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化学教学随想(共8篇)
新课程化学教学随想 篇1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增长,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均有很大改变,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中国正在如此紧张激烈的国际格局上奋发崛起,既要团结各国又要发展自己,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用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把改革进步的脚印深深地踏在农业、工业等每个角落。面对未来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在我国当前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方面显示出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学生在不断探寻中摸索数学知识,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型的数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数学教学要以新型数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基调
面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其人才培养则万分重要,为了适应我国当前国情,更有利于未来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会结合最新的数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及数学能力对人才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培养数学人才就要培养学生具备数学素养,还要求学生有独立判断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认知识别能力等,灵活地掌握数学专业技能,拓宽数学知识面,丰富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该处理好数学基础课与课外数学课及数学实践教学之间的微妙关系,深化基础、淡化选拔、注重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数学实践能力。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在数学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新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对数学教学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且是最重要的, 从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来看, 很多毕业班的学生都是在加班加点向前挤, 久而久之,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更谈不上有效的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了。除了学生外,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另一部分存在,而看我国的现状,大部分教师都身兼数职,不但要进行教学工作,还要搞科研。有些教师甚至还要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 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课堂上照本宣科讲一遍,留下学生绞尽脑汁地与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较劲。这样长期下去,势必会使学生专业素养逐渐下降。在学校教学方法及学生抵触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 即便是硬着头皮学习也不能完全理解掌握相关的数学基础,在记忆数学知识上有很大漏洞;学生学习领悟的方法不当,不会将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头脑中进行思考,而是死记老师课堂上讲过的方法和案例,稍有改动便不知所措;受教育资源与教育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都缺乏数学实践创新能力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要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三、始终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
数学实践教学要融入日常教学中,贯穿始终。不但可以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还能通过鲜活有趣的实践经验促进学生产生兴趣, 反过来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 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通往光明的道路有很多条,选对正确的道路便能够相对轻松。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每个细节上创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但无论如何拓宽,其中心始终不变,即提升教育水平,创新教育方法,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自身身心发展的平台,构建一座成功通向未来的大桥。任学生在广袤的知识草原上驰骋,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挖掘自身潜力,使学校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园地, 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夯实基础,为培养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作出努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巧设情境
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信息技术有了属于它自己的一席之地,信息技术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为了使学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与发展迅速的科技同步,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丰富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让其掌握应有的数学技能,并且认识到运用数学知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而且可以让学生熟练地在学习与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令学生具有现代信息社会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创设教学情境、课堂环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令学生产生强烈探索的欲望, 以及跃跃欲试动手操作的想法。这时,老师就要正确利用学生此时达到的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为了能得出结果,积极努力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达到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学习探索的目的。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数学教学要以新型数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基调,注重知识与能力同样重要,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数学实践创新能力。要始终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激发自主探索,获取技能新知,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实施随想 篇2
一、学校应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学校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学校管理者应冲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实际行动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探索。如:理、化、生学科,系统的知识内容减少了,增加了探究、实验等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相应配套的教学实验设备。实验室的实验器材是否配套,能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实验药品是否齐全等问题,往往制约这类课程改革的进行,因此,学校管理者的态度对教改起着一定的作用。
在教改过程中,学校领导还应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促进课程改革的进行,为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做好物质保障,为课程教学改革保驾护航。学校领导必须明确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做课改的促进派,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二、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执行者与主力军
1.明确指导思想,是搞好课程改革的关键
