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通用10篇)
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 篇1
婴幼儿静脉输液是一项难度大、穿刺技术要求高的工作, 不仅要求护士技术娴熟, 心理素质良好, 临床经验丰富还要对患儿进行关怀。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是新生儿及婴幼儿常见的输液方法, 婴幼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 分支多, 表浅易固定, 不影响其它治疗和护理。因此, 总结一套婴幼儿静脉穿刺的方法和技巧, 现介绍如下。
1输液操作前准备
穿刺地点光线要充足、明亮柔和, 备齐穿刺用物后向患儿及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以取得配合, 以便更好地完成操作, 减轻患儿的哭闹与恐惧心理。
2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及穿刺方法
选择穿刺点时, 选择便于固定和护理 (额静脉, 颞静脉, 耳后静脉和枕静脉) , 减少再次穿刺的概率。两岁以内的患儿尽量选择头部静脉, 穿刺前应触摸血管是否跳动, 避免误入动脉血管。2岁以上患儿相对配合较好可选择手、足背静脉也可选择大隐静脉, 15~20度进针, 见回血适当进针少许, 即可固定。
3静脉穿刺固定技巧
3.1头皮静脉固定:进针见回血后, 首先用胶布固定针柄, 其次用医用输液敷贴覆盖针眼、针柄及头皮针塑料管, 在将胶布固定输液管下段靠近滤过网处连同耳廓一起固定, 最后胶布绕针柄作“U”字型固定, 嘱家长侧抱, 勿碰撞穿刺部位。
3.2手背及桡静脉固定:进针见回血后, 先用医用胶布固定针柄, 然后用医用输液敷贴覆盖针眼、针柄及头皮针塑料管, 再将纸盒的1/2处对着腕关节掌侧放置[1], 长胶布固定腕关节, 再一条长胶布固定掌指关节 (除大拇指) , 最后将输液管下段靠近滤网处固定于患儿前臂衣袖上, 嘱家长将患儿抱起, 勿碰撞穿刺部位, 并控制好穿刺上肢的前臂, 防止患儿自行拔除。
3.3足背及大隐静脉固定:进针见回血后, 先用医用胶布固定针柄, 医用输液敷贴覆盖针眼、针柄及头皮针塑料管, 将纸盒的1/2处对着踝关节放置, 长胶布固定腕关节, 再一条长胶布固定掌指关节 (除大拇指) , 最后将输液管下段靠近滤网处固定于患儿下肢裤腿上, 嘱家长将患儿抱起, 勿碰撞穿刺部位, 勿使双下肢交叉, 防止患儿另一只脚碰撞针头而引起渗漏。
3.4如遇到腹泻、呕吐以致严重脱水患儿或高热患儿, 进针深浅不易掌握, 进针后回血较慢可采用负压穿刺法:进针前先脱开针栓, 右手进针, 感觉进入血管后, 稍捏头皮针软管, 见回血后常规固定, 或右手持针, 破皮后平行进针, 同时助手用注射器套在头皮针的针栓上回抽, 见回血后停止进针, 常规固定。
3.5肢体避免用胶布环形固定以免液体外渗后局部皮肤张力过高造成输液并发症。
4婴幼儿输液过程中的常规护理
(1)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出现输液并发症。 (2) 长期输液患儿应注意合理使用或保护好血管, 穿刺时由远心端至近心端穿刺。 (3) 做好宣教工作, 嘱家长在穿刺前口中不能有食物, 以免在穿刺时引起危险, 家长按压时避免捂住患儿口鼻, 不可按压患儿胸部, 穿刺过程中应注意患儿有无不良反应, 防止意外。 (4)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和输液反应, 观察患儿面色神志情况, 嘱患儿家长不可随意调节液体滴数, 及时更换液体防止空气进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护理体会
(1) 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神经及运动特点恰当的选择静脉穿刺的部位及固定方法, 护士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输液过程, 避免婴幼儿因紧张、哭闹、恐惧、出汗过多敷贴及胶布无法固定, 不配合引起的穿刺失败。 (2) 有神经系统疾病或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儿要保证穿刺成功率, 避免反复穿刺诱发患儿相关疾病的发作。 (3) 提高自信心, 取得家长信任和配合, 护士要表现出充分的自信, 用轻松的话语安慰家属, 取得信任和配合, 良好的心理是小儿穿刺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章先桂, 刘晓燕, 李平, 等.婴幼儿静脉输液穿刺部位的选择与固定技巧[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3) :415-416.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 篇2
在儿科小儿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之一,穿刺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小儿的抢救与治疗。根据小儿特点,静脉输液既要易于固定、体位舒适、利于保暖又不影响其它诊疗和护理操作,头部静脉常为首选。笔者工作在儿科临床一线,总结几年来成功穿刺的经验,现将头皮静脉穿刺中的一些技巧介绍如下。
一、准备工作
穿刺前的准备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一重要环节。
1.1 备齐用物
除静脉穿刺常规用物之外,为使头部静脉清晰可见,一般采用酒精消毒。另需:剃毛刀一支,2~5 ml注射器(抽吸2 ml生理盐水,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我们还会采用低浓度肝素液,其可有效防止血液黏稠堵塞针头)连接4.5~5.5号头皮针或留置针(并备透明胶贴膜),短布胶布2~3条,长布胶布(可绕头围一周)1条(为了防止粘患儿的头发两端留余8 cm将中间对折粘在一起即可).
