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术培训简报(精选6篇)
导尿术培训简报 篇1
导尿术
导尿术(catheterization),常用于尿潴留,留尿作细菌培养,准确记录尿量,了解少尿或无尿原因,测定残馀尿量、膀胱容量及膀胱测压,注入造影剂,膀胱冲洗,探测尿道有无狭窄及盆腔器官术前准备等。导尿术的目的
导尿术的目的:
1、直接从膀胱导出不受污染的尿标本,作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压力及检查残余尿量,鉴别尿闭及尿潴留,以助诊断。
2、为尿潴留病员放出尿液,以减轻痛苦。
3、盆腔内器官手术前,为病员导尿,以排空膀胱,避免手术中误伤。
4、昏迷、尿失禁或会阴部有损伤时,保留导尿管以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某些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后,为促使膀胱功能的恢复及切口的愈合,常需做留置导尿术。
5、抢救休克或垂危病员,正确记录尿量、比重,以观察肾功能。编辑本段导尿术的操作流程
导尿术的操作流程:
1、携用物至床旁,向病员说明导尿目的,以取得合作。
2、能自理者嘱病员清洗外阴,不能起床者,护士协助洗净。
3、操作者站在病员右侧,病员取仰卧屈膝位,双腿略向外展,脱去对侧裤腿,盖在近侧腿上,对侧大腿用盖被遮盖,露出会阴。
4、将小橡胶单及治疗巾垫于病人臀下,弯盘置于近会阴处,换药碗与弯盘放于病员两腿之间,用一无菌纱布“8”字形缠绕左手拇指、食指,右手持止血钳夹0.1%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外阴(阴阜及大阴唇),再以左手拇、食指分开大阴唇,擦洗小阴唇及尿道口,自外向内,由上而下,每个棉球限用一次,擦洗尿道口时,在尿道口轻轻旋转向下擦洗,共擦洗两次,第二次的棉球向下擦洗至肛门,将污棉球放于弯盘内,取下左手指纱布置于换药碗内,撤去换药碗,弯盘置于床尾。
5、取下无菌导尿包置于病员两腿之间,打开导尿包,倒0.1%新洁尔灭于装干棉球小杯内戴无菌手套,铺孔巾,使孔巾与导尿包包布形成一无菌区。
6、取一弯盘置于病员左侧孔巾口旁,用石蜡油棉球润滑导尿管前端后放于孔巾口旁的弯盘内,以左手分开并固定小阴唇,右手用止血钳夹新洁尔灭棉球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分别消毒尿道口(在尿道口轻轻旋转消毒后向下擦洗,共两次)及小阴唇,每个棉球限用一次。擦洗完毕将止血钳丢于污弯盘内。
7、用另一止血钳持导尿管对准尿道口累累插入尿道约4-6厘米,见尿液流出,再插入1厘米左右,松开左手,固定导尿管,将尿液引入无菌盘内。
8、若需做尿培养,用无菌标本瓶接取,盖好瓶盖。
9、导尿毕,拔出导尿管,脱去手套,放于弯盘内,撤下孔巾,擦洗外阴,协助病员穿裤。整理床铺,清理用物,作好记录后送验标本。编辑本段方法
1.患者仰卧,两腿屈膝外展,臀下垫油布或中单。患者先用肥皂液清洗外阴;男患者翻开包皮清洗。
2.以2%红汞或0.1%新洁尔灭或0.1%洗必泰溶液由内向外环形消毒尿道口及外阴部。尔後外阴部盖无菌洞巾,男性则用消毒巾裹住阴茎,露出尿道口。
3.术者戴无菌手套站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拇、示二指挟持阴茎,女性则分开小阴唇露出尿道口,右手将涂有无菌润滑油之导尿管慢慢插入尿道,导尿管外端用止血钳夹闭,将其开口置于消毒弯盘中。男性约进入15—20cm,女性约入6—8cm,松开止血钳,尿液即可流出。
4.需作细菌培养者,留取中段尿于无菌试管中送检。
5.术後将导尿管夹闭後再徐徐拔出,以免管内尿液流出污染衣物。如需留置导尿时,则以胶布固定尿管,以防脱出,外端以止血钳夹闭,管口以无菌纱布包好,以防尿液逸出和污染;或接上留尿无菌塑料袋,挂于床侧。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尿路感染。
2.插入尿管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尿道粘膜,若插入时有阻挡感可更换方向再插见有尿液流出时再插入2cm,勿过深或过浅,尤忌反复抽动尿管。
3.选择导尿管的粗细要适宜,对小儿或疑有尿道狭窄者,尿管宜细。
4.对膀胱过度充盈者,排尿宜缓慢以免骤然减压引起出血或晕厥。
5.测定残馀尿时,嘱患者先自行排尿,然後导尿。残馀尿量一般为5—10m,如超过100m1,则应留置导尿。
6.留置导尿时,应经常检查尿管固定情况,有否脱出,必要时以无茵药液每日冲洗膀胱一次;每隔5—7日更换尿管一次,再次插入前应让尿道松弛数小时,再重新插入。
腹部穿刺术
腹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是借助穿刺针直接从腹前壁刺入腹膜腔的一项诊疗技术。确切的名称应该是腹膜腔穿刺术。
一、目的:
①明确腹腔积液的性质,找出病原,协助诊断。②适量的抽出腹水,以减轻病人腹腔内的压力,缓解腹胀、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减少静脉回流阻力,改善血液循环。③向腹膜腔内注入药物。④注入广定量的空气(人工气扳)以增加腹压,使膈肌上升,间接压迫两肺,减小肺活动帽废,促进肺空洞的愈合,在肺结核空洞大出血时,人工气腹可作为一项止血措施。
编辑本段
二、禁忌症:
1、广泛腹膜粘连者。
2、有肝性脑病先兆、包虫病及巨大卵巢囊肿者。
3、大量腹水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禁忌大量放腹水。
4、精神异常或不能配合者。
适应证:1.腹水原因不明,或疑有内出血者。2.大量腹水引起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及腹胀者。3.需腹腔内注药或腹水浓缩再输入者。
编辑本段
三、方法:
(一)术前指导
1、穿刺前排空小便,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腹穿一般无特殊不良反应。
2、穿刺时根据病人情况采取适当体位,如坐位、半坐卧位、平卧位、侧卧位,根据体位选择适宜穿刺点。
3、向病人解释一次放液量过多可导致水盐代谢紊乱及诱发肝昏迷,因此要慎重。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而引起休克。放液前后遵医嘱测体重、量腹围,以便观察病情变化。
4、在操作过程中若感头晕、恶心、心悸、呼吸困难,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二)术前准备
1、操作室消毒
2、核对病人姓名,查阅病历、腹部平片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清洁双手(双手喷涂消毒液或洗手)
4、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过程,消除病人顾虑,争取充分合作。
5、测血压、脉搏、量腹围、检查腹部体征
6、术前嘱病人排尿,以防刺伤膀胱
7、准备好腹腔穿刺包、无菌手套、口罩、帽子、2%利多卡因、5ml注射器、2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消毒用品、胶布、盛器、量杯、弯盘、500ml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所需药品、无菌试管数只(留取常规、生化、细菌、病理标本)、多头腹带、靠背椅等。
8、戴好帽子、口罩。
9、引导病人进入操作室。
(三)操作步骤
1、部位选择(1)脐与耻骨联合上缘间连线的中点上方lcm、偏左或右1~2cm,此处无重要器官,穿刺较安全。此处无重要脏器且容易愈合(2)左下腹部穿刺点 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的中1/3与外1/3交界处,此处可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肠管较游离不易损伤。放腹水时通常选用左侧穿刺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3)侧卧位穿刺点 脐平面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交点处。此处穿刺多适于腹膜腔内少量积液的诊断性穿刺。
2、体位参考 根据病情和需要可取坐位、半卧位、平卧位,并尽量使病人舒服,以便能够耐受较长的操作时间。对疑为腹腔内出血或腹水量少者行实验性穿刺,取侧卧位为宜。
3、穿刺层次(1)下腹部正中旁穿刺点层次 皮肤、浅筋膜、腹白线或腹直肌内缘(如旁开2cm,也有可能涉及到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2)左下腹部穿刺点层次 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膜腔。(3)侧卧位穿刺点层次 同左下腹部穿刺点层次。
