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2024-05-24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共8篇)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1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探

云南省龙陵县 匡嘉德

摘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变革,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新课程 理念 有效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首先出现在英文教育文献中,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贯彻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即为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使他们具有较好的政治、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要求教师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强调学生的 “个性发展”。再次强调“合作性”教育。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教学应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有效教学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有效教学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虽然不能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必须学会扬长避短。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讲解Na2O2的化学性质之前,教师可以进行如下问题情景创设: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火灾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如何去灭火?(学生回答:水和灭火器)而大家见过水和灭火器中所产生的CO2能够点火的现象吗?这一情景问题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急于想看教师接下来所要进行的演示实验,从而为学习和研究Na2O2的化学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教学过程中不外乎教和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化学现象的讨论;从化学现象探索化学规律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分析化学现象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设计解决现实问题的讨论等。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一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实验:

A、在相同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中,同时倒入相同体积的0.1mol/L的盐酸。要求比较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实验结果两者都有大量气泡,这就证明都能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B、在2mL0.2mol/L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盐酸,使用结果完全出乎学生们意料,没有看到气泡,滴加到一定量盐酸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有的同学认为可能碳酸钠一开始没有与盐酸反应,也有的同学认为碳酸钠一开始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某种中间产物,因此没有气泡产生。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探究,统一认识,原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分两步进行:

Na2CO3+HCl= NaHCO3+NaCl NaHCO3+HCl=NaCl+H2O+CO2↑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时机,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成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还会有广泛学习、探索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的兴趣,提高学习认知的能力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1).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可起到深化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加入浓硫酸溶液中,老师都会强调后果的严重性,但学生机械地记忆,印象肯定不深。用计算机模拟上述实验,弥补了老师和学生不易直接进行实验,而通过老师语言描述也难以到位的不足。模拟这类不可能做的实验,省时省力,几个动画画面就揭示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

(2).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例如,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的实质,单凭初中生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而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揭示化学反应是分子重新组合的实质,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3).模拟有毒、有害实验:在教室或实验室里进行一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使大脑缺氧等毒性实验,而借助 FLASH 等动画软件就可制作形象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接受教育。另外,模拟工厂烟囱中排放大量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污染等,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构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供学生从事化学活动的的机会,要留给他们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

1、动手实验——活动性学习

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验,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动手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显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例如: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应该从高一化学教材中的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开始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探究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多进行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学生实验尽可能进行学生独立实验等。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化学教学活动应努力丰富学生对化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和经验与人类积累的化学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因而,化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建构、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突出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深入了解并科学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广泛提供并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变成现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例如:氯水成分的探究、氢氧化铝的制备优化方案的探究、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的方案设计探究、Fe(OH)2的制备探究等等。

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 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化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化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化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和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倡导互动的合作交流学习,要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合理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培养合作的技能、指导合作的方法、优化合作的对象、精选合作的内容、重视合作的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这样,通过积极的互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述和倾听,在争辩与讨论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动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有意识的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这种互动式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提出问题→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探讨”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和思索,我感到实施新课程标准,无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都具有极好的导向作用。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学潜能,深思适应现代理念的教学策略,并付诸于实践,为培养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 施良方、崔允漷.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人民教育》

[6]杨九俊、吴永军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 江苏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高中化学新课程提高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实验教学的具体操作中又存在一些问题。联系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 笔者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落实新课程改革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 在实验方面, 新课程一改旧教材“演示多、动手少”的状况, 把大量实验分散在“活动与探究”和“观察与思考”之中, 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但在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 很多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备、实验条件差、实验教师缺乏, 仍然没有落实新课标, 在教学中还是新课程老教法, 用验证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 甚至不做实验讲实验, 让学生背实验, 这与新课程的实验教学理念背道而驰。

新课程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深入学习和领悟新课程理念, 理清新教材的意图, 把握知识脉络,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 合理安排实验,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要自觉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落实新课程改革。

二、改变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实验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与研究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改变实验主体。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但是, 由于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和知识技能的局限, 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实验主体, 教师一定要加强点拨和引导, 加强实验原理的教学, 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探究方法, 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

2. 改变实验类型。

新课程化学教材中收编了许多探究性实验, 这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掌握研究与探索的方法, 我们应该注重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但是从化学教学的层面上来看, 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各自的作用, 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精神, 另一方面也不能排斥或忽视验证性实验。

3. 实验方式多样化。

传统实验教学形式单一,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学习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实验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 这就要求实验方式要将课堂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专业仪器和自制仪器相结合。对于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打破了课堂实验教学在课时、硬件上的制约,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验范围扩大化。

传统实验教学的范围仅限于化学学科, 与社会生活相脱节。而新课程提倡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即以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事实, 作为化学实验内容选取的素材。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和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三、改善教学条件, 完善教学设施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3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策略;训练思维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是人们对物质发生变化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和物质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并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都有深刻影响。化学概念理解不清,就不能实现化学概念正确的意义建构,化学学习就会遇到困难。

但是化学概念往往抽象难懂,教师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这就使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往往不能自主形成概念,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能从字面意义上去掌握,在实际应用中也不能有效迁移,因此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能够使用较为科学的概念教学方法,无疑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

概念

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讲授概念时要遵循认识规律,从直观入手,通过观察、感受、分析、抽象概括而引出概念。

比如,可运用化学实验,丰富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时,要充分运用实验,给学生以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打开学生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的“门径”,进而“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由现象深入到本质。例如: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概念时,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如下演示实验。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溶液和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事先称好质量)、二氧化锰,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然后等第二只试管中没有气泡时,再反复多次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再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就能主动生成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了。

