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

2024-08-29

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精选12篇)

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 篇1

关键词:化学教学,情感教育,爱心,现象,教学情境,情感

列宁曾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在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却往往忽略了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情感能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调节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教师应热爱学生。拿破仑说过:“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也可以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学生也会很自然地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这门课程。因此,爱学生是做好化学教学的情感基础。

二、注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除了讲述课本知识外,也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夏天傍晚坟场里的“鬼火”;为了保鲜,把鸡蛋放在石灰水里;打开饮料瓶盖,有大量气体冒出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而且学到了非常有趣和实用的生活小常识。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化学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教师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也要多创设情境,以期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 有趣、有情的课堂导入。

“出奇不意”的课堂导入可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本课产生良好的心理期待。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设计适合不同内容需要的多种导课方式,如从一句俗语、一个实验、一个故事、一行古诗、一个生活小常识、一个社会问题、一种常见的现象开始,从衣、食、住、行开始,从学生亲历的生活开始。让学生从课堂的导言中感受生活,形成愉悦的心理环境,进而让学生用良好、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接受知识。

2. 幽默、精彩的化学语言。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练,废话连篇,学生就会产生厌恶心理。话不在多,关键是要抓住要点,讲清楚问题。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要点”可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这样诙谐的言语来概括。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联系”时可用“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这样的顺口溜。再如,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顺序”可归纳为:“化合价,化学式,左反应,右生成,中间等号连,条件要注清,生成物中的气体、沉淀要分明”等等。

3. 规范、生动的化学实验。

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是增强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通过一系列趣味实验,如水变牛奶、水变葡萄酒、小气球自动涨大、矿泉水瓶变瘪等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有情感,情感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冶。化学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将情感教育融注其中。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将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在《我们的水资源》一章,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意义,在提倡节约用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珍惜能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 篇2

新课程中初三化学教学与情感教育

文 王建华

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开展和加强情感教育,适应各方面发展的要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情感教育与知识传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初三化学教学中重在教师引导学生在情感之中理解化学,使用情感教育已经成为现在教育教学的热潮。

―、初三化学教学必须实施情感教育

1.化学学科为情感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学生心目中如同魔术,教师如同魔术师,给学生以好奇、冲动、崇拜直至尝试,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的变化是一种美的体现和享受,每一个实验从准备到操作再到完毕整理,就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过程。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有感情地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资料,将这些化学知识与人类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久久不能忘怀,达到理想的目的。

2.情感教育是化学教学的本质要求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3.情感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才能发挥人的潜能,开启人的心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初三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关注他人对他们的欣赏和肯定。作为化学教师,不应该对学生暂时的错误一味批评打骂,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当学生不愿与父母沟通,心理失去了平衡,迫切需要在学校获得情感的补偿时,我们应该及时开导,为他们扫除障碍。为此,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课堂上不能过于强调纪律,要让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为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从而让学生信任教师,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所以,我可以大胆地说:“情感是化学教学中的润滑剂。”

二、初三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充分研究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和知识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材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精炼性的特点。在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可将相关的情感因素有机融入,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有关化学史的教学。凯库勒曾说过:“化学史就是化学家的历史。”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受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与支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榜样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化学家对科学事业孜孜以求,不计较个人得失,持久不衰的热情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渐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如,在教学“元素”一课时,可在介绍元素发现的历史知识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不折不挠、执著奉献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结合“燃料及其利用”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情感总是伴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越高,人的感受能力就越强,同时需要的情感水平也越高。学生只有认识了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化学变化的基础特征,才能初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因此,“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处于教学之中的。

“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地,“方法”是情感生长的肥料。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结论,情感教育就被忽视,而不可能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真正落实情感目标。新课程改革中就要求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主体参与,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亲自感受,体悟良好方法,进而把这种感受、体悟上升到情感价值判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比如,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和交流讨论,在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获取或加工信息的方法,就可以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充分认识化学实验中的情感教育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要使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因此,化学实验部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3.融洽师生关系,注意情感迁移

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间以人的情感纽带,建立起的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可使教学变得富有成效,也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树立学生观和教学观。

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思考 篇3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千世纪来强化起来的对于本身的故国的一种最深挚的感情。民族振兴任重道远。拥有爱国之心,才会有报国之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造就她们的热爱自己的国家,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把爱国主义感情酿成刻苦学习的动力。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介绍我国古代有关化学的发现和创造、建国以来有关化学方面的重要成就、我国储藏的各种资源、建国以来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等方面进行。

