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2024-11-28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研究(共12篇)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篇1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兼备特长、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人才, 因此独立学院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注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和竞争能力。作为独立学院医学生迈入大学课堂所接触到的第一批课程之一, 医用化学理所当然应担当起这一重任。然而受长期以来专才教育思想的影响, 作为医学普通基础课的医用化学的课程目标存在着传统的片面定位, 妨碍了其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已严重滞后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1]。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医用化学教学体会, 谈谈医用化学课程目标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并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坚持课程的个性, 实现普通基础课全面性课程目标。

一、医用化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 相对于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病原学、免疫学以及病理学等专业基础课, 医用化学则属于普通基础课。从我国多数高校的现状来看, 普通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在总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不同的地位, 通常人们认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一起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主干部分, 而普通基础课只是对后继主干课程提供服务功能的辅助性或从属性课程。因此大多数高校 (当然也包括我校独立学院———杏林学院)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往往会进行功利性的衡量, 会优先安排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 并且不断削减医用化学这些普通基础课的授课学时, 将普通基础课置于整个教学体系的边缘化地位。

二、医用化学课程目标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及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 共同构成全面的教育目标体系[2]。由于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课程目标的定位会对该课程在总的课程体系中所占地位产生影响。所以上述医用化学课程的从属与边缘化现状应该归因于其课程目标长期以来的片面定位, 将课程的认知目标也就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放大成为几乎全部的目标, 而严重忽视了其应有的能力目标和情感人文目标, 认为医用化学仅仅是为了提供学习后继医学主干课程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开设。这种片面性的课程目标带有专才教育的功利色彩, 与我国长期实行以专才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模式不无关系。按照这一课程目标定位, 医用化学自身的课程个性必然被淡化, 妨碍其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具体实践上自然会造成人们对医用化学这种普通基础课的不重视、学生消极应付的学习状态以及本课程授课教师的群体失落感。这种被边缘化的倾向, 呼唤着有关方面加大普通基础课的改革力度, 而改革的关键则在于对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只有强化普通基础课自身独立的品格, 并立足于实现全面性课程目标, 才是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和有效途径。

时下,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大学生实施全面性教育, 核心是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使他们学会综合运用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 提高创新开发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独立发展能力。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的如今, 人们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拥有的知识信息量, 而在于处理和运用知识信息的综合能力, 像医用化学这样的普通基础课在大学生全面性教育中应该大有用武之地。

三、如何实现医用化学全面性课程目标

1. 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大学生入学初期会发现他们原先在中学阶段熟悉习惯的学习环节在大学的课堂上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而他们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往往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 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特别是独立学院的生源层次相对偏低,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 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转变更加亟待解决。大学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医用化学恰逢其时, 可以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逐步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中学课堂教学容量较低, 教师注重精讲多练, 而大学教学内容则大幅增加, 课堂讲授速度快, 学生易处于被动接受的低思维态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实现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 实现由教师向导师的转变, 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转变。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 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尽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转变, 不仅有利于他们学习后继课程, 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们在走出校门后的人生岁月中, 可以独立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断更新知识, 实现终身教育。

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品质。

医用化学课程内容中有很多经典的科学史传, 教学资源很丰富。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重视体现科学探索和创造的教学内容,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还要提供学生塑造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所必需的精神营养。按照这种全面性课程目标作导向, 不仅可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而且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响应。比如在讲授基础化学部分原子结构一章时, 我们常常只介绍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基本结论, 而对20世纪初人们探求物质结构奥秘的历程, 认为与后继课程关系不大, 在教学中常常简单带过甚至省略不讲。其实在课堂上着意渲染从波尔的量子化轨道模型到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 从戴维逊、革末的电子衍射实验到玻恩关于电子几率波的统计诠释, 从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到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等一系列重大的学术突破, 如此群星璀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科学史, 如此科学发现接力赛般的历史佳话, 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极大地激发他们对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倾慕及对科学研究的向往热情。

生动活泼的科学史传的讲授,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对科学创造过程的学习和鉴赏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培养科学的审美观。科学的审美赋予科学以艺术的品位与价值、人性与人情的元素, 因此, 审美的维度在科学的客观性与人文的主观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沟通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从这一点出发, 科学史的教育具有改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3. 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类毕业生除了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有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 而医用化学的实验教学则可以对此做出自己的贡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课教学是医用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并尝试参与实验研究,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既学会动手, 更学会动脑, 学会根据研究目的主动去考虑实验设计, 增强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热情和感悟,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原先我校医用化学课程结构中理论课与实验课合成一门课开设, 以理论课为主, 实验课处于从属地位。为了突出化学实验对于医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进行教学改革, 把医用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剥离, 提升化学实验的地位, 将化学实验单独开设为与医用化学课程并列的医用实验化学课程。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没有做过化学实验, 动手能力比较差, 而且我们使用的实验教材验证性实验过多, 而技能操作的训练和综合应用性实验太少, 且与医学专业的特点联系不太紧密, 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 不断完善和更新实验内容, 并适当开设研究性实验, 改革考核方式,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提升学习效果。这些改革完善都旨在增强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热情和感悟, 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国, 杨力, 王桂叶, 等.医学基础课程评价改革目标及方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 .

[2]李先佳, 任丽平, 崔燕兵.目标教学法在专科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8) .

[3]刘养浩, 刘宇凡, 徐友龙, 等.医用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6) .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篇2

一、调整化学实验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1.设置医用化学实验课程要紧密配合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并且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教学目标调控、管理着整个教学过程,是医用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作为实验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合理规划实验教学目标,调整医用化学的实验教学结构,全面提高医学化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

2.调整医用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时要坚持拓宽专业性、增强基础性、加强适应性的基本理念。当前化学医用实验教学主要以基本理论为教学基础,实验课程的设置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依据,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很小,验证性实验占据比例比较大,从而造成实验课成了理论课的补充。

3.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实验课是对学生科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的训练,医学院校的化学实验课非常具有特点,实验课程的学习能够为药物分析、生化实验、临床诊断等后面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要根据实际状况以及学科自身的特点,把纯理论的化学知识删除实验教学内容中,并对不合理的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恰当的改革。

