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浅析

2024-06-22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浅析(精选8篇)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浅析 篇1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浅析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第一站,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学好化学对于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极大的帮助。化学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智力发育特点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本文主要研究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 有效性 教学模式 锻炼 提升素质

初中化学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启蒙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技术的进步,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化学给人类带来了诸多便利,比如洗衣粉和肥皂是家庭去污的好帮手,麦芽发酵的啤酒是人们喜欢的饮品,蒸馒头时放些小苏打馒头变得又大又白,炖骨头或烧鱼时加点醋能保护食物中的维生素免被破坏。化学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变化,因此,中学生学好化学学科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中学生的基础不同,掌握知识的速度也不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学习化学时,有的学生由于对化学实验感兴趣,所以在学习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的时候掌握得就特别快,相反,有的学生就掌握得特别慢,教了几遍还是不会。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初中化学课的实验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路,正确创设研究的氛围,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导向性。初中化学的知识难度并不是很大,只要学生跟着教学的步伐,积极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对化学课的学习兴趣,肯定会学好初中化学课。我通过近年来的化学教学,对于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一点自己的见解,跟大家探析一下。

一、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重视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非常强,对于奇妙的化学实验往往非常感兴趣,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利用自身的魅力将学生带入变幻莫测的化学世界中,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热爱化学的学习。比如,在讲到“如何鉴别氧气”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其中一个是普通空气,另一个是装有氧气的集气瓶,让学生通过选出带有氧气的集气瓶,自己总结出鉴别氧气的方法以及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二)增加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作为中学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学生对于它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但是由于化学的抽象性,很多化学原理和现象不容易理解,比如,讲到“催化剂”的时候,很多学生可能不理解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听不懂的难点或者考点要细心讲解,直到学生听懂为止。教师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正确的学习化学的方法,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三)改变方式,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教师守旧思想严重,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才是教学的真理,教师永远比学生高一级。这样的思维是完全错误的,新时期教师必须更正自己的思想,提升自身素质,认真领悟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改变过去的错误教学模式,吸收具有创新性的理念,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小组。这样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二、培养中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联系其他学科,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今人类面临着资源、能源、人口的巨大压力,这些问题都是与化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中学化学教学也要体现综合性,教师要注意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教学中淡化学科界限,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化学学科与地理、物理、生物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在讲课中多向学生渗透,多提出一些跨学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例如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不仅是化学知识,也是生物知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

(二)差异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生在初三第一次接触化学,每个人的接受能力都不同,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同,化学教师必须秉承教书育人的教学宗旨,注重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创新,不能拘泥于固定的套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创新教学思路,不担心学生犯错误,因为只有犯了错误才能保证下次不再犯。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让学生参与化学实验。

(三)多做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化学教师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的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教学需要补充实验或做出实验的创新。因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基础,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准备的掌握化学现象和原理,能比较直观地对化学有深刻的了解。由于我们学校的自然条件所限制,让每一节化学课都在实验室上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要把握好每一次实验课的机会,充分抓住实验的目的和结果,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巧妙设计课堂互动

化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规律的学科,化学理论是客观实际的存在的,可是如何让枯燥的理论能够吸引中学生的目光呢?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能够真正领会教学课改的理念,转变思维方式,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积极与学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布置作业要科学合理

化学课时量是有限的,中学生要想学好化学仅仅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用的,教师在课后布置的作业就成了学生巩固化学知识的关键。教师要多搜集一些有用的化学知识,及时更新化学理念,将最新、最权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布置作业时要科学合理,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化学作业,然后作业收齐做精批细改,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传授实用的学习方法

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并不是同样的学习方法都适用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掌握了适合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化。

参考文献:

[1]施莉平.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J].新课程学习,2009(10).[2]王敏.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浅析[J].学周刊,2012(13).[3]陈鲲.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1(5).[4]宣超.农村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有效性方法初探[J].新课程导学,2012(20).[5]武有伦.我对初中化学教学的认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4).(责编 赵建荣)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2

——给教学注入催化剂

单位:迎松初级中学

姓名:李正留

邮箱:

904579203@qq.com 2012-04-26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做法

