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写作指导

2024-10-20

新课程下的写作指导(共12篇)

新课程下的写作指导 篇1

长期以来, 我们的写作教学观一直在强调只有真人实事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材料, 其实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 因为自古以来, 所有的艺术作品所推崇的, 并非仅是生活的真实, 更重要的是情感的真实, 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心理真实。因此, 我们这里所说的“写真”, 并不是要求完全按照生活真实的样子进行摹拟, 而是允许学生虚构, 强调充分发挥想象、联想的能力。所以, 在写作时, 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 无论是采用写真的手法, 还是虚构的手段, 都应力求通过传达自己真切的体验, 达到情感的真实。那么,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感受、体验, 抒发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呢?

一、培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建构

写作是主体的一种创造, 是主体生命以世间万物为参照对象, 经心灵的体验感悟, 从而进行创造的过程, 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 在很多方面不是给学生更大、更多的创造自由, 而是强行命题, 框死文体, 规定写法, 限定字数等, 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个性是文章的灵魂。

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 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作文也应是用我之笔写我之见。所以,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不应纠缠于一体一文, 而应去掉有关的限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或诗歌, 或小说, 或借景抒情, 或托物言志, 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去感悟、去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及审美的理解能力

美育能够诱发人的创造潜能, 为创造想象的产生提供条件。中学语文作品汇集了各种美, 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要求, 蕴含丰富, 广泛深刻, 各种各样的美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感染、熏陶,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高、升华。

在作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 逐步了解人类又一代积淀的智慧成果、民族精神、审美习惯等, 同时,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 努力摆脱思维的习惯轨道制约, 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逐步强化个人的形象思维能力, 建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 到写作时, 那种“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审美感受、体验, 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三、教师应适合新课程要求, 改变原有评价观念

大多数的语文教师, 在作文的批改过程中, 面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过分地强调词句的锤炼, 表达的准确, 进行粗暴的批改, 于是在诸如“用词不贴切”“语句欠通顺”等评语下, 学生们瞻前顾后, 逐渐丧失了对个性化语言的追求热情, 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所以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学生年龄、阅历、认识水平等的限制, 在积累、组织语言材料时, 难免会有理解不透彻、使用不妥帖之处, 但他们都期待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 因为学生每次的作文都是他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所以在作文的评语中要多写赏识性、肯定性的评语, 只要学生作文中有一点新内容、一点新见解, 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或许不经意的一笔, 就会激发学生潜在的巨大的写作能量。

富有指导性、饱含情感的评语, 既能充分发挥教师评语的作用, 也能带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觉地根据教师的指导去修改作文, 调整自己的言行, 在这种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用真实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共鸣,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使学生真正地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同时教师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行为等问题, 及时加强引导, 通过评语指导学生的行为。

总之, 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从写作前积累、写前组织、写后评价作全方位的指导, 我们的基本目标就是使不同作文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新课程下的写作指导 篇2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要求与英文写作训练

陕西眉县中学孔垂乾

语言具有三大功能:即交际功能,达意功能和成文功能。而交际的途径主要有二: 一是口头表达,二是书面表达。语言交际既是学习语言的目的,又是学习语言的手段。因此无论哪一种语言的教和学都应当把写作技能训练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写作技能的特殊地位无论在传统考试还是在现代考试它所占的比重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而高考书面表达的命题方式通常以短文介绍、要点提纲、单幅图、多幅图、图表等方式出现。体裁以记叙文、应用文为主,词数在100—120词左右。它主要考查以下四种能力:

1.观察能力:要求观察情景内容,分析提炼理顺要点,概括考题所要求表达的全部内容。

2.运用能力: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英语基础知识,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灵活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准确的谴词造句,正确使用连接词和过渡句,连词成文,行文流畅,表达完整。

3.想象能力:要求考生认真的思考,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科学的组合信息,使行文自然,符合逻辑。

4.书写能力:要求考生书写规范整齐,准确使用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要求字迹端正清晰,尽最大可能避免单词拼写错误。由此可以看出:高考书面表达对学生知识的考查是成系统的,那么教师在时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高一英语写作能力训练的可行性

由于受阶段性教学和基础知识的制约。如:高一所学的知识不全面,某种程度上限定了写作训练的范围,所以文章体裁上以日记、通知、书信、E-MAIL、看图说话、编写对话为主。在语法方面高一将不断接触定语丛句、完成进行时、虚拟语气、到装、各种强调句型等。从初中到高中教学重点上看,初中以完成句子为主,高一是从完成句子到单句翻译的转换阶段,并初步进入段落、语篇、小短文训练时期,是一个过渡过程。这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对高一以后的学习训练和提高起到决定性作用,也是面对高考要求的一个起步。因此,进行初步的写作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二、语言知识和主要内容

书面表达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所包含的基础语言知识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

1、结构知识:可进一步分解为语法知识、词法、句法等等,多以词和句型为主。

2、篇章知识: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修辞结构。如:like和as的比喻用法,and和but 在上下句和段落之间的连接。

3、词语知识:可以理解为词汇知识、语义特点、引申、内涵

以及词汇的构词法等。

4、功能性知识:可以理解为审题、构思、谋篇、成文等。写作不只是简单的把所需要的词汇、短语、句子连接在一起,它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仅靠理解个别关键词语和上下文的大意是不

够的,重要的是学生动手操作。

三、高一英语写作训练的过程和方法

高一英语学习的主旨是把词的拼写——语义——语境——引申——内涵——外延,词组——习语——句型等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每周2~3次单句翻译每次5~8句本单元课文中所学的重点

短语和句型的例句等的汉语译文,让学生返回到英语。

2、每周2~3次单句改错每次5~10句文章中抽出的重点句子和

短语的例子。

3、每周背诵一篇小短文,可以是课文中好的段落或一篇相关

连的小短文。

4、每两周写一篇相关内容的小短文(80词左右),用上翻译题

和改错题中的优秀句子,可依据背诵的段落或小短文的结构来完成。

5、每2~3周上一次写作课,课堂上限时完成命题作文,作文

内容可选择在近期写作训练或相关课文的内容,然后集体刨析,集体批改,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

6、每学期进行3~4次学生习作自改,互改。要求学生相互修

改作文中的词法、语法、文法错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7、每学期进行2~3次作文面批,个别指导作文以求有所突破。

8、每次作文应按照高考要求适当放宽给学生打分,对于书写

整齐的加分3~5,否则扣除3~5分以正写字规范。

9、抽出学生作文中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式、句型给其他同学

范例,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新运用。

四、高一英语写作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文写作并不是一蹴而蹴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教师应该注重抓基本功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组词造句或翻译练习应使用最常见、常用的短句,切忌用长、难句。从最简单的开始为以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限时训练的原则:

规定写作时间发卷,限时交卷促使学生快速接受、理解并表达信息,提高实际运用和应试能力。一般限时在30分钟左右。

3、范例引路原则:

学生在短文写作训练前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各种文体的范文。讲明各种文体的要求。如:日记、便条、书信、通知的格式等,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写作完成后应给出相应的范文,要求学生背诵。这样也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素材。

4、详查细纠法原则:

根据学生书面表达常出的错误:如:人称、时态、语态、名词单复数、习惯表达和单词拼写等,在写作时应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查纠错:

1、查句式看句子成分是否完整、语序是否正确。

2、查动词看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看主谓是否一致、非

谓语动词形式是否准确。

3、查习语、查搭配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4、查看其他单词拼写、连词、副词等的使用。