4.在实验内容的选取上,要尽量选取与药物分析和临床诊断有关联的实验,如:咖啡因、荟丁等的提取实验和定量、定性实验;磺胺类、阿斯匹林等各种药物的合成。在化学实验的内容设计和安排上,要坚持以实验技术为核心,坚持三部曲的实验策略。第一步先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知识的培养,通过对简单仪器的使用操作,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们讲解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的实验实例,让学生们学会融会贯通,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价值所在。第三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查阅资料。

二、改善实验教学方法,导入PBL教学法

1.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被当前形势所淘汰。当前不仅教学课时大量减少而且学生们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被用来训练素质,为了确保教学水平,应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想改善教学方法就应该转变教师们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一些探索性化学实验,教师可以只讲实验需要注意的要点以及实验要求和目的,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来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监督,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详细的实验分析。

2.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平台,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医学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多开展一些锻炼动手能力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

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导入PBL教学法。在不断探索医学试验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课程导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教师给出学生们相对应的提纲,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准备工作。

(2)在话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发表意见。

(3)最后教师要做好实验课程的总结工作,不仅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

三、改善考试方法,注重对学生们的能力考查

传统医学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考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进,人们越来越注重能力。减轻学生们的考试压力,为学生们提供充分自我展现的平台,注重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和平时成绩。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教师可以加入到理论知识的考核当中,比如胶体和溶液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并入理论试卷考试中。针对一些应用型临床知识,例如缓冲剂和人体各种反应之间的关系,稀溶液依数性的应用,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学会探究学习,最后再进行论文考试,让学生们学会自我总结。

四、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观察在医学化学实验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深刻理解一些概念性知识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追根溯源,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教师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原理是什么?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之间的对比。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可以多加入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充分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医用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恰当的实验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杜兵兵,何弘水,王永和.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S3).

[2]严华玉.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9).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教学 信息技术 学习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学科建设的规范与完善,在教学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医用化学教学的整合应用,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医用化学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医用化学课程的目标。

一、信息技术与医用化学教学的整合

整合信息技术与医用化学教学,是为了创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的新型三维教学模式,以有利于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师生交流;有利于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其个性发展;有利于拓宽医学生学习思维,获取和巩固医用化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医学生后续医学专业课打好基础。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一些发达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逐渐淡化计算机专门课程,开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并已取得一些经验。美国在它的“2061计划”中专门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思想,并于1996年成立了评价和监控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展情况的组织,对学校课程整合的进展进行跟踪评价,每年发表一个报告,对本年度整合情况进行总结。

我国教育部根据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早在2000年33号文件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国高校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效果和意义已逐步被社会认可。

但是,在实际采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却往往存在着课堂教学形式化,即信息技术和教学两张皮,片面追求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和教学资料的收集,把信息技术“附加”到传统教学的框架中。虽然在多媒体课件中增加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却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和师生间的教学交流与情感互动,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改善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性变革。所以,在教学中要突破信息技术和医用化学教学整合中应用的误区,使整合应用更加科学、合理,不断改进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形成促进医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整合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上来。以知识为中心的医用化学教学,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演示工具,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课堂板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以学生为中心,则是在教学设计上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使学生在交流、讨论、协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进度,避免任由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漫无目的地扩展、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目标无法完成的现象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应作为学习协作工具或教师研发工具。

2.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实现模拟展示多种医用化学实验情景及化学实验问题解答,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有毒、有害的“实验”,并组织他们对实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然后,通过实验课的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应用,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培养他们从事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3.“医用化学课程+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整合构建与应用。医用化学课程作为医学基础课,要为后续医学专业课打好基础。因此,在医用化学课的教学中融入医学专业知识,是增强医学生学习医用化学兴趣的最好教学整合应用,可以在医学生整体教学环节优化的基础上,使其产生专业知识需求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施中,应在已有的整合应用基础上开展“主题互动教学”模式,即由教师在授课中提出相应的知识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了解研究知识主题的必要性,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然后根据教材、教师的授课及自选资料研究知识主题,提出问题、看法、结论,与教师互动。在逐个完成知识主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应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交流、合作、互动学习的习惯。

合理安排课堂演示实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医用化学课由于内容多、课时紧,很多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模型等形式学习。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互动意识,使所学知识容易被理解,记忆深刻。课堂演示实验可与“主题互动教学”模式结合,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在授课内容中,结合知识主题,例举后续医学专业课程及临床上应用的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医用化学与医学的关系,明确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引发学习兴趣,建立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为学习医用化学课程提供必要的情感前提。同时,学生可以借助电脑网络共享资源,查看教材辅导对每一阶段教学内容的总结、相应的课件、教案及经典习题、试题,等等,随时补充学习中的不足,改进学习方法,取得最佳成绩。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篇4

1精选实验项目, 优化实验内容

基础化学实验“水质总硬度测定”[5]除了自来水样外, 增加了岳麓山泉水、白沙井水两个样品, 不仅激发学生兴趣, 还能通过水质硬度大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讨论, 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

在“熔点测定”[6]实验中, 除了练习毛细管法外, 还将显微熔点测定仪以及数字化熔点测定仪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在掌握经典方法的同时认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待实验经费较充裕时可以考虑购买, 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引导学生对实验手段、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常压蒸馏及沸点测定”[6]除了蒸馏工业酒精外, 将另一样品溴苯改为汽车防冻液, 因为溴苯毒性大, 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另外, 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横向整合, 纵向打通”, 重视课程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相关性[1], 将《基础化学》理论课中学习的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与《有机化学》课程基本操作训练联系起来, 既贴近生活, 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又补充和完善了防冻液的基本性能[7]数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及时将文献中介绍的新知识、新方法及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中。例如, “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将催化剂由浓硫酸改为一水合硫酸氢钠[8]及Ti O2/SO42-固体超强酸[9], 按照绿色化学的理念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应改进。同时, 该实验对产品的表征除了根据馏液的沸点外, 将折光率的测试改为确定样品密度, 只需在称量产品质量后量取产品体积即可, 操作简单易行。产品沸点以及产品密度相互佐证, 提高了产品表征的可靠性。

2改进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手段

化学实验一般遵从学生预习、老师详细讲解示范以后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 在实验讲解的过程中总会有少数学生心不在焉或似懂非懂, 导致实验过程不顺利或影响实验结果。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或其它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比如“乙酸正丁酯的制备”:如何创造条件使平衡右移?反应完成后最经济有效的除去杂质方案?产品的表征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等问题的提出, 都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参与讨论, 或者由某一学生演示实验装置的安装、分液漏斗的使用操作等, 使每位学生都能用心参与, 不再有旁观者, 进而对实验方案、操作步骤以及原理都有充分地认识, 做到动手前对整个实验过程思路非常清楚、实验时心中有数。

