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教育

2024-11-27

化学新课程教育(共12篇)

化学新课程教育 篇1

一、新课程教育的课堂教学理念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必须获得知识与技能、方法过程与情感态度的全面认识, 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一改传统的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 应以实际问题为线索,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并提高相关的综合技能, 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从教学设计入手, 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价等, 遵循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学过程的手段方法, 利用情感态度与价值对学生进行评判,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技能。

二、新课程高中化学课程设计依据

课程标准是新课程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首要依据, 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高中化学课程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经历与经验, 转换新的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新课程高中化学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考虑内容, 应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 结合教学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问题设计, 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与设计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不断开发学生潜能。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应重视高中化学课程设计中的教学方法, 将课堂过程当做教学重点, 确定好教学任务与方法, 不断优化教学的内容设计。

三、新课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1.重视已有知识与经验, 自主探究进行学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通过已有知识接受新知识的效率较高, 大部分学生不可能完全消化所有知识, 因此教师应首先分析学生学习的情感认知, 结合科学的特点, 根据学生兴趣方向进行教学的个性设计。教师应重视教学过程,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提高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引导课堂的方向, 科学地组织和调控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应科学地设计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认知水平为标准, 将新旧知识合理的联系起来, 把握问题设计的难度, 安排好问题探究的层次, 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情景中进行自我探究,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的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温故知新, 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兴趣学习新知识, 培养其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人教版化学课本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节课, 可以利用实际生产生活导入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内容并进行实践探究。首先教师应讲述居里夫妇与镭的历史故事, 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研究, 发现了金属镭, 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通过从红豆杉中的“紫杉醇” 进行提取对生活中自来水进行净化的实例让学生将这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引起学生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相关内容的兴趣,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其次, 教师可以将初中有关物质过滤、蒸发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进行回顾, 与这节课的知识进行对比归纳, 不断强化知识内容。对于课堂上重点内容,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操作步骤的学习, 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动手操作,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动手操作与相关问题探究解决, 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开展探究性教学。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营造自由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不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敢于质疑与挑战权威。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 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设置实际情景,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讨论;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实验进行改革, 提高探究式的教学实验模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教材在编排上更加丰富, 设置问题情景探究模板的较多, 教师应合理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 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知识的应用。在每章内容学完后, 应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归纳, 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构架。新教材栏目的设置能有效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合作学习,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与灵活性, 教师应对新教材进行熟悉, 结合实际对教学结构进行调整, 比如在物质提纯的章节中, 由于相关的内容较为繁琐, 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教材进行创新, 选取生产生活中典型事例展示给学生, 通过探究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学习物质提纯与萃取的原理与具体实验步骤。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下, 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以学生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应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 不断更新教学策略, 对于课程设计进行不断的反思, 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小敏.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2]刘晓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史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2.

化学新课程教育 篇2

新课标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应对课程资源的不足

首先,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PH计,就连老师也没有见过。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比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

其次,化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比如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厂矿企业,象化肥的.生产、农药化肥的施用,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报刊、电视或互联网上查阅和收集有关化学促进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事例,相互交流、讨论,来增加自己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评价方式滞后制约课程改革

尽管中考的考试制度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学校和师生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的压力,某些农村中学的一些做法更是偏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新课提前结束、延长复习时间、新老教材一起用,依然是题海战术,学生的负担有增无减。如何改变这种阻碍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新《标准》在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另外两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和活动表现评价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纸笔测验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自评):包括实验过程记录、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与化学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小论文、调查报告、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等。化学学习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反映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3、活动表现评价(小组评价与老师评价):包括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等。近年来我市实行的实验操作考试实际上就是一种活动表现评价方式。

三、传统的教学思想制约课程改革

在农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和“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依然存在。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思想,而且得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制定教学目标。

2、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像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实物、图片、模型等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景。

3、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4、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的联系。

四、农村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偏低。化学新课程中很多问题呈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空气成分测定中的讨论,二氧化碳实验的设计,以及一些实验不成功原因分析是很好的探究性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非常有效。但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无疑增大了难度。一方面,相关的教学法辅助资料几乎为零,简单的教师用书几乎排不上用场。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很难完成,如面粉爆炸实验。有些实验因为仪器设备有欠缺而难以完成。

在农村中学,一部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仍然存在依赖教材和教参的现象,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身边的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化学新课程潜在的内涵。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认真参加新课程的培训,更新思想,转变角色。

2、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我们必需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3、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课改需要。

4、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极其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它是现代型、研究型教师的一项新的基本技能或基本功,是教师发展的新领域。

教师要勤于学习,自觉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与新教材编写者,都要关注新课程实施情况,切实改善教学设施,改进教学管理与评价,改革教材编写。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农村化学教学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化学教学的前景才会美好,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

