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

2024-08-13

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共11篇)

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 篇1

化学教学中如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境教育?笔者认为, 首先要加强环境法制观念, 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从宣传教育入手, 从中小学生抓起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提高全民环保素质教育重任, 教育学生从自我做起, 从实际出发, 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环境建设活动中去。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进行环境教育, 笔者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 注重环境教育,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力量, 人人有责。当前应重视青少年环境意识, 从小关心人类自身生活环境。为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从一开始接触环保教育内容时, 就告诉学生,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条件, 人们希望生活在优美自然环境中, 呼吸到清新、洁净空气;饮到清澈、透明的水;食到天然、无污染物品。但由于近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迅猛发展和世界人口急剧膨胀, 环境问题成当前国际社会面临严重问题。就我国而言,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城市化进程加快, 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以城市为中心环境污染逐步向农村蔓延, 生态被破坏。例如近年来沙尘暴, 太湖蓝藻事件等。教育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破坏及人体健康危害, 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自然环境一旦受到严重破坏, 人类生存就成了问题, 那么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又有何用?因此要创造美好生活, 要开创美好未来, 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广泛宣传环保知识, 注重保护环境, 把保护环境变成自觉行为。

二、 联系社会事件和身边环境, 加强环境教育

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 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沿袭粗放型模式取得的, 对环境带来相当大破坏, 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是全民一项重要课题, 环境教育不可也不能忽视, 必须广泛开展。

讲到污染问题, 向学生介绍近年一些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发展企业, 我国是受害者之一。更严重的是国内一些公司为赚钱, 把国外一些公司生产污染性强工业垃圾进口到国内, 国外难倒掉的“洋垃圾”被进口到国内遗害无穷。地区经济发展但环境状况变坏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健康状况变坏了。讲到这里, 学生对不法分子卑劣行为感到极为愤慨, 同时也激发学生强烈爱国思想和环保意识。

讲到水污染问题时, 搜索一些有关我市水污染事件相关报道和图片, 通过PPT播放, 图文并茂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身边环境污染, 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联系到我市“母亲河”——外秦淮河污染问题。刚治理不久秦淮河又污染严重, 河水发黑发臭, 水中鱼虾出现大面积死亡, 查其原因?河两岸工厂废水任意排放导致水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 致鱼虾死亡; 生活污水没经过处理直接排放, 导致河水中氮磷含量过高, 藻类疯长水质恶化; 生活垃圾如剩饭剩菜饭、塑料袋等, 经过发酵而散发出阵阵臭味。市政府已高度重视, 并采取系列措施, 如沿途工厂治理污水达标后排放, 甚至个别工厂停业整顿, 加大宣传提高居民素质, 不向河中乱扔乱抛等。现在秦淮河又恢复了往日碧波荡漾的美丽面貌。

通过教学介绍空气、水、土壤污染情况, 并把环境教育渗透与社会事件、身边环境之中, 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呼吸不到清洁空气, 喝不到清洁卫生的水, 吃不到无污染粮食和蔬菜水果的严重性, 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学生, 在经济建设中, 既要考虑到今天发展速度, 还要考虑到子孙万代生活环境。因此要积极宣传和学习环境保护知识, 增强国民环保意识, 健全环保法制, 强化环境管理, 努力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环境质量从总体上得到改善。

三、 探索环境教育途径, 积极开展环境教育

在探索环境教育途径中, 做了一些尝试, 现将我初步尝试的做法介绍如下:

(1)

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扩展, 并与社会事件和身边环境紧密联系, 加强国情、乡情教育。

(2) 举行环境教育讲座。

利用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破坏与冰箱空调使用的关系;讲解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带来的环境变化;讲解大气污染与工业发展和汽车使用的关系;结合国家关于禁止使用六六六、DDT等农药决定, 讲解使用这些农药危害, 淘汰这些农药是为减小对水和土壤污染;讲解塑料制品使用造成白色污染, 由此带来环境问题等。

(3) 举办环境教育黑板报。

利用这一园地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环保知识, 报道一些世界各地污染事件, 报道一些环境气候政策法规。如介绍废旧电池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 废电池是危害我们生存环境的一大杀手!通过教育和宣传, 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 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并养成习惯, 将其放入指定回收的垃圾桶。

(4) 引导学生观看环境教育影视。

如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栏目等。通过影视动画效果和丰富环境知识, 拓展学生视野。

(5) 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身边环境问题。

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或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 了解我市水污染来源, 使学生真正感觉到环境污染带来严重后果。

