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2024-09-30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精选5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篇1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SOP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二.插管时: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2、医务人员遵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插管前应洗手或快速手消剂消毒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含碘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三.插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并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要注意手卫生,但此法采集的标本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5、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 1

管,应做尿培养检查。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导尿管频率为1次/2周、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不需要时尽

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本 SOP 适用于本院,仅供参考。请优先参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指南及有关产品使用说明书。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导尿患者82例, 其中女48例, 男34例。基础疾病:子宫肌瘤11例, 剖腹产9例, 前列腺肥大8例, 腰椎骨折14例, 耻骨骨折2例, 脑血管疾病38例。82例患者留置导尿管时间为2~32 d, 平均13.2 d。2011年1-10月收治导尿患者40例, 其中男18例, 女22例。基础疾病:前列腺增生6例, 糖尿病8例, 膀胱结石10例, 肾衰竭1例, 剖腹产9例, 脑血管疾病6例。40例患者留置导尿管时间为2~21 d, 平均6.7 d。

1.2 方法

对后40例患者采取严格掌握适应证, 注重消毒工作, 加强置管前、置管时、置管后的预防措施。

1.2.1 加强管理工作

医院应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CAUTI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明确人员职责。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 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1.2.2 严格掌握适应证

严格掌握导尿指征, 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男性尿失禁患者可采用外收集装置, 如尿套;脊髓损伤患者可采用间歇性导尿。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管。因留置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的关系非常密切, 插管第3日菌尿发生率26.7%, 第7日菌尿发生率66.7%, 第10日菌尿发生率93.3%[1]。因此, 应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

1.2.3 导管的选择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的导尿管, 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对留置尿管的患者, 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 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等, 均不应使用。

1.2.4 重视医务人员的消毒工作

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后, 戴无菌手套;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 每只棉球只用一次, 不能重复使用。正确铺无菌巾, 避免污染尿道口, 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1.2.5 插管时预防重点

由于患者精神高度紧张, 插管时可出现尿道痉挛, 操作时动作一定要轻柔, 并指导患者放松, 协调配合。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 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 ml无菌水, 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 不会脱出。

1.2.6 置管后预防要点

妥善固定尿管, 避免打折、弯曲, 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 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 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 防止尿液逆流, 避免逆行感染。应使用个人专用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时, 要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2], 膀胱冲洗本身可对膀胱壁产生机械操作, 膀胱黏膜受损, 加上操作时护理人员无菌操作不严, 导尿管内的尿液反流入膀胱, 反而加重尿路感染。要保持尿道口清洁, 在留置导尿管期间, 应每日清洁或冲洗尿路口。根据女性尿道短的特点, 在每次排便后清洗会阴部,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防止肠道细菌的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 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留置导尿管患者每日换尿袋者菌尿发生率明显高于不换尿袋者[3]。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 以及留置导尿管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 应立即更换。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拔除导管时, 应训练膀胱功能, 可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 每2小时开放1次, 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 促使膀胱功能的恢复。

1.2.7 合理的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上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药物的种类、作用范围、毒性来选择抗生素。严格控制联合用药的指征, 严禁滥用及频繁换药, 慎用广谱抗生素, 尽量控制或避免使用预防性药物, 因抗生素非但不能预防感染, 反而加重医院尿路感染的形成。掌握给药的方法和用药的时间, 尽量缩短用药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基础病, 尽早解除梗阻, 避免造成细菌耐药、菌群失调, 增加二重感染的危险。

1.2.8 缩短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越长, 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 因为医院环境实际上是一个多种致病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所以缩短住院时间也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1.2.9 做好卫生宣教

给予饮食指导, 鼓励多饮水, 保持清洁卫生, 减少感染机会。

1.3 尿路感染诊断标准

1.3.1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 伴有或不伴有发热, 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 女性≥10个/高倍视野, 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1.3.2 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 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 (非留置导尿) 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 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2) 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数≥103cfu/ml。 (3) 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 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4) 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 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5)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 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 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 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2 结果

2010年1-12月82例导尿的患者, 其中无症状菌尿74例, 出现发热症状的8例。尿培养病原菌常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变形杆菌、真菌等, 其中真菌和细菌合并感染占53.57%, 各种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总敏感率仅40%。2011年1-10月40例导尿的患者仅出现无症状菌尿2例。

