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穿刺模型论文

2024-06-21

头皮穿刺模型论文(精选8篇)

头皮穿刺模型论文 篇1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教育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医学仪器出现在医学教育中。TELLYES-BH001婴儿头皮静脉穿刺模拟器也出现在我们的儿童护理教学中,它是一种婴儿临床穿刺教学训练的替代品,深受儿童护理教学工作者的青睐,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儿童护理操作训练中的难题,为护生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受体,深受我们的欢迎。但是,随着医用操作模型在医学教育中的广泛使用,对如何减轻医用操作模拟器使用弊病的要求日益突现,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我们发现该仪器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购买价格高,使用时间短,再次应用效果差等问题[1]。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作了仔细的观察、研究和实践[2]。

1 TELLYES-BH001婴儿头皮静脉模型简介

1.1 组成

TELLYES-BH001婴儿头皮静脉模型由模拟新生儿头部一个,内含一条进水管、一条出水管和多条模拟微静脉穿刺管、随带人造血液的输血袋一套、头皮针和1CC空针二个组成。

1.2 应用:

(1)使用前准备:将输液血袋的插头插入婴儿头部外的进水管,并打开输液血袋的紧缩滑轮开关,悬挂血袋,让袋内模拟血液流入婴儿头内“血管”中,当“血”从出水口溢出时即可塞紧出水管口后进行练习,用毕关闭进水管滑轮,存放入手提箱;(2)使用方法:把模拟婴儿头放置在头皮静脉注射位置,悬挂血袋至一定高度,松开进水滑轮,按照常规的头皮静脉注射进行操作练习。

1.3 应用:

功能特点TELLYES-BH001婴儿头皮静脉模型仿真效果好、皮肤柔软、具有模仿婴儿的感觉,且在头皮内置头皮注射血管,可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在负压时能模拟血液回流。

2 TELLYES-BH001婴儿头皮静脉模型的应用效果

TELLYES-BH001婴儿头皮静脉模型的应用效果确实存在仿真效果好皮肤柔软、具有模仿婴儿感觉的特性,而且它内部埋制的头皮静脉比较清晰,有利于初学者操作。但是作为教学操作模具,它的反复利用性却明显的跟不上教学的要求,在教学操作中我们发现:(1)大多数模具在一次应用后出现针眼处渗漏,二次应用后100%的模具出现针眼处渗漏,随后的应用则是边应用边渗漏,只要一打开进水管的滑轮就渗漏不止,而且渗出的人造血液往往模糊了操作视野,严重影响教学操作训练;(2)在一次应用后的人造血液100%地出现沉淀;(3)在重复使用中出现部分血管阻塞,导致教学功能下降。

3 延长TELLYES-BH001婴儿头皮静脉模型使用寿命的对策

3.1 正确使用模具,延长使用寿命关于TELLYES-H001婴儿头皮静脉模型在使用中出现针眼处渗漏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认为其原因为:由于反复的穿刺,造成埋入的胶管破损,导致模拟人造血液渗出,而且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操作技术欠佳,为了观看穿刺后血液回流,无节制的高挂模拟血袋,导致管内压力增高,加急了模拟血液的渗出和模拟血管的受压。作为教学应用单位,我们能够做到的应对办法并不是通过减少学生的穿刺次数,只能是充分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引导作用[3],防止学生的不当操作,告诫学生本操作的血液回流观察首先要打开血袋的进气开关,使大气压对液体产生一定的驱动作用,其次要结合负压进行,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提高血袋高度来观察,保证在应用过程中保持模拟血管具有稳定内压,从而延长模具的应用时间和提高其教学训练效果,虽然目前市场已经出现了修补液,但是也仅仅限于对外层的皮肤能够进行修补,而无法对内置的模拟血管进行修补,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还须通过与模具制造商沟通,从改变模具的材质、提高模拟血管对穿刺的承受能力来解决。