——给教学注入催化剂

【摘 要】:提高教学的高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要实现教学的高效,必须提高备课的质量,实施有效备课;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必须认真总结你的备课、教学中成功的做法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就如何做到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及有效教后记这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高效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反思。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如何围绕课标、考纲为学生的发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已成为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及有效教后记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有效备课:备课是一项充满个人创造性的活动,但不乏共性:如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法的设计,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甚至连教师平时的阅读积累、知识积累、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都成为备课的范畴。

1.备教材———解读并超越教材

解读教材: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认真钻研教材,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充分地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跳出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用的练习,例如,学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后,为了巩固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试验,实现知识迁移:一氧化碳也能与四氧化三铁反应吗?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如:用一个玻璃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一段时间后,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这一问题具有开发性,学生经过激热的争论,明白了蜡烛熄灭的关键在于蜡烛与氧气隔绝的本质原因,再讨论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再如:野炊时,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了通风很好和通风不好的地方生火,结果都燃烧不旺,这是为什么?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能理解了燃烧的条件,掌握了所学知识,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

2.备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切记“备学生永远是关键”,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指导方案,制定适应性较强的指导策略。备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课既要合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要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所在,还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的思维特点,学生会怎么想,出现问题教师怎么处理,这些都要细致地考虑到。备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效互动、有效设问、有效训练等环节。例如讲解“一氧化碳”这一部分知识可以创设实验情景,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景,导入新课。通过大屏幕展示“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图片,激起兴趣,设置悬念。

3.备教法———教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们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说明选择和动用教学方法要有艺术性。新课程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只有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 3 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教师要探索和创新“我的方法”。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认真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勇于研究和实践教学方法,通过不断追求,构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创造教学上独有的“自我”。

二、有效课堂:

1、有效的导入。导入要注重情景设计,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有新意、有目的性。常见的有效导入有下面几种:

①“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化学故事”导入法。新课导入:【教师】同样一个人,他是骑自行车去上班对国家的贡献大还是开小汽车上班对国家做的贡献大?

在化学课堂上出现这么一个辩论题目,学生觉得新奇有趣,而且这个问题还非常贴近生活,一下子整个课堂的气氛就变得非常的活跃!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辩解,让学生知道世界的能源快要枯竭,要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节约能源。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结果不仅让学生获知解惑,也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其素材要靠平时收集,要有科学性。

2、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可行的与不可行的),集中在课堂上由学生设计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实验来测定吗?带 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系统的探究。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我们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实验报告。

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实际上,教材中许多的演示实验和有关数据表格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很有必要对教材中那些能引起探究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如在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后,根据教材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中的有关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虽然有些问题超出了教材范围,也不是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我认为,既然课本上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探究情景和信息源,为什么我们不花点时间去探究呢?要知道,也许上述每个问题花了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学生知道了怎样从已有知识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不管他的发现是多么幼稚,甚至可笑亦或错误,都是可喜的进步。如我讲鉴别“食盐和纯碱”时,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任务: 食盐和纯碱是生活里的常用化学物质。它们均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从外形上看,二者极为相似,难以区分。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它们。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学生经过讨论后,提出下列设计方案:

方案一: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二:用口尝两种的白色粉末,有咸味的原样品为食盐,有涩味的原样品为纯碱。

方案三:用手分别蘸取上述溶液少许,有滑腻感的原样品为纯碱。方案四: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稀醋酸(或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有气泡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五: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六:分别取白色粉末少许置于容器中,过几天后,有潮解现象发生的原样品为食盐,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纯碱。

3、有效的自主交往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 5 式的基本特征。我举例说明 :小男孩:“爸爸,天气太冷,我要烤火”。(爸爸迅速取来一些木炭,放入炭火盆中,用火引燃木炭,很快炉火熊熊,然后打开门窗)。小男孩:“爸爸,冷风吹来特别冷,快关好门窗呀。”爸爸: 傻孩子,紧闭门窗,会煤气中毒的。小男孩:哪儿来的煤气呀!

【问题】 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碳和一定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CO2还是CO?

