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留置针

2024-05-21

小儿头皮留置针(共12篇)

小儿头皮留置针 篇1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小儿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 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管壁, 因其操作简单, 套管柔软[1]现大量应用于临床, 并可减轻病人静脉穿刺次数, 尤其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套管针的应用, 不仅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及家长带来的恐惧与疼痛, 也可以用于危重患者抢救用药时。而且大大减轻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效率, 套管针正日益受到广大患儿家属及医护人员的青睐。本文对200例使用留置针患儿在穿刺以及护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至2010年我院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200例, 其中, 男122例, 女78例;年龄最小1h, 最大2岁。小儿肺炎87例, 腹泻42例, 病毒性脑炎20例, 手足口病20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 过敏性紫癜8例, 新生儿5例, 川崎病3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

1.2 操作方法

(1) 护理人员的准备:护理人员要着装整洁, 保持愉快自信的心情, 要和家长沟通好, 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并能很好的固定患儿 (很重要) 。 (2) 留置针型号的选择: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的安全型留置针, 一般选择24GY型留置针。 (3) 血管的选择: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易固定, 避开静脉瓣的血管[2], 如额静脉、颞静脉。 (4) 留置针排气:留置针内如果存有空气, 会因小儿体位改变使小气泡改变位置而进入体内。排气时, 先将头皮针内气体排净, 将留置针肝素帽垂直向下, 先将头皮针斜面刺入肝素帽, 使液体充满肝素帽, 再将头皮针完全刺入留置针内, 这样, 可以使肝素帽内完全充满液体, 避免空气存在。 (5) 穿刺方法:剔除穿刺点周围10cm的毛发, 常规消毒。排气后旋转留置针针芯, 松动外套管, 检查留置针斜面是否向上。以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穿刺处皮肤, 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翼, 右手小指和无名指在穿刺部位下寻找一支撑点, 在血管上方与皮肤呈15~30°进针, 见回血后降低5~10°后再进针0.2cm, 左手固定针翼, 右手将针芯退出少许, 再以针芯为支撑力量, 右手持针翼沿血管方向将外套管完全送入血管内, 左手固定针翼, 右手将针芯完全抽出, 松开调节器开关, 证明液体输入通畅后用3M胶贴固定, 并注明置管日期、签名。 (6) 留置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在我国尚无明确规定, 细菌学方法初步确定7d以内相对安全[3], 一般3~5d, 如发现穿刺部位有炎性反应, 应立即停止使用, 并拔出留置针套管, 局部给予相应的处理。 (7) 封针:采用脉冲式封针, 方法为仅将针头斜面刺入肝素帽内即缓慢推注封管液, 推一下停一下, 这样形成旋涡使留置针内完全充满肝素封管液, 推至1mL时, 边推注射器边在距离留置针近端1~1.5cm处关进小开关, 再拔除注射器, 这样留置针内充满肝素封管液, 小开关距离针头较近, 减少患儿活动时血液回流入导管, 堵塞导管。

2 静脉穿刺中常见问题

2.1 穿刺失败

主要原因有: (1) 选择的血管太细或弯曲, 留置针不能送入血管内。 (2) 穿刺前未松动套管导致退针芯时把套管带出。 (3) 穿刺时见到回血未再向前平行, 这样会导致针尖在血管内套管在血管外而导致套管扭曲不能送入血管内。 (4) 穿刺时见到回血继续向前走而导致穿破血管

2.2 留置针脱落

主要原因有: (1) 小儿出汗多或油渍分泌旺盛导致3M胶贴失去粘性, 导致留置针脱落。 (2) 小儿无意识将留置针拔去。

2.3 留置针堵管

主要原因有: (1) 患儿本身血液即处于浓缩或高凝状态。 (2) 担心肝素对患儿的影响而推入少量的肝素。 (3) 不正确的封管方法

2.4 静脉炎

表现为沿血管方向红、肿、热、痛, 触摸有硬肿, 原因有: (1) 无菌操作不严格。 (2) 静脉输入药物刺激性强。 (3) 与留置针留置时间有关。

2.5 液体渗漏

原因有: (1) 患儿频繁活动导致套管脱出。 (2) 输入药物刺激性强导致渗透性增强。

3 护理要点

3.1 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 在穿刺前首先和家长沟通好, 把留置针的优点、穿刺中的配合、穿刺后的注意事项告知家长, 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3.2 严格无菌操作, 严防静脉炎的发生, 头皮静脉穿刺时更应做好消毒工作。

3.3 牢固固定, 固定牢固与否, 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 因此除了用3M胶带固定外, 再用一般胶带或小儿头套固定好。

3.4 及时巡视, 巡视时除观察液体是否通畅, 还要观察液体速度, 肝素帽连接是否紧密, 有无液体外渗等。

3.5 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 采用脉冲式封针, 确保留置针内充满封管液, 避免血液回流导致堵管。

3.6 输液结束后妥善固定留置针, 避免患儿将留置针无意识拔掉或摩擦使留置针脱落。

4 体会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保留了一条静脉通路, 为临床治疗和抢救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也解决了小儿静脉穿刺难的问题, 减少了护士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但比起一般的头皮静脉穿刺, 留置针穿刺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熟练的穿刺水平, 只有高水平的技术, 才能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得到患儿及家长的认可, 优化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唐晓燕, 周桂菊, 潘宏其.静脉留置针应用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6) :5.

[2]吕探云.健康评估[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 2006:107-108.

[3]吕微, 宋葵.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10) :61-63.

小儿头皮留置针 篇2

罗尚书

摘 要:静脉留置针可以减轻病人因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及时给药与抢救,减少因穿刺失败等因素导致的护患纠纷。但在临床护理中,如果使用不当,造成留置失败,也可引起并发症,并造成不良后果。本文结合医院患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情况,分析患儿留置失败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期提高患儿静脉留置成功率,缓解患儿及家长痛苦。关键词:患儿静脉留置针 留置失败 护理

1、前言

留置针自1964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正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患儿留置针留置失败给患儿带来痛苦,同时也造成家长不满,或导致护患之间的纠纷。本文通过对患儿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解决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本文总我院儿科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具体情况(表1),分析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原因,并就相应的护理对策提出了见解。

表1: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情况统计

周围皮肤失败现象 失败例数 百分比(%)

由上表可见,患儿静脉留置失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药液外渗、导管阻塞和脱管,分别占到失败案例的36.78%、18.39%和17.24%;此外,还存在静脉炎、周围皮肤炎症等。下面,本文将对患儿静脉留置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2、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原因 2.1心理状态。