教师还可通过图表、模型、Flash动画等方式使化学概念形象化。化学中有许多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等与微观结构紧密相连,它们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在学习这些微观概念时,可以通过模型、磁性黑板、Flash动画等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模拟实物,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理解化学概念。另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利用游戏等方式来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从分子角度讨论水的分解和水的蒸发的区别时,可以选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让其通过自己的理解,表演这两种变化的不同。因此,笔者觉得要想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化学概念,感性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生成化学概念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因此,成功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出的难度适中、问题情境清晰、能引起学生共鸣、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在问题中教师应一步步帮助学生引入、建立概念,最后让其自主形成概念,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概念。例如,元素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历来都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个概念呢?我觉得在这里概念教学的层次性就显得很重要。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来完成的。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份表格:

然后让学生观察,通过数据,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表格中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原子?(2)表格中属于氢原子、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分别是哪些原子?(3)如何判断它们分别属于氢原子、碳原子和氧原子?(4)质子数相同的三个原子是不是同一种原子?(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几个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可以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称为什么?这样,在学生的大脑中就建立起需要给这一类原子一个统称的认识,学生通过对这组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就能顺势概括出元素的概念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亲自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使思之有源,同时组织学生多讨论并及时抽象、概括,使思之有果,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三、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和发展原有概念,建立对新概念的认识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会影响新概念的建构和掌握。前概念也称为“迷思概念”或“另有概念”,它是指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概念。由于前概念的影响,学生对某些概念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不够全面,常常导致把概念外延错误的扩大或缩小,因而教师在组织教学前首先应诱导学生暴露其前概念。在已经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应认真分析这些前概念对新概念学习的作用。如果学生的前概念是积极的,教师应把前概念这种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生长点,认真分析新概念和前概念的关系,设计一定的信息、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起他们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和新概念间实质性的联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教学有的放矢,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盐的概念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凭借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认为盐就是指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这实际上就把日常生活中的盐和化学中的盐的概念混淆了。因此,在掌握了学生对盐的认识的前概念再来讲解化学中定义的盐的概念的时候,就要强调,所有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都称为盐。氯化钠只是一种很常见的盐。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正确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有的放矢地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正确地加以利用,促进科学前概念的生长与发展,才能真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突出强化对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

关键字、词规定着概念的内涵及使用范围。学生只有对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弄清楚了,才会对所学概念有深刻的理解。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就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进行把握,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或是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五、优化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水平和解题能力

一个化学概念形成之后,学生刚开始对其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粗糙的,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才可以掌握。而进行变式练习就是实现该过程的一个好方法。如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后,教师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现象,使之分析属于何种变化;学习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之后,可通过判断、比较等练习方式来区分这三种混合物。

当然,有的时候,教师也可反其道而行之,如在讲解概念之前,通过习题让学生自己先总结、归纳概念的要点,再来梳理概念的定义。比如:学习“固体溶解度”这个概念时,“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溶质的克数”即勾勒出了溶解度概念的特征信息。这里的关键词比较多,如果只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话,效果不好。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花一点时间自己理解概念,然后出四个题目,让学生判断正误。如:100 g水中最多溶解38 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 g(没有指明温度)等。四个题目,对应四个关键词,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必然要对应概念来分析,这有助于学生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和有序地记忆这些特征,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类习题可以自行编制,甚至是指导学生改编,但应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适当设疑,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巩固化学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石,注重化学概念教学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一步到位,应切合学生认知规律,全面研究与分析教材,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理解和强化记忆,最后再把基本概念在解题和生活实践中加以应用,这样就能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邝贤毅.人教版必修教材概念原理内容分析与体系构建.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3):21-23.

[2]孙建新.新课程化学“迷思概念”的研究和教学对策.化学教学,2006(6):17-19.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4

---牡丹江市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破解策略

调研对象:牡市第一中学化学教研室主任

弥春艳

联系方式:

8607744

2007年9月,新课程新教材全面深入的走进了我们黑龙江省的课堂,虽然,从2004年春天开始我们木大奖一中化学组已经为先行课改的四省市(海南、山东、广东、江苏)编制实验探究报告册时,那时就开始研究新教材,也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种培训,并且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活动,做好了课改的各种前期准备工作。但在三年的人教版新教材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喝多感想,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和困惑,在教学中我们积极研究寻找到了某些问题的破解策略 下面就几个点做一总结如下:

一、教材编排的整个结构体系发生了改变

旧教材强调知识体系的独立性及完整性,每一章节介绍的内容都全而深,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模式化,例:元素化合物知识都是以族为体系,选取代表物开始,给出其物性——化性——制备——用途;化学实验以章为单位,编排在高三化学教科书中;在高中三年的化学教材中,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介绍等等。而新教材从一开始就采用的是一种研究型的学习方法,如,第一章,即为“从实验学化学”,在归纳总结初中已接触过的“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又简单介绍了“蒸馏”、“萃取”“分液”等在化学学习中常见的基本实验操作,教材的介绍侧重于基本实验原理的掌握,不求全求细,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实验是化学研究和学习中最常见的研究基本方法;第二章的第一节又重点介绍了“分类”这一学习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上述设计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有好处。

二、新教材迫使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

新教材的栏目设计及众多的“天窗”使课堂教学更容易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更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们在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和自学的机会,例:①对于第一章第一节的物质分离实验方法的学习,我们就尽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栏目,主要采用以化学学习及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完善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的给学生较多的看书阅读时间,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成因分析,以及单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常见氧化剂及还原剂的学习,都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出的,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自学能力。③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示、图表,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归纳和理解。新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图式图表,图文并茂,增大了信息量,例如以水的电解为例,利用教材中的表格对气体摩尔体积原理的归纳就使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比以往更流畅和顺势。教材中用彩色真实图片代替了旧教材中的简笔图示,也有效的帮助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总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结合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做到“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多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和演练,让学生意识到方法的掌握和知识内容的掌握同等重要。