对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 尽可能采用启发式或者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和学生通过讨论找出问题所在并得到解决方案, 比如“分子模型操作”实验中, 有学生对含两个相同手性碳的酒石酸化合物的球棒模型与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以及内消旋化合物、对称面和对称中心的概念理解感觉有困惑, 指导老师在学生做好模型的基础上, 先要求学生回忆Fischer投影式书写规则, 再结合模型进行Fischer投影式的表达;接着借助内消旋酒石酸分子模型说明对称面、对称中心的定义;最后和一对对映体的模型进行对比, 使学生充分理解内消旋化合物的含义。“乙酸正丁酯的制备”, 直接回流法和分水回流法哪种方法产率较高?建议和同组同学商量后选定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合成产品产率的高低影响因素有很多, 只有通过整个班甚至整个年级两种方法实验结果的统计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水质总硬度测定”实验, 有些滴定后的样品放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返红?分水回流法制备乙酸正丁酯, 分水器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点漏, 如何补救?等问题, 教师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答案, 而是要求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分析可能原因并通过实验确认结果如何。启发式或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同组同学的商量、讨论解决问题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实验过程中贯穿绿色化学理念, 例如要求学生预习并思考, 实验会产生哪些废物?如何处理?另外, 节水、节电、节约试剂, 比如蒸馏装置, 相对两组冷凝水串连并将冷凝水开到最小;乙醇可反复用于“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 是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一些做法。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 利用实验录像素材, 结合Power Director、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视频以及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11,12,13], 可以保证在较少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化学实验知识。目前已完成实验视频5项, 包括水蒸气蒸馏、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等, 并已应用于2012、2013级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中, 效果良好。逐步开展和完善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 是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头戏, 任重而道远。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篇5

医用基础化学整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医用基础化学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学科,也是医学本科生进校后首先学习的课程之一.这门课将对后继学科的学习有重要影响.由于新生已习惯了中学的`教学方法.对大学教学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加之医用基础化学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作 者:李祥子 冯志君 尉艳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3)分类号:G420关键词:医用基础化学 课堂教学 整合式教学

高职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篇6

关键词:高职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需求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健康事业需要,作为医学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紧缺型、技能型、实用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才[1]。因此,医学高职院校所开设课程对学生的学习就非常重要。化学是医学高职生在学校接触的第一门文化课,也是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近几年我们一直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地进行该门课程各方面的改革。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 优化课程结构,制订符合专业需要的教学大纲

整合三门基础化学, 即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三门化学整合为《应用化学》,合理安排相关教学内容, 分两个学期讲授, 教学时数拟由原来的180学时, 减少为120学时。同时整合实验课, 将实验课分为随堂实验和专题实验两种类型, 随堂实验纳入理论教学, 专题实验独立设课。经过整合, 优化了课程结构, 减少学时数, 增加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使学科整体性增强。为此, 很有必要组织编写和使用高职教育的《应用化学》教材, 以适应培养合格优秀人才的需要。

二、选取与专业结合密切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课程、设施、实习、管理等必须体现地区性、职业性,要做到“理论型”与“应用型”相结合。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化学教学必须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即专业分散,学时数少,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适应性”强等)出发,进行教学改革[2]。实训教材建设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办出职业院校特色具有重要意义。编写化学专业实训教材,必须要了解这个专业的准确定位,以就业为导向,掌握花卉、医药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和技能需求,在实训教材建设环节上,要加强校、企合作。,笔者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一直采用专业教材与地区辅助教材相结合,实验教材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化学教学实践中能将来自不同行业生产一线的有关资料,结合例题、习题、实习课题,穿插到相关专业有关章节中去讲授,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的针对性,能充分弥补教材的不足,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也得到学生和学生所在专业的认可。

三、 强化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仅从理论上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在实验中学习,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 应加大实验课学时。目前, 高职院校的化学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占总课时的40%以上,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参与从制定方案、自己配制溶液、实际操作、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到分析讨论的实验全过程中学会运用理论, 拓宽知识面,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 要完善评价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例如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 自评与他评, 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 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 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例如, 在《以废铝为原料制备Al(OH)3》的实验中, 以6 名同学为一实验小组, 从实验方案的拟订、实施、结论、体会, 全部由学生协同完成。最后的实验评价, 分为A、B、C、D 四个等级,由自我打分、组员互评、教师评价共同组成, 要求学生和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特别强调实验讨论(体会) , 使评价的过程, 成为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四、实行分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入学时的成绩和摸底考试成绩分析, 学生在化学基础知

识、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化学教学要重视这些差异,立足为全体同学服务。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区别对待。虽然受现有条件的限制,不能像外语的A、B、C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仍然可以在同一个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知识量的多少、深浅度等。

五、改进考试方法,提高考试质量

考试是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考卷来考核学生是我们一直使用的传统的方法,但对职业学院的学生完全用试卷来考核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很多课程上也不能反应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水平,应该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如在课程开始时就把这门课程要到达的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目的明确,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职业院校的考试还应从其办学特色出发进行学科考试,采取口试、笔试(开卷、闭卷) 、实验、设计、答辩等多种形式。其原则应该是:“理论型”试题、“实践型”试题、“理解型”试题、“记忆型”试题、“理论与实际联系型”试题、“适应型”试题等并举,在一张试卷中体现理论与本专业相结合的各种类型的考试题,以全面地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考试前不指重点,不发复习提纲,但要有辅导答疑,要用题库。随着所教专业的变化,题库的内容、形式、专业特点不断更新。

六、 做好信息反馈,不断改进教学

化学教学的效果,不止是靠一次考试来检验,其效果会在以后的专业课教学以及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师必须主动地与学生、专业课教师、用人单位密切沟通,实行全程监控与反馈,这样才能得出全面的、客观的、合理的结论,以利于将来有效地改进教学。总之,化学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应该有所不同,教学内容、能力培养应有所侧重,这样才能较充分地体现职业的特点和优越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子新,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3):76-80.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篇7

