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穿刺护理

2024-06-29

静脉穿刺护理(精选12篇)

静脉穿刺护理 篇1

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通道是药物进入血液以致全身个各脏器, 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其特点是作用迅速, 疗效快,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故静脉穿刺成为临床上最基本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 是确保患者治疗乃至危重患者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1]。笔者就我院儿科5年来静脉穿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谈谈自己的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儿科2004~2009年共有约进行静脉输液的4100例患儿, 静脉穿刺5023次, 其中1次静脉穿刺不成功患儿288例, 占7.0%;2次不成功186例, 占4.5%;最终穿刺不成功8个, 占0.1%。

1.2 原因

回顾造成以上静脉穿刺不成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穿刺技术不熟练;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违反操作规程;心理素质差, 护患沟通不良;观察患儿不仔细, 操作粗疏;患儿肥胖, 血管异位;多次、长期静脉穿刺, 血管自身破坏和损伤.

2 体会

2.1 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丰富的专业知识, 娴熟的穿刺技术

2.1.1 静脉穿刺针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病情、血管粗细、弹性、活动度选择适宜的针头。一般情况下, 婴幼儿选用4~5号, 较大儿童选用5.5~6号。表皮对疼痛刺激特别敏感, 而静脉穿刺须经过表皮, 穿刺面积越小, 疼痛就越小。因此, 尽量选择较小号针进行穿刺, 并注意穿刺前查看针尖是否锋利, 以减少非技术原因引起的疼痛。

2.1.2 穿刺部位的选择

熟悉各静脉的分布与走向, 特别是一些肥胖儿和一些休克患儿, 凭肉眼无脉可寻, 无从下手, 要根据静脉的解剖部位, 可用手指触摸法, 体会沟痕感, 根据皮下脂肪的厚度凭经验确定进针的深度, 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小儿多选择头皮静脉, 较大儿童也可选择四肢静脉。

2.1.3 静脉穿刺的技巧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选择好合适针头, 绷紧头部皮肤, 回血后不易继续进针, 妥善固定, 如头皮静脉显示不清, 根据静脉的解剖部位, 运用手触摸时有“沟痕”感, 体会“沟痕”感, 行头皮静脉穿刺。对于哭闹多且头皮静脉看不清者, 可请经验丰富的护士协助固定头部, 共同探讨进针的部位。对于年龄较大患儿, 也可选用四肢静脉, 从其正中或侧旁进针均可, 进针时应快速, 见回血后压低针头再进0.5cm。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 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对于肥胖且伴有血管异位的患儿, 如果在四肢静脉上穿刺, 可适当扎紧止血带, 用右手食指指腹去感觉, 区别血管与皮下组织弹性, 血管弹性有空隙感, 皮下组织弹性充实.

2.2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护患沟通。

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护士娴熟的穿刺技术有关, 还与护士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里状态有关[2~3]。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护士的注意力、定势状态和思维状态, 导致其中枢协调偏差, 出现感觉及判断失误, 降低静脉穿刺成功率。护士要学会排除外界的干扰, 集中精力, 全神贯注在工作状态中, 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护士还要学会应用语言技巧, 善于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 取得其信任, 减少其对静脉穿刺的恐惧、焦虑等负性心里, 分散其注意力, 提高其疼痛阈值。

2.3 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和敬业精神

作为一名护士, 要培养对病人的责任心、同情心, 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特别是儿科护士。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细微, 纷繁复杂, 但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 是一种严格要求、周密的技术工作, 容不得丝毫粗疏大意, 否则直接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和效果, 神志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 刻苦钻研技术, 练就过硬的本领, 为病人服务。

总之, 静脉穿刺示一气呵成的连贯动作, 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 应以护士特有的高度责任心、同情心、敬业精神及最佳心里状态, 用手指去感觉, 用心灵去体会。在实践中不断大胆地摸索并总结经验, 对不同患儿的血管选择和静脉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力争以最小的痛苦, 最大的成功,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和支持, 配合临床治疗, 使患儿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Liu M, Kunaiktikul W, Senaratana W, et al.Development of compe-tency inventory for rejistered nurses in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scale development[J].Int J Nurs Stud, 2007, 44 (5) :805~813.

[2]陈金红.输液室护士的心理素质与要求[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5 (2) :95~94.

[3]李丽丽, 于晓焕.浅谈护士心理素质与静脉穿刺的关系[J].吉林医学, 2008, 29 (24) :2442~2443.

静脉穿刺护理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快速穿刺的方法。方法 对400例患者800次双侧上肢同部位一般穿刺法与快速穿刺法两种方法对比。结果 观察两组穿刺方法,两组之间比较疼痛反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穿刺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45°角快速静脉穿刺法既可保持高穿刺成功率又可减轻局部疼痛,患者乐于接受。

【关键词】 45°角;快速静脉穿刺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基础操作技术,也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但静脉穿刺常常引起疼痛,部分患者难以接受。笔者在8月~8月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在原有静脉穿刺法(简称一般法)基础上总结出一种快速静脉穿刺法(简称快速法),对减轻疼痛有很好的功效,患者反应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8月~208月我科收治患者共400例,男280例,女120例;年龄18~75岁;400例患者双侧上肢分别接受一般法和快速法两种静脉穿刺。

1.2 快速法操作要领 (1)紧:绷紧皮肤。(2)角度:采用穿刺针与皮肤呈45°角进针。(3)直:直接从血管上方穿刺。(4)快:动作敏捷,皮肤及血管一次性穿刺到位。(5)平:见回血或突破感后迅速改变角度平行将穿刺针沿血管方向约进1mm后固定。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400例患者进行800次双侧上肢肢体同部位两种穿刺法对比,固定一人操作,统一用7号针头,观察疼痛反应及成功率。见表1。

表1 两种静脉穿刺法临床观察对比 (略)