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课程目标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改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的那种重教轻学、重传授知识轻教育学生、重知识轻情感的教育方法,变为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要真正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人格修养。这种由学科本位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未来的转变,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随之发生本质的改变。
2.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学习方法都决定了教师角色和行为必须发生改变。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的定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点拨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开发者。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吃透其内涵。其次教师应该大量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研究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方法。再次,教师还应积极学习学科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应对学生随时提出的新问题。
3.教师的自主探究意识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中,还必须多一些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首先要精心研究新课程标准,全国有近十套教材,不管那一套教材都是以新课程标准为蓝本进行编写的,新课程标准才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唯一尺度。同时,还应细心研究教材,教材作为直接针对学生的教科书,研究透编写者的思路和意图,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精心加工,才能完成好课堂教学任务,把自己的素质“外显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实施教学,要按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即按照教材的思路去完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内容。
另外还要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增强自主研究的意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探索本身就存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教学活动,扩大课改影响,使基础教育改革人人参与,相互交流,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实现脑力资源共享。
4.改进教研活动,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原来的教研活动不外乎集体备课、说课、评课,往往流于形式,长年累月没有什么新内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研究要一改原来的教研活动常规,首先,人人都要研究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标准的核心和内涵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发生了那些变化。其次,要明确新课程标准体系改变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人文精神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师的学习、交流,掌握其精髓。
要走出原来集体备课的误区,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特别是在新课改刚刚开始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集体备课可有效地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单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失误,防止出现集体备课成为“教案之和”、“个人独裁”等现象的发生。
新课程化学教学随想 篇3
PEP中小学英语教材越来越贴近生活, 从实用的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练等综合能力, 有利于学生慢慢地将英语当成一门自己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同时, 我们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学习各种先进的知识和方法, 利用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此外, 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及变通的能力, 即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协助者”, 由课堂主宰者转换为每一堂课的引导者、评价者、监督者、调控者和欣赏者。教材的生活化和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能大大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英语。
如PEP小学英语三年级 (下) Unit 5“Do you like pears?”第二课时与PEP初中英语七年级 (上) Unit 6“Do you like bananas?”第一课时内容大致相同, 都可以使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
我拿出文具盒, 引导学生分小组使用下面的对话自由复习学过的相关内容。
S1:What is this?
S2:It is a pencil box.
T:Do you have a pencil case? (问一名学生)
S1:Yes, I do.
(问其他学生)
T:Does she have a pencil case?
Ss:Yes, she does.
接着我拿出一个袋子让学生摸, 学生摸出是橘子, 在我的引导下这位学生说喜欢橘子, 从而引出了like这个新单词。
T:What is this?
Ss:It is an orange.
S1: (去看) Yes, it’s an orange.I like oranges. (吃一片桔子, 做出喜欢的样子)
T:Do you like oranges? (引出新单词like)
S1:Yes, I do.
S2:No, I don’t.I like apples.
然后我利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把香蕉、西红柿、梨、草莓等新单词全部引出来, 并针对“Do you like…?”句型进行练习。这个时候, 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了, 纷纷迫不及待地展示。
S1:Do you like bananas? (练习含有like的新句型)
S2:Yes, I do.And you?
S1:No, I don’t.I like pears.
根据情境练习新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组内成员相互帮助的练习过程中, 他们的个人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在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整个课堂已成为了英语语言的天空, 这时我又推波助澜, 在复习本课内容的同时, 用赠送食物或图片的方法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T:What is this?
S1:It is a banana.
T:Do you like bananas? (练习巩固新句型)
S1:Yes, I do. (得一支香蕉)
当学生小组对话回答“喜欢”时, 我就将手中物品赠送给他, 这样所有的学生都纷纷举手要求展示, 整个课堂沸腾了, 学生充满了自信, 开心地练习英语, 教室里充满了欢歌笑语。学生都喜欢上了英语课, 他们为自己能学以致用而感到兴奋, 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另一门语言的快乐。
最后, 我让这些以小组竞赛形式得到奖品的学生在黑板上把今天所学的新单词归类 (水果或蔬菜) 总结, 并用所学句子拓展一份关于本组组员对各种食物喜好的小报告。
总之, 只要我们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 灵活创造情境教学,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 就能达到高效课堂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当然, 本人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也有一些困惑及感慨:依据教材设计,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只是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少数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似的跟着跑。随着时间的推移, 就开始出现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现象;很多学生甚至失去了自信。这样一来, 不得不放慢进度, 学生也不得不利用其他的时间进行新课的导学和听力的训练。然而他们能有多少时间呢?其余学科怎么办?
虽然, 在教学实践中会遇上各种挫折、困惑, 但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 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克服困难, 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竭尽所能地让每一堂课出彩, 为英语基础教育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真诚、一颗恒心、一腔热血!
