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除留置尿管

2024-09-18

拔除留置尿管(精选10篇)

拔除留置尿管 篇1

留置尿管是临床最常用的一项基本操作,广泛应用于排尿困难、术前及危重患者的尿量观察。置入、拔除尿管对尿道黏膜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是拔管时更易损伤。传统的方法拔除尿管后病员往往出现尿道及尿道口烧灼痛,尿急的现象,造成排尿困难,出现尿潴溜,有的患者需再次置入尿管。因此,我科对拔尿管方法进行改进,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至2009年5月腹部手术尿后保留尿管的患者122例,其中男66例,女56例。年龄27~69岁,心、肾功能均正常,无泌尿系统感染。其中胃大部切除术32例,腹腔沟疝修补术35例,肠梗阻松解术25例,胆囊切除术20例,脾切除术1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观察组6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留置尿管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同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见医嘱随机拔除尿管。观察组拔管前先将膀胱内尿液引流干净,再夹闭尿管,严格无菌操作,将输液器头皮针换为9号头皮针,常规消毒后在尿袋管与尿管连接处上方约2cm处穿刺,将温度为36~37℃的0.9%生理盐水400m L加庆大霉素16万U密闭式注入膀胱,保留至患者有尿意时拔管。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拔除尿管后第一次排尿情况。顺利:排尿时间<5min。排尿困难:排尿时间>5min,且自觉需很大努力才有尿液排出;或虽初始尿液排出不延迟,但排尿过程时断时续,且有尿痛感。尿潴留:尿液潴留在膀胱内,有尿意经诱导20min尿液仍不能排出。导尿:尿潴留患者经腹部按摩,听流水声、温热水冲洗会阴,解除患者心理压力,为患者提供独处的环境等护理干预措施,60分钟后仍不能排出尿液者[1]。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拔管后第一次排尿情况例(%)

组别例数顺利困难尿潴留导尿

观察组6256(90.40)2(3.20)2(3.20)2(3.20)

对照组6022(36.70)18(30.0)12(20.0)8(13.30)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排尿顺利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排尿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无论置入、保留及拔除尿管对尿道黏膜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拔管前用适量的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行膀胱灌注,可使膀胱在短时间内快速充盈,对膀胱壁产生较强刺激,使副交感神经兴奋而产生排尿反射。同时使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膀胱内压力增高,压迫膀胱反射性引起强烈的排尿感,拔管后患者可迅速排尿。同时,庆大霉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阻止蛋白质的合成,对革兰阴性菌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庆大霉素溶液进入膀胱后,与膀胱内壁充分接触,从而起到杀菌和清洁的双重作用。拔除尿管时,庆大溶液随之排出,可杀灭并排除存留在尿道中的细菌,并且尿道也得以冲洗,有效减少尿道刺激症状的发生。此外,温热刺激会使患者感觉舒适,精神放松,排尿顺畅,从而减少排尿困难和尿潴留。

摘要:目的 探讨术后留置尿管拔除方法对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22例术后留置尿管病员随机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拔除尿管前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溶液行膀胱灌注,对照组按常规拔管,分别观察拔除尿管后第一次自行排尿情况。结果 两种方法对排尿成功率、尿道刺激症状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除尿管时,采用0.9%的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行膀胱灌注后再拔除,对排尿功能影响小,排尿成功率高,可避免尿管拔除后发生尿道刺激症状及尿潴溜而再次重新留置尿管,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关键词:导尿管,膀胱灌注,排尿

参考文献

[1]王萍,冯恭新.术前排尿训练对心血管介入患者术后排尿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36-538.

拔除留置尿管 篇2

(1)正常:1500-2000ml /24h 多尿>2500ml/24h 少尿<400ml/24h 无尿<50ml/24h 色 :正常无色透明或淡黄色

异常: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乳糜尿

 4)妥善固定尿管

保持管道通常 堵塞时及时检查并调整尿管位置,反复冲洗必要时更换。固定好各种导尿管及集尿袋,防止牵拉和滑脱。尿道内置气囊导尿管者,气囊注水10~20ml可起到固定作用;肾、膀胱造瘘管于术后2周内严防脱落,否则尿液外渗到周围组织间隙而、引起感染,造成手术失败。 5)预防泌尿道感染

1.不必要每天行膀胱冲洗、需尿道口 擦洗二次

2.病情稳定早拔管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每日更换尿袋 4.长期留管者 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 5.留管期间鼓励患者多饮水  6)膀胱功能锻炼: 每日夹管,每3-4h松管一次(用脱水药例外) 7)预防尿道出血渗尿:插入过浅,部分气囊紧贴后尿道易引起尿道出血,所以上尿管见尿再进4-5cm后充气或注水然后将尿管向外轻拉至不动即可 ;此时使气囊正好在膀胱颈部,可有效预防尿道出血或渗液。

二、特殊人群留置尿管的插入技巧 前列腺术后、外伤性尿道断裂

应持续冲洗2~ 3 天 术后早期注意冲洗速度, 过快可使创面大出血, 过慢内出血凝固易形成血块使引流不畅。引流液鲜红时应加快滴速, 及时冲出血液, 同时观察血压变化。如有血块或组织碎片阻塞管道时, 可用手指挤压管子, 如仍不通畅加用一定压力冲

洗, 使血块冲碎而排出。膀胱手术者每次注入量不宜超过50m l, 冲洗液注入后, 应全部抽出后再注入, 反复冲洗。

三、长期留置尿管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留置尿管常见问题有尿路感染、引流不畅、自行脱落、拔管困难、尿道狭窄、膀胱痉挛或挛缩等,但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泌尿系感染。

