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中的德育

2024-09-24

化学教育中的德育(精选12篇)

化学教育中的德育 篇1

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的灵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急剧变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有着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容易接受教育影响,此时的德育对他们的一生起着定向和奠基的作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德育工作,以适应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应如何进行德育呢?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学科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讲述质量守恒、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相互关系、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内容时,与学生一起体会对立统一的观点;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一起学习量变到质变的原理……

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推动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化学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很好的素材,给学生讲述我国的冶金发展史(金属的冶炼)、我国的陶器、瓷器发展(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侯氏制碱法(碱金属)、我国石油工业在建国前后的对比(烃)等等内容,寓德育于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努力学习的决心。

3、在化学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加强化学与人、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病、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进行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教材中NO和NO2的环境污染(氮族)、酸雨(氧族)、电池的回收(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臭氧空洞(卤族)、白色污染(烃及烃的衍生物)等内容,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主人翁意识。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化学实验的魅力、化学现象的美丽、化学工业的前景、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实验的设计、古代化学的发明创造、现代化学的成就、丰富的矿产资源、中外化学家典型生动的创业史等,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必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化学教育中的德育 篇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即要意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把人教育成“人”,把德育有机地寓于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教师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优良品质的教育等等。

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化学史,在很多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辉煌的化学文化。从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的教学开始就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的科技以及化学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金属和烧制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化学工艺,这些技术的发明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而现代化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比较多了如:纳米材料、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鸟笼、直径为6mm粗尼龙绳、预防艾滋病病毒的疫苗研制成功等。在讲到《燃烧与燃料》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以及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的伟大成就。在《金属》这单元里,介绍了我国钢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通过一系列的介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历史、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由于辩证唯物思想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基础,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化学学科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而,学习化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这些观点的培养。如在《化学改变了世界》部分,阐述了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世界的物质在不断变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通过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和在氧气中产生现象不同的两个实验,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不同是由浓度变化引起性质的变化等启发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又如铁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燃烧时生成四氧化三铁,缓慢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这揭示了化学变化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的,说明了内因与外因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许多实验的观察和操作,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作为—名化学教师,应当知道,所教的书不仅仅是化学,其中有着比化学知识更完善、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教师要不断挖掘化学教材中这些内容,并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逐步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然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使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得到升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成熟。

化学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很多污染事件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教学中的优良品质教育

1、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2、身教重于言教。

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是一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心理品质,不仅制约着教师本身的行为,而且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规范操作的实验,工整的板书,准确无误地使用化学用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化学问题,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的好机会。

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3

当前,有的教师认为,初中学生的知识比较浅薄,连完成化学教学任务都很困难,更谈不上进行德育渗透;有的教师认为,德育是软任务,可搞可不搞;还有的教师认为,为确保完成中考合格率的达标任务,主要经历已放在给学习困难的同学补课上,难以有精力去搜集、挖掘有关资料进行德育渗透。但是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德育是解决人的方向问题,智育是培养人的智能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包含认知和道德准则两个方面,并统一于他的心智活动中,所以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首先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把认识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德育目标内化在学生心理行为中。由此可见,没有德育渗透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只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做到寓德育于知识教育之中,二者相得益彰,化学教学将事半功倍。

素质教育既包括智育,又包括德育。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何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加强德育建设的关键。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我提倡的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前提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学化学教材的绪言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十个世纪和五六个世纪,它们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等,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教学这些内容,能够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二、情景熏陶,思想感染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客观真实地看自己,看事物。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认识和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认识水平并不很高,有的比较粗浅,且学生间差别很大。这样,在学习中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对自己不能客观真实地看待,有的目空一切,有的陷入自卑的沼泽,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事物。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实事求是是做好实验的保证。比如在电解质、非电解质这一部分中,在阿仑尼乌斯电离理论之前,“溶液导电性强弱,跟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成正比”一直为大家公认。但是,阿仑尼乌斯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弱酸、弱碱的导电性不符合这一点,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强,他的发现立即遭到了包括他的导师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但是,不理解事实可以谅解,不承认事实却是可笑、可悲的,阿仑尼乌斯做了许多实验,证明了自己结论的正确,并且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奖。事实终于以强大的生命力获得了胜利。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德育中用以观察事物的根本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人们一时无法理解,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学习化学也同样如此。民间所说的“鬼火”、“天火”这些现象,被唯心主义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实“鬼火”、“天火”并不神秘,它是二磷化四氢和磷化氢在空气中自燃的结果。因为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有六十多种,在人和动物的体内存在磷的化合物,尸体在腐烂分解时便会产生磷的化合物(主要是二磷化四氢和磷化氢),其中二磷化四氢很容易自燃,射出淡蓝色或者淡绿色的光芒,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所谓的“鬼火”。“天火”是易燃物较长时间放置,不通风进行缓慢氧化,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引起的自发燃烧。随着这些奥秘的揭开,同学们便会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加以分析和观察,如:汽水、啤酒能给人以清凉的感觉,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早上空气为什么清新,怎样理解质量守恒……等等。通过了解、分析,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剧增,学习化学的信心十足,这就有利于强化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四、结论与体会

