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育人艺术

2024-05-14

化学教学中育人艺术(共12篇)

化学教学中育人艺术 篇1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社会紧密相关的学科。化学学习不只是完成化学知识的传递,更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道德意识,培养环保理念,提高社会责任感的过程,这些育人因素都是化学学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在化学理论教学中育人

首先,我通过对化学史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例如,我在课上讲述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他为了打破外国列强对制碱工业的垄断,潜心研究制碱技术,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并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成功地改进了索维尔制碱法,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神情专注,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于是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将来报效祖国。

其次,通过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化学基本原理规律性很强,但在普遍规律中存在着特殊性。例如,当我在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告诉学生排在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排在后面的金属,即活动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但K、Ca、Na、Ba排在很前面,却由于会和溶液中的水反应而不会置换出金属或酸中的氢。再如,很多学生会混淆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可溶性碱性氧化物和难溶性碱性氧化物,我就从四种金属的活动性角度分析,K、Ca、Na、Ba很活泼,所以对应的氧化物K2O、CaO、Na2O、BaO也很活泼,能溶于水,生成对应的碱也溶于水,从而为学生树立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观点意识。

第三,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如我在复习《酸碱盐》这一节时,常会出一道例题:“向HC1和Na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后的现象是什么?”由于讲这一节前刚学过“酸碱中和反应优先于其他反应”,所以学生们都认为先发生中和反应,再是Ba (OH)2与Na2SO4反应生成沉淀。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刚开始无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白色沉淀。”当我告诉他们:“回答错了。”时,学生们一脸愕然,通过接下去的我的讲解,学生们明白了,原来是实际反应时HCl、Na2SO4分别与Ba(OH)2同时发生反应,由于BaSO4不溶于酸,所以反应立刻出现白色浑浊。就此得以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育人

首先,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化学仪器美、化学物质美、实验操作美、实验装置的和谐美以及实验现象美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例如向硫酸铜溶液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使学生惊奇万分;将铁丝伸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美丽多姿的铜树,令学生惊叹不已;将细铁屑撒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尤如缤纷的礼花,令学生大开眼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经常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美,就会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其次,通过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规范性操作,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例如,我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时,常多带一个空烧杯,把用后的火柴梗、蜡烛、废纸屑之类的垃圾放入其中,提醒学生要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实验桌上随时注意清洁卫生,取用完药品后立即把药品盖好放回原处,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此外,通过化学教学还可以进行理想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品德教育。要真正通过化学教学进行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行为习惯和道德水准,我们任重而道远。

化学教学中育人艺术 篇2

摘要 科学探究从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课堂提问我们都不陌生,课堂提问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提问最关键是如何达到真正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就尤为重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在探究中体现差异、张扬个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教育模式.科学探究过程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八个要素组成.科学探究从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课堂提问我们都不陌生,课堂提问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导入新课提问,巩固旧知识提问,针对重点、难点、疑点提问,围绕实验提问等等,而最关键的是如何使课堂提问真正的达到效果,在这里笔者要分四个方面来对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进行说明.一、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

1.有利于促进课堂上的交流

教师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这不仅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真实想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所以,一个好的问题就像一条纽带,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2.有利于发展学生高水平的思维

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好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发展高水平的思维.3.有利于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把知识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给学生提供“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机会,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来丰富、充实,其至调整、改造原有的经验,对问题中所蕴含的关系和规律形成新的理解,实现新知识的建构.4.有利于教师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

这一点是现在教师普遍认识的,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判断学生的进展以及与目标的差距,引导学生思维和学习的方向.二、目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提问的主要问题

目前教师的提问多数是以一种居高临下评判者的身份,很少讲究策略与艺术,极易抹杀学生的个性;或者是把提问作为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没有深度,表面看课堂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是在随大流;或者以一种惩罚为目的

2.把握好问题的“度”

创设了恰当的情境并不一定就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还需认真把握好以下“五度”.(1)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问题太简单学生会不屑一顾,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例如,在对表格数据进行提问时,“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这样的问题过于简单;如果问:“通过观察你能得到什么规律性的结论?”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可以结合讨论进行,是在学生跳一跳可以获得的最近发展区上.(2)安排好问题的梯度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3)调节好问题的密度

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问过少过疏,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4)选择好问题的角度

问题设计要分别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还要根据具体内容,多种形式,可以是一下抛出所有问题也可以是步步紧逼式提问.(5)控制好评价的尺度

有的时候学生答题结果一样但思维过程却有很大的差别,还有一些情况,学生的答案是错的,但是他思维过程中存在着闪光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对结论进行“对或错”的评价,还要对其整体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评价:“见解很独特”,或者再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3.深化理解课堂提问的概念——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

传统的课堂提问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重视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问促问”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比如,在讲阿佛加德罗定律后,清楚了“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有相同的分子数”,可追问“同温同压下,相同分子数的气体体积是否相同?”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任何三同能否确定一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头脑中会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心理上的困境,此时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允许学生犯错误,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大胆质疑.四、课堂提问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有关课堂提问最关键的是“什么样的问题能收到好的效果?”三种类型的问题效果最好.一种是引导性问题.比如,讲镁、铝与水反应时,不是直接讲授,也不是在直接问反应实质,而是问:“你所学过的哪些金属能和水反应?为什么能发生这