1、并发症

1、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约占整个医院感染的40%。有2%~4% 的患者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病死率可高达l3%~30%。80%的医院内泌尿道感染与导尿有关。因正常情况下,尿道是一个无菌环境,完整的黏膜是防止细菌侵入泌尿系统的有力屏障,导尿管的插入,常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的天然屏障。且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削弱了膀胱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作用,同时的防御机制,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从而引起感染。

2、脱落

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如护理不当极易造成尿管脱落,其主要原因多为自行拔脱。、拔管难

造成拔管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尿管末端形成结石:导尿管作为异物长期滞留于膀胱内与尿液接触,易将结石盐沉积于尿管末端,形成结石。(2)气囊回缩不良,体积增大。(3)盲目拔管,致尿道痉挛,导致拔管困难。(4)气囊活塞失灵,导致气囊内液体不能抽出,引起拔管困难。

4、膀胱痉挛或挛缩

气囊对膀胱三角区的压迫刺激,尿管的部分堵塞、泌尿系感染等也是较为常见的因素。另外,长期留置尿管,使膀胱长期处于空虚状态,膀胱逼尿肌废用性萎缩,导致膀胱挛缩。

5、尿道狭窄

均发生于男性,由于尿管长期压迫尿道口致使局部缺血坏死。还有与尿管材料、尿道损伤、反复感染等有密切关系。

6、血尿

在临床工作中,往往由于个体差异、疾病影响因素导致置管长度不当而引起尿道损伤,或气囊回缩较差,拔管时致使尿道黏膜

出血;第一次放尿过快过多,引起撤退性膀胱出血。、处理对策、尿路感染

(1)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的关键。尽量缩短操作时间,避免反复多次插入。(2)合理选择尿管:选择光滑和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根据尿道内径于尿管直径的相关联系选择合适的导尿管。一般以14~16号硅胶尿管为佳。(3)避免反复插管,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可使感染率明显降低。(4)每日清洁尿道口2次,可在导尿管与尿道连接处喷洁悠神等。每3天至1周更换引流袋能更好地控制尿路感染。(5)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鼓励多喝水约 2000~3000ml。控制尿液的pH 值在6.5~7.0,可预防感染的发生。、尿管脱出

把好尿管质量关,规范操作程序,气囊内注水不宜过少,一般成人常规注入10~20 ml,儿童5~8ml,前列腺增生患者8~10ml。把尿管固定于一侧大腿外侧,避免尿管来回

移动,减轻尿管对尿道口的摩擦,减少水囊摩擦,避免引起脱管。

3、拔管困难

(1)留置尿管期间多饮水,以稀释尿液,冲洗膀胱。为避免长期停留尿管的结晶形成,造成拔管困难,囊内注入注射用水和呋喃西林为佳[8]。如有结石形成,可采取体外震波碎石,待结石粉碎后再拔除尿管。(2)如仍不能拔除,可将体外部分剪除,将尿管推入膀胱内,然后行膀胱大力碎石术。(3)对于气囊内的水或气不能完全抽出者,可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盐水或空气,直至气囊破裂;也可在超声定位下行膀胱细针穿刺刺破气囊,或经尿管末端插入导丝,刺破气囊。(4)用20ml注射器在抽取气囊内液体或气体时,感负压后,再向气囊内推注液体或气体0.4~0.5ml,然后将导尿管拔除,可提高拔管成功率[8]。、膀胱痉挛或挛缩

注意气囊注水不要太多, 常规8~10ml。膀胱冲洗时液体温度不宜过低,以20℃~30℃为宜。注意配合心理疗法,放松技

巧,转移分散注意力,对缓解膀胱痉挛能起到一定作用。、尿道狭窄

留置尿管期间定期更换尿管摆放位置,使尿管压力不长期作用在一个位置尤其可将尿管固定在下腹方向,使尿道口受力在龟头海绵体丰富的部位。如尿道狭窄形成,则定期行尿道扩张,必要时行尿道口切开术。

6、血尿

第一次放尿不可超过1000ml,正常可每2 h放尿1次,或插管困难时选择型号小、较坚韧的尿管,或冲洗膀胱时,速度要慢,压力要低。或导尿时尿道口注入利多卡因凝胶,减轻疼痛而引起的尿道括约肌痉挛,减轻对尿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而导致的出血,利于插管成功[9]。

结论

长期停留尿管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护理的关键是熟悉并发症的情况,仔细观察,及时处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长期停留尿管,不仅关系到患者躯体生理的变化,而且亦涉及患者心理的变化,患者从而不愿或

拔除留置尿管 篇3

【摘要】研究硬外麻镇痛患者在留置止痛泵的情况下,拔除留置尿管的最佳时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最好术后2--3天拔除尿管或镇痛泵去掉后再拔除尿管,不会发生尿潴留。目的:研究硬外麻镇痛患者在留置止痛泵的情况下,拔除留置尿管的最佳时机。方法:采用普外科和骨科各40名男性患者,各科分别将20名患者术后第1天拔出尿管和20名患者术后2~3天拔除尿管发生尿潴留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2~3天拔除尿管不易发生尿潴留。结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最好术后2~3天拔除尿管或镇痛泵去掉后再拔除尿管,不会发生尿潴留。

【关键词】硬外麻镇痛 ;尿潴留

1前言

1.1背景及意义

我院自引进一次性使用输注泵用于术后镇痛,发现硬外麻镇痛男性患者拔除尿管时出现尿潴留现象,有发生在术后第一天,也有发生在术后2~3天的,采取了诱导、下腹热敷等方法,甚至不得不继续留置尿管;给病人增加了痛苦,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通过查阅一些期刊我们也了解到带镇痛泵患者发生尿潴留的相关因素,由于各院采用的镇痛药物不同,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也略有不同。我们想通过本院病例具体情况,了解硬外麻镇痛患者拔除尿管时间与发生尿潴留的关系,以便选择最佳拔尿管时机.

