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检测

2024-10-25

尿蛋白检测(共12篇)

尿蛋白检测 篇1

随着尿液分析仪的普遍使用, 尿液干化学法测定尿蛋白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的优点, 已成为医院的常规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 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测定结果较为准确, 为此, 本文对356份尿液标本, 在采用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的同时, 再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并将两种测定结果对比分析, 以此评价尿液干化学法测定尿蛋白的准确性, 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56份新鲜尿液标本。

1.2 仪器和试剂

Uro-50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南京优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及同公司产的尿液分析专用试纸条;尿微量白蛋白分析仪 (Quik Read 101, 芬兰) 及配套测定试盒。

1.3 方法

1.3.1 用一次性塑料杯收集患者新鲜中段尿液, 用于尿液分析仪测尿蛋白及m AIb检测。

1.3.2将干化学法尿蛋白结果分为阴性 (-) 、微量 (±) 、 (+) 、 (++) 、 (+++)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20mg/L为阴性, >20mg/L为阳性。

2 结果

356份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和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见表1。

从表中可见, 在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 (-) 的180份标本中, 有37份检测到>20mg/L的尿微量白蛋白, 即37例假阴性 (20.56%) ;62份尿蛋白 (±) 标本中仅48份尿微量白蛋白呈阳性 (77.42%) , 即14份假阳性 (22.58%) ;44份尿蛋白 (+) 标本中40份尿微量白蛋白呈阳性, 有2份假阳性 (4.55%) ;在尿蛋白 (++) 、 (+++) 的标本与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完全符合。

3 讨论

3.1 检测原理

3.1.1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原理

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是利用指示剂的蛋白质误差原理, 即蛋白质模块中主要含有酸碱指示剂溴酚蓝、柠檬酸缓冲系统和表面活性剂。在PH为3.2时溴酚蓝产生出阴离子, 与蛋白携带的阳离子 (清蛋白) 结合发生颜色变化。这种颜色变化的幅度与蛋白含量呈正比。试纸只对白蛋白敏感, 对球蛋白等其它蛋白敏感性较差, 对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黏蛋白等蛋白一般不呈阳性反应。

3.1.2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原理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原理是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 尿微量白蛋白与其特异性抗体结合, 产生免疫复合物, 其浊度与其浓度成正比。由于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故测定结果较为准确。

3.1.3 两种方法比较

鉴于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原理的不同, 两者的灵敏度也不同,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的灵敏度为150mg/L, 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灵敏度为10mg/L, 因此,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准确性远高于尿液分析仪, 本文在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 (-) 的180份标本中, 有37份检测到>20mg/L的尿微量白蛋白, 即尿液分析仪漏诊率达20.56%。

3.2 影响尿液分析仪结果的因素

3.2.1 假阴性

(1) 根据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的原理, 试纸只对白蛋白敏感, 对球蛋白等其它蛋白敏感性较差, 对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黏蛋白等蛋白一般不呈阳性反应, 可影响对一些疾病的检出, 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排出的本周蛋白尿 (实质为免疫球蛋白轻链或其聚合体) 、溶血性疾病所致的血红蛋白尿、大面积肌肉创伤或炎症时的肌红蛋白尿、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的溶菌酶蛋白尿等。 (2) 强酸性尿液:尿液PH<4时, 则抑制蛋白与染料呈色反应, 故而尿蛋白的敏感性大为降低, 造成假阴性。 (3) 试剂带侵入尿液不足, 量不够, 致使反应不完全, 可使尿蛋白偏低。

3.2.2 假阳性

(1) 患者服用奎宁和磺胺嘧啶等药物引起的碱性尿液 (PH>9.0) 时, 试带染色的电离度增大, 碱离子浓度增加出现与尿蛋白一样的兰色, 造成假阳性。 (2) 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的干扰:由于与染料结合, 使其在尿液浓缩引起假阳性。 (3) 尿路感染的尿液使尿液蛋白易呈阳性。 (4) 胆红素呈强阳性的尿液:当尿胆红素 (+++) 时, 蛋白也呈阳性。

3.3结果分析

本文中62份尿蛋白 (±) 标本中仅48份尿微量白蛋白呈阳性, 即14份假阳性 (22.58%) ;44份尿蛋白 (+) 标本中40份尿微量白蛋白呈阳性, 有2份假阳性 (4.55%) ;主要原因为除两者的敏感性不同外, 还由于这些标本有的来自住院患者, 用药多而杂, 其中高比重尿及碱性尿可导致出现假阳性, 值得临床注意。在尿蛋白 (-) 的180份标本中未发现由于上述因素出现的假阴性结果。随着尿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 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符合率也在不断增加, 对于尿液分析仪检测结果为 (++) 、 (+++) 的标本, 两种测定结果符合率均为100%。

3.4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常见于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等, 也可在隐匿性肾炎及肾炎恢复期尿中出现, 是比较灵敏的早期发现肾损伤指标, 因而其检测已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由于这些病其发病隐匿, 临床上一旦呈现大量尿蛋白时, 肾脏损害往往难以逆转, 患者很快进入尿毒症期。但如果早期发现, 则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尿分析仪敏感度低, 在尿分析仪检测为阴性的结果中, 存在一定数量的假阳性, 而尿m Alb检测的准确性要远远高于尿液分析仪。测定尿m Alb可以对肾功能损伤做出早期诊断, 还可以对糖尿病性肾病及血管病等并发症进行早期的发现和治疗。

4 结论

干化学法测定尿蛋白因灵敏性差及干扰因素较多, 其准确性受到一定限制;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测定结果较为准确等优点, 在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中, 检测尿m Alb比检测尿常规更具有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通过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 (mAlb) 结果的比较, 了解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的准确性。方法 对356份新鲜尿液标本分别进行尿蛋白干化学检测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 在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 (-) 的180份标本中, 有37份 (20.56%) 检测到>20mg/L的尿微量白蛋白;62份尿蛋白 (±) 标本中48份尿微量白蛋白呈阳性 (77.42%) , 14份假阳性 (22.58%) 。结论 干化学法测定尿蛋白因灵敏性差及干扰因素较多, 其准确性受到一定限制;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测定结果较为准确等优点, 在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中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尿液分析仪,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

参考文献

[1]彭金蓉.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影响因素探讨[J].实用医学检验杂志, 1999, 6 (4) :59.