德育有利于学生思想步入正轨,对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知识的掌握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千万不可忽视德育的作用。渗透强化德育,能使学生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走好每一步。

总之,德育教育绝不仅仅是政治或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说不论什么学科,不论在课内课外,都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化学教学必须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在德育、智育有机结合的教学下,可望获得更高教学质量。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4

一、通过了解国情,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德,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因此,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素材, 这些素材宣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工艺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也介绍新中国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如《化学》 (九年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下同) (上) 第2页“人类在逐步了解和利用这些物质变化的过程中, 制得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如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化学》 (下) 第16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 从公元1世纪起, 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以上列举的物质全部是我国历史上在化学方面对世界所做的贡献。通过介绍我国的矿产资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化学》 (下) 第16页, “我国是世界上已知矿物种类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 矿物储量也很丰富, 其中钨、钼、钛、锡、锑等储量居世界前列, 铜、铝、锰等储量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近、现代史上, 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化学》 (下) 第73页对我国制碱工作先驱侯德榜的介绍, 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通过一系列的介绍,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历史和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 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 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 也要进行国情教育。《化学》 (上) 第60页写到,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但人均水量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 许多地区已出现因水资源短缺影响人民生活、制约经济发展的局面。图3-27我国人均水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 更加直观地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缺乏。让学生热爱祖国同时, 也要客观地认识到我国的人口众多的实情, 进而更进一步理解现在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意义。

二、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由于辩证唯物思想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基础, 因此,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化学学科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而, 学习化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基础, 对学生进行这些观点的培养。如在《走进化学世界》部分, 阐述了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 世界的物质在不断变化,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通过氢气和氧气点燃的两个实验, 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不同是由浓度变化引起性质的变化等启发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又如铁与氧气的反应, 剧烈燃烧时生成四氧化三铁, 缓慢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 这揭示了化学变化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的, 说明了内因与外因相互制约的关系。《化学》 (下) 第101页讲合成材料时“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是, 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 从而教育学生要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对与错、好与坏。作为—名化学教师, 应当知道, 所教的书不仅仅是化学, 其中有着比化学知识更完善、更宝贵的东西,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教师要不断挖掘化学教材中这些内容, 并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 使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得更深, 掌握得更牢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克服思想上、方法上的片面性, 逐步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学习自然科学的良好习惯, 使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得到升华,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成熟。

三、通过环境教学,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 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 是要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 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教材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化学》 (上) 第30-31页, 保护空气、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第33页调查与研究------关心空气质量。第三单元甚至用了一个课题“爱护水资源”讲水资源的利用及保护。在第六单元讲二氧化碳时, 也讲了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第七单元中也用了一个课题来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教材也配了大量的图表形象直观地引导同学们爱护环境。如图2-8大气污染、图3-26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林枯死。图3-28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图3-31水污染使鱼大量死亡、图6-17全球变暖等等。此外, 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 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 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四、通过强化练习,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和安全常识教育

有的老师认为养成教育是小学教师的事, 其实作为初三的学生才开始学习化学, 养成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德育内容, 养成教育做好后, 学生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才能找到方法和乐趣。如元素符号的书写, 该大写的一定要大写, 该小写的一定不能大写, 要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如果不养成这种习惯, 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一直写不好元素符号以及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特别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些习惯养成, 一定要教好, 让学生学好、做好, 有些实验涉及实验安全, 如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过程中废弃物的处理等, 学生做不好, 要引起安全事故, 危及财产及生命安全。这些就要求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