【学生讨论】根据C+O2===CO2,2C+O2===2CO,计算生成时,m(C):m(O2)=3:8,生成CO时,m(C):m(O2)=3:4,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组:密闭容器中3 gC和10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第二组:密闭容器中3 gC和2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第三组:密闭容器中3 gC和6gO2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交流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总结出生成和CO时消耗m(C):m(O2)范围,还历经了由C+O2=== CO2和C+ O2===2CO生成CO的过程和体验,并用数轴表示。将讨论结果同全班同学交流。

4、有效的课堂实验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①实验素材本土化——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

生活中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条件,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有不少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生活中却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现象。比如,新磨的刀,刀口比起刀背更容易生锈;生石灰拌水后粉墙,墙面“结壳”后会“出汗”;白醋能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微妙与有趣,潜移默化地缩短其与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②实验情景生活化——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科学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有些即来源于生活中的化学表征,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究。

比如,锄头、犁等农具在农村不用之后往往扔在屋角,我们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讨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弊端,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方法,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再比如神婆在“驱鬼”时用木刀在纸上刺死鬼,人们会发现纸上真的流血,我们在进行酸碱指示剂中无色酚酞遇碱变红的实验中的教学时,将浸过无色酚酞的纸装模作样的用浸过氢氧化钠的木刀切,学生会发现真的有血。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认识其实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打击封建迷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③实验课程有效化——尊重、分层、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化学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启发学生实验假设,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其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其一,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尊重学生的体验、分层评价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体验快乐。教师尊重学生不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地有个性的实验,尊重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实验。如S与O2反应,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有的观察到S粉先熔化再燃烧,有的观察到淡蓝色火焰,有的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等,应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反思自己不足。

其二,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培养正确的科学实验态度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比实验本身更重要。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实验操作中,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和温度差等问题使红磷燃烧停止后需较长的时间冷却,或是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极少量的水进入集气瓶,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情况,造成实验现象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并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促使实验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

其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如在完成教材上的“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学习后,可以创设一个家庭小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利用废旧干电池设计实 7 验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可以利用家里的现成材料(废干电池、白醋、铁丝、剪刀、砂纸等)作为实验用品来完成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有利于他们提高以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特别是一些经典实验更是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优秀范例,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设计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实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5、有效的课堂提问 ①、提问要具有吸引性

初中生往往思维活跃,有一定的进取心,但注意力易分散,给课堂教学带来一些困难。良好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像精美的食品能刺激人的食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练习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饰和调整,使其成为精美的“食品”。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沟通,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需求情境的共鸣和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和最大限度地挖掘,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这也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中,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伙举着火把、牵着只狗到山洞内游玩的人,走了一段时间后,狗突然倒地而死,又走了一段时间,几个人有窒息感,不一会,火把熄灭。狗为何先死亡?人为何有窒息感?火把为何熄灭?”连续几个提问,旁敲侧击,绕道迂回,生动含蓄,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猛然高涨,同时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②、提问要具有思考性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或不知所云,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所提问题的度,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摘桃子”的目的。一个好的提问,胜似一条纽带,在师生间架 8 起一道桥梁,令人向往,利于沟通。一个巧妙的提问,可以击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而且,不同类型的问题能激起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因此,要善于课堂提问,以便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比如,一同学想验证盐酸和氯化氢的性质不同,向ABC三支洁净的试管里分别放入一片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向A试管里加入盐酸,试纸显什么颜色?在B试管里通人氯化氢气体时,试纸显什么颜色?然后在C试管里加入什么物质,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为什么要加入这种物质?這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并逐步向其深度和广度延伸,这样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分析和研究问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③、提问要符合实际

体现问题的灵活性 提问既要防止空洞,又要灵活适中。其灵活性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方法的灵活。化学问题千变万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提问时要审时度势,采用不同的提问或点拨方式,才能击中要害。二为程度上的灵活。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大小也必然不同。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问题一出,便可解决;而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则需要提示和点拨,方能解决。因此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才更有效。总之,要认真研究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提问会更好。

④、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例如,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能用提供的药品(水、氯化钠、高锰酸钾),来验证你的结论吗(仪器任用)?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操纵的,由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些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提问。如:冰水混合物为什么是纯净物? Na2CO3溶液为什么显碱性?可燃冰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大量开采?为什么会造成温室效应?为什么70%--75%的消毒酒精杀菌最好?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教师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也是正常的,这有助于促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确定的答案,有的问题科学家都在研究中,但应该知道并能指导学生通过什 9 么渠道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过多的提问,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三、有效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思。而课堂教学后,如果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更是应该认真归纳和总结的。另外,再详细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会稍纵即逝,造成遗憾。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记录你了解的学生中的困惑和问题。

