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2024-09-24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精选11篇)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篇1

深静脉置管由于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 已成为目前最受推崇的静脉插管方式, 在胃肠外高价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已广泛应用并逐步扩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但在使用过程中, 如护理不当, 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堵塞和感染, 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费用, 若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 临床中须谨慎选择合适的部位。熟悉深静脉解剖位置与走向, 加之优质护理, 能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笔者现将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我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因病情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 共计36例, 其中男16例, 女20例, 年龄65~87岁, 平均年龄72岁, 导管留置时间15~75d。静脉置管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32例, PICC置管3例, 股静脉置管1例。

1.2 操作方法

常规碘酒、酒精皮肤消毒, 打开静脉穿刺包, 戴手套, 铺洞巾, 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点, 对准胸锁关节后上角, 沿锁骨下缘朝胸锁乳突肌与锁骨交界之顶角方向与胸壁呈25°~30°夹角进针, 进入锁骨下静脉后左手固定穿刺针, 右手通过导引钢丝插入留置导管15~16cm, 拔出导丝抽回血, 检查并注入肝素盐水2~3ml。导管末端予肝素帽封管;将导管外翼小孔与皮肤缝固定;碘酒、酒精再次消毒导管入口处, 皮肤与缝针处, 干燥后用3M透明敷料覆盖固定。颈内静脉进针方向朝向同侧乳头、针轴与皮肤呈30°~40°, 股静脉与皮肤呈35°~45°角进针, 其余同锁骨下穿刺。

2 护理

穿刺成功后, 深静脉导管的维持主要依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置管的时间, 护士在中心静脉通道的维护及患者的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2.1 导管护理

(1) 冲洗及封管:每次输液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 输液完毕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3ml推注后封管, 封管要紧密, 也可用封管液, 密切观察封管后的反应; (2) 导管的固定:防止滑脱, 除了距穿刺点1cm处固定外, 5cm处再用长3cm、宽2cm胶布固定, 固定部位避开关节及凹陷处; (3) 换管:使用时间长、受药物刺激等致管径变细, 或导管被压折、血液回流阻塞时, 在严格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后, 通过原穿刺点, 可以多次换管。

2.2 穿刺部位护理

穿刺部位应每周消毒处理、更换透明贴膜2次。护理穿刺部位时严格按常规操作。局部用碘伏棉球消毒, 面积10cm×10cm, 待干2min, 用透明贴膜覆盖穿刺部位并注明更换日期。穿刺部位一旦被污染, 应立即严格消毒, 立即更换。更换透明贴膜时, 应自下向上拆除贴膜, 防止导管脱出。

2.3 其他护理

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患者体温, 定期进行血培养。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3 讨论

深静脉穿刺置管是监测和治疗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方法。深静脉置管具有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等优点, 在输血、补液、静脉营养支持、中心静脉监测及危重患者抢救方面已广泛应用[2]。它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效率及质量, 同时还避免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穿刺成功后, 深静脉导管的维持主要依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置管的时间, 护士在中心静脉通道的维护及患者的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3]。持续有效的导管护理是减少感染、延长置管时间最有效的方法[4]。通过观察显示有效护理在深静脉置管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牛淑芹, 谭荷艳, 李霞.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1) :200-201.

[2]高玉芳, 鲍霞.如何预防院内感染 (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9) :413-415.

[3]王秀梅, 高立栋.临床静脉输液引用系统理论指导操作管理的实效研究 (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 :116.

[4]周丽英, 卞淑芬, 卢延军, 等.全程护理干预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 (J) .吉林医学, 2006, 27 (6) :614-615.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篇2

1、常见并发症

1.1 导管堵塞和血栓形成 导管堵塞是深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是在排除导管打折、扭曲等其他堵塞情况外,最常见的原因还是导管顶端小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①病人本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②机械性刺激,虽然硅胶管与人体的组织相容性很好,但毕竟是异物,导管壁不可避免地对深静脉产生局部机械性刺激,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损伤血管内皮,诱发血栓形成③封管方法不正确,导管顶端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导致导管堵塞④非血栓性因素,堵塞可由输注高价营养液时输入的脂类阳离子复合物遗留导管内所致。

1.2 感染

深静脉置管在体内留置时间比较长,感染的几率很大。多见于长时间的留置引起的静脉炎、无菌操作不严格、护理工作欠妥、局部组织的损伤或血肿等因素。导管相关性感染有4种感染途径;①皮肤表面的细菌沿导管与皮下隧道间隙进入血管内(腔外途径)②细菌通过污染的导管接头进入血液(腔内途径)③其他感染灶的血行性播散④静脉输液污染。

1.3 导管滑脱

活动过度、固定不当及意外情况是造成脱落的主要原因。导管滑脱后,病人补液、测中心静脉压等需要通过深静脉置管所做的治疗检查都不能进行,还可能引起病人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症状,后果非常严重。

1.4局部渗血渗液和血肿形成穿刺静脉往往距伴行动脉较近,如穿刺部位掌握不当,极易误入动脉。血肿形成一般是由于操作者在穿刺过程中误入动脉而致。在穿刺过程中若不注意。很可能会形成血肿,一旦血肿形成,提示穿刺静脉时误穿动脉或刺破深静脉下方血管壁出血形成血肿。对于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降低的病人在穿刺过程中若创口过大,会引起穿刺点渗血。

2、护理措施

2.1谨慎操作

深静脉置管的操作过程中药谨慎小心,根据静脉的解剖特点来选择穿刺点,动作轻柔,以免穿破动脉造成渗血、血肿等。有条件时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直观显示穿刺针入静脉,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

2.2固定导管

为防止深静脉置管脱落,穿刺后要将导管缝在皮肤上,在将外露部分用无菌敷贴固定好。在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或病人自行活动时,应密切观察防止导管移位、脱出、扭曲、打结。加强巡视,观察导管及敷贴情况。无菌敷贴一旦出现松动,卷边或敷贴下有气泡、水泡、水珠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更换敷贴时,应小心固定导管,以防将导管拉出,同时注意观察固定缝线有无松脱,必要时重心固定,若导管滑脱,应该予以拔出,视病人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重新植入导管。

2.3重视封管

在护理过程中,大多是因为护理不当引起的导管堵塞和血栓形成。留置管输液前用肝素盐水10ml冲管,输液间歇期,在每日换药期间同时予以冲管,如为出血、凝血功能差者,冲管液用生理盐水20ml,输注血液制品或抽血后,应予20ml生理盐水以三段方式冲洗管路(压-停-压-挺-压-停)以减少管路血液凝集阻塞形成。另外,输注液体时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防止不同药物混合后微小颗粒导致赌管。输液时如发现阻塞,可用注射器抽取100U/ml肝素溶液缓慢推注使其溶解,切勿加压推注,防止形成微血栓进入微循环。