[5]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浅谈农村中学文明礼仪教育

★ 中学班主任教育反思

★ 农村中学后勤工作总结

★ 对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性论文

★ 中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 教育随笔中学

★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新途径

★ 教育反思

★ 农村小学教育困境

新课程中初三化学教学与情感教育 篇3

—、初三化学教学必须实施情感教育

1.化学学科为情感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学生心目中如同魔术,教师如同魔术师,给学生以好奇、冲动、崇拜直至尝试,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的变化是一种美的体现和享受,每一个实验从准备到操作再到完毕整理,就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过程。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有感情地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资料,将这些化学知识与人类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久久不能忘怀,达到理想的目的。

2.情感教育是化学教学的本质要求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3.情感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才能发挥人的潜能,开启人的心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初三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关注他人对他们的欣赏和肯定。作为化学教师,不应该对学生暂时的错误一味批评打骂,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当学生不愿与父母沟通,心理失去了平衡,迫切需要在学校获得情感的补偿时,我们应该及时开导,为他们扫除障碍。为此,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規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课堂上不能过于强调纪律,要让学生自我教育和发展,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为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从而让学生信任教师,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所以,我可以大胆地说:“情感是化学教学中的润滑剂。”

二、初三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充分研究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和知识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材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精炼性的特点。在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可将相关的情感因素有机融入,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有关化学史的教学。凯库勒曾说过:“化学史就是化学家的历史。”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受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与支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榜样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化学家对科学事业孜孜以求,不计较个人得失,持久不衰的热情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渐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如,在教学“元素”一课时,可在介绍元素发现的历史知识中,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不折不挠、执著奉献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结合“燃料及其利用”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情感总是伴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水平越高,人的感受能力就越强,同时需要的情感水平也越高。学生只有认识了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化学变化的基础特征,才能初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因此,“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处于教学之中的。

“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地,“方法”是情感生长的肥料。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结论,情感教育就被忽视,而不可能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真正落实情感目标。新课程改革中就要求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主体参与,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亲自感受,体悟良好方法,进而把这种感受、体悟上升到情感价值判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比如,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和交流讨论,在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获取或加工信息的方法,就可以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充分认识化学实验中的情感教育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要使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因此,化学实验部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3.融洽师生关系,注意情感迁移

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间以人的情感纽带,建立起的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可使教学变得富有成效,也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树立学生观和教学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城南初级中学)

新课程下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4

一、落实教育理念, 强化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牢牢把握新时期, 生产、生活知识的需要, 让学生在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新技术和新信息中汲取养料, 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求知能力, 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好学生。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共鸣和高度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使整个课堂教学高效化。如:在酸、碱、盐的学习中, 向学生介绍, 在生活中, 我们厨房食用的食醋、食盐、纯碱;建筑上用到的生石灰、石灰水, 石子和沙子;洗衣用到的洗衣粉、洗涤剂等等, 都与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有关。并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亚硝酸盐对人体的极大危害, 让学生注意平时饮食卫生;并向学生介绍电池中汞盐、铅盐等重金属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让学生注意环境保护。联系到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 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 能够更好地提高生活, 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 感受到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探索课堂教学, 培养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的结果, 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 老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设置场景, 创造自主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机会,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完O2、H2、CO2等气体的制取后, 向学生介绍我们身边生活中, 做饭燃烧用到的沼气、“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 主要成分都是CH4。教师可提出实验室制取CH4的原料及反应原理, 让学生搜集相关知识了解CH4的性质,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 通过合理类比、推断制取CH4气体的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

这样, 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养成独立自主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 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化学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 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创设问题的情景中, 教师应收集、整理大量的素材, 采用各种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帮助他们提升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在探索过程中, 学生们必然会遇到不少他们尚未学过的新知识。而解决问题的愿望可使他们产生激烈的求知愿望, 启发学生的求知思维。在问题尚未出现之前, 老师可先向学生输出前馈信息, 指出学生容易犯、经常犯的错误, 在师生共同活动中, 分散难点, 把难点分散成若干个问题, 就可以降低难点和难度。这样学生容易理解, 能够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联系, 从而解决问题。

如:在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 可创设如下问题情景: (1) 加热KCIO3融化后才开始缓慢放出O2, 若使用催化剂时, 实验室里无Mn O2, 还可加入什么物质使KCIO3迅速放出O2? (2) 用KCIO3和Mn O2制取O2, 混合加热反应后所得的混合物, 用什么办法可以将它们分开? (3) 用H2O2和Mn O2制取O2时, 能否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 (4) 若将Mn O2放在隔板上, 是不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

问题的提出, 可使学生跃跃欲试, 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种各样, 妙趣横生, 一些想法也许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其效果当然肯定比老师干巴巴地讲述, 或让学生死记课本知识要好得多, 这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四、灵活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 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类型、难度、大纲要求等特点, 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水平, 作出科学的选择和判断。

例如:氮族元素是高中阶段所学的最后一个以非金属元素为主的族, 其所含的员苏化合物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涉及化学反映很多, 请大家留心记忆。

1. 掌握N、P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2. 学会较复杂元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3. 学会过量问题、多步反应问题的计算方法;

4.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无论多好的教学方法, 反复多次的使用, 都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 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变换教学方法, 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

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以前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熟练程度,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和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的考量。学生评价要多元化, 可以有成绩第一名, 也可以有进步第一名, 还可以有参与化学实验小冠军等等。

评价应更注重学生在化学学习探究的参与过程,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征, 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评价, 真正的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蜀晋, 《探究教学论析化学教育》2002 (4) .