[2]王玉珍.尿糖对尿干化学法白细胞检测结果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1 (1) :80-81.

[3]李早荣.影响尿分析仪测定结果若干因素的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 1990, 3:135-136.

[4]赵丽红.干化学法测定尿蛋白的误差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 13 (8) :1098-1099.

[5]胥风, 赵敏.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西藏医药杂志, 2005, 26 (4) :85.

[6]潘思争, 李尔凡.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对比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和学杂志, 2005, 11 (1) :48-49.

[7]张松菁.尿微量蛋白测定的早期诊断意义[J].辽宁实用糖尿病志, 2003, 11 (4) :23-24.

[8]曹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高血压肾损害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999, 14 (2) :107.

尿蛋白检测 篇2

1.功能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是一种轻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0.5~1克)、暂时性蛋白尿,原因去除后蛋白尿迅速消失。常发生于青壮年,可见于精神紧张、严重受寒或受热、长途行军、强体力劳动、充血性心衰、进食高蛋白饮食后。

2.体位性蛋白尿清晨尿液无尿蛋白,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加强脊柱前凸姿势时,尿蛋白含量增多,平卧休息1小时后尿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多发生于瘦长体型的青年或成人。反复体位性蛋白尿,需注意除外肾病,如胡桃夹现象(又叫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因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挤压左肾静脉所致)。

3.病理性蛋白尿蛋白尿持续存在,尿中蛋白含量较多,尿常规检查常合并有血尿、白细胞尿和管型尿。并可伴有其他肾脏病表现,如高血压、水肿等。病理性蛋白尿主要见于各种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疾病、遗传性肾病、肾血管疾病和其他肾脏病。

常见的如: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①肾炎 可为隐匿性、急性、急进性或慢性。常合并血尿、高血压和水肿等。

②肾病综合征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或等于3.5克,同时伴有血白蛋白减少,水肿、高血脂。

③肾功能不全 分为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蛋白尿为肾脏损害的表现。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①狼疮性肾炎 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育龄期女性多见。依据肾脏受累严重程度的不同,尿蛋白量可以表现为少量至大量。

②紫癜性肾炎 是过敏性紫癜肾脏受累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儿童多见,成年人亦可发生。蛋白尿多数发生在紫癜出现后2~4周。

③糖尿病肾病 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早期肾脏受累,但是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可为阴性,后逐渐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再发展至大量蛋白尿,乃至终末期肾病,即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等治疗。

④痛风性肾病 尿检异常出现较晚且轻微,仅见轻度蛋白尿及少量红细胞。晚期可进展至慢性肾衰竭。

⑤高血压肾病 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5~后常出现肾脏等损害。良性高血压导致的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的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1.5~2克),很少出现大量蛋白尿。有些合并镜下血尿,常有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脑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硬化等表现。另外一种恶性高血压导致的蛋白尿常为突发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由少至大量,多数伴有血尿和白细胞尿,肾功能多急剧恶化。

(3)肾小管间质疾病 如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尿蛋白多为+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2克。

(4)遗传性肾病 如Alport综合征、Fabry病、薄基膜肾病、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等,由于基因异常,导致肾脏结构缺陷,导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

(5)其他 如高原性蛋白尿可见于从平原进入高原居留的人,尿蛋白阳性,定量>400毫克/24小时,去高原前无蛋白尿,进驻高原后发病,吸氧可好转,返回平原恢复正常。

尿蛋白的治疗:

目前有大量蛋白尿及贫血,说明目前您的糖尿病肾病已经发展到了第4期,在这个阶段病情往往已不可逆转。如果您的血肌酐、尿素氮正常或只是轻度升高,可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这两类降压药除了降压以外,对减少蛋白尿也有一定作用。

另外,还可以选择“怡开”等具有改善肾脏微循环的药物。如果具备条件,最好做一次肾活检,排除免疫性肾病,如果是免疫性肾病,激素及免疫治疗对减少蛋白尿往往有显著效果。

尿蛋白的预防:

1、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开夜车考学压力大等等均可使慢性肾炎病情加重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平时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多参加适量 活动加强身体锻炼但应避免过劳合理营养增 强体质和机体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的清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并随时保持心情轻松愉快强化自我保健意识。

尿蛋白检测 篇3

【关键词】β2-微球蛋白;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病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57-0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肾功能下降,肾功能衰竭,严重会致死[1]。大多数肾损害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诊断较困难,依靠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作诊断时往往预示肾脏病变已进展到相当程度,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我院于2015年5月~2015年8月对尿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联合检测β2-MG、尿MALB,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48.5岁。均符合WHO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正常健康体检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40~6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已排除有原发性肾脏病、继发性高血压、急性感染、创伤、肿瘤、妊娠、心肝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化验室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尿常规蛋白定性为阴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晨起留取第1次中段尿,立即送检,加样前离心10min,在室温下1h内检测完毕。采用日本产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MALB采用免疫比浊法。β2-MG采用终点法。MALB <20mg/L、β2-MG <0.4 mg/L为界限,结果超过参考值判断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糖尿病组: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阳性例数分别为27例、24例。检测值范围分别为28-115 mg/L、0.8-5.6 mg/L;健康体检组: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阳性例数分别为1例(22 mg/L)、0例。糖尿病组的尿MALB和β2-MG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DN是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因其发病隐匿,常规的尿蛋白及肾功能检查难以发现早期肾损伤,故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愈来愈受到重视,因此探讨DM的病因、发展、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糖尿病肾病(DN)的主要衡量指标为蛋白尿,是糖尿病患者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2]。蛋白尿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肾小球滤膜的通透性增大,致使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大量漏出,超过近端肾小管对蛋白的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持续和大量蛋白尿造成肾脏高灌注、高滤过状态,促进肾小球硬化或间质纤维化的发展,因而成为肾臟原有病理改变加重的因素。

