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共9篇)
谈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 篇1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 要:情感教育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学好化学。
关键词:情感教育;爱心真情;融美于情;寓情于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2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141
情感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化学教学有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丰富资源,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学好化学,用好化学,为社会服务。化学内容枯燥琐碎,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学习,主动探究,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一、爱心激励,真情感染
情感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拥有一颗爱心,对学生有一颗热爱之心。有了爱心,才会产生激情,有了激情,才会真情感染。教师对学生有了热爱之心,就会用真诚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成就梦想。教师的爱要通过自己的目光和眼神,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达,通过自己的信任和和期待,通过自己的激励和行动去传递,让学生因喜爱j教师而热爱化学,学习化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上课睡觉,这是学生对化学学科没有兴趣的表现。究其原因,很多情况下是教师不关注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内心,教师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不能以一颗爱心对学生一视同仁。有一次我问一位学生,某同学为什么上课睡觉,他说,老师在一次提问时,某同学回答错误,老师以嘲讽的口吻批评了这位同学,使这位同学没有面子。随着时间推移,教师早不放在心上,而学生依然耿耿于怀。是啊,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化学成绩。我找到该生真诚表达了我的歉意,得到学生的理解,这个学生又燃起学习化学的热情,成绩一直保持前列。
可见,教师批评学生,切忌讽刺挖苦,要爱心激励,真情感染,满怀爱心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收获。
二、展示学科之美,融美于情
化学是绚丽多彩的世界,有着无穷的奥妙,有待人们去观赏、去挖掘、去探究。化学是美的世界,它的美表现在内容美,元素周期律给人以节律和秩序美,甲烷、二氧化碳等分子结构给人以对称美,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给人以静态美,化学平衡的移动给人以动态美,氧化还原反应又给人以辨证统一美。化学美还在于化学现象之美。化学现象以物质丰富多彩的颜色、立体多样的形状、多姿多彩的变化引起学生美的感觉。蓝色的胆矾、紫色的碘、银白色的钠等物质以其本身艳丽的色彩吸引学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氨气溶于水形成美丽的喷泉,这些引人入胜的化学现象总是能引起学生的一片惊叹。
化学的美需要教师用美的语言去表达,去激励。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内容美,可以概括学习的知识,勾勒其美的实质。可以抓住化学现象的形式美,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牢记于心。
化学世界之美,还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氛围,再现美的世界,体验妙趣横生的化学之美。此时,学生能够感受化学之美,体验化学之美,那么,学生一定会陶醉在美的化学世界,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优化提问,寓情于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疑难问题,有了疑问,需要具有克服疑难问题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坚强的意志、无所畏惧的精神。解决了疑难,学生就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就会产生释惑后的成功喜悦。
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紧扣教材,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进行“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或离子间按一定的个数比进行的,单个的微粒非常小,肉眼看不见,也难于称量,那么,我们怎样把微粒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这样设问,是利用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带进惊奇的世界,让他们去探究。
知识之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设疑也应该注意知识的前后勾连,纵横联系,让知识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温故知新,复习巩固已有知识,开启新知识的探索。
设置的问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难易适度。问题容易,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太难,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要关注学情,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求知欲望,保持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
四、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化学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化学知识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最直接的内容。所以,在化学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紧密联系实际,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时代的关联,体验到时代的气息,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总之,教师要以情激情,用自己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欲望一旦被激活,其学习的激情就会因此而释放、爆发。
谈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 篇2
我认为下面所列情况是学生乐于学的几种情形:
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3、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呈现时;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5、当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6、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7、当学生被鼓励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8、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综观以上各种情况, 几乎都与人的情感有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注重情感教育。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一般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并认为“学生是带着原先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特点来接受教学的”。心理学研究说明, 学生在校的学习, 观察思考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学习外, 同时还依靠志趣、理念、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向志, 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是由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因此, 教学过程不仅要有认知目标, 也要有明确的情感目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积极情感, 都有助于认知目标的实现, 并为后续的学习, 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 提供知识的坚强后盾。
二、注重教师、学生、教材的三个情感源, 最大限度发挥情感效应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元素, 也是组成教学中各种复杂的教学情感现的主要源泉。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主的专业科学, 由此, 化学教学系统中教学情感产生的方法很多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以单纯教和学为主的传统接受式教学模式, 为此,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精心备课, 精选教学内容: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 教学活动中, 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情绪体验的, 首先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虽然教学内容是依据学校教学大纲及相关的教参选定的, 但教课教师仍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巧妙的组织教学