注:经χ2检验,疼痛反应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穿刺成功率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3.1 一般法疼痛原因 (1)有效穿刺力小,根据物理学的合力分解原因,与皮肤呈20°角方向上力的垂直分解力即有效穿刺力小,尤其对于结缔组织致密且较厚的患者穿刺较费力,患者疼痛感很强,易失败。(2)穿刺速度慢,机械性损伤刺激大。由于是先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血管[1],故时间长、速度慢、机械性潜行对皮肤及皮下组织(浅筋膜)刺激大,致痛物质释放增多。尤其刺激真皮乳头层及皮下组织时,含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使痛觉增强[2]。(3)进针角度小,针头斜面接触皮肤面积相对大,机械性刺激游离神经末梢易产生快痛[3]。

3.2 快速法疼痛反应小的原因 (1)有效穿刺力大,与皮肤呈45°角的有效穿刺力比作用20°角的有效力大约1.06倍,容易穿刺皮肤及血管。(2)穿刺速度快,采取皮肤及血管一次性穿刺到位,缩短了机械性潜行过程,对皮肤及血管损伤减轻,致痛物质释放减少,疼痛减轻。(3)进针角度增大,针头斜面接触皮肤面积小,机械性刺激皮内神经末梢减少,达不到动作电位阈值[4],局部疼痛反应很小甚至无痛。(4)提高穿刺成功率,由于穿刺速度快,直接从血管上方穿刺可避免血管滑动,从而穿刺成功率亦很高。

【参考文献】

1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7.

2 姚泰.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98-299.

3 王明珠.实用护理技术解剖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87,10.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与护理 篇3

【关键词】 头皮静脉穿刺;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33-02

头皮静脉穿刺在儿科临床护理上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穿刺技术的高低不但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关键环节,而且还关系到护理质量、护患关系及患儿的康复。分析如下:

1 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原因

1.1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 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家长心疼孩子,对护士的穿刺技术要求高;同时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说话言语不当等都可影响护士的操作情绪,护士因紧张和怨言导致穿刺失败。

1.2 穿刺手法 持针手法不正确,护士缺乏熟练的穿刺技巧。

1.3 选择血管评估不当。

1.4 头部及针头固定不當 小儿头部摇摆不定,难以固定穿刺针头,再加上家长心疼孩子,固定头部不得力,固定手法不正确。

1.5 特殊小儿 对于肥胖、脱水、发热等患儿的静脉充盈评估不足。

2 做好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应当具备的条件

2.1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心与爱心,也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输液前家长要求一针成功,这样容易影响穿刺情绪,导致穿刺失败。此时先休息一下或者交换穿刺者。稳定自己的情绪,坚定自信心才是穿刺成功的第一步。

2.2 选择适宜的穿刺血管 选择最有把握的血管穿刺。穿刺前先判断血管是静脉还是动脉。静脉血管触之有弹性,可凹陷没有硬的感觉;动脉触之有搏动感,感觉血管稍硬,触之不凹陷。在工作中,一般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也可选择额前毛细血管、眶上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等。

2.2.1 额前毛细血管 在工作中经常把这类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像头发丝,只可隐约见到红色丝样的血管。用手按压血管充盈较好,触之弹性较好。如血管不清楚,可用酒精棉签多擦几遍,刺激血管充盈扩张,酒精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穿刺时,应该选择四号半或五号半的头皮静脉针,这类血管位置比较表浅,进针角度以5°-10°左右为宜。针头方向与血管平行,持针要稳,避免碰伤血管壁,此类血管管腔细,回血慢的特性,进针一定要缓慢、平稳。为了使穿刺后易回血,可将调节器置于莫非滴管下端,以距针头60cm效果最佳。

2.2.2 颅骨缝间静脉及两侧粗大血管 头颅两侧及沿着其额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这种血管看着比较粗大,但在临床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与技巧。小孩哭闹时血管看得比较清楚,不哭时很模糊,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感可了解静脉的走向及深浅。这种血管进针角度较大。两侧粗大血管一般为20°-30°,颅骨缝间静脉为45°-60°。血管易滑动,进针前左手一定要绷紧皮肤。如不绷紧皮肤,进针后,血管随着针头向前移动,就掌握不清血管位置。右手持针,对准血管刺入皮内0.5-1mm后,将针向上挑起,平行向前刺入。

2.2.3 耳后静脉 耳后静脉易滑动,皮下脂肪厚,皮肤松软,不易掌握进针的深浅度,而且由于解剖位置的原因,不好护理。在临床工作中,鼓针率很高,一般不作为首选血管。但在不得已的情况选择此部位穿刺,应掌握:首先保持患儿头部的基本稳定、不摇动,其次要绷紧皮肤,持针要稳,要适度掌握进针速度,力求做到慢、稳。

2.2.4 对身体比较胖和头皮较黑或有水肿的患儿 这种特殊患儿选择血管就比较困难了,主要是手的感觉,用右手食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触摸,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以摸到静脉沟,在你感觉到有静脉沟的地方用拇指按压静脉,用力不必过大,既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稍高于周围的皮肤。也可用双手的食指将血管两侧的皮肤向中间推挤,可以较清楚地看见血管走向,立即穿刺,成功率最高。对可见而又细小的静脉稍加按压也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在找不到合适的静脉时,把看上去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作为选择对象,这样的血管穿刺成功率比凭感觉穿刺成功率要高。

2.2.5 对脱水严重的患儿 脱水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较差,而且血管弹性又差,这样给穿刺带来了不少麻烦,有时候已经穿刺进血管了,但因没有回血而误认为未成功而退出,导致穿刺失败。在输液前要先看清血管的走向,穿刺后有明显落空感,可回抽针头连接的细管;也可将输液器置于患儿头部以下,观察15-20s看有无回血。如不见回血,可试着慢慢打开调节器开关,针头前面皮肤无隆起现象则证实已穿刺成功。