微量白蛋白分子量中等,带负电荷,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的静电同性相斥作用,绝大部分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肾小球受到炎症、毒素等的损害,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滤出较多的血浆蛋白,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尿中含量增大,但又未达到临床蛋白尿的标准。研究显示当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时, 血中的蛋白质可从肾小球滤过,主要为MALB[3],是肾小球损害早期诊断的指标,也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mAlb)作为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最早期的客观指标,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4]。β2-MG广泛分布于体内所有细胞中,分子量11.8 KD ,主要由肝脏合成。正常人体内的 β2-M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原尿中的99. 9 %的β2-MG可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和降解,不再返回血循环,从而保证血液中β2-MG浓度恒定, 所以正常人尿中只有痕迹量。当肾近曲小管轻微受损时,对β2-MG的重吸收下降, 尿β2-MG含量就增加。所以当DN影响到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时尿β2-MG升高[5]。β2-MG在尿中含量增大,是早期判断肾小管损伤的敏感指标,因此也被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多次检测β2-MG超过正常,尤其是逐渐升高者,尽管尿素氮、肌酐和尿常规结果仍正常,多表示肾功能已有损害,所以测定有精确、灵敏、特异性强等优点[6]。

由此可见,尿液的微量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含量能较灵敏地反映出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肾近端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有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控制DN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日赤,薛峰.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8.

[2]朱建民,程秦娣.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与临床近况[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4,10(1):41.

[3]程苏琴,朱美财.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7):740-747.

[4]欧阳涓,姜镜.肾病的损伤性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8):877-880.

[5]康萍,马培龙,陆森,等.β2微球蛋白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J].中国医药研究,2005,3:186.

尿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 篇4

尿液蛋白质检测是肾脏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 健康成人尿中排出蛋白质总量为 (0.8±0.024) g/24 h, 可含少量来自肾小球的血浆蛋白, 如白蛋白、免疫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和肾小管细胞分泌的蛋白质, 常规方法检测为阴性, 在某些生理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升高。当肾脏出现肾小球、肾小管疾病时, 尿蛋白常呈现异常增高。

1 尿蛋白检测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检测方法

尿蛋白定性的方法较多,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主要有磺基水杨酸法、加热醋酸法和干化学试纸带法。目前常用的尿蛋白定量检测方法主要有双缩脲比色法、比浊法和染料结合法三大类。24 h尿蛋白定量是目前实验室最常用的蛋白定量方法, 本方法不受尿比重的影响, 但留取尿液量是否准确影响蛋白量计算结果。24 h尿蛋白大于3.5 g是肾病综合征诊断的主要标准之一。

2 尿微量蛋白检测

尿微量蛋白是尿中某些蛋白质的排泄呈亚临床升高, 常规定性或定量方法难以检测的一种病理现象。当尿中出现微量蛋白, 可能反映肾脏结构与功能的轻度或早期受损。临床上尿微量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和高血压引起的早期肾功能改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常用测定方法包括速率散射比浊、放射免疫、免疫电泳、固相荧光免疫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2.1 白蛋白 (Alb)

Alb是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最小的一种蛋白质, 在肾小管中几乎完全被重吸收。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选择屏障作用, 正常情况下尿中含量极微, 当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 Alb的滤出率大于肾小管重吸收时, 尿中Alb明显升高。因此, Alb可作为临床上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的重要标志。

2.2 β2-微球蛋白 (β2-M)

β2-M为细胞膜上 (红细胞、滋养层细胞外) 组织相容抗原 (HLA) 的一部分。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但几乎全部由近曲小管重呼吸。当肾小管病变时, 尿液β2-M升高明显。临床上, β2-M的检测, 对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活动性肾盂肾炎, 肾脏药物及重金属性损害, 肾移植排斥等极具诊断价值。

2.3 α1-微球蛋白 (α1-M)

α1-M较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但绝大部分被近端小管重吸收和分解。当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时, α1-M重呼收障碍, 尿中含量明显升高。临床上, α1-M是较早反映近端肾小管损伤的标志蛋白。

2.4 转铁蛋白 (TF)

TF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 当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或机械屏障受损时, 均会导致尿中TF升高。

2.5 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

RBP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和分解。当肾小管受损时, 尿中含量明显升高。RBP比β2-M反映肾近曲小管的损伤更为敏感。

2.6 TH糖蛋白 (THP)

THP由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及远曲小管细胞合成和分泌。正常尿中含量稳定。当肾小管受损时, 尿THP含量可发生显著变化。各种慢性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多囊肾及慢性肾功能衰竭时, 尿液THP含量明显下降;而在肾病综合征、肾结石、肾小管酸中毒及肾移值排斥等症中, 尿THP含量增加。

2.7 免疫球蛋白G (IgG)

IgG不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尿中排量极微。当肾小管受损较重时, 尿中IgG才会升高, 其含量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 糖尿病性肾病及某些肾小管间质病变累及肾小球时, 尿IgG均不同程度升高。

2.8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

尿蛋白0.15正常吗 篇5

血液中常会有定量的对人类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会在肾脏的丝球体中过滤进入尿液中,但又会在肾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 因此,如若肾脏与尿管出现障碍时就会漏出多量的蛋白变成蛋白尿。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范围内定性为阴性,记为(-)。尿中蛋白质含量多达0.15g/24h以上时,称蛋白尿,尿常规定性可出现阳性。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Q0.15g,常规化验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阳性时,说明尿蛋白异常。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Q0.15g,常规化验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阳性时,说明尿蛋白异常。

