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策略

2024-11-03

化学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化学教学策略 篇1

许多学生从九年级升到高一后,都抱怨化学太难学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专门对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做了一些探讨。本文仅以教学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点浅陋之见。

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5、16岁之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的发展并趋于成熟。学生记忆力处于人生的高峰期,以意义记忆为主要特征。思维能力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优势,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抽象思维仍需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持。观察力虽然已有所发展,但观察事物的目的正处于被动盲目观察向主动自觉观察的过渡时期。对自我形象更加关注,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十分突出,自尊心强而敏感,好奇心强,求知欲较高。在刚进高中时,每个学生对自己都有一个比较高的期望,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做事坚持性不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的学生,尤其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放弃对化学的学习。

高中化学对学生的要求

初中化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感性认识方面的能力,重视形象思维的形成,强调记忆性和规范性。但高中化学重在培养学生理性认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基础化学知识体系。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要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等能力,这对于处于转型期的高一新生来说,无疑具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有的放矢,课堂教学针对性强,才能减小两极分化,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策略

1.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学习心理尚未最后定型,可塑性很大。具有接受生动、形象化教育的年龄特征,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实验中获得启示,理解知识,展开思维。这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帮助他们从经验型的抽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发展。例如:讲“钠与水反应”时,先给学生演示了课本上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放出气体的成分,进而讨论验证该气体的方法。验证之前,先要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这就要求学生预先设计一个实验装置;在讲“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时,要求学生先掌握基本操作程序、仪器的使用方法,然后再让他们自行实验,学会实验的误差分析。从容量瓶到滴定管,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可以分析出十几种可能引起误差的因素。让学生在做实验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学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而不是一个机械的接受者。

2. 导好课,注重化学的实用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二十一世纪的化学将是最实用的科学,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也将是最讲究实用的学生。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化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和形象的应用结合起来,以保持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碳的多样性”时可以以故事导课:1797年,英国化学家钱南为测出金刚石的组成,做了一个代价高昂的实验。他将金刚石放在密闭的、充满氧气的、用纯金制造的箱子里让其燃烧。实验结果使他感到非常意外——箱子里的气体成分竟然变成了二氧化碳。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提示了他们如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讲“氨的合成”时,给学生讲德国化学家哈博在合成氨工业化及合成氨应用上的功与过.另外,还要把教学与发展学生学生思维结合起来,所选择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如“法医是如何提取指纹的?交警如何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医院里吃钡餐是怎么回事?怎样检查人是否患有糖尿病?人为什么会煤气中毒?什么是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有什么优越性?”等等,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需要动一番脑筋才能回答的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设计化学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各类方法点拨。设计“探究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着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大有裨益。如讲“金属”时,可以设计如下题型:

(1)下表是某种常见金属的一种用途——(表略)

(2)请提出你想要探究的有关该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两个问题:

a.b.

(3)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对你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究(简述步骤、现象及结论)。

a.b.

此类题内涵丰富,思维量大,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这样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勇于探究,结合化学知识进行推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更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成绩,指出学生尚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尽量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他们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团结友爱,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班级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应在老师面前直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化学教学策略 篇2

渗透绿色化学理念,顾名思义,就是把绿色化学理念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化学无处不在的世界,人们利用化学创造了很多方便人们生活的东西,但使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创造品中很多为有毒且有害的化学制造品.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城市发展也对环境问题有所考虑不周,人们的绿色化学环保意识淡薄.绿色化学理念是研究环境问题的化学家提出的.有些全球性的化学污染,如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冰川溶解,酸雨造成的世界各地的农作物无法生长或死亡等,都是人们不具有绿色化学理念所产生的问题,也是人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方法与传统的初中化学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果课本有着根本的灵魂,那么绿色化学理念可以称为初中化学的灵魂之源.整个化学教育之中要贯穿绿色化学理念.如果仅仅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学生根本学不到本质的学习理念.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在初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给学生具有绿色化学理念的化学知识,使学生觉得正在学习的化学并非枯燥无趣,而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化学.具有绿色化学理念的化学,学生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学生只有主动去学习、去探索,直至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造就教育新高度,提高教学水平.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贯彻下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比较完整的绿色化学教育.绿色化学教育同以往的化学教育方式不同,学生要以一种新的心态、新的方式和方法去面对和学习.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挑战,也是对教师传播绿色化学理念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授课,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三、绿色化学理念的应用

1.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时间不是很久,有些教师对绿色化学教育仍旧不是很熟悉.在绿色化学理念教育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了解并逐步接受绿色化学,使学生在头脑中树立绿色化学的思维构想.绿色化学教育是未来化学教育理念的必然趋势,正确树立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化学知识,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注重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消除身边人对化学的一些误解,更加坚信绿色化学的美好未来,增强学习绿色化学的兴趣.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平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这是绿色化学人才发展的必要保证.

