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微量清蛋白测定

2024-06-05

尿微量清蛋白测定(通用8篇)

尿微量清蛋白测定 篇1

微量清蛋白尿 (Microalbuminurea, MA) 是指用一般的尿蛋白化学分析法结果在“正常”范围, 但是用免疫学技术可测出尿中浓度很低, 但是已经在增加的清蛋白这一现象, 以区别于传统概念的临床蛋白尿。笔者对126例尿蛋白定性阴性之标本,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MA, 其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1 材 料

1.1 仪器

UV-2100分光光度计 (Shimadzu) 。

1.2 试剂

(1) 清蛋白标准液 (北化产) :用生理盐水稀释成0、50、100、150、200ug/mL等5种浓度; (2) 比浊液:PBSpH7.3, 每升含40g PEG6000, 0.2mL吐温20及1g NaN3; (3) 抗人清蛋白血清反应液:将羊抗人清蛋白血清 (自制, 测定效价为1∶32) 用等量比浊液稀释, 离心后取上清液。

1.3 标本

嘱受试者早晨8:00时排空膀胱, 留取至次日晨8:00时全部尿液, 记录尿液量, 同时用MA-4210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含量, 同时用加热乙酸法对照蛋白均呈阴性的标本。

2 测定方法

取上述5种标准液及尿样各100mL, 各加2mL比浊液及100ul抗体反应液, 置室温15min后, 用340nm波长测吸光度, 以浓度为X轴, 吸光度为Y轴, 绘制标准曲线, 根据尿样品的吸光度值, 在标准曲线上查出浓度并换算出MA mg/24h尿含量。

3 测定结果

126例尿样测定结果最大值为48.8mg/24h, 最小值为15.6mg/24h, X=25.6 (mg/24h) , SD=4.22, 本次MA超过X+2SD范围者共2例。

4 讨 论

4.1 清蛋白分子量约6.8~7.0万, 在正常情况下, 肾小球滤过膜能阻挡血浆中分子量>7万的蛋白质滤过, 而分子量<4万者可自由通过, 清蛋白是肾小球滤过膜允许通过的最小蛋白质分子之一, 约占总滤过蛋白质的40%, 但滤过的清蛋白又几乎全被近曲小管以主动方式重吸收。因此正常人尿中蛋白质定性试验为阴性 (尿蛋白试纸检出灵敏度为150~250mg/L;加热乙酸法检出灵敏度为50~100mg/L) 。然而, 过去被看做“尿蛋白阴性”的人群中, 实际上“潜在”有相当比例的微量蛋白尿患者。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尿中清蛋白排出量在30~300mg/24h (或排出量20~200ug/min) [1,2]可划入这一范围。本次实验结果发现2例标本阳性 (MA>30mg/24h) , 占总样本数的1.59%。

4.2 微量清蛋白尿测定, 对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妊娠诱发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部分自身免疫病等各种原因导致的早期肾损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尤其是MA持续出现或增高, 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主要特征。已知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 (IDDM) 和非胰岛素依赖型 (NIDDM) , 前者有约33%~40%, 后者约有20%将可能最终走向糖尿病肾病。约80%IDDM及25%NIDDM患者在出现MA尿, 以及临界收缩期高血压和肌酐清除率下降时, 则可预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而在患者发病5~10年时, 通常MA可先于视网膜症状增多于尿中。本次实验结果中2例MA较高者, 1例临床已确诊为糖尿病患者, 另1例随后复查血糖, 其结果在正常参考值上限水平, 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观察。

4.3 微量清蛋白测定方法的建立, 可及时发现和治疗MA尿患者, 这是阻止病情恶化的最佳时期, 如果待常规尿蛋白测定结果转为阳性时, 则肾组织的损伤往往已到了不可逆阶段。目前测定MA尿的方法有免疫扩散法、免疫电泳法、放射免疫测定法、酶免吸附测定法、免疫散射或透射比浊法等[3,4]。笔者认为免疫透射比浊法操作简单, 不需要特殊仪器和试剂, 清蛋白浓度在0~200ug/mL 之间为直线关系。本法与ELISA法的测定符合率合率可达96.8%, 最适宜在基层医疗单位开展, 但目前各种方法测定的正常参考值及阳性判断标准尚不统一, 因而在各实验室之间的测定结果还难以互相比较。笔者本次126例尿标本测定值均值为25.6mg/24h, 与部分文献报道相近, 但也高于个别实验室[5,6], 可能与采用的方法、试剂及选择样本的条件有关系。选择以X+2SD为阳性判读标准, 超过34.04mg/24hMA尿阳性。但是由于观察的样本数有限, 其可靠性尚待进一步的调查确认。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尿蛋白定性阴性的标本中微量清蛋白存在情况。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结论对126例进行微量清蛋白测定统计。结果其均值为25.6 mg/24h。标准差为4.22, 用X+2SD标准判断, 有2例标本符合阳性诊断标准。