参考文献:

[1]〔美〕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著.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刘彦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 [2]孔凡哲、李莹.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致 谢:

本设计的完成是在我的导师杜正雄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我的设计顺利的进行。从设计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设计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杜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化学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篇3

一、点拨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点拨要点在点子上,拨在要害处,即通过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揭示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醒悟。

2.适度性原则。点拨一定要适度,即“点”的恰当,“拨”的适度,不可滥用。

3.适时性原则。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点在“节骨眼”上,点在必要时刻,即点在学生思维的迷茫之时,思维的短裂之处,这才有助于头脑开窍,思路接通,拨动思维延伸。

4.灵活性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方法上的灵活;二为程度上的灵活。点拨要根据课型、知识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灵活安排。

二、点拨的类型

1.向导点拨。预习新课的点拨,如同出征前的战斗员,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重点、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好和自觉性。

2.比喻点拨。化学的理论教学往往是抽象的、枯燥的,假如用空洞的言语平铺直叙地传授,学生听起来乏味,效果当然差,不防运用比喻点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3.联想点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很难把目前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指点迷津,勾起学生的联想,经常峰回路转,令学生惊讶万分。

4.范例点拨。授课过程中的范例,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会解某一道题,而是通过思路方法的点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给学生以鱼的同时,更要教会以渔。

5.归纳点拨。归纳总结中的点拨,既要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与要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要将知识归纳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连点成线,并顺利归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有时还要巧设悬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6.实验点拨。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看到那些玻璃仪器外形各异,洁净透明;各种药品赤橙黄绿,五颜六色;化学反应激烈奇幻,生动鲜明,最易激发学生的爱好,引发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育人艺术 篇4

一、尊重差异,实施分层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定势、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如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依据教材的内容,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可让优秀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把文字加上感情内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让水平稍低一些的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在头脑中想象出狮子的形态。在拓展性练习活动中,设计分层目标,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心中狮子的形象,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查一查。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困生要用“慢步子”,多指导,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分层推进,使课堂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二、学练有度,把握教学策略

课堂就是一个小社会,要想让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度”。如在《蝙蝠与雷达》一课的教学中,当教师提出“蝙蝠夜间飞行是靠什么探路”的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愉快的感情沟通和知识交流的亲近度,营造欢乐、友爱、和谐、合作、互动的气氛,并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回答是:“靠嘴巴探路。”有的说是:“靠耳朵。”这时教师就要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度,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尤其要关注和帮助学困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三、施教有法,贯彻分层目标

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定位到让学生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的位置。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学生能达到的实际进度,实施“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把教学的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推进,使学生的学习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好,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动机和信心。针对部分学生注意力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采用讲、读、练交替练习,分层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这不仅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大量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思维,增加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四、面向全体,加强个别辅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当学困生在课堂上没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时,教师若不关注,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越来越差。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做到关注全体的同时,必须适时适度地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抓住要害适当点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同时,教师要有计划地对学困生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组织全体学生差优结对帮扶,分层合作练习。充分利用优秀学生的资源优势,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关心后进,培养学生自信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固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闪光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放下对教师的心理防线并听从教导,我们就必须关爱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们的感受。语文教师应保持用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让他们感受教师对他们的关怀、爱护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欣赏。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下温柔的抚摸,也许能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教师要关注他们所想的,倾听他们所讲的,欣赏他们所做的。尤其对学困生更应该无私奉献自己的热心与爱心,经常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励学困生产生“只要努力,我就行”的信心,改变其厌学情绪,使其树立学习与奋斗的自信心。

教书育人,艺术为本 篇5

——参加首届全国小学名班主任人文素养高峰论坛有感 怀揣着一颗激动地心,我和三位同事登上高铁,于2017年10月26日来到了有“魅力泉城”雅称的济南市,参加首届全国小学名班主任人文素养高峰论坛的活动。

本次活动为期4天,10月27日到29日,我们在济南铁道大酒店会议厅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名班主任的讲座,受益匪浅。10月31日上午,我们参观了济南市中区课程改革试验校---济南市爱都小学。活动时间安排得很紧凑,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在学习。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山东省特级教师、名班主任郑立平老师这样诠释班主任的工作。他说:“班主任工作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成年人领着一帮孩子在学校和教室这个园地里好好地过日子。”多么朴实地解说啊!可是“过日子”听起来简单,但过“好日子”和过“坏日子”之间还是有天壤之别的。那如何才能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呢?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给予孩子们“艺术地引领”。

浙江省温州市名班主任林志超老师给我们做了《艺术应对学生问题》的专题报告。现在,请大家跟着我,一起重温一下。在5年前,甚至10年前,孩子出现了问题,犯了错,家长会说:“老师呀!孩子不懂事,你可以打/骂/批他!”而现如今,孩子犯了错,家长会说:“老师,你说他”。怎么“说”,这是时代对班主任新的考验。想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说的能力和说的技巧,也就是要做到“艺术”地应对。

