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

2024-08-11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精选12篇)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 篇1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最有效的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这一实践活动来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习学生能力是最佳选择。

1 让初中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唱主角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的错误做法;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寻找操作错误的原因, 探索最合理的操作程序, 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结论重要, 获取知识的过程、手段更重要;通过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 分析现象的能力, 让学生透过简单现象发现内在的本质;若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的意识, 协作的精神, 这也是素质教育最新要求;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能提高环保意识, 节能降耗的意识, 例如在实验结束时, 对实验废弃物 (包括用剩的药品, 取药品用的纸槽等) 的处理, 以及实验室制氧气后对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 能让学生懂得环保是每一个人的义务, 节约是有理论依据的, 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 科学习惯。利用好化学实验这一资源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素质, 要使之落在实处还需要。

2 让初中化学实验贴近现实生活

现行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有典型性, 实验现象也很吸引人, 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由于课本中所列实验用品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 没法在生活得以亲身体验, 所以学生往往把教师的演示实验看成一次精彩的"魔术"表演。学生只不过是一名观众, 而不是表演者。为了避免化学实验脱离实际, 使学生不仅喜欢看演示实验, 更喜欢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物品自己设计方案自己亲手做实验, 这就要求教师, 尤其是教材中所给出的实验贴近生活。例如在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时, 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人离不开的食醋、食盐、酱油的对比让学生自己总结三者的区别后, 再归纳物理性质包括的范围;利用两张废纸, 一张撕成碎片, 另一张点燃, 来推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通过细挂面、粉丝、白糖、植物油、布料的可燃性, 推知许多有机物的可燃性;利用废电池的金属外壳, 水垢来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到学校附近的化工厂考察化学变化在工业上的应用;到大自然中采集矿石、土壤样品;利用植物来制取酸碱指示剂;通过调节水样的酸碱度现象观察牵牛花颜色的变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灭火比赛, 教师制造出不同位置不同燃料的火灾, 让学生自己寻找灭火的材料, 设计灭火的方案, 通过亲身的体验让学生明白灭火的原理, 同时也增强消防意识, 还可以让学生从家中自制一些溶液互换后通过简单的实验推出溶液的名称。

指导学生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进行科技小发明, 利用镁带燃烧时发现耀眼白光的特性, 让学生设计一个照像用的闪光灯;利用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让学生研制水位监测系统;利用木炭的吸附制作净水装置。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创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验情境,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化学实验中, 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知识, 得到乐趣。

为了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3 让初中化学实验成为探究性课题

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是关键, 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 所定实验用品从生活中能找到、实验操作简易无危险、实验目标比教材中要求略高、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实验内容融合相关学科, 例如可以设置如下实验项目:

(1) 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

(2) 验证白酒中含有水

(3) 收集一瓶你卧室里的空气样品

(4) 收集一些利用水生植物制得的氧气

(5) 测定苹果、桔子的酸碱度

(6) 自制木炭

(7) 在家中如何鉴别厨房常用的纯碱和食盐

(8) 证明纸中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氢元素

(9) 利用实验区分盐水、糖水、石灰水三种无色溶液

(10) 暖水瓶中水垢如何清除

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例如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学生通过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原理的认识, 以及与碳还原氧化铜装置和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的对比很容易发现人教版初中化学 (三年制) 第84页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装置导气管上应加橡胶管并配上止水夹, 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也有效地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成氧化铜。类似地可以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也进行改进 (加胶管配止水夹) 。让学生利用物理中学过的电学知识设计一套检验酸、碱、盐溶液导电性的装置。让学生利用实验中破损仪器, 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药瓶、输液管、废笔杆等制作简单的仪器。例如可制作简易的启普发生器, 洗气瓶, 冲洗瓶, 集气瓶等仪器。

如果学校条件好, 还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课外实验, 尤其是能使初中知识得以延伸的实验, 例如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该实验可以让学生懂得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灭火需根据火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灭火方式。这样的实验还有钠在水中剧烈反应, 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本实验既能反映钠的金属活动性十分强, 又能提醒学生任何规律都有局限性, 不能死搬教条, 注意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通过 (1) 碳酸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2) 碳酸钙粉末 (大理石粉或贝壳粉) 和稀硫酸反应 (3) 大理石块 (或贝壳) 和稀硫酸反应, 这三个实验的对比让学生总结实验室制以二氧化碳不用稀硫酸的根源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 事后可将 (3) 中贝壳取出后用小刀刮净表皮, 再放回原处, 观察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利用浓盐酸和石灰石制得气体通入石灰水中, 石灰水不变浑浊, 让学生分析总结实验室制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浓盐酸。通过浓硫酸与锌粒反应现象与再加水稀释后产生的现象对比, 得知实验室制氢气不宜用浓硫酸的道理。

化学教育家刘知新认为, 化学实验应具有以下教学功能:它是化学科学认识之源泉, 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 在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 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 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 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平台,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 展示创造能力, 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 收获乐趣。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上来, 旧的化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化教学观念所取代。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行, 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正面临着更新教学理念和实现现代实验教学手段以及增加实验自主探究性等多重任务功能, 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广大化学教师所共识。本文结合新课标对化学实验的要求和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 认为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验证性实验和封闭式实验、改进实验及其手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语:新课程,获取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创新教育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 篇2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新教材

与传统教材相比,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在教材内容和教材编排体系上有较大改进,加入了大量的实验探究以及化学科学前沿知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化学学科前沿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知道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目标.

