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2024-09-09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精选12篇)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1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观念

初中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很多, 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绿色化学观念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各章节中, 让学生自身意识到, 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就一定要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 要尽可能多举事例, 借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加强学生绿色化学观念的教育。

例如, 在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 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 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还列举了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造成1.2万人死亡和1995年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 说明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及室内冷藏、冰箱、电器的冷却等方面的氟利昂, 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在学习了“煤和石油”的知识后, 可以介绍石油、煤等化石燃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含氮、含硫的化合物, 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在学习“水”这一课的同时, 淡水资源的危机, 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当中。纵观全球资源, 淡水资源很短缺, 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并且分布又不均匀, 而由于工业生产的废渣、废液、废气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农业上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等造成的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 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有朝一日, 人类将面对“滴水贵如油”的严重局面。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重大惨剧和极大伤害, 从而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必要性, 树立起绿色的化学观念。

二、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绿色化学观念

化学实验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 在化学实验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 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操作的规则进行实验。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等都或多或少地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次实验结束后, 将废弃液或剩余的固体药品倾倒在指定的容器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可让学生将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 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净放回原处, 做干净实验室的卫生。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使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后就受到绿色化学的教育。

例如, 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 由于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污染物之一, 所以应强调硫的用量, 并在盛氧气的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又如,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用注射器作微型实验, 拔下注射器活塞, 在针筒中放入大理石, 塞上活塞, 在针筒中吸入盐酸, 马上连接导管。

三、在课外活动中设计绿色化学活动

化学课堂教学是进行绿色化学观念教育的重要阵地, 也为进行绿色化学观念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化学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的设计中, 我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础,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导线, 阐述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增加了包括环境保护、新能源、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展示绿色生态环境和严重污染地区的明显对比, 简单说明现在人人都关注的环境问题, 利用课外小组宣传或讲座等多种传播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切身感觉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绿色化学的环境, 养成学生环境保护的习惯和绿色化学观念。

四、在考试练习中强化绿色化学观念

在布置化学作业时, 在不偏离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渗透绿色化学观念的习题, 以便巩固学生有关保护环境的化学知识, 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强化绿色化学观念。

五、在调查研究中增强完善环保意识

教师要切合实际地因材施教, 高度重视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环境污染的调查。

例如, 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农村的饮水问题、沼气池的建设、化肥厂的排污、西北的沙尘天气、家乡的空气污染等学生关心的小课题, 让学生进行调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解决方案、撰写环保小论文的活动, 学生积极性高, 收效良好。

例如, 我在教学中就提出的农村的饮水问题, 事先列出调查提纲:1.本村 (或家) 的水井建在什么地方?2.你认为是否受到污染?3.如何防止井水污染?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去考察思考, 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调查, 学生清晰认识到农村吃水的问题多:有些水井建在低洼的地方, 如池塘边、农田里, 不同程度受到了农药化肥或其他有毒物的污染;有的村几百人共用一口井, 又无井盖, 垃圾随时可掉入井中, 造成污染。而有些农户先在无污染的地方, 一家打一口井, 将井口用盖子封闭起来, 再装上摇式活塞抽水机, 随用随抽, 比较清洁卫生, 值得借鉴推广。通过一些社会调查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 要使学生把绿色化学观念转变成自觉的行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学生的学习中贯穿绿色化学观念, 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在学生头脑中都有环保忧患意识, 时刻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渐渐地给学生树立起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 使学生成为保护环境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张鑫.绿色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0) .

[2]陈静.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意识的渗透[J].中国现代教育, 2007 (8) .

[3]冀会良.初中绿色化学教育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 2010 (2) .

[4]陈莹.中学化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4) .

[5]周柳玉.刍议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2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三年制初中化学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除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做到了浅显、易懂外,还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编入了数页彩图和100多幅插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素材,也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结合绪言中的内容,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教师指出,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更加浓厚。接着指导学生看彩图中“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和“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乌笼”两图,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科学技术的伟大。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想答而不能的情境,引起学生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此外,各章节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各种示意图、物质用途图、古今科技成就图等插图都具有浓郁的趣味性,教师要重视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插图,加强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线条简单,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形象逼真,能清楚地说明一 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它们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好资料。

化学仪器图表示出各种仪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新教材第195-196页表格中10种化学仪器的图形加深了学生对实物认识产生的表象。另外13种常见化学仪器的示意图,也使学生对仪器有了初步的认识。