将教学相关的内容有效的组织起来, 以体现内在的逻辑对应的关系, 更重要的要显示教学内涵的魅力, 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超出预想的达到好的教学结果, 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乐趣, 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
3、灵活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包括教学的模式、策略、方法等, 在技术院校的各种化学教学理论中, 有关教学模式及相关的教学策略很多, 教学方法也有很多, 可谓各有优劣。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流的现代教育, 省时省力, 自我学习, 互动型强。化学实验, 感受直观, 诱发学生思考。这些, 为化学教学方式的有效与灵活应用, 培养科学的教学情感, 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4、以情育情, 发挥教师主体性,
学生主动性
情感教育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 情感可以相互感染, 移到与此相关的事物上, 此即情感的互动和迁移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学最基本的途径是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人。教师应该善于将自己的教学情感感染到每一个学生。
为此, 首先,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譬如, 在化学教学中, 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动手实验, 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存在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和辩论时, 让学生据理力争, 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 动情、晓理、端行。教师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 多给予正向鼓励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其次, 在课堂上, 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 凝聚对学生的希望。如可用“你能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么?”、“谁能想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类的言语, 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 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积极学习和不断创新, 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胡振开主编:《教育心理学》,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情感 情景 教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體验。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注重情感教育,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一般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并认为“学生是带着原先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特点来接受教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除了观察思考等认识活动的系列运作外,同时还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差生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有严重缺陷。因此,教学过程不仅要有认知目标,也要有明确的情感目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积极情感,都有利于认知目标的实现,并为可持续学习,提高学生素质,提供支持。教学中忽视情感系统的构建及低估情感的动力作用都是不可取的。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学生对于新知识、新的实验现象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假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欲望”和“满足”心理,创造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条件,他们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就能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造。因此,情感目标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处于愉快、饱满及兴奋的情绪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陶冶创造良好的情绪背景;其次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各种信息的同时,获得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再次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好学、乐学。
二、注重教师、学生、教材的三个情感源,最大限度发挥情感效应
教师、学生及教材是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也是构成教学中丰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大源点。化学是典型的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体系中情感产生的途径很多。
我们要改变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接受式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
1、精心备课,精选教学内容: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教学活动中,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情绪体验的,首先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当然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选定的,但任课教师仍有一定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科知识的发展现状及社会文化背景作适当的取舍、调整和增补,使内容富有情感,再现“昔日”风采。
2、巧妙的组织教学
将教学内容有机的组织起来,以体现内在的逻辑联系,更重要的要显示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关键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超出预期地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使学生产生惊喜,得到意外收获。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
3、灵活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包括教学的模式、策略、方法等,在国内外各种教学理论中,有关教学模式及衍生的教学策略很多,教学方法也是层出不穷,各领风骚。以计算机为主流的现代教育技术,方便快捷,自学自乐,交互性强。化学实验,直观感受,诱导思维。这些,为化学教学方式的择优与灵活应用,培养教学情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4、以情育情,发挥教师主体性,学生主动性
情感活动具有广泛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总之,情感功能运用得当,课堂气氛良好,师生感情相通,教师教得欢,学生学得乐,从而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胡振开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4
作者姓名:门书侠 学科:中学语文 职务:德育主任 职称:中学高级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初级中学 手机:*** 邮编:3017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在新课程背景下,情感教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重视。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结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情感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即语文课内教学和语文课外引导两方面。