3 讨论

引起尿路感染的途径可分为管腔内感染和管腔外感染。当插入导尿管时, 聚集在尿道口或尿道前段的微生物可直接进入膀胱而感染, 而且当患者长期放置存留导尿管, 微生物就更容易经由尿管外移行潜入膀胱或由工作人员引起交叉感染, 由此可见导尿管的放置破坏了尿道的正常生理环境, 削弱了泌尿系中性白细胞的抗菌能力, 破坏膀胱对细菌的机械性防御造成炎症反应, 使深层的黏膜细胞和细菌接触, 而且会阻止尿液的完全排空。故尽早拔除尿管, 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率。

为了减少CAUTI的发生, 除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及留置导尿适应证外, 还应严格无菌操作, 不必要频繁更换导尿管, 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对一些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须有严密监控措施。

摘要:目的 采取预防措施, 以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病率, 减少住院费用, 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12月82例导尿的患者及2011年1-10月40例导尿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对后40例患者采取严格掌握适应证, 注重消毒工作, 加强置管前、置管时、置管后的预防措施。结果 后40例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前82例患者。结论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导尿,尿路感染,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徐敏, 徐榕, 张优琴, 等.留置导尿与泌尿系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 2001, 11 (5) :368-369.

[2]常会良.膀胱冲洗与非膀胱冲洗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 2000, 10 (6) :435-436.

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篇3

关键词: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335-0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本文就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诊断和预防预防综述如下。

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诊断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⑴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⑵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⑶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⑷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

2.1 管理要求

2.1.1 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1.2 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2.1.3 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2.1.4 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2.2 置管前

2.2.1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2.2 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2.2.3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2.2.4 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2.2.5 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3 置管时

2.3.1 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3.2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2.3.3 正确鋪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2.3.4 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2.3.5 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2.3.6 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2.4 置管后

2.4.1 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4.2 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2.4.3 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2.4.4 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2.4.5 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2.4.6 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2.4.7 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2.4.8 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2.4.9 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2.4.10 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2.4.11 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篇4

国内外管理者均认为医院感染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问题。尿路感染视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感染之一,ICU是使用导尿技术最频繁的科室,特别是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常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发生率最高的科室,如何有效预防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引起我们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现综述如下。

CAUTI诊断标准,发生率和经济损失 1.1CAUTI诊断标准[1] 按照《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2011年版,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或者出现下腹触痛肾区叩痛,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UTI。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尿培养细菌菌落计数女性中段尿培养≥ 105CFU /mL、男性中段尿培养标本 ≥104CFU /mL; 临床已诊断为UTI的。或抗菌治疗有效的,诊断为UTI,留置导尿管或48 h内留置导尿管患者发生的UTI即为CAUTI。

1.2CAUTI发生率

我国有关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分析显示重症患者尿路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2]国内容桂荣等[3]报道在有导尿管或尿路机械操作的患者中约20%-60%的患者有尿路感染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40%。徐敏等[4]报道 3 0 例 留置 导尿 病人, 3 d、7 d 和10 d菌尿发 生率分别为26.7%、66.7 % 和93.3 %。这与国外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国内相关统计表明ICU院内尿路感染的发病率为8.6%-32.7% ,其中80.0%的尿路感染与导尿有关[5] 1.3经济损失

CAUTI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增加患者医疗费用。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6]报道,在美国每年发生大约170 万院内感染并导致99 000 人死亡,这些感染中32%是尿路感染,使医疗费用增加了 390 万~450万美元。同时还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CAUT病原菌分布

目前IC U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排名前五位的病原菌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白色念珠菌。引发CAUT的预防

3.1 严格把握留置导尿适应症和留置时间

导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排尿困难麻醉手术后和危重患者尿量观察的基本技术之一,但留置导尿的不良后果是易引起尿路感染,ICU是使用导尿技术最频繁的科室,也是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发生率最高的科室。所以我们必须严格把握留置导尿的适应症,不能因为护理的方便而对所有病人进行导尿。因为很多研究表明留置导尿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对于神志清患者完全能自我控制的病人完全不用留置导尿,男病人可以使用无创的方法接尿液。郑桃云等[7]研究表明男性卧床患者食品袋接尿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尿路感染的风险。术后患者神志转清能自行解小便患者应尽快拔除导尿管,对于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应定时夹管,锻炼膀胱功能,有机会尽快拔管。