如讲“序言”时可以介绍我国1992年的钢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现在中国粗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约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50%;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化学有关的就占了3项;在讲“煤”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煤出口到国外,从而赚取大量的外汇来支援我国经济的建设。但是遗憾的是我国的煤、石油、铁矿石出口到其他国家时,价格不是由我国来定的,而是由外国的大财团来定的,他们会把价格压得很低,从而使国家的资源蒙受巨大的损失。而我国从外国进口煤、石油、铁矿石时,国外的大财团又操控市场,把价格提得很高。表面上,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大国。实际上,我国在现代的国际大环境中,是个资源及其贫乏的穷国!通过这样的一番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每个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慨:一个国家在国际的竞争中都那么残酷,更何况一个人社会中的竞争!经过这种介绍激励学生立志,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大大有利于树立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

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出现的环境污染有: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

如: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指出空调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此类困扰人类的问题还有许多,因此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体现先进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作为科学技术的依托。我们只有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才能让学生产生环境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增强物质观的认识,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化学教学中,应根据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世界唯有物质存在的理念渗透,也就是说,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就是世界,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鬼与神都是不存在的。学生只有认识了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化学变化的基础特征,才能初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才能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当然,要在学生心灵深处彻底脱鬼神的阴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得到的事情,需要不断地积累科学知识,教学中要结合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反应的本质等知识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不断取代迷信的东西,用科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迷信现象,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通过化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凯库勒曾说过:“化学史就是化学家的历史。”化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和化学家息息相关,凝聚着他们勤奋探索,追求。通过化学史教学,学生不但能了解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从中也学到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也体验到了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如在“元素周期表”一节,可在介绍元素发现的历史知识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不折不挠、执着奉献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可将相关的情感因素有机融入,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介绍稀有气体的发现就在于雷利没有放过相差仅千分之几的密度误差,从而开创了发现和研究惰性气体的新纪元。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

我们应努力从多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在学生的学习领域中渗透情感教育。要灌输化学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并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努力探索,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在进行学生知识与能力传授的同时,要时刻谨记情感教育是知识和能力的精神动力,新课程化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三维目标的同步实现。

谈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 篇4

我认为下面所列情况是学生乐于学的几种情形:

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3、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呈现时;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5、当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6、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7、当学生被鼓励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8、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综观以上各种情况, 几乎都与人的情感有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注重情感教育。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一般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并认为“学生是带着原先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特点来接受教学的”。心理学研究说明, 学生在校的学习, 观察思考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学习外, 同时还依靠志趣、理念、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向志, 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是由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因此, 教学过程不仅要有认知目标, 也要有明确的情感目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积极情感, 都有助于认知目标的实现, 并为后续的学习, 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 提供知识的坚强后盾。

二、注重教师、学生、教材的三个情感源, 最大限度发挥情感效应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元素, 也是组成教学中各种复杂的教学情感现的主要源泉。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主的专业科学, 由此, 化学教学系统中教学情感产生的方法很多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以单纯教和学为主的传统接受式教学模式, 为此,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精心备课, 精选教学内容: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 教学活动中, 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情绪体验的, 首先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虽然教学内容是依据学校教学大纲及相关的教参选定的, 但教课教师仍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巧妙的组织教学

将教学相关的内容有效的组织起来, 以体现内在的逻辑对应的关系, 更重要的要显示教学内涵的魅力, 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超出预想的达到好的教学结果, 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乐趣, 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

3、灵活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包括教学的模式、策略、方法等, 在技术院校的各种化学教学理论中, 有关教学模式及相关的教学策略很多, 教学方法也有很多, 可谓各有优劣。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流的现代教育, 省时省力, 自我学习, 互动型强。化学实验, 感受直观, 诱发学生思考。这些, 为化学教学方式的有效与灵活应用, 培养科学的教学情感, 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4、以情育情, 发挥教师主体性,

学生主动性

情感教育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 情感可以相互感染, 移到与此相关的事物上, 此即情感的互动和迁移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学最基本的途径是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人。教师应该善于将自己的教学情感感染到每一个学生。

为此, 首先,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譬如, 在化学教学中, 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动手实验, 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存在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和辩论时, 让学生据理力争, 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 动情、晓理、端行。教师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 多给予正向鼓励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其次, 在课堂上, 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 凝聚对学生的希望。如可用“你能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么?”、“谁能想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类的言语, 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 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积极学习和不断创新, 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胡振开主编:《教育心理学》,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 篇5

江苏省铜山县柳泉镇中心中学 王传果 邮编:221136 内容摘要:

一、背景分析:落实情感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走向成功的需要;是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二、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将化学教学中基本的情感目标按由低到高 的层次列为5个方面。三.如何制定情感目标。四.情感目标的实施策略。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实施阶段,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情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落实、情感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一.背景分析