林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被批评的学生挖空了校园公告栏中的名字。林老师看到了,就想,孩子们一定很痛恨这种批评方式,以至于他做出了如此举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厌恶。我能不能换种方式呢?他将所有被表扬的同学用原名,将被批评的孩子的名字换成了三国演义的人物。在孩子们的好奇心驱使和公众的监督下,这些三国人物最后都以真名示人,出现在光荣榜上。教育,“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即是一种柔软的心底触摸,让学生的心灵无处不受滋润、感动。艺术化教育就是这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过程,是一种感悟、唤醒,更是一种载歌载舞的享受。”

什么是艺术应对学生问题的实质呢?林老师这样说:

一、艺术应对,实质是教育者的呵护心态。

他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小夏的春天》。小夏,11岁,是一个插班生。这个孩子多动,学习有障碍。他生性敏感多疑,害怕与同学交往也抗拒老师,与人交流有障碍。林老师注意到了他,并且不断创造与他“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在看到他的“日记”后,给予表扬,让孩子信心倍增。当孩子找不到玩伴,没办法融入到同学们当中时,林老师给了孩子三个“锦囊妙计”,即走入人群三部曲:1见到同学,不会热情的打招呼,请你微笑着点点头。2课间,先尝试着站在小朋友旁边看别人玩。看着看着,你可能就有机会被邀请参与游戏。3.带好玩的东西,吸引小伙伴并大方地与他人分享。这样一来二去,自然就跟孩子们打成一片。(这个方法也适用于插班生身上)林老师就是这样“润物细无声”,最终走进孩子的心里,敲开了那扇紧闭的“心门”,带着小夏一起走向美好的春天。

如何艺术应对学生问题呢?林老师这样讲:

二、艺术应对,善于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

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主要在于抓住教育学生最佳时机的十二个点。这12个点分别是1兴趣点2兴奋点3情感点4求异点5变化点6荣辱点7利益点8低潮点9矛盾点10敏感点11闪光点12共鸣点。林老师就其中三个点做了案例分析讲解。

1.共鸣点。是指站在学生的视角观察,以学生的角度思考,走进其内心,与之共鸣。收获的不仅是改变更是心与心的贴近。

林老师讲的这个案例,属于“师生”矛盾,并生动地称之为“顶牛”事件。一名体育特长生张亮在进行期末体育长跑测试时,由于没有在指定时间内完成长跑,成绩不合格。体育老师很生气,第二天公布了成绩。第三天,这位老师又拿着记分册在操场上登成绩,点一个名,让学生报一遍分数。点到张亮时,他不予应答。师生之间发生了言语冲突,进而发生了肢体冲突。学生见状叫来了班主任林老师。林老师先当着体育老师的面批评了张亮,然后将张亮带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在办公室里,林老师给了面红耳赤、气喘吁吁的张亮一杯水,并且让他坐下来。然后轻轻拍他的肩仔细询问原因。原来张亮在长跑过程中感觉口渴就跑去喝水,喝得太急,水都倒在了裤子上。又找不到自己晾晒的裤子,耽误了一些时间,最后随便抓了条裤子换上。等他从宿舍回到操场时,测试已经结束,他的成绩也因此不合格。林老师听后问他:“你为什么不向体育老师说明情况呢?”张亮说:“体育老师太生气了,不愿意听我解释”。林老师告诉他:“你是体育特长生,是我们班乃至全校的长跑冠军。体育老师对你寄予了厚望,他还跟他们组的老师打赌,你这次肯定又是全校第一,要知道你可是他最得意门生。结果,你跑个不及格,你说他生不生气,难不难过。他是“恨铁不成钢啊”,更过分地是因为报分数这么点小事,你还跟老师大打出手。”听了林老师的话,张亮留下悔恨的泪水。主动回到操场,向老师认错。他们还一起组团,打起了篮球。后来,林老师总结:发生此类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不”:不了解内因和不了解对方。处理方法:1.利用同理,挖掘深层内因.2善于倾听,唤起深刻感悟。3沟通双赢,走向深入友谊。

2.荣辱点:创设让学生“看见”自己的场景,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自己的感受。激起思维,感悟其中,自我约束,落实行动。林老师的这个案例叫做“浩然的另类日记”。事情是这样的,浩然是林老师班上最调皮好动的学生,今天踢球打破玻璃,明天玩耍辱骂同学,后天预习没做不写作业。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保证照写,错误照犯。林老师给他准备了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都是他写的保证书。由于太过熟练,保证书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有事件和时间有变化。林老师看着这厚厚的一本“保证书”,头皮发麻。

事情转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临了。一天,浩然又犯错了,林老师准备拿出他的“保证书”好好数落他一番,却发现打扫卫生的阿姨将他的保证书当“垃圾”丢了。手边只有一个“日记本”,林老师突发奇想,说:“浩然,我今天不要你写保证书了,你给我写日记吧,把你今天做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就这样,浩然有了一本“另类日记”。一个星期以后,日记上这样写着:

星期一 晴 今天没有预习,被小组长发现报告给老师,全班批评。星期二 多云 今天在走廊上疯跑,被班长抓住,全班通报批评。星期三 阴 今天最后一节体育课玩得太疯,忘记值日,打扫卫生了,全班通报批评。星期四 小雨 今天跟同学玩游戏,由于不满前面有人插队,骂人了,被林老批评教育……一直到下周三,林老师发现日记开始变化了:星期三 阴 今天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被老师表扬了。林老师问:“浩然,为什么你开始做好事了呢?” 浩然说:“林老师,有一天我自己无意间翻开“日记”,看到上面写的都是些被批评的事情,我突然有些难过。我就想,我能不能做点什么,让我自己不那么难过!”要想写好,先得做好。也就是从那时起,浩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变得礼貌、好学、自律、勤奋。浩然的另类日记。寥寥数语,却是一部记录一个人史诗般成长的巨作;波澜不惊,却是一个人用心去改变自己的巨献;看似平淡,展开的却是一幅毛虫蜕变成蝴蝶的绚丽画卷。敏感点:越是情感,越是敏感。小心翼翼地引导好学生成长等敏感问题,呵护他们心中的美好,引领学生走向未来。

大家一定猜到这个案例跟“情感”有关,它就是“一封情书。” 一天,小雅的妈妈惊慌失措地找到班主任林老师说:“林老师,我在我们家沙发上找到了一张纸条,是一个男生写给我们家小雅的情书,您说怎么办啊?”林老师就问:“那你发现你们家小雅在家里到处找东西吗?”小雅妈妈说:“她没有找什么东西,今天早上还跟平常一样,背着书包就上学去了。”林老师说:“那您就把心放回肚子里,我估计她压根就不知道这封情书的事,搞不好是哪个小男生偷偷塞到她书包里的。”听林老师这样一说,小雅妈妈就放心地回去了。可林老师这边的事情还没完。第二天早上,他就开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晨会。孩子们上五年级,林老师并没有具体地讲,而是打了个比方,他说:孩子们,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完整过程。你们现在只是幼芽。所以大家不太懂什么是爱,只知道“喜欢”。那你们都喜欢谁呢?有孩子说出了班上的一个女生。你们只喜欢她吗,我觉得小娜也挺漂亮的,小欣会拉小提琴还会画画呢。”听林老师这样一说,好像可以喜欢的变多了”林老师接着说:“我们可以都喜欢都欣赏,并不需要局限。”

而爱情,就像我们爸爸妈妈一样,要找到一个最喜欢的、最优秀的、最好的人组建家庭,这样才能培养出更聪明的后代。”现在,大家才上小学,以后还要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在这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人,所以不能太早下定论。我们挑别人,别人也会挑我们。只有发芽了,成长好了,才能开出最美的花朵,吸引更多的仰慕者,选取最优的结合,结出最美的果实。”现在的孩子这么聪明,一听就能懂。林老师的比喻应该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爱情”的美好愿景的种子,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清除障碍。遭遇类似的“情书”问题,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林老师说,写情书,其实是孩子们成长的标志。这种“向往美好,向往成长”的心理,又是极其容易受到伤害极其脆弱的萌动心理,是经受不得半点的打击和压力。如何引导呢?1.可以充分运用情感加法,这加法说来也简单,即与异性学生之间的交往多比少安全。2通过创设一种“生命之美”的情景,引领学生认识生命,认识人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艺术应对学生问题,在于用心地寻找教育学生的方法,我们要相信总有一种方法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感动,总有一种方式能让学生产生深刻感悟。艺术应对学生问题,让每一次教育都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并成为他一生的烙印,让教育在瞬间闪光,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同时能绽放出自己的生命光彩!

这就是我在林老师的讲座上听到的所有内容,我尽自己的全力将其转述给大家。希望大家听完也能有所触动,能打开大家心中的一些结,明确方法,找到道路。在此,也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正如李校长所说:“好好学习,才能好好工作。”我们要想做更好的班主任,就要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谢谢大家的聆听!

例谈化学教学中的“凤头”艺术 篇6

一、巧设趣味引入新课

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因此教师要精选一些史实、故事、谜语、图片等引入新课,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步入学习佳境。例如,在学习《空气》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猜测,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引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引入新课,教学效果较好。

二、利用实验引入新课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和重要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先表演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感到很惊讶,有的小声议论,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烧不坏?”,从而引出新课“燃烧是有条件的”。

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除了力求实验的成功,还应注意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激励性,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

三、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温故知新引入新课,即教师采用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内容作为引入新课的方法,通过提问、练习、语言诱导等形式,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差异,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种引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首先,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设计思路,在弄清了药品的选择和反应原理、仪器装置(发生和收集装置)及选择的依据、气体的检验方法等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上来。这样既复学了学过的知识,又降低了本节的难度,顺利地引入新课。

以复习旧知识作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来看,这种引入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安然无恙,这是怎么回事呢?以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悬念的设置,要符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层次,要恰倒好处,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下集中精力听讲。如果悬念设置太高,学生就容易摸不着头脑,产生不了兴趣,悬念也就形同虚设了。

五、设疑启思引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伊始要经常以“疑”来唤醒、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用“疑”来扣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例如,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将5克某物质完全溶于95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5%吗?此时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思考的氛围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总结出了此类题目的解题规律。