2.1.1护士的心理状态 操作护士良好的心态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而脱管 16 18.39

静脉炎 12 13.79

药液外渗

36.78

炎症 2 2.30

导管阻塞 17.24

其它 10 11.49 不良的心态是导致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穿刺技术的发挥。(还需要补充-查看教科书)

2.1.2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状态 患儿留置针的穿刺多数是在患儿家长的注视下进行的,面对家长的忧虑与患儿的啼哭,操作者心理压力极大,极易因信心不足、心态失衡、操作无序而导致穿刺失败。(还需要补充-查看教科书)

2.2患儿与家长的配合不当。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往往表现出过度紧张、恐惧、躁动,极易导致针头脱落、位移,造成溶液渗入皮下组织。另外,家长看护不当也是造成留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认为留置针为“软针”,不会刺破血管,也不会轻易脱落,因此不注意对刺针部位的保护;患儿因年龄因素等对留置针理解不当,可能造成有意或无意的拔出。

2.3穿刺部位因选择。头部静脉留置针时间明显优于手背部和足背部,其原因是患儿的浅静脉比较丰富,选择范围广,且易于固定;不少操作者选择手、足部进行穿刺,而手、足背部有时只能见到一丝蓝色的血管走行[5],易于出现穿破血管,从而导致药液外渗和周围皮肤炎症。此外,下肢的静脉血液流动缓慢甚至出现倒流,关节等处因关节活动挤压血液入套管内均可能导致血液凝固而堵管。2.4穿刺留置针操作方法不当。利用头皮针穿刺方法,进行后针体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后才进入血管,从而使外套管进入血管的有效长度不够,造成渗漏;留置针针尖较为锋利,又采用直接刺入血管的方法进行穿刺,若进针速度过快,极易刺破静脉血管后壁,造成穿刺失败;穿刺成功后,送管手法不对可能导致针芯角度过小,贴着皮肤送管容易增加送管阻力从而造成送管失败。(查看静疗教科书,规范一些观点、术语)

3、应对措施

3.1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因素,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做到沉着、冷静,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在进进工作前,护士应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排除干扰工作的心理因素。

3.2做好患儿与家长的沟通工作。穿刺前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对于有恐惧心理及过度紧张的患儿,可以通过与患儿交谈、玩耍等方法转移其注意力;也可遮挡患儿的视线,在患儿注意力转移的情况下进行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时要向家长说明留置针的保护方法,提高家长的看护意识,做好留置期间的保护工作,延长留置时间。

3.3合理选择穿刺血管。血管的选择与穿刺成功率有很大的关系,穿刺前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等具体情况选择血管。0~3岁患儿容易躁动,而且这个年龄段的患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无静脉瓣,不易造成阻力,顺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7],一般选择耳后静脉。3岁以上儿童可以选择手背与足背血管,但应尽量避开静脉瓣和关节等。对于较深的静脉,则需要解剖位置寻找,也可以凭手感摸清血管走向后进针。

3.4熟练掌握留置针穿刺技巧。选择粗直、弹性好的的静脉。3岁以上儿童可以选择手、足背静脉;3岁以下儿童首选头部静脉。如在头皮穿刺,以穿刺点为中心8×8cm范围内进行备皮。备皮后消毒,于血管正上方以15~30度角直刺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0.1cm,将套管全部推进静脉,退出针芯。而头皮针进针角度小(小于15°),进针速度快,针体可以在皮下走行一段时间再进入血管,故进行静脉穿刺时应严格避免使用头皮针穿刺的方法[8]。

4.结果 国内外临床护士对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牟秀华等(2006)通过对山东某医院2004年~2005年间留置针留置失败案例的分析得出结论,留置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封管技术不当、静脉选择部位不当、封管液用量过少、患者体位不当等,并对具体的护理对策进行了分析。张莉莎等[2](2009)分析了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年龄因素、穿刺部位因素、患儿与家长因素以及护理人员操作不当等,并从选择血管与穿刺部位、穿刺方法等方面提出护理措施。吴晓燕等[3](2010)从心态、技术水平、生理特征、使用方法等方面分析老年患者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对减轻病人痛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分析发现,患儿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为2.3天,明显低于成年人的3~5天[4],半数以上的患儿未能留置到正常换管时间或治疗结束。通过对上述留置失败的现象进行分析,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5.结论(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1]

[6]静脉留置针具有易于掌握,损伤小,并发症少,使用范围广,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但在临床中,不同的留置针,针对不同的患者,其穿刺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改进、熟练操作方法。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掌握留置针正确使用的方法,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治疗目的和药物的性质,合理选择穿刺的血管及留置针的型号,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减小患儿的痛苦,减轻家诈的经济负担,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参考文献】

小儿输液打“头皮针”,可怕吗? 篇3

通常,一岁半以下的孩子输液,护士往往建议打“头皮针”。此时,家长们的反应常可分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坚决拒绝型,抱着孩子扭头就走;第二种是商量谈判型,一手捂着孩子的头,另外一只手捉住孩子的脚,要求护士再看看手和脚的血管是否能打;第三种是极不情愿型,极其无奈地把孩子放在床上,孩子哭闹得厉害,大人也跟着抹泪。总之,几乎没有家长是主动愿意让孩子打头皮针的。小儿静脉输液打头皮针,真的如此可怕吗?答案是否定的。

小儿打“头皮针”,顾虑多多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宠爱有加,往往是“针扎在孩子身上,痛在家长心里”。对输液知识缺乏了解的家长更是忧心忡忡,怕输液产生依赖性、怕输液会导致生不良反应、怕护士技术不过关、怕孩子头上鼓包、担心打“头皮针”会伤到孩子……

其实,一岁半以下的孩子打“头皮针”是正常的。因为一岁半以下孩子的血管非常细,再加上现在绝大部分孩子的营养状况良好,肥胖小儿特别多,其四肢细小的表浅静脉均被厚厚的皮下脂肪所掩盖。就算部分孩子的四肢表浅静脉能被看得,但由于孩子比较好动,手脚稍稍动两下,针就移位了。正因为如此,对小宝宝而言,头皮静脉注射的安全性会比较高些。

小儿打“头皮针”,好处多多

首先,小儿的头皮静脉表浅、毛细血管丰富、血液循环快,药物可以更快地发挥作用;其次,针打在头上时,容易固定,孩子看不到,一会儿就会把打针的事忘掉,该吃吃,该玩玩,不影响活动;第三,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打“头皮针”更有利于保暖,家长也省心,便于治疗和护理。

