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采血(共3篇)
头皮采血 篇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查分析在疾病的诊断和抢救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及时采集合格的血液标本, 则是获取准确实验室检查资料的前提。在儿科, 尤其对婴幼儿来说, 看似简单的标本采集, 却是一项操作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的工作。我们采用经头皮静脉对婴幼儿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尝试,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6年3月~2008年3月, 对我科住院的576例婴幼儿, 采用从头皮静脉进行血液标本采集, 其中男350例, 女226例;年龄0~28天232例, ~3月186例, ~1岁114例, ~3岁44例;采集血液标本976份次, 送生化检验392份次, 配血72份次, 全血细胞分析452份次, 其它60份次。
2 方法
2.1 评估患儿的病情、年龄、生命特征、正在进行的治疗。
2.2 告知患儿家属采血的目的、方法及采血前后的注意事项, 以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合作。
2.3 准备常规头皮静脉穿刺用物、5~7号一次性静脉输液头皮针、5~10ml一次性注射器, 血液标本容器。
2.4 患儿取平卧位, 按静脉输液常规选择穿刺部位, 一般选择前额正中静脉和两侧颞浅静脉, 剃净穿刺部位毛发。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根据采血量多少选择5~10ml一次性注射器与头皮针连接, 按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进针, 穿刺成功后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 右手持注射器轻轻抽吸, 抽足所需的标本血量后如不需静脉输液, 用无菌干棉球压迫穿刺点, 迅速拔出针头。如需静脉输液, 可用输液贴固定稳妥后, 连接预先准备好的输液器。
3 结果
576例患儿中, 一次采血成功554例, 成功率96.2%;二次采血成功20例, 总成功率99.7%。最高采血量8ml, 最低采血量1ml, 平均采血量3.5ml, 血液标本均符合检验要求。
4 体会
4.1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婴幼儿为独生子女, 当其哭闹不配合有创治疗护理时, 家属表现为心疼孩子, 不知所措, 护士应根据婴儿特点及家长的不同心理需求, 灵活运用语言艺术进行沟通, 讲明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对患儿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性, 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4.2 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心理特征为对有创性检查治疗的恐惧、反抗、不配合, 其生理特征为皮下脂肪厚、肢体浅表静脉位置深, 血管纤细, 在四肢用常规采血方法, 成功率低, 易损伤血管及造成溶血, 重复穿刺增加患儿痛苦导致家属不满意;取颈静脉穿刺, 又因婴幼儿颈部较短, 脂肪肥厚, 且由于小儿哭闹挣扎, 穿刺固定难, 造成血管穿通, 易导致穿刺失败及血肿形成。加之患儿哭闹, 影响呼吸, 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呼吸困难者更不宜选此方法, 以免造成窒息等不良反应, 拔针后家属按压部位不当或过久亦会造成不良后果, 临床不常用;行股静脉穿刺, 周围有股神经、股动脉, 操作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 穿刺易伤及周围组织, 还易穿透股静脉引起出血。特别是冬季, 暴露过多, 时间过久, 易受凉, 家属不易接受, 故也较少使用。我们采用头皮静脉穿刺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方法, 因小儿头皮静脉血供丰富, 分支甚多, 互相吻合, 且静脉浅表易见, 容易穿刺, 头皮针针头短小易固定, 硅胶管较长, 在穿刺及抽血时对患儿头部活动具有缓冲作用。患儿哭闹时血管充盈度好, 保证了一次取血的成功率。对于需要输液的患儿, 可直接利用采血通道进行输液, 使采血、治疗一次进行, 减少痛苦, 避免了重复穿刺对血管的损伤。所采集的血液标本与常规方法采集的标本所测的各项结果差异无显著性[1]。此法操作简单, 无需助手协助, 一人即可完成, 家属易于接受, 对于基层医院也较适用。
4.3 操作注意事项
4.3.1 抽吸血液时, 注射器活塞应缓慢向后拉, 避免回血压力过大造成标本溶血。
4.3.2 在抽吸血液时, 如血流不畅, 可适当调整针尖角度, 或轻轻挤压穿刺点前端皮肤或捏揉患儿耳廓, 使患儿哭闹血管充盈, 以加快采血速度。
4.3.3 头皮针硅胶管较长, 其胶管为高聚物弹性体, 质地柔软, 且有短期抗凝作用, 抽血过程一般不会出现凝血阻塞现象[2], 可以用来采集血标本。
4.3.4 穿刺局部皮肤有感染、血肿、产伤、产瘤及有颅内出血者, 不宜采用此法。
4.3.5 对于需要使用留置针输液的患儿, 可直接用留置针穿刺采血后妥善固定留置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雪梅, 冯娜.婴幼儿头皮静脉采血对血生化结果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6) .
[2]尚玉芝, 穆燕玲.婴幼儿头皮正中静脉采血方法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6 (2) :12.
