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力

2024-10-20

企业合力(精选12篇)

企业合力 篇1

2011年12月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 各部委陆续召开本部门的年度工作会议, 部署2012年的工作。随着各部委2012年的政策主基调的落定, 人们看到了在中央综合经济部委的工作安排中, 又陆续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 成为新的一年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金融等领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 011年12月16日召开了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在会上所作的题为《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扎实做好2012年发展改革工作》的报告中, 明确了该委2012年的主要工作安排。张平在报告中提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继续实施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投资专项。此外,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发布实施“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研究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政策,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能源等领域被外界解读为积极举措。去年以来, 受铁道部负债影响, 在建高铁项目出现大面积停工。“或许是为了解决大项目的资金难题, 考虑引入民间投资,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室主任刘泉红分析, “但此前也有鼓励民营投资的举措, 效果要看后续是否有细则出台。”他进一步分析称, 促进民间投资的举措需要多个部门一起推动, 在更高层面协调。

而后, 张平在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还提出, 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

工信部:我国将出台一揽子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 2012年我国将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并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 以支持创新型、劳动密集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为重点,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 加强引导, 完善服务,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苗圩表示, 2012年工信部将推动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扶持中小企业财税、金融政策, 并推动出台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 组织实施企业减负专项行动,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推进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继续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鼓励和支持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作用, 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创新能力建设、创办小企业、管理提升等计划。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继续培育一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 推动建设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聚区以及重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资质认定、购买服务和资金补助, 鼓励和引导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在去年12月30日, 工信部还分别同交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关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战略性协议。其中与交通银行签署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战略性协议》中, 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交通银行将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资源优势, 重点在客户推介、金融服务、融资平台建设、信息化合作、制度完善、交流培训等领域加强合作, 并积极推进地方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与交通银行分支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合作双方将以小型微型企业为重点, 在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 引导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结构调整。

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的“十二五”战略合作协议, 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共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其中, 围绕战略新兴等重点产业未来五年发展的空间布局、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融资平台建设、对外合作与“走出去”、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中小企业平台建设等领域的等重大问题, 共同开展专题研究, 并探索建立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反馈机制。在“企业扶植和项目培育”方面, 双方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军民结合等为重点, 共同扶植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共同选择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工程、项目作为试点开展投融资合作, 在重大境外投资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贷款等领域研究推进市场、制度、信用建设;同时配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的建设继续工作开展融资试点, 支持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共同支持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 并推动部属高校产学研进程。

财政部: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 受多种因素挤压, 目前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加大, 特别是一些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突出,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将成为2012年财政工作主要任务之一。

财政部门2012年将继续实施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免收小微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 并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向创业早期中小企业的投入, 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予以减免税收, 改善融资环境。

对于之前呼吁多年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财政部也表示2012年将依法设立, 此前分散在各个部委、层级的中小企业发展支持资金将得到有效统筹规划, 集中财力办大事。

日前,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了《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中称, 自2012年起, 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各部门, 在满足机构自身运转和提供公共服务基本需求的前提下, 应当预留本部门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30%以上, 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 其中, 预留给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

《办法》明确, 负有编制部门预算职责的各部门, 应当加强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工作, 制定向中小企业采购的具体方案, 统筹确定本部门 (含所属各单位, 下同) 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中小企业自由进入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政府采购市场, 政府采购活动不得以注册资本金、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等供应商的规模条件对中小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

《办法》强调, 对于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项目, 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应当在招标文件或者谈判文件、询价文件中作出规定, 对小型和微型企业产品的价格给予6%至10%的扣除, 用扣除后的价格参与评审, 具体扣除比例由采购人或者采购代理机构确定。

商务部:支持商圈融资发展

为缓解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题, 深化银商合作, 搞活流通、扩大消费, 早在2009年, 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就联合制定了《关于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的意见》 (商秩发[2009]88号) 。日前, 根据该政策有关精神, 商务部银监会又制定了《关于支持商圈融资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指出, 发展商圈融资是缓解中小商贸企业融资困难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以商品交易市场、商业街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平台等为主要形式的商圈发展迅速, 已成为我国中小商贸服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是, 由于商圈内多数商贸经营主体属中小企业, 抵押物少、信用记录不健全, 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 亟需探索适应中小商贸服务企业特点的融资新模式。发展商圈融资有助于增强中小商贸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 缓解融资困难, 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商圈发展, 增强经营主体集聚力, 提升产业关联度, 整合产业价值链, 推进商贸服务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从而带动税收、就业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战略目标。同时, 也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等培养长期稳定的优质客户群体, 扩大授信规模, 降低融资风险。

《意见》还就推广适合商圈特点的融资模式、建立商圈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创造良好的融资服务环境等问题提出了意见。

近日, 商务部又与北京银行在京签署了《推动商圈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该合作协议, 北京银行将在未来五年内为商务部支持的中小商贸企业提供100亿元意向性专项授信额度。按照协议要求, 商务部将充分发挥政策、组织、协调和管理的优势, 整合各方资源, 搭建多方参与的商贸融资平台, 研究制订针对中小商贸企业融资补助试点政策, 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加强与北京银行的信用信息共享, 广泛开展商贸业务培训。同时, 北京银行将发挥自身资金、产品、服务优势, 创新金融产品, 与商会协会及商圈市场管理方共同制定推荐客户的准入条件, 建立中小企业贷款快速审批通道, 积极与信用担保机构开展商贸融资担保业务合作, 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银担合作关系, 加强与商圈市场管理方的合作。

据悉, 商务部日前还发布了《“十二五”期间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指导意见》, 提出将研究出台鼓励政策, 大力支持融资租赁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商务部表示, “十二五”期间, 融资租赁业将重点支持企业拓展新兴业务领域。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拓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研究出台鼓励政策, 大力支持融资租赁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服务。

截至2010年末, 我国已有各类融资租赁企业260多家, 融资租赁合同余额达到7000亿元。融资租赁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新兴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支持国内企业技术改造等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 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业还存在市场规模小、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完善、市场监管不统一、行业标准与交易规则缺失、统计体系基础薄弱、业务模式及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亟需解决。

《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目标, 即通过五年的努力, 使融资租赁行业的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 法律法规和政策扶持体系不断完善, 统一有效的行业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行业标准与统计体系基本健全, 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有序拓展, 融资租赁交易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稳步提高, 形成一批规模大、竞争优势突出、业务拓展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不断提升融资租赁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国家税务总局: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 2012年, 将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 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肖捷介绍, 2011年, 在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方面, 研究实施了促进服务业、物联网、动漫产业、农林牧渔业等发展的税收政策;出台新一轮为期10年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此外, 还包括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确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房产税改革试点、在全国实施资源税改革等。

肖捷表示, 2012年, 将全力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继续跟踪分析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情况并完善有关政策、严格执行资源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做好车船税法实施等。

在优化纳税服务方面, 税务部门将推行个性化税法咨询服务, 推行纳税风险提示, 自助办税、同城通办等。在保障税务部门全面依法行政方面, 税务部门将积极推动税收征管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制定, 坚决防止占压、挪用、混库、转引税款等违法违纪行为, 研究制定税务行政裁量权的适用规则和裁量标准等。

此前,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还联合印发了《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技术类) 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提出, 为鼓励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的公共服务, 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 经国务院批准, 对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的技术类服务平台纳入现行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规定》明确, 享受优惠政策的示范平台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 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范围, 且平台类别为技术、检测和工业设计类; (二) 资产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 (三) 累计购置设备总额 (国产和进口设备原值) 不低于300万元; (四) 具有良好的服务资质和业绩, 年服务中小企业至少150家, 用户满意度在90%以上。

