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和尿白蛋白(共12篇)
尿蛋白和尿白蛋白 篇1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 多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 该院糖尿病病发率持续增长, 间接导致该疾病并发症发生率上涨, 尤以糖尿病肾病最为常见, 占糖尿病总人数的20%~30%, 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因此, 给予患者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对此, 将随机抽选该院接收糖尿病肾病患者50例, 对其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查, 旨在探讨和糖尿病肾病疾病之间的关系,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1年3月—2013年4月该院接收的糖尿病肾病患者50例 (实验组) , 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23例, 年龄处于35~75岁范围内, 平均 (60.5±2.7) 岁;50例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肾病疾病临床诊断, 且自愿参与该组研究实验;选择同期健康人员50例 (对照组) , 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21例, 年龄处于38~78岁范围内, 平均 (63.8±2.9) 岁。
1.2 方法
患者空腹状态下收集其尿液标本, 用来检测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尿蛋白时用尿液分析仪, 尿液检测纸条为生化尿液试纸;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时用临床常规分析仪, 借助散射比浊法进行检测。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结果。
1.4 统计方法
借助SPSS18.0软件对该研究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选择 (±s) 对结果中相关计量数据进行表示, 利用%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 在该研究中对计量数据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 若结果显示P<0.05, 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结果观察
临床检验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比例比对
通过对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实验组呈阳性患者尿蛋白含量为 (148.24±4.26) mg/L, 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为 (26.64±3.19) m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1.564, P=0.000) 。尿蛋白呈阳性患者尿微量蛋白阳性发生率为100.0%, 尿蛋白呈阴性患者尿微量蛋白阳性发生率为4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为 (10.54±3.36) mg/L, 阳性率为0.0%, 和实验组患者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23, P=0.000) 。说明:虽然尿蛋白检验结果呈现阴性, 但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功能已受到不同程度损伤, 且未达到不可逆转现象。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疾病常见并发症, 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3,4]。一般来说, 糖尿病肾病疾病临床早期症状并不明显, 间接导致误诊、漏诊现象的出现, 致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危害生命健康。蔡文娟等[5]报告显示:当肾脏功能较为正常时, 由于其具有屏障作用, 蛋白质无法通过肾小球, 从而减少尿液蛋白含量;然当肾脏功能异常时, 肾小球不再完整, 使大量蛋白含量漏出, 影响肾小管原本能力, 增加尿液蛋白含量。刘丽[6]报告表明:尿微量白蛋白的发生和血液流动现状转变相关, 影响肾小球重复吸收功能, 致使患者毛细血管现存白蛋白不断溢出, 使其超过肾小球承受能力, 增加尿液白蛋白含量, 但却未达到蛋白质的最终指标, 进而形成尿微量白蛋白。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时, 说明肾小球功能异常, 即肾小球出现不同程度的通透性, 且该通透性持续增加, 接近透明状态, 该现象属于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早期表现, 由于肾损伤具有一定的可逆转性, 如及时诊断、治疗, 可延长病情发展时间, 减少患者死亡率。另外, 罗艳香等[7]研究显示:糖尿病肾病病程不同患者尿液检查结果大不相同, 说明:尿微量白蛋白和患者病程密切相关, 即病程越长, 阳性率越高, 病程20年以上患者阳性率为100.0%。
该研究结果显示, 健康人员组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结果均为阴性;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尿蛋白阳性率为16.0%, 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为54.0%, 和健康人员相比较高, 说明:单纯性的检查尿蛋白无法充分、全面反映出患者肾脏真实情况, 当尿蛋白处于阳性状态时, 患者肾脏极有可能已受到不同程度损伤, 而尿微量白蛋白的异常则对糖尿病肾病诊断来说意义重大。同时, 通过对尿微量白蛋白的进一步检验发现, 尿蛋白阳性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均为阳性, 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尿蛋白阴性患者和健康人员, 尿蛋白阴性患者44.0%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患者, 尿微量白蛋白含量高于健康人员, 说明:虽然尿蛋白检验结果为阴性, 但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功能已损伤, 然还具有一定的可逆转性, 提示:尽早借助针对性方法进行治疗, 可延长病情发展时间, 减少死亡率, 和曲春红等[8]成就相似。
综上, 临床早期检查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对糖尿病肾病疾病诊断来说意义重大, 其中, 尿微量白蛋白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治疗、血糖控制具有重大作用。应按时检测患者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 以便及时发现肾脏损伤情况, 并通过临床针对性治疗, 延长病情发展时间, 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卞洁.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8 (21) :12-13.
[2]李霞.微量白蛋白检验在诊断肾小球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22 (6) :36-37.
[3]王曼曼, 穆攀伟, 陈燕铭, 等.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血胱抑素C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20) :1-2.
[4]车虎森, 袁雄洲, 周军, 等.尿蛋白阴性及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糖尿病患者血β_2-微球蛋白水平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6) :294-295.
[5]蔡文娟, 李洋, 门岚, 等.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24 (9) :1650-1653.
[6]刘丽.2350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结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9) :61-62.
[7]罗艳香, 朱芳, 王长奇.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2, 16 (2) :176-177.
[8]曲春红, 王薇, 常岐.160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结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 (2) :89-90.
