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语言艺术

2024-10-01

化学教学语言艺术(精选12篇)

化学教学语言艺术 篇1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 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反映着教学思维的深刻程度, 教师要具备深刻的教学思维还必须有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而教师良好的教学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在整个化学教学艺术体系中, 语言艺术是灵魂, 只有在良好的语言艺术的基础上, 其他的教学艺术才能得以实施。它渗透在各项教学活动艺术中,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有人所说:“教师能讲得有趣, 学生才能学得有味。”这是教师语言艺术的成功。

一、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语言的表达首先要准确, 遵守语言的科学性。化学是一门科学, 科学语言要求用词严谨, 因而教学语言应该准确, 符合科学性。例如, 讲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时, 经常遇到NH3 (ān) 和NH4 (ǎn) ;还有奶粉事件三聚氰 (qíng) 胺 (àn) , 三个字音调相同, 但声调不同, 有些老师发音总是一样, 这样学生在写化学式时总是写错, 若发音准确可以避免这种错误。这就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在讲油脂 (zhī) 时, 油脂是油和脂肪, 油是不饱和的酯 (zhǐ) , 脂肪是饱和的酯。再如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和钠与酸反应一样, 是与他们电离出的H+反应, 这时问“同体积的水和酸与等量的钠反应, 与谁更剧烈呢?”答案是与酸反应更剧烈。酸是强电解质, 水是弱电解质, 同体积的酸比水产生的H+多, 若问“与稀盐酸反应, 先与酸反应还是与水反应?”笔者认为这种问法不科学, 钠与盐酸以及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与它们电离的H+反应, 只是刚开始溶液中的H+主要是由酸电离出来的, 为了学生好理解, 我们说是先与酸反应。更多问题是在讲元素周期律;氧族元素氧硫硒碲 (dì) 钋 (pō) , 氮族元素氮磷砷锑 (tī) 铋, 若误读容易造成元素书写错误, 同时记错自己的本家是氧族元素还是氮族元素, 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由于不能准确发音或不科学的描述引起, 可见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化学教学语言的幽默性

教学语言在运用时, 一定要注意科学性第一, 艺术性第二的原则。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语气要抑扬顿挫。避免长时间兴奋或抑制, 使学生感到疲劳, 要让学生有张有弛, 保持最佳学习状态。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应用语言艺术呢?原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 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 使人在笑声中领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就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例如, 在做亚铁盐制氢氧化亚铁实验时, 首先用神秘的语气配以简单的动作叙述道:“盛碱滴管要细长, 伸入盐液莫慌张, 缓缓滴入不摇荡, 白色沉淀成絮状, 倘若固执不照办, 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在颜色看上放慢速度, 给人一种警告的威严, 接着按照常规操作, 在管口上方滴下碱液, 大家看到试管里产生白色沉淀即刻转绿, 最终变成红褐色, 全都惊叹不已。在去除杂质以提纯物质时, 学生往往使用不当而引入新杂质, 针对这种情况, 可形容为“前门驱虎后门进狼”;再如, 我们讲离子反应时, 学生经常将H+写成H-, 我们可以半开玩笑的说, 它戴的是红花而非绿花, 还有Fe+2H+=Fe2++H2, 生成的是Fe2+, 而非Fe3+, 我们可以说盐酸让铁戴了两元的小发卡, 因为他的氧化能力弱。

三、化学教学语言的时空性

语言的运用要切合时宜、恰到好处。例如, 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 乙醇和浓硫酸制乙烯, 当温度升至100℃时, 这时反应时间较长, 学生总认为温度逐一慢慢上升, 这时老师应指导学生:该反应温度迅速升到170℃, 若停留在140℃, 将生成副产物乙醚, 同时一句“一百七制乙烯”,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温度要迅速升高到170℃。既填补了这段时间空白, 又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温度。

四、化学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利用语言技巧, 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 增强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形象的比喻打的恰到好处, 可以使学生眉飞色舞, 兴致勃勃, 易于接受新概念, 乐于思考新问题, 使学生听课成为一种艺术享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 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 增强感染力, 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有些化学概念、原理具有高度抽象性, 而高度抽象的化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事例, 把内容讲得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述, 必然会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轻松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课堂教学要重视语言的形象生动,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联想,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讲到物质的量浓度与体积的关系时, 比喻为“厨师尝汤难道要将汤喝完才能知道味道吗?要是做个满汉全席, 还不得个大胖子厨师十天半个月不吃饭吗?”

当然, 化学教学语言艺术上的创造, 并非一朝一夕, 需要千锤百炼、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突破, 才能进入较高的艺术境界。且教学语言艺术的深度是无止境的, 要想攀登化学教学语言艺术的高峰, 必须付出长期的、巨大的、艰辛的劳动, 才能有所造诣, 有所成就。语言的艺术魅力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的纽带, 是培养学生学科兴趣的催化剂。用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应, 使可爱聪明的学生更能容易轻松快乐的接受知识, 培养他们热爱化学知识, 并保护环境的精神。

化学教学语言艺术 篇2

如向学生讲述白磷的有关性质与贮存的知识时,以一句“似蜡非蜡,白或黄;不声不

响水中藏,有朝一日出水面,化作烟幕白茫茫”。把白磷在常温时是白色固体(放置时间稍

长为黄色固体),应该保存在冷水中,若暴露在空气中易自燃,燃烧时产生浓厚的白烟的性

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在讲氢气(已验纯)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为强调顺序操作的注

意事项,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操作顺序,可及时的配以化学韵语“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

到早退,前者颠倒可能炸,后者颠倒定氧化”。顺口的韵语,生趣的提问,进一步激发了学

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再者,初中化学中有不少知识容量大、记忆难、又常用,但很适合用编顺口溜的方法来

记忆,因为顺口溜琅琅上口,生动形象,便于学生记忆。如: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联系时

可用“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又如,在讲

解过滤操作要领时可概括为:“滤纸折好,分开放入,稍加湿润,驱除气泡。记住要领:两

低三靠,先清后浑,不要急躁”。

另外,精辟的俚俗语言,好的歇后语,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活跃,丰富学生的语言,给学生打上深刻的烙印,学生能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得

到启迪。例如,为了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引用一句人尽皆知的广告语——“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学生一定会津津乐道,印象深刻

有人说:“教师只有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意思是说,教师首先要有丰富渊博的知

识,深厚的业务功底,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采用精确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严谨性、准