三、困惑

1、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怎么把握,教学内容怎样安排?课时严重不够怎么办? 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 涉及的化学知识很多,几乎相当于旧教材的全部核心知识,而课时却大大缩减了。我们刚接触时,就如第一次吃螃蟹的感觉。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怎么把握,教学内容那么多,教学时间严重不够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借助于我校的结点连式教研模式,设计了我们的策略是,积极落实前瞻式学课和集智式备课两个环节,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破解策略:

(1)、在前瞻式学课时,我们首先把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和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明确增加了哪些新的知识点;再比较必修和选修中的知识的要求的异同以及知识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逻辑结构,教学目标是通过哪些知识载体,以什么方式体现的等等.把握好教学的核心知识。

(2)、在集智式备课时,我们积极探索单元教学设计的教研模式,从五个方面,整体设计一个主题的三维目标,并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

(3)、开展好每周的“三定三讨论五统一”备课组会,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每周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以说教学设计方式认真讨论每一个节的课标要求;教材整合,教学内容安排、教法和学法策略选择;分层次习题配置;统一教学进度、三维目标、重难点、科学探究的开展;研究学情分析及对策等,并有文本记录。使全组教师明确哪些为必讲内容,哪些知识可作为弹性知识,哪些为不宜拓展内容等都做了一个划定。

(4)根据新课标和我校学生实际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如,在必修1学习物质的分类时,为下一章元素化合物知识做适当铺垫,增加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知识.再如:物质的量这一章,原教材安排大约十几课时,现在只给三课时,并且其内容基本不变,阿伏加德罗定律,正文没有,但原理又出现了,而测评方式要求会应用。我们考虑到在三课时内给出了五个学生在生活中从未接触过的物理量和使用环境又有很大差别的四个基本运算公式,感到教学难度很大,故实际教学中增至了4课时。

我们想,课本中的有些知识不要一味的受课时所限,对于一些工具性的知识,既然给出就应讲透,要不就不要引出,不然,将来学生选修这门课,学起来也易成“夹生饭”。

(5)、针对课时不够的情况,我们设计学案,加大自学预习,课堂上重点讲解,并把有些阅读性、了解性知识留给学生自学。

2、科学探究实验的困惑:

探究性教学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的理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让他们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科学探究实验也一度让我们很困惑。困惑一: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实验,而且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而课时又有限,探究和教学任务无法兼顾,这就又迫使我们不能每节课都敞开探究的大门。

困惑二:在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环节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有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探究,但却硬生生设计探究活动;有的探究问题太容易,引不起学生兴趣;有的探究问题难度太大,很难进行下去;有的探究设计本身有科学性错误或漏洞,误导学生的学习;

困惑三:每班学生平均60人,探究活动要照顾各个层面上的同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有所收获,即使老师倾其全部精力和心思,也很难达到探究的目的 破解策略:

(1)在教研组的每单元集智式备课中,我们都把科学探究作为重点研课的内容,精选出那些适合学生探究、有多方面价值的探究活动置于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探究教学情景,挖掘探究点,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以点带面,改变学生过分依赖学习直接经验和接受学习的状况,积极尝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对于那些实验仪器复杂,现象细微费时的,纳入校本选修课中。我们将7-8名同学分成一组,每一个班8组,利用中午实验室开放时间开展探究实验和兴趣实验,给学生们创设探究的空间。这样 既大大减少了实验的准备工作量,也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我校化学实验室有四个大的学生实验室和四个小探究实验室)。

(3)另外在完成教材全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补充一些有利于课堂探究教学、引发学生兴趣的实验,如进行胶体教学时就增加了石膏点豆腐实验等。3.内容和课后练习不配套

化学作为一门理科课程,我们感觉新教材每节安排的练习内容量的把握很好,但是有些题难度偏大,而且和内容不配套,课堂内容没有讲到的东西,后面练习却出现了,例:在必修1第二章的课后题的离子方程式中出现了碳酸氢根。既要面对先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变化,又要从头做起为学生编选习题,大家都觉得负担太重,有点吃不消。

4.课时感觉非常不够

按照教材安排,内容中各栏目都应该用起来,效果也会很好。但是,如果全部应用起来,课程内容就讲不完。

5、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学习方式 ?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改变学习方式 ? 破解策略:

(1)、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

(2)、建构生成性课堂,课堂教学中重视创设阶梯式问题情景,为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解决问题。(3)、教学中,不断渗透分类观的学习方法,多采用类比、归纳、演绎的教学方法。

(4)、章节考核检测实行学生小组命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改变以往单元测试教师命题考学生的做法,由学生自己命题,教师协助组卷,学生自已出题考“自己”,通过思考如何将学过的知识编出角度新颖的习题,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内涵和知识价值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调研对象:牡市第十五中学

金京花

联系方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下面就课改以来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时间不足

新课程最大的变化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而模块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教材的内容增量、教学时间不足。

我校学生刚入学时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主动性差、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学习热情也不高,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解决的基本思路是:

1.通过每周一次教研组活动,深入研究“新课标”,明确必修模块的功能;知道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如:“物质的量”教学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几个推论;“离子方程式书写”教学中的随定量关系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特殊形式;有关氮的氧化物和氧气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铜锌原电池外的其它种类的原电池等。2.强化教学研究活动,每周三下午都有组内评课,及时改进不足,整合核心知识,有利于吃透教材,恰当运用教材,体现重点,突破难点。把该讲的内容讲透,提高了课堂效率。

3.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把课程的基本内容划分为学生自学和课堂讲学的内容结构。老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出层次清、质量高的问题。提前一天发学案,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进行“课前自学”,这样的“自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互通有无。小组内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解决(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主要解决课前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及解决课前预习中没有涉及到但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内容。这样在问题引领下的“课堂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新课标下课堂管理的问题

我校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这样以往安静的课堂纪律就很自然被打破;还有讨论时间过长,则会影响教学进度,进而完不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如何控制学生讨论的“度”则成为新课标课堂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解决的基本思路是:

