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肌球蛋白激动剂(共8篇)
心肌肌球蛋白激动剂 篇1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疗效明确、安全可靠的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开发也逐渐成为医药领域关注的热点。近年来,CK-1827452作为一种新型心肌肌动蛋白激动剂,其合成研究引起研究人员广泛关注。本文经文献调研和合成路线分析,选用原料3-氨基-2-氟苯甲腈(1)为起始原料经还原反应,还原胺化,脱Boc保护,再与异氰酸酯反应,最后通过与乙酰氯反应得到CK-1827452,总收率达55%。改进后的合成路线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便、收率高的特点,更适合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肌肌球蛋白激动剂,CK-1827452,合成
心力衰竭( HF) 是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的特点[1]。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大,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人类死亡原因排前三的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2]。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已逐渐发展成为心血管疾病中最重要的一类疾病。资料显示,心力衰竭5年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仿[3,4]。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流行病学特点已与发达国家相近[5,6]。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超过400万心衰患者, 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衰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已成为一项全球难题[7]。
CK - 1827452( 图1) 是由美国Cytokinetics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有效并具有选择性的直接作用于心肌肌球蛋白的激动剂[8]。与现有药物不同,CK - 1827452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独特的作用机制。现在使用的正性肌力药物大都会使细胞内c AMP和Ca+水平升高,而CK - 1827452直接刺激肌小节的肌球蛋白肌动蛋白,不升高c - AMP或细胞内钙离子,实现了延长收缩期射血时间和改善心功能却不加速心率[9]。目前,CK 1827452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了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临床I、 II期研究中显示了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和药效活性,有望成为新型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2010年,Bradley P. Morgan等研究人员对CK - 1827452的合成路线做了相关报道[10]( 见图2) 。该方法用到了价格较贵的哌嗪 - 1 - 羧酸甲酯,且其中一步还原胺化反应收率只有39% 。
为了改善原报道路线,我们利用3 - 氨基二氟苯腈为原料设计了一条全新路线( 见图3) ,其与1 - 叔丁氧羰基哌嗪反应, 经还原胺化得到目标化合物5。1 - 叔丁氧羰基哌嗪具有价格低廉、易得的优势。因此该法虽然相比原报道增加了操作步骤, 但是后处理操作简单,反应原料成本低,且提高了总产率。
1实验部分
1.1仪器和试剂
1H - NMR用BRUKER AV III - 400型核磁共 振仪测定 ( TMS为内标,CDCl3和DMSO - d6为溶剂) ; ESI - MS用Waters Micromas Platform LCZ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所用试剂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市售化学试剂。
1.2化合物的合成
( 1) 3 - 氨基 - 2 - 氟苯甲醛( 2) 的合成
将3 - 氨基 - 2 - 氟苯甲腈( 1) ( 27 g,200 mmol,1. 0 eq) 溶于300 m L二氯甲烷中,降至 - 20 ℃ ,搅拌下慢慢滴加DIBALH的甲苯溶液 ( 400 m L,400 mmol,2. 0 eq,1 mol/L) ,控制滴加速度,保持反应液温度低于 - 10 ℃ 。滴加完毕后,0 ℃ 反应直至反应结束。冰浴下向反应液中慢慢加入饱和酒石酸钾钠水溶液( 1000 m L) ,维持温度低于10 ℃ 。然后向反应中加入2000 m L二氯甲烷继续搅拌5 h,分层,水相用二氯甲烷 ( 500 m L × 2) 萃取。合并有机相,浓缩干燥,得黄色固体 ( 26 g,96% ) , 无需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1H - NMR ( CDCl3- d6,400 MHz,ppm) δ: 10. 26 ( s,1 H) ,7. 19 ~ 7. 20 ( m,1 H) ,6. 86 ~ 6. 98 ( m,2 H) ,3. 80 ( s,2 H) 。MS ( ESI ) : m / z calcd. For C7H6FNO [M + H]+140. 0, found 140. 2。
( 2) 4 - ( 3 - ( N’- ( 2 - 甲基 -5 - 吡啶基) 脲基) - 2 - 氟苯甲基) -1 - 哌嗪甲酸叔丁酯( 3) 的合成
将化合物2 ( 14 g,100 mmol,1. 0 eq) ,1 - 叔丁氧羰基哌嗪 ( 18. 6 g,100 mmol,1. 0 eq) 加入100 m L甲醇中,加料完毕后,室温反应4 h,点板检测,反应完毕后,冰浴下,慢慢加入硼氢化钠 ( 3. 8 g,100 mmol,1. 0 eq) ,加料结束后,在室温下反应,反应完毕后,加水,乙酸乙酯萃取( 100 m L × 3) ,合并有机相,浓缩干燥,粗品经柱层析得化合物3 ( 23 g,74% ) 。