关键词:尿液,微量,清蛋白

参考文献

[1]安燕, 赵平.临床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90.

[2]赵桂芝.临床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1-172.

[3]熊立凡, 金大鸣, 胡晓波.现代一般检验与临床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132-133.

[4]郑法雷, 章友康.肾脏病临床与进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00.

[5]熊国干.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在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2) :213-214.

[6]边善堂, 张霞, 赵占文.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在2型糖尿病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5 (6) :256-257.

尿微量清蛋白测定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尿常规及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和其他住院患者各56例,检测mAlb,观察其与早期糖尿病肾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mAlb平均值分别:9.75±3.11?36.65±4.32 mg/l;<10年和≥10年患者mAlb平均值分别为27.82±3.32?42.16±4.32 mg/l?结论: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且对实验室的要求不高,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价值

MICROALBUMINURIA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Experience in the application

Wang Yi Su Sheyang County chenyang Center Hospital in Yancheng 224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tection of microalbuminuria in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diagnosis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cal turbidimetric method for urine and renal function was normal in type 2 diabetes and various other hospitalized patients, 56 cases detected mAlb, with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observed correlation between. Results: There were mAlb mean: 9.75 ± 3.11,36.65 ± 4.32 mg / l; <10 years and ≥ 10 years were mAlb averages were 27.82 ± 3.32,42.16 ± 4.32 mg / l. Conclusion: Determination of urinary albumin is a simple,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methods, early diagno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s a sensitive indicator, and do not ask the laboratory for use in primary hospitals.

【Keywords】 urinary albumin;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diagnostic value

糖尿病是基层医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对人体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严重的破坏,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病变?其中,糖尿病肾病﹙DN﹚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如何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关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专家共识》推荐,我院于2012年1月起对临床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尿微量白蛋白﹙U-MA﹚常规检测,现将临床应用体会作如下报道: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月-12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且肾功能正常?尿蛋白阴性的患者56例为检测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1±5.2岁,病程<10年者29例,≥10年者27例,平均病程7±1.3年?对照组为普通住院且血糖及尿常规检测正常的患者56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3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1±4.8岁?两组均排除既往有急?慢性肾脏疾病史?高血压病史,在性别?年龄?既往史上,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检测前一天进低蛋白饮食并注意避免剧热运动,取随机中段尿10ml,1500转离心15分钟,取其上清液10ul于检测瓶中,加入U-MA免疫浊度试剂,所用仪器和试剂为Smnowa D8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U-MA免疫浊度试剂,其参考标准mAlb<20mg/l为阴性,mAlb≥ 20mg/l为阳性?

2?结果:两组U-MA检测结果显示(见表一):对照组56例患者中,mAlb平均值为9.75±3.11mg/l,阳性患者0例;检测组56例患者中,mAlb平均值为36.65±4.32 mg/l,阳性患者27例?我们并对不同病程的患者做了对比性分析(见表二),<10年者mAlb平均值为27.82±3.32 mg/l,阳性患者10例,≥10年者mAlb平均值为42.16±4.32 mg/l,阳性患者17例?

两组mAlb平均值?阳性率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

3?讨论:

糖尿病肾病临床上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患者肾脏的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肾小球基底膜滤过屏障被破坏,导致白蛋白透过肾小球血管到尿液中,使得在临床检测尿液时发生尿蛋白症[2]?正常的人体的新陈代谢,尿液中的白蛋白含量很低, mAlb<20mg/l,对照组56例检查结果显示:mAlb平均值为9.75±3.11mg/l?当肾小球受损时尿液中的白蛋白会增加,但在早期尿白蛋白的浓度在20-200mg/l时,通常所说的微量白蛋白期,常规应用自动尿分析仪及其相应的干化学试剂由于敏感性低,而不能够检测出?临床上尿常规显示尿蛋白(+),说明尿液中蛋白含量已超过200mg/l,患者已进入不可逆的肾损害期?因此早期进行临床检测mAlb就尤为重要?