1.2目的及目标

目标:通过研究选择最佳拔尿管时机。

目的:硬外麻镇痛患者不发生尿潴留,减轻病人痛苦。

1.3关键词及定义

硬外麻镇痛Hard outside hemp analgesia将镇痛药物通过导管输入硬外膜腔以达到镇痛作用的方式。

尿潴留Urinary retention指尿液存留在膀胱内不能排除,是排尿困难的进一步发展。

2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利用术后硬外膜镇痛患者发生尿潴留的现象,研究拔出尿管的最佳时机。

2.2研究对象

选用不同时期近两个月无前列腺疾病及排尿障碍的20~50岁男性患者80名(普外科腹部手术40名、骨科下肢手术4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扬州市康利来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注泵(型号为CBI),容量为100ml,输注速度为2ml/h;注入镇痛药物:生理盐水50ml、芬太尼0.1mg/支4~5支、地塞米松10mg。

2.3研究方法

所研究对象术前常规留置尿管,术中采用过硬膜外麻醉,术后麻醉师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用胶布妥善固定;回病房给予硬膜外麻醉术后常规护理,留置尿管期间给予留置导尿常规护理。

2.4研究步骤

在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好,膀胱充盈的情况下,分别于术后第1天和第2~3天拔除留置尿管,患者第一次自行排尿前嘱其放松,并给予诱导排尿。

2.5资料分析

整理分析资料,数据应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用80个男性患者,年龄20~50岁,平均32.2+2.87岁;有配偶54人。无配偶26人,小学文化5人,中学文化60人,大专以上15人。本组研究对象均一般身体状况好,无并发症及其它疾病。

3.2发生尿潴留情况

研究发现术后第一天拔出尿管,骨科发生尿潴留10人,普外科 5人;术后2~3天拔出尿管,骨科1人发生尿潴留,普外科无人发生。

4讨论

硬外麻镇痛患者术后2-3天拔出尿管不会发生尿潴留.

通过骨科和普外科80名患者分组进行对比,我们得出硬外麻镇痛患者术后2-3天拔除留置尿管,很少发生尿潴留。在分组对比中我们也发现骨科病人发生尿潴留的人数比较多,这是因为患者卧床,不习惯床上排尿造成的。普外科病人相对下床活动早,无排尿困难的心里负担。

5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和很多病人术后第1天便要求拔除尿管,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最好在术后2-3天拔出尿管;并根据患者手术、伤口疼痛情况、镇痛药物、精神状况等,选择最佳拔尿管时机。在患者第一次自行排尿前指导其精神放松,采用有效的诱导排尿法,避免尿潴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肖顺贞主编. 护理学研究.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7-50

[2]黄子杰主编. 预防医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7-184

[3]许舒梧主编. 基本药物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70-171

[4]陆烈红. 自控镇痛病人发生尿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 中华护理杂志, 2002,(2):26

[5]何群君. 术前排尿训练对使用镇痛泵患者术后排尿的影響. 护士进修杂志, 2005,(4):31

[6]芮红霞. 术后应用留置硬膜外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实用全科医学,2005,(03):84

拔除留置尿管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泌尿外科行输尿管弹道碎石术的112例患者采取数字奇偶法进行随机分组, 奇数号进入对照组, 偶数号进入观察组, 每组56例;对照组:男32例, 女24例, 年龄25~66岁, 平均年龄 (29.5±3.1) 岁;观察组:男34例, 女22例, 年龄26~65岁, 平均年龄 (31.6±4.8) 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经统计学分析P>0.05,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比较意义。112例患者中, 尿管留置最短时间40h, 最长时间76h, 平均尿管留置时间 (49.5±11.4) h。

1.2 纳入标准

患者输尿管弹道碎石术后病情稳定, 无并发症且自愿加入研究患者。

1.3 实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拔除尿管前不予夹闭尿管训练, 告知患者及时拔管的重要性及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拔除尿管前采取夹闭尿管训练方法, 在膀胱充盈时拔除尿管。

1.4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为患者及患者家属与护理人员;研究途径主要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 (1) 患者基本资料及是否有留置尿管史; (2) 患者术后尿管拔除后主要感受及首次排尿成功率及排尿时间; (4) 护理人员是否觉得工作量有所降低, 护理难度有所降低等。所有调查均一对一当面填写方式进行。

1.5 观察评价

排尿成功:患者不需要任何诱导方法即能自行排尿;诱导排尿:患者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按摩、热敷腹部、会阴冲洗等方式诱导才能排尿[2];排尿困难:患者进行诱导后均不能正常顺利排尿, 形成潴尿流, 需再次置入导尿管;尿失禁:患者拔管后不具备控制排尿功能, 尿液不受控制自动流出。

1.6 统计学处理

本次泌尿外科研究数据均由我院专门统计人员进行收集整理, 录入EXCEL进行数据有效统计并进行逻辑分析;导出清洁数据再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患者试验观测数据均为计量资料, 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之。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检验, 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输尿管弹道碎石术后拔管后主要感受[ (n) %]

注:两组患者拔管后主要感受比较P均>0.05, 无统计学意义

2.2弹道碎石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情况[ (n) %]

注:两组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本次护理采取一对一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观察组中15 (26.79) 位护士明显感觉工作量增加, 其余4 (7.14) 位护士感觉工作量没有变化;对照组中16 (28.57) 例护士明显感觉工作量降低, 3 (5.36) 位护士感觉工作量没有明显变化, 组间对比P<0.01.