银监会:银行要更注重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2011年年底,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走访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时强调,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强化风险控制, 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尚福林先后走访了中央国债结算登记公司, 华融、东方、长城、信达4家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民生银行。他指出, 2011年,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坚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 改进金融服务, 调整信贷结构, 加强风险管理, 维护了银行业体系安全运行, 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 较好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尚福林指出, 随着市场变化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银行业机构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发展中要特别注意加强风险防控, 提高各类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管理队伍;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他同时强调, 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信贷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确保信贷资金有序流入实体经济, 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加强行业研究, 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同时, 要处理好防范风险和加强服务的关系, 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减轻小微企业的财务负担, 通过创新加强风险管控。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于2012年1月7日在京闭幕后, 尚福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 银监会将督促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 增强主动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自觉性, 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机构准入、存贷比考核、资本计量以及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的差异化监管政策“落地”。同时, 督促派出机构根据各省的金融环境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具体情况, 制订具体的政策推动措施。规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严禁银行附加贷款条件、“捆绑销售”、不合理收费, 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另据悉, 从2012年1月1日起, 11项经济领域的新法规即将开始实施, 其中包括《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 这些新政的实施将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对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企业合力 篇2

但是,在如何将这一概念引向深入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企业各部门、各层次的员工,尤其是较大企业的员工之间,如果不能很好地配合,执行力可能会流于空谈,“大企业病”将成为流行病。

希望集团陈育新总经理从他高级农艺师的学养中,从他20多年的企业经营实践中,逐步将生物学上的“配合力”这一概念引入企业管理之中,并在企业管理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现将他关于配合力的概念陈述如下,供从事企业管理的朋友们讨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的价值高低主要取决于其能力大小。但是,我们周围的不少人将能力狭隘地理解为专业能力。陈育新总经理认为,实际上,一个人的能力既可以表现在专业能力上,也可以表现在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等诸多方面。

在企业领导者眼里,各种能力都很重要,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干部而言,协作能力与其他方面的能力存在着乘法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把其他方面的能力视作纵向的高度,把协作能力视作横切面的面积,二者的乘积则可以看作其个人价值的大小。

为了更深入、更清晰地说明协作能力的内涵,陈育新总经理从遗传育种学上引入了配合力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人才的选择、培养和使用上,有其特殊的意义。配合力在遗传育种学上是指亲本与其他亲本结合时产生优良后代的能力,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人与其他人合作共事时取得优良成绩的能力。

在生物界,两个好的品种杂交产生的后代不一定优于亲本,杂交并非一定能产生优势,因而,配合力的高低就决定了该亲本的育种价值。同样的道理,两个优秀的人合作不一定能使他们的优势相加,他们之间能否优势互补,关键是要看他们之间配合力的高低。

企业合力 篇3

该项目位于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占地约50公顷。项目为期两年,约翰迪尔公司与长春市农科院将发挥各自优势,选用约翰迪尔公司生产的先进农机设备,在玉米耕、种、管、收等方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探讨玉米增产的方法和途径,并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从而为我省玉米增产作出贡献。

刘延春在致辞中表示,吉林省地处东北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吉林農业正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突飞猛进。在新的历史阶段,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吉林省丰富的农业资源与约翰迪尔公司先进的农业机械相结合,一定能够结出令人鼓舞的果实。

约翰迪尔公司中国区总裁卢克·盖斯塔特先生表示,约翰迪尔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是世界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2010年,约翰迪尔公司与吉林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在农安县陈家店村建立了试验示范区。试验显示,仅通过改进播种方式一项,使用约翰迪尔播种机种植的玉米农田,在玉米收获时比对比农田单产高出6.7%,这说明吉林省的玉米生产仍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此次与长春市农科院的合作,也是约翰迪尔公司为实现世界粮食增产进行的宝贵探索。

长春市农科院是国家专用玉米良种繁育基地,是科技部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应用技术吉林示范区”项目主持单位,全国种业50强单位。“通过合作项目的开展,能够获得翔实的试验数据,为粮食增产提供科学依据。”长春市农科院程延喜副院长说。

合力提升全员素质推动企业升级 篇4

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型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 硬件条件几乎没有差距, 在占地面积、厂房、设备、工业装备等方面超过国际水平, 甚至处于领先地位。国内新上马的民族品牌汽车企业硬件设施都远远超过国外, 为什么我们却造不出来一百多万的汽车?比如叉车配置的发动机, 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比日本和欧美的差, 整体的质量甚至还比国外重, 但是欧美日产品的价格却是中国的2~3倍甚至更高。在工业制造领域, 凡是附加值高、价值量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毛利率均比较高, 这就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目的, 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利润率, 适应中高端客户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达到全方位能力的提升。

提升企业软实力

一是研发创新能力。所谓研发创新能力, 就是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国内有的企业的创新其实只是设计应用能力的创新, 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研发。扪心自问, 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 自己都是一个问号。一些企业没有创新能力, 最多只是一些产品应用设计能力, 没有基础研究、技术发展能力, 更缺乏原创的东西, 这些都限制了中国行业的技术发展、转型升级。

二是在管理能力方面。多年来, 从政府到企业层面, 对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仍然很薄弱, 缺管理、不重视管理, 企业现场毫无管理痕迹的不在少数。作为传统国有制造型企业, 近几年, 合力在探索过程中引入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 一方面, 从战略宏观方面导入卓越绩效模式, 作为年度和运行中的体检, 反映出问题, 指引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另一方面, 合力导入精益管理模式, 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国情进行管理。企业成功的模式是由当时的背景条件决定的, 不可复制, 一定要选择的学习、结合实际情况的使用、创新的应用, 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今年是精益模式在合力推行的第五年, 效果逐步显现, 但这只是开始, 与国际一流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运营管理水平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说, 精益生产和管理是合力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信息化方面。以前, 合力的信息化工作也曾得到认可, 但是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全流程、全过程中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做到“三流合一”, “三流”指的是物资、信息、资金三个方面, 没有做到“三流合一”就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没有做到全流程的覆盖, 也不叫真正的集成系统的完成。只有做到实时、准确、唯一和共享, 才能做到卓越绩效模式中所说的“基于数据和事实的决策”, 若没有信息化的支持, “人人都是经营者”的愿望无法实现。

四是企业文化方面。这是优秀企业的共性, 主要体现在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准则的落地方面。现在中国很多的企业都是有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的, 如何落地是一个课题。企业高层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 若高层违反了企业文化宣传的诚信, 则是对企业文化的最大破坏。合力这么多年来从未有过诚信上的不良记录, 相信品牌的价值是慢慢积累而来的, 这是合力上上下下员工一起努力的结果。合力现在正逐步地学习国际优秀企业的做法, 引进集成研发系统, 最新的M M方案中也提到从战略到执行如何规划, 从市场到产品如何满足客户需求等方面, 争取让“以人为本、以精品回报社会”的理念真正地落地, 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中, 总结起来就是要以开放的理念引进国内外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技术和管理, 要用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创企业美好的明天。

以人为中心

在合力总结起来就是学习、实践、创新三个能力。任何一个学历层次的员工, 都要有学习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 吸收先进的理念, 学以致用, 才能创新。员工的学历是一个方面, 学习能力与学历没有必然的联系。“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实践、创新是紧密联系的, 合力要求员工要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 思考后要把得到的体会带到实践当中, 结合实际。学到了东西, 也有了一些想法, 工作时却还是用和过去一样的方法, 那么这个学习就没有意义。在实践中要探索创新, 在创新中总结, 把这些变成知识点, 在公司范围内传播, 放大学习成果, 把员工的学习, 变成组织内的学习, 只有通过这种模式,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效果。