1.落实情感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录的一代新人。”据此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也“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2]

[1]并将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目标。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感到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容易理解、把握,也能注重过程与方法,而对于情感目标不甚了解,感到无从着手。本人开始实施新课程时,也是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增加过程与方法目标,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情感目标。情感目标的缺失,不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也不能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2.落实情感目标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走向成功的需要。

人不是机器,人的行为也不是机械运动,人是有血有肉的,有着复杂的意识、思维活动,而人的行为无不受情感支配,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决定了他今后的发展方向。周恩来少年少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奋斗不息,终于成为一代伟人。

任教多年的教师,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当年在班上不显眼,甚至被忽略的学生走向社会结果大有出息,而那些当年在学校曾经辉煌一时的学生,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后来却杰如黄鹤无声无息,在此,智商就无法解释。为何聪明人不都是成功者的事实。心理学家提出了情感智商即情商的概念。智商更多用在于预测一个人的学业成就。情商则更多被认为是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或生活成功的更多有效的东西。心理学家认为高智商+高情商=成功的人生。因而,我们的教学要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指导过程与方法,也要进行情感教育。

3.落实情感目标是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认识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关系。认识是情感产生的理性基础,情感在认知活动中产生,沉积和发展。认识越深刻,情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越浅薄,认知不正确则产生错误的情感。同时情感又反作用于认知,积极的情感促进认知,消极的情感阻碍认知,情感越强烈,其动力或阻力的作用越强。

根据以上规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情感目标,教师还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能极大的促进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具体方法请看下文情感目标的实施及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二.情感教育目标的内容

情感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新课程培养目标均可视为情感教育的内容,本人将化学教学中基本的情感目标按由低到高 的层次列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志趣---志向

兴趣是一个人为求知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志趣是趋于稳定的兴趣,是行动或意志的趋向。志向是个人所确定的发展方向,是行动的意图或决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里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的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经历“有趣----乐趣—志趣”的体验。只有这样

[3]才能让兴趣之草扎根于人生观和理想的沃土之中,并长成志趣的参天大树,并发展成为学生的志向,学习并从事研究化学。

2.资源与环境意识

曾几何时我们的参考教材均宣称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储量多多,引以为自豪、骄傲,又由于我国处于发展初期,造成了资源惊人的浪费。今天,要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由资源短缺所引起的瓶颈作用已经凸显出来。是的,我国是地大物博,但我国也是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较小。无论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均已呈现出较大的供不应求的矛盾。以水资源为例,我国的水资源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分布都很不均匀。南方地区降水多,广大北方地区降水普遍较少,特别是西北地区,有些地方的年降水量仅50毫米,从时间上南方降水多集中在4---8月,北方则集中在6—9月,并且出现了40多个缺水城市。以石油资源为例,目前我国的石油产量,除新疆油田能保持高产稳产外,其他油田的产量已大打折扣,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保证我国的能源供应,目前我们主要从伊朗、苏丹、埃塞俄比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进口石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可能达到4亿吨左右,而2005—2020年我国的石油产量则维持在1.8—2.1亿吨的水平。有人预测,到201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50%,2020年将达到60%。如此大量的进口,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甚至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当然,国家正在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其中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决策,需要每一位公民身体力行。为响应党的号召,我们应树立资源意识,并让孩子们从小树立 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

环境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之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到地方性环保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环评法的通过实施,使环保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尽管我们的环保法律体系已比较完善,环保执法队伍也得以加强,环境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问题在于一些企业或部门负责人环保意识淡薄,个人素质有待提高,见利忘义,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寻找各种借口,采取各种手段,躲避环保部门的检查,偷排污染物,最终酿成大的污染事件。当然,其个人也必然受到法律的惩罚。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将来要走入社会的各个岗位,从小树立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环境,关心自然,意义深远而重大。在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将改变人们对化学的错误看法,也将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发展,促使更多的人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中有一项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我曾对学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如果说我有信仰的话,我信仰科学。科学的灵魂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至少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自由竟争的宽容精神,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等等。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对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对人类自身的关爱。归结到一句话就是:人文精神就是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4]《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而科学与人文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完整的人。既崇尚科学,具有科学精神,又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就是在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感召下,走上了科学之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的动人故事,折射出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供给我们精神力量。氩的发现过程,得益于瑞利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精神。居里夫妇历经艰辛提取到镭以后,面对着潜在的百万财富,居里夫人说过著名的一句话,“镭不应成为任何人发财致富的工具,它属于整个世界。”将她们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无偿的贡献给全人类。居里夫人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高尚无私的人格,在困难危险面前毫无畏惧的勇敢精神,永远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当然,反面教材也有,黄禹锡因论文造假事件,违背了科学精神,由韩国民族英雄到受世人讨伐,声明狼籍。