1H - NMR ( DMSO - d6,400 MHz,ppm) δ: 6. 80 ~ 6. 83 ( t, 1H,J = 7. 6 Hz) ,6. 67 ~ 6. 71 ( t,1H,J = 8. 4 Hz) ,6. 46 ~ 6. 54 ( m,1H) ,5. 09 ( s,2H) ,3. 31 ~ 3. 32 ( m,4H) ,2. 34 ~ 2. 35 ( m,4H) ,1. 38 ( s,9H) . MS ( ESI) : m/z calcd. For C16H24FN3O2[M + H]+310. 2,found 310. 3。
( 3) 4 - ( 3 - ( N - ( 2 - 甲基 - 5 - 吡啶基) 脲基) - 2 - 氟苯甲基) - 1 - 哌嗪甲酸叔丁酯( 4)
将三光气 ( 27 g,92. 5 mmol,0. 5 eq) 溶于1,2 - 二氯乙烷 ( 100 m L) ,冰浴下慢慢滴加3 - 氨基 - 6 - 甲基吡啶 ( 20 g, 185 mmol,1. 0 eq) 的1,2 - 二氯乙烷( 100 m L) 溶液。滴完后室温搅拌0. 5 h,75 ℃ 搅拌3 h,制得5 - 异氰酸酯 - 2 - 甲基吡啶,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滴加化合物3 ( 57 g,185 mmol,1. 0 eq) 的1,2 - 二氯乙烷( 100 m L) 溶液。滴完后室温搅拌,反应结束后反应液浓缩旋干,加水溶解,饱和碳酸氢钠调p H为8, 乙酸乙酯萃取 ( 500 m L × 3) ,合并有机相并用食盐水洗涤,干燥浓缩,得化合物4 ( 75 g,92% ) ,无需纯化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1H - NMR ( DMSO - d6,400 MHz,ppm) δ: 9. 59 ( s,1H) , 8. 79 ( s,1H) ,8. 45 ~ 8. 50 ( d,2H,J = 2. 4 Hz) ,8. 02 ~ 8. 06 ( t,1H,J =7. 4 Hz) ,7. 82 ~7. 85 ( dd,1H,J1= 2. 8 Hz; J2= 8. 4 Hz) 7. 18 ~ 7. 20 ( d,1H,J = 8. 4 Hz ) ,7. 09 ~ 7. 13 ( t,1H,J = 7. 8 Hz) ,7. 01 ~ 7. 04 ( t,1H,J = 6. 2 Hz) 3. 58 ( s,2H) ,3. 35 ~ 3. 36 ( m,4H) ,2. 42 ( s,3H) ,2. 34 ~ 2. 40 ( m,4H) ,1. 29 ( s, 9H) . MS ( ESI) : m / z calcd. For C23H30FN5O3[M + H]+444. 2, found 444. 4。
( 4) 4 - ( 3 - ( N - ( 2 - 甲基 - 5 - 吡啶基) 脲基) - 2 - 氟苯甲基) - 1 - 哌嗪( 5) 的合成
将化合物4 ( 10. 0 g,23 mmol,1. 0 eq) 溶于二氯甲烷 ( 40 m L) 中,冰浴冷却下慢慢滴加8 m L三氟醋酸,滴完后0 ℃ 搅拌15 min,移至常温反应4 h,反应结束后,浓缩,得化合物5的三氟乙酸盐 ( 9. 3 g,93. 5% ) 。
1H - NMR ( DMSO - d6,400 MHz,ppm) δ: 9. 49 ( s,1H) , 8. 65 ( s,1H) ,8. 48 ~ 8. 51 ( d,2H,J = 2. 4 Hz) ,8. 12 ~ 8. 16 ( t,1H,J = 7. 4 Hz) ,7. 85 ~ 7. 95 ( dd,1H,J1= 2. 8 Hz; J2= 8. 4 Hz) 7. 18 ~ 7. 22 ( d,1H,J = 8. 4 Hz) ,7. 10 ~ 7. 16 ( t,1H, J = 7. 8 Hz) ,7. 05 ~ 7. 09 ( t,1H,J = 6. 2 Hz) 3. 52 ( s,2H) , 3. 29 ~ 3. 31 ( m,4H) ,2. 40 ( s,3H) ,2. 31 ~ 2. 38 ( m,4H) 。 MS( ESI) : m / z calcd. For C18H22FN5O [M + H]+344. 2,found 344. 4。
( 5) CK - 1827452( 6) 的合成
将化合物5的三氟醋酸盐 ( 9 g,19 mmol) 溶于100 m L二氯甲烷中,冰浴下滴加N,N - 二异丙基乙胺 ( 6. 3 m L,38 mmol) , 搅拌15 min后慢慢滴加氯甲酸甲酯 ( 1. 6 m L,21 mmol) ,然后将反应移至室温反应,反应结束后,浓缩。粗产物经柱层析的方法 ( DCM∶Me OH = 15∶1) 得到灰白色固体CK - 1827452 ( 7 g,89. 7% ) 。
1H - NMR ( DMSO - d6,400 MHz,ppm) δ: 9. 14 ( s,1H) , 8. 59 ( d,1H,J = 2. 0 Hz) ,8. 47 ( s,1H) ,8. 02 ~ 8. 05 ( t,1H, J = 7. 2 Hz) ,7. 81 ~ 7. 84 ( dd,1H,J1= 2. 4 Hz,J2= 8. 0 Hz) 7. 17 ~ 7. 19 ( d,1H,J = 8. 4 Hz) ,7. 08 ~ 7. 12 ( t,1H,J = 7. 8 Hz) , 7. 00 ~ 7. 03 ( t,1H,J = 6. 6 Hz) 3. 58 ( s,3H) ,3. 56 ( s,2H) , 3. 35 ( m,4H ) ,2. 41 ( s,3H ) ,2. 36 ~ 2. 38 ( m,4H ) 。MS ( ESI) : m/z calcd. For C20H24FN5O3[M + H]+402. 2,found 402. 6。
2结果与讨论
在研究中,和文献报道对比,我们发现在还原胺化反应中,采取甲醇作溶剂并用硼氢化钠代替氰基硼氢化钠,使得反应在较短时间和较温和条件下即可完成,并取得良好收率,收率达74% 。路线中利用1 - 叔丁氧羰基哌嗪代替哌嗪 - 1 - 羧酸甲酯,虽然增加了反应步骤,但是原料成本大大降低,总反应收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总收率达55% 。总之,本文开发的新路线将为新型心肌肌动蛋白激动剂CK - 1827452的工业化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FANG J,MENSAH GA,CROFT JB,et al.Heart failure-related hospitalization in the US,1979 to 2004[J].JAM Coll cardiol,2008,52:428-434.