1991年, 合力成立了教育委员会, 董事长亲自担任教委会主任, 委员会下设思政、研发、营销、管理和生产五大专业组, 这些专业组既是员工学习培训的门类, 也是员工晋升加薪的主要通道。合力建立了完善的学习制度, 包括培训组织、培训评价及奖惩等机制。其实就是人力资源制度, 这是企业关键性的制度, 有了它就能留住人才;没有它, 员工会流失。学习培训制度正是人力资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 合力一直十分重视培训资源投入, 同时不断创新、利用好各类学习培训的载体, 2012年合力新上线的网络学院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除此之外, 合力在培育员工成长的过程中, 尤其重视“德”的教育。 企业培训职工, 不外乎在“德”“才”两个方面, 现在很多企业考虑的比较多的是在“才”的方面, 而在合力有自己的用人观:有德有才的人我们要重用;有德无才的人可以用;最怕的是有才无德的人, 这种人坚决不能用。所以企业一定要从德才两个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行。任何一个好的企业, 在员工德的教育上面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制造型企业, 需要相对稳定的员工和干部队伍, 需要良好的产品口碑和市场信誉, 这样才能为跻身世界优秀制造品牌行列打下扎实的基础。一直以来, 围绕员工“德”的学习培训, 合力始终注重对员工正能量的教育, 而正是因为多年的发展中有着一批批甘于奉献、任劳任怨的员工, 才成就了现在合力的辉煌, 合力的十大准则中就明确有一条“保持正向心态”, 将具体的培训内容纳入合力文化体系之中;每年公司都在方针目标中指定团委、工会等部门牵头负责该项工作, 教委将员工的品格教育列为培训目标, 大力宣扬发生在合力员工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组织开展各项学习参观活动, 建立基于合力文化的考评体系, 持续充实员工正向心态的能量, 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成长。

家校合力 篇5

一天早晨,我刚要跨进教室,就传来一个声音:“昨天晚上,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真是神经病,竟然跑到我们家去!”冷静一想,这位孩子也许不知道家访的目的,也许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但这是家校联系的非正常化导致的。

苏霍姆林斯基还曾这样说到:“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如果没有家校联系,学校、家庭对孩子的了解并不全面和完整,也就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真正从观念上重视起家校联系,有以下几点益处:

一、加强家校联系,有利于“把脉问诊”,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班有个内向的女生,学习刻苦,成绩中等偏上。有什么事情问她,不管你怎么问,她始终不开口,可谓是“金口难开”。打电话询问,家长告知,她与邻居的孩子倒是有说有笑的,我的心“宽”了一半。后来的家访中,我了解到她是一个非常懂事乖巧的孩子,作业能认真完成。我鼓励她不断努力,给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惊喜!她连连点头。通过家访,我认识了一个害羞的女孩子,也知道了要对她进行心理诱导,帮她树立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合作„„不久的将来,“丑小鸭”就会变成“白天鹅”的。孩子的点滴进步就证明了教育的有效性。

二、密切家校联系,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在要求学生完成预习、复习、阅读、背诵等非笔头家庭作业的时候,我通常会给家长发个短信,除告之作业内容外,总是在最后附上这样的语句“请您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谢谢配合”;在周末的时候,同样用短信息的形式提醒家长关注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活动,以期学习、休息两不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虽然可能一时看不出效果,但是我想长此以往,总会对孩子的成长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有所帮助。

三、家校联系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增进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

学校家庭两方面及时交流信息,密切配合,有利于消除两者之的认识误区,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一步的合作互动。老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对待父母的态度等,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因此,我们老师可以把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日常活动告诉家长,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家庭背景、经济、生活情况告诉老师,以便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双方在互动中获益,交流中发展。

这一点在产生问题时较为突出。例如当教育教学效果不佳时,双方易产生互相埋怨的情绪:家长埋怨老师不会“教”,对自己子女不够关心;老师则怨家长家教不严,纵容、袒护其子女。其实这是老师与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困难认识不一致所产生的。另外,学生由于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行为会有所差异,但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老师了解较多是学生的在校情况,而家长了解较多的是学生在家的情况,如果双方缺乏沟通的话,就会由以上的埋怨情绪导致某种对立情绪,最终将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我们班的一位学生,学习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懒惰,经常拖拉作业,识记、背诵更是没有一样完成得了,各科老师对其都有意见。有一次我放学后将他留下来,正好他妈妈来接,彼此交流之后他妈妈才得知孩子的问题,因为当家长问起其学习时,这位学生总是说很好,且加上这样一句“要是我不好,老师不早就打电话给你了吗?”通过家校联系,能使双方消除误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

企业合力 篇6

关键词:文化建设;企业竞争力;开拓市场;合力形成

北京京铁经贸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京铁经贸)成立于1997年,主要业务包括煤炭经营、钢铁经营、油品、路内产品等,是一个综合性的商贸组织,曾获得中国5A级物流企业认证,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先进物流企业和中国物流百强企业”的荣誉称号。但目前由于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铁路货运改革的影响,企业经营受到很大冲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开拓市场,建设独特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是京铁经贸的首要任务。企业文化是员工依赖的精神力量,对员工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效益,因此,要想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路径,创新文化建设模式,运用企业文化凝聚合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建设特色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一)特色企业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和国家立足现实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是正确的指导,企业要经过文化建设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各个领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企业文化是经过社会实践验证的,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无论哪种形式,都是社会经济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中的活跃体,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和责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文化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企业都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特色的企业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企业文化是员工精神品质与思想观念的体现

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的主要活动,这种活动不单是一种商业行为,还是一种文化行为,目前,企业间的竞争除了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之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所塑造的形象、产品的宣传、社会公关等活动,都体现着企业的文化内涵。因此,建设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员工素质的关键。企业文化内容很多,包括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等,是员工价值精神的体现,是员工遵守的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提升员工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文化建设正是体现这一方面的内容。现在全球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的理念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构筑发展合力,是为企业注入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三)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企业的发展情况取决于企业能否与时俱进,跟随历史潮流而动,因此,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形势随时调整发展策略,更新企业文化。员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是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力量。因此,借助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夯实企业创新基础,引领企业文化是关键。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的创新热情,可以塑造企业的新品牌,企业文化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作为一种理念或价值观它是员工思想的核心,有利于凝聚合力,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

二、目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京铁经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已经实施了很多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干部员工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欠缺

企业内部有少数领导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认为与正常的生产经营相比较,企业文化建设不是重点,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很多员工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实际工作中主要依靠经济杠杆和行政命令,很多指标都与经济效益挂钩,而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却被忽略掉,部分员工将文化建设视作小范围的道德规范,对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形成和发展、与企业经营的关系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很低。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很难深入人心

企业文化建设依赖于规范的宣传手段,目前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的宣传方式。尽管京铁经贸主要领导重视文化建设,但在具体工作时宣传不到位,角度不对,企业文化理念的贯彻落实难度很大,员工转化为行动更难。京铁经贸目前就是缺乏科学的实施方案,文化建设操作性有待提高,文化建设宣传形式化,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企业内部相关部门配合不够默契,企业文化理念往往束之高阁,难以凝聚企业的向心力。

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企业容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不良文化是企业发展自发形成的一些现象,存在于经营中,也存在于员工言行中。如企业重生产,轻研发;员工缺乏创新意识,跟不上潮流;开展工作不扎实,形式主义严重;机构臃肿、权力交叉、职责不清;管理粗放,制度执行力不强等等。这些不良文化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影响,影响文化理念的落实,阻碍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决策不符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是要与企业发展决策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系统战略规划实施的纽带,文化建设必须要围绕企业的工作实践来实施,为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而服务,但目前京铁经贸存在一个问题,即文化建设与部分企业决策不符,其吻合程度不够。企业文化建设时对发展战略理解不清,多以口号代替战略,决策只停留在少数人的认知上,不能形成全员的行为,企业文化组织机构与企业决策不匹配,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对市场的分析不够细致,缺乏量化数据的支撑,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缺乏系统的计划和保障。