确性。

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科学性要求化学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有逻辑性,必须准确使

用化学术语,以确切的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例如:不能把氯化氢说成盐酸。还要注

意准确叙述化学事实。例如:“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不能说成“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精练是指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概括要点、详略得当、言简意赅。例如:制氧操作过程可概

括为“查、装、定、热、集、移、熄”七字。科学的化学教学语言,来自教师丰富的科学涵

养,长期的积累锤炼。为此,教师应坚持化学及其它相关科学知识的继续学习深造

再如,在向学生介绍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时,我们

可以用以下这一段语言来描述温室效应:近一百年以来,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

55mg/L­,全球气温上升了0.6℃。1990年二氧化碳浓度已增加到373mg/L,目前每年还以0.5%的速度递增。据估计,气温将平均增高2℃-5℃,将出现全球性

气候变暖,同时,如果全球气温上升2℃-5℃,海平面将上升30cm-100cm。同时又可引入

一些生动的事实加以说明,如30年的时间里珠穆朗马峰矮了3.70米等。这样一来,学生就

深刻地认识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后果,以及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用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帮助人类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创造新物

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非常有用、非常有意义的。

化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语言要求用词严谨,因而教学语言应该准确。所谓准确,就是用

语言艺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篇3

众所周知,难易适度、新颖而令人感兴趣的教材,激动人心而生动形象的趣事,都不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去努力便能轻易记住。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意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与形象比喻及直观实验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记忆的直观性、形象性,使之带上感情色彩,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时,幽默而妙趣生辉的语言,不但能使学生增强记忆材料的直观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同时,在无意中完成识记。语言的艺术化既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还能使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我在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化方面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开场白——导入的艺术

好的导人语有不可忽视的功能。现代演讲学研究表明,演讲的开头就要吸引观众,这是演讲成功的第一步。导入语要能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导入语最好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人手,巧妙设疑,从而可以通过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课前的疑问。一

例如:在教师进教室的前几分钟,通常教室里会出现乱哄哄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一般教师的做法是先控制好课堂纪律,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的做法不免有些死板。在讲授《空气》这节课题时,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可以走进教室后双掌相击,大声说:“闭上你们的嘴巴……再捏住你们的鼻子!,,学生照做后,教室立刻安静下来l不到一分钟学生便憋不住了,马上松开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引入问题:

师:我们生活离不开什么?

生:空气。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研究空气,有兴趣吗?

这样一来,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引到课堂教学中了。

课题的引入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把握好课题的引入,能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具有趣味、美感和激情,由此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的幽默艺术——笑声

幽默能自发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幽默,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使人在笑声中领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幽默的语言,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入木三分,使人忍俊不禁,学生在爽朗的笑声中能悟出其真谛。学生无不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应该说幽默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

例如:在做亚铁制氢氧化亚铁实验时,我首先用神秘的语气配以简单的动作叙述道:“盛碱滴管更细长,插入盐液莫慌张,屏气缓滴不摇荡,白色沉淀呈絮状;倘若固执不照办,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在“颜色看”三个字上放慢速度,给人一种类似警告的威严,接着按照常规操作,在管口上方滴下碱液,学生看到试管里产生白色沉淀即刻转绿,最终变成红褐色,全都惊讶不已,寻思之余,又为领会“反应就给(你)颜色看”的双重含义而眉开眼笑。在去除杂质以提纯物质时,学生往往因使用不当而引入新杂质,针对这种情况,可形容为“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一语双关,通过这些幽默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随即进入了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再如:在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教师常强调为何不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这一知识点。讲授时,可增设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并与教材进行对比,配合实验现象向学生讲述:“同学们看该反应(增设的实验)好景不长,生成的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使稀硫酸望石兴叹,由于硫酸钙是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而生成的,所以它又无法生气。”教师抑扬顿挫的讲授,让学生听后发出一阵爽快的笑声,并领会了其中的真谛。

另外,适当地应用谐音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一些化学知识,如在记忆地壳中元素含量时,氧、硅、铝可以巧妙地运用谐音“养闺女”让学生轻松地记忆。

当然,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浅薄、油嘴滑舌之感,反而会适得其反。

韵律美的艺术——语音和语调的艺术

声音讲究抑扬顿挫,音色讲究优美动听。美妙的音质用于课堂,将会给学生带来享受。在教学中,语气与音调要做一些设计和情境上的处理,不能只靠临场发挥,要知道一个声音、一部乐曲都是要进行一些声调和音色上的处理,这也是同一首歌换一个人唱,常常就是唱不出原味的道理。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教师的语调就要先定个适中的调子定高了会越讲越高,定低了想高也就高不起来。还有就是一开始就要抑扬顿挫,这一点很重要,一开始如果语调平平,很可能整节课都会平淡无味。

教师要做到用声音吸引学生,就必须掌握好语音的运用。掌握口语音量调节,语调、重音、顿连、节奏变化等都能增强教育教学讲述的表达效果。

语气的合理运用

教师用不同语气说的话,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就有很大不同。

比如,教师提问时,若学生没人回答,教师可用较轻的略微上升的语调问学生:“难道真没有同学能回答吗?”“难道同学们一点都不了解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有所回应。但如果教师语气较重的话,教师的亲和力将大打折扣。

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语气,声音呆板、平淡、缺乏变化,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在讲课过程中,随表情达意的需要,不时变换语气,使其有起伏变化,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语调的运用

语调有很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美国耶鲁大学的卡鲁博士实验多种语调向学生讲授,发现低沉、稳健的语调更能让学生记住知识。我国丁传禄等人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教师运用高亢型语调、抑制型语调、平缓型语调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正确率在59.4%-81.9%左右。而采用变换型语调教学的班级,学生的情绪兴奋,注意力集中,反应灵敏,学习成绩正确率达到98%。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变换自己的语调,才能吸引学生听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语调表现出“火既是人类的朋友又是人类的敌人”。我认为引入新课时,先用平缓的语调阐述:“在充满神奇变化的物质世界里,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反应之一。”说完后,稍稍提高音调,做以下几个设问:“同学们知道吗?人类利用火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了。那么什么是燃烧呢?”最后再用稍高亢的语气引入课

题:“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揭开火的神秘面纱。”

这样的处理方式,先让学生领悟到火的神圣,再被教师的问题吸引,从而能让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态走进新课的学习中。