经济发展, 环境改善, 任重道远。青少年是祖国未来, 是和谐社会的建构者和享用者, 从小接受环境教育, 树立环保意识, 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深信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努力, 注重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和环保知识宣传工作, 全民环境意识就会日益提高, 保护环境就会变成人们自觉行为, 我们的环保事业就会大有希望, 社会将更加和谐。

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 篇2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国内外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了。为了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我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

1、从课堂教学入手,进行环保宣传。

教学中,我从浅显易懂的课文入手,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教学儿歌《小鸟》、《两只鸟蛋》时,通过朗读、背诵,让学生们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培养爱鸟的意识和情感。教学童话故事《松鼠和松果》时,让学生们体会到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的学习,则让学生们知道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从而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2.通过班内一系列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三单元时,环保意识渐渐的在学生心里萌生了,他们还在我的带领下参加了一系列的环保实践活动:记环保日记,办以环保为主题的快乐周刊“我做校园美容师”的调查问卷,邀请班内家长们参加的以“让地球更美”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清除白色垃圾„„一时间,环保问题也成了孩子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就这样,孩子们再不知不觉中,愉快的接受了环境教育,并且表示一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地球妈妈笑起来。

3.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美学教育,在美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的优秀文体遗产,祖国的语文文字丰富多彩,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优美情境,从中感悟到文字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懂得这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有的,它随时随地会因为我们的不珍惜而离我们而去。例如,我们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自绘的图画等等,领略激发作者美好情感的大自然的美丽壮观的景色,结合现实生活中,这种先人们曾经见到的自然美景,我们有的或许是永远不可能再见到了,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保护美好家园的重要性。

4.强调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明确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

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环境教育;渗透;环保意识;措施

G633.8

21世纪是人类倡导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时代,为此环境问题也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全球性问题。我国为了强化未来一代环保意识,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大量的知识技能,将环境教育逐渐渗透入化学教学中,形成新教育环境,希望基于新一代教育发展来延续自然环境保护这一重大课题的持续研究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渗透環境教育的背景

实际上,环境教育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包括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实质理解程度加深,环境教育也已经逐渐从人类关注环境知识问题逐渐转向人类提高环境意识问题,这说明环境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程度的重要标识,所以通过环境教育来提升全民环境意识势在必行。

自建国以后,我国就八次改革基础教育课程,希望将环境教育作为跨学科主体落实到中小学课程当中,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中体现时代发展要求,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相关素质。2003年,《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又进一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思路、目标、内容与实施建议。这些足以见得我国已经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也成为教育改革新课程背景下的最重要组成环节。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其中特别强调了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诸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就将现代环境教育理念深刻贯穿始终,希望为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领域有效实施创造广阔空间,争取更多发展契机。实际上,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所能发挥的重要效能,因为它就是一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学科。在高中化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也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加珍视生物的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类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并带领他们主动参与到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进而最终培养他们的环境责任感[1]。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化学教材,让学生掌握环保基本知识

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体系中需要依托基本教材,按照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标准,要根据教材编写、评估与考试命题来明确高中化学课程基本要求,循序渐进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客观讲,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深入化学教材,并同时渗透环境教育,一方面是希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基础知识,一方面也是希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也迎合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性质中所倡导的“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自然观与严谨求实科学态度,深刻认知化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实质上,高中化学教材中就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在人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这一课中,就有有关于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教师就应该基于这一点来指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原因,并借此来让学生了解这些有害气体对人类、对自然的危害影响,同时树立他们正确的环保意识。这就是巧妙深入化学教材,将化学教学内容与环境保护教育联系起来,选择恰当时机引导学生注重环保,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形成他们的环保观念。

(二)历史为鉴,建立环保观念

当前由化学污染所引发的环境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为了更好树立高中生的环保意识,抵制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教师应该以史为鉴,向学生科普这些恶性事件,并追根溯源,明确其发生原因。例如目前全球大气臭氧层的破坏问题,它就是由温室效应所引发的全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再比如教师也可以提及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以及我国的雾霾事件,为学生分析这些恶劣环境污染事件背后的化学原理,让学生了解工业“三废”的形成过程。将环境教育与化学内容有效结合,循序渐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社会环保责任感。

(三)结合探究学习,渗透环保教育理念

探究性学习也是引导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的一种良性方式,它不仅在课堂上,也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化学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在探究学习中渗透环保教育理念的实质就在于发现和分析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寻求方法,并最终付诸行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某河流的水质调查研究活动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前该河流的防洪、供水、航运、灌溉、排涝等状况。然后实地考察河流水质状况,进行分点取样和实验检验,对水样的温度、污浊度、气味、pH值、细菌数量进行全面实验检测,同时配合水质过滤实验,最后教师希望学生提出治理该河流的建议,并综合讨论,完成教学过程。