摘要: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 这一股春风也吹向了铅山, 为此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练等综合能力, 变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交流、拓展, 尽可能地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英语。
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4
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通过培训和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的实施水平, 在地区内形成有影响的课改先进学校。
二、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课时建议:每周至少安排3课时。
内容安排建议:理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 。文科学生上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与必修模块2 (1~2单元) , 下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与选修1 (化学与生活) 。
从内容上来看, 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 因此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 并且教学要求作了调整, 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 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 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
三、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困难、困惑及对策
首先是化学新课程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变化了, 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变化了, 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 更感到难以适应。其次是尽管普遍认同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却欠缺实施时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如何根据新的要求, 利用我校化学教学多年研究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技能, 成了新、老教师都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
1. 制定好教学要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完全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 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 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 前提是首先要“保底”, 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 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2. 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 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 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 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 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 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 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 在教学上, 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 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 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 (钠与水反应) , 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 时间紧, 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顺序, 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 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 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新课程中, 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 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 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 知识如何呈现, 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灵活处理教材。
3.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 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 但是, 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方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尤其是在校学生, 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掌握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 只用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想象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 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 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 (包括接受式) 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 在“做中学”, 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 不可能把课本上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模拟科学史重复一遍。要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 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
(2) 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中, 学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在教学方式上要延续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要求, 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3) 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量大, 跳跃性强, 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特别有利于尖子生的发挥, 但对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就容易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 长此以往, 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首先注意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其次, 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足, 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新课程化学教学随想 篇5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课本的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提问的方式就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提问不会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不再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型”的教师,学生也成为“教师型”的学生。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应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提倡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第一次把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写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并将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课堂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控制学生行为,提问的目的还应该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贡献,凸显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和提示。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所以课堂提问显的尤其重要。
一、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紧扣课堂主题的原则、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问题精练明确的原则。作为化学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更应做到: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问题设计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为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启发性是指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迁移性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4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提问的核心是发问
