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2024-07-31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共12篇)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1

中学的基础知识教育,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如何发挥化学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

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化学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才有了众多重大的发明创造。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电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利用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

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奇特的实验现象。例如: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首先,易拉罐“内凹变瘪”,接着“瘪了的罐又重新鼓起来”。对于前面的现象学生一般很容易解释。这是因为学生从固有的思维定势出发,即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只从加入的物质来考虑,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气体的反应,就能得出“内凹变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后面的现象呢?深入考虑,不难得出这是因为容器本身“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也会发生反应。

对这些现象的好奇,能使学生的情绪亢奋和激动,从而在积极思维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上,老师应恰当质疑。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究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老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去解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造性思维是基础,而创造能力是核心。怎样培养创造能力呢?

这里谈谈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想象能力,首先要学会联想。讲到C2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CH4、H2、CO等学过的气体燃烧的焰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要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应该怎样处理……

要培养想象能力,还要大胆地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在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氮的化学键,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称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试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一定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能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它具有生动、简捷、有效等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把演示实验分为三类:(1)对于重要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2)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3)对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教师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

还有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和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只要坚持下去,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本文总结归纳和简单分析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玉玮.教师的教学活动行为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化学:32-52.

[2]欧阳芬, 黄小华.教材的使用与创新处理技能.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22-26.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篇2

高中化学论文:探究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河南省许昌县第二高级中学 张改莲

【摘要】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研究教育教学理念,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努力构建适合自己教学环境的、新颖的化学教育教学策略,从日常的每一堂课起,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做起,进行教学创新。

【关键词】探究教学;启发思维;自主创新;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12-0012-02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求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当今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

德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就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不能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知识的获得是囫囵吞枣,甚至如鲠在喉,吸收理解尚不能达到,更不用说学以致用。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气氛,尽可能安排各种富于发现的机会,提出一些具有诱发性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一、落实教育理念,强化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能力是不行的。只靠“题海战术”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很难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牢牢把握新时期,生产、生活知识的需要,让学生在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新技术和新信息中汲取养料,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求知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好学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共鸣和高度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整个课堂教学高效化。

如:在酸、碱、盐的学习中,向学生介绍,在生活中,我们厨房食用的食醋、食盐、纯碱;建筑上用到的生石灰、石灰水,石子和沙子;洗衣用到的洗衣粉、洗涤剂等等,都与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有关。并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亚硝酸盐对人体的极大危害,让学生注意平时饮食卫生;(化学教学论文 )并向学生介绍电池中汞盐、铅盐等重金属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让学生注意环境保护。联系到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能够更好地提高生活,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感受到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探索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设置场景,创造自主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机会,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活动,在教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因为设计实验费力,而放弃利用它训练学生思维的机会,而要努力设计更好、更佳的相关联系,激发学生思维。

在学习完O2、H2、CO2等气体的制取后,向学生介绍我们身边生活中,做饭燃烧用到的沼气、“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主要成分都是CH4。教师可提出实验室制取CH4的原料及反应原理,让学生搜集相关知识了解CH4的性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通过合理类比、推断制取CH4气体的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

这样,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独立自主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的情景中,教师应收集、整理大量的素材,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提升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们必然会遇到不少他们尚未学过的新知识。而解决问题的愿望可使他们产生激烈的求知愿望,启发学生的求知思维。在问题尚未出现之前,老师可先向学生输出前馈信息,指出学生容易犯、经常犯的错误,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分散难点,把难点分散成若干个问题,就可以降低难点和难度,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能够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如:在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可创设如下问题情景:

(1)加热KCIO3融化后才开始缓慢放出O2,若使用催化剂时,实验室里无MnO2,还可加入什么物质使KCIO3迅速放出O2?

(2)用KCIO3和MnO2制取O2,混合加热反应后所得的混合物,用什么办法可以将它们分开?