3 讨论

泌尿外科术后很多患者都会置留尿管, 患者假如不进行尿管夹闭练习, 膀胱处于维持开放状态, 膀胱会逐渐丧失规律性收缩与舒张, 短时间内不会对患者造成影响, 久之则会导致旁观挛缩, 丧失对尿液的储存功能, 不能正常进行排尿反射。在导尿管拔除后, 膀胱不能及时建立排尿反射功能, 进而出现潴尿流、尿失禁等并发症[3], 需要再次置入导尿管, 给患者带来极大生理、心理负担。

术后进行尿管夹闭练习能训练膀胱括约肌收缩功能, 正常维持平滑肌张力, 对于导尿管拔除后患者排尿感觉及护理人员护理工作降低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中观察组进行术后尿管夹闭练习, 拔管后排尿成功56例 (100.00) , 15 (26.79) 位护士明显感觉工作量增加;对照组不进行尿管夹闭练习, 拔管后排尿成功55例 (98.21) , 16 (28.57) 例护士明显感觉工作量降低;说明患者在行输尿管弹道碎石术后, 尿管留置时间长短不会影响膀胱功能, 不行尿管夹闭练习不会影响到尿管拔出的成功率, 而且能够大大降低护理的工作量;从表1中我们可以明显知道:患者行尿管夹闭练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拔管后心里顾虑, 但是因为个体患者膀胱容积大小、液体摄入量等因素影响, 部分患者1~3h即可排尿一次, 部分患者需要1d才能排尿2~3次。本次研究, 两组患者的排尿时间均属于正常范围, 只要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 就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 从而提升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弹道碎石术后拔管前患者行尿管夹闭训练的意义。方法 采取数字奇偶法将我院泌尿外科行输尿管弹道碎石术的11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奇数号进入对照组, 偶数号进入观察组, 每组56例;对照组术后不行尿管夹闭练习, 观察组术后行尿管夹闭练习, 对比两组拔管后排尿成功率及首次排尿平均时间。结果 观察组拔管后成功排尿56例 (100.00%) , 对照组拔管后成功排尿55例 (98.21%) , 组间数据对比, P>0.05, 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拔管后首次排尿平均时间 (0.91±0.38) h、对照组拔管后首次排尿平均时间 (3.0±0.81) h, 两组间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 P<0.01。结论 ①患者输尿管弹道碎石术后不行尿管夹闭练习不会影响到尿管拔出的成功率, 但是能够大大降低护理的工作量;②患者行尿管夹闭练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拔管后心里顾虑, 有助于缩短患者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

关键词:尿管夹闭练习,弹道碎石术,拔除尿管

参考文献

[1]杨京春, 刘名名.尿管夹闭练习对脊柱术后患者拔除尿管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5) :1407-1409.

[2]王玉萍, 赵彦燕.尿管夹闭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5) :3085.

留置导尿管预防感染措施 篇5

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臵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臵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臵时间、导尿管臵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及诊断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臵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臵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臵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臵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1、臵管前。

(1)严格掌握留臵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臵导尿。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措施。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立即更换导尿包。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臵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臵。(5)告知患者留臵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臵管后的注意事项。

2.臵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臵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操作无污染。

(4)按导尿操作要求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用0.5%碘伏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一次只能使用一个棉球,不得重复使用。男性:先协助患者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男性20-22cm,女性4-6cm,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避免损伤尿道。

(6)臵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臵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臵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远端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在符合“留臵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小时无效则需重复病原学检查;(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臵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臵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臵导尿装臵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臵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臵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臵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13)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臵记录;

子宫全切术后导尿管拔除时机探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6月—2012年6月200例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观察组平均年龄47.5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47.9岁, 2组病种分布无明显差异, 2组留置尿管时间48 h~72 h, 也无差异。均使用18号双腔气囊导尿管。

1.2 方法

观察组导尿管拔除的时机为:术后45 h (约为术后第2天早上08:00) , 关闭尿管, 上午09:00~10:00静脉输液后1 h (约为术后48 h) , 将导尿管拔除, 鼓励患者下地小便, 并记录拔除导尿管后第1次小便的时间及尿量;对照组根据医嘱术后第2天液体完毕后 (时间约为17:00~19:00, 术后55 h) 拔除尿管, 同样方式记录拔除尿管后第1次小便的时间及尿量。

1.3 护理

观察组与对照组都采用相同的护理方式, 每日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进行会阴冲洗2次, 保持会阴与尿道外口清洁;导尿管自床缘垂直引流;并告知患者翻身活动时尽量保护好导尿管, 防止自行脱出损伤尿道。

1.4 治疗

2组患者均系临床路径入选病例, 用药种类及剂量一致头孢呋辛3.0 g/d, 术后48 h停用) , 补液量相似 (约2 500 m L/d) ;术后将患者的血红蛋白调整在90 g/L以上, 将电解质控制在正常范围, 不存在电解质紊乱原因导致的肠麻痹、膀胱麻痹。即2组的治疗模式无差异性。