头皮采血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0~3岁, 一次采集静脉血量在1ml以上的360例患儿,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80例, 其中, 男88例, 女92例;0~1岁41例, 1~2岁61例, 2~3岁78例, 平均年龄:1岁11个月。观察组180例, 其中, 男98例, 女82例;0~1岁51例, 1~2岁65例, 2~3岁64例, 平均年龄1岁10个月。
1.2 工具
一次性头皮采血针:一端为头皮穿刺针, 做静脉穿刺用, 由针梗、针柄组成;另一端为针梗外面包裹密封橡皮套, 可连接真空采血管。两端之间以硅胶软管连接。
1.3 采血方法
1.3.1 对照组。
按传统方法行股静脉穿刺采血, 患儿取仰卧位, 暴露腹股沟区, 常规消毒皮肤, 在搏动处内侧0.3~0.5cm处, 用一次性头皮采血针静脉穿刺端在穿刺点上方垂直进针穿刺采血。
1.3.2 观察组。
患儿去枕仰卧, 头偏向一侧, 肩下垫一小枕, 头尽量后仰, 使颈部充分暴露, 颈外静脉充分怒张, 助手或家属在患儿床旁, 面向患儿, 固定好躯干双手和头部。操作者位于患儿头顶端, 常规消毒皮肤, 左手置于患儿颊部固定头部, 同时绷紧皮肤。右手持一次性头皮采血针, 在下颌角与锁骨上缘联线中1/3处, 45°的角度进针, 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 再进针0.5cm[1]。然后将有橡皮套包裹的针头接真空采血管。由于真空采血管内负压, 采血时要将试管倾斜, 与水平面夹角小于45°, 使针尖斜面靠近管壁, 这样避免了血液直冲管底, 减轻血液机械性震荡。如需多管采血时, 应先用长约5cm胶布固定针柄 , 以方便更换真空管, 抽取所需采血量后, 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 迅速拔针, 并立即将患儿抱起, 轻抚患儿, 并继续按压穿刺点5~10min。注意按压的力度要适中, 避免压迫颈动脉, 影响静脉的回流。
2 结果
对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一次性成功率进行比较, 观察组一次成功173例, 占96%, 不成功7例 (3例由于颈外静脉暴露不明显失败, 4例由于进针后患儿剧烈躁动血管移位失败) , 对照组一次成功159例, 占87%, 不成功21例。
3 讨论
3.1 股静脉采血法
(1) 操作者手指触摸来感觉股静脉的位置, 患儿腹股沟皮下脂肪堆积, 造成股静脉位置较深;哭闹、躁动、不合作, 造成穿刺点定位困难, 穿刺时容易移位, 导致针头偏离血管;针头在血管中探来探去, 加重了股静脉及局部组织的损伤, 或误伤神经、动脉, 易造成局部血肿。 (2) 采血前要占用一部分时间脱去患儿的一侧裤腿, 才能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患儿一侧下肢裸露时间较长, 冬季易受凉。 (3) 抽血时间延长, 抽出来的血标本容易凝固或溶血, 无法检测, 重新采集血标本, 增加了患儿的痛苦。
3.2 颈静脉采血法
(1)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 其位置表浅、直观且恒定, 血流量较大, 在体表可明显见到。 (2) 由于采血部位在颈部, 不需要脱去患儿衣裤, 避免患儿受凉。 (3) 患儿年龄小, 还不具备控制自己行为能力, 这一不足点, 刚好是颈静脉采血的优势, 患儿哭闹或用力时, 血管充盈更明显, 更利于采血。 (4) 能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患儿家属满意度也明显上升, 节约时间又节省人力。 (5) 注意事项:颈外静脉采血部位在颈部, 在固定头部时, 不要捂住患儿的口、鼻, 防止窒息。在操作过程中, 要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情况, 发现异常, 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处理。
4 结论
采用头皮采血针颈外静脉采血操作简易、快捷, 一针穿刺成功率高, 血标本合格率高, 增加了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技能素质的信赖。一针穿刺成功减少了物品的浪费, 缩短了穿刺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久琪, 许瑜.婴幼儿颈外静脉穿刺头皮针采血的体会 (J)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头皮采血 篇3
关键词:5 (1/2) #头皮针,低体重儿,股静脉采血
NICU的患儿病情急而重, 常需做各种不同的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静脉采血成为一项常规操作。由于新生儿出生后血液集中分布于躯干及内脏, 而四肢较少, 血管细, 充盈差, 特别是脱水或消瘦的患儿, 给临床采血工作带来困难, 股静脉穿刺采血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常规方法是用带7#注射针头的注射器在股静脉进行穿刺。但无论是直刺法还是斜刺法都经常出现穿刺成功后针头脱出致采血量不足而需重新穿刺, 增加了患儿痛苦, 导致家属对护士工作不满。我院自2007年1-6月用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6月, 共有312例低体重新生儿进行股静脉穿刺, 随机分成实验组174例, 对照组138例。实验组用
1.2 方法
实验组穿刺时将5ml注射器的7#注射针头取下, 换上一次性
2结果
二组采血结果见表1。
注:χ2=56.82, P<0.01。
3讨论
3.1 新生儿特别是低体重儿皮下脂肪及肌层菲薄, 股静脉纤细, 用7#注射针头进行穿刺时容易刺破血管, 引起血肿致穿刺失败, 而且7#注射针头斜面大, 容易出现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或穿出血管外, 导致采血量不足而需重新穿刺。
3.2 使用一次性头皮针采血时易于固定, 斜刺法穿刺成功后操作者直接用右手固定针柄, 由助手抽取所需血量, 避免对照组操作者穿刺成功后抽取血液标本时往外拉注射器活塞同时将针头移动而致针头脱出, 导致穿刺失败。垂直进针法的优势更为明显, 对照组操作者持注射器及针头进针见回血, 抽取血标本过程中, 由于操作者手臂悬空, 极易因患儿哭闹或操作者紧张而手臂不稳等因素使针头脱出导致穿刺失败。
3.3 护士对头皮针持针方法更为熟练, 对初学股静脉穿刺采血者较易掌握, 且
3.4 此方法须有两名操作者, 在只有一个护士值班的情况下, 可由护士指导护工固定患儿体位, 由护士右手持头皮针穿刺, 左手持注射器向外拉活塞采集血液标本。
参考文献
[1]余爱珍.基础护理学 (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