3.2 对模具进行对症保养,提高教学效能在首次使用TELLYES-BH001婴儿头皮静脉模型以后,我们就发现了模拟血液存在沉淀问题,此后我们就对以后批次的应用进行了仔细地观察,结果发现TELLYES-BH001婴儿头皮静脉模型所配带的模拟血液,经过一次的使用以后100%的出现沉淀,由于厂家实行技术保密,所以配带的模拟人造血液并没有注明所用的化学成分是什么,我们不能判断其沉淀的原因,但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批次的模拟血液混合应用会加重沉淀的发生,因此,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我们严禁不同批次的模拟血液的混用,同时我们从血袋内血液沉淀考虑到血管的阻塞原因是:(1)血管内血液沉淀产生内阻;(2)渗出在血管外的血液沉淀产生外压。所以,我们就加强模型的教学前后的清洗和疏通工作,通过用注射器对模拟头皮静脉的进、出水管口交叉推注清水的方法对实训后的模型进行反复冲洗,从而达到:(1)尽量减少埋入段血管内进入空气,避免影响实训效果;(2)洗去在实训过程中进入模拟血管内的沉淀,减少应用后模拟血液在模拟头皮静脉管内沉淀的阻塞和压迫,尽量保持模拟头皮静脉的通顺,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对于如何清除在操作过程中已经随模拟血管的破损口进入血管外的沉淀的工作尚在探索中。

4 小结

尽管TELLYES-BH001婴儿头皮静脉模型仿真度高,操作方便,是教学、训练、培训、考核的好帮手,可是在应用过程中确实也存在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对模具具有透彻的了解、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模具,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仔细观察,走在制造商的前面及时杜绝和解决一些不良的影响因子,确实能够提高医疗模具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效能,从而提高医学实验经费的利用效能[4][5]。

摘要:目的:提高TELLYES-H001婴儿头皮静脉模型的使用寿命。方法:(1)进行使用后随时清洁保养;(2)实验中控制内置管压力;(3)禁止不同批号人造血液混合应用。结果:经过以上处理后的TELLYES-H001婴儿头皮静脉模型的再次使用效能明显提高。结论:合理的使用和正确的保养能够提高模型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时间。

关键词:头皮穿刺模型,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九妹,代广兴.如何降低医疗设备维修费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1):81-82.

[2]杜守旭,刘继亮,张大富,等.高校仪器设备效益考核导向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45-147.

[3]陈彦,姚列明,霍中生等.论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07-110.

[4]陈红.试论医疗设备管理与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4):65-67.

[5]于京杰,陈锐华,汤黎明,等.医疗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1):66-67.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 篇2

在儿科小儿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之一,穿刺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小儿的抢救与治疗。根据小儿特点,静脉输液既要易于固定、体位舒适、利于保暖又不影响其它诊疗和护理操作,头部静脉常为首选。笔者工作在儿科临床一线,总结几年来成功穿刺的经验,现将头皮静脉穿刺中的一些技巧介绍如下。

一、准备工作

穿刺前的准备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一重要环节。

1.1 备齐用物

除静脉穿刺常规用物之外,为使头部静脉清晰可见,一般采用酒精消毒。另需:剃毛刀一支,2~5 ml注射器(抽吸2 ml生理盐水,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我们还会采用低浓度肝素液,其可有效防止血液黏稠堵塞针头)连接4.5~5.5号头皮针或留置针(并备透明胶贴膜),短布胶布2~3条,长布胶布(可绕头围一周)1条(为了防止粘患儿的头发两端留余8 cm将中间对折粘在一起即可).

1.2 穿刺光线的准备

柔和明亮的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光线太强或太暗都不利于穿刺。且光线照射角度也非常重要,逆光常常使穿刺失败。

1.3 患儿的准备

穿刺前不要过于饱食,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呕吐呛咳甚至窒息;并嘱咐家长尽量让孩子排好大小便,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排便弄脏衣裤,更换时将已穿刺好的输液出现脱针现象。备皮,避开受损、感染、囟门和骨隆突处皮肤。以穿刺点为圆心,半径5 cm剔去头发。患儿取平卧位,嘱咐家长俯身双臂轻压患儿双肩不让其上半身扭动、双手紧扶患儿头部耳侧,使头部固定,助手压住患儿膝关节,使其相对固定。

二、操作程序

2.1 选择合适的头皮静脉

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显易见,血管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回流故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回流。常用的有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其中以额正中静脉为首选,因其粗、直、不滑动、位置便于固定,不影响患儿活动和保暖;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虽浅、直,暴露明显、不滑动,但血管较细,穿刺难度比较大;颅骨缝间静脉较粗、直,但易滑动。耳后静脉稍粗,但皮下脂肪厚,不太好掌握进针深度,且不好护理,易脱针;但无论选哪各部位都要选自己认为更有把握的血管。