2、记录你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

3、记录你教学中的亮点。

当然,开展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习题的选择及讲评,概念课的探究等等。总之,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要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要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要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只要我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用心研究,潜心探索,精心教学,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就一定能够大显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探究 篇3

刘宏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教师,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教学模式,力争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优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化学 有效教学 途径

化学作为理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直观、生动的化学课堂。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采取传统的“题海战术”、“填鸭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作为化学老师,想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生本”教育理念。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以供同仁参考。

一、教师做引导者,实施有效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获得发展,可以说学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与否的关键点。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的问题能力培养意识等等,不断地创新自我教学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理念,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教育机制。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化学中各种各样的实验教学进行提炼,选择能够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实验,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最后让学生自主总结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废液气的处理等。例如,用浓HCl和MnO₂加热制取Cl2,由于浓HCl具有挥发性,而恰恰水的沸点又不高,所以制成的Cl2混有水蒸气等,因此需要用饱和的NaCl洗涤,不能用水。笔者让学生亲自手动手实验,从而深化学生对氯气与水、氯化钠与氯化氢内容的认识和了解,熟练掌握操作中的加热、强酸的使用原则,以及如何避免化学反应产品被污染等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师生有效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对立面,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硬性地讲述,师生关系存在着不平等现象。新课改提倡师生关系的和谐,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相互合作、相互建构的。因此,作为初中化学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多元化的、有效地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形成。我们知道,学生是检验教学有效性与否的关键,但是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可以说,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只是教与学之间的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合作的一种教学情境。教师只有平等的、公平的对待学生,与学生共同合作、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有可能推动学生全面有效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没开课之前就结合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化学实验来实施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酸碱指示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趣味实验“杀妖见血“;在学习“燃烧的条件”相关内容时,设计“烧不坏的手帕”等“神奇”的实验现象,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范畴,深化有效教学

化学课程资源直接关系着课堂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水平。初中化学知识点广 泛,与生活关系密切,且资源分布也较为广泛,其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与有效教学有着一定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整合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资源。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区域、学校、学生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范畴,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有效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鉴于学生某些实验器材、教学工具的欠缺,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即倡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试验,鼓励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物品来代替实验设备、药品等,对废品进行二次利用。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还常举办实验技能操作的比赛,如“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擂台”、“化学实验操作知识竞赛”、“家庭化学实验创新发明比赛”等一系列的有趣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总之,传统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的知识体系,忽略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匮乏,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浅议初中化学用语的有效教学 篇4

北海市银海区银滩中学 欧 坤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纵观历年来的中考,学生在这方面得分率不高。如何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化学用语,也成了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这里,我就初中化学用语的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用语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把事情办好,而自觉性和积极性源于明确的目的。许多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化学用语,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明确学习化学用语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我在教学时注意让学生明确: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学好它便于在国际上进行学术交流。然后还结合实例指出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例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要使学生明确用它表示物质的变化,既简单又明了。它可表示(1)反应物和生成物(2)反应条件(3)各微粒的数目之比(4)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若用文字说明需很长一段文字才能说清楚。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领会到学好化学用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会自觉地下苦功夫把它学好。

二、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用学习的化学用语解释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可以解开学生心目中的许多迷团,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化学,认识到:各种物质的组成,身边许多变化都离不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例如学习元素符号时,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矿泉水瓶上的标签,说出矿泉水中含有哪些元素。可以介绍所学习的多种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如钾离子在血液中含量过多会使心脏跳动速率变快,而Na+在血液中含量过多会使心脏跳动变慢;人体缺锌会影响智力发育,故有“智多锌”之说;人体摄取铝过量会使人变得反应迟钝;缺铁贫血,缺碘得大脖子病,缺钙得佝偻病„„ 这样,学生听得快乐、记得轻松。再如学习化学方程式时,要求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鸡蛋在石灰水中浸泡一会捞起可以保鲜的原因:Ca(OH)2+CO2=CaCO3↓+H2O,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就可以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二、分散记忆,突破难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互不关联的内容是很难的。所以各种化学用语的教学可结教学内容提前加以介绍。我在教学时,根据化学用语种类、数量繁多的特点,在进行第一单元到第二单元这一阶段的学习时,由于学习任务不重,让学生提前分散识记元素符号,每节课让学生识记3~5个元素符号,并且让学生了解元素符号所代表的元素名称,初步会读会写,等到学习“元素”这一课题时,学生已能熟练地读、写常见的元素符号,为下一步化学式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从第一单元接触物质开始,就注明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经常见一见,不作其它要求。等到学习化学式时,学生在知识储备丰富的情况下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意义,变得轻松。当学生把化学式写的很熟练时,就让其在写文字表达式时注明对应物质的化学式,为下一步学习化学方程式奠定基础。把化学用语的内容分散到每节课的教学中去,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不断地根据事实识记有关化学用语,反复记忆,循序渐进,到讲授有关化学用语时,学生已有了较好的基础。