2.2.6 眶上静脉 离眉弓较近,当小孩皱眉或向上看时,液体则流通不畅。尽量鼓励小孩向下看或使患儿入睡,告知家长这一情况,以取得配合。

2.3 正确的持针手法 方法:用拇指、中指前后捏住针柄,再用食指卡到针柄上面,此执针手法优点:手背朝上,手比较灵活,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便于操作,且持针较稳,针头不容易晃动,进针后容易掌握深浅度。

2.4 针头的固定 方法:将第一块胶布粘贴于针柄与针梗的相接处。胶布一半粘住了针柄,一半粘住了针梗,固定到皮肤上比较牢固,不容易随着头的晃动而改变位置。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球,用第二块带有消毒棉的胶布贴在针眼上。用第三块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细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第四块胶布固定。第五块胶布将头皮针细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或者固定于没有头发的头皮上。这样才算最终的穿刺成功。有时由于患儿烦躁哭闹、发热患儿退热期等出汗较多,胶布粘不紧,我们一般采取用宽胶布压住原有胶布绕头围一圈,这样固定就比较牢固。在这儿还要提到一点,那就是毛发影响胶布的粘贴,所以在穿刺前应剔除进针部位周围约3cm处的毛发,以便于更好地固定。

3 体 会

作为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熟练的穿刺技巧,并做好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良好沟通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此外在工作中要不断地汲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练就过硬的本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逆行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抽取我院1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 住院时间均在1个月以上, 年龄>60岁。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 对照组50例行顺行静脉穿刺, 平均年龄66.7岁, 其中男34例, 女16例;观察组50例行逆行静脉穿刺, 平均年龄67.3岁, 其中男31例, 女19例。全部患者神志清楚, 皮肤感觉正常, 输液的速度快慢对患者病情没有显著的影响, 皆选择健侧 (指输液侧肢体无外伤、血液循环良好、无瘫痪现象) 进行静脉穿刺, 每组分别由2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管护师进行静脉穿刺操作,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血管及操作条件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静脉穿刺方法

100例患者的静脉穿刺部位均在手背部掌指关节的近侧, 以掌背静脉为主。皆选择常规一次性静脉输液器, 7号针头, 输注生理盐水500mL加维生素C3g。

1.2.1 对照组

采用顺行静脉穿刺方法, 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方向刺入[2]。

1.2.2 观察组

采用逆行穿刺, 通过心理沟通, 让患者放松, 选择手背下1/2的静脉穿刺, 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 扎止血带于穿刺点上6cm处, 护士用左手将患者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3]。穿刺者背向患者头端, 止血带不宜过紧, 绷紧皮肤, 向指趾方向进针, 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穿刺。进针角度与掌骨背侧皮肤成60°[4]。整个针梗不能与血管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致使针尖在血管内翘起, 需要用无菌棉球垫于针柄下, 使针尖平稳地置于管腔内, 再以胶布托住棉球, 而后交叉固定针头[5]。

1.3 观察指标

(1) 静脉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 (2) 液体平均滴速 (观察时间为1min) ; (3) 穿刺成功后, 是否液体渗漏; (4) 穿刺点固定后, 手部活动受累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以上各指标, 采用χ2检验, 比较2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

穿刺一次成功率对照组76%, 观察组92%, P<0.05, 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液体平均滴速P>0.05, 差异没有显著性。穿刺成功后液体渗漏对照组19例, 观察组3例, 经检验P<0.05, 差异有显著性。手部活动受累情况以2种穿刺方法对手的抬起、端水杯、手关节适当活动以及活动时出现疼痛或渗漏等情况为观察指标。二者的差异同样具有显著性。

2 讨论

(1) 手背静脉有2套静脉系统[6], 深静脉之间、浅静脉之间、深静脉和浅静脉之间有丰富网状结构[7], 当液体在静水压下进入血管, 到达静脉的吻合支, 由于吻合支、交通支与深静脉相通, 从而使血液较快的流回右心房。吻合支丰富、远端静脉无瓣膜, 是逆行穿刺不影响液体流速的前提。传统的顺行穿刺方法对于手足背下1/2指趾、末梢浅静脉的部位和靠近关节等处穿刺时由于进针部位短, 静脉血管表浅、细小、弯曲且进针后不易固定, 易出现渗漏现象而导致穿刺失败。而采用逆向穿刺后便能克服这一难点, 当针头沿血流向做逆向穿刺后回血速度快, 进针部位长且易于固定, 穿刺时只需进入针梗长度的1/3或1/2, 而且流速不受影响。这使得逆行静脉穿刺输液选择血管的范围更大, 从而拓宽了静脉的利用率, 解决了一些患者由于长期输液, 导致血管严重受损伤, 弹性差, 穿刺困难的问题。本组资料显示, 逆行组和顺行组的液体滴速没有差异, 而成功率高、渗漏率低, 这从解剖学上证实了逆行静脉穿刺的可行性。)

(2) 因为逆行静脉穿刺是正压穿刺, 针尖斜面迎血流方向, 当针头刺入血管时更易见回血, 有利于护士判断针头是否进入血管, 而顺行静脉穿刺是负压穿刺, 老年、慢性病患者血液回流缓慢或无回血, 容易造成穿刺的失败

(3) 因为顺行静脉穿刺是在手背或足背下1/3处, 针柄正好落在指关节上, 不易固定, 手稍微活动就有可能影响输液速度, 甚至刺破血管壁, 造成液体渗漏。而逆向静脉穿刺后针柄正好落在手背上, 这样利于固定针柄, 且渗透率低, 也有利于患者的手部活动,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降低液体渗漏率, 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4) 逆行静脉穿刺输液的注意事项: (1) 因为多数患者已经习惯顺行穿刺, 对逆行穿刺接触很少, 所以, 操作前应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 向病人解释逆行静脉穿刺的方法和优点, 取得病人的配合; (2) 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 陈翠华[4]的研究显示, 与皮肤成60°时, 进针速度快、痛苦小; (3) 逆行穿刺时注意针尖不要太靠近关节处, 防止病人手部过度活动而使针尖穿破血管壁而导致液体渗漏; (4) 对于长期行静脉输液的老年人, 选择血管时应建立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使用计划; (5) 逆行静脉穿刺输液需经侧支循环回流, 故一般不作为紧急抢救、输注大量液体, 也不用于对血管刺激较大的药物使用, 以避免肢端过度充盈和药物刺激出现肿胀疼痛。

参考文献

[1]李秀云, 邹碧荣.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51~54.