1.2 穿刺光线的准备
柔和明亮的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光线太强或太暗都不利于穿刺。且光线照射角度也非常重要,逆光常常使穿刺失败。
1.3 患儿的准备
穿刺前不要过于饱食,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呕吐呛咳甚至窒息;并嘱咐家长尽量让孩子排好大小便,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排便弄脏衣裤,更换时将已穿刺好的输液出现脱针现象。备皮,避开受损、感染、囟门和骨隆突处皮肤。以穿刺点为圆心,半径5 cm剔去头发。患儿取平卧位,嘱咐家长俯身双臂轻压患儿双肩不让其上半身扭动、双手紧扶患儿头部耳侧,使头部固定,助手压住患儿膝关节,使其相对固定。
二、操作程序
2.1 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
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显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常用的有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其中以额正中静脉为首选,因其粗、直、不滑动、位置便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动和保暖;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虽浅、直,暴露明显、不滑动,但血管较细,穿刺难度比较大;颅骨缝间静脉较粗、直,但易滑动。耳后静脉稍粗,但皮下脂肪厚,不太好掌握进针深度,且不好护理,易脱针;但无论选哪各部位都要选自己认为更有把握的血管。
2.2 進针要领
进针角度因以所选的血管位置来决定。通常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额浅静脉一般为5°~15°;耳后静脉为15°~30°;颅骨缝间静脉穿刺时用指尖摸清骨缝,进针角度为30°~60°。笔者总结认为小儿头皮静脉进针可尽量采用快速直刺法,针尖斜面朝上通过皮肤垂直刺穿头皮再放平针头与血管平行进入静脉,可减轻患儿疼痛感。切忌针尖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引起疼痛及进针不畅。当出现落空感并有回血证明穿刺成功;或有落空感但无回血时,可挤压输液管前端部分,或用注射器轻轻抽吸,见有回血即证明穿刺成功。
2.3 对特殊情况的处理
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的患儿,血管不充盈,针尖进皮后,速度要放慢,当针已进管腔但无回血时,可略等两秒再抽吸,还不见回血,但有明显落空感时,可试着注入液体,如局部不肿胀,即穿刺成功。 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血管较深,可运用解剖结合手指探摸确定穿刺位置。用示指尖顺静脉血管的凹陷方向探摸,选定穿刺部位在皮肤上画一标记,消毒按标记进针。
2.4 针头固定
穿刺成功后,及时固定针头是非常重要的。稳妥贴好第一根胶布是关键,穿刺成功后,不换左手直接用右手拇指与示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中指置于接近针柄的塑料管的下方,可随意调整针体与皮肤成一适宜的角度,左手打开调速器,输液通畅后,第一块胶布横向贴牢针柄,接着用输液贴宽胶布贴在针体并遮针眼。此时换用右手将第三根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塑料管呈S型用第四根胶布固定。最后用第五根长胶布将头皮针塑料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或者固定于没有头发的头皮上再绕头一圈。
2.5 穿刺中应注意事项
血管分叉处慎穿,可在离血管稍远处进针,进针后针头快到达血管分叉处时停。选择血管时尽量避免动脉血管,可用指腹轻压触摸血管,移开手指后血管看上去仍发青蓝且较直的为静脉可选用,如果用手指摸去,模糊不见了的血管不可用。对于不太清晰或者不清晰的血管用指尖横向触摸,可触及沟痕感,以体会血管走向、深浅、粗细、活动度,然后穿刺。
三、总结
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 篇3
关键词:婴幼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一项护理技术, 它的优点在于保持静脉通畅, 减轻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利于临床用药与紧急抢救。我国从80年代就已开始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1],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婴幼儿躯体解剖结构精细, 周围静脉、头皮静脉细小, 因操作者穿刺方法不同, 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存在一定的影响。现将我科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0月在我科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治疗的住院患儿450例, 年龄0~3岁, 平均年龄1.2岁, 随机分成传统组220例及改进组230例。
1.2 材料
均选用苏州BD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BD-Ⅱ型24号留置针;3M一次性透明敷贴。
1.3 方法
1.3.1 用物准备:
传统组和改进组均准备留置针肝素帽与头皮针、5ml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依次连接。
1.3.2 穿刺前静脉血管选择:
传统组穿刺部位以头部显现浅静脉为主, 血管粗细、充盈度、弹性等均处于随机状态下。改进组采用“一摸、二按、三擦”法互相结合, 快速找到粗大、充盈、弹性好的隐匿血管为穿刺点。
1.4 穿刺方法
传统组:穿刺时右手持留置针, 在选好的静脉点向后移0.3cm左右处近平行刺入皮肤, 随后将针头稍挑起, 沿静脉走向徐徐刺入, 感觉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并有回血时, 一手持外套管, 另一手持针芯, 将留置针外套管缓慢向前移动送入静脉。改进组:右手持留置针以60°角进针, 刺入皮肤后立即调整留置针角度与皮肤呈30°角斜刺入血管, 然后以左手固定软管, 右手退出部分针芯, 先推注少量生理盐水确定推注通畅, 针尖前方无肿胀, 确定留置针软管在血管内后, 再快速推注3~5ml生理盐水扩张穿刺部位血管, 最后边推生理盐水边将软管送入血管。
1.5 固定方法