化学教育中的德育 篇5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往往被很多数理化教师所忽视。他们片面地认为只是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的份内事。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学校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无论哪个科目。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意德育渗透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昭亮全面发展的-切光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同样要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化学教学 ; 渗透

;德育教育

“ 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老师这样抱怨,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在的学生成长环境与我们那时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区别。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心有感触,时代变化,学生的学习思想也改变了。如何教育好当代的学生的确是一个问题。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在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承担起“育心”的工作,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才是根本目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的任务,更是每一位科任老师的职责。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感受到要在成功传授化学知识同时,要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形象育人。

现代学生所处的时代是“追星”一族的时代,大部分学生都有崇拜“偶像”的现象。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偶像,学生在与教师接触过程中,会对教师的每一点优缺点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把为人师表形象模范当成一种口号。教师的形象作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习俗、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1.1 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达到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实现心沟通与共鸣。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懂得尊重和关爱,要善于激励和鼓励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要做一名现代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热爱生活,懂得时尚。只有与学生有了共同的语言、兴趣,就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就能与学生亲密相处,让学生信任并当做可以交流的朋友。例如:课余时间教师应该拿出自己的体育强项,如打兵乓球、羽毛球或篮球等等跟学生一起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联想,感受到老师是-位多才多艺辶人,从而令到学生更加信服崇拜自己。教师能够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与学生打成一片,爱护、关心自己的学

生。教师的形象力量才会有效。

1.2 身教胜于言传。一般来说,教师的教育常常要言传身教,其实身教更胜于言传。尤其是德育工作不同于化学知识的传授,不是一般的说教,而是强烈的感染。教师必须做到示范表率作用,有威信。这种威信不来自于教师的地位高低,也不受制于知识的多少,更不表现在语言生动,而是思想上半部,道德品质上的威信。教师要特别的注意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必须不做。只有自身做的好,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教育心服口服。例如:教师上课吋必须做到语言规范,文明。上课从不迟到或拖堂,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得当,就一位好的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修养,有高尚的情操,要衣着整洁,语言举止文明,善良,通情达理,为人正直,公正,以自身良好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精读教材,寓德育于教学。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完成的。例如侯氏制碱法,正是进行良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侯德榜留类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终于摸索尔维制碱法,打破了外国视为珍宝秘而不宣的技术,为祖国创造了更好的侯氏制碱法。讲授化学课中燃料及其利用时,介绍我国神舟五号及神舟六号上太空的燃料制作,同时也讲授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之情以及对化学科的学习兴趣。

2.1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在化学教材中,讨论的温室效应问题,以及白色污染的防止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化学课上讲授金属电镀知识时,带学生参观学校旁边的电镀厂,使学生加强了对工厂的废水污染及废气污染的理解,同时明白酸雨对建筑物腐蚀的奥秘。讲授白色污染知识时,加插现时提出的垃圾分类问题讨论,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宣传好垃圾分类,美化环境同时有利社会发展,使学生感同身受,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建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地球环境。

2.2 在化学教学中讲授如何爱护水资源时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和公德意识的教育,围绕学校内宿生用水管理问题,对他们冲凉用水、洗衣服及生活用水如何节约用水的意义。同时也针对当前提出的治理散、小、乱养猪场对环境影响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水资源受污染的危害性。

2.3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化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势头。通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实操,增强学生的创新感。例如在这学期广州市开展的“大晶体”制作比赛项目中。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开拓创新,敢于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激

发学生的创造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好与差,不仅仅是靠一位高水平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教,如何在学科中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育心。

谈化学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篇6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觉悟。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穿插一些中国化学史和现代化学成就,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学习“化石燃料”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用煤和开采石油最早的国家,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外国的侵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大大落后了。解放后,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石油化工迅速发展,现已居世界领先地位,自给有余,出口量逐年增加。煤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还有学习“碳酸盐”时,介绍我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通过这些具体生动实例的介绍,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跟国家兴亡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系,立志勤奋为学,努力掌握建国本领。这样的实例很多,但在教学中要实事求是,既讲成绩,又讲不足和缺陷,使学生不仅产生自豪感,而且有使命感。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与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科学反映。化学中许许多多的理论概念都存在着内外因和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用他们作为化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开阔学生思维,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理论、概念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比较明白做人的道理。例如学习“金属的性质”后,让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金属的活动性是相对的,就像我们中的好学生和差学生一样,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化学教学中还有很多辩证关系的例子可以与现实相贯通,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理想前途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为现代社会奉献了数以千万种的新物质,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设无限美好的未来社会是和化学科学分不开的。教学中,教师要用未来化学的观点,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因为它对一个人的学习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如学习《开启化学之门》一章中物质的性质时,要紧密联系生活,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化学的意义、目的,要渗透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化学知识”这个国际化学教育确定的当代主题,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当学生对化学实验和课外活动产生兴趣后,就会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力求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立志成为一个化学家。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教材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化学家的优秀事迹,引导他们从中吸取人格力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前途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真正对祖国有用的人。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化学科学与环境联系较多,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如教学中可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形成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病、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例如:讲到水污染时,在讲清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给学生指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很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在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每年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花费、农药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保护公共绿化、节约用水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保护环境的表率。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法制观念教育