中心静脉置管的术后护理 篇3

中心静脉置管因其安全迅速、成功率高、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对外周血管的损害及患者可随意活动等有点被广泛用于临床。但是术后的护理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护理部得当,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家庭造成经

济损失。

1局部护理

1.1嘱患者穿宽松开襟衣服,避免穿紧身或高领服装。

1.2导管要妥善、牢固固定,防止扭曲、打折、脱落等现象发生,严禁患者自行移动导管。1-3每周更换敷料2次,如果穿刺部位有血性渗出、分泌物过多及敷贴由于出汗等原因造成松开、卷曲等情况时要随时更换,更换时要严格进行局部消毒,同时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

2保持管道的通畅

2.1每日输液前用5ml注射器抽吸回血并用生理盐水2~4ml冲管,再将输液器的头皮针插入肝素固定帽,用无菌纱布包裹后妥善固定。输液结束后,拔下头皮针用生理盐水2-4ml冲管再用10鈥?00u/ml的肝素生理盐水2-4ml注入硅胶管内,冲管时边推液体边退针,使管内充满肝素液体,卡住夹子,用无菌纱布将肝素帽包好、固定。

2.2如果无常规输液时可每周用上述肝素生理盐水封管1~2次以确保管道通畅。

2.3再用化疗氨基酸脂肪乳或TPN等高渗、高PH值高刺激性药物以及输血前后,都应及时冲管,以免造成导管损害及因部分药物沉淀在管道壁内而引起阻塞。

2.4如果出现输液不畅,要注意观察硅胶管是否有折曲、脱出血管外等,此时应用5ml注射器抽吸回血或变动导管的位置,不宜用力推注液体,如确定在血管内而抽吸无回血时,可用尿激酶20000加生理盐水20ml缓慢注入导管内,待栓子溶解后再输液。如意确定脱出血管外等即将导管拔出,严禁重新插入脱出体外的导管。

3防止感染

3.1穿刺部位更换敷贴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用碘伏进行局部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待干后用无菌敷贴固定。碘伏能逐步释碘持续灭菌,同时应用碘伏的局部皮肤有一层深棕色薄伽形成,可起到掩盖导管皮肤入口处的作用,对防止细菌从皮下隧道进入血液有肯定的疗效19。

3.2 24h更换输液器一次,输液时要常规消毒肝素帽,连接输液器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

3.3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冲管后出现烦躁寒战等症状,可能为导管内感染所致,须立即抽血培养。确诊为导管内感染者,原则上应拔管,也可先用抗生素经导管给药,若感染控制住可免除拔管。

严重创伤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干预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急诊门诊接受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 上述选取对象中, 男性患者32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13~57岁, 平均29.7岁。52例严重创伤患者中, 颅脑外伤、胰腺破裂、脾破裂、肝破裂、颈椎骨折、骨盆骨折以及胸外伤的患者人数依次为3例、2例、11例、4例、6例、14例和12例。52例选取对象均接受深静脉置管术进行治疗, 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以及颈内静脉置管人数依次为4例、27例和21例。采取数字标记法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6例患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深静脉置管的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观察组在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护理内容如下。

(1) 护理人员在建立静脉通道, 给予置管及完成置管术的整个过程中, 都应该严格遵守护理守则, 保证护理操作无菌化, 避免穿刺点发生感染, 且在进行穿刺时应该对穿刺点及周边皮肤进行消毒;穿刺置管术完成后, 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 若是穿刺点部位局部发生感染, 可以采取理疗、热敷以及加强勤换药等局部护理方式对感染部位进行处理, 若是感染较为严重, 可将导管拔除。若是置管周边皮肤出现发热等问题, 应该警惕导管和感染之间的联系, 取样穿刺点周边皮肤的血迹导管中的血进行送检和培养。若是有隧道感染的迹象, 应该立即告知医师, 拔除导管, 并遵循医嘱给予患者合理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并加强局部感染部位的换药次数。

(2)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的观察导管中是否存在堵塞问题, 注意输液之间存在的配伍禁忌和输注的时间间隔, 在输注一些浓度较高的治疗药物时, 应该使用稀释的肝素液对导管进行冲洗和封管, 以避免纤维蛋白鞘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在每次输液完成后, 都应该使用低浓度的肝素液对导管进行冲洗和封闭, 封官时间要迅速、及时, 以免时间过长而引发凝血;若是在需要输液, 应该保证无菌操作的前提下, 先进行抽血, 检查是否发生堵塞, 若是发生堵塞, 可以输注少量的尿激酶进行溶栓处理, 疏通管道的堵塞。

(3) 预防导管发生脱落, 深静脉置管后在留置的过程中, 很容易因为患者翻身、体位的改变、置管固定方式不正确等因素导致置管发生意外脱落, 因此, 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翻身或者体位变化, 保证导管固定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对缝线部位进行检查, 并进行相应处理, 加固其稳定性, 防止导管因为牵拉等原因发生脱落;若是导管向外滑落, 应根据滑出的长度和输注的药物性质来决定是否将导管拔出;同时, 加强护理人员的排班密集度, 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出现移位或者滑落迹象, 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

(4) 心理护理。严重创伤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时, 其病况一般都较为危急, 一些患者可能伴随一定程度的意识模糊、暴躁不安等状态或情绪, 因此,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对患者和患者家属做好相关的病况知识宣教工作, 安抚患者暴躁不安等负面情绪, 若是有必要, 在得到患者家属同意后, 可以使用约束带对患者进行约束, 并告知患者约束目的, 同时, 加强治疗的巡视, 保证静脉置管处于畅通状态, 避免导管滑落。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在接受上述综合护理干预后, 其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人数以及置管脱落人数依次为 (17.2±8.3) d、5例及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9.2%, 置管脱落率为11.5%, 对照组26例患者, 其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人数以及置管脱落人数依次为 (27.3±9.7) d、9例及7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4.6%, 置管脱落率为26.9%;对比发现观察组3种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受到严重创伤的患者给予深静脉置管术进行治疗, 不仅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输液环境, 也减少了穿刺次数, 减轻了反复穿刺带给患者的疼痛感, 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因穿刺而出现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发生率, 也为整个治疗过程带来极大的方便, 提升了治疗效果和抢救成功率。然而, 深静脉置管具有一定的侵入性, 若是不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护理, 极容易引发皮肤感染、血栓等相关并发症, 这会给治疗效果和抢救成功率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作为一项全方位的护理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深静脉置管过程并发症发生率和置管脱落率;通过在置管前对患者实施各项无菌化护理, 保证穿刺点皮肤位置得到妥善消毒处理, 穿刺置管后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 对导管进行格局特异性的固定处理, 保证导管的稳定性, 这对降低穿刺点发生皮肤感染等并发症, 避免导管出现移位或者牵拉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而通过使用低浓度肝素药液和尿激酶药液对导管进行不同程度的冲洗和溶栓, 有助于保证导管一直处于良好的畅通状态, 这对治疗药物的顺利输注, 避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有较为明显的实际意义,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而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暴躁、焦虑以及不安等不良情绪, 这对增加护患关系, 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有较为明显的实际意义。通过选取该院52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对上述选取对象进行护理, 发现观察组在置管脱落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置管留置时间等3项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说明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保证深静脉置管的顺利进行, 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利于预后。

参考文献

[1]春萍.深静脉穿刺置管的实施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1) :113-114.