好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就发问的方式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发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参与;发问时问题要表达清楚,让所有学生明白;发问要体现量力性原则,时机选择要恰当,次数不宜过多,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内平均提问12个问题左右最合适。就发问的内容而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应多问一些“有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学生的创意,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发问的内容应注意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和低认知水平的问题相配合。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陈述性知识。
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同学回答,区别对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引入新课的提问,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最好由第一种同学来回答,他们很快答对了,可顺利进行新课。为了纠错而设计的提问,由第二种学生回答,他们答错的可能性大,正好为全班学生敲响警钟,也为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创造了条件。对第三种学生,也要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应热情关怀,适当提写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心理上导致失衡。
三、对所提问题进行小结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学生的思路。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或回答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可继续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并提供线索继续探问使其完善;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找出其错误的思路,暂时延缓评价,可以转问其他学生,再评价其各自优点和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再组织。学生有时会提出古怪的问题与回答,教师切勿批评学生,应认真的引导或解答。
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思考 篇6
一、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初步成效
1.全国新课程标准已下达, 其在各学校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实施, 普遍加强了教学的研究, 其中包括进行集体备课, 突破了传统的备课思维, 教师不用再为每一次考试准备相应的方案, 每一位教师根据班里面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对备课内容进行各自的调整和补充;通过定期的教学观摩发现问题和规律, 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对总结出的好的现象进行专业化的发展;重视教师的校外教育, 不定期组织教师的出外培训, 只有是教师亲身体验到问题, 才能给学生带来最好的传授方式, 并且是教师更加轻松自如地表达出来;定期组织编写适合自己的教学配套材料。随着科学的发展, 教学的教材也会不断变化, 每一个学校都应该组织教师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学生接受的教学配套材料, 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要及时讨论并做好笔记, 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究。
2.提高了教学的资源意识。新课程实施以后, 新教材的出现使原本就习惯于教学内容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教师已经意识到教材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 乐于尝试用新的教材, 注意对比新的教材与老教材有什么新增内容, 进行收集应用。我以在化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个经历简单说明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留有十分钟的学生自由领悟和问问题的时间, 有一次有个同学拿着高二, 高三的两本教科书来问我, 提出为什么一个化学规律在数字上会出现不同, 之后我做了笔记, 并查看了资料和其他的化学教师探讨了一下, 才发现不同的版本确实存在差别。之后, 我大力表扬了这个同学。这本应该是我们一个教师去发现的问题自己教的一个学生发现, 自己心里很满足, 并且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适合化学教学的策略和方式
1.为化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
化学新课程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这就要求要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情境, 把教学内容真实、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对于化学教学, 可以做些演示实验, 课堂中穿插一些小故事, 介绍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科学史实, 提供实物、图片、模型、影像等辅助材料等, 这些都可以对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帮助。
2.介绍化学科学经济方面的应用和与生活中的联系, 扩展学生视野
化学本身就是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门课程, 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科学物质的认知程度, 增加人们对化学物质的安全防范意识, 还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常识, 生活中存在的化学,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要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常识并结合实际, 帮助学生扩展视野, 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能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突出化学的学科特征, 灵活运用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以实验为教学基础, 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起着极大的作用。每一位教师在做化学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 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出发, 设计和选择实验内容, 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其次, 做一些典型的化学实验, 帮助学生认识科学, 估计学生对科学的探究, 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第三,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和了解的化学知识, 鼓励学生对自己遇到的和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自己设计实验, 做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工作。
三、创造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确立, 更多的为教学思想添加了现代信息技术, 科学与教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使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 才能加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的发展, 不断的培养出科学人才,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信息力量的提升,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教学的工具, 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配备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 并且教师也能应用一些软件制作化学教学, 是教师更加简单方便的传授教学课程。另外, 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学生学习化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寻自己需要的化学信息, 可以在网络上自由选择自己细化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来更加方便的沟通遇见的化学问题, 对不了解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可以通过视频来清晰直观的学习掌握。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搜索化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把信息技术灵活应用于问题情境的创造和实施策略, 完成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改变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目标, 以及达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应用。
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编制教学方案
新课程实施以后, 学生的学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也加强了, 教师面对班级里面的每一个同学, 这些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作出适应全部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塑造每一位同学都能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平、领悟能力和需求, 还要根据课堂标准和教材, 分别设定社和全班同学和个别同学学习的目标。