开展纪律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在化学教学中,同样可以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如在讲到“化学与环境”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工业中的废水、废气、废渣必须经过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才能再排放,否则会受到环保法的制裁。学习金属、石油、煤等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使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不得随便侵占、开采和破坏,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还可以结合化学物质性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如学习浓硫酸时,介绍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浓硫酸的特性,打击报复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是违法犯罪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告诫学生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懂得法律不仅仅是惩罚犯罪,更重要的是预防犯罪,从而增强法制观念。

此外,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还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7

一、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把德育教育落在实处, 保持德育的一贯性和长期性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对变幻莫测的实验现象极为好奇, 求知欲强, 愿意动手动脑等。根据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特征, 加强直观示范教学, 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化学实验弄清化学原理, 通过物质微观结构阐明宏观世界性质,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效果颇好。例如:结合氧气的制法实验, 分子和原子的学习等, 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结合化学反应中化合与分解, 原子中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 离子化合物中的阴、阳离子, 教育学生懂得对立统一的观点;结合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高温下能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实验与学习, 使学生初步懂得物质变化时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法原理等。这样, 寓抽象于具体之中, 学生往往都容易接受。

二、从教材内容实际出发,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始终, 保持德育的时代性与时效性

首先, 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在讲燃烧时即给学生指出, 火的发现与利用大约在距今50万年以前, 我国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中就有厚达6尺的燃烧灰烬, 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祖先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贡献。讲金属的冶炼和防护时, 向学生介绍我国的钢铁史, 解放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钢铁工业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1980年钢铁产量达3900万吨, 1994年已超过9000多万吨, 位居世界前列。讲燃料时联系我国在科技理论研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航天技术、化工生产等多领域多方面的伟大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精神。

其次, 把德育渗透在课外活动中。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时间指导学生做一些探究实验和趣味化学实验, 通过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和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精神。开展读书活动, 有意识的介绍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刻苦学习、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不懈努力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事迹。如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 从小热爱祖国, 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 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后, 天津沦陷, 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 侯德榜态度坚决, 断然拒绝, 后率众入川, 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在现代, 我国的化学和科技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 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现在, 不仅能发射自己的卫星, 而且还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等。培养学生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习目标, 开展化学知识竞赛和撰写小论文、办墙报等活动,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 并在实践中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有意识向学生展示祖国化学化工成就, 颂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赞誉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以巩固学生的文化知识, 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第三, 把德育渗透在多项社会活动中。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工厂等社会活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情况, 了解经济建设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 使其勤奋读书, 立志成才, 将来报效祖国。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 了解“神六”和“常娥一号”的研制和使用的材料, 了解科技人员的感人事迹,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而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建设连在一起,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三、从科学实际出发, 处理好教与学、智育与德育的关系, 保持教育的科学性与可接受性

第一, 化学教育重视并贯穿德育教育本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并不忽视知识教学。恰恰相反, 在化学教学中, 爱国主义素材的有机插入,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积极性, 更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

第二, 化学课毕竟不是政治课, 德育教育只能象盐溶于水一样, 溶于智育教学中, 二者只有有效的结合, 效果才好。

第三, 德育教育应注意简明。对初中学生来说, 哲学名词、政治术语等切忌过分深奥, 而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 作到通俗易懂, 才便于其接受和掌握。