作 者:赵峰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湖中学,湖北・武汉,430077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634.8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新教材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 篇3

化学新课程十分重视化学实验及其教学,将实验探究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以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通过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

九年级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启蒙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只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并让这种兴趣持续保持,学生才能学得主动、轻松、扎实。

例如,在初中化学的开篇课《绪言》课中,笔者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除了做好书上的演示实验,还补充了一些能吸引眼球的趣味实验,如浓硫酸制“黑面包”、“滴水生火”等实验,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唤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化学的渴望。

二、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维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讲课中通过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具体地认识物质的外表特征,物质的变化条件、现象和规律,顺利地形成概念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要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更要注意观察钟罩内的水面上升或下降情况。这样就避免了只注意红磷燃烧的现象,而忽略水面上升了空气体积的1/5。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若实验结果是水面上升不到空气体积的1/5,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分清观察的主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具有不可低估的创造性,教师的职责是要把学生这种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而不是去操纵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些简单、安全的实验,笔者常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直接参与实验。

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有关;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因此,实验室制取气体只要知道反应原理就可以完成该实验。

探讨制取二氧化碳原理时,笔者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2.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3.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学生通过对这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因人而异:有人认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度快,用这种方法合适;有人认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用这种方法较好。没有人认为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因为他们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反应速度太慢而且很快反应就停止了。学生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更强烈了。这时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把他们的设计展示出来,让他们介绍设计意图和装置的优点。对他们的设计都给以点评,充分肯定其设计中的优点。最后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并检验。学生在课后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这节化学课是我读书以来最兴奋的一节课,我可以把自认为最有创意的想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看。”

可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为今后主动学习化学迈出成功的一步。

四、积极发掘,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例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节的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笔者先做了把盐酸、硫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的实验,然后,又做了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的实验,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与讨论等探究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在于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师如果能够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落实,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获得全面的提升。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 篇4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课本的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提问的方式就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提问不会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不再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型”的教师,学生也成为“教师型”的学生。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应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提倡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第一次把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写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并将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课堂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控制学生行为,提问的目的还应该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贡献,凸显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和提示。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所以课堂提问显的尤其重要。

一、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紧扣课堂主题的原则、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问题精练明确的原则。作为化学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更应做到: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问题设计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为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启发性是指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迁移性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4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提问的核心是发问

好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就发问的方式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发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参与;发问时问题要表达清楚,让所有学生明白;发问要体现量力性原则,时机选择要恰当,次数不宜过多,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内平均提问12个问题左右最合适。就发问的内容而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应多问一些“有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学生的创意,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发问的内容应注意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和低认知水平的问题相配合。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陈述性知识。

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同学回答,区别对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引入新课的提问,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最好由第一种同学来回答,他们很快答对了,可顺利进行新课。为了纠错而设计的提问,由第二种学生回答,他们答错的可能性大,正好为全班学生敲响警钟,也为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创造了条件。对第三种学生,也要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应热情关怀,适当提写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心理上导致失衡。

三、对所提问题进行小结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学生的思路。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或回答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可继续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并提供线索继续探问使其完善;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找出其错误的思路,暂时延缓评价,可以转问其他学生,再评价其各自优点和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再组织。学生有时会提出古怪的问题与回答,教师切勿批评学生,应认真的引导或解答。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设计 篇5

新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摘要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主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了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1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于本次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也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化学教学设计包含理论要素,这是它与纯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区别。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要素包括教学理念、化学(教育)教学目标、化学教学策略等。(133)本文以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重点讨论新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过程。

关键词新理念 中学化学教材 教法 教学设计

前 言

以往中学教育出于单位时间讲述更多知识的目的性要求,往往倾向于灌输式教育模式,这样的模式中,教师多采取讲解的方法把知识填鸭式地塞给学生。但是,这样的模式中,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是需要帮助的客体。多少学生分心出神,教师没有关注;多少学生听不懂,教师没有调查。教师容易沉醉在自我世界之中。而事实上,化学教学是由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和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构成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认识活动,为达到化学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认真细致的规划。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对于教什么,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最好作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后产生的。那么,我们该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呢?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内容?又有哪些基本原则和要求?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化学教学系统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与此相对应,化学教学设计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是:

(1)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解决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制订课程教学的蓝图和宏观方法。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和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和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

●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和方法系统;