五、期望达到的目标

1、熟悉各种文体,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

2、培养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和谋篇行文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观 篇3

一、抓最佳学习阶段,激发兴趣

儿童是人类智力高速发展的时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和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和训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有最重要的影响。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和吸收新鲜事物,他们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语感和语言学习的好时期。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如在教face,nose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摸摸学生的脸、捏捏学生的鼻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令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学会发现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引发创造活动的前导。而要陪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激励和鼓励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探求和发现知识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想象中创新。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在教The watermelons are sweet.The grapes are sour時就尽可能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吃一口西瓜表示很开心,吃一口葡萄皱着眉捂着脸表示很酸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老师讲的意思。接着教师可再要求学生说出哪些水果是甜的,哪些是酸的。在练习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句型时,教师事先画好一张有一个大农场的图画:农场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水果。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想象他们手拉手到农场果园参观的情景。学生两人一小组一问一答:Do you like peaches?Yes,I do.Do you like strawberries?No,I don't…或者让学生在同学之间展开调查,调查他们的伙伴喜欢什么。

教师还应多角度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习animals时,教师可以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样子来教学,如dog,dog,woof!woof!duck,duck,quack!quack!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有的学生学着鸭子走路,有的学生扮成小鸟在展翅飞翔呢!这样即使再难的单词在学生口中也变得流利起来,枯燥无味的英语单词很快就被学生记住了。

三、注重课程的创新与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从被动的,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学、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例如在练习Is this your shirt?这时学生很好奇,都想知道这件衬衫是谁的而去问别的同学:Is this your shirt?

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具有全员参与、优势互补、扩大交流、互启互鉴、主动探索、解疑破难、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科学设计课堂讨论,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所必须的竞争精神、合作精神、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许许多多的问题也正隐藏在这多彩的画面里、变化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同学之间彼此的沟通、取长补短的目的。如在操练Who's this boy?/Who's that woman/man?这个句型时,先让学生每人都带来一张全家福,然后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相互看着照片询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问互答,互相学习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练习I have a…可以在小组间进行比赛,看一看,比一比谁拥有什么东西?学生就会争抢地说:I have a rabbit.I have a pencil.I have a Teddy Bear…小组学习给爱动、爱玩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并且使学生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新课程下的写作指导 篇4

一、正本清源, 深入文本挖掘写作素材

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 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如苏教版高语第一册第一模块是“向青春举杯”, 模块中写道:“青春, 是人类激情的赞歌, 是人生意识日益觉醒、情感世界日益丰富多彩的岁月, 是以挑战者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本模块引导青少年学习认识自我, 克服挫折与磨难, 规划人生, 从而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的漫画作文,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 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漫画的核心是青少年成长中的教育问题, 孩子在生活中踩到西瓜皮摔了一跤, 暗示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坎坷、挫折、错误等。寻找此作文素材, 我们就可以想到食指的《相信未来》, 作者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刚强和执著告诉青年人, 不管人生多么艰辛, 无论命运多么坎坷, 都应该坚忍不拔, 百折不回, 相信未来。还有《十八岁和其他》, 台湾作家扬子与十八岁的儿子东东交流沟通, 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成长心智, 作者以自己深刻而具体的人生感受, 围绕十八岁所关涉的人生话题, 敞开心怀, 诉说对长子东东的理解、期望和深爱, 给孩子一份珍贵的人生礼物。这些文章是学生最熟悉和最好把握的素材,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生活素材不足的缺失, 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二、学习文本的书面语言, 提高语言的形象性

语言是文章的衣裳, 俗语说“人配衣服马配鞍”。文章没有靓语, 犹如良马没有金鞍;文章语言没有文采, 就会让人感到空乏和平庸。孔子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就是说文章的语言要生动, 要讲究文采, 讲究美。反复阅读、记忆背诵、咂摸品味、咀嚼鉴赏是学习文本优秀规范的书面语言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张洁的《我的四季》, 作者把自己遭受的挫折比喻成“在无情冰雹下, 未长成的谷穗, 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 未成熟就夭折了”。由此作者表白了人生态度, 那就是:“我曾张开我的双臂, 愿将我全身的皮肉, 碾成一张大幕, 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即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去经历风雨, 只有如此, 真正的强者才会留下, 弱者才能成为强者。作者将抽象的生活哲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 在这种富有张力的语言下, 主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找出文本中这些优美且有强烈感染力的句子, 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仿写, 直至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可使语言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训练:

1. 精选句式, 使句式灵活多样。

句式选用得当, 有助于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写作的时候, 应该适当运用对称语言, 使得句子整齐匀称。要善于运用整句和散句, 或者散中见骈。这样无论是状物写景, 还是叙事说理, 就能够摇曳多姿, 给人以美的感受。如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节选) 》: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 不能持久地工作, 而且工作起来也很少有乐趣, 但是, 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 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 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 并对自己说, 我们是无用的人, 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 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 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 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作者分析到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 不能将其做好, 产生的结果就是“妄自菲薄”, 将过分地看轻自己比喻成啮噬我们心灵的毒蛇, 让我们产生悲观绝望。

例句: (上面画线的句子)

习作:

(1) 害怕挫折是一条毒蛇, 它永远吞噬着我们的心灵, 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 注入退缩和懦弱的毒液。

(2) 自暴自弃是一堵冰墙, 它冰封了我们的灵魂, 隔绝了充满希望的鸟语花香, 带来刺骨的寒冷和厌世的凄凉。

(3) 坚忍不拔是一艘无畏的帆船, 狂风的袭扰只能使高高的桅杆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浪涛的洗礼正是为船儿的奋勇向前奏鸣的和弦。

2. 仿写范段提高构段的能力。

学生开始习作, 对一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因此, 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 来了解段的构成, 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提高构段能力。

例段:

的确, 我们的精力, 主要应放在攻读专业上, 从“精于一”开始, 逐步扩大“根据地”而走向博。然而这不是说, 学专业时其他的书一律不能看。那“应做的功课已完”的余暇虽少, 但积少可以成多。看课外书刊, 时间长了, 接触面宽了, 了解的问题便多, 于是就越看越有趣, 越有趣就越想看, 成了良性循环。这样, 知识之球, 便越滚越大。反之, 不博览, 知识面便窄, 懂得东西就少;懂得少, 对许多事物便不感兴趣, 从而也就越不想多看专业以外的书, 于是便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不仅读书如此, 世界上许多事物, 发展下去, 都有这两种循环的可能。我们应力争前者, 千万不要卷入恶性循环的涡流中去。

(王梓坤《贵在一个“新”字———略谈独立思考》)

把这一段仿写运用到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漫画作文中, 从孩子的角度看, 虽然家长、学校和社会只埋怨责怪孩子而不出手相助一把不对, 但有时更需要孩子自己站起来。

习作:

我们摔了一跤, 自己不站起来, 对吗?的确, 学校、家庭、社会在我们摔跤时, 没有迅速将我们扶起, 这固然不对, 然而, 这不能说是我们不站起来的理由。我们应该从身边事做起, 从“摔了跤自己站起来”开始, 逐步锻炼成在人生道路上克服困难与挫折, 具有忍耐和承受力的坚强男儿。我们从咿咿学语到青春花季, 他们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们明知道有西瓜皮, 为什么还要摔跤呢?为什么对他们的谆谆教诲, 置之不理当成耳旁风呢?所以我们既要虚心聆听他们的教诲, 采纳他们的建议, 又要将这些经验哲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这样, 我们就会乘克服困难之舟乘风破浪, 驶向理想的彼岸。反之, 我们摔倒了也不站起来, 意志消沉下去, 对他们的教诲漠不关心, 一味地放纵自己, 那么就会使自己陷入恶性循环, 花季的青春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不仅摔跤如此, 世界上许多事物发展下去, 都会有两种循环的可能, 我们要做前行者, 千万不要卷入恶性的漩涡之中。