4、穿刺术 A 消毒、铺巾 a用碘伏在穿刺部位.自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待碘伏晾干后,再重复消毒一次。b解开腹穿包包扎带,戴无菌手套,打开腹穿包(助手),铺无菌孔巾,并用无菌敷料覆盖孔巾有孔部位。c术前检查腹腔穿刺包物品是否齐全:8或9号带有乳胶管的腹腔穿刺针、小镊子、止血钳、输液夹子、纱布、孔巾。B 局部麻醉 a术者核对麻药名称及药物浓度,助手撕开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包装,术者取出无菌注射器,助手掰开麻约安瓿,术者以5ml注射器抽取麻药2ml,自皮肤至腹膜壁层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麻醉皮肤局部应有皮丘,注药前应回抽,观察无血液、腹水后,方可推注麻醉药。C穿刺 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助手戴手套后,用消毒血管钳协助固定针头,术者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以输液夹子调整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化验检查。D术后处理 a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穿刺点用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穿刺部位数分钟,用胶布固定,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捡查腹部体征。如无异常情况,送病人回病房.嘱患者卧床休息。观察术后反应。b书写穿刺记录。E 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 a对诊断性穿刺及腹膜腔内药物注射,选好穿刺点后,穿刺针垂直刺入即可。但对腹水量多者的放液,穿刺针自穿刺点斜行方向刺入皮下,然后再使穿刺针与腹壁呈垂直方向刺入腹膜腔,以防腹水自穿刺点滑出。b定做要准确,左下腹穿刺点不可偏内,避开腹壁下血管,但又不可过于偏外,以免伤及旋髂深血管。c进针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刺破漂浮在腹水中的乙状结肠、空畅和回肠,术前嘱病人排尿,以防损伤膀胱。进针深度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d放腹水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大。初次放腹水者,一般不要超过3000m1(但有腹水浓缩回输设备者不限此量),并在2小时以上的时间内缓慢放出,放液中逐渐紧缩已置于腹部的多头腹带。e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脉搏及血压变化,必要时停止放液并及时处理。f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以免引起穿刺伤口腹水外渗。
编辑本段
四、注意事项:
1、有肝性脑病先兆者,卵巢囊肿,包虫病;禁忌腹腔性穿刺放腹水。
2、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适当处理。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放液过程中要注意腹水的颜色变化。
4、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5、术后嘱患者平卧,并使穿刺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继续漏出;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肤到腹膜壁层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一手协助下,稍向周围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如遇穿刺孔继续有腹水渗漏时,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粘贴。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6、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止腹腔感染。
7、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视察病情变化。
胸腔穿刺术
适应症
1.外伤性血气胸。
2.诊断性穿刺。
3.胸腔积液。
禁忌症
1.病情垂危者。
2.有严重出血倾血,大咯血。
3.严重肺结核及肺气肿者。
方法步骤
1.患者反向坐在椅子上,健例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病例臂伸过头顶。或取斜坡卧位,病侧手上举、枕于头下或伸过头顶,以张大肋间。
2.穿刺部位宜取实音处。一般在肩胛角下第7~8肋间或腋中线第5~6肋间穿刺。包裹性积液者,应根据叩诊实音区、X线或超声波检查定位穿刺。
3.进针应沿下一根肋骨上缘缓慢刺入。当穿过壁层胸膜时,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然后接上注射器,放开夹佐胶管的钳子后即可抽液。注射器卸离乳胶管时,应将管子夹闭,以防空气进入。
4.抽液结束后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口盖固定。
注意:
1.抽吸液体时不可过快、过多,第一次抽吸液量不超过700ml,以后每次一般不超过1000ml。
2.局部麻醉应充分,固定好穿刺针,避免刺破肺组织。夹紧乳胶管避免气体进入胸腔。
3.穿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气短时,立即停止操作并给予适当处理。
4.抽液后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复查胸透,观察有无气胸并发症。
胃肠减压术
胃肠减压术是胸外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其目的是引流胃内积液及胃肠道内积气,减轻腹胀及缝合口张力,利于伤口的愈合。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将胃肠道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吸出,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伤口愈合和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据临床观察,传统法插入深度为45~55 cm,术后胃肠减压效果不佳,部分患者有腹胀不适感。针对这一问题,将260例胃肠减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组改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为55~68 cm,对照组按常规插管,观察两组患者腹胀及引流等情况。结果:两组腹胀及引流液量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观察组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明显减轻腹胀。
有文献报道,插胃肠减压管直至导管侧孔全部进入胃内的深度为55~60 cm。亦证明要使导管侧孔完全达到胃内,起到良好的减压效果,插管深度必须在55 cm以上。对以往插管回顾,插入胃管后,只能抽出少量胃液,有时仅抽出少量粘液而无胃液抽出,听诊胃中有气过水声,虽证明胃管在胃内,但术后减压效果不佳,患者出现腹胀,胃蠕动恢复慢,使置管时间延长。观察组将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增加10~13 cm,达到55~68 cm,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患者腹胀明显减轻,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此方法可取。测量方法可由传统法从耳垂至鼻尖再至剑突的长度加上从鼻尖至发际的长度为55~68 cm,术中观察胃管顶端正好在胃窦部,侧孔全部在胃内,有利于引流。
胃肠减压术适用于各型肠梗阻病人;胃部疾病需要排出胃内容物者。胃、食管、肠管手术后以及腹腔内或腹膜后的手术,引起暂时性肠麻痹者。
编辑本段胃肠减压术的原理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取坐位或斜坡位,清洁鼻孔,将胃管前段涂以润滑油,用止血钳夹闭胃管末端,顺鼻腔下鼻道缓缓插入。
2.胃管插至咽部时,嘱病人头稍向前倾并作吞咽动作,同时将胃管送下。若恶心严重,嘱病人深呼吸,待平稳后在继续插入已量好的长度。用注射器抽净胃内容物,接上胃肠减压器。如系双腔管,待管吞至75cm时,由腔内抽出少量碱性液体,即表示管已进入幽门。此时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20ml空气,夹闭管口,其管端即靠肠蠕动滑至肠梗阻近段。
3.若抽不出胃液,应注意胃管是否盘曲鼻咽部,如没有盘曲,可注入少量盐水冲洗,观察是否通畅。或注入少量空气同时听诊上腹部,以证实管的位置是否已插入胃内。
