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情感教育

2024-09-18

化学教学情感教育(通用12篇)

化学教学情感教育 篇1

一、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从近几年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可以看出, 学生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 很多时候并不是单一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而是不自觉地将教师的道德品质、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因素考虑其中, 而这些因素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教育影响力,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和学生人格的形成。这是因为教师的言行具有很大的示范性, 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强大教育力量, 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模仿着, 也就是说教师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行为表现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正如植物有趋光性一样, 学生也有“向师性”。教师要积极地去体验学生的心灵, 特别是在后进生转化的过程中, 一定要摒弃体罚、压制等手段, 用纯真的爱与严格的要求去激发他们的自尊、自强与自重。因此, 教师应时时注意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 正其身、明其志, 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师人格魅力。

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师生间以情感为纽带, 建立起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教学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会使教学变得富有成效。

学生总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教师。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 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 形成一股积极的学习动力。因此, 教师应首先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 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有什么困难, 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呵斥、不急躁, 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在教学中, 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相互交流实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 动情、晓理、端行。教师的语言也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 凝聚对学生的期望, 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 好吗?”之类的言语, 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 教师的真情一旦被学生所理解, 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 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 形成愉悦的情感, 产生有效的“正迁移”, 变为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有效学习情境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运用有效教学手段, 创设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触“境”生情,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产生情感共鸣。

1. 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现在的化学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有不少关于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材料, 是人类追求真理的有力见证。

特别是有关化学史的教学, 凯库勒曾说过“化学史就是化学家的历史”, 化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和化学家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榜样的教育, 让他们了解化学家对科学事业孜孜以求和忘我的献身精神, 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逐渐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对于教材中的化学史我们可以穿插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之中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 如张青莲测定相对原子质量;也可以安排专题讲座, 如侯氏制碱法等。

2. 教师要善于用情感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场景, 让化学课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展现,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 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讲解“绪言”时, 通过播放未来科技展望短片——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 展现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在对抗肿瘤中的强大功能优势, 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之光,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再如, 讲酸雨的危害时, 我采用自己拍摄的北京故宫玉石照片,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玉石受酸雨腐蚀的痕迹, 在这种教育情境下,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所以, 教师平常多注意知识的积累, 教学才能挥洒自如, 才能真正感染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才有可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成为思维积极、活泼向上的人才。

四、与知识教育相融合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

人的情感总是伴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的, 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学生只有认识了物质的微观构成,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了解了化学变化的基础特征, 才能初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才能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无法想象, 一个人会对他毫无知晓的对象产生情感。因此, “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作用、共处于教学之中的。

知识潜在的情感因素是多方面的、多维度的,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从不同视角将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元素进行融合。一般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追溯知识的发展过程, 感悟和体验这一过程中人类可能经历的情感历程, 以及此过程中知识所积淀的文化意义;二是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事实, 实现抽象知识与事实感知的有效结合;三是寻找知识的应用价值, 看看该知识在哪些技术和理论中得到了应用;四是所学知识已经或者将可能引发什么样的事实和人们的观念变化。总结起来就是从知识的“产生文化、联系实际、应用价值、发展可能”等方面来进行教学的情感化处理, 将“知识”赋予“情感”, 而“情感”也伴随着“知识”的落实传递给了学生。“知识情感化处理”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 它会随着教师个人教学主张的成熟、教学素养的提升、教学艺术的发展而得到优化, 这也说明教学是没有止境的。

化学教学情感教育 篇2

新课程中初三化学教学与情感教育

文 王建华

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开展和加强情感教育,适应各方面发展的要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情感教育与知识传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初三化学教学中重在教师引导学生在情感之中理解化学,使用情感教育已经成为现在教育教学的热潮。

―、初三化学教学必须实施情感教育

1.化学学科为情感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学生心目中如同魔术,教师如同魔术师,给学生以好奇、冲动、崇拜直至尝试,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的变化是一种美的体现和享受,每一个实验从准备到操作再到完毕整理,就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过程。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有感情地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资料,将这些化学知识与人类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久久不能忘怀,达到理想的目的。

2.情感教育是化学教学的本质要求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3.情感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才能发挥人的潜能,开启人的心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初三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关注他人对他们的欣赏和肯定。作为化学教师,不应该对学生暂时的错误一味批评打骂,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当学生不愿与父母沟通,心理失去了平衡,迫切需要在学校获得情感的补偿时,我们应该及时开导,为他们扫除障碍。为此,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课堂上不能过于强调纪律,要让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为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从而让学生信任教师,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所以,我可以大胆地说:“情感是化学教学中的润滑剂。”

二、初三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充分研究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和知识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材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精炼性的特点。在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可将相关的情感因素有机融入,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有关化学史的教学。凯库勒曾说过:“化学史就是化学家的历史。”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受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与支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榜样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化学家对科学事业孜孜以求,不计较个人得失,持久不衰的热情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渐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如,在教学“元素”一课时,可在介绍元素发现的历史知识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不折不挠、执著奉献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结合“燃料及其利用”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情感总是伴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越高,人的感受能力就越强,同时需要的情感水平也越高。学生只有认识了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化学变化的基础特征,才能初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因此,“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处于教学之中的。

“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地,“方法”是情感生长的肥料。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结论,情感教育就被忽视,而不可能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真正落实情感目标。新课程改革中就要求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主体参与,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亲自感受,体悟良好方法,进而把这种感受、体悟上升到情感价值判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比如,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和交流讨论,在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获取或加工信息的方法,就可以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充分认识化学实验中的情感教育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要使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因此,化学实验部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3.融洽师生关系,注意情感迁移