小儿“打头皮针”,离不开家长配合

1岁半以下的小宝宝对家长的依赖性十分强烈,再加上患儿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医护人员通常很难与患儿进行顺利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哭闹不止,家长会非常紧张、焦虑不安,反复询问医生和护士,怕这怕那,加重紧张气氛。在这种状况下,不仅会直接影响护士穿刺时的情绪和穿刺质量,还会耽误病情、延长病程。

其实在大多数时候,孩子哭闹、挣扎得厉害,并不都是打针的疼痛造成的,可能是因为本身不舒服而无法表达,或者是被人压着吓哭,抑或是受到家长的紧张情绪的影响。如果家长配合得好,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打“头皮针”并不会导致孩子大声哭闹。对于1岁半以下的孩子,家长的态度往往是决定性的。

打针时,家长应配合护士按住孩子的膝盖,避免蹬踢。同时,可采用听音乐、讲故事、看动画片、夸奖孩子勇敢等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减轻孩子的恐惧。有些家长不忍心按压孩子或者认为护士更有经验,就把打针的任务完全交给护士,自己站在一边旁观。这是一个误区,孩子看不到家长,内心更加恐惧。

需要说明的是,护士通常会竭尽所能做到“一针见血”,但若遇到患儿肥胖、重度脱水、输液多天、局部有水肿或一哭头皮就红等情况,哪怕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也难以一针“搞定”,家长们需给予充分的理解。

小儿头皮留置针 篇4

关键词:自粘绷带,头皮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优越性在于: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 保持患者良好的心态;维持血管通路, 利于紧急抢救;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 提高工作效率。近年来,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尤其在救治危重患儿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笔者发现, 儿科头皮静脉留置针存在固定不牢, 有意外自行拔针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应用效果。本研究对2011年10月—2012年1月112例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采用自粘弹力绷带固定,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224例, 其中男118例, 女106例;年龄2个月~1.5岁, 平均9.5个月。均为病情较重或需要较长时间输液的患儿, 其中重症肺炎142例, 病毒性脑炎47例, 高热惊厥21例, 缺血缺氧性脑病14例, 病理性黄疸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12例。对照组使用透明敷贴固定,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粘弹力绷带环形固定。

1.2 使用材料

两组均使用上海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4号Y型留置针, 及相应透明敷贴, 观察组加用宽度为5cm的3M PMS-Y1746-4自粘弹力绷带。

1.3 操作方法

将输液器头皮针插入肝素帽, 排尽空气, 测量患儿头围, 截取自粘绷带一段备用, 长度小于患儿头围2~3cm;使用一次性医用备皮刀剃去穿刺部位头发, 应大于透明敷贴面积;选择额正中静脉或两侧颞浅静脉, 相对粗直、有弹性、无静脉瓣的血管, 吉尔碘棉签环形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直径大于5cm, 待干, 按常规方法进行穿刺, 用透明敷贴无张力覆盖固定至针翼以上部位, 用一条长约5~6cm的医用胶带固定针座尾部[1], 由助手托起患儿头部, 使用自粘绷带自枕部向上环形固定, 包裹留置针针翼及针座尾部, 记录置管时间、签名, 粘贴于自粘绷带外面。对照组除不使用自粘绷带外, 其余均同观察组。封管方法均采用稀释肝素盐水3~4ml正压封管, 脉冲式推注, 边推边推针, 关闭套管针上小开关后拔出针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3.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留置时间差异明显。

儿科患者存在不配合治疗, 输液过程中有哭闹、躁动等现象, 甚至会自行拔除针头。对照组中6例留置时间不足24h者, 其中5例均为患儿自行拔针。穿刺时患儿哭闹, 出汗等都会影响固定效果, 用透明敷贴固定后容易出现卷边、贴合不紧, 导致留置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 机械损伤血管内皮, 使血小板在受损部位及管尖部聚集, 随着时间延长, 留置针内血栓形成及管壁周围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包裹造成留置针堵塞, 活动度大时, 留置针直接刺破血管壁或在血管内扭曲, 造成留置失败[2], 严重影响了留置时间, 使用自粘带固定时, 由于绷带本身宽度及弹力, 使透明敷贴与头皮紧密贴合, 留置针在血管内无法移动, 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同时由于固定面积增大, 留置针尾座部位也被包裹于自粘绷带内, 使患儿不易抓取可明显减少意外拔针率。弹力绷带具有弹性好, 自粘固定随意、牢固而且具一定活动度, 不会粘住患儿头皮及头发, 患儿及家属易接受等优点, 是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值得推荐的固定方法。

3.2 在固定过程中应注意, 绷带应长短适中, 以小于患儿头围2~3cm为宜。

过长绷带不能充分拉伸, 固定力度不够;过短则会造成固定过紧, 影响末梢血运, 使患儿不适。固定时应自枕骨粗隆下方, 向前环形包裹至前额, 以免绷带滑脱。

3.3 护理注意事项

3.3.1 每天晨会后床边交班检查穿刺部位, 注意固定有无过紧受压, 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固定过松有绷带松脱, 针头脱出现象, 有无肿胀现象, 如有异常及时更换处理。

3.3.2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可轻轻揭开弹力绷带一侧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水泡、皮炎等异常现象,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3.3季节性预防, 每到夏季, 天气炎热出汗多, 容易导致感染, 要加强观察, 保留时间不能太长, 以不超过5d为宜。

3.4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 静脉通道即是其生命通道。

使用自粘绷带固定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 可以明显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保护患儿血管, 避免多次穿刺,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减少患者经济费用, 同时又能够有效维持血管通路, 保证抢救治疗药物及时准确进入患儿体内,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信美, 余艳.透明敷料固定静脉留置针的技巧[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31 (17) :57.