4.最后用胶布将管固定于上唇颊部,连接胃肠减压器,无减压器者,用注射器每半小时抽吸一次。
5.操作时要经常检查胃管有无屈曲,是否畅通;若引起呛咳、呼吸不畅,应考虑是否误入气管,应拔出重插。
6.留置胃管期间,要做口腔护理。
7.保持负压吸引,直到腹胀消失。拔管时,应停止负压吸引后在拔出,以防损伤消化道粘膜。
8.近期上消化道出血、食管阻塞及身体极度衰弱者慎用。
灌肠术
灌肠法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能刺激肠蠕动,软化、清除粪便,并有降温、催产、稀释肠内毒物、减少吸收的作用。此外,亦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治疗目的。
大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解除便秘;降温;为某些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稀释并清楚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一、操作前准备(1)评估病人的病情、合作程度、肛周情况。(2)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溶液及用物:灌肠溶液为0.1~0.2%肥皂水、生理盐水。液体量为成人500~1000ml,小儿200~500ml。温度以39~41℃为宜,降温时用28~32℃,中暑病人用4℃生理盐水。(3)关闭门窗,适当遮挡。
二、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向病人解释,嘱其排尿,屏风遮挡。(2)病人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露出臀部,垫治疗巾及橡胶单于臀下,弯盘放于臀边。(3)挂灌肠筒于架上,液面距肛门40~60cm,润滑肛管,连接玻璃接管,并排气,夹紧肛管。(4)将肛管轻轻插入直肠(成人7~10cm,小儿4~7cm),松开夹子,使溶液缓慢灌入。(5)观察液体灌入情况,如灌入受阻,可稍移动肛管;有便意时,适当放低灌肠筒,并嘱病人深呼吸。(6)液体将流完时,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放弯盘内,擦净肛门。嘱病人平卧,保留5~10分钟后排便。(7)清理用物,并做好记录,如1/E表示灌肠后大便一次。
三、注意事项(1)掌握灌肠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液量,如为伤寒病人灌肠,溶液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降温灌肠应保留30分钟后排出,排便后30分钟测体温,并记录。(2)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反映,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脉速、心慌、气急等,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3)禁忌证: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妊娠、严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灌肠。(4)操作时尽量少暴露病人肢体,保护病人自尊心,并发防止受凉。(5)肝性脑病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肠;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或钠水潴留病人禁用生理盐水灌肠。
编辑本段小量不保留灌肠
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出积气,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以及危重、老幼病人及孕妇等。
一、操作前准备(1)评估病人、环境准备同大量不保留灌肠。(2)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溶液及用物。溶液温度为38℃。选用“1、2、3”灌肠溶液,即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或选用油剂,即甘油或液体石蜡50ml加等量温开水;或各种植物油120~180ml。
二、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至病床边,病人准备及环境准备同大量不保留灌肠。(2)润滑肛管,将注洗器接于肛管,排气并夹紧肛管,插入肛管7~10cm,放松夹子使溶液全部流入。灌毕再注入温开水5~10ml。(3)捏紧肛管并拔出,嘱病人保留10~20分钟后再排便。(4)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并记录。
编辑本段保留灌肠
目的:镇静、催眠及治疗肠道感染。
一、操作前准备(1)评估病人 的病情、心理状态、合作程度等。(2)根据医嘱准备灌肠溶液,一般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肠道抗感染用2%小檗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等。灌肠液量不超过200ml。温度39~41℃。(3)关闭门窗,适当遮挡。
二、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解释,嘱病人先排便、排尿。(2)取适当卧位,臀部抬高10cm。(3)嘱病人深慢呼吸,轻轻插入肛管15~20cm,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缓慢灌入药液。(4)拔出肛管后嘱病人至少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5)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观察病人反应和疗效,做好记录。
三、注意事项(1)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病人、排便失禁者均不宜做保留灌肠。(2)肠道病病人在晚间睡眠前灌入为宜。(3)慢性菌痢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取右侧卧位。
编辑本段清洁灌肠
目的:彻底清除滞留在结肠中的粪便,常用于直肠、结肠X线摄片和手术前的肠道准备。
操作方法为首先用肥皂水灌肠,然后用生理盐水灌肠数次直至排出液清晰无粪便为止。灌肠时压力要低,每次灌肠后让病人休息片刻。每次灌肠的溶液量约500ml,液面距肛门高度不超过40cm。
腰椎穿刺
腰椎穿刺既可用于诊断又可用于治疗。为了安全有效地实施这项操作,医师需了解腰椎穿刺的禁忌证、相关的解剖学和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危险的方法。虽然腰椎穿刺极少发生危险,但一旦发生,可以很严重,甚至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了解腰椎穿刺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可将危险发生率降至最低。
适应证
腰椎穿刺用于获得脑脊液(CSF)样本,以帮助诊断感染、炎症、肿瘤和代谢过程。其治疗性适应证包括给予化疗药、抗生素和麻醉剂。
禁忌证
腰椎穿刺时患者的体位可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因此有一定程度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避免接受腰椎穿刺。下列患者也应避免接受这项操作,包括有脑疝形成征兆的患者、因颅内压升高导致初期脑疝形成的患者、颅内压有可能升高和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如果医师对实施腰椎穿刺存在顾虑,应在开始该操作前对患者进行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但CT不一定能确定患者是否有颅内压升高的征象。凝血障碍可增加脊髓血肿的发生危险,但现在人们还不清楚什么程度的凝血障碍会增加脊髓血肿的发生危险。对于以前接受过腰部手术的患者,如果由介入放射科医师利用影像学技术对其进行腰椎穿刺,则可能增加操作的成功率。
编辑本段操作 腰椎穿刺器械
商品化腰椎穿刺包内包括进行腰椎穿刺的必需器件:一支带针芯的腰穿针、皮肤消毒液、手术巾、收集管和一个测压计。首选22-gauge穿刺针,因为穿刺孔较小可减少发生CSF渗漏的危险。一般说来,婴儿使用1.5英寸(3.8 cm)的针,儿童使用2.5英寸(6.3 cm)的针,成人使用3.5英寸(8.9 cm)的针。
体位
