事项贴在明显的位置,使医护人员在处置工作前后能够及时、认真、规范的做好手卫生工作。

3.3一次性工作器材的使用规范

对于一次性的工作器材,要严格控制其消毒工作,首先是保证其本身是无菌物品,从源头上切断感染路径,同时对于一次性器材要采用统一分配发放方式,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器材进行及时的更换。对于使用后的医疗废弃物品要严格执行报废流程,对于各种携带感染病毒的器材要做好分类处理工作,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

四总结

总而言之,感控科和护理部协同管理提高了感染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减少了医院感染现象的发生,因此,医院应当健全和完善感染控制工作制度和组织建设,落实感染控制和护理工作的协调,同时强化感染防控工作重点,提高护理工作中感染控制工作的成效性。

参考文献

[1] 肖 莎,孟繁纯.感控科与护理部协同管理有效预防医院感染[J].哈尔滨医药,2012,32(3).

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防控浅析 篇7

1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成立医院感染委员会, 建立医院感染三级管理体系, 医院感染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由负责院感的副院长担任, 副主任委员由护理部主任、院感科主任担任, 院感委员由重点科室护士长、各临床科主任担任。日常工作由感染管理科来负责, 医院感染控制小组成员由各科室护士长、主任组成, 由护理部来进一步完善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奖罚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操作规程、规章制度[3]。

2 严格控制感染源

2.1 加强手卫生管理

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经济、简便、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强手卫生管理, 医院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手卫生技术培训, 使其掌握正确的洗手指征、洗手方法, 提高手卫生意识。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前要认真洗手, 上班时护士应做到不涂指甲油、不留长指甲、不戴戒指, 通过加强手卫生管理, 至少能够让医院感染率下降50%。院感科在培训前为了使培训工作进展顺利又不影响各科室的诊疗活动, 可提前摸底、调查, 时间安排尽量避开医疗、护理的高峰期, 大部分科室安排在交接班的前后, 尽量让所有人员都参加培训, 时间控制在20 min左右[4]。

2.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整个护理操作流程中都会贯穿无菌技术, 医院护理部应该通过制订相应的评分标准及操作规程来提高无菌观念[5]。

2.3 严格执行隔离制度

隔离防护是护理工作的基础, 是预防医院感染、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手段。隔离措施主要包括飞沫隔离、空气隔离、接触隔离等。医护人员凡需接触患者的污染物品、非完整皮肤、黏膜、排泄物、分泌物、体液、血液前, 要戴手套, 同时认真洗手[6]。

3 加强病区管理

3.1 加强物品管理

在治疗室内不能放入非治疗用品。在使用一次性物品前, 应由院感科来对其进行检测, 只有检测合格后才可使用。若在使用时发现存在过期、破损等问题, 要及时进行反馈, 切实做好回收、发放、储存、检查、购买等环节的管理[7]。

3.2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要严格按照要求来统一回收处理病房中所产生的各类医疗废物, 然后集中处理, 对于医疗废物的处置、贮存、运送、收集流程进行依法管理, 尽量避免出现废弃物流失的情况。

3.3加强消毒隔离管理

各科室要指派专人来进行消毒工作, 护士每天都要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 地面进行湿式清扫, 定时通风换气, 定期对血透室、新生儿室、供应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消毒。我院采取多项措施加强院内交叉感染, 使得医院感染率控制在2%以下, 低于国家标准的7%, 完成重点科室的环境卫生学监测400余次, 合格率95%以上。具体措施为:一是建立各科室医院感染率每月汇总、反馈制度, 每年进行两次医院感染率调查;二是医院加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整治力度,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以前的60%以上下降至50%以下;三是建立手术器械全部由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灭菌的制度, 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四是在后勤保障部和各临床科室的积极支持、配合下, 扩大医疗垃圾暂存处面积、增加消毒设施, 做到分类收集、分类存放, 转运后及时终末消毒处理, 院内卫生医疗垃圾日查日清;五是加大院内感染控制宣传教育, 完成工作、实习、进修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8]。

4 结束语

医院感染会对医疗效果造成较为直接的影响, 因此, 很有必要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医院要及时做好医疗废物处理、手卫生、标准预防、消毒隔离、监测、无菌技术、灭菌等环节管理, 加强培训, 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摘要: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整个环节中, 因此, 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防控与护理管理的最终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就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防控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医院感染,控制,预防,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任春玲, 李淑荣.浅谈医院感染因素与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 2009 (6) :147-148.

