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2024-11-23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精选12篇)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篇1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 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曾爆发和流行。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多达20余种, 主要有柯萨奇A16 (CoxA16) 、EV71病毒。本病急性发病, 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 手、足、口腔及臀部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严重者可致死亡。2010年南阳宛城区部分乡镇爆发小儿手足口病, 共发病500余例。2010年3月1日~10月1日8个月时间共有360例收入我院隔离治疗, 其中89例重症患儿进行了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并输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现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9例患儿中, 男48例 (53.93%) , 女41例 (46.07%) , 年龄最小8个月, 最大6岁, 以1~3岁年龄段发病最多, 病程3~12天, 最长15天。此组病人为春秋季节发病。

1.2 临床表现

1.2.1 一般表现

89例 (100%) 均出现不同程度体温升高, 其中体温在37.5~38℃18例 (20.23%) , 38~39℃51例 (57.30%) , 39℃以上20例 (21.34%) 。发热持续时间1~6天, 平均2~4天。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咽痛、纳差;少部分患儿有流涕、呕吐、腹泻、虚脱无力, 咳嗽、惊颤或短暂抽搐, 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似。

1.2.2 口腔表现

89例中, 61例 (68.53%) 有口腔疱疹。疱疹大多分布于唇、舌、牙龈、颊、硬软腭等处, 以舌侧缘, 软腭、颊粘膜多见。大小为1~5mm, 边缘充血, 1~2天后破溃, 形成了针尖至黄豆或者苞谷米大小的假性溃疡, 表面覆盖着一层浅薄的黄色假膜, 有3~5个甚至数十个不等, 部分可融合成片;溃疡处疼痛明显, 致患儿有时拒食, 流涎、神差, 痛苦面容。病程较短, 发热消退后口腔粘膜立即恢复正常。

1.2.3 皮肤表现

本组89例患儿其中87例 (97.75%) 出现皮疹。皮疹与口腔疱疹几乎在同期出现。先为斑丘疹或玫瑰色的红斑, 12~24h以后逐渐转为疱疹。发病部位主要以足底、手掌、指趾屈面、肛周等表皮较厚且容易受到摩擦的地方为主。典型者为米粒至黄豆、苞谷米大小, 呈水疱性, 呈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3~6mm。疱疹清澈透明, 周围绕以红晕。表面较厚, 不容易破溃。而膝部和臀部则往往以红斑或丘疹为主要表现, 严重者左右对称。有轻度痒感。一般5~7天消退, 不留任何色素沉着。

1.2.4 神经系统表现

患儿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 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1.2.5 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 口唇紫绀, 咳嗽, 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

1.2.6 循环系统表现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 指 (趾) 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 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1.3 辅助检查

本组89例入院后均进行了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其中血清免疫球蛋白在正常值以下47例 (A组) (52.80%) , 正常值以上者42例 (B组) (47.19%) 。X线片检查, 6例 (A、B各3例) 胸部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征象, 即双肺纹理增多、紊乱, 有少许斑状片状阴影, 边缘模糊。21例 (A组12例, B组9例) 各种血清酶 (血丙氨酸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α-羟丁酸脱氢酶) 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1.4 治疗方法

所统计的89例患儿以抗病毒为主。均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静脉滴注,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0.5~1.0g/kg, 分2~3天用。对于高热、纳差者, 给予糖盐、糖、能量合剂、水溶性维生素静脉滴注。对于白细胞总数升高或继发有细菌感染者82例 (A组43例, B组39例) 合理选用抗生素 (头孢地嗪、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 抗感染。出现肺水肿者 (A组4例, B组3例) 给予人工通气治疗。出现中枢神经损害 (A组5例, B组3例) 加强脱颅压及抗炎治疗。A组17例、B组11例患儿配合用中药针剂痰热清静脉滴注加强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和镇静安眠。出现并发症时给对症治疗。

1.5 疗效标准

统计患儿的发热时间 (持续天数) 、肺水肿发生率、中枢神经损害的发生率、死亡率均较低、死亡人数,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见表1。

2 结果

经过及时隔离治疗和有效护理, 86例治愈, 治愈率为96.62%, 3例死亡 (死亡率0.3%) 。两组的疗效统计数据一致。

3 讨论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 传播快, 传播途径复杂, 流行强度大, 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流行。本病属于自限型疾病, 多数在1周内痊愈, 但由EV71感染的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 故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 易死亡。既往每年均有散发病例, 以5~8月份为主。2008年卫生部即将其列为丙类传染病, 病源为小RNA病毒种、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ox) 、埃克病毒 (ECHO) 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 其中EV71型及CoxA16型最常见。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以1~3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89例到我院隔离治疗显示, 当一个地区有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时, 出现一定数量危重病例不可避免。应做好抢救预案及各种抢救药品、设备准备, 加强医务人员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技术培训。本组89例患儿自身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正常水平者 (47例) , 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效果较好, 其肺水肿发生率、中枢神经损害的发生率、死亡率均较低, 统计学分析P<0.05。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输注免疫球蛋白的疗效与自身免疫球蛋白水平 (IgG) 的关系。方法 对输注免疫球蛋白89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9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 自身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正常水平者 (47例) , 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效果较好, 其肺水肿发生率、中枢神经损害的发生率、死亡率均较低, 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 除隔离、抗病毒等综合治疗患儿外, 当检测发现患儿自身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正常时, 应及早输注足量的免疫球蛋白, 可大大提高治愈率, 缩短病程, 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免疫球蛋白

参考文献

[1]陆国平, 李兴旺, 吕勇, 等.危重症手足口病 (EV71感染) 诊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 15 (3) :217-220.