化学新课程教育 篇5

【中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之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而自主学习得少,他们习惯于听课、记笔记,而不是去思索与主动探究,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结果造成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这既不利于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智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在新课程的影响,无论是课改实验区还是非课改区,教师借“学案”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阅读、思考、讨论,从而形成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吸引着绝大多数一线老师参与到学案设计与运用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因为通过学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的生成。目前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将“学案导学”运用到实处,如何真正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有效的运用好来,便成了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高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学生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法及其用途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思维能力,以及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思维能力,也就是对探究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如果采取”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学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自主建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和现实的使用价值。近几年来对于学案的编制研究散见于各种杂志与期刊,但研究未成系统,查询2000年—2009年间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现只有少数人涉及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这方面的研究。基于上述原因,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在于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针对化学学科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归纳总结出新课程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时应遵循的原则,归纳出新课程下的元素化合物学案以“探究型学案”的形式更适合新课程下的要求这样的规律,辅以“元素化合物学案”范例说明原则的使用,为今后在新课程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编制,以及高中化学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较高的参考。本课题在合作学习理论、探究性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等理论以及高中化学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归纳总结出在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编制中,应遵循如下六大原则:探究性原则、情境性原则、挑战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同时依据元素化合物知识课型,分成新授课型和复习课型两大类,在新授课型的学案编制中,提出了科学史重现法和情境创设法两种编制方法;在复习课型的学案编制中,指出了应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说明了三种编制的方法,并结合较为详实的编制范例进行评析,阐述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学案编制为“探究型”的学案更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同时还特别强调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在上述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使用所总结出来的命题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编制学案,以广西灵川一中高一09-3班、09-4班的同学为施测对象,进行纸笔测验和问卷调查,发现用上述命题原则、方

法和注意事项所编制出来的学案,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的收获在于归纳和总结了编制元素化合物学案时应遵循的原则;归纳出了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类型;提供了元素化合物学案的典型——探究型学案的范例;并就今后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利用学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为元素化合物课堂教学研究和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由于研究者的水平和研究时间有限,本研究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深化、完善与拓展。如何提高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编制质量,如何提高学案的使用效率,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将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英文摘要】Befor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os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is traditional, that is, teachers speak too much and students just listen and have less autonomic learning;they are accustomed to lectures, taking notes, rather than thinking and exploring it actively.Students are often in a negative, passive, and depressed state, and thus can’t b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Thi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nd training of ability, but also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 of the intellect and innovation.Under the impact of the new curriculum, whether it is experimental or non experimental areas, teachers use the “Learning Plan”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observe, read, think, and discuss, thus forming a teaching model of “guide the students with the

learning plan”.This model has been generally recognized, and attracted most teachers to research and practise designing and using learning plans.Because learning plans can help develop the ability of students’autonomic, cooperative and exploring learning, Currently, how to put Learning Plan Guidance into practice, and how to use the limited classroom time effectively has become a great concern to researchers.The studying of elements’ compounds is a student’s study of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properties, production method and use of a substance.The study of elements’compound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developing and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of observation, experimental capabilities, analyzing and concluding skills, as well as deducting ideation from the general to the individual, which means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of exploring.During the teaching of elements and their compounds, if the teacher adopts the model of “Learning Plan Guidance”, design corresponding plans for different teaching courses,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properties of substance and establish the law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ubstances, thus to improve students’attainment in thinking and science, there will b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scattershot but not systemic studies in

various magazines and journals, Inquiries between 2000-2009 on Outstanding Master Thesis of Chinese text databases shows only a few studies were involved in this area.For these reasons, I decide to conduct this project.Via systemic and academic study and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s of element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summarizing the principals of the Learning Plan design, and concluding the law that the model of Exploring Learning Plan is more accordant to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With illustrations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use of the Learning Plan design, it will be more helpful for us to design the Learning Plan of elements’compounds and contribute to new models in Senior Chemistry teaching.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ies of operative learning, exploring learning and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my project concludes that during the design of the Learning Plan, we should follow the next six principles: the exploring principle, situational principles, challenging principle, opening principle, the hiberarchy principle, and the oriented principle.An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cture patterns, there are new lectures and review lectures.During the design of Learning Plan of new lectures, there are two laws:the law of recurr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he law