重音的运用

重音的运用是教师突出语言意义和感情倾向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领会语义的语音信号。教学中,教师必须熟练运用目的性重音,即从教学目的出发确定重音。

例如:在讲授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引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时,教师可以用课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写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学生书写时,教师应该强调书写化学方程的两大原则,并在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和遵守质量守恒两个关键词处用重音强调。当学生写出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时,教师再用重音强应调遵守质量守恒,这样便可以巧妙地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发现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相等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学习中。

节奏和顿连的运用

教学语中的节奏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中,其语言快慢、强弱、顿连的变化形成的语流态势。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整体的节奏,不宜过快,但慢中要有变换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做出语言的调控。比如要突出即将要说的话,可以在开口之前设置停顿,在感情激动处、感情大起大落处加快或放慢语速并设置合适的停顿。

在教学过程中,语气与音调的运用得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只有运用好语气与音调,才能用声音吸引学生。

手势与表情——态式语艺术

一个漂亮的手势,一个善意的微笑,常常带给学生一种美好的感觉。教师的动作语言显示着的情感激励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鼓舞和走向成功的鼓励。手势表情姿势在演讲学上被称为态势语,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它也是一种无声语言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在教学中,信息总效果中面部表情占55%,如果我们不做一番设计那确实是我们教学的失误。其实,课堂教学中的手势,只要做简单的设计就行了,面部表情也不需作太频繁的变换,否则也会使学生疲于应付,而把学知识变成了看表演,这也是错误的,课堂还不同于表演艺术,但可以借鉴于表演艺术。面部表情如能形成一种风格和习惯那是最好的。

例如:当某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妨走到这位学生身旁,身子稍稍前倾,眼光注视这位同学,并配合点头,并用言语如“嗯”“对”等语气词。这样就能达到很好地和学生交流的效果,同样也鼓励了学生。

化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4

一、教学语言准确、精炼

1.精心设计, 教学语言规范、准确

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科学知识, 教师的教学语言就必须是科学的。上课前要精心设计语言, 字斟句酌, 仔细推敲。上课时要清楚地、准确地表达各种概念、理论, 说话不含糊, 条理要清楚, 逻辑性要强。每一节课下来都应该而且必须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语言设计是否科学、规范, 条理是否清晰、严密, 举例是否恰当, 化学用语是否正确, 学生是否听得清楚、明白。

精心设计语言就是要使教师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规范的、准确的。那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语病应该尽量避免。如, 不应该说:“反应按下面热化学方程式进行”, 而应该说:“反应用下面热化学方程式来表示”;不应该说:“在这个反应里, 氢被置换成为金属”, 而应该说:“在这个反应里, 氢被金属所置换”;不应说:“1摩尔水是18克”, 而应该说:“1摩尔水的质量是18克”, 等等。

精心设计语言, 有时也要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加以审查和修订, 如在原高中统编教材上有一习题是:“……比较三个元素的电子层结构特征。”在这句话中的量词“个”用得不准确。因为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个集合名词, 是不能用“个”做量词来称谓的。这里的“个”应改为“种”, 不然就影响了知识的科学性。对教材上尚待发展、完善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中学阶段尚不能讲透彻的问题也不能讲得过于绝对。如催化作用的催化原理, 目前有不少解释。在向学生介绍中间产物理论和活化中心理论的同时要强调它们均不成熟, 目前也还没有成熟理论, 需要今后在实践基础上不断研究、补充、丰富、完善;在介绍阿佛加德罗常数时强调指出它目前是数值是6.02×1023。这样, 不仅能教给学生更为准确的知识, 而且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是发展的观念, 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2.去繁存精, 教学语言言简意赅

课堂上决不能空话连篇, 不着边际。如果教师说话不简练, 就会影响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 只能是少、慢、差、费的低效劳动。如果重视提练教学语言, 紧扣内容重点、难点、关键, 做到言简意赅, 就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贯通, 课堂上还能有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活跃思想, 发展智力。

教师要做到用精炼语言阐述清楚概念和化学实验操作的技能、技巧。如凝胶概念可以说成胶体微粒聚集成颗粒从分散剂里稀出的过程;摩尔溶液配制的六个步骤可以小结为:“计算、称量加溶解、洗、定、摇匀六不缺。”

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 对各种物质的辩证关系进行透彻的了解, 才能做到用精练的语言阐述复杂而深奥的理论, 才能做到语言的准确、精炼。

二、教学语言形象、生动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好动、好奇、缺乏耐性的青少年, 教学内容又多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 作为教师要尽量使语言形象、生动, 还要能深入浅出。

1.善于启发学生想象

在讲自然界溶洞的形成时, 可以用成语“水滴石穿”让学生想象含二氧化碳的水如何滴穿了石灰岩, 把石灰岩从山上搬到山下。在讲“过渡性元素的用途”时, 可以用五光十色的金属和合金世界让学生想象生活中、生产上、国防上一旦缺少金属时的情景。在讲“炼钢”时, 可以用铁匠锤击炽热的生铁变成闪亮的钢刀让学生想象红热铁中的杂质碳、硫等如何被氧化而除去。

2.巧妙运用生动的比喻

在讲“摩尔”这个国际单位制时, 可以作如下比喻:一张纸不好计量, 但可以用一个数量集体来作为计量单位, 这个数量集体取多大数值呢?如造纸厂把500张作为单位, 名称叫“令”。而国际计量委员会把“12克碳-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即阿佛加德罗常数个微观粒子的数量集体作为一个特殊单位, 叫“摩尔”。诸如此类的比喻均能收到加深印象、增强理解的效果。

3.形象的语言描述

在讲“有机物”时, 可以如下描述:“碳是有机世界的主角, 它含量不多, 而足迹却遍布全球。仅以教室里含有碳的物质为例吧, 桌子是木材做的, 含碳元素;书包不管是化纤、布、皮、人造皮等材质的都含有碳元素;课本、练习本是用纸做的, 含碳元素;书上的油墨字迹里、黑板上的油漆里、文具盒里的橡皮、签字笔等都含有碳元素;我们穿的衣服不管是什么材质的也都含有碳元素;每个同学身体内部的血红素、脂肪里也含有碳元素……碳与我们的关系真是密切呀!”这样的叙述对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来说可以起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同时对有机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当然一味地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而脱离了教学任务的要求也是不可取的, 因为语言是受到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制约。语言枯燥乏味固然不好, 如果脱离教学内容, 单纯追求语言技巧, 油腔滑调, 华而不实, 完不成教学任务就更不好了。