(3)用H2O2和MnO2制取O2时,能否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

(4)若将MnO2放在隔板上,是不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

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种各样,妙趣横生,一些想法也许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其效果当然肯定比老师干巴巴地讲述,或让学生死记课本知识要好得多,这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四、灵活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英国物理学家贝尔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类型、难度、大纲要求等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水平,作出科学的选择和判断。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无论多好的教学方法,反复多次的使用,都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

如:每一节课的提问方式,我都想尽了各种办法,让学生能够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有时让学生口头回答,有时让学生演板,或让一个学生独自回答,或让几个学生依次回答,看哪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更好,更完整,来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我把要提问的问题写在一张张小纸条上,喊出几名学生,让学生随机抽选,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回答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有时也会让其他学生指出他们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旧知识点的整理中。也会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同状况,让学生及时整理知识,在知识点的梳理中,尽快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以前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和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的考量。学生评价要多元化,可以有成绩第一名,也可以有进步第一名,还可以有参与化学实验小冠军等等。

评价应更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探究的参与过程,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征,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评价,真正的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总之,社会的进步、家长的期望、学生的要求,均期盼我们教师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读书、质疑、探究、思考等自己取得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逐渐形成理想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指导学生自己会学。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育,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设计过程去探讨。要引导学生在树立远大目标和扎实学习的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针对化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一般规律中有特殊,以掌握精髓,灵活运用,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蜀晋,探究教学论析 化学教育 (4)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3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创设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交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以权威形象教育学生,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遏制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成长。要搞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营造富有创新气息的教学环境,让师生成为平等的主体,形成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亲近教师的新局面。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强化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教师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创造的成功和喜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开放性问题,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以集中性思维为中心,扩及各个方向。通过不断的思维反馈,集中于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学生不断地反映、选择、接受信息,并利用多种方法加工处理信息,从中得出一些规律,然后举一反三,进行思维的迁移和扩散。对学生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化学教学中,如能利用一些典型的常规题,从不同角度设问,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活化知识,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5.6g不纯的铁片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了0.21g氢气,则铁片中混有的杂质可能是( )

A.Zn B,AI C.Cu D.Ag

解析:此题解法是把5.6g当成纯铁,算出产生H2质量为0.2g,因0.2g小于0.21g,故推出:等质量杂质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H1质量必然大于0.21g,因此答案为B。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此题解题思路和方法明了的基础上,对此题做如下发散:

变1:5.6g不纯的铁片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了0.19gH2,则铁片中混有的杂质可能是( )

A.Zn B.Mg C.M D.Ca

变2:5.6g不纯的铁片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了0.2 gH2,则铁片中混有的杂质可能是( )

A.C B.Cu和Al C.Zn和C D.Mg

通過不同条件的变换,学生对此类题的做法不仅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处理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又选出下面一道习题:

取粉末状金属混合物12g,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了1gH2,则这种混合物可能是( )

A.Al和Fe B.Zn和Fe

C.Mg和Cu D.Mg和Zn

以上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视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交汇点,加强多学科综合题目解法的训练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科学在高度分化,新的学科和分支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联系日益明显,这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融合,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帮助学生探索一些综合题目的解题方法,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些新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到NaOH与CO2反应这一性质时,笔者适时给学生选出一道这样的练习题:将一盆小型绿色植物放在一密闭的装有NaOH溶液的大广口瓶内,将弯玻璃导管一端通过橡皮塞插入广口瓶,另一端经胶皮管与气压计相连,将此装置放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你将观察到什么想象?请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此题是一道理化生知识综合运用的练习题。命题过程中将生物中有关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物理中的大气压强与化学中CO2能与NaOH反应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考查学生的信息迁移能力、综合应用理化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此类题型的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四、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教师充分赋予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和权利,不但要使学生会做实验,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并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认识和发现其实验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设想大胆、积极性高、独创性强。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每位化学教师都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在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4