尿蛋白检测 篇6

【摘要】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 UALB)、尿β2-微球蛋白(Urine β2-Microglobulin Uβ2-MG)、尿α1-微球蛋白(Urine α1-Microglobulin Uα1-MG) 尿转铁蛋白(Urine transferrin UTRF)和尿免疫球蛋白IGG(Urine immunoglobulin UIGG)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81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组,94例2型糖尿病无合并肾损害组及60例正常对照组尿UALB、Uβ2-MG、Uα1-MG、UTRF和UIGG值,研究尿蛋白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意义。 结果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UALB、Uβ2-MG、Uα1-MG、UTRF和UIGG值均异常。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组较2型糖尿病无合并肾损害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尿蛋白联合检测可有效的判断2型糖尿病病情和早期肾损害程度和部位。

【关键词】 尿微量白蛋白 尿β2-微球蛋白 尿α1-微球蛋白 尿转铁蛋白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82-02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ing the clinical value of ALB、β2-Microglobulin、α1-Microglobulin、 transferring and immunoglobulin in urine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early renal lesion complication. Methods urine levels of UALB、β2-Microglobulin、α1-Microglobulin、 transferring and immunoglobulin were detected by biochemical analysis in 81 cases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early renal lesion complication(A group) 、94 cases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out early renal lesion complication (B group)and 60 cases normal controls(C group). To study the determinational value of urine protein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early renal lesion complication.. Results urine levels of UALB、β2-Microglobulin、α1-Microglobulin、 transferring and immunoglobulin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early renal lesion complication were higher than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out early renal lesion complication and normal controls.it was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bined determination of UALB、Uβ2-MG 、Uα1-MG 、UTRF and immuno- globulin can 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early renal lesion degree and position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Key words】Urine microalbumin; Urine β2-Microglobulin; Urine α1-Microglobulin; Urine transferring; Urine immunoglobulin

尿微量蛋白检测主要用于了解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肾小管分泌、重吸收

功能,有助于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分子量小于40 KD的蛋白质能较容易地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肾小球受损时,其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尿蛋白滤过就增加;长期患糖尿病会引起肾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使肾小球发生病变,其滤过膜上电荷减少,静电排斥力下降导致蛋白滤出增加,从而使尿中蛋白含量增高,因此,糖尿病尿中微量蛋白的升高强烈地预示发展为糖尿病性肾病的可能性。对于早期肾损害的判断常用指标有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 UALB)、尿β2-微球蛋白(Urine β2-Microglobulin Uβ2-MG)、尿α1-微球蛋白(Urine α1-Microglobulin Uα1-MG) 尿转铁蛋白(Urine transferrin UTRF)和尿免疫球蛋白IGG(Urine immunoglobulin UIGG)等。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7-05~ 2011-05我院内科门诊及住院经确诊为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81例:男55例,女26例,平均(45士15)岁。2型糖尿病无合并肾损害组94例:男61例,女33例,平均(43士12)岁。对照组60例,均为门诊健康体检人群,男30例。女30例,平均(44士5)岁。

1.2 方法 2ml,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 unicel DxC800型生化分析仪运用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UALB、 Uβ2-MG 、Uα1-MG 、 UTRF和UIGG。:收集晨尿2ml 经3000r/min离心10min,在生化分析仪运用散射比浊法进行检测。

1.3 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平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多样本间比较采用F检验;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P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间两两进行比较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组UALB、Uβ2-MG、Uα1-MG、UTRF和UIGG值与2型糖尿病无合并肾损害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型糖尿病无合并肾损害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间五种检测指标水平的比较

2.2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根据受损的部位分为肾小球受损和肾小管受损,81例肾损害中,45例主要是肾小球受损,36例肾小管受损,它们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其中肾小球受损组UALB、UTRF和UIGG值明显高于肾小管受损组(P<0.05),肾小管受损组Uβ2-MG和Uα1-MG值明显高于肾小球受损组(P<0.05)。见表2。

表2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两种类型五种检测指标水平的比较

2.3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尿中UALB、Uβ2-MG、Uα1-MG、UTRF和UIGG水平相关因素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显示UALB与Uβ2-MG、Uα1-MG、UTRF和UIGG之间有相关性,UALB与UTRF和UIGG之间有相关性(r=0.578, P<0.05;r=0.619, P<0.05);Uβ2-MG与Uα1-MG之间有相关性(r=0.663, P<0.05)。见表3。

表3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尿中五种检测指标性关性比较

3 讨论

长期患糖尿病会引起肾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使肾小球发生病变,其滤过膜上电荷减少,静电排斥力下降导致尿蛋白滤出增加,从而使尿中微量蛋白含量增高,因此,糖尿病尿中微量蛋白的升高强烈地预示发展为糖尿病性肾病的可能性[1]. 人尿中的蛋白很少,其中60%来自血浆蛋白。IgG 为大分子血浆蛋白,ALB与TRF为中分子,肾功能正常时,这三种蛋白不能通过肾小球基底膜,尿中不出现[2-4]。α1-MG与β2-MG分别是由167和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蛋白,分子量小能自由通过肾小球基底膜,99% 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α1-MG与β2-MG主要反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5-6]. 五种蛋白在肾功能异常时有如下改变:肾功能重度受损时ALB、TRF和 IgG蛋白均明显增高;中度受损时ALB明显增高,IgG轻度增高;肾功能轻度受损时ALB轻度增高,α1-MG与β2-MG轻度增高或正常,IgG不增高;单纯肾小管功能异常时α1-MG与β2-MG明显增高。五种蛋白与肾脏功能受损程度紧密相关,肾脏功能受损越重,检测值越高。同时,根据尿三蛋白代谢途径不同和肾功能受损时各自的变化,可以判断肾功能受损程度,对肾小球或肾小管损害定位诊断。