1 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立足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生源的自身特点, 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指导的设计理念。坚持基本理论和技能与岗位需求相一致, 实践以岗位实用为原则的设计思路, 并注意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教材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体现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 又将课程和职业特征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专业,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逐步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2]。

课程设计思路。针对高职医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医用化学知识之间的差距, 充分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 教学内容实用化, 实践教学技能化, 优化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 强化实验教学, 提高动手能力。做到“四个结合”, 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学生自学与教师答疑相结合、课后练习与习题课相结合。采用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等, 精心组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 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不断完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本课程建设了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资源, 课程相关教学内容 (如教材、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动画、视频、每章课后习题、模拟试卷、在线测试等) 已经上传,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主动学习、课后复习及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利用课程网上论坛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教师能够在网上随时为学生解答疑问, 学生能够在网上完成测试和作业提交, 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开始职业生涯奠定成功基础。

3 课程改革

3.1 课程内容改革

《医用化学》课程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以“够用”为度、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 整合教学内容, 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教研室对各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压缩和适当调整:删减一些理论性强、与后续课程联系少且不具有专业特点的内容, 如物质结构中的分子轨道理论、价电子对互斥理论、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等, 考虑到课程的连贯性, 对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作简单的介绍;增强与医学联系紧密内容的教学, 如对临床应用较多的渗透压、缓冲溶液、电解质溶液等, 加大其授课比例;在教学中, 还采用渗透融合的方法, 引进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和反映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 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独立思维, 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3]。加强医用化学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横向联系和有机结合, 达到高职学生“需什么, 讲什么”, “缺什么, 补什么”的原则, 充分体现出医用化学为医学服务的特点和目的, 突出基础性、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特点。

实验教学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职业教育特点, 精选实验内容, 分阶段、有层次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学素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规范化训练, 培养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设置必需且合理、实用且有效的实验教学内容, 如一般玻璃仪器及容量仪器使用训练, 医学研究中常用的PH酸度计的使用。为弥补实验课时不足, 在课余时间开设开放性实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学习的平台。学生提交开题报告 (包括实验题目、实验内容、所需仪器和试剂、实验方案等) , 经教师修改认定后, 自选时间, 在实验中心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制定以及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均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充分激发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给予指导, 实现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改革

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4], 其核心是“以问题为引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的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达到“既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的境界。采用任务驱动式、问题研究式、案例式、讨论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5], 同时注重师生互动, 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讲解弱电解质的离解平衡与缓冲溶液时, 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教师可布置讨论题:为什么乙酰水杨酸在胃和小肠上部吸收的好, 而在小肠中下部和大肠等处就吸收得不好?通过对问题的热烈讨论,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在绪论中, 采用多个案例分析, 使学生明确医用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广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 应用大量教学图文资料, 并辅以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录像等, 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很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反应机制具有立体化学性质, 使用板书讲解时学生对空间立体变化不易掌握, 利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演示, 动静结合、形象直观,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讲授杂化轨道理论时, 可结合具体的例子, 将各轨道的杂化过程通过多媒体影像展示给学生。在动画放映的过程中, 学生可形象地看到s轨道和p轨道如何完成相应的杂化过程, 强化教学效果。

课外指导以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查阅资料、课外阅读、读书报告、组织课外研讨、撰写课程论文、批改作业、课外定期答疑、网上在线答疑为主要手段, 同时结合课程特色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 扩大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获得不断适应医用化学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3 实验教学改革

坚持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固定式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系统性学习与研究性训练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建立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6]。

采取“预习-录像-示范-多练-总结”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格局:将课堂单一讲授的方法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课前预习、专题讨论、报告、总结等方式将启发式教学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化学实验基础,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过程中全程指导, 强化基本操作:医用化学实验课程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教学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在实验中学生亲自动手组装仪器、称量和加入试剂, 亲身观察到实验现象, 亲手将相应的实验数据真实地记录到实验报告中, 这些实验基本步骤引导了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考独立性和创新性, 以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实验教学中采用基础性—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培养。

同时, 借助于网络平台开设虚拟实验室, 学生自主完成训练。将“课内有限-课外无限”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考核方法改革

医用化学考核方式改革的整体思路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采用“将能力培养与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做到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 形成“平时成绩30%+过程性考核成绩10%+理论考试成绩60%”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理论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 注重能力考核, 适当添加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内容;过程性考核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内容测验、学习阶段总结、专题小论文等一系列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的内容;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成绩 (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讨论总结) 、作业质量、出勤等。这种新的考核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由过去的“学习、考试”型学生向“学习、思考、实践、研究”应用型学生转变[7]。

4 课程特色

经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 本课程逐渐形成了如下特色:

4.1 教学过程突出“重视基础, 加强实践, 强化能力”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出“重视基础, 加强实践, 强化能力”的教学理念, 优化重组教学内容, 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应用为目的, 以够用为度, 加强实践教学,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理解和巩固医用化学基本理论, 用基础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实现“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过程。

4.2 在教学中, 多种教学方法互相渗透, 有机融合, 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交流,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分析、去解决问题, 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使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组织、运用知识, 学会与人合作, 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并将各种方法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灵活运用,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3 为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平台

为支持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课程组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 将丰富实用的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结合, 构建“个性化的纸质资源+有特色的多媒体资源+有精品意识的网络资源”的多媒介、多形态 、多层次立体化学习资源, 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建立了网上自我测试、辅导答疑交流平台, 及时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012年5月, 《医用化学》精品课程平台开始运行, 为了了解教师和学生对网站的意见, 我们随机抽取部分教师和学生召开座谈会, 这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很受欢迎。通过对《医用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使本课程的教学在新形势下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得以更好实现, 对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得以更好强化, 并对教学效果得以更好改进。

总之,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还需要在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不断完善, 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共同努力, 发挥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势,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付菜花, 吴伟平.对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课程的建设与认识[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22) :128-129.

[2]戴惠玲.中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2) :132-133.

[3]莫志红.《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医学知识的教学探讨[J].医学信息, 2010, 23 (1) :34-36.

[4]金雪子.医用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7) :35-36.

[5]弓建红, 万焱, 李晓坤, 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2) :58-59.