●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和方法等;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教学计划。(2)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是对一学段(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阶段性规划。它是在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后,在了解学校的学年(或学期)教育教学计划,通读和初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上学段(或学期、学年)的整体学习状况及学校教学资源和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对本学段(或学期、学年)的学科教学所作的计划和安排(见表6-1)。主要工作包括:

●考虑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与前、后期教学工作的衔接与联系;

●根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规划,进一步确定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重点)、教学进度、基本工作方针和措施以及教学评价工作的要求;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制定本学段(或学期、学年)化学实验和实践性活动等计划;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出本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的计划。

表6-1 学期教学设计方案的格式 学年第____ 学期 班级: 教材版本: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周学时: 上课周数: 总学时: 制订者: 制订日期: 1.基本情况和工作方针

①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②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

③教学内容简单分析

④教师施教的基本工作方针和主要措施

2.教学进度设计 3.实验设计 4.参观、实习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5.化学活动课(科学探究)设计 6.测验、考试设计 7.其他

(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单元(课题)教学设计是对一个内容单元(课题)教学工作进行的局部规划,是以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和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工作设计为依据,对一单元(课题)教学活动的系统设计,在比较分析教学内容和主体状态的基础上,形成如表6-2所示的内容。单元(课题)教学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确定单元(课题)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或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课题)的具体教学内容;

●确定单元(课题)教学的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包括怎样把握单元(课题)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怎样落实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等;

●确定单元(课题)的教学评价方案;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单元(课题)教学工作的计划。

表6-2 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的格式 1.本单元内容和体系分析 2.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3.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可能性分析 4.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点

5.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或本单元教学目标)6.本单元的教学策略和主要措施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7.课时分配和教学方法

┏━━━━━┳━━━━━━━┳━━━━━━━┳━━━━━━━┳━━━━━┓

┃ 课序 ┃ 教学内容 ┃ 教学形式 ┃ 教学方法 ┃ 备注 ┃ ┣━━━━━╋━━━━━━━╋━━━━━━━╋━━━━━━━╋━━━━━┫ ┃ ┃ ┃ ┃ ┃ ┃ ┗━━━━━┻━━━━━━━┻━━━━━━━┻━━━━━━━┻━━━━━┛ 8.教学准备设计 9.其他

(4)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以课时为单位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在各层次教学设计中,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它是最具体、最细致、最深入的一项教师日常工作,其主要工作包括:

●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构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

.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

.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课时教学方案,简称“教案”(又称课时教学计划)。

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设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在理解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注意区分。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化学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设计的思想要科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要以科学、可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发展规律;要注意化学知识的逻辑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三者之间的合理结合;注意设计操作的规范性,做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等没计。

2.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从整体、动态的观念出发去考察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设计各要素的功能、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构思教学活动;教学没计时要全面考虑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所偏废;注意综合集成先进理论、实践经验和新的创造,对教学作出最佳设计。

3.发展性原则

教学设计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出发,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视过程和方法,又要兼顾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要;尊重学生个性,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体现学生的能动作用,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尊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保证他们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5.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所谓最优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特定范围、特定阶段内的最优。最优化原则要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如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策略、方法和程序,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进行最佳综合协调,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最优化”不等于“理想化”,要始终关注教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际 6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灵活处理,保证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有推广价值。

以上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各具体环节和范围内,还应该遵守一些特殊原则。

三、化学教学设计的程序

分析和研究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发现其大致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设计准备阶段。分析《化学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分析教材、了解教学资源。①学习研究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主张、结合化学教学实际进行选择、整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②调查、研究学习主体,客观、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包括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兴趣、智力和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发展潜力和可能性等,还包括班级群体的班风、班纪。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客观标准和依据;③了解和研究教学任务;④研究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⑤调查、研究教学条件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构思设计阶段。主要包括设计下列内容: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③教学过程(指导理论选择、教学具体环节及教学策略设计等),④教学媒体,⑤教学测评。

(3)评估优化阶段。教学效果预测,教学方案评估与选择,教学方法的调整与优化。

上述三个阶段可用下面的教学设计流程图6-2来表示。

图6-2 教学设计流程图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图6-2中可以看出,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设计、达成教学目标的诸要索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的最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后一个环节是设计评价手段,衡量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为教学活动的反馈调控提供真实的信息。

图6-2还表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并非单向流程,而是一个循环系统。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但它同时又受到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反馈信息的制约。教学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往往是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适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效果的评又为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反馈信息。

四、化学教学设计方法

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化学用语为工具,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原则和指导,紧密联系基产、生活和社会实际,通过教学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加合理、有效地顺利展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以上教学设计的流程分别讨论教学设计各环节中设计的方法和要求。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陈述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而不应陈述教师做什么,即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检验教学是否取得成效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明确、具体,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

③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学习目标的陈述,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什么,这是因为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是长期教育的结果,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很难说通过一次教学活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就一定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变化。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④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整合,协调好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整体,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总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教学实际,具有可行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时间,有些目标学生一次难以达到课标中所规定的学习水平,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可以在目标体系中多次出现,即先由较低水平逐渐过渡和提升到较高水平。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教学策略设计