[2]方玉红, 崔晓明.手足口病并发脑炎和脑膜脑炎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6) .

[3]郑杰, 冯佃芹.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4, 11 (3) :360.

[4]赵玉岐, 杨海萍, 高美.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47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2) :191-192.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篇2

尊敬的医疗科、护理部:

随着我院产科分娩量的增加,RH阴性孕妇也随之增加。由于RH阴性孕妇在孕期及产褥期可能因胎儿RH阳性而发生致敏,导致再次妊娠时可能发生胎儿溶血,导致胎儿贫血、严重者需换血,甚至威胁胎儿生命。根据目前的诊治规范,需要给RH阴性孕妇分别在孕28周、孕37周以及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以阻断抗D抗体的产生。但目前国内医药市场缺乏抗D免疫球蛋白制剂,该药通常由患者在香港或国外医药市场自行购买,再到医院完成注射。目前,有部分医院在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予以注射,但我院目前没有相关规定。因为一旦不予以规范阻断,有可能导致RH阴性孕妇在下次妊娠时发生胎儿溶血等风险而遗留医疗隐患,因此特请示:对于在我院正规产检及住院分娩的RH阴性孕产妇必须注射患者自备的抗D免疫球蛋白时,是否可由我院经治医生在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予以注射?门诊患者是否由门诊注射室执行?请批示!此致

敬礼!

申请人:妇产科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篇3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72-02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导致,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病情发展快、传播途径复杂以及流行强度大的特点,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治疗,会给患儿的身体健康产生损害。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给予早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获得较好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给予早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儿主要采用抗病毒、抗炎以及退热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食欲改善时间、精神症状改善时间、体温消退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给予早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广泛运用。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72-02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导致,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病情发展快、传播途径复杂以及流行强度大的特点,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治疗,会给患儿的身体健康产生损害。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给予早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获得较好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给予早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儿主要采用抗病毒、抗炎以及退热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食欲改善时间、精神症状改善时间、体温消退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给予早期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广泛运用。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72-02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篇4

关键词:免疫透射,免疫散射比浊法,免疫球蛋白,补体

临床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 (Ig G、Ig A、Ig M) 和补体 (C3、C4) 的测定方法主要采取免疫透射和免疫散射比浊法, 本次研究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仪器进行检测, 将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5月~2012年8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00例血清标本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06例, 女94例, 年龄22~56岁, 排除感染性疾病及系统性疾病。所有样本浓度均符合 (CISI) Ep9 ̄A2中的要求, Ig G、Ig A、Ig M、C3、C4各浓度的水平尽量覆盖, 无黄疸、无脂浊、无溶血。

1.2 方法

健康体检者空腹采取静脉血3ml, 放置于不抗凝的无菌试管中, 分离血清并放置于一20℃冰箱中贮存备用;先用生理盐水对待测血清标本进行稀释, 测Ig A和Ig M时, 血清不稀释;测Ig G, 血清与生理盐水按照1:10的比例稀释;免疫透射比浊法采用贝克曼Dx C800生化分析仪, 免疫散射比浊法采用贝克曼IMMAGE800, 分别参照试剂盒及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评估标准

1.3.1 批内重复性试验和批间重复性试验

批内重复性试验操作方法:分别取各检测项目中3份混合血清的高、中、低值, 将每份血清用两种方法重复检测5次。批间重复性试验操作方法:分别取免疫球蛋白 (Ig G、Ig A、Ig M) 和补体 (C3、C4) 的混合血清的高、中、低值, 然后分成8份标本贮存于-20℃冰箱中, 每天检测, 共检测8d, 并且每天检测时用2种方法检测1份标本。

1.3.2 比较方法试验

主要是评估两种测定方法的偏差。用5d时间做比较方法试验, 每天选取两份新鲜样本进行测试, 按照1 ̄2再2 ̄1的顺序做两次测定免疫球蛋白 (Ig G、Ig A、Ig M) 和补体 (C3、C4) 五项指标。

1.3.3 线性方案试验

选取6管混合血清 (第1管为原浓度, 第2 ̄6管分别按比例用生理盐水稀释) , 用两种方法测定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各指标的高值, 并分析测试结果[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重复性试验结果对比

两种方法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均较好, 批内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CV均值除C4 (透射法) 外均小于3%, 批间重复性试验CV均值除C4外均小于5%。见表1。

2.2 两种方法检测各指标的预期偏差和相对偏差对比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检测免疫球蛋白指标时有较高的可靠性, 检测补体C3时, 低浓度点偏差达到15.34%, 补体C4高浓度点偏差达到14.56%, 需引起注意。见表2。

3 讨论

免疫透射和免疫散射比浊法是临床用于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常用方法, 其检查原理相同, 只是采用的检测仪器和光信号有所区别。散射比浊法是一种免疫化学分析技术, 能快速、微量的对体液中特定蛋白质成分能自动化检测。传统认为散射比浊法比透射法准确度高, 更灵敏, 然而近10年来免疫透射比逐步成熟, 也逐渐替代了散射比浊法[2]。