3.2 导尿管的选择及更换周期

对导尿管选择-主要在导尿管的材质和型号上。黄位耀[8]研究显示,全硅橡胶管在插管过程中对黏膜损伤小、血尿发生率低,能进一步避免患者留置过程中的不适和疼痛感,故一般建议选用硅胶气囊导尿管。有学者报道:抗菌导尿管有一定的抗菌效果。对导尿管型号的选择,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稍有差异,但总体原则相近,周秋风[9]建议,成年男性一般用12~16号,女性选用16~18号;排出的尿液混浊或有沉淀、凝块及尿道松弛者可选用较粗导尿管。老年患者一般有尿道膜部括约肌松弛、收缩力差等生理特点,应选择直径较大的20~22号气囊导尿管,这样有效地防止了尿液外渗,又能保证导尿管通畅,不易堵塞。但对前列腺增生、尿道有狭窄的患者,应选型号相对较小的导尿管或弯头导尿管。对于初次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选用过粗的导尿管。合理选择导尿管可以减小导尿管对组织减少刺激和损伤,从而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导尿管更换周期的研究有:2009年美国感染病学会国际临床实践指南指出[10] 不推荐长期导尿的病人常规更换导尿管2周或4周更换1次。导尿管更换的时间与尿液的pH值有很大的关系,病人尿液pH值>6.8为高危堵塞类病人应每2周更换1次导尿管。pH值<6.7为非堵塞类每4周更换1次导尿管Barford等[11] 研究表明导尿管尖端的污染是细菌进入膀胱的另一个原因。以上表明延长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更换尿管周期的必要性。国内一般更换周期为一个月。

3.3 留置导尿操作过程

留置导尿操作过程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容易将外界的细菌随导尿管进入膀胱,引起膀胱内细菌滋长从而导致尿路感染。同时导尿和留置导尿后尿道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刺激,分泌物就会增多,加剧了细菌的繁殖,不仅滋生了细菌,膀胱以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作用也削弱了[12]。从而容易导致尿路感染。

3.4导尿管的固定方法

刘雪[13] 研究表明 将3M医用胶布剪成H型,于导尿管的分叉 处上1cm 处将胶布与尿管贴合紧密,外固定于患者大腿上1/3处。因 匀 型外固定法可避免外力牵拉尿管的前端,能有效减少因外力牵 拉致尿道黏膜的损伤。从而使尿道感染发生率降低。

3.5集尿袋选择和更换时间

Smi t h[ 14]报道:留导尿引流装置及技术的快速发展,引流装置从使用开放式引流瓶到普通引流袋,直到如今使用有瓣膜的抗反流引流密闭系统带通风孔的引流系统时代。抗反流引流袋能有效防 止尿液倒流,防止尿液反流所致逆行感染。抗流引流尿袋导管较一般收集袋直径大,质地坚硬,可抗扭曲。抗反流引流袋的容积为2000 mL, 是正常收集袋2倍,减少了放尿袋放尿的次数, 从而减少了感染的风险。抗反流引流袋一般7 d更换1次,减少了打开整个密闭引流系统的机会。普通引流袋一般需每周更换两次,大大增加了打开整个密闭引流系统的机会。随着引流装置越来越科学,护理病人也越来越方便省时护士工作效率提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泌尿道感染(U TI)的发生率。

3.6膀胱冲洗与尿路感染的关系

临床为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会常规采用膀胱冲洗来预防尿路感染。在短期性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中可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随着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增加膀胱冲洗往往会同时增加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尤其对于膀胱冲洗频率较高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一般会更高。有研究表明[15],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膀胱冲洗时由于集尿系统的反复开放,增加了通过护士的手对膀胱造成交叉感染的机会,更易导致腔内感染。部分病人由于尿管过细或膀胱痉挛,可出现冲洗液由膀胱经尿管与尿道之间的腔隙自尿道口溢出,因而更易导致尿道口细菌经腔外途径进入膀胱,增加感染的机会。钟秀玲等[16]认为:膀胱冲 洗中应用抗生素无任何好处 , 反而会促使形成耐药菌株。对留置导尿的病人,在病情许可情况下鼓励多饮水达到多排尿而进行生理性膀胱冲洗的目的。每日饮水不少于1 5 00 m L ~ 2 000 m L ,平均尿50 mL/ h左右。