大量的研究表明,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害的表征,也是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推荐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检查的项目之一[3],本组56例肾功能正常?尿蛋白阴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结果显示: mAlb平均值为36.65±4.32 mg/l,阳性患者27例,阳性率为48.21%,与王国君等报道的42.73 %相近[4]?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mAlb平均值为27.82±3.32 mg/l,阳性患者10例,阳性率为34.48%,糖尿病病程≥10年者mAlb平均值为42.16±4.32 mg/l,阳性患者17例,阳性率为62.96%?可以说明mAlb的水平同病程成正相关性?

因此,尿微量白蛋白测定不仅仅能够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預,降低患者发生心?脑?肾血管事件的风险,同时它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5],且对实验室的要求不高,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771-782 .

[2] 朱文娟.尿微量白蛋白和a-微球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9,16(1):60.

[3]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20(5):423

[4] 王国君,杜群等.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进展为严重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3):483

尿微量清蛋白测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采集该院患者晨尿标本278份, 其中男159例, 女119例, 年龄8~60岁, 平均为 (41.5±9.6) 岁。

1.2 仪器与试剂

尿m A1b为美国生产的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尿蛋白检测采用美国Clinitek-100型尿液分析仪及配套尿试纸条。

1.3 方法

随机收集住院患者晨尿10 m L, 将其分成2份, 用离心机转速1 5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分成2份, 用尿液分析仪测第1份尿蛋白, 生化分析仪测第2份尿m A1b, 对超出检测范围患者进行重新的复核, 即超出范围 (2+~3+) 需要用生理盐水10~40倍稀释后进行检测。

1.4 判断标准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 并将检测的结果分为“-”、“±”、“+”、“++”、“+++”五类;在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中, 以微量白蛋白≤22.5 mg/L视为正常范围值, 微量白蛋白>22.5 mg/L则为阳性。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分布检验, 所有计量型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由表1可见, 在278例检测临床标本中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阳性率82/278=29.50%, 而免疫透射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142/278=51.08%, 免疫透射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比尿液分析仪要高, 2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91, P<0.05) , 当尿中m A1b>50 mg/L时, 2种方法测得的阳性率完全一致。

注:▲与尿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相比较, ▲χ2=26.91, P<0.005。

3 讨论

尿液分析仪是目前检测尿蛋白的普遍方法, 其以指示剂蛋白误差的原理, 膜块中主要包括酸碱指标剂棗溴酚兰、表面的活性剂和枸橼酸缓冲系统。当在p H值=3.2时, 溴酚产生的阴离子会与蛋白质 (白蛋白) 的阳离子结合并产生颜色变化。当p H>8时可产生假阳性, p H<3时可出现欧阴性, 在使用干化学法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时容易产生的假阳性、假阴性现象, 主要有几种原因导致的:病人服用奎宁和磺胺嘧啶等药物及大剂量青霉素患者给药;标本内携带其它分泌物 (如生殖系统分泌物) 或者存在较多细胞成分;测定方法不同对患者尿液内不同种类蛋白质的检测敏感不同, 双缩脲定量对白蛋白和球蛋白有显著的敏感性, 而干化学法对球蛋白的敏感性仅为白蛋白的1%~2%。因而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时结果只能作为一种过筛试验。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其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很快的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以微粒形式悬浮于反应溶液中, 使反应液出现混浊。当反应液中保持抗体过量时, 形成的复合物与抗原量及反应液浊度成正比。在沉淀反应中形成的复合物微粒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 使光信号发生变化, 通过测定信号增长的速率来决定微量白蛋白的浓度, 再与标准品对照, 可计算出受检物的含量。电荷选择性屏幕损伤的标志蛋白是微量白蛋白, 其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够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足突间隙的。但在各种诱因导致的肾病早期, 微量白蛋白均可以渗漏在尿液中。而尿m A1b通常见于糖尿病性肾病以及高血压前期, 也在隐匿性肾炎以及肾炎恢复期尿中有见, 为目前检测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和监测指标, 因此,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在临床的诊断中非常重要。