免疫透射比浊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通过对复合物形成量进行测定后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量的方法。技术要求:待测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足够大的分子量;保证抗体过量并具备高亲和力;检测过程中具有充分的反应时间;具备足够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数量[3]。免疫散射比浊法的原理是用一定波长的光沿着水平轴照射经过溶液时遇到其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光线被粒子颗粒折射下发生偏转后会产生散射光, 光线偏转的角度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大小、多少密切相关, 也与发射光的波长密切相关, 光的强度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含量成正比, 表示待测的抗原越多, 形成的复合物也就越多, 散射光会越强[4]。技术要求:检测时对光源强度、波长、测量角度及反应时间应进行适当选择, 抗原浓度要保证合适, 对离子的PH值、强度要选择适宜。

就本次研究而言, 两种方法分别检测免疫球蛋白 (Ig G、I-g A、Ig M) 和补体 (C3、C4) 各指标浓度水平具备良好的相关性, 而补体各指标检测时低浓度样本出现偏差较大, 可能因低浓度样本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较少, 可选择散射比浊法[5]。从检测精密度而言, 两种方法批内与批间重复性试验检测变异系数CV分析, 其中检测免疫球蛋白Ig G时, 散射比浊法CV值均高于透射比浊法, 透射比浊法的CV值较低, 重复试验更加准确, 可见透射比浊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明显优于散射比浊法。其它指标的精密度基本符合要求[6]。透射法与散射法对比还具备抗干扰能力强、仪器投资成本较低、试剂消耗成本低、血样可直接与生化检查样本合用, 降低了采血成本, 检测时间短等优势。总之, 两种检测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相对而言, 免疫透射法更加实用和便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华, 罗玲, 何桂儿, 等.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20) :2733-2734.

[2]石莉萍, 张利方, 秦滢, 等.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胱抑素C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监测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 (7) :901-902.

[3]刘少华, 邓文平, 李燕.免疫散射比浊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结果比较[J].重庆医学, 2012, 41 (15) :2034-2035.

[4]阮文清.免疫散射比浊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的结果分析[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11 (3) :866-867.

[5]张倩, 周敬静, 徐华.免疫透射比浊法与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特定蛋白的比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 :2530-2531.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篇5

高等真菌作为免疫调节药物在中医中的`应用已有 年之久,对其药学功能的研究也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真菌免疫调节蛋白 (FIP) 是20世纪90年代从灵芝中发现的一类蛋白质,其不仅具有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相似的结构,而且具有抑制过敏反应、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加速代谢的功能,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就 FIP 家族蛋白质的发现、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加以论述.

作 者:林忠平白杰英 李彦舫 LIN Zhong-ping BAI Jie-ying LI Yan-fang 作者单位:林忠平,LIN Zhong-ping(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白杰英,BAI Jie-ying(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李彦舫,LI Yan-fang(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输注白蛋白能增强免疫力吗? 篇6

李女士的母亲身患重病。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听人说,人血白蛋白营养丰富,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免疫力。于是,李女士通过当地一位医药界人士,花高价购买到了2瓶人血白蛋白,给身患重病的母亲“补身”。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她母亲刚“吊”完一瓶人血白蛋白,就出现了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等危急情况,最终抢救无效,撒手人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输注人血白蛋白不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吗?李女士很疑惑。

输注白蛋白能增强免疫力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 侯小龙方建国

生活中,不少人像李女士一样,把人血白蛋白当成“营养品”,尤其是在感冒多发季节或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时,他们大多会选择输注一定量的人血白蛋白,用以提高人体免疫力。由于这方面的原因,近年来,人血白蛋白在医院和医药市场供应极度紧张。

那么,人血白蛋白真的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吗?其实,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功效显著,但不增强人体免疫力

白蛋白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合成后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周身血液及体液中,在血浆中含量最多,占血浆总蛋白40%~60%。在肝功能检查中,医生一般根据人体血浆中白蛋白的检查结果来判断某些疾病。人血白蛋白则是血液制品的一种,俗称“生命制品”“救命药”,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分离提取制成的。

人体免疫力的强弱主要由人体内球蛋白和免疫系统决定,而白蛋白并不参与机体抗体的形成。研究证实,白蛋白不仅不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如制剂中的微量α-1酸性糖蛋白,反而还可能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若输入过多、过快,还极易引起血容量骤然增加,从而加重心、肺负担。同时,人血白蛋白中的某些物质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既然人血白蛋白不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那么它有哪些功效呢?临床证实,白蛋白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正常和稳定,增加血容量 白蛋白占血浆胶体渗透压的80%,主要调节组织与血管之间水分的动态平衡。

2.运输及解毒 白蛋白能转运各种离子、脂肪酸和激素,许多药物也是与白蛋白结合后转运的。白蛋白会自动与重金属离子结合,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起到解毒作用。

3.营养供给 白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氧化分解以供应能量或转变成其他含氮物质。另外,组织蛋白和血浆蛋白可以互相转化,在氮代谢障碍时,白蛋白可作为氮源为组织提供营养。

不良反应较多,须提高警惕

随着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有关人血白蛋白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主要如下:

1 过敏样反应 常在使用后几分钟内发生。全身表现通常为烦躁不安、胸闷、呼吸急促、寒战、恶心、呕吐、皮疹等。情况严重时血压迅速下降、休克甚至死亡。过敏样反应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2热源样反应 临床表现以发热为基本特征,出现的时间可在输注几分钟即发生,也可在输完几小时后发生。通常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寒战、心悸等。

此外,还有溶血、肾功能损害、心脏损害、消化道出血、以及罕见的四肢麻木抽搐、精神障碍等。

总之,对于血液中并不缺乏白蛋白的人来说,输注人血白蛋白并不能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反而会带来不良后果。而当肝功能正常时,即使患者有一时性的低蛋白血症,只要合理补充足量蛋白质食物,就可以很快纠正低蛋白血症。因此,千万不可盲目使用人血白蛋白,对症下药才是明智的选择!