设疑的方法很多,可以制错设疑、对照比较设疑、在易混淆处设疑……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

六、练习讨论引入新课

有目的的选择习题引入新课,不仅可以在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巩固旧知识,而且也可以为新课的学习“搭桥铺路”。例如,在讲《溶质的质量分数》中,将一杯硝酸钾溶液分为四等份,进行不同的操作,利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每一份加水加溶质蒸发水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答案,通过填表进行讨论(各物质的量变化情况),从而引出新课。本节内容本身缺乏趣味性,学起来较枯燥,教师有意识地设计练习、讨论,让学生动起来,有一种参与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艺术 篇7

一、关爱是化学教学艺术形成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 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付出自己全部的关爱和耐心, 在一些调查问卷中,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化学教师是否能够取得学生的信任, 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很大的一个因素便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有的学生在评价自己的教师这样说道:“我们的化学老师整天板着一张苦脸, 每一次看到他都感觉快到世界末日了,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引来无数次的批评。”也有的学生在评价自己的教师事这样说道:“我们的化学教师整天乐呵呵的, 一旦遇到任何的难题, 老师都会及时的帮助我们将其解决, 我非常喜欢我的化学老师。”可见在上述提到的两种教师中, 我们无可厚非应该选择第二种教师,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呢?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学生, 尊重学生主要表现在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尝试知识的探索, 总之任何形式的学习和探索都是学生在学习中所拥有的权利,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其次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及时的沟通。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所遇到的任何难题, 教师都应该以引导的模式来避免学生走进学习的误区, 此时及时的沟通则可以很好的化解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的各种问题, 同时在沟通中, 教师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学生, 了解自己的学生在想些什么, 从而可以更为深入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展开化学的教学,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语言是化学教学艺术直接的表现形式

教学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知识的传授的, 因此教师教学的语言技巧对教学也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教师在化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幽默性、比喻性、启发性、感染性等特点, 教师只有在教学语言中融合进这些独有的特色, 才能实现有效的化学课堂。下面就通过一个比喻的语言手法来阐述化学知识的具体教学过程。例如“动态平衡”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知识, 很多学生理解不了动态平衡的概念, 主要的原因在于当动态平衡状态产生时, 表面上看起来化学反应似乎已经停止, 处于静止的状态, 但是学生一度相信“眼见为实”, 就造成了理解上的误解, 事实上当动态平衡状态产生时, 化学反应依旧是进行着的, 而在一段时间内消耗了多少反应物, 就会在生成物中产生多少生成物, 即V正=V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动态平衡的过程, 我给学生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同学们都见过水槽吗, 很多水槽都有一个进水口和出水口, 当单位时间内进水口的进水量与出水口的出水量相同时, 水面就会保持不变, 但是同学们我们能说这时候水槽中的水停止流动了吗?”如此一个形象的比喻让困惑的学生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通过形象的比喻, 化学课堂也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再比如在讲到“饱和溶液”的概念时, 我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我们吃了一碗米饭, 米饭在胃里, 吃了两碗米饭, 米饭就该进入食管了, 吃了三碗米饭, 米饭就该进嘴里了, 吃了四碗米饭, 米饭就该溢出来了。”这样一个简单形象的比喻瞬间让学生理解了“饱和溶液”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 每一次运用这种形象的比喻都会让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的有趣, 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诸多的益处。

三、诱导技巧是化学教学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传统灌输式教育相比, 诱导式教学充分迎合了素质教育的需求, 也成了教师教学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教育中高中化学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 可以说“授之以渔”是学生在一生中所积累的最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线索, 让这些线索成为诱导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武器。例如在学到选修教材中的“分子结构”有关的内容, 很多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是学生看不见, 摸不着的, 这时候面对众多的分子和原子结构,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零散的将其灌输给学生, 势必会造成学生理解和记忆上的混乱, 久而久之学生就分不清哪一个分子或原子有着什么样的结构, 从而对化学的学习逐渐的产生抵触的情绪, 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 我会在一个时间段内通过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来记忆和理解这些有着类似结构的分子和原子。如在一节课中我的教学涉及到了CH4分子模型的探讨, 在学生熟知了CH4分子正四面体的模型之后, 我开始了一步步的提问和诱导。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 如果我们将CH4分子中的4个H原子都换成CL原子, 那么这个分子变成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物质呢?

生:四氯化碳

师:如果我们将CH4分子中的4个H原子都换成O原子, 将C原子换成S原子, 那么这个分子变成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物质呢?

生:硫酸根离子

师:如果将CH4分子中的C原子去掉, 将4个H原子换成P原子呢?