[2]姜红,葛均波.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点[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1):1-5.
[3]LOEHR LR,ROSAMOND WD,CHANG PP,et al.Heart fail-ure incidence and survival(from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Am J Cardiol,2008,101(7):1016-1022.
[4]LLOYD-JONES D,ADAMS RJ,BROWN TM,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0-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0,121(7):e46-e215.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ardiovascular disease:prevention and control[EB/OL].2010-03-07.
[6]Mendez GF,Cowie MR.The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heart fail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nt J Cardiol,2001,80(2-3):213-219.
[7]Gu Dongfeng,Huang Guangyong,He Jiang.Investigation of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ng Feature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J].Chinese J Cardiol,2003,31(1):3-6.
[8]唐春雷,解德升,冯柏年.治疗心力衰竭的新策略-心肌肌球蛋白激动剂[J].中国新药杂质,2013,22(16):40-44.
[9]MALIK FI,MORGAN BP.Cardiac myosin activation part 1:from concept to clinic[J].J Mol Cell Cardiol,2011,51(4):454-461.
[10]Bradley P.Morgan,Alexander.Muci,Pu-Ping Lu,et al.Discovery of Omecamtiv Mecarbil the First,Selective,Small Molecule Activator of Cardiac Myosin[J].ACS med.chem.Lett.,2010(1):472-477.
心肌肌球蛋白激动剂 篇2
[关键词] 心肌肌钙蛋白I;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92-01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其病情紧急,临床致死率比较高,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尽早的实施诊断能够提高患者抢救有效率。肌钙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中,主要作用是对肌肉自身的收缩以及舒张进行调节。研究表明,心肌在发生损伤时,血清中含有心肌肌钙蛋白I能够作为特有的项目被检测出来。临床中有2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仅有5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检测出现变化,因此由于不能及时确诊使很多患者错过了抢救机会。本次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对其临床诊断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到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段为56-79岁,平均为(63.4±6.8)岁,其中有36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依据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得到确诊。排除条件为:患有恶性肿瘤、出现心力衰竭以及发病在2周以上的患者。对照组60例,均体检显示健康,其中35例男性,25例女性,年龄段为56-78岁,平均为(63.2±6.8)岁。两组患者年龄因素、性别因素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出现心肌梗死症状时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对心肌肌钙蛋白I含量和其它心肌酶含量分别实施检测。其中应用化学发光法对心肌肌钙蛋白I含量进行检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心肌酶进行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检测。
1.3 观察项目 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含有的心肌肌钙蛋白I含量和其它心肌酶含量进行观察。其中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标准是血清中的含量在0.1μg/L以上,其它心肌酶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标准是血清中含量在24U/L以上。
2 结 果
经过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含量以及其它心肌酶含量,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統计学差异(P<0.05);心肌肌钙蛋白I和其它心肌酶阳性检测率经过对比,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率最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由于其发病迅速,患者致死率高。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为:①患者胸部出现持续的疼痛;②检测心电图出现变化,表现为ST段升高以及出现Q波;③心肌酶含量出现变化。以上两项经过检测显示为阳性可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依靠心电图检查结果仅能对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确诊,因此配合标志物检测能够使诊断准确性得到提高。对心肌出现损伤进行检测的最佳标志物必须具有足够的敏感性,并且还要满足:在心肌组织中广泛存在,心肌含量比较高,能够对小损伤进行反映;能够对早期损伤进行检测;对心肌梗死区域大小进行预测;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
心肌酶检测在临床中广泛用于心肌梗死检查,能够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临床鉴别,以及对心绞痛不同类型进行判断,它在临床检测中的主要缺点是灵敏性很差,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实施诊断存在不足。
依据心肌肌钙蛋白I在血清中的不同含量能够体现出心肌损伤的程度。患者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会对心肌细胞自身的完整和通透性造成破坏,导致心肌细胞内部的化学物质进入到血液循环中,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在血清中的含量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心肌出现很小的损伤后通过对心肌肌钙蛋白I含量实施检测,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来,并且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对心肌损伤出现的面积以及损伤程度也能够进行反映,在临床中是对心肌损伤进行反映的准确标志物。
综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肌肌钙蛋白I含量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能够作为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准确诊断依据,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建英,贺洪军.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及意义[J].医学信息,2010,23(10):11-12.
[2] 郭敏.血清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5):17-18.
[3] 王华,陈启,施凯,等.肌钙蛋白在急性心力衰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J].华西医学,2009,24(5):1119-1120.