尿蛋白和尿白蛋白 篇2
健康人24小时尿中蛋白质排出小于150毫克,有时青少年可达300毫克。除外生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
阳性可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结缔组织病肾脏损害、各种药物、肾毒性物质造成的肾损害、妊娠等。如果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如果出现异常尿蛋白,就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应用 篇3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
尿微量白蛋白多采用免疫化学技术(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免疫散射比浊及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定时留尿法,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排泌率(μg/min)或排出总量(mg/24 h)。24 h尿白蛋白排出量在30~300 mg或蛋白排泄率在20~200 μg/min定义为MAU。测量尿白蛋白排泌率是白蛋白尿检测的最准确方法,但由于存在定时不准确、部分尿样丢失、尿量记录不准确、标本保存困难等问题,影响最终结果,实际受限。(2)留取晨尿。用早晨起床后第1次尿液来检测尿白蛋白浓度,需同时测量尿肌酐的浓度,计算尿白蛋白浓度/尿肌酐比值。(3)留取随机尿。近年来研究表明,随机尿与晨尿测定的尿白蛋白浓度-肌酐比值以及尿白蛋白排泌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无条件留取晨尿时,可以随机尿代替。尿白蛋白浓度/尿肌酐比值30~300μg/(g·Cr)称为MAU。
影响尿白蛋白排泌的因素很多,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如高血糖、尿路感染、剧烈运动、发热、充血性心衰等情况均可使其增加。因此,诊断MAU需在3个月期间有复查的阳性结果。
微量蛋白尿与肾脏疾病
MAU最早被用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呈高血流动力学状态,基底膜增厚,细胞外基质堆积,临床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美国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显示(NHANES Ⅲ)MAU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8.8%。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通过对5 097例2型糖尿病患者10年的前瞻性观察发现,每年约有2%尿蛋白正常的患者出现MAU,2.8%的MAU患者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与无MAU的患者相比,MAU患者病死率增加1.14倍。
依据指南: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建议:对于1型糖尿病病史>5年、2型糖尿病一经确诊时即应检测MAU,之后需每年复查,以尽早发现糖尿病肾病。
由于MAU为肾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200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公布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临床实践指南(K/DOQI),建议慢性肾脏病(CKD)及其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压、有肾脏病家族史、自身免疫病或某些药物使用史等患者需进行常规MAU的筛查和检测。
除了作为肾脏病的重要表现,MAU对肾脏预后有独立预测价值。来自苏格兰CKD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伴有MAU的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开始肾脏替代治疗以及血肌酐倍增)的风险比(HR)分别为1.38、2.33、1.92。挪威的“Nord-Trondelag健康研究”为一持续10年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发现并发微量白蛋白尿和显性白蛋白尿者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HR分别为13.0和47.2,并发微量白蛋白尿的风险甚至高于基线肾功能降低者(HR 6.7)。
MAU与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MAU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NHANES Ⅲ显示,MAU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7.8%,在高血压患者中为16%。西班牙的一项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的横断面研究发现,MAU的发病率是21.4%,伴有MAU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高于无MAU者。证据显示,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加与MAU发生率显著相关。伴有MAU的高血压患者临床预后更差。在“氯沙坦治疗降低终点事件(LIFE)”的研究中,尿白蛋白升高与左室肥厚及收缩功能下降相关,并独立于年龄、糖尿病、吸烟及收缩压水平。在校正了血肌酐等混杂因素后,MAU水平与心血管病死率、脑卒中、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呈线性相关:MAU每增加10倍,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97.7%、51.0%和45.0%。美国JNC7、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以及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均建议检测MAU,并作为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的指标之一。
MAU与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胰岛素抵抗为其中心环节。MAU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澳大利亚和美国学者分别研究1 075例和6 217例代谢综合征患者,提示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MAU的危险性较普通人群明显增加(2~5.85倍)。我国的研究也显示,代谢综合征患者MAU发生率更高,凡是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代谢异常越多者,MAU的发生率越高。
微量蛋白尿与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MAU是全身血管功能异常的表现,广泛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损伤、凝血因子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造成血管功能失调。MAU被形象地称为“动脉的窗口”。 对来自英国的22,368名社区人群的随访显示,并发MAU者其冠心病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36%。有学者对MAU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MAU组较对照组具有显著高的造影阳性率(46.51% vs 30.15%)和多支冠脉病变(30.23% vs 8.82%),提示MAU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更重,多支病变的发生率更高。
大量研究显示MAU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氯沙坦降低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患者终点事件(RENAAL)”研究中,患者基线ACR≥300 mg/(g·Cr)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92%(95%CI 1.54~2.38)。校正了基线肾功能后,发现尿白蛋白是最强烈的心血管事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甚至超过年龄、血压等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分析心脏预后预防评估研究(HOPE)中9 043名参与者,校正了包括血肌酐在内的混杂因素后,微量白蛋白尿使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83%,因心衰而入院的风险增加2.2倍。这种增高的风险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微量蛋白尿的治疗
由于MAU的出现与肾脏不良预后及心血管预后相关,一经发现,应进行积极干预治疗。MAU的干预治疗是综合性体系,包括控制体重、戒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是目前大量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防治MAU的药物。这种降低尿蛋白的作用独立于其降压作用之外。荟萃分析表明,ACEI与安慰剂相比,使MAU发展至大量蛋白尿的危险降低62%,而降至正常蛋白尿的可能性增加3倍。