新教材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实验装置图。一幅清晰完整的实验装置图,能够用来表明该化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化学原理和实验顺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示意性等特征。因此,对于确保化学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关系重大,而且对帮助学生学习、记录、复习有关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等均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中,形象、生动的化学实验装置图比比皆是。

例如,第18页图1-11白磷的燃烧,图中两处白磷、一 处红磷明显不同的位置,加上适当的示意,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从第197页图2中学生学到了如何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的方法。第140页图7-3过滤装置图为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 篇3

一、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意识

1.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抒发不同的见解,消除上课的时候过分拘谨的场面,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的距离。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能积极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挥。

2.引发学生学会提问

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学生探究的动力之一,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资,只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初中生产生好奇心的时候,就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和开始,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新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行动,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探索新的知识。

3.精巧设计问题的情境

设计疑问是探究科学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又一重要的动力,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水平的提问技巧呢?教师应该准确定位好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摸清学生的层次,挖掘疑问的源头,带领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答疑问的时候寻找到切入点,顺藤摸瓜,轻松愉快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这样,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情境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带领学生提高了初中化学的解题能力。

二、培养潜能,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学生的创新品质是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的、勤奋刻苦的、追求实事求是的、不懈探究的敢于冒险的优秀品质,不是本来就存在的,而是通过学习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挖掘探究心,让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称为学生的持之以恒的行动。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敢于冒险的敢于挑战的创造性的优秀品质。

1.产生创新的动机因素

动机可以从好奇心和好奇感产生,没有好奇心作为持久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性活动难以持久,也很难产生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所以,一切发明创造来自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教育学生持续持久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维持创新的严谨品质

我们知道很多创新都是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的,如果失去机会,就会造成巨大的遗憾。当年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其实,在他之前,法国的化工厂就将液体送给了李比希,让李比希研究液体的组成,李比希觉得是氯化碘,没有认真研究,结果巴拉尔发现了溴,李比希马上感觉到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经过重新化验,果然证实是溴。粗心大意让他没有早几年发现,所以,他缺少严谨的品质,就没有产生创新性的伟大的发现。

3.创新品质的重要因素顽强

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千万次的挫折中产生的。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就很顽强、冒险,他从小跟随父亲在军事产品中研究,制作硝化甘油的时候,多次爆炸,他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了,但是他仍然坚持化学研究。市里不准研究了,他就在湖中的平底船上研究,最终获得成就,成为大发明家。创新需要顽强拼搏的品质,持之以恒的决心和精神。很多发展史上的创新的人才甚至为创新失去了生命,才有了伟大的创新成果。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顽强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品质基础。

三、科学驾驭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发明创造活动中,创新品质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创新性能力的核心。教师要培养学生累积知识的能力,仔细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活动,就可以从驾驭教材开始。

1.给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教师主动有准备地让学生联想,带领学生猜想、幻想、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并及时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灵感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解题的训练,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突破定向思维的困扰。

3.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产生发现的行动基础。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将创意的实现融进到设计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路径中来,帮助学生构造创新性研究的桥梁。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加大课堂内外的化学实验研究,增加学生实验,重视从学生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等方面发现实验的相同和不同现象,形成学生积极观察的好品质。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实验,得到一些实验的结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和仔细观察中享受创新的快乐。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教育的高境界,教师要构造活力的创新课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展示给学生创新的活力和光辉,展示给学生人格的魅力,带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探索 篇4

一、 注重环境教育,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力量, 人人有责。当前应重视青少年环境意识, 从小关心人类自身生活环境。为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从一开始接触环保教育内容时, 就告诉学生,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条件, 人们希望生活在优美自然环境中, 呼吸到清新、洁净空气;饮到清澈、透明的水;食到天然、无污染物品。但由于近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迅猛发展和世界人口急剧膨胀, 环境问题成当前国际社会面临严重问题。就我国而言,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城市化进程加快, 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以城市为中心环境污染逐步向农村蔓延, 生态被破坏。例如近年来沙尘暴, 太湖蓝藻事件等。教育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破坏及人体健康危害, 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自然环境一旦受到严重破坏, 人类生存就成了问题, 那么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又有何用?因此要创造美好生活, 要开创美好未来, 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广泛宣传环保知识, 注重保护环境, 把保护环境变成自觉行为。