3.7尿道口的护理

如果尿道口清洁不干净,细菌会顺着尿管和尿道的间隙上行到膀胱,引起尿路感染特别是女性患者。因为相对而言女性尿道短而且还靠近阴道口,阴部的分泌物也会造成污染,所以相对而言女性发生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会更大。因此,尿道口及会阴护理是预防尿路感染的关键措施。刘春兰等[17]研究表示,利用凉开水和0.05%碘伏来对尿道口进行清洁护理,没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只要保证尿道口会阴部清洁就能大大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一般尿道口的清洁一天两次,脏时及时清洁。

3.8大便的干预

大便里面含有正常的菌群、条件致病菌、致病菌。国外研究[18 ]证实大便失禁是长期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94%的尿路感染者有大便失禁。当患者大便失禁或大便量多时,大便在会阴部和尿道口时很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可以予留置肛管,保持肛门周围、会阴部及尿道口的清洁。这样能大大降低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3.9病房与工作人员的管理

每天做好床单位消毒擦拭,当患者转科、转院、出院和死亡时,床单位要做好终末消毒。工作人员接触患者前后要做好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增强护士观念: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重要性。定期给予相关理论培训。

4、展望

综上所述,通过严格把握留置导尿适应症和留置时间、导尿管的选择及更换周期、留置导尿过程动作轻柔,严格把握无菌操作等等,均能预防ICU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但国内外护理学者对留置对于集尿引流装置的选择,集尿袋更换的时间间隔,留置导尿引流系统的状态等方面仍缺乏统一标准。且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医院)在进行临床护理工作时,她们多数还是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或者遵照医院的规定、规范,缺乏创新性科学性。因此 科学、规范地对留置导尿病人 进行引流护理需进一步研究来解决。

参 考 文 献

[1]张昭勇,张吉才,陈永梅.ICU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原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B],2014,23(15):1635-1636 [2] 王国权,范静,万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控制感染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6(8):912-913.

[3 ]容桂荣张萍萍郭芸等.单向冲洗式气囊导尿管的临床应用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 ,38(10):765-767.[4]徐敏,徐榕,张优琴,等.留置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的关系.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 11(5): 368-369.[5] 李荔,高哲平,祖丽媛,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860-862.[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Estimates of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DB/OL].[2010

-07-10].http://www.cdc.gov/ncidod/dhqp/hai.html.[7]郑桃云,刘 俊,李 琳,等.男 性 卧床患 者 食 品 袋接 尿 护理 的 临床观 察[J].内 蒙古中医药,2013,(36):163-164.[8]黄位耀.韦莉萍.纪玉桂,等.全硅橡胶和乳胶导尿管留置导尿的临床比较[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8):1026—1028. [9]周秋风.周佳.唐艳萍.等.球囊导尿管长度的观察[J].护理学杂志,1999,14(5):298.

[10] Thomas MH,Diana DC,Suzanne FB.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theter-associat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adults: 2009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rom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Urinary Catheter Guidelines,2010,50(1):625-663.[11] Barford JM, Anson K, Hu Y, et al.A model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itiated by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the catheter tip[J].Bju Int, 2008, 102(1):67-74.[12] 李毅萍,谢艳华,郭健凌,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9(23):3204-3206. [13]刘雪.2种导尿管固定方法对尿路感染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A):137-138.[ 14] S mit h J M.I ndw elli ng ca t he te r ma nag e me nt f r om ha bit-ba se d t o evide nce-b as ed pr a cti ce[ J].O st o my W o und M ana g e , 2003 ,49(12):34-45.[15] 黄秀红.护士手的细菌污染与清洁消毒.现代护理,2004,lO(1):69-70.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篇5

导尿并留置尿管是临床上抢救危重患者、某些大手术后、排尿困难患者常用的一种操作技术,而长期留置尿管后引发的尿路感染却是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居医院感染的前3位。有资料显示,医院获得性感染40%为尿路感染,70%以上尿路感染与尿管有关[1]。因此留置导尿中如何预防和控制感染成了临床工作中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本文查找留置导尿中引起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证,缩短留置尿管时间,加强无菌观念,加强对留置导尿后的护理,可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现将留置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尿路感染相关因素