人血白蛋白适应人群

临床上公认的白蛋白应用输注指征有:①大面积烧伤24小时后;②急性创伤性休克;③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④血液置换治疗;⑤肾透析;⑥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腹水;⑦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肝昏迷等。

特别提醒 禁止服用人血白蛋白的人群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篇7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治疗效果

现阶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10%~35% 的患者会发展成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主要是由于血小板抗体与细胞免疫介导血小板遭到破坏或者是血小板的生成出现障碍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1]。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存在出血症状以及血小板减少等, 成人往往呈现为慢性病程, 且大部分患者的病因相对来说比较模糊, 少数与感染有着密切关系[2]。从治疗角度出发, 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大剂量激素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以及抗CD20 单抗治疗等。为了探讨免疫球蛋白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 本文选取2013 年3 月-2015 年6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36 例, 并将其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 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于2013 年3 月-2015 年6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36 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标准, 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黏膜出血症状, 所有患者在治疗之血小板计数均低于20×109个/L。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18 例。观察组中男10 例, 女8 例, 年龄14~76 岁, 平均 (36.1±2.7) 岁;病程3~10 年, 平均 (5.1±1.3) 年;对照组中男9 例, 女9 例, 年龄15~75 岁, 平均 (36.0±3.1) 岁;病程3~11 年, 平均 (5.3±1.1)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且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并已经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经医院有关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 泼尼松片口服治疗, 剂量为1 mg/ (kg·d) , 2 次/d, 共服用两周后逐渐减少用量直到维持到停用。给予患者全反式维甲酸药物治疗, 剂量10 mg/ 次, 3 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免疫球蛋白, 剂量为400 mg/ (kg·d) , 实施静脉滴注, 并连续治疗7 d。两组患者的疗程都是四周。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1)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具体疗效判定标准如下, 控制:在接受治疗一个月后出血症状已经完全消失, 且血小板计数>100×109个/L, 并持续了三个月以上;显效:出血症状基本消失, 血小板计数上升到50×109个/L或者比原来上升了30×109个/L, 并持续两个月以上;有效:出血症状好转, 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相比上升了≥ 30×109个/L, 但是仍然<100×109个/L, 维持一个月;无效:出血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且血小板计数没有上升或上升了但<20×109个/L[3]。总有效= 控制+ 显效+ 有效。 (2)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情况、血小板上升时间以及恢复正常时间, 并做好详细记录。 (3) 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主要包括恶心、肺部感染及肝肾功能异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 对照组为61.11%,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血小板水平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的血小板上升时间与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3。

3讨论

现阶段,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在10%~30%, 然而并不都是由于出血症状所引起的死亡, 一部分原因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造成的[4]。美国血液学会以及英国血液病委员会指出,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治疗目的在于控制出血症状及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而不仅仅是提升血小板计数。因此, 有效控制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是非常必要的[5]。目前, 免疫球蛋白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显著, 对出血症状有着良好的控制作用, 一般情况下在用药之后都会使出血症状消失, 但是现阶段对于免疫球蛋白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相关机制仍然不十分明确, 普遍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相关:首先是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血小板的破坏, 其次是有效延长免疫廓清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血小板受体, 最后是能够提高T淋巴细胞的相关功能, 治疗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本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 在血小板上升时间与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 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使血小板计数提升, 缩短血小板的上升时间, 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愿超, 王文, 周郁鸿, 等.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1, 32 (3) :163-167.

[2]李燕, 王晓敏, 毛敏, 等.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2, 33 (3) :204-206.

[3]王嘉敏, 李石磊, 王亚倩, 等.利妥昔单抗成功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J].临床荟萃, 2011, 26 (20) :1814.

[4]王凌云, 徐秀月, 姜秀春, 等.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2, 15 (8) :492-494.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篇8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抗生素,重型肺部感染

近年来,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医学水平发展, 人类的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增高, 出现肺部感染的病例增多, 而老年人的抵抗力, 免疫力下降, 使感染发展快, 病情重。免疫球蛋白对辅助治疗, 严重肺部感染, 有较好的疗效[1]。对肺部感染疗效观察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在本院内科住院严重感染病例共158例, 其中35~45岁的12例, 55~65岁的70例, 65~75岁以上76例, 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02例, 革兰氏阳性菌56例, 男90例, 女68例。其中重症肺炎32例, 合并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气促、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 食欲差, 或不能进食。肺部体征:为桶状胸, 双肺可闻哮鸣音及中小湿啰音, 心率增快。

1.2 治疗方法

分A、B、C三组。A组:20 g/d免疫球蛋白+抗生素。B组:10 g/d免疫球蛋白+抗生素。C组:抗生素。同时使用平喘、祛痰、雾化及强心, 利尿, 吸氧等常规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方差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见表1。