患者应采取侧卧位或坐位。为获得准确的开放压并减少穿刺后头痛的危险,侧卧位较好。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在任何体位接受腰椎穿刺,因此医师要学会在患者左侧、右侧卧位以及直立位时进行该操作。患者的基本姿势一旦确定后,医师应指导患者采取胎儿体位或“像猫一样”弓起腰部,以增加棘突间的间隙。当患者为坐位时,腰椎应与桌面垂直,当患者为侧卧位时,腰椎应与桌面平行。
界标
在两侧髂脊上缘之间划一条线,与经过L4棘突的中线相交。在L3与L4或L4与L5之间的间隙进针,因为这些位置点位于脊髓终末段的下方。医师应在消毒皮肤和注射局麻药之前摸清界标,因为这些操作有可能使界标模糊不清。使用皮肤标记笔标出正确的位置。
穿刺前准备
医师带上消毒手套后,用适当的消毒剂(聚维酮-碘或含氯己定的溶液)消毒皮肤,从中心开始,一圈一圈向外扩大。然后覆盖消毒巾。
止痛和镇静
腰椎穿刺可使患者感到疼痛和不安,适合使用最小剂量的局部麻醉药。如果时间允许,医师可在对患者进行皮肤消毒前,为其局部使用麻醉药乳膏。在皮肤消毒并铺上消毒巾后,可以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药,也可以使用全身镇静药和止痛药。
腰椎穿刺
医师再一次摸清界标后,在中线位置、下一个棘突的上缘插入带针芯的穿刺针,针头朝向头部,约呈15度,似乎是向着患者脐部的方向。CSF漏可引起穿刺后头痛,最新资料提示,采用“铅笔头样”针头可降低头痛的发生危险,因为这种针头可使硬脊膜囊的纤维散开,而不会将其切断。如果使用较常用的斜面针头,针头的斜面应位于矢状面,这样也可以使与脊柱轴平行的纤维散开,而不会将其切断。
如果进针位置正确,穿刺针应依次通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突间的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其中包括内椎静脉丛、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并位于马尾神经根之间。当穿刺针通过黄韧带时,医师可感觉到一种突破感。此时,应将针芯拔出2 mm,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如果穿刺不成功,并碰到骨,将穿刺针退至皮下组织,但不要退出皮肤,调整好方向后再次进针。针头一旦进入蛛网膜下腔,就有CSF流出。如果穿刺时有创伤,CSF可能稍带血色。收集CSF时,CSF应清澈无血,除非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脑脊液流出不畅,可将针头旋转90度,因为针头开口处可能被神经根堵塞。
开放压
只有侧卧位患者可以测量开放压。用一根软管将测压计与穿刺针的针座相连。这项操作应在收集任何样本前完成。当液柱不再上升后,读出测量值。您有可能看到因心脏或呼吸运动引起的液面搏动。
样本收集
应让CSF滴入收集管内,不应进行抽吸,因为即使是很小的负压,也很易导致出血。收集的液量应限制在最小需要量,通常为3~4 ml。如果患者接受开放压测定,医师应将旋转阀转向患者,让测压计内的CSF流入收集管内,进行CSF样本收集。收集了足量样本后,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
随访
应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并用纱布覆盖。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卧床休息可降低腰穿后头痛发生率,但事实并非如此。
编辑本段并发症
肥胖患者的界标很难确定,这对于医师是一种挑战。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侧凸、腰部手术史、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可能使腰椎穿刺较难完成。对于有此类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请麻醉科医师或介入放射科医师会诊,以提高腰椎穿刺的成功率。腰椎穿刺的并发症包括脑疝、心肺功能受损、局部或牵涉痛、头痛、出血、感染、蛛网膜下表皮囊肿和CSF漏。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头痛,其在腰穿后48小时内的发生率高达36.5%。头痛的原因是CSF从穿刺部位渗漏的速度超过CSF的生成速度。头痛发生率的增加与所用腰穿针的粗细有关。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疝,如果颅腔与脊髓腔之间的压力差大,就有可能导致脑疝。在腰椎穿刺过程中,这种压力差可增加,导致脑干疝形成。医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神经系统体检,可以发现易发生脑疝的高危患者。如果医师对进行腰椎穿刺仍有顾虑,CT可能有帮助,但颅内压升高不一定都能被影像学检查发现。但是,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接受CT检查,因为它可延误诊断和治疗。有出血性素质的患者非常容易发生出血,出血可导致脊髓受压。关于凝血障碍程度与出血危险的关系,尚无绝对标准,所以医师必须根据临床情况进行判断。蛛网膜下表皮囊肿是因皮肤栓子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采用有针芯的穿刺针就可避免其发生。
吸氧术
对弥漫性肺间质性肺炎、间质性肺纤维化、肺间质水肿、肺泡细胞癌及癌性淋巴管炎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弥散损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所致的缺氧,并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引起通气过度,PaCO2偏低,可给予吸较高氧流量浓度(35%一45%),纠正缺氧,通气随之改善。但晚期患者吸高浓度氧效果较差。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低氧血症患者来说,为了取得较好的氧疗效果,每日至少吸氧15小时以上;如果每日吸氧24小时,效果更好。重症缺氧病人应24小时持续给氧。这些病人应在监测下进行氧疗,避免发生氧中毒。用品
氧气装置一套、鼻导管、棉签、胶布、或用氧气面罩、扳钳、止血钳、漏斗各一。编辑本段操作方法
① 先检查流量表开关是否关紧。打开总开关,再慢慢打开流量表开关,连接鼻导管,观察氧气流出是否通畅,然后关闭流量表开关。
② 将氧气筒推至床旁,使流量表开关向着便于操作的方向。
③ 向病人解释,以便取得合作。
(-)鼻导管法:
1.用湿棉签清洁鼻腔。
2.打开流量表先调节氧流量,后连接鼻导管,将鼻导管用水沿润后,自一侧鼻孔轻轻插入至鼻咽部,长度约为鼻尖至耳垂的2/3。
3.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于鼻翼或鼻背及面颊部。
4.调节流量。缺氧伴有严重二氧化碳潴留者,1 ~2 L/分钟,无二氧化碳潴留患者,2~4L/分钟;心脏病、肺水肿患者,可用4~6L/分钟。(一般成人氧流量2-4L/min。严重缺氧者4-6L/min,小儿1-2L/min。)观察吸氧情况并记录吸氧时间。
5.停用氧气时,先分离鼻导管和玻璃接头,后关流量表小开关,取下鼻导管置于弯盘内,清洁面部并去除胶布痕迹,关闭总开关,重开小开关,放余氧关小开关,记录停氧时间。
此法节省氧气,但可刺激鼻腔粘膜,长时间应用,病人感觉不适。
(二)口罩法:
以漏斗代替鼻导管,多用于婴幼儿。将漏斗罩于患儿口鼻处,距离皮肤约l~3cm。也可用绷带适当固定,以防移动。一般流量4~5L/分钟。
(三)面罩法:
1.检查面罩各部功能是否良好。
2.放上面罩,使与患者面部密合,以橡皮带固定。
3.调节流量:一般3~4L/分钟,严重缺氧者7~8L/分钟。
4.本法适用于无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
(四)鼻塞法:
适用于较长时间用氧者,无导管刺激粘膜缺点,患者舒适,使用方便。
1.试净鼻腔,将鼻塞塞入一只鼻孔,鼻塞大小以恰能塞严鼻孔为宜,勿深塞入鼻腔。
2.调节流量同鼻导管法。
编辑本段操作方法
(一)切实做到防火、防油、防震。氧气筒存放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或放置易燃物品,禁止在简的螺旋处涂油。
(二)治疗过程中,经常观察患者缺氧情况有无改善,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流量表指示与流量是否正确。调节流量时,应充分离导管或移动面罩后进行。以防高压氧冲入呼吸道损伤粘膜。
(三)持续用氧者,应经常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每 8~ 12h更换鼻导管一次,并更换鼻孔插入,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与压迫。
(四)简内氧气切勿用尽,至少保留493.3kPa(5kg/cm2)压力,以防外界空气及杂质进入简内,于再充气时引起爆炸。
(五)氧气筒要有标志,注明“满”或“空”字,以便于使用时鉴别。各班交接班时,应检查氧气装置是否有缺损、漏气、氧气量是否够用,如有缺损、漏气应及时补充及修理,以免影响急救和治疗。
编辑本段吸氧术-介绍
1.如何选择吸氧方法?