2.2 進针要领

进针角度因以所选的血管位置来决定。通常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额浅静脉一般为5°~15°;耳后静脉为15°~30°;颅骨缝间静脉穿刺时用指尖摸清骨缝,进针角度为30°~60°。笔者总结认为小儿头皮静脉进针可尽量采用快速直刺法,针尖斜面朝上通过皮肤垂直刺穿头皮再放平针头与血管平行进入静脉,可减轻患儿疼痛感。切忌针尖斜面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停留,引起疼痛及进针不畅。当出现落空感并有回血证明穿刺成功;或有落空感但无回血时,可挤压输液管前端部分,或用注射器轻轻抽吸,见有回血即证明穿刺成功。

2.3 对特殊情况的处理

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的患儿,血管不充盈,针尖进皮后,速度要放慢,当针已进管腔但无回血时,可略等两秒再抽吸,还不见回血,但有明显落空感时,可试着注入液体,如局部不肿胀,即穿刺成功。 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血管较深,可运用解剖结合手指探摸确定穿刺位置。用示指尖顺静脉血管的凹陷方向探摸,选定穿刺部位在皮肤上画一标记,消毒按标记进针。

2.4 针头固定

穿刺成功后,及时固定针头是非常重要的。稳妥贴好第一根胶布是关键,穿刺成功后,不换左手直接用右手拇指与示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中指置于接近针柄的塑料管的下方,可随意调整针体与皮肤成一适宜的角度,左手打开调速器,输液通畅后,第一块胶布横向贴牢针柄,接着用输液贴宽胶布贴在针体并遮针眼。此时换用右手将第三根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塑料管呈S型用第四根胶布固定。最后用第五根长胶布将头皮针塑料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或者固定于没有头发的头皮上再绕头一圈。

2.5 穿刺中应注意事项

血管分叉处慎穿,可在离血管稍远处进针,进针后针头快到达血管分叉处时停。选择血管时尽量避免动脉血管,可用指腹轻压触摸血管,移开手指后血管看上去仍发青蓝且较直的为静脉可选用,如果用手指摸去,模糊不见了的血管不可用。对于不太清晰或者不清晰的血管用指尖横向触摸,可触及沟痕感,以体会血管走向、深浅、粗细、活动度,然后穿刺。

三、总结

头皮穿刺模型论文 篇3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中难度较大的一项操作, 掌握此技术往往需要反复练习, 但由于很难取得患儿家长配合, 护生在实践中掌握此项操作技术有一定困难。另外, 在儿科实训此室练习项操作又存在护生多、头皮静脉穿刺模型少的问题。为此, 笔者反复研究, 自制供护生练习的头皮静脉穿刺模型, 使用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

1 材料

长35厘米、宽25厘米的白色棉布1块, 10厘米气门芯管2根, 红、蓝墨水少许。

2 制作方法

按实训室婴儿模型头的大小缝制双层布帽, 在布帽内层前后方向剪开小口, 按颞浅静脉、额上静脉、眶上静脉等血管走向缝制固定通道, 将数根相应长度气门芯管穿入其中, 形成上述头皮静脉, 每根气门芯管两端伸出小口, 开口端和尾端打结, 将红、蓝墨水 (红色为动脉, 蓝色为静脉) 分别注入数根气门芯管内1/2处, 即制成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模型。

3 模型特点

(1) 制作简单, 成本低廉, 降低了实训室头皮静脉穿刺模型的损毁率, 提高了模型使用率。 (2) 气门芯管弹性好, 管体细, 与婴儿头皮静脉相似。 (3) 穿刺完成后, 通过观察“回血”颜色及流速判断是否穿刺成功。 (4) 便于护生反复穿刺练习, “头皮静脉血管”损毁后, 可更换新管继续使用。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体会 篇4

1做好穿刺前的准备

1.1 选好穿刺静脉

操作者必须熟悉小儿头皮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 静脉的粗细及弹性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在临床工作中, 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 也可选择额前毛细血管、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等。因此操作者对患儿病情要有基本的了解, 对血管条件要有充分的估计。在了解小儿头皮静脉特点的情况下, 根据年龄、疾病特点估计治疗时间的长短来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部位。选择静脉时先看针对前额较细的静脉走向, 关于头皮静脉而言, 宁可选择细而直的血管, 尽量不选择虽粗但静脉分支较多的血管。由于小儿头部在穿刺时较难固定, 分叉较多的静脉在进针过程中易刺破血管, 而导致失败。 针对皮肤较黑和有湿疹、药疹、麻疹的患儿, 头皮静脉在皮肤外表若隐若现, 这时可用拇指或棉签进行局部推压, 使局部皮肤苍白的同时进行察看, 观察其走向。两拇指摸静脉走向, 有些血管在头发里, 用手可摸到浅沟, 这是被压瘪的静脉, 剃去头发后方可显现出来。