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间以人的情感纽带,建立起的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可使教学变得富有成效,也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树立学生观和教学观。

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情感 ; 语言 ; 问题情境 ;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44-02

情感教育,它關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总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情感教育要求教师以饱满的、富有感染力的积极情感进行教学。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所以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中,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

一、用语言创设情感气氛,激发学生责任感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语言要富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煽起学生的思维热情,起到“扇子”作用。否则,“以其昏昏,使其怊怊”,效果可想而知。同时,语调作为一种调料,要讲究抑扬顿挫,惟妙惟肖,富有感情色彩和强烈的情感,强烈地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的投入,使其如痴如醉,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幽默的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幽默的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

在学习工业“三废”与环境关系的时候,随着知识的深入,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污染严重的程度,这时,教师的表情和语言能使学生置身于忧患的意境之中,再加上“多媒体中“地球妈妈生病”的漫画,就会唤起学生强烈的环境意识,激发学生的一种责任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细微环节,都应该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中提出问题,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的角色,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1.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趣味性强的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化学课的第一堂课,教师表演用喷壶喷写红色的“欢迎大家学习化学”的字,或者表演“清水变牛奶”等有趣的实验,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以谬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稚化自己的思维,模仿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推理、论证或演示实验,当产生不合理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例如,不少学生认为,只有点燃后才能燃烧。教师仿照学生提出这一结论后,再演示白磷自燃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疑问,主动探究自燃的原因。

3.以熟悉的知识创设情境

利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因为学生在其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如:在进行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及煤炉燃烧时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创设问题。

三、适当评价,传递学生信心

每个人都有被人认可的愿望和需要,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需要有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也许我们的一句话就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这就好比林肯总统的传奇故事一样,当他还是淘气的孩子时,有一个人对他说,你以后一定会成为总统,这句话深深地记在了林肯的心里,并一直激励这他朝这个目标努力,最终他当上了总统。可见,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竖一次大拇指、一个胜利的鼓掌、一句由衷的赞叹都可能给学生以最大的信心。

假如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假如说实施愉快教学是通过老师的情绪影响学生爱好的转变,那么“皮格马利翁效应”便是通过师生共同的期待实现成绩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关注、表扬、鼓励、期待、深情的微笑、爱抚等,悄然地传给学生,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吸取了积极的情感信息。他们在老师的信任、期待、被尊重的情感感染下,对教师发自内心的好感、信赖和钦佩。这种积极情绪,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便能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积极情绪,也能激发学生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

四、关注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忽略了一些很沉默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或是什么的,不引起我们老师的注意,但这些学生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但由于长时期的被忽略,他们有时上课就不是那么投入了,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好朋友。

在一堂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中,所有的同学都很认真的相互讨论、计算着,可有一位同学他一直在本子上也写着什么,他很认真,但我肯定他并不是在做化学题。乘着其他同学在练习的时候,我走到了他身边。他赶紧把笔停下,用手盖住了他正在进行的东西,我对他笑了笑:“你做完题了吗?老师可以看看吗?”他很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没做题,我、我…”看他那紧张的表情,我一边微笑着一边轻声说:“那你可以给我看看吗?”他犹豫了一下把手拿开了,我一看是一个漂亮的动物,虽然只是用钢笔画出了结构,但看上去相当漂亮,我夸奖道:“好漂亮,你喜欢画画,对吗?”他点点头,我说:“你画的真不错参加比赛一定会得奖!”他听到我的表扬后很开心,但马上低下了头,我知道他因为没有认真的听课而惭愧。我没有说什么,让他下课后来办公室帮他补习,以后,上化学课他再也没有走神,化学学得很好,还画了一张漂亮画送给我。

在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如果对学生都能关注,投入情感,学生也同样会喜欢我们每一个教师,喜爱我们所教的学科,我们的教学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初探 篇4

列宁曾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在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却往往忽略了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情感能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调节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教师应热爱学生。拿破仑说过:“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也可以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学生也会很自然地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这门课程。因此,爱学生是做好化学教学的情感基础。

二、注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除了讲述课本知识外,也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夏天傍晚坟场里的“鬼火”;为了保鲜,把鸡蛋放在石灰水里;打开饮料瓶盖,有大量气体冒出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而且学到了非常有趣和实用的生活小常识。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化学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教师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也要多创设情境,以期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有趣、有情的课堂导入。

“出奇不意”的课堂导入可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本课产生良好的心理期待。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设计适合不同内容需要的多种导课方式,如从一句俗语、一个实验、一个故事、一行古诗、一个生活小常识、一个社会问题、一种常见的现象开始,从衣、食、住、行开始,从学生亲历的生活开始。让学生从课堂的导言中感受生活,形成愉悦的心理环境,进而让学生用良好、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接受知识。

2. 幽默、精彩的化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练,废话连篇,学生就会产生厌恶心理。话不在多,关键是要抓住要点,讲清楚问题。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要点”可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这样诙谐的言语来概括。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联系”时可用“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这样的顺口溜。再如,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顺序”可归纳为:“化合价,化学式,左反应,右生成,中间等号连,条件要注清,生成物中的气体、沉淀要分明”等等。