化学教学策略是基于“如何教好,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构思的。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往往是由教师根据各种教学因素的综合认识和个人的教学风格而设计。所谓“教无定法”,面对水平相近的学生,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可能形成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或同一个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也能取得相同的教学效果。

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首要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分类。传统的化学教学就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对于化学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保持,在教学设计中应重点注意:①教材的组织与呈现;②促进知识的理解;③指导复习,促进知识的巩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必须以陈述性知识获得为基础,变式练习是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转化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策略分类,可根据学习结果和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根据学习结果分类的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主要有:化学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技能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理论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化学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以及化学情意类内容的教学策略等。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根据学习方式进行分类的化学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主要有:基于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基于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基于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等。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习类型和技能层次等教学因素来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考虑如何安排教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和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

(3)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首先合理地设计学习主体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安排,即进行学生自主活动设计;然后再设计施教主体如何进行教和导,如何对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起辅助作用和支持作用,即进行学习支持设计。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把握好以下两点:

①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对象,学习的起点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弄清教学的起点,这个起点应该从教学对象即学生的起始状态出发,要对学习者学习的起始状态加以科学的分析,包括对学习者起点能力的诊断、学习者个人“生活概念”的分析以及认知方式的分析等。

②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程标准中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从分析教材的知识类型、分析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分析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等方面着手。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结合自身和学校的教学实际,才可能有好的教学过程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4)教学媒体设计

化学教学媒体是化学教学过程中负载、传递化学教育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通常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资料卡片

6-4 化学教学媒体的分类

教科书及其他教学印刷品

传统化学教学媒体直观教具:实验装置、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

教师讲授及板书、板画等

化学教学媒体 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等

听觉媒体:广播、激光唱盘、录音等

现代化学教学媒体

视听媒体:电影、电视、录像、激光视盘等

系统媒体:语音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等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9.)

现代教学媒体是以声、光、电、磁等现代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为主要平台,由于它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特殊功能,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青睐。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运用已成为系统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任何教学媒体都只对某一种教学情境具有特定功能,不存在对任何学习目标和学习者发生最佳作用的教学媒体,因此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慎重。有研究表明在教学中由于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不当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不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更糟。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①教学任务因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

②学习者因素:包括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思维特点、学习经验等因素。

③教学管理因素:包括教学规模、学生安排、教学组织等因素。

④媒体使用因素:包括媒体的硬软件设备、媒体的功能、操作等因素。

⑤经济因素:必须考虑经济实用性。

在这五个方面因素中,教学任务和学习者这两个因素最为重要,其中教学任务因素通常被认为必须首先给予考虑,因为他们与教学活动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关系。当然,教学媒体在管理、使用、经济诸方面是否可行,也要予以重视和考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必须与新的教学观念相结合,不能仅是手段的变化和内容的增多,课堂上信息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可以说,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这些交流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有效的教学活动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因此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中,不可盲目地为追求时尚和现代化,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服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的功能。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不能简单地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取代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学媒体设计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设计,要十分重视化学实验手段的应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中的功能,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独特作用。

(5)教学评价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测量结果,对学生的行为变化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测量与评价贯穿始终,从教学活动开始到教学活动结束,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作出评价,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评价的策略。

(6)教学设计统摄与优化

所谓教学设计统摄是指对化学教学设计各个部分局部设计的合成与整合。优化则缇调教学实施追求的教学有效性和高效率。

在对教学程序各部分局部进行具体设计后,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学各局部设计之问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达到教学设计整体的科学性和最优化。教学设计的统摄要求具体地处理好系统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使教学系统各方面协调、自然、高效地运转。因此,对教学设计各部分进行整合、统摄是教学整体设计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谈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 篇6

一、新课程培养了学生具有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可增加探究性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索。教师指导,学生操作,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未点燃的蜡烛的颜色,状态,硬度,气味,从蜡烛上切下一小块,放入水中,观察在水中的溶解性,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从而让学生得出蜡的密度比水小还是经水大;其次观察点燃的蜡烛,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分为几层,用火柴梗实验哪层的温度最高,哪层温度最底。怎样检验蜡烛燃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学生已知道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再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燃烧蜡烛生成了水,最后观察熄灭的蜡烛,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时的白烟,蜡烛能否重燃。探究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写出探究报告,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探索性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不是孤立的,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有物理变化,从而加深了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再例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增加探究性实验,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在石棉网的上方将镁条点燃,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让学生讨论:(1)上面这个实验的结果与你预测的相同吗?(2)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写出探究实验报告。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探究和创新思维。