[2]欧雪吟, 李绍修, 欧世州.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13) :1877-1878.

[3]王淑萍, 田秀荣.手术室感染控制与管理[J].新疆医学, 2008, 38 (8) :121-123.

[4]张建萍, 高兰凤.流程管理在单通道型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6) :6397-6398.

[5]金福顺, 赵翠兰, 张毓玲, 等.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4) :423-424.

[6]杨继香.预防手术室医院感染之措施[J].职业与健康, 2007, 23 (22) :2127-2128.

[7]高兰凤.加强手术室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33) :205-206.

胸外科医院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12月我院胸外科发生医院感染患者52例, 其中男34例, 女18例;年龄48岁~74岁, 平均年龄56岁, ≥60岁者35例, 占67.30%;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住院时间26 d~68 d, 平均37 d, 显著超过胸外科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21 d。

1.2 方法

1.2.1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2.2 胸外科医院感染护理措施: (1) 气管切开者要做好气道管理, 做到无菌操作, 适时吸痰, 并定期进行雾化吸入。对吸氧者, 每日更换湿化瓶及蒸馏水, 鼻导管每日更换1次。清醒的患者, 应鼓励其咳嗽, 勤翻身、叩背, 促进分泌物排出。 (2) 加强医院感染宣教, 对全科人员进行培训, 对新上岗人员、实习生、护工均应进行岗前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3) 加强医院感染监控, 每个月进行微生物检测。 (4) 加大病房消毒隔离力度, 每天进行室内通风换气, 地面污物及时消毒清理;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 床单位终末消毒。 (5) 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要求医护人员在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后、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必须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及“两前三后”措施[2]。 (6)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 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7)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细菌培养、药物敏感测定结果、感染的部位及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来合理选择抗生素。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5.76%, 胸腔感染28.84%, 其余还有手术切口、胃肠道等感染。见表1。

2.2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病情重, 免疫力低下, 侵入性操作, 年龄≥60岁, 住院时间长, 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均容易造成医院感染。见表2。

2.3 感染病原菌分布

本组52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53株,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其中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其次为阴沟杆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见表3。

3 讨论

3.1 本组医院感染在60岁以上者35例, 占67.3%, 老年人因年龄大、器官功能老化、免疫力低、抵抗力差, 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的防御功能受损, 反复吸痰等侵入性操作降低了咳嗽和纤毛的清除功能, 且容易刺激气道分泌物增加导致口腔卫生恶化, 增加了感染的机会。胃肠道感染主要是长期禁食、鼻饲、肠蠕动减弱, 易造成病原菌的侵入, 还有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3.2 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各种耐药菌定植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本文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其中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要菌株。抗菌药物的滥用不仅使患者的易感性增加, 同时也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 增加了二重感染的机会。李宏光等报道患者住院时间长, 频繁更换抗生素, 以及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而致二重感染[3]。

医院感染已成为影响患者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胸外科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科室, 患者多、病情复杂, 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大。所以医务人员应加强基础护理措施, 严密病室环境监测,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 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胸外科医院感染现状和危险因素, 制订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2012年1月—12月入住我院胸外科的患者进行调查, 分析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胸外科住院患者1 001例, 发生医院感染52例,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 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结论胸外科是医院感染高发科室, 其收治的患者大多是肿瘤患者, 侵入性操作多、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等原因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可以降低感染率, 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胸外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徐艳, 郑金鼎, 杨怀, 等.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与干预措施的研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6) :2590-2591.

[2]肖耀玲, 段雯洁, 姜艳艳.多重耐药菌感染老年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13, 3 (8) :92-93.