3. 规范、生动的化学实验。

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是增强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通过一系列趣味实验,如水变牛奶、水变葡萄酒、小气球自动涨大、矿泉水瓶变瘪等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有情感,情感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冶。化学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将情感教育融注其中。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将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在《我们的水资源》一章,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意义,在提倡节约用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珍惜能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化学教学情感教育 篇5

江苏省铜山县柳泉镇中心中学 王传果 邮编:221136 内容摘要:

一、背景分析:落实情感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走向成功的需要;是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二、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将化学教学中基本的情感目标按由低到高 的层次列为5个方面。三.如何制定情感目标。四.情感目标的实施策略。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实施阶段,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情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落实、情感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一.背景分析

1.落实情感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录的一代新人。”据此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也“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2]

[1]并将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目标。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感到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容易理解、把握,也能注重过程与方法,而对于情感目标不甚了解,感到无从着手。本人开始实施新课程时,也是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增加过程与方法目标,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情感目标。情感目标的缺失,不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也不能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2.落实情感目标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走向成功的需要。

人不是机器,人的行为也不是机械运动,人是有血有肉的,有着复杂的意识、思维活动,而人的行为无不受情感支配,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决定了他今后的发展方向。周恩来少年少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奋斗不息,终于成为一代伟人。

任教多年的教师,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当年在班上不显眼,甚至被忽略的学生走向社会结果大有出息,而那些当年在学校曾经辉煌一时的学生,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后来却杰如黄鹤无声无息,在此,智商就无法解释。为何聪明人不都是成功者的事实。心理学家提出了情感智商即情商的概念。智商更多用在于预测一个人的学业成就。情商则更多被认为是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或生活成功的更多有效的东西。心理学家认为高智商+高情商=成功的人生。因而,我们的教学要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指导过程与方法,也要进行情感教育。

3.落实情感目标是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认识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关系。认识是情感产生的理性基础,情感在认知活动中产生,沉积和发展。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越浅薄,认知不正确则产生错误的情感。同时情感又反作用于认知,积极的情感促进认知,消极的情感阻碍认知,情感越强烈,其动力或阻力的作用越强。

根据以上规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情感目标,教师还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能极大的促进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具体方法请看下文情感目标的实施及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二.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

情感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新课程培养目标均可视为情感教育的内容,本人将化学教学中基本的情感目标按由低到高 的层次列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志趣---志向

兴趣是一个人为求知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志趣是趋于稳定的兴趣,是行动或意志的趋向。志向是个人所确定的发展方向,是行动的意图或决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里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的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经历“有趣----乐趣—志趣”的体验。只有这样

[3]才能让兴趣之草扎根于人生观和理想的沃土之中,并长成志趣的参天大树,并发展成为学生的志向,学习并从事研究化学。

2.资源与环境意识

曾几何时我们的参考教材均宣称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储量多多,引以为自豪、骄傲,又由于我国处于发展初期,造成了资源惊人的浪费。今天,要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由资源短缺所引起的瓶颈作用已经凸显出来。是的,我国是地大物博,但我国也是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较小。无论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均已呈现出较大的供不应求的矛盾。以水资源为例,我国的水资源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分布都很不均匀。南方地区降水多,广大北方地区降水普遍较少,特别是西北地区,有些地方的年降水量仅50毫米,从时间上南方降水多集中在4---8月,北方则集中在6—9月,并且出现了40多个缺水城市。以石油资源为例,目前我国的石油产量,除新疆油田能保持高产稳产外,其他油田的产量已大打折扣,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保证我国的能源供应,目前我们主要从伊朗、苏丹、埃塞俄比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进口石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可能达到4亿吨左右,而2005—2020年我国的石油产量则维持在1.8—2.1亿吨的水平。有人预测,到201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50%,2020年将达到60%。如此大量的进口,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甚至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当然,国家正在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其中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决策,需要每一位公民身体力行。为响应党的号召,我们应树立资源意识,并让孩子们从小树立 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

环境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到地方性环保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环评法的通过实施,使环保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尽管我们的环保法律体系已比较完善,环保执法队伍也得以加强,环境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问题在于一些企业或部门负责人环保意识淡薄,个人素质有待提高,见利忘义,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寻找各种借口,采取各种手段,躲避环保部门的检查,偷排污染物,最终酿成大的污染事件。当然,其个人也必然受到法律的惩罚。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将来要走入社会的各个岗位,从小树立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环境,关心自然,意义深远而重大。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将改变人们对化学的错误看法,也将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发展,促使更多的人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中有一项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我曾对学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如果说我有信仰的话,我信仰科学。科学的灵魂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至少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自由竟争的宽容精神,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等等。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对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对人类自身的关爱。归结到一句话就是:人文精神就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4]《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而科学与人文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完整的人。既崇尚科学,具有科学精神,又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就是在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感召下,走上了科学之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的动人故事,折射出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供给我们精神力量。氩的发现过程,得益于瑞利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精神。居里夫妇历经艰辛提取到镭以后,面对着潜在的百万财富,居里夫人说过著名的一句话,“镭不应成为任何人发财致富的工具,它属于整个世界。”将她们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无偿的贡献给全人类。居里夫人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高尚无私的人格,在困难危险面前毫无畏惧的勇敢精神,永远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当然,反面教材也有,黄禹锡因论文造假事件,违背了科学精神,由韩国民族英雄到受世人讨伐,声明狼籍。

强调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处处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与爱护我们的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下所孕育的学生,必定也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必有高尚的情操,这样的人会借助自己的能力给予社会更多的关爱,成为完整高尚的人。