2 结果

2.1 2组第1次小便距拔除尿管的时间 见表1。

2.2 2组拔除导尿管后第1次小便的量 (倒入统一的量杯中计量) 。见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在拔除导尿管120 min内顺畅小便者98例, 占98%, 而对照组仅83例, 占83%。从表2可以看出, 第一次顺畅小便在350 m L以内者, 观察组占98%, 而对照组占93%;但需要2次留置导尿者观察组为0, 对照组占4%。对照组有8例患者无法正常小便, 经流水声刺激, 按摩逼尿穴, 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2]后4例正常小便;仍有4例二次留置导尿, 该4例患者均在二次留置尿管24 h后, 行导尿管定时开放, 2 h~3 h开放1次或有尿意的时候开放尿管, 48 h内拔除尿管, 患者均自行小便。

3 讨论

3.1 无论是腔镜还是开腹子宫切除患者, 均常规需要留置尿管48 h~72 h。

本文观察组100例患者在术后第2天晨8:00时关闭尿管时, 均进行了心理辅导, 告诉其尿管关闭1 h~2 h后, 液路开放情况下, 膀胱可快速充盈, 有尿意时下地小便。观察组在开放液路的情况下, 关闭导尿管后膀胱短时间快速充盈, 尿意产生快, 患者无心理负担, 而轻松排出小便, 缩短了留置尿管的时间。

3.2 对照组患者拔除尿管的时间在术后第2天液体完毕后, 约为术后55 h。

患者静脉通道撤除后, 膀胱尿液充盈较观察组慢, 当患者有尿意时, 已经疲劳入睡, 导致膀胱过度膨胀而小便困难。对照组术后患者进食量不大, 又没有液路, 使膀胱充盈变慢, 进入夜间后, 抗利尿激素增加, 更加导致尿液充盈慢, 膀胱以极慢的速度充盈, 由于逼尿肌没有足够尿液的刺激而导致患者没有尿意, 逐渐形成尿潴留[3]。

3.3 如果没有把握好关闭尿管的时间而提早关闭, 也不影响医师的诊疗及患者治疗。

假如医师当天未下达停止尿管医嘱, 护士于09:00进行静脉输液或患者有尿意的时候开放导尿管即可。

子宫切除术后留置导尿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术中误伤膀胱, 术中麻醉原因, 患者术后神经肌肉功能没有完全恢复, 膀胱逼尿肌功能也没有完全恢复, 术后6 h才逐渐恢复, 术后患者切口疼痛, 下床困难, 所以要留置尿管一段时间。我院对导尿管的拔除时机进行观察, 选择在手术45 h后即术后第2天晨8:00关闭尿管, 静脉通道建立1 h~2 h后拔除尿管, 促其下地小便, 可有效防止术后小便不畅或慢性尿潴留, 防止了二次留置导尿。观察组尽早下地活动可防止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还可以促进肠蠕动, 减少腹胀, 防止肠粘连的发生。而对照组拔除导尿管的时间多在下午班或夜班, 此时段护理人员不足, 对患者小便的观察及心理辅导不力, 既无液体进入, 又因术后肠功能未恢复导致无法大量进食, 致使尿意延迟, 排尿困难。

综上所述, 选择术后45 h关闭导尿管, 开放液体1 h~2 h后, 拔除导尿管, 下地小便, 是防止术后小便困难及慢性尿潴留的有效方法。缩短了留置尿管时间, 避免上行性感染;尽早下地, 有防止下肢静脉血栓, 促进肠功能恢复, 防止肠粘连的作用[4], 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全切术后导尿管拔除时机。方法选200例子宫全切术患者, 观察组100例, 术后45h, 术后第2天晨8:00关闭尿管, 1 h2 h后拔除导尿管并鼓励下床小便;对照组100例, 在术后55 h, 术后第2天液体完毕后拔除尿管, 随意小便。结果 观察组100例患者有1例小便困难;对照组有8例小便困难, 有4例2次留置尿管。结论 选择适宜的拔除导尿管时机可有效防治子宫全切术后小便困难及慢性尿潴留的发生。

关键词:子宫全切术后,拔除尿管,时机,慢性尿潴留

参考文献

[1]蒙莉萍, 陈珍.妇科手术患者留置尿管拔除时间的研究[J].海南医学, 2010, 21 (18) :142-143.

[2]金有豫.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3-56.

[3]姚泰.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2-254.

拔除留置尿管 篇7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弯,导尿管,拔除时间,护理

特发性脊柱侧弯 (IS) 是最常见的结构性脊柱侧弯, 占脊柱侧弯总数的80%左右[1]。脊柱侧凸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外观及生理功能[2]。临床上采用三维矫形的手术治疗方法, 由于手术复杂, 围术期护理难度大, 病人住院期间的护理需不断进行循证实践, 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本研究对特发性脊柱侧弯术后尿管拔除的最佳时间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5月本科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人98例, 其中男23例, 女75例;年龄2岁~54岁 (16.11岁±6.79岁) ;其中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90例, 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2例, 行植骨融合手术6例。所有病人留置尿管前尿常规均无异常, 术前脊柱侧弯cobb角度、心理状态、年龄等构成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排除术后留置静脉镇痛或留置硬膜外镇痛的病人。