新课程下的写作指导 篇5

新课程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正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与传统教育观念不同的是,新课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面对这样新的课程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构建自己的适应教育改革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们一道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主体观”

谁是教学的主体?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语文教育界曾为此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各种观点,基本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学生主体论”、“教师主体论”、“双主体论”。而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则一锤定音,宣告这一争论的彻底终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突出语文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要树立以下几个观念: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和规律的内化;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要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的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

二、树立以灵活多样为特征的语文教学“开放观”

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客观依据。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开放性特征,无不为语文教学的开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历史的必然回归。

开放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开放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开放的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本、教室、校园,还应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相沟通。

2.教学形式多样

现在的语文教学形式太机械化、单一性了,只限于一种教学形式即课内的教学形式。真正的百花齐放的教学形式还没有展开。

3.教学评价灵活

语文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的因素众多。开放的语文教学评价应该灵活而富有弹性,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主体参与。在当前的条件下,语文教学评价的开放可从以下几个侧重点去努力:(1)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2)统一性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3)批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4)单一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5)结论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6)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等。

三、树立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素养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的功能进行新的规定。行文中“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出现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首次把高中语文课程的功能规定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多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于“语文能力”的说法,这里摒弃“语文能力”而提“语文素养”,意在强调“素养”高于“能力”,“素养”丰富于“能力”。

长期以来,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都习惯于解释“语文能力”为读写听说的能力。而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语文素养则主要包括下列几项: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由此可见,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总之,“主体”是出发点,“开放”是途径,“素养”是归宿,是目标。“主体”“开放”“素养”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这一整体构想对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学生发展的“五个方面”的目标能起到保证作用。那么,现在语文课上我们该怎么做呢?我是从学生的人文自悟和学生自我赏识教育两方面尝试的。

一、学生人文自悟。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突出学生本位,强调形成个性,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自学和自悟,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求育人,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让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

1.让学生在角色中自我学习。语文学习是以感知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主体必须对文本感同身受,形成表象。产生独特新颖的个人体验,才能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旨趣,形成读者与文本、作者的交流,实现人文教育。我在讲《烛之武退秦师》时要大家把自己想象成是烛之武去感受他“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说这句话的心情,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甚至模仿起来:手做摸胡须样,弓着背,点着头。引起同学们的一片笑声,接着同学们便高声回答说此时的烛之武有怨恨不得志之情,但毕竟“国危矣”他顾全大局欣然前往秦国说服秦退兵。

2.让学生展开情感联想。课堂教学是针对人的教学,而人是有情感的,因而在教学中融入情感联想,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人文教育。我在上《雷雨》时,我要同学们想象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时的特殊感受,想象并描述周朴园当时汗涔涔而下的情景,体会他们相见时的情感。

3.让学生提升感知力和评判力。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各抒己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会自主感知和客观评价,促进感知力和评判力的逐步提高,追求健康个性和高尚志趣,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作用。

二、学生自我赏识教育。

学生自我赏识教育是指以赏识为核心的“赏识教育”,在学生学习和活动中,优化课堂氛围,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受到赏识,并在不断获得赏识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制约学生的行为,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有始无终。因而在语文教学我们应经常创设展示才能的舞台,能让学生在赏识中树立自信心。

1.创设被赏识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得结结巴巴,都要给予肯定的赞扬,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过程中,我设计了颂读比赛的环节,让学生大胆读出当时毛泽东的情感。只要有同学能站起来朗读,无论朗读怎样,我都进行表扬,树立学生自信。因而在教《再别康桥》这课时,同学们便争着来朗读。

2.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滋味。在语文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中,我都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试成功的滋味,特别是后进生。记得有次我在课堂上一后进生普通话说地很标准,还要他进行朗读示范。后来,我发现他上课特别认真,每次有朗读时便积极参与。又如,在上作文课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分别寻找合适资料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研究,然后让其中一人执笔撰写文章,最后我把好的文章贴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受到表扬的小组里,每一成员都为自己出了一分力而感到骄傲。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让他们在赏识中不断完善自己。

3.以导促探,以探解疑,让学生在赏识中完善自我。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指导学生,应像对待问路的人那样,只指示他的方向,而不牵着他走。在语文教学上,我以引导为主,促使学生探索,让学生在赏识中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祝福》时,在初看全文后,我便提问:“这篇报告文学很长,有没有同学能给课文划分结构。”同学思考一会后,便有人回答说以“芦柴棒”的遭遇为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还有个同学说以书是的三个时间为线索分为三部分。我对他们进行表扬,而且要同学们进行讨论,最后一致同意后一个同学的说法。我做了总结,答案不是死的,只要有理由有根据便可以。这样,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们的脑子里就拼发出无穷无尽的点子来,从而训练了学生求知探索、质疑问难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语文是一个人文教育课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角色,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成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关心学生终身发展的长者;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教学探索 篇6

一、作文教学改革之艰难

就客观而言:第一,由于作文是作者综合能力的展现,所以作文教学的目标也就是综合性的,分点目标之间有着很强的交互性,单课时难以独立成节,因此课时目标不易明确; 第二、没有切实可用的中学写作教学教材;第三、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系统序列。 第四、没有配套的教学实施方法。第五、没有科学的作文教学评价制度。 等等,就是没有象大学写作教学的《写作教程》那样的“中学作文学”。老师教起来无法可依,学生学起来无本可据,造成写作教学随意性大的局面。所以,写作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习以为常的怪现象发生了——

比如:橡皮筋儿似的课时分配。如果说重理轻文和英语第一的社会之环境使得语文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话(据说现在教育部已下令大学必开语文课了,这也间接证明了中学语文生存的困境),那么写作教学就是在夹缝的夹缝中求生存了。教授课文的课时不够了,首先挤掉的是作文的时间,该课堂上写的放在课外,该讲评一节的讲评半节,甚至不讲评,——长期这样,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再如:教学目标随意性。一节写作课到底训练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老师不甚清楚,学生就更糊涂。一学期规定几次作文,命题往往是随机的,唯老师之随想是定。还是那句话:——长期这样,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又如:妖魔化的作文评改。它摧残老师也伤害学生。要问语文老师教学最头疼什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说:改作文!不是老师怕苦,而是老师觉得自己的劳动太廉价太冤枉了。几十年来,作文评改讲究“篇篇见红,精批细改”,从主题到结构;从语言到字形;从修辞到标点;从文体形式到思想内容,评改无所不包。眉批、旁批、总批,各种批改符号撒满学生作文本。领导检查老师的工作,也以此为标准,甚至有的老师也以能做到这些为奋斗目标。但是,精批细改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学生看到的首先是自己的作品没有得到认可(吓一跳),写作没有一点成就感,因此,进而失去的就是写好作文的进取心。打比方说,一个人即就是满身毛病,也不愿意被别人同时一下子指出来。——当他被说得一无是处的时候,不破罐子破摔才怪呢。可以说,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痛,没有兴趣,甚至厌烦,从某个角度说,正是老师精批细改造成的。同时,事实是,很多学生在作文发下来以后,只把分数一看,至多再看一眼评语,就把作文本放进桌斗里完事。至于老师精批细改的地方他们是很少看的,即便看一下,也不想 “为什么”。这样,老师的辛苦劳动几乎等于白费。这不是太冤枉了吗?!另外,老师要精批细改,必然要花费大量工时,就必然影响对教材的钻研,就必然影响整个语文教学。

更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可取的做法,几十年来却屡改不掉,牢固的像座大山压在老师的身上,压的老师喘不过气来。出现了多少关于老师改作文的含泪的“笑话” !让人听起来感到心酸,感到心寒。

作文教学的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1984年高考作文题作了准确的概括。作文题写道: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让考生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要求有所分析,有真情实感。

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前,教学指挥棒就要求我们分析的这种老师和学生都痛苦无比的中学生作文,现在仍然是这样呢?作文教学的瓶颈到底在那里?