1.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7人,其中一人为组长,其余6人分别为各学科的课代表,这样人人有事做,学生有责任感、有积极性。

2.学习小组的组长为总负责人(组长先培训)①负责本小组纪律,早上来之后,检查组员作业。②课前预备铃响后,组长监督小组成员把预习学案准备好。③上课时,组长和各学科的课代表共同组织讨论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④某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其他组成员要倾听、检查、补充、质疑,形成课堂有序、师生互动的过程,避免“讨论”引起的混乱。

3.老师不是游离于小组之外,而是参与者和监控者。班主任也要全面配合,在班级制定奖惩制度,表现好的小组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如何组织开展探究活动课

教师如何组织实施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标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师要研究自己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他们的困难所在,困难有多大。其次,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内容,教材提供的内容并非都能用来探究或是有必要探究,如果为了探究形式把简单内容复杂化进行探究是不可取的,我觉得这既是加重学生负担也是浪费课时。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也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引导到放手”的原则。在开始实施时,对方案设计、修改,一定要做好引导,实施过程中要给予细致的指导,内容安排要少而容易,这对学生的探究信心、兴趣保护至关重要,以后可以逐渐加深、放手。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

四、教学资源的欠缺

化学教材中各种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运用探究、交流讨论、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多种学习方式。但对于我校的学生而言,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的书籍有限,多媒体设备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少,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多。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就比较狭窄,对于教学活动往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很不利。

目前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纵观以上存在的困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进一步关注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多听课、评课,多参加兄弟学校的教学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义,对教材中每一部分内容,精心研究,认真分析,找准探索点,创造探索情景,使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维,大胆探索求知,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做好新课程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提炼经验,反思教训,提出策略,总结做法。3.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注重教学中的反馈与矫正,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研组活动以专题的形式探讨如何解决课改课堂教学的微观调控问题;同时,积极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总之,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应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标,以关注学生体验为本,在实践教学中,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调研对象:宁安市第一中学 张艳萍 联系方式: ***

一、教材分析及使用的情况

从新旧教材比较来看,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以及新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处理方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元素的知识主要集中在必修2的“元素周期律”内容中,不再采取过去的以“典型元素带族”的处理方式。

2、不再强调传统的“物质中心”的模式,课程标准中没有规定具体的元素代表物及具体的性质和用途的知识点,而更加的突出“元素中心”强调用分类的观点和转化的观点,整体性地认识和运用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3、有机化合物知识在高中新课程中采用分层建构螺旋发展的组成形式,在必修阶段仅要求介绍典型代表物的主要性质和简单应用,不要求介绍官能团体系,反应类型及规律,官能团的结构和相互转化等知识。

4、教材中突出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联系,学习情境,突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实验走向社会,重视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概念原理知识,知识过程与方法整合处理。

5、强调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多样的教学与方式,高中教材中介绍了氯、氮、硫、硅等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课程标准要求应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获得,因此教材中增设了不少探究实验。对此以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除了上述的学习要求外,还要求学生能够依据提供的资料或信息,获取并归纳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并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研究物质性质,具备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

根据以上变化,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严格把握教学深度、广度、克服以前的“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擅自提高难度,尤其是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注重基础,争取全体学生过关。如:对于“离子反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要求学生知道溶液中的离子的来源,了解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的条件,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关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内容在必修模块中先不提、通过选修模块中的平衡内容进一步理解。还有些内容,不是在出现时就要求学生掌握到一定层次。如:氯气,讲氯气时只介绍氯气的性质,至于其他内容如制备等内容在必修2中进一步学习,这样既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设计上具体做法:

1、多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关心的问题和内容。讲到铝时,提出有些资料上说铝是会飞的金属,为什么?讲到“铁与人体健康”时,问学生含铁丰富的食物有哪些等问题,尽量多联系生活和社会的一些内容,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

2、灵活处理实验内容

教科书中对于实验没有明确哪些是学生实验、那些是演示实验。并且很多实验属于探究性的,这给教师和学生很多发挥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况让学生单独完成,或者找学生代表完成,然后叙述现象,比如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这样做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改进的想法

1、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部分教师仍然存在过分依赖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的现象,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领悟化学新课程的内涵。只有教师认真的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并灵活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保证新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

2、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思考与交流”“资料分析”等内容。例如在第二次模拟考试中出现了过氧化氢分解实验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有四种:CuCl2、CuSO4、FeCl3、MnO2 很多同学只选择了两种,而这一内容是选修4中的探究实验的内容。再如在省适应性考试中利用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的反应褪色时间来判断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很多同学同学不会判断产物,不能根据实验内容得出相应结论而导致失分。而该内容是必修1中的内容。我们只用做到在平时教学中细心挖掘教材,才能做到学生运用时灵活自如。

调研对象:牡丹江市第二中学 柯福东

联系方式: ***

《必修1》主干知识元素化合物部分设计过于单薄和集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是理解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理论的重要素材。新教材将元素化合物钠、铝、铁、硅、硫、氮压缩到化学必修1第三章和第四章,即不利于化学专业班学生学习,也不利于非化学班学生学习和理解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

《必修2》有机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有些内容必修和选修重复太多。必修2的有机部分所涉及的知识点有甲烷和烷烃、乙烯和苯,乙醇和乙酸,糖类和蛋白质,煤的综合利用和石油加工,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如乙炔、乙醛、乙酸乙酯等没有设计。有机概念如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仅是作了简单介绍,官能团的概念更是没有,有机反应仅仅是设计了取代、加成、氧化和酯化,知识点和知识内容显得单薄,与当今有机化学的迅猛发展是格格不入的。有些与生活联系较密但与当今高新发展无关的内容,如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却显得过入重视,在化学必修2第三章(基本营养物质)、化学选修五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化学选修1(关注营养平衡)重复出现,虽说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主干知识结构是相同的,还如塑料、纤维和橡胶的内容在化学选修5第五章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化学选修1第三章第四节(塑料、纤维和橡胶)也存在同样问题。

