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钴结合力

2024-09-19

白蛋白钴结合力(通用3篇)

白蛋白钴结合力 篇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全身微血管并发症之一[1], 其早期起病隐匿, 临床症状不典型, 容易被忽视, 往往发生典型临床症状时, 糖尿病肾病已经进入蛋白尿期[2], 并且可进一步加重引起尿毒症而危及生命。我院2009年1月—2012年7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损害尿微量白蛋白期, 延缓并阻止了肾功能损害的进展, 疗效肯定。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165例, 经门诊检测及中医辨证纳入研究范围, 排除存在药物过敏史、恶性肿瘤、原发或继发肾脏疾病、非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合并急慢性感染疾病者;其中男80例, 女85例;年龄32岁~70岁, 平均年龄 (55.3±6.8) 岁;病程 (6.01±2.58) 年;糖化血红蛋白 (7.45±1.37) %;合并原发性高血压45例, 合并周围神经病变11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 治疗组83例, 对照组8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病例均进行全面相关检查, 同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控制血糖、降压等治疗, 2组均服用贝那普利片 (洛丁新) , 每次10 mg, 每日2次。治疗组联合应用中药, 治则为益气养阴兼活血化瘀, 组方:黄芪、红花、丹参、白术、茯苓、生地、地龙、当归, 日1剂, 水煎服, 2周为治疗1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5 d进行下一疗程, 连续应用3个疗程。3个疗程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组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后均降低, 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降低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见表1。

注:t、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t1、P1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并且据统计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占糖尿病患病率的34.7%, 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 对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有着直接影响。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症状不典型, 但尿液中微量白蛋白尿排泄轻度增加, 进而逐步加重而引起大量白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血清肌酐上升, 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而危及生命。对糖尿病患者检查微量白蛋白尿, 便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达到及早进行防治的目的。

祖国医学认为蛋白属于机体内的“精 (气) ”、“精微”之范畴, 针对微量白蛋白尿多采取从“肾脾”进行辨证论治。脾、肾皆为调节机体“精 (气) ”代谢的主要器官, 肾主藏精,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糖尿病久病伤及脾肾, 阴阳俱损, 肾阳不足, 阳虚则见气虚;脾失健运, 水谷精微生化不足, 造成脾气虚, 脾更失统摄, 气不摄精;由病久入络, 血脉阻滞, 气血运行不畅, 更重其病, 使得人体精微下注, 精气外泄而产生病理产物尿蛋白。故病机为气虚为主兼见血瘀。

本组患者以虚、瘀为主要改变, 故中医治则益气活血、调和阴阳, 本方中重用黄芪, 补气升阳;生地、丹参、红花、地龙、当归活血通络, 养血活血;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和胃利水渗湿[3]。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黄芪有着显著的抗氧自由基作用, 可以明显调节机体的细胞及体液免疫, 保护肾小球基底膜, 减轻免疫复合物损伤, 并且还能够对胰岛细胞及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丹参具有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扩张肾血管, 改善肾血流量, 改善肾循环, 促进肾小球、肾小管的修复与再生作用。

总之, 糖尿病并发肾病时在控制血糖、血压及低蛋白饮食基础上不能完全有效阻止肾脏病变进展, 采取中医药益气养阴兼活血化瘀的方法, 可达到标本兼治, 延缓并阻止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的效果,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姮, 杨永年.糖尿病现代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216.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07年版) [J].中华医学杂志, 2008, 88 (18) :1227-1245.

[3]杨丽平, 李平.35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其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5) :686-689.