依据指南:ADA指南建议1型糖尿病伴不同程度蛋白尿者,不论有无高血压,首选ACEI以延缓肾病进展;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伴MAU,应用ACEI或ARB均可延缓至大量蛋白尿的进展;如果一类药物不能耐受,可选择另一类替代。
总之,MAU不仅反映肾脏损害,同时也是全身血管内皮受损的标志。MAU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需筛查才能够及时发现。对CKD、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患者以及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应重视MAU的定期筛查,一旦出现,应评估其危险因素并进行积极干预,以减少肾病进展,降低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及相关病死率。
尿蛋白和尿白蛋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4 年10 月—2015 年10 月该院收治的90 例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WT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2 型糖尿病;无其他疾病引起的肾脏疾病;其他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无严重的精神疾病, 能与人正常沟通;均自愿配合研究。 患者中男女比为51:39, 年龄36~75 岁, 平均年龄 (52.5±2.8) 岁。 患者病程2~11 年, 平均病程 (4.6±1.7) 岁. 将同时期医院90 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均自愿配合研究。 对照组男女比为50:40, 年龄37~75 岁, 平均年龄 (53.2±3.1) 岁。 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以研究对象均空腹12 h, 均在晨起后收集尿液, 取中段尿液, 分装于两个试管, 各5 m L, 以4 000 r/min进行离心分离5 min, 取上清液进行检验。 使用HT-2000 尿液分析仪 (桂林华通医用仪器公司) 及相关尿蛋白分析试纸检测尿蛋白含量。 使用贝克曼库尔特AU58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上海邦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尿微量白蛋白试剂盒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含量, 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尿蛋白及微量白蛋白含量,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尿蛋白及微量白蛋白阳性状况, 对比两组患者中尿蛋白阳性与微量白蛋白阳性状况之间的关系。
1.4 统计方法
上述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员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8.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尿蛋白含量阳性率、 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 P<0.05。 详见表1。
观察组患者微量白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 P<0.05。观察组患者中尿蛋白阳性患者、尿蛋白阴性患者微量白蛋白含量、阳性率与照组相比明显较高, 且尿蛋白阳性患者明显高于尿蛋白阴性患者,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 易引起患者身体器官、组织发生损坏, 进而引起多种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病进程较缓, 早期临床症状不显著, 可持续多年微量蛋白尿, 当患者病症加重, 出现明显蛋白尿或水肿现象时才会引起患者注意。 患者常见临床症状除大量蛋白尿及水肿外, 还易出现高血压、贫血, 并伴随不同程度的肾功能病变。 当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病变达到5 期时, 就被称为终末期肾病[1]目前对终末期肾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肾脏移植或血液净化, 但长期治疗过程对患者的身心均会造成极大影响。 因此临床需加强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及早发现病症, 并控制疾病, 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
尿蛋白是指尿液中存在的蛋白, 正常人体内蛋白较少, 难以检测, 当蛋白含量较高时, 则可检出。 尿蛋白是临床检查肾脏疾病的重要检测指标, 但人体出现全身性疾病时也可能引起尿蛋白阳性[2]白蛋白属于血液中常见蛋白, 其在正常人尿液中含量较少, 难以检出。当肾脏发生病变时, 肾脏会异常渗漏白蛋白, 进而引起尿微量白蛋白含量阳性。 但微量白蛋白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心血管疾病之间均存在联系, 因此当检测到微量白蛋白含量升高时并不能直接确定患者肾脏发生病变[3]。 该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尿蛋白和微量白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尿蛋白阳性患者均表现为微量白蛋白阳性, 刘建华[4]的相关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进一步说明尿蛋白和微量白蛋白联合应用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检测效果。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及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具备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彦俐, 王振楠, 杨晓波, 等.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检验结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5, 9 (23) :70-71.
[2]苏勇.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 2015, 28 (31) :65-66.
[3]刘克芳.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素氮肌酐的影响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3) :361-361.
尿蛋白和尿白蛋白 篇5
尿微量白蛋白的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
摘要:尿微量白蛋白是临床上检测肾损伤最可靠的诊断指标.为实现尿微量白蛋白快速无试剂检测,本文采用多光程方式得到207例尿液样品可见-近红外双波段的多光程光谱,基于多光程光谱的非线性特性,获得更多样品成分含量的信息.在首先进行PLS建模的.基础上,使用PLS-ANN建模方法引入非线性信息,对样本的可见-近红外波段多光程光谱与尿微最白蛋白实际含量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对比,使用PLS- ANN建模方法可得到更好地建模预测效果,提高定量分析精度,预测决定系数达0.951 1,预测标准误差为5.02mg・L-1.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在不需加入试剂的前提下,使用多光程可见-近红外光谱较准确预测尿液微量白蛋白的含量,为实现无试剂的方便、快捷检测尿液微量白蛋白含量以及其他成分含量奠定了基础. 作者: 李刚[1]赵[1]刘蕊[2]王慧泉[1]林凌[1]张宝菊[3]吴晓荣[3] Author: LI Gang[1]ZHAO Zhe[1]LIU Rui[2]WANG Hui-quan[1]LIN Ling[1]ZHANG Bao-ju[3]WU Xiao-rong[3]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天津市人民医院检验学部,天津300121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天津,300387 期 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ISTICEISCIPKU Journal: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年,卷(期): 2011,31(9) 分类号: O657.3 关键词: 尿微量白蛋白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 人工神经网络 多光程 机标分类号: R72 R31 机标关键词: 尿微量白蛋白近红外光谱检测Infrared Spectroscopy尿液微量白蛋白成分含量准确预测建模方法试剂检测非线性特性定量分析精度近红外波段红外双波段PLS诊断指标预测效果信息实际含量尿液样品决定系数基础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尿蛋白和尿白蛋白 篇6