留置时间过长:大量研究表明,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的时间呈正相关。留置尿管患者菌尿发生率按每天5%递增,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几乎100%发生菌尿,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2]。

机械性损伤:导尿管在插入过程中损伤尿道黏膜,尤其是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强行插入极易引起黏膜损伤。而导尿管插入长度不够,气囊段未完全进入膀胱,注液后压迫尿道,亦可致尿道黏膜损伤。导尿管本身作为异物也可导致尿道黏膜及膀胱黏膜产生刺激性炎症。

操作者无菌观念差:操作前未按要求执行六步洗手法,外阴消毒不彻底,动作粗暴;操作中未严格区分无菌区和清洁区,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等极易将细菌带入尿道内,引发感染。破坏引流系统的密闭性:频繁更换集尿袋,疑似导尿管阻塞时,用注射器疏通,进行不必要的膀胱冲洗等,这些操作破坏了泌尿系统的密闭性,增加了细菌入侵的机会。

健康宣教不到位: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护理人员未能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患者及家属不能正确掌握留置导尿的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同时对医务人员预防尿路感染的在职教育也欠缺,导致了尿路感染的增加。

预防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证,缩短留置时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析,选择是否需要留置尿管,能不留置的尽量不要留置,不能用留置导尿解决尿失禁和记出入量问题,对尿失禁者,女性可用尿不湿,男性可用接尿器或保鲜袋接尿。对已留置导尿的患者,注意训练自主排尿功能,定期开放尿管。同时,每天对留置导尿患者进行评估,尽早拔除尿管。研究证明,尿路感染与留置时间呈正相关,因此,尽早拔除尿管是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3]。

导尿管的选择:导尿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导尿管的型号,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选择12~14号,成年女性选择16~18号,目的是减少尿管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其次是尿管材质的选择,应选用质地柔软、对黏膜刺激性小的硅胶尿管。有研究证明,橡胶导尿管发生尿道炎者22%,而硅胶管仅为2%[4]。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泌尿系是一个无菌的环境,操作前洗手(六步洗手法),按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导尿前彻底清洁患者会阴部,认真消毒尿道口。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个无菌区域,不慎污染时及时更换,拔出的导尿管切忌重新插入,以免污染。插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男性尿道狭窄难以插入时,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去掉针头,抽取少量灭菌石蜡油从尿道口注入,减轻插入时的摩擦,尽可能缩短操作时间,避免反复多次插入,减少污染机会。在引流过程中若发生脱落及渗尿,应采取无菌操作处置,更换已脱落的导管。

留置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每天用1%新洁尔灭或2%醋酸洗必泰及碘伏等消毒外阴,导尿管与尿道连接处用消毒液擦拭,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从尿道处上行感染[4]。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防止其扭曲、堵塞及滑脱,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不要轻易分离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头及频繁采集尿标本,尽量保持其密闭性,以减少细菌污染。导尿管每两周更换1次,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集尿袋及引流管位置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逆流。采用间歇性引流夹管方法,加强膀胱功能锻炼。

加强健康教育:尿路感染的治疗成功,不仅依靠抗菌药物,更应注意纠正可能存在的易感因素,并鼓励患者采取一些自助的预防措施,这在经常发生的患者尤为重要[6]。医护人员应教会留置导尿者注意个人卫生,每天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保持会阴部清洁。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少吃油腻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多饮水,每日饮水量要达2000ml以上,增加尿量,以达到泌尿道自净的目的,保持泌尿道清洁。

医护人员的在职教育: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相关感染率的监测,定期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病房。举办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在职培训,使得每个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认真执行留置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有资料表明,此措施执行后导尿管相关感染率由32‰下降至17.4‰。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推荐阅读:

男病人导尿术操作05-12

拔除导尿管06-19

球囊导尿管09-19

小儿留置导尿管09-19

三腔导尿管论文07-17

双腔乳胶导尿管论文06-02

导尿时机07-17

术后留置导尿05-10

女性导尿术06-13

留置导尿术教学07-24

上一篇:旅行社团队客人信息流程分析及注意事项下一篇:教学服务助教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