其实, 对于每个人来说, 看到一个一个事物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爱好和独特之处, 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讨论小组, 组织讨论活动, 每个人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之处, 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 克服学生对知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化学教育是培养科学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学科。作为化学教师,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加贤, 蒋小钢.“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的学情调查与分析.化学教育, 2009, (03) .
[2]杨颖.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2003.
[3]徐惠.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2005.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篇7
化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化学知识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中得到应用,使所学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强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可联系烧鱼时常加点醋并加点酒使鱼的味道变得无腥、香醇引出乙酸的教学;在氯气的教学中,可联系“84消毒液”;在学习醛类知识时,联系室内空气污染的头号杀手———甲醛;在学习蛋白质的变性时,可联系实际生活中与蛋白质变性有关的问题,例如,夏天人为什么不能在强光下暴晒?人为什么不能持续高烧?疫苗等生物制剂为什么要冷冻保存?等等。
二、要善于将学法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渗透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学习策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学会如何求知。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结合具体知识点向学生介绍联想、归纳、对比、总结等学习方法,例如物质的量的教学中强调类比的重要性,浓硫酸的教学中强调对比的重要性,物质性质的教学中强调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复习课教学中强调联想、对比、总结及建立网络的重说得好:概念通了,一通百通。这就是说:在知识的学习中,概念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因此,同学们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章节中物理概念的学习,特别注重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规律。
三、巧妙设置疑问,创设引发思维活动的情境
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的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疑问,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浮力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进一步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就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再如,学习《摩擦力》时,让学生思考这样—个问题: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能积极思维,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见解。这样,通过设置疑问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能力提高了,解题能力增强了,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就会产生内在的快乐。
四、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会影响学生高中乃至大学物理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他们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学习,而不善于学习抽象的内容。初中物理概念是进行物理思维和运用物理方法的基础,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抽象概括的产物,因此教学中要采用大量学生已具备的感性知识,对缺乏感性认识的则配备演示实验,并用浅显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思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
五、加强训练,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有两方面:一是用物理用语表述问题和规范书写物理公式、解题格式的能力;二是物要性。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的运用以增强记忆效果,要求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要求学生特别重视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记录、分析错误原因。通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训练,学生不仅能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而且能逐渐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要善于将化学信息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相关的社会新闻”素材常常用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又可以用来进行化学命题,而且了解这些新闻是提升自身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体现。
(二)利用网络优势,开发学习资源。
网络作为一个免费、开放性的资源平台,提供给学生的是巨大而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平台搜索相关的化学专业知识,充实丰富教学内容,而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策略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将会事半功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报告、反思、评价等过程,完成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再是课堂上的强化化学概念的理解等“灌输模式”,而是新课程所要求的理念,发展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和观念,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锻炼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物理用语是学习物理的语言工具,必须学好。物理用语中专用词、专用符号需要一定的记忆,例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它的名称和表示字母;每一个物理规律或定律所有它的陈述原则。但是这些内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个物理量的表示字母,多数都是用物理名称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物理规律或定律的陈述,一般都是条件式陈述或因果关系式陈述。灵活运用上述规律,正确使用物理用语,记忆物理概念,陈述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就无需死记硬背,也不用担心表述不自如的尴尬。同样,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它们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熟练掌握,在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操作技巧。实验操作时要手脑并用,照章操作,要多向自己提问题。对每一个物理实验,都要求自己知道实验原理,明确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这样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问题的辨析能力。
六、“亲其师,信其道”,促使学生智能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的爱心。物理教学活动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其中情感的和谐渗透对认识智能目标的达到起着催化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捧出爱心,倾注爱意,唤起学生对物理的喜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保持学生高昂情绪,挖掘学生爱学因素,陶冶学生爱美情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师充满爱心的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就会产生感情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综合上述,物理教学要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和学科优势,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教学程序。长期坚持,就能使学生学习兴趣稳定,学习成绩进步,学习能力提高,使学生由感观上的快乐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快乐。学生长期保持愉快的学习状态,就能自觉地克服学习困难,促进学习的进步。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嵇丽丽
(涟水圣特外国语学校,江苏涟水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面临日益严重的污染,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和可行的。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环境化学渗透方法
一、中学化学渗透环境化学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严峻的环境危机使我们认识到: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的环保意识。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学科特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新版教材中很多章节涉及环境保护内容,并且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污染的成因、危害,特别指出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已成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写进教材,融入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环境意识,使之了解环境状况,自觉参加环境保护活动。化学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中学化学渗透环境化学知识教育的可行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和沟通能力。