试验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组UALB、Uβ2-MG、Uα1-MG、UTRF和UIGG值与2型糖尿病无合并肾损害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型糖尿病无合并肾损害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由此可见,尿中这五种蛋白水平的升高可反映肾脏受损的情况。肾脏病变尿蛋白升高主要取决肾小球和肾小管机能障碍, 肾小球病变时, 尿中ALB、TRF和 IgG 较正常对照升高明显(P<0.05),α1-MG与β2-MG有不同程度升高(_P<0.05);肾小管病变时α1-MG与β2-MG较正常对照升高显著(P<0.05),ALB、TRF和 IgG不同程度升高(P

2型糖尿病除会引起肾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外,同时,2型糖尿病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造成肾小管的损害。2型糖尿病对肾造成的损害是复杂和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早期、及时提供各种疾病状态下肾功能改变及肾功能损害的客观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判断疗效、观察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Lijun Sun, Nabil Halaihel, Weiping Zhang, Thomas Rogers Role of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 in Regulation of Renal Lipid Metabolism and Glomerulosclerosis in Diabetes Mellitus J. Biol. Chem. 2002 277: 18919-18927.

[2] M A Yurko and S Gluck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to vacuolar H+ATPase of renal epithelia. J. Biol. Chem. 1987 262: 15770-15779.

[3] Claudia Miele, Audrey Riboulet, Maria Alessandra Maitan, Francesco Oriente, Chiara Romano, Pietro Formisano, e tal .Human Glycated Albumin Affects Glucose Metabolism in L6 Skeletal Muscle Cells by Impairing Insulin-induced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IRS) Signaling through a Protein Kinase Cα-mediated Mechanism J. Biol. Chem. 2003 278: 47376-47387 

[4] B J Campbell, L J Forrester, W L Zahler, and M Burks Beta-lactamase activity of purified and partially characterized human renal dipeptidase. J. Biol. Chem. 1984 259: 14586-14590.

[5] A O Grubb, C López, L Tejler, and E Mendez.Isolation of human complex-forming glycoprotein, heterogeneous in charge (protein HC), and its IgA complex from plasma. Physiochemical and immunochemical properties, normal plasma concentration.. J. Biol. Chem. 1983 258: 14698-707.

尿蛋白检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的糖尿病组 (172例) 及健康组 (172例) , 均选自来该院进行就诊的糖尿病病患及来该院进行正常健康体检者。其中男214例, 女130例, 34~69岁。两组均无高血压、自身免疫及肾脏疾病等, 且糖尿病组所有病患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1.2 方法

收集所有待检测者的空腹晨尿液之后, 运用胶体金检测法进行尿蛋白定性检测;并对两组资料尿液的微量尿蛋白的mAlb进行测定。

2 结果

2.1 标准

尿液中检测是蛋白质, 为阳性;尿微量蛋白量>30 mL/L, 为阳性。

2.2 两组资料检测结果

通过对健康组及糖尿病组各172例进行尿蛋白及尿微量蛋白的准确检测后, 体检组:尿微量蛋白及尿蛋白阳性率均为0;糖尿病组:尿微量蛋白及尿蛋白阳性率各为59.7%和23.1%, 糖尿病组的尿微量蛋白阳性率远远高出尿蛋白 (P<0.01) 。而在尿蛋白阳性糖尿病患者中, 其尿微量蛋白mAlb指标, 也全部高于尿蛋白阴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发病趋势极速攀升, 据相关报道显示, 国内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然而, 糖尿病肾病则是糖尿病病患易患合并症, 是较多、较重的合并症之一, 其晚期时, 极可能会致使病患肾衰竭, 也是糖尿病致死率的主因之一。但随着近阶段治疗方法的完善与改进, 致死率已大大降低。

据报道, 美国每年行血液透析的病患中, 40%~49%左右为糖尿病肾病。而在Ⅰ型和2型糖尿病病患中, 糖尿病肾病均可发生, 只是病症程度不同。尤其Ⅰ型病患发生率最高, 约29~38%左右。而2型病患中只有21%左右的发生率[3]。但少数糖尿病病患, 在其多达20~25年的病程中, 却没有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究其真正原因, 却无相关研究结果, 极可能与血糖或血压控制的高低有关, 或与其家族遗传因素相关[4]。临床上, 一旦出现蛋白尿, 病患的肾小球功能则呈明显不可逆转损伤。据相关文献[5]报道, 发生蛋白尿的平均病程为16年左右时, 在其出现蛋白尿之后, 病患平均生存期为10年左右;而病患在7年内约24%左右会发生晚期肾衰, 10年内其发生率约40%~49%左右, 而15年内则约70%~75%左右。所以说, 当检查发现糖尿病病患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时, 其肾脏大多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假若其肾脏长时间处于高渗透状态时, 则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不可逆损伤。如果我们可以在早期及时查检、发现肾脏的病变, 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治疗, 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改善、逆转糖尿病肾病。

通过对该研究资料的检测结果发现, 如果单单依靠对尿蛋白的检测, 并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出病患的肾脏真实受损程度。故此, 经分析总结, 当尿微量蛋白在检测时出现阳性结果时, 完全可以提示出病患的肾脏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综上所述, 尿微量蛋白可以作为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一种诊断手段, 而且比单纯性检查尿蛋白更具有临床诊断价值。宜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Yang WY, Liu JM, Weng JP,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0, 362 (12) :1090-1101.

[2]杨小东.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6 (4) :36-37.

[3]Woredekal Y.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Pediatr Endocrinol Rev, 2008, 5 (4) :999-1004.

[4]Blouza S, DakMi S.Eficacy of low-dose oral sulodexide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J Nephrol, 2010, 23 (4) :415-424.