(四)重视化学实验,传递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教学体现了化学学科讲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应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合理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以便于减少环境污染。比如在有毒气体SO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过程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通风设备环境下,确保实验装置的良好气密性,同时妥善安装尾气吸收装置,确保利用正确方法来收集有毒气体。上述规范操作都非常有利于降低实验室内乃至室外空气污染,最大限度降低有毒气体对人体伤害。

(五)开展系列活动,强化学生环境意识

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也应该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一部分,学校应该多利用诸如环境保护主题讲座来开展渗透式教学,满足学生对化学教材以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因此应该聘请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相关专家走进学校来开展环境教育报告专题讲座,通过课外讲座弥补化学课堂上对环境教育渗透的不足。再者,学校还可以组织环保纪念日主题活动,以广播、板报、书法绘画展、文艺表演等丰富艺术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积极性,宣传普及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国际保护臭氧日(9.16)、世界无烟日(5.31)、生物多样性日(12.29)都可以组织系列活动,帮助高中生结合化学知识来提高环保意识[2]。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了解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目的及相关具体措施明确了环境教育教学目标构建对高中化学教育推进的重要性,甚至对当前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应该进一步折射环境教育相关思想理念,将更多中学化学教材内容融入到环境教育当中,为高中化学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朱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86-94.

初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思考 篇4

在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课程性质描述中就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的教学定位,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以达成“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决策的意识。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应用价值,初步树立STS(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为了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为初中化学提供了具体而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对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关注环境问题,在教学中重视环境教育,已然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

一、教师的环境意识决定了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高度

1. 教师对环境问题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已经具备了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环境问题的科学素养。面对我国国民总体环境意识水平较为低下的状况,以及频繁出现形形色色破坏环境的社会问题,我们更应该站在化学工作者的角度,旗帜鲜明的为保护环境摇旗呐喊。只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把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意识,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自觉的环境行为,视为化学教育的使命,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2. 教师要在环境教育中正视化学科学的作用与地位

毋庸置疑,进入到社会大众视野中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都与化学相关联,从排放到空气、土壤、河流中的有害物质,到进入人们食物中的诸多有毒、致病物质,乃至于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似乎都与化学脱不开关系,化学也就因此而成为公众眼中的洪水猛兽。

事实上,化学污染严格地说并非化学本身之过,而是人类活动没有从自然———社会———科学技术这个大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造成的。化学污染的真正源头是化学的实际应用即化学工艺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此造成对人类生存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为此,化学家已提出绿色化学的奋斗目标,把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作为绿色化学的理想,把污染治理转变为污染预防。绿色化学的诞生无疑是化学自身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同时,从事分析、监测、治理环境污染的正是化学家和化学专业工作者,他们不但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面承担重任,更把保护世界视为己任。

教师作为具有较高化学科学素养的群体,更应该通过环境教育,为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鼓与呼,切不可人云亦云,不分青红皂白的将环境问题归咎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3. 教师要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环境教育的理念、目标、要求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既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各种行为习惯和人格特质,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的思想行为。

对于初中化学而言,其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成为我们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基础课程。同时,环境教育的有机融入,将会给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学生,展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生机勃勃的学习背景。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在在教学中,将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机会,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准备。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途径

1. 充分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

在我国,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化学教材有多个版本,每一套教材的编写者都在“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题中给出了进行环境教育的学习素材。如“身边的化学物质”选择了空气、水、金属等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同时,这些物质与人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是我们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理想切入点。同样,“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选择了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我们的环境4方面内容作为二级主题,这其中包含了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内容,教师在该主题的教学中,就应该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必要性,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情境,在组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相关联的环境教育。如在对“空气”的学习中,就有关于空气质量问题的学习素材,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空气质量问题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和污染源,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知道,为解决空气质量问题化学家们所作出的努力,比如,将主要的空气气体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气体的科学成就。更要教育学生关注造成空气质量问题的社会因素,如沙尘暴现象源于人们过度开垦与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组织学生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充分利用课外学习活动,进行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的环境教育,是强化环保教育重要手段。虽然化学课程开设在九年级,要在完成学业,准备毕业、升学考试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大规模的课外活动,会有很大困难。但是,结合教材要求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课外活动还是可以的。比如,结合水资源的学习,让学生对家庭、个人用水习惯进行调查,从而强化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事实上,各种版本的教材,对爱护水资源注意主题所设计的学生活动,都具有可操作性。如人教版和科粤版教材都以社会调查的形式,教育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科粤版的“调查活动”设置了“(1)你家的节约用水状况;(2)你的家乡存在缺水问题吗?(3)你知道我国正在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吗?”三个问题,从家庭到家乡,再到国家层面的大型工程,给教师提供了层次分明、丰富立体的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应该以此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将环境教育落实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中,同时让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学生传递到千家万户。