肾病早期尿中以白蛋白为主, 而m A1b的测定与尿分析仪检测尿蛋白都是测定尿中的白蛋白含量, 其两者灵敏度不一致, 尿试纸条的灵敏度为150 mg/L, m A1b检测的灵敏度为10 mg/L, 其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结果其相差很大, 从本组实验可以看出, 在尿液分析仪检测为阴性的标本154例中, m A1b检出的阳性率为18.83%, 通过这组数据说明肾病早期通过尿液分析仪法尿常规检测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发警报现象, 所以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结果只能作为一种过筛检测手段。在尿液分析仪检测为 (±) 可疑标本42中, m A1b检出的阳性率为88.10%, 有5例≤22.5mg/L, 导致原因除两者灵敏度不同外, 跟患者应用药物引起其中高比重尿及碱性尿有关, 从而引起假阳性。当患者白蛋白增多时即“++”、“+++”的标本中, 两种检测结果阳性率为100%。该组实验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91;P<0.005) 。

综上所述, 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准确性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弥补了尿液分析仪的不足。所以在检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期肾病诊断中, 应选择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测定。

参考文献

[1]蒋惠.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2) :47-48.

[2]龚晓文.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分析[J].健康必读, 2013, 12 (1中旬刊) :114.

[3]谢健敏, 张成禄, 于新发, 等.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定量测定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评估中的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1, 29 (1) :41-42.

[4]邹荣良, 吕珏.尿液干化学室间质量调查的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7) :97.

尿微量清蛋白测定 篇4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危重症,尿微量清蛋白

急性肾损伤是指患者短时间内 (1~7d) 、持续 (>24h) 肾功能下降, 即血肌酐 (Scr) 至少上升0.5mg/dl, 临床表现为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全身系统疾病, 可伴少尿 (尿量<400ml/d或17ml/h) 或无尿 (尿量<100ml/d) 。多数危重症患者伴多器官功能障碍, 是患者及医护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 而急性肾损伤会严重影响其他脏器功能、导致内环境紊乱。因此, 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急性肾损伤患者十分重要[1,2]。尿微量清蛋白 (MA) 是人体血液中一种正常的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蛋白。研究表明, 尿中出现微量蛋白则可反映肾功能异常, 渗漏蛋白质, 因此其对于早期评估急性肾损伤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旨在探讨MA在危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一医院2015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 均应用呼吸机机械辅助通气, 尿蛋白为阴性且血肌酐<130μmol/L, 其中男35例, 女15例;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 (45.3±10.2) 岁。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 男30例, 女20例;年龄21~76岁, 平均年龄 (32.3±8.5) 岁。两组受检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禁饮禁食8h, 留尿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两组的MA、α1-微球蛋白 (α1-MG) 、β2-微球蛋白 (β2-MG) 、转铁蛋白 (TRF) 和免疫球蛋白G (Ig G) 及尿蛋白定性情况。尿蛋白阴性时, MA<30mg/L, α1-M<12.8mg/L, β2-M<0.22mg/L, TRF<2.24mg/L, Ig G<10.00mg/L;高于正常参考值的尿MA联合检测中任何一项指标即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蛋白定量

观察组患者MA、α1-MG、β2-MG、TRF和Ig G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尿蛋白定性

观察组患者尿蛋白阳性13例, 占26.0%, 其中尿蛋白检查显示±3例, +3例, ++4例, +++3例;尿蛋白阴性37例, 占74.0%;对照组健康者尿蛋白定性结果均为阴性。

