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布白艺术

2024-07-18

化学教学布白艺术(精选7篇)

化学教学布白艺术 篇1

1问题的提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在现实的化学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令人担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提问的越来越少。虽然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反思这种状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没有真正转变,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审视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提问让学生回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其原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问题都预设好,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发问,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提问,处于“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时空!虽然个别教师设计了“高超”的问题,采取了巧妙的提问方式,但训练的只是学生的一种机械的“应答性行为 ” [1]。

其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只重视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很少“换位”思考,将自己的思维稚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没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忽视了一切应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2]。在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鉴于此,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多地让问题由学生提出,把提问的机会尽可能地让给学生[3]。即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些“空白”,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带着旧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问题走出教室”。

2化学教学布白艺术的涵义

2.1布白的涵义

布白, 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诗人称“空白”为“含蓄”,书法家称它为“非白”,画家称它为“留白”或“布白”,音乐家叫它为“煞声”。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 历来都十分讲究布白的艺术,并将它作为艺术家造诣深厚的重要标志[4]。运用布白艺术可以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2.2化学教学布白艺术的涵义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学生并不喜欢那种太实、太露、太繁、太密而不留一点余地的教学[5],这就需要我们对化学教学中的布白艺术作以探讨。

化学教学中的“布白”,顾名思义,白就是空白、余地,是指把布白这种手法用于化学教学中,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其个性,教师故意留给学生的空间和余地。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化学教学布白艺术就是将布白手法运用于化学教学,给学生留有主动学习、思考、创新的空间,并以此引起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大胆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求知欲、主动性,进行积极地“再创造”,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

由此可见,化学教学布白艺术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恰当、巧妙地运用化学教学布白艺术能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3运用化学教学布白艺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3.1指导学生预习时布白,引导学生对教材提问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最熟悉的资源。教材的内容是高度浓缩的,学生要想深刻理解,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教师课前可向学生提供系列化的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的针对性。指导学生预习时布白,就是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各种问题,教师从中筛选出质量高、关联度大甚至是有争议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苏教版必修1《食品中的有机物》乙醇新课时,有位学生如此质疑:乙醇的分子式是 C2H6O,可以看作是乙烷C2H6分子中多了一个氧原子,那么这个氧原子可以插到哪个化学键中?得到的只有乙醇一种物质吗?如何用实验证明乙醇中氧的位置是在C-H 键之间而非C-C 键之间?虽然多数学生的质疑略显肤浅、表面,甚至无疑可质,但是持之以恒的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变得敏感了。

3.2导课时布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导课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石,精心设计这一环节,对于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借助布白导课,从一堂课的开始便设置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问题意识,强化其学习动机,可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在“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①有关“魔鬼谷”的图片。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有一山谷,经常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把人畜击毙,然而谷内却是牧草茂盛,四季常青;②有关“雷雨发庄稼”的Flash。并提出问题:(1)为什么“魔鬼谷”内牧草茂盛,四季常青?(2)雷雨过后,庄稼为什么生长茂盛?当同学们充满好奇、陷于深思时,教师就势布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揭示其中的奥秘。当学完本节内容后,老师让同学们重新思考这些问题,问题便轻易地得到了解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课堂教学前呼后应,趋于完善和完满为一个整体。

3.3学生有疑处布白,诱发学生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疑是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间的认知冲突,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教师在学生有疑处布白,可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中和反应?产物是什么呢?学生一致回答是盐溶液,教师接着问:盐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学生回答呈中性,于是教师让学生取出 NaCl、NH4Cl、Na2CO3三种盐并用蒸馏水溶解配成溶液,再用pH 试纸检验,结果使学生感到困惑,纷纷问为什么?此时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回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条件,以此作为出发点进行发问引导:(1)怎样才能使平衡向水的电离方向移动?(2)是否有微粒促进水的电离?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盐电离出的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能与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从而促进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使溶液呈现碱性或酸性。这样,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盐类水解的本质,而且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4课堂时间上布白,让学生“有机会”问