传统组: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 然后用胶布固定延长管。改进组:穿刺患儿常因惧怕、哭泣、反抗而大量出汗, 皮肤湿滑, 使透明敷贴失去黏性无法粘贴, 此时可用无菌纱布擦干穿刺点周围皮肤的汗渍, 并在穿刺点压少量棉球再贴透明敷贴, 然后用一条输液贴穿过留置针针柄下方向上交叉贴于透明敷贴上, 用另外一条输液贴横贴于透明敷贴及穿刺点周围皮肤上, 固定好后用外用头罩或绷带加固。
1.6 评价指标
用带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回抽有回血, 推注通畅无阻力, 连接输液器点滴通畅为成功, 其他为失误。
2 结果
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比较, 见表1。
3 讨论
3.1 改进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改进组选择血管时, 采用3种方法结合寻找粗大、充盈、弹性好的隐匿血管, 即:“一摸”法, 以左手食指指腹轻压皮肤, 根据静脉走向平移, 感觉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来判断血管;“二按”法,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在前额静脉两侧向中心方向轻轻挤压一下, 促使隐匿血管隆起, 以增加静脉血管的显露, 或用左手食指轻压血管几秒后迅速离开, 利用局部静脉扩张的方法使隐匿血管凸出[2], 确定穿刺部位;“三擦”法, 用75%酒精擦拭患儿头部皮肤, 利用酒精刺激局部皮肤血管扩张的原理, 增加穿刺者对静脉血管在皮肤上的“沟痕感”的感觉, 来判断穿刺部位。这3种方法的结合迅速提高了选定穿刺血管的准确率, 同时直刺法穿刺大大缩短了针尖斜面对皮肤的刺激, 减少了进针与皮肤的机械性损伤面积, 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留置针在皮下潜行时间, 减轻了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疼痛, 并且使留置针软管送入血管的长度明显增加, 减少了脱管现象的发生, 既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又延长了留置针的保留时间。
3.2 改进组的固定方法使脱管率明显低于传统组
改进组采用穿刺点压少量棉球的方法, 可避免针头移位、脱出打折的同时, 固定针头在皮下滑动, 避免了患儿因活动时外套管上翘导致针眼变大渗血。外用两条输液贴加固, 起到支撑作用, 防止针柄压伤皮肤, 又使留置针周围部位皮肤相对稳定利于固定。使用头罩、绷带等加固留置针穿刺部位, 可有效防止患儿抓脱、蹭掉留置针, 起到保护作用。儿科护理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 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和固定方法的改进, 提高了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 减少了脱管率, 极大地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保障了患儿用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孙艳平, 杨桂涛, 常雁军.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7) :409-410.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及心理护理 篇4
关键词 小儿 头皮静脉 穿刺 心理护理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认为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下列几点密切相关,现简介如下。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血管选择:小儿从出生到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
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
针头的选择: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5~5.5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进针手法: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
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郭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掌握,可以运用以下3点来进行操作。①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②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③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
固定胶布要牢固: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注意按压方法:①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②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分钟,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
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提高自身修养,理解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担心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作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克服急躁情绪,提高应变能力: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排除干扰,工作忙而不乱,尽力做到1次穿刺成功。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有利于护士在工作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注重小儿的心理护理
环境及氛围:我科护士均着淡粉色工作衣,头戴淡粉色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花样,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体会 篇5