4.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周恩来少年时 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报国情怀,我们的青少年应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能够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固然很好。即使不能成才,将来走入社会,也能‘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爱国主义素材比较多,俯拾皆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从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到侯氏制碱法,到建国以来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到‘神六’上天,到“外交为民”东帝汶、黎巴嫩的撤侨行动等等,均值得国人引以自豪。但自豪而不能骄傲,我们不能枕着先人的荣誉睡大觉,也不能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应当看到,在许多方面,我们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一些国外公司掌握着核心技术,巨额利润都让他们赚去了,我们只有很少的一点加工费。尤其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虽有华裔科学家获奖,但至今仍无中国籍科学家获奖。能够看到落后,正视落后,才能奋起直追,才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5、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制约着人的情感意志和对事物的态度,指导着学生的学习,也指导着科学家的研究。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晚年无法解释万有引力的存在,转而认为是上帝施加的,就再无重要发现。化学史中燃素说与生命力论也是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而没能站住脚。

化学科学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素材,许多化学原理、化学问题也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说明才能使学生正确和掌握。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蕴涵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其他如量变质变规律,内因外因关系、真 理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均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理论已很成熟,前人之述备也,不再赘述。

三.情感目标的制定

制定情感目标是落实它的前提,有了目标也就有了方向,才会采取措施、设计教学环节去落实该目标。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教师(也包括本人)的教案就没有情感目标,教学中也忽略了情感教育。怎样制定情感目标呢,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三点:

1.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情感目标

化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只要认真钻研领会,总能找到相匹配的情感教育内容。如开启化学之门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变化多端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兴趣—乐趣—志趣的起点。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合作与交流意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发展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资源与环境意识;物质的化学变化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化学计算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的意义,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爱国主义教育则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随时可以进行。

2.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情感目标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完整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 在制定教学目标前,多钻研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基础和情感需要,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情感目标。了解学生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观察、聊天、谈心、问卷调查等,既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又能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何乐而不为。

3.根据形势需要,因时制宜制定情感目标

一些国家及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已经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完全可用于情感教育。如重大体育赛事上中国队夺得金牌,“神六”上天等,不用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只需几句话,学生就能无比兴奋群情激昂,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然后再引导学生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祖国更加繁荣富强,需要立足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脊梁,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其他如九.一八纪念日,勿忘国耻。维护我国钓鱼岛主权、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都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些重大污染事件,江苏的“阳光”工程、彩虹计划、发展生物质能源等,可发展学生的环境与资源意识。

四.情感目标的实施

1.创设情景,感染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起综合作用。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强烈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使在场的人产生相同的情感。此即情绪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与弥散规律。这一规律演说家或电视节目主持人利用的比较娴熟,如倪萍,很会煽情,片刻之间,能让人欢欣鼓舞,也能让人声泪俱下,或者是义愤填膺。在化学教学中,也要学会运 用这些规律,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例如在进行空气污染与水污染教学时,广泛搜集相应的文字图片资料,或播放视频资料,兰州的天空看不到蓝天,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会认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形成保护大气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学到化石燃料时,介绍中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状,中俄石油合作项目-铺设西伯利亚到大庆的输油管道,日本向俄方投资50亿美元抢走了输油主管道,我方仅铺设较小的支线管道,输油量大为减少。中国的春晓油气田及日方的无理要求,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在这一情景下,学生不仅能认识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更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2.爱生如子,师生融洽

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5]试问,天下那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有几个父母为孩子真生气而不爱自己的孩子。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师若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生如子,热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并将自己的希望与期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学生亦会亲近老师,努力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能有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融合渗透,润物无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此借用杜甫《春雨》诗句,是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的滋润着学生心田。例如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当中,蕴含着丰富的辩 证唯物主义思想,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些内容,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是一致的,在学习认知目标时,自然而然的学习情感目标。再如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无须过多的说教,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在各方面处处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对学生关怀备至。在学习上耐心辅导,有问必答。有一次在三(4)班上课时,有位同学突然生病,捂着肚子疼得直叫,身体缩在一起,不能起来。情况紧急,我立即叫两位同学架着她上医务室,一边打学校电话一边叫一位同学告诉其班主任,自己也紧随学生下楼,见到其班主任后才又回到教室。几天后该生辉校上课,又询问其身体恢复情况,嘱其调养与加强锻炼等生活细节。教师真诚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并着力营造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氛围,无需多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也必定具备与发展人文精神,形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积极情感。

4.着力渲染,不惜成本

这里的成本是指课堂教学时间,遇到一些不可多得的重要素材,为扩大宣传效果,着力渲染,可让学生讨论、举手发言,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珍惜课堂教学时间。先进的思想,积极的情感指导与调节着个人的行为,比多做两题的作用更大。如常见的盐中,介绍侯氏制碱法与侯德榜的简要生平。本人在辅导课上则增加介绍其留学时的刻苦,回国后帮助吴蕴初先生建天津塘沽天原化工厂,日本侵占华北前后,迁址四川重建天原化工厂,其间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化工部部长,参与设计了小化肥碳酸 氢铵的化工工艺。侯德榜先生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历史不会忘记他。其中,着力介绍侯德榜先生的伟大功绩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对侯先生怀有崇敬的心情,向往着科学家的伟大功绩和荣誉。其他如“神六”上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体育健儿在重大赛事上获得金牌,皆可极力渲染,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动力。当然,不能报喜不报忧,对一些重大污染事件,通过翔实的文字图片资料、数据,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之后,我会问他们,“如果将来你做了企业负责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认识到破坏环境也必定受到法律的惩罚。