(三)优化教学策略,体验探究过程。
信息技术具有两面性,既有利又有弊,大多数时候,学生容易在大量的知识信息面前迷失方向,产生困惑,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问题解决失效。因此,教师的引导就变得极为关键,关键的问题呈现,关键的情景设置,关键的策略选择,等等,都将学生引向良性的学习环节和有效的问题解决环境中,学生在信息的引导下,也会努力配合,积极探究,得出成果,体验整个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新知的力量。
四、要善于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
教师在实施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遇到了关于习题的问题。由于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述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市场上的习题教辅资源往往偏难、偏繁、偏旧,所以出现了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教师要改变原来的习题处理方式。
首先,关注习题教学,不能将习题课简单处理成练习课,要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全面剖析,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以及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评价所倡导的,也是中学化学教育评价的趋势。
其次,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在课堂新知识教学后进行处理,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师要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中、考查点适中的题目,不要让习题牵绊教师的教学。有的教辅习
1. 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保护环境,从教室、实验室做起,从自己做起。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好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近年来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实验次数增多,药品用量加大,化学实验要力求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让学生讨论、改进实验,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人及环境的污染。某些废弃物经过简单处理后可以变废为宝,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残留物可以用做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用做钾的颜色反应或作为花草树木的优质肥料,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养成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优良品质。微型实验是当前国际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其操作技术是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得较明显的反应结果和准确的化学信息的一种实验方法。在微型实验中,由于实验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都很少,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可降到最低程度。微型实验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中的减量原则,即减少药品用量、减少“三废”排放量)。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微型实验仪器的制作、环保实验、实验的无害化研究等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改进有污染的实验,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演示有污染物排放实验的规范性。
2. 通过多媒体和形象化教学,树立环保意识。
在学习《环境保护》这一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画题质量较差,挂着新课程配套资源的字样,内容却是原来教辅资料的简单重组。在新课程实验区,教师按照新课程进行教学后,学生不会做教辅中的习题,教师不是对习题进行筛选,而是将习题中涉及的内容(新课程中不作基本要求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大量补充,这是不倡导的错误做法。
最后,教师要注意,习题的处理也要分出层次水平。例如,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有的教师仍然按照原来的经验,从学生接触到相关计算的时候,就让学生达到高考的水平。新课程的教学进度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达到原来要用一个月的教学时间达到的水平和难度。如果仍按照原来的处理,实验区的事实证明,就会导致学生连基本的计算都未能掌握。因此,关于物质的量计算的习题要分出阶段,在开始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即简单的公式换算,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加大难度和复杂程度。
五、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化学教学随想 篇8
多阅读书报、杂志、多浏览网络是积累化学事故资源的重要途径。诸如三氯生、苏丹红、SARS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液氯泄漏事件、液氨泄漏事件、各种食物中毒事件、水污染事件、瓦斯爆炸、井喷事件、各种毒品、女儿国的成因、郑州假鸡蛋、三鹿毒奶粉、奥运化学、嫦娥一号等等很多都与化学有关的新闻或素材。只要经常留心、有意识地搜集, 整理成卡片, 就能在教学中直接或间接采用。
多对生活中的现象多做深入地思考, 多用化学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或事件, 做一个具有化学视角的有心人。
教师要对所搜集到的化学事件资源最好制作成卡片勤整理、归类, 把杂乱无章的信息条理化、系统化。按事件索引、按元素索引、按章节索引等归类贮存, 到时候才能快速提取、使用。我在硫的转化的教学中, 搜集、整理并成功运用了温泉浴、火山爆发、吊白块、乐山大佛受酸雨侵蚀的图片、工业制硫酸史、龙口毒粉丝等STS教育素材。
利用化学事故资源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采取专题追踪的方式, 通过对社会上化学事件的全面研究和追踪, 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探索方法和探索精神、更能理解化学学科价值,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在氯气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专题追踪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两则新闻材料作为专题:《黑龙江依兰氯气泄漏事件抢险现场目击记》;《重庆氯气泄漏事件追踪》。
这两则新闻激起了学生脑海中的千重浪: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自来水厂用氯气干什么?为什么小小的钢瓶盛装了那么多氯气?钢瓶为什么能盛装氯气?为什么发生了爆炸?高压水枪喷出的水帘为什么可以消除氯气?火碱为什么能消除氯气?液氯和氯气是一种物质吗?液氯怎样变成氯气的?氯气怎样变成液氯?路旁的树上的绿叶为啥变成枯黄?氯气既然有毒, 干吗还制造氯气?氯气有毒, 能否毒死动物或人?氯气是如何制备出来的?
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从这两则新闻, 你能得到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得到了氯气的哪些化学性质?除此之外, 氯气还有哪些性质?你运用了哪些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得到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你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氯气的性质的?教师进一步提出下面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是泄漏现场的普通百姓, 你怎样来逃生自救?如果你是现场的抢险总指挥, 你怎样对消防人员提出指导意见?如果你是工程师技术人员, 或者工厂保管员或操作工, 你该怎样保存氯气, 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如果你是罐车司机, 你怎样防止事故的发生?
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 能够体会到化学科学的学科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 利用新闻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起于疑, 探起于思, 知起于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问题和探究中产生。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不仅自觉、主动、积极地自主获得了有关氯气的经过讨论, 交流和研讨获得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 再通过如下的一系列实验探究, 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了探究和求知的乐趣,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与思考的快乐, 初步培养了化学学科素养, 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使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为将来的决策奠定了化学学科意识的基础。
【新课程化学教学随想】推荐阅读:
新课程化学教学思考05-18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07-23
化学新课程教学策略11-30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06-21
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05-24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学习与思考07-04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07-30
化学新课程教育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