[6]杨小丽.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3) :234-235.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篇8

长期以来, 化学对人类社会许多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众所周知, 到目前为止, 医院里使用的药品绝大部分是有机化合物;尤其是进入21世纪, 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秘切关系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在分子水平上用化学方法探究参与生命过程中化学分子的行为和功能, 不仅能阐明生命体系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等本质, 而且对人类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防治方法的揭示等都有深远的科学意义, 所以有位著名科学家曾说, 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但是, 当我们站在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化学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以及化学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时, 就动摇了化学本身在科学、教育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近年来, 我国的很多江河、湖泊遭受严重的蓝藻等水体污染, 给我们以严重警讯。其实, 早在20世纪末, 各国政府在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一严峻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各界人士都积极赞同发展绿色化学, 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保护环境。因此, 绿色化学代表着新世纪化学化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有必要对现在的医学生未来的医生进行绿色化学基本知识教育。

二、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绿色化学 (Green Chemistry) 又称清洁化学 (Cleen Chemistry) 、环境友好化学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hemistry) 、环境无害化学 (Environmentally Benign Chemistry) , 在其基础上发展的技术称环境友好技术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echnique) 或洁净技术 (Cleening Technology) 。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试剂和产物等物质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学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 不再产生废物, 不再处理废物。它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 是更高层次的化学。绿色化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使化学反应及其产物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 (催化剂、溶剂) 下进行;具有“原子经济性”, 即通过化学转化在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 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 达到“零排放”。绿色化学在节约能源, 防治污染、保障人类健康与安全方面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 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由于人体本身就是绿色化学系统, 那么, 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生更应该认识、理解绿色化学, 应用绿色化学知识在分子水平上去研究人体组织、器官、细胞发生的绿色生理、生化反应, 阐明生理、生化机制, 解除人类疾苦, 为人类服务, 因此, 对医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绿色化学教育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 教育理念绿色化。

绿色化学是为了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全新观念, 医专在医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使绿色化学概念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并贯穿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同时, 可结合当地城市规划和建设, 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形式更丰富, 内容更翔实, 效果更显著。目前, 曲靖市麒麟区正在创办云南省文明城区, 曲靖市正在申办云南省园林城市, 笔者所在学校也在积极申报云南省园林单位,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师生学习《环境保护法》, 利用黑板报、报刊、知识竞赛等形式, 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化学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意识到治理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断强化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强化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教师在讲授化学实验原理的同时, 还要讲授化学试剂和实验产物的毒性, 排放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以及处理有害物质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化学不仅要掌握有关的化学原理、实验技能, 还要用所学到的知识来治理环境污染, 造福人类。

(二) 理论教学绿色化。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因此教材应以绿色化学为主线, 以医学学科交叉融合为前提, 以基本化学知识和原理为支点, 去构建新教材体系, 充分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和绿色化。但是由于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 而真正准确、完整的教学内容是需要随着学科的发展而补充、完善的。因此, 仅靠一时的教材建设对于搞好绿色化学的教学是不够的。况且, 就目前而言, 大多数医学院校所使用的化学教材中, 能涉及绿色化学内容的还很少, 有些甚至没有。针对这种情况, 在医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 对教学内容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知识的方面, 教师应进行及时的、适当的渗透,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例如, 尼龙的合成传统的方法一直是用有致癌作用的苯为起始原料的, 反应路线是:苯→苯酚→环己酮→己二酸, 在制备过程中还产生有毒的中间体苯酚及废气氮氧化物。现在, 采用生物合成技术, 以葡萄糖为起始原料, 用遗传工程获得的微生物为催化剂, 成功地合成了己二酸。这个新技术避免了有毒物质苯酚的生成, 而且技术上、经济上都完全可行。这是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范例, 教材中尤其是有机化学中有很多可以渗透绿色化学知识的地方, 只要稍加引导, 就可以使学生受到绿色化学的教育, 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用时不多, 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实验教学绿色化。

1.实验设计绿色化。微型化实验是绿色化学教育改革的直接体现。它是对常规仪器进行微缩, 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明显的反应结果和准确的化学信息的一种崭新的实验技术。微型化实验本质上并非是与传统化学实验对立, 更不是节约成本的权宜之计, 而是在绿色化学理念的指导下, 用提前预防化学污染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的化学实验和化学思维进行创新性变革。20世纪80年代国外掀起微型化实验浪潮, 90年代以来历次的国际教育大会都把微型实验列为会议议题, 现已进入国际推广阶段。2007年5月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了第八届国际绿色化学研讨会, 凸显了绿色化学的重要性。目前, 许多高校已经开设微型化学实验, 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微型化学实验正好符合医学学科特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娴熟的实验技能。

2.实验构件绿色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溶剂、催化剂的绿色化。尽量选择水作为溶剂, 避免使用有毒害、挥发性强的有机溶剂, 如苯、氯仿;避免使用重金属催化剂, 最好选用酶作催化剂。达到人体内以水为介质、酶作催化剂的生化反应效果。二是原料和试剂绿色化。杜绝使用对人体和环境有毒害的原料和试剂;选择具有潜在环境友好的试剂, 切实避免环境污染。如使用具有生物相容性、易降解的天然材料制造医疗用品, 能有效防止医院的白色污染。三是化学过程、产品绿色化。合理设计实验, 提高反应选择性和转化率, 实现原子经济反应, 探究环境友好的化学过程;优化产品结构, 取得绿色产品。四是合理处理“三废”, 实现末端绿色化。化学实验室应该从制度上规范对“三废”的合理处理, 杜绝“三废”直接进入环境, 确保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

四、结语

绿色化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是在传统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化学, 它是一种战略方针、一种指导思想、一种研究策略。作为高校教师, 应把传授绿色化学知识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用实际生动的范例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 按照范例所涉及的知识点, 将绿色化学知识自然、生动地渗透到医用化学教学中, 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关注绿色化学, 推动绿色化学事业的发展。