of creating situations.During the design of Learning Plan of review lectures, we should demonstrate three designing ways combining the properties of elements’ compounds, evaluate it with detailed designing examples and illustrate that Exploring Learning Plan of elements’ compounds can better matc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At the same time special stress is laid on the proceedings during the designing.On the basis of researches into theories and practical cases, we tested the students in Class 09-3 and 09-4 Senior one in No.One High School, in the form of paper quiz and questionnaires.In the end, we found that the Learning Plan made according to these principles and ways above can reflect the actual levels of the students’ acquisition in elements’compounds.The outcome of the project falls on concluding the principles that we should follow while designing the Learning Plan;concluding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the Learning Plan;providing the model of the Learning Plan-Exploring Learning Plan.Meanwhile, the project puts forward advice on how to bring it into effect.Most of all, the project lays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in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Plan-design of elements’ compounds.As the academic level of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time are limit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roject remains to be further tested,deepened, improved and expanded.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design, and how to improve the use of the design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effective lectures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study.【关键词】高中化学 元素化合物 学案 编制与应用

【英文关键词】Senior Chemistry Elements’ compounds Learning Pla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目录】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与应用研究中文摘要3-5Abstract5-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9-12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需求9-10

(一)2.本课题提出的背景9-11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10与发展的需求10位和作用10-11击1112-1

53.普通高中学生化学学习

4.元素化合物在化学基础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5.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冲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探究(二)研究目标和意义11-12(一)自主学习理论1

2(二)合作学习12学习理论12-13区理论14-15实验样本1516-5516-2

4(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3-14

三、研究的方法15-16

(五)最近发展

(二)(一)研究方法15(三)数据收集方法15-16

四、研究过程(一)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的理论研究1.什么是元素化合物学案16-17

(1)元素化合物学案

2.新课程的界定16(2)新、旧课程背景下学案的比较16-17背景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立足点17-183.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的原则18-2419-

21(1)探究性原则18-19(2)情境性原则

(5)层次(3)挑战性原则21-22(4)开放性原则22性原则22-23(6)导向性原则23-24(二)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方法的体例研究24-47学案的编制24-3627-3636-47

1.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新授课型

(2)情境创设法

(1)科学史重现法25-272.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课型学案的编制(1)情境创设法36-37

(2)习题导入法37-38

(3)知识主线法38-47项47-4848-49

(三)新课程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的注意事(四)新课程下元素及其化合物学案的编制的实证研究1.研究的主要方法48-49

(1)研究方法48

(2)研究对象与样本大小48-4949

(3)变量的界定492.实施策略(五)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49-551.实验班、对比班和全年级的考试成绩均值比较49-52调查分析52-

542.化学学习兴趣、自主性和主体性

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54-5

5(一)结论55

注释58-59

(二)反思参考文献

五、结论、反思和展望55-5855-5659-6167-6868-69(三)展望和建议56-58附录61-67

攻读教育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浅析新课程中高中化学的教育观念 篇6

关键词:观念误区;观念科学;化学观念

化学领域的教学由初中转向高中时会出现难度的加深,也是对学生接受能力新一轮的挑战。在现今发展形势下,有一种教学观念的奠基,我们可以称为观念的科学转变。若要想把这种观念和方法结合起来,就要先分析出优、劣势原因,进而逐个找到最优化的途径去完成。在教育面前我认定每个人都没有特定的好方法,因为想法就是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意识形态,我们是要给予尊重的。那么只能用引导和自认为有用的方法。

一、传统化学观念的普遍误区

1.注意力过度分散

高中化学毕竟是一门繁杂的学科,知识点罗列众多,并且相互联系紧密,如果不能掌握要领,只着重于将所有提出并存在的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有时会呈现出一种背道而驰的状态。要确定,什么都了解并不是化学。所以对于化学,特别是高中的化学,突然间让学生面面俱到地把握,这是一个实现起来有一定困难的课题,它要求最多的其实就是所谓的重点。那么意味着教学不能继续这种罗列的状态了,因为这样罗列下去浪费太多值得利用的因素。无论是教师或者学生的精力还是两者的时间,都是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浪费过多只会降低学生兴趣。

2.知识点过分集中

我们都知道,学一门就要知道一门学科的特点、掌握一门的一贯思维,我们要知道不是所有知识点都是在高中这一阶段就能完全掌握其精髓的,因为在学习一个学科之前,一定要分析怎样才能得到最佳的效益。简单说,太难的题学生不会做,即使可以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思考,如果学生依然觉得太难而导致没办法解答,这就很直接地将学生的兴趣抹杀掉了,时间长了对化学就没有想法和期待了,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这样怎么攀登更高的理想之巅呢?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果之后掌握方法,才可以塑造出一个“活”的知识继承者。

二、培养科学的化学观念

1.掌握新课程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制定必有它的新理念来指导各学科的教学,那么这轮新课程的新理念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它让所有教学单位了解“教育”应更加注重的细节之处,也就是说新课程是新一轮教育系统的依据;其次,发展理念是当代教学最新的理念,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或者所担负的责任,都决定了适应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才是关键点。所以宏观策略是国家的,而且这种宏观体现在化学教学方面时也是实用的,分析的结果同样是正确的理念;再次,对待化学的无畏态度是培养学生以往所没有的创新勇气的开始,化学无非是勇气和每天的往复练习,其实当喜欢了之后练习也就无所谓了。