白蛋白钴结合力 篇2

关键词:紫杉醇,纳米粒,人血清白蛋白

人血清白蛋白 (HSA) 是人体内源性物质, 又是疏水性分子的天然载体, 而且HSA具特殊的转运机制, 能大大提高与其结合的药物在肿瘤细胞的浓度。加之人血清白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近年来已成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中十分有前途的包覆材料。目前, 制备PAC-HSA-NP的方法主要有乳液法、去溶剂法和凝聚法等。去溶剂法制备HSA纳米粒由于其操作简便、重复性高等优点而在文献中被广泛报道的[4]。在本研究中, 我们采用去溶剂法制备PAC-HSA-NP, 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 并对PAC-HSA-NP的产率, PAC的药物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特性进行了表征。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材料。紫杉醇 (Polymed Therapeutics, Inc.) , 丙酮, 乙醇, 甲醇, 乙腈HPLC级, 注射用紫杉醇纳米粒 (白蛋白结合型) Abraxane (Abraxis Bio Science, LLC, Lot No. 6105783) 。

1.2 紫杉醇含量的HPLC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分析PAC浓度。系统为Waters 600 控制器, 检测器996 光电二极管阵列。色谱柱为SYNERGI反相C18 柱, 等度洗脱, 流动相乙腈:水=48:52, 流速0.5 ml/min, 检测波长228nm。

1.3 PAC-HSA-NP的制备。PAC-HSA-NP采用去溶剂法[3,5]制得。将100mg的HSA溶于2.0ml纯水, 用1M的Na OH调节p H至8-9, 待用。配制1mg/ml的PAC丙酮溶液, 采用注射泵 (Harvard Apparatus, PHD 2000) 将PAC溶液以0.5-1ml/min的速率滴加至上述HAS溶液中, 滴加过程中室温磁力搅拌, 混合物出现混浊停止滴加, 继续搅拌30min, 所得NP混悬液液氮冷冻并冻干, 冻干粉末称重并复溶于0.9%生理盐水作进一步分析。

1.4 体外特性表征。 采用Zeta PALS粒度电位分析仪 (Brookhaven Instrument) 对PAC-HSA-NP粒径、多分散指数 (PI) 进行分析。通过超速离心方法将未包埋的PAC和被包埋的PAC分离开来, 用下列公式计算PAC-HSA-NP的包封率 (EE) 和产率 (PY) :药物包封率 (EE ) = 被包埋的PAC的量/ 加入PAC的总量 ×100%, 产率 (PY) = 冻干粉末中PAC的量/ 原始加入的PAC的量。采用透析袋法研究PAC-HSA-NP中药物体外释放特性, 以已上市的Abraxane作为对照。

2 结果与讨论

2.1 PAC-HSA-NP的制备。该研究中我们采用溶解有PAC的丙酮作为脱溶剂试剂。最初, 我们研究了各种影响粒径的因素, 经过一系列的优化后, 确定了最终的制备条件:脱溶剂试剂滴加速率0.8ml/min, 磁力搅拌速率800 rpm, 加入脱溶剂试剂之前的HSA溶液的p H值8-9, PAC与HAS的最佳比例为1:10, 可制得平均粒径193nm且窄粒径分布 (PI=0.28) 的PAC-HSA-NP。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紫杉醇纳米粒的药物包封率 (EE) , 产率 (Yield) 、粒径和多分散指数这些体外表征参数见表1, 并与已上市的注射用紫杉醇粒米制剂Abraxane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们制备的纳米粒各项表征参数与Abraxane较为接近。

2.2 PAC-HSA-NP的体外释放特征。 从图1 可以看出, PAC-HSA-NP制剂 (A1, A2为两重复) 和Abraxane (C1、C2为对照两重复) 之间的体外释放曲线在时间段3-24h内无显著差异。

3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采用去溶剂法制备白蛋白结合紫杉醇纳米粒 (PAC-HSA-NP) 的最佳工艺, PAC与HAS的最佳比例为1:10, 得到最佳粒径为193.6±55.7 nm (n=6, 取自两个独立批次) , 接近于市售品Abraxane的144.9±4.6 纳米 (n = 3 时) 。体外释药性能上, 室温下24 小时内PAC-HSA-NP与Abraxane48%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48%和40%。以上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制备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紫杉醇纳米粒子。

参考文献

[1]K.Santhi, SA Dhanaraj, V.Josephet al.A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and anti-tumor efficacy of bovine serum albumin nanospheres containing 5-fluorouracil[M], 2002.1171-1179.