三、运用文化建设凝聚闯市场合力的措施

(一)明确建设方向,形成强大合力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职工对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而合力文化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合力首先是个物理概念,即不同方向的力通过矢量计算会有一个合力。在企业中,每个部门或员工都是一个矢量单位,都有方向。当个体力量沿同一方向作用时,产生的合力最大;方向不一致时合力减弱,方向相反合力为零。可见,企业人数多不一定力量就大,而是要力量往同一个方向使,因此,企业必须梳理员工整合,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是形成企业开拓市场合力的最好途径,有利于统一员工思想,帮助员工建立与企业一致的价值观,有利于员实现合众为一,形成超强的向心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合力文化有利于凝聚企业内外部资源。企业内部倡导合力文化,有利于企业积蓄能量,提高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企业发展。其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上的企业的配合和竞争,企业要充分利用文化建设凝聚外部的有用资源,提升自己的水平,进而实现综合效益。所以,职工个体这些分散的能量凝聚为同向合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创新企业管理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正确的文化理念的指导,企业要推动“家文化”和“团队文化”的融合。企业的领导班子要确定好文化建设的框架,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让员工视企业为家,为企业发展奋斗努力,逐渐形成有历史传承, 又具时代特色的核心文化理念。其次,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的融合。在京铁经贸发展的近20年间,始终秉持着“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文化理念, 这些优秀的传统理念要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相融合,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领导要围绕“树立正气”的问题,结合实际查找不足,并对以往工作作出调整,广大职工要积极参与,人人加深体会和认识。同时企业要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党员干部带动普通职工,共同为企业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党员是一个企业的排头兵,是文化建设依靠的主要力量,党员的文化理念会指导普通职工的文化理念。因此,企业要巩固先进性教育,又要让职工陶冶情操。

(三)完善管理制度,转变员工行为习惯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正确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员工的行为准则是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健全制度,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企业文化发挥作用。制度的形成需要持续的建设,京铁经贸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并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建立、补充、完善各项制度。首先公司层管理坚持“制度约束行为,行为养成习惯”的思路,不断完善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等各项规章制度。去年至今,共修订和新建制度16项,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体系,为经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证。其次,在中层管理上,本着“岗责并举,奖罚分明”的原则,对财务、劳人、安全、经营、企划、党群等部门的责任进行界定,制定了《京铁经贸岗位责任制》,明晰了岗位职责,分工明确,提升工作效率。三是在决策管理上,对“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建立了廉政风险防控措施;严格规定了项目决策、投资管理权限界定和论证审批决策程序,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四是编发了《北京京铁经贸发展中心制度文件汇编》作为企业及员工依规办事的依据。通过完善管理制度,使企业内部形成了务实、高效的工作氛围,全体员工想工作、谋发展的精神有了大幅提升。

(四)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增强企业的向心力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开拓、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个企业就缺乏动力。为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京铁经贸开展了很多项文化活动。1.通过更换党建宣传栏和文化长廊,做好文化宣传工作,编撰了《追逐与跨越》手册和《论文成果集》,谱写了《追逐与跨越》企业主题歌,使文化建设紧跟时代步伐,做到常换常新。2.开展文化之旅。公司组织职工赴革命圣地延安、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狼牙山、台儿庄、李大钊纪念馆、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地开展了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学习优秀革命传统为主题的红色之旅。3.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汲取其它领先行业、优秀企业先进管理思想和经营思路,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进一步推进了京铁经贸的企业文化向高层次发展。4.开展广泛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每年举办“企业在我心中”征文、“我为企业献一计”和征集“金点子”活动,举办“法制伴企业成长”专题演讲比赛,成立羽毛球、乒乓球、摄影等协会,并每年组织体育比赛及摄影比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凝聚了队伍,激发了干劲,鼓舞了士气,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竞争实力,开拓市场

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打造独特的品牌,打响品牌是开拓市场的关键。首先,要提高企业战斗力,扩大知名度。京铁经贸对所属的直属公司统一名称,完成了“京铁”为企业字号的名称变更,依托北京铁路局整体优势,形成了以“京铁”为名号的响亮品牌。其次,赢得客户的信誉度。京铁经贸坚持把诚信作为企业的生命,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企业负责,对职工负责的原则,依法诚信经营,构建诚信机制,提倡诚信待人,树立企业诚信形象。2011年被评选为中国AAA级信用企业。再次,提升影响度,也就是提升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和辐射力。为在国内物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京铁经贸着眼市场,狠抓企业升级。在2012年获得国家ISO99001质量体系认证后的基础上,通过了中国5A级物流企业认证,于2014年10月份,获得了“2014年全国先进物流企业和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荣誉称号,在国内物流行业拥有了颇具高资质水平和知名度的竞争力,有助于开拓市场。

四、结语

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开拓市场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实际制定合理的规划,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有效地开展文化活动,并鼓励员工积极参加,把握节奏,通过宣传、引导实现员工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营造和谐的企业内部环境,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进而形成合力,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俊岭.用企业文化凝聚企业合力——阿里河林业局企业文化建设侧记[J].思想工作,2009.

[2]楚成华,南文龙,徐光明.用企业文化凝聚企业合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

企业合力 篇7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间竞争加剧,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及全球一体化的加速, 企业的成功不能再归功于短暂或偶然的市场外部机会。密切关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注重企业自身能力积累才是关键, 特别是新经济时代知识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较之生产、经营上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更具效益, 加大投资提高企业规模及多元化经营并不必然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故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才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真正源泉。

1 两种分歧的观点:合力观VS核力观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 学术界大致存在着两大对立而又流行的观点:“合力观”与“核力观”[1]。

核力观持有者们认为, 核心竞争力乃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明显区别于其他企业的能力, 它可以通过向外辐射并作用于其他能力, 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 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尽管核力观持有者们内部之间也存在着认识的差异, 但他们一致强调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对价值创造贡献最大的知识与资源, 认为它在企业能力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与核力观持有者相反, 合力观持有者们认为,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能力, 理解核心竞争力有两大关节点:其一, 它是企业整体的能力;其二, 它强调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 更不是离散的集合, 而是有机的协调与整合, 需要仰仗多种要素的融合。

2 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战略措施:基于合力的观点

相比较而言, 合力观与核心竞争力理论首倡者的本意更为契合, 核心竞争力概念主要是针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这一初衷而提出的, 企业某一方面的优势不必然导致企业的整体的、长期的竞争优势。所以,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

(1)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永葆青春之源

《公司核心能力》一文中的表达, “生产技能”及“技术流”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具有“技术”的内涵, 或者说, 技术和高科技是核心竞争力中最核心的部分。

企业当前所拥有的任何成本优势、质量优势等都是暂时的, 可能被竞争对手追赶上, 企业不断创造优势的能力比企业当前拥有的优势更重要, 惟有创新是获得持续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其中又以技术创新最为紧要。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把先进技术或其他生产要素、生产条件构成一种“创造性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潜在利润的活动和过程, 其实质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根据迈克尔·波特基本竞争理论, 企业要么通过成本领先战略, 要么通过差异化战略获得在行业中的战略领先地位, 而这两种战略的实施归根到底是需要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来实现的。技术创新能使企业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成为绩效优秀的典范,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变化, 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2]。可以说,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永葆青春之源。

按技术创新的模式的不同, 技术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模仿创新。在一些人看来, 模仿与创新是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实际上模仿与创新界限远非那么清晰, 许多创新细究起来都带有模仿的成功, 而模仿要想真正有效并具有可持续性, 就必须带有创新的成份[3]。模仿创新是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一环,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甚至认定创新即是率先模仿[4]。