3 讨论

急性肾损伤是危重症病房内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 慢性病发生率逐渐增多。急性肾损伤在综合医院约占5%, 在重症监护病房及手术患者中占4%~25%, 病死率达28%~90%。目前, 关于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尚不明确, 不利于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防、确诊及评估。研究表明, MA可作为辅助医护人员鉴别诊断急性肾损伤的指标之一, 对早期发现、及时预防、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尿蛋白阳性率为26.0%, 仍有部分患者显示阴性, 表明尿蛋白定性结果无法作为诊断危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客观指标, 而尿MA和尿α1-M对于诊断和监测危重症患者早期肾损伤比较可靠切实。有文献报道表明, 尿MA水平的参考范围是0.02~0.20mg/min, α1-M是广泛存在于人体体液免疫及淋巴细胞表面的小分子蛋白[3,4,5,6,7,8]。一般情况下, 血液中游离的α1-MG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部分与免疫球蛋白A (Ig A) 结合为α1MG-Ig A, 约占血液中总α1-MG的50%, 而该比例易因血液中Ig G水平产生动态改变。多数α1-MG在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和代谢, 只有微量最终从尿排出, 而α1MG-Ig A无法通过肾小球, 因而在尿液中不能检测到[2,5,7]。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MA、α1-MG、β2-MG、TRF和Ig G高于对照组, MA、α1-MG、β2-MG、TRF和Ig G均由淋巴细胞合成[9,10,11], 因其分子量小, 因此在尿液中含量很少, 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该指标水平升高提示近端肾小管损害、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肝病、脏器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艾滋病等, 水平降低提示肾病综合征[9,10]。

TRF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结合金属的糖蛋白[11,12], 早期肾损伤时肾小球基底膜内外疏松层硫酸肝素糖蛋白含量降低, 负电位点减少, 导致尿中出现TRF。相关研究显示, 危重症患者尿液中TRF阳性率为63.1%, 表示尿TRF也可作为危重症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13,14,15]。

健康人血清中含量最多的抗体是Ig G[16], 主要分布在血液中, 是体液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分子量较大, 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细胞合成。当肾小球基底膜严重损伤时, 导致Ig G大量渗出到原尿中[17,18], 表明肾小球免疫功能受损。研究表明, 仅24.5%的危重症患者会出现Ig G排泄量增加, 表明Ig G检测对诊断危重症患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意义不明显[19,20,21]。

尿微量清蛋白测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2006年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126例中, 检测尿分析及尿微量清蛋白均为正常者62例, 设为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 其中, 男32例, 女30例;年龄3~8岁;单纯型15例, 关节型17例, 腹型12例, 混合型18例。12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 检测尿分析正常、尿微量清蛋白增高者53例及紫癜性肾炎11例为尿微量清蛋白增高组, 其中, 男26例, 女38例;年龄3~14岁;单纯型11例, 关节型12例, 腹型14例, 混合型16例, 紫癜性肾炎11例。

对照组为同期正常体检儿童50例, 其中, 男26例, 女24例;年龄3~11岁;无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及其他血栓性、出血性疾病, 检测尿常规及尿微量清蛋白均为正常。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过敏性紫癜患儿于发病5~10 d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尿微量清蛋白、红细胞压积, 正常体检儿童亦测定FIB、尿微量清蛋白、红细胞压积。FIB测定于清晨空腹取静脉血, 用109 mmol/L枸橼酸钠1∶9抗凝, 3 000 r/min离心15 min, 尿微量清蛋白测定用清晨空腹1 h尿液, 2 h内检测。

1.2.2 检测方法

纤维蛋白原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用磁珠凝固法检测, 尿微量清蛋白于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RRAY360速率散射免疫比浊仪上检测, 试剂均采用原装配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FIB、HCT指标在三组间比较均有差别, 尿微量清蛋白增高组高于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和对照组, 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高于对照组。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与尿微量清蛋白正常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为血管炎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 可形成高凝状态。紫癜性肾炎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肾小球免疫性损伤有关, 免疫反应异常是引起肾小球疾病的关键。在非免疫因素中, 凝血或纤溶障碍是促进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均证实, 肾脏损伤常伴有纤维蛋白沉积、血小板聚集, 导致肾小球内凝血, 加重肾脏损害[1]。