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干预前后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感染相关因素、侵害性操作分布的变化。选择2013年1-9月 (对照组) 185例非干预阶段及2014年1-9月145例 (干预组) 干预阶段的医院感染确诊病例。入选标准符合卫医发[2001]2号《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全院确诊医院感染病例。2013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18 837例, 发生医院感染185例, 201例次;2014年1-9月共收治住院患者21 294例, 发生医院感染145例, 154例次。患者年龄4~91岁, 平均 (47.5±43.5) 岁。感染病例分布居于前三的科室是血液肿瘤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

采用实时监测, 临床科室对确诊院感病例按北京市院感质控中心制定《院感病例监测登记表》内容对患者基本情况、危险因素、侵害性操作等逐项填写并网络上报, 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院感病例进行核实确认。

1.2.2 实施干预控制对策

1.2.2. 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 观察病情变化。 (2) 遵医嘱进行治疗及护理。 (3) 落实疾病护理常规。 (4) 出院护理指导。

1.2.2. 2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院感防控措施, 给予加强护理

(1) 普遍干预。据2013年监测数据, 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如呼吸道、泌尿道、血液感染等医院感染典型病例分析与防控要点。院周会上组织学习医院感染防控文件。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关危险因素、侵入性操作等, 定期统计、分析, 向临床科室反馈。 (2) 针对性干预。 (1) 感控专职人员参加临床感染病例讨论会议, 成立干预控制小组, 由护士长、管床医师及护士组成, 加强医护沟通, 护士长组织规范落实重点院感防控措施。 (2) 感控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指导护士对有相关高危因素患者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实施多重耐药菌防控策略, 落实分组护理与接触隔离,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指导长期卧床与高龄患者正确咳嗽, 加强口腔及会阴部清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下地或床上活动, 利于口咽部分泌物引流。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做好保护性隔离, 加强病室清洁消毒。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 加强血糖控制。 (3) 对有易感因素及侵害性操作患者每日进行护理评估。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的发生、发展过程。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 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长期留置导管者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 尽早拔除导管。怀疑置管相关感染时, 应考虑拔除导管。加强细菌学监测, 定期留取培养标本。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 教育培训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及标准预防, 加强手卫生依从性。 (5) 改善宿主易感性。如对昏迷患者定期吸引口腔分泌物等。 (6) 针对呼吸道部感染高发的情况, 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管床护士亲自或指导家属为患者翻身、叩背, 病情允许时应每1~2小时翻身1次, 空心掌由下至上叩拍胸背部, 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松动、脱落后排出, 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特别提示操作方法要正确、规范;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保留自主呼吸;指导练习俯卧位通气等措施以利于引流。加强口腔护理, 根据p H值、口腔污染情况选用合适的清洗液, 及时清除口腔、鼻咽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等, 以防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能合作者鼓励患者自理, 每天早晚2次刷牙, 进食后漱口。对于昏迷患者每次注入营养液前均先检查是否有胃内潴留, 保证鼻饲管通畅, 同时预防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等。患者清醒有吞咽动作后要加强指导反复吞咽。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保持空气清洁, 湿度适宜, 室内定时通风换气, 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7) 针对泌尿道感染高发的情况, 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置管前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 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置管时严格消毒,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动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尿道黏膜。置管后妥善固定, 保持通畅, 带管过程中给予会阴擦洗2次/d, 患者转换体位、外出检查时及时夹闭尿管, 防止尿液反流;每日评估保留尿管的必要性, 及时拔出尿管。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 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8) 针对血液感染高发的情况, 重点加强以下护理措施:加强患者宣教, 告知其注意个人卫生, 减少探视。每天紫外线消毒病室。告知家属、患者戴口罩, 每天用消毒液消毒床单位、桌椅、地面、门把手。病室加强通风, 避免患者受凉, 保持大便通畅。医务人员注意手卫生。帮助患者拍背、排痰。注意消毒、隔离, 加强患者体质, 增强免疫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 无法使用字检验的组间数据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计算,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比较

本调查2013年非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85例, 2014年干预阶段确诊医院感染病例145例。干预后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116, P=0.001) , 详见表1。

2.2 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干预组感染部位154例次, 对照组感染部位201例次。感染部位分部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 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 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两组各部位分布情况比较, 详见表2。

2.3 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

两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营养不良、高龄、昏迷、长期卧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2.4 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

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静脉高营养、人工呼吸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4。