1做好穿刺前的准备
1.1 选好穿刺静脉
操作者必须熟悉小儿头皮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 静脉的粗细及弹性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在临床工作中, 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 也可选择额前毛细血管、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等。因此操作者对患儿病情要有基本的了解, 对血管条件要有充分的估计。在了解小儿头皮静脉特点的情况下, 根据年龄、疾病特点估计治疗时间的长短来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部位。选择静脉时先看针对前额较细的静脉走向, 关于头皮静脉而言, 宁可选择细而直的血管, 尽量不选择虽粗但静脉分支较多的血管。由于小儿头部在穿刺时较难固定, 分叉较多的静脉在进针过程中易刺破血管, 而导致失败。 针对皮肤较黑和有湿疹、药疹、麻疹的患儿, 头皮静脉在皮肤外表若隐若现, 这时可用拇指或棉签进行局部推压, 使局部皮肤苍白的同时进行察看, 观察其走向。两拇指摸静脉走向, 有些血管在头发里, 用手可摸到浅沟, 这是被压瘪的静脉, 剃去头发后方可显现出来。
1.2 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以5.5号针头为宜。选择头皮针的大小是根据患儿年龄、病种、静脉粗细及深浅部位而定, 对于1~3岁小儿临床上一般选择4~5号半头皮针, 对于新生儿或因多次输液治疗头皮静脉易刺破者宜选用4号半针头, 对于小儿秋季腹泻或较大患儿宜选用5号半针头。同时在穿刺前需检查针头是否通畅、光滑、笔直。
1.3 光线强弱要适中
晴天明亮的自然光线是理想的, 阴雨天或夜间可借助150W灯置操作者的左前上方, 距穿刺静脉45~60cm高度。光线的明亮度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效果。
1.4 操作者的情绪
操作者的情绪好坏对静脉穿刺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操作时保持愉快自信的心情, 不让不愉快的事及工作外的事使自己分心, 对自己的技术应充满信心。操作时要集中精力, 沉着冷静、耐心, 同时尽量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取得家属的主动配合。
2穿刺过程
2.1 固定穿刺部位
患儿睡在操作台上, 头部垫一小枕, 操作者站在患儿头部顶头。对哭闹严重的患儿, 患儿头部摇晃不定故难以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 可另请一位同事配合来固定患儿的头部和两侧手臂。嘱家属轻压双膝, 不让患儿蹬腿, 使其相对固定。
2.2 进针手法的选择
在临床工作中根据针头与头皮所成角度不同, 可分直刺法和斜刺法。但笔者认为用拇指、中指前后捏住针柄, 再用食指卡到针柄上面较好。此执针手法的优点:手背朝上, 手比较灵活, 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 便于操作, 且持针较稳, 针头不易晃动, 进针后易掌握深浅度[1]。
2.3 针头的固定
如穿刺成功后因针头固定方法不当或固定不牢, 中断输液需工作人员反复穿刺, 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 且消耗了护士的工作时间, 因此针头的固定也非常关键。穿刺成功后要换手, 用左手食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 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 观察输液通畅后, 右手拿胶布, 左手手指配合黏贴, 将第1块胶布黏贴于针柄与针梗的相接处, 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球, 用第2块带有消毒棉的胶布贴在针眼上。用第3块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细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第4块胶布固定。第5块胶布将头皮针细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有时由于患儿烦躁哭闹、发热患儿退热期等出汗较多, 胶布黏不紧, 一般采用一根长胶布由后向前绕头围一圈。但以免胶布黏住头发, 故将与头发接触处的胶布折叠起来, 这样可减免拔针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
2.4 未见回血的补救
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 未见回血是常碰到的问题, 虽经调整针头位置, 但还无回血, 而会采取挤压输液管或头皮针管的方法, 若此时针头确实不在血管内, 被挤出的液体就会在针头部位肿胀, 不易看清血管走向, 不便再进行调整和补救。如遇上述情况时可先将肿胀处轻轻按压, 让外渗液体在皮下少量吸收, 如前方还能看清血管走向时, 就沿血管方向进行穿刺, 来提高穿刺成功率。当遇滴液不畅或外渗时, 可调整针柄的角度将之反过来, 就可解决。
3护患沟通
良好的护患沟通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起重要作用。护士应以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 消除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情绪, 获得其信任, 取得其配合, 保证输液治疗顺利进行。
可见,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 在平时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熟练的穿刺技巧和严格娴熟的程序。此外在工作中要不断地汲取失败的教训, 总结成功的经验, 练就过硬的本领,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潘文波, 夏召兰, 孙瑞.翻针柄法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2 (24) :5.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体会 篇6
1 操作要点
1.1 穿刺针及穿刺静脉的选择
根据年龄、病情及患儿血管的粗细,一般选用细而短的4.5、5号或6号针,使用前要认真检查针头是否畅通,有无钩曲,针头与硅胶管处连接是否严密,有无漏水等;穿刺静脉一般选择额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外眦上部静脉、耳后、顶部等细小而直的静脉[1]。