小儿头皮留置针 篇5

【摘要】目的:分析小微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探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儿科门诊在2014年4月―2014年5月108例静脉输液小儿病例为本文研究对象,重点观察穿刺技术、穿刺部位及血管选择等方面,分析穿刺失败的原因。结果:留置针穿刺的原因在于护理人员穿刺及时、血管部位选择及患儿血管条件等相关。结论:统计分析出各种影响小儿输液外渗的原因,同时对留置针穿刺失败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降低了小儿留置针穿刺失败率。

【关键词】小儿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预防措施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塑料套管质地柔软、弹性十足是其显著的特点,弥补了普通头皮针容易脱落和刺破血管的不足,避免损伤血管。一般能够留置2―7d,能够降低对患儿每天穿刺引起的疼痛,缓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压力,并且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与和质量[1]。但是留置针在操作过程中常常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而穿刺失败。本文统计分析了小儿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儿科门诊在2014年4月―2014年5月108例静脉输液的小儿病例,男 68例,女40 例;年龄2月一5岁,平均4.3岁;手背静脉留置针穿刺50例,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38 例,足背静脉留置针穿刺20例。

原因分析

本文研究统计分析一针穿刺不成功的病例,发现穿刺部位、穿刺技术及患儿血管条件是导致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

2.1 失败原因的发生与静脉穿刺部位有关

本文研究对象中46例进行头部穿刺,1例失败,失败率为2.17%;35例手背部穿刺,2例穿刺失败,失败率为5.17%;27例足背部穿刺,2例穿刺失败,失败率为7.40%。由此可知,足背部穿刺失败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手背部和头部。手背穿刺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手背血管细,操作过程中为了便于输液、输血,普遍选择大号针头,不符合血管。

2.2 留置针穿刺失败与护士的操作技术有关

从表2得知,实习护士、低年历的护士穿刺失败率高,高年历的护士穿刺失败率低。实习护士、低年历护士操作技能不娴熟,无法准确地选择针头型号和血管便开始操作,极易导致失败。高年历护士通过多年的实践操作,熟练的掌握了置管技术,能够掌握好穿刺力度,因此穿刺失败率较低。

2.3 留置针穿刺失败与病人的血管条件有关

本文研究中,108例患儿中有29例血管条件较差的患儿,其中穿刺失败2例,发生率为6.89%,其余79例血管普通的患者中1例穿刺失败,发生率为1.26%。由此得知,留置针穿刺同病人血管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关系,便是血管充盈度地,血管弹性不好,血管细小,长时间静脉输液的患者,穿刺失败率较高,血管不好会加大穿刺难度,护理人员穿刺时心理压力大,紧张,无把握,在一定影响了穿刺效果。

处理对策分析

3.1 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穿刺前,护士主动与患儿家属交流,详细询问患儿病情,有无过敏史及目前病情。同时开展患儿及家属健康教育,说明穿刺的基本常识、注意事项以及输注药物的药效等情况。耐心解答患儿及家属的一些问题,让患儿及家属感受到护士的亲切、热情,消除患儿的恐惧焦虑心理,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注意对患儿的安抚,安抚患儿情绪,用玩具、电视、零食等东西吸引患儿的注意力。

3.2 正确评估与选择血管

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学习疾病理论知识,提高护理人员评估患儿血管及病情的技能。掌握血管特征,例如头皮血管直观性强,血液充足,血管固定及浅,呈现出网状形状,顺行和逆行进针都不会导致静脉回流。穿刺地方必须根据以下原则进行选择:(1)相对直的血管;(2)便于操作;(3)相对粗的血管;(4)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在穿刺过程中配合的默契度;(5)无静脉瓣的血管[2]。

3.3 提高护士穿刺、固定留置针技巧

高度重视儿科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培训,加大考核力度,使得护理人员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尽量一步到位。避免穿刺角度不对或重复穿刺破坏血管壁和深层组织导致外渗。穿刺完成后正确处置针头及控制患儿肢体运动,预防针头脱落或位置改变。在适用留置针输液时必须留意观察,尤其时输入刺激性强、高浓度的药物时,只要出现红肿现象,外渗时立刻拔出针头,更换位置。

通过分析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引导护理人员在穿刺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护理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和高度的责任心,注重学习与经验积累,苦练基本功,增强操作能力,强化无菌观念,使得静脉留置针充分发挥其有点,提升护理水平。总之,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是一项专业技能较强的操作,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便能够一步步地提高穿刺成功率,使得患者顺利接受治疗,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小儿头皮留置针 篇6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对策

静脉留置针以其对血管刺激性小,可减少液体外渗,1以及可避免反复穿刺减轻患儿的痛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我院儿科病房应用率达100%。但是,小儿留置针穿刺成功与否将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影响留置针留置成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科室是小儿呼吸科病房,2009—2011年在静脉输液中共应用静脉留置针2689例,其中男1553例,女1136例,急性支气管肺炎2109例,急性支气管炎487例,上呼吸道感染93例,穿刺成功2501例,成功率93%,留置时间1d510例(19%),2d591例(22%),3d1588例(59%)。

2 原因分析

2.1 病房光线 病房光线太强或太弱都可影响护士的视线,降低穿刺的准确度。

2.2 环境温度 如果温度过低,使血管收缩变细,增加穿刺难度;如果温度较高,患儿及操作者出汗,易致穿刺时针尖滑动,影响进针角度而致穿刺失败,增加固定难度。2

2.3 患儿及家长的配合程度 由于大多数患儿都不配合,所以在操作时必须有家长进行肢体的固定,如果家长爱子心切,不忍用力固定,就会造成肢体的晃动,导致穿刺的失败。

2.4 患儿的血管状况 一岁以下小儿由于手足太小而不易抓握;肥胖患儿血管隐匿,边界不清;消瘦患儿皮下脂肪少,血管易滑动;失血、失液、脱水患儿外周血管萎陷,弹性差,不易触及、看清;长期输液及使用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使患儿血管硬化,影响穿刺成功率。

2.5 护士的心理素质 面对各种压力时,尤其是紧急危重情况下,护士的心理素质,对是否正常判断和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

2.6 护士的技术水平 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静脉穿刺技术、送导管的方法以及固定的方法都是留置针留置成功与否的关键。

3 对 策

3.1 环境 选择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的操作间或操作平台,避开光线和温度的影响。

3.2 与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沟通交流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与患儿进行有效交流,并做好家属工作,取得家属的主动配合对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护理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沟通可分为语言性沟通和肢体语言性沟通。

3.2.1 语言性沟通 语言性沟通可分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护士在与患儿沟通时可以适当地说一些适合于儿童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语气要温婉、亲切、平和,多采用安慰性及鼓励性的语言,充满母性的温柔。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要采取同情、理解和解释性的语言,取得家长的配合及理解。