其实,老师们和语文界的有识之士们对这种难堪的现状是心知肚明,深恶痛绝的。他们除了用牢骚、埋怨表达抗议外,要求改革之声十分强烈。实际上,写作教学的改革,确实是从没有停止过。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西安市中语会曾下过大力气,力图把老师从精批细改的繁重的无效劳动中解救出来,大家还记得1987年中语会在陕棉十一厂中学召开的作文教改现场会吧,那时我们提倡的方法是:“多做、全收、少批、精讲”。我们中语会区上讲,市上讲,大会讲,小会讲,给老师讲,给领导讲,几年奋斗,结果呢,老师欢迎,领导缄口。领导要的就是这种形式!我从教36年亲身经历了对写作教学的种种改革尝试,但我还是遗憾的看到写作教学的痼疾依然存在;写作教学依然是少慢差费、事倍功半;就全局而言,写作教学改革走三步退两步,往往向前走不久,就奇怪地划个圈回到了原地。改革的成果确是很小的,小到几乎是原地踏步。

近几年,高考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也有一些促进。让我们选取一个侧面,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当然还可以从命题等角度)的变化上,说说这个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高考作文基本是按“内容、表达、语言”三个方面分项分等综合评分的,93年以后文面书写开始明确单独占分,93年40分中占2分;94年60分中占6分。从2000年开始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项,发展等级提出了文章要有“个性、创新、文采”等较高要求。04年开始把发展等级由原来只占10分增加到20分,同时 “思想健康”放在重要位置;05年开始提出能写“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同时把文章“感情真挚”放在重要位置;07年开始增加“论据充实”的要求。

2006年复旦大学高考自主招生面试还出了这样的试题(共20题),如:讨论一下《无极》、《一个馒头的血案》给网络生活带来的启示。你对“安乐死”有何看法?为何我们要禁止“安乐死”?就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简要罗列高考评分标准的变化和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考题,是想说,在指挥棒的指挥下中学作文教学,是在发生着变化的。比如,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力度及理性思考能力加强了,学生写作的个性色采浓郁了,等等。但是,写作教学的变化程度有多大呢?老师的写作教学劳动受到相应的尊重,收到应有的实效了吗?学生低迷的写作欲望有根本变化吗?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境况从根本上改变了吗,老师从痛苦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吗?我觉得,在作文教学的时空里,老师还是生活在1949年以前,至少也是生活在1976年以前。——我们盼解放啊!!!

nlc202309051240

二、作文教学改革艰难的原因分析

作文教学的改革为什么如此步履蹒跚举步维艰?

当然,改革是要受多方因素限制的。就主观而言,改革要费心思、费力气,费时费工,弄不好还会出力不得好。加以领导意志、长官权势的高压,所以,尽管作文教学让老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顶多也只是做一些修修补补的招式,大家基本上还是习非为是,牢骚发完照旧过老日子,走老路子。就拿压得老师直不起腰来的作文精批细改来说,试想,如果没有领导以此为标准,这检那查的,(问题是,领导把这检那查视同对老师的考核,并和老师的种种利益挂钩)这种怪现象能存在这么久吗?

就客观而言,作文教学的无法可依,无本可据的先天不足,已是非一日之痼疾,积重难返。再加上浮躁的社会大气场,急功近利,文过饰非,只点灯不加油,无节制的资源透支……

所以,几十年来,作文教学的改革,改革者一茬接一茬,前赴后继,虽经百战努力,但却难以走出阴影,常常在无序、费功、少果的怪圈中打转转。比如在搞“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埋怨学生无生活,少思考,于是作文改革变成了对教育制式的批判,至于怎样做解决学生无生活无思考的难题?不知道!好像“革命者”的使命就是批判似的。又比如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口号里,鼓励学生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于是作文改革又变成了表是里非的收取“硕果”的“筐”。作文改革由于太紧跟形势,又过于功利,而显得虽战迹斑斑,却战果寥寥。

现在,“大纲时代”结束了,“课标时代”来临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有了新的说法,它对作文教学改革吹来的是劲风呢,还是惠风呢?它能结束作文教学改革的维艰步履吗?它会给我们带来解放吗?我拭目以待。

三、作文教学改革策略之我见

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是个什么样子的?我的理解是:

1.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共同创造新写作教学天地

新课标强调学生作文要有“个性”有“创新”,从理念上强调语文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主张从写作中学会写作。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实施建议”中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请注意,这里有两点,其一,是教师要做的(鼓励、引导学生);其二,是学生要做的(积极参与、表达真情)。这两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主体”行为。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参与的学习。在这方面新课标和大纲是一致的。

在教、学这组矛盾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而教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只是谈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老师不是学生的服务生,学生也不是老师的应声虫。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说教师的劳动要在学生那里得到落实,教师不可能包办学生学习。新课标同时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是说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去积极参与写作实践。必须坚信:学生的主体性必然受制于教师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诸如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如果只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老师降为服务客体,新课标的实施必将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其对教育的隐性伤害,将是致命的。

2.让学生写真情实感,是调动学生写作热情的关键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热爱写作,但是,空口提要求是极其容易的事,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我以为,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产生于对写作目的的认识。首先,我们要对中学生朋友说,写作文不是苦差使。当你有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时候;当你想说而无处说,把纸笔当作知心朋友的时候;当你胸中有股激情涌动,喷薄欲出的时候,你就写文章吧!把你的真爱、真恨、真哀、真乐,完完全全荡然于纸上,你就会感到一种从未有的宣泄之后的快乐。这就是个性写作,这就是真情写作。作文时,不要矫饰(更不要美其名曰“提炼升华主题”);不要随意编造(更不要美其名曰“想象”、“创新”);不要要因文害意(更不要美其名曰“有文采”)。要知道,无病的呻吟是无人想听的。——真情是文章的生命,胡编乱造是它的天敌。其次,我们还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比如,从学生身边寻找拟题材料;教给学生观察生、想象、联想、表达的方法等等。

作文教学中最大的毛病,是对“文以载道”这四个字的顶礼膜拜。“道”,已经被狭隘地理解为某一种健康的思想。一篇本应抒写学生个人的内在情感的作文一旦承载了那么沉重的 “道”,便不可能再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嬉笑怒骂在纸上的凝结。我以为这是学生写作欲望减弱甚至丢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文只载道不行,文不载道也不行。说穿了是载什么道,如何载道的问题。在我看来,这“道”应该是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真实感悟。哪怕这个感悟是肤浅幼稚的,不全面的。也就是说,如果像新课标说的那样:“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是“为文造情”,就是做到了文以载道。

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再提及一下高考指挥棒对新课标下写作教学的影响。这么多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好像以“人生思考”为主线。我们理解命题者之良苦用心,但是,要让一个还没走出校门的十几岁的孩子写出“有深度”的,能“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作文评分有此要求)的,有独到见解的人生哲理,确实是难为了学生的!这些“假把式的人生思考”,“废话式的辩证高腔”,硬是把血气方刚之躯扭曲成了一副扭捏老迈之态。难道高中生只有先炼成空头“哲学家”才能走进大学之门?