二、 联系社会事件和身边环境, 加强环境教育

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 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沿袭粗放型模式取得的, 对环境带来相当大破坏, 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是全民一项重要课题, 环境教育不可也不能忽视, 必须广泛开展。

讲到污染问题, 向学生介绍近年一些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发展企业, 我国是受害者之一。更严重的是国内一些公司为赚钱, 把国外一些公司生产污染性强工业垃圾进口到国内, 国外难倒掉的“洋垃圾”被进口到国内遗害无穷。地区经济发展但环境状况变坏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健康状况变坏了。讲到这里, 学生对不法分子卑劣行为感到极为愤慨, 同时也激发学生强烈爱国思想和环保意识。

讲到水污染问题时, 搜索一些有关我市水污染事件相关报道和图片, 通过PPT播放, 图文并茂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身边环境污染, 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联系到我市“母亲河”——外秦淮河污染问题。刚治理不久秦淮河又污染严重, 河水发黑发臭, 水中鱼虾出现大面积死亡, 查其原因?河两岸工厂废水任意排放导致水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 致鱼虾死亡; 生活污水没经过处理直接排放, 导致河水中氮磷含量过高, 藻类疯长水质恶化; 生活垃圾如剩饭剩菜饭、塑料袋等, 经过发酵而散发出阵阵臭味。市政府已高度重视, 并采取系列措施, 如沿途工厂治理污水达标后排放, 甚至个别工厂停业整顿, 加大宣传提高居民素质, 不向河中乱扔乱抛等。现在秦淮河又恢复了往日碧波荡漾的美丽面貌。

通过教学介绍空气、水、土壤污染情况, 并把环境教育渗透与社会事件、身边环境之中, 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呼吸不到清洁空气, 喝不到清洁卫生的水, 吃不到无污染粮食和蔬菜水果的严重性, 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学生, 在经济建设中, 既要考虑到今天发展速度, 还要考虑到子孙万代生活环境。因此要积极宣传和学习环境保护知识, 增强国民环保意识, 健全环保法制, 强化环境管理, 努力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环境质量从总体上得到改善。

三、 探索环境教育途径, 积极开展环境教育

在探索环境教育途径中, 做了一些尝试, 现将我初步尝试的做法介绍如下:

(1)

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扩展, 并与社会事件和身边环境紧密联系, 加强国情、乡情教育。

(2) 举行环境教育讲座。

利用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臭氧层破坏与冰箱空调使用的关系;讲解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带来的环境变化;讲解大气污染与工业发展和汽车使用的关系;结合国家关于禁止使用六六六、DDT等农药决定, 讲解使用这些农药危害, 淘汰这些农药是为减小对水和土壤污染;讲解塑料制品使用造成白色污染, 由此带来环境问题等。

(3) 举办环境教育黑板报。

利用这一园地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环保知识, 报道一些世界各地污染事件, 报道一些环境气候政策法规。如介绍废旧电池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 废电池是危害我们生存环境的一大杀手!通过教育和宣传, 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 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并养成习惯, 将其放入指定回收的垃圾桶。

(4) 引导学生观看环境教育影视。

如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栏目等。通过影视动画效果和丰富环境知识, 拓展学生视野。

(5) 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身边环境问题。

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或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 了解我市水污染来源, 使学生真正感觉到环境污染带来严重后果。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5

摘要:环保教育是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现行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化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并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并将自觉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保意识 素材 渗透 改进

化学与环境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但是,反过来说,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则必须依靠化学方法才得以实现。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有责任将环境保护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现根据笔者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仁爱版,教育部审定2012,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在其内容编排上,对环保方面的知识十分注重,因此,我们应善加利用,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中,当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时,我们应当有责任、有义务向学生讲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使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就应该从自我做起,一定要保护环境。如在学习专题2 单元1 多组分的空气时,教师不仅要结合课本知识讲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危害,还要根据一些实际事例去分析、讲解。认识到大气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和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收集一些与本地大气污染有关的事件。然后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又如在2013年元月,中央新闻联播连续报导了北京等地深陷雾霾包围,城区空气质量处于严重污染,2013年“两会”期间,又播出某些城市的PM2.5严重超标,“霾头苦干,创造灰黄”在2013年两会上已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这些均为教师教育学生环保知识提供了很强的说服力,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些实际现象,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在学习专题2 单元3 自然界的水时,教师除了要结合课本分析水的存在及其水资源的状态外,还要查找其它相关资料或媒体资料进行分析。如我国2006年的白洋淀死鱼事件、2007年的太湖水污染事件、我省2012年出现的大面积干旱,云南省近年来多次出现的旱灾,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渣等导致河流及庄稼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从而引导学生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去分析所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并结合农村的实际用水情况,进而又引导学生去分析城市的用水及污染情况,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去深刻体会到不仅要节约用水,更要保护好水资源不受污染。