1.2 方法

1.2.1 分组及拔除尿管时间

抽样方法为方便抽样, 根据数字表进行分组, 拔除尿管时间分别为术后24h内、术后24h~48h、术后48h~72h、术后72h以上。各组研究对象均在麻醉起效后10min, 手术前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安置适合各年龄段的双腔硅胶导尿管, 使用封闭式一次性贮尿袋。各组病人均为膀胱充盈有尿意时进行拔管。观察病人拔除导尿管后是否可自行排尿, 能顺利自行排尿及诱导情况下自行排尿而且无尿潴留现象者均为自行排尿成功;凡是拔除导尿管后2h~4h病人有小便感, 叩膀胱充盈, 经各种物理方法诱导, 仍不能自解小便, 须重新保留导尿管者为自行排尿困难即自行排尿失败[3]。症状以尿频、尿急、尿痛为观察内容。

1.2.2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 (±s) 描述, 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例 (%)

3 讨论

3.1 早期拔除尿管的循证实践

导尿管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但使用不当会导致感染性并发症, 进而导致病人住院时间的延长和住院费用的增加[4,5]。尿路感染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而研究表明, 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是最重要的尿路感染危险因素[6,7,8]。大量的研究表明, 留置尿管时间越长, 感染率越高[7,8,9]。刘玲等[10]对后腹腔镜术后导尿管不同拔除时间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术后24h内拔除尿管是可行的。近年在普外科、骨伤科、妇产科等已有报道, 均认为在术后麻醉复苏至1天左右, 膀胱充盈有尿意时拔管为最佳时机, 能有效提高病人自主排尿成功率和降低再次导尿率, 对预防院内泌尿系感染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可以预防拔管后尿失禁的发生[11,12,13,14,15]。

3.2 特发性脊柱侧弯病人术后早期拔除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全身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 膀胱壁逼尿肌收缩力恢复较慢[16]。据文献报道, 手术麻醉后痛觉、感知觉的恢复一般是在用药后3h~5h, 并且膀胱功能也开始恢复[17]。因此, 术后1d麻醉对病人的影响已基本上消失。本研究中拔除尿管时间分别为术后24h内、术后24h~48h、术后48h~72h、术后72h以上, 结果显示导尿管拔除的最佳时间是术后24h, 有利于病人自行排尿成功及减少膀胱刺激征症状, 增加病人的舒适度。秦柳花等[18]的调查显示, 尿管延时拔除 (>3d) 发生率在20%以上, 均为术前排尿训练无效及未参与训练的病人, 提示提高术后早期拔除尿管的成功率, 术前病人需常规进行排尿训练, 并提高其依从性。

4 小结

拔除留置尿管 篇8

关键词:护理干预,尿管,自主排尿

很多外科术后的患者存在尿潴留的现象, 即经诱导20min后, 尿液仍不能排出膀胱, 而使其仍然处于充盈状态[1]。临床工作中往往只注重留置尿管的方法和步骤, 缺乏对拔除尿管后的处理。针对于这种状况, 本文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外科术后并留置尿管的病例, 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 分析干预措施对拔除尿管后自主排尿功能的影响。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手术并留置尿管的患者100例, 年龄在18~72岁, 平均42.1岁, 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 每组5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麻醉方式上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护理干预组在手术2d前即开始干预治疗, 开始进行腹部及会阴部微波理疗, 2次/天, 每次30min, 并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平卧位排尿, 每天练习3~4次, 护士督促检查。术后第1天, 询问患者切口疼痛程度, 对疼痛及时进行处理, 给予心理护理, 解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嘱患者多饮水, 每日2000m L。术后2d, 开始进行肛门括约肌协调功能训练, 3~4次/天, 每次20遍。拔管当日, 待患者膀胱充盈伴有尿意时, 立即拔除尿管, 协助其床上或床下排尿。

常规护理组则作一般的处理, 常规讲解术前知识, 不要求多饮水或督促饮水。

1.3 观察指标

自主排尿:排尿时间<3min, 且连续不延迟。排尿困难:排尿时间>5min, 且自觉需作很大努力才能将尿液排出, 或初始排尿不延迟, 但排尿过程时断时续, 排尽尿液全程>3min。尿潴留:尿液贮留在膀胱内, 经诱导20min尿液仍不能排出, 膀胱处于充盈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研究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由表1可知, 通过一定护理干预可以明天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减少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率, 提高排尿成功率。

3 讨论

膀胱具有贮存和排尿的功能。当尿量达400~500m L时, 膀胱内压迅速上升, 可达15cm H2O。这时, 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刺激兴奋, 冲动沿盆神经传至骶髓初级排尿中枢, 同时冲动也上传到大脑皮层, 产生尿意[2,3,4]。如果环境不适宜排尿, 大脑皮质可下传抑制信息, 抑制初级中枢, 暂不排尿;若环境许可, 抑制解除, 骶髓初级排尿中枢发放冲动沿盆神经传出, 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 尿道内括约肌松弛, 尿液进入后尿道, 后尿道感受器受到了尿液刺激, 反射性抑制阴部神经, 使尿道外括约肌舒张, 尿液排出体外。

术后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是广大护理工作者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课题。留置尿管常常引起医院内泌尿系感染, 同时, 也是导致拔管后尿潴留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 感染与尿潴留发生率亦增高。在临床中, 长期以来只注重留置尿管的方法和步骤, 对于拔除尿管后的细节问题一直未予以重视。所以, 部分患者拔管后不能自主排尿, 甚至需再次导尿, 既增加患者痛苦, 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