高校化学专业教学德育教育研究 篇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

化学发展史, 其实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证明史。纵观化学发展史, 其间不断进行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较量。如物质本源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泰勒斯、恩培多克勒、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噶、吕布、葛洪、帕拉切尔苏斯等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但其中唯心主义成分比较多。波义耳通过大量的实验, 提出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科学论断, 并使科学实验真正成为化学研究强有力的工具, 使化学步入了科学的发展轨道, 也使化学发展走向了科学独立的道路。然而史塔尔提出的“燃素说”, 使化学又经历了一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较量, 百年后, 拉瓦锡提出氧化理论, 通过科学批判才结束了这段歪曲的历史, 由此萌发了近代化学。从1661年波义耳发表他的名著“怀疑派的化学家”起, 到1869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经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断较量, 才使化学科学提高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化学发展史中充分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科学规律, 化学史本身的发展和曲折, 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曲折的这一过程和哲学思想, 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化学专业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化学发展史的曲折历程, 对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

二、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精神教育

德国化学家哈特姆特·米歇尔,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为了证明当时的教科书上有个地方是错误的, 米歇尔选择了后来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方向。他以自己为例告诫年轻学子, 权威们当然有他们的长处, 但是不能太迷信权威, 年轻人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自己有发现, 有突破, 独立发表文章, 努力去开拓无人知晓的领域。借鉴化学家哈特姆特·米歇尔的典型事例, 教师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 在科学领域, 要有捍卫真理、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 要有勇于反驳和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同时, 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 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 要善于提出和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要勇于创新。切不可凡事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

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读化学史, 大家可能感到外国化学家在科学领域的成绩很突出, 好些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都是外国的化学家, 其实我国化学家在科学领域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在7年间译出好几部化学书籍, 为我国化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唐敖庆等老一辈化学家在分子结构的理论工作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 发明的“侯氏制碱法”, 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1964年, 我国首次成功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 标志着我国的结构化学水平和精密有机合成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说明了我国核物理、核化学、材料科学的发展已赶上了国际水平;神舟六号、七号载人飞船上天, 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等。

在化学专业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我国化学家的成就和我国科学事业的飞速发展,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树立爱国、立志、成才的思想, 勤奋学习, 努力进取,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逆境成才, 自强不息精神教育

运用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优良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这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纵观化学史, 大凡在化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化学家, 都具有逆境成才、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 也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他们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在化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逆境成才、自强不息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所欠缺的精神。对大学生加强逆境成才、自强不息精神教育, 对促使其成长成才,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居里夫人, 一位令女性引以自豪的科学家, 在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方面,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研究中, 居里夫人的工作态度极其认真, 凡当时能收集到的矿石都要进行定量检验, 从1899年到1902年底, 居里夫妇经过1, 400多个日日夜夜苦战, 处理铀矿渣8吨, 终于得到了100毫克氯化镭。在丈夫不幸去世后, 她忍着悲痛带着两个幼小的女儿, 继续从事研究。2年后, 终于通过电解氯化镭提纯出了一克纯镭, 并把它无私奉献给了法国镭学研究会。美国独臂化学家萨姆纳、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及物理学家道尔顿、英国化学家戴维、法拉弟,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本生, 法国化学家杜马等著名化学家都有逆境成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 值得学生学习。

五、尊重实验, 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教育

化学家戴维, 为了证明氧化亚氮 (笑气) 的毒性, 自己呼吸大量笑气, 结果变得疯疯颠颠, 但经过亲身实验使他发现了氧化亚氮的麻醉性, 开创了麻醉剂研究的新领域, 对医学外科手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法国化学家亨利, 为了制取单质氟, 在恶劣的实验条件下, 曾3次中毒, 但他毫不气馁, 终于用电解法制得了单质氟。居里夫人长期无畏地同强放射性物质接触, 使她不幸患上了恶性贫血症, 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为科学事业献出了生命。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实验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发展史上, 就是成功的假设都得益于严格的实验证明, 如道尔顿的对原子假设的证明, 拉瓦锡对氧元素假设的证明, 卢瑟福对原子核假设的证明等, 都经过了大量的反复的实验。绝大多数化学家, 都是凭借着尊重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 一些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 以身试验, 甚至为科学事业献出了生命。化学发展史上, 科学家们尊重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教育学生的宝贵财富。

六、环保与法制意识教育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一、树立学生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1. 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结合教育使学生树立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物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

2. 世界是运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而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通过化学变化的现象及本质的认识,通过化学变化及其条件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客观事物处于相对运动中,又是不断变化的。用客观、微观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质与量相结合,使学生树立运动的思想。