2.角色变换观念

从教學历史上来说,教师和学生的位置需要实质的改变,从前都是语言讲授为主,即使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形式增加了实验、调查、活动、讨论等一系列内容,但是还是不能改变教师对于课堂的权威把握。因为这些相对民主的方式无法达到既定的目的,因为教师依然是主导活动内容的深入和进程的角色。因此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让教师受学生指引,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安排课堂,进而可让学生从头至尾安排课堂,甚至安排自己的作业任务以拓展能力。找到这样的方法就是找到了最好的途径去实施观念的重新灌输。

3.兴趣主导,实验化学的观念

化学是用实验堆砌起来的学科,相对于数学物理等理性学科来说,可以将它看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它是从实验现象总结出来的规律知识,兼有文科的记忆性和理科的逻辑性。只有实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无法比拟的学习动力,高中化学能够起到动力作用的只能是实验,它体现了实际性和可行性。无论条件有什么差距,都要尽量满足化学实验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完成。这种实验化学的观念是兴趣观念的实际应用。面对高中化学的教学障碍,只有这种观念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关于教学观念的贯彻以及学生学习观念的形成都是化学学习的重点,化学需要用发展和适应的观点来提升自身的学科竞争力。

新课程下对学科教育作出了一系列的要求,那么高中化学在新课程的号召下,把握自身的特点,从观念入手,大力贯彻多方面的科学性观念。活力外加兴趣,能在科学观念下有力体现完整体系。对于高中化学在新课程下所需要作出的转变,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重点并不是更多科学的课堂设计或是公式算法的细节,最主要的还是从观念的深入角度来迎合新课程的规定。效率随之提高,兴趣亦随之萌发。

参考文献:

[1]王乐民.高中化学探究学习“三误区”分析[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2).

[2]樊敏,彭蜀晋,万莉.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趣味化研究[J].化学教育,2011(1).

[3]徐俊生.浅淡高中化学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

浅谈新课程观下的化学教育改革 篇7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它通常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观点即教育观念, 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 使教育获得成功和进步;而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 导致教育的失败, 甚至害了我们的受教育者。因此, 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观念、教育模式, 特别是教师单向学生灌输知识,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应试教育制度”。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 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的新观念不能只是社会舆论, 只是教育家、教科书等所宣传的“应该如何做”的观念;而是应该倡导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与实践, 使这些现代教育观念逐渐被教师理解和接受, 在感悟中逐步内化, 并在实际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切实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二、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离不开教师,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 是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没有高素质的教师, 就不可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更不可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效果。

我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其课程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否则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制约着化学教育目标实施的质量。这样在新课程观下, 对化学教师就比以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必须敬业、勤业、乐业、热爱教育事业; (2) 要有系统、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 (3) 要有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4) 应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 (5) 要牢固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师生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维护者;是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方法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化学知识的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教育旨在谋求学生整体的智能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则是他们的智能得以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 创设化学情境, 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以生动的实例和充分利用化学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 并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启发引导学生, 通过对化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探究,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获得学习化学的方法, 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其中, 在新课程观下的化学教学中实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对化学课题的思维能力, 并且它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新课程教育大力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探究的精神, 因此教师讲实验时候, 不仅讲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 还鼓励学生多多思考, 并讲出课本以外的各种实验方案。

因此, 教师对于实验, 要更新实验思路, 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 让实验能在学习中创新。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 活跃学生思维。要创设实验问题, 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后要重视方法总结, 改变过去只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观念。

参考文献

化学新课程教育 篇8

当人们从情感维度来透视教学时, 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教师—教材—学生”三要素中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有血有肉的人———教师和学生身上, 而忽视了对教学中的物———教材的情感性处理。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化学新教材、体现其意志的过程中, 也会流露出相应的情感, 这将导致化学新教材本身不可避免地蕴涵着大量情感因素。

一、利用化学新教材中的直观形象材料或语言文字材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 保证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切学习活动都和情感有着直接的关系, 化学知识也和生活实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生活的主旋律就是情感。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后的一个重要理念, 富有情感的教学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情感, 学习效率自然就高。而教师的教学也是需要情感的, 对学生的爱, 对知识的崇拜, 对培养未来人才的使命感, 都是情感因素的体现。

情感是具有传染性的, 这种传染性恰好是感染性的体现, 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教材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为教师凭借语言、表情、动作等将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表现出来影响学生, 使之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提供了情感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据此, 教师课前不仅要进行传统的认知性备课, 还要进行情感性备课, 注意准备具有感染性、体验性的内容, 深入体验教材中的情感内容, 善于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实施对学生的情感迁移, 把学生的情感引导到学习中来, 利用这种情感的渲染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 化学必修1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的“资料在线”栏目介绍了“我国化学家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的贡献”。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直感展示法, 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一切知识学习的根本,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了解我国化学家的科学研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了解他们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励学生树立攻坚科学堡垒的远大理想。