三、归纳总结,方便理解。

教材中对化学用语的安排一般比较分散,学生在学习了以后,一般感觉到特别多,有畏难的心理。这时归纳总结就显得很重要了。例如在学习了“化学方程式”以后,可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化学方程式按基本反应类型进行归类,集中在一起,这样学生就感觉比较容易记忆了。再如教学“化学式的书写”,可结合实例把书写要点概括成类(元素种类)、数(原子个数)、序(排列顺序)、位(角码部位)非常简明。而把元素排列顺序进一步概括为金左氧右、顺念倒写,对号入座几个短句。对化合价的记忆可编成“化合价,用途大,金属元素显正价„„”读起来,非常顺口,既容易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加强练习,形成技能。

使用化学用语是智力技能,掌握技能,需要练习。课标要求,学生对于化学用语必须达到“会写、会读、会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布置足够的练习,让学生暴露错误,然后抓住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促其自行订正。元素符号、化学式的练习,可采用中文名称与符号互现的方法:即练习时我说出元素或化合物的中文名称,让学生写元素符号、化学式。或我提出元素符号、化学式,让学生读出它们的中文名称,并说出它们的涵义。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练习,可以给出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说出该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的有关事实。或者让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的性质、物质的鉴别和物质的制取等,这些都是练习书写、使用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在练习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比较知识间的异同,培养学生求异、求同心理和严谨的学风。

例如:“2O”表示两个氧原子,“O2”表示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 O ”表示氧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O2-”表示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2He”表示两个氦原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一个数字书写方位的差别,就改变了化学用语的特定涵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心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再如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CuO + H2 Cu + H2O 氢气还原氧化钨生成钨和水:3H2 + WO3 W + 3H2O

氢气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水:3H2 + Fe2O3

2Fe + 3H2O

引导学生总结出“H2 + 金属氧化物—→金属 + H2O”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求同心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化学用语。

如何进行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 篇5

宿迁市泗洪县归仁中学 石芳 223953

摘要: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课程,对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影响非常之大。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优化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采取一定的辅助教学途径,实现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关键词: 化学实验 建构主义 有效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课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和分析实验过程与结果。也就是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关于学习内容的知识框架和体系是具体实施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和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一致的。

建构主义是以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核心人物的教学思想流派。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其次,对于知识的形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是原有经验的转变,而不是新的信息接收。念的作用发挥出来。利用导入的方法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应的变革。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前概念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发现活动进行家庭实验。就需要从实验的前期准备入手,向同学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并要求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总结归纳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行发现问题,动手做实验。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CO2溶于水”的实验。那么CO2是否溶于水,而且如果可以溶入的话,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教师首先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通过举例的形式,向同学介绍日常生活中,CO2溶于水的具体实例。比如可口可乐汽水中含有大量的CO2,那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完成的呢?同学们可能会有所疑惑,这时教师通过简单提示,就可以把问题解释的非常清楚。教师把汽水封盖打开,大量的CO2会迅速逸出,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和思考。同学们就会得出答案,是利用气压的方法把CO2溶于液体之中的。教师可以把剩下的实验探索工作交给同学们,请他们自己思考如何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呢。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利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模拟实验。将收集到的CO2存入到一次性注射器中,然后注入到盛有水的封闭容器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获得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与已有的前概念进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促进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知识内容之间的无法包容的矛盾。认知冲突会导致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打破原来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就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动机和推动力。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冲突可以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