注:*P<0.05

2.2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 无一例患者出现毒副作用, 未见皮疹发热及过敏反应。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 医疗水平发展, 中老年人占的比例增多, 而中老年人的特点:抵抗力下降, 免疫力低下, 容易得感染性疾病, 特别呼吸道性疾病, 并容易并发呼吸衰竭, 心力衰竭, 根据我院临床资料, 老年人特别65岁以上, 发病率明显增多, 治疗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不能达到医生及其家属的要求。随着应用使用免疫球蛋白, 临床效果明显, 病程缩短, 危重征象迅速改善, 达到家属满意的效果。

老年人的严重的肺部感染主要病因是细菌, 病毒及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其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为主其机制为①激活补体系统, 加上机体缺氧, 炎症应激, 脓毒血症, 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②如果不控制, 发展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③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从大量健康人群混合血浆中纯化而成, 是人体体液免疫的重要成分。内含有多种高亲和抗体, 能特异结合不同细胞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1 (1L-1) 、1L-2、1L-6、TNF-2等, 并非特异性增强抑制细胞作用, 从而抑制炎症因子产生, 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可迅速提高血清1gG水平, 能中和病原体, 激活补体促进细胞吞噬功能, 提高和调节免疫力, 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3];但危重患者处在高代谢状态, 消耗大, 合成功能减弱, 固而外源性补充免疫球蛋白, 能提高患者抗病能力, 加速机体的恢复[4]。

笔者对肺部感染在常规治疗下, 加用人体免疫球蛋白的治疗, 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邓小明.危重病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陈慰峰.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篇9

1 鱼类免疫球蛋白的研究进展

研究鱼类Ig的组成及其产生规律, 对认识具有丰富物种多样性的不同鱼类的免疫系统, 以及利用鱼类的获得性免疫进行免疫保护, 选择和改进养殖鱼类免疫接种方法具有实际意义。要揭示一种鱼类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组成, 可以采用同源克隆, 或者筛选基因组文库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水产学报34卷从血清或者从其它体液中分离抗体方法, 从而在基因或者蛋白水平认识鱼类的获得性免疫系统。研究表明经口腔和腹腔免疫可明显刺激系统免疫应答, 而经浸泡免疫更适宜于诱导机体的黏膜免疫反应。另外, 佐剂也可增强鱼体抗疾病的免疫反应。此外, 随着鱼类年龄的增长, 对胸腺依赖性抗原的液免疫应答水平可能有所下降。环境, 包括季节、温度胁迫等也会对鱼体内Ig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 生成Ig的效价越高, 产生应答的速度越快。近几年来, 免疫球蛋白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中相继报道了一些新的免疫球蛋白的存在。其中, 在几种硬骨鱼类中都报道了Ig Z/Ig T的存在, 其Ig H基因座也逐步得到阐明,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鱼类免疫球蛋白的内容, 奠定了鱼类病害免疫防治的基础, 而且为揭示脊椎动物Ig的进化提供了基础。已有的研究表明, 硬骨鱼类的Ig H基因座中重链基因的数目以及Ig H基因座的拷贝数都存在一定差异, 且大部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的Ig H基因座尚未被阐明, 这些都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此外, 关于鱼类B细胞的个体发生方面的研究, 已在一些鱼类中得以开展, 但由于不同鱼类在孵化时和淋巴器官发育方面有可能存在差异, 要总结出B细胞个体发生规律, 还需要对多种鱼类的B细胞个体发生进行进一步研究。最近, Zhang等研究表明虹鳟Ig T的功能与哺乳类Ig A一样, 主要是黏膜免疫的作用。但目前对有关鱼类粘膜免疫的理化特性、免疫特性及和血清Ig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2 哺乳动物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基因研究进展

灵长类的IGHC位点在灵长类 (primates) 的进化过程中, 多重重组的发生使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区基因家族不断的发生重复和缺失, 因此灵长类IGHC基因的数目变异非常大。在人类进化过程中, 发生了包括Cγ-Cγ-Cε-Cα区的基因重复;黑猩猩 (chimpanzee) 、大猩猩 (gorilla) 都有两个51-Cε-Cα-31, 这一点与人类一样;而猩猩 (Orangutan) 和恒河猴 (Macaque旧世纪的一种猴) 都有一个51-Cε-Cα-31。目前的研究揭示, 猩猩, 长臂猿 (gibbon) 和旧世纪猴 (old world monkey) 都有一个Cε基因, 并且分别有1、2、1个Cα基因。除这些成簇的重链基因外, 每个物种都有一个被修饰的Cε假基因, 而不同物的Cε假基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缺失, 人类有3个Cε, 1个位于Cα2上游;第2个为假基因Cψε1, 该基因CH3外显子前部分缺失从而形成截断的无功能的基因;第3个为另一个假基因Cψε2, 并定位于9号染色体。黑猩猩分化后Cψε1完全缺失。大猩猩的Cψε1也为一个截断形式的ε基因, 然而其缺失部位与人类不同, 位于CH2外显子前。灵长类免疫球蛋白Cα的数量是变化的, Cα等位基因多态性很高, 尤其是5个不同的铰链区。研究发现, 黑猩猩ε基因和α基因的结构与人类相同, 表明在进化上人类和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1]。以上结果显示, 包括Cγ-Cγ-Cε-Cα的基因重复发生在人科动物共同的祖先中, 而Cε基因随后的缺失独立地发生在每一人科物种中。