“科学探究”是新增的栏目,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化学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将科学探究的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在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习效果就会大大的降低。例如:《必修1》第44页、《必修2》第53页的“科学探究”将探究结论以定论形式呈现在探究操作步骤之后,就可能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建议以留白的形式或结论分散安排的形式呈现。

教材是学生正式的学习文本,它具有权威性、示范性,它不同于教辅资料,教材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学科用语要规范、科学严密,教材语言要为学生树立榜样。新教材在语言规范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常用语方面主要表现在:①关联词使用不当。《必修1》第34页第3行“如果从反应物变为产物时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来分类(就)可以分为两类。”这里是假设复句,没有“就”,属于关联词残缺;语义重复。例如:《必修2》第13页倒数第13行“人们在镍镉电池和氢能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了镍氢电池,已经面世”,“研制出了镍氢电池”与“已经面世”语义相同,可将“已经面世”删去或改为“已经投入生产”。

在化学用语方面主要表现在:①某些术语界定不清,产生歧义。例如,在《必修1》中,第24页倒数第10行“浊液中的粒子通常大于100nm”中的“粒子”应为“分散质的粒子”。②化学用语不规范。例如,在《必修2》中,第39页图2-16中“氧”“氢”应为“氧气”“氢气”、第45页“科学史话”中C与O2及Fe2O3与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均没有标明反应条件,这样易导致师生不重视反应条件的现象发生,引起教学混乱。③不严谨、不科学。例如,在《必修1》中,第27页第13行“当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时”应为“当含有相反电荷胶体粒子的胶体混合”;《 必修2》第71页第4行“食物同时还是组织生长和修复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为“食物同时还为组织生长和修复提供必要的素材”。

人教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在继承中创新,这对老师用教材有益,一些内容是老师熟悉的,拉近了教材与老师的距离,但在调整顺序后,有些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当作适当的更新。例如《必修1》第78页第6行“ ”,这是一个典型的可逆反应,而教材上以不可逆的形式呈现,学生不能理解氯水为什么有颜色,其实,从氯水中可以较直观地证明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在此处引入可逆反应的概念比在后面引入更合理。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5

化学组 陆玉涵

初中化学是初三开设的一门新课,由于初三学习难度增加,学习时间紧张,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学生对于这门新课,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线教师共同的目标。

策略

一、筑起师生情感的桥梁,为效率提供有力保障

任何教学范式都需要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得以实施,而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保障,学生喜欢一个老师,进而喜欢这个学科,学习起来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勇于挑战困难。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更多的学生愿意与老师敞开心扉,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试想,师生之间从不沟通交流,彼此形同陌路,那么再好的办法与策略,最后真正所起的作用一定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我在平常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除了平时课间时常与学生进行沟通谈心外,我还有一下的一些做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1、一本周记本,记录真情实感

在每周的回家作业中,我会额外的布置一项化学周记的作业。主要让学生记录学习体会,学习盲点疑惑、甚至是对老师的建议都可以写入其中。并且我会对其进行书面回复。我发现,在周记本里,学生把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也表达出来了,让我了解了他们的更多思想动态。这样一来,彼此的心灵贴的更近了。

2、小小奖励,功效巨大

另外,我经常会给学生一些“小恩小惠”。比如,对于一些成绩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或是行为规范有进步的,进行奖励。一块巧克力,一本本子,一支笔,虽然是小物品,但对于学生来讲,却觉得特别亲切而有意义。

通过这些做法,我发现,学生和我的相处变得融洽和谐,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使我的化学教学工作变得顺畅有效,师生之间的架起的这座情感的桥梁,正是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有效保障。

策略

二、运用科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关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开展有效实验

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化学实验处于启蒙阶段,在起始阶段,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知道反应原理,因此有些实验可能要通过教师的演示,现象会更明显,实验效果更好。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因此教师事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而且要保证让全班都能看清看懂。例如:在做酸碱中和反应时,在滴加试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慢慢往下滴加,而在观察试剂由红色变为无色时,事先要先准备好一张白纸,衬在试管后面,这样学生便可很清楚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了;而在做两种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实验时,如BaCl2溶液和Na2SO4溶液时,则可衬一张黑纸,还可走到教室中间,便于全班同学观察。为了方便起见,我便自制一个实验教具,取一张硬纸板,在一边贴上白纸,一面贴上黑纸。这样,当我同时演示几个此类实验时,便可以灵活的使用这个简单的教具了,大大节省了演示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将知识编成顺口溜,提高记忆效率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而创造不过是运用知识”。而需要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必须要先有记忆。化学不同于其他理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特别多。这通常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因此若能用精炼的语言或是顺口溜的形式来概括知识点,将使记忆变得简单,同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待弄清楚其中的操作步骤时,用八个字便可概括出这个实验的精髓:酒精灯“迟到早退”,一氧化碳”早出晚归”。又如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用“查、装、定、点、收、离、熄(与茶庄定点收利息谐音)”,短短的七个字加上谐音,学生不用半分钟便可记住。

在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经常会混淆。于是,用“一单一化两边站”来表示置换反应,用“双交换,价不变”来表示复分解反应。这样一来,学生便再也不会弄错两者的区别了。