生:P4

在一步步的诱导中, 诸如四氯化碳、硫酸根离子、白磷分子等类似的分子结构便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也就牢固的理解和记忆了几种类似的正四面体的分子结构模型。

综上所述, 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充分的尊重和关爱自己的学生, 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艺术, 并通过一系列的诱导技巧来达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此我们的教师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温馨的氛围中高效的学习化学知识。

摘要:高中化学知识涉及到很多微观的、抽象的内容, 教师如何将这些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的化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教学技巧更为直观、形象的展示给自己的学生, 则需要一定的教学艺术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艺术, 旨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学艺术,关爱,诱导

参考文献

[1]蒲绪凤, 李友银.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艺术[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年07期.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艺术 篇8

一、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激 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 激发学生的兴趣 , 使学习更为有效。我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师和学生的“表演”。因此,每当我走上讲台,都要求自己面带微笑、充满激情、衣着得体、言语铿锵。一节课在声情并茂、跌宕起伏中结束,学生岂有学不好之理。

二、以学生为主体,师生 互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是当前最根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青少年感知能力的日益增强,原始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正悄然走入课堂。问题是:如何做到课堂气氛活而不乱、统而不死呢?这就要求教师从每节课的课堂设计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实验操作是化学课最经典、最刺激、最具开发性的动手方式,我们教师要创造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除学生实验外,可以把演示实验中某些简单的环节交给学生去做。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地阅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课堂教 学中,教师应在阅读之前让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创设阅读的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

3.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学生对鲜明的化学实验现象很感兴趣, 但有很多的化学反应是没有明显现象的。对于这类反应,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将没有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改变为有鲜明的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 这样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下册“常见的碱”这一课题中介绍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这个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学到这里,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发生反应了吗?问题提出后, 学生兴趣大增,组成了几个合作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的引导下下,设计出了以下几个实验方案。

方案A:收集满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气体,用一个带胶头滴管和导管的双孔橡皮塞塞紧瓶口,导管一端事先绑好一只气球,胶头滴管预先吸满氢氧化钠溶液。挤压胶头滴管,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瓶内,振荡,观察现象。

方案B:收集满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气体,倒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迅速用一个带U形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瓶口,U形导管内事先装了一些水,静置,观察现象。

方案C:将一支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静置,观察现象。

方案D:取一质软的空矿泉水瓶子集满二氧化碳气体,迅速倒入少量氧化钠溶液,塞紧瓶塞,振荡,观察现象。

讨论以上实验方案后,同学们发现了:不同的实验设计产生了不同的实验现象,但原理都是随着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使瓶内压强变小 , 从而出现了气球变大、U形管液面左侧上升右侧下降、试管内液面上升、软塑料瓶变瘪一系列现象。

三、热点问题结合于课堂

现代的中学生已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况中摆脱出来,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颇有兴趣,应该说,这也是近几年中考的关键考点。我时常翻阅报纸、杂志,从中寻找一些与我们化学教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海湾战争”等,大范围的到外国、外省、外地区,小范围的到本省本地区、本乡甚至本校。特别是自己身边的示例更能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 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这些知识,既容易被同学们掌握,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 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计算机集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信息呈现方式,可以引起学生高度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对瞬变搞定格分析,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问题得以顺利突破。因此,教学中尽可能使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艺术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篇9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及时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与其它任何教学一样, 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 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 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 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 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 对课堂教学做到有效控制, 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 (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 改变和调整教学, 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 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 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 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 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 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 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 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

化学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 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 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好教学方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熟悉, 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 心中有数, 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 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 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

2、要熟悉学生情况。对同一个问题, 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 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 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 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 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情景。

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实验药品等做到心中有数, 准确无误, 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5、加强学习, 不断扩大知识面。只有加强学习, 不断扩充知识面, 具有广泛的知识, 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 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

(一) 绕道迂回, 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 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 应及时调节难度。

(二) 因势利导, 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 使课堂陷入被动, 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因势利导, 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 扭转被动局面, 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制造氛围, 创设情境。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 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 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

(四) 当机立断, 对症下药。

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 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 应当机立断, 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 它是以教师高尚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 在教学过程中, 要作到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 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

参考文献

[1]马晓霞:《现代教师素质的思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14期。

[2]王道俊、王汗澜:《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语言艺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篇10

众所周知,难易适度、新颖而令人感兴趣的教材,激动人心而生动形象的趣事,都不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去努力便能轻易记住。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意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与形象比喻及直观实验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记忆的直观性、形象性,使之带上感情色彩,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时,幽默而妙趣生辉的语言,不但能使学生增强记忆材料的直观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同时,在无意中完成识记。语言的艺术化既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还能使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我在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化方面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开场白———导入的艺术

好的导入语有不可忽视的功能。现代演讲学研究表明,演讲的开头就要吸引观众,这是演讲成功的第一步。导入语要能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导入语最好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巧妙设疑,从而可以通过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课前的疑问。

例如:在教师进教室的前几分钟,通常教室里会出现乱哄哄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一般教师的做法是先控制好课堂纪律,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的做法不免有些死板。在讲授《空气》这节课题时,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可以走进教室后双掌相击,大声说:“闭上你们的嘴巴……再捏住你们的鼻子!”学生照做后,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不到一分钟学生便憋不住了,马上松开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引入问题:

师:我们生活离不开什么?

生:空气。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研究空气,有兴趣吗?