1.2 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以5.5号针头为宜。选择头皮针的大小是根据患儿年龄、病种、静脉粗细及深浅部位而定, 对于1~3岁小儿临床上一般选择4~5号半头皮针, 对于新生儿或因多次输液治疗头皮静脉易刺破者宜选用4号半针头, 对于小儿秋季腹泻或较大患儿宜选用5号半针头。同时在穿刺前需检查针头是否通畅、光滑、笔直。

1.3 光线强弱要适中

晴天明亮的自然光线是理想的, 阴雨天或夜间可借助150W灯置操作者的左前上方, 距穿刺静脉45~60cm高度。光线的明亮度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效果。

1.4 操作者的情绪

操作者的情绪好坏对静脉穿刺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操作时保持愉快自信的心情, 不让不愉快的事及工作外的事使自己分心, 对自己的技术应充满信心。操作时要集中精力, 沉着冷静、耐心, 同时尽量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取得家属的主动配合。

2穿刺过程

2.1 固定穿刺部位

患儿睡在操作台上, 头部垫一小枕, 操作者站在患儿头部顶头。对哭闹严重的患儿, 患儿头部摇晃不定故难以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 可另请一位同事配合来固定患儿的头部和两侧手臂。嘱家属轻压双膝, 不让患儿蹬腿, 使其相对固定。

2.2 进针手法的选择

在临床工作中根据针头与头皮所成角度不同, 可分直刺法和斜刺法。但笔者认为用拇指、中指前后捏住针柄, 再用食指卡到针柄上面较好。此执针手法的优点:手背朝上, 手比较灵活, 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 便于操作, 且持针较稳, 针头不易晃动, 进针后易掌握深浅度[1]。

2.3 针头的固定

如穿刺成功后因针头固定方法不当或固定不牢, 中断输液需工作人员反复穿刺, 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 且消耗了护士的工作时间, 因此针头的固定也非常关键。穿刺成功后要换手, 用左手食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 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 观察输液通畅后, 右手拿胶布, 左手手指配合黏贴, 将第1块胶布黏贴于针柄与针梗的相接处, 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球, 用第2块带有消毒棉的胶布贴在针眼上。用第3块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细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第4块胶布固定。第5块胶布将头皮针细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有时由于患儿烦躁哭闹、发热患儿退热期等出汗较多, 胶布黏不紧, 一般采用一根长胶布由后向前绕头围一圈。但以免胶布黏住头发, 故将与头发接触处的胶布折叠起来, 这样可减免拔针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

2.4 未见回血的补救

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 未见回血是常碰到的问题, 虽经调整针头位置, 但还无回血, 而会采取挤压输液管或头皮针管的方法, 若此时针头确实不在血管内, 被挤出的液体就会在针头部位肿胀, 不易看清血管走向, 不便再进行调整和补救。如遇上述情况时可先将肿胀处轻轻按压, 让外渗液体在皮下少量吸收, 如前方还能看清血管走向时, 就沿血管方向进行穿刺, 来提高穿刺成功率。当遇滴液不畅或外渗时, 可调整针柄的角度将之反过来, 就可解决。

3护患沟通

良好的护患沟通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起重要作用。护士应以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 消除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情绪, 获得其信任, 取得其配合, 保证输液治疗顺利进行。

可见, 作为一名儿科护士, 在平时的临床护理工作中, 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熟练的穿刺技巧和严格娴熟的程序。此外在工作中要不断地汲取失败的教训, 总结成功的经验, 练就过硬的本领,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潘文波, 夏召兰, 孙瑞.翻针柄法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2 (24) :5.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体会 篇5

1 操作要点

1.1 穿刺针及穿刺静脉的选择

根据年龄、病情及患儿血管的粗细,一般选用细而短的4.5、5号或6号针,使用前要认真检查针头是否畅通,有无钩曲,针头与硅胶管处连接是否严密,有无漏水等;穿刺静脉一般选择额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外眦上部静脉、耳后、顶部等细小而直的静脉[1]。