[2]孙桂玉, 李家花, 臧运香.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6) :79-80.

[3]王治勤.危重患者应用颈内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5) :341-342.

[4]杨晓玲, 徐榆平.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管退出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45-146.

[5]方雅.严重创伤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0 (2) :119-120.

浅析小儿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 篇5

【关键词】 儿科 中心置管 护理 输液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77-01

中心置管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结果,在静脉输液中经常用到,留置时间一般为5至7天,可以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应用于儿科能够减轻患儿的痛苦。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静脉输液技术也不断改进,中心置管技术成为术后患儿常用的静脉输液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 例患者均为我院普通外科手术后需要静脉输液的患儿,其中男46 例, 女54 例,年龄4 月到10 岁,肠套叠34 例,阑尾炎30 例,胆总管囊肿24 例,其他12 例,均采用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CVC)。

1.2 结果

我科100 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无感染、出血、伤口愈合好,拔管后穿刺点愈合均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2 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

2.1 导管固定

①可用缝线和高黏度透明贴双重固定穿刺点处放置无菌棉球或输液贴垫“U”或“”型固定防止滑脱。②定期更换穿刺点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每天1次无菌透明敷料每周1~次如果敷料或纱布出现潮湿、松动、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2.2 附加装置(肝素帽、三通管)的更换

中心静脉导管不建议使用肝素帽三通管必要时使用装置每周更换1~次最多不超过7天以下情况例外:血液血制品或脂肪乳剂的输液器具小时内要更换抽回血不要接触到附加装置否则更换。

2.3 保持导管通畅

①定时观察外露刻度每班认真交接护士应随时检查导管固定是否妥当、有无折曲、松动尤其夜间患者睡眠翻身时防折曲。②告知患者置管前后的注意事项尤其在输液过程中注意避免因患者动作幅度过大或液体输空堵塞导管。③开放导管前必需先抽回血确定导管在静脉内方可输液或推药。输注高渗溶液或静脉推注药物后应用5U/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冲管防止栓塞。三腔静脉导管近端管口(proximal)接血管活性药物远端(distant)接普通补液避免对血管活性药物速度的影响中间(middle)输注血制品。④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后或者停止输液后均应用5U/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和正压封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2.4 防止堵管

输液时应加强巡视防止因输液瓶内液体滴尽调节器关闭输液泵停机等致血液反流入导管防止输液管扭曲、受压。如发现滴注不畅应仔细检查疑似堵管时不可强行冲洗可用5ml注射器抽吸导管如抽吸出回血证明导管通畅如抽吸不畅立即拔管。

2.5 拔管的护理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嘱其在吸气末屏住呼吸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导管边抽吸边拔管每次5~1cm切勿过猛过快以防止导管末端附着的血栓脱落形成栓塞拔管时用力要均匀切勿粗暴拔管防止损伤血管。拔管后立即按压穿刺点1~15分钟后覆盖敷贴。拔出导管后要检查导管的长度观察导管是否完整。

2.6 严防感染

①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使用最大的保护屏障(无菌手套、衣、口罩、床单等)能减少细菌污染。②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③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乙醇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④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⑤严格保证输注的液体无菌。

3 观察与护理

3.1 置管后的观察

置管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和全身表现,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患侧呼吸音减弱、上肢麻木、胸部有囊性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进行处置。

3.2 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每天进行换药,用吉尔碘棉球从穿刺点向外旋转消毒皮肤。换药消毒范围为6 ~7c m 呈螺旋式,待干后可用3M 透明敷料固定,如發现贴膜污染、潮湿、脱落而危及导管时,应及时更换。临床表现突发寒战、发热、烦躁不安,严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而全身无其他感染,应疑有导管性感染。立即按无菌操作技术拔管,及时建立周围静脉通路,严密观察病情。导管拔出时轻轻缓慢拔除, 用力要均匀, 防止损伤血管壁, 拔管后应立即压迫止血, 无菌辅料覆盖24~48h , 测量拔除导管长度, 观察导管有无损伤、断裂、缺损。

3.3 合理使用封管下载中心

每次输液完毕后必须采用脉冲式正压封管,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边退针头边推药液,使封管溶液形成漩涡,减少肝素帽内残留液体。封管液一般采用25~125u/ml 的肝素盐水5~10ml, 小儿用肝素钠溶液浓度为0.5~25u/ml。

4 讨论

合理的选择输液方式进行胃肠外营养是外科术后患儿最主要的护理操作。在术后输注的脂肪乳,高浓度、高刺激的药物通过临床途径的浅静脉进行输注,液体渗漏很容易发生,需要多次进行静脉穿刺,对患儿及其家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痛苦。即使一次性穿刺成功,但由于药物浓度所导致的局部高渗透压,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及药物P H 值过高对于血管壁的化学刺激,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高,使药物外渗,使血管红肿、疼痛、硬化、闭锁, 造成再次静脉输液时静脉 穿刺困难。中心静脉置管近几年来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最快捷、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方法,输注的刺激性强、高浓度、高刺激的药物通过中心静脉管道注入血液后被迅速稀释,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上肢血管网,解除了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患儿家长一致接受。

5 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 能够保留5-7的时间, 减少患儿多次重复穿刺的痛苦,效果良好, 给患儿造成的影响不大,可以活动自如,还能够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便于护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今后的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黄艳红、杨立芳.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J]. 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42.

[5] 周艳东, 覃美凤. 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外科的应用比较[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1):40.