下面本人就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所谓以情施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从而突出展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教学魅力。就教学内容而言,以情施教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情感地讲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教师的责任是把教学中那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以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正如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会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内容,也要备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我们从接触教材开始,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中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为教材中体现的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正因为教师在备课时,把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备到深处,在教学中就能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理解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对学生启发引导也就越富有情感性,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也就越深。
二、激发学生内在感情,使其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
如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通过诵读,理解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
三、整体理解,领会课文内在思想,把握其寓含的深意 叶胜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无师自通的能力。为此,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琢磨,推敲,整体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即把握写作的思路,品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进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抓住思想精华。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几幅优美的移动图画,把读者带入静美的意境,融情于景,读者可在产生的丰富想象中分享词人对自然美的感受,理解词人朝期闲适的情感和心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创造了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在这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想象中,学生可以深切理解一个亡国之君的幽囚生活愁苦滋味。
四、咬文嚼字,推敲关键词句,把握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 咬文嚼字是阅读理解的硬功夫。所谓咬文嚼字就是对那些言简意明的关键词句作细细的品味,悟出其蕴涵的深意。在具体的语文教学
中,老师一般都会抓关键词句来分析,但只有把词句的分析与贯穿全文中的心理体验、深刻的寓意结合起来,挖掘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才能更好领悟课文的要旨。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教学中应抓住“特别听得刺耳”,要学生细细地“嚼”:“刺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刺耳”?又为什么“特别听得刺耳”?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经过思索,联系上下文,联系中心,深入推敲,学生懂了:“刺耳”是声音杂乱,听着不舒服。“特别听得刺耳”是特别听了不舒服、难受。同胞因愚昧被杀,因愚昧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造污蔑,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刺耳”实指刺心,心灵痛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抓住刺耳“咬文嚼字,蕴涵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闪出的耀眼火花,将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五、理性总结,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期望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感受文章之美,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将范文之美融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这就需要对构成文章之美的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总结,总结出从内容到形式的美的规律,并通过反复地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写出美的文章来。进一步理性总结很重要,不是干巴巴地总结课文写作特点,而是进一步地领悟作者的心理体现,使学生在情感认识的基础上,摆脱其识别的直接性,进行深层的理性分析,知其所想、所喜、所哀、所乐的成因背景,使其识别、升华到一个难以磨灭的思维层次上。这是将审美能力转化为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中介。没有这个中介,这个能力的转化就只能在无意识中进行,其转化的速度要慢得多,程度要浅得多。所以,这是帮助学生克服作文选材,立意一般化的有效措施。
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设计了五个逐步深入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抓住蕴涵情意的词句,联系全文进行自读、思考、讨论,进行理性总结,从而理解课文。这五个思考题是这样的:1.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中,他是最给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既然藤野先生这么好,“我”为什么要离开他,离开仙台?直接原因是什么?3.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是否是一时冲动?有没有思想基础?4.作者要离开仙台,离开藤野先生了,文章是如何来表现深厚的师生情谊的?5.文章选取的材料既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又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我们思考一下,这两方面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尾又如何把两方面统一在一起?这样组织教学,破除了循着自然段逐一分析,面面俱到的常规,一开始就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又始终抓住了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抓住关键词句推敲,领悟作者的内心体验;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是因为他对“我”的希望和教诲是为了中国,而藤野先生的精神又激励“我”为中国的新生而斗争。作者对良师的崇敬和怀念总是与炙热的爱国主义激情交融在一起的。
以上本人从课内的情感教育的五个环节谈了具体的做法,但课内教学须同课外学习活动兼顾。因为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师课内的延伸。因此,语文课外的情感教育须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两方面。
一、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谢朓从层台累榭自然风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说的是由于被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连酒都不想喝了,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巨大的感染力。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强调了引导观察大自然,却相对地忽视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一讲到描写景物,就是描摹对象的形、声、色、态,似乎只要把这些东西复制下来,就必定会是好文章。其实远远不是这么回事。能形象具体地描绘对象的形、声、色、态固然很重要,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作家描写自然景物并不是纯客观的临摹,而总是包含着作家独特的感受。朱自清写《春》,说春天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红”字就很富于主观感受的色彩。春天来了,太阳就变得红起来了吗?冬天的太阳就不红了吗?因此,这个“红”不是单单写颜色,它还包含着作家在明媚的春光之中那种温暖热烈的感受。有
没有独特而富有新意的感觉,正是衡量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为了加深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我认为不仅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感受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而且要引导他们在观察感受的同时,尽可能地去体验由此而引起的审美感情。例如观察秋天的田野,要引导学生去领略丰收田野的美,并且要激发他们认识劳动的伟大,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产生愿为振兴家乡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激情。为了使他们的审美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我们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对象的审美特征,适当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由杨柳的不择环境随处能茁壮成长联想到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品质,顽强的生命力;由松柏的常青可以联想到永恒无私的友谊;由滔滔的云海可以联想到人的宽广博大的胸襟……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通过它可以加深情体验,扩大体验范围,而情感的体验之所以必要,又是因为通过它,可以使学生更牢靠更深入地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从而表情达意时将更加流畅。