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巧妙应用生动比喻及形象描述这三者可以穿插进行、灵活多样。如有时可以像电影、戏剧导演一样,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小结问题, 有时像相声演员一样来一段开场白, 有时像评书演员一样来一段承前启后的结束语, 均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在讲“碳的同素异形体”这节课时, 我先这样引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单质, 一种是世界上最昂贵、最坚硬的光彩夺目的宝石叫金刚石, 一种是世界上最廉价、最软的灰黑色矿物叫石墨, 他们犹如是双胞胎。”这样引入课题自然、生动,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所以师生的双边活动很容易进行。在教室分析金刚石、石墨的结构后, 引导学生根据结构上的异同点对比它们的性质、用途并列成图表, 有意识地让学生综合、整理、小结本课时内容。在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后, 为了能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教师作以下简短结束语:“金刚石、石墨的性质、用途与它们的晶体结构关系密切, 碳的同素异形体还有几种。1915年, 一位科学家在彼得堡的一个实验室里当众表演小型毒气攻袭, 他用裹好的小包紧按面部坐在一个充满氯气等剧毒气体的实验室里不断吸入毒气, 在毒雾中安然无恙, 围观的人群都很奇怪, 最后他打开按住面部的小包, 里面装的只是一块普通的桦木炭。难道这位科学家拥有分解毒气的能力, 肯定不是, 这实际上关系到碳的另几种同素异形体——木炭、活性炭的性能, 我们下次再作讨论。”这样的结束语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三、教学语言感情充沛, 富有激情

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对学生的听课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教学时, 精神要饱满, 语言的感染力要强, 要使教学语言充满激情, 不要无精打采, 照本宣科, 不能背书式的教学。

如在讲“硝酸盐”时, 如果只讲硝酸钾性质不稳定, 加热易释放出氧气, 能用来制火药, 学生印象不深刻, 听起来没劲。如果配合着木炭在熔化的硝酸钾液面上发红上下跳动的实验, 用饱满的精神、充满激情的语言讲到:“同学们听过评书《岳飞传》没有?如果没有, 我来给大家讲一段‘雷震三山口, 炮炸两狼关’的片段。宋朝女英雄梁红玉与金国大将金兀术大战五、六个回合, 将近关前, 不料霎时间漫天黑雾弥漫, 只听得半空中豁喇喇一声霹雳, 这炮轰震天响, 把两狼关炸开一条大路, 这叫‘雷震三山口, 炮炸两狼关’。因金兵大炮雷轰, 梁红玉失去两狼。那么这种震天雷是怎么做的呢?就是用铁罐装火药做的, 是金人向宋朝的俘虏学的。火药的成分为一硝、二硫、三木炭, 硝酸钾内部含有丰富的、容易释放出的氧, 炭和硫是可燃物, 所以火药内部燃烧条件已经具备。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宋朝火药、火器的制法通过贸易、俘虏等方式传入邻近的金国、阿拉伯、波斯等国, 阿拉伯人把硝石 (即硝酸盐) 叫中国雪, 波斯人把硝石叫中国盐。从发明火药到现在, 一千多年过去了, 它还在被使用着, 如制作鞭炮, 子弹的发射药, 等等。”这样讲述, 学生不仅掌握了硝酸盐的特性、用途, 并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四、教学语言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和节奏

教师教学时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气的轻重、面部的表情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语速太快, 学生思维跟不上, 听课会感到吃力, 知识的掌握会不够牢固;语速太慢, 输送给学生的知识满足不了需求, 学生的智力活动受限, 影响思维的扩展;讲课时声音太大, 学生受太强语言刺激, 会影响注意力的保持;声音太小, 学生听课吃力费神, 引起听觉不必要的紧张。所以教学语言首先要注意语速快慢适中、语调高低适宜。其次应尽量避免单调、平淡, 注意语言节奏的抑、扬、顿、挫, 以加强语言的启发性。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验的安排调节语言的速度, 有快有慢, 注意停顿, 停顿的时间可长可短;还要能根据学生的情绪进行巧妙的控制和调节, 善于利用语言的节奏和声调的变化使学生持续的处于积极且活跃的思维状态。当讲到课时的重点、难点或关键之处时, 语速可放慢, 语气加重;当讲到疑点时, 教师的声调可以提高, 尾音适当拖长。另外, 还应注意授课时的表情和姿态, 尽力做到以姿态助语言。教学时使用适当的姿势如手势和眼神来辅助语言会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如讲“硫酸工业”, 在需要引入热交换器时, 我就声缓语轻地启发道:“三氧化硫带着不需要的热量离开了接触室, 而二氧化硫和空气等混合物需要经过预热进入接触室, 能否转移一下热能呢?”学生马上可以回答:“能。”我又急速而语重地问道:“用什么设备来转移热能呢?”从而较自然地引出热交换器来。

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水平是可以通过苦练得到提高的。演员练功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演员演戏必须进入角色, 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讲台虽不是舞台, 教师也不是演员, 但锤炼语言、练好讲功犹如演员, 只有锤炼出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 才能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才能给学生以智慧、以力量、以鼓舞。语言的锤炼可以在“学”和“练”两个字上下工夫。

“学”主要是多读书, 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除读专业书外, 也可以读一些文学作品和历史名著, 这样不仅能扩大知识面, 而且能丰富语言。还可以读一些哲学、语法修辞、逻辑学方面的书籍, 增强语言的逻辑性。除多读外还要多问, 多向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 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练”主要是多练习讲话, 如举办科学讲座或小型学术报告会。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古代诗人“吟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只要教师坚持勤学苦练, 就一定能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从准确、精炼、生动、形象、情感、语气、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分析了化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 提出化学虽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颖有趣的实验无疑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教学工作多数时间仍是依靠语言来进行, 教师需通过“学”“练”两个方面不断锤炼, 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初中语言艺术教学 篇5

一旦离开语言,要想实施教学,教学目标就将成为空谈。

语言艺术,也就是通过语言说明客观事物,让思想尽量达到鲜明、精准、完美、生动的程度,这也是艺术程度。

从广义来看:除口头语言,还有体态与书面语言。

因此,在现代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不断改善自身专业素养,通过提高综合实力,注重语言艺术,以此改善教学质量与水平。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教学现状