2.绿色化学理念渗透整体化.在时代洪流中,唯有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整体化,才能将其传播出去.因此,仅仅是教师、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理念是不够的.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是基于学生认真学习化学知识之上的,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教育必然成为培养学生绿色环保和认真学习的重要方式.必须转换思想的是人类,以“绿色”为核心谈环保,才是重点.

3.绿色化学理念的构建.绿色化学理念的学习如同铸造高楼,其内部必须拥有绿色化学理念的构建.这样的高楼,才能耸立在蓝天白云之间.因此,绿色化学理念虽然只是一个虚拟的、看不见的框架,但只有拥有这样一个框架,才能勾勒出美好的未来.而绿色化学的目标和理念正是初中化学教育中环境保护的理论指导.以绿色化学的目标和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把绿色化学理念知识同垃圾处理、废水处理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出绿色化学理念的框架.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正如给化学这样一门学科输入了灵魂,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引导作用,从而促进教育进步.

参考文献:

王雪菲.初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构建与实践[D].

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化学 ;实验教学;策略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得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和手段,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积极性,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能为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提供感性认识的材料,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实施好化学实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有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来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智能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以加强。在实验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 教师的启发讲授

在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中,教师的启发讲授是起主导及核心作用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讲授,能够使课堂上诸多的知识内容及讨论话题,在学生的思维中巧妙和地联结起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该实验的教学目的或目标,启迪和引导学生进行能效观察和有序的操作。适时而随机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事实和理解进行总结和概括。如在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前,启发讲授尤其重要,教师不仅要讲授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还要指出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在制取氧气时试管炸裂,可以帮助其进行分析,总结出可能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

在启发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验的本身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特别是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为他们从思路、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上排除认识和操作上的障碍,教师的讲解、阐述、指导、点拨、启发性设问、答疑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启发讲授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要点明主题,语言清晰,不能含混不清,模凌两可。

2.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想明白,做到小跨度、多层次启发。

3.操作要领及要求简明、明确,便于学生记忆和执行。

4.要充分估计学生在操作上可能出现的错误甚至危险操作,防患于未燃,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应引导学生想明白,弄清楚。

教师的启发讲授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借助于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学生有了足够的实验知识储备,进行实验的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示范演示

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操作规范,准确无误,装置美观大方,动作大方、协调。

2.操作和教材内容一致,创新实验要加以说明。

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性,示范操作快慢适中,语言简明,语气和蔼可亲,创造和谐、美妙的演示气氛。

4.保护演示台(或桌)上整洁干净,避免演示桌上“脏、乱、差”,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失去观察模仿的兴趣。

示范、演示实验是新实验或新操作开始时教师为学生所做的操作示范,起引路示范作用。因此示范一定要到位,如在实验室制氧气中,在仪器的连接,检验气密性,加药品,固定装配的顺序,何时收集等一系列顺序及各个步骤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前后,让学生不用药品模拟操作,教师即时矫正模拟操作的错误,以免在实验出现差错。这样学生通过“看”示范、“听”讲解、“做”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示范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三、有指导的学生实验

做好实验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首要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及添加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的提示或说明。也可以做示范操作,或针对性提醒、提要求,或提出几个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边实验边思考。

一般来说,实验前指导不宜过长、过细、过多,要抓住要点,突出重点。实验前指导到底要讲多少,花多少长的时间,取决于实验内容本身。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师对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估计程度。其次应加强实验中的指导。实验中有时由于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而使有些学生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万为重要,若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而又耐心地跟学生一道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予以纠正,让学生重新做等等,但不可指责,挖苦学生,損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应做好实验后的指导。这种指导是教师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发展学生智能及实验技能有关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时语言措辞要恰当,评价要得体,批评不宜太尖锐,表扬不能太夸张,要使受批评的学生觉得稍有改进就会做的更好,使受表扬的学生心里有美滋滋的感觉,有成功的喜悦。

四、学生独立实验

学生独立实验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实验。学生独立实验的进行可以在教师示范和有指导的学生实验之后,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探究主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仪器的安装,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调控下达到智能与技能的融合统一。在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中,教师也要就其实验的合理性、科学性、实效性等作出评价与分析,要解惑、纠错、点拨、激励、评价或者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试剂及仪器等,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实验环境及和谐和的实验气氛,保证学生独立实验有序、紧张、愉快地进行。

五、总结概括

总结概括是实验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通过分析典型实验,阐明实验规律,明确选择仪器,加深实验的深化研究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思路拓宽,将零散的实验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柯建国.如何做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1期.