二、利用化学新教材中的STS (科学—技术—社会) 内容, 挖掘隐性的情感因素, 强化学生学习的价值体验

根据情感的迁移理论, 一个人对他人或他物的情感会迁移至与之相关的对象身上去。因此化学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教材内容时, 他们对该内容的情感会自然迁移到对该内容的编写之中, 即使由于教材体例和风格上的限制, 不能把有关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 他们也会不知不觉地把这种情感隐匿于教材内容深处, 如STS内容, 从而为教师在教学中挖掘隐匿于深处的情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新课标实施之后, 化学新教材在核心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体现STS思想, 以支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具体内容的处理和组织上贯彻STS思想, 让学生从自然界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例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沉淀溶解平衡这一基本理念, 教材中“沉淀溶解平衡”这节内容选择了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溶洞作为影像资料, 同时还引用了生活中众多的实例, 比如PbI2的沉淀溶解平衡实验、“钡餐”透视、钡中毒的解毒、ZnS沉淀的转化、自来水的沉淀池、开水壶内的水垢等内容都属于沉淀和溶解的范畴。

化学新教材设置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性栏目和资料性栏目。例如, “身边的化学”、“科学与技术”、“化学前沿”和“历史回眸”等栏目。从栏目属性上体现了STS思想, 有利于STS内容真正进入教材。

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拓性的活动, 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 尤其是对情感因素的发掘。教材文本里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是教师要认真对待的教学资源, 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实施教学,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可以适当讲解, 配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将各种渠道搜集来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制作成PPT课件, 把隐性情感转化为显性情感展示出来。

2.化学教学要体现生活化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搜集生活中的化学教学素材, 充实到教学中,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研讨中来,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了解了社会生活实际,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素材的搜集能力, 学习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还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习惯, 拓宽了视野。

3.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

对一些开放性的教学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充分体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新理念。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包括美育教育, 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美育教育, 比如分子的结构, 那种精美绝伦的组合, 可以让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是如此的美妙,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科学美是科学对象 (客观世界) 与科学表现 (定律、公式、方程、理论表述) 相统一的美。它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体验到的自然界的内在结构所显示的和谐、秩序、统一的美, 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科学发现的新奇美。例如:

微观物质的结构对称美, 如C60的“足球形”、有机分子结构的对称性、手性分子、原子轨道的形状等;

化学物质的形态美, 如金刚石的晶莹华贵, 红、蓝、绿宝石的光彩夺目等;

化学实验仪器的美, 如启普发生器、干燥器、锥形瓶、容量瓶、蒸馏烧瓶、冷凝管等化学实验仪器, 它们优美流畅的造型, 给人以对称、和谐的形式美;

化学理论所反映的和谐与统一美, 如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平衡体系的条件 (温度、浓度、压强) 之一, 平衡将向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进行, 其中蕴含着和谐、简单、对称、新奇之美。

三、利用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新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不仅对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有很大帮助, 而且对培养能力,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化学实验、实物、模型、图片等手段, 利用化学新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把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 促使学生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1.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化学的美丽和奥妙, 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要鼓励学生质疑教材、质疑教师, 打破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迷信

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实验的装置、条件、操作的合理性, 指出化学新教材中个别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对教材内容加以改进或优化。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情感活动, 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保持一种学习的亢奋状态, 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 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 通过预设学生的未知, 实现完美的生成, 达到已知的目的。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具有优化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J].心理科学, 2000 (1) .

[2]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化学新课程教育 篇9

一、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科技的竞争, 课堂教学日益呈现出知识至上。因此我们必须实行由“知识”型课堂教育传播到“生命”型课堂教育传播的转型, 即实现由传播知识的传统理念到塑造人的生命价值的现代理念的转向。传播教育意义的文化阵地———课堂也应该改变教学理念, 即从传播知识的传统理念转向塑造人的生命价值的现代理念, 实现人的精神交往。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 其最终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 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怎样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使学生从解题的“熟练技工”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这是每一位高中教师都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 只有让学生亲力亲为, 进行探索与发现, 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 才能受到启发。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反应组成。这些知识在高考中的必然考查, 使得教师十分注意它们的相关应用, 花大力气, 大容量地训练。使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教师教给他们的解题模式和步骤进行训练, 成为了一批很会考试的学生。他们对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能倒背如流, 但是对于这些结论的产生过程, 又有几个学生能说明白呢?学生忘掉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之后, 还能剩下什么呢?这种只重结论的教学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留给学生。因此, 教师应该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应用到教学中来, 让学生去感觉、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过程, 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注重对结论的产生过程的教学, 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 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制取氢氧化亚铁过程中, 试管中出现灰绿色的现象, 在这一段过程中学生质疑:灰绿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应该说, 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但是, 学生发现了问题, 不是照搬书本知识只了解白色、红褐色是什么物质, 并且将问题提出, 这种忠于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中, 我们强调学生的发展, 首先就应该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念入手, 培养学生忠于科学、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三、高中化学教学应做到课堂内外联系教学