本研究结果显示, 病例组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肾脏损害者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增高更明显。纤维蛋白原是肝脏细胞合成的不均一性蛋白质, 作为凝血因子, 是参与止血、血栓形成的主要物质[2], 其增高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红细胞和血小板易于黏附在受损的内皮细胞表面, 易于血栓形成[3]。纤维蛋白原可与血小板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 并通过氧化应激来促进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黏聚性增加, 有利于血栓形成, 加重高凝状态[4]。血液黏度与红细胞压积有密切关系, 当Hct超过0.45时, 血液黏度随着Hct的增高呈指数增高[5]。因红细胞压积增高可导致血流缓慢, 血液黏度增加, 结合血液纤维蛋白原增高, 易于形成微血栓, 阻塞小血管, 造成组织缺血、低氧, 该因素又进一步促使肾脏生成并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 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加, 进一步加重高凝状态, 形成恶性循环。实验证实, 血流变紊乱可通过改变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引起蛋白的排泄, 同时可直接导致肾动脉硬化, 加速肾脏损害的进展[6]。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升高可使机体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在过敏性紫癜合并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提示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升高是患者易患紫癜性肾炎的高危机制之一。定期监测过敏性紫癜患儿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尿微量清蛋白, 及时改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高血红细胞压积可减轻高凝状态, 可能对缓解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及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与尿微量清蛋白, 初步探讨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与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用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 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易发生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红细胞压积增高, 有肾脏早期损伤者更明显。结论: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增高参与了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 与尿微量清蛋白形成密切相关。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纤维蛋白原,尿微量清蛋白,红细胞压积

参考文献

[1]杨胜达.高凝状态对小儿肾脏疾病慢性进展的影响及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3 (5) :265-267.

[2]李家增, 贺石林, 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02-203.

[3]沈晓刚, 沈汉超.高凝状态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 2005, 7 (25) :539-542.

[4]刘子英.纤维蛋白原测定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J].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5, 28 (3) :199-200.

[5]王鸿利.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50-51.

尿微量清蛋白测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1例, 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排除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疾病和肝脏疾病。其中男76例, 女45例, 年龄31~81岁, 平均年龄 (39.2±6.5) 岁;病程4个月~25年, 平均 (11.2±7.3) 年;1型糖尿病41例, 2型糖尿病80例;以上患者根据尿蛋白定性分为两组, 尿蛋白阳性组71例, 尿蛋白阴性组50例。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7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 三组患者的年龄, 性别比例无差异性 (P>0.05) 。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收集晨尿送检,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 (MALB) 、α1-微球蛋白 (α1-MG) 、β2-微球蛋白 (β2-MG) 、免疫球蛋白 (IgG) 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以 (χ—±s) 表示, 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尿微量蛋白四项检测结果

尿蛋白阳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说明糖尿病患者即使尿蛋白阴性, 也不能排除早期肾损伤的可能。尿蛋白阳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性显著;**P<0.01, 差异极显著。与尿蛋白阴性组比较, ##P<0.01, 差异性极显著

2.2 尿微量蛋白四项及四项联检的阳性率比较

尿蛋白阳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尿微量蛋白四项及四项联检阳性率比较, 尿微量蛋白4项联检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项目阳性率。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 (DN) 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为糖尿病所特有的肾脏并发症。本病的发生与慢性高血糖所致的糖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多为为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与肾小球硬化。目前, DN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在早期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清蛋白期) , 患者若能得到及早治疗, 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的预后, 如若发生临床糖尿病肾病 (大量清蛋白尿期) , 则肾功能将呈现持续性减退, 直至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1]。因此,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 可以及时了解肾脏有无早期损伤, 积极进行治疗和干预, 阻止糖尿病肾功能减退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DN早期表现为微量蛋白尿, 目前的尿常规难以检测到, 待能够检测到尿蛋白时, 却已经表明肾脏肾小球功能损伤发展到中晚期。所以, 亟待寻求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以便早期诊断DN。

正常情况下, 尿微量蛋白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在糖尿病早期, 缺血、炎症、毒性物质等因素可以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结构完整性, 从而使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微量清蛋白 (mALB) 、α1微球蛋白 (α1-Mb) 、β2微球蛋白 (β2-MG) 能力下降, 导致尿中的m ALB、α1-Mb、β2-MG含量上升[2]。尿IgG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大分子免疫球蛋白, 分子量约15000, 主要由脾脏和周围淋巴结的浆细胞合成, 通常不易透过肾小球滤过膜, 只有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或孔径变大时, 尿IgG水平才会升高[3], 尿中IgG升高, 与肾小球破坏程度正相关。

本文研究对121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蛋白进行测定, 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发现, 尿蛋白阳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mALB、α1-Mb、β2-MG和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尿微量蛋白4项联检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项目阳性率。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即使尿蛋白阴性, 也不能排除早期肾损伤的可能, 尿mALB、α1-MG、β2-MG、IgG含量测定均是早期诊断DN的重要指标, 而多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