3、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若能适时的运用这些教学手段,那么可以很好的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让教学变得高效。如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教学过程中,我便利用课件形式,将表格进行投影,并设置相关的动画。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我先让学生观察该表,发现有13行,6列,分别对应13钟阳离子和5钟阴离子。我先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组合一列列或一行行的组合出物质的化学式,并且在每个相对应的格子里(如第一行第4列组合出的物质时HNO3)有相对应的多媒体效果,只要第几该格子,便会出现物质的化学式及某些性质。这样一来,在学习溶解性的同时,学生又再次巩固了13*6=78种常见物质及相关性质。接着,对溶解性进行归类,观察表格发现钾钠铵硝酸盐及酸均可溶,于是,这些可溶的格子用一种颜色表示,剩下的不溶液同理用另外的颜色表示,这样便可将酸碱盐的溶解性进行分类,学生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这些都是光靠书本讲解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而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使之变得清晰明了,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策略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法宝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能够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势必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牢牢抓住这一点,让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有趣,让学生愿意学习。

在新课的学习时,我认为一个有趣而适宜的引入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新课的紧张情绪,可以一开始便激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性质活泼的氧气》这一节内容时,我先用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植物动物离不了。”来引入新课。学生猜出谜底时的兴奋与喜悦,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有时知识点本身没有什么趣味性但却又要记忆的情况下,我便采取让学生进行比赛的方式进行学习巩固,比如根据化合价来写化学式这一学习内容时,对于知识本身来讲易于接受,然而学生一直学不好的原因在于化合价的记忆模糊混淆。于是我让学生根据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表记化学式书写的方法,让学生来角逐“化学式记忆王”。比赛规则是:比赛前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在相同时间内,化学式书写的最多最规范的学生便获胜。我发现,在准备期间,每个学生都比以往更加认真更加投入的在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的记忆显然更深刻。于是随着我的指挥,比赛开始。只见学生个个争先恐后,情绪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再也不觉得记忆化合价与化学式是件枯燥的事情,反而觉得有趣,激情死神,甚至还有学生课后仍在下功夫,就为了下次能当上“化学式记忆王”。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间接兴趣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干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想,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学习就是一项美差,有了学习的兴趣,时刻会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让学习变得轻松,学生乐学,兴趣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大法宝。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6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毛明

一、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推进记事

1.2003年3月12日至13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市区初中骨干化学教师和县市区教研员参观常州市九年级化学课程改革经验。

2.2003年10月30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组作《课改“过渡期”内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报告(地点:苏州市第一中学)。

3.2003年11月5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组作《课程改革与初中化学教学》报告(地点: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4.2003年11月7日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组作《课程改革与中学化学教学简介》讲座(地点:苏州科技学院)。

5.2003年11月18日在苏州市第十六中学举行了“苏州市区按新课程标准设计教案评比”活动,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5名。

6.2003年12月26日苏州市第21届中学化学教学年会召开,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王祖浩作《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成长之路》报告;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教研员金惠文老师作《以常州课试之砖引苏州课改皓玉》报告。

7.2004年4月23日课标教材推荐组向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交《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教材推荐意向》。

8.2004年7月31日至8月1日苏州市上教版初三化学教材暑期培训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祖浩和扬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吴星分别作《初中化学课标与化学教材》和《义务教育课程化学标准化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的报告。

9.2004年9月1日苏州市九年义务教育各初级中学开学后,九年级化学全面进入课程标准实施阶段。

10.2004年10月20日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教案设计评优活动于在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举行,一等奖5名,二等奖15名,鼓励奖5名。

11.2004年10月22日苏州市区成立“初中化学课改中心组”,并划分四个片:“立达片”共 1 12所学校,“十中片”共12所学校,“通才片”共12所学校,“平江片”共14所学校,组建了以片长和副片长共16人为代表的一线课改骨干队伍。

12.2004年12月1日在苏州市平江中学召开“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观摩研讨会”,开设了十多节观摩研讨课,课后进行了点评。

13.2004年12月22日在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召开“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复习教学研讨会”,上午五市、两区和苏州市区的教师代表交流发言,下午分组讨论汇总意见和建议,最后由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教研员作《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化学评价》发言。14.2004年12月16日至17日在江苏省常熟中学召开“苏州市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讨会暨苏州市第22届中学化学教学年会”,会上共开设了4节初三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课,并由苏州大学化学系教授马经德作《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报告。

15.2005年1月3日在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召开“2004~2005学第一学期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期末评价测试卷”通稿会议。

16.2005年9月27日下午市区初三化学教学研讨会,市区全体初三化学教师与会。会上市化学教研员对2005年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进行分析,并提出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意见。17.2005年10月14日至15日两天常州市教研室和我市教研室协同组织了新课程观摩课活动。常州市教研室组织该市40多名初三化学教师到我市草桥实验中学和园区一中观摩4节公开课,常州市也带了一节观摩课。

18.200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苏州市初中化学评优课评审。

19.2005年11月15日和18日在江苏省教研室举办的我省农村化学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苏州市有两篇文章获一等奖,并有一名教师代表苏州市发言。

20.2005年11月22日至25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在我市召开全国使用九年级化学新教材(沪教版)的实验区研讨会。专家讲座会场在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与会代表参与观摩公开课地点在苏州市平江中学。

21.2005年11月27日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观摩研讨活动在苏州市景范中学举行。

二、苏州市初三化学新课程实施策略

1.发挥课改宣传和中考评价的导向作用

(1)未雨稠缪做好课程标准学习和新教材宣传工作。从理念上改变教师观、学生观,让 2 教师认识到课改就是要提倡教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改变由于“常规应试教学”过分单一的学科体系和“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方法,改变过分脱离当代科学发展实际的落后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改革从培养综合性、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养的高度,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新型教材,这是国家教育战略的基本国策。为了更好地整合新课程的教学信息和资源我市彩香中学项春晓老师建立了中学化学教学网站,常熟市也建立了面对九年级义务教育的化学教学网站。