[2]崔炎.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3~326.

[3]屠燕, 张秀华, 孙梅花.改进静脉穿刺方法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2) :45.

[4]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6) :356.

[5]魏世萍.手足背逆行穿刺的方法介绍[J].中国校医, 2003, 17 (4) :294.

[6]王静, 王小燕, 翁萍.手背远端静脉逆行穿刺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5) :36.

静脉穿刺护理 篇5

(1)针头堵塞。

(2)穿刺后无回血,继而外渗。

(3)血管塌陷变 硬是造成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延误抢救时间。医生因无法用药而一筹莫展。护士围着 病人找血管,又是揉搓,又是轻轻拍击,力求血管暴露。上述原因使穿刺屡屡失败,护士们急得满头是汗,焦急的心情不言而喻。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休克病人静脉穿刺法。

(1)当病人进入病房后,在准备输液的同时,由另一护士选择中粗较直和局部平坦易于固定的血管热敷,应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血管充分扩张,增加充盈度,使血管变软,即可穿 刺成功。

(2)穿刺时必须用直刺法。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及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 小儿 头皮静脉 穿刺 心理护理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认为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下列几点密切相关,现简介如下。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基本方法

血管选择:小儿从出生到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流,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12岁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不利于头皮静脉的穿刺。

光线的强弱: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

针头的选择:对于出生到3岁的小儿,一般选用4.5~5.5号大小的头皮针,用2~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

进针手法: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

针头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郭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要特别提出在穿刺前要剃掉穿刺点周围毛发,以利于胶布固定。

肥胖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肥胖小儿头皮静脉不清晰,头皮脂肪厚,进针深浅不易掌握,可以运用以下3点来进行操作。①肥胖小儿头皮边缘常有静脉显露,但管腔细回血慢。穿刺时要求持针稳,进针慢,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后,回抽注射器针栓,可见回血,证明穿刺成功。②根据静脉解剖位置,在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血管的相应部位,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痕”感,触摸“沟痕”时可感觉静脉的走向及深浅,穿刺时进针角度15°~20°,进针速度宜慢,有时进入静脉会有落空感,见回血时,穿刺成功。③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穿刺时摸清骨缝,进针角度45°~60°,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平行向前刺入,见回血,即可固定。

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

穿刺时从静脉一端开始穿刺,逆行顺行均可。

固定胶布要牢固:固定时针头不能漂浮在皮肤上,以致针头移位,穿出血管,造成局部肿胀。

注意按压方法:①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瘀血。②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需1~3分钟,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

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发生意外。进行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回观察以及时发现患儿面色、神志变化及固定胶布的松动,针头移位,局部的肿胀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提高自身修养,理解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担心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因此,作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心,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克服急躁情绪,提高应变能力:护士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集中精力,沉着镇静,从容不迫,排除干扰,工作忙而不乱,尽力做到1次穿刺成功。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有利于护士在工作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并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业务技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注重小儿的心理护理

环境及氛围:我科护士均着淡粉色工作衣,头戴淡粉色燕帽,床单及窗帘为淡粉色碎花样,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给人以温馨、愉快之感。

利用小儿注意力易被转移及喜欢表扬鼓励等特点,穿刺前安抚及逗引患儿,语调柔切、语言温柔、耐心和蔼,消除其陌生和恐惧感,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以减轻哭闹。

静脉穿刺护理 篇7

1 术前准备

需置入PICC的病人, 医生要开医嘱, 病人或家属需填写PICC知情同意书及PICC置管术同意书, 护士接到置管术的医嘱后, 首先要对病人进行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记录在护理病例上。

2 用物准备

PICC穿刺包 (内有弯盘2个、治疗巾2块、洞巾1块、纱布5块、止血钳2把、剪刀1把、消毒小杯2个内各装3个棉球) 、PICC导管、碘伏、75%乙醇、20 mL注射器3个、250 mL生理盐水1袋、肝素盐水1袋、无菌手套2副、卷尺、止血带、贴膜、无菌胶贴。

3 穿刺方法

3.1 选择血管

病人平卧, 穿刺肢上臂外展与躯干成90°, 评估病人的血管情况 (走向、弹性、是否有静脉瓣、红肿硬结等) , 首选右侧上臂, 因其距离心脏上腔静脉近, 选择血管的顺序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贵要静脉因其直径粗、静脉瓣较小常作为首选。

3.2 测量定位

病人平卧, 上臂外展与躯干成90°, 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二肋间隙, 为避免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心包填塞等症状, 从量好的长度中减1 cm~2 cm, 从拍摄的X线片中可见正好达第二肋间[1]。

3.3 穿刺过程

3.3.1 建立无菌区

准备用物, 将PICC穿刺包放于移动小桌上, 置于病人床尾并打开, 戴手套, 摆放消毒物品, 抽吸2管生理盐水及1管肝素盐水备用, 然后将1块无菌治疗巾垫于病人手臂下方。