**数据不适合做字2检验, 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值

**数据不适合做字2检验, 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得出P值

3 讨论

3.1 干预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应首先增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控意识和技能。本研究依据医院感染监测数据, 通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增加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普遍性干预和对高发感染部位等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培训临床护士规范落实等措施, 提升了护理人员参与医院感染防控的作用。可见, 采取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3.2 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分布

本研究结果医院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部感染居首位, 泌尿道感染居于第二位, 血液感染居于第三位。提示在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方面要重点加强规范呼吸道部、泌尿道部、血液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 尤其要对临床护士要定期加强以上三个部位防控措施的学习、培训与操作指导, 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3.3 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分布

本研究通过分析感染危险因素, 发现营养不良、高龄、昏迷、长期卧床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临床应加强对以上易感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重视基础病治疗与基础护理, 提高患者免疫力, 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尤其要对预防与控制呼吸道部感染高度重视。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大量、长时间使用抗肿瘤药物极易造成体内菌群失调, 导致多种病原菌感染[1]。高龄患者生理防御及免疫功能衰退导致自身调节能力、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 加上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较差, 往往病程较长, 易导致感染。

3.4 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情况分布

本研究两组病例医院感染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有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静脉高营养、人工呼吸机等侵害性操作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侵入性操作损伤了组织黏膜, 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屏障, 导致微生物定植增加, 患者易感性增加。减少侵入性操作, 规范好操作规程, 及时评估侵入性操作的风险, 根据各医院的特色建立自已的目标监测体系, 执行科学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2]。临床在治疗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使用呼吸机、大量的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操作, 这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应做到尽量少做, 一旦发生医院感染, 应做相应检测, 如管头培养、尿培养等, 并积极治疗, 尽量尽早拔除插管。各种侵入性操作要保证非常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3]。每张病床旁配备手消毒液, 在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操作时应封闭感染入路, 如戴无菌手套, 使用一次性、质量可靠的管材, 尽量缩短留置导管时间, 深静脉置管时, 选择正确置管部位, 避免股静脉置管, 规范做好皮肤的清洁消毒和护理, 应在消毒液干后再行穿刺皮肤的操作, 插入部位使用预防性屏障, 及时更换敷料, 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同时加强基础护理, 特别做好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4]。

综上所述,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必须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与技能, 加强感染病例监测与干预管理, 采取加强护理措施, 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摘要:目的: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加强护理, 增加防控医院感染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选择2013年1-9月确诊的18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对2014年1-9月确诊的145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干预组, 实施普遍性干预与针对性加强护理干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98%和0.68%, 干预组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两组感染部位分布构成以呼吸道、泌尿道、血液部位感染居前三位;两组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营养不良、高龄、昏迷、长期卧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相关侵害性操作分布情况比较, 其中静脉穿刺、泌尿道插管、静脉高营养、人工呼吸机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加强护理干预, 规范侵入性操作和消毒隔离的管理控制, 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医院感染,监测,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熊杰, 白生华, 汪璐, 等.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3) :503-505.

[2]骆春华, 陈春娥, 彭胜华.侵入性操作与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3) :177-178.

[3]郑益娇, 吴件姿, 陈玉叶.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8) :693-694.

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500例各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等患者进行1 000次血液透析, 为无风险管理组;另对同期500例 (1 000次) 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加强血透感染风险因素的管理, 为风险管理组。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护理管理方法

1.2.1 保持血透室环境清洁:

血透室主要包括两部分, 即血液透析准备室及血液透析治疗室。具体对策如下[2]: (1) 每天进行科室内部的空气消毒:一般而言, 透析准备室采用UV照射, 1次/d, 每次约为1.5 h;血液透析治疗室则采用的是微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 早、晚各消毒1次, 每次约为1.5 h。 (2) 血透室桌面、物品表面以及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一般用1∶100的浓度;如有血迹或其他体液则按1∶50的浓度擦拭, 并保证随时消毒。透析单元的床单、被套必须做到1人1换。

1.2.2 透析完毕后对透析机进行消毒:

在患者血液透析完毕之后, 应该对透析机进行消毒, 具体而言, 应该包括: (1) 血透机的外部如污染不能被肉眼所观察, 一般采用的是浓度为1:100含氯消毒液擦拭, 如有血迹或其他体液则按1∶50浓度擦拭; (2) 血透机的内部消毒按厂家提供的方法进行处理和保养。