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实施阶段,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较大发展,发展了学习兴趣,增强了环境与资源意识,崇尚科学与科学精神,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在调查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一,仍有12%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是化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造成的,可见这一错误观念根深蒂固,更有必要强化情感教育,删除这一错误认识,强化正确观念。其二,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存在较多的欠缺,显示出这一代青少年从小因娇生惯养而形成的共同特点,对他人或社会漠不关心,只顾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曾有媒体认为,抱大的一代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将是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任务,也是情感教育需要特别加强的领域。当然,人的情感形成是极其复杂的,具有长期性、反复性,这就要求进行情感教育、落实情感目标也要长期实 施反复实施。要落实情感目标,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适度的情绪,语言具有感染力,能够调控课堂的情绪情感活动。教师要做情感的主人,要善于以情感人,象节目主持人倪萍一样,能让人声泪俱下,也能让人喜笑颜开,能让人悲愤交加,也能让人欢欣鼓舞。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97页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页

[3]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73页 [4]总主编钟启泉、裴新宁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8页

[5]王翔主编《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与能力培训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123页

(6)李学农、陈震主编《初中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04页

(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第7页

(8)周志华、周琦峰主编《生活·社会·化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第028页、231页

(9)[英]艾·陶莉著,孙雪垠、孙雪芹译《居里夫人》,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第105页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高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情感教育

中国分类号:G633.8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课程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将情感教育纳入到高中化学课程安排中去,也是对我国素质教育的良好印证。国家在相关方面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落实状况令人堪忧,要想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必须将情感教育事实问题充分的重视起来。

一、情感教育的内容以及目标层次的划分

在以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的方式来取代的,高中化学教师并没有把培养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上去。这种现象导致了高中化学教学情感教育不能顺利发展。要想把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首先要明白情感教育的组成要点,将其目标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讲述[1]。经过长期调查研究证实,情感的变化源自于心理的变化。情感的变化进程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自接受事物开始,到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通过内心的感受,对事物的感觉进行再次的加工与处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情感机制的形成。一般来讲,情感目标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递进的:

对事物的初次接触。心理学把在这个时间段中的情感变化归纳为情感经历阶段,对事物进行感性方面的认识。例如,寻找,交流,协作,采访,观察等。

对事物的认可。经历了上一个情感层次阶段,人们对具体事物有了更深层次的感觉,受價值观的影响,对事物进行有效的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遵循,支持,拒绝,讨厌等。

对事物的理解。在前两个情感活动基础上,人们对事物基本上有了较为坚定的态度,形成了生命个体特有的思想观念。例如,树立,秉承,热爱,抵制等等。

二、基于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一)掌握情感教育的目标层次

和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学生无论是在对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思维发散方面,都有着较强的目标性和深刻独立性。高中生和初中生相比,有着较为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说,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加以充分的调动,还要积极指引学生学会探索科学,让学生感受到高中化学独有的魅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充分的验证与说明。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明白学好化学可以为我国促进实现四个现代化做贡献。值得说明的是,高中化学教师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要把教学内容侧重于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上,结合现阶段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将高中化学内容进行科学系统性的设计与规划。

(二)将情感教育引入高中化学教学的具体方法

1.对情感教育的层次进行深入性的理解

对事物进行初步感受,是整个情感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2]。学生在这一情感教育的层次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在这个层次中要求学生能够对具体事物产生初步认识,高中化学教师通过布设课堂场景,收集和化学相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在对于这个阶段的情感教育层次,可采用很多方法来完成这一目标要求。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通读,并鼓励学生收集和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化学知识。对课堂中的实验部分充分加以重视。高中化学的学习方式是“通过现象看本质”。只有做好了化学实验,才能为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布设课堂场景,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化学知识讲解出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奥妙所在。课后布置和课堂相关的实践性活动作业,让学生到工厂去参观和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达到情感教育认知层次的目标。

2.情感教育中认同层次的落实

经过上一个层次的实施,在这个层次中,教师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认同层次的实施[3]。具体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构设,指导学生拟出一个知识框架,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化学学习产生新的观念,将原有观念进行替换处理,让正确的观点在内心中不断强化。针对不同的问题罗列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最终达到对化学知识产生鲜明态度的目的。

3.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进过以上两个阶段的情感教育,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的情感培养,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适合学生的情感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高中化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是与我国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吻合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三个层次的集体目标的具体要求,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情感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得以实施。

参考文献:

[1]郑和钧,徐爱民,李康国.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05)227---230.

[2]钟启泉,王明阳,罗浩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07)212---225.