1.2 注意穿刺静脉与动脉的区别
静脉外观是微蓝色,无搏动、管壁薄、易被压瘪,较固定,不易滑动,血液多是向心方向流动;而动脉外观是正常皮肤色或淡红色,有搏动,管壁厚,不易压瘪,血管易移动,血液多是离心方向流动。动、静脉的鉴别极为重要,如误入动脉,因压力大,药液流入阻力较大,目局部迅速可见树枝分布状苍白或紫花斑区,有反应的患儿,可出现痛苦貌或尖叫,万一发生血管堵塞,后果更为严重,故必须绝对防止动、静脉鉴别上的失误,一定要触之有无搏动,确定无搏动后方可穿刺。
1.3 不同类型患儿的穿刺
(1)一般患儿:选择好血管,体位适当,由家属固定好患儿头部及肢体,根据需要剃去局部头发,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待干;用左手拇指、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右手持针,针斜面向上,进针角度掌握在10°左右,迅速刺入皮下,用力角度不可过猛,否则易刺穿血管,要稳而准,皮下进针数毫米后刺入血管,见有回血后沿静脉稍向内推进并立即固定;(2)休克及脱水患儿:因休克或严重脱水导致循环不足,血管弹性降低,管腔小,外观模糊不清,因而穿刺困难。为迅速穿刺成功,可以先在局部热敷或按摩、拍击,以加强血管充盈程度,扩张血管。穿刺时可采取挑起缓慢进针法。此法也是使针尖通过皮下针头向上稍微挑起,沿血管肌层缓慢刺入血管腔,见有回血便可固定;如无回血,但进针时手感阻力突然减轻,有落空感,说明已进入血管内,应停止进针,以防穿破血管,此时用手轻轻挤压输液器便能回血;(3)营养不良型患儿(Ⅱ度以上):这类患儿肌肉松驰,血管壁脆,血管弹性差,皮下活动度大,穿刺时必须将皮肤绷紧以固定血管,找好血管进针点后于血管正上方进针,进针角度宜掌握在5°左右,沿血管方向呈平行进入后见有回血便可固定。当患儿出现水肿时可采取压迫法[2];(4)胖型患儿:特别是1周岁内患儿,因脂肪丰满,血管较深,用局部压迫法亦难显露血管,但其血管弹性较好,故可采用探索法。即按其解剖部位之血管方向,穿刺针迅速通过皮下,操作者左手食指在表皮上触到有弹性,空虚的血管方位时,右手持针朝该方向缓慢探索进针,一般可顺利成功。
2 操作注意事项
穿刺时应注意保护局部血管,一般从远心端开始选用,由远而近,以备连续使用,同时还应注意一根一根的使用,以利于血管的交替恢复。若一次穿刺未成功,应将针头退出另行穿刺,不可用针头在皮下多方穿刺来寻找血管,以免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必须牢记给药需遵循的“回血原则”,如无回血或回血不畅时,不能进药,特别是用钙剂、钾时,若疑有药液渗出,局部虽无肿胀现象,但触及局部皮肤,感觉皮肤弹性稍差且发凉时也应立即停止进药,更换血管,以免发生局部组织坏死。一般情况下,局部肿胀直径在2 cm左右时,若为一般液体不必处理,其肿胀在输液后1~2 d即可消失;若为强刺激性药液渗入皮下,则应进行特殊处理,其处理方法在此不一一赘述。输液结束拔针后,应即压迫针刺处1~2 min,以防皮于出血影响下次穿刺。
3 固定方法
穿刺成功后,用两条胶布或一叠形胶布固定于针头上,另用一条胶布围绕针柄交叉固定,再用一条胶布平行贴压固定于适当位置,这样即使患儿哭闹、扭动,针头也不易滑动脱落。固定后仍要勤观察,防止患儿躁动拉脱或俯卧时脱出。
鉴于小儿头皮静脉不同于成人,血管细小,深浅也因人而异,故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加之大多数都不予合作,给操作带来不少困难。因此,熟悉小儿头皮静脉解剖特点,对于穿刺时掌握血管的深浅和走向,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头皮静脉,穿刺,护理
参考文献
[1]陈艳敏,郭桂明,邢志洋.小儿静脉输液中常见难题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11):1030.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体会 篇7
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 呈网状分布, 但是皮下脂肪丰满、血管细、血管的深浅度不一, 加上小儿不合作, 普遍独生子女的原因等, 给操作带来很大困难。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 既能保护小儿血管、减轻小儿的痛苦, 又利于抢救及治疗。现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体会总结如下。
1 加强心理护理
1.1 小儿方面 (年龄稍大的小儿)
2岁~3岁小儿情绪直接受需要满足的影响, 可根据这个特点, 给他们讲些小故事, 拿些玩具给他们玩, 同时要有爱心, 常与他们聊天, 使他们感到一种可亲感, 从而消除他们的恐惧感, 分散其注意力, 以配合治疗及护理。
1.2 家长方面
家长一般都有娇惯小孩的情况, 有些文化水平较低者, 认为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会影响小儿大脑发育, 通常不同意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等情况。对此, 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 向他们讲解操作的重要性及操作过程, 消除他们的顾虑, 取得他们的配合。
1.3 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
护士应树立必胜的信心, 态度严肃和蔼, 言行一致, 穿刺时集中精神, 不受任何原因的影响, 保持镇静。加强业务训练, 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熟练的操作技术, 能给家长及小儿一种安全感及信任感。
2 选择好穿刺的环境
病室光线要充足, 灯光要明亮, 有条件者最好在穿刺室进行穿刺, 既光线充足, 且穿刺环境安静, 光线不足容易导致穿刺失败。
3 选择好头皮静脉
小儿头皮静脉很丰富, 且呈网状分布、没有静脉瓣, 几乎所有的头皮静脉都能进行穿刺且不受穿刺方向限制, 一般选择较直、暴露明显、容易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1]。额静脉、颞浅静脉是最常用的, 这个部位的静脉除了较直、暴露明显、容易固定外, 且利于操作及小儿休息;其次是耳后静脉、枕静脉, 这个部位的静脉位于枕部, 当小儿头活动时针头容易滑出血管外。在选头皮静脉时, 注意分清楚头皮静脉及动脉。静脉特点:无搏动、管壁较薄、按压时易瘪, 不易滑动;动脉特点:有搏动、管壁较厚、按压时不易瘪, 血管易滑动, 如是动脉, 推药时阻力较大, 局部可见树枝分布状苍白, 有反应的小儿哭闹尖叫等。
4 选择好头皮针