1.2 注意穿刺静脉与动脉的区别

静脉外观是微蓝色,无搏动、管壁薄、易被压瘪,较固定,不易滑动,血液多是向心方向流动;而动脉外观是正常皮肤色或淡红色,有搏动,管壁厚,不易压瘪,血管易移动,血液多是离心方向流动。动、静脉的鉴别极为重要,如误入动脉,因压力大,药液流入阻力较大,目局部迅速可见树枝分布状苍白或紫花斑区,有反应的患儿,可出现痛苦貌或尖叫,万一发生血管堵塞,后果更为严重,故必须绝对防止动、静脉鉴别上的失误,一定要触之有无搏动,确定无搏动后方可穿刺。

1.3 不同类型患儿的穿刺

(1)一般患儿:选择好血管,体位适当,由家属固定好患儿头部及肢体,根据需要剃去局部头发,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待干;用左手拇指、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右手持针,针斜面向上,进针角度掌握在10°左右,迅速刺入皮下,用力角度不可过猛,否则易刺穿血管,要稳而准,皮下进针数毫米后刺入血管,见有回血后沿静脉稍向内推进并立即固定;(2)休克及脱水患儿:因休克或严重脱水导致循环不足,血管弹性降低,管腔小,外观模糊不清,因而穿刺困难。为迅速穿刺成功,可以先在局部热敷或按摩、拍击,以加强血管充盈程度,扩张血管。穿刺时可采取挑起缓慢进针法。此法也是使针尖通过皮下针头向上稍微挑起,沿血管肌层缓慢刺入血管腔,见有回血便可固定;如无回血,但进针时手感阻力突然减轻,有落空感,说明已进入血管内,应停止进针,以防穿破血管,此时用手轻轻挤压输液器便能回血;(3)营养不良型患儿(Ⅱ度以上):这类患儿肌肉松驰,血管壁脆,血管弹性差,皮下活动度大,穿刺时必须将皮肤绷紧以固定血管,找好血管进针点后于血管正上方进针,进针角度宜掌握在5°左右,沿血管方向呈平行进入后见有回血便可固定。当患儿出现水肿时可采取压迫法[2];(4)胖型患儿:特别是1周岁内患儿,因脂肪丰满,血管较深,用局部压迫法亦难显露血管,但其血管弹性较好,故可采用探索法。即按其解剖部位之血管方向,穿刺针迅速通过皮下,操作者左手食指在表皮上触到有弹性,空虚的血管方位时,右手持针朝该方向缓慢探索进针,一般可顺利成功。

2 操作注意事项

穿刺时应注意保护局部血管,一般从远心端开始选用,由远而近,以备连续使用,同时还应注意一根一根的使用,以利于血管的交替恢复。若一次穿刺未成功,应将针头退出另行穿刺,不可用针头在皮下多方穿刺来寻找血管,以免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必须牢记给药需遵循的“回血原则”,如无回血或回血不畅时,不能进药,特别是用钙剂、钾时,若疑有药液渗出,局部虽无肿胀现象,但触及局部皮肤,感觉皮肤弹性稍差且发凉时也应立即停止进药,更换血管,以免发生局部组织坏死。一般情况下,局部肿胀直径在2 cm左右时,若为一般液体不必处理,其肿胀在输液后1~2 d即可消失;若为强刺激性药液渗入皮下,则应进行特殊处理,其处理方法在此不一一赘述。输液结束拔针后,应即压迫针刺处1~2 min,以防皮于出血影响下次穿刺。

3 固定方法

穿刺成功后,用两条胶布或一叠形胶布固定于针头上,另用一条胶布围绕针柄交叉固定,再用一条胶布平行贴压固定于适当位置,这样即使患儿哭闹、扭动,针头也不易滑动脱落。固定后仍要勤观察,防止患儿躁动拉脱或俯卧时脱出。

鉴于小儿头皮静脉不同于成人,血管细小,深浅也因人而异,故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加之大多数都不予合作,给操作带来不少困难。因此,熟悉小儿头皮静脉解剖特点,对于穿刺时掌握血管的深浅和走向,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头皮静脉,穿刺,护理

参考文献

[1]陈艳敏,郭桂明,邢志洋.小儿静脉输液中常见难题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11):1030.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体会 篇6

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 呈网状分布, 但是皮下脂肪丰满、血管细、血管的深浅度不一, 加上小儿不合作, 普遍独生子女的原因等, 给操作带来很大困难。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 既能保护小儿血管、减轻小儿的痛苦, 又利于抢救及治疗。现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体会总结如下。

1 加强心理护理

1.1 小儿方面 (年龄稍大的小儿)