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学生在一节课内,脑力工作节律是起伏变化的,有“兴奋波峰”和“疲劳低谷”的曲线。因此,艺术化的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开合有度,富于节奏感。在新授课的开始、阶段性小结和课堂总结时,教师应留出一段时间供学生自由发问,并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环节。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学生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对话,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氯气用于自来水的消毒后,有学生问:自来水都是用氯气消毒的吗?老师没有立刻告知答案,而是说“这个问题很好,大家课下查查看是否还有其他的消毒方法?如果有,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后一节课上的情况是:同学们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最后归纳出4种主要方法:①液氯法;②二氧化氯法;③高铁酸钾法;④臭氧法。并对每种方法进行了评价。这样做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使学生真正主动获取知识,并获取情感体验。这正是目前新课改大力提倡的自主学习方式。

3.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时布白,引发学生问题意识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从前,我们总觉得课堂就是我们的世界,其实,世界也是我们的课堂。”化学新课程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在与生产、生活有联系处布白,把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形成。例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笼罩城市上空的烟雾;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节日燃放的烟花爆竹等。观察之后,老师让同学们思考: 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要从根本上防止空气污染,你认为需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哪些问题?经过认真地分析、讨论后, 同学们个个踊跃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

3.6结课时布白,深化学生问题意识

结课是一堂具有艺术魅力的好课的“终曲”,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好的结课能给人以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好的一堂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是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省略号。如果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运用“空白”作为结尾,就能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

如在讲完原电池以后,老师提出“能否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呢?”这时学生陷入思考的凝滞状态,突然老师迈个关子来一句“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使学生有余犹未尽之感。同时要求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思考、讨论这个问题。这样根据本节课与下一课知识的“交接点”,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为第二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摘要:化学教学布白艺术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恰当、巧妙地运用化学教学布白艺术能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化学课堂教学实际,就如何运用化学教学布白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布白艺术,问题意识,策略

参考文献

[1]潘小青.敢“问”,路在前方——浅述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20):270.

[2]王国银.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64.

[3]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9:134-135.

[4]李俊峰.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布白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139.

[5]李如密.孙龙存.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9):44.

艺术地布白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2

数学家克来因曾极力提倡: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一种数学方法的掌握,而是一个人从整体意义上对数学活动的领悟。教学布白正是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一个挑战性和支持性的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布白中教师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

本人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布白艺术。

1.布白于新旧知识的衔接时。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知识理解越深,也越容易掌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观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在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对学生说:“你们能不能根据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呢?”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过了几分钟,就有许多同学举手了。有的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有的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拼成的长方形找到了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在整个推导过程中老师处于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学生自己找到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找到了知识之间的衔接点。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应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2.布白于学生操作时。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耳听口说”这种简单化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意识。教师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布白于合作讨论时。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对一个成功的“大脑风暴”(智力激励)来说,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为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合作是最基本的因素。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采用2人、4人、6人等多种组合形式,或采用组内探究、跨组探究的形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在概念形成、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上,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4.布白于出现错误之后和学生思维受阻发出求援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或作业时往往容易出现错误,其实出现一些错误是学生掌握知识时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给学生指出错误,却没有告诉他为什么错,让他自己去思考,这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真正的科学创造,哪有旁人给你启发引导,还不是要靠自己一次次跌倒了爬起来,不断尝试探索吗?老师看似无情的表现,不正为学生积累数学创造历程的经验吗?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受“扶,阶梯、拐杖”等思想的制约,学生不会的,教师告诉;思维有难度的,铺设层层阶梯;有时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也硬要启发一下,人为地给学生制造了没有挑战的学习内容。这样教学创新从何而来?而且学生长期受老师的启发帮助,也容易形成依赖心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正是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但这样探究的经历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许多困惑、迷茫,也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后依然前途茫茫,可是过程是美丽的,是最具包蕴性的时刻,是学生生存、成长与成熟所必经的过程。

5.布白于学生课外探究时。让学生学好数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使之能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如在学习利息时,可以先请学生到银行了解存款有哪些种类,每一种存款方式的利率是多少,学生通过了解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化学教学布白艺术 篇3