1.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探究活动对学生产生很大感染力, 学生在经历亲身探究后, 对自己的成果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做空气成分探究的实验时, 进行小组实验。有的小组使用红磷、有的小组使用木炭、有的使用硫。探究前让学生根据课本进行猜想。使用木炭、硫的一部分小组在集气瓶中放水, 一部分放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实验后写出现象和结论。同学们提出问题, 进行对比, 讨论, 交流。为什么同种装置同种药品有不同现象, 同种装置不同种药品有相同现象等。表扬与鼓励学生敢想、勇往直前的探究精神, 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意识。

2.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互动教学法应以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 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 以教师点拨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以动脑为核心, 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其步骤为: (1) 创设问题情景, 引发认知冲突——启动阶段, (2) 引导学生探索, 自发交流提问——联动阶段, (3) 教师答疑点拨, 适时强化拓展——能动阶段, (4) 展开变式探讨, 自我体验归纳——创新阶段”四个阶段。例如:复习化学方程式计算。安排这样一道习题:某金属样品15g和365g10%的稀盐酸恰好反应 (杂质不反应) , 生成的氯化物中含氯元素74.74%, 求金属样品中该金属的纯度。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首先想到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可审清题意后又发现无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因而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从化学反应实质去想办法, 采用元素守恒法, 牢牢抓住守恒的氯元素, 经溶液计算、化学式计算, 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3. 解释科技、生活情景等问题, 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能力的高级表现。复习课知识内容相对新授课内容较为完整和概括, 学生思维水平较新授课要高得多, 因而复习课由学生自主完成, 对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是绝好的形式。如:思奇同学在妈妈买回来的某食品包装袋内发新一包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 上写“生石灰干燥剂, 请勿食用”, 思奇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放在窗台上, 过一段时间后, 发现纸袋内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 他与同学们进行探究, 进行猜想。写出他的猜想一、二, 并设计实验步骤进行验证。在教师激励扶持下, 学生就可以设计出独具匠心的不同方案。生活、化学史料、化学科学与科技发展及应用的情景素材教学, 和恰到好处的形式, 使学生的思维必会大放创造的火花。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5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作者:田鹏飞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10期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下面谈谈在化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

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 创新教育 意识

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那么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他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出“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了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诞生于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他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研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他就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了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應,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小议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7

一、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想创新

所谓创新意识的培养, 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释放创新激情,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 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 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 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 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 在这个氛围里, 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苛求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 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发挥。

二、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使学生敢创新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勇敢、挑战等,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 主动探索规律, 主动寻求问题答案, 大胆质疑的学习品质, 使学生敢于创新。例如:在复习物质鉴别与检验时, 可以与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怎样鉴别蒸馏水和饱和食盐水?这个问题看似平淡, 但却内涵丰富。学生会不以为然地回答:用Ag NO3溶液。这时老师再提出要求:如果没有Ag NO3溶液, 能至少找出五种鉴别方法吗?此时学生会很受震动, 他们以前可能压根没有考虑过第二种方法;物质的鉴别并不是个很“神圣”的科学问题, 它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就会挣脱羁绊, 大胆自由地想象。如焰色反应法;测导电性法;用蒸发皿蒸干法;取相同体积测其质量法;放入洁净铁钉比较生锈快慢法等等。学生很愿意讨论这样的问题, 他们也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有意义。

三、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使学生会创新

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 是创新力的核心,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 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 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呢?

不断创设疑问情景, 引导学生质疑思辩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2. 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 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1) 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引进化学今天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 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 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

(2) 创设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危险的实验。例如:氢气与氯气混合光照爆炸的实验, 要求学生亲自演示, 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准确操作, 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使学生有地方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坚持“问题探索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即教学中要以问题为载体来组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 (或提供的素材) 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获得知识。三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对于上述三方面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探索, 尽可能通过学生的探索来解决问题,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导引和矫正, 一般不应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

笔者通过几年的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深刻认识到, 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世界教育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 创新精神是源头, 创新思维是关键, 观察、实践是途径, 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 不断努力, 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 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程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7.56