(2)充分利用中考评价的导向作用。从1999年始,我市市区的初三化学教学在局领导的统筹安排下,已经开始实施课程改革,如将实验操作考查机制引入中考的评价范围,这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改善实验室装备条件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7年来我市中考命题也在逐步过渡到以能力考查为主,为科学探究教学打好基础。尤其是自2002年起,我市基础教育从起始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方案,当时初三化学教学虽然未进入新课程实施,但是教学研究已经启动课程标准学习,科学探究教法的尝试。近三年中考命题逐步提高了实验试题的赋分权重,在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上逐步递增。

因此2004年9月,我市初三化学“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程的实施阶段。一年来,我市进行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比较顺利,尤其是学校既没有增建实验室,也没有额外增加较大的经济负担,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平稳推进。2005年我市中考化学试卷抽样统计结果显示:频数高峰在80分到94分之间,合格率高于平均分;可以看出这份试卷能基本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2.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初三化学仅有一年的教学周期,既要启蒙,还要质量,师生压力都很大。为了保障科学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调研和教学研讨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哪些内容是应当删减的,哪些过程是必须强化的。

“减法”就是减去妨碍学生正确理解、形成科学概念的“偏、难、繁、旧”的知识点和所谓的技能。减去显然已经落后于现代科学思想的陈旧概念: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减去过分死扣字眼的僵化语言,如:“微粒讲构成”、“元素讲组成”、“微粒论个”、“元素论种”等;减去不符合实验、科研、生产实际的一些所谓的基本操作和 “天平平衡计算”、“无数据计算”等;删去严重脱离学生思维、3 生活体验实际的所谓纯“智力游戏型”的试题。

加法就是加强课堂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的研究,强化化学的实验教学功能,兼顾科学探究的过程性与结论性的“统筹策略”,如加大实验教学中的对比实验的权重;加强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研究,如培养学生对曲线、图表和文字相互转化能力;进一步研究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的途径和范围,如单一固体溶解度和蒸发溶剂析出晶体(不考虑结晶水合物)质量的计算;深入研究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有关过量问题的讨论等等。3.重点研究常态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课改理念

一线教师最感兴趣的是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实施:“大额班”怎样上好“讨论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的课?“小额班”怎样更好更深入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中考考什么?怎样考?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我们发动和鼓励教师对新老教材和大纲课标的对比研究,还进行了新教材的教案探索设计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既要积极实施又要稳妥推进,在新教材实施的初期,应当允许老师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常规或新型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因地制宜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安排课堂教学进程、手段。

倘若第一年新课程实践属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那么第二年我们将以下四个课题进入深化、持久地开展教学研究的阶段:

(1)如何评价学科学习情态价值观? 积极乐观教育为主; 课堂教学激疑互动; 允许多种观点探讨; 测验与表现相结合。

(2)怎样循序渐进地演绎化学原理?

源于生活,用于社会;

把握尺度,各得所需;

拆除障碍,搭建阶梯;

循环递进,螺旋上升。

(3)如何稳步规范地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表达式中符号系统的建立; 一题多解的过程性板书或板演; 加强计算题的列式书写和演算; 教师的板书和测试卷的规范化。

(4)怎样有效合理地开展科学探究? 充分注重观察与思考栏目; 认真实践探究与活动栏目;

妥善安排演示与分组实验;

勇于批判虚假与杜撰实验。

我们不轻易对课堂类型下定义,提倡“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各种类型教师的教学风格。要让广大一线教师感到实施化学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有利于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学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反对机械地规定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比例;我们反对将科学探究神秘化、繁琐化和教条化;我们反对制造“常态教学”与“展示教学”的对立和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割裂。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类学校师生投入新课改的积极性,有利于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自2004年9月至2005年12月实施新课程以来,认真投入课改的教师非但觉得没有“吃亏”,而且还在个人业务和教研组“校本教研”方面获得了“多赢”的丰硕成果:

2005年10月14日至15日苏州市草桥实验中学陈荔、何静老师和园区第一中学的高谷民、王茵老师向常州市教研室组织的来访老师开设《燃料和燃烧》、《元素》等观摩课;

2005年11月23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在我市召开全国使用九年级化学新教材(沪教版)的实验区研讨会,下午与会代表在苏州市平江中学观摩了九节公开课:平江中学徐建庆老师开设复习课《物质结构的奥秘》,立达中学吴惠芳老师开设复习课《常见气体的制取》,田家炳实验中学蓝健老师和平江中学冯佩娟、张杰、马湘怡老师开设新课《淀粉和葡萄糖》,平江中学钱芳、王阳、许竫老师开设新课《蛋白质》。

2005年11月27日苏州市初中化学新课程观摩研讨活动在苏州市景范中学举行,景范中学阮明老师开设《溶解度》,立达中学薛磊老师开设《物质的溶解性》,迎春中学游梅老师 5 和张家港市南丰中学邹汉江老师开设《溶液的酸碱性》。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7

一、优化化学实验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 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化学实验教学中, 我们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 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可以说实验设计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体现, 是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过程的有效方法运用[1]。例如, 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剂变红, 通过现象可以加深学生对碱的通性的理解记忆。另外, 还可指定学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利用提供的实验药品、仪器进行验证。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除了真正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诚然,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 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提出实验课题, 设计实验方案, 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实验操作, 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 在此几个过程中, 我们既要重视对过程的指导, 也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 特别是对学生设计方案不管成功与否, 我们教师都要作出评价, 对成功者给予表扬鼓励, 肯定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独创性;对未设计成功者, 也要肯定他们设计的积极性。

二、运用随堂实验, 锻炼学生发散思维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足。在新课改要求下, 教师应主动开展随堂实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现有的条件, 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教师应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锻炼[2]。在化学实验中, 改变实验的“照方抓药”, 鼓励学生不限于课本中的器材,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设计实验, 自选器材和药品, 自编实验步骤, 写出有独到见解的实验报告。然后, 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分析得出合理的器材与步骤。使以往“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 使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发散型的思维定势, 同时又不能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遇到已形成的经验不能解决的问题, 不生搬硬套旧经验, 能灵活地调整思路, 冷静地分析, 大胆地设想。这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2]。