二、新课程使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實践应根据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而定,如中学学生,可根据沙漠地带,土壤严重碱化这一特点,在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即对本地区的土壤酸碱变进行测定。这一实践活动大约需要一个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讲解社会实践的目的,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第二阶段收集样品,进行测定,撰写论文,并对论文进行评比。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求论文要写出实践活动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最终必须提出怎样改善这种结果。在论文评比中,重点要看学生提出的各种改善土壤的方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观点进行专题讨论,看谁的方法最具可行性。有些合理可行的方案可服务于社区。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新课程使学生珍爱环境

新课程从初三《我们周围的空气》,到高中新课程中的《氧族元素》,都提到了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在授课中,教师应让学生观察身边环境,感悟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强珍惜环境的意识,通过保护环境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污染的具体特点,引导学生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两个方在展开调查,让学生切深体会到身边的各种污染,首先从饮用水入手。饮用水中含氟较高,人体对氟的生进需要量为0.5mg/d—1mg/d,一般情况下,每日摄取的氟来自饮用水,饮用水中的氟90%被人体吸收,氟在人体中主要分布在骨骼、牙齿、指甲和毛发中,当人体缺氟时会患龋龌,氟多了又会患斑釉齿,长期生活在奎屯地区的孩子个别就患上了班釉齿,常表现为牙釉面缺乏光泽的白垩状块或黄褐色、黑色斑点,斑釉齿是由于氟过多妨碍了牙齿钙化酶活性,使牙齿钙化不能正常进行,色素在牙釉沉积,所以生活在奎屯地区的人剧牙时绝不可使用含氟牙膏。其次是引导学生调查本地区的大气污染情况,大气污染的危害首先是人体健康。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污染情况,可以使学生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并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珍爱环境的意识。

如今教育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新课改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发挥。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将成为生活的主人。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人应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把新课程充分展现在教育教学中,争做课程改革的先锋。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溪区第一中学校)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篇7

一不能固守“以实验为载体引出新知识”, 以利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再到相关化学知识的总结和获取, 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所以教师在一节新课的设计时, 只要有可能就一定会以实验为先导, 用实验引出理论, 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并加深理解,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从教学实际看, 这可能有点过于理想化。

在上新课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预习, 因而学生对课堂上要做的演示实验的结果及要说明的问题已有所了解, 用实验引出的理论其实学生早已知道。这样实验教学已成了纯验证性的教学, 不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收效甚微。

针对此, 笔者的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 下面的学生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 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 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 注意力特别集中, 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所以与其固守着“用实验为手段引出新知识”的教条, 不如主动弱化, 而将学生引入其中, 使他们由旁观者转变成实践者, 这样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也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有选择地做

新课程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实验内容除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之外, 还有一本选修6《实验化学》。这些实验中主要可分为验证性的实验和探究性的实验。

验证性的分组实验通常情况下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 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这类实验可以考虑选做, 保留一些诸如实验基本操作、中和滴定等培养操作技能的实验, 而对那些现象不明显的性质实验和制取实验可以少做或不做。

“科学探究”中的探究性实验, 由于受教学时间所限, 所以学生的分组实验做得非常少。其实与验证性实验相反, 探究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一方面有利于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另一方面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所以要重视探究性实验, 教师可以将前面做验证性实验的时间用来做探究性实验或设计成研究性学习课题,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

三适当的想象实验是必要的

由于实验条件、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不可能做到每个感兴趣的问题都用实验来验证, 那就要利用想象力, 来做想象实验。想象实验和以前的纯口头实验不同, 它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的基础上的。如在学习浓H2SO4和C反应时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反应产物。由于教学时间的短暂以及还有其他教学任务尚需完成, 因而此实验只好使学生通过想象而完成。要求学生说明相应的原理, 并能画出相应的实验装置图或其草图。实践证明, 这样的纸上谈兵比实际动手的效果还好。

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想象实验不能全盘否定。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营造想象实验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造。

综上所述, 对于实验教学, 笔者认为, 改变演示实验模式, 淡化验证性实验, 突出探究性实验, 同时重视想象实验。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合作精神以及科学态度的养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时一定要勤加思索, 精心准备, 这样才能帮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很多时候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应试中甚至出现了“做实验, 不如讲实验”的谬论, 针对此现象笔者结合教学实际, 提出“改变演示实验模式、淡化验证性实验、突出探究性实验同时重视想象实验”的观点。

关键词: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想象实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篇8

因此, 教师作为化学知识的传授者, 不仅要考虑传授给学生怎样的知识和智慧, 更重要的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新课程理念下, 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验设计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以及教参中可供应用的素材, 或者通过网络获取材料, 将之与自己的授课内容合理地、有机地、自然地进行融合, 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