1.2.3 加强患者的管理:

对患者进行血透前, 注意测量患者的体温以及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询问。对第一次到医院血透室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 务必在对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前进行各项传染性疾病的检查, 如乙肝、丙肝、梅毒以及艾滋病等方面的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告知患者或家属, 并嘱其要遵循血液透析室的相关规定, 自觉地对疾病感染进行控制[3]。并且在实际过程中, 应该对呈现阳性的患者实行分区分机专人透析。

1.2.4 各种监测标准的护理对策:

对透析用水每个月进行1次细菌培养实验, 一般而言, 透析用水和透析液之中的细菌数不能超过200 cfu/ml;每个月对治疗室环境做空气细菌培养:细菌数不能超过500 cfu/m3, 物体表面不能超过10 cfu/cm2, 医务人员手不能超过10 cfu/cm2, 一旦发现问题, 一定要找准原因, 彻底解决

1.2.5 加强专科培训,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制定详细的分层次培训计划, 并予以实施, 加强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培训和考核, 对新进人员实行一对一的培训, 将各种细节, 注意事项及各种容易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逐一传授给他们[4]。

1.3 观察指标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无风险管理组和风险管理组感染风险因素的发生频次、感染率、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患者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 分为3项, 即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于患者血透完毕出院时填写, 并交给本科护士。满意度= (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感染率比较及各种风险因素的发生频次

感染率比较:无风险管理组感染率为21.0%, 风险管理组感染率为9.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73, P=0.021) 。医院血透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透析机消毒不严格、未及时对反渗水做处理、配置透析液无菌操作不严格、医护人员没有做好手卫生和对医护人员培训不重视。无风险管理组感染频次高于风险管理组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无风险管理组患者满意545人次, 基本满意344人次, 不满意111人次, 满意度为88.9%;风险管理组患者满意680人次, 基本满意270人次, 不满意50人次, 满意度为95.0%。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5.135, P=0.000) 。

次/千次

3 讨论

血透室是采用血液透析的方式, 对因相关疾病导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场所。由于透析患者存在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功能的受损, 免疫功能下降, 大多数患者营养不良, 伴随慢性贫血, 抵抗力较差, 极易并发各种感染, 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4]。因此, 加强血液透析室的管理、对感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5]。

关键词:血液透析,感染,危险因素,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战榕, 陈菁.福建省41所医院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0, 25 (6) :351-352.

[2]赵文先, 郑俊巧.血液透析感染分析的护理管理及对策[J].当代医学, 2010, 16 (36) :133.

[3]邓凤英, 杨雪艳.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4 (4) :172-174.

[4]高虹, 孙焱, 任维宁.血透室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4) :138.

[5]肖远莉.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1) :1357.

护理操作与医院感染 篇11

1相关因素

1.1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在进行诊疗、护理、手术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对手卫生的依从性差,洗手不规范,会形成接触—携带—传播的过程,增加感染机会。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不合格,如消毒剂的选择、处理方法、剂量等都是发生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1.2妇产科患者手术或分娩后机体抵抗力下降,体质虚弱,受外界病原菌感染的机会增多。住院期间产妇的不良习惯,如不开窗通风,不刷牙洗头,亲戚朋友探视人员过多,致使病房内空气浑浊形成生物气溶胶引起呼吸道感染[2]。手术患者由于麻醉及伤口疼痛等影响产妇活动,翻身、咳嗽受到限制,有痰液时咳不出,易发生肺部感染,或全麻时行气管插管损伤呼吸道黏膜诱发感染。

1.3泌尿系感染因素女性尿道短、直,尿道口与阴道、肛门靠近,产后机体抵抗力低,容易造成上行感染。分娩过程中过多的阴道检查,引起细菌侵入造成感染。产后膀胱受压或因疼痛造成尿潴留而引起细菌感染。手术前多需留置尿管,插尿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动作不轻柔而损伤尿道黏膜;或因导尿管材料刺激尿道黏膜,以及留置尿管后护理不当等[3],这些都是泌尿系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且留置尿管时间越长,感染概率越高。