根据血管的粗细及病情的需要, 选择适合的头皮针头, 一般选用4.5G~5.5G头皮针为宜, 且针头应无钩、无锈、无弯曲的通畅的锐利针头;选择针尖斜面不宜太长的头皮针, 因为头皮针针尖斜面太长, 易穿破血管且在输液过程中容易发生液体渗出形成局部肿胀。笔者曾这样观察过:同一组小儿、同操作者、同型号的头皮针, 而针尖斜面长者, 穿刺成功率较低, 特别是对血管较细者更有意义。一般选用针尖斜面长为1.0 mm~1.1 mm的头皮针为最佳。
5 掌握穿刺技巧
5.1 做好穿刺准备
将小儿平卧或侧卧, 剃去穿刺部位的毛发, 在小儿头部下面垫上软毛巾, 避免穿刺时摩擦损伤小儿头皮。
5.2 固定头部
自穿刺至固定针头之前不要放松小儿的头部, 必须有家长按压小儿身体的其他部位及头部, 必要时由护士或实习生协助固定头部。笔者认为固定好小儿头部也是决定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因素之一。
5.3 掌握进针的角度及速度
小儿头皮静脉较细, 穿刺角度必须小, 以5°~10°[2]进入皮肤后, 在静脉的上方沿着静脉的走向慢慢平行进针, 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 进针时速度必须缓慢。
5.4 固定好针头
穿刺针头进入血管见回血后, 不要放松小儿头部, 固定针柄不动, 用一块较大的医用胶布, 将针头及针柄一起固定, 最好能使胶布边缘与针柄边缘平行, 再用胶布绕过针柄下面向上左右交叉固定好在针柄段头皮针管, 然后再按照头皮针管的自然弯曲固定好头皮针管, 然后才放松小儿头部。
5.5 不同小儿静脉的穿刺技巧
对于静脉不明显的小儿, 可打拍小儿臀部使其哭闹 (之前向家长说明清楚, 避免误会) , 使血管充盈, 然后进针;对水肿的小儿, 用拇指按压穿刺部分, 使血管暴露, 待局部水肿未恢复原位时, 然后进针;对肥胖的小儿, 可根据小儿头皮静脉解剖位置及走向触摸见血管后进针;对脱水、血液循环不良、循环衰竭小儿, 必须绷紧皮肤, 固定血管, 然后进针, 这类小儿由于血液循环不良, 有时针头进入血管后不见回血, 常用5 mL注射器抽取少许无菌溶液接上小儿头皮针排气后进行穿刺, 穿刺时, 边轻轻抽吸边穿刺, 在针头进入血管见回血之前不要注入液体, 避免液体进入皮下组织形成局部肿胀影响穿刺, 待穿刺成功固定好针头后, 接上输液管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李莉.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体会[J].护理研究, 2008, 22 (增刊1) :83.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操作体会 篇8
1 小儿浅静脉的特点
小儿头皮血管细弯,较直的血管短,且不够充盈。但3岁以内的小儿,特别是婴儿,浅表毛细血管网比较丰富,皮肤细嫩,血管隐约可见,尤其是头皮静脉显露更为明显,更有利于静脉穿刺。
2 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2.1 准备物品合适
穿刺前应根据小儿静脉特点及静脉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头,可重复使用硅胶头皮针可选择4号或41/2号,若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头皮针只有4 1/2号,其锐性好,穿刺有力度但重复使用影响穿刺效果,备5 ml注射器以做抽回血用。
2.2 房间光线准备
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如果在夜间光线不好,过强或过暗,对护士判断静脉走向很有影响,所以应该调整患儿的头部位置,固定患儿头部,加上得力助手适当的压缩患儿,这可大大地提高穿刺成功率。
2.3 选择适当部位
通常选用两颞部及前额,尤其是前额发际边缓便于固定和留针。可用一指压住静脉一端,另一指前推,若立即充盈可作穿刺部位,若缓慢冲盈说明血管逆向流动。如肥胖和水肿患儿,静脉“隐藏”较深,在头皮表面不易看到,可根据解剖位置摸静脉“沟”沿血管位置做出标记,以及15°进针;或按压血管上方使其显露明显便于穿刺[1]。
2.4 心理准备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操作前应稳定自已的情绪,集中精力,不易紧张,焦虑,胆怯,烦燥。物品准备充分,操作动作要快,以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和家属的思想压力。另外应适当地与家属沟通交流,以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3 穿刺技巧
3.1 熟练掌握小儿头皮穿刺技巧
3.1.1 选择合适静脉
选择静脉时一般选择较直、分叉少、显露表浅的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冠状缝静脉;穿刺部位的静脉长度应长于穿刺针头的直行部位,需要剃去毛发显露血管以利固定[2]。操作时做到轻、稳、准。
3.1.2 无菌操作
常规消毒皮肤,操作者左手拇指、示指消毒后,绷紧皮肤固定静脉。
3.1.3 穿刺手法
右手持针,针头斜面向上,(1)先将输液管调节器向上移至滴壶下,因调节器离滴壶越近,压力越大,回血率越高。(2)距穿刺点远端约1 cm处进针,针头斜面先刺入皮下后针尖稍向上,使针头与血管呈现出10°以内角度,用均匀力量推进,一见回血,立即将输液管调节器松开让血进入血管,以免血液凝固而堵塞针头。(3)对长期头皮静脉穿刺,血管破坏多穿刺困难者或脱水及循环不良血流缓慢者,进针后无阻力,有空虚感未见回血,需用手指捏捏输液管向后抽一下。(4)5条胶布固定,第一条固定针柄,第2条交叉,第3条固定针眼棉签,第4条盘旋塑料管,第5条将塑料管固定在患儿耳朵上或粘在头发上。
3.2 护士应加强自身休养并注重搞好护患关系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水平,有时也受不良情绪、周围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所以护士应加强自身休养,使自己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上班时保持内心平静,心情要舒畅,穿刺过程中如遇患儿家属说话生硬时,要克制自己,冷静对待,平心静气地选择血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作为小儿家属往往容易感情用事,甚至在操作前就开始唠叨,要求操作者一次操作成功,万一失败往往不理解,甚至言辞激烈。因此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很高,这无形中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而影响操作结果。因此护理人员事先就要主动做好家属思想工作,以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便于能顺利地完成小儿静脉穿刺操作任务。
关键词:静脉穿刺,小儿,头皮
参考文献
[1]施莉,施靖.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的穿刺方法.包头医学,2005,29 (4):45.