心肌肌钙蛋白的理解和应用 篇3
1 概述
肌钙蛋白 (Tn) 是肌细胞内肌纤维上的一种调节蛋白, 分子呈球形, 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 由3种分子量不同的亚单位 (Tn T、Tn I、Tn C) 组成, 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的情况下, 不能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 也就是说健康个体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检测不到。当心肌细胞由于缺血、损伤、坏死时,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心肌肌丝崩解, 心肌肌钙蛋白T (c Tn T) 和心肌肌钙蛋白I (c Tn I) 释放入血, 在发病后4 h内即可测得, 升高持续时间可长达2周, 其释放量与心肌损伤的程度呈正比。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 其发病是在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病变的基础上, 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从而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 导致心肌坏死。其能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 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最终导致机体严重的创伤, 甚至因抢救不及时而失去生命。患者病情紧急, 变化快, 病死率极高, 因此,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AMI至关重要。2007年, 由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 、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 (ACCF) 、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 和世界心脏病联盟 (WHF) 在第2届联席会议上提出, 急性、进展性或新发生的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 一致认为心肌肌钙蛋白是检测心肌坏死的首选生化标志物, 在发生心肌缺血后的前24 h之内, c Tn T或c Tn I的最高浓度至少有1次超过临界值才能够提示心肌梗死。2012年, ESC/ACCF/AHA/WHF第3届联度会议提出AMI的通用定义[2]。心脏生物标志物 (首选心肌肌钙蛋白) 的升高和 (或) 下降的检出, 至少有1次值超过99%参考值上限 (URL) 并且至少有如下1项:心肌缺血的症状;新的或推测新的明显ST-T改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心电图 (ECG) 发生病理性Q波;有活力的心肌新近损失的影像证据, 或新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由此可见肌钙蛋白在AMI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2 肌钙蛋白检测
2.1 肌钙蛋白T检测
c Tn T在血浆中的半衰期 (T1/2) 是120 min, 正常人血浆中浓度为0.1μg/L, 若高于0.5μg/L即可提示心肌细胞损伤。经过第1, 2, 3代检测方法的改进, 现在临床广泛使用是全免疫层析法, 属于快速检测试验[3]。
2.2 肌钙蛋白I检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该项检测至今, 检测方法较多, 主要有放射性同位素免疫分析法 (RI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LISA)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CLIA) 、荧光免疫分析法 (FIA) 、金标免疫分析法等, 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其中化学发光法以反应速度快、变异小、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优点, 目前在临床广为应用[4]。
2.3 高敏肌钙蛋白 (Hs-c Tn) 检测
指用高敏感的方法, 能够检测到目前传统方法不能发现的心肌肌钙蛋白水平, 要求检测系统或试剂的变异系数≤10%的最小检测值接近第99百分位值的心肌肌钙蛋白[5]。Hs-c Tn检测手段可显著改善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水平, 尤其对胸痛发作至入院时间短的患者, 在初次采血后2 h~3 h再次采血检验Hs-c Tn, 可有效帮助确诊心肌梗死;Hs-c Tn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有很大的帮助[6]。
3 肌钙蛋白检测结果升高的原因及应用
3.1 肌钙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 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EMI) 、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NSTEMI) 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7]。当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损伤时, 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 会迅速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 在外周血中浓度迅速升高。对怀疑AMI患者发病3 h或4 h后检查血清c Tn I水平, 随着发病时间延长, c Tn I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有所提高, 发病4 h后c Tn I对AMI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连续监测c Tn I水平对AMI诊断和预后判断意义更大[8]。心肌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I在AMI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 可较好地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两者临床使用价值基本一致[9]。c Tn为医师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评估总体风险提供重要依据[10], 对首次就诊患者, 若临床症状和 (或) 心电图特征高度符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c Tn结果若明显高于参考值范围, 可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若为临床症状不够典型的c Tn增高者, 应在3 h内复检1次肌钙蛋白, 两次检测结果比较差异≥20% (或30%) , 可确诊心肌梗死;两次检测值无变化, 需要考虑其他疾病。对于胸痛发作超过6 h就诊的患者, 检测c Tn值于正常参考范围内, 此时患者无胸痛症状, 排除引起胸痛的其他疾病可能, 并且总体心血管危险评价较低, 可门诊随访[6]129。
3.2 肌钙蛋白与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指冠状动脉正常而c Tn升高, 如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11]、缺氧缺血性脑病[12]、老年慢性腹泻[13]等。升高原因各不相同, 许多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氧需求介导机体的缺血状况, 可能导致c Tn水平升高, 但是连续检测却没有明显变化, 同时也可能揭示潜在的冠状动脉疾病[6]24。
3.3 肌钙蛋白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coronary lntervention, PCI) 围术期心肌损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 (PTCA) 和支架置入术为主体的PCI, 作为血运重建的一种技术, 在国内已越来越多地采用。目前认为PCI引起心肌损伤的机制可能有两方面原因[14], 一方面为机械性因素: (1) 靶血管冠状动脉破裂、夹层、血栓形成, 微小血栓、斑块粒子栓塞或气栓。 (2) 球囊扩张使斑块迁移或支架网柱压迫等影响靶血管边支血流。 (3) 导管嵌顿或冠状动脉开口撕裂。另一方面为功能性因素: (1) 冠状动脉痉挛。 (2) 无复流或慢血流。 (3) 缺血再灌注损伤。2012年ESC/ACCF/AHA/WHF第3届联度会议提出急性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2], 其在PCI相关的心肌梗死中指出, PCI术后48 h内, 心脏生化标志物 (首选肌钙蛋白) 需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5倍, 并且有心肌缺血症状、新发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或术中发生并发症。