传统的护理方法对术后因严格卧床及精神过度紧张所致的排尿困难未予重视, 致使尿潴留发生率和再次导尿率大大增加。依据笔者的临床经验, 发现通过一定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减少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 提高排尿成功率。临床观察发现, 床上卧位排尿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 术前1d训练卧床排尿, 不能促使患者习惯的养成, 一般需3~5d的时间, 因此,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强调在患者入院第1天即向其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解除焦虑情绪, 说明术前训练卧床排尿对术后康复的意义, 并指导训练床上卧位排尿, 使患者养成卧床排尿习惯, 术后鼓励其尽早排尿, 对有尿潴留者及时采取诱导措施, 这对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降低导尿率, 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术后督促患者多饮水, 解除患者怕饮水的顾虑, 多饮水可以增加循环量,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而使尿液生成增加, 使膀胱有充盈感, 有利于拔除尿管后顺利排尿。

外科手术患者手术时间长, 疼痛剧烈, 及时止痛和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 解除了排尿的恐惧心理, 尽早排出尿液, 减少了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如果使用镇痛泵止痛应选择恰当的拔除尿管的时间。

此外, 在持续开放的状态下, 由于膀胱始终处于无张力状态, 失去了生理情况下的膀胱括约肌的规律性收缩和舒张, 久之易导致膀胱挛缩, 在拔除尿管后, 往往会出现尿潴留、尿失禁、尿急等并发症, 需要再次放置导尿管[5,6]。所以, 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充盈时拔管比膀胱空虚时拔管更有益于患者排尿成功。本研究中护理干预组47例患者即可自行排尿, 其成功率为94%。

由于患者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也就是膀胱括约肌的收缩后负荷不同, 膀胱做功亦不同, 对平滑肌训练程度则不尽相同。因此拔除导尿管后排尿情况也就不同。而按需放尿, 也就是按照膀胱的充盈程度来放松膀胱, 使该组肌肉在中等程度的后负荷时做功, 则其完成的外功最多, 这样就避免了拔除尿管后排尿异常的弊端。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术后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拔管后自主排尿功能, 方法简单易行, 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海铃, 赵岩, 郭清阳, 等.老年男性患者术前导尿时随机选择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1A) :33.

[2]甘兰君.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137.

[3]魏瑛琪, 符丽, 张文香, 等.拔管前膀胱冲洗预防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0) :733-734.

[4]张佩君, 王锡唯, 钱爱君, 等.留置尿管拔出前注入红汞预防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8 (5) :401-402.

[5]赵学军, 蒙小燕, 黎观妹.护理干预对预防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评价[J].现代护理, 2005, 11 (2) :111-112.

拔除留置尿管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5年1月—6月骨科术后留置尿管患者354例, 其中男234例, 女120例, 年龄18岁~78岁, 平均年龄 (37.8±10.6) 岁。排除神经损伤、尿路感染等泌尿系统疾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 细节组和对照组, 每组均为177例。2组在人数、年龄、性别、留置尿管时间、手术类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拔管时用注射器抽出气囊内的液体, 直接拔管。细节组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细节护理干预方案并实施, 方法如下。

1.2.1术前健康教育与床上卧位排尿训练

1.2.1.1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告知患者术前训练床上排尿的重要性, 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告知患者术后早期拔除尿管的意义, 再次置管对身体的影响, 取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和配合, 消除其紧张情绪。

12.1.2术前训练床上排尿习惯, 术前2 d指导患者床上平卧位排尿, 减少不适心理, 并进行盆底肌的功能锻炼, 督促患者进行尿道和肛门括约肌收缩和舒张运动, 3次/d, 10 min~ 20 min/ 次。

1.2.2术后留置尿管置管期护理

1.2.2.1术后留置尿管采用间歇性夹管, 定时放尿维持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 并进行留置尿管护理常规, 麻醉作用消退后指导患者有尿意时放尿, 排空膀胱后夹闭, 直到膀胱再次充盈。

1.2.2.2留置时间较长的进行排尿反射活动训练, 即从术后第1天留置尿管开始夹闭尿管, 待患者有强烈尿意时, 指导患者用力排尿, 尿道口见有尿液流出后, 嘱患者停止用力排尿同时打开尿管开关, 排空膀胱。训练2 d~3 d, 每次训练尿道口均有尿液流出, 患者出现明确的排尿表现1 d后, 于第2天膀胱充盈时拔除导尿管[1]。

1.2.3拔除导尿管护理

1.2.3.1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手术具体情况与主管医生沟通, 嘱患者夹闭导尿管多饮水, 患者有强烈尿意时, 评估膀胱的充盈度, 掌握好拔管时机, 遵医嘱进行拔管。

1.2.3.2进行挂帘遮挡, 尊重患者的隐私, 创造舒适安静的病室环境, 稳定患者情绪, 暗示患者可以自行排尿, 树立信心, 避免患者拔管时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反应。

1.2.3.3拔管时夹闭尿管, 患者有强烈尿意膀胱充盈时, 尽快拔除导尿管, 用注射器将气囊中液体抽出, 进行语言沟通动作轻柔, 一边缓缓拔尿管, 一边嘱患者排尿, 使膀胱内的尿液随尿管拔出一起排出, 起到冲洗润滑尿道的作用, 减少摩擦产生的尿道黏膜损伤及尿道疼痛, 提高自行排尿成功率。