[2]李安峰.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教育2004年第32期

[3]曾亚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3.12

试论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8

一、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只要教师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就不难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掌握其规律。比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照图装置好仪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此装置中铁夹为何夹在试管的中上部?(2)试管口为何要向下倾斜?(3)药品为何要铺成一个斜面?问题展示后,学生议论纷纷,各说不一。接着我抓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这时,学生还只“知其然”,为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思考。(1)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是为了安全、美观。(2)试管口向下倾斜是使原药品中的水分蒸发后流向试管口,防止冷凝成的水倒流而引起试管炸裂。(3)药品铺成斜面是为了使药品受热充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操作顺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完毕撤出装置时,出示问题:先把导管从水中取出,还是先撤去酒精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停止制氧时,应先把导管从水中取出,然后移去酒精灯。如果先移去酒精灯,试管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就会沿导管被吸到热的试管里,有使试管破裂的可能。整个学习过程紧紧围绕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原则,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很好地理解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二、创设化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要用简单的说教方式去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实中去说明化学知识的应用。从工农业生产、科技的发展中以生动有趣的事例说明化学的地位,激发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

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教师就必须时时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一言堂”“填鸭式”,这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而创新教育正可以消除这些弊端。不管教师使用何种方式教学,要始终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造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敢于发表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三、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改造,产生某一种事物的新形象的能力。想象使人的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由假设到现实,它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桥梁。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把学生引入应有的境界,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展开。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合理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课堂上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开动大脑,进行想象,从而使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原子的构成”一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原子的结构与“球”联系起来,通过类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顺利地掌握原子的结构。再如,在“氧气的性质”教学中,氧气能与木炭、硫磺、铁丝、磷等物质燃烧,但现象有的地方相同,有的地方不同,这些物质在空气中反应与在氧气中反应的现象也不全相同。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就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还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其他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巩固和发展,是化学教学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搞好第二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参考一些化学课外书籍,搜集整理一系列与课本内容相符的有趣实验、游戏和化学小常识,梳理后应用到教学中去。

每章内容讲完,教师都可以搞一次化学知识竞赛、化学问题征答,对优胜者给予奖励。学完章节知识后,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例如,学完“实验室氧气制法”后,指导学生做“烟灰的妙用”实验,验证烟灰中微量金属离子对糖块燃烧的催化作用,加深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在学完“碳酸钙性质”后,指导学生做“鸡蛋在稀盐酸中的游泳”“大理石板上用酸刻字”两个实验,巩固学生对酸与盐反应规律的认识。

化学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巩固课堂知识,开阔学生眼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密切师生关系,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 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人类面临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在化学教学中, 创新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当代化学的成果是创新获得的成果, 化学科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人才是重中之重。

一追求创新目标, 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准备、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只有把创新作为教育的目标, 教师才能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品质, 激发创新意识。

1.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素材,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如可以通过分析化学发展史, 介绍化学科学家的科学思维过程、科学发现过程, 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从科学研究的历史看, 许多科学的发现都是基于问题的提出。如果没有范特霍夫不盲从权威的个性, 那么, 过去的有机结构理论认为有机分子中的原子都处在一个平面内的质疑就无法被打破。再如在介绍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时, 要重点讲解导致门捷列夫成功的各种因素, 以及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的研究方法和他的不足, 后人对元素周期表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教师生动的描述, 对学生的创造欲望潜移默化地起着激励作用, 并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立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个学生, 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能力特点, 看到努力方向, 增强自信心。

2. 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方向,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有许多科研成果对化学教学起着不同的促进作用, 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创新意识。如在介绍物质存在状态时, 介绍等离子体是物质的一种奇特聚集态, 等离子体主要是作为一种新的能源、热源和光源被人们加以研究和应用, 有些书中把等离子体也作为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 也就是说现在物质的聚集态有四种, 等离子体的发现可能打破原来我们一直学习的物质三种聚集态的知识;结合大气组成的内容和当代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情况, 介绍绿色化学的诞生及其意义和现阶段的发展;结合元素硅的内容, 介绍半导体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形成;结合碳族元素的内容, 介绍活性炭、石墨、金刚石、C60、硅藻土, 吸附剂等同素异形体的不同用途。介绍化学中的一些科研成果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学习环境,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1. 突出启发性, 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来自创新性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有效的方法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应从问题开始, 又深入到问题之中, 认知之路要让学生自己走, 不必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稀溶液的依数性一课, 首先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 然后提出以下问题:淡水鱼是否可以在盐水中生活?仙人掌为什么能适应在沙漠中生长?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索, 创造性想象得以充分激发, 形成了积极思维的良好开端, 促进了积极性和敏捷性思维的发展。