在教育与社会发展时期,生物已经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新型教学理念与体制的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它过于注重老师的主导与教学功能,使用平淡、繁琐、单一的语言教学,没有注重语言水平与质量,逐渐让学生失去了对生物的兴趣,同时也影响着综合素养的改善。

从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其语速普遍较快,很多学生的思路根本跟不上,在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就已经结束,而语速教学,学生也很难调整思维。

事实上,很多初中生物老师使用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兴趣,同时老师也没有激情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对内容的选择与应用不够精炼、简洁,存在拖泥带水的现象,这也是学生找不到学习重点的原因。

事实上,教学语言过慢、过快、语言磨叽、平淡都会影响教学,很难吸引学生,更不可能激发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点与目标,以此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中生物语言教学的意义

语言作为生物教学能否顺利贯彻的关键,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语言结构与艺术,拉近师生距离,促进互动交流。

在教学中,老师对知识的概括、讲述、传输与提问都是利用语言来达成,老师对知识的见解与观念都是通过语言艺术进行传递与表述。

所以,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语言艺术,这样才能深化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将语言艺术应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不管是拓展思维、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或者培养能力都需要充分利用语言表达。

在教学期间,利用简洁、清晰、生动、精确、富有趣味的语言,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此改善学习能力,并且缩短教学时间。

改善语言艺术对帮助学生完善品格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升华、完善人格,以更好地展现老师的语言魅力与综合实力。

在生物课堂中,通过充分应用语言艺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挖掘智力,并且影响其行为方式与思想理念,都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很大作用。

另外,语言艺术对帮助师生改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作用,语言艺术有助于老师提高对学生、老师与相关事件的认知,以此改善分析与判断能力,最后达到提高专业素养的目的。

完美的语言,有助于优化教学引导,在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期间,挖掘智力,拓展思维,促进师生思考与发展。

三、语言艺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做好重点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必须做好教学重点与相关内容的描述,通过为学生点明方向,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当然,在这期间,老师必须利用简短的基调,为课堂夯实基础,以展现老师对教学方式、知识与语言的应用能力。

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中,为了及时引申出重点,老师必须及时购置问题,具体如:p与d以及pd呈什么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利用显微镜,

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显微镜呈像的含义,也只有明了、简洁的问题,才能快速映射学习重点,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2.做好教学过渡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学过渡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要求与相关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不断完善教学结构与框架,这样才能保障生物教学的严谨性。

过渡部分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在过渡期间必须保障语言艺术,这样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果。

如:在《生物与环境》中,先让学生课前搜集某个河流的生物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具体如:《草原上升起部落的太阳》,

为学生展示草原生态体系,让学生明白自己也是生态结构中的一部分,以此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最后营造出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氛围,同时这也是丰富情感的体现。

3.优化内容讲解

在生物教学期间,老师必须充分利用语言,当师生达到思想共鸣之后,做好教学引导,并且实时投入情感,营造生动、丰富的形象,优化生物课堂与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领会,最后完成学习目标与要求。

如:在《植物特点》中,可以整合具体的教学结构与内容,利用计算机播放蕨类、葫芦藓等植物视频,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环境生存,在明确植物基础特征后,明确两者关系,提高保护植物、环保的意识。

4.做好评价与总结

在这期间,生物老师必须使用简短、精炼的语言保障教学内容与结构,以及时做好课堂问题与表现的评价,然后再对具体结果进行反馈说明,以改善思维。

在教学收尾中,通过提高学习兴趣,从根本上保障教学成果。

如:在《动物生殖》中,师生可以一起探讨鸟类繁殖,在总结期间,使用问题的模式,要求学生总结鸟类发育和生殖特征,以落实相关知识点,增强学生对动植物的认知。

新形势下,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老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语言的幽默性。

所以,初中生物老师必须从自身情况出发,做好语言分析和探讨工作,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一步步地突破,在生活与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提高学习热情与兴趣,这样就能得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作为老师教学水平的展现,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结果。

语言艺术与情感教学 篇6

一、语言艺术特点:

第一包含感情,具有感染力。要以真挚去激发学生的真情,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去看、去听、去学,尤其是在说理教育时,教师要有激情,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载理,以情感人,情景交融,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道德认识的同时。充分享受参与学习活动的愉悦和满足。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提高教育效果。要心中用爱,辅以真挚的言语表达出来。第二,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用饱含感情的语句,如果过于繁杂冗沓苍白,也会令人反感,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第三有适当的幽默和诙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变成了只培养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心理学提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感知敏锐、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相反,消极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心中感受到社会排斥,有时会自暴自弃,消极悲观,不思进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师的情感也应辅以语言艺术来表达,用爱心去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情去激励、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语言艺术创造性的应用于情感教学中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如下:

(一)愉快教学。通过激励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愿学、爱学、乐学心理趋向,通过营造教学过程的愉快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情境陶冶,形象的地学。其主要功能即它的陶冶功能: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三是成功教学。成功教学指的是鼓励评价,在成功中学,在激励的语言艺术上对学生自信心的增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情感教学应达到美乐教学,审美立学,乐教乐学,要达到这一层面应综合运用教师的语言艺术。

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艺术 篇7

一、用生活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烂漫、好动、好奇, 他们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永远是从疑问与兴趣开始的。要想让小学生安心、有耐心、快乐地在教室里坐满40分钟, 并在这段时间里学到知识, 教师需要下番苦功、动足脑筋才行。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与其他学科相通的趣味性现象, 将问题生活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炼,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 在不同的时间、场合, 应该用不同的语气、节奏讲话。一般来说,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语气应更柔和、更通俗、更富有童趣;面对高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语言应更简练、更富有哲理, 语言的节奏可适当地快一些。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 所以教师要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 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 及时调整语速、基调、音量、节奏和语气等, 使教师的语言能被学生理解, 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教, 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其教学语言就应该含蓄不露, 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 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对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这三种类型的学生, 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 要做到面面俱到, 深入浅出, 明白易懂。这样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不使一名学生掉队。针对学困生, 教师要更多地使用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 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和谐的语言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三、运用修辞的方法设计语文教学语言

因为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有意注意时间太短, 所以听课效率常常不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借助一些修辞手法, 让教学语言变得生动起来, 以此来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 提高听课效率。教学语言是“加工了的口语”, 教师在授课时, 应在口语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肯定、疑问、反问等不同的语气, 运用双关、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典故、格言、成语、诗词、谚语、歇后语和外来词等引入课堂。这样, 不仅可以使教学语言避免平白直叙, 调节气氛, 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新奇多趣。语文教师要知道, 语言的风趣诙谐也是调控课堂气氛和增加亲和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篇8