3.2.2 肢体语言性沟通 是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表达思想感情、观点和目的的沟通方式,如通过拥抱、爱抚、微笑等减轻患儿的恐惧感,适当的用肢体语言沟通,可密切护、患、陪三方的关系,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3 选择合适的静脉 宜选择富有弹性、粗、直、避开关节及静脉瓣、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静脉。也可以根据小儿的年龄、治疗目的等选择合适的血管,3岁以下的患儿,宜选用头正中静脉,额浅静脉或其额角分支及颅骨缝静脉,耳后静脉,其他浅静脉。3岁以上患儿可选择手背静脉,腕关节及脚背等。一般首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次之,因其易引起静脉血栓的形成。

3.4 做好物品的准备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静脉留置针,使用前检查产品的失效期,包装是否完好,套管与针芯是否有粘连,导管边缘是否粗糙,套管是否完整无断裂等情况。另外,还要观察针尖斜面是否锐利无钩,以防止穿刺过程中出现意外。

3.5 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面对各种压力和突发事件时,护士都要时刻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积极的工作情绪和状态去应对,为自己树立必胜的信心,克服消极、浮躁的心态,护士在操作时的沉稳、细致是保证穿刺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3.6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3.6.1 护士要苦练基本功 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是穿刺成功的关键。操作者要认真学习外周静脉的解剖部位、走向,穿刺首选静脉的结构特点,通过看、摸,具体感受血管的弹性、硬度、脆性及血管固定与滑的区别,提高感性认识。3并且通过实际工作去感悟、摸索和总结成功的经验。

3.6.2 合适的进针方法及送套管方法 留置针穿刺时选择好静脉,常规无菌消毒,范围>8cm,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左手繃紧皮肤,右手持针翼以15°—30°的角度进行穿刺,穿刺点应选择在消毒范围的1/2—2/3的部位,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进针2mm,右手固定针芯,确保套管进入血管后再抽出针芯0.2cm,左手握套管顺血管方向置入,送管时固定针芯,右手将针尾稍抬起,用左手食指和拇指的掌侧面推送外套管,边抽针芯边送管,看前方有无隆起,如滴速通畅,右手将针芯全部退出,送外套管时,应轻柔、缓慢,以免刺破血管。

4 小 结

通过对影响穿刺成功多方面因素的分析,帮助儿科护士在进行穿刺时排除各种干扰,正确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护士除技术水平外,还要增强无菌观念、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处理问题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以保证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

参考文献

[1] 陈姜华,宗六一,毕慧亚.静脉留置时间与影响因素的探讨[J].全科护理2008,6(110):3029.

[2] 槐婉舒.静脉留置失败原因及预防措施[J].吉林医学,2009,30(2):131.

小儿头皮留置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儿科住院患儿200例, 男114例, 女86例;年龄1个月至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例, 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穿刺方法

选择BD公司生产的Y型第4代一次性克码针和3M无菌透明敷贴。两组均严格遵守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规范。观察组采用骨缝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 对照组采用浅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输液结束均采用生理盐水3 mL~5 mL正压封管。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堵管、静脉炎、外渗)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 根据美国输液协会标准。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骨缝静脉为头部大静脉, 管径粗、血流量大, 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 因而血管不易受到机械及化学药物的刺激, 减少了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同时骨缝静脉镶嵌于骨缝中, 位置固定, 留置针进入后, 不易发生折管、堵管。头皮表皮静脉血管表浅、细小, 静脉回流速度慢, 局部血管壁则长时间处于药物刺激中, 易并发静脉炎性反应, 尤其在输入高渗液体、血管活性剂等药物时, 沿静脉走向易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肿胀, 损伤静脉。小儿头皮表皮脂肪少, 血管易滑动, 当患儿活动时, 留置针易发生折管、堵管现象[2], 因而保留时间较短。

小儿静脉穿刺是一项复杂、精细的技术操作,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占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对危重病人的紧急抢救, 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用药更是分秒必争[3]。儿科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骨缝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 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及护理需要,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部位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效果。[方法]将200例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100例, 观察组采用骨缝静脉留置针穿刺, 对照组采用浅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并发症 (堵管、静脉炎、外渗) 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 观察组发生外渗、堵管、静脉炎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小儿骨缝静脉留置针输液能减少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延长留置时间。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董元贞.小儿头皮静脉指摸法穿刺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 1983, 18 (3) :19.

[2]项城早产儿腋静脉与头皮静脉留置针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10 (7) :1855.

小儿头皮留置针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科住院抢救的80例2岁以内患儿, 随机分为2组, 即传统组和改进组, 每组40例。传统组男21例, 女19例, 内科33例, 外科7例。改进组男28例, 女12例, 内科38例, 外科2例。两组性别、病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操作方法

材料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24 G封闭式套管针。传统组:用备皮刀自穿刺点周围2.5 cm剃除毛发, 暴露穿刺点, 穿刺者左手中指与拇指绷紧皮肤, 食指示引静脉深浅及走向, 右手拇指和中指捏紧针芯手柄, 使穿刺针与头皮静脉水平, 穿刺进皮时针尾与头皮约15°~20°, 进皮后与头皮静脉平行穿刺, 见有回血时右手握持针柄固定不动, 左手食指与拇指捏持套管针柄轻轻推进, 推进套管针长度的2/3即止, 此时左手捏住套管针柄固定, 右手轻轻退出针芯, 调节滴速通畅后用贴膜固定[2]。改进组:方法同上, 进皮后与头皮静脉平行穿刺, 穿刺时切忌过速, 进针宜轻、稳、慢, 特别对血管显露不明显, 见有回血时左手握持针柄固定不动, 右手将连接液体输液器的活塞完全打开, 将液体快速滴入血管内, 稍等数秒钟, 使其血管内充盈, 饱和后, 再将软管顺静脉平行推进0.05 mm, 右手固定针柄, 左手将连接留置针的针头后端的细软管挤压后放开, 如挤压时见回血, 放开后回血迅速进入血管内, 表明软管已进入血管内, 左手作固定, 右手再沿血管的走向缓慢推入软管, 直至将软管完全推入, 左手迅速将针芯取出, 调节滴速通畅后用贴膜固定[3]。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置入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后保留的时间及其他因素拔管的原因。

1.4 判断标准

静脉留置针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的判断标准:静脉穿刺一针见血, 外套管置入顺利, 点滴通畅, 局部无渗出。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PEMS 3.1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改进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 (38/40) , 传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5% (10/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传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2~3 d, 一次性穿刺成功共10例, 因堵管拔出的5例, 胶布过敏拔管的2例, 患儿哭闹自行拔管的1例, 自行脱落的2例。保留2 d更换6例, 保留3 d更换4例。改进组留置针保留时间5~7 d, 一次性穿刺成功共38例, 因堵管拔出的3例, 胶布过敏拔管的5例, 患儿哭闹自行拔管的4例, 自行脱落的2例, 成功保留7天拔管的24例。留置保留5 d更换14例, 留置保留7 d后更换24例。