还有一个问题:只要是真情实感的、有个性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吗?也不行。这里还有一个“思想健康”、思维辩证的问题。我看到的一些高考〇分或极低分作文,绝大多数都是对社会发牢骚,表不满,说话极端的文章。因此,新课标警示说“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培植科学理性精神”,是非常正确的。

由此看来,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育配套工程作保证,比如高考的改革。我们目前所能作的,似乎是在夹缝中曲折前行。

nlc202309051240

3.加强阅读教学,是解决学生写作“无米下锅”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低迷,一方面是写作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与赏识的结果,另一方面,即所谓的学生写作时“难做无米之炊”。但是,不能把学生写作欲望沦丧的原因,简单的归结到缺少生活,或生活太单调、贫乏。其实,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要讲生活的贫乏,没有谁比史铁生、张海迪更贫乏。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彩。读书的失落是学生作文时“不知说什么”,“不知怎样说”主要原因。

因此,我要对学生说:莫道自己少生活无话可说,莫道自己少思考见识浅薄。处于现今信息立体扑来的时代,你想“无生活”也不可能(丰、欠有别而已);面对多彩的现实,你不可能“无思考”(深、浅不同而已)。你不是“无话”,而是没有钥匙打开话匣。这个钥匙就是阅读。新课标设置的必修课程,只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阅读予以了极高的重视。

新课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我相信,读了新课标的这些论述,谁都会明白阅读对写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文必修课程两大类,阅读和写作,阅读是中枢。如果把语文比作大树,那么阅读就是它赖以吸取营养的根;如果把写作比作明灯,那么阅读就是它赖以发光的油。韩愈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答李翊书》)。抓住阅读,就是养树之根,加灯之油。根固了,果就结得大而多;油多了,灯就亮得明而久。抓住了阅读,就抓住了写作教与学的牛鼻子,突破瓶颈也就有了可能。读得多了,词语积累多了,语感强了,词该怎么用,句该如何写,有范例在那儿,相照一下不就知道了?辨析词语会了,修改病句会了,连贯衔接也会了,语言知识活了,表达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读得多了,写文章时,就会如有老师在身边相助,什么立意、结构、手法、语言,均能就熟。古人不是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嘛!

4.对学生进行精要有用的写作基本规律的训练,十分必要

中学写作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不是培养理论家,而是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包括成为作家、理论家)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学生进行精要有用的写作基本规律的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即所谓“捆手脚”训练,让学生学学“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戴镣铐”,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用作文的基本功格式规范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写作时在诸如主题构思,结构布置,语言表达,文体特色等诸方面能够按照符合规律的轨道前行。这就像书法启蒙,首先要认真临贴,将点横撇捺的规范写法熟烂心中,从写米字格开始,由摩而仿,而后才谈得上“熔炼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郭沫若《〈鲁迅诗稿〉序》)。是啊:有哪个体育世界冠军不是从一投足一举手的基本动作中走出来的?达.芬奇没有千百次单调的画蛋,怎能有使人倾倒的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这里的道理简单而又简单的。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却在一个时间被人意外的忽略了。

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不能没有章法。文无定法不是无法。比如如何使观察、联想之类沿着正确思路前行;如何做到主题的正确、明确、准确;如何入题,如何结语;如何秩序行文;如何修辞炼字等等之类的方法,都是文章天才的化妆师,都是使文章更加靓丽不能不懂的。为了写作能力的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学生应该认真的自觉的用“写作基本法”把自己的手脚捆起来,使自己完成从游击队到正规军隶变。当然,“戴镣铐”跳舞,是会受些折磨的,但是我相信,苦后就是甜。——中学阶段写作基本法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放任写作是近视的。

当然,作文教学用“规矩”捆绑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在写作中戴着“镣铐”跳舞,决不是要扼杀学生的写作个性。在“规矩”的规范下,我们要明令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样学生写的作文首先在内容上是个性的;我们还要热情鼓励学生写作时,力图采用能表现自己文章个性的外在形式。另外,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正式作文课)的同时,还应该多开辟几条路径,比如我们常说的“小作文”,让学生在这样的小练笔中随心所欲,不拘形式,任个性驰骋。这样做,我相信,学生经过作文基本功的训练,个性不但不会被扼杀,反而会使其个性张扬得更好。

5.引导学生多写,非常重要

写作能力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哪怕他讲得再好),也不是看“满分作文”(是不是“满分”很难说)看出来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能力获得全靠自己。鲁迅曾说“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那是对写文章哗众取宠,无病呻吟者的警告,用这句话来规范中学生写作训练显然并不合适。中学生朋友更不能把这句话当作自己写作偷懒的挡箭牌。课堂写作,特别是考场写作,题目已经定下,你写不出来,不写能行吗?不是还得硬着头皮往下写?关键时刻写不出来,原因在那里?在平时!如果平时多积累,多练笔,胸中有观点,眼底有影像,看到题目就能丰富联想,拿起笔杆就觉心情激动,何愁笔下涌不起风云?写他个满脸通红?演艺界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灵感来自积累,多写出智慧,平时辛勤耕耘,关键时刻自然会文思泉涌下笔如神了。要使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当然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来一点“强制执行”──强制执行的过程不是暴力过程,而是耐心过程。

最后,我还想说两点:

一、新课标是教学大纲的继承和发展,新课标为写作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路,带来了新希望。但是,写作教学的困境,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可以说是顽症,因而,写作教学瓶颈的畅通,决不是新课标一实施就解决了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作文批改给老师带来的困惑和痛苦;比如教学领域的短视之风,使语文边沿化的尴尬;比如语文改革和高考制度的矛盾对立,等等都会掣肘作文教学的改革。我们还会继续在熬煎折磨中走一段路子。欲速则不达,过高的期望可能会羁绊改革的步伐。

二、要宽容学生的写作质量,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十几岁的学生,更不能用作家写出的范文作标准,去评改学生的作文。我们需要自己给自己减负,不要做或少做无效劳动。我们不能自己哄骗自己,不能在自我安慰中打发时光。写作教学要讲究实效,要抛弃花架子。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份新课标高考调研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常走的登山之路,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能登到那么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可以看出,这道作文题,在内容、形式甚至要求上都和教学大纲下的高考题没有多大变化。这是不是在暗示什么呢,我也拿不准。但有一句话是可以说的:“新课标不可能包医百病,也不会药到病除,它的实施也要有一个理解、落实的过程,新课标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要靠我们的共同努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写作教学 篇7

一、培养书写习惯

1. 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规范。

规范美观的书写可以给读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龙飞凤舞”、开中药处方式的书写会影响读者的心情。因此, 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用英语练习本, 严格按照英语的书写笔顺书写。