1)鼻导管给氧:插入较深,不易滑出,适合神志不清或昏迷病人
2)导气管给氧:适用于失去知觉者。
3)鼻塞法:适用于需较长时间给氧者,如心肌梗死,休克等。
3)面罩给氧。但适合于过度通气而引起的低氧血症患者的给氧治疗。
4)面帐及氧气帐给氧(适用于小儿)。
5)环甲膜穿刺给氧:只能作为提供有效通气的暂时措施。
6)食道封闭导管:只宜作为对昏迷无自发呼吸者在不能作气管内插管时的一种暂时手段。
7)气管内插管:昏迷无自发呼吸者。
8)气管切开置管:为较理想的人工气道。
编辑本段吸氧术-注意问题
吸氧在流量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并存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应以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慢性缺氧病人长期二氧化碳分压高,其呼吸主要靠缺氧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沿神经上传至呼吸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若高流量高浓度给氧,则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导致呼吸抑制,二氧化碳滞留更严重,可发生二氧化碳麻醉,甚至呼吸停止。故掌握吸氧浓度至关重要。
吸氧在时间长短方面应注意哪些?
长时间吸高浓度氧可产生氧的毒性作用,影响到肺、中枢神经系统、红细胞生成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视网膜,其中最重要的是氧对呼吸器官的副作用。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即可出现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咳嗽、胸痛;吸氧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发生进行呼吸困难。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
目前认为吸入60%~70%的氧在101.325kPa下可安全使用24h;40%~50%的氧则能继续使用24h;如吸氧浓度大于40%,2~3天后氧中毒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所以对需要氧疗的患者应有的放矢,不能因低氧血症而盲目提高氧浓度(如有肺内右向左分流的存在,提高吸氧浓度无效)。
导尿术培训简报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入职的100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2015年2—8月入职的100名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两组护理人员文化程度、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培训方法对照组护理人员给予常规岗前培训,由通过科轮及夜班培训后能独立值班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观察组护理人员则实施规范化培训,具体如下。
1.2.1制订培训计划护理部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患者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及相关人员对对照组护理人员发生尿道损伤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该类事件存在的根本原因,制订留置气囊导尿管术专项规范化培训计划。确立专职带教老师负责培训考核工作及各自职责,并制订规范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1.2.2集中授课、培训考核护理部组织举办24个学时的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留置气囊导尿管术与护理》,对入职3年以内的护理人员进行为期2 d的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男女患者尿道生理解剖及病理特点,导尿管结构、种类选择与使用,留置气囊导尿管术的操作要点及护理。集中授课培训前后均组织理论考核,考核内容相同,考核采用百分制,其中三查七对及消毒原则5分、解剖生理14分、前列腺增生病理特点10分、操作要点25分、案例提问10分、护理19分,考核成绩保存至护理人员技术档案中。
1.2.3留置气囊导尿管技术培训时间为14 d,由专职带教老师现场进行指导,重点是加强3个高危环节训练。
1.2.3.1插管环节培训①关注有无膀胱、尿道、前列腺疾病。根据患者选择合适型号导尿管。②男性患者插管技巧:插管动作应轻柔、缓慢,注意3个狭窄,遇到阻力时稍停插管,嘱患者深呼吸,以放松尿道膜部括约肌,切忌反复强行试插,更不可将尿管拔出反复插管,以免导致机械性炎性反应发生[2]。插入20~22 cm,见尿后再插入5~7 cm[3],原则上宁长勿短[4]。插管后要及时将包皮回位,以免引起包皮水肿。③女性患者插管技巧:关键在于查找尿道口,大腿充分外展、放松有利于导尿成功。④向气囊内注水:首先应确认导尿管位于膀胱内,注水速度应缓慢,在注水过程中要询问患者感受、表情,若患者主述疼痛说明尿管位于尿道中,这时应立即停止注水。气囊注水量一般≤10 ml,注水过多可刺激膀胱黏膜导致患者出现尿意感或尿急现象[5]。
1.2.3.2常见插管及拔管问题处理能力培训采用案例方式向每个参训护理人员进行提问,内容包括前列腺增生患者插管技巧,如何证实导尿管位于膀胱内,如何预防拔管时引起的尿道损伤等问题,以加深其认识,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1.2.3.3留置导尿管期间的安全管理培训除了掌握常规的日常护理知识外,对于膀胱高度膨胀的患者,一次放尿不超过1000 ml,以免发生虚脱或血尿。同时应确保引流管的长度大于90 cm,其可以避免引流管过短导致患者翻身或移动时牵拉到气囊。加强精神病患者及意识不清患者的管理,适当约束其双手,防止自行拔管。护理人员应掌握留置导尿管相关健康知识,向患者和陪护讲解导尿管的结构,说明自行拔管或过度牵拉导尿管造成的危害。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留置气囊导尿管术相关知识测评考核结果、患者尿道损伤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规范化培训前后护理人员操作考核成绩。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以100分为满分,85分为合格,重点考核三查七对执行力、无菌观念、按照流程操作能力及熟练度、处理插管及拔管问题能力、康宣教能力。患者尿道损伤发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的比较,选取同期护理人员规范比培训前后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其中对照组护理人员护理840例患者,观察组为1112例患者。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留置气囊导尿管术相关知识测评考核结果比较观察组护理人员对三查七对及消毒原则、解剖生理、前列腺增生病理特点、气囊导尿管的结构与型号及材质、操作要点、案例提问及护理的测评考核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2规范化培训前后护理人员操作考核成绩比较规范化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操作考核成绩为(88±6)分,明显高于培训前的(7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P<0.05)。
2.3两组患者尿道损伤发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护理患者尿道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3讨论
留置气囊导尿管是一项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气囊导尿管以其管壁柔软、刺激性小、内固定稳定、无需胶布固定、便于会阴部清洁、便于患者活动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留置气囊导尿管术若操作不当,则可引起尿道损伤,但新进护理人员在学校培训时只是学习简单的操作流程,缺乏临床操作经验,且目前大多数医院护理队伍不稳定,护理人员普遍年资较低,同时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在我国尚未成熟[6]。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新进护理人员关于留置气囊导尿管术相关知识的规范化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留置气囊导尿管术规范化培训集中理论知识授课后新进护理人员对留置气囊导尿管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规范化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后,提示培训前制订计划、规范培训内容、集中授课培训有利于新进护理人员全面掌握留置气囊导尿管术相关知识。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施留置气囊导尿管术规范化培训一年来,尿道损伤发生率明显降低。这是因为实施留置气囊导尿管术规范化培训以来,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留置气囊导尿管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模式,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的留置气囊导尿管操作技术水平。规范留置气囊导尿管技术操作流程,重点加强3个高危环节的培训,使容易发生尿道损伤的3个高危环节得到有效的控制。
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常因护理人员对气囊尿管结构、材质、患者的病理、生理了解不够,以及操作技巧等原因而引起尿道损伤[7]。尤其是新进护理人员在学校培训时只是学习一般方法流程,缺乏操作经验及手法技巧积累。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规范化培训后新进护理人员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提高。提示加强对插管及拔管问题处理能力的培训,加深了护理人员对常见问题的认识,领悟顺利插管技巧,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规范化培训外科新进护理人员可有效提高其对留置气囊导尿管术的掌握程度,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降低尿道损伤发生率。护理人员是实施留置气囊导尿管的执行者,因此加强护理人员(优其是新进护理人员)对留置气囊导尿管技术的培训非常必要,严格准入制度、不断完善操作流程,加强培训以及留置导尿管期间的安全管理[8],提高导尿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是预防和降低尿道损伤的重要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菊廷,何淑贤.留置尿管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8):797-799.