一、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前布白

许多新的知识都是建构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 比如语文上由段过渡到篇的教学, 数学上由三角形过渡到其他多边形的教学, 都是环环相扣, 紧密联系着的。旧知识经过科学演绎或归纳, 往往得出新的知识。教学时, 倘若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 运用推理得出新的结论, 这种教学效果显然比教师直接说出结论, 让学生死记要好得多。因为后者培养出的学生脑袋僵化, 思维僵滞, 不懂得如何科学探究与发现, 那么就算他们掌握得再多, 也只是前人已然发现的陈旧的知识, 面对未来世界, 他们很可能会束手无策。

二、在学生能自主学习的知识点上布白

自主学习理论, 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 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求唤起学生学的欲望,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自觉追求自主而快乐的学习。这种先进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随时提供给学生, 努力做到学生能自己动手解决或者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的坚持不教, 学生有一定难度的适当引导, 学生钻了牛角尖的能带领他们换角度思考, 这样学生必定会品尝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逐步培养起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这对学生今后一定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大有裨益。

三、在知识点的关键处布白

知识的关键之处, 往往是一堂课的教学重点或难点, 教师除了要调用理想的教学方法, 予以强调和突破, 更应重视布白。比如语文上关于难句难段的理解, 教师不能将句子或者段落的含义直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读去背, 而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 细心琢磨其中的韵味, 有一点说一点, 逐步深入, 直至学生豁然顿悟。

四、在总结新授课时布白

化学教学布白艺术 篇4

所谓“空白”艺术, 一般用于书法、绘画、戏剧、建筑等, 使艺术作品呈现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笔力不凡的作家, 都擅长经营这种“空白”。教师在教学当中, 应当找到最佳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通过“有限”的文字去理解“无限”的意境, 挖掘、填补空白, 引导学生思索、联想、理解、感悟, 于无字处营造美妙的意境, 创造性地构建文本的意义。以下,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布白艺术略作阐述。

一、欲擒故纵设空白——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文中“不确定性”和“空白”存在的地方越多, 学生就越有可能参与作品意义的具体化, 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是, 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 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如在学习《论语〈八则〉》时, 教师只讲解第一则, 其余部分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总结。让学生当一回“老师”, 教师则充当他们的小助手, 给学生提供一个模式:范读——领读——处理关键词——疏通文义——质疑、揣摩——齐读。学生通过借鉴教师讲解第一则时的方法, 再结合教师提供的模式自学后面的七则。这种教学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 使整堂课学生都能学得津津有味, 形成一个生生交流, 师生互动的可喜局面。

二、创设意境留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创设意境, 留出“空白”, 在某处造成暂时的“断流”,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这样就会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张弛急缓、虚实相映的和谐美感, 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在讲授《斑羚飞渡》一文时, 在以老斑羚的死亡作为桥墩的“生命桥”出现之前, 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如果上天再给几分钟给这些斑羚, 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倾诉?同时悲伤的音乐缓缓响起, 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课文的意境中, 他们仿佛看到了羚羊的生离死别, 仿佛看到了那依依话别的场面。课文教学到后面, 我借助多媒体播放FLASH画面, 让学生直观感受山涧上空划出的一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时, 学生们眼中闪动着点点泪花, 正是因为刚才留的“空白”做下的感情铺垫, 让学生体会到了“生命桥”那份荡气回肠的感动, 此时, 一切尽在不言中, 教师如果再做过多的分析, 反而会破坏课堂氛围。

一首诗, 一篇演说, 一个充满真情, 催人泪下的故事, 当朗读和观看结束后, 教师不要急着讲解。须知, 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 此刻, 一切的话语都是多余的, 多说只会削弱文章的意境。对于美与鉴赏而言, 合理地浪费两三分钟时间, 是物有所值的。