3.3.2 穿刺点的消毒

以穿刺点为中心, 先用75%乙醇消毒3次第1次顺时针, 第2次逆时针, 第3次顺时针, 再用碘伏消毒3次, 顺序同乙醇消毒, 消毒范围略小于乙醇消毒范围, 上下直径20 cm, 两侧至臂缘, 待干。

3.3.3 预冲导管

准备PICC、透明敷料、输液贴等无菌用物准备于无菌区, 用盐水冲洗润滑导管、肝素帽、接头、穿刺针头等, 检查是否有破损, 用充满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PICC并冲洗导管润滑导丝。助手协助扎止血带, 术者更换无菌手套, 铺洞巾, 暴露穿刺点。

3.3.4 静脉穿刺

助手协助扎止血带, 术者更换无菌手套, 铺洞巾, 暴露穿刺点。用充满肝素盐水的注射器冲洗穿刺针, 连接穿刺针, 可根据需要先用2%利多卡因0.1 mL~0.2 mL皮内注射, 行穿刺点局部麻醉。穿刺者一手绷紧皮肤, 另一手以15°~30°进针进行静脉穿刺, 见到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针1 mm~2 mm, 保持钢针针芯位置, 单独向前推进外插管鞘, 以确保穿刺针外套管也进入血管, 又不致穿透对侧血管壁。

3.3.5 撤针芯送导管

助手松止血带, 术者以左手食指压住外套管针尾以防滑出血管, 中指压住穿刺针套管尖端处的血管, 以防出血, 右手撤针芯, 再用右手轻轻将PICC送入, 至腋静脉时约插入20 cm, 让病人向静脉穿刺侧转头并低头, 以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若送入困难, 应考虑静脉有堵塞或导管位置错误。

3.3.6 撤出外套管并修剪导管长度

插管至预定长度后, 在鞘的末端处压迫止血并固定导管, 然后撤出插管鞘, 将导管与导丝的金属柄分离, 轻压穿刺点上以保持导管的位置, 缓慢将导丝撤出。保留体外5 cm导管以便于安装连接器, 以无菌剪刀剪断导管, 注意不要剪出斜面或毛渣, 安装连接器。

3.3.7 抽回血和冲管

用注射器抽回血, 然后用准备好的生理盐水20 mL脉冲式冲管, 正压封管, 安装肝素帽。

3.3.8 安装固定翼并进行导管固定

清理干净穿刺点周围血迹, 将导管出皮肤处逆血管方向绕一流畅的“S”弯, 取出白色固定翼, 将其加在距穿刺点1 cm的导管上, 并用无菌胶布加以固定。穿刺点置纱布, 用透明敷料加压粘贴 (禁止在导管上贴胶布, 防止损坏导管强度和导管完整) 。记录导管长度、穿刺日期、穿刺者姓名, 最后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位置没有确定之前避免用PICC进行操作, 操作成功后需填写PICC置管记录。

4 护理

4.1 换药

置管后24 h内换药1次, 如果在24 h内穿刺点出现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 病人出汗或穿刺点污染时也应及时更换, 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无菌。如果穿刺处无渗血、渗液可1周进行PICC换药1次。换药时应自下而上揭去透明敷料, 注意避免将导管带出体外, 观察穿刺点情况, 打开无菌PICC换药包, 建立无菌区 (同PICC穿刺前准备) , 带无菌手套, 先用乙醇棉球消毒 (范围同PICC穿刺) , 注意避免接触穿刺点, 以免乙醇沿穿刺点进入皮下及血管, 引起刺激症状, 待干后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方法及范围同PICC穿刺) , 待干, 固定方法同PICC穿刺, 最后记录穿刺时间、更换时间及更换人。

4.2 封管

每次操作结束后用20 mL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封管 (成人用20 mL无菌生理盐水封管, 儿童用6 mL无菌生理盐水封管) 。如不使用导管时每7 d进行封管1次, 封管时一定要是脉冲式正压封管, 已达到冲洗导管及防止血液反流进入导管的作用。

4.3 并发症的护理

4.3.1 静脉炎的护理

静脉炎是留置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静脉炎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两种, 前者是在导管穿刺过程中静脉壁受到损害而引起, 一般在置管早期出现;后者与输入刺激性药物有关, 常在置管后期出现并与输入化学刺激性药物及病人的特殊体质有关[2]。发生静脉炎后应及时处理, 抬高患肢, 局部进行硫酸镁湿热敷, 也可局部涂抹欧莱, 必要时将PICC拔除进行细菌培养, 输注抗感染药物。

4.3.2 出血的护理

穿刺点出血在病人置管后1 d~3 d较常出现, 主要由于操作过程中手法操作不当或病人血小板较低引起。穿刺成功后可以按压穿刺点5 min~10 min, 以预防穿刺点出血。如病人年龄较大、凝血功能差, 则应加强局部的观察, 让病人避免穿刺肢体较大幅度的动作, 并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穿刺点的局部干燥, 必要时可采用云南白药。具体方法如下:常规消毒穿刺点, 待干后将云南白药胶囊1粒分开, 取其粉末, 撒于出血处, 用棉签均匀的抹开, 达到穿刺点周围0.5 cm处, 用无菌小纱布覆盖, 透明敷料固定, 2 h后观察, 如仍有少量出血, 可再加用1/2云南白药胶囊粉末并做好交班, 24 h后再次观察止血情况, 如出血已停止, 用棉签消毒血痂周围, 不用上药, 换上干净小纱布, 透明敷料固定, 3 d后即可常规护理[3]。

4.3.3 导管堵塞的护理

导管堵塞是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 可达21.3%, 并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4]。导管被夹闭、打折、脱出移位以及体位改变、输入过高浓度的液体、药物沉积、血栓形成、冲洗不正确会导致导管堵塞。对于血栓形成性堵塞, 可先用生理盐水轻柔回抽, 试将凝血块从管腔抽出, 或用生理盐水10 mL、尿激酶10×104 U进行溶栓, 反复回抽, 使药液充分均匀充满管腔, 2 h后用注射器回抽, 见有回血即可[5]。临床采取脉冲正压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6]。

参考文献

[1]王鸿雁, 佟姝艳, 张迪.PICC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辽宁药物与临床, 2004, 7 (2) :88.