而人教版的“调查研究”,一方面以家庭洗衣机、热水器的使用为背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水节水问题,另一方面安排学生“通过互联网调查水污染和治理的事例”。把对水资源问题的关注点,从家庭活动延伸到了互联网之上,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应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突破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鼓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线上、线下相互交流信息,使环境教育更充满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

此外,通过办专题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专家来校作讲座,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日,等等,寓环境教育于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之中,既巩固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也能使学生提高认识环境和评价环境的能力,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寻找身边可以利用的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就要成为环境教育的有心人,才能从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中,发现环境教育的契机。

3. 抓住实验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契机

化学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可或缺的良好途径。从实验药品的用量到对实验废弃物、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的处理,无疑都是环境教育的切入点。此外,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对一些实验的改进、舍弃,都包含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比如,人教版教材中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将实验版教材中的所用的白磷改成了红磷,避免了实验结束后对过量的白磷处理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再如有关酸碱盐性质的不少实验,教材都用点滴板替代了常规的试管,同样的从节约药品的角度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素材,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总之,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对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意义重大,培养具有良好环境素养的年轻一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摘要: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化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化学科学有许多的负面认知,将环境问题归咎化学。为此,初中化学教学要重视环境教育,化学教师要将环境教育有机的融合于化学的启蒙教育之中,为学生提供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机会,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准备。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5

关键词: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 科学渗透

环境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物质条件,环境质量的好坏对人类进行各种生产活动以及生活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目前环境教育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世界各个国家的院校都在实施,世界性、大范围的环境教育工作正在迅速的开展。就目前我国现在的高中地理教材来看,环境教育是人与地之间的联系为中心,涉及到宇宙环境,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但最终都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

环境教育这一词语最早是出现在一九七零年美国环境教育法案中,法案中指出,所谓的环境教育就是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了解到围绕着人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工环境同人类的关系,并且要认识到人口、资源的分配与枯竭、污染、城乡开发规划以及自然保护等等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影响。我国有许多学校开设了环境教育的课程,并且将这门课程纳入了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之中,现在的高中教材中已经涵盖了大量的环境科学方面的知识,例如地理学者专门编写了《环境保护》一书作为高中地理选修教材;在生物教材中有一些涉及到生态平衡的内容;在化学教材中的保护水资源和防治空气污染等也涉及了环境保护意识等,在高中教材中加入了环境教育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高中地理教材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高中的地理教材中进行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深入体现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加入环境教育并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这门课程本身的需求,高中的地理教师需要具备比较丰富的地理知识,掌握好教材的内涵,对学生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能够自觉的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爱护环境。深入的进行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最基本的方向,是科学素质的教育核心,更是高中地理教学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二)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

环境教育的核心是更好的协调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地关系,地理这一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并且同时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交叉学科。环境教育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和地理学科的研究主题是相互关联的。一切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就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思路。所以由此看来环境教育与地理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高中地理教育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比其他一些学科都能更好的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应该深入挖掘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要把环境教育更加有效的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和课外的实践中,要帮助学生更加充分的认识环境并且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要让学生掌握好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养成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和热爱环境的习惯。要想达到这些目的,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在了解了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已有的能力以及知识,不同层次的在地理的教学中渗透教育并实现环境保护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特别注重环保的热点信息的渗透,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学生基本上都是对一些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星座、月相的变化等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感兴趣,加上现在社会的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不断的被应用,例如电视、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等,这些高科技为人类演示了各种地理方面的知识。高中的地理教师不只是要在课堂上渗透环境的教育,还应该利用课下的时间更多的关注与环境相关的各种话题与报道,还要搜集一些比较成功的环保案例,并且及时的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兴趣以及激发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的教育中要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联系,环境教育与地理学科的实践性都是比较强的,这就需要地理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加深对环境的印象与认识,这对环境保护教育来说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四、结语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人们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偏差,由于环境教育在很多地区的学校中都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环境教育自从出现的那天起就和人类的发展与生存相互联系在一起了,高中地理课程可以更好的通过课堂渗透以及课外活动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能够主动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组成 [J].地理教育.2003(1)