因此, 多项尿微量蛋白测定有利于全面评估糖尿病引发的肾脏损伤, 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 其操作简单、方便、灵敏度高,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尿微量蛋白测定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121例患者根据尿蛋白定性分为尿蛋白阳性组 (n=71) , 尿蛋白阴性组 (n=50) 。另选同期体检的7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 测定尿中尿微量蛋白的含量。结果 尿蛋白阳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尿蛋白阳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尿蛋白阳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尿微量蛋白4项联检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项目阳性率。结论 多项尿微量蛋白测定能全面评估糖尿病引发的肾脏损伤, 为早期预防和治疗依据。

关键词:尿微量蛋白,糖尿病肾病,检测,诊断

参考文献

[1]穆亚东.尿微量清蛋白测定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2) :16-17.

[2]魏波, 金鑫, 刘丹, 等.560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 (1) :153-154.

尿微量清蛋白测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心梗阻,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8~72 (55±3.5) 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例作为高血压组, 男19例, 女16例, 年龄38~66 (53±3.9) 岁;冠心病患者46例作为冠心病组, 男30例, 女16例, 年龄42~70 (55±2.8) 岁;同期体检显示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40~69 (53±2.6) 岁。各组均排除其他疾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各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对比,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临床诊断标准:入选的研究患者均根据WHO制定的诊断标准[2]进行确诊。

1.2.1 标本采集

各组研究对象在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样3~4ml, 进行分离血清检测, 此外, 分别留取清晨的清洁的中段尿10ml进行相关测定。

1.2.2 测定内容及方法

CRP测定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 选用仪器为锦瑞GS400生化仪[3], 所用试剂为上海申索佑福公司生产;尿微量清蛋白的测定采用酶标仪进行测定;脂蛋白的测定采用锦瑞GS400生化仪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全部录入SPSS 15.0数据分析软件, 采用χ2检验或者t检验进行整理, 数据相关性应用双变量的相关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CRP、尿微量清蛋白以及血脂水平比较

心梗阻、高血压组及冠心病组的CRP、尿微量清蛋白以及脂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 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2.2 CRP、尿微量清蛋白及脂蛋白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CRP与尿微量清蛋白呈正相关关系, 与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尿微量清蛋白与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三个观察指标之间两两呈正相关关系, γ均<1, P<0.05。

3 讨论

目前,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 如果不能得到确实有效的治疗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但是,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复杂, 患者的恢复以及耐受能力往往较差, 因此, 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监测成为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手段之一。炎性反应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其参与到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发生发展过程[4]。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 CRP是反应心脏炎性反应的敏感的指标, 尿微量清蛋白是心脏疾病危险性增加的重要的信号, 可以反应患者血管的病变程度, 帮助防治冠心病的发生, 早期采取保护肾脏的措施, 以防止发生严重的病变导致不可逆的损伤, 而患者脂类代谢的异常则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脂类代谢的异常易引起冠脉血管的炎性反应, 导致内皮细胞的功能失调, 引发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

本研究表明, CRP、尿微量清蛋白以及脂蛋白的水平两两之间均存在相关性, 这三种血清标记物的测定水平能够反应心血管的健康情况, 对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以及判断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助于改善心血管患者的预后,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摘要:随机选取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分作心肌梗死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及冠心病组, 再选取同期进行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组, 分别监测记录并比较各例的CRP、尿微量清蛋白及血脂水平。心梗阻、高血压组及冠心病组患者的CRP、尿微量蛋白以及脂蛋白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CRP、尿微量蛋白及血蛋白水平之间两两成正相关性。对CRP、尿微量清蛋白及血脂水平的早期监测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 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CRP,尿微量清蛋白,脂蛋白

参考文献

[1]董辉苒, 张会英, 王旭, 等.CRP、尿微量清蛋白与血脂联合检测对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 2011, 26 (6) :458.

[2]徐笛, 薛冰, 徐红萍.血清hs-CRP, mALB与LPa联合检测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2 (6) :705.

[3]潘永瑜, 刘芳, 刘蓓菁, 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超敏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检出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7A) :1209-1210.