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
我们往往强调学生观察社会生活要抓客观事物的特征,但是却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能够准确、客观地说明一个对象的特征,可以是一篇成功的说明文,但是绝不会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或小说。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常会感叹,作文内容和题目,谋篇布局也不错,但是却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没有动人的情感和生动活泼的语言。为什么?因为学生在写这类作文时,仅仅是纯客观地,依样画葫芦似地把看见的人和事写下来。他们心目中并没有情感的波涛,没有美的感情。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不仅仅是静观默察,抓特征,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把握社会。必须强调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因为这是作文最根本的源泉。从情感上去把握社会生活,首先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现象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平凡事物中开掘深刻的情感丰富的主题,使立意富有时代气息,又有思想深度。当前就要引导学生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主旋律——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表达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才有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例如:有位学生在与奶奶共同生活中,总感到奶奶太小气了,很不满。一次学校号召学生捐款支援山区希望小学,她硬着头皮去向奶奶要钱,奶奶竟大方地给了她三十元。这位学生很激动,充分挖掘了这件小事蕴涵的意义,当夜写了一篇习作《我终于理解了奶奶了“小气”》写得情意真切,且有较高的境界。其次,还要具有鲜明的、渗透着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情感态度。以上谈了语文课外如何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直接去把握社会生活。如果我们把视野拓宽一些,还可以从间接角度引导学生去把握社会生活。诸如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影视评论,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情感。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摘 要:情感是人们对周围客观现实的心理体验,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知过程。英语教学不仅是教学生一门语言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而且同时还传递着母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因此英语学习除了基本认知过程外,还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情感因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要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动机,要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恰当运用身体语言以此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
关键字:情感教学;英语教学;人格魅力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体验,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一、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误区
外语学习除了感觉和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过程外,还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情感因素。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以往的英语教学实际中,存在着两个误区:第一,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漠视情感教育,结果是使学生人际关系淡薄、人格方面不健全,身心不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第二,忽视情感和认知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过分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情感的影响,结果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了不少,但其情感、人格却发生了扭曲。传统的英语教学已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
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只有当大脑两半球协调致时人的潜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美国的R.W.斯佩里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脑的两半球存在着机能分工的不同,其中左半球同抽象思维、逻辑形式有关,包括语言活动;右半球则同知觉、空间相联系,包括人的直觉、联想、情感、意志等因素。大脑两半球不但有分工,而且还有合作。只有当两半球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时,大脑的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利用与发挥。情感能激起右脑的兴奋,认知能激起左脑的兴奋。情感教育可以改善两半球协调工作的能力,实现开发人类潜能的目的。
三、实施英语情感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的课程目标,首次把情感态度融入到英语课程和教学之中:通过英语情感教学,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通过语言来交流情感、培养兴趣、确立信心、加强合作、拓宽视野,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达到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呢?
(一)转变执教理念
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情感教学的前提。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情感可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反之,语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树立起自信心,克服焦虑,建立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个性品格。第二,转变学生观。情感教育的学生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给他们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学习条件。那么,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我们的学生就能够学习各种学科,并能达到掌握的程度。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学习,个性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毋庸置疑,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第一,教师要用爱心温暖学生。爱心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之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学生应是教师从事教育的基本要求。有了爱,学生会感到生活的愉快和价值,会好好学习,积极向上,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教师爱学生,学生才会亲近教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第二,教师要用宽容关爱学生。有了爱心,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当学生学外语时,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去宽容学生。对于勇于实践的任何尝试,教师都要鼓励,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暂时性的,不要怕;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错误会慢慢得到纠正的。尤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国学生会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会犯下很多值得反思的错误。因此,教师应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给他们以积极的鼓励,消除学生的焦虑感,激励他们多实践、多发现,在学习中找到自信。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
语言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那么,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呢?