2. 注重字母的大小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有的学生在写作时不注重字母的大小写, 不用、乱用或错用标点符号。有的学生甚至把汉语和英语的标点符号混合在一起。如英语句号不用实心圆点, 错用汉语的小圆圈;省略号不用实心的三个圆点, 而错用汉语的六个实心圆点;英语里没有书名号, 而学生们却错误地借用汉语的书名号。英语中字母的大小写和标点符号的错用虽然是细节问题, 却影响了写作的整体水平。

3. 不能忽视单词在句子中的排版和布局。

英语句子中单词与单词间有一定的间隔, 但间隔又不能拉得过稀。因为英语的每个单词均由26个字母组成, 若没有间隔, 很难辨认, 若间隔过稀, 则影响文章的整体美观。另外, 还应该注意书写时每个单词均应向右作适当的倾斜。

二、很抓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材的编排内容较多, 课时的安排较紧, 教师普遍比较注重听、说、读能力的培养, 对于“写”的能力的培养有些忽视。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写”或“写作”比较费时, 老师们担心教学进度赶不上而导致教材授不完, 所以很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写作。其实, 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写作的训练应贯串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中。因为, 写作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和技巧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现行英语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极好材料。学完一个单元, 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型、口笔头表达等能力会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因此, 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应同时提高, 不能偏废。

三、教授写作方法

1. 写作前应引导学生仔细审题, 明确写作的要求。

每一篇书面表达都会有一定的要求, 通过审题, 让学生对所写内容的体裁、格式、人称和主体时态心中有数。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体裁和格式去写作, 文字表述再完美也得不到高分。

2. 教学生写好起首句。

起首句恰似龙首, 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运用所提供的中文材料中所没有的句子, 是写好起首句的上佳选择。添枝加叶固然会增加出错的机会, 但只要有一处别出心裁的地方, 就会让学生的书面表达成为考场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

3. 抓住要点, 灵活处理提示材料。

不管何种提示材料的书面表达题, 都要求做到要点齐全。遗漏要点就是遗漏计分点。语言组织上不能生搬硬套, 不能使用汉语拼音代替英语单词, 不能留出空白或用汉语替代要表达的意义。要学会拐弯, 学会用教材中的同义词、同义词组或句型表达不同的概念, 做到“用词有疑, 另寻替代”。

4. 避免重复使用词汇或句型。

有时, 在一篇书面表达里需要多次使用相同的意思的词, 这时, 表达方式的变换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表达方式过于单一, 不免有黔驴技穷之嫌, 而丰富的表达方式则可以反映出学生运用能力之高和课外阅读量之多。一个好的词汇、一条好的词组或句型只能使用一次, 好戏不能久演, 否则连好的词汇或句型都会显得平淡无奇。

四、加强写作训练

新课改下教材依照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的原则编写。每个单元都列出了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功能项目、语法项目、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等。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以上知识后进行写作的训练, 一方面, 消化教材中新的语言知识点, 另一方面, 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写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背诵并默写教材中优美的词句、高档连接词、精彩段

落, 并要求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优美词语造句或做汉译英练习。要求学生模仿教材中的精彩段落写出开放型的段落或文章。

2. 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先进行口头讨论, 讨论课文中作者的言外之意、画外之情, 然后要求学生把讨论的内容写成一

篇完整的短文或书评。严格要求学生利用本单元所学的新知识要点, 运用课文中表各种逻辑关系的高档连接词进行写作, 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在考试时优美的词句能烂熟于心, 呼之欲出。

3. 鼓励学生多写日记。

让学生写日记不必太苛刻, 开始时可指定学生每周写一至两篇, 词数不限, 只要学生乐于去写就好, 但必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教材里的知识进行写作。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 他们总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所写的内容也就会增多。长期坚持写下去, 学生的写作能力会发生质的飞跃。

五、重视错误反馈

错误反馈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也是教师对学生写作成果的评估, 不能忽视。它通常包括写作形式和写作内容的反馈。写作形式的反馈主要包括篇章、结构、句法、词汇、拼写和标点错误等, 而写作内容的反馈主要包括内容切题与否, 是否覆盖了全部写作要求, 以及语言组织是否合理等。因此, 在反馈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句法、词汇、拼写等方面的问题, 还应引导学生从写作要求入手, 核查文章内容是否切题、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语言组织是否得当、逻辑是否通顺等问题, 并写出具有针对性、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评语, 保证给出的评语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写作的具体情况。教师的写作评语应体现发展性的评价思维, 千万不能由于某些错误而否定学生的进步, 应尽量鼓励学生, 帮助其提高写作的自信心和兴趣。

总之,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 只要教师能注重基础, 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训练, 促使学生去进行观察和思考, 锻炼思维的敏捷、严密和灵活, 熟练运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写作, 就能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英语写作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它最明显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本文从五个方面入手, 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搞好英语写作教学。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篇8

一、语文课堂中的活动应注重实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语文课堂中的活动可以给学生以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机会, 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学习,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就要把活动引入语文课堂, 但前提是必须保证活动的实效性。

首先, 活动的选择要慎重。有了活动并不代表就一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活动的质量在左右着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 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一定要选择能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活动引入语文课堂。

其次, 活动的时间要适宜。活动时间过短, 会使活动流于形式;过长, 会使活动浪费时间, 两种倾向都会使活动的效果受到影响。如课堂的讨论活动, 时间过短难免蜻蜓点水, 学生不能充分的思考和理解;时间过长, 必定喧宾夺主, 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 活动的指导要科学。活动不是目的, 不能以活动代替教学, 而要用活动来推动教学,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所以在学生活动中, 教师必须给予恰当、及时、灵活的指导, 使活动散而不乱、多而不杂。

二、语文课堂中的提问应讲究艺术

课堂教学不可能离开提问, 在新课程理念下, 传统的提问方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必须要讲究艺术, 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提问要引起兴趣。如何用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应该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结合教学实际寻找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点, 力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引导学生去思考, 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何其芳的《秋天》, 让学生仿照《春天在哪里》创造性地改编成《秋天在哪里》, 学生兴趣盎然, 活动十分积极。

二是提问要讲究策略。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坚决不问;可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内容不重复提问;注意提问的层次性、顺序性、连贯性;考虑提问的多角度、多方法、多渠道。通过这样的策略, 使提问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体现出提问的科学性。

三是提问要富有挑战。提问的内容要避免简单化和肤浅化, 因为那样的问题只能让学生懈于思考, 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 提问的内容要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深度, 让他们感到老师的问题富有挑战性, 更好地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语文课堂中的训练应常抓不懈

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 坚持以语文课基本任务来规范课堂, 根本的课堂训练 (听、说、读、写训练) 要常抓不懈, 避免因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清而走入舍本求末的误区, 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想教育课、综合常识课, 却忽视了语文课本的根本任务。

(一) 训练要注意渗透。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去, 以听带读, 读中有写, 环环相扣, 常练常新。

(二) 训练要因人而异。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对后进生要低标准、细要求, 台阶要小, 密度要大;对优等生要高标准、严要求, 跨度要大, 挑战性强。这样, 每个学生都会有事做, 有进步, 有效果, 有成绩, 最终实现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 训练要及时检测。

只有训练, 没有检测, 训练就会流于形式。最简便、最直接、最有效的检测方法是在文章朗诵中、在课文理解中、在课堂发言中、在日常习作中时时地检测每名学生的进步幅度, 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要有足够的细心、耐心和恒心。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实验教学 篇9