3 野生动物免疫球蛋白重基因研究进展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7月笔者所在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HFMD患儿共150例为HFMD患儿组, 其中男78例, 女72例, 年龄4个月~7岁, 平均2.1岁。HFMD的诊断标准依据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10年版) 》[2]。排除病例:病毒感染、结核、肿瘤等引起免疫功能异常的疾病, 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增强剂等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的儿童。对照组为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健康体检的儿童150例, 男67例, 女83例, 年龄6个月~6岁。平均2.9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150例儿童体检当天采取静脉血2 ml置入2%EDTANa的促凝管送检。HFMD患儿组在入院确诊后抽取静脉血2 ml置入2%EDTANa的促凝管, 以3000 r/min离心5 min, 分离血清保存于-20℃冰箱中待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测定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 仪器为日立7600-020, 试剂购自北京利德曼公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FMD患儿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Ig A浓度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清免疫球蛋白Ig M浓度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FMD患儿组血清补体C3、C4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健全, 婴幼儿时期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成人差, 因此对肠道病毒最为敏感易感, 尤其3岁以下儿童最为明显。在肠道病毒感染中, 体液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与防御病毒感染的作用, 是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3]。

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其主要作用是与抗原起免疫反应, 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从而阻断病原体对机体的危害, 使病原体失去致病作用。Ig M是初次体液免疫反应早期阶段产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 半衰期很短 (5 d) , 其在血中很短时间内消失[4]。本研究结果显示HFMD患儿组与对照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M水平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与此相关。Ig A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Ig G, 有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 是黏膜重要屏障。本研究结果发现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Ig A水平显著降低, 与方跃华等[5]的报道一致。补体由多种补体蛋白成分组成, 它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有密切关系, 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自稳功能。补体在血清中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仅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才能有波动。本研究发现, HFMD患儿组血清补体C3、C4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手足口病毒主要影响儿童体液免疫功能与补体系统关系不大。杨晓泉等[6]应用免疫酶法测定手足口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发现HFMD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导致病毒清除延迟, 形成持续炎症反应。也说明了补体系统在手足口病的进展中无重要作用,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临床上, 手足口病患儿易并发神经系统症状, 危重病例要及时采取控制颅内压, 应用激素及其他对症治疗措施, 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7,8]。总之, 手足口病患儿存在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在诊疗过程中, 要及时监测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并联合检测其他免疫学指标, 重视免疫调节治疗, 改善患儿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黄汉先, 温素琴.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 :128-1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S].2010:4.

[3]周海兰, 李华东.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体液免疫临床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1, 5 (2) :208-211.

[4]韦海春.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5) :103-104.

[5]方跃华, 王安平, 陈如花.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在感染肠道病毒71手足口病患儿中的临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3) :329-330.

[6]杨晓泉, 叶晓明, 农少云, 等.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功能[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 (22) :1764-1768.

[7]王守兵, 刘星, 张克祥.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应用呋塞米32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5) :59-60.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篇11

[关键词] 暹罗鳄;胶原蛋白多肽;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 R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34-02

Observe siamese crocodiles scale collagen synthesizer influence on the mice immune functions

WANG Fenglin1  WAN Linchun2  LI Jinjin3  ZHANG Shuofeng3

1.Department of Pharmacy,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Beijing 100039,China;2.Jiangxi Provincial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Nanchang 330029,China;3.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iamese crocodiles scale collagen synthesizer on the mice immune functions influence. Methods Cyclophosphamide for immune inhibitors,getted the immune function of animal model was low in mice before and after taking collagen,mice 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function of NK cells in mice to kill function and other carbon particles ability. Results Collagen synthesizer on the immune function was low mice T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function of NK cells kill activity, all had immuno-enhancing (P<0.05), and with the dose dependent. Conclusion Crocodile scale collagen synthesizer has positive adjust the mice immune functions ability

[Key words] Siam alligator;Collagen synthesizer;Immune function

胶原蛋白多肽是胶原蛋白经蛋白酶酶解后的产物,其生物活性主要体现在提高免疫活性、降血压、调血脂、抗氧化、活化细胞机能和抑制肿瘤活性等方面[1]。另外,胶原蛋白多肽还具有改善皮肤的功效。津田友香等从鱼皮中得到水解胶原三肽,并证明具有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和透明质酸的生成、改善皮肤弹性的作用[2]。Koyama等[3]发现胶原蛋白多肽能提高皮肤真皮和表皮的功能。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许多高档化妆品中添加有胶原蛋白。美国CTFA化妆品原料手册录用的天然物质和《功能性化妆品原料》中,都有胶原蛋白或其水解产物[4-5]。文献报道中多为各种鱼鳞胶原蛋白的免疫增强作用。因此,本实验以小鼠为研究对象,探讨暹罗鳄鱼鳞胶原蛋白多肽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鱼鳞胶原蛋白肽:购自山东省青州隆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暹罗鳄鱼鳞胶原蛋白多肽[鲁卫食证字(2008)第370781-005179号)]:鳄鱼皮购自养殖场,胶原蛋白自制;制法:用热水烫鳄鱼皮,使鱼鳞自皮上脱落,得到的鱼鳞剪成小块,加0.05 mol/L NaOH溶液(W∶V=l∶6)浸泡1 h,水洗至中性。再加0.2%硫酸溶液(W∶V=l∶6)浸泡1 h,水洗至中性,最后用热水抽提过夜,4 000 r/min离心20 min,弃去沉淀不溶物,得到粗胶制品,浓缩后,45℃低温蒸干。称取制备的胶原蛋白,用100 mL pH 9.0的缓冲液(0.02 mol/L)溶解制成l%的胶原溶液。加中性蛋白酶(酶与底物比为l∶20)并在45℃水浴中水解5 h后,15 min沸水浴中灭活酶,离心(4 000 r/min)15 min。用超滤膜对上清液进行超滤处理,得到多肽,于冷冻干燥机中冻干,备用;清洁级BALB/C小鼠,18~22 g,购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SCXK《京》2006-0009;刀豆蛋白A(ConA)购自Sigma公司;MTT、Hanks液(pH 7.2~7.4)、RPMI1 640完全培养液、碘硝基氯化四氮唑(INT)、吩嗪二甲酯硫酸盐(PMS)、环磷酰胺(CTX)、台盼兰等。