三、巧用结尾布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学作品中, 许多大文学家都是不写结局的, 有的文章在结尾处戛然而止, 这就是一种“留白”。作家在创作作品时, 就是通过结局的布白, 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就应该很好的利用结尾的“空白”, 让学生思考, 从而深入文本, 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鲁迅作品中《孔乙己》结尾是这样写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结合这一结尾, 向学生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两个词是否矛盾?孔乙己的结局到底如何, 他死了没有?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 填补这一“空白”。学生们十分活跃, 在想象的空间中自由驰骋, 各抒己见:有的说孔乙己在寒冬中孤独地死去;有的说孔乙己喝了酒出去后, 遇到了丁举人家的打手, 又再次被打, 没回到家就死了;还有的说他死性不改, 拖着残脚, 再去偷, 最后被人活活打死了……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 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 达到了意犹未尽的效果。

实践证明, 语文教学中巧用“空白”艺术能突破时空, 于无字处酿佳境, 可以在有限中求得无限, 可以调节教学节奏, 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使学习更富有成效。常言道:“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那就让我们语文教师通过“空白”艺术, 营造一片海阔天空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布白”艺术妙不可言 篇5

一、巧设悬念, 创设知识上的空白

心理学中指出, 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心理水平构成的矛盾, 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动力。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讲课的时候, 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 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 这块空白其实就是教师有意地而且是艺术地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任务或问题, 使学生不断地生发新的需要, 从而引起他们思维活动的定向, 获得思维活动的新课题, 促使他们带着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求答案。

如,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语第三册《一株紫丁香》时就运用了“布白”艺术。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后, 学生充分抒发了对老师的关爱、尊敬和感谢之情, 唱毕一曲师生间深情厚谊的动人赞歌, 至此, 教学目标似乎已圆满完成。但笔者并不满足于此, 而是在总结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通过大家对诗歌的深情朗读, 我们深深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情谊。事实上, 自古以来, 就流传着许多尊师重教的故事, 比如伟大的毛主席就非常尊重他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无数歌颂老师无私奉献的诗歌。而表达学生对老师深厚情谊的歌曲更是数不胜数。你想知道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借阅相关的书籍来阅读, 也可以去网上查资料, 还可以去学唱一首你喜欢的歌曲, 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这里所创设的知识上的空白, 恰到好处地起到了一种“欲擒故纵”的作用,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利用插图, 创设画面上的空白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 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 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 使之成为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常常要借助于表象进行思考。而插图的运用能够提供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 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 发展他们的想象, 激活他们的思维。但插图的运用有一个“时机”和“技巧”的问题, 如果只是象征性的了解一下画面的内容, 那就会使这一环节流于形式。反之, 如果能将插图作为解决难题的突破口, 或是作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阶梯, 那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 苏教版小语第三册《大禹治水》中有多幅插图, 笔者充分利用课文插图, 设置“布白”,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课文第三段写到“禹在外治水13年, 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 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 先让学生看插图, 禹出外治水时, 他的儿子尚在襁褓之中, 体会“禹在外治水13年”, 而路过家门只有“三次”, 回家的机会是很难得的。这时问学生:“禹真是一个无情无义, 毫不想家的人吗?他家里有妻子、有儿子, 他是一点想法也没有吗?假如你就是禹, 这时你会想到什么呢?禹的儿子一天天长大, 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 如果你是禹的儿子你会怎么想?”同时出示:

禹路过家门时, 他 () 。

禹的儿子日渐长大, 他 () 。

教师这一简单的转换, 能让学生联想出远比这两幅图要丰富得多的画面来。而且学生脑中的画面是灵动的, 是活生生的, 是充满感情的。听了他们心中所想, 你会惊叹他们怎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想象力, 把“禹对家人强行压抑的思念之情, 全身心投入治水之中”, 把“儿子对父亲的日盼夜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图片是惯常使用的, 是最简单易行的手段, 如果能像上例中一样适当地运用“布白”手法, 那么图片就能发挥它的超常功用, 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形象直观上了。

三、借助多媒体, 创设视听上的空白

教学的现代化使教育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多媒体也较为频繁的进入课堂。确实, 借助多媒体所制作的课件能出色地完成教师的设想, 它所产生的视听效果, 是静止的画面和非同步的磁带录音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 多媒体使教学艺术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境界。它能使阅读教学中的“布白”手法运用得更加自如。