3.4 肌钙蛋白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围术期心肌损伤
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效并被广泛接受的手术。肌钙蛋白在CABG围术期的动态监测, 是诊断AMI高度敏感性的指标, 也是预测手术预后的可靠指标, 对临床症状不明显及心电图暂时不能显示的局灶性心肌缺血坏死有重要的意义[15]。2012版心肌梗死定义建议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定义为肌钙蛋白超过正常值上限的10倍, 并且有相应的心电图 (新Q波) 、血管造影 (桥血管闭塞或新发血管闭塞) 或影像 (新的存活心肌的损失) [2]。
3.5 肌钙蛋白与非缺血性心脏病
非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指临床表现为胸痛或其他症状, 易导致误诊, 非缺血性心脏病合并c Tn升高, 主要见于<40岁或>80岁、合并有非心脏疾患, 或肾功能不全者。可能的心肌损伤机制:血流灌注减少导致心肌供氧与需氧失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脏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增多的儿茶酚胺作用于心肌;创伤或炎症过程造成直接心肌损伤;容量或压力负荷过大导致室壁张力增加;受损肾脏Tn排泄减少等。各种不同致心肌损伤机制导致c Tn升高意义有所不同, 识别c Tn升高原因有助于临床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16]。常见于:心力衰竭、心肌炎、败血症、肾功能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肺栓塞、心脏移植术、烧伤、淀粉样变等等[17]。
4 肌钙蛋白的判读
肌钙蛋白的评判在于联系检测, 根据检测特性和统计学考虑。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 高敏肌钙蛋白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和变异小的优势, 在临床应用日渐增多。Hs-c Tn检测可进一步缩短胸痛患者的诊断过程, 2 h之内重复检测1次高敏肌钙蛋白, 对诊断和排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敏感度很高 (97.5%~99.7%) [6]。美国国家临床生化学会建议[18]:基线值后3 h~6 h变化超过20%, 提示心肌梗死, 可以是疾病的进展期或恢复期, 利用c Tn的动态变化, 有助于区别急性和慢性疾病发展进程, 尤其对检测值略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的患者, 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c Tn值稳定或前后矛盾没有动态变化, 可能提示慢性结构性心脏病[6]155。c Tn升高是一种可能发生心肌坏死的表现, 但是其本身不能反映原因, 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在结果判读时结合临床背景, 动态监测c Tn检测值的变化, 同时注意导致c Tn升高的非冠状动脉原因, 才是对c Tn的最佳判读方案。必要时可与肌酸激酶 (CK)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B型利钠肽 (BNP) 、缺血性修饰蛋白 (IMA) , 肌红蛋白 (MYO) 等联合检测[19,20,21,22], 提供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分层信息, 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有利的证据。
5 结语
心肌肌球蛋白激动剂 篇4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
心肌肌钙蛋白是重要的调节蛋白, 是一种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并能反映心肌损害的血清标志物, 具有在血中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cTn-I 变化水平的动态监测, 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变化水平对比分析, 以探讨cTn-I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选取2007年7 月~2010 年5月来本院心内科就诊的AMI 患者32例, 均在胸痛发作6 h 内到达医院, 并符合AMI 的诊断标准[2], 其中, 男18 例, 女14例, 年龄41~79岁, 平均67.5 岁。对照组选取正常健康体检者, 年龄37~67 岁, 平均49.6岁, 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1.2 研究方法
收集观察组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的样本, 于发病后1~4 、4~8 和8~24 h这3个时间段分别静脉采血1 次;样本采集后立即分离血清, 进行相关测定。cTn-I 监测采用上海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BA-40FR 测定;CK-MB 活性采用上海蓝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日本产Olypus Au-56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1.0, χ2 检测, 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健康对照组与AMI组cTn-I、CK-MB
含量比较, AMI 组cTn-I至发病1~4 、4~8 和8~24 h这3个时间段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而CK-MB在发病1~4h其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2.2 cTn-I、CK-MB分别检测AMI
真阳性率比较
时间1~4h, AMI (n) 32, cTn-I 56.25% (18/32) , CK-MB 3.12% (1/32) ;
时间4~8h, AMI (n) 32, cTn-I 93.75% (30/32) , CK-MB 28.13% (9/32) ;
时间8~24h, AMI (n) 32, cTn-I 100% (35/35) , CK-MB 81.25% (26/32;
时间3~5d, AMI (n) 32, cTn-I 100% (35/35) , CK-MB 84.38% (27/32) ;
3 讨论
cTn-I作为存在于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质中的一种蛋白质[1], 在心肌细胞完整状态下cTn-I不能进入血循环, 也就是健康人血液内不含或仅含极少量cTn-I , 当心肌缺血、缺氧, 发生变形坏死, 细胞膜破损时, cTn-I 弥散入细胞间质, 由于cTn-I分子量小极易释放入血, 因此在微小范围的心肌细胞损伤时都有可能被检测到, 在肺栓塞、脓毒败血性休克、慢性肾病患者中cTn-I也可能升高。骨骼肌损伤及肾功能不全不影响结果的判断[2]。应用cTn-I诊断心肌损伤时还应结合病史、心电图、其它酶标志物进一步确定诊断。目前cTn-I已被临床广泛接受, 不仅成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标准", 而且已成为心肌疾病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的最合适标志物。
本研究结果证明:AMI患者血清cTn-I在发病不同时期较对照组均呈显著性升高 ( P < 0. 01) , 而CK-MB在8 h 以内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cTn-I的早期诊断价值良好。并且检测各期的真阳性率明显高于CK-MB , 这也充分说明cTn-I 测定不仅能提供心肌细胞损伤的证据, 而且其诊断AMI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CK-MB。
参考文献
[1]潘柏申.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关于冠心病时心肌标志物的应用建议[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0, 15 (1) :5.