3 讨论

对于危重抢救患儿, 头皮血管细小不充盈, 循环障碍等紧急情况, 采用传统方法, 穿刺成功率极低, 由于患儿血管条件差, 时间紧急, 头皮静脉纤细, 不同的病情影响静脉充盈, 易造成置管失败。采用改进方法, 进针见回血后, 打开输液活塞, 让液体迅速进入血管内, 顿时让近端血管内充盈, 软管经液体将血管冲开后, 顺血管走向缓慢推入软管, 直至将软管完全推入, 利于外套管的送入, 成功率大大提高。实验证明, 改进组成功率远远超于传统组, 能及时给患儿建立静脉通道, 为抢救危重患儿赢得时间, 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减少患儿痛苦, 减少护患纠纷, 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4]。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是临床输液较好的方法之一, 一方面可以减轻婴幼儿因头皮针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另一方面也减轻临床一线护士的工作量。而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和临床疗效, 同时也是对护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验。因此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 并使其操作更趋于完善、规范, 将是护理同仁继续探讨的课题[5,6]。

参考文献

[1]蒋冠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及体会[J].全科护理, 2009, 7 (12A) :3136-3137.

[2]胡洁容.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新进展[J].全科护理, 2009, 7 (10A) :2605-2606.

[3]游淑君.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J].家庭护士, 2008, 2 (6) :423-424.

[4]郝守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3) :284-275.

[5]高红梅.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置入方法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4, 18 (11) :2042-2043.

小儿头皮留置针 篇9

1 局部皮肤过敏

产生过敏与患儿皮肤嫩、汗多、胶布不透气及胶布粘胶物质对皮肤刺激等有关。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日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如出现胶布范围红、有渗液, 应立即更换胶布改丝绸胶布或纸胶, 严重者更换穿刺部位, 局部涂百多邦软膏[1], 效果良好。

2 感染

皮肤表面的细菌可以通过破损处进入皮下, 并沿着针头进入血管, 引起皮下感染, 操作者手上细菌可能致使穿刺时细菌进入血管内成为感染源, 进一步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2], 因此应重视无菌操作, 预防感染。临床上我们鼓励护士带手套穿刺输液或者用消毒剂 (碘伏、酒精) 擦拭双手12~15s, 另外, 在操作前正确的洗手可预防外源性污染, 减少感染机会。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 对于穿刺留置点应每日用碘伏消毒,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及分泌物等。

值得一提的是留置时间视治疗需要和局部情况而定定期更换导管无助于降低感染率[3]

3 血栓

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穿刺和静脉血管内的套管针对血管内皮的损害, 使血管内皮下细胞外基质裸露形成血栓, 另外, 由于头皮静脉比较薄、细, 静脉血液更替较慢, 加上使用静脉套管针时局部包扎, 使静脉血流变慢, 促使血栓形成[4]。为了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 穿刺时尽量选择头部较粗、较直、弹性较好的血管, 并注意保护血管, 避免在同一根血管反复穿刺。

此外, 若液体滴入不畅, 切勿用力挤压输液管, 否则可将小凝血块强行挤入血循环中而发生栓塞[2]。

4 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 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 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 把握好进针角度, 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5 渗漏

穿刺不当, 患儿躁动, 针头固定不牢, 组织缺氧, 或末梢循环不良等都可致产生渗漏;静脉推注用力过猛, 使血管内局部压力骤增, 管壁通透性增加, 致液体外渗;此外, 新生儿的皮肤薄且富有血管, 静脉输液时极易受到损伤, 并且新生儿头部血管细, 如果新生儿头偏向静脉留置针一侧压迫软管、静脉套管针软管未全部送进血管、反复穿刺, 都可造成液体渗漏[5]渗漏轻者局部可出现肿胀重者出现局部皮肤坏死, 为了避免液体渗漏, 护理人员应加强穿刺技术的训练, 争取一次成功, 并应勤观察套管针周围皮肤的弹性、颜色改变, 如果液体外渗, 要及时拔管, 并可用药物或敷料治疗, 如水胶体、水凝体、薄膜等。普通的无刺激性药物的渗漏可热敷或抬高肢体;化学药物渗漏可抬高肢体, 局部冰敷, 必要时行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高渗性药物渗漏可用硫酸镁湿热敷, 或者用马铃薯片敷贴。

6 堵管

堵管的原因有小儿啼哭, 促使血管内压力增加, 血液回流, 使软管内血液积存过多, 时间过长, 导致软管堵塞;也可能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 封管液用量不当以及推注速度过快[6];少见的原因有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等。因此, 首先应排除患儿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 尽量保持患儿的安静, 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彻底冲洗管道, 每次输液完毕正确封管, 封管时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 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临床上常用100mg肝素加入500mlNS中稀释使用[7], 输液完毕后抽3ml缓慢推注, 先将头皮针拔出剩针尖, 推注0.5~1ml封管液后, 一边推一边拔针尖, 让肝素稀释液充满导管及肝素帽, 确保正压封管, 留置针延长管中的小夹子应尽可能向近端夹住以减少回血。必须注意对出血性疾病患儿不宜使用肝素, 改用NS每6小时推注1次。类似的研究[8]表明每8小时封管1次, 可有效减少静脉套管针堵塞。

7 脱管

产生脱管的原因是患儿好动、出汗、固定不牢。常规穿刺结束后用一次性纸胶布固定, 不但容易脱落, 而且容易污染, 笔者认为可使用合适大小的敷料贴膜固定, 减少脱落及污染的机会;或者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 按常规法固定, 以纱布及胶布包裹留置针, 再将弹力帽直接罩于头部, 效果不错。另外, 由于弹力帽的弹性及透气性较好, 不会给患儿带来不适, 既不易牵拉, 也不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便于观察静脉留置针的回血情况。此方法固定牢固, 既防止因出汗而造成留置针脱落, 也有利于家长的看护, 从而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 减少护理工作量,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完全脱管, 消毒按压即可, 部分脱管消毒后将打折处拉直重新固定, 无菌纱布敷盖, 待输液完毕后拔除