3个非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杜某,男,49岁,半年前体检时空腹血糖8.2mmol/L,尿微量白蛋白62mg/L(正常值1~25mg/L),在外院住院检查后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Ⅲ期,给予短程胰岛素强化治疗;半年来血糖控制良好,但尿微量白蛋白并未下降,反而轻度升高。上个月来我院内分泌科门诊检查,彩色B超检查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强化CT检查诊断左肾恶性肿瘤,行左肾切除术病理检查诊断左肾癌。左肾切除后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正常。
病例2:患者靳某,女,62岁,诊断2型糖尿病5年,诊断糖尿病早期肾病6个月,服用缬沙坦治疗3个多月,尿微量白蛋白持续在100~180mg/L 波动,治疗效果不佳。患者来我院内分泌门诊咨询,要求调整治疗。门诊检查后,发现患者合并有慢性尿路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2周后复查尿微量白蛋白为20mg/L,此后多次复查尿微量白蛋白均正常。
病例3:患者王某,男,54岁,肥胖,两年前做了结肠癌手术。20天前因多尿、多饮来我院内分泌科就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结果:空腹血糖14.0mmol/L,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24.0mmol/L,尿微量白蛋白214mg/L,尿酮体阴性,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拒绝住院治疗。给予饮食控制指导,口服降糖药治疗,1周后复查,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2mmol/L,尿微量白蛋白84mg/L。2周后空腹血糖6.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4 mmol/L,尿微量白蛋白29mg/L,3周后复诊血糖仍正常,尿微量白蛋白12mg/L,转归正常。
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对糖尿病肾病的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不但是诊断糖尿病早期肾病的重要标志,同时对糖尿病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预测也有重要价值。
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下,多数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只要坚持正确积极的治疗,就有可能逆转至正常或达到延缓其发展的目的。换句话说,在2型糖尿病肾病的第Ⅲ、Ⅳ、Ⅴ期中只有第Ⅲ期的患者最有治疗价值和乐观的治疗效果。2型糖尿病患者中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率估计在5%~30%,累计发生率约为20%~40%。1984年有学者在白种人的研究中发现, 1型糖尿病患者9年内由微量白蛋白尿发展为显性肾病(大量蛋白尿)的比例为80%。此后对非白种人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与1型糖尿病相似,微量白蛋白尿对2型糖尿病显性肾病也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常见的疾病和影响因素
虽然尿微量白蛋白增高是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标志,但是,它并不等于糖尿病早期肾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除了糖尿病早期肾病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外,尚有许多因素和疾病都会导致此现象。
高蛋白膳食摄入、月经或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剧烈运动等都能使尿微量白蛋白假性升高。此外,急性发热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淋巴瘤、各种水肿性疾病、骨髓瘤、尿路感染、肾脏肿瘤、肾脏囊肿、泌尿系结核、泌尿系结石、慢性肾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肾、高血压病、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均会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升高甚至显性蛋白尿。相反,一些药物如卡托普利、缬沙坦等ACEI及ARB类药物及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药物会使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降低。以上列举的这些因素和疾病都能与糖尿病并存。如果忽略这些疾病和因素,就肯定会影响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正确诊断。
怎样才能正确地诊断糖尿病早期肾病
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的尿标本的采集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尿标本最好在清晨留取,晨尿最好;
2.尿液采集要注意清洁,避免月经及阴道分泌物的混入;
3.采集尿液前几天应避免高蛋白膳食;
4.有心力衰竭、水肿、尿路感染及急性发热性疾病时,应在感染及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检查。
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诊断必须建立在正确留取尿标本及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病例1是在没有进行肾脏影像学检查的情况下,把糖尿病合并肾脏肿瘤所致的微量蛋白尿误诊为糖尿病早期肾病,险些耽误治疗;病例2是忽略了尿路感染对微量白蛋白尿检测的影响,把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误诊为糖尿病早期肾病,给患者造成了长期的心理恐慌;病例3告诉我们,在控制很差的高血糖状态下,尿蛋白会增多。因此,对于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尿蛋白,不要急着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应当从诊断2型糖尿病时起,至少每年检测1次。在正确留取尿标本及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结果符合糖尿病早期肾病的诊断数值,应该在3个月内再化验1~2次。如果3次结果(包括筛查试验)中至少有2次阳性,并且排除了影响检测的各种因素后,方可确诊为糖尿病早期肾病。如果筛查结果阴性,应继续每年1次尿微量白蛋白筛查。
(编辑/文奇)
相关链接
尿蛋白和尿白蛋白 篇7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是对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精确指标, 也是良好的代谢控制, 能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
尿微量蛋白检测, 能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也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判断该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根据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蛋白指标的不同, 综合考虑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和监测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可推迟和延缓肾性糖尿病的发生,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正常对照组19例, 健康人, 体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正常者, 年龄18~81岁, 平均45.2岁, 其中男9例, 女10例。糖尿病组收集鸡西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确认糖尿病患者22例, 男8例, 女14例。年龄38~79岁, 平均54.3岁。按糖尿病长短分为糖尿病A组 (病程<10年) , 糖尿病B组 (病程>10年) 。再按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组2002年制定目标分为3组, 糖尿病组a (HbA1c<6.0%) 10例;糖尿病组b (HbA1c6.0%~7.0%) 8例;糖尿病组c (HbA1c 7.0%) 6例:早晨空腹真空采集静脉血2mL, EDTA-K2抗凝, 留取晨尿10mL。
1.2 仪器与试剂
挪威ReaderⅡ型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 试剂是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代理的配套试剂、标准品、质控品。
1.3 检测方法
严格按仪器和试剂的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及检测标本, 按要求进行室内质控。在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5.1%) 及增高 (9.7%) 的血样加入评估多量的葡萄糖、胆红素、脂类及果糖胺, 未见有干扰;前糖化血红蛋白对本试验无干扰;本法对Hb浓度为60~180g/L的全血样品正确地校正后报告结果。参考范围4.2%~6.0%。