2岁~3岁小儿情绪直接受需要满足的影响, 可根据这个特点, 给他们讲些小故事, 拿些玩具给他们玩, 同时要有爱心, 常与他们聊天, 使他们感到一种可亲感, 从而消除他们的恐惧感, 分散其注意力, 以配合治疗及护理。

1.2 家长方面

家长一般都有娇惯小孩的情况, 有些文化水平较低者, 认为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会影响小儿大脑发育, 通常不同意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等情况。对此, 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 向他们讲解操作的重要性及操作过程, 消除他们的顾虑, 取得他们的配合。

1.3 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

护士应树立必胜的信心, 态度严肃和蔼, 言行一致, 穿刺时集中精神, 不受任何原因的影响, 保持镇静。加强业务训练, 扎实的理论基础及熟练的操作技术, 能给家长及小儿一种安全感及信任感。

2 选择好穿刺的环境

病室光线要充足, 灯光要明亮, 有条件者最好在穿刺室进行穿刺, 既光线充足, 且穿刺环境安静, 光线不足容易导致穿刺失败。

3 选择好头皮静脉

小儿头皮静脉很丰富, 且呈网状分布、没有静脉瓣, 几乎所有的头皮静脉都能进行穿刺且不受穿刺方向限制, 一般选择较直、暴露明显、容易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1]。额静脉、颞浅静脉是最常用的, 这个部位的静脉除了较直、暴露明显、容易固定外, 且利于操作及小儿休息;其次是耳后静脉、枕静脉, 这个部位的静脉位于枕部, 当小儿头活动时针头容易滑出血管外。在选头皮静脉时, 注意分清楚头皮静脉及动脉。静脉特点:无搏动、管壁较薄、按压时易瘪, 不易滑动;动脉特点:有搏动、管壁较厚、按压时不易瘪, 血管易滑动, 如是动脉, 推药时阻力较大, 局部可见树枝分布状苍白, 有反应的小儿哭闹尖叫等。

4 选择好头皮针

根据血管的粗细及病情的需要, 选择适合的头皮针头, 一般选用4.5G~5.5G头皮针为宜, 且针头应无钩、无锈、无弯曲的通畅的锐利针头;选择针尖斜面不宜太长的头皮针, 因为头皮针针尖斜面太长, 易穿破血管且在输液过程中容易发生液体渗出形成局部肿胀。笔者曾这样观察过:同一组小儿、同操作者、同型号的头皮针, 而针尖斜面长者, 穿刺成功率较低, 特别是对血管较细者更有意义。一般选用针尖斜面长为1.0 mm~1.1 mm的头皮针为最佳。

5 掌握穿刺技巧

5.1 做好穿刺准备

将小儿平卧或侧卧, 剃去穿刺部位的毛发, 在小儿头部下面垫上软毛巾, 避免穿刺时摩擦损伤小儿头皮。

5.2 固定头部

自穿刺至固定针头之前不要放松小儿的头部, 必须有家长按压小儿身体的其他部位及头部, 必要时由护士或实习生协助固定头部。笔者认为固定好小儿头部也是决定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因素之一。

5.3 掌握进针的角度及速度

小儿头皮静脉较细, 穿刺角度必须小, 以5°~10°[2]进入皮肤后, 在静脉的上方沿着静脉的走向慢慢平行进针, 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 进针时速度必须缓慢。

5.4 固定好针头

穿刺针头进入血管见回血后, 不要放松小儿头部, 固定针柄不动, 用一块较大的医用胶布, 将针头及针柄一起固定, 最好能使胶布边缘与针柄边缘平行, 再用胶布绕过针柄下面向上左右交叉固定好在针柄段头皮针管, 然后再按照头皮针管的自然弯曲固定好头皮针管, 然后才放松小儿头部。

5.5 不同小儿静脉的穿刺技巧

对于静脉不明显的小儿, 可打拍小儿臀部使其哭闹 (之前向家长说明清楚, 避免误会) , 使血管充盈, 然后进针;对水肿的小儿, 用拇指按压穿刺部分, 使血管暴露, 待局部水肿未恢复原位时, 然后进针;对肥胖的小儿, 可根据小儿头皮静脉解剖位置及走向触摸见血管后进针;对脱水、血液循环不良、循环衰竭小儿, 必须绷紧皮肤, 固定血管, 然后进针, 这类小儿由于血液循环不良, 有时针头进入血管后不见回血, 常用5 mL注射器抽取少许无菌溶液接上小儿头皮针排气后进行穿刺, 穿刺时, 边轻轻抽吸边穿刺, 在针头进入血管见回血之前不要注入液体, 避免液体进入皮下组织形成局部肿胀影响穿刺, 待穿刺成功固定好针头后, 接上输液管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李莉.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体会[J].护理研究, 2008, 22 (增刊1) :83.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操作体会 篇7