1.4切口的感染分娩时会阴损伤。会阴切口易被粪便所污染,产后恶露流经手术切口造成污染。分娩过程中产妇能量消耗多、失血或产前产后并发其他疾病导致产妇抵抗力下降,影响切口的愈合。护理中无菌观念差,操作不规范,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是常见易感因素。

2防范对策

2.1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知识及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增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拓宽护理知识面,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与无菌观念,提高护理质量。

2.1.1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原则,在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均应按正确洗手法进行认真、彻底、有效的洗手,特殊情况下用快速手消毒剂。接触传染病患者前戴一次性手套或无菌乳胶手套,操作结束后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手的清洁。洗手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最便捷的措施,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25%~50%[4]。护士长要加强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做好传、帮、带。

2.1.2产房布局合理,标志明确,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掌握保证消毒灭菌效果的原则,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适宜消毒方法,原则上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其具有安全、高效、快速、方便、经济等诸多优点。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内窥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高水平的消毒灭菌。加强效果监测,注意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防止消毒灭菌物品及容器的再污染。对无菌包、一次性耗材要一人一用,不得重复使用,对特殊感染的患者做好器械、空气、物体表面及地面的终末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2.2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2.2.1做好入院宣教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与患者沟通,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消除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介绍病房注意事项、陪侍制度,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病房人员管理,在疾病流行期间严格限制探视,宣教开窗通风换气、减少探视可预防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湿式清扫,减少空气污染。鼓励产妇产后尽早下床活动,做深呼吸、有效咳嗽,以防肺部感染,且利于子宫的修复,促进肠蠕动恢复。任何人在接触新生儿前必须清洁洗手。

2.2.2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产妇术后有痰淤积,咳嗽不利时,及时协助其翻身叩背,用双手按压切口两侧协助咳痰,鼓励早期咳嗽排痰,必要时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避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2.3对治疗室、换药室、产房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每次60 min,每周用95%酒精擦拭紫外线灯管1次,每半年行灯管强度监测1次,如70μW/cm2以下,超过1 000 h及时更换并有记录。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台面1次,地面湿式清扫2次,用含有效氯250~500 mg/L的消毒液拖地1次。

2.3泌尿系感染的预防

产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导尿和肛诊,在进行各种侵入性插管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掌握导尿适应证,动作熟练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选择粗细适宜的硅胶尿管,以减少对黏膜的刺激。留置尿管定时开放,定期更换尿袋,防止尿液逆流,防止尿管滑动,做好引流管的护理,严防污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每日会阴擦洗2次,并使用消毒会阴垫,争取尽早拔管。无禁食禁水者鼓励多饮水,增加尿量,达到自行冲洗膀胱的目的。拔管后4h~6 h协助患者自行排尿,以免发生尿潴留。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及尿道口,防止粪便中的细菌侵入泌尿系统。

2.4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

2.4.1做好产期健康教育,鼓励孕妇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做产前运动,增强会阴组织的弹性,正确处理分娩,减少产道损伤。对择期手术、年老体弱和有合并症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改善营养状况,以增加抵抗力,缩短住院日。

2.4.2术前认真做好皮肤准备,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避免污染。

2.4.3严格查对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有会阴切口者,及时处理粪便,保持外阴清洁,采取健侧卧位,勤换会阴垫,避免恶露淤积。腹部切口保持清洁干燥,敷料如有浸湿或渗出,及时更换。腹带松紧适宜,术后沙袋压迫腹部伤口6 h~8 h,可以减轻疼痛,防止出血[5]。

2.4.4认真做好术后护理。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预防术后并发症;遵医嘱合理选用抗生素;做好卫生宣教和康复指导,术后加强营养,增加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

3体会

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影响因素较多,为了保障患者康复,减少痛苦,医务人员必须强化医院感染意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预防为主,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并制订相应防范措施,才能降低医院感染率,优质安全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阮菊意.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4721-4722.

[2]黄玉兰.妇产科患者院内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1):92-93.

[3]糜琛蓉,李和姐,张丽君,等.妇产科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2):16-17.

[4]武红梅.妇产科医院感染因素及控制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9):107-108.

上一篇:知识基础下一篇:高等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