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外语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将国家与个人的需要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动机。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情景,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产生兴趣。
(四)恰当运用体态语言
人的体态语言,心理学家又称为“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信息传递手段,是人们广泛运用的无声信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体态语言来补充有声语的不足。合理的体态语能够对组织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手势来调控课堂节奏。第二,增进师生感情。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给他自信和赞许,无论错误与否,都要面带微笑,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第三,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的手势,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教授单词“mentle”时,可以用手画一个大馒头,用谐音来提高其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热情洋溢的教学风格,随和的性格、端庄的仪表、高雅得体的举止,不仅展现出教师的个人魅力,而且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有助于吸引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谈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 篇6
小黄营小学 李秀玲
情感通常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特殊反映。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从刚进入小学开始,他们情感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更富有稳定性,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二、渲染气氛,以情激情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创设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一)用导语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教师就要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教师要研究课文,要研究从什么地方开始学生才最感兴趣,并以此作为诱发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感情与悦耳动听的韵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转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就可选用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三、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内容。
如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熟读课文后围绕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来体会其含义;通过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借此感染学生的心灵,凸现出“搭石”默默无闻的精神。
四、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五、深入挖掘,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
六、挖掘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中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组织学生体会“多少、才”等词语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修筑长城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明白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七、巧妙评价,激发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如一面镜子,学生正是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因此评价学生一定要真实贴切。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少用“你很棒”、“掌声鼓励”等模糊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学习语文不大感兴趣的学生某一天有了一点积极倾向,教师可抓住契机评价他:我发现你今天喜欢上语文课了,老师为你的转变感到高兴。评价的巧妙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分寸的掌握上,首先对于后进生、问题生要多表扬,在真实的基础上允许夸张,对于资智优越的学生表扬不宜过频,过频的表扬会使他们发腻或是骄傲。其次,评价学生的缺点时,也要尽量发掘他的闪光点,最好是先否定再肯定进而提出希望。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情是真的,心是暖的,有利于升华师生感情,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对该师所教学科的情感。
八、作业拓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延伸。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越大,对学生的发展越有利,布置一些有新意的作业,让学生课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写一写读后感,续写课文,建立资料袋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作业。我们在教学了《长城》之后,让学生写一写导游词,通过小练笔抒发对长城的情感。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一、化学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一般说来, 凡能满足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 就能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避免情感的干涉作用.
有的学生不喜欢化学, 把化学与环境污染紧密联系, 把污染罪责归咎于化学工业和化学品.其实这只是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 略举几例即可改变此看法:合成材料解决了大量金属、木材、棉花、橡胶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占地的问题;合成药物解决了千百万人的健康长寿问题;化肥、农药解决了农作物大量增产和因病死亡的问题.没有化学工业或化学品, 人类资源将会极度匮乏.污染的解决还是要靠化学科学发展来解决.这样学生会重新认识化学认为人类离不开化学工业, 于理于情都会对化学科学产生敬意, 积极学习化学.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不断尝试和反思,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样, 在化学教学中, 学生才会精神饱满, 在充满自信、积极思考、热情互动的情绪下学习, 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情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伴随着理智作用的、持续稳定的、系统化了的高级情感.“高级”是需要的一种分级, 高级不等于高尚, 但可以修养成高尚.
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关系看,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的两大部分.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 它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起来的, 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个性中稳定下来的情感特点会先入为主地影响人对事物的态度, 因而教师从个性心理特点入手可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 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情感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 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内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 而且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利用好学科资源会使自身和化学显得厚重, 并使学生也有较大的情感厚度.