强调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处处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与爱护我们的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关爱。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下所孕育的学生,必定也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必有高尚的情操,这样的人会借助自己的能力给予社会更多的关爱,成为完整高尚的人。

4.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周恩来少年时 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报国情怀,我们的青少年应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能够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固然很好。即使不能成才,将来走入社会,也能‘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爱国主义素材比较多,俯拾皆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从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到侯氏制碱法,到建国以来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到‘神六’上天,到“外交为民”东帝汶、黎巴嫩的撤侨行动等等,均值得国人引以自豪。但自豪而不能骄傲,我们不能枕着先人的荣誉睡大觉,也不能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应当看到,在许多方面,我们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一些国外公司掌握着核心技术,巨额利润都让他们赚去了,我们只有很少的一点加工费。尤其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虽有华裔科学家获奖,但至今仍无中国籍科学家获奖。能够看到落后,正视落后,才能奋起直追,才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5、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它制约着人的情感意志和对事物的态度,指导着学生的学习,也指导着科学家的研究。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晚年无法解释万有引力的存在,转而认为是上帝施加的,就再无重要发现。化学史中燃素说与生命力论也是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而没能站住脚。

化学科学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素材,许多化学原理、化学问题也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说明才能使学生正确和掌握。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蕴涵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其他如量变质变规律,内因外因关系、真 理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均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理论已很成熟,前人之述备也,不再赘述。

三.情感目标的制定

制定情感目标是落实它的前提,有了目标也就有了方向,才会采取措施、设计教学环节去落实该目标。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教师(也包括本人)的教案就没有情感目标,教学中也忽略了情感教育。怎样制定情感目标呢,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三点:

1.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情感目标

化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只要认真钻研领会,总能找到相匹配的情感教育内容。如开启化学之门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变化多端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兴趣—乐趣—志趣的起点。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合作与交流意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发展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资源与环境意识;物质的化学变化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化学计算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的意义,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爱国主义教育则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随时可以进行。

2.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情感目标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完整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 在制定教学目标前,多钻研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基础和情感需要,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情感目标。了解学生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观察、聊天、谈心、问卷调查等,既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又能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何乐而不为。

3.根据形势需要,因时制宜制定情感目标

一些国家及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已经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完全可用于情感教育。如重大体育赛事上中国队夺得金牌,“神六”上天等,不用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只需几句话,学生就能无比兴奋群情激昂,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然后再引导学生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祖国更加繁荣富强,需要立足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脊梁,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其他如九.一八纪念日,勿忘国耻。维护我国钓鱼岛主权、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都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些重大污染事件,江苏的“阳光”工程、彩虹计划、发展生物质能源等,可发展学生的环境与资源意识。

四.情感目标的实施

1.创设情景,感染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起综合作用。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强烈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使在场的人产生相同的情感。此即情绪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与弥散规律。这一规律演说家或电视节目主持人利用的比较娴熟,如倪萍,很会煽情,片刻之间,能让人欢欣鼓舞,也能让人声泪俱下,或者是义愤填膺。在化学教学中,也要学会运 用这些规律,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例如在进行空气污染与水污染教学时,广泛搜集相应的文字图片资料,或播放视频资料,兰州的天空看不到蓝天,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会认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形成保护大气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学到化石燃料时,介绍中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状,中俄石油合作项目-铺设西伯利亚到大庆的输油管道,日本向俄方投资50亿美元抢走了输油主管道,我方仅铺设较小的支线管道,输油量大为减少。中国的春晓油气田及日方的无理要求,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在这一情景下,学生不仅能认识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更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2.爱生如子,师生融洽

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5]试问,天下那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有几个父母为孩子真生气而不爱自己的孩子。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师若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生如子,热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并将自己的希望与期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学生亦会亲近老师,努力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能有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融合渗透,润物无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此借用杜甫《春雨》诗句,是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的滋润着学生心田。例如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当中,蕴含着丰富的辩 证唯物主义思想,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些内容,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是一致的,在学习认知目标时,自然而然的学习情感目标。再如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无须过多的说教,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在各方面处处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对学生关怀备至。在学习上耐心辅导,有问必答。有一次在三(4)班上课时,有位同学突然生病,捂着肚子疼得直叫,身体缩在一起,不能起来。情况紧急,我立即叫两位同学架着她上医务室,一边打学校电话一边叫一位同学告诉其班主任,自己也紧随学生下楼,见到其班主任后才又回到教室。几天后该生辉校上课,又询问其身体恢复情况,嘱其调养与加强锻炼等生活细节。教师真诚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并着力营造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氛围,无需多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也必定具备与发展人文精神,形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积极情感。