[2]Arnedo A, Espuelas S, Irache JM.Albumin nanoparticles as carriers for a phosphodiester oligonucleotide[M].2002.59-72.

[3]Langer K, Balt HSAar S, Vogel Vet al.Optimization of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for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nanoparticles[M], 2003.169-180.

[4]Merodio M, Arnedo A, Renedo MJet al.Ganciclovir-loaded albumin nanoparticles: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tro release properties[M], 2001.251-259.

白蛋白钴结合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宁乡县人民医院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收治78例脑外伤患者,均于伤后12 h内入院,男50例,女28例,年龄18~68岁,平均(45.1±14.3)岁。均符合:(1)明显复合伤;(2)伤前无急慢性肝或肾疾病、严重感染及营养不良史;(3)既往无心、肺、脑、内分泌及肿瘤疾病史。入院时头颅CT检查示,硬膜外血肿34例,硬膜下血肿11例,脑内血肿11例,脑挫裂伤12例,原发性脑干伤2例,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8例。42例行手术治疗,36例未经手术治疗。对照组:60名健康体格检查者,男40名,女20名,年龄20~65岁,平均(46.7±13.1)岁。两组间年龄、性别均无差异。

1.2 伤情判断及预后评价

脑外伤组根据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分为轻型亚组(GCS评分>8分,40例)和重型亚组(GCS评分<8分,38例)。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US评分)标准,分为预后良好(包括恢复良好和中度残疾,42例)和预后不良(包括重度残疾、植物生存状态和死亡,36例)亚组,亚组间年龄、性别均无差异。

1.3 血清PA、RBP测定

待测病例组均于入院时抽取静脉血3 ml,对照组于早晨空腹采肘静脉血3 ml。3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置于-20℃保存待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PA与RBP,试剂由上海北加生化试剂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脑外伤组与对照组血清PA、RBP的比较

脑外伤组血清PA、RBP分别为(223±42) mg/L、(31±9) 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73±49) mg/L、(42±10) mg/L,P值均<0.01。

2.2 重型亚组与轻型亚组血清PA、RBP水平的比较

重型亚组PA、RBP分别为(207±41) mg/L、(28±9) mg/L均显著低于轻型亚组(239±38)mg/L、(34±8) mg/L,P值均<0.01。

2.3 脑外伤后血清PA、RBP与预后的关系

预后良好组的PA、RBP分别为(238±38) mg/L、(34±8) mg/L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的(205±41)mg/L、(28±8) mg/L,P值均<0.01。

3 讨论

脑外伤后脑损害程度的评估及预后的早期评估一直受到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的广泛重视。脑外伤引起机体应激性反应,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失衡、处于代谢亢进状态,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速率远低于分解速率,使机体呈现明显的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

PA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种急性负时相反应蛋白,由肝脏合成,主要存在于血清和脑脊液中,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转运维生素A和甲状腺素。RBP是血液中视黄醇(维生素A)的转运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主要以视黄醇、PA的复合物形式存在。RBP在肝脏合成并释放人血后,通过与视黄醇、甲状腺素运载蛋白(TTR)及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在维生素A的储存、代谢及转运到周围靶器官中发挥重要作用[1]。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外伤患者伤后血清PA及R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原因是由于脑外伤患者较高的能量消耗率(约为正常人静息能量消耗的114倍),使机体氨基酸和热量严重不足,导致蛋白水平下降。目前研究发现,外伤后机体的高代谢率取决于损伤类型及严重程度等,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提示严重脑外伤患者蛋白质分解代谢明显加剧[2]。

由于PA、RBP的半衰期很短更易受到体内蛋白质营养状况的影响,因此判断机体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的灵敏性较高,能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应激状态。

本研究发现,伤后PA、RBP水平在预测脑外伤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即ALB和PA水平越低,预后越差。因此伤后早期及时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并给予营养支持,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Bellovino D,Apreda M,Gragnoli S,et al.Vitamin A transport,in vitro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RBP secretion.Mol Aspects Med,2003,24: 411 -420.

上一篇:加工路线下一篇: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