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仍然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许多教师把教学与高考接轨, 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导致了教和学不能灵活运用, 学生缺少创新能力。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 我们应该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不要固守在三尺讲台。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这个学科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在课堂上教学的同时, 要让学生联想我们的实际生活。做到课堂内外联系教学。有些外在的东西和物体可以很直观地说明课本中的知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在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与实践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更丰富, 实用性更强。例如, 在“氮和磷”的教学中, 用我们身边看到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进而引出氮气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还有就是在打雷闪电时氮分子与氧分子分裂为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一氧化氮分子的场景, 介绍了后续几个反应后, 得出谚语———“雷雨发庄稼”的结论。有好多的化学知识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教师要明确化学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当今的社会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 会使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大力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 加深和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联系。要充分把握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 教学方式的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 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师要以身作则, 在每堂课上都要信心饱满、精神十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组讨论, 在讨论的同时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相互间加深友情的桥梁。教师就要积极去设计、去创设。而且要激励、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求索、自我发展的积极性。给学生一定自由发展空间, 有问题可以大胆的提出来。当学生回答错的时候教师也不要随意批评学生, 要多多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他们自信心。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是一个个突破难题的过程, 突破这一步, 才可能造就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引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有问题可以大胆的提出来的精神,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化学新课程教育 篇10

一、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中的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中化学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 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 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在化学学习中,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敢于质疑, 勤于思索, 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善于与人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2)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高中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表述与内涵看, 高中化学课程的环境教育要求有显性与隐性之分, 有些内容是环境教育的专题, 有些内容具有明显的、直接的环境教育指向;有些内容尽管不是直接的环境教育内容, 从绿色化学的教育角度来看, 为环境教育奠定了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环境教育提供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为环境教育搭建平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环境教育提供直接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中要求化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在掌握化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更加重视从化学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 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使学生在面临与环境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 能做出理智、科学的决策,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中的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内容选择上, 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 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 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 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 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标准》要求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以及环境意识的形成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性。《标准》围绕“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理念, 设计了寓环境教育于化学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标准》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呈现方式。集中方式: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设计了相应的主题:《化学1》“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环境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主要问题, 例如能源、环境、材料、工农业生产、健康等“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的问题。渗透方式:在选修和必修模块中都有可以综合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课标》中这种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呈现方式可以使“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和目标真正得到落实,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体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一级主题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例如化学的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环境保护等。环境知识覆盖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 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最理想的切入点。《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高中化学课程实施建议中的环境教育要求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化学的视角分析环境问题, 掌握原理, 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 其目的是了解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环境内容主要涉及资源、能源、大气、水、土壤等, 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中化学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 在对环境要素的特征、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时, 似乎与环境教育难以直接挂钩, 但这些却是化学课程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 是分析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因而, 有必要以化学为视角, 挖掘化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 “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 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又如, “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 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 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 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通过对《标准》中环境教育内容的解析, 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育教学中, 不仅是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的需要, 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需要。因此, 《标准》的制定不仅为化学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机遇, 同时也会将环境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韩梅.初中地理新课程与环境教育相关性的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8, 28 (2) .

[3]刘玲玲.从环境教育视角解析新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育.2003, 24 (7) .

化学新课程教育 篇11

一、制定并遵守《化学实验安全操作规程》

以下是我校的化学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化学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内容,明确目的要求,熟悉方法步骤,掌握操作过程及原理,弄清所有药品的性质,在操作时注意防范

2实验开始前,检查仪器是否完整无损,装置是否正确稳妥。实验进行时,应该经常注意仪器有无漏气、碎裂。反应进行是否正常等。

3严禁在实验室内嬉戏打闹。实验完毕要细心洗手。水、电、灯一经使用完毕,就应立即关闭。

4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闻药品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5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回指定的容器内。

6灯火加热时要注意安全,在酒精灯快烧尽,灯火还没熄灭时,千万不能注入燃料,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要用口来吹;不要用一个酒精灯来点燃,以免酒精溢出,引起燃烧。

7倾注药剂或加热液体时,不要俯视容器,以防溅出,试管加热时,不要把试管口朝着自己或别人,同时要来回移动试管,使试管受热均匀,再集中加热,防止液体喷出,也不要把烧烫的试管接触冷的灯芯。

8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9离开实验室,应检查水电门窗是否关好。

二、制定《化学实验室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1受酸腐蚀致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3%——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再用水冲洗。如果酸溅如眼内,用大量的水冲洗后送医院诊治。

2受碱腐蚀致伤: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2%醋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最后用水冲洗。如果碱液溅入眼中,用硼酸溶液洗。