[2]骆小京.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NICU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4 (4) :232-233.

[3]孙巧红.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12) :1400.

[4]邓春辉, 王凤.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9.

[5]魏志华.PICC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学, 2005, 25 (12) :96.

小儿静脉穿刺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8

1 静脉输液的原理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原理与大气压的作用使液体下滴,当液体瓶具有一定高度、针尖部的压强大于静脉压时,液体会流向压力低的方向输入到体内。根据力学原理,输液管针尖部的液体和血液交汇面受到来自两个相反方向的压力,由内向外的静脉血压和由外向内的液体静压。正常情况下大气压为101.32 k Pa,而人体内静脉血压为102.02 k Pa,由于存在着这种压力差,当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时,血液从静脉端流入穿刺针管内,称为回血[1]。

2 穿刺失败的因素

2.1 患者方面的因素

小儿对生病打针会产生惊惶不安的恐惧心理,表现为对治疗消极不合作及哭闹不止;家长及亲属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较高;护理人员操作时,家长表现得很紧张,有的干脆指定找哪个护士注射,有的甚至规定操作者穿刺哪根静脉,这些因素不但会加重小儿的心理负担,也给护理操作者造成心理压力;造成护理人员可能会产生急躁情绪,急于求成,最终导致穿刺的失败。

2.2 环境因素

安静的环境可以使操作者保持良好的心境,而周围环境嘲杂,会给操作者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穿刺成功率。

2.4 操作技能方面

有的护理人员自信心强、自制能力强,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忙而不乱;而有的护理人员对成功的自信心不足,同时也经不起外界因素的干扰,自然也会影响到穿刺的成功率;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有熟练、精湛的护理技术操作技巧,这样才能使患儿及家属产生安全感。

2.5 情绪因素

不同的情绪对操作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效率,克服困难。而消极不良的心境,使人消沉、厌烦,从而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3 如何提高穿刺率

3.1 做好患儿和家属的心理护理

对2岁以上的患儿,护士应用亲切的语言耐心与患儿交谈,如问患儿几岁,夸患儿漂亮、聪明等,给予患儿安慰与鼓励,以减少紧张情绪,使其尽量与操作者配合;对2岁以下患儿,若患儿不能配合,则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让家属将患儿头及四肢固定好,以求对操作的配合。

3.2 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和血管

小儿头皮浅静脉、手足浅表静脉都适合于静脉注射,但因年龄、药物的浓度、药物量,疾病、治疗的目的、手术部位等不同,对穿刺部位的选择也不同。选择较直的、弹性较好、避开关节而易于固定的血管。不同年龄选择的血管部位也不同:3岁以下患儿,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宜选取头皮静脉进行穿刺,常选取的静脉有正中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3岁以上患儿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取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为佳。

3.3 光线的强弱

光线的明亮度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光线太亮可使瞳孔缩小,使入眼光线减少;光线太弱,可使瞳孔开大增加入眼光亮;因此光线强弱要适中,晴天明亮的自然光线是理想的,阴雨天或夜间可借助150W灯置操作者在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5~60 cm高度,此时灯光对眼刺激小,静脉暴露较好,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3.4 心理准备

护士要信心十足,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对一点小刺激都难以承受,难以调节自己的心理,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进入工作状态,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

3.4 针头大小及穿刺角度

选择针头大小原则是根据静脉大小及深浅部位而定,一般常用头皮正中静脉、额、颞后静脉、手指浅静脉、指趾间静脉滴注均可用4.5~5.5号针头。肘静脉、大隐静脉,推注或采血可用5.5~7.5号针头;进针的角度头皮静脉穿刺时,一般以5~20°角即可,肢体静脉穿刺以30°为宜[2]。

4 小结

静脉穿刺是一项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儿童是人生开始的特殊阶段,静脉输液对于儿童是一个紧张、恐惧的过程,因此穿刺时往往哭闹、躁动、不合作,加之小儿血管细小或长期输液,穿刺难度加大,家长在旁边的关心和担忧无形中也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心理压力。护理人员掌握好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患儿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的解剖和特点,在操作中保持正常稳定的情绪,精心细巧的操作,严格娴熟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多次穿刺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避免护患纠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3]。

关键词:小儿,静脉穿刺,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碧蕊.两种小儿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评价.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117-118.

[2]梁玉霞.小儿静脉穿刺的临床护理要点.当代医学,2009,15(2):108.

静脉穿刺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科室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对小儿隐匿静脉穿刺206例。其中12~24个月患儿89例,3岁~6岁患儿117例。

2 隐匿静脉造成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

2.1 小儿肥胖、头皮黑及水肿使静脉隐匿,穿刺不易成功。

2.2 患儿腹泻、脱水,造成静脉空瘪,增加穿刺难度。

2.3 长期静脉穿刺使血管壁针孔出现硬结,穿刺时出现硬结阻滞。

2.4 静脉穿刺后按压位置不正确,表面皮肤出现瘀血青紫现象。

3 护理体会

3.1 合理选择血管

3.1.1 肥胖等特殊患儿选择血管主要是手的感觉,用右手食指在较大静脉处触摸感觉静脉走向、粗细、深浅度,以手指轻压静脉沟可见充盈的静脉稍稍高于周围皮肤,也可用左手拇、食指从血管两侧向中央挤压,使皮肤稍隆起,此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1.2 腹泻脱水患儿因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较差,往往已经进入血管,但因没有回血而误认为穿刺失败。此类患儿应先看清楚静脉走向,往往能看到一丝微蓝色的静脉痕迹,触之有弹性,感觉穿刺后的明显落空感,如无回血,可将输液瓶放置低于患儿注射部位,观察20 s左右看是否有回血。切忌直接强力挤压输液管观察回血,因易使血管在快速的强大压力下涨破导致穿刺失败。