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一、精心备课, 精选教学内容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 教学活动中, 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情绪体验的, 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当然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选定的, 但任课教师仍有一定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科知识的发展现状及社会文化背景作适当的取舍、调整和增补, 使内容富有情感, 再现“昔日”风采。

二、巧妙地组织教学

将教学内容有机组地组织起来, 以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 更重要的要显示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 关键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超出预期地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 使学生产生惊喜, 得到意外收获。

进行元素周期律教学时, 在学生明确周期性及原子序数概念以后, 学生讨论: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并归纳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果是枯燥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经过自己的归纳, 竟奇迹般地出现了“周期性”变化规律, 在此“发现”兴奋状态驱使下, 学生进一步探讨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因此, 无论对元素周期律的掌握, 还是对元素周期律本质的理解, 应该是很流畅自然。发现微观世界规律的创造性体验, 科学方法的熏陶,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探索科学之谜的热情增加。例如在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难点教学中, 有的教师采用对比、联想、浓缩、提炼等方法, 使其中涉及的氧化与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电子得与失等诸多概念, 清晰、明了地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学生感到的不是这部分知识的杂乱、难记, 而是有序、有理、有趣, 特别是可让学生从对比中领悟到“对立统一”“物质不灭”等闪耀人类智慧之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锤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

三、灵活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包括教学的模式、策略、方法等。在国内外各种教学理论中, 有关教学模式及衍生的教学策略很多, 教学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以计算机为主流的现代教育技术, 方便快捷, 自学自乐, 交互性强。化学实验, 直观感受, 诱导思维。这些, 为化学教学方式的择优与灵活应用, 培养教学情感,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以情育情, 发挥教师主体性, 学生主动性

情感活动具有广泛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 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 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 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 “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 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交往、沟通、探索,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 在化学教学中, 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 让学生据理力争,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 动情、晓理、端行。教师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 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 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更加热爱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总之, 情感功能运用得当, 课堂气氛良好, 师生感情相通, 教师教得欢, 学生学得乐, 从而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保证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 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克服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不和谐关系, 发挥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作用, 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效果。

如何培养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反而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例如在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难点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对比、联想、浓缩、提炼等方法,使其中涉及的氧化与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电子得与失等诸多概念,清晰、明了地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感到的不是这部分知识的杂乱、难记,而是有序、有理、有趣,特别是可让学生从对比中领悟到“对立统一”、“物质不灭”等闪耀人类智慧之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其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以情育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其肯定性评价。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五、以需育情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那么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或累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9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产生起综合作用, 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 根据这一规律, 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 触景生情, 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如在进行卤素知识的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卤素的发现史:1826年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 他把海藻烧成灰, 用热水浸取, 再往浸取液中通入氯气, 就得到了紫黑色固体, 同时在提取碘后的母液底部总有一层深褐色液体。它具有刺激性气味, 巴拉尔进行了仔细研究, 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知道后后悔莫及, 因为他在几年前就做过相似的实验, 看到过相似的现象, 所不同的是他没有仔细研究, 只是凭空认定这深褐色的液体就是氯化碘而已, 从而错过了新元素的发现。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进入学习,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的熏陶;再如讲述电子云时, 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 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屏幕上, 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 引导学生愉快入境, 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 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会情不自禁的产生对微观世界探索的欲望, 直观的理解了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方面, 认知水平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 情感又反作用于认知过程。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 动力功能即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效能, 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 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功能, 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 反之即负强化。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其次, 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 发挥情感的动力、强化功能, 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乐学、好学。例如在高中化学氧化—还原这一难点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对比、联想、提炼的方法, 使其中所涉及的氧化与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电子得失等诸多概念, 清晰明了的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这样学生既接受了知识, 又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对立统一、物质守恒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再如讲到氯气可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时, 可以用资料展示的方法告诉学生国外已从氯消毒的自来水中检测到微量的多种致癌物或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 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严肃性,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以理育情

化学教材是整个化学理论逻辑体系的简单缩影, 是人类智慧展示, 凝聚着各种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这些因素,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在这一点上, 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 但必须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方式方法, 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如氧气的发现者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A.L.Lavoisier, 1743-1794) 在实验中发现:密闭容器内锡和铅经加热后表面形成了一层金属灰, 加热后容器内物体的总重量未改变, 但锡和铅的重量增加了, 而空气减少了。他意识到这一现象的本质是金属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发生了化合反应。此后, 拉瓦锡得知并重复了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进而发现与金属化合的空气成分就是氧气。1777年, 拉瓦锡正式提出了氧化学说:燃烧的本质是物体与氧的化合, 通过这段化学史知识, 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学习元素周期律时, 告诉学生周期律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多年的刻苦研究于1869年提出的, 让学生了解这段化学史, 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不折不挠、执着奉献的精神, 引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意, 激起学生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再如在硫的教学中, 介绍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及与之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 可让学生晓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以情育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 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事物上, 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 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为此, 首先,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 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 如在化学教学中, 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维, 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急躁, 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其次, 注重学生成功需要的满足。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教师:请记住, 成功的快乐时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是这种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教师要学会处理好学习命题与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 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命题帮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即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亲其师, 信其道。师生间以人的真实情感为纽带, 建立起的融洽师生关系, 会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 对认知能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达到寓教于情, 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马宏佳.化学教学论.2000.

[2]汪晓军, 马宏佳.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化学教育, 2003, (3) .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2003.

[4]徐念芳.小议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 .