比如, 教学《云房子》时, 在学生对云房子的可爱有了一定感悟之后。把多媒体画面定格在小鸟们叽叽喳喳叫着在云房子中飞过来飞过去。接着启发学生交流:“小鸟们造云房子时的心情怎样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 你又会怎样想呢?”不加限制,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最后引导他们归纳出“兴奋”、“得意”的心情。接着进一步启发:“云房子造好了, 小鸟们兴奋不已, 它们互相串门, 这时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看着画面充分展开想象, 扮演小鸟进行说话, 创造了视觉上的空白。

同样, 最后一段中“水汪汪”一词较难理解, 笔者没有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它的含义, 而是运用多媒体, 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直观的画面, 就像在放无声电影, 创造听觉上的空白, 使学生身临其境, 仿佛头顶上便是这么一片美丽的天空, 沉浸于雨过天晴之后, 蓝天的明净、清纯之中。

四、引入情境, 创设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其实, 这正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 此时再“开其意”, “达其辞”就能水到渠成。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中《蚂蚁和蝈蝈》一课时, 就尝试着运用这种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是一篇童话故事,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辛勤劳动, 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如果采用简单说教的方法会显得枯燥无味, 而且不易被学生所接受。笔者根据教材中的一段文字, 安排了角色扮演, 创设了对比情境:一群蚂蚁围着餐桌吃着香喷喷的馒头, 谈着笑着唱着, 好不热闹;三只蝈蝈在寒风中又冷又饿, 蜷成一团, 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此时, 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趁这三只蝈蝈还听得见, 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有严厉的批评, 有意味深长的教育, 也有对他们的同情和惋惜……无须再去问“学了这课, 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样老掉牙的问题, 无须再落入“你以后准备怎样做”这样的俗套, 只要把握契机适时点拨,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思考, 再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除了以上所述, 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语言技巧, 创设语言上的“空白”, 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 或者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 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板书设计, 创设板面上的“空白”, 即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 有的在板书中体现出来, 有的则可隐去, 让学生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

论中国画构图中布白的艺术 篇6

“布白”也可以称之为空白, 是中国绘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特点。《易经》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庄子曰:“静而与阴从德, 动而与阳同波。”人们最根本的宇宙观, 这一阴一阳的生命节奏就揭示了事物的变化规律。在中国绘画中也借鉴了这一阴一阳、一实一虚的生命节奏来表达, 这也是中国绘画特有的空间境界表现。所以, 空白在构图中与物象是一种虚实的形态关系, 这就是中国绘画中对空白的诠释, 也是在构图中至关重要的意境表达。

“章法”也是对中国画构图的传统称呼, 也就是谢赫六法的第五法中的“经营位置”《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 , 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 , 营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但构图中的空白并非是白纸, 而是画家根据画面需要精心安排的笔墨不到之处, 也是画面意境产生必不可少的。与“实像”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 古人曾说画留三分空, 生意有只发, “虚实相生, 无中生有”, 在经营位置时要做到胸中有竹, 意在笔先, 需要渲染的时候挥笔潇洒, 浓墨重色, 但是需要有空白处的时候就要惜墨如金, 多方考虑才能达到以无形胜有形, 以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国画构图中的空白布置被赋予了直达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 也是画家在中国画创作中充分体会到创作乐趣。

中国画崇尚追求“计白当黑、以无计有”的独特的空灵审美。在画面中出了充分表现出现实的内容, 更加注重虚的空白, 比如一首柳宗元的“寒江独钓”这首诗, 画家在表达这首诗中“独”的意境时, 在他们的眼中的“独”就是一叶孤舟, 一蓑笠翁独钓于江水中, 画面大量的空白, 就没有其他的画面了, 这恰恰就凸显出来了“独”字。孤舟是实布, 空出来的虚布就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 用自己的幻想勾画出江水的场景, 使得画面更加丰富。

中国画讲究“气势”。这个“气”就是画面的气势, 也是布白的妙处, 通过画面构图安排形象生动的运用墨色变化把“气势”与节奏韵味表达出来。黄宾虹提起过:“一烛之光, 通体皆灵。”他提到的“通体皆灵”就是我们需要领悟的精髓之处。