在学习了专题4 单元2 碳及其化合物时要让学生明白“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涉及到二氧化碳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初中生物教材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让学生明白,大量的绿色植物可减缓温室效应的发生,要求学生不要乱砍滥伐,要保护绿色植被,植树造林的行为习惯,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等。教师也可利用新农村建设中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市场上出售的太阳能热水器,石阡、剑河的温泉等均可作为教育学生很好的素材,很多时候,教师在备课时,应多去挖掘我们身边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事例,而不应该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去完成教学任务。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避免不了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产生,而这些物质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的,散逸到空气、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可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绝好机会。在教材中,笔者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改进实验装置,促进环保教育

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笔者把实验装置及实验药品都作了改进,用白磷代替了红磷,利用铜管的导热性去引燃白磷,且实验现象及效果丝毫不会改变,且更加环保,如图1为教材中的装置,图2为笔者改进后的装置。又如在做“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中,笔者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白花变红花),这一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让氨气在密闭的环境下消失掉,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如图3为教材中的装置,图4为笔者改进后的装置。

2、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使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只要是化学实验,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不影响实验现象及效果的前提下去节约药品,对其废弃物要进行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或乱扔以造成环境污染,哪怕是一根火柴梗或一片小纸屑也不能随意乱扔,这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这样,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又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性开展环保教育

课堂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但仅在化学教学中讲环境问题,不能使学生有切肤之痛,对此,在化学环保教育中联系本地实际,无凝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就我们县来说,在县城附近有几家金属冶炼厂,每当去县城时就会看见浓浓的黑烟从烟囱里冒出,周边的农田已没了庄稼,路边的树木、花草大部分都出现了枯萎状况,又如我县近年来大种烤烟,每当在烤烟季节,在烤烟房附近的庄稼会遭受到严重的变化,在晴天的乡间公路,一旦有车辆疾驰而过时卷起的尘土及排气管中冒出的黑烟等这些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的亲身经历,为何又不是一本教育学生的素材呢?让学生接受身边的实际,去了解身边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只有通过亲身经历的感受,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的严峻性,从而去提高他们为改善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总之,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初中化学中,既能促进化学的启蒙教学,又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环保知识,并自觉将其行动落实到环境保护之中,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家园—地球。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上册 教育部审定2012 主编:沈怡文 陈德余 副主编:吕琳

2、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师教学用书(仁爱版)九年级 上册 主编:沈怡文 陈德余 副主编:吕琳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安全教育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安全教育

中国分类号:G633.8

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同时,生活需要化学,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要用化学去实现、去解决。在我们身边,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这些安全事故中多与化学有关,如今安全问题已引起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关注。安全教育已成为21世纪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中学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安全教育呢?下面,就此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结合初中化学教材,渗透安全教育

初中化学是一门启蒙课程,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现行教材编入了许多有关安全教育的内容。如“扑救火灾”、“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等,足以见得教育部门对安全教育的重视。教学中,我认真钻研和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安全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学习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时,为了加强同学们对“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搜集了一些近年来发生的各大爆炸案件,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在这些案件中,同学们能够了解到爆炸事故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的情况。当他们了解了这些以后,同学们更希望了解的是:引起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求知欲望极高的情况下,我便恰当引入课本的相关知识,可燃性气体在通风不良的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另外空气中大量煤粉、面粉等粉尘,如果遇到明火也会引起爆炸。接着我用图1的装置做了粉尘爆炸实验,实验现象明显。在学生惊叹之余,我 图1

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易燃物、易爆物究竟是指哪些物质?②在生产、运输、贮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③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一些易燃、易爆的警示图标?你认识他们吗?④当你遇到这些警示图标时,该怎么做?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结果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