摘要:绿色化学的根本内涵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和化工生产过程中, 应考虑尽量减少或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 避免环境污染, 本文论述了绿色化学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及措施, 提出了构建医用化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化学教育,绿色化学,医用化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贡长生, 张克立.绿色化学化工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篇9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授课中引入了案例式教学这种方式,就是为了激发他们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1]。在讲授溶液这一章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等渗、低渗和高渗的相关概念,引入了如下的教学案例:海军某水警区官兵正在进行海上训练,上等兵小李在抛缆绳时用力过猛,头部撞到船体受伤,由于海上风浪很大,船体晃动厉害,小李未能及时抓住船体坠海。经过战友紧急救捞,小李成功脱险,但由于受伤的头部被海水浸泡,被救捞上岸后陷入昏迷状态,并得了“战伤合并海水浸泡”症。这时教员就会问学生:这种病症与我们学习的渗透部分有什么关系?学生被教员讲授的内容深深吸引,进行着积极地思考,反应灵敏的同学似乎已得到了答案。教员随即补充:“战伤合并海水浸泡”症是海战中伤员受海水浸泡的一类特殊战伤。海水具有温度低、渗透压高、含菌量大等特点,伤口创面经过高渗海水的浸泡后,直接造成组织间渗透压发生改变,导致细胞内脱水,组织间水肿,从而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同时海水特有的菌群会对伤口造成感染,最终加重伤口损伤。最后教员又引导学生:为了避免海水菌群的感染,医务人员立刻对小李进行了清创处理;同时由于人体伤口细胞处于海水的高渗溶液中,因此用低渗盐水冲洗受伤部位,目的就是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到正常水平,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正是由于医务人员正确及时的救治,小李脱离了生命危险,并重返战舰。当讲授完了这个教学案例,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更加深了对渗透浓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以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改变了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普遍反映很好。可以说引入案例式授课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进行的可贵的探索。

2 精心准备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教员授课的重要手段[2]。若将教材中的内容都搬到多媒体上,就会导致电子课件烦琐冗长,教学内容顾此失彼。为了进一步改革多媒体授课方式,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在介绍螯合剂作为药物来治疗放射性元素中毒时,首先给学生放映了日本311地震的视频资料: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强烈地震,强震造成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专家证实,此次核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有碘131、铯137和钚239。其中碘131进入人体可能引发甲状腺疾病;铯137在人体内积聚于肌肉中,能够替代钾的作用,会造成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伤;钚239进入人体后,与体内的有机成分结合成配合物,使机体细胞内的物质丧失原有的生理生化功能。这些视频影像材料结合图像和声音,使人如身临其境一般,具有非常强烈的震撼效果。当放完这样一段视频材料之后,学生都在下面小声的讨论,即怎样才能治疗放射性元素的中毒。这时,教员就适时地指出,放射性元素会在人体内永久沉积,持续对器官造成损害,而目前的螯合促排治疗是降低放射性危险的最好方法,并在电子课件中给出了两类代表性螯合剂-依地酸钙钠和促排灵的结构。结合多媒体,进一步强调:作为解毒剂,螯合剂与体内的有毒金属离子(或原子)结合形成无毒的配合物排出体外,阻止放射性元素在体内的吸收和滞留。如常见放射性元素均可以与Na2[CaY](依地酸钙钠)反应,生成比[CaY]2-更稳定的水溶性配离子排出体外;促排灵和新促排灵(二乙三胺五乙酸钠盐与钙或锌的配合物)作用原理基本与依地酸钙钠类同,但与大多数金属配合的稳定常数较大,配合力也较强,能加速体内放射性元素的排出。当讲完这些内容后,学生对螯合剂的结构特点、螯合的原理和解毒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相比之下,若教员只按课本用常规的方法介绍螯合剂的结构、螯合的原理和促排效果,则会由于教学方式比较单调呆板,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而引入恰当的视频文件(或动画图像),结合声音和影像资料,会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尝试开展双语授课

双语教学对于丰富学生专业词汇量,锻炼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起到重要作用[3]。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引入适当的双语授课内容,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鲍林的杂化轨道理论时,先给出杂化轨道理论的英文名称“orbital hybridiztion theory”,并请一个学生站起来拼读这些单词,教师即时纠正发音的错误,强调几次以巩固所学内容。这时教员就进行适当引导:既然大家知道了杂化的英文拼写,那么杂化轨道在英语中该怎样拼写,一些学生抢着回答“hybridiztion orbitals”,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是“hybrid orbitals”。教员这时让大家安静下来,强调指出“hybridiztion”是杂化的名词形式,而“hybrid”是杂化的形容词形式,因此杂化轨道的正确翻译是“hybrid orbitals”,然后带领大家一起大声地朗读几遍以强化记忆。沿着这条思路,在教员的带领下,学生掌握了sp杂化(sp hybridiztion)、sp2杂化(sp2hybridiztion)、sp3杂化(sp3hybridiztion)相关英文单词的拼读。杂化理论这节课讲完以后,学生已经对杂化相关的英文术语有了较全面的把握,为阅读国外相关的图书和文献奠定了初步的英文基础。在讲授电解质溶液这章内容时,借助电子幻灯用英文介绍离子通道和水通道的重要发现者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Peter Agre和Roderick Mackinnon的生平简历、重要发现和成就,并将获奖时简要的颁奖评语也附上了。当用英文讲完了这些内容以后,学生还沉浸在全英文授课的语言环境中,分享着科学家的发现对科学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喜悦,同时被科学家努力钻研、勤奋工作、不断赶超自我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通过双语授课的方式介绍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科学家的重大发现,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英语专业词汇口语表达能力,还活跃了教学气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鼓舞他们去学习杰出科学家不畏艰难失败、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挑战权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始终如一追求卓越的品质,为其将来从事医学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塑造了良好的个人品格。

4 积极上好讨论课

医用化学是学生在大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应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员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上好讨论课[4]。比如在讲缓冲溶液这章内容时,教员可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给大家布置一个讨论题:食品的酸碱性与人类的健康有怎样的关系?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学生广泛地查阅了资料,进行了充分地准备并在讨论课上积极发言,通过热烈的讨论,他们对酸碱性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健康人体血液的pH值为7.35-7.45之间,中性偏碱,并处于共轭酸碱对的酸碱平衡状态。同时他们还了解到,酸碱平衡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若人体血液的pH值长期高于7.45,则会患碱中毒,若人体血液的pH值长期低于7.35,则会患酸中毒。人体不论患碱中毒还是酸中毒都对健康非常不利。在讨论中,他们结合查找到的资料,知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之一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血液与水形成碳酸,这是体内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因此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等含有较多的钾盐、钠盐和有机酸盐,它们本身就是弱碱性的,这些食物在人体内进行分解代谢后,更增加了血液的碱性,所以蔬菜、水果等被称为“碱性食物”。通过进一步讨论,学生还了解到,我们吃的肉、蛋、鱼、动物脂肪和植物油、米饭、面食、糖类、甜食等糖类食物都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高糖水果除外)、豆制品、牛奶等则是碱性食物。在日常饮食中,经常会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在体内进行分解,酸的来源一般都超过碱的来源。因此,在日常膳食中,必须保证足量蔬菜和水果的摄取,以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保障身体健康。针对一些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教员通过开展几次有益的讨论课,使学生掌握了活学活用学到的知识和理论的本领,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对于医用化学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卫.基础化学原理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化学,2011,26(4):21-23.