心肌肌球蛋白激动剂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52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8例, 女24例, 年龄55岁~78岁, 平均年龄 (64.7±4.6) 岁。所有患者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 并均排除恶性肿瘤、心力衰竭、发病超过2周等情况。以5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7例, 女25例, 年龄26岁~78岁, 平均年龄 (65.1±3.9) 岁。2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可作对比研究。
1.2 诊断方法
观察组发病期间抽取静脉血送检, 分别对c Tn I与CK-MB进行检测, 其中c Tn I采用美国康仁ASC180, 以化学发光法进行测定;CK-MB通过美国BECKMAN CX7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仪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c Tn I以及CK-MB含量。并观察2组检查的阳性率, 其中c Tn I含量超过0.1μg/L即为阳性, CK-MB大于24 U/L即为阳性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c Tn I与CK-MB含量分别为 (4.02±0.43) μg/L与 (54.29±3.98) U/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c Tn I阳性率与CK-M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表2。
例 (%)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 对患者生命威胁极大, 而及时诊断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心肌肌钙蛋白I是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时出现于血清的标记物, 心肌损伤的情况与程度可由c Tn I在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来体现[3]。其主要机制是由于患者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时, 其中的化学物质轻易穿透细胞膜并进入外周血液循环, 因此可被检测出来。由于c Tn I灵敏度较高, 可作为早期急性心肌损伤检测的参考指标, 同时还可通过对c Tn I的检测反映出患者心肌损伤的程度与面积[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c Tn I与CK-MB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5) ;c Tn I阳性率与CK-M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由此可见, 心肌肌钙蛋白I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作用显著, 结果可靠, 可作为诊断依据,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清芳, 张美华, 韩晨鹏, 等.血清肌红蛋自、心肌肌钙蛋白I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5) :948-949.
[2]杨振华, 潘柏中, 许俊堂.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文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准则[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2, 23 (3) :185-189.
[3]刘敏, 许帮龙.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4 (12) :681-682.
心肌肌球蛋白激动剂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小儿心肌炎患者与40例经初步判断有小儿心肌炎的疑似症患者中男56例, 女24例, 年龄2~15 (平均7.8) 岁, 病程2~15 (平均7) d。对照组则选自我院小儿外科已除外心脏病的小儿40例, 年龄1~14 (平均5.5) 岁。
1.2 方法和仪器
本研究采用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CK-MB以及ES300分析仪对心肌肌钙蛋白T (TnT) 进行检测。检测所需要的试剂盒均由德国宝灵曼公司提供。对所有病例均行一般临床检测, 并进行动态心电图, 心脏扇形扫描以及心肌酶谱检测。所有患者都在入院的第2d凌晨进行心肌酶谱检查的同时抽全血2ml, 并放在冰箱保存, 2h内采取3000r/min, 进行10min离心后, 取上清, 置-20℃冰箱里冻存, 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检验, 记录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内数据采用t检验, 标准差进行数据分析,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A组TnT水平明显高于B组 (t=3.78, P<0.05) 和对照组 (t=2.78, P<0.05) ;B组Tn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t=4.78, P<0.01) , 且B组患者TnT升高的阳性率>0.25μg/L (76, 25%) , 明显比肌酸磷酸激酶 (CK-MB) 升高的阳性率>25U/L (35.01%) ,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这充分说明心肌TnT比CK-MB对心肌的损害更敏感。见附表。
3 讨论
心肌炎是小儿循环系统中的常见疾病之一, 临床资料显示目前小儿心肌炎的发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1]。如何正确及时的诊断小儿心肌炎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还缺乏对小儿心肌炎直观、准确、迅速的诊断方法。临床检查心肌酶虽然是目前用于判断心肌损伤的一种指标, 但是该方法敏感性较低、特异性较差, 且升高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 再加上心肌酶的正常值一般都比成年人要高很多, 所以临床上若只通过检测心肌酶的值来诊断小儿心肌炎就很容易出现漏诊的现象[1]。我国在1999年9月全国小儿心肌病学术会议中讨论中将心肌肌钙蛋白列入心肌炎的检测标准之中, 而把心肌酶检测排除在标准之外。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I) 为心肌肌钙蛋白的三个亚单位之一, 仅存在心肌收缩蛋白的细胞丝上, 心肌肌钙蛋白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CTnI是一种心脏特异性抗原, 它释放入血循环中是心肌细胞损伤的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一个标志, 对小儿心肌炎的准确诊断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儿心肌炎目前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般型、暴发型、隐匿型。一般型通常指发病前1~2周经常会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的病史 (如感冒、腹泻等) , 随后会出现胸闷、气短和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在医院进行相关检测时可能会发现患者心脏扩大、心音低钝或心律不齐等症状。暴发型:这种类型常不会有任何的先兆症状和体征, 来势十分凶猛, 临床常表现为突然抽风, 医学上常称为“阿斯综合征”, 由于病毒性心肌炎导致心脏向外泵血减少, 脑缺血缺氧而引起。隐匿型:这一类型在发病的时候没有很明显的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的的病史, 患者通常在劳累后出现身体不适才会去医院进行检查, 才会发现其心脏已经扩大了并且已经影响患者的心功能。
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A组患者的TnT水平明显高于B组 (t=3.78, P<0.05) , B组患者的TnT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t=4.78, P<0.01) , 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t=2.78, P<0.05) ;且研究B组患者的TnT升高的阳性率[>0.25ug/L (76, 25%) ]明显比CK-MB升高的阳性率[>25U/L (35.01%) ]高,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这充分说明心肌TnT比CK-MB对心肌的损害更敏感。
尽管我国已经对心肌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多次的修订, 但在临床诊断中却仍然遇到了很多困难, 如CK-MB会受骨骼肌的影响, 其在非心脏性疾病以及进行剧烈活动后, 再加上人体的心肌收到损害的情况下人体内的CK-MB都会升高, 只有在心肌坏死一周后CT-MB才能下降。如果只单纯根据CK升高就来诊断心肌炎会造成很大程度的误诊[2,3]。而小儿心肌炎经常会因小儿发病时症状远不如心肌梗死的病人明显, 如果在小儿病后数日才去检查, 会发现其它的影像学检查不典型, 尤其是对那些仅有的心肌缺血却又没有明显坏死的患儿时该患儿的CK-MB又不高则漏诊率会较高[4,5]。而TnT变化值的持续时间会比较长, 正好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欠。本研究结果表明TnT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K-MB, 这提示TnT比CK-MB在心肌炎诊断中更敏感, 这在临床诊断方面具有很好的价值, 对提高小儿心肌炎患者的治愈率和小儿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柳欣琦, 肖平, 李春悦.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在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预后观察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4) :659-661.