建构主义认为认知冲突是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也是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和要求。引导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引发新的思考,主动积极的学习是有效的途径,可以促进实验教学的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熟练实验的操作步骤,尝试进行结果分析。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经验分享,也可以对于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争论。这样可以引发认知冲突,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优化,使得知识体系更为有条理也更完善。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是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引发认知冲突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利用这个规律设置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然后通过思考和分析,引发认知结构的变化,最后实现认知结构的优化。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关键在于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存在不足或者错误,然后在外界和内部的推动下形成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的意识,形成预期的认知目标,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转变。教

师作为重要的外界因素,其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通过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行指引。首先,问题导入——设置问题情境;其次,建构概念——创设判断条件;再次,问题解决——形成最近发展区,获得独立概念和结果;最后,归纳总结,通过获得的新概念和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许多实例进行有意识的应用和尝试。例如在进行下面的实验时,就可以进行尝试。

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氧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

在介绍上面的问题后,继续向同学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先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然后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思考现象背后原因和规律。借助于这种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另外,在讲述氢氧化纳化学性质时,可以通过介绍氢氧化钠与CO2、SO2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

(2)大试管中红色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

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四、建构性探究实验教学的辅助教学途径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实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获取、筛选、接收、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6

保康县寺坪中学李克用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而目前初中化学却面临着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学生不重视(中考分值太低)等诸多困境,因此要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第一、培养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但兴趣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因此,我们每一堂课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落实全面发展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绝佳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在教学《化学是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一节课时,首先就给学生演示一组有趣实验:“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间谍传信”等,通过使学生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所教内容指导学生回家到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用幽默的语言(把“氧硅铝铁”说成“养闺女贴心”)、有趣的化学小故事、生活中的化学骗局(真假黄金)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了解化学知识。

第二、营造良好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保证。一堂化学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而作为教师,无论其备课是如何的精心,如果不能营造出活跃、激昂的课堂氛围,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不会好的,或者说是失败的。一个教师在课堂中若不能全身心投入,缺乏应有的激情,就不能使你的课生动活泼,更不能激起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的思维活泼与激荡起来,怎么能使课堂教学有效?相反,如果一个教师深刻明白在营造课堂气氛自己所担任角色的重要性,他必然会在上课前,就已经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建立轻松愉悦的心境、平静而又欢快的情绪。一上课,便全身心投入,把自己完全融于角色中,神采飞扬,妙趣横生的有效地把智慧,个性魅力投入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高涨的热情。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题时,当由学生到讲台前演示铁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的实验时,老师一句幽默诙谐的话便可让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请观看未来的刘谦给大家表演魔术—铁变为铜。”学生顿感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实验结束后,再问:“在座的有谁愿意把自己的铁皮小刀附上一层铜?”学生跃跃欲试„„再取出些锌皮,铝丝,让学生猜测能否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

然后由大胆做出猜测的同学做演示试验。最后设计一个实验,取出一只事先准备好的金戒指,以夸张的神态“一不小心”掉入硫酸铜溶液中,“懊悔不已”,取出一看,居然“安然无恙”。让学生对这一系列实验现象展开讨论,大胆猜测,总结规律,老师适时加以引导和启发,对他们的结论予以激励性评价,对其中的奇异想法予以缓和而宽容的态度,允许失败,最后可由教师作总结性的结论,从而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在这样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人格得以舒展和自由,养成积极参与、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出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从而迸发出最大的创新潜能。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又使教学的有效性就得以充分实现。

第三、精心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精心组织教学,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首先,要熟悉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是怎样学习的?他的学习方法是否最有效?怎样取得学生在课上、课下的紧密配合?要结合讲课、提问、布置家庭作业,介绍学生中间好的学习方法,提醒学生在学习上应注意哪些问题。另外,应该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爱好、特长,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和反映。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多样化教学设计,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针对重点内容挖掘教材内容的探索性和启发性,精讲精练,杜绝讲空话,重视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和心理感受。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的欲望;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牵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第四、坚持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控制等方式,或给于肯定与强化,或给于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现今创新和有效教学的趋势,也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坚持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以适应新的化学课程改革,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反思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反思学生的疑点与灵感,反思作业的安排与考试等,能使自己吸取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日积月累,将其归纳整理提升,形成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短暂的初中化学教学时间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艰苦而漫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浅析 篇7