[6] 吕杰梅, 林少珍. 循证护理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J ] . 现代护理,2006,12(19):1842.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篇6

1 常见并发症

1.1 静脉炎

静脉炎是中心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导管早期并发静脉炎通常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性损伤有关, 而后期并发静脉炎则与化学刺激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有关。在静脉内放置较大的导管, 持续刺激静脉内皮;通过尖端不在中心静脉内的导管输入刺激性的药物, 这些都是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血管周围的皮肤会出现红肿疼痛的反应, 病变部位的血管会变为暗红色或暗黄色, 局部疼痛, 触之呈条索状, 严重者可导致栓塞性静脉炎, 发生血流受阻。可以将其分为Ⅳ级:0级为无疼痛;Ⅰ级为局部皮肤发红, 轻微疼痛;Ⅱ级为轻度肿胀、灼热, 中度疼痛;Ⅲ级为局部中度肿胀, 重度疼痛, 水疱形成, 直径<1cm;Ⅳ级为中度或重度肿胀, 顽固性疼痛, 水疱直径>1cm, 影响肢体功能。

1.2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是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中发生几率较高的, 分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2种类型。血栓性堵塞是由于封管时机、方法不正确导致血液反流, 在管腔内形成凝块或血栓所致;非血栓性堵塞是导管管径选择不当, 导管扭曲、打折, 血液黏稠度异常、药物结晶沉淀所致。

1.3 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主要是由于穿刺时选用的血管位置不当, 患者体位不当, 留置后患者随意活动或活动过度, 护士巡视不到位, 贴膜松动等原因造成的。

1.4 感染

PICC导管相关感染主要包括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等3种类型。局部感染是指导管入口处红肿硬结、流脓, 范围≤2cm;隧道感染是指感染症状沿导管插入方向延伸>2cm;血行感染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寒颤等, 可从导管和血培养中分离出相同的病原菌, 并除外其他感染源。

2 并发症的预防及相关护理

2.1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1) 要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时消毒液不宜过多, 待消毒液完全干燥后再进行操作; (2) 穿刺时选择血运良好的血管, 首选肘正中静脉及贵要静脉; (3) 更换贴膜时按照正规换药程序, 尽量延长导管使用的时间; (4) 发生静脉炎后首先要抬高患侧肢体, 行热敷或33%硫酸镁湿敷, 4~6次/d, 每次10~30min, 可同时应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药物, 必要时可给予激素治疗, 也可结合中医治疗、局部理疗等, 若处理2~3d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 应立即拔管。

2.2 导管堵塞的预防及护理

(1) 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 (50U/ml) 冲管, 每次输液结束后, 用肝素钠稀释液10m行脉冲式推注封管, 肝素帽正压封管; (2) 尽量避免使用PICC输注血液制品及白蛋白; (3) 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 (4) 每2~3个月预防性应用尿激酶封管, 具体方法:取10万U尿激酶1支, 将其中5万U稀释于生理盐水4m中, 注入导管动静脉端并保留20~30min后抽出, 再将剩余的5万U混入肝素钠盐水中封入管中; (5) 如出现导管堵塞, 除用上述方法外, 也可进行导管位置调整, 若经过上述处理仍无改善应立即拔管。

2.3 导管异位的处理

(1) 正确给患者讲解关于中心静脉置管的知识, 防止头部过度活动, 穿着领口宽大的衣物, 正确固定导管; (2) 发生异位要及时给予位置调整, 不可将脱出的导管回送, 并通过X线检查确定导管位置, 严密监测导管功能, 必要时重新置管。

2.4 感染的预防

(1) 加强医护人员本身的无菌观念, 在接触患者的过程中要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 在进行静脉置管的过程中, 还要穿戴无菌隔离衣, 接受穿刺的患者也要佩戴口罩。 (2) 合理应用有效的消毒剂, 推荐使用碘酊、碘伏、70%乙醇。消毒时应采用自穿刺点向外环形消毒的方法, 消毒剂自然干燥后再进行穿刺。 (3) 定期更换敷料,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正确选择敷料种类, 纱布敷料每2天更换1次, 透明敷料每7天更换1次, 但当敷料潮湿或粘贴不牢固、有明显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 注意保护接头处无菌。肝素帽和正压接头使用后保护不当而被污染, 或连接输液器、注射器时消毒不严格、不彻底, 均可将细菌带入管腔而引起感染。肝素帽3~5d更换1次, 正压接头7~10d更换1次, 每次消毒前使用乙醇严格消毒, 范围包括正压接头的顶端及周边, 待干后连接输液器, 输液完毕封管后, 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 (5) 导管内浸有浓度高的抗生素, 可减少局部细菌繁殖和血行感染的几率, 常用的药物为万古霉素、头孢唑啉钠0.5g或盐酸克林霉素0.3g用注射水溶解后混合肝素钠盐水。

综上所述, 随着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更广泛地应用到临床, 在正确使用本技术的同时也要严格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增强护理人员对新事物的研究, 更好地将先进技术推广, 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 篇7

1.1用于重症抢救或大手术患者

此类患者治疗时间长、输液量大、使用药物种类多。深静脉血流量大、药液很快被稀释,避免了药液对血管的刺激而至的静脉炎,且液体滴入顺畅,满足长期静脉输液、静脉高营养的治疗需求。

1.2 肿瘤患者化疗

大剂量多药物综合化疗应用及反复多次穿刺直接刺激血管而发生静脉炎、药物外渗,对肿瘤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输入化疗药物,减轻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使静脉炎及渗漏的发生率降低,保证了化疗的顺利实施。

1.3 中心静脉压监测(CVP)

CVP是判断患者血容量及右心房功能的重要指标,在容量输注过程中,CVP可作为判断心脏对液体负荷的安全指标,在临床工作中,常依据动脉压高低、脉压大小、尿量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结合CVP变化对病情做出判断,以采取相应措施。

1.4 用于各种引流

留置导管质地柔软、组织兼容性好、刺激性小、操作简单、可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亦可根据病情控制引流速度,并可多次腔内直接给药。此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导管纤细、柔软,刺激性小,即使碰到心肌,也不会损伤心肌,不会引起心律失常,并能及时排除心包积液。采用深静脉留置管做胸腔闭式引流。方法简便,血管损伤小,导管弹性好,患者改变体位或离床活动不引起起疼痛,不影响引流。应用静脉留置针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放水,治疗效果较满意。

1.5 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心脏临时起搏

深静脉留置导管可沿导管插入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直接测定各部位的压力及计算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协助临床诊治。主要用于各种心脏病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并在心脏停搏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沿套管插入临时起搏器进行心脏临时起搏,以挽救患者生命。