尿蛋白检测 篇8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是对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精确指标, 也是良好的代谢控制, 能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

尿微量蛋白检测, 能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也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判断该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根据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蛋白指标的不同, 综合考虑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和监测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可推迟和延缓肾性糖尿病的发生,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正常对照组19例, 健康人, 体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正常者, 年龄18~81岁, 平均45.2岁, 其中男9例, 女10例。糖尿病组收集鸡西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确认糖尿病患者22例, 男8例, 女14例。年龄38~79岁, 平均54.3岁。按糖尿病长短分为糖尿病A组 (病程<10年) , 糖尿病B组 (病程>10年) 。再按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组2002年制定目标分为3组, 糖尿病组a (HbA1c<6.0%) 10例;糖尿病组b (HbA1c6.0%~7.0%) 8例;糖尿病组c (HbA1c 7.0%) 6例:早晨空腹真空采集静脉血2mL, EDTA-K2抗凝, 留取晨尿10mL。

1.2 仪器与试剂

挪威ReaderⅡ型多功能全定量金标检测仪, 试剂是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代理的配套试剂、标准品、质控品。

1.3 检测方法

严格按仪器和试剂的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及检测标本, 按要求进行室内质控。在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5.1%) 及增高 (9.7%) 的血样加入评估多量的葡萄糖、胆红素、脂类及果糖胺, 未见有干扰;前糖化血红蛋白对本试验无干扰;本法对Hb浓度为60~180g/L的全血样品正确地校正后报告结果。参考范围4.2%~6.0%。

尿微量蛋白检测是根据国际尿液标准CRM470进行定标。精密度:其试剂盒的测量的变异系数 (CV) 为5%~8%, 特异性:本试剂盒使用专一人白蛋白单克隆抗体, 人尿标本中的其他成分如葡萄糖、肌酐、亚硝酸盐、酮体、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胆红素以及尿素等均不会发生交叉反应, pH对本试验无干扰。参考值范围:0~20mg/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t2检验、连续性校正2检验、精确概率检验方法, 平均值以表示。

2 结果

根据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 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但尿微量蛋白在本组资料中差异不显著 (P>0.05) 。

同病程的糖尿病组A、B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蛋白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不同病程的糖尿病a、b、c之间, 糖化血红蛋白差异, 除a组与b组差异不显著外 (P>0.05) , b组与c组、c组与a组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各组统计资料见表1。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上的游离氢基酸发生非酶促反应形成的, 成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被基化、血红蛋白与葡萄糖形成牢固的结合性, 在2周后成为不可逆的。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是对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精确指标, 也是良好的代谢控制, 能预防糖尿病后来的并发症。

尿微量蛋白检测, 能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也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判断该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通过从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糖尿病患者的跟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蛋白, 结合糖化血红蛋白不仅可反映8~12周总体血糖情况, 也反应了机体代谢情况。当糖化血红蛋白<6.8%时, 只须调整饮食结构和运动疗法;当糖化血红蛋白持续>6.8%时, 说明口服药物失效, 须改变治疗方案, 同时必须定期检测尿微量蛋白, 因为糖尿病可由不同途径损害肾脏, 这些损害可以累及肾脏所有结构, 特别相关的是肾小球硬化症 (DN) 。根据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蛋白的值来监控DN的发生, 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从而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尿微量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检测尿蛋白对糖尿病肾诊断意义 篇9

该院在2009年—2013年通过对220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蛋白Ig G、白蛋白 (MA) 、尿转铁蛋白 (TRF) 、尿al-微蛋白 (alMG) 检测结果分析 , 结合患者的肾功能状况 , 明确是一种敏感有意义的检测指标, 根据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程度, 肾损伤的部位、和年龄不同检测结果有相应的敏感都, 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病组标本由该院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年龄分布在25~7岁之间。女性患者144例, 男性患者76例, 病程在1~20年。健康对照组选156人, 男女比例按患病组比例。检查者均留当日晨尿, 上午10:00出具检测结果。

1.2检测方法

所有标本 均用免疫 散射速率 比浊法检 测尿Ig G、白蛋白 (MA) 、尿转铁蛋白 (TRF) 、尿al-微蛋白 (al-MG) 。各年龄段抽取一部分患者来用普通方法检测血清尿素和肌酐, 来比较肾损伤的敏感性。

2结果

220例糖尿病患者检测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运动减少, 糖尿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由原发糖尿病并发肾损伤也随之增多, 当血液中检测出肌酐和血清尿素或者尿中检测出蛋白的时候, 说明肾损伤一部可逆转, 所以, 尽早知道肾损伤情况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肾病有着积极地意义。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 患者肾小球的滤过率便开始下降原来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其血压也会升高。到了糖尿病肾病的晚期, 患者的尿液中会出现大量的白蛋白, 24 h出现的蛋白量可超过300 mg; 但只有当患者24 h尿中的白蛋白超过550 m时, 才会被测出其尿中有蛋白, 此时, 患者已开始出现浮肿和肾功能减退。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 患者将进入肾功能不全阶段并伴有尿毒症等一系列表现, 这时再进行治疗将非常困难[3]。因此, 美国糖尿病协会告诫初诊的糖尿病患者, 应注意筛查微量蛋白尿, 并应每年筛查一次。

微量蛋白尿的检测是一项特殊的生化检测项目, 在普通的尿常规检查中是查不出微量蛋白的选择Ig G、白蛋白 (MA) 、尿转铁蛋白 (TRF) 、尿al-微蛋白 (al-MG) 几种蛋白作为检验指标, 是因为正常情况下它们经过肾小球后100%被吸收, 分子量分别是Ig G分子量最 大190000, 白蛋白 (MA) 和尿转铁 蛋白 (TRF85000, 尿al-微蛋白 (al-MG) 最小50000, 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肾小管损伤指标, 一旦肾小管收轻微损伤, 就能在尿中检测出微蛋白[4]。

根据尿中检出不同微蛋白的分子量大小, 如果只有分子量最小的蛋白 (al-MG) , 在尿中检出, 说明肾小球滤膜选择性好, 肾损伤相对较轻, 当分子量最大的Ig G在尿中检测出, 说明肾损伤相对严重。