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不仅要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还要关注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人们在思考问题时, 习惯于沿着合乎逻辑方向正向顺推, 往往忽视了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的, 具有双向性或可逆性。“把问题倒过来想一想”的逆向思维方式, 能起到突破性的效果。

如从含有Al Cl3、Na2SO4的溶液中提取Al Cl3, 应加入什么试剂?如何操作?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解析:正向思维:选择的试剂与所提纯的物质不发生反应, 只跟杂质反应, 而且反应不能引进新的杂质, 若按此思维方式。选择Ba Cl2, 虽可除去SO42-, 但却无法除Na+。

逆向思维:先把提纯的Al Cl3转变为Al (OH) 3沉淀过滤烘干, 再将Al (OH) 3与适量盐酸反应到Al (OH) 3沉淀刚好消失, 这样便得到所需的Al Cl3溶液。

有关反应方程式:Al (OH) 3+3NH3·H2O==Al (OH) 3+3NH4Cl, Al (OH) 3+3HCl==Al Cl3+3H2O, 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维分析方式, 将起到举一反三, 启迪创新思维的作用。

2. 实现主体性, 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 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层次, 是主体性的灵魂。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力, 只要教师引导得法, 学生就能够自己主动探索独立获得知识。如在盐类水解中设计的碳酸钠水溶液的p H为什么大于7, 这个问题既能突出教材中心内容, 又能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当教学能围绕该中心问题展开, 学生才能对各种盐类水解的原因和问题进行探究根本。这个悬念一提出, 立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不仅巧妙地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还创造出学生探索知识的最佳情境。

再如, 化学实验室有条件地向学生开放, 把它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场地。此外, 有的教学内容, 可将准备实验材料这一教学环节交给学生去完成, 师生共同设计教学过程, 共同讨论问题, 让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角色、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编制测验题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其主动性、创造性。

3. 重视实践性, 培养动手能力

化学科学离不开实践活动, 许多的化学知识都是前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 经过观察思考和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 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交给学生一些探索性的实践任务, 从实践入手进行创新教育, 使创新更实际、更生动、更深刻。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 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 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 利用课余时间去做, 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 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并不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做出重大发明创造, 而是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 多渠道开展实验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动手操作能力, 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如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验;把按照教材实验改为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得到知识,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尊重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从而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和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 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1. 民主教育, 弘扬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要相信学生有创新潜力, 这种创新潜力是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开发出来的。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 关心、爱护学生, 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 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多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 以鼓励为主。教师的信任、鼓励和爱护, 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给学生勇于创新和表现的机会。弘扬学生的自主性, 师生情感交融, 畅所欲言, 能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合作。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有利于学生敢于质疑、探新、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增强投身创新实践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 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的独特性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 尤其是学生个性中的独特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首先,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使学生在其本身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 但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所蕴涵的创造潜能又可能是不同的。所以, 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次, 要为学生提供表现特长的机会。如举办小发明、小制作等展览会、小论文演讲会、科技活动文艺作品演出会等活动。由于创新活动的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 能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以追求创新的人格面对人生的挑战。

总之, 只有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才能实现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娟.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1 (12)

[2]王海花.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0 (7)

试论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0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是如今职业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崭新课题。创新教育要求化学教师的教学, 从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知识”型, 向现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型发展。突出思维训练, 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实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本文浅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对于突出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精神的认识和实践。

1 化学教学中思维训练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化学教学中, 普遍存在教师代替学生思维, 以“填鸭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 导致“轻重倒置”的现象,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极为不利。