[2]胡育,张元勤,王应红,等.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5):118-119.

[3]李春茂,王鑫,刘玉.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未来探索与研究[J].高教探索,2007,6:202-203.

医用化学教学方法探究 篇10

1 培养兴趣

心理学讲, 兴趣是智力的催化剂, 是一切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 为接下来的授课奠定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1 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 运用多媒体进行医用化学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结构宏观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静止的事物动态化。针对医用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 在部分章节中应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1.2 充分研究教材, 认真备课, 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 在备课时, 应考虑到各教学环节的安排, 在授课过程中趣味导入, 巧妙过渡, 从而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在内容的取舍上要注意与后续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在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 应当结合当前医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习兴趣。

1.3 注重“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 忽视教学特点, 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 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 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 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 使之成长、成熟。

1.4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培养兴趣

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 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 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 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 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 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 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 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 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 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 就是学习培养学习兴趣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2 注重基础培养

我们招收的学生中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 基础不一和智力因素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抓基础知识, 最基本的医学常识要求学生必须人人掌握, 万丈高楼平地起, 没有扎实的基本功, 任何高层次的教学都是空谈。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努力强化基础, 对于基本的概念, 各模块中主要知识点, 要引领学生牢固掌握。

3 授课内容要有取舍, 要循序渐进

由于生源复杂多样, 医用化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一门学科, 学以致用, 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 应对讲授的内容予以取舍。例如无机化学”这一部分的分子结构理论、化学反应平衡、和有机化学中的反应历程等, 应着重讲解溶液、电解质溶液、甲烷、乙酸、羧酸、糖、脂肪等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化学知识。这样, 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授课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授课时应由浅显的知识入手, 给学生以接受的过程。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 它主要培养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所以, 相对来说更注重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真正掌握一项本领, 学生就必须参加教学实验和医学实践, 应在实际操作中, 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医本领。例如, 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微型实验。微型实验以尽量少的化学原料和试剂获取尽量多的化学信息为宗旨。它所具有的优点是:试剂用量少;节省时间;安全性好;对环境污染少;仪器损耗率低耗能低;易于操作。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树立救死扶伤的信念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 贵于千金”, 医护人员应以治病救人为本, 医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身为医者, 救死扶伤, 患者把身体乃至生命托付给医师, 就要求医师要业务精湛, 医术高明。教师在授课时应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让学生在事实中感受生命的崇高意义。要知道, 一个小小的失误或差错, 都能置患者于死地, 那么学生在学医的时候就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为以后的治病救人做好准备。而且也只有这样, 在学生走上行医岗位时, 才能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有了这样的信念作指导, 学生才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 一直在奋然前行, 传到授业解惑是职业宗旨, 而培养出有利于社会的专业人才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大胆创新。

摘要:针对医用化学的学科特点和授课对象差异, 探究在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实现高效教学。

医用无机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总结 篇11

【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06);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基金资助项目(1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2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9-01

《医用无机化学》是高等医药院校医学院各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最终能够移上游化学科学之花,接下游医学科学之木[1],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服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针对目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最终保证教学的良好实施。

一、目前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结构和性质都是纯理论内容,比较枯燥。有些理论知识与医学知识和现象直接关联,另一些则不与医学直接关联,而是起着拓展和延伸知识体系的作用,但又必不可少。目前大多数教材中过多注重化学课本身的系统性,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过多,而缺乏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内容,教材内容太深、太难,信息量大,造成医学学生学习困难。而学校安排的学时非常有限,仅仅用32学时,将全部的理论都讲好是不太可能的,必须精简课程内容。

如果化学教师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无法在现有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会使学生感觉和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太多联系,严重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妨碍医学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必须采取适合该学科性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材内容的设计

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始终贯彻执行教育部教材编写的“五性”原则,即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但同时综合考虑医学院校专业的需求、教学时数偏少等各方面的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精简,对部分比较难的基础理论以及非绿色化学部分进行了删减,比如删除了共价键理论中的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化合物中的晶体场理论,再比如对酸碱平衡中只保留对最简式的近似计算。同时结合专业我们增加了与医学相关的知识链接,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

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每个章节都增设了学习目标,以及与本章知识关联的“立体网络式”[2]的知识点连接网,并配套相应的开放式习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体会无机化学知识在医学相关学科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深刻理解本章知识。例如沉淀溶解平衡与病理学中结石病的组成与形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解剖学中血液的成分、物理化学中的胶体的形成与制备等都设立了相关的问题,便于学生分组学习寻找答案,讨论后就可建立起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的“立体网络式”知识框架。

三、教学方式上的多样化及与时俱进

目前高校理论课的理论课学时大大进行了缩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求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仅用板书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到现在的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微课程教学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充分利用好现在丰富的网络资源。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有效、有度、有限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多方位共同表达某些概念、原理、定义、性质、特性、应用、事件、人物等[3],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难点知识,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精美课件的制作要求教师要有很好地搜集素材的能力和很高的审美设计观,课件可以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魅力,制作课件过程能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例如分子结构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用Flash动画形象展现杂化的过程出来,并将整个分子的形成归纳为为三个状态(基态、激发态、杂化态)两个过程(激发过程、杂化过程),学生可以通过Flash动画可以清楚了解整个杂化过程,通过归纳可以深刻理解该理论,并在有机分子的具体实例中可以加以应用,雜化轨道理论这个难点知识迎刃而解。

2.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针对目前课时不断减少,网络资源更加丰富的现状。教师需要设计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采用PBL教学法,根据章节的学习思路,列出需要解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那么课堂讲解时就可以利用探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进行引导、归纳总结,这样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再如“立体网络式”教学模式的利用,针对每个章节“立体网络式”的知识框架,设计出一系列与医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答案,让学生体会到本章知识点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从而自己建立“立体网络式”的知识点连接网。例如讲解缓冲溶液时,人体各个组织的PH值是多少?可以人体中的中药缓冲系是什么?缓冲溶液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缓冲溶液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人在酸中毒或是碱中毒是哪些缓冲对在起作用,如何作用?等等围绕一个知识点可以提出其它学科相关的若干问题,学生通过解答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就可以自己建立“立体网络式”的知识结构。

3.充分结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好地理解医用无机化学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给出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问题,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措施,用缓冲原理解释人体自身对过度运动后产生的酸痛感是如何缓解的,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为什么用含氟牙膏刷牙就可以保护牙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很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到答案,同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医用无机化学中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旭,李兰兰,贺建,季卫刚,李欣.医学化学理论教学方法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1):1000-1001.