(2) 名牌战略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差异化战略可以通过产品品牌差别化来实施, 产品品牌差别化战略就是通过创名脾产品, 使企业经营活动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 其核心就是如何建立和保护产品的品牌, 也叫名牌战略。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之所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除了它本身的质量和产品的一些特点外, 就是它作为无形资产, 给企业、产品带来极高的知名度、美誉度等其他潜在价值, 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而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 名牌于企业而言, 意味着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没有品牌、名牌的支撑,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 企业的经营者要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 建立品牌发展的战略管理机制, 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 重视知识管理, 发展优势, 从品牌特色入手, 重在细分市场上强化市场营销, 以获取企业竞争优势。

(3) 人才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核心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的特征[5]。而人力资源为可以流动的生产要素,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才不是或不等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人才是最宝贵的核心战略资源,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及其综合素质的较量。人才资源作为最具能动性的要素, 能融入到企业各类生产要素中, 同时又是各类要素的黏合剂。柳传志恐怕不是联想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没有柳传志、杨元庆这些稀缺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支撑, 联想的路是走不长远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 通过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为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 培养和提高企业家素质是人才战略亟待解决的关键;其次, 要大力发展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 为企业选拔和培养一批对市场具有前瞻意识的懂技术、懂经营管理的人才, 在企业实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 废除论资排辈、按序升级的用人体制, 等等。

(4) 信息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收集、处理的过程, 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资源是科学地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企业信息化的影响表现为企业外部效应的形成, 信息化有助于增强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 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企业成本下降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说, 企业信息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当前社会经济开始全面转向信息经济, 而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深度及广度与国外企业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企业要注重运用信息化来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增强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注重运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并且在信息化过程中逐步转变传统管理观念, 从而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6]。

(5)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后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 是全体员工所拥有的价值观的体观。由于企业文化具有引导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 从而使作为一种无形力量的企业文化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与作用。

企业文化的不可模仿性、相对稳定性、不可替代性及具有间接的盈利性, 使其具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有特点。单纯的技术体系、人力资源或品牌等等都不足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本身并不是核心竞争力, 保持技术领先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这些需要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实现[7];知名品牌的创造需要依靠文化的驱动;单纯的人才也不足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偏好、价值观, 惟有通过企业文化才能凝聚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这些要素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 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后盾。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 如何在企业中营造具有先进内涵的企业文化, 运用文化手段所形成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处占领先机是企业文化塑造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赵国浩,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杨青, 梅述恩.构建核心竞争力之魂——技术创新战略[J].科技与管理, 2002, (2) .

[3]吴伯凡.化模仿为创新[J].21世纪商业评论, 2008, (3) .

[4]陈东升, 创新即是率先模仿[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9, (4) .

[5]胡斌, 李旭红.张维迎妙谈企业核心竞争力[N].市场报, 2002-1-17.

[6]李义强.企业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初探[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2) .

企业合力 篇8

一、明确发展目标, 坚定全体员工发展信心

目标能激励人, 愿景能凝聚人。成庄矿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立发展目标, 为矿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三年达产, 五年翻番”的目标, 成庄矿在较短的时间内踏上了800万吨的发展平台。2008年, 成庄矿确立了“精品矿井、和谐家园、靓丽成庄”的发展愿景, 并于当年的职工代表大会上直面发展难题, 理智地提出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以创新创造为引领, 以自主管理为切入点, 激发团队活力, 锐意拼搏进取, 为建设千万吨能力精品矿井而努力奋斗”的总要求, 使矿井在实现“精品矿井、和谐家园、靓丽成庄”发展愿景的征程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随后, 成庄矿党政为精品矿井建设提出了“五个一流”的努力方向和精品矿井应该具备的“七个方面显著特征”, 赋予了精品矿井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目标, 极大地激发了全矿员工打造精品、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成庄矿在矿井发展的各个阶段, 都用清醒的头脑、客观的态度分析形势, 面对挑战, 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对于稳定员工思想、坚定员工信心、激发员工动力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二、引深凝聚力工程, 创造优势发展软环境

凝聚力工程是具有成庄矿特色的一套系统的管理机制。针对员工队伍构成复杂, 缺乏“我是成矿人”的团队意识;中青年员工占员工总数的70%, 思想活跃、不稳定;矿井多年来安全生产压力大、任务重、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 成庄矿审时度势, 结合实际, 在全矿组织实施了凝聚力工程建设活动。以强化“我是成矿人、我与成矿荣辱与共”的团队理念为目的, 在“在职员工、退休员工、家属”三大组成部分和“复转军人、大中专生、技校生、农民合同工”四个主要群体中开展了凝聚力工程。依托“理想信念感召员工、战略目标鼓舞员工、企业文化熏陶员工、先进典型引导员工、发展成果普惠员工、和谐环境造福员工”六种实现途径, 实施“安全生产、治安稳定、信访工作、党风廉政、矿井形象、班子团结”六个否决条件, 以每年举办30多项活动为载体, 每年设立2500万元推进奖为激励杠杆, 以及实施200多项考评细则, 全面加强对员工家属的考核奖惩, 构成了维护矿井和谐稳定的凝聚力工程长效管理机制。

在推进凝聚力工程过程中, 成庄矿党政高度重视, 将凝聚力工程定位为矿井三到五年的重点工作, 使稳定工作与安全生产同步推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先后组织举办了建矿20周年庆典活动、班组长以上干部形势报告会、员工家属代表外出学习考察、社区文化周活动、“我心中的靓丽成庄”诗歌朗诵会、文化理念宣讲活动、“和谐家园从我做起”电视访谈等系列活动, 极大地增强了团队创业激情, 形成了成矿人和谐奋进的强大合力;注重选树各类典型, 先后举办了“优秀复转军人、技校生、大中专生、矿嫂”等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 “道德楷模”颁奖典礼、“理财模范、创效明星”、明星瓦检员、示范员工评选, 和谐楼栋、和谐单元、五好家庭和优秀老员工颁奖仪式等活动, 用身边可亲可敬的先进人物教育激励员工家属, 形成了矿区“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通过实施凝聚力工程, 有效激发了员工家属对企业“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提升了员工执行力, 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打造了员工与企业同成长、共命运的发展软环境。

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文化引领作用凸显

借助建矿20周年的有力契机, 成庄矿组织编纂了《成庄矿文化手册 (试行本) 》, 2011年, 在集团公司昂首迈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 成庄矿收集整理意见建议, 对《成庄矿文化手册 (试行本) 》进行修订完善, 经过反复斟酌修改, 形成统领矿井文化的精华读本。同时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目的, 编写了《成庄矿安全文化宣传手册》, 形成一整套独具成矿特色的企业文化生态体系。

为找准一个有效载体, 促使企业文化有效落地, 成庄矿依据集团公司母文化的要求, 结合矿井远离市区、青年员工较多、员工文化生活相对单调等实际, 在全矿员工中开展了以“成矿文化、井区文化、区队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文化惠民工程。这一工程以成矿文化为统领, 在井区、区队、社区、广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通过在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渗透企业文化、传播企业文化, 使员工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实现高效工作、快乐生活。在过去的一年中, 成庄矿坚持普及性和提高性相结合, 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和健康有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矿区、各井区开展了诸如“四进社区”、各类棋牌赛、各类文化赛、摄影展、绘画展、手工艺品展等数十项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

四、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 解决员工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实践过程中, 成庄矿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矿井中心工作相结合、坚持解决员工思想问题与解决员工的现实困难相结合、坚持情感激励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不断引深“建网、谈访、立项、创优、评估”五位一体工作法。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 成庄矿从班组信息员、党团员、分管干部、员工本人、网评员五种渠道全面收集信息, 认真分析信息, 有针对性地确定思想教育方法, 正确处理相关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围绕集团公司体制改革、转型发展、集团管控等有关重大决策的实施, 成庄矿加强对员工思想和心理状况的专题调研, 解决处理好员工随时出现的倾向性思想问题。充分发挥“矿有信息站、区队有信息小组、班组有信息点、点上有信息员”四级员工思想信息网络运行模式的优势, 全面及时掌握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随着集团公司的加速发展, 思想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稳定员工思想、提高员工素质、铸造企业精神、引领企业发展的伟大工程。成庄矿通过一系列具有成矿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机制, 不断加强了矿井的思想文化建设, 打造了“全矿团结、人气高涨、安全稳定、凝聚和谐”的发展软环境, 形成了“人气旺、士气高、风气正”的良好局面, 营造出了一种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深化改革、有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全体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良好氛围, 为集团公司实施转型发展, 建设极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型能源集团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摘要: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 思想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稳定员工思想、提高员工素质、铸造企业精神、引领企业发展的伟大工程。本文通过对成庄矿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 对企业如何建设思想文化, 为企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动力进行了探索。