尿微量蛋白检测是根据国际尿液标准CRM470进行定标。精密度:其试剂盒的测量的变异系数 (CV) 为5%~8%, 特异性:本试剂盒使用专一人白蛋白单克隆抗体, 人尿标本中的其他成分如葡萄糖、肌酐、亚硝酸盐、酮体、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胆红素以及尿素等均不会发生交叉反应, pH对本试验无干扰。参考值范围:0~20mg/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t2检验、连续性校正2检验、精确概率检验方法, 平均值以表示。
2 结果
根据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 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但尿微量蛋白在本组资料中差异不显著 (P>0.05) 。
同病程的糖尿病组A、B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蛋白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不同病程的糖尿病a、b、c之间, 糖化血红蛋白差异, 除a组与b组差异不显著外 (P>0.05) , b组与c组、c组与a组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各组统计资料见表1。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上的游离氢基酸发生非酶促反应形成的, 成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被基化、血红蛋白与葡萄糖形成牢固的结合性, 在2周后成为不可逆的。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是对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精确指标, 也是良好的代谢控制, 能预防糖尿病后来的并发症。
尿微量蛋白检测, 能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也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判断该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通过从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糖尿病患者的跟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蛋白, 结合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可反映8~12周总体血糖情况, 也反应了机体代谢情况。当糖化血红蛋白<6.8%时, 只须调整饮食结构和运动疗法;当糖化血红蛋白持续>6.8%时, 说明口服药物失效, 须改变治疗方案, 同时必须定期检测尿微量蛋白, 因为糖尿病可由不同途径损害肾脏, 这些损害可以累及肾脏所有结构, 特别相关的是肾小球硬化症 (DN) 。根据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蛋白的值来监控DN的发生, 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从而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尿微量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尿蛋白和尿白蛋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均为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 男59例, 女71例, 年龄平均46岁。均符合199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1]。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 <200μg/min, 血肌酐水平正常。所选病人均符合下列条件: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 排除其他肾脏疾病,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排除急性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等, 初发的糖尿病或至少1个月未使用影响血脂的药物。
1.2 分组
将1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 每组65例, 以下用甲组、乙组为代表。
1.3 标本采集
甲组所有检测对象均过夜禁食12h, 于晨起抽取空腹静脉血5m L, 用于分别检测以下指标: (1) 血清尿素氮 (BUN) , 肌酐 (Scr) , 空腹血糖 (FBG) ,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 (2) 空腹血清甘油三酯 (TG) 、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同时乙组同甲组 (1) 外, 应留取24h尿及晨起清洁中段尿5m L, 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 用RIA法测定并计算。
1.4 方法
将甲组与乙组检测为阳性的病例, 分别检测空腹血脂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最后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1) 2组患者组间年龄、性别、肾功能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提示2组病人具有可比性。下例2组检测异常病例人数, 见表1。
(2) 2组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 (m Alb/Cr) 结果, 男:微量白蛋白/肌酐≥2.5mg/mmol为阳性。女:微量白蛋白/肌酐≥3.5mg/mmol为阳性。同时血脂异常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之比进行分析, 如表2。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尿微量白蛋白是指:尿中白蛋白呈亚临床性升高, 而异常检查蛋白为阴性的一种病理现象。尿微量白蛋白的检出对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的早期损伤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早期肾病症状不多, 仅表现尿微量白蛋白尿的排出或血脂的异常, 而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常能反映肾脏结构与功能的轻度受损或早期受损[2]。因为糖尿病肾病早期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常为阴性, 因此, 糖尿病患者必需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有研究认为用随机尿测定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较单独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更具早期诊断价值[3]。
糖尿病肾病起病隐匿, 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肾小球硬化, 肾系膜基质弥漫性增多和毛细血管壁增厚引起肾功能低下[4]。糖尿病性肾病早期常缺乏临床表现, 仅表现为肾脏的血流量增加, 肾小球内压变化与尿中出现微量蛋白, 不容易被发现。而一旦进展至临床糖尿病性肾病, 肾功能常呈进行性恶化,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将无法逆转。我们目前在治疗糖尿病肾病, 主要针对早期肾病, 以延长糖尿病肾病的病程或阻止其发展。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不仅能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 也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测指标。同时我们应高度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的检测, 及时合理地应用降脂的药物, 改善高脂血症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减少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 血脂与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方式及临床运用意义。方法13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随机分为2组, 每组65例, 分别检测空腹血脂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组65例患者中UAER阳性为49例占75%, 乙组51例占78%。血脂异常甲组为28例占43%, 乙组31例占47%。总UAER阳性率为76.9%, 血脂阳性率为45.4%。结论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 常能反映肾脏结构与功能的轻度受损。同时, 早期受损糖尿病肾病与血脂, 尤其是与LDL异常有关。
关键词:早期糖尿病肾病,血脂,尿微量白蛋白
参考文献
[1]朱禧星.糖尿病·实用内科杂志[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58.
[2]陈黎红, 傅祖植.微量白蛋白尿, 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J].糖尿病新世界, 2005, 4:12~13.
[3]同济、中山医科大病理教研室.外科病理学[M].第2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63~664..