[2]夏志芳.地理学习论 [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 篇6

关键词:环境教育,初中科学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界定

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 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 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试行) 》, 是我国基础教育开展环境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其作用等同于各学科课程标准, 但环境教育又不仅仅是一门学科,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1、结合课堂教学, 渗透环境教育

(1)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的物理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

首先, 环境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具体内容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环境中那些危及人类的环境问题 (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的成因和危害。其次, 运用物理知识了解环境保护措施和环保科学技术等。

(2) 充分利用“物质科学”中的化学知识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例如在“保护水源”的教学中, 列举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其原因是日本沿海城市水俣市的化工厂, 将含甲基汞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海中, 使甲基汞通过食物链:浮游生物一鱼一人而逐级富集, 甲基汞化合物使人的中枢神经中毒, 导致中毒者达283人, 死亡60人的环境事件。教师在教学中, 结合学生了解到的事例和化学基础知识, 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 扩大学生视野。

结合研究性学习, 强化环境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随着中学课程改革而出现的一种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调查研究、实验论证等各种方法进行研究, 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人与环境”中的水资源短缺时, 有的同学认为浙江青山绿水, 嘉兴地处鱼米之乡, 河网密布, 水资源丰富, 根本就不用节约用水。笔者曾让学生做了“关于嘉兴水资源状况调查”的研究性学习。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有的小组专门上网收集整理有关我市水资源的信息;有的小组专门实地考察我市的河流湖泊分布状况、采集水样本;有的小组负责对水样本进行简单的水质检验;有的小组利用家长帮助, 走访专家了解我市水资源状况等等。

2、结合科学实验, 落实环境教育

初中科学中有许多实验, 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时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会在无意之中将一些有害气体如SO2、C12、H2S、CO等排放到大气中, 将会引起水污染的废液如含汞、铅、钡等盐溶液排放到下水道中。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 是落实环境教育有效途径。

(1) 实验操作规范化, 减少药品用量

初中科学实验要求学生做到基本操作正确而且规范化, 但是在大部分实验中药品用量都未明确给出限量, 只用“少许”、“少量”、“适量”、“一定量”等笼统地来限定。这使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 既影响实验的效果, 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教师可规定药品用量和浓度, 既操作规范, 又节省药品, 减少污染。

(2) 改进实验操作过程

课本中仍有一些有毒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实验, 而且排污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长期危害师生的健康。将这类实验进行改进, 既能操作更合理, 有效控制排污, 又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例如S、P分别在O2中的燃烧实验, 可以改为:用蒸馏烧瓶, 内装适量稀氢氧化钠溶液, 用橡皮导气管与制取O2装置相连接, 玻璃棒插入单孔橡皮塞,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硫粉或红磷, 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入烧瓶中并塞上橡皮塞, 不仅现象明显, 而且控制了有害物质的排放量, 安全可靠。

总之, 在科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这不仅是科学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 对有些问题阐述还比较肤浅, 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祝怀新、林道辉:《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祝怀新、林道辉:《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试行)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3:46[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试行)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3:46

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 篇7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属于基础环境科学教育, 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不是它的初衷, 它的目的乃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 帮助学生明确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从而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思想, 养成环境保护的习惯。这一美好愿望是全社会对年青一代的共同要求。下面对有关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情况作分析。

一、环境保护教育是生物教育的重要使命

很多学生并不是不愿意保护环境, 只是不知道如何保护环境。这就是说, 爱护环境并不是什么难事, 前提是真正了解什么是环境保护。北京的一个高学生曾经制作了一个宣传片, 前面讲述的是沙尘暴给北京带来的危害, 后面讲述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滥砍滥发、森林消失、沙漠化扩大等, 这个纪录片在国际上获了大奖。这个纪录片说明了一个问题, 认识永远走在行动的前面,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护环境的前提。所以, 保护环境, 先从环境保护教育开始。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摇篮, 要想进一步普及环境教育知识, 不但要立足课堂, 依靠教科书, 还要利用好生物课堂教学这个渠道。《高中生物课标》中指出, 高中生物课程对环境教育的要求是:通过环境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人和环境的联系,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时, 紧扣课程标准, 认真钻研教材, 适时、适量地渗透环境教育。此外, 将基础知识、授课技能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堂上传授相应的环境内容, 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例如, 利用动植物灭绝的事例讲解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利用食品安全问题讲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利用河流污染讲述人口压力巨大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等等。