8 静脉炎

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分为化学性和感染性两种。穿刺前勿必待碘棉签消毒液干燥后再进行, 由于穿刺后针头仍保持在皮肤内, 碘伏液很容易随针头进入皮下刺激皮肤、血管, 再有局部出汗, 汗液也会随针头进入血管, 刺激引发静脉炎。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一旦发现穿刺部位有静脉炎症状出现, 应立即拔针, 局部消毒、热敷及湿热敷, 局部可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涂搽。

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有红、肿、痛的症状。触诊时患儿哭闹、躲闪, 静脉无弹性、硬, 严重者在针眼处可见脓性分泌物, 并伴有高热。护理人员在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敷贴面积。静脉穿刺时尽量从血管远端进针, 一次成功, 操作时动作轻柔。消毒时, 碘酒、酒精适量或用碘伏, 待干燥后穿刺, 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和损坏。

有人建议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和小的血凝块进入血管造成栓塞, 留置天数最好不超过7d[3]。另外, 对于弹性好的血管反复穿孔刺也不能多于3次, 弹性不好的血管只能穿刺2次, 不成功即拔除另选血管[9], 笔者在护理中也发现多次穿刺不成功会诱发静脉炎, 因此提高穿刺技术水平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石敏, 吕安安, 朱继民.静脉输液技术进展[J].中华护理, 1999, 34 (11) :698.

[2]胡洁.静脉导管留置时易忽视的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 2004.14 (7) :773-774.

[3]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 2002, 37 (3) :219-221.

[4]计惠民.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实用护理, 2003, 19 (11) :75.

[5]谢贤敏.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2, 2 (16) :73.

[6]谭振花, 苗玉梅.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04, 25 (7) :76.

[7]石敏, 吕安安, 朱继民.静脉输液技术进展[J].中华护理, 1999, 34 (11) :698.

[8]宋辉.新生儿头皮式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5, 7 (5) :649.

婴儿静脉留置针内踝留置优于头皮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 本院内儿科住院婴儿行头皮静脉留置针及大隐 (内踝) 静脉留置针共200例。男107例, 女93例, 年龄29天至1岁。所用药物为抗菌、抗病毒药及能量支持等。按住院时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相似。

1.2 方法

1.2.1 静脉留置

两组患者均采用同型号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 将留置针护套去除, 检视导管完整性, 并旋转导管360度。进行头皮静脉穿刺, 看到回血后, 降低针的角度, 并将针向前推入1~2毫米。握住套管回血腔两侧, 固定针座, 将导管推入血管中。固定软管座, 抽出针头, 取出肝素帽, 将肝素帽与导管连接座连接, 旋紧以防漏液。在静脉穿刺时尽量将留置管全部注入血管内, 并在留置针针柄与肝素帽下垫较小消毒棉球, 避免留置管对皮肤产生摩擦。对照组将留置针留置在头皮静脉, 取3L粘贴手术巾 (规格6cm×7cm) , 粘贴后用药棉从3L粘贴手术巾的中部向两边抹压, 使其与皮肤熨帖粘合紧密, 在3L粘贴手术巾外 (穿刺部位) 用医用纸胶带再绕头固定包扎1周, 窄胶布填上穿刺时间, 贴于3L粘贴手术巾上。观察组将留置针留置在大隐 (内踝) 静脉, 并在留置针柄与肝素帽下同样垫较小消毒棉球。取3L粘贴手术巾 (同上) 粘后外加用3M自我黏缠外科绷带缠绕在穿刺部位4~5周, 覆盖肝素帽及3L粘贴手术巾, 包扎固定后用手将所有部位按压一下[1], 以达到自粘固定效果, 再用小夹板固定功能位。以上操作为经验丰富、穿刺技术熟练的主管护师进行。

1.2.2 封管

两组均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封管。其方法为:用注射器抽取10ml生理盐水, 只将针头斜面进入肝素帽内, 均匀推注生理盐水, 拔针时注意一手固定留置针, 一手轻轻将注射器拔出, 保证正压封管。

2 结果

两组不同部位留置针对皮肤的刺激情况及留置时间对比 (表1) 。观察组的皮肤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静脉留置时间小于2天所占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头皮静脉留置

住院患儿浅静脉留置针应用广泛, 常规选择婴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留置, 但因患儿皮肤较嫩, 特别是头部皮脂腺较多, 湿疹患儿头皮易有脱屑, 头皮静脉置管时以胶布或留置针粘贴固定, 在拔针卸胶布时极易撕伤 (脱) 置管部位的皮肤[2]。婴儿在哭闹时易出汗、头皮皮脂腺多、毛发长, 导致胶布粘贴不牢固, 加上家长抱着走动, 患儿头皮痒时易摇头摩擦或用手抓留置针引起滚针或针头脱出。其次头皮静脉较细, 血液回流量不能满足药物稀释的要求, 慢慢地使细胞内的水分被带走, 细胞缺水而致防御能力降低, 易致静脉炎、渗漏[3], 增加患儿痛苦, 造成患儿烦躁及家属痛心。

3.2 大隐静脉留置

大隐静脉相对较粗, 足部皮肤无脱屑也无油脂, 有利于粘贴手术巾粘贴。留置针留置后在3L粘贴手术巾外还可加用3M自我黏缠外科绷带, 外科绷带采用无纺涤纶作被衬表面涂以高分子聚合物, 被衬中埋有聚酯弹力丝, 具有无粘性但能自我粘合、延展性佳, 可随意调节压力的特点, 包扎后产生恒定的压力能较好防止留置针滑出, 且透气性好[4]。3M自我黏缠外科绷带既起到了保护穿刺部位的作用, 又有利于护士用肉眼直接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 保证了留置针稳妥固定的效果。表1显示大隐静脉留置针出现红肿少, 且留置时间延长。

3.3 大隐静脉置管注意事项

输液时露出肝素帽接针面, 缠绕固定时注意松紧适宜, 太松起不到固定作用, 太紧可影响穿刺局部血液循环, 甚至发生输液不畅、血凝块填塞针头。每次输液前松开绷带观察皮肤情况, 防止留置针软管及肝素帽接头处导管压迫皮肤、软组织, 造成压疮, 故在留置针柄与肝素帽下垫较小消毒棉球, 可起保护皮肤作用。

3.4 家属配合很重要

在大隐静脉选定留置部位时, 应向家长解释选择此部位的优点, 获得家长理解, 取得配合, 母亲喂奶和护理患儿的过程中应避免触碰留置针以免引起血管穿破出现液体外渗。尽量让留置针的部位裸露, 以便于观察和护理。使用夹板时应将患儿肢体固定于功能位, 严密观察患儿肢体的末梢循环。

参考文献

[1]李红鹏.对脑外伤患者行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1) :60-61.