尿蛋白和尿白蛋白 篇9
关键词: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尿微量白蛋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造成了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 能够诱发多种并发症的代谢性疾病。 其中常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甚至威胁生命[1]。 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的存在, 会导致体内多种器官的损失, 较为常见的是肾脏损伤。 然而人体的肾脏具有较为强大的代偿能力, 早期的损伤难以觉察, 肾损伤确诊时往往较为严重, 已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为探讨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检验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该研究选取来该院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 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尿糖值和尿微量白蛋白值的差异, 取得不错成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9 月—2015 年9 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8 例, 设为实验组。 其中男性37 例, 女性31 例, 年龄44~76 岁, 平均年龄为 (54.8±5.73) 岁, 病程1~9 年, 平均病程为 (5.2±1.2) 年, 均排除心力衰竭, 酮症酸中毒, 泌尿系感染, 高血压等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肾病的相关诊断;另选取68 例同期入院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35 例, 女性33 例, 年龄43~74 岁, 平均年龄为 (54.2±5.32) 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两组所有成员尿液样本, 并加入甲苯防腐。 抽取混合液2 m L, 3000 r/min加速离心后取上层清液作为待测样本。采用该院的MA-4250 型尿液分析机进行测定。 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干化学试纸法对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进行测定。
1.3 检验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20 mg/L为阴性, >20 mg/L为阳性;人体正常排泄状态下, 尿中的白蛋白极少, ≤20 mg/L, 为微量白蛋白, 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在20~200 mg/L, 属于微量白蛋白尿。 尿糖值超过1.67~2.77 mmol/L, 为阳性, 可诊断为早期肾损伤。
1.4 糖尿病肾病诊断分期
I期:患者肾小球肥大和高虑过期;II期:患者肾小球基膜增厚和系膜扩张;III期:微量白蛋白尿, 尿液中白蛋白的浓度在20~200 μg/min;IV期:临床蛋白尿期, 患者尿液中白蛋白浓度超过200 μg/min;V期:终末期肾病。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for Windows统计学分析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表示,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差距采用t检验, 当P<0.05 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尿糖阳性60 例, 阳性率为88.23%;尿微量白蛋白阳性54 例, 阳性率为79.41%。 对照组检测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均为阴性,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尿糖值为 (3.72±1.24) mmol/L, 平均微量蛋白值为 (27.36±9.82) mmol/L,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尿糖值为 (2.48±0.62) mmol/L, 平均微量蛋白值为 (17.27±7.48) mmol/L,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社会水平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由多种因素造成, 包括有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以及其他微生物因素。 其临床表现有糖、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糖尿病发病是患者体内血糖由正常血糖水平逐渐发展成糖代谢异常, 发病初期通过有效的治疗和干预可以使患者的高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高血糖的存在能够导致多种并发症, 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冠心病等。目前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没有特异性疗法, 一般采用以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血糖监控和健康教育为主的治疗方法, 患者需要进行终身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的水平, 使肾小球处于高灌注和高滤过的状态, 最终导致了尿蛋白的排出量超过了正常水平, 而这也正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因[2]。 但是早期糖尿病肾损伤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常规检测难以检出, 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导致发现糖尿病肾病时已处于尿毒症发病期, 为维持患者的病情只能采用肾透析治疗, 治疗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 同时还使患者的疼痛加剧。 尿微量白蛋白的发生与血液流动现状转变有关, 肾小球的重复吸收功能受到影响, 导致蛋白质溢出, 尿液中的白蛋白增多, 但尚未到达蛋白尿的标准, 为尿微量白蛋白[3]。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时, 说明肾小球功能异常, 肾小球出现不同程度的通透性增加, 该现象属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 在此期的肾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可逆转性, 若能及时诊断并治疗, 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发展, 大大降低死亡率。
白蛋白是一种球蛋白, 在人体血液和组织液中起到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微量白蛋白反应了肾脏异常导致蛋白质泄漏。 正常情况下, 肾小球滤过膜存在电荷选择性, 具有同性相斥的功能, 尿微量蛋白在正常情况下无法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但是在炎症因子及其他免疫作用下, 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改变, 导致对尿微量蛋白的选择性降低, 尿微量蛋白排出增多, 使尿微量蛋白的含量大大升高[4]。 尿糖也是由于肾脏功能损伤导致的, 肾小管功能损伤致使无法完全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 目前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没有很好的方法。 相比较其他成本贵, 诊断时间长的方法, 采用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具有费用低, 无创伤, 可行性好的优点。 根据对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联合检验来诊断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 防止误诊漏诊具有较大的作用。 但是尿微量蛋白的含量容易受到运动量、高血压、尿道感染、心脏病、女性经期等多方面影响, 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因此为加强检验中的治疗控制, 消除影响因素, 对患者的长期连续检测是很有必要的, 建议间隔2 个月连续检测3 次的方法进行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 若3 次检测中有2 次为阳性则可以认为是早期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 常规检测指标也不明显, 仅存在少数肾血流量增多, 因此无法早期诊断, 早期采取有效措施。 相关报道显示, 采用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能够在早期诊断肾损伤时起到较好的诊断价值, 该研究相关数据也支持该观点。 采用干化学试剂带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机体内尿糖含量, 通过散射比浊法检验患者机体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 根据相关诊断指标能够帮助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 相关报道显示, 糖尿病肾病发病初期, 其临床表现为肾动脉硬化, 肾小球损伤等, 此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底膜已经明显增厚或细胞外基质增生, 病情已无法逆转, 为糖尿病的死因之一[5]。 故对糖尿病肾病应及时诊断, 早期预防, 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来降低肾衰竭及肾损伤率。 现在临床采用血尿素、血肌酐及尿蛋白定性等实验室检测方式, 不仅费用高, 且仅在患者重度肾损伤时才能明确检测, 极易出现误诊漏诊, 延误治疗时机。
据有关报道指出, 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损害出现时, 肾小球滤过膜对电荷有一定的选择性, 即对同种电荷存在同性相斥的现象, 是出现尿微量白蛋白的主要原因。 在肾功能损伤时, 各类炎症, 免疫损伤等使肾小球滤过膜分布的负电荷减少, 降低了对同种电荷的相斥性, 导致尿中出现了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患者中由于高血糖的存在会增加终末糖基化产物, 使肾小球硬化, 尿中微量白蛋白明显增加, 加剧肾损伤。 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时, 尿中微量白蛋白会突然升高, 是诊断早期肾损伤的主要标准之一。 尿微量白蛋白的高低与糖尿病病程有关, 病程越长, 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率也越高。 因此在对于诊断早期肾损伤时可用尿微量白蛋白作为指标之一。该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尿糖阳性60 例, 阳性率为88.23%;尿微量白蛋白阳性54 例, 阳性率为79.41%。 对照组检测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均为阴性。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尿糖值为 (3.72±1.24) mmol/L, 平均微量蛋白值为 (27.36±9.82) mmol/L,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尿糖值为 (2.48±0.62) mmol/L, 平均微量蛋白值为 (17.27±7.48) mmol/L,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具有较大的意义, 提高检出率, 防止误诊漏诊, 做到早期诊断, 及时进行治疗, 避免病情恶化。 及早发现糖尿病早期肾病并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能够有效较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为治疗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治疗中该指标具有指导意义, 能协助判断病情的康复和预后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林伟卓.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3) :85-86.