[2]朱红芹.信息技术开辟化学实验教学新天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5期.

改革提问策略优化化学教学 篇4

一、有效提问的定义及范围

顾名思义, 笔者认为有效性提问的含义提出的问题能使对方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驱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又驱使个体进行积极思维。而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置问题情景,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从而能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样一种课堂教学问答方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

有效的提问能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探索,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对问题的理解。有效性的提问, 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提高信息交流效益, 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 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堂提问的现状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过程。有价值的提问, 不仅可以用来组织教学, 反馈教学信息,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当前由于某些提问处理不当, 没有发挥提问应有的效益, 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兴趣。主要问题可概括为:

1深度把握不准, 缺乏思考的深度与价值

有的提问缺乏探究性, 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 事实性问题比例较高, 让学生无法独立思考, 或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的问题比较少。有些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 有些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 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提问过多, 过密, 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提问固然重要, 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 过多的一问一答, 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 使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表面上很热闹, 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提问的真正作用, 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 不注重发展规律, 提问不符合认知规律

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 教师有时会未经预设便信口开讲, 问题与问题间缺少衔接和过度, 出现思维跳跃。教师自己可能感觉讲得酣畅淋漓, 讲得很好, 但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 原因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无法进行知识的连接, 找不到引发思维的切入点, 使问题变得复杂, 难懂。

三、实施有效提问相关的实施策略

1. 拓展问题的深度

问题太易, 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听明白, 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既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心和积极的思维, 又要运用合适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 “跳一跳, 摘桃子”。难易适度的问题, 就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例如:等体积的饱和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 分别和等体积、等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反应, 都产生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 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生的沉淀要比氢氧化钙溶液中产生的沉淀多。此问题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表面现象来进一步理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的本质因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提问要突出重点

课堂提问应围绕重要的知识点进行, 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 巧妙提问,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重点问题, 将它作为贯穿本课的思维主线, 围绕它精心设计问题, 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 突破教学难点。在提问中抓住问题重点, 才能突破知识难点,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才能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 多重提问应注重层次和梯度的连接

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表及里,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从而消灭重难点。实际上通过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已形成较明确的认识。这样, 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 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 这样一来就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又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 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精心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 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用系列问题搭建起促进学生思维螺旋上升, 不断发展的阶梯。

4. 引导学生自己提问, 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 思索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最高价值性应该就在于此。教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 而且还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去发现、提出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 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5. 生活化教学内容, 贴近现实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篇5

一、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1.注重实际应用.分析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不难发现,课程改革对实验教学提出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要求.这种要求意味着初中化学教师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展开相关的实验教学.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一些操作比较复杂、实验材料相对昂贵的实验,教师一般进行口头讲述,造成学生根本没有做过相关实验,对此没有深刻体会.而新课改针对这种情况做出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验具有探究性.初中化学实验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探究性.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实验的探究性,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选择给学生灌输相关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实验的探究性.通过实验,发现问题,然后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实验,培养能力.新课程标准看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实验需要学生之间进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二、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

1.开展情境教学模式.直觉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表现之一,实验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非本质的次要环节,往往以顿悟的形式出现思维结果.所以,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具有一定模糊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答案进行大胆猜测.例如,在讲“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引导教学.大烧杯一个、蜡烛两根(一长一短),实验结果是低处的蜡烛先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接着教师可以对实验进行改动,用大烧杯将两只点燃的蜡烛罩住,导入二氧化碳后发现高处的蜡烛先熄灭,这是为什么呢?在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时应用另外一个知识,温度大于某一个数值时,二氧化碳的密度会变小.