如, 在《原电池》这一节中, 笔者首先展示一系列最新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图片, 然后提出问题:“这些高科技电子产品有哪些共同点呢?”学生思考后回答:“都有电池。”继续提问:“电池是怎么形成的呢?”向学生介绍电池的起源:伽伐尼的青蛙实验和伏达的电池实验, 提出跟随前人的脚步开展实验。实验安排:将铜和锌电极分别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 结果锌电极上出现气泡, 说明锌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 而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变成氢气;在铜和锌电极间连接一根导线再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 结果铜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说明是某种金属失去电子并转移给了氢离子形成了氢气。这种金属是锌还是铜呢?如果是铜的话, 溶液应该呈蓝色, 但实验事实并非如此, 推断只能是锌失去电子。那么锌失去的电子是怎么传给铜电极并且让氢离子得到的呢?只能是通过导线传输。如果这样, 就会产生电子的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我们该如何验证这个猜想呢?在铜和锌电极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再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 结果铜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且电流表有示数, 说明刚刚的猜想是正确的。

经过这样的引入, 将基础知识与化学实验有机、高效地结合在一起, 学生不仅学到了原电池的知识, 而且通过实验操作, 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相比原来的与基础知识分离的教学,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二、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展开实验教学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 因为化学素材多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 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学习化学,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观察能力。

如, 在《盐类的水解》一节中, “盐类双水解”的知识点是重点和难点, 其在泡沫灭火器中的应用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其反应的原理, 笔者在课始, 向学生展示了如何自制泡沫灭火器:取一定质量的硫酸铝和碳酸氢钠固体混合物 (比例约0.68∶1) 置于干燥的吸滤瓶中, 用大口的注射器吸取一定量的洗涤剂的稀溶液 (注意注射器不能漏水) , 插入准备好的橡胶塞 (中间打孔) 中塞入吸滤瓶口处。反应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实验带来的神奇。接着, 笔者引出实际生活中的泡沫灭火器的结构、组成以及使用方法, 让大家在学习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

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相应的化学知识, 而且将化学知识的应用与现实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深刻体验“化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三、倡导绿色化学实验

绿色化学实验是指对环境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负面作用的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环境友好的意识, 从个人做起, 从点滴做起。化学实验经常涉及对环境不友好的环节, 比如实验室制取氯气、二氧化硫、硫化氢以及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这些实验污染空气, 且对我们师生的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因此, 我们在设计化学实验方案时, 要尽量选取毒性小、污染少的物质, 并且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消除污染的措施, 在确保实验效果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微型实验。

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 笔者首先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取一底部破裂的试管, 用棉花球分别蘸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品红溶液、溴水4种液体依次放在试管中, 间隔一定的距离, 在试管的底部放上蘸取了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球。实验时, 可以将点滴板上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从试管口导入, 观察现象即可。这个实验中, 首先制取的二氧化硫的量是少量的, 对于其性质的检验, 通过观察棉花球的颜色变化即可, 最后少量剩余的二氧化硫可以通过试管底部的氢氧化钠除去。这套装置同样可以用来进行其他的实验, 比如氯气的性质检验、硫化氢的性质检验等。将环境保护的教育置于化学实验教学中是每一位传教者的职责。

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 常常令教师感到困惑的是有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 消耗的时间比较长,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而采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展示实验, 可有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如, 在《烷烃》中的“甲烷”一节, 笔者首先按照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实验进行了相关实验演示, 对于“混合气体在无光照时, 不会发生反应, 在有光照时, 试管内的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试管内壁出现油状液滴, 试管中有少量的白雾, 液面出现上升”的预期实验现象, 学生确实难以观察到。这很不利于学生对于取代反应的理解。所以, 在做完实验后, 笔者应用PPT对甲烷和氯气的反应做了相关的展示, 让新知识以更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易于学生掌握。又如, 在《原电池》一节中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通过铜—锌原电池实验, 学生确实观察到了相关的实验现象, 但是对于溶液中微观世界的变化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Flash动画形式展现给学生, 促进学生对溶液中微观粒子的运动和导线中电子的定向移动知识点的识记。

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物质和知识直观呈现, 让学生更加全方位地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应积极探寻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而高中化学新课改更是将化学实验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师作为化学知识的传授者, 必须积极地、多途径地开发和利用化学实验教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白林, 陈明凯.绿色化学实验[J].化学教育, 2002, 23 (Z1) :51-53.

[2]许霞.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新课程:上, 2011 (7) .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 篇9

一、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化学是整个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把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出来, 使其保持稳定的兴趣, 并加以发展, 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进而使化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分析“燃烧的条件”相关点时, 笔者先为学生演示了一个“烧不坏的手帕”的小实验。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实验过程中, 当学生看到火中的手帕没有被烧掉, 感到十分好奇, 也会进一步激发自己内在的兴趣。再如, 在讲授“水的净化”相关知识后, 进行“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验, 将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碳单质的性质”知识后, 开展“石墨导电实验”, 可以用来解释石墨爆弹的原理等产生黑烟的原因等, 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