1.1 轻过程、重结果

对学生来说, “做题”、“作业”、“问答”、“提问”, 都是“思维训练”的机会。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 往往注意的是学生答案是否正确, 结论是否合理, 却常常忽视考查学生在作出答案或结轮之前的思维过程。其实思维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没有正确严密的思维过程, 不可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1.2 轻实践、重理论

理论上的思考, 虽属思维的训练, 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说, 远不比亲自实验一番取得的效果好。这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 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化学实验要真正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而绝不能停留于“实验理论”、“黑板实验”、“口头实验”。

1.3 轻交叉、重单科

在化学教学中, 由于历史和传统教学的因素影响, 学生多是化学单一学科知识的思维训练, 较少有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与生产技术、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交叉结合的思维训练。这种单一学科知识, 已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

需要, 而知识的交叉渗透和综合, 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突出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精神

要想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扬民主, 即教师是主导性的主体, 学生是主动性的主体。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恰当的教学思路, 尽力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空间和创新的条件。

2.1 挖掘教材内容, 突出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若能充分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 在讲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知识时, 我们讲到“加氧或脱氢的反应叫氧化反应”。“至于什么叫还原反应”, 我们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讨论, 结果出现了多种看法:a.脱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b.加氢的反应叫还原反应;c.脱氧加氢的反应叫还原反应;d.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e.得到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如此一来, 课堂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争鸣”的学习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探究性学习, 突出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是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 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有严密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可以培养探究能力, 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例如, 在“元素周期表”这一节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给出元素周期表的定义:根据元素周期律, 将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 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 从上到下排成总行, 这样所得到的表称为元素周期表。然后, 请学生将1~20号元素排一排。很快, 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排列形式:第一种是氦元素与铍和镁排成一纵行;第二种是氦元素与氖和氩元素排成一纵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 哪一种排法更科学合理?经过分析、思考、比较, 学生们都认为第二种排列形式更合理。这次探究学习过程, 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也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2.3 知识的交叉、渗透和综合, 突出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从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一方面科学在继续分化, 新的学科和分支不断出现;另一方面, 科学在分化的基础上又进行着高度综合, 各学科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 形成一个大科学网络结构。化学教育必须适应这一要求, 重视与其它学科间只是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应用。从这个角度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创新教育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篇11

一、 以趣诱学,培养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上好第一堂化学课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通过奥秘无穷、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通过“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介绍镁燃烧的应用,如信号弹、照明弹、节日的焰火等,使学生情绪高涨;通过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漂亮的蓝紫色火焰再次把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入一片菜叶,菜叶慢慢变黄,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危害,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适时增加补充诸如“玻璃棒点酒精灯”、“会变色的小

猫”,把学生带入了神奇魔幻的化学世界,既开阔了视野,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有知识、无能力”,无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暂时兴趣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加工,例如:分子、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的重新组合的教学,在化学上属于微观世界的知识,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将这些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运用图形、图像、动画、文字和声音等形式,使分子原子的结构、原子的运动、原子重新组合生动化、形象化,使得所教知识学生易于理解记忆。通过课堂教法的多样性,实验现象奇趣性,课堂提问的启发性、悬念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 积极鼓励,勇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

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把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那么使之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呢?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进而让学生探究是二氧化碳、水、还是酸性物质使之变红,从而得出结论;再如学习盐酸的性质时,教材上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中都用的是HCl,盐酸和氯化氢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化学性质又是否相同呢?于是又补充了盐酸和氯化氢化学性质是否相同的探究实验,更进一步证实了酸的化学性质是由于存在氢离子的原因。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四、 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学到甲烷的燃烧时,要联想到氢气、一氧化碳的燃烧,通过比较三种气体燃烧时的现象和产物的不同,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区分这三种气体;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就让我们教师时时留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为目标,寓创新教育于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潜力都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2

一、创新意识的形成———崭露创新之蕾

心理学指出, 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了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这种创新动机将激励和维持人的创新行为。所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目标, 激发创新意识, 挖掘创新潜力, 释放创新热情。