2.营造良好的化学实验氛围.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顽皮、淘气是很多具有较高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的特质,所以对学生的创造素质进行培养,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了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重点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和学生之间关系平等.比如,教师演示化学实验时,学生经常会靠近观看和提出问题.对于这些行为,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欣赏.这样,能够实现民主氛围的营造,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也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协进”教学策略初探 篇6

“协进”是协作共进的简称,具体含义是指师师(老师跟老师)协作共进、生生(学生与学生)协作共进、师生协作共进。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协进还包含着师本(教师与文本,下同)共进、生本共进、校本共进的意义。运用“协进”教学策略,能将课堂教学的重心真正下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动起来,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成长。

“协进”教学策略可从三个方面来实施:

一、“协进”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是指教师在课题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主要涉及:目标确定与叙写、资源处理与准备、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编制、教学方案形成。

准备阶段的“协进”主要是师本协进、师师协进、生本协进。首先是师本协进,教师(每个课题一个主备人)和文本(课程标准、教材、相关教学素材等)对话,设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形成教案和学案初稿;第二步骤是师师协进,进行二次备课(集体备课),主备人说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其他老师谈不同的看法和改进建议;第三步骤是师本协进,主备人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修改教案和学案,组长审核通过后将学案印发给学生,教案电子稿发送给每位上课老师;第四步骤是生本协进,学生与文本(教材、学案等)对话,完成【前置学习】任务;第五步骤是师本协进,任课老师与文本(学生预习后完成的【前置学习】作业)对话,三次备课,确定“我”在这个班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形成个性化教案。

充分的教学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内容的物质载体,化学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时发挥好“师本协进、师师协进、生本协进”的作用,可以充分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教案、学案的有效性和适切性。因每单元的备课任务分解到不同的老师,老师的工作量相对减轻,且二次备课的过程是一个讨论与争鸣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和应用能力,帮助教师加快其专业成长的速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前置学习】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用好自己的话语权和思考权;而在【前置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则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于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的三次备课,既能充分体现教者的个性特点,又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协进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

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协进主要是生生协进,需要充分的学习活动作为载体。首先是生本协进,学生复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和学习任务;然后是生生协进,交流【前置学习】情况,先就小组成员在【前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后组间相互释疑解难,必要时师生协进,教师点拨评价。【协进学习】的内容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相对都要高些,若遇大多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除给予引领外,有时还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和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每堂课结束,当堂检查学习效果,【提升学习】为此目的而设置,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拓展提高。

充分的学生活动是高效课堂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成效取决于他们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时间的多少。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法将有限的时间充分运用于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活动中。例“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中,活动2“仔细分析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从中能获得哪些信息?”生本协进阶段,学生读取图表数据时思路受阻,不会比较与概括,读出的大多是重复的单个的信息,如“氢原子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构成”,“碳原子由六个质子、六个中子、六个核外电子构成”等;这时,就得发挥师生协进的作用了,笔者提醒同学们“横向、纵向比较各类数据”,并鼓励其大胆归纳和表达,最终,孩子们获取了许多合理有用的信息,如“原子的种类不同所含质子数不等”,“同一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等;这些结论的得出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充分的学生活动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展开的。活动过程中既要有组织有计划(课前预设),又要密切关注课堂生成,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例“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原子很小没有感性认识,即使是看了课本上数据(1.67×10-27kg)及形象化的插图,还是一脸茫然,笔者转换思路,将“1.67×10-27”用小数表示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学生立即认同了文本内容,同时理解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三、协进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对协进课堂的评价也需要协进。初中化学课到初三才开设,因而教师没有“留级”的压力,对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会有意无意在接班之后评价“这届学生不如上届”;初三的学生已“阅人无数”,对教师的要求也高,“物理老师是这样要求的”让化学老师有点儿不爽。化学课堂中的评价需要师生双方多角度共同完成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发挥有效的评价功能。

在协进学习过程中,生本对话后,学生完成【前置学习】任务,对这部分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由教师完成,教师与学生给出的文本协进,通过批阅学生作业给出恰当评价,同时适当调整教学设计,确定上课时的起点、重点、难点和活动形式;而学生则通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等方式对教师设置的学案进行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学生及时调整和改进学习行为,协进学习小组成员也对彼此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互评,小组间的相互提问和质疑也是评价内容之一,能提出有创造性、批判性的问题或回答了其他小组同学的问题均有加分,课代表在课后及时记载,这样的评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保障;【提升学习】的评价由学生自己完成,只要满意自己的课堂表现完成了预设学习任务即可为自己打“A”,而教师则通过学生的【提升学习】成绩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写入备课笔记中的“每课一反思”栏目。对学生的协进学习效果,学校也有相应的评价方法,班级每周一统计,学校每月一统计,评选“协进学习之星”,评价结果带入学期末的综合素质测评和中考时的推荐加分项。多元评价让课堂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均得到有效提高。