4.着力渲染,不惜成本

这里的成本是指课堂教学时间,遇到一些不可多得的重要素材,为扩大宣传效果,着力渲染,可让学生讨论、举手发言,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珍惜课堂教学时间。先进的思想,积极的情感指导与调节着个人的行为,比多做两题的作用更大。如常见的盐中,介绍侯氏制碱法与侯德榜的简要生平。本人在辅导课上则增加介绍其留学时的刻苦,回国后帮助吴蕴初先生建天津塘沽天原化工厂,日本侵占华北前后,迁址四川重建天原化工厂,其间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化工部部长,参与设计了小化肥碳酸 氢铵的化工工艺。侯德榜先生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历史不会忘记他。其中,着力介绍侯德榜先生的伟大功绩和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对侯先生怀有崇敬的心情,向往着科学家的伟大功绩和荣誉。其他如“神六”上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体育健儿在重大赛事上获得金牌,皆可极力渲染,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动力。当然,不能报喜不报忧,对一些重大污染事件,通过翔实的文字图片资料、数据,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之后,我会问他们,“如果将来你做了企业负责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观念,认识到破坏环境也必定受到法律的惩罚。

经过一学期的试验实施阶段,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较大发展,发展了学习兴趣,增强了环境与资源意识,崇尚科学与科学精神,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在调查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其一,仍有12%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是化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造成的,可见这一错误观念根深蒂固,更有必要强化情感教育,删除这一错误认识,强化正确观念。其二,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存在较多的欠缺,显示出这一代青少年从小因娇生惯养而形成的共同特点,对他人或社会漠不关心,只顾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曾有媒体认为,抱大的一代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将是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任务,也是情感教育需要特别加强的领域。当然,人的情感形成是极其复杂的,具有长期性、反复性,这就要求进行情感教育、落实情感目标也要长期实 施反复实施。要落实情感目标,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适度的情绪,语言具有感染力,能够调控课堂的情绪情感活动。教师要做情感的主人,要善于以情感人,象节目主持人倪萍一样,能让人声泪俱下,也能让人喜笑颜开,能让人悲愤交加,也能让人欢欣鼓舞。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97页

[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页

[3]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73页 [4]总主编钟启泉、裴新宁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8页

[5]王翔主编《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与能力培训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123页

(6)李学农、陈震主编《初中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04页

(7)《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第7页

(8)周志华、周琦峰主编《生活·社会·化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第028页、231页

(9)[英]艾·陶莉著,孙雪垠、孙雪芹译《居里夫人》,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第105页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新课改的施行无疑对各科目教授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寓教于乐,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还需于教学过程中辅以情感教育。这便意味着,教师还需注意情感教育的灵活运用,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控制和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

一、积极优化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教学同初中及小学教学之间的差异性在于專业课程内容更为广泛且更具深度,且高中每门课程所拥有的课时相对较短,这便决定了高中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无法针对学生学习特点进行一对一授课。故而,课堂教学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此,笔者认为,于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分层教学法,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例,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针对优等生首先应当明确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需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使得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方向;针对学困生而言,则需以鼓励为主,让学生重建学习信心,为探究化学积累充足的基础知识。但是该种方法对于教师专业素养有较高要求,如此方可保证情感教育于课堂中顺利实行。

二、努力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化学课堂授课内容应当结合学生既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并通过解释该种化学现象延伸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于熟悉的学习情景中学习到相关化学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情感水平。例:讲授食品中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则可以古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引入课题,说明杜康酒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思考杜康由米变为酒经历了几次化学反应,而最终成品——杜康中主要成分有几种?

随着教师及学者对于教学策略探讨的深入,情感教育应运而生。本文主要提出了两项教学应用方法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师的情感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张月萍.高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5).

如何培养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7

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反而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例如在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难点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对比、联想、浓缩、提炼等方法,使其中涉及的氧化与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电子得与失等诸多概念,清晰、明了地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感到的不是这部分知识的杂乱、难记,而是有序、有理、有趣,特别是可让学生从对比中领悟到“对立统一”、“物质不灭”等闪耀人类智慧之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其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以情育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其肯定性评价。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五、以需育情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那么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或累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8