1.2.3.4患者膀胱充盈切勿时间过久, 充盈过度反而刺激膀胱括约肌和逼尿肌收缩无力, 而出现尿潴留。

1.2.4拔除导尿管后的护理拔除导尿管后, 指导患者多饮水, 并尽早进行第1次排尿, 第1次排尿成功后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患者发生尿潴留的概率极低。

1.3观察指标拔除导尿管后不采取任何辅助措施首次排尿成功为自行排尿;有尿意但排不出, 需要通过听流水声、腹部按摩、热敷等辅助措施排尿成功为辅助排尿;有尿意膀胱处于充盈状态, 患者发生尿潴留, 经诱导仍不能自行排尿, 需要重新置管者为重新留置。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细节组在拔除导尿管后的情况, 自行排尿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讨论

骨科术后拔除导尿管的主要细节护理干预包括预防性护理、掌握拔管时机、心理护理、个体化护理。

3.1做好预防性护理骨科术后拔除导尿管易出现尿频、尿后憋胀、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再次置管, 不仅增加患者痛苦, 而且导致泌尿系感染。所以细节护理干预首要注重的是健康教育指导及膀胱排尿功能训练, 术前进行床上卧位排尿训练, 留置尿管期间加强膀胱功能锻炼及排尿反射活动训练。

3.2掌握好拔管时机留置尿管患者拔除尿管的最佳时机是膀胱充盈时[2], 依据麻醉消退及手术情况进行评估, 条件允许尽早拔除导尿管, 拔除导尿管最佳时机是患者有排尿要求膀胱充盈时即拔除导尿管, 边拔边排尿, 润滑尿道, 切勿膀胱充盈过度, 导致发生尿潴留。

3.3做好心理护理由于骨科术后常常需卧位治疗, 因排尿姿势习惯的改变, 加之手术伤口疼痛等因素, 抑制副交感神经致膀胱逼尿肌松弛无力, 尿道括约肌张力增高而致排尿困难, 拔尿管后易导致尿潴留。除了早期预防性护理外, 术前术后及拔管前后都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给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 提高自行排尿的成功率。

3.4个体化护理每一名患者都具有个体差异, 病情细微变化也不尽相同;造成首次不能自行排尿的原因有多种, 每个患者的侧重点不同, 要擅于抓住重点, 解决护理问题。

本次研究中, 对于骨科留置尿管拔除导尿管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干预, 第一次自行排尿成功率高达98.3%。

综上所述, 骨科术后拔除导尿管实施细节护理干预对于提高首次自行排尿成功率, 降低尿潴留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丽芳, 陈润芳, 萧佩多.排尿反射活动训练对骨科术后留置导尿管拔管时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 25 (5) :1173.

拔除留置尿管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骨折手术留置尿管患者198例。其中, 男100例, 女98例, 平均年龄16~73岁, 随即分成两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99例。两组术前均无泌尿系统疾病, 留置尿管为1~9d。两组在性别、年龄、受伤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术前3d开始进行训练床上排尿习惯。术后6~8h, 麻醉清醒后评估患者对尿意、尿急的认识识别能力。夹闭尿管, 开始训练膀胱功能:根据患者尿意间歇放尿, 教导患者在进餐时、各餐之间及傍晚喝水, 成人饮水量>2500ml, 达到冲洗膀胱的目的[2]。拔管前6~8h夹闭尿管, 膀胱高度充盈, 患者感强烈尿意时, 予以拔管。观察并记录患者首次排尿所需的时间。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拔除尿管时, 将尿液放尽, 使膀胱空虚, 用注射器抽出气囊内液体后拔出尿管, 患者自行排尿。

1.3 观察指标

拔除尿管后能自主排尿为排尿顺利;有尿意但排不出, 经听流水声、热敷、按摩等措施能排尿, 或排尿时段时续, 时间>10min为排尿困难;有尿意, 经诱导30min后仍不能排出, 膀胱处于充盈状态为尿潴留。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排尿情况比较, 见表1。

3 讨论

骨折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 术前训练卧床排尿养成习惯, 避免患者因环境改变, 不习惯床上小便, 引起精神紧张, 抑制交感神经, 使排尿反射受到影响。夹管训练膀胱肌的临床意义。从生理角度讲[3]。膀胱平滑肌属于内脏平滑肌, 内脏平滑肌的特点之一是没有自律性, 但对被牵拉刺激较敏感, 膀胱高度充盈时对膀胱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使副交感神经兴奋, 产生排尿反射, 从而促使排尿。而留置尿管期间良好的膀胱功能训练将这种排尿反射一直保持下来, 也使患者能更快的恢复自主排尿。膀胱充盈时拔除尿管, 借助瞬间尿液流出延续排尿反射状态, 使第一次排尿顺利进行, 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并且利用尿液的自净作用, 起到了及时冲洗由置管而带入尿路细菌的作用, 减少细菌在泌尿道定植时间, 对预防院内感染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 护理人员通过积极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拔管后排尿效果, 提高首次排尿的成功率, 疗效确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骨折术后留置尿管的拔除时机。方法 我科对骨折术后198例拔出尿管的时机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99例, 实验组给予护理干预, 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比较两组在拔除尿管后排尿效果的不同。结果 实验组在排尿顺利辅助的例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采用积极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拔除尿管后排尿效果, 提高首次排尿成功率, 疗效确切,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折,留置尿管,拔除自行排尿

参考文献

[1]胡美玉.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8) :645-647.

[2]董艳玲.剖宫产术留置尿管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08, 10 (11) :132.

上一篇:《绿洲》下一篇:学生早恋心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