这样一来,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引到课堂教学中了。

课题的引入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把握好课题的引入,能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具有趣味、美感和激情,由此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的幽默艺术———笑声

幽默能自发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幽默,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使人在笑声中领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幽默的语言,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入木三分,使人忍俊不禁,学生在爽朗的笑声中能悟出其真谛。学生无不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应该说幽默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

例如:在做亚铁制氢氧化亚铁实验时,我首先用神秘的语气配以简单的动作叙述道:“盛碱滴管更细长,插入盐液莫慌张,屏气缓滴不摇荡,白色沉淀呈絮状;倘若固执不照办,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在“颜色看”三个字上放慢速度,给人一种类似警告的威严,接着按照常规操作,在管口上方滴下碱液,学生看到试管里产生白色沉淀即刻转绿,最终变成红褐色,全都惊讶不已,寻思之余,又为领会“反应就给(你)颜色看”的双重含义而眉开眼笑。在去除杂质以提纯物质时,学生往往因使用不当而引入新杂质,针对这种情况,可形容为“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一语双关,通过这些幽默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随即进入了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再如:在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教师常强调为何不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这一知识点。讲授时,可增设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并与教材进行对比,配合实验现象向学生讲述:“同学们看该反应(增设的实验)好景不长,生成的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使稀硫酸望石兴叹,由于硫酸钙是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而生成的,所以它又无法生气。”教师抑扬顿挫的讲授,让学生听后发出一阵爽快的笑声,并领会了其中的真谛。

另外,适当地应用谐音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一些化学知识,如在记忆地壳中元素含量时,氧、硅、铝可以巧妙地运用谐音“养闺女”让学生轻松地记忆。

当然,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浅薄、油嘴滑舌之感,反而会适得其反。

韵律美的艺术———语音和语调的艺术

声音讲究抑扬顿挫,音色讲究优美动听。美妙的音质用于课堂,将会给学生带来享受。在教学中,语气与音调要做一些设计和情境上的处理,不能只靠临场发挥,要知道一个声音、一部乐曲都是要进行一些声调和音色上的处理,这也是同一首歌换一个人唱,常常就是唱不出原味的道理。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教师的语调就要先定个适中的调子,定高了会越讲越高,定低了想高也就高不起来。还有就是一开始就要抑扬顿挫,这一点很重要,一开始如果语调平平,很可能整节课都会平淡无味。

教师要做到用声音吸引学生,就必须掌握好语音的运用。掌握口语音量调节,语调、重音、顿连、节奏变化等都能增强教育教学讲述的表达效果。

语气的合理运用

教师用不同语气说的话,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就有很大不同。

比如,教师提问时,若学生没人回答,教师可用较轻的略微上升的语调问学生:“难道真没有同学能回答吗?”“难道同学们一点都不了解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有所回应。但如果教师语气较重的话,教师的亲和力将大打折扣。

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语气,声音呆板、平淡、缺乏变化,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在讲课过程中,随表情达意的需要,不时变换语气,使其有起伏变化,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语调的运用

语调有很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美国耶鲁大学的卡鲁博士实验多种语调向学生讲授,发现低沉、稳健的语调更能让学生记住知识。我国丁传禄等人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教师运用高亢型语调、抑制型语调、平缓型语调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正确率在59.4%~81.9%左右。而采用变换型语调教学的班级,学生的情绪兴奋,注意力集中,反应灵敏,学习成绩正确率达到98%。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变换自己的语调,才能吸引学生听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语调表现出“火既是人类的朋友又是人类的敌人”。我认为引入新课时,先用平缓的语调阐述:“在充满神奇变化的物质世界里,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反应之一。”说完后,稍稍提高音调,做以下几个设问:“同学们知道吗?人类利用火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了。那么什么是燃烧呢?”最后再用稍高亢的语气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揭开火的神秘面纱。”

这样的处理方式,先让学生领悟到火的神圣,再被教师的问题吸引,从而能让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态走进新课的学习中。

重音的运用

重音的运用是教师突出语言意义和感情倾向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领会语义的语音信号。教学中,教师必须熟练运用目的性重音,即从教学目的出发确定重音。

例如:在讲授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引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时,教师可以用课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写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学生书写时,教师应该强调书写化学方程的两大原则,并在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和遵守质量守恒两个关键词处用重音强调。当学生写出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时,教师再用重音强应调遵守质量守恒,这样便可以巧妙地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发现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相等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学习中。

节奏和顿连的运用

教学语中的节奏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中,其语言快慢、强弱、顿连的变化形成的语流态势。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整体的节奏,不宜过快,但慢中要有变换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做出语言的调控。比如要突出即将要说的话,可以在开口之前设置停顿,在感情激动处、感情大起大落处加快或放慢语速并设置合适的停顿。

在教学过程中,语气与音调的运用得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只有运用好语气与音调,才能用声音吸引学生。

手势与表情———态式语艺术

一个漂亮的手势,一个善意的微笑,常常带给学生一种美好的感觉。教师的动作语言显示着的情感激励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鼓舞和走向成功的鼓励。手势表情姿势在演讲学上被称为态势语,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它也是一种无声语言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在教学中,信息总效果中面部表情占55%,如果我们不做一番设计那确实是我们教学的失误。其实,课堂教学中的手势,只要做简单的设计就行了,面部表情也不需作太频繁的变换,否则也会使学生疲于应付,而把学知识变成了看表演,这也是错误的,课堂还不同于表演艺术,但可以借鉴于表演艺术。面部表情如能形成一种风格和习惯那是最好的。