一、创设情境, 将积极的情感带进教学情境

情感的产生必须依赖一定的情境, 什么样的情景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教师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 学生就会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创设特定的感情。化学教学中,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的情感都产生着综合的影响。大家知道, 化学学科以实验为主, 这就决定了化学教学离不开形象的讲解和直观的演示以及大量的实验。同时, 化学又是研究微观的科学, 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来完成。无论是教师的讲解, 还是演示实验, 教师都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可以直接观察, 形象感知和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是最好的办法, 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直接感受到, 在愉悦的活动中体验到。这样, 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能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 在进行“原子的结构”的教学中, 由于原子是一个微观的结构, 看不见、摸不着, 教师可以采用模型教学法或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 为学生创设可观可感的教学情境, 学生就不会觉得内容枯燥, 无法想象。一个模型展示, 一副多媒体画面会把学生带进教学情境中, 既有助于教学, 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培育积极的情感

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学生的情感相互关联, 两者互为作用。认识是感情产生的基础, 又是发展的条件。认识问题越深刻, 思考越深入, 学生的思维就越开阔, 情感也就越丰富。如果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浅薄, 流于表层, 那么学生的感情基础就会不牢固, 情感就不丰厚。对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 那么就会以正确的态度去发现问题, 能够以积极的情感去对待事物。相反, 错误的认识往往导致情感的迷失, 甚至出现错误的情感。情感对认识也产生重要的反作用, 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 起阻碍抑制作用。教师要善于用积极的情感促进提高学生的认识。化学学科的内容较为枯燥, 繁杂的化学方程式, 繁琐的演算, 令学生厌学, 很多学生苦学而没有效果。这时, 教师就要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施展其正面的功能, 使化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富有情趣。化学教学的教学艺术同样不可忽视, 要通过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 由苦学到乐学, 由厌学到好学。例如, 在进行“盐类水解”的教学时, 由于其内容的抽象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内容要呈现层次性, 要给学生以明晰的思路, 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从而一步一步地了解水解的实质, 然后再举一反三, 讨论其他的盐溶液的性质,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乐于学习, 学会学习,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化学教材中, 孕育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的内容, 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家用的铝锅使用时间长了光泽会变暗, 铁会生锈, 铜会变绿, 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一个国家的化学工业的发展, 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所以, 教师要善于挖掘化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充分利用其有益的教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热爱科学的情感, 对学生适时进行教育, 这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科学家在化学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讲解科学家的故事和感人事迹, 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教师要以情育情,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感是可以影响和感染的。在教学过程中, 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需要教师以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 以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教师要将自己那一份蕴藏于内心的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做到情与情的交融, 心与心的沟通, 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9

一、化学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一般说来, 凡能满足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 就能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避免情感的干涉作用.

有的学生不喜欢化学, 把化学与环境污染紧密联系, 把污染罪责归咎于化学工业和化学品.其实这只是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 略举几例即可改变此看法:合成材料解决了大量金属、木材、棉花、橡胶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占地的问题;合成药物解决了千百万人的健康长寿问题;化肥、农药解决了农作物大量增产和因病死亡的问题.没有化学工业或化学品, 人类资源将会极度匮乏.污染的解决还是要靠化学科学发展来解决.这样学生会重新认识化学认为人类离不开化学工业, 于理于情都会对化学科学产生敬意, 积极学习化学.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不断尝试和反思,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样, 在化学教学中, 学生才会精神饱满, 在充满自信、积极思考、热情互动的情绪下学习, 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情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伴随着理智作用的、持续稳定的、系统化了的高级情感.“高级”是需要的一种分级, 高级不等于高尚, 但可以修养成高尚.

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关系看,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的两大部分.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 它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起来的, 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的进行.个性中稳定下来的情感特点会先入为主地影响人对事物的态度, 因而教师从个性心理特点入手可以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 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情感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 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内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 而且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利用好学科资源会使自身和化学显得厚重, 并使学生也有较大的情感厚度.

三、情感生成是知识学习动力

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展开而产生和变化的, 认识是情感的基础, 也是教学的主要工作, 知情并进天经地义.过难或过易、枯燥或花哨的知识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情绪.难点要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控制分寸、分散学习、反复呈现;易点要点明关键处、易错处, 增加新鲜感, 加快速度, 增加容量.枯燥的要具体化、生动化, 挖掘内在逻辑美、方法美等;花哨的要抓住要点, 稍及其余.总之, 要使内容难易适当、学起来平易近人.

例如, 学习较抽象的离子键、共价键, 可由钠在氯气中燃烧的漂亮现象开始, 引发学生快乐的情感然后从化学反应本质开始讨论成键原因是什么、成键粒子是什么、成键本质是什么、成键元素是什么等问题.用电子式表示也按原子、离子、化合物的顺序.知识内在的逻辑能一步步吸引学生积极探索, 也使学生养成科学的考问方式.收效甚丰、乐在其中.