1 小儿浅静脉的特点

小儿头皮血管细弯,较直的血管短,且不够充盈。但3岁以内的小儿,特别是婴儿,浅表毛细血管网比较丰富,皮肤细嫩,血管隐约可见,尤其是头皮静脉显露更为明显,更有利于静脉穿刺。

2 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2.1 准备物品合适

穿刺前应根据小儿静脉特点及静脉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头,可重复使用硅胶头皮针可选择4号或41/2号,若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头皮针只有4 1/2号,其锐性好,穿刺有力度但重复使用影响穿刺效果,备5 ml注射器以做抽回血用。

2.2 房间光线准备

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如果在夜间光线不好,过强或过暗,对护士判断静脉走向很有影响,所以应该调整患儿的头部位置,固定患儿头部,加上得力助手适当的压缩患儿,这可大大地提高穿刺成功率。

2.3 选择适当部位

通常选用两颞部及前额,尤其是前额发际边缓便于固定和留针。可用一指压住静脉一端,另一指前推,若立即充盈可作穿刺部位,若缓慢冲盈说明血管逆向流动。如肥胖和水肿患儿,静脉“隐藏”较深,在头皮表面不易看到,可根据解剖位置摸静脉“沟”沿血管位置做出标记,以及15°进针;或按压血管上方使其显露明显便于穿刺[1]。

2.4 心理准备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操作前应稳定自已的情绪,集中精力,不易紧张,焦虑,胆怯,烦燥。物品准备充分,操作动作要快,以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和家属的思想压力。另外应适当地与家属沟通交流,以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3 穿刺技巧

3.1 熟练掌握小儿头皮穿刺技巧

3.1.1 选择合适静脉

选择静脉时一般选择较直、分叉少、显露表浅的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冠状缝静脉;穿刺部位的静脉长度应长于穿刺针头的直行部位,需要剃去毛发显露血管以利固定[2]。操作时做到轻、稳、准。

3.1.2 无菌操作

常规消毒皮肤,操作者左手拇指、示指消毒后,绷紧皮肤固定静脉。

3.1.3 穿刺手法

右手持针,针头斜面向上,(1)先将输液管调节器向上移至滴壶下,因调节器离滴壶越近,压力越大,回血率越高。(2)距穿刺点远端约1 cm处进针,针头斜面先刺入皮下后针尖稍向上,使针头与血管呈现出10°以内角度,用均匀力量推进,一见回血,立即将输液管调节器松开让血进入血管,以免血液凝固而堵塞针头。(3)对长期头皮静脉穿刺,血管破坏多穿刺困难者或脱水及循环不良血流缓慢者,进针后无阻力,有空虚感未见回血,需用手指捏捏输液管向后抽一下。(4)5条胶布固定,第一条固定针柄,第2条交叉,第3条固定针眼棉签,第4条盘旋塑料管,第5条将塑料管固定在患儿耳朵上或粘在头发上。

3.2 护士应加强自身休养并注重搞好护患关系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水平,有时也受不良情绪、周围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所以护士应加强自身休养,使自己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上班时保持内心平静,心情要舒畅,穿刺过程中如遇患儿家属说话生硬时,要克制自己,冷静对待,平心静气地选择血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作为小儿家属往往容易感情用事,甚至在操作前就开始唠叨,要求操作者一次操作成功,万一失败往往不理解,甚至言辞激烈。因此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很高,这无形中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而影响操作结果。因此护理人员事先就要主动做好家属思想工作,以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便于能顺利地完成小儿静脉穿刺操作任务。

关键词:静脉穿刺,小儿,头皮

参考文献

[1]施莉,施靖.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的穿刺方法.包头医学,2005,29 (4):45.

[2]迟晓玲,许建娥,胡玉玲.小儿静脉穿刺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当代护士,2005,12(10):112.