二、结合学生实验,培养安全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而化学实验所用的药品中,有很多是易燃、易爆品,或是有腐蚀性和毒性的药品。如果使用不当,就有可能会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烧伤等意想不到的事故;加上实验所用的仪器多数是玻璃制品,增大了潜在的危险性。因而,进行实验教学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熄灭酒精灯一定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使用浓硫酸、氢氧化钠时一定要小心;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不得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等等。努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从思想上加以重视,防患于未然。同时,也要教给学生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如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如果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做实验时,不慎碰到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布盖灭,不可用水;油类着火,宜用砂土或CO2灭火器灭火,不可用水;电器着火,应立即切断电源,用干粉灭火器或CO2灭火器灭火,不可用水和泡沫灭火器等。这样,每一个学生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好化学知识,提高实验能力,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通过一些演示实验,增强安全意识

每年各地的火灾事故,让我这个化学老师意识到,学习不应只是纸上谈兵,应该教会学生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其实发生火灾的时候,很多人不是被烧死的,而是被烟熏死,烟的温度高,而且人在烟里严重缺氧,最多只能待几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大烧杯倒扣在两支燃着的长短不同的蜡烛上,学生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通过这简单实验告诉学生:高楼失火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过多的烟尘以致窒息,应沿墙壁或地面迅速向外跑等。对于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知识的学习,我准备了各种灭火器,指导学生读取标签上的内容,从而知道适用范围、使用方法、灭火原理等,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学生还能根据灭火器原理,用实验室的仪器或生活中的用品,设计出各种简易灭火器,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一些污染较大的实验进行改进。例如:“燃烧的条件”实验,原装置如图2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五氧化二磷白烟弥漫于整个教室,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健康。我将实验装置改为如图3所示,把白磷和红磷分别置于两个大试管中,再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与之前的比较,其最大的优点是大试管内有足够的氧气,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不会污染空气,而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把开放式的装置变为封闭式装置,实现了绿色化学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利用课外活动,结合社会上发生的安全事故,强化安全意识

目前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故,如:工业盐中毒,假酒中毒,有毒大米,煤气中毒,甲醛中毒、烧炭自杀等,都与初中化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安全事故,我以各种形式,如讲座、黑板报、宣传专栏或录像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安全意识的重要。如:我结合课本相关内容,给学生出了一期题为“从甲醛中毒说起……”的宣传专栏,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关注,对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煤气中毒”事件,我跟学生作了一个题为“煤气中毒知多少?”的专题讲座,我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活泼的小白鼠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然后慢慢向容器里通入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看到小白鼠逐渐不动直至死亡。同学们感到异常惊讶。在同学们的惊讶中,我顺势指出这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是CO,对它要特别小心。接着我组织学生讨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稍作思考便有学生回答说:“这是让人知道煤气是否泄漏。”接下来,我让学生代表宣读了一篇有关“CO中毒事件”的报道,让学生认识到应如何正确用燃气热水器,使同学们真正理解造成煤氣中毒的原因是什么?懂得如何防止煤气中毒以及煤气中毒后的急救方法等。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安全知识自然在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大大强化了安全意识。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刍议 篇7

一、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化学是针对物质基础展开研究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以物质的视角对自然、生命产生正确的认识,通过解释生命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意识观念上,教师必须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干扰,这种观念将人理解为一种自然生理生命,从化学物质的复合体等角度来强调“科学理性”地认识人类生命,并与宇宙时间与空间进行比较。在这种生命观念中,人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一般没有实际的价值,易导致学生形成漠视生命的错误思想,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危害社会的稳定性。同时,学生在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影响下,还容易形成消极的情绪,否认自身存在的意义,极易酿成悲剧。

为了避免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形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使得其对自然与生命产生一种热爱与敬畏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物质发展变化的经历与过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有机物到生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使学生在学习中领略生命与自然的伟大,自然而然地萌生敬畏之意。其次,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的作用。通过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学习之中,认识生物能量的来源,认识到自然的整体性与联系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把握自然规律。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与正确意识理念的传输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能从探索的角度诱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借助多种化学实验,加强对生命的理解

初中化学教学不能脱离不同类型的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加深对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印象,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同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首先在化学实验开始前,教师会反复强调安全性问题,并举出多个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事故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与生命的脆弱性。其次,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实验作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形成环境友好意识。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酸碱性分析与检验,结合生活中废液处理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树立环保意识。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与化学相关的调查,例如空气质量调查、水污染调查等,将化学知识学习与环保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反思,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正确观念。