企业合力 篇9

需要强调的是,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等同于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只是促进国有企业市场化的一种手段,只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方面,是国有资本优化配置的一个方面。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一、法制建设的大环境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前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一方面,既定法律框架使改革有据可依;另一方面,改革也要善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更有效推进混合所有制发展。现阶段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法治环境的完善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至关重要,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为混合所有制的成功提供了法律保障。

产权平等。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在推行混合所有制过程中,如何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难点。而难点中的重点是实现产权平等保护。这需要有系统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而现有法律体系还不能完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同等权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法律环境亟待完善,要着重解决产权保护不完善、产权人合法权益被侵犯、国有产权保护体制僵化、存在保护漏洞等问题。全面梳理现有法律中的不平等保护内容,在立法和执法实践中对现行各类产权平等对待,是平等保护的当务之急。要通过系统有效的法律法规,逐渐在社会形成产权权利意识,实现产权权利的法制化,切实为产权平等保护提供法律基础。

企业制度。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需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化上下足功夫。在管理上,混合所有制企业应推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最为核心的是要真正按照公司法的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健全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落实董事会、经理办公会、监事会、职代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增强非国有资本主体的话语权;企业内部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激励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化,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必然趋势和必要条件,是通过法治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手段,通过体制、治理、机制三位一体的创新,来让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是混合所制的基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市场化”是经济改革核心,要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就意味着公平竞争,意味着机会均等,意味着标准统一。而“市场化”意味着在融资渠道及资源配置上要服从市场规律,听从市场召唤。

去行政化。要让资本说话,就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如果没有政府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没有政府职能转变,仅仅在企业资本结构上调整,根本不可能实现政府权力、资本所有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体制的建立使政府与市场保持适度距离,目的是弱化政府插手企业经济决策的能力,还国有企业真正的企业身份,做到按市场规律运行、按优胜劣汰评价。首先,政府对企业监管要去行政化,采用市场化管理;其次,国家资本的监管体制要做出适应调整,使其适用于混合制企业发展;最后,国有企业要摆正位置,摆脱对政府行政保护的依赖心理,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使国企发展与市场经济能够真正统一起来。

解放思想。首先,国资企业引入民营资本,国企管理者要解放思想敢破敢立,发展混合所有制不仅是人员和资本的融合,更是文化和观念的融合,因此要善于取长补短,勇于接纳更贴近于市场的新思想、新举措,促进管理创新;其次,要以理性、开放的态度看待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同股权方的文化背景迥异,合作必然面临冲突,这就需要各方不断磨合、适应,尽快形成拥有共同目标的利益共同体,促成各自优势的发挥以取得双赢的成效;再者,必须破除国有资本的“控股比例”思维,建立“凡是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股权结构就是合理的、应该实行的”新思维模式;最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应该拘泥于单一形式,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能够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就是好的方法和形式。

[三、全面、优质、可持续发展是混合所有制的目标]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深度,为了促进国有企业全面、优质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搞混合所有制就要为实现这个目标下功夫。

全面、优质。全面性既不是片面性,更不是单一性,也不是唯一性。国有企业搞混合所有制不是简简单单的资金混合,而是要做到机制、人员、资金和文化的全面混合。首先国有大型企业搞混合所有制,不能为“混”而“混”,而是要兼顾双方意愿和利益;要选择那些历史传承、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价值观和发展目标有着充分认同感的企业去混合,我们要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其次混合所有制的发展,要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为中心,发展成果要由企业和企业员工共享,只有这样,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民智,凝聚民力。而优质性则是要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调整,逐步向追求效益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进行转型。国有企业搞混合所有制要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兼顾各方利益,在合作过程中趋利避害,做到共同发展。要通过混合所有制这种手段实现企业产业升级、管理升级、业务升级、技术升级和扩大规模的目的;要通过这种强强联合把双方的优势和优质资源更好地融入对方,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可持续发展。混合所有制对于企业的发展一定要站在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搞混合所有制既要考虑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要努力实现从单纯追求发展数量和眼前利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到注重追求发展质量和造福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特别是在企业“十二五”末和企业全面转型的进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研究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心思缜密、胸怀志远地制定企业未来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要考虑混合所有制企业未来发展与我国政策、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要考虑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与北京市作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匹配性、融合性。可持续发展是必须作为企业中长期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一项政策,一定要有延续性,对这一点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

企业合力 篇10

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 结合山东省莱州市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现状, 探讨和分析地方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建议, 以供读者参考借鉴。

建设现状

截至2015年10月, 山东省莱州市共有1万1 800家工业企业,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年销售收入2 000万元以上) 373家, 规模以下企业1万1 427家。工业企业涉及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有色、民爆物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农业机械、渔业生产、机械、纺织、旅游、特种设备等行业。针对莱州市高危行业企业多、危险源分布广, 潜在事故风险大、安全监管任务重的特点, 为切实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莱州市安全监管局坚持把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深化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措施, 作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双基”工作的重要抓手, 自2009年开始, 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 总体规划、稳步实施, 分类指导、分层达标, 持续改进、巩固提升”原则, 采取了加大宣传发动、搭建平台推动、制定政策拉动、典型引领带动、搞好服务促动等一系列措施, 在高危行业和工贸企业持续开展了安全达标创建活动。2011年, 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同时, 为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 莱州市安全监管局组织开展了以规范企业班组安全建设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基石工程年”活动, 研究制定了企业班组规范化建设参照标准, 督导各类企业围绕“四抓四有” (抓企业班组、抓标准建设、抓细节监督、抓长效规范;有章可循、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有据可查) , 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班组安全责任制、岗位操作规程、危险作业管理、交接班管理等各项制度, 在企业内部形成严密、完整、有序的安全管理体系。

截至2015年10月份, 莱州市已有872家企业单位、4 600个班组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班组规范化达标验收, 其中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26家, 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846家;矿山企业79家, 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企业327家, 工贸企业466家;规模以上企业373家, 规模以下企业93家。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企业事故防控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得到了提升, 莱州市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8年“双下降”。

存在的问题

思想认识不正确

目前, 仍有一些部门和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存在推进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等现象。

第一, 从政府监管部门层面看, 往往是安监部门在唱“独角戏”, 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普遍存在重视程度、督导力度、宣传深度“三个不够”的问题, 很多时候只满足于“开个会、发个文”, 而缺乏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督促指导。

第二, 从企业层面看, 目前一些中小企业存在怕投入、怕费事、怕影响经济效益的“三怕”问题, 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没有正确认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不舍得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完善安全设施、改善安全条件, 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敷衍拖延、消极应对。

工作进展不平衡

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总体情况看, 由于各部门重视程度、工作力度不同以及企业所属行业、类型、规模不同, 导致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展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不平衡”。

首先, 行业之间不平衡。一是高危行业企业好于其他行业企业。莱州市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等高危行业407家生产经营企业全部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 达标率100%, 而其他行业企业则相对推进缓慢。二是规模以上企业好于规模以下企业。目前莱州市373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 主要因规模以上企业安全管理比较规范, 生产工艺相对先进, 对安全生产愿望要求强烈, 但面广量大的规模以下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因安全基础薄弱, 设备设施老化严重, 现场安全管理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致使企业存有畏难情绪, 缺乏主动参加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的积极性。