在《纲要》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对师生关系有了重新认识, 并给自己重新定位, 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学习行列, 成为幼儿忠实的、有能力的伙伴。 语言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 完全在于它是一种心声, 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 教师只有把对幼儿、对教师职业的爱, 用发自内心的真情, 充分溢于自己的言表, 才能注情于声、以声引人、以情动人。 只有通过包含慈爱、信任、朴实、动人的语言, 才能感染孩子, 拨动孩子的心弦, 在孩子内心引起共鸣, 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设计活动时, 教师应明确《纲要》有关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要求, 掌握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要求, 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认识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 及时根据幼儿的反馈情况, 调整计划、教案及自己的教育行为, 以赢得幼儿积极的配合和回应。 在日常生活中, 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和鼓励, 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在宽松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获得有效的语言经验。 如教师应经常说:“我和你一起来, 好吗? ”“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没事, 你来试试, 如果需要帮助就和老师说。 ”“你想玩什么? ”等等, 不能常用“你应该这样做。 ”“你这样做不对。 ”“那不行! ”“你不可以。 ”等, 这样会在有意无意中扼杀幼儿的自我创造力。 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 应多使用平等、民主的语言, 如告诉他们“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 在与幼儿交流时, 我们还要面带微笑, 并伴有弯腰、下蹲、抚摸、拉手等动作, 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和自己是亲切平等的, 师生交往如同伙伴的交流, 使幼儿敞开心怀, 自然不拘谨。

二、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纲要 》 把培养幼儿 “想说”、“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作为语言培养的目标;把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等, 体现了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予以充分尊重。 但是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上的限制, 他们在学习中必定会遇到许多问题。 因此我们要注意体察幼儿心中的疑惑, 理解幼儿的失败, 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支持, 让幼儿有安全感, 并产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如幼儿感到灰心与失望时, 我们可以说:“你再去试试, 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再想想看!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啦? ”“发生了什么事呀? ”等等。

当幼儿有新的发现和想法时, 教师应及时用语言给予鼓励, 诸如“嗯, 真不错! ”“你真行! ”“你比上次有进步! ”“你这个方法老师倒没有想到。 ”等语言, 再加上对幼儿翘大拇指、微笑、点头、拍手等动作, 对幼儿有极大的鼓励作用, 并让孩子产生成功感, 提高自信心。 在此, 教师语言艺术的一大功能———鼓励幼儿表达自我、宣泄情感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外, 我们应鼓励双向提问, 比如问幼儿:“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的呢? ”这样可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孩子把疑惑的问题提出来, 改变以往单向提问的方式:老师问幼儿答。 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提升自我价值感, 利于孩子自信心的提高, 又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用针对性语言满足幼儿的不同心理需求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幼儿老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情。 要避免枯燥无力的语言, 避免使幼儿昏昏欲睡的现象发生。 教师应力争语言表达得形象、直观、明快、生动, 使孩子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再次要风趣幽默, 诙谐机智。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 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幼儿, 加上积极的情绪 (面部表情) 和夸张的动作, 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 让孩子得到心灵上的感应, 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 使师幼达到双向投入的境界。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由于受知识经验局限, 受教师权威威慑, 幼儿很少主动借助语言向教师传递真实想法, 不利于自身个性发展。 《纲要》明确指出:“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它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权利尊重和对所有幼儿的关注, 充分体现了“给每个幼儿均等的机会, 通过教育让每个幼儿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的当代儿童观。 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 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 力求“因人用语”。 例如问小班幼儿的两种问法, 第一是:谁愿意表演故事的请举手;第二是:愿意扮演小狗、小猫、小鸡的请举手。 显然, 第二种问法效果会更好。 再如不同性格的幼儿, 语言的使用也不同。 比较内向、性格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 教师应更多地运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跟他们对话, 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对反应不快的幼儿, 教师要有耐心, 在语速上适当放慢一些;对脾气急躁的孩子, 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更加沉稳、语速适中, 使幼儿的情绪得以缓和。 总之, 对不同的幼儿, 教师该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做到因人施教, 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四、用启发性语言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语言可以启迪幼儿智慧, 发展幼儿思维, 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 当一个问题出现后, 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而是应以一种中立的态度为幼儿创造宽松的谈话环境, 不断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 大胆回答问题, 同时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所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 我们应多向孩子发问, 并做到少一点再现性的提问, 多一点探索性的提问, 少一点直截了当的提问, 多一点启发性的提问, 如“为什么会这样? ”“哪一种方法更好? ”“你还发现什么? ”等比较性、分析性的问题, 更利于发挥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让幼儿从多方面更多地、更好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并产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总之, 在《纲要》的引领下, 要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就必须努力探索和提炼教学语言, 在实践中多观察、常思考;细领略、勤摸索, 使教学语言艺术不断升华,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幼儿早期阅读环境创设初探[J].教育时空, 2009, 11.

也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语言,科学性

在化学教学中,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实验、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学、参观等。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都必须和化学教学语言相结合。化学教学语言不仅要满足语法要求, 符合逻辑顺序, 易于学生接受, 还要能够反映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结合平时的化学教学活动, 我认为运用化学教学语言应做到符合科学性, 具有启发性、逻辑性、思想性、趣味性等。

一、化学教学语言要符合科学性

化学教育语言是化学知识信息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因此, 在教学中化学教师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做到准确无误、完整周密, 符合科学性。例如, “氯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 不能说成“氯化钠中钠离子显+1价”;气体“逸出”而不是“溢出”;“集气瓶”不能说成“玻璃瓶”;像“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1mol氢”等说法就失去了科学性。又如, 实验操作方面的平视、俯视、仰视等术语, 一字之差其含意对实验误差的分析截然不同。再如, 在讲解电解质定义时, 把“或”字说成“和”字, 则会造成概念上的误解;在初中化学中我们讲“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 不可去掉“一般”二字, 否则就会造成科学性上的不严密。所以,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思考, 仔细推敲, 务必用准确、科学的语言阐述化学知识。

二、化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师所务唯在启发诱导。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能适时、巧妙地运用启发性语言,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化学教学语言启发学生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在复习催化剂这个概念时, 提问学生“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以制取氧气时, 二氧化锰是不是催化剂?”学生就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或“不是”;如果提问学生“什么叫催化剂?”学生往往可以照书死背定义;若问“为什么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常加入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在此起何作用?”这样, 学生就要开动脑筋才能用自己的言语回答问题;假若再设计一种问法:“试比较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氯气与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 在这两个反应中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这样, 学生就必须掌握催化剂和氧化剂的区别, 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回答问题, 引起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 并促进表达能力的训练。

又如, 在讲解练习“写出溴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 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 我们是否具体讲解过溴单质的化学性质?