1.6 置管方法

导管选择有单腔、双腔、多腔导管。常规备皮、消毒手术铺无菌巾,静脉穿刺成功后,置入导引钢丝,应用皮肤扩张器,扩张皮肤、皮下组织后,置入静脉留置导管适当深度,退出导引钢丝,缝合静脉留置管,即可应用于临床。

2 并发症及护理

2.1 穿刺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

2.1.1 心律失常。

是深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引导钢丝进入血管过深、钢丝远端刺激心房、三尖瓣环、心室所致。[1]报道在行锁骨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导引钢丝进入10cm即成功置管,一般不会出现心律失常。如果出现心律失常,回抽钢丝后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2]认为是置管后导管刺激窦房结诱发心律改变,经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置管因路径较头颈脉短,在测量置管长度时,应考虑不同穿刺血管的因素。

2.1.2 误穿动脉。

误穿动脉是锁骨下静脉穿刺常见的并发症。由以下原因引起:技术不够熟练经验不足,进针角度过大或过深;患者肥胖;穿刺部位手术史或疤痕;同一部位再次留置中心静脉置管,均有可能增加误穿动脉的风险。[3]采用上位穿刺法以胸所乳突肌锁骨头与锁骨所成夹角之角平分线距角顶1.0~1.5cm处,针与额平面呈10°~15°角,进针方向指向同侧胸锁关节,进针深度2~4cm,置管成功率高,易固定。另外,中心静脉解剖位置异常也是造成误穿动脉的原因之一。如考虑可能存在血管畸形,应该在B超引导下置管,了解中心静脉是否变异,5%~10%的患者可能出现颈内静脉位置和结构的异常,反复盲目穿刺容易损伤静脉及邻近的颈内动脉和股动脉[4]。

2.1.3 气胸。

进针角度过大或过深,则易刺入胸膜和肺组织,导致气胸。少量气胸(肺压缩少于20%)可在几天内自行吸收,不必处理,量多时应进行胸腔闭式引流[5]。[6]认为发生气胸后,患者采取半卧位、吸氧,并稳定患者情绪,床边射片,如气胸量少,可自行吸收。

2.2 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

导管相关性感染。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如无不明感染灶而发生的高热、寒战或导管置入部位红肿、触痛,应考虑由导管引起的感染。[7]认为感染的途径是细菌通过导管外、导管内、经管输入的液体及血液进行传播;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是预防,操作前严格培训,严格消毒,备皮时为防止剃须刀划伤皮肤,采用剪刀剪除毛发。[8]报道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高龄、营养不良、危重病、糖尿病、免疫抑制疾病等内在因素及医生操作水平、操作环境、入住危重病房时间长、置管时间、置管后护理等外在因素;并表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低于颈内静脉及股静脉。

关键词:护理园地

参考文献

[1]蒋逸风, 陆传新, 沈彬等.深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 2009, 30 (2) ;110

[2]张兰菊.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24) ;3321

[3]张海燕.深静脉穿刺置管护理体会[J].护理研究, 2009, 16 (16) ;101

[4]梁莉, 黄云剑, 梁艳等.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07, 5 (4) ;50

[5]顾自芳.危重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5 (4) ;50

[6]曾成.中心静脉置管方法及护理探讨[J].中国当代医学, 2007, 6 (14) ;39

[7]王俊英, 张宝莲.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5) ;153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篇8

关键词:小儿,烧伤,股静脉置管,护理

小儿大面积烧伤后, 皮肤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 伤后短期内大量液体渗出极易导致休克, 有效静脉通道的建立与维持, 对于休克期液体复苏及后期并发症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小儿的外周浅静脉细小, 烧伤后皮肤的完整性受损, 体液丢失造成静脉弹性差, 血管塌陷不够充盈都增加了血管穿刺的难度。我科从2010年5月—2011年11月共收治53例重度、特重度烧伤的小儿患者, 其中25例行经烧伤创面股静脉穿刺置管术, 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11月共收治53例大面积烧伤患儿中, 其中经烧伤创面行股静脉置管的25例, 年龄6个月~4岁, 平均年龄 (2±0.7) 岁, 全部采用小儿单腔CVP穿刺置管。由于患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在休克期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有脱管危险, 因此我科常规首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 尽量避开烧伤创面选择穿刺部位, 如无法避开, 尽量选择浅度烧伤创面。

1.2 置管体位及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 先消毒皮肤, 用1%利多卡因局麻, 5min后再次消毒皮肤, 置管侧膝关节屈曲135°, 充分外展;操作者左手食指指腹触及股动脉搏动, 右手持穿刺针, 在搏动点内侧沿股静脉走行向上方 30°~45°进针, 见血后稍向前推进, 沿穿刺针芯插入导丝至适当深度, 扩张管沿导丝扩张, 送管至适当深度, 接通输液装置, 妥善固定导管输液管于皮肤上, 然后调整输液速度。

2结果

25例患儿均置管成功, 其中有20例深静脉置管的患儿留置时间长达20d, 均为痊愈后拔管;5例患儿在愈合过程中出现穿刺口周围红肿、疼痛, 拔管后经局部热敷, 症状缓解, 穿刺口愈合;全部静脉导管管尖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

3护理

由于患儿的深静脉较成人细小, 在置管操作的过程中又难以配合。因此, 要求穿刺技术熟练精湛, 操作时认真细心, 动作要轻柔、准确;同时患儿的忍受、表达能力差, 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思考, 综合全面分析其临床表现, 及时发现问题, 马上进行处理。

3.1 心理护理

小儿的自制能力差, 经常会哭闹, 难以配合操作者, 在操作前应向其家属讲解置管的目的、操作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使家长认识到建立静脉通道在大面积烧伤中的重要性, 然后由家长指导患儿配合操作, 稳定其情绪, 必要时可采用镇静治疗。

3.2 穿刺口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口, 观察有无红、肿、渗血等情况, 穿刺口敷料需每天更换, 如有大量血水或渗液, 可随时更换, 保持穿刺口敷料清洁。若穿刺口周围为创面区, 需保持创面干燥, 以防止创面渗液引起穿刺口感染;保持创面干燥, 可暴露在空气中, 用红外线照射, 也可选用含银离子泡沫敷料包扎, 因含银离子泡沫敷料具有显著抗菌及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和上皮再生、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且无不良反应。但敷料不宜包扎的太厚;应避免使用湿性敷料或水胶体敷料, 因湿性敷料或水胶体敷料影响创面治疗, 延误创面愈合, 易引起创面感染。一旦穿刺口附近创面受到感染, 也会使穿刺口受累, 因而若创面渗液较多或敷料受污染, 应随时更换, 以防止局部感染及导管所致败血症。