[2]黎艳,梁娟铭,杜芸,等.改良拔尿管法在神经外科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9):877-879.
[3]袁芳.一种单J型气囊导尿支架管在临床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2):667-668.
[4]刘彩霞.前列腺切除术后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12):1189-1190.
[5]蓝玉珍.系统护理干预对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8):761-764.
[6]胡炜.留置导尿术的护理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1):1767-1769.
[7]翟谢民,李向华,李秀霞,等.针对性预防护理在神经内科留置导尿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16-317.
女患者导尿术情景教学的论文 篇3
一、资料与方法
1.教学方法
对照组班级在护理实训室采用传统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和练习;实验组班级在模拟病房采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和练习。
2.教学效果评估
一是女患者导尿术操作技能考核。采用学校女患者导尿术评分标准对两个班级进行考核,分为爱伤观念10分、女患者导尿术操作技能的规范性60分、护患沟通20分和操作后的评价10分四个方面,满分100分。二是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对两组学生分别发放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测评结果分为:完全满意、大部分满意、部分满意和不满意,由教师计算两组的满意度,包括完全满意和大部分满意。
3.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女患者导尿术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学生在爱伤观念、操作技能、护患沟通技巧和操作后评价四个方面的得分分别是9.18±0.75、57.28±1.73、17.65±1.22和8.30±0.92;对照组在爱伤观念、操作技能、护患沟通技巧和操作后评价四个方面的得分分别是6.09±1.07、52.78±2.12、15.91±1.44和5.67±1.10,两组在四个方面的.得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问卷调查结果
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108分,回收问卷108分,经整理和分析后,问卷的有效率为100%。实验组学生的满意度为94%,对照组学生的满意度为76%。实验组学生认为此项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通过本项教学活动收获较大。对照组学生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以教师示教为主,学生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效果较差。
三、讨论
改良男性导尿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月140例男性需留置尿管患者。入组条件:年龄18~60岁, 施行非泌尿系手术前、无泌尿系感染、无尿道畸形或包茎, 无脏器功能衰竭, 留置导尿管时间在1~7d内, 留置时间平均为3d。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 每组各70例。两组患者年龄、患病种类、留置尿管时间等分布上基本相似, 按留置导尿管术常规操作流程及操作流程改进后流程共同完成留置导尿管术, 并定时采集导尿管内及集尿袋内尿样作细胞学检测。两组分别观察留置尿管前后尿路感染发生率。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按教科书常规流程操作。
1.2.2 对照组
按改良后流程操作具体操作方法是:操作前准备无菌棉签一包, 2ml无菌注射器抽0.5%碘伏1ml, 利多卡因凝胶1支, 20ml无菌注射器抽无菌注射用水12ml备用;操作者撕开气囊导尿管外包装备用, 左手戴清洁手套, 用一块清洁纱布包绕阴茎露出龟头并提起阴茎, 右手用0.5%碘伏棉签从尿道口开始由中心向外周环形消毒尿道口及龟头, 更换棉签消毒3次, 然后右手持吸有0.5%碘伏的注射器 (支掉针头) 向尿道内注入碘伏液0.5ml, 同法注向尿道内注入利多卡因明胶2ml润滑尿道, 右手隔内包装袋持气囊导尿管中段, 左手拇指、示指捏住导尿管头端的内包装袋, 将内包装袋前端沿虚线撕下, 右手持导尿管插入尿道, 左手拇、示指捏紧阴茎以隔着阴茎海绵体固定已插入尿道的导尿管, 右手隔着内包装袋向前移动导尿管4~5cm, 然后右手移至内包装袋开口端上2cm上继续插入导尿管至导尿管分叉处, 向气囊内注入12ml无菌用水, 轻拉导尿管至受阻, 接引流尿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置管48h后尿WBC (+~++) 发生率对照组为2.86% (2/70) 、实验组为2.86% (2/70) ;拔管前尿WBC (+~++) 发生率对照组为2.86% (2/70) , 实验组为5.71% (4/70) 。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常规操作方法留置导尿管术操作时间为8~10min, 消毒液用量40~50ml, 导尿用材料费用为一次性导尿包22元。改进操作流程后则分别为3~5min、消毒液用量10~15ml、导尿用材料费用为 (一次性导尿管8.15元、灭菌润滑油6.15元、引流袋1.5元、注射器1.5元) 共17.30元。
3 讨论
导尿是一种侵入性的操作, 对患者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目前留置导尿管术操作过程繁杂、耗物、耗时;经研究改良后操作流程省时省力、减少耗材及费用, 减少护理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但肖柳红等[2]的研究仅在手术室且为全麻后术前的男性患者, 而本项目则是重点研究临床各科的无麻醉下男性患者, 如能普及应用, 则可达到节约成本, 节省时间, 尿道感染率低等, 更符合当代护理工作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改良操作流程留置导尿管术更符合无菌原则, 可节省大量物力人力, 并且操作时间短, 减少患者隐私部位长时间的暴露, 保护患者自尊, 更符合当代护理工作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通过对改良后的男性导尿术的观察分析, 尽管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优势,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护理人员对本项目操作流程不熟练, 在操作中造成用物污染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等;要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充分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 可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男性导尿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40例男性留置尿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7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后男性导尿术;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留置尿管。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置管48h后尿WBC (+~++) 发生率对照组为2.86% (2/70) , 实验组为2.86% (2/70) ;拔管前尿WBC (+~++) 发生率对照组为2.86% (2/70) , 实验组为5.71% (4/70) 。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常规操作方法留置导尿管术操作时间为8~10min, 消毒液用量40~50ml, 导尿用材料费用为一次性导尿包22元。改进操作流程后则分别为3~5min、消毒液用量10~15ml、导尿用材料费用为 (一次性导尿管8.15元、灭菌润滑油6.15元、引流袋1.5元、注射器1.5元) 共17.30元。结论 改良男性导尿术具有节约成本、节省时间、尿道感染率低等特点。
关键词:导尿术,护理,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21-223.