学生:没有呀!

教师:溴与氯同属于卤族元素, 在第四章卤素的学习中, 我们是以氯气为代表物来学习的, 并没有具体学习过溴单质的化学性质。那么, 溴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否与氯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呢?

学生:嗯?对哦!

教师:通过第五章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的学习, 我们知道“同一主族元素, 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还知道氯气能跟水反应, 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那么……

学生:老师, 我明白了, 溴单质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溴酸和次溴酸。

可见, 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联想思考, 由此及彼, 达到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的效果, 提高了课堂效益。

三、化学教学语言要具有逻辑性

化学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是化学教师思维形式和教学思路的反映, 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讲解盐类的水解时, 可以这样来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 逐步分析解决问题。首先问, 酸溶液呈酸性, 碱溶液呈碱性, 那么, 盐溶解于水后, 所形成的水溶液是否呈中性?可通过检验醋酸钠等6种盐溶液酸碱性的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其次问, 由检验醋酸钠等6种盐溶液酸碱性的实验结果分析, 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 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最后问, 为什么氯化铵溶液显酸性?为什么醋酸钠溶液显碱性?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水的电离平衡和盐的电离, 综合分析出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进而再引导学生归纳出盐类水解的本质。这样, 随着一个个疑问的提出、讨论、归纳, 一环扣一环, 层层深入, 比较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可见, 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语言必须具有逻辑性。

四、化学教学语言要具有思想性

教学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 能体现教师的思想感情, 与书面语言比较, 有声语言借助语调控制、语气变化及语速调整等一系列现场表现手段, 形成比书面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有质感与张力的特殊表现力。例如, 教师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去讲述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有关化学方面的成就, 就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 声情并茂地讲述有关化学家生平事迹, 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刻苦钻研的科学求知精神。再如, 当某学生回答问题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 教师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 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 换一个角度想想, 或许会有新发现的。”如此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既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又能激励他们积极上进, 以舒畅的心境紧跟教师的节奏。所以,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绝不可忽视语言、语调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与意志倾向对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培养思想情感等所产生的教育作用。

五、化学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45分钟, 如何能使学生开动脑筋, 乐于学习, 教师语言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枯燥乏味的语言与风趣幽默的语言在课堂上所造成的效果迥然不同, 前者是催眠剂, 后者则是兴奋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比拟、借代等修辞方法, 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升高温度,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那么如何来理解温度升高, 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呢?在讲解时, 教师用一个班中体育达标的同学为活化分子, 未达标的同学为普通分子, 没有达标的部分同学, 通过辅导训练后也达标了这一事作为借代来说明普通分子获得能量变为活化分子, 而反应物分子总数不变, 所以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这种借代比喻法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内容。又如, 学生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很容易搞错, 因此编了顺口溜为:“氢气早出晚归, 酒精灯迟到早退。”学生一读就记住了。在学习碳酸氢钠、碳酸钠、硫代硫酸钠时, 其俗名分别为:小苏打、苏打、大苏打, 可以冠之以:“三苏”之称, 与历史上的文学家“三苏”遥相呼应, 风趣易记。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使用趣味性的化学教学语言, 将会产生更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 不断创新, 不断积累, 使我们的教学都成为有效教学。

化学教学语言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很大, 具有科学性、启发性、逻辑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化学教学语言能够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 模糊的概念讲清楚, 枯燥的原理讲生动, 从而保证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果。另外, 还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 对学生认知的内驱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到不能代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 篇10

一、坚持普通话教学

我国民族众多, 幅员辽阔, 语言差异甚大。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 其差异不言而喻。即便同一民族, 就以人口最多的汉族为例, 广东话与北京话相去甚远, 上海话与四川又大相径庭, 即便是同一个市、县, 其语音也并不相同。

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 学会使用普通话不仅应当制度规定, 更应当是所有教师的自觉语言行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我们错误地以为使用普通话不合时宜, 讥讽学习普通话是“贵州骡子学马叫”。偏见替代了真理, 导致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入乡随俗”, 学生的语言得不到正确的发展。我认为, 教育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前沿阵地。要破除偏见, 从娃娃抓起无疑是釜底抽薪之策。

二、精确与模糊

知识本身具有严密性、系统性, 这就要求语言的精确。各科知识的专业术语不容混淆。数学课“大于”、“小于”、“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等词;物理课中有“质量”、“重量”、“速度”、“加速度”等词;语文课中有“叙述”、“记叙”、“主语”、“主语部分”等词容易混淆。教师要能抓住其细微差别进行准确运用, 才不至于混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语言也各有特色。如语文课中驳论文要严密, 有力度;抒情文要华丽, 有激情;说明文要朴实, 有条理。这些不同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语言。只有把握住了这些要求, 教师的课堂语言才有自己的风格。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借这个意思,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慎用结论性语言, 很多时候模糊性语言反而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这里, 模糊性语言并非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之词, 但也不都要板上钉钉。“竹筒倒豆子”并非教学上策, 教师不可能也不应当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说尽。“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应更多参与到学生的求知体验中, 以理解者心态关注其学习过程并适时恰切发表商榷性看法, 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思辨领悟。如此, 方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价值, 同时也实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功能。

三、富有趣味

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语言必然有利于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体验、领悟, 自然事半功倍。要语言生动形象。有时一个例子, 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鲁迅讲课, 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 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 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这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 喻也。”

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语言更借重于教师谈吐的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缺乏幽默是悲哀的, 但幽默绝不是轻薄逗乐, 更不是低级趣味。它具有高雅性。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 更重要在于激发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可借助词语巧用、比喻、反证、夸张、拟人等修辞形式创造幽默。

有一个例子很有意思。老师问查理为什么迟到了, 查理说因为昨天晚上十一点才睡, 老师问是不是作业太多了。查理说我忘了做作业, 我是看英德两国足球赛电视了, 老师问哪个队赢了, 查理说:“太不像话了!德国队2:1赢了我们。我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输了?”老师说:“大概他们头一天也晚睡觉了吧!”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 老师的话语应尽量避免生硬、冷淡, 不失巧妙而又自然、亲切。这样, 既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又能让学生获得良好教益。