1.2 方法

1.2.1 分组与给药 将BALB/c小鼠,每组10只随机分为6个组:对照组、模型组、鱼鳞胶原蛋白多肽400 mg/kg组、暹罗鳄鱼鳞胶原蛋白多肽200、400、800 mg/kg组。造模同时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5 d。对照组给予饮用水0.2 mL/10 g体重。

1.2.2 造模方法 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0.6 mg/次,每日1次,共3次,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0.2 mL/10 g体重。

1.2.3 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制备 用750 mL/L酒精浸泡处死后的小鼠,无菌条件下获取其脾脏。脾脏置于100目网上轻轻碾碎,滤过后加入试管中,离心(1 000 r/min)5 min,将细胞洗涤后弃去上清液,用1640培养液重悬细胞至4 mL,轻轻铺于小鼠淋巴细胞分离液(3 mL,比重1.088)上,离心(2 000 r/min)20 min。吸取单核淋巴细胞(PBL),1 000 r/min离心,计数细胞,用1640(含10% FCS)调整PBL的密度至5×106/L待用。

1.2.4 ConA诱导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连续对小鼠灌胃15 d,将其颈椎脱臼处死,无菌条件下获取其脾脏,用镊子将脾在盛有适量无菌Hanks液的小平皿中轻轻撕碎,200目筛网过滤制成单细胞悬液,悬液分为2部分,用于转化实验备用。细胞悬液用Hanks液洗涤2次,每次进行10 min(1 000 r/min)离心,然后将细胞悬浮于1 mL的完全培养液中,台盼兰染色计数活细胞数(在95%以上),将细胞浓度调整为3×106个/mL。每份细胞悬液分两孔加入24孔培养板中,每孔1 mL,一孔加75μL ConA液作为实验,另一孔作为对照,置培养箱中培养72 h。培养结束前4 h,每孔吸去上清液0.7 mL,加入0.7 mL不含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同时加入MTT 50μL/孔,继续培养4 h。培养结束后,每孔加入1 mL酸性异丙醇,吹打混匀,使紫色结晶完全溶解。然后分装到96孔培养板,每孔做3个平行孔,用酶标仪以570 nm波长测定光密度值。以实验孔与对照孔OD的差值代表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1.2.5 小鼠NK细胞杀伤功能实验 采用LDH释放法。将小鼠脾细胞悬液(5×106/L)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内,100μL/孔。将体外传代培养的YAC-1靶细胞离心,并调整细胞密度为1×108/L,加于96孔培养板中,100μL/孔(1×104细胞/孔),置37℃、CO2培养箱中培养4 h。同时设自然释放和最大释放组。以1 000 r/min离心5 min,吸取上清100μL,加入LDH底物液100μL,静置30 min显色。随后加入0.1 mol/L的HCl终止反应,于波长490 nm读取A值,参照马安伦等[6]计算NK细胞的杀伤率。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6.0软件,测定结果数据均用()表示,对结果进行t检验,对于NK细胞杀伤活性的实验,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胶原蛋白多肽对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给药组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较环磷酰胺组小鼠的功能有明显上升。特别是鳄鱼胶原肽中、高剂量组变化更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P <0.01)。见表1。

2.2 胶原蛋白多肽对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不同组别的NK细胞杀伤结果显示,胶原蛋白肽不仅对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效应具有拮抗作用,而且具有正向免疫调节作用,可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不同剂量的胶原蛋白多肽的NK细胞杀伤活性与环磷酰胺组相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鳄鱼进入我国境内,形成一门新的特种动物养殖业,国内养殖以暹罗鳄、湾鳄、尼罗鳄为主。国家林业局在2003年公布可以商业开发的54种野生动物中,就包括暹罗鳄在内的多种鳄鱼品种,这些品种都为人工养殖的子二代。随着鳄鱼人工养殖的成功,其价值得到多方面的开发,包括旅游观赏、餐饮、时装皮具等。鳄鱼皮主要用于制作高档皮具,鱼鳞却成了工业垃圾。如何提取、利用鱼鳞的胶原蛋白多肽将会成为水产综合开发的新突破。

本研究所先前研究表明,采用环磷酰胺作为免疫抑制剂处理的小鼠,其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NK细胞的杀伤功能明显低下。给予小鼠灌胃鳄鱼胶原蛋白多肽后,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NK细胞的杀伤活性,均具有免疫增强作用(P <0.05),并呈剂量依赖性。由此可知,暹罗鳄鱼鳞胶原蛋白多肽是可以开发成为增强免疫力保健食品的。

[参考文献]

[1] 郭瑶,曾名勇,崔文萱.水产胶原蛋白及胶原多肽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6,25(2):101-102.