三、通过多种课外活动,提高生命教育素质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化学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命教育素质。

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融入了较强生命意识与知识的化学课外书籍或者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书写观后感来增强学生对书籍与影视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组织情景体验活动,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等。

初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思考 篇8

在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课程性质描述中就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的教学定位,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以达成“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决策的意识。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应用价值,初步树立STS(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为了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为初中化学提供了具体而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对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关注环境问题,在教学中重视环境教育,已然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

一、教师的环境意识决定了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高度

1. 教师对环境问题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已经具备了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环境问题的科学素养。面对我国国民总体环境意识水平较为低下的状况,以及频繁出现形形色色破坏环境的社会问题,我们更应该站在化学工作者的角度,旗帜鲜明的为保护环境摇旗呐喊。只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把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意识,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自觉的环境行为,视为化学教育的使命,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2. 教师要在环境教育中正视化学科学的作用与地位

毋庸置疑,进入到社会大众视野中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都与化学相关联,从排放到空气、土壤、河流中的有害物质,到进入人们食物中的诸多有毒、致病物质,乃至于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似乎都与化学脱不开关系,化学也就因此而成为公众眼中的洪水猛兽。

事实上,化学污染严格地说并非化学本身之过,而是人类活动没有从自然———社会———科学技术这个大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造成的。化学污染的真正源头是化学的实际应用即化学工艺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此造成对人类生存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为此,化学家已提出绿色化学的奋斗目标,把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作为绿色化学的理想,把污染治理转变为污染预防。绿色化学的诞生无疑是化学自身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同时,从事分析、监测、治理环境污染的正是化学家和化学专业工作者,他们不但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面承担重任,更把保护世界视为己任。

教师作为具有较高化学科学素养的群体,更应该通过环境教育,为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鼓与呼,切不可人云亦云,不分青红皂白的将环境问题归咎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3. 教师要把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环境教育的理念、目标、要求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既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各种行为习惯和人格特质,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的思想行为。

对于初中化学而言,其特有的启蒙教育特点,成为我们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基础课程。同时,环境教育的有机融入,将会给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学生,展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生机勃勃的学习背景。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在在教学中,将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机会,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准备。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途径

1. 充分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

在我国,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化学教材有多个版本,每一套教材的编写者都在“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五个主题中给出了进行环境教育的学习素材。如“身边的化学物质”选择了空气、水、金属等跟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同时,这些物质与人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是我们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理想切入点。同样,“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选择了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保护我们的环境4方面内容作为二级主题,这其中包含了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内容,教师在该主题的教学中,就应该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必要性,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情境,在组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相关联的环境教育。如在对“空气”的学习中,就有关于空气质量问题的学习素材,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空气质量问题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和污染源,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知道,为解决空气质量问题化学家们所作出的努力,比如,将主要的空气气体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气体的科学成就。更要教育学生关注造成空气质量问题的社会因素,如沙尘暴现象源于人们过度开垦与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组织学生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充分利用课外学习活动,进行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的环境教育,是强化环保教育重要手段。虽然化学课程开设在九年级,要在完成学业,准备毕业、升学考试的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大规模的课外活动,会有很大困难。但是,结合教材要求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课外活动还是可以的。比如,结合水资源的学习,让学生对家庭、个人用水习惯进行调查,从而强化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事实上,各种版本的教材,对爱护水资源注意主题所设计的学生活动,都具有可操作性。如人教版和科粤版教材都以社会调查的形式,教育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水资源保护问题。科粤版的“调查活动”设置了“(1)你家的节约用水状况;(2)你的家乡存在缺水问题吗?(3)你知道我国正在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吗?”三个问题,从家庭到家乡,再到国家层面的大型工程,给教师提供了层次分明、丰富立体的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应该以此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将环境教育落实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中,同时让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学生传递到千家万户。

而人教版的“调查研究”,一方面以家庭洗衣机、热水器的使用为背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水节水问题,另一方面安排学生“通过互联网调查水污染和治理的事例”。把对水资源问题的关注点,从家庭活动延伸到了互联网之上,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应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突破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鼓励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线上、线下相互交流信息,使环境教育更充满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

此外,通过办专题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专家来校作讲座,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纪念日,等等,寓环境教育于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之中,既巩固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也能使学生提高认识环境和评价环境的能力,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寻找身边可以利用的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就要成为环境教育的有心人,才能从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中,发现环境教育的契机。