需要注意的是, 化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不像数学、物理公式那样严密和通用, 而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有些物质间可能存在共性, 但更存在个性。应用化学规律解决问题是发散思维, 但必须注意考虑实际情况, 不能无限度地发散, 否则很可能出现偏差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注重教法改革, 探索教法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较多地把引导学生寻找现成的结果、现成的认证、现成的答案等视为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满堂灌”, 学生机械性的接受。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应该从较多的面向结果逐步向更多地面向过和方法转变。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共同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 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它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 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3]。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对有天知识行深刻的理解。单一的认识教学法转向重多维的体验法。教学传统的教学活动比较侧重于对学生的“双基”训练和知识技能的掌握, 比较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而从新理念来看, 教学过程应该注重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 是知识学与情感培养相互融合的过程。教师不仅应该培养学生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掌握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也应该促进学生的隋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有机地穿插介绍化学领域的高科技成果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成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所在。通过介绍我国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 让学生体验民族自豪感和爱困主义热情。

四、重视网络资源开发, 提升多媒体课件水平

由于网络的普及, 特别是随着校校通的开通。广大农村学校也提倡电子备课, 于是乎在网上下载教学设计成了一种时尚。不可否认, 能在网上流传或提示的教学设计应该来讲大多都是比较优秀的教学设计, 但每个人教学理念、教学对象不一样, 适合别人的设计不一定适合你。因此, 我们要结合校情、学情再重新审定教学设计内容, 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找到自己教学的切入点。重新整合成为自己的东西, 整合的设计可能不是最时尚的, 但一定要是最实用的, 最有效的。课件包括教材中各种图片素材、声音素材以及教材的电子文稿等, 这部分资源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站上或配套教师用书的附录光盘中收集[5]。对于具有时代信息的资源, 例如在讲解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时可将神舟七号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等直接从网上将视频资源下载, 及时整合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另外,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设计理念, 借鉴他人可以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在不少网站上都可以收到, 比较著名的有《中学化学网》、《化学教育资源网》、《中学学科网》、《中小学基础教育网》, 等等。

在网络借鉴的课件资源如果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不符或有科学性的错误就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同时,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发现同一课时的不同课件各有千秋。但不可能将每个课件都予以展示或使用, 可以进行合并剪辑。对于不同开发工具开发的课件可采用专业手段, 借助专业人员帮助处理。例如在讲授《分子和原子》这一部分内容时, 由于分子和原子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 但我们通过动画模拟则可化抽象为具体, 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 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应积极实践, 有效探索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探索教法新理念;注重随堂实验效果, 科学训练学生发散思维;重视开发网络资源, 提升教学课件水平。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志强.新课标下农村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09, (33) :187

[2]张艳红.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素养[J].考试周刊.2010, (16) :174

[3]高先军.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实验教学[J].教师.2010, (63) :53

[4]郭祥荣.新课程理念下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效率初探[J].考试周刊.2009, (15) :216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初探 篇8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其他一切的前提

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重要的就是实验,课本上的实验有三类: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化学知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学生实验,特别是开始的基本操作实验通过以CuSO,和NaOH溶液为原料制取CuO,并以CuO为催化剂,用以制取和收集O2的实验,讲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能融于整个实验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的有关知识,又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当学生制得O2后,在兴奋之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家庭小试验不仅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化学知识,还通过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实验指导中提出的科学家创造性地解决科学难题的实例、给学生以创造性思维的启示。对此,高中化学第一节课,教师不应当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告诉学生,化学是一门相当有用的学科,化学对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简单说,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化学的各方面好处。多举些化学有益的例子,便可以对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有很大帮助。此外教师可以进一步通过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应当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有效学习是高中课改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教会他们怎么学。实践表明,制约高一学生学不好化学的因素之一由于初中的知识很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习惯记忆,缺乏对知识整理加工的能力,这是学习观念和方法跟不上。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总是坚持初中已有的方法,总是相信自己的老习惯,把初中。套坚持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照搬到高中。由于高中知识内容突然膨胀,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凑效,结果导致高一化学成绩急剧下降。为此,在化学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不能沿用初中死记硬背的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必须有意识对高一学生进行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核心就是思考。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实现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并使之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活动。

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是高一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思考的主要方式则是多联想、多总结、多对比。联想是指在理解的前提下对各方面知识按一定的关系把事物的本质性系起来,并扩展到同一类事物的过程。通过联想可以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就能起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也应备出可以联想的知识点。

三、抓好基础,注意能力的培养

化学学习能力总是与化学基础,基本技能联系在一起的。近几年来,化学高考试题中能力水平的考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重视考查化学知识的规律与联系;二是注意考查接受新信息的自学能力;三是突出考查思维活动能力。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对以下三种极为重要能力的培养:(1)阅读、挖掘题示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2)综合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3)逻辑思维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建立“题示信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的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能力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的建立,必须从高一抓起,立足于平时教学之中,循序渐进。到高三再建立则为时已晚。具体的做法是:

(一)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认真做好“讲、练、评”之结合。关键是精心编排练习题和测试题。根据教学目标,分出练习层次,做到选题科学,用题准确,注意从不同角度多练学生易错、易模糊的知识点。双基知识乃是能力培养的奠基石,应予以充分重视。

(二)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加强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定势的实质是人的大脑中思维活动的一种惯性表现,它将逐渐形成僵化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①逆向思维。对知识点进行反向于教材思维的考查。通过正、逆思维训练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②变形思维。保持问题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对问题信息进行合理变换,培养灵活变换信息的能力,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③发散思维。提倡“一题多样,一题多法”的教学指导,把一道题转变成若干题或同一类题,这样就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上一篇:眼睛发酸流泪是怎么回事下一篇:烘焙店副店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