二、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化学学习主要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 这一学习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以创新作为实验的突破口。另外, 化学学科是一门有利于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课程, 实验教学能使目的和结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例如, 在演示“氢气燃烧”的实验时, 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现象和课本描述的氢气燃烧的现象有所区别, 即燃烧时, 氢气只有黄色火焰的产生, 但是却没有课本上所述的淡蓝色火焰出现。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问, 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醒他们玻璃中含有的钠元素可能会对实验现象产生一定的影响,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显示氢气燃烧的真实情况。借助这种形式训练, 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 又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相互交流, 还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尝试, 这样做的教学效果也是十分理想的。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指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实验,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为提高教学效率打好基础。例如, 在演示“氢氧化钠溶于水要放热”的实验时, 学生需要真实的触摸后才能感知到, 这也给学生观察实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改进实验, 演示时先把试管中的水煮沸, 然后移离火焰, 水立即停止煮沸, 再迅速加入两小粒氢氧化钠, 水又开始沸腾了。这一小小的改进, 既能让全体学生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 又能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此外, 结合实验探究活动教学, 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能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有利于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 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必须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一讲到底或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 化学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这两种教学方式犹如化学的两条腿, 哪一方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到教学成效, 因此, 实验教学并不是某些人眼中的“鸡肋”, 而是独有的价值与作用。实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又便于他们把抽象的理论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知识, 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实验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 传统教学很少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只是教师独立完成课堂任务的一种形式, 把知识强加到学生身上, 尽管知识点都讲到了, 但是学生并不能有效掌握, 单凭教师向学生讲解各种实验的现象、原理及形成过程, 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 很难跟得上教师的节奏, 慢慢就掉队了。初中生的理解层面相对较窄, 了解的知识不多, 这一因素也导致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这个情况下, 教师需要实验教学发挥作用, 让学生通过实验接触化学现象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他们也会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效率。

总而言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教师要积极构建好的教学环境, 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 适时地安排一些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实验, 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实践中也能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熊言林.了解学员整合内容优化方法展现风采──谈《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研究》课的教学[J].化学教育, 2002 (2) .

[2]王俊霞.浅谈课堂上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3) .

[3]闫芳, 郝轶鸣.新课标下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若干想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 .

[4]董德伟, 袁莎莎.浅谈甘孜州藏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11) .

[5]周志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7) .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 篇10

深入解读课程标准, 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新课标》) 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明确指出: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 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特点, 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

认真把握教材实验内容的编排特点, 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粤教科学版) 》 (以下简称《实验教材》) 上、下两册中的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 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已经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 实验内容是分布在教材中的“观察活动”、“探究活动”、“制作活动”、“调查活动”、“讨论与交流”、“检查站”等栏目中。《实验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编排特点要求我们在处理实验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 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1. 以“观察活动”和“探究活动”为载体, 积极开展“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性的实验, 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 学生则是在“背实验”, 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 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 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实验教材共设计了67处“观察活动”和16处“探究活动”, 这些探究性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 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 我们在使用“实验教材”的过程中, 要积极创造条件, 以教材中的“观察活动”和“探究活动”为载体,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 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 在独立思考中才能反思悟法, 才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 改“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实验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实验教材中共设计了83个实验, 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 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 由于受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 通过简单现象来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过多, 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 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 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因此,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 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 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 只要实验条件允许, 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实验, 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如学习“空气的成分”这一节时、我为学生准备了集气瓶、燃烧勺、玻璃导管、乳胶管、自由夹、红磷、水等一系列仪器和药品,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探求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让学生根椐所观察到的现象, 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改“单一实验”为“对比实验”、“系列实验”。

开发对比实验、系列实验进行比较、概括、综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 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因此在复习课中我多次开发对比实验、系列实验。例如在复习气体制取和收集时, 把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实验, 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了气体制取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装置, 学会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气体的检验收集。通过这些对比实验和系列实验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4. 开放化学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

《实验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一些的“制作活动”、“调查活动”。这些活动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 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 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调查和制作活动的形式呈现实验, 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 这类实验习题, 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 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对于城镇的学生来说, 他们完成以上实验内容不会遇到什么大的问题, 但我校大多数的学生为城市务工子女, , 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差, 对于原料的获取有一定的困难。开放的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平台, 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

总之, 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 实验往往异化为一种形式, 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 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半年多来我校实验教学所发生的变化,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 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 活跃了学生思维, 开发了学生潜能, 很多时候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 超出了教师的预想, 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

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科学探究和创新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实施中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作法和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科学探究,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粤教科学版) , 科学出版社.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 篇11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学习模式 科学探究 培养能力

传统教学和学习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新课改的客观现实,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教学进行相应改革,其中,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效果较理想,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一、以问题和情景为导向

(一)设计有趣的化学实验

化学研究和教学中,实验是最根本的手段,能够真正揭示化学原理、展现化学反应,直观且客观,因此可以非常有效地构建相应情景,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Na■O■的性质”这一课时,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现“棉花滴水着火”,这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极富吸引力的。学生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极强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水到渠成地讲解Na■O■的相关知识。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对教学效果的增强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此外,在对Cu与稀HNO■这一内容的教学实验中,作为无色的气体,NO无法被直观地观察到,可以根据这一现实对实验进行相应的改进:选择一U型管,并且以扎入铜条的橡皮塞予以封闭,将稀HNO■从另一端加入,由此可以较明显地观察到围绕钢丝的气体柱,而U型管左侧液体变蓝,液面下降,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如果能够科学设计相关实验,可以真正构建理想的情景,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二)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教师应当科学地将两者有效结合,将化学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展示“食醋祛水垢”的实验,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效果较理想。