二、在实践中提升认识

环境保护, 是思想意识, 也是行动指导和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 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实践性教学, 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方式多种多样。例如, 组织学生一起踏青, 组织大家去植物园观察、亲近大自然等。这种以大自然为课堂, 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教学方式, 可以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 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然, 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 这对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意识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使命感, 有的教育工作者亲自组织学生去污染严重的工业区进行观察, 那些污浊的河流、蔽日的灰尘、遍地的垃圾和轰鸣的机器, 比教科书更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感。为了丰富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有的教师还特意在植树节、地球日、节水周等有意义的日子, 领导学生组织演讲比赛和纪念活动等。师生应是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践行者。

通过生物教学实践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这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三、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需要结合生物知识中所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 将环境教育寓于教学中, 这样才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 在讲到“饮食卫生”时,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 导致甲肝流行的事例, 有的教师则讲了怀化市每年夏季流行的2号病, 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

在讲到森林的作用时, 有的教师讲述时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 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 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 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 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 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仅几千元, 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 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有的教师则利用幻灯片讲述了森林砍伐给山区人民带来的泥石流危害, 沙尘暴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影响等。有的教师在讲到两栖类的青蛙时, 通过青蛙数量的减少, 让学生了解农药化肥给生物带来的危害, 并让他们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

四、实行知识分层系统化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自觉养成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 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 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以初中生物知识为例, 初一学生学习的是植物学的基础知识, 教育的主题以热爱环境为主;初二学生以生态学基础观点为主, 初步接触卫生和环境防护方面的知识;初三学生在接受足够的生物、卫生知识的基础上, 开始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高中生物教学同样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高中生首先可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认识生物的共性和本质, 其次逐步进行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教育。

鉴于以上情况, 生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 认真挖掘体裁, 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找到环境教育的渗透点, 并在教学计划中逐步渗透, 力求环境教育系统化、有序化。

论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8

一、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道德等素质, 要有目的地进行, 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影响下形成优良的素质。每个人从接受教育开始, 各种教育都渗透了素质教育, 到达了一定程度, 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小学是启蒙阶段, 中学是了解阶段, 高中是发展阶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 使学生更加了解环境, 加强保护环境意识, 学到如何保护环境的方法和知识。形成良好的态度, 树立正确保护环境观念, 再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人们只有具备优秀的素质和道德观念, 才能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 小学到初中没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要在高中期间培养起来, 高中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高中生物课上要积极向同学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形成保护环境意识,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德。

高中生物教学中, 教育学生要维护环境和保护环境, 学生对保护环境并不重视, 在意识上也没有完全形成, 在进行教育后, 同学们可以从生物课程中学习到环境保护知识, 形成科学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态度, 环境教育的渗透增强了同学们的责任感, 培养了创新精神。学生更加认识到自然与人存在着联系, 渐渐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和科学观, 表明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一) 案例讲解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可以运用课外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强调保护环境重要性, 引起学生兴趣, 把环境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有这种意识才能渐渐把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可以进行讲解案例, 例如, 在了解青蛙身体构造时引导出青蛙可吞食害虫, 可以加以说明青蛙在环境生物链的地位, 青蛙是益虫但由于人类捕杀, 造成青蛙减少害虫增多, 可以显示出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性。给学生一组材料数据:1只青蛙一天可以吃10000只害虫, 庄稼避免损失价值上千元, 人类皮肤避免叮咬, 避免损失医药费。人类捕食一只青蛙, 庄稼被破坏, 人类遭受疾病。一只青蛙给人类带来的益处。结合例子进行解说, 达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1]。

(二) 组织实践活动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的学习不局限在课堂上, 要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看科普影片, 带领同学们去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 带领同学们参加植树节, 加强绿化意识, 让同学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自然的美, 增加环境保护知识。现在是信息社会时代, 可以让学生上网浏览信息, 观看《动物世界》视频, 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让他们认识保护环境的急迫性、重要性, 协助同学解决遇到的环境问题, 处理生活中环境污染问题, 引导同学们把课外知识与课堂知识相结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秋游、野营等活动, 让同学了解自然, 全身心去感觉, 用手触摸、用耳朵去听、用鼻子的嗅觉去感受等, 这样才可以使同学们了解自然的奥妙, 建立起学生与自然的友好关系, 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 社会环境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在生物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组织同学向社会进行宣传, 出海报、发传单达到宣传效果, 让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固然重要, 也不能忽略社会人群的环境教育, 宣传是一种教育的方式, 无形中把环境教育输送到人们的脑袋中去,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 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加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保护环境的方法不止以上所讲的, 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长远目标, 教师应采用有利于教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对高中生的环境教育是建立在生物教学基础上的,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要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 让学生形成对环境保护意识。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环境恶化问题不容忽视。从现在开始加强环境教育, 应在生物教学中传授保护环境知识。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渗透

参考文献

[1]林小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浅析[J].科技信息, 2010 (15) :261-280.