三、情感生成是知识学习动力
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展开而产生和变化的, 认识是情感的基础, 也是教学的主要工作, 知情并进天经地义.过难或过易、枯燥或花哨的知识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情绪.难点要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控制分寸、分散学习、反复呈现;易点要点明关键处、易错处, 增加新鲜感, 加快速度, 增加容量.枯燥的要具体化、生动化, 挖掘内在逻辑美、方法美等;花哨的要抓住要点, 稍及其余.总之, 要使内容难易适当、学起来平易近人.
例如, 学习较抽象的离子键、共价键, 可由钠在氯气中燃烧的漂亮现象开始, 引发学生快乐的情感然后从化学反应本质开始讨论成键原因是什么、成键粒子是什么、成键本质是什么、成键元素是什么等问题.用电子式表示也按原子、离子、化合物的顺序.知识内在的逻辑能一步步吸引学生积极探索, 也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考问方式.收效甚丰、乐在其中.
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 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其往往是情感支配理智.教师进课堂要精神充足, 教学过程展现的知识应该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教育是人和人的互动, 教师教学应是知识和情感同时输出, 教师输出爱才有爱的回报, 输出情感才有情感的共鸣, 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和对其执教的学科成绩成正相关.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变化, 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以求与学生“情感共鸣”, 切忌滥用情感.
学习成绩好是自我实现、被人承认的情感需要, 教师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 学生才会乐学.要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长久保持其学习热情, 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建立坚强的挫折抵抗墙, 正确对待失败, 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要关怀鼓励, 不断提高其基础知识水平, 发挥特长优势, 有过人处, 则有自信, 有学习热情.
四、在活动中产生真实深刻的情感
在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 是最适合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的特点的.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参观企业等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化学实验必须动手、动脑、动情.这里的情是同学合作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情、对科学家的敬佩情.实验的感性滋润、实验成功的惊喜、实验失败的懊恼等也是情感体验.如, 钠的性质实验, 钠在烧杯中与滴有酚酞的水反应, 钠浮在水面, 熔成小球, 发出嘶嘶声, 不断游动, 水变红等现象, 每一个现象对应钠的一个性质, 可喜、可思、可感叹.有的同学钠块放多了, 燃烧, 甚至溅出, 可怕、可警醒.严肃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规律, 只要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 就会牢记.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一、尊重热爱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也。有人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池,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水,学校教育如果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作为鱼儿的学生,在无水的池里是无法成长的。让学生感觉可亲可爱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老师要尊重热爱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和情感魅力吸引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佳、心理压力大、心理素质差,通常表现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教师不要伤害他们脆弱的心,要和他们经常沟通,做到亦师亦友、以诚交心、以心交心;同时针对学生渴望得到老师赞许的心理,用放大镜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尽可能用表扬、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即便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性,先肯定成绩再指出不足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学生从内心会产生对老师的敬重之情,师生感情达到和谐共振,课堂也会因此变得轻松、快乐、高效。
二、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化学实验不是辅助化学教学,而是化学教学的主体。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老师做好演示实验,给学生传授科学的实验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做好学生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一些在课堂或者课余选做的趣味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验能力。比如在学习燃烧概念时增加白磷的水下燃烧,使燃烧概念的学习变得生动而直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学生和实验操作安全性的前提下,我还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亲身体验,养成科学态度,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实验中存在生动、新奇、鲜明的实验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强烈感官刺激会使学生整个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让知识的学习成为一种期待。
三、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史的教育功能,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明天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动力。
在序言课上谈到化学工艺时,向学生介绍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许多地区就开始制作陶器,到了商代已经出现了原始瓷器,在1470年我国陶瓷的制作技术传入了意大利的威尼斯,后来欧洲才开始学会生产,西方把瓷器叫做“china”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这样素材的介绍,使学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在心中慢慢积淀,从而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和报国雄心。许多学生在课后反馈信中对我说:“老师,通过对祖国过去和现在的化学工业的了解,我感到祖国真伟大,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我今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为创造明天祖国的辉煌而奋斗。”
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进取精神