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 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其往往是情感支配理智.教师进课堂要精神充足, 教学过程展现的知识应该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教育是人和人的互动, 教师教学应是知识和情感同时输出, 教师输出爱才有爱的回报, 输出情感才有情感的共鸣, 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和对其执教的学科成绩成正相关.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变化, 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以求与学生“情感共鸣”, 切忌滥用情感.

学习成绩好是自我实现、被人承认的情感需要, 教师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 学生才会乐学.要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长久保持其学习热情, 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建立坚强的挫折抵抗墙, 正确对待失败, 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要关怀鼓励, 不断提高其基础知识水平, 发挥特长优势, 有过人处, 则有自信, 有学习热情.

四、在活动中产生真实深刻的情感

在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 是最适合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的特点的.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参观企业等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化学实验必须动手、动脑、动情.这里的情是同学合作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情、对科学家的敬佩情.实验的感性滋润、实验成功的惊喜、实验失败的懊恼等也是情感体验.如, 钠的性质实验, 钠在烧杯中与滴有酚酞的水反应, 钠浮在水面, 熔成小球, 发出嘶嘶声, 不断游动, 水变红等现象, 每一个现象对应钠的一个性质, 可喜、可思、可感叹.有的同学钠块放多了, 燃烧, 甚至溅出, 可怕、可警醒.严肃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规律, 只要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 就会牢记.

初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使学生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与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与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是一致的, 它最终将促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形成。

二、实施情感教育应遵循的三条教学原则

1.寓 教于乐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操作各种教学变量, 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学习, 也就是说, 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能力加工状况, 而且要关心学生接受信息, 努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学内容。

2.以 情施教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 伴以积极的情感, 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的良好情绪状态;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高尚的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感操;三是教师要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 使之知情并茂

3.师生情感交融原则

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 努力以师生间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怀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促进师生间人际情感交融、学生间人际情感交融。要重视课堂外师生交往活动, 促进师生情感的积累。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寓教于乐的原则在情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1) 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从教学内容上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以产生快乐的情绪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学内容是前人经过实践总结的经验, 并按社会和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化学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 加以组织。而求知需求是个体产生的, 反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观要求, 这种需求具有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到他们的可接受性程度, 调整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地匹配。如设计不同层次的有梯度的问题, 针对性地安排某些学生回答;布置作业不仅量适中, 而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

(2) 满足学生的成功需求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快乐情绪并不总是由求知需求的满足来激发, 教师还能通过满足成功的需求引发学生快乐的情绪。

这里的成功需求有两层含义:一是希望获得成功机会, 二是希望胜过周围的学生。比如当一单元的内容结束后, 可以采用小试卷考试制度 (每次60分钟)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考试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又如每堂课开始的五分钟, 轮流由一位学生上台向大家讲述他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等相联系的新信息、新材料。

(3) 满足学生交往的需求

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 不但是一个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与老师、同学发生交往的社会化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交往的机会, 这种“参与机会”, 除了通过语言或动作表达之外, 师生间或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也是一种主要形式, 一个相互交换的眼神, 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个赞许的点头等都能起到交往的作用。如让一个学生先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然后由另一学生对前者的回答做出评价, 有错的请更正, 不全的请补充。又如让学生之间结成一帮一的对子, 无论课上还是课外, 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文体方面, 都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互相评价。

2.以情施教的原则在情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1) 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身情感调控

教学中, 不论是课前还是课中, 教师应总是以快乐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学生, 并且用“三爱” (爱教学工作、爱化学学科、爱学生) 的态度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 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之情, 以及对学生的真挚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流露, 也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态度。

如批改作业时, 一丝不苟或加上一些简短批语如“好”、“认真”、“有进步”等鼓励性和建设性的批语 。

(2) 对化学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尽可能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优化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实际操作过程中, 可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化学教材进行情感性处理。

例如, 上课时, 语言表达真挚感人。通过语言, 把教师对化学专业的热爱表达出来, 学生很容易从教师的语言中意会到教师的情感。如表述:“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等”, 如果从“公事公办”的情感出发, 照本宣科, 用干巴巴的语调叙述一遍, 学生就会体会到“化学是我谋生的职业工具”。而如果教师从自己对化学的热爱、崇敬的情感出发, 用热情洋溢、甚至得意洋洋的语调叙述一遍 , 学生就会 体会到“化 学是一门 使我入迷 、崇拜的科学”, 此时学生体会到的是教师对化学的情感。

3.师生情感交融的原则在情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1) 满足学生的依恋需要

依恋需要是一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之一, 表现为要求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照料和爱抚。学生在校, 他们不仅希望教师给他们知识、技能, 而且期望教师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 这种需要在学困生身上表现得较强烈, 甚至成为他们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源泉———努力学习是为了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认可和赞许。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师生间的人际交往, 尽量满足他们的依恋需要。