[2]迟晓玲,许建娥,胡玉玲.小儿静脉穿刺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当代护士,2005,12(10):112.
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 篇9
【关键词】 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原因;护理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婴幼儿最普遍、最常用的给药和给药方法之一,且是儿科护理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但是在临床上的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出现护士一次静脉穿刺失败的情况,本文就对临床中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门诊在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75例,其中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45例,占64.3%,失败30例,占40.0%,其中2次以上穿刺失败6例。
2 穿刺失败的原因与护理
2.1 穿刺失败的原因
2.1.1 患儿因素 ①患儿的头皮较细,分支较多且弯曲隐秘,尤其是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静脉不明显,在穿刺时不易掌握血管的深浅度;②脱水及循环不良的患儿由于血容量不足,血流缓慢,在穿刺时不易回血等情况导致穿刺失败;③患儿在高热或营养不良时导致血管脆性增加;④患儿特有的哭闹动乱会加大静脉穿刺的困难,并且即使穿刺成功,有时也会因小儿的躁动不安出血针头滑脱等情况导致需重新穿刺。
2.1.2 护士因素 ①护士的基本功不熟练,对小儿头皮血管解剖和分布不熟悉以及缺乏经验等导致穿刺失败;②护士手法不稳定,血管选择不准确或进针角度选择不恰当导致刺破血管或见回血潜行过多;③操作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如穿刺部位备皮效果较差,容易对较细的静脉辨别不清,同时患儿的头部和身体固定不理想,也易使进针失去平衡,导致穿刺失败;④有些护士的心理压力较大,若不能一次穿刺成功,可能会引起家长的不满,因而易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会较大的影响穿刺技术水平的发挥。
2.1.3 家长因素 患儿家长对护士的技术操作要求高,希望护士可以“一针见血”及对护士的不信任等,都加大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导致操作的失败。
2.1.4 客观因素 气温较低时,如冬季时血管收缩变细会加大穿刺难度;光线不足也易导致穿刺失败。
2.2 护理对策
2.2.1 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培训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的不良心理状态是导致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重要原因,一切对护理人员产生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穿刺成功率[1]。首先加强对儿科护士心理学知识的培训,目的可以使护士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正确的自我调节,并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舒缓心理压力;其次还应学会与患儿家长有效沟通的方法,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穿刺成功率。
2.2.2 加强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由经验丰富和技术娴熟的资深护士对年轻的护士进行穿刺技能的培训,并使年轻护士在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的基础上,掌握穿刺技巧。主要包括:①选择静脉穿刺时首先要与动脉相鉴别,并选择血运良好的静脉,可采用指压法[2],在放指的瞬间注意观察血运是否良好和静脉走向,以保证穿刺成功;②在保证头皮针梗进入静脉三分之一的前提下,尽量缩短进针部位和穿刺血管的距离,以减少头皮针在皮下穿刺的时间,并尽可能的减少穿刺对患儿的刺激;③对待特殊患儿时,如皮下脂肪较厚的患儿的血管较深,此时可在手指的探摸下穿刺,用拇指或示指尖顺静脉血管的凹陷的方向进行探摸可提高穿刺成功率[3];对严重脱水的患儿,穿刺针尖进皮后,再沿血管方向缓慢进针,当针进入血管腔内稍等片刻后再行抽吸;对长期输液的患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静脉留置针,以减轻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痛苦;对血管能见度较低的患儿,可采用静脉穿刺引导仪对血管进行寻找和定位[4];③根据压力原理采用低瓶高调法对输液瓶的高度进行调整,可将液瓶高度与操作台保持平行,这样易于在两者之间形成压力差,可易见回血,提高穿刺的成功率[5]。④加强对客观环境的改善,充足的自然光是一种理想的光线,但是在自然光不理想时可置150w灯于穿刺者的左前方,且保持灯高距穿刺静脉45-50cm的距离,以改善光线,提高穿刺成功率。
2.2.3 穿刺后的固定 在静脉穿刺成功后应进行牢固的固定,可采用四条胶布固定法进行固定,第一条固定针柄,第二条交叉固定,第三条将塑料管盘曲后固定,第四条将头皮针塑料固定在患儿就近的耳廓上,这样的固定法不会因为患儿头部的转动而致针头拔除[6]。
3 讨 论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临床的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操作技能,本文通过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心理素质以及穿刺后的看护等,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保证“一针见血”,使家属满意,并對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艳红,曹逸婵.社会因素与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关[J].山西护理杂志,2008,9(3):101-102.