例如:当某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妨走到这位学生身旁,身子稍稍前倾,眼光注视这位同学,并配合点头,并用言语如“嗯”“对”等语气词。这样就能达到很好地和学生交流的效果,同样也鼓励了学生。

初中化学教学必须注重情感育人 篇11

一、激活良好的师生情感

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是从对课任教师产生兴趣开始的。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心去爱学生,用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去对待学生,经常运用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激情而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化教学语言来表达教师的情感,通过交流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例如我们可以把具有较弱还原能力的物质形象化地称为“葛朗台”、电子的“吝啬鬼”;为加深学生对氢氧化亚铁与氢氧化铁转变时复杂的颜色变化现象,可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语句加以总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另外,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要及时善用评价,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激活良好的师生情感。

二、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应正确树立学生观和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有差别的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意承认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通过教师求实的科学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过硬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来教育影响学生。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在化学的教学中课堂问题与讨论至关重要。有的学生不喜欢在课堂发言讨论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并积极鼓励这一部分学生的讨论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要求教师以指导的形式组织课堂丰富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练习和提取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提出的问题,及时发现学生问和答的过程中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学生一起改善课堂环境或以分组形式或以坐位形式来进行生生交流,使教室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乐园。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开发学生研究问题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讨论能力也是学习化学疑点和难点的一个方法。

三、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學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病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产生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巧妙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寓情感教育于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和情感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这也是化学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化学教学中育人艺术 篇12

一、如何培养课堂提问艺术

1.创设合理的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课堂提问的重要性。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创设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 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初三化学而言, 教师可以通过对这节课重要知识点的分析, 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研究情境, 从而提出相应的问题。同时可以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来提出问题, 对不同实验现象加以分析, 从而得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样便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讨论。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合理提问, 因材施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面向全体的学生, 而非针对那些举手发言的学生提出的。教师应尽可能地在每节课上提问每一位同学, 让她们都有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按序、排号的方法, 针对不同问题提问不同的学生。同时针对一些难以回答的选择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举手表决, 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加以认真的思考, 得出相应的答案。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 这样就能做到因材施问。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用心思考和回答问题, 使他们能够在自身的知识水平上经过努力和认知思考得出答案,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优化提问过程。

根据教育的改革, 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 然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则需要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 使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高度集中,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才智。这样不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对新的化学课题进行探究,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 教师必须要对提问的过程进行优化, 使所有的学生能够积极思考。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都是用先点名再提问的方式来请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 这就极大地缩短了学生的思考时间, 同时提问的学生由于紧张并不会去认真地思考, 而没有被提问的同学则认为与其不相干, 从而不会去认真地思考, 这就达不到课堂提问的目的, 也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 这一方式明显是错误的。教师应该先提出问题, 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 指定相应的学生回答, 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主动找出问题的答案。用“对不对”、“行不行”、“可不可以”等判断语气来提问, 从表面上来看, 课堂气氛活跃, 同学都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但实质上绝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经过思考, 而是随大流地回答, 根本无法真正地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 因此是不可取的。

在提出问题之前, 教师还需要创设合理的化学情境, 让学生对情境产生兴趣, 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提出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 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4.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能否发挥其主动性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 因此, 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自身的引导作用, 课堂气氛好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的原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让学生在课堂上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可以大胆地去思考, 运用现有的知识积极动脑, 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 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主动思考, 同时要以平等的意识去和学生对话, 营造一种和谐、不压抑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敢于发言, 积极动脑, 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勇于提出质疑, 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从而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

5.积极鼓励和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合理、适当地鼓励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以激励为原则, 以实际情况为基本点, 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 在肯定的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 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加以改进。对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 对于回答错误或不足的问题, 教师应该从学生答案的闪光点出发, 加以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信心, 切不可挖苦讽刺, 要善意地指出答案中的不足, 结合问题认真分析。

二、重视课堂提问艺术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堂提问普遍存在, 它是对课堂效果的直接反馈, 这一形式相较于其他的形式而言, 更准确、更具体。它可以充分地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改变教学程序。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教学活动, 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普遍是“一人言”的模式,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不能高效地掌握课堂知识。因此, 课堂提问就成了关键的方式, 它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学习中, 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概念, 学生往往认为多遍复述就能掌握和了解, 其实不然, 概念是反映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针对概念提问与之相关的问题,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加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教师还可以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变换题目条件,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提问艺术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分不开的, 在化学学习中, 教师可以边学实验演示, 一边提问让学生口述回答,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 通过提问, 教师可以直接和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 促进师生间的沟通, 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发现作业中的抄袭现象, 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 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总而言之,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依据,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 针对课堂提问艺术的探究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提问, 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 提高课堂效率,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课堂主体作用。同时还能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魅力。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部分, 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 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用好课堂教学这一教学技能, 合理恰当地提出问题,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提问,探究

参考文献

[1]许进.初三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探究[J].学周刊C版.2010. (5) :197

[2]吴明渊.初三化学教学中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使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3. (36)

上一篇:系部文化下一篇:音乐表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