其次, 企业达标等级不平衡。从企业达标级别看, 目前莱州市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872家企业单位中, 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比例很高, 占达标总数97%, 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比例很低, 仅占达标总数3%, 而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尚处空白。这也折射出一些企业对自身安全发展目标定位不高, 不注重持续改进、巩固提升, 对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安全管理, 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向更高层次迈进缺乏信心, 创建动力不足。

创建质量不够高

创建质量不够高主要体现在持续改进意识不强、标准执行不严和服务保障质量不优3个方面。

第一, 持续改进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搞“一阵风”, 为达标而达标, 抱着“攻关”“过关”的心理对待创建工作, 达标后不重视实际运行, 缺乏持续改进措施, 导致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

第二, 标准执行不严。部分企业虽然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措施等“软件”一样不缺, 但内容很多与企业实际不符;“硬件”差距则更明显, 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安全管理粗放, 作业现场用电管理不规范、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设施不齐备, 特种设备未检验, 安全警示标志设置不足, 职工防护装备配备不到位、不按规范和标准操作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小微企业甚至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委托给中介服务机构后, 就当了“甩手掌柜”, 自查自纠敷衍了事, 对达标过程所需的整改资金不落实、不投入, 导致工作止步不前。

第三, 服务保障质量不优。对中小企业来说, 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借助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力量, 能够更快、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但目前一些服务机构责任心不强, 服务质量不高, 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不深入、不细致, 甚至将安全管理方面的资料改头换面后用在不同类型企业, 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致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提升。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 为充分调动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激励约束政策。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 一些地方执行得不够有力, 有关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面的激励约束政策发挥不到位, 没有在经济政策、社会荣誉、监管措施等方面区别对待安全达标企业和未达标企业, 难以调动各方面力量有效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应从凝聚合力、提升能力、催生动力3个方面入手, 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搭好台子、铺好路子、架好梯子, 从而全面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和规范化。

落实“三个责任”凝聚合力

第一, 落实好属地管理责任。各地方应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纳入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 制定总体规划, 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工作体系。可通过对达标企业在政府采购、项目审批、土地使用、新增贷款、招投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健康有序开展。

第二, 落实好行业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 管业务必须管安全, 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相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应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全面摸清监管企业底数的基础上, 针对企业数量、规模、种类、从业人员、生产工艺和安全管理等实际状况, 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思路、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 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绘制“路线图”和“时间表”。在组织创建过程中, 应有计划、有重点, 分行业、分阶段推进实施, 成熟一批、创建一批、达标一批, 防止走形式、走过场。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配合、不创建”的企业, 应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实施联合执法, 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和行政处罚手段“倒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真正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第三, 落实好企业主体责任。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一项惠及企业自身及其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强基固本工程。对企业而言, 既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 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主体。新《安全生产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确保安全生产”。因此, 企业应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纳入生产经营全过程, 从组织机构、安全投入、规章制度、教育培训、装备设施、现场管理、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管理以及事故报告、绩效评定等13个方面入手, 对照评定标准, 深入开展自查自纠, 逐条逐项整改落实, 全面规范和强化企业安全管理, 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 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

发挥“三大优势”提升能力

第一, 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各行业主管部门应结合日常安全监管, 加大对监管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的指导服务力度, 做到宣传引导、培训辅导、监管指导“三到位”。在宣传引导上, 应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 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制度规范;在培训辅导上, 应通过组织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方式, 向企业宣贯相关知识, 解决企业在思想认识、创建思路等方面存在的误区, 使企业掌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方法和重点环节;在监管指导上, 应寓监管于服务中, 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指导企业围绕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工艺设备和作业环境标准化, 从基层基础抓起, 深化隐患排查治理, 加大资金投入, 淘汰落后工艺设备, 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健全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 提高职工安全操作技能, 全面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在企业内部建立自我完善、持续改进、达标升级、强化提高的安全管理机制, 促进企业安全发展。对安全条件好、创建积极性高的企业, 应注重引导企业在现有安全生产标准化级别基础上, 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二, 发挥专家技术优势。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要重视和发挥安全生产专家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聘请各行业领域安全技术专家, 组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专家队伍, 指导辖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在工作中, 应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特长, 定期组织开展面上“巡诊”、重点“会诊”活动,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标准化建设咨询、指导和服务, 帮助企业排查梳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提出具体整改办法和措施, 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对自身基础较弱、安全技术力量不足的企业, 可引导企业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委托给有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协助实施, 帮助企业解决安全管理不规范和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 防止企业在创建中走弯路。

第三, 发挥典型引领优势。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各行业分别筛选一批安全基础较好、工艺设备先进, 能够起到带头引路作用的典型企业, 作为各行业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示范样板, 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方式, 推广经验做法, 以点带面, 全面推动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开展。此外, 应按照“先易后难、先大后小”的原则, 引导规模大、基础好、管理强的企业率先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 在此基础上, 采取“大手拉小手”方式, 发挥同行业大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对中小企业的帮扶作用, 使中小企业参照大企业经验, 解决在操作规程、职业健康、应急预案、隐患整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建立自我检查、自我修复、自主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实现“自我保健”。

健全“三个机制”催生动力

第一,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各项激励政策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促进作用, 坚持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政策激励相结合, 激发各层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内在动力。精神鼓励方面, 可通过每年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先树优活动, 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企业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物质奖励方面, 可通过每年由财政部门安排以奖代补专项资金, 专款用于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奖励, 并根据企业达标级别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政策激励方面, 可通过建立安监、发改、经信、国土、住房和规划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资、工商、质监、银监等部门互连互通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平台, 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信用等级、技改扶持等涉及企业利益事项挂钩, 区别对待达标企业和未达标企业, 增强达标企业的荣誉感、正在创建企业的责任感, 以及未创建企业的紧迫感。

第二, 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各地方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调度督导、点评通报、工作考核等制度, 加强日常督促检查, 督导政府及相关部门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 细化本辖区本行业阶段创建目标, 持续推进各类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对工作开展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企业, 可通过给予通报批评、媒体曝光, 取消年内评先评优资格等手段, 提升各单位和企业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沟通才有合力,合力才有成功 篇11

【关键词】沟通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1-0062-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根据这一理论,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为了使家长与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去了解幼儿的家长,如在幼儿情况调查表设立一些问题让家长填写,来知晓家长所期望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方式和内容,从而根据各家长的需求来选择每位家长最能接受的沟通方式以及最关注的沟通内容。如在沟通方式上,有些家长喜欢面谈的,教师就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地点与家长进行面谈;有些家长喜欢电话联系的,那教师就选择用电话访谈的方式来与家长进行沟通;在沟通内容上,有些家长偏向于关注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的,那教师就从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入手与家长进行沟通;有些家长倾向于关注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常规的,那教师就选择从幼儿在园时的生活常规情况入手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样我们幼儿的家长会感受到我们老师是很诚心诚意地想与他们进行沟通、尽心尽力地在关注幼儿的,他们便也会受到感染,真心实意地与我们进行沟通,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奠定基础。所以,了解家长是教师与家长作好沟通的前提。

教师在与家长接触交流时,就要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理解家长,不要老是关注孩子的缺点,要多讲一下孩子的优点,如果孩子有不好的习惯或者是缺点的,也不宜采取直言的形式,要用委婉一点的说法,沟通中尽量回避带有贬义色彩的语句出现,一方面使家长听的时候感觉很舒服,脸上有光;另一方面也要让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存在的问题。