当然,我们对“协进”教学策略的研究还在进行中,有望通过二次、三次乃至多次研讨达到我们的教学理想——让师生享受幸福而完整的课堂生活。

(吴丛铎,如东县实验中学,226400)

初中化学教学的引导策略 篇7

一、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 不仅为化学工作者所必备, 也是一般公民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养的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的基础教育。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因为学习是需要兴趣的, 这不仅为许多专家学者的著名论断所佐证, 更有千百万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有了兴趣, 才会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策略:1.故事引导。化学这门学科发展到今天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工作者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用科学故事引导学生, 会让他们兴致盎然。每一新学年开始, 我都会用这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课堂上, 我曾经介绍过有机化学的奠基人肖莱马、曾经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量子化学大师鲍林、揭开原子内幕的卢瑟福等科学家, 这些为化学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事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生活引导。生活中有说不完的化学现象, 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增加这些内容确实能使学生感受到学化学有用, 但是这种“适当地增加”不是教师将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比如, 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钢铁生锈、煤炭燃烧这些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 讨论这些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 学生有话可说、讨论热烈。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也就会有增无减。

当然, 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乐趣的方法绝不止以上这两种,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二、引导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古希腊鲁塔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 (学生的)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么, 怎样去点燃这个火把呢?如果联系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这句话, 我们就会从中得到启发, 那就是:既然学生“渴望被肯定”,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去肯定他们已经做对了的事, 不断地肯定就是在引导学生不断地享受成功的喜悦。我在教学中身体力行这样的教学理念, 这里且以化学实验为例。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能够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化学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物质, 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因此, 实验过程中学生成功了, 教师要鼓励, 通过鼓励,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当然, 实验也会有失败, 但即使失败, 教师也要告诉学生, 距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因为下次的实验, 学生会避开上一次的错误。这样, 学生才不会过于自责, 也会对即将开始的第二次实验充满信心。比如学习《制取氧气》一课时, 在实验过程中, 个别学生的实验试管发生了破裂。虽然我在实验前已经讲清楚了注意事项, 可能有的学生没有专注地听。我没有责备学生, 而是和大家一起探讨原因, 原因找到后, 我让大家再次操作, 结果操作成功了。我请两个学生 (一个是一次制取氧气成功的, 一个是第一次失败的) 谈操作体会, 谈的过程既是对实验的小结, 也是在分享成功的喜悦, 更是一种学习上的引导。

三、引导学生积极地互动交往

新课程标准将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交往意味着对话, 意味着参与, 意味着相互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通过交往,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多次强调教学过程应是这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常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比如, 新知讲授过程中的互动、课堂结尾时的小结、遇到知识难点时将“球”踢给学生讨论都属于这种范畴。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学生互动时, 发言最踊跃的往往是那些学得不错的学生, 而成绩平平特别是后进生, 常常坐冷板凳。当然, 这里面的因素很多, 有的个性内向, 有的一知半解, 唯恐说错, 这时, 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了。对于后进生, 我常将原先的问题化解成几个小问题, 步步引导。问题少了, 难度就会下降, 大家也就有话可说, 这种做法常能使交流顺利地进行下去。

化学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8

一、当前化学教学的现状和误区

当前教育思想正处于交替时期, 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了更多的变化, 而笔者觉得以下的几种教学弊病在当前的第一线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产生着负面影响。

(1) 照本宣科。出现此类弊病的教学往往并不是照教材讲课, 而是老师觉得教材上的内容太简单, 怕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于是按照教辅上课。

(2) “填鸭式”教学或“鹦鹉学舌式”教学。教学不是从学生和教师原有的状况出发, 而是从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出发, 视学生为容器, 生硬灌注, 甚至照搬别人的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3) 虚假的合作学习。如有些问题, 明明只要一个人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 却非要合作探究一番, 这其实是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4) 过多过滥且层次不高的问题, 影响学生的持续、完整思维。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误解, 使教师的设问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深入思考。

(5) 作业和练习的指向性不明确, 使学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和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牢固的“有意义”的建构。

二、化学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上述五种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现象的分析, 笔者发现有些是传统的教学经验束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而像“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已融入现代教学理念, 但由于对现代教学理念缺乏深入、整体的认识, 再加上教师还缺乏驾驭该教学模式的经验, 使之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笔者分析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 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2) 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认识缺乏深度和系统化。