[2]张曦姬, 媛吕蕊.心肌肌钙蛋白Ⅰ快速检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 2002, 29 (8) :52-53.
[3]冯素清, 杨治理, 孙巧英.心肌肌钙蛋白与CK-MB测定在小儿心肌炎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39:35-36.
[4]王虹, 朴英爱, 于宪一.肌钙蛋白T测定在小儿心肌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9, 14 (3) :186-187.
心肌肌球蛋白激动剂 篇7
关键词:心肌肌钙蛋白Ⅰ,急性心肌梗死,非均相免疫法
心肌梗死是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1]。急性心肌梗死 (AMI) 典型症状包括胸骨突然疼痛 (通常是辐射到左臂或颈部左侧) 、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心悸、出汗和焦虑等。因此AMI的快速鉴定对于其疗效和预后改善均非常重要。心电图 (ECG) 监测[2]和心肌肌钙蛋白 (c TnⅠ) 水平的检测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基石, 由于ST段在一定情况下 (如急性心包炎、左心室肥大和Brugada综合征等) 发生抬高, 因此ECG的监测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包括AMI的诊断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而c TnⅠ和c Tn T是心脏的结构特异性蛋白, 是心肌功能缺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非常高的生物标志物, 目前是诊断AMI的金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c TnⅠ水平在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浙江省临安市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2011年8月~2013年5月接诊的AMI患者60例, 均依据AMI诊断标准确诊, 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 男性34例, 女性26例, 年龄55~86岁, 平均 (64.5±11.2) 岁, NYHA分级Ⅱ级18例, Ⅲ级22例, Ⅳ级20例。排除了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严重肝肾疾病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男36名, 女24名, 年龄57~83岁, 平均 (67.1±10.4) 岁, 经过体检无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确认的情况下进行。
1.2 检测方法
对照组于体检时空腹抽5 m L静脉血, 进行血清分离后, 测c TnⅠ、肌红蛋白 (Mb)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的水平, 血液标本不出现溶血现象。实验组于发病后4 h取血, 血液取出后立即分离血清, 测定c TnⅠ、Mb和CK-MB的水平。仪器为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型号Dimension xpand plus的分析仪, 试剂为仪器配套试剂, 正常参考区间c TnⅠ<0.04μg/L;Mb<146.9μg/L;CK-MB<400 U/L。
1.3 治疗方法
AMI患者口服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治疗, 根据患者血压、心功能以及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持续治疗和观察8周。治疗结束后, 测量患者的c TnⅠ水平, 并评价患者的预后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心功能Ⅰ级或改善2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比较
实验组c TnⅠ、Mb和CK-MB水平分别为 (1.150±0.120) μg/L、 (423±187) μg/L和 (1521.9±382.8) U/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0.016±0.007) μg/L、 (90±58) μg/L和 (215.9±42.3) U/L], 两组患者上述三项指标含量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 c TnⅠ、Mb和CK-MB均可以作为AMI诊断的生物标志物。见表1。
注:c TnⅠ:心肌肌钙蛋白Ⅰ:Mb:肌红蛋白;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
2.2 不同预后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比较
治疗结束后, 对48例AMI患者的c TnⅠ水平进行测量, 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判断, 结果, 显效18例, 占37.5%, c TnⅠ含量为 (0.021±0.008) μg/L;有效14例, 占29.2%, c TnⅠ含量为 (0.132±0.225) μg/L;无效16例, 占33.3%, c TnⅠ含量为 (1.018±0.124) μg/L。提示, c TnⅠ水平与AMI患者的预后具有直接的关联性。见表2。
注:与无效组比较, t=16.340, *P<0.05;t=6.842, ΔP<0.05
3 讨论
AMI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重要心血管疾病之一, 而诊断的延迟进一步增加了病死率和发病率, 毫无疑问, 对于AMI的快速诊断室临床上迫切需要的。c Tn是参与肌肉收缩的重要结构蛋白, 对心肌的收缩和舒张起到决定性作用[3,4]。19世纪50年代以来, 开始使用血清中c TnⅠ含量来诊断AMI, 认为c TnⅠ检测可以作为CK-MB的印证和补充。而标准c Tn阵列试验的重大不足在于其在AMI发生初期的低敏感性[5], 原因在于c Tn水平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6], 因此AMI的诊断需要在发生后6~9 h内才能进行, 且需要连续进行血样采取, 而AMI确诊的延迟必将导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进一步增加[7], 进一步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目前, 自动生化分析仪在c TnⅠ阵列试验上的应用, 使得AMI的诊断速度大大提升, 且敏感性进一步增加[8,9]。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c TnⅠ水平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接诊的AMI患者60例和接受体检的60名健康体检者, 采用非均相免疫法检测患者的c TnⅠ、Mb和CK-MB水平来做对照性实验研究。当AMI发生时, c TnⅠ以游离形式迅速进入血液循环, 血浆中c TnⅠ浓度在心肌损伤后的3~5 h内开始持续升高[10], 并且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肌原纤维受损伤, 甚至坏死, 此时, 随着以固态存在的c TnⅠ的释放, 血清中c TnⅠ的浓度在AMI发生的18~24 h内达到峰值[11,12]。