3.3 输液处理

在输液过程中, 必须保持输液通畅, 遵照医嘱按补液原则一般是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 胶、晶体溶液交替输入, 特别注意不能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输入同一种类液体。输液中, 需计算好输入补液的总量和控制好补液的输入速度, 要按我国常用的烧伤补液计算法计算出患儿休克期每天所需补液总量, 避免因补液输入过量或不足引起的并发症;还要控制好输液的速度, 按照液体的总量计算出每分钟输入的滴数, 需要用精密微量输液器或恒速仪按计算好每分钟的滴数输入, 切忌输液时速度时快时慢。同时还要观察患儿的尿量、心率等变化, 根据变化来调节输液速度使患儿顺利渡过休克期。在输液的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穿刺管有否发生药物外渗的现象, 需每天测量患儿的腿围和穿刺管的长度且做好记录, 如腿围因除创面引起的肿胀外有异常肿胀, 或穿刺管的长度发生变化、输液的速度发生变化或不能输入并且穿刺部位有胀痛感时, 首先考虑为药物外渗, 应及时报告医生拔管重置。

3.4 妥善固定

为防止脱管, 操作者会用缝线固定, 以免导管脱落;经常检查导管深度, 3M透明敷料固定因渗液较多, 易浸湿, 所以固定不牢固并且易引起感染, 尽量避免使用。在这种情况下, 可用含银离子泡沫敷料加绷带包扎, 若在人字床上需要翻身的患儿, 翻身时要注意保护好导管, 应先理顺导管后再翻身, 以防止导管滑脱、扭曲、折叠阻塞的情况发生。

3.5 并发症的防止和护理

治疗过程中可出现导管外脱、导管打折破裂、空气栓塞、血栓形成、导管阻塞、局部感染, 甚至引发导管性败血症[2]。患儿体质极弱、抵抗力较差, 特别是患儿烧伤后失去皮肤屏障, 抵抗力下降, 感染的几率增高, 一旦感染, 会导致败血症的发生。柴家科认为, 为了减少或避免烧伤后病原菌由静脉侵入, 治疗中能穿刺的尽量避免切开;能利用浅静脉者不用中心静脉[3,4]。但有些大面积烧伤患儿在休克时的静脉由于烧伤后发生严重的脱水变得干瘪或者细如发丝而无法进行浅静脉穿刺, 因而不得不选择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治疗过程中, 可发生多种意外和并发症。因而要加强静脉导管的护理, 以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故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穿刺口情况、下肢的肿胀情况, 如患儿烧伤创面未受感染而使用抗生素后仍高烧不退, 穿刺口创面出现红、肿、热、痛或穿刺部位出现有波动感肿块并有胀痛感, 且非创面引起的下肢肿胀而不能自主进行伸展、弯曲, 未能触及足背动脉。如出现这些情况或全身感染时, 在排除创面、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可能, 应果断地拔除深静脉穿刺管, 并遵医嘱剪下置于静脉内的最前一小段导管送检验室做细菌培养, 以便为治疗提供依据。治疗过程中所致的并发症与护理密切相关, 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及时向主管医生汇报患儿的病情变化, 并加强静脉置管护理, 保持导管通畅, 及时更换受污染敷料并选用含银离子泡沫敷料可促进创面的愈合, 每天需测量腿围和导管外露长度并做好记录;在进行治疗时应先理顺导管, 切勿拉扯导管。如导管或穿刺部位出现异常问题, 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做好处理。因患儿及其家属对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认知不多, 应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和有关护理知识, 取得其配合, 嘱其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 切勿拉扯折叠导管, 以防止发生穿刺口感染和导管外脱等情况, 如穿刺部位有胀痛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以做出相应的处理。

4讨论

总结25例大面积烧伤患儿经创面股静脉穿刺置管护理过程:由于烧伤患儿的特殊情况, 在护理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穿刺导管情况, 注意防止导管滑落、扭曲、血栓形成而阻塞导管。在输液过程中, 还应注意补液的速度, 避免药物外渗。为了减少穿刺口感染等并发症, 应密切观察穿刺口的情况, 及时更换穿刺口污染敷料, 尽量保持穿刺口干燥, 笔者认为选用含银离子泡沫敷料加绷带包扎, 配合红外线照射, 可减少穿刺口感染的发生。在放置导管的过程中, 患儿家属的配合对避免深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丽珍, 罗爱春.小儿烧伤静脉穿刺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8, 6 (1) :61-62.

[2]Fry DE, Fry RV, Borzotta AP.Nosocomial blood-borne infec-tion secondary to intravascular devices (J) .Am J Surg, 1994, 167 (2) :268-272.

[3]盛志勇, 郭振荣, 主编.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131-135.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篇9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护理干预

目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广泛应用于危重医学临床的血管内置管技术,对血液净化治疗、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抢救休克患者以及中心静脉压监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临床认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感染率较低、易固定和方便护理等优点,然而锁骨下静脉邻近众多重要结构,医护人员应熟悉穿刺点,注意进针角度,避免损伤致并发症[3]。本文总结我院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的并发症原因,并探讨相应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回顾

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确诊收治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危重患者90例,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18~93岁,平均58.8±10.2岁;心肌梗死9例,肝癌致呼吸衰竭10例,大面积脑梗塞29例,重度颅脑外伤31例,ARDS11例;选用5F单腔导管23例,7F双腔导管67例。感染13例,占14.4%;气胸18例,占20%;血肿16例,占17.8%;导管堵塞15例,占16.7%;心律失常14例,占15.6%;淋巴管损伤14例,占15.6%。

2 讨论

2.1 并发症

感染:是锁骨下静脉置管最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分为导管感染和刺点处皮下感染,导管感染主要因皮肤表面孽生的致病菌经导管和表皮组织之间的空隙通过皮肤隧道移动,最后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发菌血症。气胸:多发生于肺尖部,主要因患者置管时患者体位不当,反复穿刺引发胸膜损伤或者穿刺方向错误等造成肺脏刺破,从而发生气胸[4,5]。血肿:临床将皮下血肿的并发症原因分为穿刺成功后加压不充分、B超检查显示穿刺时动脉受损导致假性动脉瘤和拔管后局部加压时间不够。导管堵塞:所有患者均予中心静脉双腔导管,主要由于肝素液封管管理不良和血液回流引起血栓堵管所致。心律失常:主要由于导管或者导丝置入较深至右心室或右心房引起。淋巴管损伤:由于左侧乳糜池周围淋巴管较为丰富,大多数患者予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极易引发淋巴管受损,导致淋巴液从导管溢出。