尿微量清蛋白测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2例T2DM患者均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病程2~20年,所有病例的病程稳定,无急性代谢紊乱,无急、慢性肾脏疾病,近期未使用过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及降脂药物。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Mogensen的DN分型标准,并根据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分3组:(1)单纯糖尿病(A)组,即尿清蛋白正常组(UAER≤20μg/min)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5~66岁,平均(43.6±1)岁;(2)早期糖尿病肾病(B)组,即微量清蛋白尿组(UAER21~199μg/min(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2~60岁,平均(46.4±5)岁;(3)临床糖尿病肾病(C)组,即大量清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 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35~70岁,平均(50.8±3)岁。另设健康对照(D)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0~65岁,平均(46.0±8)岁,均无肝、肾、心血管等疾病。各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抽取待检者空腹静脉血,采用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和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TB-DB),试剂由上海科华公司提供。准确留取24 h尿测定UAER,采用特种蛋白仪(BNP-100)散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总量,计算出UAER。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指标间相关关系采用直线回归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完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胆红素水平变化

DM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明显高于糖尿病无肾病及正常对照组(P<0.05),且A组与B、C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相关分析结果

在DN患者中以TB、IB为因变量,以UAER为自变量,经直线相关分析,TB、IB与UAER呈显著的正相关(r=-0.36,P<0.05;r=-0.67,P<0.05)。

注:*△#与D组、A组、和B组比较,P<0.05.

3讨论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高血糖造成机体氧化应激密切相关。

胆红素是一种四吡咯色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的降解,也有一部分来源于骨髓、脾脏及肝脏的网状内皮细胞,HO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和氧分子存在下氧化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血红素生成一分子胆绿素、一分子一氧化碳及一分子铁离子,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胆红素由于其分子含有一个延伸共轭双键体系C-10的活性氢原子,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同谷胱甘肽一样,是机体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的成员之一,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氧化损伤、提高患者的抗氧化能力,是一种有效的生理抗氧化,在应激情况下发挥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具有比维生素E更强的抗氧化活性[1],无论是直接胆红素还是间接胆红素,都能阻止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被由2-2'-氮(2-丙基脒)的双盐酸在37℃产生的氧自由基氧化,从而有效防止氧化修饰的LDL (ox-LDL)形成[2]。生理条件下,胆红素抗氧化作用是使酯键断裂,阻止LDL氧化;胆红素还能通过增强VC、VE的抗氧化能力,阻止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并通过恢复细胞内抗氧化与致氧化平衡来减轻细胞的损伤,从而对细胞起保护作用[3]。本资料显示,DN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同相关文献[4]相符。提示胆红素可能在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抗氧化起一定的作用,而各组直接胆红素差异无显著性,间接胆红素降低尤为显著,提示间接胆红素在糖尿病的抗氧化过程中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效率,这可能与胆红素是否与蛋白结合有关。间接胆红素与尿微量清蛋白呈逆反相关,与相关报道[5]一致,提示血清低胆红素水平不能有效地对抗氧化应激,从而加快了尿蛋白对肾脏的损害,进而促进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胆红素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抗氧化应激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胆红素与尿清蛋白负相关,表明生理浓度的胆红素水平可能有效地抑制细胞氧化损伤,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氧化活性增加的一个监测指标,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提供重要依据,早期干预治疗可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在诊治糖尿病肾病(DN)中的临床价值及其与尿微量清蛋白水平相关性。方法 根据尿微量清蛋白排泄(UAER)将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A)组、早期糖尿病肾病(B)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C)组,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水平。结果 4组之间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有明显的差异(P<0.05),且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与尿微量清蛋白呈负相关(r=-0.36,P<0.05;r=-0.67,P<0.05)。结论 DN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与尿微量清蛋白呈负相关,胆红素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胆红素,微量清蛋白

参考文献

[1]王明霞,魏文青,邸晓光,等.胆红素清除自由基作用的顺磁共振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2):82—83.

[2]Wu TW,Fung KP,Wu J,et al.Antioxidation of human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by unconjugated and conjugated bilirubins.Biochem Pharmacol, 1996,51(6):859 -864.

[3]Mayer M.A ssociation of serum bilirub in concentration with risk of cononary artery disease.Clin Chem,2000,46(11):1723 - 1728.

[4]甘毅,刘建义,任正康.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与血糖的关系.现代医学,2007,35(5):398—399.

上一篇:情境激情下一篇:生活网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