1.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创新热情。

在讲解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第三单元———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事先从家里收集各类铁片在课堂上展示, 真是花样百出 (有不锈钢、烤蓝过的刀片、白铁皮、铁丝、还有略带铁锈的铁制品等) , 由此引入课题, 自然的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铁生锈的原理是怎样的;二是有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金属锈蚀。其中对第二个问题讨论后, 学生得出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护方法, 如在使用时尽可能保持环境的洁净与干燥、铁片表面涂层油漆或矿物油、包裹塑料薄膜、钝化处理、烤蓝、镀层金属铬等。除此之外, 引导学生从前一单元学的电化学原理角度考虑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很快就想到了一些创新性的途径:如和较活泼的金属相连 (即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即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 同时通过教师讲解这些原理在保护海轮上钢板和防止闸门锈蚀的应用, 在学生欣然接受的同时让其体会学以致用, 激发创新热情。以上教学片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 通过交流讨论和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一些新思考、新认识 (如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对学生来讲是事前是没有认识到的) , 特别是与生活实际应用相联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点燃创新热情。

2. 通过创设悬念营造创新氛围。

譬如说, 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这一课中, N a和H2O的反应应该是一个重点, 更是一个教学亮点。那么, 如何使学生能够重视这个教学片断呢?一上来, 我并没有直接组织学生实验, 而是先安排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 与其说是一个实验, 还不如说是一个魔术表演———滴水点灯, 就是向事先藏有一小块金属N a的酒精灯灯芯上滴几滴蒸馏水, 酒精灯被瞬间点着了。面对这一幕, 学生无不表现出了非常惊讶的神情, 我知道这不光是点着了灯如此而已, 更是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上述现象无疑对学生的常识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议论道:水不是能灭火的吗, 怎么变成“助燃”的了呢?我见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充分激发了出来, 然后公布了我事先在灯芯上做的“小动作”。这时, 学生的议论声更大了, 显然兴趣也更浓了, 大家对N a和H2O的反应的究竟真是非搞清楚不可了。在此前奏和基础上组织完成了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亲自实验、相互交流, 辅以教师恰当的引导, 学生对N a和H2O的反应有了一个科学和全面的认识, 学生感觉都是意犹未尽。紧接着抛出如下问题让大家讨论:水一定能灭火吗, 对灭火的方法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反应热烈, 得出了如下方法:用水或灭火剂直接喷到燃烧物上, 使燃烧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之下, 停止燃烧;用不可燃亦不助燃的气体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金属着火可以用隔离法, 如用泥土、黄沙等覆盖。以上教学片段通过给学生创设悬念,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进而在理解钠和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灭火方法有了全新的体验, 这无疑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较好的创新氛围,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创新精神的培养———渐开创新之花

许多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实都说明, 创造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敢于质疑、刻苦勤奋、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而目前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却不一定具备这种精神, 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对他们在创新精神方面的后天训练, 特别注重的是敢于探索和迎难而上的创新品质及勇于向权威挑战的质疑精神。

1. 利用化学史教学培养创新品质。

例如, 被称为“炸药大王”的诺贝尔, 他的299种发明专利中有129种发明是关于炸药的, 但是他对不同炸药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充满艰辛甚至伴随生命危险的过程, 事实上, 他是历经自己被炸伤, 弟弟被炸死的多次失败后才发明了炸药。再者, 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 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其中在研究镭的过程中, 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这样的故事在化学创造发明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通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化学史的教学, 可以增强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失败者进行鼓励, 从而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2. 利用问题质疑激励创新精神。