2.2 护理对策

2.2.1 预防感染

医护人员进行穿刺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按规定洗手并消毒;穿刺部位应给予大于无菌敷料范围的由内向外的消毒处理,待干燥后覆盖无菌敷料[6];穿刺部位覆盖的无菌纱布要每天更换1次,若敷料松动、潮湿或者污染等应注意及时更换。此外,医护人员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穿刺点是否出现红肿,若发现相关性感染应立即拔管,并培养患者导管尖端位置细菌,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2.2.2 气胸护理

肺压缩小于20%可自行吸收,医护人员不需要给予特殊护理;气体量较多或者气胸呈张力性者应给予闭式引流,密切观察患者24~72小时内肺复张情况,再拍胸片或者闭管24小时考虑是否拔除胸腔引流管。

2.2.3 血肿护理

抽出血液呈鲜红色且针栓出现回顶现象者考虑为误入锁骨下动脉,医护人员应立即拔针,准确按压穿刺部位10min左右再穿刺,应注意不能在一个点反复穿刺,以免血管撕破或者皮下血肿,增加再次穿刺的难度。此外,医护人员需注意扩张管只扩张皮下组织和皮肤,不能进行血管插管;若出现个体差异同侧反复穿刺仍为锁骨下动脉,应改为双侧穿刺,给予冷敷和砂袋按压局部血肿处[7]。

2.2.4 导管堵塞

患者置管成功后,医护人员应及时予肝素钠稀释液冲管,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输液情况,避免导管打折、受压或者导管与输液器接头脱开引发导管内血液回流的情况。

2.2.5心律失常

医护人员在导管或导丝置入时应严格掌握其置管深度,注意固定导丝,防止其随导管一同置入前进[8]。若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医护人员应将导管或者导丝退出一部分,注意监测患者的临床指征变化。

2.2.6 淋巴管损伤

若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出现淋巴导管损伤,医护人员应立即拔针并按压15min左右再重新调整进针角度和方向,避开淋巴导管再次穿刺。

综上所述,危重患者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能显著提高抢救危重患者的成功率,但穿刺过程中感染、气胸、血肿、导管堵塞、心律失常以及淋巴管损伤等因素会引发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护理责任心,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针对患者的并发症原因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指征并予以详细的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唐又云,赵素娥,杨琼.经外周导八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在颅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3(20):138-139.

[2]丁翠,刘玮,刘霞,等.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3,18(25):86-87.

[3]马建英,张艳,高春早.PICC置管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3,12(10):140-142.

[4]陈莉琼,阳继葵,王苑郦.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7(26):875-877.

[5]李德强,郑莉,闫冬.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ICU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3,9(14):15-17,31.

[6]于桂花,林秋杰.肿瘤化疗间歇期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血栓性导管堵塞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3(29):52-53.

[7]白玲,张丽娟,张毅勋,等.32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体会[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6(23):54-55.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置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5-0111-01

Abstract:

Keywords: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常用的替代治疗措施之一。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稳定的血液循环通路是保证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采用带Cuff涤纶套环长期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可迅速建立起长期的血液透析通路,具有血流量充足、手术方法简单等优点,适用于造瘘困难、瘘管阻塞及畏惧反复血管穿刺的患者。我院自2009年共收治15例长期颈内静脉置管患者,均按我透析中心制定的工作流程进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至2013年10月间15例长期颈内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年龄48~81岁,透析时间为6~32个月;其中左侧颈内静脉置管2例,右侧颈内静脉置管13例。

20护理

21术前护理置管前做好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拍片了解患者有无颈内静脉狭窄等[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预先洗头、沐浴。

22透析护理

221透析前的护理透析环境保持清洁,透析前30min进行空气消毒。测量患者体重及生命体征。如体温升高,应请示医生及时处理,防止因透析造成炎症扩散而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透析时,指导病人带无菌口罩,头偏向一侧[1]。留置导管下铺无菌巾,护理人员戴好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打开包裹导管的纱布,用安尔碘从肝素帽螺旋消毒至管壁外10cm处[2],弃去动脉导管肝素帽,再次消毒导管端口,用注射器抽出导管内的肝素封管液2ml,将抽出的封管液及残余血液推注在纱布上,观察有无血栓,确认管腔通畅后连接动脉管路,开血泵,血流量为80ml/min~100ml/min,用同样方法消毒静脉端口,并与管路静脉端连接,用无菌巾包裹导管及透析管路外侧,并用止血钳妥善固定,设置参数后开始透析。

222透析过程中的护理透析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流量、静脉压及生命体征变化[2],观察隧道口有无渗血,对重症患者应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

223透析后的护理用安尔碘棉球从导管口螺旋消毒至管壁外5cm处,连续消毒两遍。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20ml,分别以脉冲式快速冲洗动、静脉管腔,防止血液残留。根据导管所示的容量及治疗需要,用肝素钠或其他药物正压封管,更换新的肝素帽,以无菌纱布包裹。

224置管部位的护理观察隧道处皮肤有无出血及感染,导管有无滑脱。用安尔碘棉球以隧道口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周围皮肤,范围应大于无菌敷料覆盖范围,彻底消毒导管外露体外部分后覆盖无菌纱布,并用3M贴膜封贴,固定于胸壁。

2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31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透析前后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用安尔碘彻底消毒隧道周围皮肤及导管外置部分,置管前3d,将阿奇霉素025g的冻干粉用肝素钠4ml溶解后抽取动、静导管所示的容量正压封管,预防导管感染的发生。每次透析前,观察导管及隧道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现象或脓性分泌物溢出,如有上述现象应加强无菌处置,外涂莫匹罗星软膏及口服抗生素治疗至症状消失。透析过程中患者如有寒战、高热等现象,在排除其他病灶的前提下,应首先考虑为留置导管内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抽取颈内静脉导管内血液进行血常规、血培养检查,根据血培养药敏报告使用肝素加广谱抗生素联合封管,静脉给予联合、足够疗程抗生素治疗2周,治疗1周无效应立即拔管,必要时拔管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1周。

232导管堵塞透析前应尽量抽出导管内的肝素溶液,如抽吸不畅可采用尿激酶4万U加4ml生理盐水,按照动、静导管所示的容量缓慢推入导管内,保留30min后抽出被溶解的血凝块,若一次无效,可重复进行。透析结束根据患者情况采取肝素或尿激酶封管,封管后应立即夹闭导管夹,防止血液逆流到导管内发生凝血。对有高凝倾向的病人,透析间期应口服阿司匹林,透析当日停服,以免肝素累加增加出血风险。

233导管脱出记录导管末端距皮肤出口的长度,每次透析前观察有无变化。护士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换药时应沿导管的方向逆向揭去敷贴,以免牵拉导管。对于躁动及精神障碍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或约束带约束肢体,防止自行拔管。