略谈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篇9

一、通过课堂渗透环境教育

现行生物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好材料,教师应抓住这些知识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通过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将有关的环境教育内容引入课堂并将之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逐步地增强环境意识。

例如,教学“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内容时,着重以生态学知识为主要目标,以“生态系统”为主线,以环境问题或典型事例为引言,贯穿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动画效果,真实、生动地展示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

二、以开放式教育理念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各种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有些与人的生活实际或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教学资源,抓住生活中与环境有关的热点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探求,使之从情感上关注环境问题,进而增强环境忧患意识;还可以引领学生到校园、社区、大自然中进行生态考察和环境问题的调查, 激发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去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向社会。

例如,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可以让学生通过媒体报道及有关资料的收集,了解这次洪水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恶化、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蓄洪防洪能力下降。在此次教学活动中,学生懂得了绿色植被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生物课外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进行环境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刻意渗透之外,还可以利用生物课外活动,开展有意义的、与生物相关的环保活动,培养环保意识。这些活动应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具有典型环境教育意义的。

例如,利用课外活动及其他课余时间,让学生对附近环境进行社会调查, 组织学生观看垃圾场、污水处理场等, 指导学生写出现场考察报告,内容应包括:调查目的、时间、地点、调查现场的环境、该地域附近生物生长状况,调查后的体会、对环保措施的建议等。如有些学生提出了禁止工厂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用各种方式定期清理污染物、 综合治理周边环境、加大保护和美化环境的宣传力度等各种建议,从思想上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在行动上以身作则去感染周围的民众,进行环保行动,共同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通过活动,使环境意识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扎根,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养成良好的有利于环保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生物技能和环保技能,增强环境意识,做到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既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可引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可行的,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急需的,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中教学;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研究

随着人类的长期活动,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工作。而生物教学是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机会,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知识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知识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水平,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尤其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作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渗透环境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还加强了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以环境保护知识为发展思路,可以在提升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参与到实际活动中。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措施

1.深化教材中的内容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参考工具之一,教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以实验教材为主线,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际活动中。在教材的引导下,教师要为学生提炼出教材中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尤其要将环境元素知识提取出来,这样才能实现生物与环境教学内容的统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学生在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温室效应,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实现高效的教学活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性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于环境污染的视频,这样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确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

3.开展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活动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可以积极地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探讨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或者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吸引学生的目光,促使学生参与到讨论中。通过组织与环境教育相关的互动可以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能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环境保护观念。此外,在教学中,由于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渗透最新的与环境有关的生物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探讨,通过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可以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准确性,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4.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如果说环境保护问题是一种思想上的认识,那么实践活动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到环境问题对自身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于环境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自然中,主动观察。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生物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采用全新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全面分析教材,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

[1]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等.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教育创新研究:来自衡阳师范学院的实践[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78-79.

[2]张建萍,梁莺莺,朱亮.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环境解说系统问题分析及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5-36.

[3]李文明,占佳,吕腮菊,等.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机制再造初步研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2-73.

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 篇11

关键词:地理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技能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无数事实证明, 各类人群对环境意识理解不尽相同, 而环境问题首先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造成的, 因此, 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地理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一直重视探索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具体方法如下:

1 环境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使人类增进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初步了解有关环境科学等分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逐步培养运用环保知识和技能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等四项具体内容。

环境教育具有全民性、终身性、全球性和学际性等特点。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地理科学的区域性、综合性在环境教育中担负重要责任。

2 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意义

2.1 地理科学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 能揭示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学者认为人类是自然变化和改变环境的动因之一, 现已很难找到不受人类影响的地方。因此, 许多教育家很自然的把地理学科看作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2.2 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地理科学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地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渠道。地理教育基本内容讲述的是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 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地理环境, 注重保护并开放改善环境的理念, 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在地理教育的进程中, 地理教学充当着重要角色, 环境教育离不开地理教学, 二者是相互渗透, 相互联系不可以分割的整体。加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对学生环境意识、环境伦理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2.3 有助于学生发展环境技能, 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所谓环境技能, 对学生的环境技能要求是指能够运用一定的知识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周围地区及全球环境问题的能力。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就是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 发展和训练受教育者解决有关环境问题的各种基本技能。包括辨别和确定各种环境问题。 (如汽车噪音、废气污染、温室效应等) 的技能, 以及科学分析环境问题的技能。这些都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规划, 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2.4 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环境价值观