3. 抓住实验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契机

化学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可或缺的良好途径。从实验药品的用量到对实验废弃物、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的处理,无疑都是环境教育的切入点。此外,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对一些实验的改进、舍弃,都包含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比如,人教版教材中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将实验版教材中的所用的白磷改成了红磷,避免了实验结束后对过量的白磷处理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再如有关酸碱盐性质的不少实验,教材都用点滴板替代了常规的试管,同样的从节约药品的角度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素材,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总之,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对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意义重大,培养具有良好环境素养的年轻一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摘要: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化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化学科学有许多的负面认知,将环境问题归咎化学。为此,初中化学教学要重视环境教育,化学教师要将环境教育有机的融合于化学的启蒙教育之中,为学生提供获得环境保护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机会,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准备。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9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校园中发生了许多安全事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某中学的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中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氢气燃爆,当事人严重烧伤。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将安全知识传授给学生,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化学课本中有许多涉及安全教育的知识,如,环境污染的防治、食品药品安全、防煤气中毒、火灾预防、防挫伤和烧伤等,此类知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除了要将安全原理告知学生,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

化学学科中虽然有许多和安全相关的内容,但课程内容并不是以安全教育为主,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安全教育素材,在无形之中向学生渗透安全知识。教师要以教材为切入点,找到其中和安全教育有关的知识点,针对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比如,讲解“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可以渗透中毒和烧伤的知识;讲解“元素”时,可渗透汞对人体的危害、汞中毒的严重后果等。

二、利用本地资源渗透安全教育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地貌形态、人们的种植习惯等均有不同,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比如,一些学校所处的位置为喀斯特地貌,学校及学生居住的村落周围山中溶洞较多,而洞内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沉积。中学生的好奇心强,自然对溶洞有强烈的好奇心,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为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要介绍相关的安全知识,向学生说明如何才能安全进入溶洞。又如,一些地区大量种植金银花、百合等植物,到收获季节时,部分不法商贩出售的植物都是用硫磺熏制过的。所以,讲解“氧气的性质”时,教师要进行相关的说明,说明硫磺熏制过的植物对人的危害,鼓励学生向周围的人普及知识,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三、利用社会热点开展安全教育

报刊、电视或网络媒体曝光的重大安全事故中,经常会涉及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这些知识点,将其作为安全教育的载体,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比如,教授“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受害者在洗澡过程中,由于煤气燃烧产生一氧化碳,导致室内供氧不足,中毒死亡,为学生敲响警钟。

四、利用化学实验开展安全教育

实验是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化学实验经常要用到一些具有腐蚀性的药品或接触一些有毒气体,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安全隐患较多,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影响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威胁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然而,初中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好奇心强,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但学校与教师不能因为担心发生事故,就不让学生做实验,而是要加强安全教育,向学生说明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或杜绝事故的发生。比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有毒气体的生成实验,避免污染环境。一些实验若没有按步骤进行,也会引发安全事故,比如,进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完成气体收集后,应当先将导管移除水面,再将酒精灯熄灭,若颠倒实验步骤,就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步骤,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促使其健康成长。

初中化学教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10

一、要转变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 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 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 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培养目标上看, 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 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 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 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 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 变讲授为训练, 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 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 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 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 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 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 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 大面积学生不合格。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 扭曲了教育的本质,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 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 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1、要认真领会大纲。

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 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 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 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 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 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2、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 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 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3、加强学法指导, 注重能力培养, 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 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 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 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突出观点、科学态度及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 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 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 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 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 深刻理解大纲, 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 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 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 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 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 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 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 再经过解释、练习, 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 理解深刻, 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 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 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三、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 课堂上讲实验, 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 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 使现象明显, 效果良好, 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 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认真做好记录, 填写实验报告,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 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 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 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保证实验成功, 还应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首先, 应克服依赖心理, 独立完成实验, 必须自己拥有第一手资料, 亲手做, 亲眼看, 用脑想, 只有亲自参与, 才能从成功中得到喜悦, 从失败中通过总结得以提高;其次, 应教育学生克服胆怯, 怕失败、危险的心理, 用科学家不畏艰险探求科学真谛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 启发他们大胆实验;再次, 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偶然现象, 使他们心中有数, 实验时踏实。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 深化教育改革, 努力创造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 研究学法, 加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化学知识的学习, 关心最新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 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 篇11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起。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热爱到热爱。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没会学。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几点体会。