教师首先必须尊重家长的人格,尊重家长,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意见,不可以摆出一副我是教育内行人我很权威的架子,对家长颐指气使,私自为家长定下教育孩子的要求,要求家长跟着教师的目标一起教育孩子,这样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会让家长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使家长不愿接近教师。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无法保障沟通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更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所以, 尊重家长是做好沟通工作的有力保障。

企业合力 篇12

开营式上, 学生们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全场阵阵热烈的掌声。此次精心挑选出来的武术、体操和花样跳绳表演是常州市各学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个缩影, 是多年来常州教育一直鼓励各校在阳光体育校本化实施中实现“一校一品一特色”重要成果的精彩展示。

2014年暑期青少年阳光体育夏令营活动规模从2011年当初的3类12个营地发展到今年的7大板块78个营地, 包含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体操、游泳、棋类、击剑、体育舞蹈、射击、棒垒球、美术、陶艺、演唱、文化活动等数十个品种, 每年惠及学生人数达数万, 让学生对假期生活充满期待。

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处长卢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常州的夏令营活动旨在通过教育部门组织, 融合多方资源, 引起社会共同关注孩子身心健康;通过这样的活动, 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热爱体育, 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进而真正地通过体育活动把孩子们从教室里吸引到操场上来、吸引到户外的活动中去, 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据了解, 本次夏令营面向常州市全体学生, 自愿参加, 不限人数。相比以往, 本届夏令营内容更丰富, 覆盖更全面。这个暑假, 常州市数万名中小学生将在这个七彩的夏日尽情享受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活力, 绽放生命的激情和精彩。

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合力搭平台

常州市于2011年首次推出暑期青少年阳光体育夏令营活动以来,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夏令营活动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得到了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的合力支持, 切实解决了假期一到, 学校体育放假、学生体育锻炼也放假的弊端。

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常仁飞与记者谈到, 举办夏令营活动不仅是解决孩子们暑假的锻炼问题, 更是通过活动去发现问题, 首先应该找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进而营造社会共同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氛围, 这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近几年来, 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一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文件, 一些省市也出台了具体的举措和办法, 加强了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 但目前来看, 形势仍不容乐观,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但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工作不能仅仅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来承担, 否则只会造成“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局面。

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学校方面。体制决定了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 体质健康往往被忽视, 当然还有体育课安全、课程设置、学生兴趣等多方面的因素;第二是学生方面。学生缺乏增强体质的自觉性, 没有每天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是家庭方面。现在许多家长都过多地给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 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第四是社会方面。如今社会上真正适合孩子运动锻炼的场馆和设施很少。据相关调查显示许多学生所住的社区附近根本没有体育活动场所, 仅有三成学校体育场馆在节假日向学生免费开放。如今在暑假各种名目繁多的夏令营中, 真正能让孩子接触和体验大自然、陶冶身心的户外活动已经越来越少了, 很多活动项目往往改头换面成了应试教育或者收费教育的培训班。

常州市推出的夏令营活动除了解决孩子们的暑假锻炼问题外, 还营造了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孩子体质健康的氛围, 搭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 (学生) 多方位沟通的桥梁。在社会上形成了共识:孩子体育锻炼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解决, 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体现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 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常州, 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聚合力, 通过开放设施场馆、提高锻炼意识、营造健康氛围, 还孩子们快乐的暑假。

“我们常州市的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是免费、公益、开放的, 经费除了政府中教育和体育部门的支持, 还得到了企业的倾力相助”, 常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甘亦农说到。在寻求企业赞助时, 也许有的企业家可能会说, 我的企业既不做文具、教具, 也不做体育器材, 怎么为青少年健康提供服务呢?在面对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时, 资金匮乏的困境却在常州得到了有效解决, 甘亦农处长介绍到:作为行政部门负责学校体育工作的一员, 我们要耐心地说服企业, 同时这也是企业责任感的问题, 赞助支持公益事业活动反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要让企业知道关注青少年健康就是帮助企业树立责任感的好榜样。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 企业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这对于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事业更有利, 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同时, 他还介绍到,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 教育部门应责无旁贷地推动活动开展, 今后的夏令营活动还要形成长效机制。

本次开营仪式上, 记者见证了常州市中小学生“校园体育吉尼斯”亲情专版“爸爸妈妈跟我去运动”的比赛, 家长们已成为子女参加体育运动的最重要的参与者, 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比赛并对体育运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家长亲临现场也可以给孩子必要的鼓励, 这将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家庭作为孩子最重要的社会环境, 在家庭结构、文化修养、活动形式等方面将对青少年产生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因此, 要重视家庭对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参与程度, 这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与行为, 这点在本次夏令营活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有每个家庭都认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意义, 确立起“给孩子一个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 青少年体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常州市的青少年阳光体育夏令营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合力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典范, 良好的氛围为青少年参与运动提供正能量和动力。可见, 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普及、公益、开放、兴趣创新促健康

目前, 多数夏令营活动通常的做法大多是在一个地方建设一个夏令营营地, 确定营地的参加人数和活动内容, 选拔指导人员, 然后发出通知组织或邀请相应人数的学生参加这样特殊环境的活动。类似的夏令营对参与学生的人数甚至学生的资格都有特殊的要求, 这种营地参加的对象往往是有条件的, 无法面向全体学生且缺乏普及型;活动方式相对集中, 有的甚至把学生集中在一个地点进行封闭式管理;活动内容是教师设计的课程, 且相对固定, 学生参加活动没有选择性, 并且很多营地活动都是收费的, 缺乏公益性。

常州市从2011年开始推出暑期青少年阳光体育夏令营活动, 秉承“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的理念, 在全国首次推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具有浓厚校本特色的普及性、公益性、开放性、选择性暑期青少年阳光体育夏令营活动, 让全市中小学生根据兴趣就进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参加体育运动, 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暑假。集“普及性、开放性、公益性、选择性、兴趣性、健身性”于一体的夏令营活动, 在全国尚属首例。

常州市暑期青少年阳光体育夏令营, 提倡阳光体育夏令营校本化实施, 引导学校遵循“健康视野, 本土行动, 特色发展”的宗旨, 避免了千校一面、“标准化”和“同质化”倾向;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体育特色夏令营, 使各营地体现出不同的特色,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免费参加各项活动, 教师作为志愿者参加指导;夏令营活动利用市场营销, 学校不承担劳务等费用;活动面向全市的中小学生, 不设任何报名条件, 全市学生均可以报名参加;活动有78个营地, 学生可在家门口就近参加, 不需要到集中的地点;每一个营地都有多个活动内容或运动项目,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活动内容丰富, 市教育局、体育局联合各体育协会选派专业教练进行专业指导,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常州市的青少年阳光体育夏令营活动每年都有所“创新”, 夏令营活动不留于形式, 内容丰富多彩。在谈到今年与先前的夏令营活动有什么变化时, 常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甘亦农介绍到, 今年依然坚持公益性, 免费向学生开放;开放性让学生就近来参加。但今年和往年有几个不同的特点, 第一个是增加了艺术成分, 今年艺术程度更加增加, 有六个学校, 还有大剧院, 让学生受到更好的艺术熏陶;第二个是普及面更加广, 今年所有能开放的学校、城区全部开放, 所有承办夏令营营地的学校都要整个暑假向学生免费开放, 真正实现了全程免费, 切实做到了公益性。

此次夏令营活动期间还举办了常州市“校园体育吉尼斯”比赛, “校园体育吉尼斯”挑战赛是常州市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的一项创新举措, 其竞赛内容、组织方式、裁判规则完全由学生创新设计、自主制定, 体现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 呈现了竞技性强、趣味性高、观赏性雅、参与面广的四大亮点。如铁环竞速—滚铁环、步步为营—跳房子等挑战现场十分热闹。这是一项属于常州师生自主创新的阳光体育运动, 正如常州多数孩子所说, “校园体育吉尼斯, 常州人自己的运动”。

上一篇:适应高校生活下一篇:新课程下的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