化学教学情感教育 篇10

一、化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原因

情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因素。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情感通过语言、眼神、肢体动作等途径传递给学生,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产生一定的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当形成了师生情谊交融的氛围, 课堂上任何心理疲惫和厌倦情绪都将被冲淡, 教和学变成了一种享受。

教师应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 注意培养学生情感的稳定性。事实证明学生的求知欲、自信、惊奇、责任心等积极的情感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相反, 冷漠、惧怕、厌学等消极的情感将会大大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进取心。为此,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在思想上沟通。

多于学生交流、谈心, 与他们多进行一些学习方法、技巧的探讨和总结。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2. 在要求上明确。

要为学生定目标, 有动力, 学生情感潜能就有可能得到激发。

3. 在教学方法上尽可能采取分层教学。

上课时要同等对待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 尽量多提问。当这些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的时候, 要耐心讲解。学生答题之后, 不要忘了给予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以肯定, 使学生产生一些成就感。从而逐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 逐步提高学习兴趣。

4. 在学习方法上。

鼓励学生善于总结学习方法, 以后遇到类似题要多思考, 相互联系。

二、情感教育与中学化学教学相融合

1. 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 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其综合的作用, 这便是情感的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 在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 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 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 触境生情,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还可以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以知育情。

情感和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 认知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 认知也深刻, 情感也就越深刻;认识越浅薄, 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 情感也就不正确。另一方面, 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 其中, 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 其阻碍的作用。在化学的教学中, 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 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 做到深入浅出, 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 非但不感到艰涩难懂, 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3. 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在化学教学中, 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使命。在这一点上, 化学较其他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例如, 在教学中, 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 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之下, 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 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的新成就,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4. 以情育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 情感可以感染到以一些人, 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 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得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 “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染给每一个学生。为此, 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调查表明, 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和教学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探索的机会。例如, 在化学教学中, 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 让学生据理力争, 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拓展思维, 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量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 多给与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 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更加热爱学习。其次, 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 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 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此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谁来试试”之类的语言, 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及时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总之, 要用真情实感激起学生的兴趣。

5. 以需育情。

情感和需要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 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 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 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 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食物, 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 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和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 就会使他们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一个有着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或是累赘。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 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唱情操;同时, 又必须使自己较低的情绪变为较高的情操, 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影响。在化学教学中, 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 提出一些学生熟悉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 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总之, 将情感教育融入中学化学教学的方法很多, 在这里重点不在于方法的多少, 而在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情感功能加以运用, 使之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孙洪旭, 寿业青.谈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2009 (8) .

[2]李洪.化学教学情感教育之我见[J].2010 (2) .

[3]董培锞.关于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思考[J].2011 (9) .

[4]蔡香兰.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思考[J].2012 (1) .

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化学教学; 情感教育;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49-001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学生除了学科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品德,爱憎分明,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可见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意义重大,让情感教育赋予化学教学新的生命活力。

1.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鼓起学生学习热情

借助侯氏制碱法实验原理,介绍侯德榜的感人事迹,侯德榜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不为国外高薪所动,为祖国争得荣誉并把侯氏制碱法全部献给祖国和人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丹麦物理学家波尔被迫离开祖国,为了表示一定要返回祖国,他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而保存起来。战争结束后他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重新铸成诺贝尔金质奖章。这凝聚着波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让学生了解化学成就,鼓起学生学习热情。如:“神州”系列航天飞船载人飞行,在近乎真空的外太空飞行,航天飞船结构需要什么样的材料,在返回时外壳承受几千度的高温以及与大气激烈的摩擦,使用什么样的外层材料既能耐高温、机械强度好又能保护好宇航员。

2.教师的语言成为学生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2.1亲切、幽默的话语让学生沉浸于探究知识的乐趣中

教师语言富有亲切感、幽默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电解池的讲解时,我用痒痒解释阳氧,并做出小猴挠痒痒的姿势,学生记忆深刻。善用口诀,善用比喻,能让学生兴趣大增。如我用池塘里鱼的密度升高,鱼碰面的机率就增多来说明稀释有利于电离,“越稀越电离”让学生易于记忆。在《物质的量》一章记忆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气体的体积等计算公式时,我用称苹果时斤数乘以单价就是金额,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就好似单价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师对教学的情感对学生影响是显著的。

2.2教师的激情飞扬、鼓动性的话语让学生热情高涨、感情饱满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教师在授课中全身心的投入,声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配以画龙点睛的手势,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都有独到的妙处。

我在讲课中经常说:“你们有点反应呀,反应激烈一点呀,越激烈越好。”让学生参与思考、探究,学化学的学生对“反应”这个词语很敏感,极易让他们神经震动,调动他们一起思考,与老师相互呼应,真正的课堂就应是师生共同的,不然就是一个死气沉沉的独角戏了。我在讲解晶体结构时经常取来教具,8个小正方体木块或者粉笔盒随意拼搭,让学生理解原子共用的情况。教师满腔热情投入课堂中,想学生所想,与学生产生共鸣,挥洒自如与学生一起遨游在探究知识的海洋中。

鼓动性的话语让学生学习热情升高。班级里坐在后排的同学往往被老师忽视,我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为了让你们每个学生都公平地接受教育,黑板上我的字写得又深又大,就是为了让后排的同学清晰的看到”,“我身高有1米8,我可以很容易的看到你们后排的同学,你们一旦有什么小动作或开小差,我都能看在眼里”,“因为我一眼就能看到后排的同学,所以我最容易提问的就是你们后排的同学”等等的话语充满着关怀又富有鼓动性,让后排学生感动。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被信任感、被尊重感和归属感,从而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3.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良好情感的养成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中写到,“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诚,服务社会与大众自我牺牲的精神。”