二、构图中布白的审美心理与作品赏析

中国画构图中的布白, 可以是实的布局, 也可以虚的布局。烟霞雾霭、如云水浩渺, 都可以被称为是实的布局。通过贯彻的审美心理达成共鸣。借助观者的想象力把空白之处可以变得是实或虚, 依靠的就是观者的心理共鸣产生的形象。曾有位法国批评家说过“一位好的诗人, 他的作品是能够给与读者想象的空间, 激发读者去创作诗的意境, 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造出最好的诗人, 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启发更多的诗人。他的作品不是一眼就看穿, 而是留下了很多的意境, 让自己去探索和研究, 让自己去完成。”

人的特殊行为心理, 在实施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状态。形式美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虽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 表达的内容不管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但是如果没有了新颖的表达形式, 还是无法达到人们审美产生的愉悦和幻想的美感。也正是因为如此, “经营位置”与“置陈布势”作为中国画形式美的构成方式, 早在唐代张彦远就明确指出为“画之总要”。

京剧《打渔杀家》中萧恩与其女儿的出场, 演员手中只拿着一只桨, 那么这个浆就是属于实的, 模仿着划船的动作这就是实, 划船的其他部分是没有水和船的, 这就是虚的, 因为环境中是空无一物的, 并没有水的羁绊, 更加强调艺术家对动作的理解创造, 要具有艺术化才能够更加真实的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 调动观众的情绪, 跟着艺术家烘托得气氛而进入氛围中。有了艺术家的真实表演使得观众联想, 并没有实物的虚则变为了实, 船和水就有了意义。每一位艺术家的表演都各不相同, 但是因为有了浆的实所以也依然能够带给观众联想, 体会到船、水、浆的的关系, 从而根据浆的实也就理解了虚。这也就如同中国画的作品是一样的, 都需要来自于生活, 体会到自然物象的“实”作为引导, 使得观众理解“实”的艺术化, 中国画的艺术来源于自然并超脱于自然的艺术特征, 艺术的虚实的处理如同绘画的艺术规律是相同的。

再如京剧中的“趟马”。京剧中“趟马”的动作, 在一个没有马的空间下, 模拟有马的环境, 演员再通过表演技术模拟出马的踢、跳、跑等动作, 并且能够表演出来骑在马上和在马下行走等动态, 首先要求的是演员的生活阅历, 观察细微, 了解马的习性做到心中有马, 才能够在什么也没有的虚拟环境下通过艺术的烘托加上艺术的创造表演出来活灵活现的真实。要想表现的能够让观众达成共鸣, 艺术家必须做到心中有马, 从而能够从动作的实在, 领悟到虚的马, 从而与表现产生共鸣。这样的虚拟的艺术表演需要观众有一定的要求, 有鉴赏的水准能够通过艺术家的虚拟表演达成共鸣, 这也就是和中国画一样的要求, 通过 (下接第261页) 艺术家内心的表达理解艺术的夸张和简洁等表现手法, 与中国绘画的虚拟表现手法的艺术美规律和形式美是一致的。

中国绘画构成的空白, 虚的布置与物象的实时相辅相成的, 在构成中无处不在存在的虚布也是需要衬托实的, 中国画的布白艺术在构成中是无处不在的, 布白的虚与物象的实时相辅相成, 互相影响和生存的。虚衬托空, 空衬托虚, 使得画面更加的丰富。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完了以后还会给人回味无穷的畅想, 带领人们领悟人生的真谛, 净化心灵, 从而进入更大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名作中“空白”的欣赏与分析:孟蜀宫妓图》, 是明代唐寅的作品。此图除了人物之外, 其他的画面全部用空白来处理, 人物的表情、动态都表现的一目了然, 并没有因为空白的留出而影响了画面的整体效果, 人物的头饰、服饰细节都刻画的很细致、丰富, 使得画面更加有艺术的韵味, 因为有了空白的处理, 也使得观者产生了无限的想象力, 会去幻想画面中的人物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 是在树下还是在阶前, 都任由观者去想象了。这就是艺术构图空白的魅力所在。《山水册页》, 清代金农的作品, 画面中的空白处没有一点的布置, 没有一点的墨色, 根据船的整体倾斜和船上的动作, 使得观者看到画面的空白处就很清晰的明白那一望无尽的空白就是湖水, 正因为这个空白的水才使得船只的突出, 人物也随着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 这就是构成里的以虚应实, 以实求虚, 利用空白, 使物象在整体构成中有实变虚, 从而使构图虚实互映, 灵动多变。“实景清而空景现”的空白运用范例。