234血流不畅多因体位或导管贴壁引起,可给予手法调整、指导患者改变体位,如仍不能改善,可将动静脉管路反接以保证透析顺利进行。

3健康教育

讲解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家庭护理的重要性,教会患者每日导管处换药并观察周围皮肤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诊。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避免负重或幅度较大的运动,以免导管移位。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淋浴时将留置导管及皮肤出口处用3M胶布密封避免淋湿[1]。一旦淋湿,立即以无菌换药法进行消毒处理。穿脱衣服时避免牵拉导管使导管脱出,如有脱管,告知患者采取压迫止血法并立即就医。可在衣服的导管部位缝制拉链,以方便换药或透析时使用。告知患者颈内静脉导管应透析时专用,不得经导管进行输液、采血、输血等。如果一定要用,使用后必须按血液透析后导管的处理要求封管,防止堵塞或感染[1]。

4体会

带cuff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由于操作方便,血流充分恒定,置管时间长,易被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所接受。护士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通过细心观察和科学护理,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喻小青.血液透析病人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2706-2707.

[2]李秀花.血液透析患者长期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54-155.

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非常态同步行裸视下PICC置管的女性患者62例 (裸视下静脉直径3~3.5mm) , 按置管先后顺序的单双数分为A、B组各31例。A组年龄25~63岁, 平均51岁;乳腺癌22例 (71.0%) , 卵巢癌4例 (12.9%) , 子宫内膜癌3例 (9.7%) , 侵蚀性葡萄胎2例 (6.5%) 。B组年龄26~61岁, 平均52岁;乳腺癌26例 (83.9%) , 卵巢癌3例 (9.7%) , 子宫内膜癌2例 (6.5%) 。两组年龄、病种等基本资料接近。1.2置管方法操作前卸下床头栏。肘下静脉置管者, 采用半卧位;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者平卧, 肩下垫软枕, 处于肩高头低位。两组若需肘下静脉更改为颈外静脉穿刺时, 必须及时调整体位。A组患者在常规皮肤消毒后设置最大无菌屏障, 采用20ml低阻力注射器 (内含10ml生理盐水) 连接穿刺针,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与皮肤夹角是20°, 在准入静脉部位下方0.5~1cm皮肤处进针, 然后渐渐进入静脉内 (留有皮下隧道) , 一旦针尖斜面进入静脉后迅速见到回血, 即可判断静脉穿刺已经成功, 稍压低角度进针后推入穿刺鞘, 退出针芯后送管固定。B组患者采用普通20ml注射器, 手法与穿刺方法、体位同A组。

2 结果

A组一次性穿刺无需回拉针栓即完成穿刺送管28例 (90.3%) ;颈外静脉一次性穿刺需轻拉针栓见回血2例 (6.5%) ;置管未成功, 作为替代方法改为肘下头静脉穿刺置管1例 (3.2%) 。B组一次性穿刺无需回拉针栓即完成穿刺送管17例 (54.8%) ;客观未见回血14例 (45.2%) , 其中回拉一次针栓见回血7例, 回拉两次见到回血4例, 穿破静脉3例;1例改为肘下外侧头静脉, 2例改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颈外静脉置管的2例, 留管时间为74~167天, 其中1例拔管后导管头端剪下5cm送检培养呈阳性, 微生物为假丝酵母菌。

B组发生静脉炎3例 (9.7%) , 其中机械性静脉炎2例, 微小范围血栓性静脉炎1例;无症状体征的导管相关性感染1例 (3.2%) , 为颈外静脉置入, 留管167天, 跨越整个夏天。A组未见并发症。

3 讨论

低阻力注射器为纸质包装, 上方为具有一定空间起皱的软塑料包装, 下方为纸质包装, 拆封时放入无菌台, 可确保注射器及针头的无菌性, 不易被外包装边缘所污染。低阻力:初始阻力≤0.3N, 过程阻力为0.2N左右。

低阻力注射器实施静脉穿刺, 克服针栓阻力之后的回推力较普通注射器大, 针栓回推作用比较灵活, 在恒定静脉压的作用下, 将针栓迅速往后推出, 所以与普通注射器相比, 回血反流速度极快。它用于非常态下PICC静脉穿刺, 可在极短时间内将针栓灵活地往后退出, 穿刺针进入静脉腔后在0.3~0.5秒内即可见到回血, 用于稀少静脉、仅有一段短绌静脉及危重急患者行静脉穿刺, 可及早明确穿刺是否成功, 尽快建立静脉通路, 为抢救赢得时间, 也利于抢救用药、加快补充液体速度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是非常有效的紧急护理措施。

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6.8%, 无静脉炎发生。B组有45.2%穿刺针进入静脉内不见回血, 需回拉针栓后方见回血, 有并发静脉炎病例。颈外静脉置管增加穿刺和压迫止血过程中也有风险, 长时间按压颈动脉窦, 可能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也有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且每周维护2~3次, 增加护理工作量[1]。

本文A组1例情绪非常紧张, 握拳非常用力, 穿刺针进入静脉后, 回血持续快速将针栓往后推出, 操作者迅速用左手拇指与食指送入穿刺鞘, 在退出针芯同时, 用左手中指压住穿刺鞘内口, 注射器接上鞘外口, 将回血推回静脉内, 然后完成送管。对另外2例回血较快的患者, 分别采用先回推血液、尽快送管和尽早退出穿刺鞘的方法, 有效减少出血, 尽可能减轻患者因出血引发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因此, 这种情况下需要操作者技术娴熟, 导管头端送入速度宜快。低阻力注射器还禁用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配药, 因低阻力注射器外包装为纸质封闭, 在撒开纸质部分时会产生纸质微粒飞扬于空气之中, 不符合操作台面局部100级、周围环境1万级的空气清洁要求[2]。

摘要:目的 观察非常态下低阻力注射器接穿刺针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 在非常态同步行裸视下PICC置管的女性患者62例。按置管先后顺序的单双数分为A、B组各31例。A组应用20ml低阻力注射器, B组应用普通20ml注射器, 分别接上穿刺针穿刺, 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一次性穿刺无需回拉针栓即完成穿刺送管:A组28例 (90.3%) , B组17例 (54.8%) 。B组发生静脉炎3例 (9.7%) , 无症状体征的导管相关性感染1例 (3.2%) ;A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低阻力注射器用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回血速度较普通注射器快, 一次性穿刺无须回拉针栓的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非常态,低阻力注射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参考文献

[1]李武平.外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65.

上一篇:中国元素文化产业下一篇:化学教育中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