三、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先前的分析, 笔者认为评价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在于是否促进学生实现对化学的有效学习, 那么怎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1) 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2) 激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产生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意愿。

(1) 着力培养认知内驱力, 正面引导自我提高内驱力, 合理利用附属内驱力。

(2) 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逐步提高社会性学习目的。

(3) 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通过成功的体验不断提升学习境界, 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机。

3) 引导学生的选择性注意, 使学生明确学习指向。

(1) 制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2)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节课堂氛围, 保持学生注意的持续性。

4) 促进新旧知识相联系, 使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如何打通这新旧知识联系的“结”?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创设条件, 为学生感知新知识扫清障碍。

(2) 引导学生回忆提取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

(3) 引导思维, 帮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完成对新知识心理意义的建构。

5) 引发和指导应用练习,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迁移。

(1) 对于承担着新知识意义建构检验功能的尝试性应用, 应采用提问及简单练习的方式, 侧重于对刚学过即初步“建构”的知识的尝试“运用”。

(2) 对于承担着将验证已经正确了的新知识纳入到认知结构中“长时记忆”功能的巩固性应用, 教师在引发和指导学生的应用练习时应注意练习的延时性、分散性和一定的数量要求。

(3) 对于承担着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功能的迁移性应用, 教师在引发和指导应用练习时, 应尽可能地接近生活经验。

6) 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能力。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对当前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程改革,化学教学,建构主义,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典型练习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 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但化学概念是经过抽象化而获得的, 而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还较差, 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要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就需在教学中借助实验, 以准确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复理解, 在讨论中分析概念的内涵, 从而掌握概念。

一、借助实验, 形象生动地了解概念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实验, 学生能从直观的现象中了解事物的本质;借助实验, 概念可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具有积极作用。

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的教学为例。区别这两个概念, 关键是要看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 但对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而言, 如果直接进行描述, 或是直接从教材中的例子进行引入, 学生会感觉到迷茫。教学中教师不妨从生活实际选择两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实验来进行引导, 从而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如教学中教师顺手拿起一支粉笔折断, 然后再划一根火柴,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实验, 并提问“粉笔被折断了, 除了形状改变外, 还有什么改变了, 什么没有改变。”“在火柴燃烧的过程中, 火柴燃烧后变成了什么, 什么发生变化了?”“两个现象之间有什么异同?”通过实验、观察、讨论, 总结, 不难得出粉笔折断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 而火柴燃烧后变成了灰烬, 有新的物质产生。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就明朗了, 区别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时, 教师要尽量以直观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概念,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在“分子”这一概念的学习中,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 教学中教师可准备一瓶花露水, 将其喷到身上后在教室内走一圈, 然后以问题“老师将花露水喷到身上后走了一圈, 你有什么感觉?你是怎么闻到花露水的香味的”来进行引导, 接着以“花儿为什么会变红”的演示实验来进一步引导, 演示步骤: (1) 向盛有少量浓氨水的小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 溶液变红; (2) 将白色滤纸制作的花喷上无色酚酞试液, 放在盛浓氨水的瓶口, 过一会儿白花变红; (3) 将另一白色滤纸制作的花喷上浓氨水, 放在盛酚酞的瓶口, 白花不变色。演示后设置问题“第一朵花并没有与氨水接触, 为什么会变红?第二朵花为什么没有变红?”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基础上用幻灯片来展示分子的运动过程。由此, 分子的概念就深入学生的脑海中, 直观形象中具体可感, 利于概念的形成和掌握。

二、抓住关键,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 因此, 在化学概念中就会有关键词, 要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对关键词的把握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以“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学习为例,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 H2, O2等, 其中关键词是“同种元素”“纯净物”;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 CO2, KMnO4等, 其中关键词是“不同种元素”“纯净物”。从关键词不难看出, 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纯净物, 那么, 它们的区别就看是不是同一种元素。但这里需要注意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是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的关键, 否则学生就会认为含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这里可以举氧气和臭氧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还需注意关键词“组成”, 组成并不代表一定是, 因此当学生学习了这两个概念后, 教师还可通过反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如“含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和“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在对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有“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之说, 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从正反两方面来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抓住关键词的基础上反复理解,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来辅导学生进行辨析, 在辨析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注重对比, 在异同中掌握概念