[2]侯云珍, 郭升玲.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临床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3 (6) :4-6.
[3]王玲, 王旭天.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临床观察[J].甘肃医药, 2014, 33 (8) :589-591.
[4]陈建辉, 肖妮, 周军, 等.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时采用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糖联合检验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 2013, 26 (30) :182.
尿蛋白和尿白蛋白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桂平市人民医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 其中男72例, 女60例, 年龄38~76岁, 病程1~15年。根据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 又将其分为两组:A组68例, 其中男36例, 女32例, UAER<30mg/24h;B组64例, 其中男35例, 女29例, UAER在30~300mg/24h。所有患者均尿常规蛋白定性为阴性, 排除急慢性肾炎、高血压、肝胆疾病、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近期应用肾毒性药物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对照组:桂平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50例, 其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35~75岁, 除外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心脑血管及内分泌疾病, 肝肾功能正常。
1.2 方法
收集患者24h尿液并于第2天早上空腹采血测定CysC、SCr, 并测量尿量和mAlb。CysC采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 mAlb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 SCr测定采用速率空白补偿法。均采用德国ROCHE MODULAR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检测结果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 组间率比较采用2检验。
2 结果
2.1 糖尿病患者A、B组与对照组3项肾功能指标检测结果, 见表1。
2.2 糖尿病组患者血Cys C、SCr和尿m Alb的异常检出数 (率) 比较
132例糖尿病患者中Cys C阳性70例 (70/132, 53.0%) , 尿m Alb阳性53例 (64/132, 48.5%) , SCr阳性27例 (27/132, 20.5%) 。Cys C、mAlb分别与Scr之间敏感性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而68例糖尿病A组中CysC阳性18例 (18/68, 26.5%) , mAlb、SCr二者尚在正常;CsyC分别与mAlb、SCr之间敏感性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2.3 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血清CysC水平与mAlb、SCr水平均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r=0.658, r=0.516)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与糖尿病A组比较#P<0.05, ##P<0.01
3 讨论
胱抑素C (Cystatin C, CysC) 又称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α微量蛋白, 是一种低分子非糖基化蛋白质, 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2中的成员之一。它能在所有的有核细胞中恒定、持续地转录及表达, 经肾小球自由滤过, 且被近曲小管重吸收并迅速分解代谢, 当肾小球有轻微损伤时, CysC浓度就会迅速升高。本研究显示, 糖尿病A、B组中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同时以UAE分组, 糖尿病B组和糖尿病A组比较, 血Cys C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血肌酐尚正常,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受损时CysC检测值即有相应变化, 进一步提示CysC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之一[1]。Rigalleau等[2]研究表明, 在糖尿病肾功能损害的早期, 对检测肾小球滤过率损伤, CysC优于血肌酐, 并建议以肌酐为基础的评估肾功能的方法需要改进。本结果显示, 在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功能时, 血CysC敏感性高于血肌酐, 也支持了Rigalleau等[2]的观点。
尿微量白蛋白 (mAlb) 相对分子质量69×103, 正常情况下, 少量的尿mAlb被滤过, 95%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 故尿中mAlb含量很低, 当肾小球病变时, 蛋白滤过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 则导致尿白蛋白增高。近年来对糖尿病患者尿液中mAlb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尿mAlb是肾脏早期损伤的重要标志, 是反映肾小球受损的敏感指标[3]。本研究显示, 糖尿病患者尿常规定性阴性时, 尿mAlb的浓度已开始出现异常, 与文献报道[4]相符。
目前临床上主要以尿微量白蛋白来判断糖尿病肾损害程度, 并以此作为临床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 但尿路感染、酮症状态、妇女月经期、运动及血压等因素均可影响白蛋白的排泄率, 特异性稍差, 临床上需进行鉴别。而CysC检测不受性别、年龄、饮食、炎性反应、恶性肿瘤、肌肉、血脂、肝脏疾病等其他因素的干扰, 同时测定CysC可提高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诊断糖尿病肾病的准确性。经回归分析显示, 血清CysC水平与尿mAlb水平呈正相关性, 提示它们作为两个相关的指标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肾功能的早期损害情况。
总之, 血CysC和尿mAlb是肾脏早期损伤的重要标志, 是反映肾小球受损的敏感指标, 联合检测简便、灵敏, 对及时准确地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33.
[2]Rigalleau V, Beauvieux MC, Le Moigne F, et al.Cystatin C improves the diagnosis and stratifica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the estimation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in diabetes[J].Diabetes Metab, 2008, 34 (5) :482-489.
[3]殴阳涓, 姜傥.肾脏的损伤性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8) :877-880.