(2) 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

初中学生的自尊感强烈, 为了维护自尊, 可以不顾一切在自尊感的驱使下, 同一学生的行为前后会判若两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注意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 平等施教, 贯彻“教学相长”原则, 营造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教学气氛。

(3) 满足学生的理解需要

理解需要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基本的社会性需要。初中生有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识, 但由于各方面不成熟, 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往往有一种不确定感, 特别需要从成人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同情、支持、赞赏, 从中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确信感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 多了一份对学生的理解。有时他们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教师应认真听完后, 先肯定他们能开动脑筋, 提出问题, 然后进行详细分析。教师应经常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对学生进行观察, 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 了解他们的情况, 随时随地找他们谈话, 询问他们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与他们共同分析讨论。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1

关键词:情感 情景 教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KCl、CH3COONa、(NH4)2SO4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

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如在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复习课,我是从碳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碳原子的电子式和碳原子再和其他原子结合时形成的化学键种类入手,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容易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容易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碳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刚好为4时,既不容易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从而得出碳原子在有机化合物中只能形成四个共价键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他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有机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石油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教师要尽力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或累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

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如,在实验室里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反应速度较慢,这时如滴加进少量硫酸铜溶液,则会明显加快反应速度(可配合演示实验说明之),这又是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论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篇12

情感教育是是指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行为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具体地提出新时期高中化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条提出, 并具体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为:“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

对于出生在现代的青少年来说, 注重情感培养, 以情优教,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要求我们教师精心研究情感教育目标,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因素, 培养学生对未来的积极态度。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了情感的投入和思想教育的渗透, 这样会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失去信心而成了“差生”;另一方面,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对情感教育目标研究力度不够, 从而在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实施变的茫然。

二、情感教育的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除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培养外, 情感的渗透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说过:“教育离不开感情, 感情最能教育人, 最能打动人, 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离开感情的教育是苍白的、干瘪的教育。感情世界的贫乏, 会给国民素质带来严重的损失。其产生的不健康的东西影响很大。”

学习的情感问题属于非智力因素, 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提出来的, 其研究结果之一是:一个人的成功80%取决于情商, 20%取决于智商。然而, 长期以来, 我们简单地把教学过程仅仅看作一种认识过程, 忽视了伴随其间的情感活动,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学活动效果。

另外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和家人、同学、老师融洽相处, 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措施

1. 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

愉快教学是一种极有特色的现代教学方式。学生不是靠外来压力学习, 而是内心燃起的求知渴望, 将勤奋、刻苦学习看成愉快的事情, 从点滴的学习成功中体验更深层的快乐。这有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教师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学艺术和教师的情感表现。例如, 学生从教师的直接的语言引导或间接的非语言暗示中确信在深奥的化学世界里, 有着妙趣横生的化学现象, 这些现象有些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再现出来, 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一堂生动有趣的化学课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课堂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师生的情感活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热爱科学的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学生追求真理, 献身科学事业, 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在教学内容思想性的感召下相通、相融, 使学生从中获取喜悦、自信等的情感体验, 将积极的师生情感迁移到学习中去, 成为勤奋学习的动力。“亲其师, 信其道”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亘古不变的育人真理。

3. 情感教育对后进生转化有促进作用

后进生的转化, 历来是教师最头痛的事,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教师歧视后进生, 致使这部分学生厌学、辍学, 学生流失现象严重,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他们都处在成长期, 可塑性很大, 每个学生只要教育得法都能够成才。教育本是充满感情的事业, 充满爱的事业。如果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且用分数去激化其中的利害关系, 把正常的做人、生活必须具有的情感素养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 我们的教育会出现巨大的危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 特别是对表现较差的学生, 要特别耐心和谨慎, 不要轻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只要教师对他们热情关心, 耐心教育, 精心指导, 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 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 激发他们上进的精神,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会成长为有用的人才的, 甚至还会出现杰出的人才。

4.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

化学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就会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如结合许多化学家年少时刻苦学习, 立志成才的事迹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结合我国丰富的化学化工资源及近年来我国所取得的许多重大科技成果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了解化学在认识、改造世界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形成对化学的热爱和理解化学的美感等等。因此,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情感因素, 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四、实施情感教育的注意事项

1. 寓教于乐:

教师在教学中操作各种教学变量, 充分利用自己的所掌握的知识和机能, 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2. 区别对待: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 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时, 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性格、学习情况来确定教育的方法。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发现他们学习化学的闪光点, 不断给予鼓励, 设计一些相对容易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

3. 师生情感交融:

教师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对教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化教学效果。

上一篇:电子信息功能下一篇:SSL+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