在化学学习中, 很多概念有相同之处, 同时也有不同之处。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找到异同, 在对异同的分析中正确理解概念。在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表格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填写, 然后对比分析。如对“混合物”和“化合物”两个概念的对比即可做成下表:

在对比中需注意, 对概念的定义要从关键词上进行辨析, 在举例时要尽量从联系和区别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同时, 对相互联系的方面也要进行辨析。如分子和原子的相互联系性就在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分子可以分解为构成它的原子。

四、注重练习, 在典型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从字面上理解概念, 学生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是抽象的理解, 很多时候感觉是懂了, 而一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又不知所措, 其实这是学生还没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一种表现。在化学教学中, 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概念, 还需要借助大量的练习来进行辅助。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 但提倡通过典型事例来引导学生在分析、应用中理解并掌握概念。

在利用练习来辅助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考虑从生活现象出发进行设问, 如在分子和原子的学习中, 问题就可设置为“ (1)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2) 糖块放在水里, 会逐渐消失, 而水却有了甜味, 这是为什么? (3) 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4) 敞口容器里的水, 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 如果受热会减少更快, 为什么?”诸如此类。

其次, 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如在对“化合反应”的概念学习后, 教师以问题“将糖水放入水中搅拌成糖水是化合反应吗?为什么?”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化合反应要保证是化学变化, 但上述实验过程是物理变化, 自然不能算是化合反应。再以手机锂电池为例, 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Li+MnO2==LiMnO2, 通过化学反应结合概念来进行判断。

总而言之, 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 概念的学习是基础, 对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而言这也是难点, 教学中教师要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采用各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尤其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更要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学生的本位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探究、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概念, 从而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利明.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探讨[J].当代创新教育, 2009 (23) .

[2]高春兰.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初探[J].教书育人, 2012 (16) .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策略 篇10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 是落实教学的方案,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其特征为:整合性、互动性、开放性、实效性、创造性、反思性, 那么应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呢?

一、联系学生实际, 把握问题起点

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突飞猛进, 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在拓宽, 速度在加快, 同样学生学习的渠道也在拓宽, 且学生对新事物的吸取在很多方面比老师要快, 面要广, 往往超出老师的想象。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或课中的化学原理, 学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了。

二、依据教材特点, 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 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但综合性、弹性都增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需要,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

三、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主张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 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原理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 精心设计问题。

2. 讲究实效。

四、加强动手能力, 强化自主意识

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课程实施中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 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活动形式要创新。

2. 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五、改进备课方式, 完善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应该既是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劳动, 又是老师与老师, 老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晶。因此, 对当前化学备课的过程, 教案的形式要有必要的改进和完善。

1. 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

浅谈优化化学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字】优化 化学教学策略 评价

化学教学策略是指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和优化教学方式与灵活处理教学问题的过程。其明显的特征是:①对教学目标具有清晰的意识和方向感;②具有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设想;③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化学教师根据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得到的评价信息可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侧重从反馈教学信息,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两个方面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策略的建构。

一、反馈教学信息

化学课程评价主要的功能是为化学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教学决策过程是化学教师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资源和社会需求等信息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通俗的说,教学决策是化学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授多长时间以及效果如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判断:

1.化学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化学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利用安置性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安置性评价,也叫摸底测验,即在教学开始之前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确定学生的初始学习能力,也可以知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这不但为教师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打下基础,而且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前提;同时该信息可以作为教师决定有效教学的起点。

2.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促进更有效的学习?(教师自编的测验以及以往成绩的记录)

3.学生是否作好了下一阶段学习化学的准备?(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预测,以往成绩的记录)

4.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自编的测验、课堂作业、提问、观察等)

5.学生有哪类学习困难?(诊断测验、提问、观察、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咨询等)

6.什么时候复习最为有效?(阶段考试、提问、观察等)

7.怎样给学生评定分数?(综合所有的评价信息)

8.哪些学生缺乏自我了解?(自我评定)

9.我的教学效果如何?(成就测验、上级的评定,自我评定等)

对以上的问题及信息,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更准确的分析,你才会清楚地知道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应该是怎样的,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认识情况,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对于学生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因素。不但考虑学生的测验分数,而且要考虑学生平时努力的程度及“化学档案袋”评价;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考虑周围同学的建议,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