尿白蛋白检查:不能只看一次数据 篇11
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1~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需要马上进行这项筛查,结果正常者仍然需要每年检查。
留取尿液有四种方式
①取任意时刻的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浓度、尿白蛋白/肌酐;②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总量;③留取一段时间内尿液(4小时或过夜),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④踏车运动后留取一段时间尿(通常留1小时尿),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即为“运动诱导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前三种留尿只能发现期糖尿病肾病,第四种方式能发现期糖尿病肾病。
五项注意确保准确性
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患者需要了解以下事项:
①留尿前避免剧烈运动(运动诱导检查需在医师指导下确定运动量);
②如果尿常规检查已经表明有大量蛋白,则无需进行此项检查;
③如果有明确的其他类型的肾炎、肾病等,需要告知医生综合分析结果;
④如果近期有发热、感染、心力衰竭等,暂不检查;
⑤显著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未得到控制时,暂不检查。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常规的尿白蛋白检测只能发现期糖尿病肾病,运动诱导检测可发现期糖尿病肾病,但对患者颇有不便,也不适合冠心病、心绞痛等人群。为更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需进一步根据患者情况和医院条件考虑其他检测手段,包括:①最早期(1期)的诊断依据——肾小球滤过率;②最可靠的诊断依据(尤其是2期)——肾穿刺活检;③其他更早期的诊断指标——尿肾小管性蛋白、尿葡萄糖苷酶、尿高分子血浆蛋白和低分子蛋白等。
哪些人特别容易发生糖尿病肾病?
有些糖尿病患者虽然已患糖尿病很多年,但并未发生糖尿病肾病;相反,有些糖尿病患者确诊之后没几年就已发病。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检查预测某糖尿病患者是否易发糖尿病。肾病,对容易发生者加强早期诊治。
糖尿病肾病易感性检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院的条件选择进行:
①血压,包括患者父母的血压;
②N-脱乙酰酶;
③醛糖还原酶;
④山梨醇脱氢酶;
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其基因多态性。
酌情考虑其他进一步检查
首先,需酌情考虑进行排除其他类型肾病、肾炎的检查;其次,需酌情考虑进行糖尿病肾病常见致病相关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高凝状态、高尿酸、细胞因子紊乱等)及并发症/伴发疾病的检查——这些也正是针对糖尿病本身需要进行的进一步检查。
初检之后仍需复查
很多因素可影响尿白蛋白检测结果,尤其是在微量白蛋白尿期,一次检查结果异常不能确诊“异常”,需在3~6月内重复检查至少2~3次,至少有两次异常才能确诊。如果结果属正常范围,则每年至少复查一次。
尿蛋白和尿白蛋白 篇12
关键词: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损伤
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糖尿病患者近1亿,且逐年递增。继发性肾病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如在刚刚出现微量蛋白尿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治疗,则能防止向大量蛋白尿发展及延缓其发展速度。较多研究发现,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是反映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肾功能早期损害极其重要[1]。笔者收集本院已确诊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例,联合检测其血CysC和尿mAlb,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患者138例,男78例,女60例,年龄为50~85岁,平均65岁;糖尿病患者156例,男82例,女74例,年龄为52~78岁,平均66岁;均选自我院2010年7月~2012年9月高血压和糖尿病专科明确诊断的病例。正常对照组140例,男性76例,女性64例;选取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
1.2 检验方法
尿mAlb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血尿素用酶法、肌酐用苦味酸法,试剂均为北京中生北控生物有限公司产品,严格按说明书操作;血CysC检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为威海威高生物有限公司产品。所用仪器为奥林巴斯AU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异常值判定
mAlb>30mg/L,CysC>1.5 mg/L,Brea>7.2mmol/L,Cr>133μmol/L。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结果用表示,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相关分析用线性回归。
2 结果
2.1 两组血CysC、Brea、Cr和尿mAlb测定结果比较统计各组结果并行t检验,见表1。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2.2 观察组各检测指标阳性率比较
统计294例患者血CysC、Brea、Cr和尿mAlb检出阳性例数,并行卡方检验。发现很多病例在Brea、Cr正常情况下,CysC、mAlb就出现异常结果,说明在肾损伤早期CysC、mAlb敏感性优于Brea、Cr。而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也优于单一项目的检出率,且呈明显的正相关(r=0.7819,P<0.01)。见表2。
注:与CysC或mAlb比较*P<0.01
3 讨论
肾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有资料报道,由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占到30%左右。而唯一能阻止肾脏疾病恶化的方法就是早诊断、早治疗[2],以逆转或延缓肾功能损伤。传统的肾功能试验尿素、肌酐是最常用的指标,因其敏感性差,通常肾小球滤过率降低50%以下时,其浓度才明显升高[3];影响因素多,如饮食中蛋白质的多少、机体代谢状态、机体肌肉量的多少等都能影响结果。所以肾功能早期损害根本无法反映出来,而CysC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分子量13.3KD,所有有核细胞均能稳定产生,检测不受炎症、黄疸、溶血、脂血影响,且与年龄、性别、肌肉量无关[4]。CysC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并降解,肾脏是清除循环中CysC的唯一器官[5],故血CysC浓度主要由肾小球滤过率(GFR)决定,肾单位的轻微损伤,GFR的轻度变化,血CysC水平就能反映出来。本检测结果证实这一观点,异常水平检出率(80.6%)显著高于Brea(30.6%)和Cr(27.2%)的异常水平检出率。
综上所述,血CysC、尿mAlb是反映肾脏受损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准确、灵敏,其稳定性及特异性对及时诊断早期肾损害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糖尿病肾病及高血压肾功能损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较大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俞根龙,时智颖,李凤儿.血清胱抑素和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5):509-510.
[2]万长春,孟泽.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实验室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1998,16(3):186-187.
[3]王鸿利,仲人前.实验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8
[4]司徒玉,黄萍萍.肾功能不同损害期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肌酐,肌酐清除率的相关性研究[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2):137-138.
【尿蛋白和尿白蛋白】推荐阅读:
尿蛋白和蛋白尿的区别10-21
尿蛋白检测10-25
尿蛋白110-31
尿微量清蛋白07-17
尿蛋白定量标本09-03
尿微量蛋白肌酐比值05-18
尿微量清蛋白测定06-05
尿蛋白高是什么引起的05-21
血、尿β2-微球蛋白10-25
白蛋白/球蛋白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