有研究显示, c TnⅠ作为心脏特异的蛋白质, 其对AMI的诊断不仅敏感性高, 且阳性出现早, 持续时间更长, 与CK-MB相比较, 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13,14]。本研究发现, AMI患者的c TnⅠ、Mb和CK-MB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体检者, 由此可知, 在AMI的诊断中将上述三种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 必将大大提升AMI的诊断准确性和特异性。有研究还发现, 患者经过相应措施治疗后, 患者疗效评价为显效和有效, 其c TnⅠ水平显著低于评价为无效的患者, 说明c TnⅠ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情况紧密关联, 可以作为预后的判断标准。
心肌肌球蛋白激动剂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与分组
2002年8月~2004年1月,因急性胸痛后12h内来我院就诊的病人73例,按WHO(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分为AMI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38~70岁;UAP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41~78岁。SM组26例,为我院单纯性骨折住院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21~56岁;健康对照组25例,为我院体检合格者,男13例,女12例,年龄32~70岁,临床排除冠心病、肌肉病变及肝肾功能不全等。
1.2 方法
入院当时采集静脉血1次,然后每隔2h采血1次,确诊AMI后每隔4h采血一次,至24h每隔12h采血1次,至1周停止采血。所有标本采集后均需及时分离血清,当时测定。SM组和健康对照组入选后采血1次。 cTnI定量采用酶免疫测定(EIA),CK-MB活性测定采用免疫抑制法,以cTnI>0.5 μg/L,CK-MB>25U/L为诊断心肌损伤的临界值。
1.3 仪器和试剂
cTnI定量采用上海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奥地利SLT公司的SPECTRA型酶标仪测定。CK-MB活性采用上海蓝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TOSHIBA3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2 结果
2.1 AMI和UAP组入院时初次采集的血样中cTnI和CK-MB测定结果与SM组结果、正常对照组结果比较见表1。
2.2 AMI患者胸痛发作后不同时段血清cTnI、CK-MB动态检测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SM组和UAP组比较ΔP<0.01。
2.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
3 讨论
有关心肌受损的最佳标志物的争论仍在继续,有报道认为结合临床只要cTnI或cTnT升高就可诊断AMI,不必再进行CK-MB检查[3]。尽管cTnI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但能否取代CK-MB在诊断AMI中的位置,本文比较了入院病人cTnI、CK-MB的阳性率。在入院后第一次测得结果(表1)中,38例AMI患者cTnI阳性率为68.5%,CK-MB为56.3%,与文献报道的cTnI、CK-MB 4h诊断AMI阳性率(59%、54%)相接近[4]。表明在AMI患者发病早期(3~6h)各指标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CK-MB在UAP组和SM组有较高的阳性率,而cTnI在UAP组和SM组中未检出。显示:在选择早期诊断AMI指标时,cTnI、CK-MB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仅cTnI具有高度的特异性(92%)[5]。
CK-MB在AMI患者血清中出现较早(4~12h),平均6h,8~24h达峰值,2~3d内降至正常。且SM患者常有CK-MB增高,造成AMI诊断假阳性。文献报道:CK-MB诊断AMI的敏感度为78.8%、特异度75%,cTnI在AMI患者胸痛发作2~6h即可升高,8~16h达高峰,明显早于CK-MB,其诊断AMI的敏感度为98.6%、特异度为94.4%,且在血中可持续5~7d[2]。
表2对AMI患者的cTnI、CK-MB浓度值做了动态分析,比较了两项指标在早期诊断AMI和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从中可看出:cTnI在疾病发作后0~4h时已显著升高,而CK-MB仅有轻度升高,在胸痛2~6h两者均有升高。CK-MB 72h已接近临界值,而cTnI水平升高可持续7~10d。对那些出现AMI症状而未及时就诊的患者更有诊断意义。所以本研究认为cTnI由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作为AMI早期诊断指标比CK-MB更有意义。但cTnI迄今尚缺乏标准化的检测技术,其能否取代CK-MB的金标准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6]。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AMI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6例骨骼肌损伤(SM)患者和25例健康者进行血清cTnI、CK-MB(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测定,并对AMI患者胸痛发生不同时段cTnI、CK-MB值进行动态观测。结果:AMI患者入院时cTnI、CK-M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5%和56.3%。CK-MB在UAP组和SM组有较高的阳性率,而cTnI在UAP和SM组未检出。cTnI在AMI发生4h内即显著升高,两项指标的最高峰值在816h内均可出现,72h后CK-MB降至临界值,而cTnI在7d后仍高于对照组。结论:cTnI在AMI早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其具有较宽的时间诊断窗口和独特的特异性,所以是AMI早期诊断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参考文献
[1]王茂.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的生化指标(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8,19(1):5-7.
[2]赵辉,康红.心肌梗死的实验室诊断(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3,24(1):58-60.
[3]江华,曹红,程正江,等.肌钙蛋白I与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3,24(6):361-362.
[4] Adams JE,Sicard GA,Allen BT,et al.Diagnosis of perioperative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measurement of cardiac troponin I(J).N Engl J Med,1994,330(10):670-674.
[5]张亚臣,赵美华,吕宝经,等.血清肌钙蛋白T及I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3,19(2):72-74.