三、“空白”艺术的发展及其思考

在中国画的构图中布白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是创造画面意境的一种手段, 是很特别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要对布白重视并延续这一传统的艺术。在现代文化发展飞快的时代, 人们进入了快节奏步伐, 往往对传统的技法多少会有所忽视, 国画家的血液中被注入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理应要顺应传统文化并超越它。

中国画的布白不单单要留出空白这一形式, 恰恰融入了大量的文化深蕴, 物象与空白的完美结合才是能够创造出独具艺术语言的意境。我们应该排除浮躁的心境, 抱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 面对艺术, 使空白艺术得到继承与发扬。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意境创造形式, 也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绘画中的布白以及传达的意境问题都是一直被讨论和研究的。在如何利用布白艺术来营造画面的意境, 对空白的艺术性、思想性是需要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的, 掌握了欣赏着对审美的习惯和心理特点才能够清楚为什么空白艺术能够在中国画中营造出意境, 又如何利用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来构成绘画中的布白艺术使中国画更具有积极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意境,营造,布白,艺术

参考文献

[1]黄迪.以太极图为例浅析标志设计中的“计白当黑”[J].艺术与设计, 2010 (11) .

[2]老子全译[J].沙少海, 徐子宏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

[3]庄子图文本[M].张京华解题.长沙:岳麓书社, 2008.

[4]文心雕龙[M].徐正英, 罗家湘注译.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8.

化学教学布白艺术 篇7

案例一 [时间:3月23日上午第二节; 执教人:教师A;课的性质:示范课]

师:你们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少?

生: (齐答) :180°。

师:对,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同时板书)

那我们以前是怎样验证的?

生: (七嘴八舌) 量、折叠、拼……

师:好, 你们桌子上都有一个三角形纸板, 动手试试看!

生:动手示范!

师: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 都存在误差,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推理的方法证明一个命题是否成立, 下面我们一起证明这个命题。同时多媒体出示证明命题的三个步骤, 先让学生上台板演了画图、写出已知、求证, 然后师生一起予以完善。接着进入证明阶段, 证明之前教师给予以下提示:

师:与180°有关的角有

(1) 平角的度数是180°。

(2) 两平行线间的同旁内角之和是180°。

紧接着动画演示延长BC, 然后把∠A与∠C拼在一起。先提问学生∠DCE与∠B的大小关系, 又问学生AB与DC的位置关系, 观察图中AB与CD的关系, 启发我们要添什么样的线, 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生:过点A做BC的平行线。

师:对, 请你讲讲你的思路。 (同时教师板书学生口述完成证明过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们沉默了一会儿后, 有一位学生举手, 该学生讲述了利用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师赞许并表扬该生)

案例二 [时间:3月23日上午第三节;执教人:教师L;课的性质:展示课]

师:对于三角形, 你们有哪些认识?

生: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差小于第三边。

生: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师:你是怎么得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生:拼。

生:折。

教师动手演示拼的过程:撕下角B放在与顶点A重合并放在角A的左边, 接着撕下角C并放在以A为顶点的角A的右边。同时指出这种拼法存在系统误差, 我们必须用推理的方法说明它的正确性。接着出示证明文字命题的三个步骤, 师生一起画好了图形, 写好了已知求证以后进入了证明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

师:我们应该如何证明呢?