“有效课堂”是指在课堂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会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在新课改理念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改变,那么教师学会有效地教学,学生学会有效地学习,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说一个学生只有亲近这个老师,在心里接受这个老师了,才能跟老师学习所传授的知识。所以,教师和学生间必须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教师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学生才会亲近你,喜欢你,听从你的教诲,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学习成绩肯定会明显高于其它学科,本学科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就会排斥你,无论你课前准备多么充分,教学设计多么完美,学生根本不听你的这一套,那么你付出的一切都是徒劳,你的劳动完全得不到体现,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你千万不要用语言暴力讽刺、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热爱,关心、尊重、赞赏、激励、帮助每一位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所以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素。

二、激发兴趣

做好化学实验是激发化学兴趣的手段。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有人说,即使讲千遍,也不如做实验。在第一堂化学课学习中,我设计了几个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我事先将一白纱布蘸上酒精,然后在拿到火焰上烧,只见熊熊烈火,而纱布却不燃烧,直至火焰熄灭,纱布完好无损;接着再向一无色溶液中滴加另一无色溶液,混合溶液立刻变成玫红,使学生眼前一亮,然后又蹙起眉头,为什么呢?再找一学生让他向一瓶无色溶液中吹气,无色溶液就变成了“牛奶”;利用这些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学生上课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沉淀物时,可告诉学生菠菜含有丰富的草酸、草酸钠,而豆腐中含有较多的钙盐,如硫酸钙等成分,二者放在一起炖着吃,就会生成草酸钙沉淀物,常吃会在人体形成结石,而且破坏了两者的营养成分。学习醋酸时可补充做常见菜的烹调作用与杀菌消毒的作用。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化学很有用,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

余文森教授说,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能自己阅读教材和独立思考时,就让学生自己先去预习,自己先去学,然后教师再讲课。这样课堂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预习,教师可设计一张预习用的问题导读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单上的要求来预习。阅读教材时,要采取“六字诀”方法,即“查、划、记、思、练、写”。查――以前学的知识忘了,一定要动手查一查,把新旧知识衔接上。划――划出化学中的概念、定律,反复理解推敲。如预习““氧化物”时,注意“两种元素”和“氧元素”是这个概念的关键所在。在预习“催化剂”概念时,“本身质量”、“化学性质”、“前后没变化”是关键词语。记――记下自己不懂的疑点难点。思――思考导读单上设计的问题。练――完成导读单上的反馈练习题。写――写感想,自己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然后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有的放矢,不仅可大大节省时间,学生也轻松接受所学新知,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教师重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在学习铁生锈的性质时,我不再平铺直叙地向学生讲授,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提前一周给同学们布置任务,让他们准备三支铁钉,把铁钉分别放在干燥的一个小瓶里、装点水的小瓶里、装满水的小瓶里,让他们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然后教师也提前一周做这个实验。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先让学生叙述三根铁钉生锈情况,接着再和教师做的这个实验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明白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成铁锈,接着让学生思考:一根铁钉哪一部分最易生锈呢?水面上,还是水面下,还是接触水面的部位?我们得到哪些启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防止铁生锈?学生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生活的能力,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实现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求由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学生不能再当学习的容器了,而是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来改变学习过程。在化学教材中,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我就让学生去做,把前后桌分成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前,给同学们讲清实验应注意的事项、做好这个实验的要领。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来操作实验,他们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实验做完了,就得出了结论,实验单也很快就填完了。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将取得不同的学习效应值。学生亲自参与学习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不知比听来的知识要深刻多少倍。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通过兵教兵,逐步缩小了学生学习差异,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例如,视觉与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要比单用视觉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于保持。初中化学教材中,在学习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知识的时候,这样的内容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枯躁、抽象,如果用讲授法就不能形象地展示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微粒运动的3D动画,模拟微粒结合和分开的过程的话,画面形象逼真,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实现了文字、图形、三维动画、声音、动静态图像等综合效果,实现了多重感官刺激教学,而且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时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少不了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就需要教师合理分组,每个小组要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最起码能做到兵教兵。其次,需要教师指导小组学会合作学习,给小组定时间,定任务,每人定分工。否则,小组合作学习生成问题质量低,讨论内容简单化,学生不会讨论交流,学习效能就会低下。再次,要使学生对小组学习能够长期保持热情,还要教师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要有合作学习公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基本技能等。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思考一个化学问题从哪里入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无论是化学现象的描述还是有关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及近的方式进行思考。通过教师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化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化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就会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还要努力丰富专业知识。灵活把握教材内容,精心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内容、备教学方法、备学生。教学设计要最优化,哪个环节需要多少分钟,都需要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课堂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做出最有学习效率的事情。教师的这种驾驭把握课堂的能力,需要通过教师平常不断学习、反思来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方法浅析 篇8