导尿术培训简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此期剖宫产患者1 0 0例, 年龄18~42岁, 平均 (30±2) 岁。将100例分为试验组50例, 对照组50例, 孕周37~41周, 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 能正确回答问题, 孕周、手术史、年龄、体重及文化程度均相近。无产科并发症及内科疾病, 发育正常、心理健康。1.2方法试验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行椎管内麻醉且平面固定后导尿。对照组:患者入手术室前半小时在病房行留置导尿术。两组患者均按女性无菌导尿技术操作, 采用16号双腔气囊无菌导尿管[1]。询问并记录患者的焦虑及恐惧感是否增加, 记录导尿术前后30min的血压、心率, 有无尿道疼痛不适症状、重复插管情况, 并监测导尿后尿液中非肾性红细胞的阳性检出率。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导尿后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表1)
试验组患者导尿后焦虑恐惧情绪、疼痛不适感、重复插管、尿液中红细胞阳性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麻醉前后留置导尿患者血压、心率均有轻微波动, 未见其他异常。
3 讨论
椎管内麻醉后导尿能减轻疼痛不适感, 术前患者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 对疼痛特别敏感。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 清醒状态下行导尿管置入的患者, 可表现出膀胱痉挛和耻骨联合上区、膀胱三角区刺激而引起疼痛。椎管内麻醉后会阴部的神经末梢阻滞, 尿道括约肌松弛, 插管顺利无痛。
椎管内麻醉后导尿可缓解焦虑恐惧情绪, 体现了人性化护理, 更符合无菌要求。病房人员出入杂而多, 环境开放, 遮挡不严, 在这种情况下导尿会给患者带来不安和焦虑情绪, 同时疼痛也给患者带来恐惧情绪。而在手术室相对封闭、隐藏, 无菌区域, 椎管内麻醉后会阴部痛觉消失, 能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 并能有效地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椎管内麻醉后导尿成功率高, 也能减轻尿道损伤。术前在病房导尿时由于尿管刺激尿道括约肌, 对焦虑恐惧情绪反应也放大了, 这一刺激可引起尿道括约肌强烈收缩, 使尿道阻力增大, 导致尿管通过困难, 加大了尿道黏膜的损伤和重复插管的几率。反复插管也可导致尿道黏膜水肿、出血等损伤, 监测导尿后尿液中红细胞阳性检出率为50.0%。而椎管内麻醉后尿道括约肌松弛, 尿管很容易通过, 几乎没有重复插管的发生, 减轻了尿道损伤, 监测红细胞阳性检出率仅为1 6.0%。
导尿术培训简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2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3例为发病1周之内的急性期患者, 2例为发病超过4周的恢复期患者。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符合脑梗死诊断, 并经头部MRI检查确诊为延髓梗死。
1.2.2 中医证型诊断
证型量化诊断采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制定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5例患者均辨识为痰热证。
1.2.3 临床吞咽功能的评价
包括唇、舌、软腭的肌力与运动, 咽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 摄食吞咽过程评价等。环咽肌失迟缓以重度咽期吞咽障碍为表现, 患者感到喉部有食物或液体黏着, 常有食物反流入口或鼻, 并可有吸入症状, 表现为吞咽后咳嗽, 甚至不能吞咽唾液。
1.2.4 吞咽X线荧光透视 (动态造影) 检查
环咽肌失弛缓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咽造影表现为吞咽时环咽段不开放或狭窄, 咽食管运动不协调。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5例患者均接受内科基础治疗, 抗血小板, 控制血压、血糖, 降脂, 控制感染,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3.2 口颜面运动训练
按常规小组工作模式[3], 对患者进行口颜面功能训练, 包括唇、舌、下颌、软腭运动训练;呼吸、咳嗽训练;感觉刺激训练, 如冷、热、挤压、拍打刺激等。
1.3.3 中药汤剂鼻饲或口服
根据中医辨证, 中药以化痰开窍立法。方药组成:法半夏12 g, 胆南星6 g, 天竺黄12 g, 石菖蒲12 g, 橘红10 g, 竹茹8 g, 炙枇杷叶8 g, 旋复花10 g, 枳实10 g, 茯苓15 g, 赤芍10 g。水煎服, 日1剂。
1.3.4 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4]
由医生及护士各1名配合操作。在导尿管插入前, 先将水注入其内使球囊充盈, 检查球囊是否完好无损, 待确认无问题后则将水抽出。由护士遵循插鼻饲管操作常规, 将14号乳胶导尿管经鼻孔插入食道中, 确定进入食道并完全通过环咽肌后 (长度28 cm~30 cm) , 将导尿管交给医生原位保持;护士将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与导尿管相连接, 向导尿管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约6 mL~8 mL, 使球囊扩张, 期间须注意保持顶住针栓防止生理盐水逆流回针管。医生此时将导尿管缓慢向外拉出, 直到有卡住感觉或拉不动时, 提示失迟缓的环咽肌下缘所处位置即在此处, 用记号笔在鼻孔远端约2 cm位置处作出标记, 以作为下次扩张时的参考点;嘱护士抽出约2 mL~3 mL生理盐水, 医生根据患者环咽肌紧张程度进行导管位置调整, 即感觉球囊拉出时能通过环咽肌、但又有一定阻力时为适度, 此时球囊恰好位于环咽肌处, 保持2 min或医生反复轻柔向外提拉及交替放松导尿管, 一旦有滑过感觉或拉出时阻力锐减, 即表明球囊已滑过环咽肌, 此时嘱护士迅速抽出球囊中的生理盐水, 避免窒息, 保证安全。医生再将导尿管从咽腔插入食道中, 重复上述操作4~5遍, 自下而上的缓慢移动球囊, 通过狭窄的环咽肌, 充分扩张环咽肌, 降低肌张力。治疗频度:每日1次, 每周5 d, 每次操作时间控制在20 min左右。球囊内生理盐水容积每天增加0.5 mL~1 mL, 最大不超过8 mL。术后给予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雾化吸入, 以防止黏膜水肿并减少黏液分泌。
1.3.5 治疗终点
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
1.4 评定方法
1.4.1 环咽肌失迟缓改善情况评价
比较治疗前后通过环咽肌球囊内注水量。
1.4.2 吞咽障碍及吞咽功能评定
比较治疗前后饮水试验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结果, 了解吞咽障碍及吞咽功能改善情况。饮水实验, 采用洼田俊夫饮水试验分级标准[5], 其评定结果划分为Ⅰ级~Ⅴ级。吞咽障碍分级, 采用藤岛一郎摄食-吞咽障碍等级评分标准[5], 将吞咽障碍分为Ⅰ级 (重度障碍) 、Ⅱ级 (中度障碍) 、Ⅲ级 (轻度障碍) 及Ⅳ级 (正常)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 治疗前后通过环咽肌球囊内注水量采用配对t检验, 治疗前后吞咽障碍及吞咽功能评定结果采用非参数Wilcoxon配对检验。
2 结 果
2.1 球囊扩张治疗前后通过环咽肌球囊内注水量比较
治疗后通过环咽肌的球囊内注水量较治疗前增加 (P<0.01) , 提示扩张治疗后环咽肌失迟缓明显改善。详见表1。
2.2 球囊扩张治疗前后饮水试验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比较
经非参数Wilcoxon配对检验, 治疗后饮水试验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结果较治疗前改善, Z值分别为2.785、2.739, P值分别为0.005、0.006。提示球囊扩张治疗后, 患者吞咽障碍及摄食-吞咽功能有效改善。详见表2。