生:在点A处画一条直线平行边BC。然后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容易得到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然后学生口述, 老师板书, 同时说明每一步必须填上理论依据, 说明了书写的规范)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在C处画平行线。

(教师过点C画了AB的平行射线)

全体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言。

生:因为A B//CD , 所以∠A= ∠ACD, ∠B+ ∠BCD=180°, 所以∠A+ ∠B+∠ACB=180°。

师:哦, 你是利用了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得到的。很好!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种方法, 就是延长BC , 然后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而后利用平角等于180°, 最后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生 (平时爱思考的一位学生) :我是把三个角绑在边BC上, 然后利用平角来证明。

师:怎么移动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呀?

生:在BC上取点做三边的平行线呀。

(教师露出惊喜的神态, 并表扬了这位同学。同时指出实际上过任何一个点做三边的平行线都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并让学生回去试一试)

反思一

从引入来看我认为这两位老师都很接近, 但是引导学生证明的方法有异:第一位老师担心学生想不出来, 所以一开始就给学生提示与180°有关的有哪些情况, 紧接着动画演示延长BC, 然后把∠A与∠C拼在一起。先提问学生∠DCE与∠B的大小关系, 又问学生AB与DC的位置关系, 最后才问学生应该如何证明, 老师希望从刚才的一系列提示中, 学生能够明白要证明该命题, 只需要过C作AB的平行线即可。可学生回答过A作BC的平行线。从学生的回答来看, 刚才老师的提示是失败的。学生的这种辅助线的添法是否是从书上看来的, 还不得而知。虽然后来也有一位学生发言利用了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证明了该命题。根据老师的提问同学们几乎可以马上能证明该命题呀, 怎么我们的学生没想到过C作AB的平行线呢?实际上老师应该明白有那么多的听课老师在, 学生也很紧张, 他们也在努力思考, 尽量弄懂老师所讲的话, 然后尽可能回答正确老师的问题, 至于老师为什么问这些问题他们没时间和空间去思考, 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路, 他们一直在应付老师的问题, 以至于后来老师觉得尴尬, 我提示了那么多, 几乎都可以把整个题目的解题思路告诉你们了呀, 你们怎么不明白呢?还有老师的提示太牵强, 功利性太明确, 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所以学生的思维还是没有被启发, 学生的思维反而被限制。仅仅是老师的想法而已, 新课程里面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这位老师对于新课程采用的还是老教法。

反思二

第二位老师在师生一起证明该命题时, 采用了体态布白的教学策略, 体态布白即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手势、姿态和表情的肢体语言, 给学生以启发、思考。第二位老师引导学生证明该命题时, 没给学生任何语言性的提示, 只是在复习如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时候, 学生说采用拼的方式, 她就动手演示了拼的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在课堂拼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在思考, 根据老师的演示, 学生联想到了要证明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只需要使∠C=∠EAC, 或者使∠B=∠DAB, 那么添平行线就可以达到目的。从而顺利完成辅助线的添加, 该老师利用了体态布白辅助教学, 可以说收到良好的效果, 真正让人感觉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

反思三

该老师有很好的课堂应变能力, 当第一种方法完成以后, 该老师问同学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时, 一位学生说过C作平行线, 如果老师也顺着该学生的思路, 那么只是前面方法的一种重复, 这老师很聪明, 过C作了一条平行的射线, 采用了问题布白的方法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 让学生进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状态,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添一条平行直线, 他们会的, 可是现在老师画出的是平行的射线, 这样留白于问题情境, 在情境出现后, 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激起学生无穷的遐想。留白于问题探究,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里, 学生就会划亮闪闪的智慧光。果然过了一会儿, 就有蛮多的学生露出了笑容, 举手发言利用同旁内角互补证明了该定理, 其他同学也露出了肯定的笑容, 也有同学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正因为有了前面这两个布白, 所以才有那位爱思考的同学的精彩发言。

反思四

这位老师对教材的把握非常到位,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证明的必要性, 所以这节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证明过程书写规范。一定要使学生掌握, 因为这位老师明白这节课的重点, 所以在给出第一种证明方法时, 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 同时指出应该注意的方面, 然后当学生说出另一种方法的时候, 要求学生进行书写, 这样对有效地落实本节课的书写规范走好了第一步。

总体反思

上一篇:教育原本下一篇:汽车动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