浅谈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 篇8

1 静脉穿刺成功的有关因素

1.1 操作者的精神因素

操作者的情绪对穿刺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 操作者必须树立信心, 态度和蔼, 沉着冷静, 思想要集中, 这样穿刺的成功率就高, 反之, 如果信心不足, 穿刺就容易失败, 如不能一针见血, 心里更是焦急, 紧张, 就越做不好。

1.2 患儿家长的配合情况

现在, 小儿普遍受到家庭的宠爱, 有的家长看到患儿打针十分心疼, 甚至不敢看, 有的还陪着流泪, 当看到患儿哭闹时, 护士未能一针见血, 心里很着急, 甚至在旁边唠叨, 这就给操作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刺激, 影响操作的顺利进行。因此, 操作前向患儿家长说明小儿静脉穿刺术比成人困难, 请他们理解, 主动配合, 协助固定好患儿肢体, 提高穿刺成功率。

1.3 病室的光线

病室的光线应充足, 才利用了, 护理工作的进行和对病人的观察, 小儿头皮静脉细小, 静脉穿刺时尽量在光线充足适宜的环境内进行。如果室内光线较暗, 看不清血管, 穿刺的准确率就降低, 如果光线太强, 患儿皮肤发光, 也影响穿刺效果。

1.4 患儿的体位及肢体固定

有些患儿一见到穿白大衣的护士就哭闹不止, 手乱抓足乱踢, 反抗拒绝治疗, 特别是穿刺的疼痛, 患儿更加烦躁挣扎, 因此, 摆放患儿的体位及头部固定得当与否, 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根据头皮静脉的解剖位置, 将患儿置于床中央, 仰卧位, 头下垫枕头, 使头部有所着落, 舒适, 便于固定, 穿刺前, 嘱家长在患儿足端, 以两臂约束患儿固定肢体, 手紧扶头部, 操作者站在患儿头端穿刺。反之, 如果在穿刺前随随便便, 家长抱着患儿也未给予纠正, 患儿头部左右摆动, 结果造成穿刺失败。

2 穿刺方法

操作者剃去患儿头皮静脉周围毛发, 排尽输液管内及头皮真内空气, 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待干, 嘱助手紧扶患儿头部, 用左手拇指, 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 右手持针距离静脉清晰点向后移0.3㎝左右, 将针头与皮肤成一较小角度 (10°-30°) 速入头皮, (如果角度偏小, 针头斜面接触组织面积大, 阻力大, 会增加患儿痛苦, 因此, 必须根据静脉的深浅来判断刺入的角度) , 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当针头刺入静脉时阻力减小, 有轻微落空感货有回血时, 再将针头推进少许即可。有时因患儿身体状态不佳及血液循环差, 针头内可能没有回血, 为了头皮针是否在血管内, 可以轻压输液管, 或用注射器轻轻抽吸, 如有回血或局部不肿胀, 再看茂菲氏滴管中点滴顺利, 则表示穿刺成功。

3 固定方法

静脉穿刺有回血后, 针头的固定也是关键的, 固定不好, 针柄上下左右的摆动, 针头就会滑出血管外和穿刺血管, 引起局部肿胀, 疼痛或液体不滴, 因此, 必须尽量做到不使针柄摆动, 先擦干周围皮肤, 以提高胶布的粘性, 以及穿刺前必须剃去穿刺点周围及周围毛发, 便于用胶布固定针头, 如果胶布黏在头皮上, 针头固定不稳, 影响固定效果, 拔针时胶布贴头皮难取, 造成患儿不必要的疼痛。

4 穿刺失败原因

4.1 判断失误

穿刺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有同血, 但临床上在为重度脱水、休克和持续高热以及血管极细的小儿穿刺时, 常见到针头已进人血管而不能即刻出现回血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经验不足的工作人员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针对小儿血管细不易见到回血, 利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回抽的方法则较易于见到回血。利用力学原理采用输液瓶置于低位, 增加调节器至针头的距离的方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回血速度明显快而易见, 减少了退针时才见回血的现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4.2 液体渗出、针头堵塞

针头多次穿刺静脉后, 针头斜面被组织碎片堵塞而无法见到回血。通过对两种输液速度调节方法的对比探讨发现, 一次性输液器中的滴速调节器自上而下调节滴数的方法可减少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时液体外渗。

4.3 其他因素

患儿静脉因素, 护理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心理压力大、护患关系紧张等均可造成穿刺失败。调查发现, 穿刺失败还与小儿年龄、穿刺部位、小儿烦躁不安及家属因家有荚。

5 注意事项

上一篇:互联网迎来黄金发展期下一篇:基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