关键词:新课标,新理念,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其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 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来处理, 以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一、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新观念和要求

1. 由“照方抓药”向“实验设计”方向发展

新课标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 将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成为“学”设计实验, 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 打破了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设计的模式, 教师变为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这正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

2. 由纯学科内容向贴近学生生活方向发展

化学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发挥学科自身优势, 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 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与化学的关系, 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 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方向发展

与老教材相比, 新教材在实验设计上取消了现象、分析、结论等环节的内容, 变为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在实验结束后, 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 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原因, 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标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 要有新的化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新课程实施后, 对于化学实验教学来说, “高质量”就是指学生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这也是新课程的理念。那么面对新课标的新要求, 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其实化学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已经给了我们启示:

(1) 确立实验教学的目标:按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验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能力目标是指学生提出问题、选择和明确课题的能力;技能目标是指实验的操作技能。管好实验教学目标, 就要把实验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的空间, 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重视实验教学的过程:在实验教学中, 实验目的越简约, 限制越少, 学生越会提出不同的实验设想, 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标新立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像“淘金者”那样耐心细致地去披沙拣金, 珍惜学生所付出的努力, 只要可行就应采用。所以我们关注实验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有意义。

(3) 明确实验教师的定位: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化学新课程主张“教”要服从于“学”, “教”要为“学”服务,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这一理念必然要求教师要从“权威”、“主宰”的神坛走下来, 要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已的行为, 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由实验教学的管理者、监督者变成实验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教师只是起着指导、促进的作用, 学生才是实验的真正主人。

2. 要有新的化学实验教学安全管理模式

化学实验时, 实验者接触到的大多是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的化学药品和易裂、易碎的玻璃仪器, 稍有不慎, 轻者影响实验顺利进行, 重者会造成实验人员的人身伤害。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要强化安全意识, 采取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想方设法预防和消除不安全因素, 避免事故的发生。

3. 要有新的化学实验教学环境意识

绿色化学实验应是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也是新课程反复强调的重要课题之一。《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我们在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往绿色化学实验方面努力, 让学生从化学启蒙教育的初始阶段起就受到良好的绿色行为的熏陶, 养成绿色实验的良好工作习惯。

三、新课标、新要求下对实验教学的建议

新课标实验教学改革在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广大的化学教师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认真、细致地学习研究新课标, 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教师要通过每一个实验, 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 而非只是实验结果;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增强实验的探索性, 多采用探究法教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实验设计、评价能力;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评价和训练, 及时强化或纠正学生的认识, 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试析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写作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英语写作,写作问题,教学策略

写作是运用语言传递书面信息的手段, 它是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体现, 也是考生在高考中拉开成绩的重要项目, 教师应该重视写作, 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 在平时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结合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主要就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运用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些探索, 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新要求

写作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重要语言技能之一, 《英语课程标准》对九级语言技能目标――写作能力的描述如下:

1.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和公务信涵等;

2.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或情感;

3.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述他人的观点, 文体恰当, 用词准确;

4.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处理引用的资料及他人的原话;

5.能填写各种表格, 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 用语基本正确、得当;

6.能做简单的笔头翻译;

7.能在以上写作过程中做到文字通顺, 格式正确。

教师只有理解了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 并运用到平时的写作训练教学中,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学生面临的写作问题

对于高中生, 用英文写作是一项很难掌握的语言技能。通过对现教班级问卷调查, 笔者了解到影响学生英语写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 心理因素

在日常写作中, 很多学生因为词汇贫乏, 不能写出地道英语, 写作见效慢而感到困惑, 缺乏信心。

(二) 写作基础

写作基础主要指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很多的学生灵活运用英语句式的能力还较差。

(三) 写作内容

英语的写作常常受到母语的影响, 从而造成Chinglish, 而且作文内容贫乏。

(四) 写作技巧

许多学生写作动笔前不审题, 不构思, 东拼西凑, 根本没有使作文主题与段落和句子连贯为一体的整体概念。

三、教学策略

分析了解学生的主要写作问题后,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写作问题进行沟通, 强调写作的重要性, 立足新教材和活用新教材, 重视拓宽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练习。

(一) 提高写作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激励其学习外语的自觉性, 积极配合写作。

(二)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三) 组织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技能

在教学中, 笔者根据写作材料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密切结合在一起。以下是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主要教学流程:

*讨论主题, 激活灵感;

*细读提示, 认真审题

*紧扣主题, 组织要点;

*选词造句, 初步成文;

*润色完善, 仔细审核。

1. 讨论主题, 激活灵感

教师应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本身, 巧妙设计一些练习活动, 并结合多媒体, 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生生的运用语言的机会, 充分讨论写作主题, 从而激活写作灵感。

例如:必修2 Unit Four Wlidlife Protection的单元话题是围绕保护野生动物展开的, 笔者在教学写作中设计了下面的写作任务:

给某报社写一封关于自然保护的信:你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野生动物的报道: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不断减少, 一些动物甚至濒临灭绝,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人们滥伐树木以修建房屋, 导致一些动物没了栖息地。 (2) 农民滥用农药, 害死了一些动物。

(3) 为了赚钱, 人们滥杀一些珍稀野生动物。

学生刚学习了“阅读部分”Wildlife Protection, 对野生动物的现状进行了了解以及呼吁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笔者设计的写前活动如下:

2. 仔细审题, 讨论写作要点:

(1) 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2) 不要乱砍滥伐, 要保护环境

(3) 爱护动物, 不去伤害他们

(4) 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

3. 紧扣主题, 组织要点:

第一段开门见山讲写信的目的;第二段详细描述写作要点;第三段提出要求或呼吁。

4. 选词造句, 初步成文

将第二步列举的要点逐步表达出来。

从文章中选材:

*The number of wild animals is becoming smaller

*Some of them are dying out.

*We have been cutting down many trees to build houses

*People have been killing the rare wild animals

*Set up more natural reserves for wild animals

5. 润色完善, 仔细审核

(1) 将一些“低级词汇”转换成“高级词汇”, 如:As a result, the plan was successful.可以改成:The plan proved to be a success.

(2) 长短句结合, 美化句子结构。

(3) 文章连贯。在写作中, 建立同学们的“行文连贯”意识, 这种逻辑关系需要“连接词”来表现。比如:

递进型:besides, what’s worse;

解释型:in other words, in fact;

举例型:such as, take…for example;

因果型:as a result, so…that;

并列型:as well as, not only…but also….