[2] 佟文芝.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探讨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394-2395.
[3] 万莉,闫凯麟.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技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4):134-135.
[4] 张维珍,范力明,叶茜,等.不同人员应用静脉穿刺引导仪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对比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9,22(14):1331-1332.
[5] 胡晓斐.低瓶高调法穿刺小儿头皮静脉临床分析.实用护理杂志,2009,16(7):42-43.
浅谈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 篇10
1 静脉穿刺成功的有关因素
1.1 操作者的精神因素
操作者的情绪对穿刺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 操作者必须树立信心, 态度和蔼, 沉着冷静, 思想要集中, 这样穿刺的成功率就高, 反之, 如果信心不足, 穿刺就容易失败, 如不能一针见血, 心里更是焦急, 紧张, 就越做不好。
1.2 患儿家长的配合情况
现在, 小儿普遍受到家庭的宠爱, 有的家长看到患儿打针十分心疼, 甚至不敢看, 有的还陪着流泪, 当看到患儿哭闹时, 护士未能一针见血, 心里很着急, 甚至在旁边唠叨, 这就给操作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刺激, 影响操作的顺利进行。因此, 操作前向患儿家长说明小儿静脉穿刺术比成人困难, 请他们理解, 主动配合, 协助固定好患儿肢体, 提高穿刺成功率。
1.3 病室的光线
病室的光线应充足, 才利用了, 护理工作的进行和对病人的观察, 小儿头皮静脉细小, 静脉穿刺时尽量在光线充足适宜的环境内进行。如果室内光线较暗, 看不清血管, 穿刺的准确率就降低, 如果光线太强, 患儿皮肤发光, 也影响穿刺效果。
1.4 患儿的体位及肢体固定
有些患儿一见到穿白大衣的护士就哭闹不止, 手乱抓足乱踢, 反抗拒绝治疗, 特别是穿刺的疼痛, 患儿更加烦躁挣扎, 因此, 摆放患儿的体位及头部固定得当与否, 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根据头皮静脉的解剖位置, 将患儿置于床中央, 仰卧位, 头下垫枕头, 使头部有所着落, 舒适, 便于固定, 穿刺前, 嘱家长在患儿足端, 以两臂约束患儿固定肢体, 手紧扶头部, 操作者站在患儿头端穿刺。反之, 如果在穿刺前随随便便, 家长抱着患儿也未给予纠正, 患儿头部左右摆动, 结果造成穿刺失败。
2 穿刺方法
操作者剃去患儿头皮静脉周围毛发, 排尽输液管内及头皮真内空气, 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待干, 嘱助手紧扶患儿头部, 用左手拇指, 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 右手持针距离静脉清晰点向后移0.3㎝左右, 将针头与皮肤成一较小角度 (10°-30°) 速入头皮, (如果角度偏小, 针头斜面接触组织面积大, 阻力大, 会增加患儿痛苦, 因此, 必须根据静脉的深浅来判断刺入的角度) , 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小, 有轻微落空感货有回血时, 再将针头推进少许即可。有时因患儿身体状态不佳及血液循环差, 针头内可能没有回血, 为了头皮针是否在血管内, 可以轻压输液管, 或用注射器轻轻抽吸, 如有回血或局部不肿胀, 再看茂菲氏滴管中点滴顺利, 则表示穿刺成功。
3 固定方法
静脉穿刺有回血后, 针头的固定也是关键的, 固定不好, 针柄上下左右的摆动, 针头就会滑出血管外和穿刺血管, 引起局部肿胀, 疼痛或液体不滴, 因此, 必须尽量做到不使针柄摆动, 先擦干周围皮肤, 以提高胶布的粘性, 以及穿刺前必须剃去穿刺点周围及周围毛发, 便于用胶布固定针头, 如果胶布黏在头皮上, 针头固定不稳, 影响固定效果, 拔针时胶布贴头皮难取, 造成患儿不必要的疼痛。
4 穿刺失败原因
4.1 判断失误
穿刺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有同血, 但临床上在为重度脱水、休克和持续高热以及血管极细的小儿穿刺时, 常见到针头已进人血管而不能即刻出现回血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经验不足的工作人员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针对小儿血管细不易见到回血, 利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回抽的方法则较易于见到回血。利用力学原理采用输液瓶置于低位, 增加调节器至针头的距离的方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回血速度明显快而易见, 减少了退针时才见回血的现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4.2 液体渗出、针头堵塞
针头多次穿刺静脉后, 针头斜面被组织碎片堵塞而无法见到回血。通过对两种输液速度调节方法的对比探讨发现, 一次性输液器中的滴速调节器自上而下调节滴数的方法可减少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时液体外渗。
4.3 其他因素
患儿静脉因素, 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心理压力大、护患关系紧张等均可造成穿刺失败。调查发现, 穿刺失败还与小儿年龄、穿刺部位、小儿烦躁不安及家属因家有荚。
5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