地理教师传授有关环境及其问题的基本知识, 培养环境基本技能,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环境价值观的形成, 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取向, 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地理教育中关于全球观念的建立和地方差异的探讨, 对于学生正确环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良好的环境道德培养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3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3.1 课堂教学是环境教学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努力发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内容, 特别注重发掘教材中“隐性”环境教育因素, 做到地理知识教学, 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 发挥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作用。正确的环境观点要贯穿在地理教材中, 而不是附加与地理材料之外, 要善于结合教材, 抓住国内外良好的环境意识的典型事例, 从而深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3.2 结合相关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法制教育

经常收集报刊上环保法制剪报, 结合有关教材内容, 在课堂上展示扼要提及, 使学生有初步的环境和资源保护以及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的全国性和地方性法规条例观念, 增强学生环境法制观念。

3.3 培养学生环境问题思辨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对乡土环境热点问题的讨论, 既能培养学生多种素质, 又能提高学生对环保意义和环境问题的某些方面的认识。

3.4 重视以地理内容为核心的课外活动中的环境教育

3.4.1 开设环境问题专题讲座。

在以地理为主的课外活动中, 结合地理学科内容, 请环保单位有关人员作环境科学知识讲座。结合讲座内容, 事先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有准备的环保讲座内容既有理论深度, 又有丰富的乡土环境问题的真实材料, 深入浅出的普及环保科学知识, 学生容易接受, 所获得的环境知识, 并且印象深刻。

3.4.2 开设《环境地理学》选修课。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已成为学校新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应该"抢先"课外环境教育阵地, 开设《环境地理学》选修课使一部分体系在自愿、兴趣的基础上获得比较多的环境基础知识, 培养较强的环境意识。

3.4.3 组织环境报刊杂志和环境报告文学专题课外阅读。

平时学生很少有机会读到专业性的环境报刊, 在课外兴趣活动时间借出图书馆和地理资料室收藏的有关报刊或其合订本供同学分头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环保知识, 又开阔了环保眼界。还可编写宣传环境保护, 环保成就的环境资料剪报专辑, 供学生课余阅读, 充实教学内容, 扩大课外知识。此外还组织学生观看选择的环境保护教育录像片。

3.4.4 布置学生搜集报刊上有关专题的环保新闻资料剪报。

如今多数学生家里都订有一份至

多份报纸刊物, 有可能要求他们通过剪集形式更加重视关注阅读当前国内外及乡土更大的环境新闻, 培养形式经常关心环境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3.5 注重以地理内容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环境教育

3.5.1 组织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访问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 积极反映环境状况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和亲自体验环境事例容易使学生丢环保的必要性, 紧迫性产生共鸣, 增强环保自觉性。

3.5.2 抓住联合国和我国政府确定的一些重

大环境和地理节日, 不失时机地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中国植树节、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 可以及时穿插在有关教学中加以宣传教育, 有些影响特别大的节日, 则应结合当年主题组织较大规模的系列宣传, 教育和实践活动, 唤起学生全球环境忧患意识, 环境责任意识和行动意识。

3.5.3 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进行乡土环境问题调查研究, 承担一些基础性的适合学生参与的简易环保监测任务, 以培养和适当锻炼学生环保观测、分析、科研能力;根据教材要求, 结合环保形式, 利用环保公益劳动或郊游活动机会, 还可以有组织有准备的配合环保执法部门, 要求学生做一次环保"卫士", 对社会上损害环境的不良行为进行劝阻, 制止和批评, 这也是一种可行的培养学生环保参与意识和责任感的活动。

3.6 注意把环保知识, 环保参与意识列入学科成绩评价考察内容

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主要靠教育, 同时应给予适当督促和评价鼓励。可以列出评价标准, 在学生依据标准个人自评的基础上, 由地理课代表根据同学实际表现, 给予评定3分或2分或1分, 作为地理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3.7 注重教育工作者自身环境意识和环保能力的培养

学生和教师都是地理教学中的主体,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真正实施的关键。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也是环境意识培养的主要组织者、引导者。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环境知识的增强和环境保护能力的提高以及正确环境伦理观念的养成, 以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和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波.地理教育中环保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地理教育, 2010 (5) .

[2]杨人卫, 杨建华.人文环境意识的培养[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2002 (8) .

上一篇: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下一篇:商业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