3. 量变、质变,内因、外因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处于永恒变化中,而且变化是有条件的。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的变化。而且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结合化学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可结合化学变化的条件研究,催化剂的对比实验教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学习;还可以结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比较教育,由分子结构上—下氧原子的差异,致使它们性质大不相同。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 对立、统一的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矛盾的统一体。教师应通过介绍物质的纯与不纯,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溶质溶剂的相对性,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如何防火灭火,污染与防止,开发与利用资源,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社会责任感教育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很多污染事件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提醒我们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优良品质教育

1. 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有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

追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2. 身教重于言教。

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是一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心理品质,不仅制约着教师本身的行为,而且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规范操作的实验,工整的板书,准确无误地使用化学用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化学问题,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的好机会。

化学教育中的德育 篇10

关键词:德育,化学教学,榜样,情境,实验,科学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职责”;“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如何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在“授业、解惑”中传“道”,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化学教师面前的共同课题。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作了一些探索,现总结一下我的做法。

一、设置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是教师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

化学是初中学生在三年级上的一门新的学科,第一堂化学课,同学们都处在兴奋的状态之中,我就充分利用这个有力的课堂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打开课本,第一单元,就介绍了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早在远古时候,我国在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方面,都为人类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但是到了近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停滞不前,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些落后。当学生阅读到此时,我就将伊拉克战争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让学生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同时与学生一起探讨科学发展对社会、国家的影响。

通过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讨论,同学们的情感由惊恐到自豪,个个激情高涨。最终达成了共识;“中华民族是真正古老文明而伟大的民族,是勤奋、勇敢、智慧的民族,我们为之而骄傲!我们热爱我们的民族,我们热爱我们的祖国!”;“科教兴国,势在必行;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努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好自己的家园,使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等。虽然这样的讨论可能影响了课堂的进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后续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讲到白磷的性质时,我联系民间所谓的“鬼火”,并利用白磷的自燃破译“鬼火”之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所谓的“鬼火”其实是白磷自燃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的科学道理。

二、借助榜样,渗透德育教育

所谓榜样,是以先进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好行为去教育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具体、生动、形象、易为学生领会和模仿。因此,借助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授学生学习纯碱的制取过程中,我以课件的形式,给同学们介绍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内容大致是,侯德榜从小热爱祖国,奋发学习,留美攻读化工博士学位时,他收到国内一封特别的信,那是我国爱国企业家范东旭先生写的,由于受世界制碱工业的垄断,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严重受阻,范先生特邀侯德榜回国发展,为振兴民族工业贡献力量。为了祖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侯德榜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物质条件,毅然回国。终于在1941年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四制碱工业的空白,使中国化工技术,从此走上世界舞台,为国争了光。同学们无不为之而骄傲。同时,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开展实验,渗透德育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开展实验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学习了氧气的制法的基础上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时,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把全班同学分成20个小组,每个小组4个人;然后,教师给他们一些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按照自己事先设计意图在小组讨论并完成实验,看哪一组完成得最好?那教室的热闹劲,别提有多精彩!从药品的选用和取用、仪器的选用和连接到实验的操作步骤,每一组的同学都是那么的认真和一丝不苟!当同学们完成了第一步实验后,接下来就是同学们互相交流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在短暂紧而又张的发言中,同学们不但很好的总结了实验中所需要掌握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而且在发言中,充分展示了同学们获取成功的喜悦之情,体现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正如一位同学所说的那样,“思考长智慧,实践出真知”,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改善乃至改造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四、拓展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的灵魂,科学方法是发现真理和改造自然的桥梁和手段。在化学知识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在知识发展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在讲解“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燃料的燃烧和使用”等时,除了学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外,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及对环境乃至地球的影响,让学生用科学的、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从而清醒的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请看,我们学校的环境保护专栏,不知有多少学生运用了在化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去告诉同学们如何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不乱抛纸屑和杂物”“不随地吐痰”、“提倡使用无铅汽油”、“拒绝使用含磷洗衣粉”、“保护臭氧层”等等为题的文章。在文章中同学们运用了化学的科学思想去分析问题,用化学的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一堂生动的环境保护课堂,让同学们在此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以上所述,仅是我非常粗糙的认识,实际上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各方面的努力才有可能搞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既体现了化学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化学教学本身的客观需要。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的挖掘教材并有机的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在初中化学教学渗透德育,那学生就更易接受,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王祖浩 主编