[2]江美兰, 涂英, 罗志方, 等.实用新型静脉留置针固定贴的设计与研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2) :2075-2076.

[3]肖艾青, 谢立华, 马媚媚, 等.腋静脉留置针在极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5) :99-100.

小儿头皮留置针 篇11

【摘要】目的 探討小儿留置针取血后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方法 将我院2009年1-3月的100例4—11岁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小儿留置针取血后输液,对照组小儿留置针未取血输液,观察小儿留置针取血后对留置时间及增加堵管,静脉炎机率的影响?结果 比较2组小儿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堵管?静脉炎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小儿留置针取血后输液对留置时间无显著影响,不增加堵管及静脉炎的机率?

【关键词】 小儿留置针;取血;留置时间

留置针又名套管针,我科于2009年开始,在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前提下,为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尝试应用静脉留置针取血,取血后关于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我科2009年1~3月的4-11岁住院患儿100例,平均年龄7.5岁,其中男性45例,女性55例,随机分成2组,进行留置针取血及未取血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的比较?

1.2 材料 留置针选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4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敷贴选用3M敷贴?

1.3 操作方法 取患儿的手背较直,较粗的静脉,避开关节部位?操作者均为有3年以上小儿留置针操作经验者?选择好静脉,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并便于取血?观察组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取下肝素帽,置于无菌的留置针外包装内,取无菌试管,将留置针延长管置于无菌试管内,沿试管壁放血?按检验科要求留取适量的血液,如加有抗凝剂,可一边取血一边轻摇试管,取血完毕,试管加盖倒转8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注意取血时间不可过长,防止血液凝固?取血结束后,按上肝素帽,用无菌棉球吸净肝素帽外的血液,生理盐水推注2ml后接液体,行常规静脉输液,注意无菌操作?记录留置的日期,时间及操作者的代名称于3M敷贴上?留置针去除后对留置时间作准确的记录,在留置期间观察留置针堵管?静脉炎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留置针后取血组与未取血组,两组留置针保留时间及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留置针取血后输液对留置时间无显著影响,不增加堵管及静脉炎的机率?

3.1 堵管的原因及护理

留置针堵管的原因有回血堵管,主要因为小儿好动,肢体经常下垂导致静脉压力增加,血流不畅,远端静脉血流受阻,血液容易倒流到软套管,造成堵管;其次,冲管封管不规范,没有做到脉压式冲管及正压封管,操作不熟练,封管夹的位置过远,导致容易回血堵管;留置针固定不妥当,导管进入血管长度不够,导管打折,压力过低,静脉痉挛等[1]?此研究中在小儿留置针处直接取血做化验后,未及时推注肝素钠或生理盐水及采血的时间过长,留置针取血后回流的血液未全部推回静脉,易造成成血液凝固而阻塞血管?所以正确的封管至关重要,此观察组有4例发生堵管,对照组有5例发生堵管,发生在留置时间的24h后?未发生当天堵管?

3.2 静脉炎的护理

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静脉炎,其判定标准,1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2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3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触及硬结[2]?在严格无菌操作的基础上,开放放血因将留置针肝素帽处分离,增加暴露的机会,有可能导致感染?从本次观察中看出无论是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有4例发生静脉炎,都是1度改变,经拔针后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后好转?

参考文献

[1] 巴哈尔古丽,热依拉.常见静脉留置针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处理对策.健康必读杂志,2011,5:214

小儿头皮留置针 篇12

1 选择静脉

应选择没有被烧伤的头部皮肤处, 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 呈网状分布, 分支多, 浅表易见, 易固定且活动限制少, 既不能影响病儿肢体活动, 也不影响保暖。小儿头皮静脉的特点:外观呈微蓝色、无搏动, 管壁簿易被压, 不易滑动, 血流呈向心性流动, 离心性穿刺回血率高, 可根据静脉穿刺的具体情况选择头皮部较明显的左右颞浅静脉, 头正中静脉或耳后静脉。

2 操作方法

婴幼儿卧位于床上, 操作者食指摸静脉无搏动, 常规消毒皮肤, 以左手拇指、食指固定静脉两端, 右手持留置套管针, 进针后直入血管, 进针角度为15度~20度[1], 见有暗红色回血后或有落空感时, 表明针头已进静脉, 将留置针外套管沿血管方向推进少许, 退出针芯。注意送套管针的动作要轻慢, 避免刺穿静脉壁。皮肤无创面者, 可用透明无菌贴膜贴于穿刺部位, 以固定针体及保护针眼。

3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3.1 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穿刺点以透明贴膜严密覆盖, 每日更换1次, 如发现潮湿、污染或密封差等现象则应立即更换。更换时, 动作要轻柔, 以免带出套管针, 并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硬结及内分泌物等症状。

3.2 密切观察并保护穿刺部位

输液过程中, 要加强巡视, 以保证输液管通畅, 防止输液管扭曲、打折及受压, 留置针固定要牢固, 防止脱落及渗出。如发现液体输入皮下应立即拔管。

3.3 合理调节输液速度

烧伤休克患儿前8 h应输入液体总量的1/2, 应根据医嘱及尿量、心率、血压等, 随时调节输液速度。

3.4 严格抗凝

每次留置针输液完毕, 均应用一定浓度的肝素生理盐水 (每毫升生理盐水含肝素10 U~100 U) 2 mL~3 mL注入硅胶管内, 进行封管。重新输入液体时均要检查套管内无阻塞, 如有凝血块, 切不能强行推入。应拔除套管针重新穿刺。

3.5 严格遵守留置时间, 做好一般情况监测

留置针管属硅胶导管, 其尖端易形成血栓, 为侵入的细菌提供繁殖条件, 故留置输液时间一般为3 d~7 d。置管期间密切观察患儿体温、白细胞计数及全身一般情况。拔管后严密消毒穿刺部位, 常规做导管尖端细菌培养。

4 体会

目前,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临床, 不但减少了静脉穿刺, 保护了静脉, 减轻了患儿痛苦, 而且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及服务水平。为保证大面积烧伤患儿抗休克给药的顺利进行, 护士应具备熟练的小儿头皮静脉留置操作技术, 同时, 采取合理护理措施, 防止感染、外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接收系统原理下一篇:在游戏中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