在《氯水的性质》教学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给各小组提供了必要的玻璃仪器及如下试剂:新制氯水、N a O H溶液、N a2CO3溶液、A g N O3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等,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氯水及氯水与各种试剂的反应来探究氯水的成分。学生完成实验后对实验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并进行分析, 其中有一小组同学对新制氯水使含酚酞的N a O H溶液 (红色) 褪色的真正原因产生了疑问:既然H Cl O能漂白紫色石蕊试液 (酸碱指示剂) , 那么新制氯水使含酚酞的N a O H溶液褪色到底是酸碱中和的原因, 还是H Cl O将酚酞氧化而漂白了呢?首先我对提出该疑问的小组进行了肯定和表扬, 随即针对这个疑问, 我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最后学生通过多边商讨, 想出了如下方案:向褪色后的溶液中继续滴加N a O H溶液, 如果溶液不变红, 说明的确是H Cl O将酚酞氧化漂白了, 如果溶液变红, 说明是中和使溶液褪色。

三、创新能力的达成———结成创新之果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方面,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主要包括:想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活动。以下我主要对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进行简要的阐述。

1. 在批判思维的锻炼中培养创新能力。

譬如:学生在学完原电池原理后就坚定不移的把“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当做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的不二法则, 这显然不能绝对, 由此折射出学生缺乏批判思维的锻炼。为此, 我提供相关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行选择搭配,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设计两个原电池, 都是M g和A l作电极, 其中一个要求M g作负极A l作正极, 另一个要求M g作正极A l作负极。有学生提出将M g和A l两电极用导线相连, 分别插入装有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中, 根据现象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在盐酸中M g作负极, 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A l作负极。另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假设将Fe和Cu分别插入盐酸和浓硝酸中, 猜测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当然也可以付诸实验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学生必然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更为深刻———原电池的形成是建立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的, 这往往与反应介质密切联系。再如:学生对A l (O H) 3只能溶于强碱不能溶于弱碱根深蒂固, 往往想当然认为金属氢氧化物都不能溶于弱碱, 其实不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相关实验, 在A g N O3、Zn SO4和Cu SO4中分别逐滴滴加N H3、H2O至过量, 均能看到先有沉淀后消失的明显现象, 其实就是先生成相应沉淀A g O H、Zn (O H) 2、Cu (O H) 2, 当N H3.H2O过量沉淀均转化为相应配合物[A g (N H3) 2]O H、[Zn (N H3) 4] (O H) 2、[Cu (N H3) 4] (O H) 2。通过上述类似的教学活动, 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而且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思维,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基础。

2. 在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中提升创新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中, 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根据下列所提供的药品及仪器, 有哪些实验方法可证明CH3CO O H是弱电解质?药品及仪器如下:0.1m ol/LCH3CO O H, 0.1m ol/LH Cl, 冰醋酸, 0.1m ol/LN a O H, Zn, 0.1m ol/L的CH3CO O N a, CH3CO O N H4固体, p H试纸, 酚酞溶液, 甲基橙, 蒸馏水, 碳棒, 直流电源, 导线, 灯泡。学生分小组从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导电性、反应速率等不同角度讨论并实验, 提出创新设想, 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竟然得出了8种方案之多, 归纳总结如下: (1) 配制某浓度的醋酸溶液, 向其中滴入几滴甲基橙试液, 然后再加入少量醋酸铵晶体, 振荡。 (2) 配制某浓度的醋酸钠溶液, 向其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或测CH3CO O N a溶液的p H值) 。 (3) 配制0.1m ol/L的醋酸溶液, 测定该溶液的p H。 (4) 取相同体积, 相同浓度 (0.1m ol/L) 的盐酸和醋酸, 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比较灯泡的亮暗程度。 (5) 取0.1m ol/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各1m L, 加入纯度、质量、表面积都相同的同种锌粒。 (6) 配制p H=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 取1m L上述盐酸和醋酸分别用蒸馏水稀释相同倍数 (如100倍) , 再测定稀释后两溶液的p H。 (7) 配制p H=1的两种溶液各1m L加入足量的锌, 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氢气。 (8) 配制p H=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 分别取相同体积, 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 以氢氧化钠溶液为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最后, 我组织学生对上述方案进行评价, 其中前四个方案的可行性较好, 而后四个方案实施困难。实践证明, 教师要懂得欣赏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维、翻新思路去寻求问题解决的多样方法, 才能较好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上一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下一篇:IFR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