化学学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知识特别多,这些知识可极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屡次暴光的假酒案就是不法奸商把工业酒精兑水制成,使人失明甚至丧生;用硫磺熏制的食品、漂白了的木耳,用甲醛浸泡晶莹发亮的水果等等都是激发学生“爱憎分明”、责任心、正义感的好时机。如关注热点,煤矿矿难、瓦斯爆炸频发。私开私采的小煤矿设施简陋,老板利欲熏心,置工人生命于不顾,既采煤浪费严重,又污染环境。另外,媒体曝光的一些化工厂,废水废渣随意排放,污染环境,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这时学生的同情心、良心、善恶评价等情感又可得到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同时鼓励学生探寻更高效、更环保的生产方式。又如奇特的地貌地形、溶洞中美麗的石笋、钟乳石让我们体味大自然的神秘,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情感,同时要培养环保意识并热爱大自然、关注大自然。

4.教师发自内心对学生倾注爱心是情感教育的升华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满腔的热情。教师用真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实践着教育。他们手下的学生也能用爱心来回报,教育真是心与心的交流,“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即使是差生,也都有爱心,这需要教师用心去激发出来。要由衷的热爱学生,更多的要发自内心,不要对学生随意的呵斥,当学生向你提问时,他已经鼓足了勇气,你必须让他满意,这是你的义务,也是你的知识素养、人格素养的展示的有利时机。

许多的反例已经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如有大学生出于嫉妒和自私杀害或者毒死自己的同窗,有些学生心理素质极差、人格品德极不完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负、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些都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教育不能只传授知识,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德、良好的情感体验。

初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2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使学生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与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与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是一致的, 它最终将促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形成。

二、实施情感教育应遵循的三条教学原则

1.寓 教于乐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操作各种教学变量, 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学习, 也就是说, 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能力加工状况, 而且要关心学生接受信息, 努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学内容。

2.以 情施教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 伴以积极的情感, 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的良好情绪状态;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高尚的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感操;三是教师要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 使之知情并茂

3.师生情感交融原则

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 努力以师生间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怀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促进师生间人际情感交融、学生间人际情感交融。要重视课堂外师生交往活动, 促进师生情感的积累。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寓教于乐的原则在情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1) 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从教学内容上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以产生快乐的情绪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学内容是前人经过实践总结的经验, 并按社会和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化学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 加以组织。而求知需求是个体产生的, 反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观要求, 这种需求具有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到他们的可接受性程度, 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地匹配。如设计不同层次的有梯度的问题, 针对性地安排某些学生回答;布置作业不仅量适中, 而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

(2) 满足学生的成功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快乐情绪并不总是由求知需求的满足来激发, 教师还能通过满足成功的需求引发学生快乐的情绪。

这里的成功需求有两层含义:一是希望获得成功机会, 二是希望胜过周围的学生。比如当一单元的内容结束后, 可以采用小试卷考试制度 (每次60分钟)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考试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又如每堂课开始的五分钟, 轮流由一位学生上台向大家讲述他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等相联系的新信息、新材料。

(3) 满足学生交往的需求

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 不但是一个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与老师、同学发生交往的社会化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交往的机会, 这种“参与机会”, 除了通过语言或动作表达之外, 师生间或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也是一种主要形式, 一个相互交换的眼神, 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个赞许的点头等都能起到交往的作用。如让一个学生先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然后由另一学生对前者的回答做出评价, 有错的请更正, 不全的请补充。又如让学生之间结成一帮一的对子, 无论课上还是课外, 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文体方面, 都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互相评价。

2.以情施教的原则在情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1) 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身情感调控

教学中, 不论是课前还是课中, 教师应总是以快乐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学生, 并且用“三爱” (爱教学工作、爱化学学科、爱学生) 的态度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 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之情, 以及对学生的真挚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流露, 也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态度。

如批改作业时, 一丝不苟或加上一些简短批语如“好”、“认真”、“有进步”等鼓励性和建设性的批语 。

(2) 对化学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尽可能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优化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实际操作过程中, 可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化学教材进行情感性处理。

例如, 上课时, 语言表达真挚感人。通过语言, 把教师对化学专业的热爱表达出来, 学生很容易从教师的语言中意会到教师的情感。如表述:“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等”, 如果从“公事公办”的情感出发, 照本宣科, 用干巴巴的语调叙述一遍, 学生就会体会到“化学是我谋生的职业工具”。而如果教师从自己对化学的热爱、崇敬的情感出发, 用热情洋溢、甚至得意洋洋的语调叙述一遍 , 学生就会 体会到“化 学是一门 使我入迷 、崇拜的科学”, 此时学生体会到的是教师对化学的情感。

3.师生情感交融的原则在情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1) 满足学生的依恋需要

依恋需要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之一, 表现为要求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照料和爱抚。学生在校, 他们不仅希望教师给他们知识、技能, 而且期望教师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 这种需要在学困生身上表现得较强烈, 甚至成为他们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源泉———努力学习是为了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认可和赞许。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师生间的人际交往, 尽量满足他们的依恋需要。

(2) 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

初中学生的自尊感强烈, 为了维护自尊, 可以不顾一切在自尊感的驱使下, 同一学生的行为前后会判若两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注意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 平等施教, 贯彻“教学相长”原则, 营造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教学气氛。

(3) 满足学生的理解需要

理解需要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基本的社会性需要。初中生有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识, 但由于各方面不成熟, 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往往有一种不确定感, 特别需要从成人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同情、支持、赞赏, 从中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确信感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 多了一份对学生的理解。有时他们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应认真听完后, 先肯定他们能开动脑筋, 提出问题, 然后进行详细分析。教师应经常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对学生进行观察, 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 了解他们的情况, 随时随地找他们谈话, 询问他们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与他们共同分析讨论。

上一篇:创新实践数学教学下一篇:开放式选做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