3.1.3 长期静脉穿刺患儿以尽可能保护血管完整性的原则,从远心端开始向近心端逐渐排布穿刺注射,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避开硬结、静脉瓣。

3.1.4 尽量不选择表面皮肤有瘀血青紫现象的部位,如不得不选择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开上次穿刺部位。用右手食指触摸静脉走向,感觉静脉深浅、粗细,然后再行穿刺,出现回血即可停止进针。

3.2 持针方法

3.2.1头皮隐匿静脉穿刺时,左手拇、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皮肤,右手拇、食指持紧针柄前后沿,其余三指轻压在患儿头部,根据所选血管局部解剖位置调整进针角度,在血管后方或侧方刺入皮下,随即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根据静脉走向决定是否再进针。

3.2.2四肢隐匿静脉穿刺时,作者的临床体会是用拇指、中指持紧针柄前后沿,食指卡在针柄上面,手背朝上,易于调整进针方向,进入皮下后不需变换姿势,针头不易晃动,容易调整角度。

按照穿刺部位分别选择上述两种方法,在小儿隐匿静脉穿刺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 穿刺后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左手拇、食指直接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第一块胶布将针柄粘贴在小儿皮肤上,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用第二块带有棉纱的输液贴贴在针体上面并遮盖针眼;把头皮针的塑料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个圆形后用第三根胶布固定;如在头皮静脉穿刺可加用第四根胶布将头皮针塑料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或者固定于没有头发的头皮上。并嘱家长以喂奶姿势从穿刺部位对侧抱住小儿,将小儿的一手抱于腋下,扶住另一只手,防止小儿扯掉输液针头。

4 体会

小儿隐匿静脉穿刺不但要具备过硬的操作技术,同时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对婴幼儿要避免长时间操作,同时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对年长能够配合的患儿,在操作前给予鼓励,和患儿交谈,增强其配合穿刺的信心。护理人员在操作中时刻保持镇静、果断的心理状态也是对提高穿刺成功机率的保障。

参考文献

静脉穿刺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集相关病例198例, 其中男168例, 女30例, 年龄最大81岁, 最小24岁。198例患者中脑血管疾病126例, 外科疾病72例。

1.2 方法

(1) 置管:插管部位铺大无菌单, 操作人员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 戴好帽子、口罩, 穿无菌手术衣, 戴无菌手套, 插管过程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穿刺完成后穿刺点以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2) 固定:我们将两个针座平行固定导管呈“U”形, 注意不扭曲、不反折, 露出静脉近端导管一小段, 以便观察。护理人员应随时注意管道连接的牢固性、固定的良好性, 防止导管松动或连接处松脱, 避免导管从穿刺部位脱落。 (3) 保留:护理人员每次使用静脉治疗前, 先应用5 m L生理盐水加肝素液进行冲管, 治疗完毕后再用5 m L生理盐水加肝素液封管 (肝素液浓度为100 m L生理盐水中含有12 500 U肝素) 。每隔一定的时间试抽回血, 如回抽不畅, 则要考虑静脉插管处松脱及插管头部血栓或血管内部堵塞等情况, 这时不可强推, 可加用抗凝剂至凝块溶解至易推进为止。

2 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置管时间最短者20 d, 最长者56 d, 平均37 d.18例出现红肿, 无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发生。

3 讨论

3.1 把好无菌操作关,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血源性感染是导管保留的关键, 深静脉置管时, 严格无菌操作至关重要。为此, 我们除在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外, 尚要求患有疱肿、湿疹等皮肤病, 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感染或携带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 R SA) 的工作人员, 在未治愈前, 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由此避免置管早期可能出现的感染。

3.2 把好固定关与抗凝关, 保证导管得以保留。

导管的固定十分重要, 固定不好会脱出或造成阻塞, 甚至有折断的危险。我们通过采用上述方法, 发现在患者改变体位或患者躁动时, 可避免导管的牵拉、反折、脱出及折断。人的体位总在不停地变动, 尤其是脑血管患者, 有时会缺乏自控频繁活动, 由此而引起血管压力的改变, 血液易回流至导管内而发生凝固, 有时因此而不得不终止静脉保留。应牢固固定导管, 防止导管凝血块堵塞, 使导管保持通畅以便间歇用药。

3.3 把好护理关, 避免护理操作中造成导管污染。

我们除了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 定期消毒空气外, 还定期做空气培养;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定期更换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2 d, 专用贴膜可至7 d, 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 治疗时立即更换。护理人员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 要求进行严格的手卫生, 并戴手套, 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保持三通锁闭清洁, 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 不把导管浸入水中;输液器更换不宜过频, 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连续输液每天更换输液器1次, 三通接头也应每天更换1次, 若有血液回流入导管应及时更换;避免在穿刺部位局部涂抹含有抗菌药物的药膏;避免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 BSI.