不同的尿蛋白来源不同, 可以分为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肾小球性、由于肾小管对滤出蛋白的回吸收障碍所致肾小管性, 以及两者同事存在的混合性。糖尿病病人并发症很多, 肾病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是糖尿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 由于微血管的损伤, 改变了肾小球和肾小管缺氧, 肾小球吸收能力下降的原因为肾小球滤膜通透性增加, 早期就能在尿中检测出分子量190000的Ig G。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其症状在临床早起并不容易被发现, 仅仅出现尿液中的微量蛋白和肾小球的内压改变, 因此并不容易被发现。正常尿液中含有微量蛋白质 (24 h尿蛋白定量<150 mg) , 普通检测方法不能发现 , 检查结果为阴性。超出此范围则可检出, 称为蛋白尿[5]。但由于尿蛋白试验只是测定一次尿的结果, 易受尿液浓缩及稀释程度的影响, 常常不能准确反映蛋白尿的程度。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 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 均可出现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 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 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 也可出现蛋白尿[5]。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 。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变程度, 临床可据此作疗效观察。然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肾小球病变到了晚期, 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 使蛋白滤出减少, 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 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的减轻。血尿、蛋白尿虽然是判断肾脏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但是肾病患者不能一叶障目。数值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病情能得到真正好转。只要病情得到控制, 潜血、尿蛋白数值自然会降下来。患者的疾病若可以早期发现, 便可采取有效措施, 肾脏长期处于高渗状态, 便会产生不可逆的损失。但现在有一些患者舍本逐末, 一双眼睛死盯着数值不放, 必然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要想真正恢复健康, 治病于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患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彻底治愈肾病。

上述检测结果表明, 多数患者尿蛋白定性实验阴性。血清肌酐和尿素含量也多数正常的情况下, 病人的Ig G、白蛋白 (MA) 尿转铁蛋白 (TRF) 、尿al-微蛋白 (al-MG) 化验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年龄段没有明显的差别, 和正常组对照显著增加。

综上所述, 利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尿Ig G、白蛋白 (MA) 、尿转铁蛋白 (TRF) 、尿al-微蛋白 (al-MG) 含量来判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清, 许少峰, 等.尿微量蛋白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及临床意义[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2 (37) :50-52

[2]郭群, 张葵.尿中微量白蛋白测定在冠心病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 2003, 21 (5) :309.

[3]万长春, 孟泽.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实验室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 1998, 6 (3) :186-187.

[4]王振英, 张纪云.放射免疫分析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217-231.

尿蛋白检测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共检测235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经相关检查和临床诊断, 所有患者排除急性和慢性肾炎, 尿路感染和酮症酸中毒等;分型根据1997年ADA建议, 诊断依据1998年WHO咨询委员会临床性报告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26例, 女109例, 年龄31~76岁 (54±11.5岁) , 另设正常对照组76例, 且无高血压和肾病史等, 男42例, 女34例, 年龄34~65岁 (51±12岁) 。

1.2 仪器

Wellscan MK3全自动酶标分析仪, Wellwash4Mk2全自动洗板机, 迈瑞-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试剂和方法

尿Alb和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 试剂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NAG用终点法, 试剂由福建三强生物制品公司提供, 尿肌酐 (Cr) 用酶法测定, 试剂由上海篮怡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测定步骤取早晨第1次中段尿5mL (尿PH<8.0) , 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 同时测定尿Cr值, 结果分别以Alb/cr、-MG/cr、NAG/cr、NAG/cr表示, Alb/cr、-MG/cr单位为mg/mmol, NAG/cr为U/g·cr。

1.4 结果统计

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及相关回归分析。

2 结果

(1) 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尿Alb、-MG、NAG含量比较见表1。

(2) 2型糖尿病患者尿Alb、-MG及NAG单项检测超过正常上限, 阳性例数分别为124例、129例和132例, 百分率分别为53%、55%和56%, 而将其联合检测超过正常上限阳性例数及百分率见表2。

(3) 相关分析:Alb与-MG之间r=0.55, t=3.92, P<0.05, Alb与NAG之间r=0.62, t=4.02, P<0.05, NAG与-MG之间, r=0.66, t=4.85, P<0.05。表明Alb、MG及NAG三者呈正相关。

3 讨论

糖尿病人由于长期的高血糖使非酶糖基化速率增加, 导致组织缺氧、血液粘滞度增高, 从而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屏障功能的改变, 同时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张力变化, 引起肾血流动力学改变, 使肾小球处在高滤过状态引起肾损害[1]。实验中53%的糖尿病病人尿中Alb、55%的糖尿病病人尿中-MG较对照组增高, 说明这些患者肾小球滤过膜上硫酸肝素合成减少, 导致这些患者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受损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使尿中Alb、-MG等在尿中排出量增加;同时说明糖尿病病人在肾小球损伤时亦常伴有肾小管的损伤;实验中56%的糖尿病患者尿中NAG水平已较对照组增高, 提示在糖尿病肾损伤早期已发生肾小管损伤;我们在57例尿Alb排出率正常的糖尿病病人中发现有31例尿NAG排出率增高, 平均为 (38.1±7.4) U/g·cr, 说明在肾小球损伤之前已有部分病例发生肾小管损伤。如尿转铁蛋白排泄的增加, 它随着尿液的酸化可释入Fe2+, 动物试验已证明自由的Fe2+对肾小管间质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

从单项检测结果及表2可见, 单项检测这3项指标阳性率较低, 2项联合检测阳性率提高不显著, 而将Alb、-MG及NAG3项联合检测, 阳性率可达91%, 故联合检测尿中Alb、-MG及NAG可作为糖尿病人监测肾脏早期损伤的灵敏、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尿微量蛋白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早期损伤。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尿微量白蛋白 (A1b) 、-微球蛋白 (-MG) , 终点法测定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 , 酶法测定尿肌酐。结果单项及双项检测尿Alb, -MG或NAG这三项指标阳性率偏低, 将这三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可达91%, 大大提高了阳性检出率。结论联合检测尿Alb、-MG及NAG是诊断2型糖尿病人肾脏早期损伤灵敏、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关键词:2型糖尿病,尿微量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肾脏损伤