论文摘要: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并结合实践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处理、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 1.引言

身为基础教育实践一线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是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我们开展教育活动,自然是为了培养学生,使之发生所期望的变化和形成所期望的素质。我们经常想,我们通过设置怎样的情景,提供哪些材料、仪器或设备,以及以怎样的方式促使学生产生哪些行为,才能促成学生学习的有效发生;怎样才能知道学生经过一番学习后是否掌握了所要求的内容,具备了相应的素质等等。因此,在一定层面上讲,教学的本质就是促进学习的发生和更有效的发生。

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2.问题的研究

针对这一问题,我初步从以下方面探讨。

2.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合理化处理教学内容 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理论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教材的分量和难度大为降低,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我们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可能有些老师总觉得知识讲得不到位、不过瘾,费力地去补充、加深。这样势必没有效果。反而增重了学生负担,更谈不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了。

例如,在使用新教材进行酸、碱、盐这部分内容集体备课时,有的教师认为,要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需要补充一些离子反应规律,这样学生就可以具备足够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些教师则认为,化学新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在酸、碱、盐的教学要求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在知识点上缩小了范围,我们不应该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补充知识,而应该在现有的知识要求范围内,加强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能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能力上下功夫。事实上,化学课程标准淡化了酸、碱、盐的概念,强化了对酸、碱、盐性质的探究过程的知识和应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研究教学内容时把握好知识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2.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在教学准备时留白 上课前,我们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等学情分析后会写出教案。但是上课时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因为有时候学生并不是按照教案设定的思路走,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写教案时,要基于对教材的钻研和对学情的了解,再进行充分预设。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要有弹性、留有空白,在写教案和执行教案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使静态的教案转化为动态的学案。使课堂呈现某些变动性和复杂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原本生态。

例如我校现在实行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案的编写,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案反复使用。学生在使用学案和交流汇报环节就会产生很多教案上没办法写上的问题,而这时对有效问题的分析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为实际上同一个教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就会衍生出不一样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做好各个环节的过渡和衔接,在突破重点、难点中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做好详细的预案,并留有一定的空间针对学生上课过程中的实际发生情

况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这无疑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2.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在课堂教学进行中转变方式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形成人的各种能力的知识。传统的教学大部分是以陈述性的方式实施教学,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成了副产品。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内容直接提问时,往往能顺利回答,但如果将该知识内容置于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再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就不知所以然了。例如,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知道CO2与NaOH会发生反应,并且记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但是简单的换个情景:问NaOH为何要密闭保存时却答不上,而若是要设计实验证明CO2与NaOH之间发生了反应就难上加难了。我们都非常明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上尽量避免陈述性的方式教学,而应该采取探究式教学。即:教师提出问题,并有可能要限定一定条件,再提供一定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得出结论或原理,成为发现者。让学生始终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自发现知识的结构。教材上有很多的结论性的知识,如果直接向学生直接陈述这些知识,学生只能机械记忆。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将人类认知该知识的过程适当的“还原”,再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因此,对教材上的每一个“活动与探究”都要重视。通过这些学生、师生之间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保证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

2.4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在教学评价上发挥积极导向

有好的评价导向,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有效性得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再是甄别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我认为首先要实施诊断性评价中的几个方面。第一,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明确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为教学活动提供设计依据。第二,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适当安置学生。第三,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之中则要开展形成性评价。第一,明确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及其评价项目,从而引导学习活动的方向。第二,肯定学生已有的发展成就,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力求使学生形成一个能够“自我纠正”的系统。以明确学习的针对性,针对性强化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之后,就要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终结性评价。第一,考查学生群体以及每个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第二,总体把握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续教学起点提供依据。这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3.小结与反思

上一篇:文综高考最容易丢分的3个地方,如何避免丢掉不必要的分数下一篇:去苏州乐园春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