[2].《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化学, 刘志、李阳主编

[3]. 《派往明天的教师》李源田主编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篇11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教育;德育渗透

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所以,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使化学课堂活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我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

教师应该有良好的人格、道德,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更要要求自己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语言的表述、仪表的装扮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本着学校的教学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课上充分渗透德育,把化学课的活动与德育活动结合起来,配合学校组织好各种活动,配合政教处做好德育工作。

二、有目标性、有计划性地实行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的实施,都与德育有关,重点在于育人。学校要有目标性、有计划性地实行德育渗透,而不是随意进行。化学教师要有责任心,不能完全靠随机,更不能以此装潢门面,搞形式主义。优化德育教育要切实做到四个结合——德育目标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德育方法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德育评价与教学评价相结合,建立健全良好的德育机制。

三、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及其优良传统的热爱之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缺之不可。

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材料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具有卓越贡献。造纸术是我国的古代发明之一,我国的造纸工业很发达时,欧洲还在用羊皮作书写材料;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体现了经济的进步,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通过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

现在有些学生怕吃苦,不努力学习,遇到困难就后缩。教师要针对这样的现象,利用已学的化学家的奋斗史,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要重视德育教育,结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教学和德育协调起来。利用化学课堂的讲解,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让学生能够判断做事情的对与否,正确认识事物,与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五、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化学是一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所以解决环境问题从化学教学入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化学物品对环境的危害,从内心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六、把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渗透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化学物品对环境的危害,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特别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醒学生注意,化学实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而不是盲目地乱添加,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应该是提出疑问、进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交流评价、得出结论,然后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觉得自己在研究中学习知识,通过潜移默化,自觉地养成严肃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 篇12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功能, 重知识传授, 轻做人引导, 必然要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因此, 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体、全面、主动的观念,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身体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各科教学内容中, 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 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 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赋予灵魂和魅力,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素材颇多, 笔者就自己的教学体会, 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认识。

一、择机渗透, 循序点化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深入进行教学研究, 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要点, 精心设计渗透方法, 才能达到自然恰当、水乳交融的和谐效果。否则就会造成油水分离、牵强附会的效果。

(一)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1. 量变、质变规律的典范。

Fe2+→Fe3+、S2-→SO→S+4→S+6等转换关系;F2、Cl2、Br2、I2单质的性质等一类同族元素的性质变化;铁、生铁、钢含碳量的变化引起它的性质的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变化。

2. 对立统一规律。氧化-还原 (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得失) 、化合、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等。

3. 否定之否定规律。CO→CO2→CO的转化。

(二) 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1. 古代灿烂的文化。

“四大发明”、冶金、瓷器、酿酒等化学工艺超前于欧美, 为造福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具有悠久而光辉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 我国的地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矿产丰富, 铁、锌、钨、锑、稀土、铝等金属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激励学生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 努力学习, 建立为祖国建功立业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 现代化科技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以来, 化学工业的成就辉煌、硕果累累: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合成了蛋白质;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现代音响中的各种磁带、光盘等;人们在不断合成和发现新物质的同时, 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创造幸福的观点。

二、情境熏陶, 思想感染

中华民族有着传统的美德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了千千万万优秀儿女。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兴盛和繁荣, 凝聚着炎黄子孙的创业艰辛, 记载着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的奋斗历程。战争年代, 革命烈士方志敏就义前用米汤写字, 向党传递狱中情况;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 地下党员曾用稀硫酸当墨水传递情报;解放后, 曾经用碘进行指纹破案;新中国成立后, 化学家侯德榜战胜重重困难, 进行制碱创业等。革命烈士和科学家的动人事迹, 都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国外的许多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激励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立志学好知识的生动教材。合成氨反应记载了战争中科学家救国的感人故事, 居里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历程;诺贝尔父子不惜生命, 在研制炸药的探险路上, 顶着牺牲家人的悲痛, 义无反顾……执著追求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都是对学生思想感染的好内容。

通过思想感染, 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当然,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在于教材, 还在于教者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和感化。

总之, 通过对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因势利导, 循序点化, 能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过程中, 师生进行感情沟通, 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 能陶冶和熏陶学生, 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 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 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上一篇: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下一篇:阅读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