[2] 贺玉琢.水解胶原在皮肤的应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4):246-248.

[3] Koyama Y,Sakashita A,Kuwaba K,et al.Effects of oral ingestionof collagen peptide on the skin[J].Fragrance Journal,2006,34(6):82-85.

[4] 张铭让,林炜.皮胶原蛋在化妆品与蛋白饮料中的应用[J].北京皮革,2000,25(10):42.

[5] 裘炳毅.化妆品化学与工艺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197.

[6] 马安伦,葛海良,张冬青.抗CD94 mAb与NK细胞、γδ+T细胞及CTL功能的关联[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17(2):164-165.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我院门诊体检50份血液标本, 其中儿童血液标本25份, 年龄 (0.1~14) 岁, 平均年龄7岁;非儿童血液标本25份, 年龄 (14~68) 岁, 平均年龄35岁;均无肉眼可见的黄疸、溶血现象等。

1.2 仪器与试剂

OLYMPUS640全自动分析仪, 试剂由德赛诊断系统 (上海) 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取上述50份标本的血清分别检测Ig A、Ig M、Ig G、C3和C4。然后用细玻棒捣碎试管中的血快, 使其严重溶血 (Hb>3g/L, Hb值为8.2±2.77g/L) , 离心分离出血清后用溶血前血清与严重溶血血清配成轻度溶血 (0

1.4 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 (x-±s) 表示, 配对资料t检验。分析溶血标本对上述5个检测结果的影响。

2 结果

2.1 儿童组

轻度溶血时Ig A、Ig M、Ig G、C3和C4的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影响, 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 P<0.05, 无显著性差异。中度溶血时Ig A和C3检测结果偏高, 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Ig M和Ig G检测结果偏低, 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重度溶血时Ig A、Ig M、Ig G和C3的检测结果影响更大 (P<0.01) 。标本溶血对C4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 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2.2 非儿童组

轻度溶血时Ig A、Ig M、Ig G、C3和C4的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影响, 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 P<0.05, 无显著性差异。中度溶血时Ig M检测结果偏低, 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重度溶血时Ig M检测结果更偏低, 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 P<0.01, 具有极显著性差异。重度溶血后Ig A检测结果偏高, 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溶血后对Ig G、C3和C4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 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见 (表1, 表2) 。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3 讨论

溶血是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 最容易引起标本溶血的原因是抽血不顺利、运送标本过程中剧烈震荡, 在病理情况下, 如新生儿溶血症、DIC等时也可见。溶血对生化检测项目的影响不一, 对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影响各家报道均不一样。为了使我实验室检测此项目的结果达到更高的准确性。我们对50例标本溶血前后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

其中, 儿童组和非儿童组轻度溶血时Ig A、Ig M、Ig G、C3和C4的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中重度溶血时C4的检测结果也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还有非儿童组中重度溶血时Ig G和C3的检测结果也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是, 儿童组:Ig A和C3的检测结果在中度溶血时偏高并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Ig M和Ig G的检测结果在中度溶血时偏低并有显著性差异 (P<0.05) 。Ig A、Ig M、Ig G和C3的检测结果在重度溶血时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而非儿童组:Ig M的检测结果在中度溶血时偏低并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在重度溶血时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Ig A的检测结果在重度溶血时才偏高并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溶血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 可能由于: (1) 红细胞内外被检测物质的差异。 (2) 红细胞内含物质作为干扰物参与血清成分的检测反应而引起的化学干扰以及血红蛋白本身颜色对检测的光学干扰[1]。

从上述试验数据中可以看出溶血对儿童组和非儿童组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影响不一致, 对儿童免疫球蛋白检测的影响比较大, 这可能是由于儿童 (特别是5周岁以下) 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全, 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相对成年人较低, 标本溶血后检测反应更容易受到干扰, 至于干扰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有报道[2]重度溶血时Ig A和Ig M的检测结果均偏高, 与本试验结果部分不一致, 可能与测定时使用的试剂、参数等有关。

据本试验德赛试剂厂家提供的试剂说明书上说明溶血在Hb≤10g/L对Ig A、Ig M、Ig G、C3和C4均无影响。与本试验结果部分不一致。可能是试剂厂家使用的是人工血红蛋白制成的干扰实验而本实验是模拟真实溶血途径制成的溶血标本, 使红细胞内其它物质也一起逸出干扰检测反应, 从而使本试验结果与试剂说明书不一致。

溶血造成检测项目结果的偏差, 可能导致医生的误诊。因此在日常工作中, 遇到溶血的标本要注明“标本溶血”, 中、重度溶血时必须重留标本检测, 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从而更好地为临床和病人提供有效的实验室数据。

参考文献

[1]阴斌霞.溶血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纠正[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2:28~29.

上一篇:自动化网络下一篇:计算机教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