参考文献

微量白蛋白尿 篇11

微量白蛋白尿的定义,是24小时尿中检出30~300毫克白蛋白,它被用于临床检测已有25年之久,公认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最有价值的指标。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微量白蛋白尿的指标性意义有了更多的认识。如今,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指南均将微量白蛋白尿列为常规检测项目,它也应该用于代谢综合征,甚至血压仅为正常高值者的检测。

受损标志微量白蛋白尿不仅反映肾的损伤,而且它也是全身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重要标志。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左心室肥厚、高尿酸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等,均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进一步引发全身血管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及肾脏病变,促发并加重微量白蛋白尿。

预测因子

已有证据证明,微量白蛋白与高血压明显相关。有研究表明,血压正常高值和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其微量白蛋白尿的检出率分别为27.3%、28.7%、31.5%、40.3%。国外对23 964例病人的调查发现,微量白蛋白尿是心血管疾病独立的高危因子。一项对840例成人糖尿病患者12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和无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相比,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险增加2倍。更多的证据表明,微量白蛋白尿可使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增加4倍。不论对于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都能增加疾病的死亡危险:主要的心血管事件增加1.83倍,所有死因增加2.09倍,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而住院者增加3 23倍。尿白蛋白水平愈高,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也越大。

治疗新亮点 上世纪90年代即有学者证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微量蛋白尿有良好效果,此后,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的疗效也被肯定。此类药物除强效降压外,还能保护肾功能不全患者,阻断肾病进展,降低和逆转微量白蛋白尿,并减少重症患者对透析的需要。其中贝那普利、缬沙坦已具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表明,联合使用贝那普利+氢氯噻嗪或贝那普利氨氯地平两组患者,尿蛋白正常化率分别为达看到76.5%、52.4%。

尿蛋白检测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35例住院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11例, 年龄22~56岁, 按其尿蛋白阳性程度分为4+、3+、2+、+共4组, 4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仪器与试剂:干化学分析仪为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引进的自动分析仪及配套试纸条和青霉素。方法:4组患者分别静脉滴注青霉素50万U、100万U、200万U、400万U, 并于给药前和给药后2h、4h和6h采取其新鲜尿液样本进行检测。将收集的尿液充分混匀, 后将试纸条浸入约2s后取出放于检测槽中, 按说明进行检测。

2 结果

2.1 注射与未注射青霉素检测结果比较

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下, 注射青霉素组干化学检测阳性38例, 阴性32例, 经镜检阳性有4例正常, 假阳性率12.5%, 阴性有2例为异常, 假阴性率为6.25%;未注射青霉素组干化学法与镜检结果相一致,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4组检测结果

静脉滴注50万~100万U青霉素在2~4h检测可获得准确结果, 200万U青霉素在4h后获得准确结果, 静脉滴注400万U青霉素四组存在结果降低或假阴性情况, 而6h后影响消失, 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尿液自动分析仪以成为医学检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高效、快速、方便、劳动强度低等优点被临床广为接纳和青睐, 它不仅可作为诊断的辅助工具, 而且成为人体早期病症排查的主要方式[2]。比如对尿蛋白的定性检查, 可对肾脏相关疾病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初步诊断, 当出现“+”时, 肾脏可能存在疾病;“+”~“++”时, 可能为泌尿系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而“+++”以上时为重度蛋白尿, 多见于原发和继发的肾病综合症和慢性肾炎。本组研究中便是以此种方式进行分类检测比较, 从而能够从不同程度中分析青霉素对其尿蛋白检测的影响。

干化学法是由微电脑控制, 根据球面积分仪和双波长测定试剂带上的颜色变化, 得出实验结果。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准确等优点, 并把传统的“+”、“-”号这一模糊的表示方法, 改进成半定量的报告方式, 大大提高了检验结果的精密性和敏感性[3]。对尿蛋白的测定主要是根据试剂带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 膜块中的溴酚蓝在pH值为3.2时, 溴酚蓝产生阴离子, 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结合后发生颜色变化, 根据这些反应进行诊断。虽然此种检测方法方便、快捷, 但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而降低检测结果的正确率。比如变质的尿液会使尿液的pH值产生变化, 或者尿液本身过酸、过碱都会影响测试结果;尿液呈碱性 (pH>8.0) , 超过了试纸本身的缓冲能力, 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等。而影响最明显的是药物, 因为药物具有生物活性, 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会干扰尿液测定。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注射青霉素干化学法检测结果中假阳性和假阴性率明显高于未注射青霉素的患者, 且静脉滴注400万U青霉素不同程度病情的患者尿蛋白检测的结果存在结果降低或假阴性情况, 说明青霉素对尿蛋白的检查存在一定的影响, 与相关研究一致[4]。原因在于青霉素结构中含有类似蛋白质分子结构中的肽键, 其分子结构中的-COOH可电离出H+, 电离出的H+会导致pH值变化, 而干化学法又是基于试纸带膜块上pH值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会导致尿蛋白的阳性减弱, 出现结果降低和假阴性[5]。

表1研究结果还显示, 当静脉滴注50万~100万U青霉素时, 2-4h检测便可获得准确结果, 200万U青霉素在4h后获得准确结果, 而静脉滴注400万U青霉素无论那种程度的患者, 2~4h均会出现结果降低和假阴性, 而在6h后影响消失, 说明小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对患者尿蛋白检测无明显影响, 能够确保检测结果, 而大剂量使用时对检测有明显的影响, 提示临床要严格控制青霉素的滥用, 加强对抗生素的应用管理, 提高检测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张绍林.临床检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9:274.

[2]何金昌.尿液分析与临床诊断[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3:19-20.

[3]郑杰, 安蓉.青霉素对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2 (7) :768.

[4]刘柘, 陈勇.干化学法尿液分析仪原理及临床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 2005, 22 (6) :382.

上一篇:分步实践法下一篇:生命中不能忽视之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