现在的许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一群大人围着他们转,在这种“爱”的呵护下,使他们都或多或少地缺乏吃苦精神和责任意识。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人类做出贡献,就需要有勇于拼搏、执着追求、坚忍不拨的下一代。精选与教材有关的且具有震撼力的素材,在教学中为他们补上这重要一课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在讲到环境问题时,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如:澳洲大陆由于受臭氧空洞的危害,使数以万计的人死于皮肤癌;中国南方八省因酸雨造成1.93亿亩农作物受害,损失42.6亿元等等。介绍了这些事实之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感受,最后给出自己的评语:环境污染正在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自身不能只忧心忡忡、坐以待毙,心须千方百计寻找净化环境的方法和途经,这些问题要靠未来的科学家,也就是同学们去解决。这时候学生表情凝重,说明他们感到了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努力进取的精神随之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促进良好思想品质形成的催化剂。当今教师有必要执起情感教育这盏明灯,促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篇9
一、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那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在一遍遍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中,变得沉闷与乏味。为了应试,语文教学很少挖掘语文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美的因素, 内涵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被支离破碎地分析讲解,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苦。这种教学必将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影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弊端是有目共睹的。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本身文质兼美,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掘学生情感潜能为突破口,以情悟文,以情动人,以情促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情感是语文学习形成兴趣和动机的力量,而情感教育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依赖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而是借助形象思维,把有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就离不开师生共同的情感交流过程,如果没有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与交流就没有艺术欣赏。所以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作品中的情感体验者,以自己体验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的感情,最终达到愉悦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的育人目的。像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时的文本演绎,教师深情投入,倾情诵读。一开场诗人那令人同情的被贬遭遇的“小序”的抑扬顿挫的表演,就赢得学生一阵阵掌声,为诗歌那声未开,曲已动人的艺术魅力。诗开始,秋日江边送客的感伤无语,萧瑟环境的渲染烘托,学生被深深吸引了,又由衷地鼓掌,为诗中的悲情,为环境烘托所创造的特有意境。接着,学生为欲说还休的琵琶女高超的弹奏、为精彩的音乐描写所表达的复杂情感而唏嘘、惊叹。到音乐高潮结束,琵琶女满腹的抑郁通过音乐倾泻而出,“唯见江心秋月白”时,学生沉浸在音乐表达的丰富情感中深深触动,鸦雀无声。当到琵琶女自诉身世之悲,学生神态庄重。
再到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引发同感、自诉遭遇,学生是一脸严肃。一直到“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寂然无声,良久,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学生完全被作品感动了,学生陶醉了,师生一起走入了作品的情感世界中,共同进行着体验。这种完全的投入、刻骨铭心的深入体验,正是范读的艺术魅力所在。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良好的师生感情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情感,首先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教学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当师生情感交融时,教师的要求、期盼易为学生接受,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而一旦师生情感冷漠,即使是教师的要求是合理的,也会被学生拒绝,无法成为前进的动力。如果一位教师整日表情冰冷,学生不敢亲近,对他的课兴趣自然不大,随之学习成绩下降;反之,一位和蔼可亲的教师,学生从情感上接近他,对他的课自然兴趣倍增,成绩也会不断提高。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鼓励学生主动去学,独立探讨,坚持对学生少批评,多启发,多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
兴趣总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而情感又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掌握和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学语言有魅力,就等于给工作成效注入催化剂。同时,我们的语文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这些文章我们可通过配乐朗诵、教师范读、让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美的感受达到对文章由衷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可以说,优美的语言艺术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力量源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文并茂,充分展示文字艺术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当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发挥各种沟通方式的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教学活动中值得教师注重和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双边教学活动,但它不代表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那么,语文课外的各种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演讲、辩论、会议、竞赛、编辑等等形式都是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课外辅导时的鼓励、课外交流中的思想沟通,社会实践中的情感体验,都会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会观察、体验、总结和思考,教师随时注意每个学生在实践中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赞赏和鼓励,使学生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
【谈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推荐阅读:
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08-29
化学教学情感教育09-18
善用表扬勤于激励-浅谈赏识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05-21
浅谈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08-01
化学教学中的愉快教育10-21
化学教学中的创造教育07-25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5-08
谈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07-06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