3创伤:伤处不能用手抚摸,也不可用水洗涤。若是玻璃创伤,应把碎玻璃从伤处挑出。轻伤可涂以紫药水,必要时撒些消炎粉,用绷带包扎。

4烫伤:不应用冷水洗涤伤处。伤处皮肤未破时,可涂擦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用碳酸氢钠粉调成糊状敷于伤处,也可抹烫伤膏;如果伤处皮肤已破,可涂些紫药水或1%高锰酸钾溶液。

5毒物入口:将5~10毫升稀硫酸铜溶液加入一杯温开水中,内服后,用手指伸入咽喉部,促使呕吐,吐出毒物,然后立即送医院。

6触电:首先切断电源,然后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7起火:起火后,要一面灭火,一面防止火势蔓延。小火可用湿抹布等覆盖燃烧物,火势较大时,可用灭火器。如果有人员衣服着火时,赶快脱下衣服,或用水浇灭。伤势较重者,应立即送医院。

三、化学实验与多媒体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危险系数大的实验或者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教师不能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冒险用实验去验证,可借助多媒体模拟这些实验。如在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步骤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否则可能会引起爆炸,当学生看到模拟的爆炸场面时都被那巨大的声响吓了一跳,这样不仅把错误的后果演示清楚了,而且也渲染了课堂气氛。下列错误操作都可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水倒吸试管炸裂;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的试管时,液体冲出管外等。

化学新课程教育 篇12

一、利用演示实验进行素质教育

一个人想探索世界, 认识世界,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先观察。事实也证明, 在人获得的各种信息中, 通过视觉获得的占百分之九十。可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化学演示实验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需重视每个演示实验, 力争每做必成, 每做现象都明显, 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精心地准备。

当然, 演示实验, 也不是呆板的实验,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增加些演示实验, 也可以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作其他形式, 比如, 将其改成探究实验等。但不管怎么样, 都是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验前, 需要创设各种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比如,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时, 很多学生发现进入导管中的水, 未达到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这时候, 就不能只考虑向学生讲清楚, 而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大胆地猜测, 允许学生之间争得面红耳赤!同学们会提出很多的猜想:有的学生认为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有的学生认为红P的量不足, 没有将O2反应完;还有的学生认为, 燃烧后的温度很高, 还没有彻底地冷却等等。可以说, 这个演示实验掀起了教学的高潮,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思考中训练了思维能力, 在争辩中锻炼了语言能力, 从而提高了科学素质。

在教学中常会发现, 很多演示实验, 就算现象很明显, 毕竟化学实验的装置很小, 那些试管、滴管等只能让前排的学生看清楚, 而后排的学生就很难看清了。为了克服这一现象, 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有条件的学校, 应该利用多媒体展示台进行放大处理, 让后排的学生看清楚。没条件的学校, 可以让后排的, 而边讲边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它不仅能指导学生观察, 便于学生仔细看清实验现象, 还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从而使教学更加有效。

三、利用学生实验进行素质教育

学生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是最重要的, 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中发现, 部分老师为了节约学生实验探究的时间, 或怕学生的探究不能成功, 从而总是在学生探究实验前, 以打声招呼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提示。这样就让学生失去了探索的意义, 学生的好奇心也被老师的提示一扫而空。假如, 真的怕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探究, 也不能用提醒的方式进行, 而应该在课前布置预习, 这样就能使学生抱着很强的目的进行探究活动了。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大化, 开展学生探究实验, 必须要加强课堂纪律的教育。比如, 在探索CO2气体不助燃时, 需要轻轻地将CO2气体倒入烧杯中, 否则就会造成实验失败。可有的男学生就是重手重脚的, 这就要对此进行批评。因为科学实验需要精心地完成, 从小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然, 在上述探究中, 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何避免CO2气体倾倒失败呢?能不能改进实验呢?组织学生进行探讨, 有的学生说:可以改用大的医用注射器进行推气, 这是一个很有创新的思路, 要给予积极地表扬。

四、利用课外实验发展学生的素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没有哪门学科仅凭课堂教学就能彻底完成教学任务的,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学也是如此。事实上, 学生不会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化学实验, 他们也需要开展课外实验。很多化学探究实验, 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在家庭里开展比学校里容易进行, 比如, 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还如, 人呼吸出的气体里的CO2的含量与空气中的含量进行对比的探究实验, 在家里开展明显优于在学习课堂上进行。

此外, 利用课外时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也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素质。比如, 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当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化肥与有机肥的优缺点的比较。这类问题, 学习小组内的成员要有分工, 有的需要到野外去观察;有的需要走访当地的村民;有的需要采访当地农科站的工作人员。学生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 不仅增长了见识, 领会化学科学在工农业方面的应用, 同时也学会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全面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摘要:我们知道, 实验在化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 无论怎么重视实验教学都是不为过的, 因为化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重视实验教学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根本要求, 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原理, 还能通过实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 利用各种形式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素质进行了阐述, 供大家参考。

上一篇:信息运维下一篇:愉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