在提问时开展赏识教育

学生刚接触化学课,尤其会对化学实验更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时间要对学生提问,有不少学生胆子小。不敢举手发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课堂的一切活动与“我”无关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就会变成一个“老实”的人,积极性很差。

其实,每个同学都有表现的欲望,如何让他们的个体得到满足,就靠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要让他们有胆量表现,有信心去做,因此老师要抓住时机,抓住他们的长处,适时鼓励。如果遇上他们不敢面对、没有信心做的、没有勇气回答的问题时,老师就要鼓励他试一试;如果一旦他们没有做好,也不要批评他们,更要给他们鼓励,不要让他们失去信心,进而保护好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赏识教育

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学生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为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式,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谈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及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就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让学生增强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激发学习欲望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教学新课时。有很多知识、实验很简单,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做,这时候老师不但要启发学生该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信心试试看。例如用“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得出来,一定会做得很不错”“看一看,谁最棒,谁做得最好”等激励的语言,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初中教学方法化学教育 篇12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感恩教育,教学情境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 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 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并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不少教师只关注前两个目标, 觉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没有多大作用, 殊不知后者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健康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下面我以几个教学情境为例, 谈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1. 利用实验探究过程渗透感恩教育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 培养化学科学素质, 不仅要传授知识, 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 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 而且非智力因素也有所增长。”这说明像感恩这样的情感教育也可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例如: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 蜡烛被点燃后, 产生明亮的火焰, 火焰轻轻摇曳, 烛泪流淌。在这个似乎很简单的实验中, 除了要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产物外, 我还让学生分析有什么人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学生由此想到了“老师”, 然后我请学生谈谈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教师是如何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学生积极交流, 互相启发, 发现自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对教师平时的付出也多了一份理解, 懂得了一份感恩, 在后来的教学中师生情感得到了加强, 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 利用化学史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2.1 感恩祖国的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情感教育目标中强调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泰戈尔曾说:“蜜蜂从花中啜蜜, 离开时嘤嘤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多少海外学子, 虽然身在异国他乡, 心中却总是装着祖国。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 了解到侯德榜小时候即便伏在水车上双脚不停地车水时, 仍能捧着书本认真读书。后来他从清华被保送到美国留学, 先后经过8年攻读, 1921年取得博士学位。在国外留学时, 他时刻怀念祖国, 惦记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苦难同胞。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侯德榜最终决定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 返回祖国, 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1926年, 侯德榜利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了金质奖章。这一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是祖国培养了自己, 我们每一位学子都应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 感恩祖国、报效祖国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使命和责任。

2.2 感恩父母的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胜过了自己的生命, 不少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对这样的关心和照顾往往不为所动, 甚至没有一点理解之心, 更谈不上感恩之心, 所以进行适当的感恩教育就成为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 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有关门捷列夫的故事, 第二天, 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叙述门捷列夫是家里最小的儿子, 父亲在门捷列夫16岁时眼睛失明, 从此, 母亲一人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母亲克服了重重困难, 供门捷列夫上学, 直至门捷列夫考取了中央师范学院, 在他毕业时母亲永远离开了他。后来他在一部著作的前言中深情地写道:“这部著作是一个小儿子献给母亲的纪念品。为了使这一个儿子能得到很好的科学教育, 她曾经费尽了最后的精力, 临终时, 她还说:‘不要幻想, 要坚持工作, 耐心地寻求科学的真理吧。’我将永远记着母亲临终的遗言。”[2]通过这个过程,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涤荡, 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父恩比山高, 母恩比海深。

3. 利用“知识拓展”渗透感恩教育

教师还应在知识拓展中使学生学会感恩自然、感恩校园、感恩生命。例如理解“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某些其他气体的含量升高增强了大气对太阳光中红外线辐射的吸收, 阻止了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 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温室效应将导致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天气炎热, 植被破坏等。面对温室效应, 全人类应该一起行动起来, 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就可对学生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教师同时要教育学生, 学校的一草一木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从身边事情做起, 适时进行感恩校园的教育。

和谐社会的建立呼唤更多人学会感恩, 与爱同行。人才除了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之外, 更要懂得对一切为之成长付出的人和物感恩和尊重。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8) :9-12.

上一篇:架空电线下一篇:装配式框架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