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缺陷;阅读材料;规范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58

一、新课标作文要求解读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生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公务信函等;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境、态度和感情;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得当,用词准确;能填写各种表格,书写个人简历或申请书;能做非专业性的书面翻译等。从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来看,明确了各项基本技能,依据新课标的英语教学人文化、交际化,所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教学时,必须依据新要求,贯穿新思路,密切生活,关注重点,有的放矢地搞好作文教学。

二、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书面写作的缺陷

中国学生普遍面对书面表达有畏难情绪,反映英文书面表达难,症结到底在哪里?为此,笔者采用往届高考书面表达原题对所代2014届两个高中毕业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尽可能地参照高考标准和时间限制。在随后的分析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有关英语谓语的时态、语气、动词词义辨析和句子结构方面的错误占到大约40%之多,拼写单词错误约占30%,名、代和冠词类的错误约占20%,介词、关联词、形容词、副词和其他方面错误占10%。评讲后学生普遍反映是对于高考材料腹中话千句,下笔却万难,句子结构组织单一,单词短语低档化,语言素材捉襟见肘,综合起来,主要困难有:

1. 与汉语的谓语无变化形式比较起来,英语区别我们母语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谓语形式变化多样,时态和语态变化频繁,且相当一部分没有明显规律。除此之外,英语汉语在动词意义上有差别,基于这个原因,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语言思维的负迁移,即从汉语思维逐步过渡到英语思维。新课标下的高考,毕竟是选拔考试,必须高人一筹,方能在考试中鹤立鸡群。

2. 语言的习得规律是先有一定量的语言输入,形成基本的语言思维,才会形成比较系统的语言输出。随着社会的持續发展和对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现在的高考作文几乎能看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的原版影子,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高考的评分标准,新课标的作文要求逐渐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却面临着一个致命的瓶颈,就是词汇量过小,单词记不牢,缺乏完整的句子概念,语言素材的匮乏。

3. 在阅卷及平时的教学训练中,我们发现,书面表达单词拼写错误占了相当的比例,有些单词写的残缺不全,这就暴露了学生英语词汇的记忆准确熟练程度不够。与此同时,有的学生反映有的单词很熟练,不知怎么回事书面表达时就写错了,这说明从学习单词到笔头运用还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说,学过这些单词学生就可以掌握的,更需要我们平时的训练。

三、面对问题的对策及实际操作

1. 实施作文口语化,口语作文化;作文听力化,听力作文化

为了佐证,笔者以安徽卷为例——应用文:写信介绍中国使用环保塑料袋的情况。可以依据题目,设置这样的口语互动活动:分组讨论要点的语言组织,然后每组形成连贯的表达文章,并且用口语表达出来,再各组互挑亮点及不足,然后,教师对各组点评,并总结形成参考范文。这样持之以恒,对于学生的单词、短语和句型的积累,以及语言素材的增加,对于学生口语和听力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改善。

2. 阅读提高作文

英语是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我们就应该顺其规律来教学。中国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很有必要。世界著名的外语教学理论家美国人 Stephen crashen 在其1993年出版的教学理论力作《Power of Reading—Insight From the Research》中指出:外语学习过程中外语书读得多的人,其读写能力比读书量少的人强。第二语言的阅读量和语言的习得之间有肯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是解决词汇问题和迅速提高第二语言的有效必由之路。读书和写作就好比输入和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地输出的。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积极利用音像、报刊、网络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使他们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的应用。

但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中学生升学压力较大,各科的负担直接导致了学生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容乐观。而且,高中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英语阅读必须根据实际出发,考虑内容应当是学生所熟悉或比较熟悉的、难易程度适当,采用课堂限时训练法。这样,既可以提高训练效率,又可以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阅读材料可以广泛涉及。比如,我们可以把人教版教材作为学生的阅读补充,除此之外,新概念英语也是很好的教材,这种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结构层次感明显,故事趣味性强,往往都是学生喜闻乐道的。还有比如21century,英语周报上面的阅读文章等。以每分钟50到100个单词计算阅读量,高三年级每周用两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自己自由阅读英文杂志和报刊,高一高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阅读的材料,个别提出针对问题,一般经过两到三学期的坚持阅读,学生对英语常用词基本词义的掌握和这些单词、短语、句型实际情景的应用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3. 实行各种体裁作文的课堂规范训练机制

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和技能培养。英语和汉语一样,有四种基本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所以,对于每种文体,我们要传递给学生一个基本思维,作文任务拿到手后,要问问自己What is the topic? How should I organize it? How can I perfect it?然后,依据要点,迅速搜集词汇、短语和句型,哪里应该使用复杂句,(注:笔者认为,使用复杂句一个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使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即用Which代表前面一句话),哪里使用被动,哪里应该加上转折连接词,比如,to begin with, besides, in addition,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thing, however, or, otherwise, in a word, in my opinion,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my view is that...等这些常用于各种体裁文章的连接转折词、开头结尾词,对于丰富文章层次感、提高文章连贯性,都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三段式作文的结构安排

高考实例演示之建议信模板

2008年山东高考书面表达的题目是关于给新同学写一封建议信,如果我们训练学生掌握下面建议信的常见模式及规范用语,那么学生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

新课程下的写作指导 篇12

一、坚持一条“主线”

新课程在内容上以学习化、生活化、时代化、综合化为特点;在教学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化学复习中,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把学生摆在了核心的地位。一些化学概念、原理,以及重要的化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等,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整理,教师重在一个“引”字上,重在教给学生复习的科学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

1.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复习的主人,正如布鲁姆的学习理论:只要创造一定条件,95%以上的学生是可以学习好的。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活跃复习气氛,提高复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在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探究题:在桌面上有一高一低两支蜡烛,点燃后用一支玻璃罩罩住,你认为哪一支蜡烛先熄灭呢?把你的推测和理由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兴致很高,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高蜡烛先灭,理由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温度高,密度比周围空气小,漂浮在玻璃罩内上部,使高蜡烛先熄灭;有的学生说低蜡烛先灭,理由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积聚在玻璃罩内下方,使低蜡烛先熄灭。我对学生的猜测予以肯定,并说:“到底哪一支蜡烛先熄灭呢?同学们可以合作探究,最后得出结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化了复习效果。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抓住各种反馈,有重点地对学生学习有困难、概念模糊、审题不清、解题方法不当等加以复习和指导。

4. 精选精编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摆脱“题海”,放下包袱。

二、突出两个“依据”

我依据化学教材和新课标的内容及要求,在复习相关内容时,指导学生先重温教材,然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能力的训练。例如,在复习“几种常见的金属”时,先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中的相应内容,然后升华到与酸、盐等知识的联系,再精选习题:下列几种铁的化合物:1.FeO, 2.FeS, 3.Fe2O3, 4.Fe3O4,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正确顺序为(%%%%)。我先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几种做法,探究出最简单做法:“化铁原子个数都为6个”,使学生得出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巧妙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采取三个“阶段”

1. 按章节扫描———要有新招

在初中化学复习中,先按教材章节次序加以复习,这样可为学生构织网络化的化学知识体系创造更成熟的条件。但不可成为新授课的简单重复,而应有新招、新手段,是新授课的浓缩,应有讲、有练、有总结、有归纳、有升华,不可像单元复习那样只局限在某一章节,而应与前后章节联系对比。更重要的是要在复习中加强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和严谨周密的解题能力。

2. 设专题讲座———强化效果

在化学知识中有许多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或者区别的,设置专题进行讨论,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化学总复习得以升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 综合复习———喜迎中考

通过综合理科练习、小测等,强化学生的答题速度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查缺补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注意四个“不要”

1. 不要打无准备之仗

要提高化学总复习的质量,教师就要在掌握学生基础和实际的前提下精选习题。如作业:题必选,选必留,留必做,做必判,不能拿一份现成的习题卷让学生一做到底。

2. 不要面面俱到

简单的非重点内容不必花时间,应把精力集中在重点内容的巩固深化和难点知识的突破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上。

3. 不要忽视能力训练

化学总复习不仅是使所学知识连成串,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复习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严谨周密的解题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

4. 不要放弃“差生”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可塑之材。

五、采用以上方法复习的优越性

1.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3. 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4.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化学课程变化的主旋律——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2, (10) .

[2]娄正来.谈初中化学总复习[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1999, (7) .

[3]高凌飚.新课程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开发[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3, (8) .

上一篇:企业合力下一篇:人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