(三)注重知识体系的建设

对化学这一学科而言,知识具有紧密的逻辑结构,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因此对新知识进行讲解前,教师应当首先把握这一新内容和之前所教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进行问题设计,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面对新问题,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调动都起到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

例如,讲解有关苯酚内容的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对“醇”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复习,进而提问,如羟基和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否是醇?具有什么性质?是否和醇类具有不同和区别?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行相应的探究和实验,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

(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客观而言,化学学习较困难且复杂,因此,如学生对某些问题产生争议,应当有着正确的认识,实际上,这种争议恰恰是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对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化学学习的根本动力,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教学。例如,讲解有关乙烯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进行“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许多学生会认为溴水的褪色是乙烯的作用,但是少数学生可能认为是乙烯中含有的杂质SO■导致溴水褪色。如此,便产生了相应的争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有效保证下一步的教学活动。

二、以探究性实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开展探究性实验

实验过程中,应当注意相应的创新和发展,不要刻板地进行实验。例如,讲解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首先讲解二氧化碳的制取原则,而后提供相应的仪器设备,让学生自己进行图上设计,而后和学生一起对相应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准许学生自身按照自身设计的、符合安全有效原则的方案进行实践。这样不仅可以非常直观、客观地展现二氧化碳制取的原理,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促进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探究

如今,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许多探究活动都出现在新教材中,因此,教师应当借助这一趋势,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但是,实践中许多教师由于传统思维和方式的禁锢,导致实验往往无法取得实效。具体而言,许多教师刻板地将其视为教学内容而非方式,将实验当做教学任务,此外,许多学生仅认为化学实验“好玩”,而非学习过程,无法从中真正学习知识,导致整个实验沦于形式,无法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中,可以分别选取大理石和稀盐酸、稀硫酸及纯碱和稀盐酸三组药品进行实验,而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实现药品的合理选择。如此,不仅可以保障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实现“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鼓励和保障学生的自我探究

学生依靠家庭条件进行相应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利用家庭常见物品进行学习,其要求较低,但是教学效果却极为显著,符合化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属性和原则,提高学习趣味性和目的性。此外,受限于客观条件,学生在家庭进行小实验,必定不会拥有学校实验室水平的设备条件,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效调动自己拥有的物品,从而促进其想象力和自我研究能力提高。

总之,化学教学中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问题和情景为导向,有效构建相应情景;设计有趣的化学实验,揭示化学原理、展现化学反应,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化学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化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强化学习效果。注重知识体系建设,分析紧密的逻辑结构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有效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面对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另外,以探究性实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探究,提供给学生实践探究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和保障学生自我探究,提高学习趣味性和目的性。此外,通过学生在家庭进行小实验,对课堂实验教学是很好的补充,从而丰富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彦玲.化学复习课中问题优化策略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5(05).

[2]柳世明.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过程教学的关键[J].化学教育,2005(01).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 篇12

一、建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人们从事工作的行动指南, 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 使教育获得成功和进步;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 导致教育的失败, 甚至害了我们的受教育者。因此, 初中化学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 在教学中就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建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 特别是要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建立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发展, 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因此,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 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 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 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 善于把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爱动手、敢动手、敢动脑。教师要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有心人。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 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 也是学生获取新知的前提。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对他们的一生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每个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同样也有着探求和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的迫切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 要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 向学生演示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充满趣味的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现象, 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加以联系, 通过对相关内容内在联系的分析、整理、归纳, 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知识系统, 提高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 还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创设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科学地分析身边的化学现象, 从而明白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消除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畏难情绪, 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今天,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共同追求。因此,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拥有敢于打破常规、创新模式的胆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提出能够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发散型思维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分析, 让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有所提高。例如:在讲述二氧化碳制取一课时, 我利用了课本上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及原理,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动手实验, 设计了多种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

三、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学科作为初中阶段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进行现象探究的学科。广大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实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途径, 能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 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索气氛。例如:在讲解“空气”相关知识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不易感知的空气得到深刻的认识, 我采用了燃烧匙、玻璃瓶、水槽等实验器材, 通过红磷燃烧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红磷在玻璃瓶中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白烟, 等燃烧结束并冷却后, 水槽中的水慢慢进入玻璃瓶中并上升至约15处, 使学生对空气有了丰富、感性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又如:在进行“氧气”内容的教学时, 为了加强学生对氧气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我让学生在实验室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实验发现,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加剧烈。通过这样一个实验, 学生对空气和氧气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上一篇:日语教育发展下一篇:乡村传播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