3.4 预防各种并发症, 防止空气栓塞。

锁骨下静脉压力较低, 为6 cm H2O, 吸气时为负压。因此输液过程中绝对不能使输液瓶滴空, 并应使一段输液管低于患者心脏水平面而改变压力方向来克服静脉压低易发生的意外。最后在拔管时因保留时间长, 为防止穿刺孔与锁骨下静脉间形成隧道而使气体进入, 应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加压包扎。

静脉穿刺护理 篇1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64

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输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以便在治疗疾病、保证患者安全、和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本研究对9658例次静脉输液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现有效护理是保证输液顺利的关键,同时能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6月行静脉输液患者9658例次,发生故障116例次。

护理方法及要点

⑴静脉穿刺时的护理:①浮肿肥胖的患者血管触之有弹性感,用止血带后血管不易看清,护理人员要精炼穿刺技术,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和压力,按杨梅[1]主张的,让患者的手在穿刺时自然放置,护理人员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进行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②儿童及妇女患者,皮肤薄嫩,血管多数过于细小,呈花纹状,穿刺时宜选用细小的针头并可在穿刺前做好局部准备,例如,可用热毛巾湿敷手背,使血管充盈易于穿刺。穿刺成功后,要固定好穿刺点下方的皮肤,防止血管被牵拉滚动,同时做好针柄固定以防针尖滑出血管外。③年老患者的血管本身弹性较差,血管坚硬易滚动,穿刺时要扎止血带距离穿刺点近一些,左手拇指固定血管下端,金针角度30°采用梁孝梅等[2]研究的负压进针法。④失血或休克患者的血管空虚,扁平,不充盈,在穿刺前需热敷,按摩,轻拍局部血管使其充盈;穿刺时用上挑进针法。营养不良、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血管脆性高且充盈不良,亦可按上述方法穿刺,且亦细小针头。

⑵穿刺后局部意外症状的护理:①局部疼痛:要检查针头位置是否固定牢固,针柄固定是否合适,可适当放慢输液速度,避免穿刺部位针头活动。有些药物如:阿奇霉素、甘露醇、氨基酸和含钾溶液在输液时都会引起局部疼痛,可根据局具体情况给患者以解释和处理。②药液外漏:由于各种原因针头脱出或刺破血管致使药液漏入皮下所致,发现此情应重新穿刺。如果一般的药物外漏发生后,可在24~48小时给予热敷,以帮助吸收。如果刺激性强的药物,可立即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以防组织坏死变性。③穿刺部位出血:由于凝血功能障碍,静脉硬化或拔针后压迫不良所致,拔针时应压迫局部静脉穿刺点,以防出血,有凝血功能障碍时应针对病因治疗,不要在已破的血管处穿刺输液。有严重出血患者,应报告医生。

⑶输液过程的护理:①输液过程的观察:输液时突然发冷或发热,体温升高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新的输液器和可靠性液体。持续输液24小时以上应更换输液胶管,输液过程应注意三勤,勤看有无反应,勤问有无不适,勤查有无异常。切不可穿刺成功后就认为大功告成,而掉以轻心。②输液时先输浓度高的,后输浓度低的液体,先输盐溶液,后输糖溶液,有尿患者才能给与盐溶液输入,输入含钾液体要控制速度和浓度,以防血钾过高和局部疼痛。输入氨基酸,甲硝唑过快时可引起恶心。输垂体后叶素时宜引起呕吐咯血肠蠕动加快而有便意。输脱水剂时宜快,否则达不到药效。输入红霉素等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输升压药物时要随时测量血压,调整速度。

结 果

患者9658例次,对输液全过程较满意,提高了他们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讨 论

平时在给患者输液的过程中,虽然各个步骤都按输液常规做到位,但那仍会出现液体不能正常滴注的情况,而是患者感到不安,甚至担心再次穿刺而引起患者不满。因此,做好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杨梅.改进静脉穿刺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7):8.

2 梁孝梅,郑秀珍,迟晓玲,等.负压进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作用[J].齊鲁护理杂志,2006,7(7):31.

老年人静脉穿刺成功的护理体会 篇12

1要稳定患者情绪,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1为老年人静脉穿刺输液前,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 要特别注意人性化服务, 发自内心地关心体贴他们, 征询老人选择穿刺的部位, 充分尊重他们, 这样容易得到老人的配合。在穿刺前多和老人进行沟通, 分散注意力, 使其心理放松, 血管紧张度也随之降低, 易于穿刺成功。

1.2认真选择血管:

老年人血管呈进行性硬化, 脆性大, 皮肤松弛, 血管易滑动, 导致穿刺难度大。因此找准血管是关键, 在确有把握一针见血时才能进行穿刺, 没有把握不可贸然进针, 这样能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老年人血管, 提高穿刺成功率;为老年人进行静脉穿刺时, 常选用手背和手指的静脉, 因为其暴露部位少, 活动限制小的优点, 容易被老人接受。

2掌握静脉穿刺的技巧

2.1老年人血流相对缓慢, 在穿刺前应给予患者穿刺肢体自上而下按摩, 促进血液集中于肢体末端, 使血管充分充盈, 然后用手指末端轻轻推挤、按压血管, 既使血管显露, 又能凭经验感觉血管的弹性大小及活动度, 便于穿刺成功。

2.2老年人静脉回流慢, 血管脆性大, 为老年人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时, 采用自然放松法, 左手轻轻将患者五指并拢, 使手背成一弓形, 克服握拳后手背皮肤绷紧突起的血管反而被压扁的缺点, 使静脉回流通畅, 穿刺顺利。

2.3老年人血管进行性硬化, 弹性差, 血流相对缓慢, 导致穿刺后回血慢, 因此要缓慢进针, 见回血即为穿刺成功, 可不再推进, 以免刺破血管。

2.4老年人血管脆、硬、滑, 稍有一点压力, 就可能会使静脉壁刺破, 导致静脉穿刺失败, 因此, 将止血带扎在穿刺部位上8~10cm处, 穿刺成功后一定要轻轻松开止血带, 左手食指轻轻压在止血带与针头之间。这样可以减轻对穿刺部位的震动, 以免针头刺破血管。

2.5输液完毕后, 将输液敷贴置于静脉穿刺部位, 轻而快地拔出针头, 一般按压时间为3~6min。切忌边压边揉, 以免引起出血、淤血的发生。

3小结

上一篇:基础软件平台下一篇:高中数学总复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