化学教师可以从经过精心编制的测验中得到教学信息,也可以从学生选择成长记录袋内容及自我评价和同伴的评价中得到学生变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教师知道:①教学方案的可行性;②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③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化学教师总是借助于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经过分析、综合,同时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得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提供信息,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

1.根据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进步情况的评价。教师可以以此了解自己的教学进展情况,也可以知道学生学会与否的实际情况。由此可以调整教学,更好地指导的学习。这种评价是重在发展的评价,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才能了解学生付出的努力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2.利用诊断性评价改进教学

诊断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揭示学生学习困难及其原因的评价。教师借助诊断测验的结果,分析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制定矫正计划。因为诊断性测验经过特殊设计,诊断的内容和水平有差异,在分析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确定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缺陷,可以作为教师实施补救教学的参考。测量后的习题分析,还可以提供编制试题的统计特征(难度、区分度),从而找出不良试题所在,以确保教师所编试题属于优良的试题,并保留在题库内供日后使用。这些信息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教学,也有利于补救教学的策略。

3.通过总结性评价寻找努力方向

总结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结束时的评价成绩。根据这种评价成绩,教师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得知自己的教学情况。尽管这个评价是以分数表示的,但是为评价教学提供了具体信息。化学教师根据总结性评价结果,对照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哪些达到了要求,存在哪些缺陷,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既可以和自己的以前作纵向比较,检查自己的进步程度,也可以和同行作横向比较,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强化成绩,吸取经验,调整自己的目标,修正出现的错误,引发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以上探讨了如何构建化学教学策略,这几个方面教学策略中,有的概括性很强,仅对教学过程作宏观的、原则性的指导,在实际运用时还需进一步分解;有的则十分具体,小到对某类知识的教学也作出明确的规定,操作性强。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教学策略在完成某种简单的教学任务可能只需用到一种具体策略,而完成复杂的教学任务则需要不同层次的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所以说,化学教学策略的确定,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教学策略系统进行优化的结果。

化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 篇12

化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师要想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就必须采用恰当有效的提问策略与措施,有效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

一、怎样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通向知识殿堂的敲门砖,也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就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复习与要学的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例如,在《测量空气中含氧量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提问:回想下测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 我们是如何测出硫酸铜晶体中水的含量的?学生回忆道:通过加热将水分蒸发,然后用质量差算出水的质量,再算出水的质量与硫酸铜晶体的质量比。教师紧接着问:现在我们要测空气中的含氧量,可以怎么做呢?此时学生会马上联系到和测硫酸铜晶体中水的含量类似的方法。

2.通过趣闻轶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课教学开始或教学过程中可插入一些与新知识有关的趣闻轶事,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做摩擦剂。人们通常用下列方法生产轻质碳酸钙:将石灰石煅烧制得氧化钙,再将氧化钙加水制成氢氧化钙,然后将净化后的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轻质碳酸钙,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的原理。答案(1)Ca CO3=Ca O + CO2↑;(2)Ca O + H2O = Ca (OH)2;(3)Ca(OH)2+ CO2=Ca CO3↓+H2O。我讲解完写出化学方程式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有个胆大的同学站起来说出了他的想法: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的成分也是碳酸钙,为什么还要花人力、物力和时间去转化一番?然后我告诉学生们,石灰石的杂质含量较高,影响牙膏的品质,而转化后的轻质碳酸钙比较纯净,同学们恍然大悟。

二、如何在因势利导的过程中提问

1.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提问

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切忌采用一个固定模式。即使同一个知识内容,在不同场合进行提问时,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课堂提问应是双向的,在课堂上既有教师的提问,也有学生的提问,是一种双边的互动活动。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原理中,有些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它是由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得的。而有些老师不会单一地告诉学生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来一些固体物质,比如,石头、鸡蛋壳、水泥等,再提供稀盐酸和稀硫酸。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自己探究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是什么,它们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能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什么?显然,上一种做法只是让学生知道了结果,而第二种不仅锻炼了他们动手探究的能力,更让他们学到更多有关的知识,印象深刻,不易忘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优化和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设计好每个问题,并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思维创造性。

2.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复杂问题

对于教学中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可把问题化大为小, 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提问,慢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因此要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思考问题的设计的要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

3.同一问题多想后问

在化学教学中,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或实验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所以教师必须提出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教师把二氧化碳通入蒸馏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然后加热该液体,看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受热后又变回紫色。教师提问:根据上述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的问题:紫色紫色石蕊试液为什么会变红色?什么物质导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作物病害识别下一篇:个人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