3 讨 论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 与喑痱、喉痹、噎膈相类似。中风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有于风、火、痰、瘀、虚, 瘀血和痰浊在中风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6]。自朱丹溪明确提出, 湿热生痰理论以来, 痰浊为患在中风病中的作用越来越为广大医家认识和重视, 其后中风诸方, 多有化痰之品。近来, 豁痰开窍, 成为中风病的治疗大法之一[6]。
咽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与肺、胃、脾有着密切关系。《重楼玉钥》记载:“喉者……为肺之系”、“咽者……为胃之系”、“咽主地气, 属脾土”。经络循行亦提示它们关系密切, “手太阴肺经, 入肺脏, 上循咽中”、“足阳明胃经, 其支者, 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入缺盆”、“足太阴脾经, 从脾脏上络于胃, 横过膈, 上行挟于食道两旁, 循经咽喉连于舌根”。肺、脾生理功能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 遊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肺脾功能异常, 痰湿内生, 闭阻窍道, 咽喉部功能失于协调, 而出现吞咽及言语困难。延髓麻痹的吞咽障碍主要发生在咽期, 与以上论述契合。
依据以上理论认识, 以化痰开窍法治疗中风引起的吞咽障碍, 自拟方以涤痰汤为基本方。涤痰汤出自明·方贤《奇效良方》,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 舌强不能言。《医方集解》中论其:“此手太阴、足太阴药也。心脾不足, 风邪乘之, 而痰与火塞其经络, 故舌本强而难言也。人参、茯苓、甘草补心益脾而泻火;陈皮、胆南星、半夏利气燥湿而祛痰;菖蒲开窍通心, 枳实破痰利膈, 竹茹清燥开郁, 使痰消火降, 则经通而舌柔矣”。其病机契合对中风吞咽障碍的理论认识。加炙枇杷叶清肺和胃, 降气化痰;旋复花消痰下气, 软坚行水。两药可缓解咳嗽、呃逆症状。赤芍泻肝火、泻脾火, 清经中蕴热。本症表现呛咳, 多伴呃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故用赤芍以清热降逆。
环咽肌是一组保持张力性收缩的括约肌, 分隔咽和食管。休息状态, 环咽肌可产生20 mmHg~60 mmHg的静止压, 防止食物反流到咽部, 吸气时阻止空气吸入胃部。环咽肌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支配, 这两种功能相反的自主神经从中枢到环咽肌末梢的传导途径上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均有可能导致吞咽困难[7]。造成的吞咽障碍以环咽肌不能松弛, 或者不以协调方式顺序松弛为病理特征。延髓梗死导致环咽肌失迟缓及吞咽障碍可能与梗死病灶损害迷走神经有关。有国外文献报道[8,9], 球囊扩张术能有效治疗环咽肌失迟缓引起的吞咽困难。我们采用注水方式, 进行分级多次球囊导尿管扩张治疗, 结果显示, 扩张球囊的平均注水量由开始时的 (2.2±0.3) mL增加至 (8.0±0.7) mL, 环咽肌开放功能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饮水试验分级及摄食-吞咽功能分级改善, 5例患者均能完全经口自主进食。
综上所述, 采用中药联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困难,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是一种可行、安全、疗效确切的综合治疗方案。进一步研究中, 要扩大病例数量, 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验设计及随访调查。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联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延髓梗死所致环咽肌失迟缓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5例延髓梗死吞咽障碍患者, 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 (动态造影) 检查证实为环咽肌失迟缓症。给予化痰开窍中药鼻饲或口服, 并采用14号导尿管, 采用注水方式, 进行分级多次球囊扩张治疗, 辅以口颜面吞咽器官运动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 (每周治疗5次)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终点评价环咽肌失迟缓改善情况和吞咽功能。结果 延髓梗死后环咽肌失迟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接受中药及球囊扩张治疗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球囊扩张治疗后, 扩张球囊的平均注水量由 (2.2±0.3) mL增加至 (8.0±0.7) mL, 提示环咽肌失迟缓改善 (P<0.01) ;患者吞咽障碍及摄食-吞咽功能改善 (P<0.01) 。结论 延髓梗死所导致环咽肌失迟缓症患者给予中药及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 能有效缓解环咽肌失迟缓, 改善吞咽功能。
关键词:延髓梗死,环咽肌失迟缓症,吞咽障碍,球囊扩张术,化痰开窍中药
参考文献
[1]窦祖林, 万桂芳, 王小红, 等.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症2例报告[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28 (3) :166-170.
[2]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Barbieru F, Condello S, Dapalo A, et al.Role of videofluoroscophyswallow study in management of dysphagia in neurologically com-promised patients[J].Radiol Med, 2006, 111 (6) :818-827.
[4]李胜利.语音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6.
[5]大西幸子, 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43-44;58-59.
[6]杨利, 黄燕, 蔡业峰, 等.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6) :459-460.
[7]Goldenberg RA.Hydroxylapatite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es:A four-year experience[J].Otolaryngology Head&NeckSurgery, 1992, 106 (3) :261-269.
[8]Katoh J, Hayakawa M, Ishihara K, et al.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using ballon catheter treatment evaluated by videofluoroscophy inan elderly patient with Wallenberg’s syndrome[J].Noppon RonenIgakkai Zasshi, 2000, 37 (6) :490-494.
【导尿术培训简报】推荐阅读:
女性导尿术06-13
留置导尿术教学07-24
男病人导尿术操作05-12
女病人留置导尿术流程06-25
女患者导尿术情景教学的论文05-11
导尿时机07-17
术后留置导尿05-10
拔除导尿管06-19
球囊导尿管09-19
小儿留置导尿管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