数学教学语言艺术初探 篇11

关键词:教学语言 学习乐趣 主观能动性 教学效率

数学是来源于人的实践,在人们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虽然没有语文对语言艺术的要求那么严格,但是准确、生动、有趣的语言是小学数学教学必备的基本条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语言艺术这一工具,让自己的数学课生动鲜活、通俗易懂。

一、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准确规范、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它既不是单纯的口头用语,又不是单纯的局面用语,而是由教师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性使用必须规范的语言。教学语言的使用,必须在规范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幽默色彩,只有选择才能让学生听得有滋有味,一目了然。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想办法让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利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较高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等叙述必须准确规范,不容许有半点疏漏和添加,否则会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比如:不同的术语表达不同的意思,“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表达的意思都不同。

二、多样化的提问艺术能引起学生较高的求知欲和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和教师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去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的。教师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把金钥匙。在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十分重要,它关乎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课堂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鉴于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让自己的语言尽量通俗一些,多样一些,然后再辅助于肢体语言,尽力去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的灵感。例如:提问学生时,你可以这样问:“你能帮我找出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吗?”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程度的问题。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我们可以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面积的公式吗?”对于智力较好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难度,例如:“你对于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解法吗?”这种分层次多样化的提问,不但能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而且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勤于动脑,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它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学生正确表达正是其大脑思维的梳理和条理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和要求学生表述有条理,给学生足够大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想象,共同探究,在教师和自己互动中去思考、去感悟,并在问题讨论中各抒已见,展示自己的个性。帮助学生把别人的话听懂加上自己理解,然后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化的语言批评学生,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批评学生时,语气要尽量婉转,语调要轻柔,结合具体问题淳淳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幽默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讥讽他。这样,避免了学生的抵抗情绪。例如:有的学生上课爱搞小动作,你可以这样说:“小心,不要丢了东西哟。”如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可以问:“你梦见吃没堡了吗?味道怎样?”这样,课堂气氛在教师的调动下,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再进行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肢体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性语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数学语言应在逻辑性的基础上力求亲切,富有情感性。只有如此,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肢体语言的结合使用,会让这一效果更加完美。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说,人语言的魄力的25%来自于面部表情。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可以辅助肢体语言,进而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如:把摸一下学生的头表示鼓励,故意夸大表情让学生加深记忆等。

总之,数学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运用艺术,它蕴涵了教师的先进教育思想与高超的教学技巧,是一位教师教学效果达到完美的必备条件。善于运用语言艺术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会是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知识乐园。

生物教学语言艺术漫谈 篇12

一、生物教师语言特点

1. 专业性。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生物专业知识时, 必须使用生物学科的术语, 不能随便用方言代替。生物学科的专业语言都有其确切的内涵和外延, 使用不当就会出现知识性错误。譬如, 在学习人体的结构时, 知道人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四肢又为分上肢和下肢。上肢包括上臂、前臂、手, 下肢包括大腿、小腿、脚。如果把上肢说成胳膊, 上臂说成大臂, 下臂说成小臂, 下肢说成腿等, 则均属于非规范用语,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强调。

2. 规范性。

规范是指生物教师对生物规律、原理要准确表达, 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生物教师必须对概念和术语有准确的理解。例如, 芽体、侧芽与芽, 这是一组易混淆的概念, 芽体是某些低等生物在环境条件较好时, 在母体的一定部位生出的新一代小生物个体, 是一种无性生殖。它脱离母体后可在自然状态下直接长成为新个体。高等植物营养器官的芽, 虽然能够发育成新植株, 但这里的“芽”不是新一代小生物个体, 而是母体营养器官的一部分, 如马铃薯芽眼长出的芽和大蒜侧芽, 侧芽是叶子与茎相连部分生长出来的芽, 也叫腋芽。如果表达不准确, 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理解错误。

另外, 教师对生物学概念、规律、现象等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时要用词准确、恰当, 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不能随便使用“大概”“也许”“可能”等不确定性语言。

3. 启发性。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该“润物细无声”。幽默、优美、含蓄的语言, 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式。例如, 在学习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时, 可设问:室内的植物幼苗为什么总会朝着有光源的方向生长呢?向日葵的花盘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

4. 艺术性。

艺术表演中的笑话、谚语、歇后语等, 有时顺手拈来借用,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遗传知识时可用诙谐的语气说:“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生儿会打洞”等。

二、养成良好语言习惯

1. 教师在说话时要发音准确, 舒缓有度。

有的教师嗓门大, 整个课堂上一直声音洪亮。声音大固然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但时间长了, 学生就疲惫了, 注意力也就不会集中。因此要根据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语速上注意掌握轻重缓急, 不能一个高音到底。有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可多重复几次。

2. 教师不要过多使用口头禅。

例如, “这个”“好不好”“为什么呢”“行不行”“可不可以”。这样的口头禅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不集中,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 有这类口头禅的教师一定要注意改正。

三、教学语言作用的发挥

1. 将平淡的内容讲得生动。

例如, 在讲生物课文中的互利共生时, 对两种生物间的关系可用拟人的方法“荣辱与共”比喻。例如, 豆科类植物和在他们根上长着的瘤菌等。

2. 将深奥的知识讲得通俗。

例如, 在讲适应的相对性时, 用“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作比方, 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是绝对的、永久的。不管适应性多强, 也有对环境不适应的时候, 因为环境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又如, 对老鼠而言, 老鹰具备适应的普遍性, 但对猎人而言, 这种适应又是相对的。因为, 强悍的老鹰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

四、语言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1. 将艺术与科学水乳交融。

运用耳熟能详的古诗词, 揭示其中蕴涵的生物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促进学生的感悟、理解、记忆。例如“满园春色关不住”, 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名句。从生物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探讨出以下生物学原理。

(1)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受墙外阳光引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红杏出墙属于应激性。

(2) “红杏出墙”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而多争取阳光, 这样有利于本身的需要, 这反映了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并影响环境的特性。

(3) 红杏伸出墙外, 开花结杏子果, 这反映生物是具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特性。

2. 用流畅易记忆的口诀总结生物学规律。

例如, 将遗传病特点总结为无中生有为隐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上一篇: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下一篇:企业筹资风险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