[2]张晓青,黄莺,陈伶利,雷志丹,惠华英.“立体网络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60-761.

[3]刘昕,郑莆燕.高校多媒体教学研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798):164-165.

作者简介:

医用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 篇12

1 提高实验教学认知,增强教学投入和管理

虽然过去几年以来,医科院校不断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但是重理论、轻实验的问题依然比较普遍,实验教学投入不足,甚至出现科研挤占教学资源等问题[3]。因此,进一步加深化学实验教学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树立“医化结合、为医服务”的指导思想

实验技能是医务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实验教学是医用化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关理论课程的延续和深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用化学实验不同于普通化学实验,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要求。必须在巩固“三基”的基础上突出医学特色,体现化学技术解决医学问题的实际内涵,为临床诊断、生化检验和药物分析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医用化学实验教学必须以学生培养为中心,加强学科交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引入新实验、新技术,突出化学与医学的关联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在教授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增设与现代医学和生命生活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化学实验与药物、生化等实验结合起来,形成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1.2 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保障。在强调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时,首先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环境,加强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充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特别是当增设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综合设计实验和开放创新实验后,难免需要增加药械采购、扩建实验室甚至购买大型仪器设备,涉及政策、制度、经费、资源以及时间和空间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院校给予支持和引导,确保实验教学科学、合理、有序地展开。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试点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4],进行教学和管理创新,并辐射带动区域教学改革,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当然,在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时,必须加强管理、规范操作、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保证实验教学的优质、高效开展。

1.3 加强实验教学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度敬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娴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的实验教学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提高实验教学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化学实验员队伍仍存在人员不稳定、职称学历偏低等问题,特别是大多数实验员出身化学专业,知识结构与医学脱节,只能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准备“化学”实验,无法满足化学与医学有机结合的教学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培训,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以解决学生创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新现象、新问题。同时,改革教师考核办法,做到教学和科研一视同仁,引进一批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医用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1.4 转变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是确保实验教学高效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传统的套餐式管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实验内容、时间和安排等都是教师提前确定的,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创新能力的发展。现代先进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灵活管理。这对本来就复杂的实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系统、全面、科学地做好管理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推出新举措,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规范实验教学,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培训计划、考核奖惩、物资采购、设备维护、试剂管理以及三废处理等规章制度,强化实验室安全建设和安全教育。针对自主创新实验和开放设计实验等特殊教学不断完善实验预约和弹性管理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 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2.1 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医学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仍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过时和缺乏探索创新等问题,无法满足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需求。要彻底改变传统的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就必须对医用化学实验的教育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取消一些简单陈旧的纯工科实验,增加内容新颖的医用化学实验,开设与医学、生命科学实际相结合的化学实验项目,突出医学特色,使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感受医学的氛围和化学的魅力。实验内容体系可按照基本操作、经典实验、综合设计以及创新开发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加强基础化学实验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将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训练贯穿于整个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当中。这就要求必须修改教学大纲,优化教材内容,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专业适用性,将医学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知识编入教材,不断更新实验内容,跟进学科发展。课程体系的改革旨在增强实验课程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基本包办了实验的设计和准备工作,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连贯的实验思维,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摈弃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削减重复性实验,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的比例,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准备、实施、分析、总结和改进等整个实验环节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先进的实验教学要求在巩固三基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实验设计和安排、规范有序操作、观察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总结和协调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寓兴趣、知识、技能和创新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室以及网络数据库资源等技术将不断丰富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5],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使化学实验向绿色化、微型化方向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2.3 强化自主创新实验

通过前期的基础训练和综合提高,学生大致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独立实验的能力。鉴于医学人才培养的特定目标,可在医用化学实验课程的后期安排自主创新实验。不同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结合化学实验教学要求,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自主地设计创新实验。根据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可联合专业教师共同指导,让学生相对独立地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预判结果、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甚至发表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探索未知,研究科学问题。真正让化学实验服务于医学研究和医学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研究兴趣,感受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方法训练,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自主创新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加强引导,协调好继承与发展、前沿与基础、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引入新原理、新技术和新应用,将专业前沿成果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2.4 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

自主创新实验需要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协调好理论学习与创新实验的关系,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全面开放实验室,保证学生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自由实验,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教学规范和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培训。所谓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要做到实验时间开放和实验内容开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索中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放式实验教学势必给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也与前文所述转变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要求一致。学习国外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手段,利用现代化技术做好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工作,建立实验室的开放、预约和管理系统,保证实验室开放的长期性和规范性。

3 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

在教育部教学质量评估的推动下,高等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但是,具体的评估指标和实施水平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应该将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考核统一起来,建立科学规范的化学实验教学运行机制、评价指标、控制要素、成绩考核和反馈系统。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应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当中,从学生对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了解到实验的设计、准备、操作、结果分析、报告撰写以及自我管理和创新应用等层次,全面、深入、公开、公平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应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的实际考核,建立培训考试、学生评教、同行评议以及学生技能抽查等制度,使实验教学改革和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好地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总之,提高医用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各医学院校软硬件条件的综合支持,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转变考评方式、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彻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医用化学实验教学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加大教学投入,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创建具有医学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平台。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考核等方面进行系统地改革和创新,紧密结合医学科技前沿,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通过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和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唐玉海,刘芸,靳菊情,等.从现代医学发展变化看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1,9(4):240-241.

[2]廖力夫,匡汀,肖锡林,等.医科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501-504.

[3]王杰,王彤.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444-446.

[4]胡子文,姚圣国.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154-156.

上一篇:策略运用意识下一篇:档案电子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